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新思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21197871
作者:卫祥云
页数:304页

作者简介

吴敬琏亲自担纲《智石丛书》总顾问并作序!中国高层智囊前瞻力作!
吴敬琏 汤 敏 江 平 白重恩 保育钧 陈全生
陈志武 胡祖六 李佐军 任玉岭 肖四如 卫祥云
魏建国 张 平 张维迎 左小蕾
众多名 家携手打造!
热点覆盖:国企改革、既得利益集团、房地产垄断、国退民进、顶层设计、天价灯……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企改革既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也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关联。本书从价值层面和操作层面,厘清“什么是正确的事”和“如何正确地做”;再从分配、思路、垄断、效率、体制等方面,论述改什么,以及如何纳入“顶层设计”体系;最后从分类管理、统一出资、行业监管、阶段推进、产权到民几个方面,论述怎么改。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国企改革感兴趣的政府官员、企事业管理者、个人阅读学习。
石油、石化、电信、铁路、金融……垄断国企改革已拉开序幕,未来几年如何破除垄断,民企的机会在哪里?

亮点1:国企管家亲述如何通过顶层设计,破解垄断

亮点2:国资委大员痛陈如何有效避免垄断国企用全国人民的钱再去购买天价灯等奢侈品

亮点3:上市公司独董力挺“国退民进”的诸多理由

亮点4:揭示民企的机会何在
名家推荐:
国企改革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国企几乎成为我们最为艰难的改革方面,每走一步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卫祥云先生的《国企改革新思路》一书既分析了国企改革本身的要求,也阐述了我国新一轮改革成败的关键。
——马国川 智石副总编、《财经》杂志主笔兼评论主编
现代市场经济,应以融合发展为取向,以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等混合经济型企业为微观主体。这决定了“国企改革下一步”的基本脉络或基本方向。偏离这一方向,就意味着我们还在或还将为国企改革徒增成本,意味着旷日持久的国企改革还将“持久”下去,且不知何为“倒计时”。
——王忠明 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全国工商联秘书长
国企有其正面因素,似乎能由政府直接监管;但也有自己的问题,也会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其余。人们很少注意,影响收入分配更为严重的是垄断利益集团的合法侵夺。而卫祥云的《国企改革新思路》一书,正是以此为逻辑起点。
——盛洪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山东大学经济学教授
垄断的利益有自己的持续生命力,那么多人削尖脑袋往里钻,进去之后就自然会保卫固有的既得利益。这是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是断送国家前途的事情。
——白重恩 智石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倘若变行业垄断为有效竞争,哪怕根本不搞私有化改革,现有的“国企病”也将得到极大的救治。研究如何破除垄断、至少是制约垄断,是国企改革的正途之所在。
——林晓慧 著名思想期刊《文化纵横》杂志特约撰稿人

书籍目录

上 篇 国企改革改什么
第一章 国企改革路线图 // 003
一、国企改革的真问题 // 004
二、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 011
三、竞争性国企如何退出 // 017
四、非竞争性国企如何改革 // 023
五、终极目标:产权到民 // 029
第二章 “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 // 037
一、“国美案例”的启示 // 038
二、“效率”问题的真伪 // 050
三、症结在于“全民化”与“私有化”之困 // 056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 // 062
五、民营企业改革的问题 // 068
下 篇 国企改革怎么改
第三章 国企改革,把正确的事做对 // 081
一、国企改革:如何做正确的事 // 082
二、分类管理: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 // 090
三、“十二五”规划与国企分类管理 // 102
第四章 国有垄断企业改革的两大误区 // 111
一、国有垄断企业不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12
二、国有垄断企业分配机制不宜“市场化” // 129
第五章 “大国资”已经破题 // 141
一、“大国资”统一监管是必然趋势 // 142
二、“国新”,新在何处 // 151
三、“整合”的目标是“退出” // 160
四、国有银行业改革的突破口 // 167
五、“文化国企”的定位与监管 // 175
第六章 国企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 189
一、空谈“主义”只能贻误改革契机 // 190
二、必须“顶层设计”的十大问题 // 202
三、“顶层设计”:最不坏的路径选择 // 211
四、经济学家如何参与“顶层设计” // 220
五、国企改革如何“顶层设计” // 229
附录 // 237
附录一 国有企业改革大事记 // 238
附录二 改革的逻辑与制度创新 // 244
附录三 论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259
参考文献 // 277

内容概要

卫祥云,独立学者。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重点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非营利组织发展、产业经济及食品安全监管。
山西财经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内贸局、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担任科员、处长、副司长、主任。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学术顾问、工信部《现代产业经济》杂志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著有《第三者生存:中国行业热点扫描》《改革的逻辑》《国企改革新思路》等多部著作,并发表《从国企改革看体制机制的创新》《论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制约因素》等多篇经济学论文。


 国企改革新思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国企改革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朱总理执政时的轰烈后,因为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的风波骤起以及“郎顾之争”导致的管理层收购遭大幅谴责,忽然停下脚步。国人的疑问由此诞生:改革停滞的真实背景是什么?改革还有没有继续前行的必要?如果要深化改革,其新的思路乃至举措是什么?事实上,进入21世纪,对国企与民企孰是孰非的争论不绝于耳,我的一个报社朋友就曾连篇累牍发给我这方面的争论稿,并表明了他对国企的推崇。当时,虽觉得他的观点有失偏颇,但我无法说服他,这自然源于我对其中的理论认识不足和实践体验不深。今天,读了卫祥云的《国企改革新思路》,不禁击节叫好!应该说,本书率先并系统解答了上述三个急迫而必要的问题。政企分开、厂长负责制、利改税、承包制、价格双轨制、股份制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这些词我们国人耳熟能详,但时至今天,改来改去,国企腐败问题仍是摁下葫芦浮起瓢。尤其是金融危机使国企利润大幅下滑表明,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国企抗风险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其利润几乎都是靠对资源的垄断获得。当垄断性国企比如中石油等也开展了“与时俱进”的股份制改造,一个巨大的悖论同时形成:国企股份制改造是在为谁造福?全民所有制下的我们,享受到的是不是一个空幻的口号?甫一看到卫祥云的独立董事身份,以为他理所当然地会替权贵资本说话。等看到他曾有的国资委要员身份,又以为他要替政府开腔。怀揣着这样的一颗批判之心打开书,却没看到我臆想中的那种景象。卫祥云在为谁说话?众所周知,现代企业制度在提升中国市场经济的GDP占比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垄断性国企该不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者指出,“国有企业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使命。尤其是公益性和垄断性国有企业,更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现实的情况恰好相反,垄断性国企把手伸进了市场,中粮买下蒙牛,央企干起了地产。谁能竞争过这些寡头?国企赚了钱,就给自己的经营贴金,赔了则坐等国家大把的补贴,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对国企来说在这时倒体现得极其充分。如果垄断产生的巨额利润能够拿出来用于国民福利,当然会获得国民拥护。这其实也正是国企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政府尚未成为一个有限、高效、廉洁的政府时,让我们震惊的是,股份制的改革使垄断企业绝大多数的利润被小股东分去,真正的大股东—全民所有制里的“全民”,却什么也捞不到!书中提到胡耀邦在1969年给毛主席写信,描述“全民所有”已经变成“全民所无”,多么振聋发聩却又实事求是!造成社会分配严重不均的,正是垄断国企的“合法掠夺”!民众对国企的抨击自然铺天盖地而来。但作者认为,“打倒国企”这种情绪化的言论,来自大脑过热导致的短路。事实上,因某些领域的自然垄断特性、行业规模经济的需要等原因,部分国企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具有私企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国防、电力、重要能源等方面,必须由国家牢牢控制。解决垄断,并不能解决国企的本质和全部问题,作者就此推出他的系统性改革构想:将国企分为垄断性、公益性和竞争性三类,并加以针对性的改革。如何改?一言以蔽之,就是让公益性和垄断性企业变成准行政和准公务员管理,厘清其社会责任,并通过具体措施确保实现;让竞争性国企彻底退出中国企业阵营。作者在此着重并明确提出了可以进行国有独资亦即“垄断”的行业组成,并建议对在这些领域中已经实施股份化的国企分期分批回购股份,回归国有体制,这些企业“大小不是关键,完成国家赋予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才是关键!”而竞争性国企因受政府溺爱拥有关键权力,在与民营经济角力中能够轻易获得诸多稀缺资源,是对实施市场化改革的极大阻碍,必须全部退出竞争领域。任何一种具有良好意愿的改革,都是要解决效率与公平这两个问题。作者认为,在效率方面,国企天然敌不过民企,而由于国家的偏袒性保护,公平则无从谈起。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化的时代大变革中,首要的就是明确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其实,说穿了,国家不改革,企业改革只能是肚子里盖楼,永远成不了建筑。这才是国企改革的真正破题之解!作者强调国企改革与国企管理体制改革是两码事,其意深矣。而国企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正是国企定位问题。因多年来学者与官员的双重经历积淀,作者的逻辑清晰、语言强势,字里行间,那一连声的设问咄咄逼人:如果说中国改革的希望在于市场经济的真正崛起,那么市场经济的崛起则在于民企的真正抬头!民企如何抬头?破除垄断,破除国企的不公平争利!作者独特的身份,能让读者了解到改革背后的实质、改革遭遇重重阻力的真相,而无论对政府高层、企业高管以及普通民众,本书的最大价值无疑是充斥全篇的敢为天下呼的直谏。作者也清楚,这种呼吁有待于顶层设计。而改革如再没有顶层设计,再没有实质性进展,必将使改革成本越积越高,最后像一个可恶的千斤顶,推翻了既有的改革成果和发展成果!这种略显无奈的憧憬,也透射出作者对改革阻力的持续担忧,读者当然会同步思考,“最不坏的国企改革路径”,究竟在触犯着谁的利益?读完这部内容沉甸甸的《国企改革新思路》,惊悉健力宝之父李经纬去世的消息,也看到某网站适时打出的“产权改革之殇”专题。李经纬的健力宝15年雄踞中国“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却因在企业产权改革中与地方政府交恶被迫退出管理舞台,后戴上“涉嫌贪污”的帽子,晚景凄凉。而在这其中,三水政府的干预和控制,是健力宝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书在谈到现代产权制度时,重点解剖并批判了时下一个比较流行甚至上下都看好的说法,即“为防止跌入权贵经济,把民营化改造停止”,呼吁不要因噎废食,更需防止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别有用心的复古。国有经济本来是公平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公正的平衡器,但现在,国企的存在却造就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对民营经济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击溃。周其仁说:“我们有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和最便宜的企业家”。在国企改革中,该怎样保护企业家这种稀有资源?企业家该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产权改革中,有关国退民进的路子到底该怎么走?本书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而如果说国企改革曾经“摸着石头过河”尚属情理之中,现已进入深水区的国企改革已没有了退路,必须坚定不移走正确的路!坚决排斥政府的机会主义,坚决排斥国企的官僚本质,坚决树起民企一统天下的鲜明大旗!卫祥云是这一理念的坚决提倡者,并以其具体的措施,成为这一理念的坚决实施者。社会主义的要旨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企的要旨是全民所有,国企改革的要旨,则必然是为了提升全体国民的福祉,让社会主义真正放射出太阳般的光辉,让每个国民都能感受到其带来的温暖和实惠。40多年前胡耀邦的真知灼见,至今仍未得到广泛的重视,是不懂乎?是不为也!愿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如卫祥云一样理性思考、勇于直谏,也请更多的人读一读卫祥云这部为全民说话的好书!
  •     以一句话来概括《国企改革新思路》就是,让国企退出竞争领域,对非竞争领域的国企实行准公务员管理。而正如副标题“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其实也就包含着上述两个意思:一是什么是正确的事?二是如何正确地做?前者是价值问题,后者则是操作问题。一直以来,国企该做什么总是国企改革争论的热点。从改革开放之初,国企由于自身适应缓慢,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三角债问题,许多国企频临倒闭,而后随着入世的临近,中央提出来要“抓大放小”,于是就有了像中石油、工商银行等世界500强,然而当时间进入21世纪第2个十年,人们发现入世以后,来的不一定都是老虎,但自己培养的央企却不仅没有成为民族的骄傲,反而在房地产热潮中一日出现三个地王,随着人们重新思考国企与民企关系,人们发现国企不但没有惠之于民,反而成为挡路的老虎。于是,对于国企的指摘不绝于耳,然而纠结怎么改,却成为各是其所是的问题。作者卫祥云认为,对于国企不能一竿子打死,至少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对于公益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分别对待,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及具体办法对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完全可以退出来。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呢?正如当年所谓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你可以说通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衣食住行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但是这么多年发展看来,在通讯领域的移动、联通是反逼微信收费,反而在制衣行业,中国企业表现不俗。而现在的高科技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军用与民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美国租用中国卫星。所以,个人认为与其讨论什么是国企该管的,还不如建立国家与个人的契约,保证在非常情况下的合理利用,让市场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而在如何正确地做这件事上,其实主要还是牵涉到国企利益的分配。从当年的顾雏军案件开始人们就在讨论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后来上市央企的分红,大小非问题,MBO问题,高管高薪问题,其实都是在讨论如何保证国企的财产真正归于人人。在提出让国企退守到非竞争领域的基础上,卫祥云认为,国企应该实行准公务员制度,参照公务员体系来保证公平公正。说白了,就是让国企员工作为国有资产的看护者,而非经营人。在这里,卫祥云特别提出了对于国企适用现代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性,比如国企的资产的自然增值可以达到无限大,这显然不是经理人的功劳,既然国企是全民所有,产权再清晰不过了,但企业资产的可交换、转让和出售,显然不能通过全体公民的投票通过。只是有点值得商榷的是,作者认为国有垄断企业只有实行单一的国有体制,才能完成使命,但其前提“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之谈是否能站得住脚还是存疑的。应该是,国企问题的背后包含了太多力量的角力,有意思的是,反对国企改革的同盟,既有既得利益者——他们害怕“革了自己的命”,更有计划经济的怀旧者,然而不管前路多么艰险,我们所努力的方向依然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让国企做自己该做的事,至于未来还有多少反复,那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     国有资产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而核心问题又突出反映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最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种策略、形式不断的出现在社会舆论中,基本反映为两种态度:其一,对国有企业应该一并改制,彻底的消灭国有企业;其二,强化国有企业的经济地位,甚至扩大国有企业的基本规模。可以说,这两种看法都是很片面的,卫祥云先生的《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倒是给出了另外的选择。自读过《改革的逻辑》,我就认为卫祥云在国企改革领域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尽管他的研究成果并非能让我全盘接受。国企在改革初期成为商业改革的重点,“抓大放小”的原则让很多不必要的、低效的企业成为被改制的对象,相应的国有资产也被私有化,也同时产生了一批下岗工人,当然企业开源节流的阵痛最终还是过去了。当时遗留下的一个问题即国有企业是否真的全然低效和无用,卫祥云用很多的数据和例证进行了证明,实际上新加坡的国有企业就做的非常的不错,因此完全的否定国有企业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其实,国有企业的性质就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它既然是企业就必须以营利为目标,目前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是在盈利的,不论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我认为国有企业目前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国有企业的生命力并非是长期持续的,它必须依靠有效的监督,这一点卫祥云在书中也有提及。国资委现在的作用发挥的比较有限,必须把政府机构相关的考核机制引入对国有企业绩效的检查制度中来,当然卫祥云在《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提到了关于建立“国新公司”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对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我认为这个办法是可行的,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有效的监督则是第一位的。一些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国有企业大多的绩效很差,为什么国家还是要下大力气扶持,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看,中国历史上现代企业、公司的出现就是在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那些早期的企业都是政府出资创办的,实际上就是政府对私人企业的不放心,其中因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莫过于经济安全的问题。在现当代社会,就会面对更加艰巨的经济安全问题,对于国有资产的信任是绝对大于私人的,在每个政府的眼中国家控制资产的比重一定是要大于民营和外资的,南美洲曾经的悲剧是不可能被人忘怀的。当然,这仅仅是一些外部因素而已,仔细的思考后它们并不是国家推动国有企业影响经济的充足理由。总的来讲国家控制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但也会因为资源的过分集中使得社会活力衰退,垄断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的产生。因此必须要对国有资产的比重进行相应的调整,国有企业本身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在对于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问题上,我十分认同卫祥云的观点,他认为国有企业是否应该存在不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为分析和归类。国有企业有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等类型,而相应的类型又要进行相应的配套机制。国有企业的竞争问题是很明确的,国有企业的地位特殊本身就是国家公权力的一种象征,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有很浓厚的官方背景,这样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公平,也就是最终会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张维迎的态度在这里表现的很激动,他认为国有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甚至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彻底消失,还给社会一个纯粹的市场竞争。谈到这里,卫祥云的观点我就不敢苟同了,他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实际的问题,而曾经有过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现今要把解决问题作为重点,谈及主义只能空谈误国。然而,我却认为在谈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的区别本身就是主义之争的具体化,张维迎、茅于轼等人主张的将国有企业急速改制、私有化的背后就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作祟,当然大家可以认为这是两位学者研究具体问题的结果,行为的出现必然有意识在作为指导,只要还是认得行为,那就必然不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本身不是空虚的意识,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最终的结论还是要先明确主义,也就是为什么邓小平当年即使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经济但是要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卫祥云在《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中谈到“国民经济是公平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公正的平衡器”,然而国有企业现今显然是在背道而驰,因为没有人感觉到国有企业的存在会让社会更加的公平公正,相反却让民营企业感到生存空间的积压,面对明显的垄断也是束手无策;让普通民众感觉到国有企业里存在着特权阶层,他们不用很努力就能得到大的惊人的收益。其实这就是现今国有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即公平公正问题,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它们本来是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外对社会贫富差距进行调整的主体,但是现实却是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具体表现。在石油、电力、铁路等国企垄断行业中存在着巨额的暴利,甚至包括国企的普通员工都有着普通民众难以企及的福利。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很多关于国企改革的著作似乎都没有深入探讨过,即使有过探讨也如同隔靴搔痒一般。卫祥云的观点则是将分类后的公益性、垄断性国企的领导划归准公务员序列,这一点建议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针见血,我甚至为此还有些激动。在国企人事变动实践中,国企领导一直是最优的选择,既能瞬间成为地方行政首长掌握政治权力,又可以在国企掌门人的位置上享受高薪的待遇,这种双向选择可以让一个本来有着坚定原则的人轻易的坠入特权阶层,倒也不会轻易的堕落腐败,毕竟在国企掌门人位置上做上几年就不会在物质有别的所求了。实际上,国企的掌门人的性质只是为全民产权“看门”而已,然而现实中他们把国企当做了自己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管理层收购”的怪异理论,看似是想促发管理者的潜力,更好的带领企业发展壮大,实际上却是在随意的变卖国有资产。这些都是过分给予国企管理者自由权的结果,要将这一所谓的官场精英集团尽快的纳入准公务员序列,让他们接受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约束,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样做的后果会严重的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卫祥云已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当下中国,‘官本位’体制对人才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最大、最经典的论述,我非常认同卫祥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多事情是我们自身想的太多,实际上改革的进展并非那么难以操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国有企业领导不会因为人事改革而进行难以调和的阻挠,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利益应该如何实现。国企的公平如何体现卫祥云提到了陈志武的观点,我是一只反对他的观点的,陈志武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企业的利润和收益很难直接让全体民众感受到,那么应该以股票认购的方式将企业的股权分到每个民众的手中,这一建议是对社会大众的不了解。卫祥云甚至还在《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中也提到了一个问题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曾经也出现过国企向民众分送股票,但广大民众都不清楚股票的具体价值,甚至还不清楚股票是什么、如何运用等等的常识,最终很快被一些投机的人或者说新寡头阶层以低价收购,国有资产等于间接贱卖。我不明白卫祥云既然知道俄罗斯的经验,为什么还要赞同陈志武这个别有用心的建议,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普通民众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我也能十分肯定的指出一旦把股票分散到民众手中,用不了很长时间就会出现中国的寡头阶层,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必然现象。关于顶层设计,卫祥云是下了功夫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举措,当然会涉及到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甚至教育、医疗、农村等全方位的改革。那么顶层设计就是非常重要的,早在《改革逻辑》一书中卫祥云就表露出了“暗度陈仓”的谋略,实际上就是认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即通过各种掩护实现自己的真实目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初以经济改革为主,但是最终还是落脚到政治体制改革直到把苏联改的分崩离析,这里我是不赞同卫祥云的暗度陈仓的,但我很认同他关于顶层设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对于国企改革来讲经济结构中出现大量的垄断企业和寡头阶层,政治也就必然受到影响,整个政治的结构也必然畸形发展,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缓慢也必然使得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缓慢,国企改革举步维艰面临重重阻力、压力。因此顶层设计在我看来,关键还是在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它们才是真正撼动改革阻碍的关键步骤。国企的性质决定了它虽然要追求利润,但它不能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目标,它的利润最终是要让全体民众受惠的。那么对国企的改革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升效率;一是如何体现公平,当然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效率和公平亦是要做出选择,国企与民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单要更加靠近公平一些,这才是国企存在的真正目标,也才是国企改革的最优目标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这套书都很不错,尤其是这本国企改革
  •     1.观点暂且不讲,作者的论证思路甚是讨巧,把赞成国有化的观点拿来论证公益性质和自然垄断企业,把民营化的观点拿来论证竞争性企业。 2.分类管理是一种思路,但是如何分类是注重需要论证和研究的,帽子扣上了操作得跟上来。 3.书里面数据很多,细细琢磨却不是都有论述力,数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却只把一个方面拿来说事,有的数据有点因果倒置。 4.自然资源垄断性国企、公益性国企、竞争性国企,作者是按照什么标准分成这三类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偏偏还要指摘别人的逻辑错误。 5.这个课题真心太难了,希冀能有官员背景的治学严谨的学者来破一破题。 6.还不如就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逐步放开不涉及国家需要控制的根本利益的行业,其他的保持现状,适当竞争。如作者所讲,划归国有化企业类公务员进行管理,效率将何其低下。
  •     一本值得读的社科著作
  •     前面不错,对于国企分类管理、产权明晰、大国资、全产业链等问题谈得比较清楚,“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的表述,我深表同意。但个别地方,如国资硬性要求完全退出竞争领域,对柳传志、张瑞敏这类企业家极尽推崇,可见其眼界不高。
  •     条理不清,拣别人观点,理论性可谓全无
  •     涉足这个领域的第一本,这些书是辅助,作为以后比较之用。//三星,不能再多了。每节作者观点基本不超过两页,之后是大篇幅的“专栏”讲国外的经验等。文章前后重复,且都是原句重复较多,真正正文篇幅过小,排版间距大,实在不适合出书。且错字多。//逻辑有时候很差,举例:作者在27页,非竞争性国企改革里提到股份改革、政企分离,但本书论点之一就一直在说这部分国企应该实行“公务员式”管理,实在是逻辑矛盾太大。而且说要引进市场人才、甚至国外人才,这部分人才进来当公务员吗?实在不理解其逻辑。//要注意书中有些新的知识点,并非一无是处。读书就是要记住这部分,加上思考。其实国企能做的改革绝非精密设计面面俱到,一定是粗放的、一刀切的,甚至笼统的。并且可选的路径非常稀少,所以本书可以切中一些要害是没问题的。有需要者可看。
  •     侧重顶层设计,强调垄断性国企应该采取准公务员管理、竞争性国企逐步实现民营化,与张文魁的全民营化观点不一致,更具备中国特色
  •     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强
  •     看了开头。主张全准公务员体系。呼。
  •     巨无霸的未来如何 事关每年至少几万亿的市场份额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