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远方》书评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50241953
作者:七堇年,苏枕书,王泽,老王子,庆山(安妮宝贝),陈思呈,陈丹燕,木遥,郭珊,何袜皮
页数:276页

为什么有这么多文章弥漫着一股暧昧的气氛

一般。让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文章弥漫着一股暧昧的气氛,有很多跟主题无关的娇柔做作和无病呻吟,无法理解的约稿对象和审稿标准。包括七堇年自己的那篇,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和主题无关的情感,总有一种淹没感,一种过于灰色的情绪,难以赞同这种情绪成为旅行的主调。

《近在远方》书评:咫尺天涯

  沏一壶今春的新茶,翻阅这本远近的书,睡思倦怠时闭上眼,总在脑海里想问题:旅行的意义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   十个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职业的作家关于旅行生活的思考汇集成这本小七的主题小说,有人因厌倦都市的生活,与曾经热恋的人分手,踏上远途;有人在枯燥的求学生涯里驾车出行,寻找灰白日常中异色的精彩;有人追忆往事,那些与亲人之间留下的关于旅途的遗憾,始终耿耿于心;也有人记录他人的跌宕人生,千山万水走遍这个世界,回首时无限唏嘘……人人有自己的见解,各不相同,却又殊途同归。  其间颇多共鸣,我也曾在山海之巅呐喊,以抒心中郁结的孤独惆怅。我敬崇的作家江南如此说:人生一世,有的人想死在床上,有的人想死在战场上,有的人则不在乎死在哪里,只想死在心所极处、目所穷处、山之绝顶、沧海尽头。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大洲汪洋,我们囿于三餐、居所与物质,可曾想过山海的梦想?于我来说,何为旅行的意义,不过是看到异样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们,品尝独特的气息,让自己始终在路上,不断行走,不断遥望,保持孩童般的天真与好奇。  可是说来简单,践行时又何其艰辛。每一天被闹铃叫醒的时候,闭着眼想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每一天疲倦的回到家中,细数遗留的问题,我们被千头万绪的事物如蛛丝般困在生活的牢笼里,最终成为一个麻木的圆茧,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封闭起来,如此我们便以为全世界就是我,我就是全世界,殊不知圆茧以外,日月星宿、朝雾夕阳、风和花席卷而过……  我曾结识一位博物学教授,哲学爱好者,他的工作是飞往世界各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观察一株植物的一生,从破土发芽、抽枝散叶、花开花落、结果垂败……植物的一生是他的一年,而他的一年呢,不过是时间之矢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可是纵然人的一生不过是时间江河中一个细微的浪花,也足以收获无尽的感动了。他说某个深秋黄昏时刻,在海南岛的礁石上,他仰躺着听海鸥展翅鸣叫,海潮澎湃,猛一回头间,海边山岗上,一株孤独的黄杨如风中蒹葭一般,镌刻的垂危的金乌中,那场景像极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古卷画作,无数哲学的问题在它面前迎刃而解。  我是无从想象这样的场景的,可是我也有许多想要诉诸笔端的旅行故事,在厦门的海岸上,波浪舔舐着小腿漫上来,我与至交好友倾心畅谈;在隆冬大雪封山时,我们被困在九寨的山水之中;在青藏高原的山丘上,荒凉的风卷过丛丛芨芨草,我放声呐喊,苍穹和大地绵延无尽,鸦群和苍鹰带着我渺小的声音飞向远方……那些都是珍贵的记忆,都是旅行的意义,都在随后的生活中,给予我坚持的动力。  回到近在远方,作家们为自己的远途寻找到了足够的解答,也给我们重新踏上远方路途的希望。我很喜欢郭珊的《旅行者的故事》,孤独的路途上总能遇到许多同样的人,他们的故事中充实着我们的旅行。我也喜欢陈丹燕《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我总是想象沙漠戈壁中那些尘封于风沙中的古代王都,那些白色、黄色、红色砂石堆砌的宫殿中,躲藏着身裹沙丽的古老灵魂,她们曾是君王的王后,细数着花格窗中光阴的流逝。还有那些蹈火而亡的女子,那些前额涂满灰烬,嘶吼着抗争的男人们,千年之后,她们的灵魂依旧在古老的城堡中游荡。还有木遥《断章七则》中对于柏林印象,裹着长风衣行色匆匆的旅人走过落满叶子的清冷街道,历史的冷酷始终在这座严肃的城市中回荡。还有苏枕书《何月不照人》中旅途和记忆穿插,仿佛现实与记忆的重叠,日本伊豆与中国台北,现在与过去,竟然如此相似。  这是一本足够好的书,让人卧在沙发里,也能想到外面的世界,也能向往外面的世界,再次也能让人回忆起曾经丈量过的山海。  如果硬要挑毛病,不得不说十篇文章的排版参差不齐,私心忖度该是不同的编辑负责不同的文章,最后汇总起来,造成了文章排版风格的不一致,插图的嵌入也是凌乱不堪的。与同类型的主题小说集相比,就拿郭小四的《下一站》类比吧,《近在远方》的文章质量显然高出许多,但是编排和排版却不如下一站,这些美好的文字原该有更好的书页记载。  

即使這樣,我還是想去旅行,想去遠方

從上大學開始,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不是昏天地暗地學習,就是地暗天昏地玩樂,自習室窗棱照耀進來聖歌般的明媚陽光和深夜裡曖昧斑斕地尖叫著的昏沉燈火,交織成一篇愈陷愈深難以自拔的千斤鐵網,還是生銹的那種。回頭看那匆匆走過的四年,我像是一隻晝伏夜行的蝙蝠,在黑暗和殘血中淩厲鋒利地成長起來。所以研究生入學的那一天,抬頭望見異鄉碧藍通透的碧落蒼穹,真的有一種掙脫桎梏的感覺。在這裡,我一個人,孤獨,滴血般思念家鄉的愛人;在這裡,我一個人,自由,擺脫了過去二十多年的一切繁複人事,開始為所欲為。旅行,無疑是一件美事,就連暈車暈船暈機的人也一定會這麼認為。旅行,也是我想做的事情,不是為了未知的風景,也不是為了異鄉的風情,卻更多的像是一種逃離,一種短暫的解脫,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誰都不認識我,不知道我曾經的輝煌和醜事,為所欲為,是的,旅行于我其實就是一次“微服私訪”,對每一個人亦然,至少是一定程度上。很多人會發現,年紀越大就越失卻了那種細嚼慢嚥地讀書的能力,我也是,即使是才二十幾歲的年紀。《近在遠方》,被我收入書櫃,完完全全是因為七堇年。人總是會念舊,七堇年是我十幾歲時,用文字割開我的喉管的作家,給過我熱血,也給過我傷痛,還有救贖,但是無論多麼深的傷口,時過境遷後,撫摸那凹凸的傷口,只會感受到釋然和一絲不明所以的笑意。那一年,《遠鎮》讓我落淚,第二年,我自己站在那個花朵燃燒的國度之下時,又一次落淚。現如今的七堇年,與我而言,更多像一個失去聯繫的老朋友,偶爾看見她的新作品,即使是一篇文字或者如這本書一般她主編的文集,就想看見她潛水多年忽然發了個朋友圈一般驚喜,不會再想年少的時候一樣迫不及待地還不等下課就看個痛快,但會微微一笑,知道這個朋友還在。這本集子中,七堇年的那篇,叫做《黃昏收集者絮語》。“愛的安亡,使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守墓人”,還是會被這樣文藝的句子打動,但是平心而論,堇年有進步,卻沒有我想看到的那種進步,我曾經很失望,但又釋然。不能因為朋友當年和你一起打籃球,現如今進了國足你就對他指指點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走的路,真的朋友只需要靜靜地祝福就好了。驚喜的事情,卻是發現了郭珊這個人。豆瓣上有人說“多年後又讀到郭珊的文字,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顯然這個人早不是籍籍無名之輩,卻是我讀書太少,孤陋寡聞了。“那種感覺就想兩個去掃墓的人,在兩座毗鄰的墳塋前不期而遇一樣。如今我已懂得,每一次靈魂出竅換來的短暫的自由,都得付出代價,而代價最微的是,活在世上有更多的狼狽”。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某一本書裡,與郭珊不期而遇。忽然又想起一個老朋友,真的是老朋友了,認識她的時候我才十歲吧,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那時候她是個標準的假小子,能打能罵,男生都怕了她,偏偏我那個時候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於是我們就常常成了針鋒相對的敵手。不得不佩服我的舌毒當真是渾然天成,竟然能降住她。她每次惱羞成怒,又不能打我,就只能氣急敗壞地重重丟下一句“反正比你好就行了”,然後絕塵而去。她如今卻過著讓一眾老同學都豔羨不已的生活。同樣是讀研究生,我每天不是宅在寢室就是宅在實驗室,比起上班族已經是相當灑脫的生活方式了,而她卻被交換到全世界各地的大學,足跡遍佈五大洲,這還不算,放假還不忘了再找個地方走一走,當真是環遊世界了。前幾天看見她朋友圈的照片,穿著雪白色的風衣,帶著深色的墨鏡,棕色的短靴,長髮被風吹起來,大踏步地走在臺北的街頭,啞然失笑,這人二十幾了,還是一點女人味都沒有,但是卻有一種每一個身處斗室的人都沒有的瀟灑氣質。是的,我也是羡慕她的。也喜歡書中陳丹燕的那一段話:“所謂旅行,不會是度假那樣舒適,也不會是出差那樣目的明確,旅行是去找尋想像的世界,驗證想像的世界是否能與現實中的世界吻合。這是有點冒險的行為,其實將已經活在自己心中的世界交付給一個具體的陌生的遠方很危險,要是面臨的那個現實的世界達不到心中的世界的高度,也許就要與那地方永遠絕交。開始旅行,其實有點像抬腿坐上萬輪盤賭的賭台一般。”即使這樣,我還是想去旅行,想去遠方。

深圳地铁读书会

  关于文学书籍和文学读书爱好者的推荐好公众号,希望各位喜爱文学的爱好者都能加入到我们的公众号来,大家在这里可能了解到最新、最好、最优秀的精选书籍,欢迎添加深圳地铁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szmcreading

远方花开

远方花开——读《近在远方》_《花谢》陈绮贞在《旅行的意义》中唱道“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这篇被收录在《近在远方》的《花谢》,便是在写他离开她之后的远方……一如安妮宝贝的文字风格,敏感、寂静、清凉,再加上这些年间,她心中所悟的佛性,读她的文字,像是观赏一个人世间多苦而美丽的女子。她一直走在她的旅途中,花开花谢,她看到无边的世界,幸福或悲凉。一花一世界,她的文字总能表现出她对这个世界的纯粹向往,如同爱情,如同远方……总觉得安妮宝贝是有一个很有灵气的女子,她笔下的爱情像一份给时光最纯真的礼物。她写远方,她写关于爱情的梦,她写在这个梦里的人生。早在以前,还没叫庆山的安妮宝贝就在《最爱的爱情》中写到“在路途上想起爱情来,觉得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 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我曾经很久地喜欢这段话,总觉得是这样的爱情洒脱而自由。而这样的爱情,在安妮的笔下,又总会清凉哀伤,只留下最美爱情的花,如梦幻一般,花开花谢,唯独留于那梦中人。到一个远方,或许,跟着那个人一起来过;或许,只是自己的远方。但心中所念的,皆会因那人而起。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那些生命中曾经的激情、砰然,到最终的寂静……梦旅人一般的未醒。直到有一天,在远方,那早已是轻描淡写的惦念,或许,不需要惦念,再见时也能和平。多年以后的放下,远方,是这样的花开吧。 这一篇中,安妮宝贝写大的爱“互相关心、照顾、不干涉。不黏黏糊糊,不彼此占有。只是一起往前走。”多美好静谧的爱情,像一个拥有花枝的精灵,花开花谢,周而复始,她却一直都自在而虔诚。纵使不能再一起往前走。有一个远方,只有自己知道,那所有的过往、烈焰灼伤过的心伤,都在一念间,花开幸福。安妮宝贝的文字,总会我读到身为女子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喜欢这样的文字,清静如花。在某个远方,花开不谢。

家乡,那远方

先是小小的赞一下。书的外封是大海的深蓝色。整个外封打开,就形成一张海报,不知是日出还是日落的海边,沉郁的蓝,远方的霞光,很是震撼。书的目录也很独特,一张世界地图,标注着作者旅行的国度,很有新意。简介说,这是一本以旅行为主题的书,作者以旅行中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和爱,向大家讲述旅行的意义。家乡有亲人,远方有美景。书名《近在远方》,是咫尺亦天涯,心安处即吾乡。行在路上的意义是什么?有位朋友停职一个月,骑行西藏,看他同步上传的照片,不是不惊叹的。他利用工作之便,去过很多地方,空间里有他许多旅行的照片。他是真的喜欢旅行而行走。也有朋友逃离情伤,去了玉龙雪山,她是为了忘记过去以及重新寻找自我。旅行的理由、方式、状态有很多种,不管是因为什么而上路,总会有点点的收获。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王泽的《哈德孙河以东,威尼斯以北》,这篇里有可爱的人,逗趣的故事,这里的旅游是闲适和享受的,漫无目的地看见意料之外的风景,邂逅有趣的旅伴。“吃了人家的饭,走了人家的路,不怕口音难听努力说人家的话,就觉得自己也可以算是一分意大利人。”作者闲步在威尼斯,在拐角看到有水潭、被绿色植被环绕的私家小院,有着大隐隐于市的情怀;有萌萌的意大利同事送的提米拉苏,有玛瑞“千里”当翻译救急,并请作者和作者先生回家吃饭,由此引发一段二代人意大利面情缘的故事;有有把旅馆后厨当做自己私厨,天天求美食的故事••••••作者悠闲的逛在威尼斯的街头,写着她的意大利故事。安妮宝贝的故事是在旅行中寻找自我。也有几年没读到安妮短篇的文字了,翻开第一篇《花谢》,读过几行,感慨“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即使改名为庆山,安妮宝贝的风格仍然保留。象河和鹿真结伴游日本,在四月末,大部分樱花已落尽的时节。象河与C纠缠5年,她想是他们“过于接近,过于亲密,才导致彼此放肆地投射心里的恶性能量,还是因为他们不够爱,才会这样无法容纳和接受彼此?只知道他们成为彼此的回收站,所有不愿意暴露给世间的黑暗,全都扔给对方。这是依赖,还是对彼此的轻视”,最终也看透“不怨恨别人,也不为难自己,这才是自由了”。也有亲情的故事,也有游记。《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看过感触很深,都说爱是往下传递的,上一辈为我们付出他们的所有,我们却可以用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就忽视了他们,没时间,要工作。文中的母亲最终也没能去巴马。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听听父母的心愿,对他们好一点。郭珊那些旅行者的故事,四处游历追梦的渡边先生、追求自我的K、传奇人生的Sam,他们的故事发生在路上,或与路上有关。旅行不就是这样吗,为了景色,为了在途中遇到不同的人,为了散心。《近在远方》,家乡远方,踏上旅途,不为了什么,只是出发就好。

近在咫尺,远在他乡

我们一直在说,要走出去,要行万里路,要畅读大千世界。而实际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观光客,而非旅者。看着美丽的花花草草、海浪沙滩,我们只会举起相机留下景象,再过后的日子中对着照片中已不知是何处的美景感慨;走进偌大的购物商场,我们便开始疯狂地搜寻着在国内贵得让人心痛的各类商品,还有那些据说国内质量欠佳的货物,乐此不疲。而人文历史故事呢?我们彼时的心情呢?我们对于生活的体悟呢?都已然被丢到了纷乱的尘嚣中,掩埋在浮世的尘华里。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声音,讲述着旅游时候的心境,他们的故事,联络个中心境。《近在远方》,就这样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悄无声息,却让我身边的景色一再变换着。我走在了樱花已落的日本街头,跟随着失望而略显落魄的女孩们,惆怅伤感又对过去迟迟不肯忘怀;我被禁锢在炙热的沙漠中,看繁华散落,一个个跟随夫君的妇人将手印留在墙上然后毅然走入熊熊烈火;我跟随川端康成的脚步,重温《伊豆的舞女》的邂逅,那是怎样的一种不可思议,却在我手中化成了飘散的烟尘……我辗转在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流连于不同城市的美景,品着美酒抑或体尝着底层百姓的疾苦生活。我的身体在这里,我的思绪却飘散到世界各地。所谓旅行,这便也是一种简单却荡涤心灵的有效之程。喜欢一座城,与内心深处的情结有关,或许它像极了某人的气息,那是一种戒不掉的瘾。我们在理智时排斥着一切,却在情绪中不顾一切地流泪,在那个城市的某个街道流泪。我们会因为一个人、一篇文章而固执地去一座城寻找踪影,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却悲伤而归。可这一切,就都变得毫无意义吗?其实,在我们的奔走中,在我们的情绪中,在我们无休无止的生存中,在我们的异乡寻找中,我们能够抓住最真实的自己,感受生活的不易,顺势也便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方式与选择。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家、别人的故事、别人的蓝天与大地,但我们体会的,永远都是融入到这些景色中的自己的情感。与其说是别人的故事感动了我们,不如说是我们感动了自己。我们一直在兜兜转转中寻找着远方。书已接近尾声,思绪仍漂泊在外,索性不去打扰它,它离我很近,却已飞向远方。

当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

读这样一本关于旅行的书籍,是在一场长途旅行归来后不久又踏上一次短途旅行的路上。在路上读“在路上”的故事,的确有种微妙的代入感。耳机里,陈绮贞唱着《旅行的意义》:“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火车车窗外是快速移动的交叠的风景,而书里的风景印刷地亦是精致而美丽。似乎很少能用“美丽”来形容一本书,但用之定义《近在远方》,恰如其分,旅行是美丽的,风景是美丽的,心情也是美丽的,灵魂与身体,终于用一种和谐的方式,同时出现在路上。陈丹燕说:“去一个地方旅行,实在是需要心中有一种信仰般的力量。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种突如其来的心花怒放,那种在遥远之处突然天人合一的喜悦之情,好像那在漫长生命的轮回中曾经熟识之地,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海浪一样,一排排汹涌而来,摇撼心灵。”这大抵便是他所理解的旅行的意义罢,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人,旅行有着太多的变数,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负责解释,也不负责定义,只负责展示各种可能性。在阅读他人旅行故事的时候,可以在自己的回忆中找到联结点。木遥这样感慨:“只可惜有些时刻是无法用相机记录下来的。”当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在前往瑞吉山的游轮上,有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姑娘,斜倚着船舱吐着烟圈,那个慵懒、颓废又有些迷人的侧影与雪山湖面的背景镶嵌在一起,让我很久都忘不了。而回头翻看相机中偷偷拍下的影像,烟雾仍在,风景犹存,只是那风韵到底是差了太多感觉。这是旅行中只能靠眼睛与心灵来完成的部分。旅行的记忆,因为无法完全记录,反而无可取代。在《近在远方》中,不同的作者不约而同地传递了这样一种态度:旅行不是为了改变生活,也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应该着眼于旅行过程本身。旅行甚至不能治愈孤独,一个人旅行固然潇洒,时间长了,却难免寂寞而无奈。想起上段看过的老片《深夜特急》,那一个人旅行的年轻人,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坐着火车四处流浪,终归也会感受到独自一人的无助,长夜漫漫。在旅行的时候,因为在陌生的地方,因为有很多在路上的时光,和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反而给了我们更多思考人生的时间。何袜皮总结得很是到位:“所谓旅行,更多的是关于无法停留的内心。而生活的真相便是,我们有时候突然想上路,有时候又想停留。有时候想要一个拥抱,有时候又转过身想要拥抱世界。”旅行是诠释人生梦想的终极形式,帮助我们完成了对未知世界的祛魅又因为在路上的特殊心情,对风景与远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人生如梦,旅行便是在梦中做梦。到最后,再也分不清,哪个是旅行的梦,哪个是人生的梦。”书里,郭珊讲了几个有关旅行者的故事,忽然就有了共鸣,我想大约旅行的人,心多多少少是相通的。

带着心旅行才是旅行的意义

带着心旅行才是旅行的意义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在《对旅行的迷信》一文中说,我们应该检查一下自我修养的情况。正是由于缺乏自我修养,所以人们便疯狂地迷信旅游,把意大利、英国、埃及奉若神明。今天,爱默生说到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比比兼是,旅行似乎曾为一种迷信,我们迷信旅行可以放空心情、可以增加谈吐见识、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一切问题。甚至在消费主义式的商业广告的鼓动下,我们相信“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解决现实困顿的良方。可是,真得是这样的吗?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香港、上海这类大都会,重庆、昆明、贵阳这类安逸的二线城市,也去过某些不知名的小城,可是这些旅行最大的意义对我来说,不是真的获得了什么,而是在经历过这么多地方后,更加热爱最普通的生活。这才是旅行的真正的意义。而想要获得这些意义,最主要的是要你带着一颗心去旅行,学会在陌生的风景中审慎、反思。就像七堇年的新书《近在远方》中各个作家所经历反思的,不然旅行只能沦为一场场满眼浮光掠影的无所谓之行。安妮宝贝在书中说:很多人的生命,活得潦草、轻浮,却又把手里的每一件东西当作实有,不愿意它损坏,不愿意它变化。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我们的生命,应该像花枝,安静地等待,安静地开花。开满花,然后即便枯萎了,也是恰如其分。因为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要像花朵这般自在,少想,少做。陈丹燕在书中说:对一个出门旅行的人来说,世界真是越来越方便了。但比起从前那些数月在摇晃的马车和灯光如豆的驿站里度过的旅行者来说,现在的旅行也日益失去它最迷人的地方:对世界的探索。……我想,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就像某个朋友写过的一首诗:旅行的意义你看过了浮华的倒影你看过了远方的背影你看过了天空飞鸟的痕迹你看过了颓靡的秋季你看过了岁月变迁看过了沧海月明你看过了你无奈的表情却说不出喜欢你那一种表情说不出离开你的原因说不出悬浮的意义喜欢你蓝色的眼睛喜欢你空灵的神情喜欢你偶尔调皮和淘气喜欢你忧愁的叹息喜欢你说年华突兀倒影在水里你说这只是一场游戏你说你是残失的蝶翼你说已不在途中走走停停你说你不再仰望昏暗的天际你说你拥有一只装满回忆的抽屉我爱你 我爱你却还是说不出任何喜欢你的原因说不出悬浮的意义你与现实的距离我与梦想的距离就是我远离你的原因就是你微笑的甜蜜就是我们悬浮的意义你要去远方举行带着尘封记忆的漂泊瓶装灌沿途没有我的风景我离开你的原因我离开你的原因就是旅行的意义你是过去痛苦的倒影就是旅行的意义

孤岛和远方

大概只有漂泊在外曾在各地旅居过的人,看到这样一本关于旅行的合集才会感到特别动容。旅行中的很多事与感受,向来都是私人的不易言说的。而如此,像是以一种很亲密的方式,能有人站在和你同样的处境与你聊聊关于去到远方的故事,而你恰巧能够懂得叙说者的情怀。小时候很喜欢去别的城市旅游,每年暑假母亲都会带着我去到不同的城市四处走走看看。大概是我一直就有一颗不安定的心,所以后来怎样都不愿留在武汉,而是想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想去找自己,也想看世界。如今再回过头去看这段日子,才蓦然觉得不过四年,竟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相比起去某个陌生地呆上三五天的旅行,我好像更喜欢因工作或学习而在一个地方呆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这样慢慢地去了解一座城市,不急不赶。就像在悉尼的时候住在朋友家,离市区有一段车程。距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片海,有一次近黄昏的时候走路去海边再走回来,像是一个生活在当地的人一样。而在安静的地方呆得厌倦了,就可以去市区喧嚣繁华的地方玩闹一番。在爱尔兰的时候亦是如此。周一至周四在银行实习。周末就参加一两天的tour去别的城市,或者跑到市区的小店和酒吧街去闲逛。好像对一座城市的感情就是这样一日日走出来的。如今不再将旅行和去到远方当作一种目的。因为开始明白其实世界之大很多人事莫不是殊途同归,在哪里眼界之处是如何的风景并无法改变自己的心境。如果你有心无法走出的困境,陌生之地并无法帮你找到答案。也许旅行现在于我而言更像是与世界和美好事物的一面之缘,和你所爱的人短暂地逃离琐事,在有生之年不枉浪费如此之多的良辰美景。而我相信你走过的这些路一定都是有意义的。心里的风景多了,心也会变得很大很柔软,平和与包容的心境大概也会一点一点地到达罢。其实去过的地方和看过的书一样,也许读最初一两本的时候不觉得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和改变,但五年十年之后再回望,才会发现所有的这些都是现在的自己的来路和初衷。书里有几段特别喜欢的话。“去一个地方旅行,实在是需要心中有一种信仰般的力量,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那种突如其来的心花怒放,那种在遥远之处突然天人合一的喜悦之情,好像那在漫长生命的轮回中曾经的熟识之地,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海浪一样,一排排汹涌而来,摇撼心灵。在我看来,这是旅行可追求到的最高心灵体验。这种相信有种宗教性,在还未亲眼所见,也无法证实的时候,笃信。”“在旅途中想起来的人才是最爱的。”“而生活的真相是,我们有时候突然想上路,有时候又想停留。有时候想要一个拥抱,有时候又转过身来想要拥抱世界。”我有一个专门记录自己旅行的本子。上面贴满了一些难忘时刻的照片和自己写下的字。印象深刻的美景和故事太多。每每回望翻看都觉得大概这是自己四年之中唯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还记得在澳洲Hamilton岛的时候我独自坐车到岛屿的山顶。四面环绕,脚下全是海。蓝绿色的海水,包裹着小座小座的岛屿。点一杯柠檬色的鸡尾果酒,倚在阑珊边,看这许多蓝,坐了一下午。想着眠去的一句话,说生活和海是一回事。我曾想了许久为何如此说而不得其解。那时我突然就觉得,大概生活如这片海一样无常万千又平静似一面水镜。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暴风雨会来,亦不知道这海会有少年派里荧光海的惊艳绝美。她包容了那么多的可能性。而当有一日你再次站在此处静静地面对她,只愿你仍旧能觉得她给了你所有的温柔让你变成了一个如海般碧蓝隽永的人。

《近在远方》:一切美好都永存不移

细细想来,我们大概都会留恋这样的时光的:那里有梦想,有远方,即使身在隆冬,也仍对春暖花开满怀期待。在书里,何袜皮的《玛尔莎去哪儿了》有句话是很动人的——“嘿,能不能让我们在冬天相爱,到了来年春天依然不松开对方的手。”所以最好的故事大概是,年少时的我们一无所有,却对远方的世界心怀憧憬;而当我们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时,一切美好,仍然永存不移。1《近在远方》收录了10个故事,主题是“旅行”。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渐渐成了人们生活当中很重要的组成。即使是假期安排的变化使得一个“黄金周”被拆分成数个“小长假”,人们仍然是要选择出行,仿佛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在“享受假日”。我是个不太喜欢动弹的人,因而假期差不多都会“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因为上学离开了家,就算是每年从家到学校之间的往返,也是件很头痛的事。不喜欢出行,却仍然向往终点。就算所谓人生仅仅是一场漂泊,因为海岸的可望不可即而永无休止,也没有人会因此而就此止步。既然世界无可改变,就请选择自己喜欢的状态,坚持下去吧。2“围观”别人的旅行总是件很愉快的事,好像是自己省下了许多周章,便可以把自己不曾领略的风光尽收眼底。这种愉快也会连同体验作者在旅途中的心境一道,成了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大概旅行本身的意义也是这样。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人们往往无法审视自己的心情。只有身在异乡时,自己的目光才会像当地人一样,关照在自己身上。或者说,你以为自己“异乡人”的身份很显眼,其实除了自己,并没有人会关心。但就像是庆山(安妮宝贝)在收录于本书的文字《花谢》中所说,“一个古老的城市,还保留着祭祀和仪式,也是一种安慰,可以让现代人有所依傍,有所追溯,让心安稳。”一场心无旁骛的旅行,也许也是自以为承担了太多的现代人给自己准备的一场仪式。在局促不安的时光里,人们背起行囊,为的只是寻找一份宽敞、一份宁静。或者说,是在提醒自己,这世上还有远方可以祈望。尽管它如梦里花开一般,触不可及。3在所有的旅行中,我最喜欢的是陈思呈的《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那实际上是两次旅行,一次成行,是妈妈带着年幼的我,在过年时叛离了家中的阴沉负气;而另一次却来不及实现,在我想要带着妈妈寻找她的远方时,她用来庇佑我一生的生命,却戛然而止。世上的故事,大概只有写满遗憾才会让人铭记良久。这好像是个悖论,因为人总是趋向于遗忘痛苦的,但却只有痛苦——当悲伤的故事发生时,才会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自己的故事,却是不希望悲伤的。人们总在说,旅行是为了寻找自己,可每一次寻找自己的旅程,却也是在发现别人。你不会发现太多人,因为在旅行时会想起的,只能是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人。4所有的时间里,我喜欢的也是黄昏,就像是这本书里最后一篇文章《黄昏收集者》中的作者和她的朋友一样。喜欢这样的时刻,是因为一切的纷乱,似乎都会在那一刻被终结。夜幕之下的一切都是神秘而真诚的。星光闪烁,澄澈而莫测。黄昏带走了白昼的最后一丝光亮,却留下夜色的明艳醇美。一如旅行者,在追逐远方时,最终看清的,是自己来时的方向。也如同所谓美好,看似遥不可及,却近在远方。

这些人,那些事

一开始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从书名开始的,《近在远方》这个充满矛盾的名字,究竟是近,还是远?看到书里面的故事之后,我明白了,这个书名讲的就是人生,一直驻足不前,哪怕咫尺也是天涯,勇敢上路,哪怕远在天涯,也近在咫尺,不得不感叹这些人,那些事。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实实在在写到了我的心里。看这种书,最讨厌的就是故事脱离现实描绘着一群作男作女的无病呻吟的生活。这本书不是,象河和鹿真这两个女人,真的很普通,又真的很不平凡。当然,这也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叙述线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之间不断交织,就像吉卜力工作室那部经典之作《回忆的点点滴滴》,我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耳机里一直循环着黄韵玲的《女朋友男朋友》这首歌,我体会着象河的孤独,我欣赏着鹿真的一往直前,在最后,当象河最后一次见C,当象河微笑着听着C说着心里话,那一刻他们从心底彼此原谅,彻底放下,我不自觉地想到了那部经典的漫画《NANA》,当奈奈和章司分手后再次相遇,两人一直在微笑,可是在分别转身的那一刻,两个人却都泪流不止,无论是微笑,还是流泪,只要可以彼此放手,才可以迈向新的生活。就像鹿真说的,心里的一念,就可以让无边的世界幸福。有一个故事叫《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和母亲,小丸子的姐姐曾经说过,人生是由后悔组成的,可以说,每一天我们都活在各种后悔里,有的悔恨一阵风就过去了,可是有些后悔却会是一辈子的痛。当“我”患上肠胃炎,母亲毫不犹豫将我冰冷的脚抱在怀里给“我”取暖,但是当母亲身患重病,“我”却从来没有这样抱过自己的母亲。母亲一直有一个愿望,去漂亮的村庄巴马住一段时间,“我”因为这种顾虑,那种担心,直到母亲去世,也没有带着母亲实现这个愿望。可是我知道,如果自己和母亲的情况调转过来,哪怕母亲背着自己,走也会走到巴马。母亲已经走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母亲了,那些共同旅行,那些亲密独处,只能够永远存在与想象中了。但,“我”不再害怕死亡,因为在那个世界,会有母亲,连再相见时母亲的表情“我”都能够想象得到,那种惊喜,那种觉得“我”傻傻的表情。因为人不可能再死一次,所以那个世界的相逢将会是永远。看完这个故事,是夜里凌晨2点钟,这一次我哭得不可自抑。书的最后一句话是“那是我们自驾旅途的终点,也是我们那年相见的最后一天”,不知怎么的,很有感触。牵着手,大步走,愿你与所爱一直走下去,近在远方。

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所有事情,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参与,跋涉,行走,抵达。而最后的结局,谁也不知。这其间亲历种种,已是路途的意义所在。”这是我曾记录在文档里的话语,隔年后再次翻阅出来,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本书,近在远方。“与其驻足,叹咫尺即天涯;不如上路,笑看天涯亦咫尺。”记得月初的时候,还说起七堇年,而距离上一次阅读她的文字,还是《平生欢》。尽管,这本书是一本合集,却亦因为由她主编,内心多了些期许。何况,还有庆山等人的文字。尘世莽莽,有些人,有些事,注定相逢,有些文字,必定相遇。因为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1、花谢。收到书之后的那个下午,带了书本进偌大的会议室。坐在倒数第二排的角落里,将书搁在膝盖上逐字阅读,随手在欢喜的句子下面划线,书本显得凌乱。想起几年前,一味保持书本的清洁,翻阅过的书本仍会像新的一样。如今反而变得随性,而这个习惯,恰好是从阅读庆山的文字开始。那个时候,还叫她安妮宝贝。这个名字,如今读来稍显幼稚,却伴随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也是一代人的记忆。而书本开篇便是庆山的《花谢》,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开始肆意在书本上留下痕迹。三月樱时,四月裂帛。四月的时候,即便是京都的樱花,也已到了荼蘼的时候,象河与鹿真,却选择在那个春期将尽的时候抵达。有的时候,有些人的远走,只为内心的一场波涛汹涌,势必要在一个相契的环境里,才能平复。而艾略特曾写,四月是一个残忍的季节。可是这是春天,春回大地,新的生命已经起航。“如同一堆火会烧到余烬,黑夜会转回白昼”,她们的内心,都将是一场新生。阅读文字的时候,我想起这个城市的樱花,冬天时绽放了一些,零星的,细碎的。待到春日绽放的这些,一簇簇,一树一树的花开,拥挤着,喧闹着。而那样的花期极短,三月的时候已是末期。一个黄昏,我从城南西山脚下的滇池畔归来,抵达城北的时候看见了那一条开满樱花的道路,粉色的花树一路延伸,在暮色里更显清雅。樱花的美,不妖娆,却足够动人。那时多想让司机停下来,驻足观望。却因约定而放弃。时隔一周后的清晨,我再次路过那里,步行的时候,一路走过那条道路。樱花已荼蘼,粉色的花朵中间零星散布着绿色的枝叶和嫩芽,那种温暖人心的粉也露出了颓败的态势。春风拂来的时候,落英缤纷。而她们选择在花期将近的时候抵达,遇见了那一场凋落。像一场宿命。而她们这趟旅行的意义,便是终结。终结过去。开始未来。她们都曾遇见那样一个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人,一段关系,然后因为一些原由无法在一起,无疾而终。可是在那之前,她们骨子里都是倔强而绝然的,那种刻骨的性格,注定她们都不会轻易放弃一些人,一些人。鹿真选择生下孩子,一个人抚养;象河选择与那个男人纠缠不清,最终却决意离开。而这样的决定,无疑都是困难的。她们在这样的决定里走了很久,内心长满野草,葳蕤凄凉,却不见花开。直到一场抵达和终结到来。这趟旅行于她们的意义,是终结内心的汹涌,重新回归到平静之中,然后等待另一段开始。然这样的终结,却让我想起张爱玲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那样决绝而悲凉。她们不枉此行。“我们的生命,应该像花枝,安静地等待,安静地开花。开满花,然后即便枯萎了,也是恰如其分。因为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要像花朵这般自在,少想,少做。”她们的旅途终结于此,却已足够,足够让过去过去,足够有力量静静绽放,重新上路。这是她们旅行的意义。2、旅行的意义。“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却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已经不太记得是何时听到陈绮贞这首《旅行的意义》。只约莫记得是大学的时候,汤汤喜欢陈绮贞和她的歌曲,于是在汤汤的带动下,我开始听这首歌。后来的很多个夜晚或下午黄昏,我戴着耳机走过校园的角落,听着陈绮贞的歌。有时是在偌大空旷安静的图书馆,我坐在角落里随性翻阅书本,或是坐在图书馆的落地窗前发呆,看窗外从下午到黄昏,再到夜晚,然后再慢慢穿过校园回宿舍楼。后来毕业很久都未能再见,却在每次与汤汤聊天的时候想起那些时光。而我和她,都在幻想着有一日要踏上陌生的行途,探寻一段旅行的意义。我的普罗旺斯,她的台湾。尽管这些年来未能成行。当无法出走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让灵魂在路上,于是书本,文字和图片成了最好的慰藉。从古老神秘的印度到不完整的天堂南非,从地中海北岸到大洋彼岸的北美,以及中美洲和遥远的日本岛国。这本书的旅途,遍布五湖四海。于是也便只能更随着一路行走。旅行,本身便是一种探险,对未知的风景的憧憬,对心中风景的印证。于是一次次离开和抵达。现代人在都市里生活久了,内心慢慢会有一种远行的渴望,也许没有特定的地点,只是想出去走走,看看路上的风景,呼吸一下陌生的空气,看一下陌生的国度,平静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回城市里走进人海匆忙。如果说旅行有什么意义,却又模糊得像夜空中的月亮,说不清道不明。可是知道,那样的行走,有多必要。可是无论是因什么理由而踏上的旅行,必然要遇见一些人,看见一些风景。人生,本来便是一场旅行。古老印度旧城里千百年来萦绕的绮丽传说,风沙里不曾因光阴流逝而消散的传奇。温哥华、夏威夷、柏林、台湾、日本伊豆,这些走过的城市,在这些地方看见过的风景,或是遇见过的人,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像有了生命一样。有念可存。以前每一次的出差或是行走,遇见过的风景被记忆留存下来。独木成林的热带风光,土司府邸散发出的那种腐朽气息,古镇的烈烈阳光,流水侵蚀后的高山岩壁,江水对岸峭壁上的悬棺,以及被我忘之脑后的走过的路。这些记忆串在一起,一直留在记忆里,可供日后回忆。十个人,不同的城市和国度,不同的诉说方式,不同的旅行意义,或是,旅行本身的意义便是旅行本身,无从追究那样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可是这样的旅行,于笔者本身,或是于读者而言,已经足够。3、旅途漫长。翻阅到郭珊的文字《旅行者的故事》的时候,正如拿到书时看到的名字一般,这个名字,因为七堇年对她十余年的喜爱,早已烂熟于心。经年前,郭珊给七堇年的《尘曲》写了序,那篇序让我很是欢喜,恰好是在西南边境的小城里买到的书本,那时正在一段炎热短暂的旅途中。那是第一次知道郭珊这个名字,后来却一直没有再读过她的文字。这次阅读,实属意外。若说阅读庆山和七堇年是多年来的习惯,那对郭珊文字的欢喜便是一场命中注定的夙缘。竟有相见恨晚的成分。行走多年的渡边先生,我一直以为他的生命便是一种孤独,无法承受除了他和妻子外的新生命,却也觉得那是一种悲凉,妻子爱他若此,甘愿陪他天涯海角的走,直至死亡的到来。“在他的世界里,容得下日月星宿、风林火山、飞禽走兽,容得下全世界灿烂博大的文明以及无数倏忽而逝的奇妙瞬间。可惜,唯独容不下一个新生命的出世。”正是因为渡边先生这种鉴真东渡式的坚毅,才觉得他妻子的隐忍和凄凉。最终骨灰撒入大海。你去向山川湖海,从此我走过的每个地方都有你的存在,无处不在。他的旅途,漫长。如果说第一个故事只是似曾相识,那在阅读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我便知道郭珊对村上春树的作品太过熟悉。第一个故事里的渡边,与村上相似的年龄,会村上春树作品里提到的那些音乐,也凑巧,姓渡边。而《挪威的森林》男主,便是渡边。我只当是巧合。第二个故事里的时候,郭珊提到一句老虎变成了黄油,我脑海里呈现的是《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直子的对话,“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村上的文字具有不可思议的灵气,而在郭珊的笔下,我再次感受到了那种灵。这也许,是她多年的沉淀,也突然理解了,为何当年十余岁的七堇年对郭珊念念不忘。她笔下的那个男子,在路上,行走,奔波,一刻不停。某几个时刻的他们,心里产生了些微情愫,然那样的情愫,却不能让他们停留下来相爱,不是他们的终点。多年后相见,他沦为了世俗里的男子,开店挣钱,争吵,奶孩子,为柴米油盐沦落为凡夫俗子。我不知道作者公交车路过的她,在那一刻是否庆幸,幸好当年没有随他远走,或是,忧伤划过心头,原来曾爱过的人变成了那个样子,物是人非。4、欢如平生。我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七堇年的文字了,大抵,印象里确切的记忆,是当年大四实习的时候,在西南边境的小城里,邂逅了一本《尘曲》,当做短暂旅途里的读物。而那个时候,距离她成名已达八年之久。四年前,博客里的文字活动,远在中原的小柒寄来了《大地之灯》,加之我自己买的几本,她的书几乎都齐了。如今想来,竟已是好多年。而在我印象里的她的身影,是远镇里远走寻找父亲的孤寂少女,是黄昏时仍在路上的旅人,是当年那个高考失利后颓然的少女。后来渐渐成长,我在近几年里紧随着她的步伐,一一走过她曾走过的年纪,看她在岁月里沉淀下来。她的旅途,一直漫长。从稻城亚丁,到国境之南,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红色,到欧洲深冬的铅灰。当年她写,须得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再到这本她主编的书中,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的风景。傍晚,暮色,落日,夕阳,她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然在她所有文字里的黄昏,我最爱的,是她当年在伊斯坦布尔的时候,那个黄昏,她从城市里走来,夕阳的余晖落在伊斯坦布尔,那个欧亚之城,一边是欧洲大陆有鸽子飞过的天空,另一边是东方遥远的故土,七堇年温暖水色如黛的锦官城。而她在黄昏里彳亍。是那样的一个黄昏,她在两个大洲的分隔地带,看一场落日。那个场景忽然打动了我,如此许多年。尽管之后的她依然在写黄昏,在写落日,我却鲜明的记得那个黄昏。她的旅途。后来阅读《平生欢》,她的文字一别过去华丽的词藻,却在平凡处硬生生生出动容来。我想,那是岁月给她的痕迹,褪去早期的浮华,以更朴实更质朴的言语直击人心,这才是更有力量的文字。也是她的一个突破和转变。再到后来,她从香港求学归来后的痕迹,在杂志社任主编等,她的文字越来越少的发表在杂志上。有时想,这样的路,于她未尝不好,经历了世事繁华,须得寻觅一处静好之所,以更自在的方式,安稳度日。而她主编的这本书,尽管图片排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却在文字方面让人动容。庆山花谢里的京都,苏枕书何月不照人里的伊豆,或是,印度,南非,德国,美国,郭珊的广州等。这些远方,是许多读者未曾抵达的远方,却通过文字,那么近。某日,七堇年在微信里更新了一篇《乱世佳人》,是过去时月里的欷歔。后来我发了一条信息:如今,我也到了二十七八的年纪,而那样繁盛如森林的岁月,已湮没在旧时光里。一别平生两相欢,欢如平生,只望这样的旅途,漫长。时挽,3月。

做黄昏的收集者——书写旅途中的情和意

做黄昏的收集者——书写旅途中的情和意文/斯索以一切,似乎都可以从旅行开始。时间打开生命的旅行,引导它去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离家打开乡味的旅行,在一个一个陌生的岸口,曾经的熟悉得以被反观。正像花花草草被这个世界所收纳一样,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被收纳进人生这场大旅行,我们每走近一个遥远的地方,正是走近他人最浓郁的感情的漩涡,因为“每一个你的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实际是穿梭于无数的故乡,每一段旅人的颠沛都曾撞见过窗棱间一袭一袭烛火的安稳。《近在远方》,正是通过对旅行的观照,来捕捉弥漫其中的情和意。在书中我们看到,旅行虽意味着走向远方,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指向内心的行为,没有人在真正意义上“走远了”,更多的人收获更多的,反而是精神的“回归”。故乡是每一个人的故乡,旅途亦是每一个人的旅途,但正是这些曾经安稳的故乡和未来渐趋熟识的旅途,构成了完整的“陌生”的世界。于每一个人而言,这个世界都不是单向度的,它是无数人的世界的交集,在这样的世界,我们既可固守彼此,又能走向远方。一个一个岸口,正是我们抵达和出发的凭藉,一段一段感情,构成彼此回忆和牵扯的蓝本,它们推动这些彼此孤立、游离的“故乡”互相撞击、嵌合,形成新的大陆。十位作家笔下的旅行故事,结集成这本MOOK主题书,他们或以直线的叙述,娓娓地展开一幅时间地图;或将个人的情思融入物事,重构一段异域的遐想;或不断追根溯源,问生命,问历史,探寻旅行的意义。十个人的书写,丰富了我们的知觉、触觉、感觉;他们对旅行的切入不尽相同,叙述的温度、追问的方式各存差异,但都无一例外地发现,旅行为生命打开了一片空间。书的封页这样写道,“一个人能送给爱人的最好的礼物,是时间;时间能送给一个人的最好的礼物,是远方”,若要问“旅途究竟教会了一个人什么”,我想,无疑这十位作者已经告诉我们,旅途让生命更饱满了!陈丹燕在《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中以王后的故事贯穿始终,介绍了金色城堡里所发生的故事,在她对于历史的探访中,我们甚至可以走近和感知古人的世界——“……那些墙上凹进的白色小龛笼,就是当年安放烛台之处。黄铜做的烛台上刻满了细密的花纹。这样的房间,只要点一根蜡烛,满室就会有无尽的闪烁,镜面在闪烁,金子在闪烁,宝石在闪烁,玻璃在闪烁。当然,无声时,杏核般形状的眼睛在闪烁;微笑时,牙齿在闪烁,戒指和项链在闪烁;充满阴谋与背叛时,泪水在闪烁,匕首在闪烁,毒酒在闪烁;惨烈时,汩汩流出的鲜血也在闪烁。古老宫殿里,什么故事没发生过呢?如今,即使我什么都不知道,也能在幽闭的寂静里感受到那些故事的气息。”也许我们无须知道这个世界原本是什么,但一旦遇见历史那些残留的容颜,我们便动容了,感觉的神经瞬间被牵动,我们的生命有了悸动、有了回应。这是我们的生命与世界独有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正如陈丹燕所言,“如今,即使我什么都不知道,也能在幽闭的寂静里感受到那些故事的气息”,而那样的气息,正来源于那“无尽的闪烁”,它存在于我们对旅途所见的细腻而敏锐感知中。旅途中有什么?旅途中有万物。那些寄居于现实乃至断断续续故事里的情、意、物,都是鲜活的、撩人的。《何月不照人》里,苏枕书通过川端康成的文字看到了“伊豆的舞女”,“美丽的少年舞女如彗星,从修善寺到下田的一路风物,都如其拉长的尾光,在我记忆中熠熠生辉”;《花谢》里,安妮宝贝感受到花谢背后万物悄然的改变,那是一种不可扭转的力量;《旅行者的故事》里,郭珊描写了现实与虚幻之间永恒存在的人生之“短”,短得一旦放在记忆里便被瞬间淹没;《黄昏收集者絮语》里,七堇年邂逅了黄昏和黄昏背后的孤独者,黄昏瞬间消失,孤独却往往愈加深刻了。人就游走于这样的纷繁与孤独中,混合着热情和盘托出自己,又小心地剥离出自己。无数的旅行都在诉说一个同样的故事,即旅行是一场生命与生命不断相遇与叠加的过程,这里,当然也包括了人类以外、现实以外的生命。因此,旅行让生命时时处在一种浮动的坐标里,不断更新自我,不停推动认知。因此,一切似乎又都可以以旅行来结束。2015.3.18于北京•既往居■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说走就走,不等后悔

初见书名《近在远方》!也有同样的疑惑,近与远本身便自相矛盾。再细看配文。在这个世界上,你所谓的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是啊,你认为最近的路是回家之路,但同样的路程对于他人来说却需千里迢迢。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近与远,只在一念之间。《近在远方》是由七堇年主编的一本旅行合集,安妮宝贝笔下的日本、陈丹燕笔下的印度、老王子笔下的南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陈思呈笔下的与妈妈去外婆家的那场旅行,虽然结尾是悲剧的,但唯一的一次旅行已成为记忆中最美的点。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为何出发?大概分为几类:1.逃避; 2.放松;3.真的喜欢 (感受自然、自由探索未知性);4、购物。很显然,书中多数为前三者。而我....从小去过不少地方,但真能算的上旅行的却寥寥无几。勉强算旅行的一次也只是想去香港购物,对香港最大的印象就是挤、人多、房屋太密集、物价太高.....。 近日香港的各类问题在社交网站上越发严重,刚才还特意查询了一下相关数据:香港面积1,104.43平方公里,人 口726.4万。所以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了七百万人。当然,还不包括每天旅游的游客。在大陆一个人一晚五百起码可以住一个四星酒店的房间吧,但在香港就一张床!别看TVB等各类港星风光无限,但众多普通居民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子。(虽然内地也很贵)没人有愿意与别人分享东西,包括家乡。就像北京人一样永远讨厌北漂一族。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但如果不是一大批北漂一族前来,帮助北京发展,北京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这么现代化。香港同理,鱼与熊掌总是不能兼得。旅行,本身就是远离一个城市,奔赴另外一个城市,无论这个城市给你好与坏的感觉,但有点不变的是,对于未知的风景,我们总抱着憧憬和好奇。所以对待同胞多一些相互谅解吧!但内地人确实需要增强素质,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像 陈思呈文中所说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多想和心爱的人真正地到远方一次,远离争吵。远离我们命运里的人际纷扰以及俗规中的热闹。人们总在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牵绊。而无法实现,最终只能在后悔中渡过。说走就走,不等后悔。梦想、目的地....近在远方。

越执着越没有结果

迷恋走在路上的感觉,看着陌生的人发生在他们身上陌生的事,我可以悲怜也可以一笑而过。人人都说,趁着阳光正好,趁着青春年少,趁着还有梦想,一起去远行,可是远行终是未成行的居多,好多人在生活的路上迷失了自我,在欲望的途中丢了曾经。如此,好多近在远方的成行,却不知何去何从。花谢了,要知道它的价值,不堪重负的女子,满心都是落寞的孤寂,一直苦苦纠缠在岁月里,不放过自己,也不放过他人,那种难忘的辛酸悲情,苛刻般的对待自己,终于在最后的最后懂得了,放下,然后远足,然后在重新生活,这样是不是就会有一丝丝的幸福。印度在我印象里一直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国度,那种神秘吸引着你的向往 ,也许,那里的故事都丰富带有色彩,也许那里的人都带有神秘的微笑,一路的惊喜,那荡漾在心尖的神秘,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幸福。三月末了,阳光格外的耀眼,而夕阳也如此美丽,那灵动的余晖,映衬着满城的花朵,落在步履缓慢的老人身上,都带有一种久违的温暖。心灵的悸动只为那一瞬间的美好,即使没有百合的纯净,也有独特的韵味。记得最人多的一次旅行是九个人,一群花一样姑娘,那种美是不常见的。和友人说,我们这样性格的人看似会喜欢会习惯一个人旅行,而却不是,我只能说我可以一个人逛街一个人逛超市,却不能一个人旅行,也许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一个人会觉得更加的惬意,而我却觉得少了一份安全感。好多地方还没有留下自己的足迹,好多人还不曾遇见,读一本好书,在一本书里,去探寻不曾见过的风景不曾遇见的人事,不曾表达的心情,行走的力量带给自己的更多的是震动,带给他人的更多的是领略。近在远方,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走走停停,过一段不一样的生活。能用心去感受远方的爱,用大脑思考远方带来的问题,那生活去体验远方带来的特色,用岁月去记录远方带来的回忆。书中的故事,提醒我了解了又一样的旅行,无论是你在路上,还是将在路上,还是从路上已经回来,放平心态,将时间慢下来,然后去重新生活,渐渐的你就会感受到这上天赠与我们的幸福。

不一样的《近在远方》

这本书看到了不一样的小七的感觉,封面好好看,内文纸也好,非常漂亮的书。很喜欢。内容上来说,也很喜欢,适合慵懒的下午慢慢看。读了几篇觉得配图也好,每个作者的文字也好,都很舒服。之前想到买这本书主要就是因为书名吸引我,会去想想,觉得意境很不一样。

To the brightness that blinds me

在所有的旅行故事里,我依然最喜欢《小王子》。小王子在他的小小星球上看护着一朵偶然飘落到他的星球上的玫瑰,小王子对这朵虚荣的玫瑰花充满了好奇并且惟命是从。但那时他并不明白玫瑰花骄傲背后的爱意,心却受了伤。于是他离开了他的星球,到太空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他去到了七个不同的星球,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与风景,交到了新的朋友,知道了驯养的意义。有一天他在地球上见到了一个盛开的玫瑰园,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对玫瑰的爱:尽管这里有五千朵和他的玫瑰一摸一样的玫瑰花,但他的那一朵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曾专注的凝望过她,为她盖过遮风的罩子,因为他爱她。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困囿于熟悉的地方,在茫然疑惑焦躁不安中找不到出口,不如走出去,把自己开放给陌生的远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一束光,让心境豁然开朗。就如陈丹燕在《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架贾斯坦邦》里写的:“旅行之所以迷人,却是旅途中总会渐渐找到一条小径,通向你曾在地图和书本上,或者相片或传说中心向往之的那个世界。你不知道那一刻如何到来,但的确能够等到,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旅行是有这种神奇的魅力的。让你发现世界的美,也让你发现自己的真。在读这本《近在远方》的时候,很多作者的感受都强烈的引起我的共鸣。比如我很喜欢苏枕书的那篇《何月不照人》。文笔细腻又清奇,她写与友人一起坐雨天的缆车,“身下绿海,开满洁白的油桐花,她俯身贪看,忽而流下眼泪。”友人说,“不知为何觉得难过”。想起有一年在额济纳旗,凌晨起早坐车去居延海看日出。车子驶进沉寂的夜里,抬头向窗外看了一眼不禁就惊住了:夜空像一张巨大的图腾铺面而来,无数宝石般明亮的星星镶坠在上面,注视着这狂野中渺小的我们。那一刻,心中热流涌动却无法言语,也直化作喜悦的泪水在冷冽的夜里默默流淌。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动。知道这世界的广阔,便不会再妄自尊大,见过各种不同生活状态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着的人们,就不会再妄自菲薄。我们在旅途中探索,也在旅途中成长。渐渐的也就明白,最迷人的不是风景,而是在路上慢慢找到的自我。《近在远方》第一篇收录了庆山的《花谢》,庆山是安妮宝贝新的笔名,《花谢》这篇游记性的随笔,相较她之前的文章,少了从前有些浮夸的辞藻,增添了几分佛性的冷静。在内容上,也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变化。若是从前的安妮宝贝,这一篇估计写到“花开了会谢,适得其所”也就完了,而作者却在最后又写到“心中一念,让无边世界幸福,则花开了没有凋谢。”我们便知道这已经是庆山了。虽然安妮宝贝之前的作品被很多人诟病无病呻吟,但我们可以看到她也在探索的路上,在努力灌溉着自己的那一朵玫瑰,或许是她的写作之路,或许是她心中的信仰,而我也祝福她得偿所愿。在《近在远方》封面书名旁的有一行白色的小字“To the brightness that blinds me”。正如编者说的,世界上其实无所谓远方,你的每一个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走吧,去到那光芒所在,看清世界,也看清自己。

让我带你到处去旅行

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早班机,不会在这个时间坐在这里评论一本书。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使人绝望。前几篇是除了辞藻堆砌毫无看点之文。这种文字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同义和近义词,反复出现的孤独和岁月静好、宠辱不惊的不同表达。那它又有什么浪费时间之处呢?那就是内容空洞,味如嚼蜡。何不买一辞海来学学遣词造句?语法错误更多,比如为了文字华美,尽量少用人称,大量句子缺乏主语。也许是我(庆山:此处我字应省略)应试教育受害严重,委实难以细读并感受此类文字优美之处。但是七堇年将庆山(安妮宝贝)放在第一篇,我想这与她自己的情结有关,也与那个时代带给安妮宝贝的名声有关。七堇年自己最末的那篇文章晦涩之处颇多,但仍引人入胜。不仅仅是酒吧匆匆一吻,更有无数的留白。何不再听听歌谣和故事,造一座城池来?但是因为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使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买下来,并且可以推荐朋友读。题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爱情故事,却胜过世间肝肠寸断情爱故事千百倍的母女情谊:《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平淡而朴实地由一件毛衣引出戏剧性的童年往事,偏又与母亲老去后迈入童年状态的母女二人不同反应形成强烈对比。“就算要她跪下来”。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自己翻不动一页书。关于自己童年的记忆,最多的就是挨打吧。幼年的自己是沉默寡言的人,挨打也并不说痛,不求饶,不哭。母亲一边打,一边生气又痛心:你可不可以哭一下,认个错。她怕我不知伪装柔弱在成长的过程中步履维艰。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她的生气之处,懂得之后,也无法和她好好谈论。只能尽量努力,不让她伤心。唯一为她做过的事就是在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发现我身上的伤痕之后问我是不是妈妈打了我之后,撒谎说是自己撞的吧。很少对她撒谎,最多的就是每次她问我姑姑们是不是经常说她坏话,坚决地说没有吧。那么伤心地觉得妈妈很辛苦,很爱她,希望大家可以对她好一点,让她开心,让她的愿望都满足,却不能让她知道。或许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种情绪吧。我对自己的感情判了罪,我不愿意她觉得我是懂事的乖孩子,让她对我一直毫无希望,这样在未来便不至失望。小时候每年大年三十带我去玩,忘记时间,全家人满城寻找我们的那个表哥查出艾滋病。两星期前的一次午饭,妈妈轻描淡写地说,我愣了很久,只能吃一口白饭。他们舍弃一切全心全意来爱护的我不能承受,执着地去了远方。在自我牺牲的亲情和坚持自我的伤害里面,我选择逃避。时间分分秒秒流逝,逃避的空间愈见狭窄。“我不想讨论。”这是任何时候她努力尝试开启话题得到的回复。整个少年时代,我都不能接受自己。小学尝试自杀,被她回家拿东西发现。高中生病,隔一天早上她就要陪我去医院。医生害怕药品副作用,每周换不同的药。吃伤胃的药那几天连续呕吐,伤肝的药那几天早上起来鼻腔流一大滩黑血。有一天,我站在窗口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行人车辆,她走到我身边,说:你看那个傻子即使那样,每天也很开心。我希望你过得快乐。我没有看她,没有说话,我不能面对煽情的场面,转身离开她,关上门。只是那句话,一直在心底。最痛苦的时候,向她坦白。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骗她的,她很痛苦,却要故作镇定地说:我知道你是幼稚,我就当你什么也没说。为我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永远担心我不能照顾好自己。有一天,她仿佛很伤心自己的老去。“如果你有孩子的话,趁我们还能帮你,把他带大。以后我们走了,你老了,他可以照顾你。”我的心中如有泰山,不能言说,只得笑笑。妈妈,这辈子是不能长成你满意的样子了。下辈子换你做我孩子,可好?让我带你到处去旅行。

在远方,扩大内心的能量

在谈内容之前,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外封面和目录。1.外封面拆下来铺平后,是一幅漂亮的风景海报;2.目录不同于常规式的目录表,是在一幅彩色世界地图上标示的。这两点用心而又特别的设计,很喜欢,在此先赞一个。————————————————————————————————————————————————————————————这是本以“旅行”为主线的合集书籍,谈到旅行,第一联想到的是毕淑敏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她在文章中例举了33个旅行的理由,如:远方有故事;为了看到不同的景物,激发自己的荷尔蒙;为了能吃到不同的食物;为了看不同的文化;使人脱离凡俗;可以让人从原来的窠臼中跳脱而出;为了追寻某种在社会里已经遗失的东西;为了跟三两好友共同度过一段美丽的时光;是从自己活腻的了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而我最喜欢的一个理由是:人在意志空间的行走,通过这样的意志行走,扩大了自身掌控的范围,最后扩大自己心理的能量。琢磨着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取为“近在远方”,难道有咫尺天涯,天涯咫尺之意?带着这份好奇,走进了这本书。安妮宝贝在《花谢》里,借象河和鹿真的一段日本之旅,谈“一念”。(安妮宝贝的小说里,讲了太多第三者的故事,这篇也不例外。)文末,她说:“心中的一念,就可以让无边的世界幸福。终结了会有开始,死去的会复生。只有这样,花开了没有凋谢。”那为何小说名字叫“花谢”呢?取意“花开了没有凋谢”的一首一尾麽。安妮宝贝在改了新名字“庆山”之后作解释,说:“以现在的状态和心境,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名字。更多理解是在意会之中,因此无需解释太多。这次改名不代表安妮宝贝这个名字的消失。如同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一个旅人走到新的边界。你可以照旧一直称呼我为安妮或者安,它融化于这个新名字之中,有它自己的存在和位置。”很多人猜测可能与安妮宝贝近年来潜心佛学有关系,所以才改的名字。在这篇《花谢》里,确实包含了很多佛学的东西。陈丹燕的《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是比较喜欢的一篇。着重于记录,言论观点的东西不多,只有几段落的“陈丹燕旅行语录”,比如:“安静下来,你要安静得好像阿拉伯水池里浅而静、倒映着蓝天的水一样,没有一丝的涟漪,这样才能在这无边灿烂的细节里沉浸下去。”看这样的文字,就像听毕夏的那首《安静下来》,“安静下来,让我能听得到雪花在开,开在胸怀,朵朵像云彩;安静下来,让我能听得到风的那端,希望正走来,自由自在……”。这些文字,这些歌,总能让我安静下来。陈思呈的《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讲的是亲情,与母亲的一次,唯一一次的旅行。 这篇文章,让我警觉起来,我不是也是那个常常嚷着要赚钱带母亲去旅行,却一直因为种种借口没有去的吗?!“是的,我没有带我妈妈去巴马。我没有带我妈去旅行过一次。她去了更远的地方,她离开了地球了。我吃过那么多好吃的,却没有带她吃。”整本书,在此处,久久不能翻页,能够触碰内心的文字,越来越简单了。七堇年的《黄昏收集者絮语》,作为整本书的终结,看得有些压抑。她在一天中最喜欢黄昏,觉得可能因为太孤独了,人与人之间,找到一丝共同点,很难得,那个也喜欢黄昏的大叔,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但不知道为何,即使是温暖的遇见,在她的字里行间,我还是读出了一如既往的略带悲剧性的结局,更有一种真实的不可逃避的心酸。正如结尾那句:“那是我们自驾旅途的终点,也是我们那年相见的最后一天。”或许,去远方,正是为了扩大内心的能量。

总想大笑出门去

会急着买这本书,当然是因为小七。拿到书后赶紧先看了最后面的《黄昏收集者絮语》,然后是郭珊的《旅行者的故事》,自然是很好理解的事。结果,有点失望。又从头开始看了几篇,简直是在快快地跳着阅读了,有种当初看最世出的那本伦敦游记的感觉。游记这回事,真的不是从头到尾流水账般记录下来,也不是你去过很多的地方,或是去的地方很冷门或奇妙就能写好的。不过,今天早上读完的最后几篇,出乎意料地觉得挺不错,特别是木遥的《断章七则》。又或许有些今日阳光满溢,又出门晨跑后悠闲地吃着早餐的缘故。对旅行的渴望也更盛。仔细想来,近几年来,总在往外跑,远到敦煌,近则同里。和家人,和一群多年的好友,和支先生,花着自己的时间,腆着脸费着老爸老妈的钱包。结束了一趟行程,一堆地名又开始在眼前跳着,说,明年选我,选我嘛。木遥说,旅行是一种代价极大而收获极难衡量的的爱好。他还说,旅行更像是一桩任务,它需要耗费更多体力,在细节上倾注更多心思,还要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在那个与日常生活迥然不同的时空坐标里,身体和意志都被极大地伸展开来,在很多情况下,那并不是种享受。确实,每次旅行往往很累。它不像度假,乘着飞机或是坐着游轮到了一个地方,每天泡泡温泉、吃吃大餐、看看美景,悠闲地过一段日子又通过头等舱被送回来。退一步说,有人帮你安排好了所有的行程,只需要你准点出现的旅游,也让人累得慌。那么,要确定时间、伴侣,提前订好所有交通和住宿,按分按时来规划行程,记录下不吃后悔的当地美食,然后做出最优选择,这样的旅行,怎么会不累呢?有时候也会疑惑,比如夜晚坐在奔跑在西北戈壁滩的K字头火车车厢的窗边的时候,比如半夜12点还拖着酸胀到几乎不能动的双脚晃荡在香港的街头的时候,自己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舒舒服服地躺在被窝里刷刷剧,却要花钱出来这般受苦受罪?问题一闪即逝,只有出门的渴望愈发膨胀。重庆,四川,内蒙古。泸沽湖,伊犁草原,花莲垦丁。九宫格火锅,烤全羊,士林夜市。曾经居然觉得中国已经没几个想去的地方了,如今想来那时真是幼稚啊,只是管中窥豹罢了。除此之外,大阪,京都,威尼斯,布拉格……名单在不断加长。大概就和有时喜欢戴上耳机,自我沉浸一样。旅行首先能让自己跳脱出平日的生活,即使只是去相似的城市,也终究是一片陌生之地。不同的是,旅行非与世隔绝,是入世体悟。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见过的景色,吃没尝过的食物,感受不同地区的气氛。那种新奇与快乐,着实令人着迷,让人不自觉地想出门。即使有些心情,有些美好,用笔端难以记录,连相机也无法捕捉,但那一刻的感受,催人甘之如饴。木遥也说,我要借此证明我仍然在热切地用心生活,而非坐视它陷于一成不变的虚无。在那漫长的没有终点的旅途中,在那些不期而遇的动人时刻,在华丽的风景定格于脑海的一刹那,我得以让自己相信所有努力和坚持自有其沉默的意义,而我仍然有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嗯,我相信。

一开始就应该走向你

这本书里说:“再远的地方,只要愿意迈步,都不遥远;再近的地方,不愿意走出去,都那么遥远,就是近在远方的意义。”这些作家的作品也都很熟悉,在我十几二十岁时,也曾对此爱不释手,天知道,我本来想用疯狂迷恋的,当字出现在文本之后,自己都开始嘲笑自己了,疯狂这个词一点都不合适我。曾经或许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也意识到的,可惜这些一瞬间的意识却往往抓不住,我们都固执,坚持自己一味的想法,认为这世间有无数的可能性,也从不害怕错过...是的,当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从来不害怕错过,当我意识到可能已经失去了珍贵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干脆丢弃。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彷徨,说得最多的就是害怕自己嫁不出去。前两天刚刚度过了二十六岁生日,第二天舍友出去和春节的相亲对象约会,说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对方是个胖子,是呀,据说那人有车有房,脾气还很好,从前她们都讥笑我是个外貌协会的,这个结论从哪儿来的我都不晓得,反正我从来没有祸害过别人。然后我和一个同学吃了中饭聊天到下午二点半,那孩子说一早就要回学校的,聊着聊着就错过了时间。喜欢豆瓣,因为不管发表什么样的忧伤,都勿需大惊小怪,和别人的故事相比都显得那样的小嘿嘿...我那些心里话又讲不完了,现在是上班时间,突然就没有灵感了,看到公司一个老员工发的说说,说好想做一件一辈子的事...是呀!我也好想的,希望一遇见就是一辈子,那些多余的都不要出现了。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好像很喜欢我的人,为什么用“好像”呢?因为我从来都没看清过一个人,他们常常说我是大笨蛋,好人坏人都分不清,也不晓得到底谁是真正对自己好的,好吧!我分不清...反正就是别人向我示好,我就本能地要远离他,后来他喜欢别人,但是一起玩的时候,目光也总放在我身上,有时候我都想跟他说“你看上我哪点啦?我改还不成么...”哎...我真是太坏了,活该嫁不出去...写不完了,反正就是希望从此以后,晓得记住过往的时光,就好像工作的时候要记得自己做过的事,再次面试的时候,那些都会成为经验。(德能空气能,全球热泵专家)

三分向往,七分守望 (文/苏菲)

一 释题一直都向往远方,也一直没去成几个远方。到如今,依然在守望。去与不去,只要那番心事还在,远方就还在。其实,远方更像是得到宽宥的自己,唿扇着憧憬与希望做成的翅膀,许你一片大海,许你一个春暖花开。所幸,我虽固步却也算不得自封。还是经常坐车,公交车或短途火车。坐上车,任随一路颠颠簸簸,摇摇摆摆,看流逝的窗景,毕竟四时不同,也看往来的人,生命在大地上忙忙碌碌,这番独坐游赏,倒也不失惬意。或许一些情愫在平日里未得释怀,一坐上车,最希望能倚窗而坐,然后一路出神,不闲聊,只想事,断断续续,有些在上车前还纠结的事,如同那眼前风景总会退到车后一样,不成想在不知不觉间已随风化开,抛诸脑后,这真是神奇。去远方,也无非是在奢求这样吧。在古代中国,有一个特别风尚又神奇的词,叫作“卧游”。文人墨客尤爱之。无论赏画读诗,入化之境皆可卧游,如临其境。这本七堇年主编的《近在远方》随笔文集,收录了十位作者于远方的肺腑感怀,囊赤道南北,括海陆东西。斯人斯事斯景斯情,最适合卧游者凭窗畅思。文案有云:“这世界无所谓远方,每一个你的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说得极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亦是别人远方的风景,近在远方,多么玄妙!二 游思,十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看樱花去,樱花却已落。两个失意女子,背着一箩筐断肠愁心事,远行日本。准备一路上把烦恼全丢掉,却不料睹物思人,箩筐里随丢随满。究竟男女如何才得长相守?你侬我侬终究逃不脱一地鸡毛。且将这一腔凌乱全数交与京都的清美来疗愈吧!木桌插花榻榻米,简而洁静,袅袅热汤驱赶疲乏又暖人心肠。八重樱陨芳华于瞬息,南座戏里戏外痴迷执念,有清酒名一刻者,俱是提醒无常。最后在三十三间堂,于佛前领一个悟,终于放下箩筐,樱花复盛放。关心照顾却不控制,不占有,只是一起往前走。在留有余地又讲求度的日本美学里,长相守终得一解。第二个故事。雕花窗倩影怜,一朝鸽信到,城门烈女红砂岩。这是一群女子的故事。在现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之间的沙漠里,有23个古印度小国,这群女子就是诸国的王后与王妃。寝殿镶金镀银,装饰着堪比宝石的五彩玻璃,饰满艳丽绝伦的细密画。美人身着印度纱丽,舞翩翩。她们在高高山上的城堡里,在城堡里大理石镂空雕花窗围起来的风之宫里。她们是网笼里的金丝雀。她们只在那些像蜂巢般的窗格间,看日出东方,看彩霞满天,看城堡外丝绸路喧嚣尘上,看己身之外的变幻。这让我想起大河剧《大奥》,也是水泄不通的城中堡,墙中墙,大奥里的女人们也是看云看风,等那唯一的男人到来。她们的美丽是传说,外面的人从未见过;她们的爱情是悲歌,在城堡外不断演绎着。一朝传来消息,大公打败仗了,城堡要沦陷了,王后与众妃刻掌印于城门墙上,金丝雀浴火成凤凰。她们为一座城殉葬,城民却不知她们的名。她们在殉葬制里得到安息,想必在风之宫里,也曾有过快乐和幸福,若说全是凄楚,世人何以如此信誓旦旦呢?而今的我,踩着陈丹燕的脚步,写下这些字以慰藉远方那沙丽飘飘地年华。第三个故事。“是个好人”的情谊。想来这世上真的有那么一种情谊,就像自己照见自己,知我懂我爱怜我,发乎情,止于好人。可是,我从来没有感受过。可以称作“知己”吗?但又觉得其中少了点什么,未得这篇文的真妙。伊豆如果没有《伊豆舞女》,就像丹麦没有了安徒生。而伊豆舞女若没有遇见川端康成,“是个好人”也不会令人如此慨叹。故事中的她,人在伊豆,心却系在远方的台湾,川端遇见伊豆舞女,她遇到那个她。她追着川端康成的脚步,终于走出那幽暗隧道,却发现隧道那头是一样一样的天高云淡。失落吗?多少都有一点。她与那个她同游花莲、同赏大海,又在北京,在台北再次遇见。她生病,那个她悉心呵护;她人在伊豆,却还念着那个她想去看看虎丘的梅花。在没有提示的最后,那个她发来一封信:“你是谁呢?虽然不认识你,但今晚月亮真好。”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离得太远,一段“是个好人”的距离。我一直以为,《伊豆舞女》在说着爱情。不想竟是这样!只怪那期盼的初心,追上了又如何?得到“是个好人”的答复,不是爱情啊!若能转念,便是刚好:幸好追上了,也问了,也答复了,比友情多一点,比爱情少一点,“是个好人”,唔,抬头望天,方可安心地对自己说一句,何月不照人。第四个故事。一次一次借旅行逃出庸常,又一次一次在旅行中遭遇庸常。出逃,遭遇,再出逃,周而复始,旅行成了心灵的债,成了身体的包袱,也成了人生路上的苦修。这位不屑于数学的应用的应用数学家,无奈于学术界的乌烟瘴气,带着身体和心灵的枷锁,去远方。他开车穿越美国大片大片的森林湖泊,享受那份犹如太空行走的自由,这远方所在之地竟有个印第安人的赌场,人们在此消磨光阴;他远行初访陌生的古巴哈瓦那,陷入了由体制酿造出的令人扼腕的破败的庸常,贫穷、杂乱,欺骗混合着年轻人的狂欢,这是个不愉快的远方;他在芝加哥美术馆与诸佛遇见。还遇见了日本的“无常”。樱花、流萤,在转瞬即逝中找寻美的安慰,在消逝中甩掉庸常。可是,他在温哥华、在波多黎各、在柏林,又再一次地被孤独的自己,被庸常席卷。无常只是短暂的抚慰,它制服不了庸常这匹猛兽。最后,他找寻去远方的意义,何以一次又一次地出发呢?他说那是证明,证明他仍在热切地用心生活。好感动,像极了那个不停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第五个故事。一个人的痛,一代人的伤。这故事朴素的像小时候家里的腌豆角,家家都有;也珍贵的像小时候偷偷收藏的糖纸,那是很多人的小心愿。一个时代的样貌掩盖不住个人的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已经做了母亲的人,多多少少有如同故事中那位母亲的遭遇。真的,我见过几多,单单在我的故乡。爱情是最淡的,最上不得桌面也不被奢求的,相濡以沫已经是标杆了,一般的人家只求鸡犬太平。大年初一小孩们也确实不准哭。哭了就要挨骂或挨揍。这些往事,若不是在哪里读到,很少会想起。因为当年那些小屁孩们现在都长大了,而立之年,正是风生水起的时候。也好奇怪,他们几乎像当年收藏糖纸一样的,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心愿,带着老辈人出去旅行,去远方,离开呆了大半辈子的方寸之地,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真的,我见过几多,不单单在我的故乡。很多人因为上了年纪,腿脚不便,各种病痛不宜坐车出行,有的甚至已过世。这哀伤的结局,这未了的心愿,生出了多少后悔,多少如果。“我们会像一盆水接纳另一盆水那样,能互相照见。”这是一个痛彻心扉后的发愿。一代人的伤,抹不掉,抚不平,还没有愈合,下一代又会生出诸般心愿未遂,轮回的命运,伴随着人类生息。第六个故事。人类学的动物世界。这样说,绝不含一点贬义。只取其中之意:在没有文化区隔的动物世界里,吃草和吃肉仅仅是区别。跟随季节和物种基因,自在生长。人类学研究者们眼中的麦城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他们融入其中,以丰富的世界各地田野考察的阅历,驱赶走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麦城只有两个季节,冬天的积雪厚到夏天才能融化,一眨眼,又到了冬天。在漫漫冬日里,一如玛尔莎,不知身在何处,饮酒,拒绝独自一人的狂欢,全城人自在随兴地一边自我解嘲,一边酿造爱欲的氤氲。直待一朝冰雪消融,鸳鸯无数。不同种族、不同性格、被称为“不是一类人”的两个人、迷茫着性别取向的不停爱的人,爱上了又分开了,跟随季节的巨轮,自得其乐,生生不息。玛尔莎酒醒何处?在麦城这不是问题。只有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在人类学悖论里摇摆。不要对其他文化轻易批评,那么就盲从吗?泛爱众吗?“幸好整个城市都是醉的,没人在意你是否醒着。”人类学动物世界里的未知,是冒险,远没有蝴蝶遗落翅膀那么美。那么,离开麦城去远方呢?未知只会越来越多,摇摆只会更加剧烈。第七个故事。一种恨毒了的病。还记得《甄嬛传》里,皇帝对甄嬛说:“你恨毒了朕吧?”“恨毒了”,咬牙切齿、拳握筋绷、目能出火,脚可断墙,可就是如此这般压抑着。恨到死的程度都差一些,要恨到中毒一般,生不如死,才是了。鲁迅当年一定是恨毒了这帮中国人,今天老王子亦是这般如此地恨毒了。一趟远方的南非之旅,不见奇国异景,异域喜乐悲愁,眼中只有那一群人,在世俗热情里甚嚣尘上,丑态毕露。这是一种什么病呢?我猜,是一种压抑的病,身心不得舒展的病,是活在过去的病。父辈没有实现的,没有得到的,下一辈就要争抢着去实现,去得到,没有命令的命令让人都中了毒。我曾听过这样一个五味杂陈的故事,有个男孩子,十几岁时家境不好,外出打工挣钱受尽屈辱。十年后他羽翼渐丰,把挣来的钱尽数交给父母,那天,他说:“我有一帮子好哥们,说真的,他们干的事绝不是好人干的事,可是他们有一点,让我认准他们值得相交,那些人中没有敢不孝敬爹娘的,爹娘让他跪,他绝不敢站着。”我至今也没有想透这故事,总有些别扭呢!老王子最后写道:“这种东西塑造着我们,也毁灭着我们,它像是德班那家中餐馆里挥之不去的苍蝇:一开始我们不停的驱赶它们,最后我们发现它们早已是餐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过去的眼泪咽进肚子里,长成肉长成血,滋养出一种恨。这鬼魅般的恨以百变之形混迹于热闹世俗之中,跳脱不得。现在为过去而活,明天也只是过去这根老干上不起眼的枝桠。整个民族就这么压抑着,繁衍着,哭着乐着热闹着,却不问幸福是什么样。第八个故事。吃不到葡萄,不要说是酸的,看一眼也就罢了。哈德孙河以东,威尼斯以北,飞机,来回飞,租个车奥地利德国瑞士兜一圈儿,卡布奇诺、夏威夷坚果、巧克力、提拉米苏、意大利面、杂烩海鲜面、墨鱼面、红酒炖过的葡萄干、松子、奶酪熏肉、喂奶酪长大的猪肉、山蘑菇、生牛肉塔塔、红酒、世界高端老牌时装配件女设计师,母亲小时候住印度新德里外交使馆区的住宅小区。来把以上词语组合一下,大概会得出以下结论:这是一个高富美+吃货。好遥远的远方,好高端的资历,好快乐的吃货。纵然你是生病头轻脚重地去吃的午餐,纵然你是受到同事排挤捡的没人要去做的差事,纵然你意大利的同事遭遇着不幸和怀才不遇,纵然那只是个意大利山区的小镇,再多的困难、困苦,非常奇怪的都被忽略过去了,印象里就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女设计师遍尝各种美食。也不奇怪,因为我是吃不到葡萄的人。看一看,艳羡一下,也就过眼云烟了。这种差距,打个比方,就像公主送给乞丐一只火鸡,公主想的是举手之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乞丐大约想的是这一天不用饿肚皮了。哪怕那位公主刚刚遭遇恶毒皇后的残害。阶层不同吗?素质不同吗?一人眼里一世界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可我就是望着那串葡萄,其他的都不记得呢!第九个故事。去远方,只看背影,不问年华。走在路上的旅行者,望向远方的目光,略显疲惫却虔敬的背影,总是令人心生慨叹。孑然于世,安静行走,无所求的自在。这只是一幅唯美的画。一厢情愿画的朝圣者。若你拦下一位旅途中人,只消一问,便勾出一连串的故事。那去远方的故事,若高远超然,自是美不胜收;若纠结、困苦甚至阴暗、狡黠、凄狠,不啻有些怅然所失。事实上,后者居多。旅行者的故事,更多命运的冲撞,更多感情的波折,更多心酸过往。一把吉他走天涯的渡边先生,从没放弃理想,却还在求索。妻子变成照片,故乡变成异乡,他要找寻的依然在路上,他不可放弃的“根”只能以死亡收尾,以空虚做脚注;为了挽救理想的搁浅,充满责任感与正义感的记者摄影师K,毅然辞职去远方支教。那里有寒冷、虱子也有梭罗、流云、星星。然而,心未死,身已不敌世俗沦陷,娶妻生子,为生计。大马士革墙上的弹孔成了最后的纪念,取而代之的是婚庆摄影世俗的圆满;美籍华裔Sam,祖上不幸卖到远方加州修铁路,经过六代人的打拼,远方已是故乡。若不是越战的残酷无情,他或许会成为战地摄影记者,名垂新闻史。不过,他的理想还未筑起地基就被夷为平地。后来在商业、女人之间玩转,远方只是各种猎物和渐渐老去飘远的过往。离开之地是地狱,要去的远方,亦非天堂。所以,若有幸遇到旅行者,不要说什么,就那么默默地走一段路吧。他的故事让他带走,别打扰了你的远方。第十个故事。你讲出的,与我无关,我猜到的,是我的独白。黄昏,一个安静放松的时刻。坐在长椅上看来来往往的人,猜想他们种种,终是与自己的对话。加州一号公路的黄昏、新墨西哥州的黄昏、华盛顿杜邦环岛的黄昏、纽约、盐城湖、亚利桑那州的黄昏,这远方的黄昏或夕光熠熠或云雨漫卷,各有千秋,然而相同的是,都牵连着那来之所在:北京去天津的高铁落日,小娟的歌声;珠江夜游日光灯的惨白,爱情的落寞;广州白日心烦的暑热和夜里渗出的眼泪。看旧金山一个一个窗口里的灯火,猜一猜灯影下的故事,那是对远方的家的向往,哪怕相认又离别,哪怕尘归尘,土归土,一个美国男人在不幸的家庭里不懈的对爱的营造,7年前土耳其老板一家的圆满,无不触动着旅行人的心,心之渴望。可望而不可得的净化,正是远方的魅力所在。书已读完,各人的心事还在生长。我猜着书里的故事,想着我的远方。那还是一片朦胧之境,没有去路,只有方向。我只能三分向往,七分守望。(作者:苏菲,豆瓣:米娜的小生活 邮箱:2724218395@qq.com)

旅行的意义

文/河北小珊 评《近在远方》你累积了许多飞行你用心挑选纪念品你搜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你拥抱热情的岛屿你埋葬记忆的土尔其你流连电影里美丽的不真实的场景………………每次出行最想听的旋律永远都是陈绮贞这首《旅行的意义》,尽管如此正如歌词中你说不出爱我的意义一般,从未弄明白旅行的意义何在,我从未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本来偏内向的性格在工作后变得有些封闭,不想面对似笑非笑的面孔,不想听到毫无意义的恭维或是拐弯抹角的挤兑,常常有想逃的冲动,旅行,是我对生活的最大对抗。还好,短暂的离开就能让我忘记很多烦恼,我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对我而言,或许旅行就是为了短暂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是我生活不下去的时候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近在远方,让人遐想的名字,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想去的地方拿起行囊,迈开步子,再远的地方都不算远。第一次看Mook,(PS:“Mook”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独具魅力的 “杂志书”(Mook)。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感觉很享受,10位作者讲述了各自的旅行或者别人的旅行故事,以及故事中的爱。以此告诉大家旅行的美好意义。本书的设计很用心,外封面打开是一张漂亮的海报,目录是地图的形式串联起来的,仿佛读完书就走遍了世界,这些都是我第一次见到,眼前一亮、满心欢喜。书中插入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其中包括大量的异国风光,让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我大大开了眼界。另外内容非常动人,几位作者的语言优美不做作,情感真实,描写的淡然又恰到好处,在分享作者的情感时时而会产生共鸣,仿佛描写的就是某个时刻的自己,竟然一个人读出声来,许久都不想停下。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也渐渐长大,却越来越容易感到空虚。每一次旅程,每一段感情,我们从来说不出它真正的意义, 可那些或许酸涩或许甜美的记忆,却一次又一次,在聆听陈绮贞的歌曲时,一点一滴的被牵引出来。下一站我要去哪里?

如果没有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远方,似乎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可以是山外的城市,可以是城外的海滨,也可以是大海另一边的国度。我们可以孤身上路,亦可结伴同行,无论如何,我们的目光从未停留在此刻。这便是远方的意义。它在呼唤,呼唤心底的勇气,呼唤前行的热情,或许,还有隐隐的爱情。也许,这就是《近在远方》诉说的感动:一个人能送给爱人的最好的礼物是时间,时间能送给一个人的最好的礼物是远方,愿你与所爱一直走下去,走到时间的深处,人生的远方。我们的远方,就在我们一步一步前行的时候划归咫尺。从亚洲到美洲,从欧洲到非洲,我们追随者旅行者的脚印,鞋底的沟壑填满了远方的泥土,肩膀的背包装满了布满了行走的灰尘。我们,还感受到旅行者的心境——淡然、惶恐、踌躇、炙热……他们不仅为我们写下了美景,还为我们带来了感动。我们习惯了在前行的时候带上相机,随时咔下所见。但却在匆匆忙忙的旅行中,忘记了感动。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瞬间变得安静。没有熟悉的观众来欣赏我们的逗趣,我们的狂热,我们把真实的自己暂时掩盖起来,扮作礼貌温和的旅行者,彬彬有礼地讲话、走路、观赏。可我们一直期待能够偶遇到一个秒懂自己的旅伴,然后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情侣出游的时候,似乎浪漫会缓缓地迎面而来。总会有一个人在左右陪伴,倾听我们的不安和兴奋,商讨共同面对的难题。可是也会有争吵,也会有分歧,也会有不欢而散。僵局还是迁就,转身离开后的妥协似乎一点一点地磨合下棱角。好朋友们一起活动似乎是最为欢乐的时刻。嬉笑淹没了困难,感动盖过了泪水。总会有人站出来,成为小伙伴们的领头羊,在众口难调之中找出尽可能满足所有人口味的一条路。互相扶持,互相依赖,友谊尽显,情谊无限。前行的路上必定有美景,可我们也要带上感动。有了感动,我们的远方才会熠熠生辉,才会在归家之后越发生动。那些一个人的惶恐,两个人的浪漫,无数人的欢歌笑语才会愈发的深刻。美景可以定格,可以留念,感动却一直在心里,念念不忘。

路上的旅人

《近在远方》这本书,是由七堇年主编的一本旅行合集,里面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他人的旅行故事,如花谢、旅行者的故事等,在某地存在的故事,如王后的手掌等;自己的旅行故事,如何月不照人、断章七则、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故事等。但是也不可确切的这样分类,不能完全说是自己的故事亦或是他人的故事,旅行并非完全可以归属于个人,它发生在一个地方,自己走了一遭,遇见一些人一些事,这是旅行的行径。而书中探讨的,更多的还是旅行的本性以及旅行的意义。大多数人的生活忙得只剩下节奏,日日重复着习惯。旅行并非让你对抗这么多年来的坚持,也并非让你为难得、愉悦的旅行痴狂执着,然而我更愿意相信旅行只是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悠闲”有两种情况,一是静极思动;一是内心平静。旅行是个平衡点,让你在悠闲与焦灼中间找到分解点,它要你看到黯淡墙角处的小菊花,它要你在喷涌向前洪流中看到时间荡起来的涟漪。旅行并非来自内心躁动,而只是一次单纯的出发,像是一座桥或者一个人,把你从此地渡到彼岸。旅行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并不在乎生活的尽头是虚无或圆满。在旅途中极易引发一串思考与探讨,这想必就是旅行的意义所在。书中庆山旅途中关于爱的思考,是她心中强有力的堡垒,不过她这座堡垒是开放式的,愿把正处于痛苦中的人引进来,也乐意让欢快中的人看见向日葵的明亮。她说,“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看起来的确不过是执念加上妄想,有时候显得没有意思。鹿真说,如果以后要找个男人,要的也是大的爱。什么是大的爱?互相关心、照顾,不干涉,不黏黏糊糊,不彼此占有。只是一起往前走。”庆山看到感情中困顿的一面,这时也不需纠结事出于何方,好像与日本也无关了,又好像是在日本短暂旅途中所成全的一切。旅行是大方的,会赐予旅人很多惊喜,庆山是善良的,会带给读者视觉上与内心深处的安宁。如果旅行一旦带有功利性色彩,实质上会更容易错失美丽的景象。如果一味欲对自己进行透彻的了解与反思,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于是,在郭珊那篇长长而精致的《旅行者的故事》里,谈到他人的人生旅途。无论是离开日本,在中国流浪的渡边先生,亦或是最后被现实生活吞没掉的K,还是根据要去的地方选择航线的Sam,这些人作者郭珊都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包容,或许作者是如他们一样孤独且对生命足够认真不敷衍的人,才更容易彼此遇见。看来,你在平日生活中的影子,也更容易投射到路途中,不是投射,是延伸,是继续,上文已提到,旅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在远方》这本合集,写了世界其中的几个角落,作者们仿佛围着篝火坐在一起,赏月谈话,这是夜晚给的慈悲,也是作者们对于旅行的珍重之情感。因此它更是一本可以轻读的书,在轻读中,更可以读到旅行中的云淡风轻,读到作者心中的大风大浪,忘记自己在读一本旅行合集,随之忘记书中关于旅行发生的地点以及故事里的美好。像是走了很远的路酣畅淋漓置身于无垠旷野中,微风袭袭,头发随之飘扬,满地野花,前方一条河流,正缓缓流向远方。这是言语文字的力量,也是自己内心关于旅行的美妙设想,要知道,感受有很多种,口头汉字一个个流露,脑中无声静默的行进.....我们都知道,这些人会一直走下去,看着幽蓝漂亮的海边封皮,总觉得遥远就在不远处,只要迈开双脚向前走,便可抵达。每想到于此,心中便无限欢喜。

在文字里感受旅行的不同意义

近在远方,你所谓的远方实则也是别人的故乡。你走出去,远方就不一定远,你走不出去,再近的地方也属于远方。总是听人说起“旅行的意义”,对于我这个鲜少外出的人而言,期待一场没有负担的“独行”。在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满足好奇心之外,自己能够拿出“独行”的勇气,最终目的是让心变得更加强大,获得成长。多年几乎终日默默陪伴在小镇,看着它逐渐发展,却想象我在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生活着。身未动,心已远。再近也是远方,故每次出门,哪怕是不太远的地方,去的时候都充满向往,回来的时候希望奔驰的列车永远不要停下来,就这样一直开下去吧,看着窗外沿途的风景,不知道想过什么或就是什么也不想,多好。深刻记得少有几次的真正的旅程,一路兴致满满,到最后不得不离开,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的时候,那种意犹未尽的感伤。那些好不容易的行程总是带着遗憾与惆怅…直到后来看到一句,没有一场完整无憾的旅行。应该就像是没有一段完美的人生。这是一本散文型游记的合集。每看到别人的游记,总是心生羡慕。恩,其实这些国外的还好,或许是知道太不可能,才没有深深的期盼,却不会也不能丢失那份内心的向往,感谢可以在这些文字里懂得一些东西,想象遥远的风景,感受一种心情……已经改名叫庆山也好。而我更加喜欢称呼她安妮宝贝。我看她后期散文居多,一直很喜欢她对于生活的态度,文字直接、清朗。在这篇《花谢》中,象河和鹿真一起游日本,中间贯穿着象河与C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安妮宝贝过去的小说一样主要在于探讨,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似乎是象河一直的疑惑。而鹿真说:要大的爱。什么是大的爱?互相关心、照顾,不干涉,不黏黏糊糊,不彼此占有。只是一起往前走。文的最后,在佛前的那“一念”,象河彻底明白了。陈丹燕的故事主要是记录,沙漠里的古堡,国王与王后,那些传奇的古老往事,感觉是那样远久却无比有趣。陈丹燕说:“去一个地方旅行,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东西。旅行是去寻找想象的世界,验证想象的世界是否能与现实中的世界吻合。”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向往远方,只是想看看真实世界和内心所描绘世界有何不同。照片视频里的想象中的怎么也比不上自己眼见的来得震撼。木遥的《断章七则》:“我要借此证明我仍然在热切的用心生活……”所呈现的就像是我们常常说的在旅行中找回自己;苏枕书的《何月不照人》,旅途与回忆穿插,她和她的故事;《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写的“我”和母亲的故事,看了很感动;《不完整的天堂》写不愿听的世俗,说不好玩人事,不见风光,的确不完整。难怪老王子说旅途无趣;吃货王泽的意大利故事温情满满,这生活最好不过是:旅行,有好伙伴,有好吃的,还有来自善良陌生人的暖意。小七的《黄昏收集者絮语》放在书的最后,她写各个城市中不同的黄昏。写小娟的歌声。写自己的孤独。也写遇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是多么幸运。而我对于黄昏却是爱恨交织的,记得小时候一到黄昏时候心里就会莫名的难过,想哭。之后常常看夕阳却觉得特别美。天要黑了呢,可是明天还是会亮起来的。我很喜欢郭珊的《旅行者的故事》,人生就是一场路途,所遇见的人事都是路途中的故事,为了梦想远走他乡的渡边先生,一直渴望与众不同却被现实吞没的K,还有Sam的传奇而丰富的人生。我也渴望像她那样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倾听别人或分享自己的故事,获得一种释然或成长。在路上,有了一些人的陪伴,才不孤单,才让彼此的人生更加丰富。

总有一个地方你愿停留

独自旅行回来,看见这本书,与其说是欣喜,更不如说是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封面的图片,夕阳下海潮连天,说不出的壮观与渺茫并存,就像是这似乎近在尺咫却又遥不可及的人生一样。这是一本旅行合辑,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旅行地,不同的感受。而我,则像是透过这本书,将这些我从未到过的地方一一去了一遍。大学时读安妮宝贝的文字,清冷的萧瑟,就像是炎炎夏日里的一抹绿色,映在墙壁上,时间久了,墙壁上虽有阳光散落的光斑,可摸着还是沁凉沁凉的。而如今,看着更多的是一种人到暮年的沧桑,没有了以前阅读时的隐隐作痛起伏跌宕,就像是在喝一盏茶,一切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安妮宝贝在《花谢》里说:糟糕的是,很多人的生命,活得潦草,轻浮,却又把手里的每一件东西当作实有,不愿意它损坏,不愿意它改变。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我也这样怀疑过生活,怀疑一切,到最后甚至是痛不欲生。可后来发现,放下一切,才能活得舒坦,正如她所说:“宽恕他人的行为,放下自己的期待和恐惧”。万物皆为因果,得失取决于一心一念。陈丹燕的文字,这大概是第一次认真地读。在书中,很多地方,我都用钢笔勾勒做了笔记。其实,很多时候爱上一本书,一篇文章,并不一定是里面的文字多么有煽动力,情节多么扣人心弦,而是其中的某一句话,某一段文字,让你读来心有戚戚焉,让你禁不住落泪。那刻,你才是真的被打动了,愿意反复阅读停留在她的文字里。“旅行是去寻找想象的世界,验证想象的世界是否能与现实中的世界真的吻合。”尽管一次次被现实打败得想要回家,可内心还是不遗余力地想要飞向远方。后来翻看陈思呈的《我们唯一一次旅行》时,突然想到了野夫的《江上的母亲》,一种身为子女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咫尺天涯,天涯咫尺,我们存在的不仅是在地理上的距离还有感情上、回忆里的距离。只不过,看你如何选择罢了。不过,世界这么大,就像有人喜欢樱花盛开的日本,有人喜欢红枫遍野的加拿大,有人喜欢时尚浪漫的法国……有人喜欢远行,有人喜欢静居。总会有一个地方,你愿意停留下来生活下去。风晚妆。2015/3/29

只是欢喜随意而至

只是欢喜随意而至文。沐溪这是2015年,我看过的最美的一本书,装帧设计简约而厚重,稳稳的像一个有底气的老人,生了华发,却依然精气神十足。一如内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作者我都熟悉,甚至于这本书的主编七堇年,也曾是青春记忆里最恍惚也最深刻的一个影子。这个女孩子似乎携裹着很多人的年少时光。在我们正青春的时候,她写最朴素的梦想和最遥远的未来;在我们脱离了青春的时候,她又站在了另一个标识牌那里,告诉我们,这世界其实无所谓远方,每一个你的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这句话,几欲让我惊喜。惊喜地是她走了更长更远的路,哪怕前方依旧是前方。她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你知道,人总是敏感又赤诚的,哪怕这么一个除了文字,几乎跟你没有任何关联的写作者,她的文字能随着年龄的递进而成熟,从而让你随着年龄的递进还能继续阅读。而不是永远地把她留在十六七岁的光阴里,这总归是一件好事。就像是一个老朋友,没有因为距离生疏,反而更加体谅彼此,总是令人欢欣的。每一个故事,都与远方有关,每一个故事中,淅淅沥沥的又都是生活。第一个故事来自安妮宝贝,准确地说应该是庆山。她和七堇年一样,也是那个能随着年龄带给你饱满成熟力量的人。从安妮宝贝时期为七月和安生揪着心的小女孩,到如今看着庆山时代,她感慨着得未曾有,一切似乎都有因有果。人在其中跋涉,作者是,读者也是。中间链接的纽带就是共鸣感,只要还能引起足够的共鸣,我们就有看下去的理由。依然是絮絮委婉的故事,夹杂着安妮式的跳脱的语言,呓语般的感悟。却总有一两句话戳中你心。你看了一个故事,却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因为你要的一切都在故事里,早已不需要结局来烘托。这是庆山的心意。稍后,直接翻到了《何月不照人》,去读苏枕书。这是一个我没办法不喜欢的女孩子,一个我想一直一直读下去的女孩子。我一直很庆幸,我读到她的文字时已经过了20岁,才能看得出她的生动,她的质朴。我脑海里所有与京都有关的物什都来自于她,那些细腻清凉的文字,潺潺地流淌在眼前。是真的像溪水,再没有什么比这个词语更适合她的文字了。尤其这样一个能写出那样骨架丰满的文章的女孩子,竟然和我年龄相仿。内心不是不惭愧的。有阵子,时不时地会翻看她的微博,并不说话,只是看看她的日常,叹一句,就是这么一个暖心的小姑娘呢,文章写得那样好。对,就是这种感觉,她住在心底,成了朋友。封面上写:与其驻足,叹咫尺即天涯,不如上路,笑看天涯即咫尺。这句话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本书的主题。每个远方都如梦境迷离,但当你走出去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迷离的只有梦境。无论是陈思呈那唯有一次的追寻,还是木遥那断章一样的没有终点的旅途。说到底,都是在收集各种各样的美。大有大美,小有小美。如果你的眼睛只能够看得到脚下,你会发现影子在太阳下有光。如果你的眼睛有幸看到更远的前方,那么瞳仁似乎都变得愈加明亮。总之,你知道的,怎么说都好,就是那一段稍纵即逝的时光。需要你去寻找。


 近在远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