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三部曲典藏版》书评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224108590
作者:许葆云
页数:1025页

阳明洞观感

阳明洞观感读完陕西人民岀版社版的《王阳明传》,对王守仁龙场悟道之处阳明洞颇为向往。不久前恰有机会到贵阳岀差,有当地朋友相邀出行,我们便选择古代龙场驿所在地、今日的贵州修文县欣然前往。修文在贵阳西北40公里处,县城古称龙场,是明代奢香夫人所开的九大驿站之一。崇祯三年,改为修文,取自《尚书.武成》中的“偃武修文”,寓有弘扬王阳明悟道精神,倡明文教事业之意。阳明洞位于城东1.5公里的龙岗山(也称栖霞山),是这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上极简陋的一处岩洞。然而,就像遵义之于贵州一样,虽然山不高,洞不深,却因“千古大师”王阳明在此悟道讲学而名扬天下,海内外研究王学的专家称这里为“王学圣地”。加上著名爱国将领、“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曾被囚禁于此三年,使阳明洞更加闻名于世。我们从贵阳岀发,大约40分钟便来到了阳明园景区。景区由阳明广场、王阳明纪念馆和阳明洞三部分组成。广场正在扩建,游客稀少,导游带领我们穿过一片繁茂的树林,便进入龙岗山脚的王阳明博物馆参观。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随父迁居山阴。曾修学讲论于越城阳明洞,并以此行于世。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为侯爵。他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梁启超、陈独秀、孙中山、毛泽东和蒋介石等时代伟人都对其十分崇敬。他的一生,有着独特的经历,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后世学者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日本,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贬谪龙场,是他人生重要转折点。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为大臣伸张正义,受大宦官刘瑾陷害,被挺仗五十,贬谪为贵州龙场驿臣。公元1507年夏,他离京前往驿所,一路坎坷,九死一生:先是刘瑾派东厂特务沿途追杀,他机警以对,投水逃生;接下来他乘机混入一艘商船,不料,这条船在海上又遭到台风袭击,随风飘到福建海岸,终被船家抛掷孤岛。上岸以后,备偿人间辛酸,历经千难万险,辗转故里,与亲人告别之后,才经过江西、湖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贵州。自此,他在偏远蛮荒的龙场谪居三年,蛰伏阴暗潮湿的阳明洞中潜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的“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了“致良知”的思想,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纪念馆岀来,我们便拾级而上,攀登龙岗山。小山上古木参天,翠柏森森,亭阁相映,碑刻历历,曲径通幽,景色宜人。不到十分钟,我们便登临山顶的阳明洞。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山洞,洞口苔痕苍绿,藤萝密布。洞内宽畅明亮,留下许多历代名人的镌刻题字。洞口崖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刻”王阳明遗爱处”。洞外是一个约百余平米、青石铺地的院落,左侧石阶两旁,有两颗参天古柏,据传为王守仁亲手所植,称为守仁柏。石阶栏杆外的岩石上建有六角重檐的“君子亭”,亭岩石壁下有蒋介石所刻“知行合一”四个大字。洞的右侧建有一座茅屋,上书“何陋轩”,当年,王阳明蜗居洞中,洞顶时有滴水,洞内阴暗潮湿,当地苗人对其深表同情,便在洞侧伐木结茅,王阳明十分感动,欣然写了一篇《何陋轩记》,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意思,将之命名为“何陋轩”。洞顶为一木结构的四合院——龙岗书院,王阳明在洞中悟得“知行合一”理念,他遵循良知,放下身段,与民交友,启民之智,解民之苦,终于赢得了百姓的理解与爱戴。为感念他的恩德,水西土司安国荣发动当地百姓为他修建了这座龙岗书院。自此,学子们纷至踏来,他的阳明心学也跨越山野,传向全国。1938年至1941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又被囚禁于此三年,蒋介石也三次到访,龙岗书院更是名闻天下!目睹洞天学府,不由感慨万千,骚动的思绪早已跨越历史时空,飞向500余年前的大明朝!公元1508年的初春,历经千难万险到达贵阳的王阳明,又孤身一人进入贵阳西北的崇山峻岭中,山雨如注,虫蛇时现,野兽出没,瘴疠弥漫,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转悠了五天五夜,才到达谪所龙场驿站!而驿站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坍塌的驿舍,一个近乎哑巴的驿卒,十几匹无精打彩的驿马。山雨骤起,王阳明只得躲到臭哄哄的马棚里避雨。无奈,王阳明只好鼓足勇气,四处找寻自己的栖身之所,终于在离驿站三里地的龙岗山顶找到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岩洞,也就是眼前的阳明洞,这才安顿下来。然而恶劣的环境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无尽的精神折磨才更让王阳明寒彻心脾。在那阴暗潮湿的山洞里,漫漫长夜难熬,寂寞孤独难耐,悠悠怨忿难平,何时才是尽头呀!无数个夜晚,躺在黢黑的山洞里,王阳明彻夜难眠,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为什么那么多秉承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朝臣,明明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结果却忠而见弃,境遇悲惨,甚至走投无路呢?天理何在!难道皇帝的眼瞎了,人们的良心让狗吃了?!不,良知是天生的,只是皇帝的惰落、软弱以及人们贪求功名利禄之心掩盖了良知!所以整个社会才岀现了知行脱节,说的不愿做,做的不愿说,行不顾言,言不顾行的道德危机。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王阳明夜以继日,苦思冥想,忽然有一天终有所省悟:圣人处世,最重要的不在于追寻外在的天理或公道,而在于安于自己的良心。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做圣贤就是努力去践行自己内心的良知,以最终求得真理。这不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吗?按照此理,远离朝廷、地处蛮荒之地也应该有所作为,那就是遵循良知,由“与君求道”变为“与民求道”,多为百姓排忧解难,赢得福祉。王阳明如醍醐灌顶,欣喜若狂,他终于找到了求生之途,圣贤之道!自此以后,王阳明象是换了一个人,看天天蓝,看水水绿,天地之间再没有一丝阴霾之气。他脱下长袍,向驿卒学种菜;他亲近苗人,教他们识字学数,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在龙岗研修论道,远近诸生闻其名,纷纷负箕前来就学,活脱脱把一个地处贵州深山的蛮荒之地,变成其乐融融的传道讲学之所;他审时度势,为水西土司指点迷津,化干戈为玉帛,化险为夷,被尊崇为孔明在世,诸葛重生。龙场三年,百姓对他由同情到理解,最后是衷心地爱戴。他自己也悟透天道,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以此为基点,他为人处事坚定自信,淡定从容,矢志不移。平判剿匪,解民倒悬,功盖朝野;知行合一,践行良知,德昭天下;研修论道,桃李芬芳,名闻遐迩。立德、立功、立言融于一身,终成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一座丰碑!从阳明洞下来,我们即驱车返程了。一天的颠簸,大家略显疲惫,车内渐渐有了鼾声,而我却难以平静,仍然心系王阳明。蒋介石、毛泽东都对王阳明十分崇敬,原因何在,有什么异同呢?共性的原因是王阳明徳才兼备,忍辱负重,任何时代、任何阶级,这样的人都会得到尊重。不同点呢?蒋介石折服王阳明,首先是因为为这个全能大儒在其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甚至王阳明“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观点,都成为了他指导国民革命的准则。当蒋经国从红色苏联回国后,他以一部《王阳明全集》为其洗脑;张学良被囚龙岗书院,他仍以一部《王阳明全集》让其反省;即就是逃往台湾,听闻台北的草山,当即大怒:难道是落草为寇吗,立即改为阳明山!其次是王阳明的军事观点,王阳明在南赣和广西思田剿匪过程中提出:御外必先治内;而蒋介石在外敌入侵时仍一门心思追剿红军,并强调:攘外必先安内,何其相似!当然同是浙江老乡,恐怕也使蒋介石倍感亲切。毛泽东敬仰王阳明或许也有三方面原因:他们均非行伍出身,可在军事上都有超人的天赋与才智,且都能征善战,人们说历史伟人五百年出一个,这一点在他们二位身上得到充分印证;毛泽东曾指出,知识分子只有和工农大众相结合才有出路,这或许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有相似相通之处;王阳明提出剿匪应与政权建设相结合,否则剿匪成果难以维持。毛泽东指出,工农革命应以建立红色根据地为中心,否则革命难以成功。二者异曲同工,结果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就要进入贵阳了,而我的思绪仍未终结。当今社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在少数,功利主义比较普遍,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显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说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愿假以时日,我们的社会良知盛行,人皆向善,诚信包容,生活美满,也许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中国梦!张炜写于2014年6月14日


 《王阳明》三部曲典藏版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