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13314462
作者:冯丽丽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下乡养儿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但它却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情愿为之的事情。这些事情,在都市父母的眼中,肯定觉得作者夫妇是要毁了这个孩子。然而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
作者冯丽丽的文字像摄像机一样忠实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天天的细微变化。作者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虽然她有非常浓郁的情感,却一直控制着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作者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成人世界的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检讨自己,能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现有的林林总总的育儿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钥,而本书作者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情与景,痛与爱。

内容概要

冯丽丽,女,河北省邯郸市人,70后,大专学历,无固定职业,长期在三联书店等多家出版社、杂志社担任兼职校对。


 下乡养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7条)

  •     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的一半的文章,是在《读库》上,只登载了一半,看后搔头想找另一半,却又看不到,心里甚为焦急。我对儿童教育心思敏感,尽管这是一篇争议颇多的纪实故事,自己心里也说不好对错,但还是非常想看到后续。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在一个哭闹不止,束手无策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慢慢的,极具耐心的教育过程。文中的乔老师,与其说是一个贵人,不如说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者,她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小小的力量。她愿意承认并施展的,是一个孩子对生活所有的感知与认知,而不仅仅是学习,这一点难能可贵。当我看到一个8岁的孩子可以每天围着灶台给父母做饭的时候,惊讶的下巴都要掉下来。我现在28岁,还做不出三道菜来。在一个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没有什么家长愿意让孩子了解书本之外的世界。事实上,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但也可以把一个人搞抑郁。我收到过很多同学的来信,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结起来,基本是迷茫,没有目标,不知道从哪里努力,看不到未来,没有耐心,害怕失败等等,甚至于很多高中的孩子被高考折磨的想要自杀,因为怕考不好对不起爸妈,怕考不到好大学没有未来。起初,我会写给他们一些回信,但渐渐的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这一切根本不是20岁才发生的事,这些行为心理性格的问题,从是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问题,是每一天每一秒父母的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阴影。说实话,没有洗心革面的勇气,这一切都是改不掉的,不是看两篇心灵鸡汤,读两句卡耐基语录就能解决的。这让我很难过,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当很多人都把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大家只会对课本负责,没人去管心里的伤。那些产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父母又可曾知道?二胎放开的时代,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吃好喝好奔忙,不惜去高价去国外生产,但有多少家庭愿意为孩子的心理与品质建设花一点钱呢?换句话来说,有多少人真的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只好拖延症了?如果有机会让你养一个孩子,你会如何去做呢?前几天我收到一个12岁女孩爸爸的来信,说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想送给我一本看看,如果可以的话点评一下。这是一本爸爸自费出版的书,在豆瓣都没有任何页面,只在当当网以半价出售。我还没拿到书,但我看了一眼当当的介绍,顿时就被小朋友的想象力惊呆了。这个社会对喜欢天才羡慕天才的,但却很少有人有耐心和勇气能保护天才长大,但这个爸爸这么努力保护自己孩子天赋的样子,让我特别感动,甚至很矫情的想要流眼泪的感觉。最近看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节目,不乏有特别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表扬,有些小孩子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舞台而生的胚子,看到 他们的父母在后台笑的欢畅的样子,好希望他们能永远保持这种天性。这个时代需要天才,这个世界需要天赋异禀的样子。这本书的最后,讲到主人公的孩子经过在乡下的生活,渐渐回到了不哭不闹的正常生活中,她去了十几个人的私塾,她去了人更多的公立学校,她当上了班长,她学习成绩慢慢好起来。不知道长大以后的她,还是否会记得下乡那段时间的故事;不知道越来越好的她,还是否会看到内心渐渐愈合的伤。只是,无论这个世界受伤的孩子有多少,就好像乔老师说了,救一是一个,看似泱泱人群无法来得急,但那些被挽救的孩子,每个都在乎。
  •     《下乡养儿》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你很难将它定义与归类。小女孩天天胆小怕事,因为害怕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所以辍学在家;又因为害怕噩梦,不敢睡觉,日夜颠倒。她的父母因此辞去全职工作,在家陪伴她,但情况越来越糟:一家三口昼伏夜出、身心俱疲,几乎脱离了正常的生活。就在天天父母几近崩溃时,一位朋友——乔老师建议他们去乡下生活一段日子,他们满怀希望地同意了。本书讲述的便是一家人下乡后的一段生活。你可以说它是一本亲子教育书。可是,它没有传授经典权威的教育智慧或理念,也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技巧或经验。甚至,它更多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对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无可奈何与不知所措。你也可以说它是一本纪实散文。不过,它没有饶有趣味的故事情节,也缺乏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诙谐的风格。甚至,它剔除了一切夺人眼球的因素,只是流水账般地记录下一家三口的乡村生活:吃饭睡觉、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放羊遛狗、锄草种地……日复一日,平淡琐碎。然而,它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诚实地面对自己和孩子。或许在很多家长眼里,天天的父母显得懦弱无能;或许狼爸虎妈一类的家长,会指责他们溺爱迁就孩子,对孩子不负责任——下乡之前,天天不愿去幼儿园,父母就不断地为她调换幼儿园;天天退学,父母就双双放弃全职工作,在家做兼职校对;天天怕噩梦,不想睡觉,父母就熬夜陪她玩耍。下乡之后,天天想养狗养羊养鸡养兔,父母一一满足她,为她搭棚垒圈、拾草喂食;天天被小朋友嘲笑,父母“痛苦地忍着,坐在屋里不出去”;天天的狗被邻居抢走,一家三口束手无策,“呆呆地坐在床沿”。但若换个角度看看,你会发现,他们拥有一种弥足珍贵的诚实与勇气。心理咨询师李雪写过一篇文章《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大意是说,没有父母能够做到完美无缺,但父母应该诚实对待自身的问题与缺陷,而不是强迫自己变得完美或转而迁怒、责怪孩子。天天的父母正是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遭遇任何困难,他们从未将问题归咎于孩子,也很少诉诸暴力,而是理智地、用心地寻找和尝试各种办法,哪怕要承担失败的结果。下乡养儿,并非深思熟虑的计划,更像是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乡村不是世外桃源,一家人要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确定的未来,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天天遭遇了不少打击:被小伙伴攻击,被乔老师批评,被邻居奶奶说教;也承担了很多责任:喂鸡喂狗,洗衣做饭。天天的父母也经历了剧烈的内心冲突:保护天天还是放手让她独立?他们在逃避与坚持之间反复纠结,在固执己见与从善如流之间不断挣扎……本书作者——天天妈妈——坦诚地记录下这一切,尤其是他们的无奈、愧疚、焦虑、彷徨。有一回,天天得了肠炎,向妈妈提出想要休息一天,不做家务。按道理说,这是一个正常不过的请求。即便大人生了病,也会请假休息,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的照顾,况且一个8岁的孩子呢?然而,乔老师却不近人情地坚持“只要她能做,就不要替她”。爸爸不同意乔老师的意见,妈妈与爸爸发生了争执。最后,妈妈心怀矛盾地接受了乔老师的建议,但却忍不住跑出门去偷偷哭泣。“坐在树林里,羊在吃草,小黑在玩,我望着我们住的房子,想着躺在床上的天天,眼泪掉下来。我多想去为她端水,为她煮粥,陪着她,跟她说话。但是我不能……”相信很多父母看到这里,都会觉得心酸难忍。令人感佩的是,天天的父母不仅放下了为人父母的架子,坦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很失败,还虚心地接受乔老师的帮助,竭尽全力去尝试、去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天天逐渐学会了独自承担责任,独自体会伤痛,独自面对不完美的世界,最终也收获了成长的甜美果实。以前,天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该怎么办?”做噩梦的时候,小狗被抢走的时候,担心兔子死掉的时候,被奶奶批评的时候,被东东欺负的时候,讨厌乔老师的时候……天天总是会哭着向父母求救。可就像乔老师说的那样:“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力量。”当天天的父母慢慢松开手,不再随时随地为她遮风挡雨,天天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智慧与勇气。她井井有条地安排家务,大大方方地出门购物;她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式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她体谅父母的辛劳,替晚归的父母准备饭菜……她的变化令妈妈感慨:“从前我对她细心地照顾,但是她没有力量。现在我放她一个人在家,她不仅照顾好自己,还照顾了动物和整个家。”这本书没有任何好为人师的企图,也无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教育范本,但却能引发你内心的矛盾,促使你思考:如何能够不被功利的价值观裹挟,自由随心地生活?如何在陪伴孩子与成就事业之间作出恰如其分的选择?如何让孩子学会在善恶交织的社会里活得独立而有力量?尊重孩子和迁就孩子究竟有什么不同?如同老六在本书附录里所言:“生活还在继续,问题层出不穷。”下乡养儿,并非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天天和她的父母仍在一边摸索,一边前进。
  •     很久以前就想写点读书笔记。缘于我读书总有见到好书一拿起就不想放,一放下书的内容就全忘的经历。虽然这逻辑看起来很诡异,但我坦(hou)然(yan)的将此命名为“学生时代死记硬背后遗症”。好吧,废话无需多言,说说最近读的一本书《下乡养儿》。最初该文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读库分1304和1306两本刊登完成。近期该文已印刷成独立本上市。之前,对于“含在嘴里怕化了”等类的形容句,我第一反应是“至于嘛?……”等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打怪升级,将越来越多的小毛球捧在手掌心时,我才知道含在嘴里怕化的形容都还是比较低的level。那么对于下乡养儿,这个在城市呆惯的“儿”下乡养起来更将何其难也?深吸一口气开读,对这个恐惧上学的小女孩即“儿”——天天我心里是既同情又担忧。不爱上学?拼不起爹的孩子未来可怎么出头?而下乡的这段历程也让这对夫妻与传统教育展开了爱恨交织的博弈。全篇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乔老师”,在我眼中她起到了平衡矛盾的重要作用,自始至终,我对乔老师都是充满了敬意。她强调的教育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教会天天母亲要敢于放手,敢于去作答孩子走向成长道路上的每一道选择题。无论是与邻居老奶奶的相处之道,还是与村中小朋友争夺宠物狗,在这些选择题上母亲作为一面镜子带给孩子的不只是该怎样漂亮示人,还有是在自己狼狈不堪时又该怎样去正衣冠。初读时,我想这分明就是作者自设的教育乌托邦,怎会有那么单纯的环境让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有多少孟母敢三迁?三迁的成本又有谁估算过后敢一肩挑?在养儿的问题上,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没有孰是孰非,但看到书中一家三口最终的选择时,我甚至对天天充满了羡慕。或许,在养儿这个话题上,我们告别了城市,来到乡下,养的并不全是“儿”,很多时候养的也是我们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身边,多的是匮乏爱的孩子,而天天,是被爱淹没的孩子。但也正是父母对天天的爱,让他们有动力改变生活、反省自己。当然,其中乔老师功不可没。
  •     之前在读库读过,现在特意买了书,一来为了方便随时阅读,二来,总觉得somehow算是对作者,对这对父母的一种赞同的表示。下乡的缘由充满无奈,乡村生活也是波折不断,遇到一位指路人,仿佛看到希望,但更真切的感受却是改变带来的摩擦与阻力,带孩子不易,因为大人不得不跟着重新成长一遍,要冲破更坚硬的一层外壳,因为这样,所有那些挫折才可以让人强大,生活才真的产生出意义。
  •     笔触清新可喜,内在的力量,不压抑不助长的时候,居然有这样爆发的力量!缺爱的父母,敏感的孩子,点拨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在成长吧
  •     朴质的理儿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照顾自己的能力,有力量的活着。
  •     书好,有意思的故事。但是不喜欢公主病的孩子,不喜欢培养出公主病的家长,扣两星。
  •     养小孩原来需要这般的耐心,自我定位是同天天父母完全极端的两种类型,也许也是该思考,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不会让她成长过快,一路飞奔着跌跌撞撞,我甚至自己都还没成长为我要求的模样呢。
  •     说不上来的感觉,养孩子太累了……又想了想,大约是在天天身上看见了太多自己的影子,所以觉得难受吧。
  •     只有帮助孩子成长才是对他负责的表现
  •     一读起来便欲罢不能,也许对有这样问题的家庭有借鉴意义
  •     教育
  •     非常非常真实,世界上多了去了交际无能宠溺孩子的父母,但愿意去找方法改变的人却很少很少。
  •     纯粹为了怀旧读的,我也想念小时候的日子,我希望我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     讲述了一对“问题父母”带着一个“问题儿童”搬到乡下生活后获得治愈的育儿故事。不加隐讳的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和缺陷,是一本很诚实面对自己的自传体读物。
  •     看完别人的书自己又买了本 说好的“书架没地儿”呢⋯⋯
  •     很大的勇气,很赞的体验,很丰满的结局。 向往
  •     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是触目惊心,对于孩子的表现不反思,面对问题喜欢逃避,身教大于言传,熊孩子真的都是熊父母培养出来的。所谓下乡养儿不过是曲线救国,如果一开始不过度保护,出现问题及早心理疏导,就不必非要出走一次
  •     挺真实的小说,虽然我觉得文中父母的思维逻辑蛮奇怪(可能因为我压根没孩子),没读完,觉得有点无趣,现在我好像还没法体会为人父母的特殊情感
  •     的确是看过一眼就难以放下的故事,推荐
  •     我正处于这样一个年龄,刚刚成家,从父母爱的羽翼下独立出来,同时又即将在未来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这本书给我的体会是双重的。我既联想到自己父母在二十多年来为我方方面面的操心,也忧虑自己能否有能力将孩子教育好。读罢感悟不少,我想我能更懂父母的爱,也能为将来教育下代打上点基础吧。
  •     下乡养儿,不是那每个家庭都能实现,文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可以借鉴,但是每个孩子和他所处的环境又不完全相同,所以也不能生搬硬套了。不过,能一家人这样在农村自由滴生活一阵子,还是挺幸福的
  •     很平淡的故事,这种故事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打架的小孩们、暴躁的单亲妈妈、社交恐惧的父母、热情的大妈……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善良与小计算。希望我能够在以后养儿的过程中能够避免走他们的错误。
  •     完全不赞同。
  •     借ada的第一本。看了下记录,从1月18日开始,到1月24日读完,一周光景。其实最近有空能拿起书的时间捧的都是这本,读得很细:那些看似琐碎的记录,都是一个母亲内心无比纠结的挣扎,既是对育儿,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决定。“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然,旁人的生活只能给自己参考和警醒。感谢此书,让此刻的自己省思内心,更明白当下所要及所坚持的~~
  •     并非流水账,哪些写哪些不写,都是有选择的 ,这是一种风格。故事对育儿也有启发。作者不矫饰,也有勇气。
  •     当时看是当做案例看的,看后也和咨询小组的人讨论了。但是抛开案例不谈,这本书很诚实,这就很好。
  •     开始几万字读起来挺顺畅,到中后就有点乏味了,可能这样的流水账真的没太大吸引力,支撑我读下去的完全是想知道天天后来的样子。我不反对下乡养儿,大自然的确可以让城里人焦虑的心变得不那么浮躁,但其中的某些教育方法我还是不太赞成,就拿做饭这件事情来说,当天天已经觉得每天做饭成为一种负担,为何还要逼着她给全家做饭呢?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进行,在城市里同样可以做到,让孩子爱上读书喜欢上学,也没有必要那么折腾,不过没有这个下乡的经历,没有乔老师的点拨,天天可能永远也得不到正确合适的教育。共勉吧!
  •     流水账毫无波澜,正面的有用的教育理念来自乔老师,很多人都标注了,看看标注就好了。语言技巧缺失,看作者和其老公总会不悦,生气,担心,哭泣。负面情绪太重。幸好他们遇到乔老师了。
  •     我倒喜欢这种流水帐式的风格,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实。。父母的教育方式确实有问题,
  •     我知道这样的题材是很吸引的。但我也明白这样写作不会讨好许多人,甚至许多人不会读完,因为枯燥。不过我自己却认为甚好甚好,或许因为有身同感受急迫寻觅答案之故,总有一种莫名的代入感。虽然流水,诚然正是这种流水来的丰满和实在,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的思维路径。
  •     半个月前读完的书。这是一本很琐碎的养儿日记,可是读来却很有兴味。天天有这样的爸妈真的很幸福,虽然冯丽丽和小戎是“失败人士”可我却觉得他们是无条件养育的最好父母!真希望看到续集!
  •     文字平实,里面出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很真实,可以看看
  •     我的成长过程就和天天一样,一直在和自己的胆小作斗争。爱哭,怕生,敏感。天天大概更严重,所以爸爸妈妈要应对的问题更多。看到天天学会了自己买东西、做饭、想办法解决和小伙伴的矛盾,承担自己的责任,我很佩服她,也很欣赏乔老师的教育方式,幸好天天妈妈把乔老师的话都做到了!虽然爱孩子是本能,但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为人父母前,都该看看这本书。不过可能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天天爸妈一样,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固步自封。
  •     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是父母该去学习的
  •     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但这就是生活啊。在kindle上一口气读完的,很棒。
  •     我喜欢这本书 因为我就是一个那样的母亲而浑然不知
  •     一本非常真实有画面感的育儿书籍 故事里的主人公面对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所表现的态度与行动 很值得我们借鉴
  •     一对有着社交障碍的夫妇和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女儿,在乔老师帮助下,在乡下环境中,一点点的改变,一步步的成长!大自然是活教材!
  •     平平淡淡的故事,平平淡淡的结局,但却引起反思,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合适。很佩服文中的父母为了孩子做出的牺牲,尽管他们自己也会犯错,会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所欠缺,但一直在摸索在反思。就像文中乔老师所说,对孩子的教育成绩不是主要的,更应该专注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教导孩子的得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     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面
  •     感觉作者有很多隐喻
  •     作者很真诚,将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有一些思考
  •     很真实,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感谢作者!
  •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父母的一些观点的扭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1.孩子不但要快乐,还要学会成长。 2.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勇敢,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给孩子那样很危险,这样很危险。 3.父母要学会放手。 4.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用理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哭。 看完后自己一直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八岁的孩子遇到任何问题就知道哭,而不是想的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这到底是孩子原因还是父母过分溺爱所致?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怎么成长? 虽未为人母,但是看了此书还是很有感悟。 故事很简单,问题值得深层次思考。
  •      《下乡养儿》真的是一本好书,从第一行起便欲罢不能,一直到结束。 其实这就算是本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在乡下生活的故事。文中很多时候主人公的一些行为的确让人气愤,但是我不能说这不好,因为足够真实。我们看事情总是看到表面,从自我角度出发,认为的不好便是不好,把很多想法也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但是换个角度我们也许才发现,其实也许是我们错了。 文中一个老师有一个得意门生为了一件小事精神分裂,进了精神病院,她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便毅然考了教育研究生,可上完研究生,她还是搞不懂这个问题,就去当了幼儿园老师。她要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开始观察。最后,她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
  •     父母本身问题很大啊 遇到困难一味逃避 希望他们俩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好好生活下去
  •     懒人的有声版本特别好 听哭了
  •     【2017年3月17日 掌阅限免】
  •     (1)文字很好,但是这对父母太让人生气了!!完全没想到他们是农村长大的人,孩子成那样,90%原因在父母,过度呵护,自以为鼓励教育与尊重孩子自尊心。(2)目前在关注(巴)芭学园模式,也在思考,拼命挤进超级大城市做社会底层,连退居的地方都没有,而小城市还有一方土地可以保留天性。何去何从呢。
  •     有些启示,已做笔记
  •     父母摸索如何养育孩子确实真诚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