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孤独》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32760176
作者:[意] 保罗·乔尔达诺
页数:320页

孤独是自我的修养

孤独的人由着他孤独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希望隐藏内心深处的柔弱,也可能是仅仅需要一个自我保护的理由。也许每个孤独的人都希望找打一个自己的孪生质数,和自己是那么的接近。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他们毕竟是质数,没有任何的共同点,也许感动我们的也就是那点点滴滴的距离感。

质数的孤独

这本书本来是看的电子书,无奈电子书都没有最后一章,看得我心里痒痒,就买了这本书。这本书的页码是用连续的质数而不是自然数,所以看着看着就有一种错觉,哇塞,一会儿就看了好几百页。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的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挤着,但他们彼此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马蒂亚和爱丽丝这两个孤独的质数,孤独的原因不同。他们的童年是孤独的原因,最终两个质数没在一起,也许是点了‘孤独’的题。总之还是值得一看的,其间的孤独须细细品味。

他手上的伤疤被隐藏起来,在她的手上

本来应该要早睡,但还是把书看完,前面介绍的时候会有点脱节,但还是看下去了,最终马蒂亚的妹妹没有死,其实还是他的心魔,真相是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读了整本,印象最深可的是他手上的伤疤被隐藏起来,在她的手上。突然感觉那样很美好,最不能启齿的却这么轻而易举地被理解,我在想我不断地寻找大概是想找到这样的感觉的人吧,其实身高外貌压根就不重要,当然能被吸引的一定是有魅力的。他们分开会有各自的生活,只是爱一直没有离开过,就在回忆了一直爱着那个人,不管他活着还是曾经活着,对于某些人,因为深爱过所以无论他以各种方式存在着都是没有区别的,生命本来多轻盈。孪生质数,作者以马蒂亚的方式表达,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但却是最接近的一类人。他们越往前走,其实遇到到的几率就越小,他们会越来越孤独,因为在他们的中间不过是无意义的配角。让我想起以前看的一部剧,《西关少爷》。想起歌词“你我在这分钟说过无缘再见,下秒钟再凑巧碰上”,不是跟他一起的时候,任何热都会拿他做比较,即使爱丽丝结婚了,想念的还是马蒂亚,就像那句:对于我们不爱的人,他们的爱只会流于表面,很快被挥发。是因为年少,即使一点误会也不会去辩解吗。可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可爱吧,每次读完一本书,都会像谈了一次恋爱。那段如同上坟一样感觉的上班日子,也是靠每晚的阅读带来的愉悦,滋养着我。文章的最后设置得挺巧妙,爱丽丝去到那个水滩,感受马蒂亚的妹妹的感觉,最后她毫不费力地起来了。不过好像所有故事都一样,真相都不重要了,释怀吗?大概吧,也许就是因为一直这么的死拧,所以才会活在自己的世界。

他们是如此地需要勇气,勇气

“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情,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这个经典金句,让我思考了好久。这个句子出自小说《质数的孤独》,此小说是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这部2008年的小说,一经出版,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同名影片也在网上可以看到。小说写了两个并不幸福的而且非常孤独的男女主角,马蒂亚和艾丽丝。艾丽丝童年被父亲逼着学滑雪,一次滑雪事故中腿部残疾,后来一直被人嘲笑,最后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从来没有开心过。马蒂亚小时候很聪明,却有个智障的双胞胎妹妹,妹妹爱闯祸,一次他带她去同学家参加生日聚会,因为怕妹妹让自己尴尬,他把妹妹放到了公园里,告诉她一会儿就来接她,在同学家里,他良心发现,应该去照顾妹妹时,赶紧冲了出去,可到了公园,却发现妹妹丢失了,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这造成了他心里的愧疚以及爱的障碍。两个男女主角在高中同学的聚会上认识,艾丽丝爱上了马蒂亚,但马蒂亚明白她的爱好像并不想在一起。马蒂亚带着心里的障碍出国教书。看到一篇书评,标题是《生命那么苦那么长》,我们都在感叹生命短暂好吗?可是对于艾丽丝来说,童年残疾、中学遭人耻笑、和不爱的人结婚,一生都这么孤独凄惨,这么苦的生命,是很难捱的,所以显得长。如果说艾丽丝小时候被父亲逼着滑雪,她无法反抗,如果说,中学时代,那四大恶女的压制与欺负,她无法反抗,但在爱情方面,她终究是可以做自己的,她本来可以多做一些努力,紧紧抓住马蒂亚。她是那么爱马蒂亚。“她可以强迫自己不去回忆,但和法比奥一起生活的这些年来,她始终没有发掘出一个能让她刻骨铭心的印象,能像她对马蒂亚的记忆那样有着强烈绚丽的色彩,以至于她至今还能在皮肤、发根和双腿之间感受到。”也正如作者写道“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正是由于这一点,马蒂亚觉得它们非常奇妙..... 在大学一年级的一门课上,马蒂亚知道,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马蒂亚和艾丽丝就是这样的“孪生质数”。谁也没用勇气成为谁的一,所以他们没有在一起。有时候,我就想如果亲密的恋人或者夫妻是质数多好,他们自己是被自己整除的那个质数,而对方是彼此的那个唯一,这样解释也挺完美的,只是,世事大多坎坷,没有这样的心想事成。妹妹的丢失,简直是马蒂亚一生的噩梦,他怕自己过上好生活,会良心不安,便不停的折磨自己,甚至不敢去爱。“马蒂亚明白她的意思,这一切马蒂亚全都明白,但此刻他无法走出这个洗手间。就像是他一旦听凭自己响应了艾丽丝的召唤,就会落入陷阱,溺毙其中,永远迷失自我。因此,他一直保持着冷静与沉默,等待着让一切都卫为时已晚。”男女主角都没有勇气,所以在各自的世界里孤独着。作者保罗真是个会描写孤独与失落的高手。整本小说的心理以及环境描写特别细腻、到位。多么希望艾丽丝多一些生活的勇气,好让自己不那么孤独,她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力,去挽留马蒂亚,哪怕挽留不住。很庆幸,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尾“她对着明澈的天空微笑,只稍微一使劲就自己站了起来。”也许,以后的以后,她能改变自己,会过上好生活,如此,这部小说就不算悲剧了吧。

质数的孤独

其实故事就是两个小孩在幼年时期因为家庭影响性格影响了后来的一生,但是我每次看到alice近于自虐的饮食习惯就觉得揪心,他们明明想靠近却怎么也踏不出那一步。。。书比电影交代的清楚

比孤独更残酷

当那两个很长的数字被提到时,脑中不自觉的会想到他们是不是孪生质数,当然书中马蒂亚并没有证明。然后随着整本书被读完,作者不是用数学方法而是以故事的发展来昭示,果不其然考证后这两个长的不知怎么念的数字确实是孪生质数。虽然被称作孪生,彼此中间却永远不能相互依偎,只有各自孤独。爱丽丝在公园的汽车内亲吻马蒂亚时,或是马蒂亚颤抖着手拆开信封飞奔回国时,亦或是两人亲吻之后FR这两个字母出现在马蒂亚视线中之前时。几乎就要相信,两个孤独的心灵可以相互慰藉了。可每一次的不自信摧毁了这些契机。他们在彼此心间的地位远比自己想的重要,然而各自的病态的隐秘心事催生的不自信使这些永远被压在心底。比孤独更残忍的是曾经无限接近爱,有机会与另一个人永远依存,可最终发现永远隔着障碍不能并肩。爱了然后失去或是从未爱过哪个比较痛苦?

孤独有一张熟悉的脸——读《质数的孤独》

我一直小心地回避着所有有关孤独的叙述,只因“孤独”的字样太过泛滥,使用太频繁,使其失去了力度。然而我还是读到了《质数的孤独》,熟悉的孤独感攫住了我。它并不陌生,就像人群中一张熟悉的脸,你无须任何思考和判断,目光所及,便已认取。“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系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这样的文字让人失去戒心。28岁的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初试啼声便奇迹般地拿下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不仅心中块垒尽消,更可喜的是获得了美好的爱情。《质数的孤独》是一本让人孤独的书。这不是梭罗的试验性的孤独,也不是艾米莉·狄金森弃绝社交的孤独,这个孤独,我们都熟悉,仿佛镜子里的那张脸。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两个主人公的孤独完全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此后的人生都是沿着创伤发生的那一刻的轨迹延展。马蒂亚,一个有着数学天分的孩子,在幼年的一次聚会中,恶作剧地抛弃了自己的弱智妹妹,结果酿成无法弥补的灾难。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成为一个浸淫在数字世界里的天才,在旧日愧疚袭来之时用刀子来割裂自己的手掌。爱丽丝,因为父亲的虚荣,被迫参加滑雪训练,结果摔断一条腿,从此落下残疾。曾经的伤害就像一颗种子一样生根发芽,这对男女,一个自闭,一个自卑,一个自虐,一个厌食,他们仿佛脱轨的星球,与正常的生活永远保持着距离:“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马蒂亚与爱丽丝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用“孤独”二字来涵盖足够。他们就是一对孤独的孪生质数,彼此接近,相互认取,却无法相拥。中学时代的爱丽丝,在朋友的鼓动下,从众多男生中一眼挑中了马蒂亚做男朋友,而两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不过是一起单独坐在同一个房间里,让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伤疤。两人最亲近的一次,是爱丽丝拉着马蒂亚躲进女洗手间,让他帮忙用玻璃碎片刮掉自己身上的文身。而此后,她的一个亲吻几乎让马蒂亚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其实,也就是那一封薄薄的邀请函,让爱丽丝轻易做出了决定,让他离开。整部小说有关爱情的描写太少了,我试图寻觅这一对恋人的种种爱情迹象,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情爱脉络,可那些疑似爱情的种种,亲密与分享,真实又可疑,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爱情。很难说他俩是一对严格意义上的恋人。他们的爱情,似乎从来没有开始,又像没有结束,否则婚后的爱丽丝怎能用一封信就轻易将马蒂亚从异国他乡召回来?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呢?他们是如此不同:“他们牵着手走进客厅,脸上没有笑容,视线的轨迹也不一样,他们的身体像是通过胳膊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轴承。”然而,他们之间有着一个与其他人无法享有的东西,“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共同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们无法与他人分享的东西,是孤独。孤独,是这一对男女的秘密和唯一共同的财富,也是各自的身份证明。可是他们从对方身上所看到的孤独,也只是自己的,他们不过是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然后沉溺其中。他们相知过吗?很难说。马蒂亚和爱丽丝,更像一对病友,一对充当了对方镜子的病友。因为对方,他们深刻地感到了自己的存在。孤独无处不在,在家里,在学校里,无论是马蒂亚还是爱丽丝,无法得到温暖,也无法给予温暖,只因他们自身便是冷的,即便爱丽丝的丈夫努力用他对她的爱来维持婚姻,爱丽丝冰冷的心仍旧没有被打动。这个寒冷的故事并没有出乎意料的结局。马蒂亚孤独地在异乡漂泊,似乎等待着某一日被召唤,但他最终回来见到爱丽丝之后,却无法为最后的亲吻找到适当的理由,却注意到此时正站在别人的家里,他终于选择了离开。爱丽丝的丈夫也走了。就是如此的无奈,马蒂亚回到了漂泊的地方,在长途旅行之后除了一杯热茶和一个平凡的日子,他已经别无所求。爱丽丝独自躺在水边,仿佛年少时独自一人躺在空无一人的雪地,不同的是,她现在已不再有任何期待了。这一对灵魂相似却又根本不同的男女,从此天各一方。这个故事让人悲伤的并不是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即使他俩贴在一起,仿佛线条吻合的拼图,他们也是无法融合的。这样的孤独太多了,就算我们认取对方,也无法相拥相亲。最后爱丽丝不再期待谁来扶起她,她只稍稍一使劲就自己站了起来。读到这里,我觉得真是太孤独了。2011.4

孤独是另一种自足

——“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他们两个是相邻的质数,孤独是宿命。孤独像什么?在读到《质数的孤独》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最妙的譬喻来自于John Donne,他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我恰以为人人皆是孤岛。我有我的繁茂与荒芜,你有你的海鸥与日出。人,就像一座座飘零在宇宙中的孤岛,冷暖自知。在图书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皮已经磨花卷边了。随手一翻,里面掉出一张小纸片,写着:“她不需要离开小岛去见识世界,在她心里已有足够的海与城市。”这位阅读者的话真是深得我心。任何一个孤独的人都享受过这种自足,宁静地、悠然地一个人独处,是因为内心丰盈地草长莺飞了,绝不是因为困在孤岛出不去了。有人说待在孤岛里是一种逃避,如果是的话,逃避带来的安全感总好过跨出去就可能跌落悬崖的恐惧。马蒂亚为什么拒绝世界,仅仅是因为他自己背负了要为走失的妹妹赎罪的十字架吗?爱丽丝感觉被世界拒绝,仅仅是因为生理上的残缺导致的自卑吗?他们试图融入人群,却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丑恶。他们的孤独,是自己主动屏蔽了世界的喧嚣,而不是世界拒绝他们。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不过是两个孤岛之间的相互慰藉而已,他们注定跨不过连个质数之间的距离。也好,谁跨出那一步,也许结局将万劫不复。谁说孤独不是一个好东西?太多人为了合群而戴上面具放弃自我,用虚妄的语言去试探、恭维、攻击、谄媚……孤独时的沉思能直指人心,有时遇到一个同类,还能谈谈各自的修炼法门。写了一首诗充当读后感,献给把孤独比喻成质数的作者。我与从众之间隔了一两个人的距离我是世界的旁观者你也在看着我吗我是我的鱼我是我的岛我是我的海我是我无边的岸我和你互相张望我摸到了你的光像日月星辰那么远,那么近——for《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lemom

谁非质数不孤独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哪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此时,你会不安地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然后,当你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又能遇到一对彼此紧紧相邻的孪生质数。因此,数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数下去,早晚会遇到一对孪生质数,虽然没人知道它们会在哪里出现,但迟早会被发现。”
——《质数的孤独》
很早就听说《质数的孤独》,也许是书名足够吸引人,总想拿来一读。初次打开这本书,翻到最后,看到1900多的页码,一时简直难以相信,定定神,才发现页码都是使用质数来编排的。这样的一个细节更加深了我在阅读之前对这本书的好感,也感受到了出版社的用心。
整本书都是在安静的氛围中阅读完的,安静的环境,安静的情节,安静的心情。小说中的故事是如此平静,阅读者的内心也如平静的湖水,偶有微风拂过,涟漪过后,一切依旧平静祥和。
马蒂亚和爱丽丝无疑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人公,两个人的童年时代都遭遇到了各自的不幸,心中蒙上了各自的阴影,相似的处境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同样的孤独赢得了相互的珍惜。唯有彼此能够理解彼此,在外人看来是怪异的举动在彼此的眼中获得的是包容和谅解。世人的眼光如此冷漠,流动的空气如此寒冷,只有彼此目光交汇的那一小片区域,才有温暖和感动。如果世人都能在数字的排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唯一的对应,那么马蒂亚和爱丽丝则只能是所有数字中那些略显孤单的质数中的两个,总能令读者同情、牵挂、叹息、忧伤……
马蒂亚和爱丽丝作为主角在小说中理所应当的保持着强烈的存在感,小说的可贵之处却在于处于配角地位的人们始终没有脱离读者的视野。幸运的事情总是如此相似,不幸的人们却各有各的不幸。美丽的薇奥拉表面如此光鲜,内心也有过遭到欺骗和抛弃的阴影;看似没有个性从来只是默默跟随的丹尼斯,爱上了不该爱上的马蒂亚,原因只是他生来无法爱上应该爱上的女性,不同的性取向注定了这样的人只能是人群中孤独的一群,而丹尼斯却唯有将这种“怪异”埋藏心底,免遭世人的非议。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这么一块地方,记录着自己或与众不同、或羞于启齿、或伤心痛苦,没有人可以被固定的标准完全定义,没有人可以真正彼此相连。来到这个婆娑世界,注定只能成为茫茫人海中孤独的个体,注定只能对应到自然序列中的孤独的质数。自然数的序列无穷无尽,质数在其中的比重不过百分之零,但这百分之零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引力,没有人可以摆脱它们。
相比之下,马蒂亚和爱丽丝是幸运的,他们是质数序列中的那一对孪生质数,而孪生质数在所有质数中的比重又是那一个百分之零。我们不知道薇奥拉的婚姻是否幸福,我们只能祝福两个质数的结合碰巧是一对孪生质数,尽管概率仅仅是百分之零;我们可以断定丹尼斯的幸福依旧很遥远,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两个男人长久的生活在一起真能爱的天长地久?即便可以,世人的目光足以给他们的生活加上沉重的压力,如此的与众不同且不能被大多数人理解,难言幸福。我们不知道马蒂亚和爱丽丝最终是否走到了一起,但不论结果如何,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那个孪生质数,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所有质数中最幸运的那百分之零,成为了芸芸众生中距离孤独最远的那百分之零。
哲学给人智慧的同时附加了永远的痛苦,真相渐渐明朗的同时伴随着更多的无奈和忧伤。安拉和耶稣告诉信徒们生来便带有原罪,此生便是赎罪;佛陀启示世人万般皆由因缘,何能改变分毫?叔本华和悲观主义的大师们揭示了人生而痛苦,并且这份痛苦将伴随人生的始终……
渺小的人们面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似乎只能无奈、接受,而人性从来不甘于寂寞,希望只要留有一丝火种就一定会继续发光,照亮黑暗的前路。执着的人们即便注定孤独也要去寻找期待中的孪生的另一半。

失望

同意最高票评论 确实好装逼 豆瓣为什么打分这么高 再一次欺骗我同意最高票评论 确实好装逼 豆瓣为什么打分这么高 再一次欺骗我同意最高票评论 确实好装逼 豆瓣为什么打分这么高 再一次欺骗我同意最高票评论 确实好装逼 豆瓣为什么打分这么高 再一次欺骗我同意最高票评论 确实好装逼 豆瓣为什么打分这么高 再一次欺骗我

从一而终的孤独

1《质数的孤独》《梵高先生》有一句歌词是,“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我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他深深的击中了我。我们苦苦寻求的依附,灵魂的伴侣,人生的知己,都是假的,真实的并且亘古不灭的是孤独。 看质数的孤独,我认为爱丽丝和马蒂亚从一开始就是孤独的,马蒂亚并不是在他弄丢米凯拉的时候才变得孤独,爱丽丝并不是在她变成瘸子后才孤独,他们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是孤独的。爱丽丝在雪地里偷偷撒尿的时候,马蒂亚在课堂上感到难堪的时候,孤独像套索一样,嵌在了他们脖子上。“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干扰。爱丽丝先一步走在了马蒂亚的前面,马蒂亚轻轻的牵引正好平衡了她蹒跚的步伐,掩盖了那条残腿的瑕疵。马蒂亚任由爱丽丝牵着手,他的脚踩在地砖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他手上的伤疤被藏了起来,安全地落在爱丽丝的手中。”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很感动。想象着两个不完美的圆契合的镶在了一起,我脑海中的是那则故事<<残缺的角>>的形象。两个圆,滚啊滚,终于遇见了彼此。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庸俗的,正常的,变成一个人。我这个人有点变态,我不希冀自己完满,却愿意让路人幸福快乐。我非常的希望两个伤痕累累的人可以抱在一起疗伤,再也不要孤独的踏上旅程,我希望易碎的玻璃能完好,脆弱的晚霞不会消失,我希望梵高能活久一点,不要死得那么早。我希望那些自杀的天才能少获得一些天分,换取一些庸俗的快乐。结尾马蒂亚回去了,终于看到了最美的日出,爱丽丝在那条河边上,看到了米凯拉游到大海。他们还是孤独,像两个无限接近的孪生质数,曾经伸手去抓过彼此,留下炽热的气流,却永远抓不住对方的衣袖。<<廊桥遗梦>>里说,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像他们那样契合的人,只有一对。但契合之中,也有敏感的缝隙。我其实想了想,到底为什么他们两个没能在一起。我现在这样想,可能是因为时间会消耗脆弱的追寻,有些真挚的情感,因为非常珍贵,所以很容易被消耗,就像有些人你只伤害她三次,超过限度之后,她再也不会爱你了。而他们两个又太敏感,可以消耗他们的东西太多了。而人生也许就是由一个个细节堆积而成。马蒂亚只对爱丽丝说出了他心里的秘密,爱丽丝落在他唇上的吻,是最温柔的抚慰。好像裹着纱布的手轻轻覆盖在了流泪的眼睛上面,是一对。我觉得这本书描写的孤独很深刻,情感细腻动人,写马蒂亚的时候有种机械般的美感,爱丽丝又很深入人心。两个怪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残缺齿轮的美感,像荒城,失败,木偶,废墟,比完好厚重,更合我心。悲剧是永恒的,有些艺术是腐朽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走得更深更远,更长。而有人唱,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最深的孤独,最深的爱,你读懂了吗?

初读有种饶雪漫的疼痛青春系列的感觉,完全摆脱了欧洲文学所具有的无病呻吟的情节和令人蛋疼的所谓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或许就是作者作为典型的理科男对文学的独特造诣。其实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令常人感到呆板的理科男竟然有着如此细腻的一面,全篇也完全感觉不到一个初入文学的新人所常有的拖泥带水的青涩感。文中的马蒂亚或许就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天才在常人眼中的怪胎形象,抑或作者想以此来纪念青春年少时的那段难以忘怀的似是而非的爱情——致爱丽丝。马蒂亚小时候也会像常人一样,顽皮、吵闹、活泼可爱,可是因为妹妹米凯拉的丢失让他内心备受打击,人生轨迹就此改变。他变得冷漠、孤独、内向,从此关上了内心的大门,他只能沉溺于千篇一律的学习中——来珍惜从米凯拉留给他的那份聪慧,也可能只有沉溺于一件事的时候才能让他暂时缓解心灵的创伤。他没有好友,没有青春期时的叛逆,如此的孤独冷漠一度让父母、老师感到恐惧,可就在这时爱丽丝闯进了他的世界(爱丽丝也是唯一一个知道马蒂亚心事的人)。。。在你经历不幸时,世上也会有人陪你经历同样的不幸,这说不上是缘分还是造化弄人 !爱丽丝的不幸源于父亲的爱慕虚荣(典型的上层社会的虚荣),滑雪造成的终身残疾加剧了她的叛逆、任性。她厌食、文身,叛逆、任性——俨然一副不良少女的形象。可是马蒂亚的出现让她展现出了情窦初开的柔情少女的一面,时而多愁善感。他们不知道那就是爱情。很难想象两个沉默的怪人在一起的场景,不见面时有点小忧愁可又谈不上是想念,见面时可又是沉默不语。马蒂亚的离开、母亲的去世,让爱丽丝一度难以平复内心的伤痛,而伴随自己的只有孤独。他们就这样就此分离,各自回到自己的人生轨道。马蒂亚埋头于数学研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还是那副孤独冷漠的怪胎形象;爱丽丝也是不顾反对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摄影,最后嫁给了那个谈不上喜欢的医生。他们就这样过着自己的生活,无喜无悲、平平淡淡,直到爱丽丝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疑似米凯拉的女孩。马蒂亚义无反顾的回到爱丽丝的身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次的相遇使他们经历了他们青春期本该有的热情、情侣间的疯狂经历。孪生质数就是这样,相既相离。马蒂亚在爱丽丝家里发现毛巾都印着她和老公的名字,这使他不想打扰他们看似恩爱的二人世界。而此时的爱丽丝也不想拿一个不确定的事件(米凯拉可能在世)再次毁掉马蒂亚看似正常的新生活。所以他选择离开,她选择放弃。世界上竟然存在着一对如此相像的"怪人",可是造物真是神奇,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孪生质数一样,相即相离。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可这份缘分只能让他们做一辈子的灵魂伴侣。他也将继续沉溺于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以此来麻痹内心的疼痛;而她也将继续回归到自己的平凡生活中,没了年少时的疯狂任性,更多的是和丈夫为了生活琐事而没完没了的争吵。ps:他不知道为何她一直在给他写信、一直没要孩子;而她也不知道他为何一直单身、为何只有 一句话的信就能让他奋不顾身的来到她身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孤独的表象

意大利人一直是有趣的,幽默的,印象中的意大利人应该像二战那样,像卡尔维诺那样,像他们的电影一样,可是无论怎么样,都不应该是像质数那样。保罗的叙述方式是那种不急不缓的娓娓道来,这才是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仿佛与己无关的冷眼旁观,并不为了主人公的开心而喜悦,也不为了他们的沉痛而悲鸣。保罗真的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作家,曾经觉得故事就该像伊恩麦克尤恩,步步紧逼又紧凑,事实上却不尽然,作者用了太多的力用了太多的感情,反而读者就没有那么多感情可以发泄了。看到作者的简介时我还是打怵了一下,因为隐隐觉得这会是一部跟数学和高等科学脱不了干系的小说,可是事实证明,书里的数学引援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最惊艳的部分还是马蒂亚在纸上写出了长长的一串数字,然后自顾自般得将它命名为“爱丽丝”。对一个脑筋不正常的书呆子来说,这是不是表达最深的爱的最好的方式?有一种把爱当做自己的事业用心呵护的感觉。我不懂心理学,可是隐隐觉得一切心理不怎么正常的人大多都有个奇怪的家庭,或者,奇怪的家庭成员。爱丽丝的父亲颇有点像珍妮特温特森笔下的母亲,自私,没有耐心,没人情味儿,要不是他爱丽丝不会断了条腿,身体残缺导致人格残缺,很难想象一个跛子要多大的承受能力才不会把自己逼成一个神经病。和爱丽丝相比,马蒂亚的问题来自于自身,他太聪明了,聪明到把他妹妹那部分脑子都长到了自己的大脑里,聪明绝顶有时候并不是好事儿,如果你恰好没有一颗慈悲的心的话。可是马蒂亚的问题在于他虽然心眼儿不好,但是相比于十恶不赦还是不够坏,以至于他成为了那种位置很尴尬的普通人——坏事儿也想做,并且也做了,可是心中的道德准则时刻的谴责着他。让他良心不安。这并不是两个孤独的孩子的爱情故事,这是一群孤独的社会人的矛盾写照,维奥拉也孤独,她根本没有真正的朋友,靠着巧取豪夺来的朋友根本没有友谊可言,伤感的是,她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她的跟班好像也没有这个觉悟。马龙白兰度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人类最深处的孤独是无法靠人际关系来消除的,无论你拥有多少的友谊,多少的爱情,孤独,它永远都在。《怪兽之家》历尽千辛万苦的怪兽们终于意识到,永远都能陪伴你的,只有孤独。孤独只是表象,真正介意的,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矛盾感,怀疑感,对周围的不确定感造就了我们表象的孤独。我们不选择无条件的信赖,或者说我们总是在经历了无条件的信赖之后,被人狠狠地伤害,于是终于封锁了心门。就像爱丽丝对维奥拉,她一度以为自己有了朋友,不再孤独,可是现实总会让我们知道,你最刻骨铭心的,往往是个笑话。孤独的不止有马蒂亚和爱丽丝,还有我们所有人。


 质数的孤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