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书评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208131120
作者:[英] 卡罗尔•梅弗
页数:248页

触类旁通话蓝色 ——读《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

文/凡悦颜APEC会议期间,北京“惊现”蓝天,“APEC蓝是真正的蓝“也在网络上风靡起来。现在“APEC蓝”也被借指美好的事物。现实生活中色彩很容易被人们赋予很多意义,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希望或者好心情,蓝色更多的意味着神秘和忧郁(蓝调)。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爱的颜色,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曾言 “蓝色是宇宙之爱,人们沐浴其中,它是人间的天堂。”由此可见,蓝色之于我们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或许仅仅是一种习惯、一种治愈,又或是一种魅力甚至一种忧伤。卡罗尔•梅弗在《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一书中描述了他心中的蓝色。作为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视觉研究专业教授的他,在有关蓝色的课程和讲座上寻到灵感著成此书,作者称他自己的《幽蓝之神》是一位着眼于“小说腔”的评论家的作品。他用既思辨又散文化的文字和众多罕见的图片组合叙述,将众多出现在宗教、科学、艺术、文学史和当代电影中的蓝色通过整理归类、思考引申、对比评论的方式赋予他们新的灵魂,也让本书因此变得值得玩味和品读。英国艺术家克里斯.奥菲利有一组名为“蓝色骑士” 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以暗色调蓝色创作完成,该系列作品让人联想到暮光时分的蓝色光线以及蓝调音乐的充沛感情,其中有一幅《蓝麻雀》的画让人印象深刻,初看极为抽象,满眼尽是蓝,是一种接近暗黑的蓝色,细看却能找到克里斯.奥菲利作品中的共性,藏于画中的两个人同样是带有异国情调的人物,卧榻上的女子妖娆妩媚,手中的香烟还在燃烧,嘴里萌发出一颗银色的合唱之树,跳跃的音符营造出的蓝色梦境仿佛能将观看之人引入画中。另一位男女都分不出来,却能让人很容易洞悉其性格。卡罗尔•梅弗的剖析可以让读者领略蓝色之魅,也让读者离艺术又近了一步。全书围绕蓝色似是而非且又极为矛盾的特点,选取具体的实物进行讲述,用“通感”使抽象的蓝具体化,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当母亲给孩子断奶时,语言就会从小孩子空荡荡的嘴里生长出来”,像这样具有画面感的句子在此书中比比皆是,作者善用类比,如此也更能让读者明白为何失去孩子的母亲,见到留给孩子的蓝色棒棒糖会嘎吱嘎吱嚼碎,狼吞虎咽,充满愤恨。蓝色代表永恒,同样也是死亡后尸体的颜色。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作者经常会在不同的章节反复提到同一个人或者同一幅作品,例如画家乔托,例如胡安.米罗的《照片:梦之色彩》,以此抛砖引玉,让读者触类旁通,于色彩、于艺术,也于生活。

蓝色的低语(读《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

蓝色的低语 ——读《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 滁人也 很喜欢青花瓷的那种蓝色,却从未考究为何喜欢。《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这本英国作家卡罗尔•梅弗写的有关蓝色的专著,里面却有相当的篇幅谈到中国青花瓷的蓝色,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 该书的作者卡罗尔•梅弗是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视觉研究专业教授,师承世界著名文化史大师、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重镇海登•怀特(Hyden White)。已出版《稚气地阅读》(2007)、《黑与蓝》(2012)等作品。梅弗曾作为“诺思罗普•弗莱客座教授”在多伦多大学讲授有关蓝色的课程,并与师生作无数次深入讨论,为写作该书积累下丰富的素材。 可以说,《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是一部“蓝色百科全书”。该书论及各种出现于宗教、科学、艺术、文学史和当代电影中的蓝色。在书的前言部分,作者认为蓝色是“似是而非”的,是完全自我矛盾,但又相当真实。接着,作者从神话讲起,如认为我们的血液在与氧结合之前是蓝色的,这说法相当荒诞,“虚构掩盖真相,又用真理掩盖虚构。”事实就是如此,这在用宝丽来相机拍摄下来的照片中体现得最为典型。因此,作者在第一篇里写道:“一切皆为蓝色。”并且列举了地球之蓝、宇宙之蓝、文学艺术之蓝等加以佐证,令人信服。 该书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还有非常突出的一点:精彩配图! 该书光洁厚重的纸张配上那些清晰精美的配图,真正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如在讲解“蓝色既悲且喜”中这一章节中,就配有乔托的《耶稣受难》中的天使壁画、乔托的《基督洗礼》壁画、埃斯特•泰克曼为一名漂亮的裸体女性拍摄的宝丽来照片、乔托的《最后的审判》(局部)、弗朗西斯科•德•祖巴兰的《拉斯库瓦斯的悲悯圣母》(油画)等。作者对圣母所披的蓝色斗篷是这样说的:“不仅是为了表示哀悼、希望和天国,而且也是出于经济考虑。”为何与经济相关?原来,诞生于1655年的这幅油画名作,所用蓝色在当时是一种昂贵的颜料,只能用自阿富汗进口的天青石磨制而成,其价值仅次于黄金,这是中世纪画家献给天后的最佳贡品!这样的介绍,全书到处都是,的确“涨姿势”! 最开始谈到中国的青花瓷,卡罗尔•梅弗对霍勒斯•沃波尔收藏的一件名为《金鱼缸》的中国陶瓷,梅弗对这个陶瓷可不是像中国的评论家那样评论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什么的,而是说这样庞大的青花瓷器,是“上流社会孩子气十足、如童话般的东西”。对这瓷器没有盖子这一点,作者这样讲解:“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而在其瓶口下面的容器里,保存着童年与幼稚游戏的忧郁。”这样的讲解,真是别具一格,饶有趣味。 该书写得极为严谨。这体现在每个章节后面那些非常详尽的“注释”上。凡有引用,都备注到某作者某作品的具体页面。这和作者在该书结尾的“致谢”一样,令人感动。科学、严谨,懂尊重,知感恩,这样的作者写出的作品,毫无疑问能得到读者的最大度的认可。 《幽蓝之神》里,有着蓝色的浅吟低唱,也有着作者的真诚、尊重、感恩,作为读者,惟有细读、倾听,才知其精妙。

追寻逸散之光

天空、大海、远处的地平线,以及存在于这世界上无数事物之中的蓝,它是一种梦幻、忧郁、令人难以捕捉的颜色,也是一种似是而非、充满矛盾与隐喻的颜色。我们置身于蓝色随处可见的世界,却很少思考这种颜色所具有的独特与神秘气质,这就如同蓝色本身,由逸散之光构成,代表着永远无法到达的距离与渴望,昭示着一种永恒的追寻。《幽蓝之神》的作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视觉研究专业教授卡罗尔·梅弗。在这本书中,他因循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神话学》的观点,从视觉、文学和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对诸多“蓝色作品”的发现与解读,带领人们去深入这一种神奇的色彩,从而发掘它的存在为世界带来的美丽与深邃,以及表象背后蕴藏的深意与谜题。“幽蓝之神”最初是卡罗尔·梅弗的一门研究生课程。在其与学生不断研究与分享过程之中,逐渐演变为一本具有线性叙述结构,松散论点,以及鲜明个人情怀的作品。全书共有二十二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小论文,文后附有详尽的注释参考,保证了此书作为一部研究型作品的严谨作风。卡罗尔·梅弗对蓝色的追寻与解读其实质暗含着作者对自身的探究与拆解。典型的例证便是卡罗尔·梅弗将自己孩提时代遇到一只熟睡中的小鹿,却难以忘怀它的“蓝色眼睛”这件事与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加以关联,从精神分析学有关哀悼性口唇活动的理论去诠释自己对母亲的深刻依恋。卡罗尔·梅弗将母亲视为天空,联想到《悲悯圣母》(《幽蓝之神》封面画作),从而感受到如慈母之爱般庇护着自己的无处不在的蓝。而这样的“蓝”正如丽贝卡·索尔尼《迷路田野指南》中所言,是无论边缘还是深处,都无处不在的一片蔚蓝。人们对这种颜色的渴望,实质上是对自己永远无法到达距离的渴望,是对整个世界的渴望。卡罗尔·梅弗如此,我们亦然。乔托的壁画、宝丽来相机拍摄出的照片、氰版照片、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电影《蓝》、《女囚》、《幸福》,等等。卡罗尔·梅弗对蓝色的追踪遍布欧洲各地、跨越地理与时空,有时是深入历史、艺术、科学、文学或文化后的专业性解读,有时又返回自身,如同一次深入的内心探索。正如卡罗尔·梅弗自己的定位,这是一部“着眼于‘小说腔’的评论家的作品”,是一位蓝色鉴赏家的赏鉴实录。因而,通过阅读《幽蓝之神》,我们得以从一个更为广阔与深邃的视角去认识蓝色,这种以前被我们“浅尝辄止”的色彩。惊喜而深刻。蓝色,既清纯又情色,既代表永恒又暗示着死亡,它呈现给世人的一面总是与其表象下的真实矛盾,仿佛是执意拒绝中的无限诱惑。这种从未触碰到我们眼底的光线,其实并没有直接照射过来,而是以逸散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和生命之中,静静地等待我们去追寻,去发现,如同神迹。

《幽蓝之神》:海洋、天空与眼眸

在电影《阿黛尔的生活》里,普通女孩阿黛尔爱上了另一个女孩,艾玛。艾玛有一头蓝色的头发,神秘而热情。其实这部片子在台湾正是被译作“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可蓝色明明冷静而莫测。也许蓝色注定是种矛盾的颜色。它可以高高在上代表天空,也可以深邃如大海。可最热情也最冷峻的蓝,往往藏在人的眼眸里。它自身的幽静,映像了整个世界的深情。《幽蓝之神》是一本很独特的书。它缘起于作者曾开设的一门主题课程——围绕着“蓝色”,卡罗尔•梅弗带领着她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凡而生动的探索之旅。从文化到历史,从器物到人格,似乎在这个世界上,蓝色总是无处不在,无论是作为渲染还是隐喻。当我们谈论一种颜色时,通常是很少将它们与实在的物体分离的。但这本《幽蓝之神》,其实一次性大胆而纯粹的,对于蓝色的“不及物书写”。蓝色的“似是而非、且悲且喜”作为一个特质,被作者揭示。当你的眼中只有蓝色时,一切仿佛因它而生。这好像是对印象派的延伸——世界以印象展开,色彩愈是模糊,便愈加接近现实。用一种颜色解构一个世界,少不了对感官的全面触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会说的“通感”。看见蓝色的天空或是海洋,会让人感到舒缓平和,而看到蓝莓的精致色泽,则会让人食欲大振。至于一双蓝色的眼眸,或是悲伤或是温暖,则都有可能被体验和诠释。艺术来源于生活,于是蓝色的多面也绝非是空穴来风:它可以在宗教画作中代表圣洁美满,也可以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中阐释近于崩溃的欲念和绝望。以蓝色为主题,卡罗尔•梅弗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察——包罗万象而别具一格。而又因为主题的明确性,梅弗并未对个别的案例进行太过深入的挖掘,于是整部作品便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程度上。但当这些素材叠加在一起时,一份关于蓝色的“调查报告”也就呼之欲出了——蓝色的矛盾性,如其他事物一样明显而统一,却拥有它自己独一无二的浪漫与迷幻。关于蓝色,关于色彩本身,其实这世上的一切似乎都可看作是点缀与装饰——可是谁又能确定,这些“边角料”不是真正的、唯一的切实存在的东西呢?不然,作为蓝色的天空、海洋与眼眸,又缘何拥有如此微妙的统一呢?

万千言语话蓝色

作为自然现象而存在的色彩本身并无意义,但当它们被人类社会赋予复杂的内涵之时,就不再仅仅是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这么简单了。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蓝色都是存在感颇高的一种颜色。《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入了解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蓝色。作者以艺术鉴赏的眼光,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广泛存在于绘画、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的蓝色的不同含义,全方位展示蓝色在西方文化中所承载的象征、隐喻意义,每一章节都对所举的例子做出详细的解释,用罗兰·巴特等大师的艺术理论与作者的阐释相结合,让本书的读者看到画家、摄影师使用蓝色的意图,读懂善用象征与隐喻的作家笔下的蓝色,体会导演们镜头下的蓝色光影。蓝色与生俱来的冷意使得它在任何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极少带来欢快的气息,乔托的壁画就是这罕见的例外。作者说“乔托的蓝色是天赐之福”,他用大片浓郁如天空、海水般的蓝色,表达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喜悦,蓝色大背景中的天使的表情也是愉悦的。这种视觉享受是超越时空的,即便我们欣赏到的只是壁画的一部分图片,也能感受到这种蓝色传递出的情绪信息。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蓝色都是忧郁的、悲伤的。普鲁斯特笔下长着蓝眼睛的阿尔贝蒂娜,歌德笔下穿着蓝色礼服的少年维特,都凝集了对不可及的爱情的沮丧与忧伤。维特那身忧郁的蓝色礼服,在塑造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的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蓝色于文学语言之外给作品带来另一种解读视角,这种颜色本身就赋予人物不同的感情色彩。颜色本就是一种视觉印象,当蓝色在电影中以导演构思好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这种对蓝色的接触较之文学作品要直接、清晰的多。印象中,与蓝色有关的电影多是令人悲伤的故事,如《蓝》《深蓝世界》《蓝色情人节》等,无论是以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为主题,都逃不掉一个悲剧结局。如果导演在片中使用蓝色滤镜,那更是一个令人压抑的画面。出现在电影中的蓝,没有宗教的喜悦与永恒,只有尘世的芜杂与忧郁。色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我们熟知的红色在中国传统中是喜庆、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有些国家却是愤怒、欲望等完全不同的意义。蓝色也是如此,它既代表永恒,又象征死亡,但蓝色即是忧郁的代名词似乎是世界公认的。也许这种共性源于人类对天空、大海的相通体验。《幽蓝之神》让人看到蓝色不只有忧郁,它还有多重内涵需要我们在绘画、小说、电影中去探索,感受色彩的魅力。


 幽蓝之神:一种色彩的自我拆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