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301221723
作者:张旭东
页数:384页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3页 - 导论 90年代中国的文化政治

换句话说,这一‘十年’与其说见证了现代化和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毋宁说见证了两者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后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扩张加剧——在全球化、商品化、个人自由、私有产权与权利、社会流动、道德和价值的多元性、文化多样性环境中的扩张和加剧。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11页 - 导论 90年代中国的文化政治

正如‘后现代性’中的‘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误译,如果可以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发达社会主义’这样的提法,那么这种晚近阶段的时间性或阶段性标志前缀,就同‘后现代性’中的‘后’一样,指的无非是现代性(包括其“社会主义”的特殊形态)在当代技术、社会、文化、心理条件下的全面扩散和‘非地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即其成为当代日常生产组织和日常生活‘常态’的一部分,而非某种神秘的,为某一特定种族、宗教、阶级或文化所独有并垄断的‘本质’或‘内核’。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137页 - 第二章 90年代的民族主义、大众文化与知识策略

戴锦华:“(90年代)一方面,是主流意识形态制空权的空前加强,而另一边却是文化市场与文化工业机制愈加深广地分享着经典意识形态机器的权柄,并开始了一个不间断的、将其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13页 - 导论 90年代中国文化政治

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分析和批判效应只能通过它如何宣告中国现实的复杂性而获得,它首先来源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追逐和抵抗,同时来自对于革命和社会主义经验的坚持和遗忘。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242页

注释1错误,不是参见本书204页,而是202页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3页 - 导论 90年代中国的文化政治

90年代作为一个时期,在蔑视任何教条性的或正统的分类这一点上是如此多面,如此异质,如此‘灵活’,如此暧昧。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203页 - 第四章 上海怀旧

(上海)城市的“深度”表现在它的中产阶级渴望之中(这种渴望以追忆和怀旧的形式投射回来),在这一想象性的身份同自己接连不断的罗曼史里,也在于曾经存在过但现在已经失去了的生活形式的忠诚。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6页 - 导论 90年代中国的文化政治

在这一过程中,曾被人们想象为一致、统一的社会地理空间和文化意识形态空间,即所谓‘中国’主要组成部分的许多部分,现在正朝着不同的方向、有时甚至是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许多社会、政治、思想和艺术力量被动员起来,被用来阐明中国这个统一体某种新的一致性、新的原理和新的意义,并为之辩护。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38页

朱羽:您在谈根基那篇文章里提到,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历史停滞的时代,是什么都想清楚的时代。
张旭东:它不是在社会科学、社会理论和社会工程的意义上把一切矛盾都解决了,而是在道德理想主义的层面上提出了一个太高的标准,以至于一下子把中国社会放置在某种终极性历史视野里审视。从“狠斗私字一念闪”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都以一种抽象的绝对在概念上取消了这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性,让它始终处于一种绝对标准的逼视或感召下,陷入几乎令人绝望的自惭形秽状态。这是毛泽东时代不断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和意识激进化的结构性原因之一。所以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一方面看很“折腾”,但从另一方面看却陷入了一种历史时间的停滞状态,因为历史被一种意志和人类远景所捕获,被强行纳入到这种意识和远景的道德律令之中。“新时期”带来的真实的“解放感”,不过是世俗的历史时间重新开始的一种心理效果。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的笔记-第303页 - 第七章 民族创伤与全球寓言

在解读电影对于现代中国民族历史的重写时,我们也可以说,现代中国的创伤与其说是对于历史的厌倦,与其说是对于革命和现代性的忧郁,不如说反映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的集体焦虑:历史还没有真正开始,就是说,中国还没有从封建专制、小农经济‘史前史’的‘超稳定结构’中走出来,还没有进入‘世界文明主流’的序列——这同胡风在1949年所宣布的‘时间开始了’形成鲜明的对照。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