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书评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40467800
作者:唐七,浅白色,等
页数:245页

你可以错过一种食物,可你不能错过一段记忆

我们都是尘世间的饮食男女,由食物引发出的一个个温情的小故事、小片段,自然让读者感觉再熟悉不过了。看的时候,故事中的很多场景、片段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让我想到了大学时代和死党在校门口吃的水煮鱼,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暖暖的冬日在茶吧里听着《东风破》,喝的那杯丝滑Q弹的珍珠奶茶;还有老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的温情牌葱花蛋炒饭......太多太多,以至于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泪点不断,好几次在地铁上情感失控。是的,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什么地方吃,重要的是食物背后的那段剪不断理不清的关系。一个资深的吃货绝不仅仅关注美食带来的多样化口感,更重要的是每次开吃都伴随着一个故事,若干个故事连成坚固无比的记忆长链,以至于当你再次吃到每种食物时,藏在心底最深处的那些情愫就会一一涌现,我想这才是食物的精髓,是灵魂所在。我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们超强的加工素材、讲故事的能力,每个故事都紧扣人心弦,让你读的时候欲罢不能,将你的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步推进,然后拉到最高潮点,看到最后轻舒一口气彻底释然。难怪说好的作家、编剧都是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除了让吃货们更“痴”外,我想在故事加工上也是非常值得推敲和学习的。补充:电影《双食记》、《饮食男女》也是关于食物有关的故事,朋友们可以一并看看,补充进你脑海的“食物记忆库”中:)

午夜嗜食美学

收到书评通知的时候正在休年假,给了公司地址后便忐忑着如果书到了我还在休假的话就不能按时完成书评怎么办?这可是我第一次得到赠书书评呢,人生真是远虑近忧并存。感谢上天让我焦虑后一切又安排得那么刚刚好,回到公司忙碌一早后新书悄然而至。午休时间迫不及待翻阅,惊喜再现。简洁的素描配图、走心的标注、精致的明信片,都展现着编者的精心编排与细腻情怀。第一次收到赠书便是如此的诚意之作,满心欢喜。奈何休假过后是比姨妈还量大的工作,只能等到深夜静读。原料、做法。。。。。。翻开正文,还真以为自己在看菜谱,一锅用友情、爱情、亲情烹制而成的大杂烩。这让戒掉宵夜减肥中的我忍不住破戒,边读书边煮宵夜,只为犒劳寂寞的脾胃。这周的宵夜不仅满足了我的口腹,也唤醒了记忆里的那些酸甜苦辣。“时光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小针,一下子刺入背井离乡的人心头最脆弱的地方。”工作这些年独自在外地生活,最想念的莫过于爸妈做的菜。书中的描述让我很快陷入,那些文字迅速的形成影像在脑海中出现,就像电影般一幕幕走过。那些眼神语气仿佛是爸爸妈妈昨天对我说的话,不知何时眼泪已划过嘴角,咸咸的带点涩。肚子咕咕响起,只能放下书本打开冰箱找出妈妈回家前特意给我做的肉糍巴热了吃。我妈是个很喜欢新鲜玩意的人,对于食物也喜欢各种奇怪的搭配。这个肉糍巴当中就有花生米和洋葱,这样奇葩的搭配却出奇的好吃。花生米脆脆的口感,洋葱与肉末揉合的鲜美,包在软糯的面皮中,真的很好吃!但我想起一直都是爸妈为我操劳,我却没有在他们的味记忆里占一个位置。最近一次做菜给他们吃是那锅煮失败了的咖喱,在我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他们吃饭时会不会像少了一点焦焦的味道呢?“这一碗面的滋味,十年后,许欣还深深记得,记得那午夜里的一口香辣回荡齿颊间的销魂。”第二晚的宵夜是一碗清汤面。“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吧。”看TVB长大的我对于这一句台词烂熟于心。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用于不同的语境中竟能充分表达当时的情感。深夜到家一天忙碌疲惫不堪,有一个人等你回家为你煮一碗面,那是一份爱的力量,无形的支持。为生活的小事吵闹一番谁都不愿认错,最先开口那个问一句不着边的话,用一碗面化解了那份争执,何尝不是一种小事化无的生活智慧。感情破裂的边缘,已无情话的两人只能用这样的对话维持岌岌可危的关系又是何等的无奈。一碗面,却包含了无限的情感。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为你煮过或享用过你为TA煮的一碗面?第三晚,终于看完这本书,配了一杯清茶。这是一本很重的书,或许该说它更像一口锅。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有些重量会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有些却已云淡风轻。或许看完后还会负担起你的情感重量,让时间慢慢熬制,一段时间后再翻依然鲜香如昨。

那些和吃货有关的日子

关于吃与情,古往今来就流传着许多说法,无论是古人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今人说“要关注男人的心先管住男人的胃”,一切有情,当真是依食而住的。这本书,讲的就是那些和吃货有关的日子。本书是一本杂集,集合了唐七、浅白色等众多新生代的吃货故事,亲情、有情、爱情或他人那莫名的情怀,纷纷寄托于钟情的吃食之中,随一路香气的飘散,娓娓道来。正所谓世上所有的感情各有各的不同,但期间令人难以忘怀的爱的味道却是相似的。最喜欢还是浅白色那一篇《小白 我 酸梅汤》,讲述 07年后五年间浅白色与小白之间的种种境遇与变迁。仿佛是一个梦,当年同路的旅伴如今都过上了曾经梦想的生活,一碗酸梅汤承载了记录时间的功能,从青涩到成熟,从踯躅到自信,从苍白到丰盈,两个姑娘的日子行云流水般游走,却从不会忘记最初的日子和梦想。同样是人生的流转与钟爱的吃食的不变,而寐语者的《十年一碗销魂面》却令人唏嘘不已。或许很多人青春的故事都是用同样的方式破碎的,“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这其实并没什么好悲伤,最令人黯然神伤的却是两个人终于都变成了对方当初想要的模样,却发觉再也无法在一起了。也许梦,就只能是梦,一旦实现,就失去了魅力。又或者,当面临生活支离破碎的磨砺,梦的支撑,靠的不是绵延的情,而是或者幻想或者金钱的决绝。无可否认,更多的时候,一种食物在我们脑海刻下深邃的痕迹,久久无法消除,但当若干年后我们想再次品味当年的滋味,却是万万不能的。朱元璋发迹之后寻找当年的“翡翠白玉汤”再也尝不出珍馐般的滋味,我有了房与车之后也再不会爱极了大排档热燥喧哗的啤酒。细碎的时光,只留下隽永的记忆,却零刀碎剐的改变着我们的模样。趁着记忆还不那么模糊,就该去读这本与岁月有关的书,回味那些与我们当初相似的味道。最后,插图当真是极好的,淡淡的笔触却很灵动,与书的风格十分般配。

食若有情

这本短篇小说集,汇聚了唐七、浅白色、寐语者、云狐不喜、雪灵之、马拓等九位当下最热门作者,篇篇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这个人类最古老、最美的文学命题。在他们的笔下,一道道的食物,承载了很多让人魂牵梦绕的东西,幸运或者不幸运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因为“这世界所有的食物做出来都只是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吃下去。而做食物的人想方设法要让食物变得好吃,不过是为了让所爱的人吃的幸福。”唐七用一道川味家常腐乳,拉开了这部青春剧的开篇之幕。女主角淑文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工作之余潜心学做菜。川味家常腐乳是最让她耗时而又费力的一个菜。她不但要学做好这道菜,而且每天还要精心带两份午饭到公司,明着是要救济没来得及吃午饭的同事,心底里却是为了给她所暗恋的那一个,距离她仅有五米远的人吃。有时她或以为这个饭盒是永远也到不了他的手上。直到两年后的某一天,他终于尝到她为他改良了两年的家常腐乳的味道,于是,犹如童话一般美好的结局出现……。想想有时候真是这样,所谓最美好的的滋味,并不在于将食物放入口中的那个瞬间,而在于等待的过程。因为潜心地期待一件事物,往往可以品得最细致悠然的韵味。又比如雪灵之的那碗妈妈的浓情菜肉大馄饨,既写出了让妈妈菜超越世上无限美食的奥秘所在,又写出女儿对母亲超越了时光与生死的依恋,和永远斩不断的思念;小熊不二胖则企盼人生最好能像“蒸蛋”一样,不论富贵荣华,还是清贫简朴,都能不嫌不弃。而马拓烘烤出的那本该甜蜜蜜的鸡翅,却彻底颠覆一个姑娘绚烂的生命轨迹,只留下孤独的背影和香甜绵延的味道让人魂牵梦绕。“食”与“情”字原本是两码事,但在人的本能上,总能让其变为生活中的天合之作,更别说作家们写吃,自当另有一番清新之美的大写意,手绘插图、食物的制作方法连同由它而引出的故事皆有一番从容恬淡的气度,这份食物以外的心意,或许比吃食本身更为动人。正如在封底上的宣言写道:“你有否怀念过外婆做的汤,妈妈做的菜,或是曾和前任吃过的路边摊儿?几个故事,几道美食,串成了这本书。重点不在于每个故事里提到的美食,而是隐藏在美食味道背后的那个人,那段关系。”

食不在于味,而在于情

生活匆匆,活在滚滚红尘里的人们,早已忘记了最初令自己记忆深刻的味道。 不知是不是我太过于多愁善感,读这本书时,眼睛竟会有些湿润,或许是自己太久没有去感受亲人对自己的爱了吧,可以说,这本书有的地方可以唤起人们最初,最纯洁,最无私的感情。这是一本关于寻找、关于失去、关于美食和爱的故事。重点不在于每个故事里提到的美食,而是隐藏在美食的味道背后的那个人,那段关系。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怀念着外婆的红烧肉,妈妈的红烧鱼,奶奶的豆腐汤······温情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主题。它总是可以在不经意间勾起你的童年记忆,你曾经的生活片段,你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旋律。没有过多华丽的语言,没有很多精彩的剧情,但却让人潸然泪下。也许,这不是这本书的原因,而在于它背后隐藏着的对家人最原始的关心。失去是这本书潜在的语言。可以说,没有哪一本书让我如此深入的去领悟失去的含义。可是,如无失去,何来珍惜。得到过,失去过,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已得到的,释怀已失去的。我想,这是这本书让人最印象深刻的地方,也是让如此多人为之流泪的理由。食不在于味,而在于情。请你们珍惜那些记忆中最美味的味道,最值得记忆的人,最亲近的关系,最不能令人忘怀的的点点滴滴。如果记忆,请爱这些记忆,珍惜这些记忆。不要让它们在生活的长流中消失殆尽,不要让它在你的生命中被轻易地抹去。写到这,我又想起了那些值得我怀念一生的味道,不是很美味,却分外深情,不是很有名,却无法让人忘怀,不是很珍贵,却值得令我珍藏一生。食不在于味,而在于情。我们的一生里,都在不断的寻找,又在不断的失去,辗转在爱和被爱里,或许曾迷茫,或许曾彷徨,或许曾流泪,但至少,回忆是骗不了人的,我们曾经开心过,曾经喝过同一瓶饮料,做过同一顿饭,坐在同一张餐桌里,笑过也疯狂过,那就足够了。毕竟,漫漫人生,犹如公车,在有人上车的同时也有人下车,哪怕不能共同抵达一个终点,至少,也曾看过同一片风景。

他怎么对你,从食物就可以看出来。

发现最近很流行这样做一本书,出一个主题,邀约一些还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却非大红大紫的作家写篇3000字上下文章,十来篇命题作文凑起来,便可以出书,再找人绘点好看的图片。对了,这种书最大的特点是字行空特别大,一页纸,顶多就几百来字。这种书,大多畅销,记得最早前比较成功的案例是韩寒的,似乎是叫《七喜》吧,安意如,张悦然等人一起去外面玩一票,然后写一个主题为七喜,但其实和七喜实在没多少关系的文章。最近这种书,大多喜欢以食物做主题,也许是最近舌尖上的中国比较火。因此,开始看这本书,我并没有多少好感,一读,却发现,这本书,是最近这种食物主题中做得相当好的了。故事与食物是真正的有关,并非挂羊头卖狗肉。书将故事分成亲情,友情,爱情。喜欢爱情篇的《十年一碗销魂面》和《冷暖自知,蜜汁烤翅》,读这本书之前,刚好读了寐语者的 衣香鬓影,书写的不错,但是遣词造句过了点,难得这篇文章如此清爽。故事是一个有点类似狗熊掰棒子的故事,两个人,都不甘心将一生就这么赋予对方,再加上外界的一些影响,其实窃以为,这些影响不过是,不够爱的借口。终于在相爱五年,快结婚时分开了。再相逢,他变成她心目中希望的那个他,但不是他自己喜欢的那个他。而她,也变成了他心目中希望的那个她,却不是她自己喜欢的那个她。不算多么新巧的故事,但却因为一碗销魂面而生花起来,他爱她的时候,一碗面如此花心思,猪油,去市场选最好的肥膘,打电话让老爸远程指导如何熬猪油,忍着泪水炒辣椒,摘了野葱,自己种。一碗面,功夫堪比红楼梦的茄鲞。但是因为爱着,所以快乐地做着。而吃的人,因着这份心意,也感觉好吃到销魂,此后无法再忘。也许在我们最习惯里的食物,都藏着一个我们最爱的人。只是爱淡了,他便不再愿意做。就像曾经网上大热的那句话:他怎么对你,从食物就可以看出来。蜜汁烤翅不是个手法多么高明的故事,但是因着女孩的一腔热情,和你男孩为女孩做的蜜汁烤翅,不知道怎么的,似乎是通感了吧,读着书,想着蜜汁烤翅,那故事就有了味道。女孩为了留下养蜜的男孩,和好友跑到公园去偷花,结果差点被好友强奸。女孩反抗,却将好友推倒致死。经此一役,其实男孩就算喜欢女孩,女孩也不会和男孩在一起了,因为那么惨痛的记忆,只要看到男孩,就会想起。故事的最后一幕,女孩看着男孩给别的女孩烤蜜汁烤翅。说了一句:如果他能记得蜜汁烤翅的美味,又何必在乎他和谁一起分享。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心咯噔了下。

记忆中爱的味道

就像唐七所说:世界也可能是由故事组成的。那么我想美食代表的那一部分故事一定是最活色生香,飘荡着香味的。书中的故事也是如此,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而真实,味道一定连接着我们脑部最敏感的神经,所以才可以随着人的故事保存在回忆中。或许美食就是有这个能力,它让回忆更加醇美,让感受更加悠长,那些美食与舌尖的接触,仿佛就在昨日。记得大学时候,寝室的山西同学挖掘出的正宗山西面馆,就在师大侧门那条至今著名的美食街上,那时候还是个小小不起眼的门脸,和同学头一次坐到那个小小的饭馆,点一碗刀削面,垂涎于那碗飘着面香的刀削面,再狠狠挖上一勺红红的辣油,那种香味似乎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依然回荡在我回忆时刻的唇齿之间。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去北京看病,那个时候年龄小,并没有惶惑恐慌,只知道好玩,却不明白那个时候父母的担心,去了北京,只知道吃吃玩玩,一次在大街上,爸爸买给我一个煎饼果子,那是头一次吃煎饼果子,那是一种奇异的香味:脆、香、软,虽然后来吃过不知道多少次的煎饼果子,但是我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煎饼果子,虽然不是爸爸亲手做的,但是却和那年奇特的经历一起镌刻在记忆里。现在找了同样是吃货的老公之后,两个人一起联手吃遍哈尔滨,不仅每到周末就会出去寻觅美食,平时也总是食指大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关于吃的“旅行”。两个人不论是高兴,还是赌气,抑或不舒服,最后都会归结到一起吃一顿饭,对我们来说,吃是一种最重要的媒介,可以是生气时摔坏的奶油蛋糕,可以是一顿深夜打车买回来的排骨,可以是无数次夜晚出去撸串扎啤,可以是在家自制海鲜大餐,也许我们也快到了书中林磊和许欣那个“痒”的年代了,但是幸好我们的美食记忆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战胜生活的些许无奈。爸爸每次喝酒的时候,总会买豆腐佐酒,有一次我问起他为什么总吃豆腐都不烦,爸爸说起以前和好友一起喝酒的时候总会吃豆腐,所以这个习惯也就留了下来,没想到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浪漫细胞的爸爸,也会因为一点回忆而延续而成一种习惯。这让我想起很多年,看《大长今》的时候听到那句话,制作食物的美味,是因为其中倾注了美好的感情。很喜欢这句话,也很喜欢这种感觉。为喜爱的人洗手作羹汤,或者一起去品尝美味,都是难得的良辰美景。那个时刻,目标也许是在于美食,但是回头想想,那一刻共度的时光才是最怀想的。

爱的味道

很多人都说喜欢吃妈妈做的饭,我妈工作很忙,我小时候都是吃奶奶做的。那饭菜的味道,到现在都忘不掉。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奶奶的厨艺太好,以致于我总是没办法复制。直到昨天,我问儿子想吃什么,小东西给我提了一大堆要求,什么肉要大块些,菜要切小小的,汤要多,可以拌饭,想稍微做淡一点儿,因为嘴里起了个泡……忽然想起,在我小时候,这样被宠爱的话也经常出现在我和奶奶的一问一答中。奶奶做饭前总要问我想吃什么,有什么要求,而不是像一般大人那样要小孩子必须家长做什么就得吃什么。所以奶奶按我心意做出来的饭菜一定是最合我心意的。如今我大了,已为人母,不自觉的把这种爱的询问延续了下来。为什么奶奶做的饭好吃,别人做的饭不好吃?是因为奶奶做的饭菜中有浓浓的爱的味道,是为我独家定制的。在这本《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中,唐七、浅白色、寐语者等等作家联袂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舌尖上的温情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道让人印象深刻,贯穿始终的菜。有时在家把菜照做了,吃的时候也会想起那个故事,像是在品味一样。一直都看惯了大长篇,偶尔看些短篇小故事就觉得格外精致。三五页间讲完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本书中的故事却一个比一个催泪,有的笑中带泪,有的泪中带笑。以食物带故事这个提法很新鲜,大概是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太火的缘故,出版的东西都想往上靠一靠。好在本书的每位作者都功力极佳,虽然是命题作文,但也写得不牵强,不敷衍,一小段故事一小段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本身非常吸引人。民以食为天,一碗饭,一盘菜,平时看着普通,但细细品味起来却能体会出大情感。在这些盘盘碗碗中,包含着爱,包含着关怀,包含着宽容,包含着心酸……人如果在吃饭的时候可以体会,可以感念,也就全了做饭人的一番心意。如果冷口冷心的把饭菜只当填充物塞进肚子,好吃不夸,不好吃开骂,那充其量也就是个酒囊饭袋。

想念的味道——记忆中曾被爱的味道

腐乳、蒸蛋、红烧肉、马卡龙……有配菜有小菜有正餐有甜点……关于美食的记忆总让人忍不住一提再提。人有时候总是会因为某一时刻的感情而无比挚爱或憎恶某一道菜,其实并非菜肴本身好吃与否,关键是记忆中情感与情绪的滋长蔓延。就说一碗油泼辣子面,如此普通平凡的一碗面,如何能好吃得让人惊才艳艳再到念念不忘?十年一碗销魂面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原本如童话般美好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那一碗油泼辣子面。只是十年世事沉浮之后,煮面的人和吃面的人都不再是深夜中因为一碗面而傻傻微笑的青年。人总是会变的,变到再也没有心思去熬那样一锅洁白莹亮的猪油,抄那样一罐香辣扑鼻的辣子,煮那样一碗色香味俱全满含爱意的油泼辣子面。变到这个地步,彼此都变成当初对方期许的样子,却发现两颗心早已背道而驰。那一碗面的味道只能像昨日的一场梦,藏于记忆之中。还有那一道菜肉大馄饨。雪灵之说,那是远嫁他乡的妈妈记忆中童年时的味道。离家多年,果然还是会想念当初那碗最普通最不起眼最常吃到的——妈妈一手包办的大馄饨。不得不说,这篇饱含亲情爱意的短文是整本书中最让我为之感动的故事。“我”跟着妈妈回到了遥远的故乡,回到了奶奶家。尽管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奶奶眼中,妈妈仍然是自己的小孩子,仍然需要在迟迟不归时惦念得睡不着,仍然要吃到自己制作的最新鲜的大馄饨。于是奶奶颤颤巍巍地在凌晨四点出来接妈妈回家,悄悄给自己煮一碗前一天剩下的大馄饨……这些老一辈人刻在骨子中的爱总让我想起我的爷爷我的爸妈。而后来的后来,奶奶离世后,妈妈独自制作了一碗大馄饨。从做馅儿、包馄饨、下锅……每一步都慢慢地慢慢地,像是在回味某段时光,回味和母亲一起包馄饨的岁月。那是女儿对母亲的惦念。那独自品尝后喃喃的一句“终究比不上妈做的味道”更是让听者伤心闻者落泪。食物的香气闻起来总是不一样,就像我可以轻易分辨出哪道菜来自爸爸,哪道菜来自妈妈。而这种香气一旦在记忆中扎根,就会根深蒂固,会在离开之后如同上瘾般想念。也许想念的并不是那一道清粥小菜,只是想念那些为了这道菜穿上围裙切炒炖煮的那个人。记忆中的味道,总是爱的味道。Ps:很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地读完一本书了。几则关于不同食物的故事,几许友情几许亲情几许爱情。人间百味苦辣酸甜,也许就尽在其中。

在味蕾上跳跃的幸福。

很久很久没有看见过这么多大牌作者联合起来写的书了,感觉光是随便挑一两个,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本书的故事有很多个,都是独立的,也不长,但,那些藏匿在美食背后的深爱和感动,却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对漂泊在外的学子和打工者来说,最怀念的,莫过于家乡的雨的味道,泥土的味道,习惯的味道,以及,家人做的美食的味道……中国人素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这一个“食”字,不单单是指馋嘴和饱感,更多的,是爱的浓缩,是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上的那种满满的幸福感。一样米养百样人,同样的,相同的食材在不同人的手中做出来的味道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无论外面的饭馆或者小摊的食物有多美味,最让你牵魂梦绕的,始终是你爱的人做出来的味道。《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这本书,不单单是一个又一个美食的故事,更多的,是洋溢在故事背后的满满的爱和感动,细数着曾经和过往,得到与失去,珍惜和糟蹋……怀念着那一段泛黄的旧时光,以及,那些给了她们味蕾感动的人。以简单的故事为背景,美食为线索,铺陈出一卷让人产生强烈共鸣感和震撼的画卷。它走出纸张,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忙碌的大都市里,我们都在为未来而劳碌着,为生计而奔波着,一日三餐快速而随意。时间久了,便越加开始怀念家人朋友爱人为自己做的饭菜。哪怕不怎么好吃,但心,总归是温暖的。我记得前不久,同学跟我说,她开始怀念她奶奶做的有点微焦的红烧排骨了。我看着她红着的双眼,心里有些酸楚,久久不能言,其实我是知道的,她并不是怀念那一盘红烧排骨,而是怀念做红烧排骨的人。临近学期尾,紧张又忙碌,所以静下来的时候,所有的劳累,都化身成为了满满的思念。没有原因,没有理由,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对感情的表达和对家人的依赖。身边的人用美食去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回忆,我们除了当时用味蕾感受那段幸福的时光外,未来的日子,也始终用心铭记着。我们的一生里,都在不断的寻找,又在不断的失去,辗转在爱和被爱里,或许曾迷茫,或许曾彷徨,或许曾流泪,但至少,回忆是骗不了人的,我们曾经开心过,曾经喝过同一瓶饮料,做过同一顿饭,坐在同一张餐桌里,笑过也疯狂过,那就足够了。毕竟,漫漫人生,犹如公车,在有人上车的同时也有人下车,哪怕不能共同抵达一个终点,至少,也曾看过同一片风景。

美味有情

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触还是挺多的。很多时候,食物本身的味道都相差无几,然而有人吃山珍海味都会觉得寡淡无味,有人却只吃粗茶淡饭也能吃出了世间极致滋味。为什么呢?刚开始的时候我完全不懂,只记得小的时候每每看到别人餐桌上不是四菜一汤,就是外出到餐馆吃海鲜大餐,羡慕的不得了。回到家看着饭桌上的一小碟青菜、一小碟萝卜干、一小碟猪肉和一小碟腐乳,总忍不住向他们咆哮、怒吼,而他们也总不厌其烦地将那小碟肉丝全部埋进我饭里。只是一顿饭下来恹恹然,食不知其味。那年九月,我上小学二年级。全班同学都兴高采烈地拿到了新书,嚷嚷闹闹好不快活,然而唯独只有我孤零零地站在墙角,拎着空荡荡的书包,苦涩难言,欲哭无泪。因为全班就只剩下我没交学费,没钱交学费!爸妈听后,抱着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起来,同样的无处宣泄,无处启言。倒是我妈犹豫了一下,抹干眼泪就往外走去。我偷偷跟在她后头,来到那个不怎么亲近的表叔家,躲在墙角。我妈将我的遭遇因由事无巨细地说着,泪水又止不住哗哗地就溢出眼眶。就因为我表叔借的八百元,我才又得以回到校园读书。不过两天,我妈心痛地将家里饲养的尚未长开的两头小猪给宰了、卖了,又急急脚地将钱还给了表叔。那天晚上,她煮了一碟韭菜猪血,一碟猪肉,外加一碟猪油渣,猪油渣去油后被炸得香脆可口,她说:“安乐茶饭吃的最舒心最美味,快吃吧。”我突然想到《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故事:世间的爱溶于口中,不用说出来,我们都能品尝得到,不是?还记得你第一次下厨的经历吗?我是记忆尤深。人家都说农家的孩子早当家,爸妈常常因为劳作迟迟不归,姐姐又外出求学,我虽人小却掌管了厨房掌厨“大任”。煮的第一顿饭,米是半生半熟的,翠绿嫩泽的菜却变成黄黄暗暗的一坨一坨,连自己看着都嫌弃,爸妈却笑容满脸的吃光了,还不吝啬地夸口:“做的挺滋味的!”听得我忏愧不如。世间美味不外乎于情。诚如云胡不喜说的:“爱是天下至味,是烹制食品最好的调味料。”食物于我们,吃的是煮食物的人的用心和情谊,吃的人会感到幸福,是因为食物里面有我们值得回味的人,值得回味的回忆往事,还有那些爱的印记。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书评/一切皆因情生,情因食而留存]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书评/一切皆因情生,情因食而留存][中/书评]秘制腐乳,秘制爱情文/唐七01第一篇是小七姐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归类到了“友情”,这明明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啊小七姐先用新奇的视角开篇,不突兀地引入了听到的故事小七说的好的故事或许是治愈人心的故事吧,但是不是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完美的,就好像小七姐的故事,就是带着一种虐虐的伤啊,但同样,这也是好的故事啊每个人爱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同,作者把爱用笔写下,科学家把爱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厨师把爱做到了菜里但是斯芬克斯这个比喻却是让我会心一笑,作者的心思很单纯,就是喜欢听故事。而笔锋一转,我们看到了那个文艺的小七姐,一种情感被一种食物包裹,精简且恰当的描写让我十分喜欢和佩服。应该只有我不知道“佛跳墙”是何种美味的是我吧,但是名字好好玩。所以在我眼里,制作“爱情”几个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刺激的麻辣口味虾,又或是浓稠的南瓜汤,第二步是小火慢炖的莲子羹,如果火候掌握不当可能结果就变成残羹冷炙。火候恰当自然就有了第三步,简单白粥就好像细水长流的生活一般,加什么调理,时间自会告诉你答案。但是豆腐乳我是着实想不到,它在爱情中的作用,应该放在第几步[后/杂谈]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这两个四字的词语为什么能够组合到一起,但是大概也能够明白编辑想要表达的“人因事物而生存,所以食物里自然也包含着人的一份感情”很小以前,可能喜欢吃什么是一种爱好,但是随着年龄见长,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受到环境又或是人物的影响。能够这么解开这个书名之后顿时能够猜测到这本书里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人的记忆又是有限的,但是记忆的方式又有很多种,比如嗅觉和味觉,而记忆之间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必定存在着依存的关系,所以一段过往被提及时,人们用来描述的最多的就是语言,而用以怀念的,必定少不了吃这一项。唐七和浅白色是之前就有听说过的作家,虽然唐七的作品我有购买但是没有阅读,而浅白色的作品里我只读过寥寥几篇短篇小说,剩余的作者也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对我来说还是很新,但是鲸纪元这个系列却是很熟悉并且喜欢着的,所以没来由的生出那种“不熟悉又觉得这是一本好书”的心理封面很干净,用纯净的绿色书写的题目带着一股书香气,而全书的主色调也奠定为了绿色。葱花面条的插图更是画得简洁却又真实。后来我想了很久,书中描述了那么多种关于不同食物的故事,为什么偏偏就选择了看似并不起眼的葱花面呢?我给出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吧,葱花面简单易做,但是不同的葱花又可能做出不同的味道,葱花面大抵是最能作为最初有了味觉后被留存在记忆深处的代表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独属于自己的葱花面”这个说法应该没有歧义吧。赠品部分,赠送了六张非常好看的食物明信片,吃货们也是醉了(喂怎么突然……)虽然书中的食物插图使用次数比较频繁,而近似于漫画的插图不够精美,但对于这样一本文字容量不小的合集来说插图也是棒棒哒与其说在食物里吃出一段情,我更喜欢“在这份味道里回忆一段情”这样的说法。这段情在全书分成了友情、亲情、爱情这三种我们最常见的情,正是一切皆因情生,情因食而留存最近在看《深夜食堂》,自然地就把这两本同样是关于美食的书比较了一下。同样都是讲关于美食的故事,区别在于《深夜食堂》一般都是在讲当下的故事,而《依食而住》(简称)里可以用带有回忆的情怀去叙述,《深夜食堂》更注重故事的情节逻辑和漫画的一种冷冷的幽默感,而《依食而住》更多都是通过故事刻画一段关系一段感情,《深夜食堂》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交集,但是《依食而住》讲述的都是身边人(和自己)的故事。但相同的地方在于,食物能够给予人们温暖,同样的,文字又或是漫画也能够传递相近的温暖。看书时也希望有人陪在自己身边一起分享美食,而和他人分享美食时愿你也能想起这些书籍陪伴你读过的无聊时光,又或是漫漫长夜。写于2014.7.22

美食就是能吃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

有一阵子我特别迷恋匪我思存的小说,看《佳期如梦》的时候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自己哭不够还跟闺蜜分享俩人对着QQ一起抹眼泪。她问我最喜欢哪一段,我想都没想就列了一堆:佳期和孟和平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一起走夜路喝酸奶啊;佳期拎着保温桶去给东子送馄饨啊;佳期去东子家里做饭,俩人吃油炸花生米喝特供花雕啊;佳期在孟和平的“中式大灶”上给他做糊了一顿饭啊……闺蜜说:“合着所有跟吃沾边儿的情节你都喜欢呗!”摔!怎么能概括得这么精辟!哪怕是在完全不自觉的情况下,食物与感情的密切联系也能轻而易举被提炼出来。可见任何甜言蜜语海誓山盟都不如肠胃和味蕾带来的感受更直接。正如《一切有情,依食而住》写的:“美食是真能吃到灵魂深处去的一种东西。”这本书里大牌云集,唐七、浅白色、云狐不喜、胖社社……这些优秀作家们作文又做菜,谈情又说爱,吃吃喝喝就把故事讲了。从友情到亲情到爱情,伴着秘制腐乳、菜肉大馄饨的香味,吃着红焖羊肉、烤鸡翅、红烧肉,再喝着冰爽酸甜的酸梅汤,把生活这锅五味杂陈汤熬了个热闹。每一道菜都是平时常见,每一段情都似曾相识,看着纸间故事,想着飘渺的心事。看到那坚持两年默默无闻为喜欢的男生带午饭的傻姑娘,难免会联想到义无返顾暗恋别人的自己;看到说说笑笑亲密无间在路边摊喝酸梅汤的两闺蜜,难免会想到如今已散落天涯的小伙伴;外婆亲手包的那碗馄饨自不必说,那是童年记忆里最养胃最解馋的味觉暖宝宝;而那篇被油泼面系在一起最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侣,更是让人暗自抹上一把辛酸泪。有人说,人想家其实就是胃想家,没错,跟家族有关的记忆里,食物是最重要的载体。哪怕你青春叛逆发誓远离家门,哪怕你童言无忌恨不得与亲友斩断关系,记忆里总有一个味道让你甘愿将生活赐予你的苦楚嚼碎,酿成蜜糖。人生还不就是这样,如最味道最浓烈的麻辣烫,无论山珍海味、素食鱼荤都能往里煮,无论麻辣咸香、油重酱香都要往下咽,都能回味无穷;也如最普通的蒸鸡蛋,不论是荣华富贵、卓尔不群,还是清贫简朴、平平淡淡,都能不嫌不弃、乐在其中地经历一番。

饮食男女什么来着?

孔夫子曾说过,食色性也。中国自从古代起,吃饭和男女情事就摆脱不了关系。吃饭是人生在世最普通最常见的事情,也是做的次数最多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中、回忆里都离不开一些故事,而很多故事都和吃联系在了一起。这本《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说的就是这些和吃有关的故事。“孤独之时,你欲何往?有我相随,黯黯星光”。这是社社《黯然销魂红烧肉,百般无奈熘肝尖》中的话。这篇充满了父子情怀及青春成长的文章里,吃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咱们包素馅饺子,用韭菜和豆腐干”。“儿子,爸买了煎饼,晚上咱吃煎饼”。然后作者做了一顿美美的红烧肉。最后作者总结道:这么算来,我对银川的回忆大多与食物有关,我们吃了什么,我们家吃了什么。而想起父亲,那些银川的回忆如焰火如劫灰。而另一篇《如若有你,一生何求》则是一个很美好的爱情故事。若说爱情的成功,会不会和那顿成功的早餐有关系呢?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有感情的饭。意思是说,兴奋的高兴的做一顿饭出来的味道,与麻木的机械的做一顿饭出来的味道是绝对不相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外边大饭店的饭即使再好吃,吃几次也就烦了。而家里的饭永远也吃不烦。家人做饭永远怀着感情。在我的记忆中,80年代是贫穷的年代。但那时候,榆钱饭、山药片粥都是难得的美味,是因为奶奶做的。现在回想起来仍是美味。男女爱情离不开吃。巧克力啊,薯片啊,棒棒糖啊……比较起来,女生比男生更喜欢吃。大概因为女生喜欢被哄,而美食就成了哄女生开心的媒介。这是说的未婚男女吧。而结了婚的男女,表达爱的方式也离不开吃。肯爱你的人,就肯为你下厨房这句话貌似一点儿也没错。

吃,从来就不是一件单纯的事

吃,从来就不是一件单纯的事。一般程度的吃客,只会循香依味而去,流连于市井食肆的酒池肉林之中;高阶程度的吃家,却喜欢一切有情,依食而往,即使在自家厨房的方寸之间,也能酝酿出令人刻骨铭心的绝世好味。不因别的,只因“吃”若只是为了填饱辘辘饥肠或纵情色香味之间,那即使最繁复精致的菜肴,无非也只是在味蕾上稍作停留便转瞬即逝,最后逃不了化作渣滓被无情地排泄出去的结局;若“吃”成了情感的依托,那恐怕粗糙简单的味道也能升华至脑海最深处,让人永远怀念。人活于世,不能不吃,“吃”既为生存又为享受生活;美味之外,要吃出人间真味,少不了细细咀嚼和体会放入嘴中的每一口食物里所蕴含的真情实感。这正是书里每位主角所共通的生活哲学。一块其貌不扬、价格低廉的豆腐乳,包含了调剂美好爱情的独家秘方;一杯酸甜入味、冰凉透彻的酸梅汤,是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丛林里滋润心田的甘露;一碗荤素均衡的菜肉大馄饨、一碗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何尝不是沾染着温馨的亲子之情……难以言表的浓情(爱情、友情、亲情)厚意(真意、善意、美意),全都裹挟在这些平凡的食物之中。唇齿之间、灵魂之上,内里的人间真味,唯有当事之人在才能体会得出。看到这里,突然想起《食神》里的桥段,周星驰面对强敌鬼哭神嚎、无懈可击的挑战,毅然决然地祭出普普通通的叉烧饭,以一味易得易做的菜式,勾出所食之人内心的五味杂陈,令人黯然销魂,这才能谓之“真厨神”!这样看来,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真厨神”——只要用心意和真情去烹制;人人也可以成为“真食家”——只要用心去感受面前即使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粗茶淡饭。当我们学会了如何成为“真厨神”,我们就学会了如何去施予爱;当我们学会了如何成为“真食家”,我们就学会了如何去接受爱。这是“一本关于美食和爱的故事”,卷首语如是说。

美食也并非无往不利

听多了《舌尖上的XX》,看多了《深夜食堂》里的故事,会觉得美食是无往而不胜的。包裹着个人回忆的食物可以轻松地搞定天下最铁齿的人,也可以一瞬间让傲娇的高冷融化在了了炊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至少一则关于美食的故事,而故事事无巨细,皆是回忆。只是美食并非如此强势,至少再好吃的东西都不足以留住一个人。我曾有朋友边哭边吃面,只因为那家店是她和男友最爱去的地方,那碗面也正承载了她对于爱情最浪漫的记忆——食物的味道没有变,事过境迁的心痛则只能自己收拾。这时候的美食便不再是尚好的佳肴,而只是蓝胡子手里那把不能开的门的钥匙,带领人进入痛苦之中。饶是如此,我们还愿意将回忆与这唇齿的幸福相伴。《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分为友情、亲情、爱情三个部分,是由好几位热门的作者联袂写下的美食回忆。其实合集是最难驾驭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要将其统一在一本书中不仅需要统一的命题,更需要相同的情怀。好在本书收录的文风都很唯美,在每一篇关于食物的回忆间我甚至可以总结出一些感情与美食的规律。最特别的一点是——与友情有关的美食都很精细。就像是特制腐乳,如若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依文章所言只有冬季的一个多月,再加上从配制原料到制作的漫长过程,只允许失败一次,用心可见一斑;而描写亲情的美食则滑向了另一个方向——简单、暖心。菜肉馄饨、红烧肉或者煎蛋,家家都会做,家家也都有自己的妙方。这似乎说明在面对友情的时候,我们精益求精的想让朋友获得最棒的体验;而亲情那与生俱来的爱已经不需要太过华丽的心思,完美的味道是不能依靠技巧而需要靠时间来淬炼的。因此属于友情的美食就好像小吃拌菜,是点睛之笔;属于亲情的美食则是朴素主食,不可或缺。最核心的当然还是美食中的爱情,《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中的爱情总有些说不出的忧伤,无论是两人最后分道扬镳还是终成眷属,那萦绕在文字间的情愫从没有消失过。也许我们就是更喜欢缅怀爱情,而美食就变成了爱情存在过的最有力的证明。无论面煮的多么的好吃,人心散了再简单也做不出来;无论蜜汁烤翅有多么的诱人,缘分尽了也最终只能笑着放手。相对于友情与亲情,爱情充满了宿命的味道,无论多美味的佳肴都不能阻止关系的离散,这也许是生命中最让人可惜的事情。在《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故事中,马卡龙的甜蜜故事让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生命太短,没有时间留给我们去遗憾。”我觉得不仅是人生的意义,也是美食的意义吧。好吃的食物是要人去享受的,最好的人生也要自己去经历。不赋予美食多么大的意义,美食有情只因一切有情,而我们依食而住,不过在漫漫人生中靠着食物的香味一步步坚定的走下去。那所谓的正能量,不过是我们心头的那团火罢了。已发表,转载请告知

食物中的百味人生(不要让自己饿肚子哟~)

白色的封套,绿色的cover,彩铅的明信片,小清新的设计,还有大咖们在传授给读者们的秘制菜肴的同时娓娓道来的那些亲身经历的、听来的故事。关于寻找,关于失去,关于美食和爱的故事。meiya在关于食物的书评中写道萧伯纳的一段话:没有一种爱,会比对食物的爱更真诚!我想是因为没有哪一样东西比食物更能抚慰人心吧~俗语总说,民以食为天。从老百姓日常打招呼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吃了吗?吃的什么?”甚至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每个节日我们都用丰富的食物来庆祝,来度过。文中有一句话,最习惯的是食物是否藏着一个你最爱的人。是不是最爱的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一道习惯的食物背后都有着那么一个人。比方说,姥爷秘制的炒三丁,姥爷去世后,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很想念他,想念这道菜。姥姥生病的时候,不怎么会做饭的妈妈会向厨艺很好的阿姨请教,最后做出一道三三两两鸡翅,给病中没有胃口的姥姥补充营养..当然,每次我回家的时候,妈妈也会祭出她的必杀技,秘制炒面,百吃不厌。阿紫写过的一片日志中提到,“饿让我感觉到孤独,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孤独,不可言说,亦无从填补”。也许对于一个处在低谷期的人来讲,深夜的饥饿,恐怕会让人陷入深深的绝望和孤独。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鸡汤文中的那句,吃饱了似乎就觉得没有那么难过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这件事情,不再仅仅是初级的生理需求那么简单。而是可以慰藉心灵让人充满力量的一种行为。当你没有肩膀可以依靠的时候,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应该能给你最大的力量吧。就像百度百科中对于《深夜食堂》的简介一样:在食物的香气里,在深夜特有的幽静和食堂内的袅袅暖意间,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有悲有喜,暗合着食物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百味。也许是一碗再也吃不到的黯然销魂面,也许是一碗外婆传承给母亲的大馄饨,也许是一扎再也不如当年味道的酸梅汤。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再回归到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饿肚子哟~像那些希望你幸福的人所希望的一样~

孤独爱,一人食…

对于吃货来说,没有什么是比饿着肚子看自己最爱吃的东西更让人伤感的了,简直是糟心啊。大体来说,我是有点自虐的,虽然很喜欢烹饪,也多少有点小奇思妙想亟待实现,但是不喜欢油烟味儿,更讨厌快手做菜,我更喜欢在空闲的时候,慢条斯理的精心花费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烹饪出几道菜品。我觉得,这样,才是生活~!但是,遗憾的是,我既缺少空闲的时间,也缺少自由选择的权利,……到了自己能选择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心情给自己料理什么好吃的,来安慰安慰自己低沉的心情了;我能够做到的,只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空着肚子看那些搜罗来的图片一个赛一个精美的食谱,来提振自己的心情。我一直认为,就算是和再多的人共同分享食物,但外在的形式多么热闹始终无法改变‘一人食’本质。无论是和怎样亲密的人共同分享,但食物的入你口、进你肚,别人既无法代替你咀嚼吞咽,也不可能替你容纳消化,没错,食物或者说进食的记忆,本质上就是孤独的。无论是多亲的人,口味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味觉。而食物的记忆,是否美味的感觉,也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或许,关于美食的记忆,也不过是我们关于幸福的记忆罢了。美味什么的,本来就是人的感觉。私以为,美食就是一种关于幸福的记忆,如果再好吃的东西和不好的经历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吃在嘴里也不是那个味道了。友情的恬适,亲情的安然,比对出爱情更复杂的滋味。三个篇章,九个故事,几位不同的男女作者,笔端流淌下的是关于自己的和别人的生活,通过那一道道有记忆的菜传递给了我们。无论是关于友情、亲情和爱情的记忆,都和食物的味道撕剥不开,在食物冉冉的香气中,感情的记忆也反倒变得分外鲜明了起来。那些关于微小的幸福碎碎念,传递给我们温暖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啊,又都是过得比我们还惨的,被命运玩弄摆布的人从以前到现在都是如此的无能为力,为什么我们还不能且行且珍惜呢。无论个人的经历好与坏,他人的故事幸福与否,但是至少还有食物陪伴你。^(* ̄(oo) ̄)^烦心事别在意,至少还你还可以吃!所以,吃吧、喝吧,除死无大事,再坏的事情也会过去,只要还吃得下东西,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亏待自己的肚子咯~最喜欢的故事是友情篇中,唐七写的【秘制腐乳,秘制爱情】。以两个友人间的交谈引出另一个人的爱情,另一个人的人生变轨。于我而言,触动最深的倒要数亲情篇中,社社【黯然销魂红烧肉,百般无奈熘肝尖】了。忘记了是某某说过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从此文中,能够看到一个糊涂自私的亲长,是会给自己的家人与子女带来怎样深重的创痛与阴影。爱情篇里出自寐语者执笔的【十年一碗销魂面】,风格迥异,默默的温情与无奈的渐行渐远不得不令人唏嘘。当然了,大概是这几位作者的文字,都不是特别合乎我的口味,感觉比起书中的文字,倒是点缀文字的那些手绘插图更堪琢磨,或浓或淡,白描似的淡淡勾勒,浓妍的彩铅填画,笔意挥洒自如,有种爽利的味道。

每一个故事都是人生中的一道菜

一切众生,皆由食物安身立命。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哪怕蟑螂、苍蝇、蛆虫这种再恶心的小生物也是,不停地吃吃吃……我们都活在食物链中。我们祖先也说过,食色、性也。吃食物及好色,都是人的本性。我们一生的缠缚,都离不开食物。我们一生的爱恨纠缠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食欲;反之,食欲也会汲养我们的性情,而我们的性情又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命运际遇。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灵魂也必需食物滋养,因为我们灵魂所在的生物器官随时都需要食物供养。无独有偶,在很多传统习俗中,宇宙间的那些神灵,也被我们以食物供养。所以说,一切有情,依食而住。非常有意思的书名,也把众生和食物的关系说得非常透彻。正如本书描述的那些,人和食物的故事,不可避免地混杂着世俗百态的人情……书里面的那些故事无非都是做食物的人和吃食物的人的故事。用心做或用心吃,就是故事里人和人的灵魂的交流。喜欢书内夹的明信片上所言:“食物,大概是真能吃到灵魂深处去的一种东西。”人生滋味,大概都是吃出来的。当食物成了故事里的一部分,食物就成了主角之一。譬如唐七那个豆腐乳的故事,食物是暗恋情愫的见证。天下欲求是相通的。而食物引发的感受和欲求,又是所有欲求中最核心的。一切关系说到底离不开吃,无论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在用心做和用心吃的人中间,有一种感情就叫做“爱”。浅白色的《小白,我,酸梅汤》中,有一句话我也很认同:“唯有能吃到一起的才是真爱。“当我第一次遇到我男朋友时,我就毫无拘束地用筷子夹他碗里的饭菜,完全不觉得有什么隔阂或担心他计较。倘若我光顾着客套,结下的恐怕只是泛泛友情,大概不会有短时间里第二次约会。不约会,恋爱又如何建立!吃着时不生疏,相处时才不疏远。吃着都不自然,心情能如鱼得水吗?每个人生故事本身也是有滋有味的,像唐七妙喻:“故事就像是食物,热闹的是水煮鱼,寂寞的是独蒜虾仁,悲伤的是苦笋汤,喜悦的是麻婆豆腐。” 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吃吃喝喝中就经历遍了。或许可以这么看,人生的菜谱,就是有情众生的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传递出的人生的滋味。我们在经历故事,亦在品味其中的滋味,而每一个故事就是一种味道,这味道在记忆中或深或浅,或很快忘记,或久久不能散去,它和我们的生命是相通的。就好比,对童年的味道的记忆,对长大后的味道的感受,都也许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亦或是成为信仰的部分。看看书里的人生,又再回过来品尝我们自己的人生,那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一切情,依食而住

我记住的、消失的、模糊的、清晰的种种往事,大多数都和食物有关系。你遇见在食物中的爱情了吗?我想遇见了吧!收到《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正是一个黄昏,刚好要吃饭,顺便我就把他发到微信的朋友圈。小故事,小爱情,懵懂,冲击。文字很是吸引人。比如:秘制腐乳。秘制爱情。小白,我,酸梅汤,爱是红焖羊肉,爱是烧烤鸡翅。就在这样的男男女女的聚合中展现着一个有一个令我们小感动的故事,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是吃着什么东西,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那么美好。曾经很是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如果说勾起了人们对于食物的制作以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情愫,那么要是你读《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你会缠绵想起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寻找的故事。这本书是几个畅销书写作者的集合制作,但是一点不缺乏阅读的美感。比如这样的一段:我总是觉得,跟家族有关的记忆里,食物是最重要的载体。我的回忆从这而来,也从这而去。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吃在嘴里记在胃里的色声香味触法,谁管的了明天?这样的生活,过一天,算一天。我记住的,消失的,模糊的,清晰的种种往事,大多数都跟食物有关。家里还有什么呢?吃完饭以后,我也不知道。我记住的首先是味觉,唯有味觉。  2011年的12月23日,我从长沙回到了宁夏银川。我已经十年没有出现在这个时候的银川了。孤独之时,你欲何往?有我相随,黯黯星光。雷恩亚当姆斯如是说。高考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从银川逃到衡阳,又从衡阳逃到长沙,又单位逃到住处,又从住处逃回故乡。  逃离是我人生重要的课题。但苦难也是。  所以食物在任何生活的重要时刻都起到了巨大的安慰作用,用热腾腾的食物填补心的破洞,如果没补好,那一定是吃的食物不够多。我这样想着,一边让体重放肆的长到两百四十八斤。待到我发现的时候,似乎体重秤上的数字变成的降妖的符咒,而我则是在人间兴风作浪的妖怪,看到那圣洁的光就会不由自主的露出圆形。  真是……!短短的文字,似乎你能找到自己来的路,但似乎你又找不到回去的路。在这样的来回中,你感受到情,但是那都跟聚会的食物有关系。这样的书系,最好的阅读时光是在黄昏的下午,你点一杯清茶或者一碗清汤,翻阅着,让茶香或者汤的清来挑起你对这本书文字的感觉,让这本书的文字来启迪你感受食物的美好。正是这样的感觉,一切感情都在食物中,相依相伴。

食物有情,不只关风月

食物有情,不只关风月文/Sofia有人说“有情饮水饱”。只是,如果真让这些痴心的有情人饿上十天半个月的,然后再问问他们是否还有力气谈情说爱时,倘若他们还能底气十足地说YES,OK,我服了,他们不是人,是圣,情圣。可是,事实上,世间情感的极致莫过于“泉涸”时的“相濡以沫”。危难之际,一切风花雪月都敌不过生存的实际需要,同生共死固然浪漫、固然荡气回肠,可是若有生的机缘,又何必故作风雅?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摒弃所有伪装,坦诚相待,用尽一切手段让生命维持下去。而任何生存手段,最终都离不开食物。没有食物,对生存的诸般追求都只是个口号,不过是场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认为,情感的终极表现就在于食物。我们喜爱一个人时,会情不自禁地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Ta,哪怕这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最好吃的”,哪怕我们并不知道是否是Ta“最爱吃的”。用情时,我们往往会犯这样的“以己心度君心”的主观错误,自己是一片赤诚之心,便希望甚至以为对方也是同样的赤子之心,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往往也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一定也爱吃。就像云狐不喜在《爱是红焖羊肉,爱是烧烤鸡翅》一文中提及的她爹用九分爱配着一分猪油大蒜白糖做成的拌面,呵,这样滋味怪异的食物,即便食客对做饭之人有着十二分的爱,无论如何也是承受不起的。在有所选择的时候,极少有人会选择“饮鸩止渴”。所以,你的真爱倘若想有所回应,想让对方甘之如饴,那么就要如同表姐一样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她能买到哪些食材、她能看懂怎样的指示、她又能做到什么程度,非得事无巨细全都考虑到了,才会让对方“如沐春风”,亦才能让对方觉得真正的朋友之爱就是这么一锅红焖羊肉。又或者如老一辈的人常说的,一个女人,如果想抓住一个男人,得先抓住他的胃。所以,古有董小宛别出心裁地烹制各式食物来满足冒辟疆的喜好,尽管她自己只爱粗茶淡饭。所以,唐七的《秘制腐乳,秘制爱情》中,淑文才会拿出科学般严谨的态度来研究制作腐乳的配方,只因为她心头所爱的那个人喜欢吃腐乳。其实,这种“抓住男人的胃”之举,并非什么心机深沉,而只是一种缘起于爱,因为爱,发自于内心的想让对方喜悦的行为。当然,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交往之际、相处之时,忽然发现彼此竟然同样热爱某一种或者某一类食物,呵,那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咱们中国人天生对食物有一种本能的热爱,寄情于吃喝,追求共同举箸消灭盘中餐时的酣畅淋漓。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吃货实乃人生之幸。否则,觥筹交错之际,你总不能要求咱们如同欧美人一般实行分餐制吧。那感情,要在杯盏有别之时渐渐隔膜冷淡下去的。正如浅白色的《小白,我,酸梅汤》一文中提及的两个闺蜜,呵,她们的友情是如何升华的呢?便是在那被食物辣出来的烈焰红唇喝着酸梅汤的交流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对于中国人而言,食物早已溶于血脉之间,是今生今世永恒的记忆。记得电视剧《大丈夫》中有一个情节,女儿婚宴上只吃了一口虾仁,便知道这菜是自己父亲做的。不认可女儿婚事的父亲虽然拒不出席女儿的婚礼,但是却不想给女儿留下遗憾,所以才亲自操刀,在酒店后厨为女儿置办酒席。这父女间的矛盾、纠结、爱恨的情感便在这一桌的食物之上。正如雪灵之的《浓情菜肉大馄饨》,女儿少小离家,最爱的食物始终是母亲所做的菜肉大馄饨,母亲去世后,女儿对母亲的诸般思念,都化作了那一碗相思的菜肉大馄饨。感情复杂,有爱恨,有悲喜,有怨憎,一种情感,便能有万般化身。感情纯粹,爱与不爱,都现于细节。感情简单,透过琐事,便能看穿。而食物,便是这琐事的最好注解。感情又是双向的。只有施者,这爱未免太苍白太寂寞,只有受者,这爱亦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非得既有施者又有受者,才是其乐融融的幸福景象。换到食物中,唯有做食物的人有爱,吃食物的人亦有爱,这爱才能获得滋养,才能绵绵不绝。食物有情,不只关风月。

情,食

九个故事,九个将亲情、友情、爱情凝在食物中的故事。亲情故事是为父母子女为彼此做一顿爱的饭,友情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吃遍大街小巷不辱“吃货”角色,爱情是精心为爱人做一道她最喜欢的菜并做到极致。每个故事,都有触动我的点,这些在食物中的各种情,就组成人生。远嫁的母亲回家乡小住几个月,外婆买最新鲜的菜和肉,为母亲包一顿荠菜肉馄饨,孩子再大,在母亲目前都是小孩子的角色;阔别多年回到家乡银川,母亲外出打工,只有作者和父亲在家,曾经父亲最拿手的熘肝尖,现在也因性急急于出锅,没了当年的味道,儿子半夜在厨房为父亲做一道红烧肉煮一锅米饭;妈妈的招牌菜蒸蛋跨过时间跨过地域,给远在北京的我以温暖,如今也成为我的小家庭的拿手菜••••••酸梅汤是多年不变友谊的见证,我结婚,你从南半球飞越赤道回来参加;十年一场爱,我为你做你最喜欢的面,野葱、油泼辣椒无一不新鲜、无一不做到极致,最终结果仍是彼此分离••••••一道菜,配着一份情。我的印象中,父亲几乎不下厨,后来母亲参加工作,周末、晚上,他就得结果母亲的担子,做饭。我一直感慨,男性在厨艺方面,有着不知高于女性多少倍的天分。除却第一次稍微有点糊,以后的味道都完胜我妈几十年的厨艺。现在母亲退休了,做饭还每每被我嫌弃。现在周末是这样的常态,周六父母去赶集,买回新鲜的鱼啊肉啊,回来之后母亲看电视,父亲下厨房,说的夸张点,稍微好一点的食材,母亲现在不沾手,怕做坏了••••••我躺在床上,到点吃饭,捎带夸奖饭很美味。总感觉现在的时光,过得是以前的时光,偷得是以前的日子。上学时假期多,无牵挂,可那会却没有这样温馨的记忆;现在工作了,反而过回以前的三口之家的日子。现在只盼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在没出嫁前,多多享受这样的日子。大学的朋友毕业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高中的玩的好的没有回来的,在家乡的都是不熟的。极为偶尔的,哪个周末坐着汽车去一趟朋友家,各自做一道菜,吃一顿,第二天分离。那会也只觉得,时光啊,再慢一些吧。一切有情,依食而往。那些在食物中的情义,就在我们坐在一起的时光中品味。情寄于食,食表达着情!  

食物的意义

做饭按说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但是我却很汗颜的必须要承认,我还没有掌握这项基本生存技能,当然你要说饿死那是太夸张,但是却绝对做不出什么美味来。除了自己爱喝的奶茶,基本能煮个面条炒个蛋炒饭,我对做饭一直没有什么兴趣。从我阅读《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开始,几年来也一只断断续续的再读美食书,有时候还真不敢以“吃货”自居,要知道,一个合格的吃货都是会做才能有资格会吃的。一直以来,我和食物的关系是疏离的,我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唐七公子在她的文章《秘制腐乳,秘制爱情》中说:这世界所有的食物做出来都只是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吃下去。而做食物的人想方设法要让食物变得好吃,不过是为了让所爱的人吃的幸福。那天晚上,我突然萌生了学习做饭的意愿,从食物开始思考,我突然顿悟了,也许这么多年,“吃”仅仅是“吃”,食物对我意味着果腹意味着生存,或许我在寻找食物的路途中,恰恰是缺了一味叫做“爱”的佐料。当自己的心慢慢打开,想要付出,想要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原来,厨房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三十岁之前未曾顿悟到的,而一路只是为“吃”而“吃”,也的确损失了很多食物的心情。《黯然销魂红烧肉,百般无奈熘肝尖》我读的很有感触,就像他一样,也是十八岁离开家,从此成为家乡的过客。读完那个故事的夜晚,我突然很想念一碗刀削面,但是却想不起家里的美味来,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得不说都是一件悲凉的事情。有时候,食物就是一种回忆,食物就是用味蕾来凭吊一段岁月的凭证。如果连食物的念想都丢掉了,我的前十八年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温暖回忆的?好在食物的最本质就是给予人温暖的,就像深夜路边摊的一碗面。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见了很多人,突然通过食物发现自己长大了。那些固守的信念原来也并非坚不可摧,然总要走向成熟,爱和被爱,给予爱积极爱。我相信这些都是食物教给我们的,它们不仅仅是抚慰肠胃,也会在岁月中温暖灵魂,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食物的力量——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初这本书要上市的消息,是我在不经意地刷微博间知道的。当时那条微博只被转了三四次,我转发说:“唐七的脑残粉有强迫症,钱包已空。”作为一个合格的脑残粉,只要是书脊上有“唐七”或者“唐七公子”这两个字的,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而这本书,是鲸纪元一贯的风格:励志、温情、感伤、大神。吃一直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从舌尖上的中国就可以看出来,中华文化简直博大精深,吃食也是博大精深。不像国外每天就那么些肉啊蔬菜啊汉堡啊,在中国人的手上,一道菜能有很多雅致或简单的名字,清蒸红烧或者换一种方式,味道更是大不相同。但我想这本书要表达的,除了吃,还有其他的很多。就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他们每一集都会有一两个故事穿插其中,并不让美食显得单调。而恰恰相反的是,有了这些解说这些故事,这些人不同的面孔,恰恰赋予了美食最高的定义。它不单单只是一道菜肴,它也许包含着这个世界对你的爱。比如七七写的《秘制腐乳秘制爱情》,就写出了食物对于爱情的重要性。比如浅白色和酸梅汤不得不说的二三事,更让人觉得温馨。还有社社写的,独自飘零在外的那份惆怅,也需要食物来安慰。还有寐语者雪灵之云狐不喜,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他们用轻松的语言记录下与食物的不解之缘。所以友情提示,千万不要在晚上看这本书,否则你会像我一样,扒拉出手边所有能吃的东西。然后第二天,你会果断地奔向超市或者路边摊,买上几个烤翅——像我现在这样。我记得有一个作者叫那夏,有一次她在一个栏目里说,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她会开一个深夜面馆,专门招待哭着进来的女生们。因为她说,每一次感觉特别绝望没有人帮助的时候,只有散发着热气的面汤,能让她感觉有安全感。而食物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崩溃的时候,我们无奈的时候,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它不仅能填满我们的胃,还能温暖我们的心。一切有情,依食而往。食物这个东西,它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甚至主导了生命。但我想,它的意义一定会在大家反复的提醒之下,变得更加分明。我没有吃过什么特别难做的菜色,但我情有独钟的菜也不过那么几道。有的时候只是一顿家常饭,都比山珍海味更人更多的震撼。大抵就是因为爱吧。什么是食物?它创造爱,愈合爱,主导爱,最后,变成爱。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2011年我在上海,除了不适应那边的闷热潮湿气候,更加忍受不了的就是那边口味偏甜的饭菜。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绝不是没道理。在那里第一个星期,基本没怎么好好吃公司提供的饭菜。出去餐厅点餐,酸辣土豆丝里的酸,居然是用西红柿的酸来代替醋,彻底败了。于是开始一条街一条街的找北方餐厅,终于看到一家兰州拉面,各种菜都是北方做法,记得那天吃了好多。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叫做家乡味。大学生活在离家火车九个小时以外的城市,经常想念我爸做的红烧肉。每次到快要放假回家的时候,我妈都会问我,你回来第一天想吃什么?我都会点上几个平时在家喜欢吃的菜,让他们做给我。离家太久,想念的不仅仅是家里的人,也着实想念家里的饭菜。大学毕业之后来到北京,北京这个城市,混合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口味,无论你是想吃中餐还是西餐,粤菜还是川菜,亦或是你就是想吃几个简单的炒菜,都能找到各种适合的餐厅。但是吃过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怀念家里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一样。现在工作比较紧张,工作日基本不做饭,周末出去玩有时候也不会回来做饭,但每周我总抽出一天时间在家做饭,哪怕是简单的炒土豆丝,做个可乐鸡翅,都要在家吃上一顿。因为外面的菜做的再好,色香味都很完美,也比不上自己做的有家乡的味道。吃似乎永远都是热门话题,尤其《舌尖上的中国》兴起之后,吃这个话题,更是一度成了热谈。《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这本书,介绍的都是一些简单易做,并且能让人引起共鸣的菜式,而各位作者又结合这些菜,写了故事,就让本来就很好吃的菜,又多了一份情。中国人说吃,其实很多时候,都讲的是情吧。宴请宾客,吃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一起吃饭的人。书中有个故事,印象特别深,讲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姥姥一起包饺子,并且妈妈一直觉得自己做的饺子馅不如姥姥做的。很多年以后姥姥去世,妈妈一个人默默的包饺子,说没有人跟她一起包饺子了。作者本来面对失去母亲的妈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安慰,不知道说什么合适,害怕打破那种安静,但是终于忍不住,跟她妈妈说,妈,以后我跟您一起包。看到这里忍不住红了眼,一种吃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种寄托。

爱跟红焖羊肉没有任何关系

爱跟红焖羊肉没有任何关系,当你在外面吃饭时,一份浓汤燕鲍翅不比一份青椒鸡蛋盖饭所涵盖的感情多出多少,更何况什么红焖羊肉。所以别动不动就什么“爱”什么“情”的,好吃就是好吃,那是你味蕾的体验,跟感情没关系,别整的跟每次都吃了芥末似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这对不起你桌前的食物。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