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和他的拓工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11013484
作者:白谦慎
页数:116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是以研究吴大澂的拓工为主,同时研究同光时期金石学家和拓工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访碑传统及黄易对吴大澂的影响;第二至四部分讨论了吴大澂家庭和交往圈中的传拓风气、吴大澂的拓工、拓工的生存状态、吴大澂的三位擅长传拓的幕友;最后则是作者对拓本的品评语言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的一些思考。

书籍目录

吴大澂和他的拓工(1)
一、访碑传统及黄易对吴大澂的影响(3)
二、吴大澂的家庭和交往圈中的传拓风气(21)
三、吴大澂和拓工(31)
四、拓工难寻(45)
五、吴大澂的拓友陈佩纲、尹元鼐、黄士陵(53)
……

编辑推荐

吴大澂于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中进士后,曾入李鸿章幕,后授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又曾两赴吉林,屯边、练兵、勘界,一八八七年后任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宦踪遍及东西南北。吴大澂又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至之处,访碑拓碑,一生都和拓片打交道。本文即以吴大澂为个案,研究同光时期金石学家和拓工的互动关系。本文第一节讨论访碑传统及黄易对吴大澂的影响。其他诸节分别讨论吴大澂家庭和交往圈中的传拓风气、吴大澂的拓工、拓工的生存状态、吴大澂的三位擅长传拓的幕友。余论部分则对拓本的品评语言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前言

“海豚书馆”缘起    沈昌文    俞晓群、陆灏和我,在将近二十年前就有过一次“三结义”。那时,我刚要“退居二线”,但是贼心不死,还想做事。更主要的,是多年的出版工作让我结识许多名流,都是做文化的好资源。原单位的新领导不会不让我再做点小事,但是,我知道,老一辈的领导是不希望我再做什么事的,我的愿望会让新领导他们很为难。谁让我在过去一些年里那么不会伺候老人家呢!这时我概括过自己的心情: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我只能离开我钟爱的原单位,同新结识的朋友们去“三结义”了。    完全没有想到,封建社会里的自由结义形式竟然胜过我多年习惯的领导任命方式。稼们的“三结义”居然越搞越热火。没有多少年,做出来的东西,无论质与量,都让我惊喜不已。举例来说,先是《万象》杂志;接着是《新世纪万有文库》,几百本;后面来一个《书趣文丛》,六十来本……这些成绩,都是我过去不能想象的。自然,这些书的问世,还得感谢许多参与其事的其他同事和朋友,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那时“三结义”的“桃园”在沈阳的“辽教”。以后时过境迁,我们的刘备——俞晓群——迁出沈阳,于是,现在再次“三结义”,改在北京的“海豚”了。    出版社而名“海豚”,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儿。但我知道海豚爱天使的故事——“天使想给海豚一个吻,可是海太深了。海豚想给天使一个拥抱,可是天太高了……”“‘天使,我如何才能得到你爱的馈赠……’海豚痛苦地低鸣。”    现在,解决海豚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来自黄浦江边的著名渔人——陆灏。陆灏结识天下那么多能写善译的天使,他们会一一给海豚以深爱,以宏文,让海豚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条出版江河中生活得最顽强的鱼——俞晓群领导下的出版大鱼。    我遥望海豚的胜利和成功,乐见俞晓群、陆灏两位愉快的合作,特别是读到大量我仰望和结识的天使们的怀着深爱的作品。我高兴自己现在也还是“三结义”中的一员,虽然什么事也没力气做了。我今年七十九岁,能做的只是为人们讲讲故事,话话前尘。以后,可能连这也不行了。但是无碍,我不论在不在这世界,还是相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俞、陆的合作会有丰富的成果。遥祝普天下的天使们,多为这两条来自祖国南北两隅的海豚以热情的支持!    二○一○年五月

内容概要

白谦慎(1955—),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法研究工作。从傅山入手,讨论中国书法的嬗变;从重庆乡野一个理发店的招牌,引出对有关书法经典问题的独特思考。研究之余,亦有书法创作。 除了研究和著述工作,二十年来白谦慎还积极致力在西方向一般民众介绍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他先后在四所美国高校教授中国书法,并多次在大中小学和博物馆演讲示范中国书法篆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自从金石学在宋代形成后,拓片就成为金石学最为重要的文献载体和研究对象。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适的《隶释》,都是建立在广泛搜求拓片和研究拓片所呈现的文献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没有拓片,也就没有金石学。因此,拓工的问题也就和金石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了。 金石学在经历了元明两代的相对沉寂之后,在明末清初开始复兴。和宋代学者主要通过市场购买或友人相赠拓片不同的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中,已有通过访碑来录取(手抄或椎拓)碑文的。如万历年间陕西学者赵崡(活动于一五七三至一六二○)经常寻访陕西境内的汉唐碑刻。康万民(一六三四年进士)在为赵崡所著《石墨镌华》作的序中这样描述赵崡的访碑活动:赵崡“深心嗜古,博求远购,时跨一蹇,挂偏提,注浓酝,童子负锦囊、拓工携楮墨从,周畿汉甸,足迹迨遍。每得一碑,亲为拭洗,椎拓精致,内之行簏。遇胜景韵士,辄出所携酒,把臂欣赏。得佳句即投囊中。”这是明末文人访碑时有拓工携纸墨相随、精心椎拓的例子。访碑在清初渐成风气。清初朴学大师顾炎武(一六一三至一六八二)称:“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比二十年间,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迹,无不寻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畚朽壤,其可读者,必手自抄录,得一文为前人所未见者,辄喜而不寐。”清初金石学学者叶奕苞(一六二九至一六八六)在《金石录补》中,曾这样描述他的友人朱彝尊(锡鬯,一六二九至一七○九)和曹溶(一六一三至一六八五)的访碑活动:“锡鬯同曹侍郎历燕晋之间,访得古碑,不惮发地数尺而出之。从者皆善摹搨及装潢诸事。文人好古,近罕俦匹。”在曹溶的《静惕堂诗集》和朱彝尊的《曝书亭集》中,有许多关于访碑拓碑的诗文,如《静惕堂诗集》中的“资耀寰入秦,托其拓寄碑本”和《遣胥至曲阳拓北岳庙碑》等诗。可见在清初,金石学家遣拓工访碑、拓碑已成常例。 访碑活动在乾嘉时期达到了高潮,最重要的代表就是黄易,他不但访碑、拓碑,而且写访碑日记和画访碑图,著名者有《嵩洛访碑图》、《岱麓访碑图》,对以后的金石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大澂生活的年代与黄易的时代相去不远,不但小松司马的访碑活动在前辈处还时有耳闻,一些曾经黄易收藏的拓片他也有缘见到。吴大澂在为他的好友、妹夫沈树镛(字韵初,一八三二至一八七三)所著的《汉石经室金石跋尾》作的序中提到黄易:“数十年来,大江以南言金石之学者,前有嘉兴张叔未,后有川沙沈韵初。收藏之精且富,甲于海内,尤非张氏清仪阁比。其生平瑰宝尤为著名者,汉石经残字、王稚子双阙、刘熊残碑、罗凤双阙、华阳观王先生碑,皆当世金石家求一见而不可得者。所获宋拓精本,多至数十种,萃翁黄之遗珍,补欧赵之未录。”“萃翁黄之遗珍”说明,能收到翁方纲和黄易旧藏的宋拓遗珍,成为同光年间碑帖收藏家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吴大澂和他的拓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白老师可爱+1。很有趣的小书,花一个下午就能轻松读完,而且其中颇得乐趣。左宗棠为了找裴岑纪功碑的拓片还拜托了驻军哈密的西征军前锋统帅代寻,诸友听说吴大澂要去陕甘一带视察,都要撒花庆祝,兴奋不已(因为可以去搞拓本了)……诸多细节,真是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看完之后对青铜器的全形拓又长草了。。。
  •     海豚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小书,篇幅都不大。有一次心中一动,找来出版目录翻了翻,挑出一部分自己感兴趣的就买了下来,想着什么时候翻翻,一定是很有趣的。白谦慎的《吴大澂和他的拓工》就很有趣。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愙斋,苏州吴县人,宦宗遍及东西南北。他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一生都在和拓片打交道。开篇即交代了内容,“本文第一节讨论访碑传统及黄易对吴大澂的影响。其他诸节分别讨论吴大澂家庭和交往圈中的传拓风气、吴大澂的拓工、拓工的生存状态、吴大澂的三位擅长传拓的幕友。余论部分则对拓本的品评语言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道们对这一问题更深入的探讨。”(白谦慎《吴大澂和他的拓工》,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年,1-2页。后续出现此书时只标页码)跟着白先生的线索往下走,很快就翻完了。自从金石学在宋代形成以后,拓片就成为金石学最为重要的文献载体和研究对象。没有拓片,就没有金石学。清初的访碑风气很浓,学者们访得好碑常不胜欢喜,“……其可读者,必手自抄录,得一文为前人所未见者,辄喜而不寐”(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序》,载《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9页)。受黄易的影响颇深,吴大澂“很可能认为自己是黄易在同光年间的真正传人”(9页)。黄易,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仁和(浙江杭州)人。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吴大澂诗云,“我生好古访碑忙,三十二图夸翁黄”。吴大澂的家庭里,外祖父韩崇(字履卿,斋号宝铁斋)对他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少年时代就喜爱收集金石拓片。他的家人甚至戒之曰:“好古之士,恐以玩物丧志,与身心无益也。”于是让他抄抄程子《易传》读之(吴大澂《愙斋自订年谱》,载《青鹤笔记九种》,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3页)。少年时代的吴大澂应该就可以制作拓片了,另有一个对他影响深远的人物是浙江归安的吴云,著名金石学家,韩崇的友人。“和韩崇相比,吴云的收藏既多且精。韩崇所藏金石以石刻占绝大多数,而吴云不但碑帖收藏丰富,他还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学者和器物收藏家。”(25页)吴大澂少年时代的金石兴趣,是可以想见的。“自周代至唐代,陕西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古代遗迹极多。甘肃虽地处边陲,但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两汉六朝隋唐时期,为中西文化交流之重要通道,古代碑刻也甚多。”(31页)吴大澂于1873-1876年间任陕甘学政,与他的朋友们关于访碑与拓碑的来往甚蕃。“裴岑碑于雍正年间在西塞巴尔库城西北发现,沙南侯获碑在道光年间才在甘肃镇西厅焕采沟发现,可以说是地处中国最西北的汉碑。”(32页)潘祖荫早获沙南侯获碑拓片,专门请朋友考释文字,并请吴大澂双钩,刻版印行。张茂功,汉中褒城人,以拓碑为生,是吴大澂的拓工之一,受雇为其访碑和拓碑。由于战事迁延,吴大澂还与左宗棠密切往来,希望借助西征之便访碑拓碑。吴大澂本人多次遣拓工访碑拓碑,有时出访就有拓工随行。除上述之外,他还专门训练拓工以及雇用省城的拓工,然不及石门人张茂功的技术。拓工是个供不应求的行业,好的拓工难以获得,对于痴迷于访碑拓碑的人来说,实在是常常棘手。“兵乱以后,吴中讲此道者甚属寥寥,稍有薄枝,便赴沪上,该处最号繁盛,觅利较易也。”(吴云《两罍轩尺牍》卷九)在说苏州地区拓工难寻的另一个原因。拓工的流动性较大,该群体人数较少,且变动频繁,长期不稳定。迫于情势,有的金石学家甚至令自己的子孙学习椎拓。当然,让孩子们在课余接触金石学,算是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学习。教新手传拓金石,当从结实易拓的物件开始,避免损坏,大而平的墓志是极好的选择,当然传拓过程中会出现新手不甚损坏原物的情况,虽甚为可惜也在所难免。潘祖荫的拓片质量不高就是因为常出自“十二三岁顽童”之手。金石学学者和收藏家对拓片的需求量很大,拓片成为他们文化与学术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光年间的金石学家们之所以尽最大努力来广收拓片,除了用拓片考订经史外,还和当时学者们所关注的古物鉴定和编纂谱录性质的书籍有关。收藏青铜器和瓦当等陶器和收藏碑刻拓片有所不同,一块碑如果没有后世的摹刻或伪刻,一般就是独一无二的石刻。而范铸青铜器和范制的陶器(如瓦当、陶量等),可以复制,而且有时是一组器物,其上的铭文就会有极为相似者。”(50页)大量的收集拓片的风气一定跟当时学者们的研究旨趣相关,譬如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倘若没有大量的拓片,完成这类的编著是不可能的。吴大澂有几个技艺精湛的拓友。晚清的金石学家常聘请一些技艺精湛的拓工常驻其家,这些人被称为“馆客”(郭玉海语)。人才难得呀,一般来说,这些馆客和幕友的文化修养和传拓技术都远高于普通拓工,有难度的物件常交给他们。水准高的拓友,兼具了丰富的金石学知识,长期浸润于古董中,行情比较熟悉,以至于这些人“独擅其利”。张茂功虽善,但在青铜器上不行,吴大澂需要找更高明的拓友。陈佩纲,尹元鼐,黄士陵三人均在不同时期追随过吴大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精于篆刻”,交往的具体过程琐碎,见于第五节,这些人却是相当重要的角色。作者在节末思考了篆刻与传拓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篆刻家具有古文字知识,熟悉古文字的结构和笔画走向,不会伤到原器;其二,篆刻经验对传达出传拓过程中的细微差别帮助很大;其三,篆刻家多拓边款,会拓边款对传拓金石有帮助。临末余论部分讨论了精拓的审美价值和品评语言。“汉碑真宋拓绝少,寻常号称宋拓者,皆明初拓耳。有明一代书学,但知贴而不知碑,末年始渐有考求之者。至乾嘉而臻极盛。故碑版精拓本,大率乾嘉时物。”(王敏辑注,《北京图书馆藏善拓题跋辑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5页)黄易可能是乾嘉时期引领精拓风气的关键人物,制作和收藏精拓逐渐成为吴大澂们的共识。追求精拓的目的首在传古,并为考证经史者和研究书法者提供便利。拓片本身的审美价值呢?首先,我们可以从金石学家的题跋文字中感受到欣赏拓片的愉悦。郭玉海先生指出:“拓片之美在主观上凝结的是历代文人墨客以及众多收藏家们的特有欣赏角度。历代碑碣摩泐后斑驳陆离的石花、青铜器起伏蜿蜒的锈迹、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的宣纸、温润细腻的墨色,这些虽与文字历史研究无补,但在精神上却构成了观者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郭玉海《试论传拓的历史角色和地位》,《故宫学刊》,2008年第四辑,487页)其二,对拓片的审美价值的体验和认知是渐进的发展的,“在技术和趣味之间有一种积极地、不断地彼此刺激和筛选的互动关系。”(93页)拓片的审美价值在晚明逐渐得到重视,对碑帖的鉴定,使得人们对拓本的微妙精致处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其三,拓片本身的特质。“即使是传拓同一件器物,每次传拓,都展现了人、纸、墨、环境之间微妙的互动,每一次拓制过程 都是‘创作’,每一件从原器上拓下的拓片,也都是‘原拓’。”(96页)拓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每每进行,都是创作。为什么拓片的领域没有发展出比较丰富的鉴赏语言呢?作者指出,其一,描述困难,我们没有足够的语汇来描述墨色的细微差异。其二,认识不敏感。收藏研究金石的人们,圈子远不及书画的大。其三,拓工不用文字。金石学家、拓工两个群体之间的评论只会形成很少的文字,只言片语。总的来看,圈子决定了价值。传统社会里,收藏和品鉴拓片的主要是文人士大夫,拓工虽不具备文人身份,趣味也已然文人化了。这本小书文不足五万字,密密麻麻却注了160条,占了很大的篇幅,显见作者功力之深。读完之后发现,基本上都是对现象的描述,余论部分对晚清的传拓风气进行了总结,对精拓的审美价值和品评语言进行了讨论,对我们了解这一现象与其发展过程大有裨益。我没有旨趣去做研究金石学,那么“玩物丧志”固然了。然而访碑拓碑实在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想象在闲暇的日子,拓片的“浑古”与“文秀”伴着墨香扑面而来,那一定是赏心悦目的。
  •     白老师可爱。不谈吴大澂的古玉,而着手于其拓师幕友。拓学的精湛与碑学的受重有关,于此资料少见精细梳理。白文虽以拓工为经,通篇可见吴大澂氏的仕历交往,读来详实、微妙,地图宛现。行文优点甚是突出,作者少加褒贬,只是尽可能还原、呈现,感触交予读者。曲致可怀。赞。2013.12.17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吳大澂為中心的書劄、尺牘作為關鍵材料
  •     全形拓好厉害
  •     装桢好,内容也好,大一星是因为海豚把这个白先生文集有的东东单拿出来,骗钱用。。
  •     很精致的一本小书,就是封面右下角粘了点胶弄不下来。
  •     进城等车时读的。海豚这套很适合等车时读,开本小,便于携带。
  •     精写典范,围绕一个“小案例”,传统治学方法,深入金石学家与拓工的关系,书信往来、转托、薪酬细节等等,也对拓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情况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说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可以视为数篇严谨的论文,印成薄薄一册,刚好。
  •     一篇论文,出了一本小书,所以读起来特别专心,有嚼头。注释能和正文媲美,也有看头。
  •     实在一般,说出了有拓工,但他们的作用没有展开叙说。还是论文的方式。
  •     小专题,还是一样的认真严谨,行文也流畅,但最后的“余论”过于感性,难免失之偏颇。
  •     还没有读,装帧挺精致
  •     对研究对象不甚了解 但 写几册这种小小书 却是很令人向往
  •     快递给力,包裹包的很好!很喜欢白先生的书。感谢海豚出版社出的这一套小书,不令日本文库本专美于前。如果能出再便宜一些的平装本就好了。
  •     期待白氏在这一问题上的更多思考
  •     流畅的行文,不错的角度,讲述书法史里的一个个案。很棒的书!
  •     可以想见在研讨会上,如有这样一篇论文该有多惊艳啊。然而,成书之后,不少地方就显得过于仓促了。
  •     相关讲座我在保利讲座听过,这个内容应该是白谦慎书法研究内容里的一个细节。渴望白的相关著作早日发行。
  •     小而精
  •     同事凑单的添头,终于把它擒回,上周末来回东四十条时读完。可与白2012年6月28在北大的讲座互参(讲座更偏流转与社会史一点,可惜没听完)。另外和最近在读的讲周亮工那本也有相互发明之意。要@ 的人记不住豆瓣id了莫奈何
  •     这是个令人尊敬的标准的晚清艺术史研究个案。乾嘉之后的金石学本有多种研究视角,但无一达到本书的高度,由此可进入器物的发现、征集和流通,金石谱录的刊印和流转等有趣主题。
  •     有趣的话题,但写得有些简单。另,精通一门技艺,在任何时代,都是可敬的啊。
  •     小而全的个案分析,作者在文中特别点明了主顾与拓工的互动关系,以及金石学家的交友圈,藉此足见晚清的官宦文人世界。惟对金石拓片问题的分析亦稍显局限于艺术史范畴。
  •     不错的文,作者很扎实,绝非空谈。
  •     小论文,写的很详细资料引证丰富,感觉白先生对金石拓本这个行当很有感情啊。
  •     推荐
  •     清代金石学家和拓工之间互动的个案研究。
  •     其实只是一篇稍长的学术论文。
  •     增加了一些背景认识但深度似乎不够~愈发觉得魏稼孙锡曾难得。【看点误】里面陈佩纲聊聊几笔见软萌。。
  •     还真是点到为止不太过瘾。余论稍稍谈及书论画论与拓片鉴赏语言的不同,请写下去啊白先生,断在这里好难受QAQ日记和报纸作为文献的使用。
  •     白老师好阔奈哦。我要做白老师的脑残粉:)
  •     浅显易读,又能够学习一些新东西。
  •     小有小的好处,文章不长,读着不累
  •     刚有一点点意思的时候就没有了……
  •     海豚小精装,差不多的厚度,短小精干的内容,看过之后摆在那也很漂亮,喜欢这个系列的作品,推荐!
  •     拓片是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就此而言,拓工就显示出了重要性。作者文献功力很深,心向往之!
  •     一本小書 海豚書館 還可以
  •     海豚这书太小了.....就一篇论文。不过比较有意思。
  •     读完附记才知是单篇论文拓展成书。没看到太多我想看的内容,这也正常,拓工的材料本就少之又少。倒是最后海豚书馆的已出书目,第一种赫然是周梦蝶。
  •     @咏文书店
  •     还没仔细看,时间去哪儿了
  •     材料考辨很仔细,揭示了士人交往世界的一角。
  •     第一本签名本。
  •     白谦慎的毛病就是,总是有好的点子好的角度和好的想法,但总是写得不深入,吊起人的胃口却拍拍手走人的感觉.....这是一个好的课题,希望能深入研究,少一些引用吧。还是给四星。
  •     很好的书,帮同事买的,他很喜欢
  •     细节很值得玩味,不错的故事。
  •     我突然想写一篇《考古工作者和他的技工》,两者是有同工之妙的!
  •     论拓工的职业养成记…作幕僚的必须投其所好又多面手阿!
  •     有趣
  •     拓工
  •     我很想弄一幅瓦当或者画像砖拓片,青铜器现在看来不大可能了~
  •     谁能不爱材料收集癖+温文尔雅的上海老帅哥
  •     应该是三星,写此类书太困难又太有意义。
  •     乾嘉文人,有一代之风,金石探求,蔚为可观。今人观之,拓片古器,本不同于考古科研,然涵养性情,助益学术,自是有其所重。世异时移,不必强今责古,而借此窥彼时之风,是为美谈。白谦慎先生向精此道,傅山一书,知名学界,此作本为论文,补缀勾画,独成微帙,囊箧可携,片刻得观,且篇幅精炼,质量不减。方今行内,文章或期刊以一万字限,或出版以数十万求。介于其间,多生尴尬。海豚社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作此小书,亦为佳话。
  •     特别无聊地把一篇论文的容量做成一本书。。。。
  •     比我想的好。
  •     论文单篇别行。
  •     从白谦慎的讲座中可以一览其精华
  •     戋戋一册,钩沉名家金石传拓著述,考证其往来酬答,颇好读的一本小书。
  •     在火车上读完~
  •     白老师在书法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啊,格局还需提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