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08648595
作者:[美]威廉·麦克尼尔
页数:1064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唯一授权中文版首度出版之际,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寄语复兴中的中国,专门撰写《致中国读者》,将这部历史杰作献给希望以新颖路径洞悉人类历史的中国读者。
现今蔚然成势的全球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部成功的著作便是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从1936年开始构思,1954年动笔,1963年出版,麦克尼尔历时27年才完成这部史学巨著。面世后,立即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特雷弗-罗珀高度评价,一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更荣获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西方的兴起》采用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末,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勾画整体而生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跨越民族、国家的樊篱,将全球文明看作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把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以“欧亚大陆生存圈”为核心,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麦克尼尔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将贸易、旅行、迁徙、征服、冲突、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技术的扩散、疾病的流行等,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以及犁、战车、马镫、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关键性的人类科技和文化变革,编织成了一部恢宏、通透、高潮迭起且极具吸引力的整体世界史,带给读者史诗小说般的阅读体验。
《西方的兴起》确立了麦克尼尔的史学地位,它的出版被史学界认为是“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的转变,标志着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麦克尼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文明演化、历史变革的主要动力。麦克尼尔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
作为公认的“全球史奠基之作”,《西方的兴起》也是欧美最著名、最流行的世界史著作,历经多次再版,50年畅销不衰,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并且已经成为“在人类文化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巨著”。
倘若您只想阅读一部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那么,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
编辑推荐:
整个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史景迁(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世界史著作中写得最为清晰透彻之作。——汤因比(享誉全球的史学大师)
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休·特雷弗-罗珀(英国史学泰斗)
★全球通史不可逾越的巅峰;
★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历27年而成的心血巨作;
★以全球视野精彩讲述地球上最伟大的冒险旅程——整个人类的历史;
★开创性的全球史观,第一部真正以世界眼光写作的全球史;
★其出版是“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的转变,标志着全球史的诞生;
★荣获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入选“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著作”;
★塑造欧美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世界观;
★全球畅销50年经久不衰,唯一授权中文版首度出版;
★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史景迁、许倬云、马克垚、刘新成、高毅、钱乘旦、王晋新等国内外史学权威倾力推荐。
*1967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出版了《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2013年,《世界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隆重推出,累计销售已突破10万册。
------------------------------------------------------------------------------------------------------------
各界评论:
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努力中,《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最有推动作用和最为著名的著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威廉·麦克尼尔长期执教于芝加哥大学,著有20余部重要著作,其中包括探索人类五千年各大文明历史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2009年美国国家人文勋章颁奖词(2009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Award)
《西方的兴起》一书是我所知道的各种叙述类型的世界史著作中写得最为清晰透彻之作。我确信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将对铸就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那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一种更为深邃的洞察与认知。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享誉全球的史学大师)
这不仅是一部极具学识和见地的著作,也是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述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阅读此书将是一种令人非常享受的体验……它跨越了人类五千年历史,不只是西方的历史,它是世界的历史。
——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英国史学泰斗、牛津大学钦定教授)
只有极少数历史学家能像麦克尼尔这样,成功地引领20世纪的史学创新,并在众多领域铸就如此辉煌的成就……《西方的兴起》是一部极其成功的世界通史。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伟大的综合能力和独到创见……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拥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他能够将各大文明的发展模式、它们的嫁接移植、冲突斗争以及各自的贡献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整合为一部全球的历史。
——杰弗里·布鲁恩(Geoffrey Bruun,著名历史学家、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于国际史坛的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如今 “在全球视野下”对传统历史课题进行再认识几成流行的史学范式,而威廉·麦克尼尔是公认的全球史观代表人物,《西方的兴起》则是公认的全球史拓荒之作。
——刘新成(著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把文明演进的动因归结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互动,是《西方的兴起》一书最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包括“西方中心论”和“单纯阶级史观”在内的许多顽固偏见,都会由此被消解于无形。
——高毅(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全球视角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在我的诸多著作中,《西方的兴起》是最初也是最为详尽的一部,它反映出我的一种信念和主张,即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我希望读者觉得这部书值得一读,希望它对你们探求整个人类历史的努力有所助益。
——威廉·麦克尼尔《致中国读者》

书籍目录

(上册)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郭方
二十五年后再评《西方的兴起》
英文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500年)
第1章 历史的发轫
第2章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勃兴
第3章 文明的传播:早期阶段
第4章 中东世界性文明的兴起(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5章 印度、希腊、中国三个外围文明的形成(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二篇 欧亚文明的均势(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6章 希腊文明的扩张(公元前500—前146年)
第7章 欧亚生存圈的联结(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8章 野蛮人的进攻与文明人的反应(公元200— 600年)
第9章 中东的复兴(公元600—1000年)
第10章 草原征服者与欧洲的远西部(公元1000—1500年)
(下册)
第三篇 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1500年至今)
第11章 遥远的西方对世界的挑战(公元1500—1700年)
第12章 蹒跚起步的世界均势(公元1700—1850年)
第13章 西方的兴起: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公元1850—1950年)
结语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概要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
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
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麦克尼尔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威廉·麦克尼尔毕生追求博大宽宏的视野,努力揭示人类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不断地通过世界历史写作带给我们理解历史与世界的新观念、新框架。他学识渊博,洞见精辟,叙事优美流畅,不仅受到专业历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普通大众读者的喜爱。
在史学界,他的声望不仅超越了前辈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人,也超越了同时代的专业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随着近年来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研究不断升温,威廉·麦克尼尔已成为当今西方世界声誉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家。
威廉·麦克尼尔所获赞誉
战后历史学家中最卓越的集大成者。
——威廉·帕尔默(William Palmer,马歇尔大学历史学教授)
以其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观照而享誉全球。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历史学者)
他笔下的世界在时空范围和人类活动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扩展。
——帕特里克·曼宁(Patrick Manning,匹兹堡大学世界史中心教授)
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书写,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著名历史学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历史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人们会异口同声地把它归功于威廉·麦克尼尔。
——凯文·雷利(Kevin Reilly,著名历史学家、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麦克尼尔的这本书有价值的观点很多,但对我来说在阅读上费了很多力气。第一个原因是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制度、生产力部分缺乏系统整合,比较分散。许多内容是从根本上决定一个时代的特征甚至一个文明兴亡的关键,却几乎没什么特别强调,一笔就带过了,分散淹没在许多没那么重要的次级信息里面。相比之下,明显没那么关键的文化史部分的复杂变迁却占用了大量的笔墨篇幅——文化史不好总结是肯定的,问题是整本看下来只会让人觉得那一大坨人费劲忙来忙去的都是根本无关痛痒的徒劳无用功……当然这是我这种外行人的感受了,内行应该是能从中发掘出很多价值的,但就我而言我决定还是把我自己最关注的部分自己总结一下好了。第一阶段:农业村庄与游荡蛮族在大型文明出现之前,人类最常见的两种共同体是和平自闭的农业村庄和好战游荡的平原蛮族/山民,后者对前者的攻击、掠夺、奴役统治是人类世界一个长期的惯例,实际上,人类早期的和平的农业村庄基本全部毁灭或臣服在游荡蛮族手中,这些蛮族依靠武力征收村庄的剩余产品而成为享乐的贵族,在他们由于这种享乐生活而虚弱之后,就会被新的游荡蛮族以武力取而代之。接下来一个阶段武力成为任何文明能够存续自保的基本前提,于是在武力征服的贵族统治和祭司神权的双头统治下,农业社会形成了城市国家和联盟。第二阶段:埃及与希腊尽管具有许多细节差异,整体而言,埃及类型的文明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的,在前一个时期的规律基础上发展而来,基本特征包括由军事首领的征服战争建立一片广大地区的统一统治,财政基础建立在对农村种植者的武力征收上面,然后由一个大体上能够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来解决人们的心理需求。这类国家的差异无非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贵族势力(中间阶层)的权重差异。接下来军事贵族会在一个小圈子里一代一代在享乐中软弱下去,毕竟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只够一小部分人过奢侈生活,而宗教信仰和组织则日益保守和固步自封,两边都会产生一些小革新或变动但无法改变整体趋势,一直到这个文明日益落后于世界,最终在冲突面对自己的末日为止。而希腊作为民主和哲学的起源之地,值得注意的地方就要多一些了,首先民主诞生于保卫希腊城邦的重装步兵军队当中,能够负担得起头盔、盾牌、长矛等装备,本身就是当时中产阶级的象征,而由于重装步兵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铁制兵器大量生产压倒了青铜时代的战车贵族,而让骑士产生真正优势的马镫还尚未发明)是捍卫城邦安全的绝对主力,不可能将他们排除在城邦政治之外,其结果就是以重步兵成员为基础的希腊民主的诞生,而为了避免大量原来的重步兵家庭因为贫困导致无法负担重步兵装备从而导致步兵方阵缩水,威胁城邦安全,希腊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以避免贫富差距扩大,结果就是早期刚刚兴起的贵族文化和经济风潮被及时阻止,体面而自豪的自耕农重步兵成为了希腊人的标准形象。而这种拥有适当政治和经济地位且受过大量专业军事训练的自豪的公民军队,在面对波斯贵族用鞭子驱赶的地位低下,装备差劲,训练欠缺的奴隶军团时候的优势就相当明显。然而,希腊公民不是一般的农民,这些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葡萄树和橄榄树,而这两种经济作物制造出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在当时的整个地中海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商品,落后地区愿意用大量的粮食和矿物等初级产品来换取希腊的酒和油,远远多于希腊本土所能生产的总量——雅典的财富能够支持自己的民主制,恰恰是建立在这种商业优势上。希腊的兴衰证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第一,民主需要特定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且不可能高于国家安全,第二,国家安全尤其是特定政治制度本身又需要军事和经济优势的支持,一旦失去,则一切结束。——民主被篡夺而雅典仍在,则重步兵仍能推翻僭主重建民主——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然而当希腊的军事技术和制度被其他更为贫穷的地区(比如马其顿)所效仿,(数千年以来至今,贫穷带来的人力等战争成本低廉一直是个无法忽视的优势)雅典的军队很快就尝到了大规模的失败。雅典霸权不到半个世纪的昙花一现证明了民主无法靠征服战争与掠夺战利品这种低级方式来保障。而当支持希腊商业优势的经济作物在地中海商业圈的其他地区也大规模种植之后,同类产品的竞争让希腊的收入受到了严重削减,希腊也就遭受了更加无法挽回的衰落。过去光荣的希腊公民们现在只能为波斯等地的贵人们当雇佣兵谋生了。尽管因为其修养和训练的明显出众,希腊雇佣兵得到的待遇相当优厚,而希腊文化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也仍是许多贵族争相效仿的对象,但对于写就《远征记》的色诺芬那一代以及以后的希腊人而言,面对的却是家园和理想的破灭与未来不确定的彷徨。第三阶段A:从拜占庭到中华帝国罗马帝国作为从共和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混合文明,其灭亡除了一些传统因素之外,也包括希腊式的商品优势丧失导致的大规模收入削减。而拜占庭尽管一定程度继承了罗马的海洋与商业元素(也正是因为拥有海洋和商业因素,这个被西欧学者称为“东方帝国”的帝国才比那些位于它更东方所有的大陆帝国中最长命的都长命好几倍)。但是在这个时代,拜占庭要面对的更多的是大陆帝国的军事安全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这是骑兵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时代,供养骑兵要求的大量农产品带来了一种新的经济和政治效率方面的决定性的挑战。农业社会的专业化重装骑兵已经基本不可能靠自己去种地劳作来确保一整套完整的作战装备和训练,所以依靠多个农民的劳动成果来供养一名重骑兵已经是必然之举,而对于大帝国来说,要统治的农民和维持的重骑兵军队就达到一个相当大的数量级而这种基本格局面对一些问题,首先,靠武力掠夺战利品这种破坏性行为供养军队,显然绝对无法长久的,弥补几年的战争造成的破坏需要劳动者上百年的努力。而依靠一个中央官僚系统征收全国的税赋然后再运输分配给帝国军队,又不可避免日益滋生官僚系统的腐败和低能。而避免这一中间环节巨额浪费的经济最优解,就是将军队分散驻扎在地方,直接由地方上供养——但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和地方上形成完整的经济行政一体化的精锐骑兵,皇帝未必还能有效命令,因为对于经济完全能自给的地方领主来说,他们没有什么需要依赖皇帝的了,甚至还会反过来对皇位产生觊觎。因此,中世纪农业社会的军事安全和经济效率的最优解与大帝国的政治诉求之间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而从整个中古时期的历史来看,也确实没有解决,大帝国不是在积重难返中走向覆灭,就是分裂成彼此攻战不休的封建小王国。第三阶段B:从伊斯兰到蒙古游牧民族在供养骑兵上遇到的经济问题要简单得多,因为他们本身大部分就是专业的牧马人和猎人,通过整个文明的军事化作风和对有限财富的原始平均主义来解决经济问题。而伊斯兰和蒙古的征服大潮则证明这种以游牧为经济基础的文明小集团一旦以某种宗教或行政方式大规模组织起来,拥有何等强大的战争潜力。当然,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种优势只能以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来维持,一旦游牧民族征服了农业社会,就需要面对两种选择了,一种是只享受对农业社会进行产品征收得到的财富,但保持文化隔离和游牧作风——但他们还是会很快被财富腐化失去战斗力,而直到因此丧失权力为止他们始终不过是寄生虫,创造不了什么新的文化产品。另一种则是不得不使用农业社会自身的工具去进行行政管理——而这就会使征服者被融入农业文明更加复杂的社会系统,从而最终被农业社会更优势的人力资源所慢慢吞没。第四阶段:近代国家与世界殖民大体而言,近代国家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普遍特征,首先,军事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终结了封建割据与游牧侵袭,农业文明的城市终于成功地开发出了量产火枪这一产品,这意味着用廉价的量产火枪所武装的城市贫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力军队,其经济效率无论对农业社会的重骑兵还是对游牧民族的轻骑兵都具有优势,结果就是封建制和骑士阶层遭到王权管理下的商业国家的淘汰(并不是大炮从外面打垮了城堡,因为新型堡垒是可以有效抵御炮弹的,而是火枪兵取代了骑士,骑士阶层存在的必要性被不断消除了),游牧民族的侵袭也不再具有真正威胁。而这种量产火枪背后反映的,是近代国家各个行业的高度专业化发展,大量的生产行业和贸易者具备了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和行业内自我管理的权力(行会),真正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开始日益主张他们自己的权力,而不再被迫成为武装贵族的跟屁虫和附庸,或者被宗教人士根据各种妄想出来的宗教理由随意干涉。而职业人士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开始迈上历史舞台,同时也标志着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种种宗教幻觉终于开始遭到驱散,所有试图将日益复杂的人类活动归纳在一个神学体系内的努力最终都宣告失败。火枪兵,职业化,教权衰退,是第四阶段的近代国家的基本特征,而当这些近代国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欧洲力量的膨胀就变得势不可挡,毕竟南北美洲由于和其他文明中心隔绝太久,文明发展极其迟缓,在欧洲人首次登陆的时候,美洲人各个文明的普遍水准甚至尚未达到第二阶段——没有马、没有轮子、没有文字——即在许多关键结构上比古埃及还要落后。可想而知,它们遭受第四阶段的欧洲文明的摧枯拉朽是毫无悬念的,而传染病带来的打击可以说更加致命,很快南北美的原住民人口就因为瘟疫而缩水到仅剩十分之一,不可能再进行什么真正的抵抗。于是长期被限制在欧洲均势内彼此不相上下的欧洲国家忽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在美洲乃至全世界殖民地的类别中,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西班牙模式,几乎就是把本土文化和统治结构照搬到了美洲,一小撮贵族依靠奴役生活在绝对底层的大众享受上流文化生活,(顺便一提,西班牙努力保留了强势的教权,结果很快西班牙的霸权就为之陪葬了)这种殖民地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种植园经济实际上依赖于对原住民劳动力的剥削,教士们从道德层面要求善待原住民的努力改变不了这种经济结构的本质。而当原住民人口不足的时候,这些殖民地种植园就不得不依靠黑奴贸易解决劳动力问题——可并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奴隶的,所以对于西班牙本土的大部分底层民众而言,就算前往本国在新世界的殖民地,生活处境也不可能有多大改变,这就使得冒险远航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也因此这些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潜力显得非常有限。实际上对西班牙式体制的继承,在巴西等国革命独立之后,仍然严重限制着这些国家的发展。因为上层不思进取,而下层没有上升空间。而美利坚式的殖民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北美十三州的联邦党人所效仿的是美洲本地原住民的原始平均主义,由于没有旧贵族的强权压制,美利坚成为了“希望的国度”,在土地早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欧洲,由于无地而一文不名的贫民,只要来到这里,依靠自己的劳动就能从“无主”(印第安人的主权主张太过虚弱)的广袤土地上轻而易举地获得土地,通过运用这种生产资料从而致富,而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就能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这不仅是理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是事实,于是有海量的欧洲民众渡海移民美国,在这里成家立业,成为强大的人力资源,而巨型企业就在这个蓬勃向上的公民阶层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中发展起来。这一基本格局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为止。第五阶段: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这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不是具体的国家,而是一系列被广泛传播的模式和方法。以牛顿物理的世界观为基础的理性主义的兴起,造成了一系列的深远后果。首先,科学技术研发永无止境作为一种新观念和社会实践开始广泛传播,在技术力不断加速提升造成的极为明显的现实影响下,任何近代之前的思想体系,三大宗教、儒教等等——所有那些认为除了已知的学问之外没有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的世界观都已经变得明显陈腐而过时,任何信奉这些近代前思想体系的团体都会被迅速地扫进历史的阴沟里面去。教权的衰弱与理性主义的兴起让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然而,摆脱旧束缚,走向新纪元的自由人们,却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更加巨大的挑战和更加深邃的无力。君权神授的陈腐谎言被打破之后,卢梭一派的理性主义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以此为样本所建立的,是根据行政边界重塑的,具备全民军事总动员能力的各个民族国家,民族根据需要被创造出来,而民主国家对民众自由的威胁潜力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而自由经济中发展到尽头所产生的,是自由市场理论无法解决的全球经济危机,于是企业和国家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全球市场上展开日益升级的恶性竞争。而这两股潮流发展到最后,导致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理性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所奉为圭臬的理论,被证明完全无法阻止这种大规模的灾难,自由带来的不仅是解放,还有更大的危险,理性在摆脱了迷信的无知之后,将不得不直面未知的惶恐。理论在实践中的终极演练,从更高的层次印证了人类理性的弱小和人类存在的不自由。当雅典衰落之际,希腊公民面对的是对未知的无力,而当欧洲衰落的时候,欧洲公民面对的却是对已知的无力。那么,我们到底被什么所主宰?——被无意识的法则。法则是那些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你要增加粮食产量,就要改良种植技术,要加强行政管理,就要扩大官僚组织,这是人类意志所无法违抗的法则。当然,许多人类个体意识的闪光也创造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奇迹,但是所有这些奇迹都会随着个体生命的迅速腐朽而消失,最终在人类生物群体的发展中能够有效传递下来的,只有无意识的法则。于是,文明和历史越是发展,我们从宇宙的可能性中发掘出来加入我们的文明,却不受我们支配的法则架构,就越来越多。而这些不断积累的无情法则将使短命的自然人显得日益无力。马克思提到了异化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使人异化,人类在这个制度下创造出的一切都转过来对付他自己,使他变得渺小无力。但这其实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生物自然人与人类文明架构之间无法避免的问题,文明共同体一直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相比之下,生物人的自然演化却迟缓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生物自然人被文明所吞噬是一个毫无悬念的宿命,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发展加速只是使这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被提升到了肉眼清晰可见的程度。第六阶段:全球帝国的暂时秩序与未来的未知在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的欧洲传统理论和现实破产之后,世界变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破产的美好政治理想看来比不上帝国军团护卫之下的和平来得实际,况且美国军队从筋疲力尽的欧洲手中接管世界秩序的时候并没有遭受什么太大的抵抗,而苏联则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抵抗,于是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我们看到新时代的罗马与波斯在地球上彼此对峙。麦克尼尔的书在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们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两个帝国中,《1984》式的那一个已经灭亡,而《美丽新世界》式的那一个尚在延续。然而在帝国式和平的表象之下,超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不断壮大正在不断越过过去既有法律和政治的边界,而中产阶级却在相对萎缩,下层阶级和边缘国度仍未完全得到同化,试图挑战美利坚帝国秩序的新兴蛮族也层出不穷,尽管历史经验能够告诉我们哪些早已遭到淘汰的残渣毫无希望,却不能让我们预测谁注定获得成功。于是,我们只能怀着对未来的未知的不安继续前行。
  •     1917年10月31日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威廉·麦克尼尔,历史学方面声名赫赫。21世纪,《新全球史》的作者、夏威夷大学的杰里·本特利教授这样评价: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书写,除了韦尔斯那一类通俗作品之外,专业历史学家只是在1960年代以后才开始留心这项研究工作,吃螃蟹的人有马歇尔·霍奇森、斯塔夫里阿诺斯,而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2010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威廉·麦克尼尔颁发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文史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因为他赫赫有名的《世界史》,于是再来读这本《西方的兴起》。作为公认的“全球史奠基之作”,《西方的兴起》其实是威廉·麦克尼尔的早期作品。以不同文明(中东统治,欧亚文明,西方统治)之间的相互影响展开世界历史,强调了西方文明对国家的冲击及影响。因为这样的角度,这本书也成为欧美最著名、最流行的世界史著作,历经多次再版,50年畅销不衰,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并且已经成为“在人类文化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巨著”。所以,如今有幸翻阅这样一本书,也要特别感谢出版社将这样的有点“冷门”但是却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引进出版。在这本书中,麦克尼尔给我们呈现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相融合的一面,这使得历史学的面目变得有更些的“人情味”或者说“亲和力”。阅读这样的洋洋巨著,让我们感受到从万年间的人类起源到人类文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演进与变化。清晰的史学脉络,又详略有致的叙述方式,也让我们更易于从大局上建立一个历史史观,而不致于淹没于各个时期数之不尽的历史事实细节之中。点线形成的历史观是面,是让我们能够把握人类历史规律曲线的面。也特别欢喜这样的大历史观。作者笔触清晰流畅,警句不断,让人读来不枯燥。
  •     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我在刚开始培养读书习惯的时候买了不少历史类的书籍。很幸运的是西方的兴起就是其中一本。原计划花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不过很明显,我缺少对于长篇大作的阅读经验,已经对自己耐心的错误认识。导致实际上我拖了一个月才把他读完。好处是,之后对于这种大部头的阅读计划将会更靠谱,并且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严格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来,不能随意的给自己松懈的理由。言归正传,作为一本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世界史,西方的兴起不管对学术界还是我个人的历史观都引入了一种革新的概念,及文明的传播。作为世界史,本书以时间为序,从史前农业社会的兴起到现在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总共划分了大致三个板块。第一篇,以公元前500年为结束点。此前的人类文明在世界几大古文明发源地陆续诞生。但总体来说,处于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代中东文明是这些文明当中对后世产生影响更大的。并且在中东这个区域也最早出现了世界性的文明。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两河流域的平原地形,以及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古文明的地理距离,使得文明与文明之间、文明与蛮族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第二篇,公元前500年到1500年。这个阶段文明世界的范围扩张到了欧亚大陆几乎所有角落,并且欧洲人也开始了他们的海外发现之旅。希腊文明和他的继承者罗马先是在中东文明的哺育下成长起来,进而反哺到整个欧亚大陆除了中国之外的所有角落。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各大文明都在起自己的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包括后来兴起的伊斯兰教,也达到了和基督徒分庭抗礼的程度。第三篇,1500年至今。西欧作为文明社会的后期之秀,飞速得发展,并最终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几乎一度统治了全球。以上是这本书大致的脉络,其实直到第三篇,本书的标题才名副其实,须知,在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皈依基督教受封罗马人的皇帝之前,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只能说是蛮族。不过正是这些蛮族,在汲取了中东文明、希腊文明甚至东方文明的精华之后,依旧保持了自身渴望扩张的天性。最终发展出了世界性的西方文明。读完这本书,也基本上解答了我曾经一直以来对于世界史的三大困惑。第一,为什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却落得落后挨打的下场。第二,为什么同样是东方国家,日本却可以迅速发展为世界列强。第三,一直贫穷落后的西欧何以在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内统治全球。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闭关自守只有落后挨打的下场。不光是中华文明,曾经辉煌的中东文明、伊斯兰文明,都是因为自身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安于现状,缺少变革的勇气才逐渐走向没落。相反那些后来者对于现状的不满往往使得他们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或主动或被动),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古代的希腊和近代的西欧都是很好的例子。如今似乎是已经步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但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有强弱势之分,历史的潮流用远都是趋于一统,几千年的人类文化进程,有多少落后的民族和文明都烟消云散了,保持学习进取的心,不断完善自身也许是文明得以长久延续的关键。当然作者在全书最后对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预测也很有意思,也许人类社会的高度分工最终会催生一种新的种族进化(依托生物技术),这种和人类简史不谋而合的想法很有意思。或许是因为,我们研究历史从来都是为了以史为鉴,迎接更好的未来吧。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上学时,施老师说“商务要出”结果发现连施老师翻译的那本麦克尼尔的《世界史》都是中信出的,中信就是有钱
  •     起初只是想看看,历史上到底哪些文明可以存活下来。
  •     生产力核心部分的叙述相当过硬,而繁杂的文化思想演化反倒不怎么重要,还分散注意力。
  •     并没有总结
  •     有意思。
  •     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厚厚的著作,于某个周日的深夜里,感慨颇深,希望能尽快抽出时间整理出自己一些琐碎的想法
  •     在30年代美国文化传播理论指导下理解全球历史,反映了所受教育的偏颇,不该用纯粹西方观点去看欧亚大陆。
  •     在国内读到这样的书很不容易,翻译工作也很值得尊重,这书可读性是很强的。但是出版社不是很负责任。错字不多,但也不少,有些句子翻译的结构有问题,读起来很费劲而且容易造成意思混淆,最不能接受的是把上下两册的注释全写在下册最后面,难道我看上册的时候还得把下册放在旁边?
  •     文化史与文明史的有机结合,一八零零之前是相对封闭的多元文化。在此之后则是由西方引导的现代文明。二十世纪的史学是走向微观和宏观的两条道路。微观史学是后现代新生活的细描。宏观史学主要解释现代化从传统到现代的道路。麦克尼尔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的。
  •     不可多得的好史书
  •     中规中矩,但60年代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能持续更新几版,也许可以和《全球通史》一样有名和普及。。。
  •     没读完,太长了导致缺乏恒心,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
  •     开山之作
  •     我看过全球通史,两者各有不同,但总体上还是感觉斯塔夫里阿诺斯要略高一筹。当然我看过这一本也很有收获。
  •     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评要肿么写T.T
  •     不枯燥,生动。
  •     基于地理、科技等物质因素虽然可以解释一部分人类历史的过程,但是如果觉得就可以解释全部那就是有些高估物质了,毕竟人类社会兴衰这个动态复杂系统的原理可能现阶段只有因缘论来概括下。
  •     适合截取片段阅读。
  •     艰难的读完,鸿篇巨著,大历史角度让我们看清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对于未来世界主义推演
  •     非常棒 就是篇幅长了点 最后一部份必读啊
  •     天热,只游了500米,翻完西方的兴起(上)。麦克尼尔快100岁了,这书50多岁了。书中说中国文明相对独立,可没讲清楚为什么。我以为还得感谢秦始皇,他把文字统一了,相当于把英法德意俄文统一,这是中华文明延绵两千多年最基本的。秦亡得快,有世界影响的还属汉。汉子,原来是酱紫。15书60。翻完下。一言以蔽之:各领风骚数百年。赶脚:1、改革开放是硬道理。不改革固步自封,不开放因循守旧,不是被外人灭就是自己灭,绝无例外。2、武化不如文化。武化来得快但不持久,如成吉思汗,文化来得慢但可持久,如孔夫子。3、文明乃局部反动物性。不为禽兽,克己复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全球史奠基作品,不能不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