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51120386
作者:子蕴
页数:370页

作者简介

那是一个狂飙的年代!
青春似火红,他们却上山下乡,为了什么?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
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
此外,作者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本书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书籍目录

[目录]
宋序 当文青遇上知青
推荐序一 站在同一块基石上的感念
推荐序二 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真
自序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我的祖上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美人儿二姨
我的兄弟姐妹之姐姐
我的兄弟姐妹之哥哥
我的兄弟姐妹之弟弟
第二章 青少年时代
童年趣事
快乐小学
歌声伴着我长大
令我魂牵梦绕的女子十二中学
我的电影情结
第三章 “文革”岁月
最后一课
“红色革命”
不该凋谢的花朵
生死之交
国际歌战斗组
革命大串联
军训生活
当矿工
卖货郎
看芭蕾舞剧
告别演出
第四章 峥嵘岁月不峥嵘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初到三十二团某农业连
下乡第一顿饭
修水利
掰苞米棒子
鸿雁传书
抢煤
安团长和一台节目
我被留在三十二团文艺宣传队
一个很棒的集体
到十八团参加兵团文艺汇演
调入团宣传股报道组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政治处的新生活
惊魂“九一三”
政治处的三位股长
黑老李、白老李和安团长
政治处的战友和朋友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山火
第五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道是无心却有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
春到心头草木知
西风愁起绿波间
人与青山瘦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章 另是一番天和地
好一个下马威
不一样的感受
漂泊的心有了归宿
噩梦般的经历
漫长的入党历程
令我崇敬又心痛的知青英雄蒋美华
儿子降生了
生活趣事
探亲假的记忆
哀乐低回的年
我的北京知音
父亲接我回北京
第七章 我的待业生活
北京不欢迎我们
艰难的求职之路
图书馆的故事
等待分配的日子
药店学徒
我的笔名叫栀子
第八章 D的辗转返城之路
近距离两地奔波的生活
儿子成了小黑人儿
四处碰壁的日子
迟到的团聚
第九章 求学记
1977年那次高考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第十章 难忘八十年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
春风吻上了我的脸
西风不识相
那一股铺天盖地的歌坛西北风
我们都还年轻
我的中国心
尾 声: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内容概要

子蕴,本名刘湘,共和国同龄人。长身体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上中学时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该上大学了,却被“上山下乡”十年,而立之年幸遇中国改革开放,拼搏至今。她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即便遭遇许多苦难,对中国的未来永远怀抱着梦想。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     闻序: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真子蕴的回忆录杀青了,这本书是我怂恿她贡献出来的,所以对子蕴的索序实有义不容辞之责。2009年年底,我回到北京,不久就是春节,在北大荒“荒友”春节聚会上,我见到子蕴。子蕴一见我,就说她开了个博客,写的是北大荒生活,还说她把这个博客地址第一个告诉了我。我的手机换了好几年,自然没收到这条信息,但回到家就立刻上网,急着想看子蕴到底是怎么写我们在北大荒的那段共同经历。我和子蕴相识于“上山下乡”的岁月。1968年,我们先后从北京来到位于完达山北麓七里嘎山下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十二团,一年后又先后调到团政治处担任报道员,从拿锄头、握镰刀的农垦工人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报道组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起草对全团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报告,二是为各级新闻报纸撰写消息。前者有时间性,不会经常写,所以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下连队搜集材料和回团部撰写文章。报道组是个很让人留恋的集体,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外出采访时,彼此间问候不断,回到团部则常常得到凯旋的待遇。“战天斗地”年代里结下的友谊非常珍贵,我想从子蕴的博客里,了解她究竟记录了哪些难忘之事,怎样看待和评论这段生活。看了子蕴的博客,我很有些吃惊,因为她的回忆超出了我的估计,其价值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生纪录。在我看来,子蕴的回忆就是一部自撰口述史,从家庭写到学校,从北京写到边疆,从连队写到机关,从交友写到恋爱,从返城写到寻职,我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几乎都能从她的回忆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子蕴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到三十二团只在基层工作了七个月,就被调到正在组建的文艺宣传队担任创作员。她写这部回忆,原是以时间顺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做什么修饰,因此结构不是那么严密,个别地方还不免有些随意,行文中也不时蹦出几个错别字。但是,她的回忆生动、朴素、真实,一个个生活细节,一件件大事小事,加上父母兄弟、好友亲朋、师长同窗、恋人“荒友”、主任股长等无所不包的人物,处处让人领悟出她对这些关系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我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多年,习惯用史学眼光衡量事物。在我看来,与新中国同龄的子蕴,是用她的个人经历,再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城市平民的家庭演变,而这个家庭和千千万万家庭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社会。若从这个角度看,子蕴家庭的搬迁、父母的境遇、个人的欢乐痛苦迷惘等等,作为个体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整体,难道不是由于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必然痕迹吗?正是由于子蕴的回忆包含着大量信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子蕴的经历窥视现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于是我怂恿她把这部回忆勇敢地奉献出来。最后,我应告诉每位读者,子蕴是在难以想象的情况下修改这部书稿的。今年春天,子蕴不慎摔了一跤,一腿粉碎性骨折,前后做了两次手术,至今腿里还有几颗钢钉。当时我在昆明,只能在电话中表示关心。但是,每次通话,都能听到她充满了乐观的笑声,每次通信,字里行间也透露着这部书稿最末处的那段话:“不断地向前,向前……”闻黎明 2010年6月7日 旅次开封
  •     安团长和一台节目因为我们连队是全团的老大难,所以团里的干部时常来蹲点。由于安团长两次来蹲点,我被戏剧性地发现,并被调进了团文艺宣传队。安团长是现役军人,听他在连里讲话,觉得跟电影中演的带兵的军人没什么差别。他讲话实实在在,朴实又幽默。我记得他讲话中间常说:“你们北京青年说了,特好!”或者说:“哈尔滨青年有话了,贼毙!”(因为北京青年爱说“特”字,而哈尔滨青年爱说“贼”字。)有一次他检查知青宿舍,看到我墙上挂了一把吉他,这把吉他是我上学时姐姐用她零花钱给我买的。安团长回团里就告诉团文艺宣传队,某某连有个会弹琵琶的女青年。宣传队长王文华一听,大喜过望,立刻和几个队员步行三十多里地来找我。待到看到墙上挂的不是琵琶,是安团长“露怯”了时,败兴而归。时隔不久,连队张指导员(老农垦的非现役干部)找到我,说快到春节了,听说我有点“文艺细胞”,让我搞一台节目给连队演。我在连里什么也不是,和连队的大小官员也没有接触,也不知哪位伯乐“举荐”的我,但我没什么城府,指导员三说两说,我就不计后果地答应了。当时我的好朋友林伊刚好从她插队的内蒙古来团里看我,我俩就一起编节目,一起给大家排练,兴致勃勃地干起来。这是我下乡后第一次受领导委托干点儿正事,而这事又是我的长项,况且又有朋自远方来帮我,自然不亦乐乎。我在自己熟悉的六九届同学中找了十多个人,又在老职工中找了一个会拉二胡,一个会弹三弦、吹笛子的人,不管水平怎样,反正有积极性就行。我们就这样开始边编边排练。我们排练了合唱、表演唱、对口词、老歌填新词等,给老职工两人排了小合奏、自弹自唱等,七拼八凑,一个小时左右的一台节目就出来了。连里有好事者在下面传,认为我要在台上展示“显摆”自己,要且唱且舞一番。孰料我除集编导一身外,还和林伊一起吹口琴伴奏,根本没上台。这给我在连里赢得了好声誉。我们的演员水平虽不高,但让我鼓动得心很齐,精神面貌不错。演出那一天,我很紧张,生怕连里有人捣乱起哄。果不其然,这边还没开演,外边就放开了爆竹。好在连队的老职工家属们都很支持,早早地搬着凳子来了,还给了我些许安慰,知青们抱着好奇和看热闹的心态也还真来了不少人。我因为又要组织又要当调度又要卖力气吹口琴伴奏,脑袋都大了,真还就忘了害怕。演出一结束我就问弟弟:“节目怎么样?”他说:“还过得去。但在这个连里敢冒这个险的,估计除您以外没第二个人!”弟弟虽没夸我,但弦外之音我也听明白了,他还是颇为他傻大胆的姐姐自豪的。这台节目演过没多久,团文艺宣传队又来人了,说:“听安团长说,某某连那个弹‘琵琶’的女青年一个人搞了一台节目,还不去看看!”宣传队来人说:“宣传股决定借调你一个月,到团文艺宣传队为‘五一’劳动节搞一台节目,你的关系暂不动。赶紧收拾收拾,明天就来团里报到吧!”就这样,我因为墙上挂了一把吉他进入了安团长的视线,又因为搞了一台节目被借调到团文艺宣传队,而我的命运也因此而转变(不用扛大锄、抡大镐干农活儿了)。当然这一切我都得感激命运之神对我的眷顾,感谢安团长这个我生命中的贵人,但我更应该感谢的是姐姐给我买的这把吉他给我带来好运,尽管我到现在也没学会弹吉他。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作者很小资,并不是想象中的60年代的人又红又专又左,时时刻刻喊着要为祖国燃烧青春的样子/作为90后读她的文章感觉不到隔膜和陌生,一直是用亲切的与大家聊天的口气来写/看了她很详细地讲自己的经历,除了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有更具体的感受外,也顺带着理解了一下我爸妈他们某些想法爱好的源头/还是认为假如被改编成动画会很棒很棒! 总之强烈推荐!
  •     对于标准的90后,对于那些知青生活充满了想象,这本书应该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