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39965444
作者:冯友兰
页数:256页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十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 第十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一,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
1)关于大乘空宗,熊十力质疑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尚难判定。
2)熊十力所谓性德,就是佛学所谓“真如”,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谓本体,与之相对的是现象。
3)熊十力提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两个概念,这也是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体用不二。
4)批评大乘有宗,熊十力认为有宗不承认生生化化这个过程就是宇宙的本体,而认为于这个过程之外还有一个本体。这就把本体和现象分裂了。
二,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
1)熊十力不仅主张“体用不二”,而且主张“性相如一”。
2)熊十力沿用“诸行无常”,但其意义与佛说愿意完全不同。
三,熊十力的宇宙论
1)熊十力的宇宙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翕、辟”。他说“精神与物质本非两体,不可剖析,实体变成功用,即此功用之内部起分化,而为翕辟两方面。辟,为精神。翕,为物质。质则散殊。精乃大一。翕辟以相反而归统一,完成全体之发展”。
2)熊十力指出“本体现为大用,必有一翕一辟。而所谓翕者,只是辟的势用所运用之具。这方面的动向,是与其本体相反的”。
3)熊十力认为,实体显现为分殊的用或一切行的时候,一方面,决定有一种收摄凝聚的势用,即所谓翕。另一方面,决定有一种刚健而无所不胜的势用,即所谓辟。
4)熊十力指出,物者,只是我所谓收凝的势用所诈现之迹象而已。
5)熊十力认识到,宇宙及其间事物的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内部涵有矛盾。这是内因论。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反相成,斗争而统一。这是辩证法。
6)熊十力认为,全体分化之论,实宗主大易,非一己之臆说。
四,熊十力的心学思想
熊十力极为推崇王阳明心学。他对于心学、理学的分歧,有调和的倾向,但还是归于心学。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七章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 - 第七章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阶段
1)毛泽东主要理论著作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它们阐述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同时不同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一种特殊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道路在政治上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个过渡;在经济上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在文化上,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毛泽东批评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他提出将马克思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统一。
4)毛泽东驳斥了“左倾空谈主义”,提出中国革命须做“两步走”。
5)与“左倾教条主义者”斗争,提出“工农联盟”主张,由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6)《实践论》提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其条件是抽象,然后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里提到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谓的认识也与西方传统这些所谓认识意义不尽相同;这里所说的认识,其主体可能是一个社会团体,也可能是整个社会。这里所说知行其意义也广泛的多。
7)《矛盾论》观点:其一,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问题,应当全面的看问题。其二,一般和特殊,共相和殊相的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这种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因此要将一般与特殊相结合。
8)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争是“一般”,其内容是任何战争都必须依照的规律,革命战争是一种战争,除了依照战争的一般规律外,还要依照这种战争的特殊规律。因此我们要学习战争和革命战争的规律,求得一般于特殊之中,但不可以照抄苏联的战争经验。
二,社会主义阶段
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但《宪法》过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毛泽东似乎也想合两步为一步,“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走上了“左倾空谈主义”道路,导致后来的人民公社和“共产风”。
三,极左思想阶段
表现为“文革”,实质是新的生产关系不是由旧的生产力自然发展出来,新的上层建筑不是由旧的经济基础自然决定的,这就是超阶段的革命,犯了“左”倾空想的错误。这种空想共产主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中的空想成分,它认为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关系的代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可以认为地改变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客观历史进程,建立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 -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

一,胡适对实验主义的看法
1)胡适认为实验主义的出发点是想“把达尔文主义的学说和一般的哲学研究连贯起来”。实验主义第一代创始人是皮尔士,第二代创始人是詹姆士。他们和达尔文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2)胡适认为有意义的观念是“适者”,无意义的观念是“不适者”。无意义的观念等于废话。
3)胡适反对在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斗争中詹姆士“和稀泥”的折中办法。
4)实验主义第三代创始人,也是奠基人,是杜威。
5)胡适认为有条理的思想可以分作五步:(1)感觉困难;(2)寻出疑难所在;(3)暗示的涌现;(4)批判各种暗示的解决;(5)证实。
6)按照胡适的解释,杜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极端的经验主义。
7)对于实验主义胡适总结道“杜威先生只给出了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他的哲学方法,总名叫做实验主义,分开了可做两步说:(1)历史的方法;(2)实验的方法”。
二,胡适关于实验主义的应用
1)胡适认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以叫做“批判的态度”。他所说的“新思潮”就是新文化运动;他所说的“批判的态度”就是把“适者生存”和“天演公例”应用到传统观念中,看其是否是”适者“,是就保存,不是就抛弃。
2)《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提出四种特长:(1)证明的方法;(2)扼要的手段;(3)平等的眼光;(4)系统的研究。
3)胡适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完全是由于自己的错误,他不承认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束缚,中国完全可能自发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4)胡适认为陈独秀关于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史观两种方法能合作成为一条联合战线的说法是错误的,反映了他不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梁漱溟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赞成和参与
1)梁漱溟所认识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只是弱国和强国的关系,他没有认识到这是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关系。
2)梁漱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以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右翼。
四,梁漱溟对新儒家的解释
1)梁漱溟并不完全否定孔丘和儒家思想,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批评的都是外部东西,而孔丘和儒家的思想中心是他们所倡导的“仁”。
2)梁漱溟的思想是陆王学派所本有的,但梁漱溟是“接着”陆王讲的,不是“照着”陆王讲的,他比以前的陆王派进了一步。
3)梁漱溟对儒家思想的补充——直觉与理智并行。
五,梁漱溟的文化论
1)梁漱溟认为无论哪一种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物质文明,也都有它的精神文明。他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哲学作为中心和基础,这个哲学就是这个民族的人生态度。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一切生活方式,都是从这个中心发出来的。
2)有三条可能走得路:(1)向前奋斗,以求得“意欲”的满足,这是西方的近代文化;(2)“意欲”的自我调整,使其要求适可而止,调和折中,随遇而安,这是中国文化的路;(3)限制或消灭“意欲”,使其无所要求,不相前奋斗,而向后退却,这是印度文化的路。
3)梁漱溟认为人类文化总是从第一条路出发的,在第一条路走到尽头之后,人们的选择必然是第二条路。冯友兰认为梁漱溟史料掌握不足,对于所谓世界未来文化也是臆测,推论前提没有根据,因为走第一条路的人是不会认为这条路会有尽头的。以向前奋斗为人生态度的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再接再厉,日新又新。
4)梁漱溟对三条路线的选择:(1)排斥印度的态度;(2)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但需要改动;(3)批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5)梁漱溟认为西方向东方学习是因为西方已经把第一条路走到尽头了。而中国学习西方则是因为中国没有把第一条路走完,就转到第二条路,所以向西方学习,这是补课。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六章 20—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 - 第六章 20—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

一,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1)1923年,张君劢做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他认为人生观与科学不同,科学有一定的规律,人生观的特点正是无一定的规律。
2)地质学家丁文江,举起保卫科学的大旗,对张君劢的理论进行批评,然而他对于科学的性质并没有真正的了解。
3)丁文江和张君劢的论战,可以说是一场混战。其所以是“混战”因为说来说去,说到最后,“最大的敌人”又成为最大的朋友了。
4)胡适认为这次“论战”中,拥护科学的人们“绝大的弱点”是仅只抽象地辩论了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而没有具体地提出一个科学的人生观。从而胡适提出了“自然主义的人生观”。
5)陈独秀认为丁文江是最大的失败者,因为他们没有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的历史观”这一“武器”。
二,关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的论战
蔡和森认为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因为在资本主义后进国,无产阶级不能超越资产阶级的民权革命的道路,去达到社会主义革命。他坚持“二次革命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反对“一次革命论”。
三,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论战
1935年上海十位教授联名发表文章,提出不要育从马克思主义,不能“以俄为师”。胡适主张全盘西化,他认为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它成为一个折中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 - 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

一,孙中山全资产阶级思想——建国方略
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名称,并进一步地阐述其内容。他认为民族主义并不限于满汉之争,而是中国民族怎样可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世界各地都有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孙中山自以为他的三民主义是要把这三种革命联系起来,毕其功于一役,这一“役”成功了,中国就可以长治久安了。但孙中山这些阐述都是原则性的,究竟怎样实施,没有具体的说。
2.《建国方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建设》。孙中山认为这是他的思想的中心,所以也称为“孙文学说”。其具体的主张是行先知后,行易知难。它的政治含义是:对于中国革命,他的三民主义是“知”,既然有知了,就不怕不能行。他企望以这个信念作为建国的心理建设。
3.《建国方略》的第二部分是《物质建设》。第三部分是《社会建设》,在这一部分中,人们期望孙中山提出关于民权主义的具体实施方案。但孙中山只提出了一个《民权初步》,其内容是一般会议和会议进行的程序。按照《民权初步》所说,社会上的事,尤其是政治上的事,人人可以讨论,人人可以提案,人人可以表决,这样,民主与集中就不是对立的,而是 统一的了。
4.孙中山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力量可以使他这些理想成为现实。政治上的事情靠政权,政权靠一种力量。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力量是军队。在民主主义社会中,这种力量是选票,这两种力量孙中山都没有,所以他的政治理想只能停留在宣传阶段上,不能前进。
二,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1)中国民族自求解放;2)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放弃排满)。
2.民权主义: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还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等。孙中山欲用五权(增加考试权和监察权)宪法代替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这是民权主义的最具体实施方案。
3.民生主义:1)平均地权(解决原有封建社会中的社会问题):用赎买政策限制地主阶级的封建权力;2)节制资本(预防中国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问题):用国家资本限制资本家的垄断。
三,新三民主义的补充
1)孙中山关于阶级斗争的评论:孙中山认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斗争是社会当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人类不能生存。因为人类不能生存,所以这种病症的结果,便日起战争。而马克思之见社会进化的毛病而未见其原理。所以孙中山把马克思主义看成社会病理学,而把民生主义看成是社会生理学。就是说,民生主义所讲的是社会的正常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常规,马克思所讲的是社会变态。
2)三民主义解释:它包含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时人民所共享。照这个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什么事都是可以共的。人民对于国家要什么事都是可以共,才是真正达到民生主义的目的,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九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 - 第九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

一,理,太极
第一章主要讲“实际”与“真际”的分别。冯友兰举例,说这是方底,“这”是所知,亦即实际底事物。而我们说“方有四隅”或“方是四隅底”,说此命题时,不管事实上果有实际底,方底物存在否。我们可以认为,事实上可以无实际底方底物之存在,但如其有之,则必有四隅。如此,则这个判断,这个命题,即不是及于实际而是及于真际者,即不是对于实际特别有所可定,而是对于真际有所肯定。
二,气
第二章主要讲“气”。冯友兰认为事物所依据以存在,即实现其理的料。冯友兰说“此所谓料,我们名之曰气....绝对底料,不可名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
三,心与性
1)这里所讨论的,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问题。一类事物的一般,就是一类书无所依照的理;一类事物的特殊,就是一类事物的分子。一类事物的分子,必须依照某一类的一般,又必须依据具体的材料,才能成为实际的事物。
2)心与性不同,凡事物皆有性,但不是凡事物皆有心,有心之理。实际底事物,有依照心之理而有心者,有不依照心之理而无心者。但即事物之不依照心之理而无心者,既亦是事物,亦必有其所依照之理,故皆有性。
四,政治、社会思想
冯友兰在《新事论》中指出,现代化之所以成为现代化是由于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代替了以家为本位的社会。“新理学”在这一方面,也利用近代逻辑学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加以说明,以为理论上的根据,主观上是以此支持中国现代化,但其现实效果就不尽然了。
五,“新理学”的理论矛盾
“新理学”作为一个哲学体系,其根本的失误,在于没有分别清楚“有”与“存在”的区别。冯友兰一方面赞成金岳霖的“理是不存在而有”;一方面又随同当时西方的新实在论的说法,承认“有”也是一种存在。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 -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

一,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
1.蔡元培所说的世界就是宇宙。宇宙是一切事物的总体,它是无限的,无始无终的,包罗万象的。和宇宙比起来,人是渺小不足道的。但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和宇宙的关系,是部分和全体的关系。
2.蔡元培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意志,意志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动力,并以这种观点作为新的人生态度的理论依据。在这个大意志的推动下,宇宙及其间的事物都不断的向前发展,这就是进化。
3.蔡元培含蓄地批判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的理论。他指出,照进化史的趋势看起来,人类的前途是合作,不是竞争。
二,蔡元培的哲学观
1.哲学只能对于宇宙人生各方面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哲学天才并不能解释疑问,解决问题;而只能引出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一部哲学史就是一大堆疑问和问题。疑问和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2.蔡元培对比哲学与宗教后说道:“哲学自疑入,而宗教自信入。哲学主进化,而宗教主保守。哲学主自动,而宗教主受动。哲学上的信仰,是研究的结果,而又永久留有批评的机会;宗教上的信仰,是不许有研究与批评的态度,所以哲学与宗教是不相容的”。蔡元培简明扼要的肯定了哲学,批评了宗教。
三,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1.蔡元培指出:在美学中有两个主要的主义,一个是自然主义,一个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是要求艺术超过实体。
2.一件艺术品所表现的总是一个形象,不是一个公式;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的来源是直观,不是推理。公式化或抽象化是艺术的大忌。
3.蔡元培对于自然主义有所肯定,也有所批评,对于理想主义则作了大段的扼要中肯的发挥,可见他的美学思想也是理想主义的,他自己也是一个理想派。
4.一个真正能审美的人,于欣赏一个大艺术家的作品时,会深入其境,一切人我之分,利害之见,都消灭了,觉得天地万物都是浑然一体,人们称这种经验为神秘经验。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5.蔡元培认为,每一种文化的精神文明都有四个主要成分:宗教、科学、哲学、艺术。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宗教的影响越来也小,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要现代化,不是要建立宗教,而是要提倡艺术,就是要以美育代宗教。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八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 - 第八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

一,《论道》第一章
金岳霖提出了全书的三个主要概念——道、式、能。这三个概念并不是平行的,这里的道是哲学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指宇宙及人对宇宙的理解,宇宙就是一切,称为“大全”。
1)第一条说“道是式——能”,这是说道的基本内容就是式、能,道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一切。
2)第二条说“道有‘有’,曰式曰能”。照他的说法,“式”是一个套子,“能”可以套上这个套子,也可以套上那个套子,也可以同时套上许多套子,也可以从这个套子出来,换上那个套子。“式”在还没有“能”套进去的时候,它仅是一个空套子,只是一个“可能”。必须有“能”套进去,“可能”与“能”相结合,这个“式”才成为现实。“能”究竟是什么,金岳霖说,这就不能说了。因为一说它是什么,那就把它套入一个“可能”了。他所说的“式”和“能”,相当于理学所谓“理”和“气”。宇宙及其中实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可能”到现实的历程。
二,《论道》第二章——《可能底现实》
1)这一章开始说明上一章所述那个历程。第一条说“可能之现实即可能之又能”;第二条说“有不可以不现实的可能”;第三条说“现实是一现实的可能”;第四条说“无不可以现实的可能”;第五条说“有老是现实的可能”。这些话都是说从可能到现实这个历程是无始无终的。
2)第十三条说“变是一现实的可能”。是说“变”是宇宙间的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说明“变”也是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3)第三十条说“本然世界是老师现实的‘现实’。”这句话的意思表示我们所谓“本然世界”是所有曾经现实及任何时现实着的可能,而这就是现实了的“现实”这一可能。
三,《论道》第三章——《现实底个体化》
1)金岳霖认为“具体化”和“个体化”意思是一样的。每一个体都有许多的性质,这就是同一能套入许多可能。
2)金岳霖说“共相是个体化的可能,殊相是个体化的可能底各个体。”他解释说普通所谓共相是各个体所表现的、共同的、普遍的“相”或从文字方面着想,相对于个体,共相是谓词所能传达的情形。
3)照金岳霖说,“共相”相当于理学所说的“性”。这就是说,任何个体都有许多性质,可以归入许多的类,但物之不同各如其性,每一现实可能底个体都各有它底特性。
四,《论道》第七章——《几与数》
1)第一条说“能之即出即入谓之几”。这一章说能有出入,既有出入,当然有入此出彼底情形发生。既出彼入此,也当然有未入而即将入未出而即将出的阶段。
2)第二条说“有理几,有势几,自能之即出入于可能而言之几为理几;自能之即出入于个体底殊相而言之几为势几”。是说在自然史上某时期有某某种动物或植物,而在某另一时期无此种动物或植物。
3)第八条说“有理数有势数,自然之会出入于可能而言之数为理数,自能之会出入于个体底殊相而言之数为势数”。这里所说是与“势”相对的“理”,正相当于理学所说的“理”。照这里所说,“理”是就“可能”说的,“势”是就“个体底殊相”说的。
4)第六条说“相干于一个体底几对于该个体为运”。是说所谓相干是有影响,所谓不相干是无影响。
五,《论道》第八章——《无极而太极》
1)这一章讲的是这个历程的方向和归宿,是全书的总结。第一条说“道无始,无始底极为无极”。这里的“无始”是说无论把任何有量时间以为道底始,总有在此时间之前的道;道虽无有量的始,而有无量地推上去的极限,这个极限叫做无极。
2)第三条说“无极为无,就其为无而言之,无极为混沌初开,万物之所从生”。金岳霖指出,从有量时间方面说,这个历程是无始的,但从理论上说,无始有个极限,这个极限谓之无极。
3)第五条说“共相底关联为理,殊相底生灭为势”。第六条说“无极为理之未显势之未发”。可以说无极有理而无势,它不是毫无所有的无,也不是不可能的无;它既是现实,当然有理。但有理之有不是有势之有,未显的理仍为理,未发的势不是势。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 -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

一,陈独秀之“六义”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隐退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六义”中,陈独秀指出近代西方之所以超过东方,其根本的原因是西方重视人权与科学。
二,陈独秀从具体历史发展上,指出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的中心问题,是东西文化的交叉与矛盾。这个过程,陈独秀分为六期,在六期中,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愈来愈深刻,中国人的觉悟越来越提高;但还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三,陈独秀指出中国当时的革命,并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而是国民革命。他认为新兴的政治势力,必须和其他政治势力合作,才能壮大起来;当时的资产阶级也必须和无产阶级合作,才能战胜它的敌人。同时他认为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动力,但却不认为当时的农民是革命的。陈独秀所理想的国民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骨干的,联合社会上各革命的阶级的统一战线。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国共合作。
四,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但彼时若有特殊的环境,也许有新的变化,工人阶级在彼时能获得若干政权,乃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努力至何种程度及世界的形势而决定。
五,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两要点。
1)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这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
2)社会组织进化论。这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它变动。发展的力量愈大,与那不能适应它的社会组织间的冲突愈近,结局这旧社会组织非至崩坏不可。这就是社会革命。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笔记-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 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一,以革命派章炳麟为代表的《民报》和以维新派康有为为代表的《新民丛报》斗争的焦点
《民报》:1.主张民主共和和民权立宪。2.主张政治和种族革命。3.主张政治革命必须实力。4.主张社会主义。
《新民丛报》:1.主张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2.反对种族革命和以“民族共和”为内容的政治革命。3.反对以“平均地权”为内容的社会革命。4.主张政治革命只须要求。
二,章炳麟驳斥康有为
1.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章炳麟驳斥:清朝统治之下汉人受严重压迫,清朝皇帝为汉族“公敌”。
2.康有为认为,革命必须有很大的牺牲。章炳麟驳斥:革命固然要流血,但立宪也不是口舌求来的。维新派请求立宪,若皇帝赐予立宪等同于仍是君主专制。
3.章炳麟认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学习革命,革命的实践对于人民,是夺取政权最有效的斗争武器,也是提高政治水平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4.从阶级的观点看,立宪派所代表的是半资产阶级、半封建思想,革命派所代表的是全资产阶级思想。
三,章炳麟和康有为都是尊崇孔丘的,但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同。康有为尊崇孔丘是因为其“托古改制”,章炳麟尊崇孔丘是因为其“攘夷保种”,两人在经学上的主张都是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服务的。章炳麟同时认为,研究当时所谓“国学”有提高民族主义的意义。
四,在种族问题上,康有为拥护满人的统治,章炳麟主张排满;在政治问题上,康有为主张立宪,章炳麟主张革命;在经学问题上,康有为主张今文,章炳麟主张古文。在这三大问题上,他们两人都是针锋相对的。从历史发展的大阶段看,孙中山是康有为的对立面。从其中的细节看,章炳麟是康有为的对立面。章炳麟是从左的方面反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康有为是从右的方面反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就章炳麟本人说,他是宣传民族革命的前锋,提倡传统国学的后殿。


 中国现代哲学史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