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史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115331809
作者:[美] 詹姆斯·格雷克
页数:476页

作者简介

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第1章)。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曾用鼓声来传递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第2章)、罗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语词典(第3章)、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第4章)、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第5章)。
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第6、7章)。香农的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第8章),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第9章)、生命的编码(第10章)、模因(第11章)、随机性(第12章)、量子信息论(第13章)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
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使我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的困扰。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也总是能想出应对手段。维基百科(第14章)、Google(第15章)便是我们的应对之一。无论对于信息的未来持何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人类是信息的造物。
作为《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牛顿传》等畅销书的作者,格雷克不仅在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不为大众所知的人物:可编程计算机先驱、超越时代的查尔斯•巴贝奇,第一位程序员、诗人拜伦之女爱达•拜伦,计算机科学之父、天妒英才的阿兰•图灵,以及全书的主人公、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更多推荐
引子
第1章会说话的鼓(似是而非的编码)
第2章持久的文字(心智中并无词典)
第3章两本词典(我们文字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拼写的随意性)
第4章将思想的力量注入齿轮机械(喔,欣喜若狂的算术家啊!)
第5章地球的神经系统(就那么几根破电线,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
第6章新电线,新逻辑(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比它更严密地为未知所包裹)
第7章信息论(我想要的不过只是一颗寻常的大脑)
第8章信息转向(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
第9章熵及其妖(你无法通过搅拌将果酱和布丁区分开来)
第10章生命的编码(关于生物体的完整描述都已写在了卵里)
第11章跃入模因池(它其实就是寄生在了我的大脑里)
第12章认识随机性(僭越之罪)
第13章信息是物理的(万物源自比特)
第14章洪流过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
第15章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尾声(意义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版权
译后记

内容概要

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并多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1992)、《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1999)、《牛顿传》(2003)等书,相继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
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


 信息简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1,抽象是漫长的过程,人们经过漫长的体会,终于抽象到0/1 2,信息是永恒的,肉体只是过客,而It From Bit 3,模因论 4,感觉理解的不够透彻,需要再读一遍 http://www.evernote.com/shard/s144/sh/1df1e349-7696-4807-ad83-445e305538ca/00f13b6361bf008d830979c85faa921c
  •     当电报出现时,一些人像发现了新大陆,感叹道:“电报传递信息,和人体中神经传递信息的现象很相似。所以说,电报网就是地球的神经系统啊!”当电话出现时,另一些人似乎完全不知道上面的隐喻,再一次感叹道:“电话传递信息,和人体中神经传递信息的现象很相似。所以说,电话网就是地球的神经系统啊!”等到互联网出现时,同样的思维再次发生,又有一些人感叹道:“互联网传递信息,和人体中神经传递信息的现象很相似。所以说,互联网就是地球的神经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全球脑。”就这样,不断发展的通信网络,在历史上被人反复当作为地球的神经系统。
  •     原本以为《信息简史》是一本有关 IT 史的书,作为 IT 从业者的我们,当然需要拜读一下。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基本上信息史就是等同于计算机历史。而在这本书中,计算机只是信息的一个载体,计算机或许是信息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但绝不是全部,本书只用了最后一节来介绍网络信息技术,并没有着重太多的笔墨。并且恰恰想反,如果把计算机去掉,这本书依然是完全的,起码信息史的理念是完整的。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即是让我明白了 IT 只是信息史中的很小一个部分,小到甚至于可以忽略,甚至于本书去掉现代 IT 史相关的东西,依然可以保持完整,现代的 IT 信息科技界,依然没有跳出几十年甚至于几百年前人们设定的框架与范畴。书中最少花了三分之一,来描述电报发明前的通信故事,看起来好像和现代通信技术无关,但是是从思想内容上,电报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内容。而解决这一目的的思维过程,和现代通信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我们现代人真没发明多少新东西,恰恰相反,我们只是对古代的思想和哲学进行改良罢了。书中也对二进制在信息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采用源由进行了大量的逻辑推理与介绍。在今天看来,比特成为信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单位或许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二进制的编码方法成为信息表达的不二选择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在之前,在连续数字及模拟信号布满天下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二进制、以及什么是二进制,可是为难了一大批科学家。这本书更像一本哲学书,讲述了人类尝试解释为什么世界可以用二进制来编码的思考过程。书里反复强调了定义是对信息进行描述的关键环节。书中反复有讲到类似于对于某某词的定义之类的条目,我觉得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不管是数学物理,或是其它学科,都要注重定义的解释。这或许是中文特别有缺陷的地方。中文特别灵活的词语组合、松散的语法,最容易带来歧义性,这或许对文学创作特别有帮助,但是对于科学推导来说,却是一个泥沼。书里大量引用别人的观点都有出处,引用别人的原话也会说明是谁说的或是某个出版物上写的,更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书中最后一百多页的参考文献,这才是写书的态度。这和中国的文化很不相同,中国文化也有引用别人观点的习惯,但是这却是一个“有文化”的象征,你要自己能读明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中国人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同时,又不喜欢把这些经、典的出处明白地告诉读者,形成这一历史文化的原因估计已经无从考据了。这或许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巨大不同,这也可能是导致了现在西强东弱的格式的原因。书中有关熵的介绍与解释,我觉得蛮精炼易懂的(起码比我那个研究生同学的论文来得靠谱),对熵的本质含义有兴趣的人,可以试着读一读那一部分。最后说句题外话,信息的本质是比特,是二进制的,但是8位一个字节的定义,这个却纯粹是人为规定的,与自然哲学无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介绍了信息载体和信息通道的发展。然而当我们讨论信息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     学过的代数、几何、微积分和逻辑等学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它们的创造和设计的过程。
  •     当运动还是一片朦胧的时候,牛顿用数学定义并描述了它,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同样香农用数学定义了信息的尺度,使信息如同物体之长宽一样可以度量计算,在信息领域这亦是奠基之举,同一时代的三极管的发明似乎都沦为了配角。
  •     感叹作者的触类旁通,涉及到了文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热力学。show the great picture about information. 以前每一章涉及到的知识都学过,或者了解过,但没想到可以拼凑成这样一副图景,
  •     人类简史,时间简史,信息简史,明年再凑够一本未来简史我就可以召唤神龙了~
  •     重溯信息的历史线
  •     又一本内容空洞却被奉上神坛的书,浪费几十块不如去吃一顿汉堡王。。。。
  •     立场和《删除》很像
  •     It from bit. 哎呀真喜欢 Charles Babbage 这样喜欢到处乱玩的家伙
  •     翻译不太好,了解信息的传播历史,图灵,香农等等
  •     信息量很大,光参考文献就有几十页,至少说明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功课。专业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适合多读几遍慢慢琢磨。
  •     这个就比较厉害了
  •     今年看过最有收获的书, 抽空还会再刷.
  •     还是有些晦涩
  •     所有的事物,本质上都是信息的集合
  •     译作俱佳,资料扎实。信息过去:口语、文字、字典、电报、电话以及差分机、分析机,现在:香农信息论,哥德尔、图灵、维纳..,生物基因,文化模因,进而综合随机性(信息=随机性=复杂度)、量子信息(万物源自比特,信息第一性),未来:信息过载。
  •     这本书的没有太多文学性,综合写作水平或许只能打四星,但“为信息立传”的开拓之功,从信息量,都理应打满分。
  •     还不错
  •     书提供了一个以信息看世界的全新视角,从最初信息的载体——声音和文字讲起,进而延展到各种通讯技术以及信息科学的历史。全书的核心是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信息的可预测性和冗余度,是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 PS:读此类书籍对我来说太晦涩难懂了,效率低下,还是偏爱历史类的读物。还有就是总结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信息的总结归纳还是能力不行,努力提升吧。
  •     迷人, 2016.12.26
  •     翻译很赞
  •     这是一篇很好的科普书,内容翔实,引经据典,能够让我们了解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并能够引发人的思考。不过我个人觉的熵比信息更重要,这本书对熵的介绍过于简洁。
  •     以“语言”等为主题类似纪传体的史书,并不是完全的时间顺序。对“熵”的介绍我收益很大。
  •     看到一大半,中间我是看不太懂,认为需要更加简单些才好
  •     怎么说 对信息理论的概括吧 同时也让我明白的香农 与 图灵 在信息学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本著作,无论是写哲学,科学,艺术还是数学的书,最后都能和圣经扯上关联。 文中对心智的介绍比较模糊,同时又认为心智是区分人与计算机处理方式的一个比较大的关注点。比如里面提到语言与心智的关系是立法止于会议的关系。完全不能理解。与失控一样,后部分提到博尔赫斯描述的图书馆。提出网络形态的特殊地位是在于它的连通性,(这也可能是所说的心智最特别的地方)。以书的结尾来描述我所理解的重点:我们在个过道中穿行,在书架上搜寻和整理。(知识的归纳与推理?)
  •     嗯。
  •     其实应该打9分的 写出这个实属不易
  •     KK借鉴良多啊
  •     信息是怎么发展的?电报、电视、电脑、智能机器人。我们现在每天都是被信息垃圾、信息完全被碎片化,信息过量、信息压力以及信息疲倦。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搜索+过滤信息,来甄别我们根本上需要的信息。
  •     从开始到结束的感觉是:好厉害 读不懂 我是文盲 好厉害
  •     作者将有关信息的历史串了起来,内容翔实,语言生动,书中很多细节描写更有助于读者对历史发展的了解,译者学识渊博,翻译也很好,强烈推荐!在此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以作为纪念。'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慢反而好。徜徉在弥漫着旧书气味的图书馆内,在堆满了典籍的书架之间探索,自有其回报。阅读(哪怕只是浏览)一本旧书所能获得的养分是从一次数据库搜索中无从得到的。耐心是美德,饕餮是罪过,无疑也适用于此。'
  •     一月份的读物,收获有三:一是了解信息编码传输发展的历史,培养了点自己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冲动。二是万物源自比特。我们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载体而存在,为信息的最大化复制而存在,有点冲击三观。三是勾起了我对自私的基因的兴趣。
  •     围绕信息定义列举历史上有关的花边,实际上没有独特的见解,收获也没有期待的多
  •     有点水讲了比较泛,其实和IT本身不大偏重数学
  •     前半部分很闷,在“熵”出场后持续高潮到结尾
  •     我觉得挺一般的,可能是和我的预期不一样吧。这本书我在看之前,希望他的内容是讲解“信息”的整个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进化,又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可是书中更多的是在讲故事,说一些并不是十分符合我的预期的事,有的时候还会对原理说的很多,这对于科普读物来说就不是很适合了。总而言之,并不是书不好,而是我站的角度不适合,出发点不一样。
  •     关于随机性、复杂性和信息的关系评述,和万物源自比特的论断很有意思。
  •     IT的历史
  •     可能境界不够,读的索然无味。
  •     一门科学就是它的发展史
  •     全书算是说明白了啥叫1比特这个问题
  •     到后面就看不大懂了。不过科学发展想写的简单易懂 真的不容易。
  •     索然无味。拼凑痕迹明显。而且故事也不有趣。
  •     科普。。。。
  •     把故事延伸的有些远,理论推导不够生动,不过倒可以经常拿来翻翻
  •     “万物源自比特。”
  •     当信息变的廉价,注意力就变的昂贵了。
  •     作者相当勤奋,读了不少书,也写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基本上是全景式的展现了信息的历史,但是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拼凑出来的,作者没有对他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很彻底的加工,没有自己的东西。
  •     叙述规模非常宏大,但晦涩难懂,介绍的太复杂了!
  •     关于信息的历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