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中的女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4733281
作者:(法)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
页数:400页

作者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
安娜在婚礼当天被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引,不顾一切逃进了森林深处,过起与草木野兽为伴的生活。
二十世纪初
汉娜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财富、美貌、完美的婚姻——可她只有在疯狂收集玻璃球时才感到幸福。
二十一世纪初
好莱坞明星安妮酗酒、飙车、吸毒、滥交,只想在疯狂之 后,不再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偶然的机会使汉娜得到了有关安娜的记载,她找到了她的精神姐妹,或者,安娜就是她。她撰写了安娜的传记。二十一世纪初,红极一时的好莱坞影星安妮在挑选剧本时被汉娜的后人根据汉娜的遗作撰写的安娜的故事所感动,决定出演安娜,因为她觉得安娜就是她。
安娜、汉娜、安妮,不同时空中,有着相同精神内蕴的三个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编辑推荐】
1法国当今最红、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龚古尔短篇小说奖得主,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莫里哀戏剧奖得主。拥有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哲学博士的四重身份。
2他是法兰西文学与哲学融会传统的继承者,在艺术与畅销之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他的作品被译为40多种语言,与《小 王子》《圣经》一起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改变一生的书籍”书单,戏剧在50多个国家上演。

内容概要

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1960 年出生于法国里昂,曾就读于音乐戏剧学院,拥有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他深受哲学家狄德罗的影响,作品继承了法兰西文学与哲学融会的传统,充满了对生命、宗教、人性等的追问,在艺术与畅销之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平衡。作品有《访客》、《利己教派》、《纪念天使协奏曲》、《无法增重的相扑手》、《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镜子中的女人》和《诺亚的孩子》等,是当代法语作家中读者最广、作品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


 镜子中的女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这本书让我想起一部电影《the hours》,有翻译成《时时刻刻》,有翻译成《小说中的女人》。其实是根据图书改编的,也是讲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是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镜子中的女人》是女性主义的新作。女性们,应该读一读。
  •     女人进化史不知道法国女人是不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女人?自我意识足够觉醒,也被异性充分尊重,甚至有点到宠溺的程度,最可贵处就在于,法国男人是出于真心,而不是男权式的优越感作祟。这从他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女人或骄傲或神经质的奔来跑去,男人则带着怯怯的笑,尾随其后,或者,至少打个平手。《镜子中的女人》即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性主题小说之一。有着大跨度的史诗感,仿佛是在慢慢讲述着法国女人之所以成为今天法国女人的样子要走过多少坎坷路程。文艺复兴时期,安娜在婚礼当天被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引,不顾一切逃进了森林深处,过起与草木野兽为伴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对一个爱自然万物胜过爱男人的女人来说,还是过于超前了。借由宗教、哲学与诗歌,她不过得到片刻安宁,最终依然被当成女巫处死。二十世纪初,汉娜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美貌、财富、完美的婚姻——可她只有在疯狂收集玻璃球时才感到幸福。借由心理学,汉娜终于勇敢的离开了别人艳慕的环境,走向清贫独立的生活,她的境遇似乎比安娜好些,至少得到朋友们的理解。二十一世纪,好莱坞明星安妮酗酒、飙车、吸毒、滥交,这个看似最自由的女人,却被利益巨大的链条紧锁,只能用最堕落的方式阻止自己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因为似乎她已经拥有了一切……二十世纪的汉娜偶然获悉了文艺复兴时期安娜的故事,仿佛找到了精神姐妹,她撰写了安娜的传记。这传记最终变成剧本,摆在了二十一世纪安妮的面前。安妮同样被感染,决定出演汉娜笔下的安娜,因为她觉得她们仿佛是同一个人!安娜、汉娜、安妮,不同时空之下,却有着一贯的精神内核,使她们的命运如此相似,却又截然不同。本书作者有个悠长的名字: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1960 年出生于法国里昂,曾就读于音乐戏剧学院,拥有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他深受哲学家狄德罗的影响,作品继承了法兰西文学与哲学融会的传统,充满了对生命、宗教、人性等的追问,在艺术与畅销之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平衡。怪不得本书中的安娜在哲学加宗教的对话里能那么侃侃而谈、言简意赅。施密特的作品还有《访客》、《利己教派》、《纪念天使协奏曲》、《无法增重的相扑手》、《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和《诺亚的孩子》等,被译成40多种语言,与《小王子》《圣经》一起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改变一生的书籍”书单,戏剧也在50多个国家上演。他还荣获过龚古尔短篇小说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莫里哀戏剧奖。是当代法语作家中读者最广、作品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实,施密特的《镜子中的女人》并不是一部女权小说,书里甚至没有什么抗争的痕迹。有的只是按照本心追求自由的想法,和一步步去实践的勇气。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部人的进化史,只不过这一段碰巧是由女性来演绎罢了。
  •     这篇《镜子里的女人》书评是应邀而写。拖了很久,也写了好几个版本,总是不尽人意。因为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阳春白雪地想浅谈一下草根“女权主义”,下里巴也想谈谈现代女人的生活方式。最后决定,谈一谈纯粹的感觉。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小说讲述了三个时代三个不同女人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安娜在婚礼当天被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引,不顾一切逃进了森林深处,过起与草木野兽为伴的生活。她摒弃了所谓的金龟婿,觉得嫁人生子无法使她达到心灵的平和,她骨子里是一个修女,能够倾听到上帝的声音。而二十世纪初的汉娜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简直可以在任何一个读者的身边找到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女人,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财富、美貌、完美的婚姻,但是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台生育机器,她在焦虑和欣喜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可是到临产时却发现其实是个弥天大谎。最后一个女人,二十一世纪初的好莱坞女明星安妮。她有才华,是好莱坞明星。但是,她酗酒、吸毒、滥交,缺少安全感,心灵总是不得安宁。这三个女人的结局,都无法用喜剧或者悲伤来决定。这本书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女人究竟有没有命运?女人除了在婚姻模式之外,是否可以找到自我实现?我想先讲一个很通俗的故事。自从结婚后,我就自动被晋升为婚姻介绍人,似乎这就是已婚女人的宿命。你结婚了所以你就应该替身边单身的人张罗。这让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大环境依然如此狭隘,如果《傲慢与偏见》里的名言“再有钱的男人也需要一个妻子”,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把所有单身人士都逼到结婚的群体里去,但是又没有提供教育机会,在年轻的时候给他们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所以,当下只要不是前卫到内裤穿在外面的女人都在纠结形式上的嫁与不嫁。别跟我提国外,也别跟我别拿国籍说事,国籍怎不是问题,活得滋润开阔而且思想超前的老女人大部分坐标不在国内。如果养儿有人管大病全报销的发达国家,谁还需要在30岁之前嫁人还是别嫁人纠结。国内催一个人嫁人,只用说“以后你老死在家里没人知道”。保障的缺失,让传统中国婚姻永远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制度,婚姻变成了“我们都只有一半翅膀拥抱才能飞翔”,所以抵御这种社会制度太需要勇气与能力了——问题来了。女人是否可以抵御,或是如何抵御,抵御之后,谁保障你的未来。最近推荐一个帖子,那就是当一般家庭的你花光几百万留学回来之后,是否甘愿回到二三线城市?这对女人而言更是考验,经历了那么多教育,你是否甘愿依然走上结婚生子的道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婴儿的母亲,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母亲一样容易在半夜的喂奶瞬间,望着窗外的黑夜产生一种悲观和绝望的心境。知识越多,越敏感,越脆弱,越感伤,对那个“自我”越难以放弃难以割舍难以忘却。她们一边奶娃一边问自己,受过那么多教育,到头来依然是这样吗?我们真的不能永久地顶起半边天吗?读过书的全职太太,与没读过书的全职太太,区别不过是,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喂奶瞬间,有不同的敏感心境。小说里的安娜,勇敢地逃开了,是因为她真正倾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她觉得她要做的事情,远远比嫁人生子来得有意义,这就像《傲骨贤妻》里的戴安,她找到了除开丈夫与家庭之外的朝奉对象。而汉娜在我看来是悲哀的。她虽然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皈依所在,但是最后却不得善终,而且用的是一种很极端的手段——偷情。在偷情中找到自己的自由。而安妮,似乎也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这让我想到很多傲慢的,高举单身主义大旗的女性朋友,这其中分为两类。第一类,受过高等教育,有彻头彻尾地不分性别的人生追求,她们或是从事着文职或是像男人一样在工地上奔波,她们真正找到工作的乐趣,实现完全的经济独立,懂得珍重自我,并享受男女平等所带来的便利。她们不追问情人的去向,享受性不需要承诺,也无所谓自己的年龄,也不在乎自己爬得很高会吓跑男人,她们的人生是主宰的,是有责任承担的,是缴纳税金与创造价值的。她们也许也结婚,但是,她们不觉得这是人生的救命稻草。她们在人格上和男人完全平等,是彻头彻尾新女性,国际范儿纯娘们。另一类就差很多了,她们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深觉这个婚姻制度束缚了女人的发展与前途,也不是觉得婚姻耽误她们找到最好的价值,她们不想结婚的原因就是逃避承担婚姻里那么多的责任与义务。而在义务之外,她们又没有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为之奋斗的权利,又没有找到纯粹的单身的乐趣。就像小说里的《汉娜》,她之所以喜欢收集玻璃球,是因为玻璃球里的景象都是静止的。永远不会变化,也永远不会带给她因变化而出现的未知恐惧感。她需要掌控,所以,拒绝改变,拒绝成为一个母亲与妻子。在现实生活里,这种女人是伪单身主义者,她们的单身主义就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用操心永远做家里的公主就是她不愿意打破的玻璃球。而一旦到了年龄,出现紧迫感,或是出现所谓的完美男人提供给她不用承担太多辛苦的富太太生活,她们就会像狼一样扑上去。此时此刻,人格,修养,性格,价值观,都不会是她考虑的对象——能嫁出去就算,至于是否幸福,无下文。第一类女人很可爱,第二类女人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不是第二类。而是年轻的时候谁都以为自己是第一类女人,后来年纪大了才发现自己是第二类!开始心慌,完了,这其中就出现了赚了钱开宝马的女人也开始到处愁嫁漫漫相亲路,因为她抵御不了孤独;三字出头的博士生要隐瞒自己的学历生怕嫁不出去,因为她扛不住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说如果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就是无头苍蝇似的依然在相亲道路上扮矮,因为年龄问题以适应身边那个不够优秀的男人,那女人还是不要读书好了。问题最可气的是,造成这样的局面,还多半因为后一类的女人自己不争气。她们总是害怕,害怕剩下,害怕被甩。所以男人就肆无忌惮了。她们也只能害怕。因为自己没有去努力铸造命运的城墙。她们的内心,没有人格独立的护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昔年班花一夜变豆腐渣。很多女人在最适合嫁人的年纪高傲孤僻举单身主义的牌照,却没有拼命追求事业;或是根本一门心思奔事业丝毫不考虑年龄这件事,又在青春逝去的时候一夜想明白了,用没有任何附加值的自身来与花季少女的脸竞争嫁人。还要埋怨男人以貌取人。你让她化妆,她跟你谈她有内涵;你跟她谈内涵,她埋怨男人以貌取人。脑电波不在一路,所以在嫁人这件事上,要求男人不在乎女人的脸,就像要求狮子不吃肉。文明社会的选择不过在于女人其实不需要用脸讨好狮子也能活下去,只是,她们想讨好了。觉得事到如今幸福只有狮子能给了。近三个月,我已经受够了我给介绍的身边无数的单身男女在择偶的期间,男人有套房或者有部车,就趾高气扬;而女人总是像隔这玻璃的KTV小姐一样等着被选。让我真正觉得我们的传统两性世界真是几十年了一点长进也没有,男人或是肤浅,看不上她的年龄或者容貌,女人或是势利,看不上他的房屋面积。然而他们还要继续寻找真爱!永远不认为是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他用一部不到三十万的车子就完胜她的人格,她却觉得自己的年龄大了被选不上是应该的,真是可惜了她的品格与才华。最后,他们谁也看不上谁。然后晚上回到家发微信: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彼此势利,还要彼此埋怨。他们趁着年轻或是资本选一个不合适的妻子/丈夫过日子,然后找一个情人谈共同语言,真他妈太奇怪了。婚姻真的是很奇怪的关系。你因什么而结合,就会因反面而伤。只追求真爱,就受经济所迫。只追求物质,就会没有共同语言。最后,就开始怀疑真爱,鄙视钱财。其实,只是你没有玩转而已。真正的聪明人,是有自知之明,并且知道自己的弱点以婚姻关系来抚慰的人。而纯粹的蠢人,是觉得婚姻关系就可以满足所有内心需求的人。我只好说:贱男人的傲,有时候是被傻女人的贱给惯出来的。连用一种最通俗的生活方式婚姻都无法彼此认同,我对他们所追求的第一类人格,以及高远的人生理想,表示担忧。最后,这些男人依然继续挑选二十岁的女人。而三十岁的女人,捧着一颗受伤的心混进伪女权主义的队伍里去,走火入魔,变成形式上既没有活出自我,内心也没有抵抗住传统的奇怪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是,女人当然可以不结婚。问题是,要抵御婚姻,请深深抵御,从骨子里抵御;要坚持单身,要永久坚持,要彻底地坚持。如果这是一场全民女性对婚姻制度的革命,能够为未来的女性争取到结婚有保障不结婚没人催的大氛围,当然必将牺牲几代女性的幸福,那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伟大到为了全民的革命,甘做一块试验的砖头了。耳边永远是女人在问,男权强势怎么破。年龄紧迫怎么破。敌不过全民婚姻怎么破。答案就是:所谓的人与人的平等,不过是因为无求于他,无期待于他,他给的任何东西女人都可以自己赚到。最重要的,国家和社会能提供赚到的机会,不压抑机会,这就是我理解的女性解放的内涵。我认为的一个真正文明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是让女性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她们的选择能够得到尊重保障。让选择做完美而纯粹的新女性有自己的视野与自由,不再在她们奋力追求自我的时候,有人把橡皮筋套在她们脖子上拉回家庭。就让她们去闯,让她们活出自我,她们顶得住压力,赚得到钱,耐得住寂寞,找得到追求,从不为男人所困。而那些热爱传统生活的家庭主妇,让她们值得起腰板,说得起硬话,有退路有谋略。这个社会,既不鄙视“剩下来的老女人”,也不鄙视“拖家带口的老女人”,我们老女人就赢了。如此这般,女人就不需要用上坟的心情去相亲,那只是你选择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坚守自己的价值观,面对着依然不完善的社会现实。更不需要用上坟的心情去劝别人不要结婚,女人结婚不结婚,从来不是她生活得好与不好的标准。安娜完全可以一生侍奉她的上帝不用被迫相亲;汉娜不必在偷情里找到自由;安妮不用活在虚幻与浮夸的世界里也能找到平和感和自我。这就是文明新社会的女性。如果罗素所说:支持生活的三大动力就是指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痛苦痛彻肺腑的怜悯。那么接下来几十年支撑女人争取权利的三大动力就是:一、让年龄择偶观滚蛋,二十七岁的男人还看不上二十七岁的女人绝对是惯出来的;二、你嫁你的人,我侍奉我的上帝三、上课前给我一个小时时间化妆接受,但是是化给自己看的,不是为讨好你。可这些话,不是所有女人都能懂,也不是所有女人都敢接受的。这就叫:悟性。若有命运,悟性决定命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久没读这种矫情的外国名著了。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没有以前看的那么叙事毫无逻辑可循,可能也是译者的功底不大深厚吧。毫无牵连的不同时空中三个女人却有着相似的命运。 就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魂断蓝桥》的桥段似乎早就为女人的情和事规划了不同的归宿,但直到网络满天飞的现在,这种归宿似乎还在或隐或现地展露。幸福的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或许,也可以说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都各有各的幸福和不幸。末了。
  •     觉醒的代价就是生生世世学习抛弃
  •     我认为有时自私是一种很微妙的艺术。并不是不敏感,也不是狭小。而是去操控:“这是我的生活,我有权利去找寻任何我需要拥有的体验。任何东西都不能挡在我和自我之间。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境遇可以,甚至包括我的恐惧。”
  •     天然适合拍电影 不过安娜 汉娜和安妮 都说不上喜欢
  •     这是本让人读得畅快的小说,里面讲述三个女人的故事,她们都有共同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     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每个人心中都住了两个人,一个适应世俗,一个放荡不羁。他们都选择了尊重本心的安排,所以在世人眼里他们是另类
  •     一本女性从宗教哲学中寻觅自我的书。后半本更吸引人。
  •     真好看哇
  •     把不同时代的女性,放置在同一个文本之中 穿插叙述,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平行对照式结构,富于文本历史性的深度。细腻生动的文笔,如同女性那幽暗和神秘的内心。在二十世纪贵族女性汉娜的塑造上,采用了书信形式,近似内心独白,更增添了文本独特魅力
  •     非常好看,在文学与现实,幻想与真实间达到难得的平衡。献给所有孜孜不倦寻找真实自我的女人。
  •     自由行走,自己自在。
  •     经营好生活
  •     最后我们总会找到让平衡、平静的状态。
  •     有点像云图一样,三个女人不同的年代,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有有着巧合般的联系 讲安娜的部分 有关宗教信仰的地方又是不明觉厉.....
  •     There is a surprising sweetness to Schmitt’s stories of redemption and reconciliation. They carry a slight pleasant aftertaste, a lingering hint of delight. 
  •     很适合30左右的女人读。
  •     我想创造我的生活,而不是接受。
  •     很不好看,豆瓣也只有几十个人评,感觉里面涉及了太多的宗教信仰
  •     女人,你是欣赏镜中的影像,做个漂亮的木偶,还是打破镜子,做真正的自己?
  •     我看到不同的自己。
  •     二流小說 作者很盡力去引人思索可結果還是祇看到三個故事而引不起更多 另: 對譯者的遭遇表示哀悼
  •     女人的内心有多强大,可能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需要找个时间在读一遍。
  •     悟性决定命运!
  •     好不容易看完了,断断续续,算走马观花吧,到最后才有所触动。。还有最后的后记。。
  •     女人除了结婚生孩子带孩子之外,还有米有别的人生式样?读过书的太太,与没读过书的太太,区别不过是,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喂奶瞬间,有不同的敏感心境。
  •     不同时空三个女人,相似经历
  •     所谓的女人生来为了爱情和家庭究竟是男权社会的灌输还是女人的天性如此
  •     不要让性别成为追求快乐和幸福的阻碍。谢谢Kiki的推荐。
  •     灵魂
  •     这个作者所涉的题材地域还真是广呐。
  •     没看懂,但和那些看懂了的书一样,它让我觉得好憋屈,大概就是那种无力的感觉吧
  •     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寻找自我的故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带入感,其实现实中谁不像照镜子的女人哪,别人看到的也许正是相反的你,而我们一直在探寻的就是真正的自我。
  •     五星中其中的一星半是给译文。翻译小说而言,这个真的有给我惊艳到了。小说本身也棒,值得一看,是值得闲暇之时重拾翻翻的那种。逃婚的安娜、贵族出身万众敬仰的汉娜、好莱坞影星安妮;三个自认为“与众不同”的女人,所展开的似是女权主义又非女权主义的故事。
  •     女性绝非生来就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我们拥有独立的人格,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力,也同样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书中说的,只有在迷失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这本书算是文学与哲学思想的结合体。很高兴是位男性作者写的
  •     情节的节奏感强到让人放不下书,一天看完,哲学意味重,有的不知所云
  •     适合春天读的书
  •     这个法国作者果然没让我失望,译者也很到位,他一定尝过痛苦,很久没读这么厚的小说了。第一个故事最动人,安娜追寻的与自然能量连通,明白真正重要的永远是看不到的内心,读这些让我平静。能把三个故事串连起来,实在不易,这也是我敬佩之处。如何在纷乱的世界里让灵魂有出口?已被世间的标准拉扯的两难……
  •     拍成小说不输时时刻刻呀,结尾三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不能更棒。
  •     安娜不屈服于别人所说的金龟婿,找寻自己的幸福,但最终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坏的事情而不愿意听信好的,安娜的死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阴影,结局的不完美也许更能表达作者写作的意图。
  •     情节安排挺有意思的,也带有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只是在对人性、心理的刻画上还是显得浅些。
  •     jane austen版云图。。
  •     g
  •     遇上这本书让我相信与书的相遇也靠缘分,三个不同世纪的女人的命运在最后联系在一起,那奇妙的感觉简直无法诉说。也是这本书的余味支撑着我读完的《1Q84》
  •     也就那样吧……有点儿隔靴搔痒的意思
  •     三个时代的女人,为了自由分别付出怎样的代价。
  •     书已读完好一阵子了,但一直没有往上写记录,因为我的确用了好一段时间才使自己从书中走出,让心情平伏。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分别被教条、婚姻、事业包围,却都努力地剥开一层层世俗的外衣,最终三者结成了同一线上的点,寻求到真正的信仰。不论何种时代何种背景,也无法阻挡那颗向往追求真正灵魂的心。同时女人在各社会总背着许许多多的误解,的确可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这些误解,女人有些时候可以更执着更洒脱些,因为她们的“傻”“无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认为情理之中的。但愿也能成为不平凡的自己,可以停下来追寻那个真正的她。
  •     每个女生都该看看
  •     我看了,从刚开始的没多大感觉到越读越深,我又一次找回来了那种阅读的快感和喜悦。以及深沉思考的快乐!!
  •     关于女性对于自我意义的追寻,但故事实在是有些无聊的感觉……
  •     它说,她爱生命,她像爱欢乐一样爱痛苦,她不怕恐惧,她也爱死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