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校•社会》书评

出版日期:2014-12-31
ISBN:9787562486557
作者:[美] 萨德克,[美]齐托曼
页数:387页

泪流满面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泪流满面。时值我入职满三个月,领导叫我去谈话,给我打预防针,说难免遇到难处的稿子,要摆正心态。我真诚地说到,稿子看到泪流满面,她惊讶地问,什么稿子?这是我进入出版社编辑的第一本稿子,但是绝对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感情丰富到流泪。只是我当时有种相逢恨晚的复杂情感。看到这个稿子的时候是2013年的7月,往前推10年,2003年,我考上大学,读教育系。我从来不知道大学里面有教育学这个专业,只是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到填报志愿指南的书上,列举了教育学的介绍和培养目标。感觉甚合心意,就果断填报了。虽然整个过程短暂而简单,但是我的选择绝对不是随意的。从小我就立志从事教育行业,家人推测是我在湖南师范大学草坪照百日留念时,就埋下了伏笔。后来我就靠着两块小黑板和甘当学生的爷爷,充实了我的童年。中学时更明确了,我有一个笔记本上,每一页的页脚都写上了BSD的标记,那就是北师大的缩写。忘记介绍了,北师大一直是我的目标。此间,受高中语文老师的启发,我还一度创作我的小说,故事就是我从北师大毕业,进入某中学后开始的。总之就是说,十几年来,我是一直明确自己想当老师的,并且有一个明确的BSD。但是最终我也没有去,甚至连志愿都没有填,就是为了这个教育学专业。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招生是没有教育学专业的。选专业时,我一个一个看,直到看到教育学的介绍,就决定选这个了,甚至因此不能读北师大,都没有怎么纠结。至今,我也没有弄清楚我的选择机制,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的选择机制。只是恍惚记得那个感觉,就是心安,觉得内心的那团麻,终于有望解开了。因为整个高中阶段,我很煎熬。高中时候的我很纠结。我很适应我们中学的教学体制,成绩不算顶尖,但肯定不让老师和父母担心,偶尔还能让他们惊喜。我却并不开心,总是会想“如果我不是这样的性格,如果我不是自己就喜欢读读写写背背,那么我该怎么在学校中生存?”每次看到同学出现什么问题,我都要想自己该怎么解决。一来二去,关于教育,我就是所谓的,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了。现在回想过去,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为了心中的苦闷,我也想到过读书,可偏差了。那会儿,我们高二的政治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竟然抱着那本教材翻来覆去看了很久。后来,我们隔壁班一个男生突然离家出走,跑到不知道什么城市转了一圈回来,带回来一本心理学概论之类的书,我竟然也小激动了很久,通过朋友关系希望借阅。我就是这么苦恼、纠结和贫瘠地度过了我的高中,大学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突然大放异彩的未来和希望。那么我就要好好放肆绽放我的梦想,我就要纵身一跃,到教育学的海洋中去,痛苦地了断我的纠结。当时我的高考成绩还不错,身边的人急切地询问我的志愿和录取情况。所有的人得知我的选择后,不是摇头叹气表示怜惜,就是劈头盖脸一阵痛骂,恨铁不成钢。幸好我的父母比较开明,他们从来都很尊重我自己的选择。我们家没有钱,但是我始终觉得,他们给我选择梦想的自由,就是一个非常昂贵的礼物。(特别是理想的职业还不善于赚钱的时候)我果然是给“未来”赋予太多重担。事实上,教育学就像是《围城》里面的戏谑,没能像我的想象一样,让我顿悟出个什么来。需要说明的是,我一直是乐观积极向上的,虽然现实给了我不少失望,但是我一直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我也学着去泡图书馆,试图啃经典教育名著,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跟着老师做一些有的没的文献调查。当然都是无疾而终。我做得最好的,就是去幼儿园和小学实习。然后,我就花了大量的时间泡在附属幼儿园,把一个托班跟到了大班(因为后来我读研了),还看着这个班的老师重新组合又带了一个班。这段经历让我非常明显地看到了自己的偏好,就干脆放弃了从教材和文献中寻找答案。总是看着那些虚的研究和调查,玩着排列重组的文字游戏,我真的不擅长也不喜欢。不想读万卷书,我就干脆去行万里路吧。本科和研究生的七年中,有六年我就是先后找各种机会去学校实习。除了附属幼儿园一周三次的常规活动,我还去小学实习,去辅读学校当代课老师。在武汉下着小雨的冬日,清晨6点倒车一个半小时去江岸的学校,或者晚上和另一个女老师借宿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学生们晚上都回家,只是在那里午睡,但是特殊儿童因为身体原因,中午尿床的几率更大。所以我们只能中午留意着,挑选两张没有尿湿的床,好温暖我们的冬夜。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我逮着个机会,冒着被人骗的危险,还出国去带了一年的特殊学生个案。就是不愿意天天守着电脑查文献,做一篇文献综述潦草毕业。虽然我现在很容易自然而然痛骂过去的自己不懂事,不多看书,不做研究,不写文章。但是,仔细回忆,那时的我,也是在努力过好每一天,不轻易浪费青春的。坚持至此,终于要有一个好结果了。我顺利毕业,通过老师的关系,也能好好到沿海地区的学校拿一个编制。偏偏此时,我需要从爱情和理想之间做出选择。此处省略很多字,我最中为了爱情放弃了专业。为了谋生,去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做事,职业生涯规划离题十万八千里,更别谈当年的梦想了。后来家庭变故,干脆辞职回了家乡。再后来结婚生小孩。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突然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因为我这么一个和明确理想青梅竹马的人,竟然莫名其妙都辜负了理想,或者是被现实辜负。就在一切好像偏题到回不去的时候,又有了一线转机。某天,我在招聘网站看到有出版社招教育学的编辑。终于向来不为人看好的教育学,为我的求职争了光!经过出版社长达近半年的傲娇的层层考核,我回归正途了。然后,入职后的第某天,领导丢给了我一本教育学的稿子。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什么!教育学概论?一切好像回到了原点,10年前,大学的第一节课,教育学概论!我悲愤又悲喜交加地接下了我第一本稿子,然后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了。我多么希望此时此刻真的发生在10年前,在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我猜想,我那个时候读到这本书,也会流泪的吧!又或许,我安慰自己,正是因为绕了这10年的圈子,我才能有现在的心境,更能体会作者写下这段的心情。他说:在本书作者当学生的时候,很不喜欢那时所用的教科书,感觉它们枯燥乏味,并进而担心自己对将来的教学工作也会失去兴趣。尽管最终喜欢上了教学工作,但是对那些教科书还是很厌烦。希望本书与那些教科书不同,能做到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喜欢它,却并不是因为它仅仅“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因为作者所说的趣味性是很有针对性的,是教育学的趣味性,不是轻松的趣味。在我埋头整理好稿子和眼泪后,我的同事们还是会尖锐地说:“恕我对你们教育学不理解,什么概论的书我是不感兴趣的。”对,它就是一本带有专业性的图书,如果你不是对教育感兴趣,没有耐心听一个人细数当老师的种种好处和种种不好,不关心那些孩子上课交头接耳背后的缘由,这书确实不是那么有趣。但是,如果你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纠结的中学时光,或者心灵深处偶尔会被学生时代的往事触动,这书会引起你的共鸣。还有同事建议,就应该以书中某个小标题命名这本书,叫“美国的教育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吗?”以这样的冲击力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本书是规规矩矩讲的美国的教育概况。视角是批判性的,没错,但是并没有拿美国的教育哗众取宠。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教育的关切和中肯。不叫“教育概论”,也正像作者提到的那样,怕吓坏了对教育概论敬而远之的人。说是“概论”,其实只是涵盖面广,概括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每一个主题,作者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写的。更像教育的故事,但是比故事更深刻,更有体系。译者说,你们这封面也太美国了!您听我们解释,真的只是从装帧的角度挑选的封面。正如译者所要强调的,这本书绝对不是讲讲美国而已。教育无国界,它有各个国家特色的东西,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文化的教育、老师的教育哲学、课堂管理等等这些,不都是每一个老师所关注的么?书中的人是美国的名,发生地也是美国的校,我却总能看到我的老师和自己的影子。所以这本书仅仅是做给老师看的?这个选题的策划人(也是一位教育学专业出身的编辑)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有两个职业,一个是本职工作,另一个就是教育评论员。”据说原话是“电影评论员”,但是他说:“我相信,关心教育的人,比爱看电影的人多。”对于这个回答,我不能同意更多。年少的时候,我无知无畏地追求理想;年轻的时候,勇往直前地追求爱情;现在也还不算晚地追求了一把事业。中途我不能免俗地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为什么我一直追求着真善美,但是没落得应有的好处?为了梦想,我也是拼了,但是梦想为什么总是不能实现?其实,细细回想,我追求的一切,都是得到了的。哪怕这教育概论的课,10年后,不还是回到了我这里?


 教师•学校•社会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