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音响四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00096904
作者:刘连伦
页数:254页

后记

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店员家庭,父亲在菜市口的清华斋糕点铺工作,和居住在那一带的梨园界人士有所接触,所以比较喜欢看戏。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也对京剧产生了兴趣。家里那台老式的“话匣子”,就是我终日听戏、学戏的好伙伴。1956年我升入北京一中读书,那里有个京剧组,搞得非常好,除了本校的老师、学生参加活动外,还吸引了其他学校的一些京剧爱好者前来加盟,这批学生当中,后来有不少人搞上了专业,或从事相关工作,如北京京剧院的琴师崔学全(曾为杜近芳、李玉芙等操琴)、演员姜茂贤,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段大雄,军委空政话剧团导演鲁继先,以及著名影视导演郭宝昌等。在家中通过收音机听戏,在学校通过和老师、同学一起学戏、演戏,使我这个外行子弟对京剧有了很多了解,因此当时对李鸣盛先生也就相当熟悉。他在《秦琼发配》一剧中的【西皮流水】唱腔“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也像马连良先生《借东风》里的【二黄导板】“习天书玄妙法易如反掌”一样,成为人人喜爱的京剧唱段,至今传唱不衰。1958年我考入了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四团(即现在的宁夏京剧团),由于学习和工作关系,和李鸣盛先生的接触渐渐多起来,对李先生在生活、艺术等方面,也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李鸣盛纯朴耿直,为人忠厚,平易近人。他曾长期担任剧团副团长,对于工作他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从不搞特殊化。在剧团里他是头牌主演,由于工作需要,他也为别人主演的剧目中扮演过配角,跑过群众,拉过大幕,搬过布景,打过追光,扫过舞台……这对于一个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艺术家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艺术上,李先生原来演余派老生就已卓有成就,青年时代改宗杨派又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三十几岁时,他通过常年的舞台实践和对各流派的广采博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多年来,不少内外行推崇他是优秀余派和杨派传人。而人们只要对李鸣盛的表演艺术稍加分析和研究,就不难发现他的唱、念等方面,实际上早已在原宗流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造。如果不是这样,他在《杜鹃山》中塑造的乌豆,何以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他在《失·空·斩》中刻画的诸葛亮,怎能获有“活孔明”的美称?他所主演的《秦琼发配》等戏又怎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李鸣盛十几岁成名,32岁随前中国京剧院四团离开北京调往宁夏,在塞外一扎就是近30年,而这个阶段,正是他艺术上的黄金时期。我有幸看过他主演的大量传统戏和现代戏,可以说,每看到他主演的一出戏,都是一次美的享受。尤其聆听他的演唱,就如同饮上一杯醇香佳酿,令人陶醉。他的嗓音条件极佳,不仅响亮动听,高低自如,而且韵味浓郁。听了他演唱的《伍子胥》,看了他主演的《失·空·斩”,观众无不呼之过瘾。    李鸣盛在北京工作期间,只在当时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留下了《文昭关》《捉放曹》《秦琼发配》几出戏。到宁夏以后由于当地电台的录音条件较差,录制的节目质量和数量也很有限。我记得有《四郎探母》全部《伍子胥》《捉放曹》《除三害》《宋江题诗》《空城计》《红灯记》等。而在文字方面,也只有为数不多的零散文章。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同样喜欢京剧的二哥刘连昆就建议我为李鸣盛搞些东西,总结他的艺术经验。出于对李鸣盛先生的景仰之情,我也意识到像他这样为数不多且很有成就的艺术家,不为他留些宝贵资料实在可惜,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开始付诸行动。经过努力总算在文字、音像方面,为李鸣盛做了一些真实的记录。1986年和1988年在宁夏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为李鸣盛录制了电视艺术片《李鸣盛舞台艺术集锦》和人物专题片《玉音响四方》,紧接着又在宁夏文化厅的帮助下,为他撰写了《李鸣盛艺术生涯》一书。这次又承蒙商务印书馆的厚爱与协助,该书得以再版。这次再版,基本保留了原有文章,仅有少量的增删。该书在撰写、出版、修订过程中,先后得到了薛盛忠、王焕文、马凤梧、杨幼堂、杨杭生、洪兴波、李乐、王军、张正明、李鸣、温承诚等前辈和朋友的大力帮助;好友赵兵多次协助我进行采访和誊抄稿件,中国戏曲学院钮骠教授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书法家李纯博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

素有国剧之称的京戏,两百年来好角儿辈出,单就老生这一行而言,更是群星荟萃、流派纷呈。其中余叔岩的余派、高庆奎的高派、言菊朋的言派、周信芳的麒派以及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创立的马、谭、奚、杨四大流派至今影响仍然很大,传承者各有代表人物,而流传最广的杨派艺术传人中,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盛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李鸣盛12岁时在马连良提议下学习京剧。从踏入梨园行那天起,他就经受了年复一年那学戏的艰苦,崭露头角又享受到了鲜花和掌声的快乐。他也曾在倒仓中痛苦徘徊,他也曾在倒好中东山再起。《文昭关》《失空斩》《杨家将》等杨派剧目使他在菊坛名声大噪。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为广大的指战员服务。他也曾多次随艺术团出访各国,为祖国赢得荣誉。1958年为了支援边疆建设,他义无反顾跟随所在的中国京剧院四团(原总政京剧团)调往宁夏,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开拓事业,为京剧在西北地区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64年在全国现代戏汇演上,他主演的《杜鹃山》(扮演主要角色乌豆),得到周恩来总理以及裘盛戎等内外行的高度评价。在十年动乱中他遭受了迫害和磨难仍痴心不改。文革后,李鸣盛焕发青春,在舞台上再放光彩。1980年回京定居后,除演出外,全力培养后继人才,如今当红的杨派老生于魁智、李军、黄炳强等都是他一手培养成才。2002年,李鸣盛走完了他76年的艺术人生,而他那高尚的人品,高超的技艺却永远留给了人们。

书籍目录

目录
1 话说李华亭... 001
2 一曲定终身... 008
3 吃上了戏饭... 015
4 小童伶粉墨登台... 022
5 孩子——倒仓了! ... 031
6 在“倒好儿”中成长... 039
7 杨派魔怔... 047
8 活脱杨三爷... 055
9 在革命的熔炉里... 061
10 塞上春秋... 073
11 好一个草莽英雄... 083
12 在风雨飘摇中... 096
13 重返京都展雄姿... 106
14 菊圃育英才... 114
15 于魁智月夜访名师... 123
16 婚姻... 133
17 脍炙人口《三家店》... 147
18 音像珍品永流芳... 150
19 余晖灿灿春无限... 158
附录 李鸣盛谈艺录
1 琐谈《碰碑》... 169
2 老树新枝话《杀家》... 177
3 谈谈学习杨派艺术... 187
4 漫话《失• 空• 斩》... 196
5 “有分量不能称,有尺寸不能量”... 215
6 深沉含蓄,雄浑豪放... 221
7 广交师友获益多... 224
哭恩师——李鸣盛... 237
忆恩师李鸣盛先生... 241
李鸣盛大事年表... 244
后记... 252

编辑推荐

戏剧研究家钮骠评介:我一直认为,当今学杨派老生的,李鸣盛先生堪称最为纯正地道的一位,把握了杨派艺术的精髓,韵味深醇,妙造天成,无刻意雕琢的痕迹,非常动听、耐听,余味无穷。《玉音响四方(李鸣盛)》作者(刘连伦)以流畅的笔调,在轻松的闲聊之中,把传主喜怒哀乐的一生和盘托出,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京味儿,令人感到亲切。书中还附有李鸣盛说戏的精彩篇章,将会对从艺者、研究者及业余爱好者大有稗益。

前言

十几年前,连伦贤弟惠赠了我一册由他编著的《李鸣盛艺术生涯》一书,奉读后,对鸣盛先生的艺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钦仰之情油然而生。记得,1948年的夏天,我们四维剧校总校在前门外大栅栏路北的庆乐戏院上演曹慕髡先生新编的《牛郎织女》。当时我在三分校被调来参演,与一位师姐按AB制轮饰剧中王母一角。那天演出没事,便钻到对过儿的三庆戏院去看蹭儿戏,台上正是李鸣盛、张君秋二位合演的《桑园会》。二位都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在台上十分卖力,台下喝彩连绵。这位正宗杨(宝森)派须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与鸣盛先生相识,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节,我去白登云老师家拜年,正巧李先生也来了。经白老的一番引见,自此相识。后来在1990年中国戏曲学院40年校庆演出时,同台演唱了《四郎探母》,我与郑岩师弟饰国舅,“过关”“回令”两场都与鸣盛先生所饰的杨延辉同场,这就越来越熟了。我收徒弟时,他也亲临祝贺。彼此虽然过从不多,平时逢到开会、看戏倒常常相遇,遂成了相知的艺友。    我一直认为,当今学杨派老生的,李先生堪称最为纯正地道的一位。把握了杨派艺术的精髓,韵味深醇,妙造天成,无刻意雕饰的痕迹,非常动听、耐听,余味无穷。读了连伦写的书后,得知了个中根由,传承有自。他师从过的前辈,如蔡荣桂、雷喜福、张连福,以及李盛荫、刘盛通、宋继亭、沈富贵各位,俱是授艺好佬、剧界名师,根基怎能打得不好?学成后,历搭各大名班,杭子和、白登云等鼓界巨擘,杨宝忠、朱家夔、耿少峰等胡琴圣手,都为他打过鼓、操过琴,见过世面,受过历练,方有大成。这一些,在书中都一一有所绍介,令人称羡。    我认为,这本书有个容易被人疏忽的特点,就是作者是位行内人、演员出身,对台上那些事儿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不说外行话,未见有硬伤。对旧时戏班颇为熟知,言谈话语、行文遣词之间,觉得出来——恕我说句不恭的俗语——是这里面的“虫”,能在轻松闲聊中将传主托了出来,洋溢着一股京味儿,自然顺畅,文字通俗,写京剧伶工的事儿,含有京味儿,正是“对撇子”了,我很欣赏。    这次更名《玉音响四方》再版,内容又有所充实、丰富,增加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当会超越前版,成为一部更上一层楼的好书。在当今召唤关注口述历史的治史学风之际,这部书复出行世,对各界读者更多地了解京剧演员成长的实况和对后学认知前辈学艺之不易,都会带来阅读的欣悦和有益的启示。为此谨致数语,向大家推荐此书。

内容概要

刘连伦,京剧编、导、演,并从事戏曲研究。1993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编导、策划、撰稿等工作,独立编导电视作品有系列专题片京剧名人之后系列——《梅兰芳和他的子孙们》等,10集系列专题片《盛世梨园谈往录》,以及《菊坛翘楚李慧芳》《海峡两岸梨园情》《洋女 婿——威廉》《情系于成龙》《北京曲剧大师魏喜奎》等近百部专题片,2012年获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

章节摘录

1    话说李华亭    要提起梨园行儿来,您准会想到京戏。京戏这玩意儿,就是凭着舞台上那一亩三分地儿,便能有声有色地演绎出古今中外几千年那惊天动地、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您走进剧场,台上的锣鼓家伙哐切哐切这么一敲,大幕往两旁边儿这么一拉,可就开戏了。您是想听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唱,想品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念;还是想瞧细腻传神入木三分的做,想看龙腾虎跃火爆激烈的打,那可谓应有尽有,保准能让您大饱耳福眼福。演员们搽了粉,勾上脸,戴好镶珠嵌玉、五光十色的盔头和头面,再把绣金缀银、红绸绿缎的行头往身上一穿,这个扮老生,那个扮旦角,这个扮花脸,那个扮丑角,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展神采。这台上包罗了宇宙万象,囊括了世间冷暖,人、禽、虫、兽、鬼怪、神仙,美、丑、善、恶,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难怪人们常说:戏台小天地,人间大舞台!    公元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接二连三进京献艺,受到宫廷内外的热烈追捧。打那儿以后,湖北的楚班儿也相继到京。徽、楚两个不同的剧种经常同台合作,相互借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人喜爱的京戏。算来,京戏发展到今儿个也有二百来个年头了,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里的好角儿,也先后出了不少。单说老生这一行儿,可谓名流荟萃、数不胜数。譬如说沈容圃所绘的“同光名伶十三绝”里面,就有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和张胜奎。另外与程长庚齐名的余三胜和张二奎,也都显赫一时。以后又相继出现了“满城争说叫天儿”的谭鑫培,以及“老乡亲”孙菊仙,汪派创始人汪桂芬等等。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是名家辈出,诸如前、后四大须生,什么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唐韵笙)。不论他们演什么戏,唱什么腔,念什么白,一张嘴,个顶个儿的是旱香瓜儿——另个味儿。就说《文昭关》这出戏吧,早先程长庚程大老板在三庆班的时候时常露演。后来汪桂芬又以实大声宏的气魄把它唱成了汪派的看家戏。随后老乡亲孙菊仙和言菊朋以及汪桂芬的亲传弟子凤二爷王凤卿,也使这出戏在菊坛风靡一时。可到末了儿,真正把这出戏唱红了大江南北,直至传到海外,那还得说是杨派老生的创始人——杨宝森先生。    不过,咱们这位杨三爷虽说艺高德也高,可惜身子骨儿常年不佳,他仅仅在尘世间度过了49个春秋,就于1958年早逝。值得庆幸的是,这脍炙人口的杨派艺术并没有因为杨先生的早逝而失传,而且不论专业和业余,喜欢和学习者越来越多。在众多杨派继承人当中,大江南北出类拔萃者尽管为数不少,可要说影响最大,成绩最为突出的,还得属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盛。    要谈李鸣盛,还得先说说李华亭。李华亭何许人也?乃是李鸣盛的老爷子。他于1889年出生在湖北武昌。七八岁的时候,李华亭在一家洋行里当伙计,扫地、泡茶……什么活儿都干。由于他聪明勤快,所以深得老板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慢慢学会了管账。一晃几年过去,李华亭不仅练就了一手好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他不好烟酒,唯一的嗜好就是爱听个戏。甭管城里头哪个戏园子里的茶房,他都混得很熟。戏园子里的人见他这么喜欢戏,就撺掇他扔掉洋行的差事;后来,李华亭索性进了戏班,吃上了戏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着戏班子到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并且进入了当时上海有名的剧场——共舞台。    当时上海正风行连台戏和编排新戏,共舞台也不例外。排这些戏不像演传统戏,单靠一桌二椅就行了,它讲究得有机关布景。心灵手巧的李华亭,先在戏园子后台干拉大幕、摆布景、拉片子的杂活儿,然后又学着做布景、画片子。俗话说“没有三天的力巴”,干了没有多长时间,舞台的上上下下,没有他不熟不懂的。戏园子里,只要排连台本戏和新戏,还真离不了他。那阵子常在共舞台演戏的名角儿,属威震大江南北的盖叫天最革新,喜欢排新戏,所以李华亭跟着盖叫天的时间也就较长。1921年底,盖叫天应名老生三麻子(王鸿寿)之邀,带着新编的《七擒孟获》《劈山救母》等戏到了天津卫,李华亭自然也就跟去了。P1-3


 玉音响四方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