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图的世界史》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08638867
作者:[日]宫崎正胜
页数:320页

绝对不值得花钱买的一本书

在机场买了一本《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一眼看到就买了,塑封着也没法先拆开看看,想想应该相当好玩的,有许多图片吧,还有示意图之类的。但是,实际上这本书是由一个日本的世界史学家写的,几乎就是罗列名字。打个比方,说英国政府悬赏二万英磅寻人做“航海时钟”,结果就是谁谁谁于几几几几年花了多少多少时间做了出来,但是丝毫没说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普通时钟不能在船上使用的问题,另外也没解释为什么普通时钟不能在船上用。还有,表呢?全书几乎没有一张世界地图,连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到底在哪里都没有办法直观参照一下,使得这本书更象是一份提纲式讲义,需要自己另外找大量的资料来印证。术语没有深入浅出的解释也是个问题,还没有维基词条好,38元钱,下了飞机再也不想看的。

世界的边界

这本书对我来说很有意思,作者的重点在讲述航海图发展史以及航海事业对世界史的影响,但是我自己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特别想专门写一下。这个主题就是航海图边界的变迁。对于未知的边界如何认识、命名、描述,其实对当事人和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知识水平是一种非常直观的体现。书中提到的最早的海图是海图是古希腊人的赫卡泰奥斯的世界地图,希腊文明已知世界之外被俄刻阿诺斯的领域包围——也就是希腊神话中海神的神秘领域。而到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他就舍弃了神灵之名,而用当时的地理知识将地图边界的海洋划分为西边的亚特兰蒂斯海、南海以及东边的厄立特里亚海等现实名称,这无疑是一种进步。而书中举出的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个海图体系,是2世纪罗马治下,埃及的托勒密的托勒密地图,托勒密地图是以罗马商业圈为中心,而边界是八个方向的风神。但这并非精神上的倒退,因为这里的风神实际上是作为指示方向、作为帆船动力、航线标注的现实需求起作用的。真正的退化发生在中世纪黑暗时期的基督教士们画的地图里,这是罗马帝国及其世界贸易都崩溃掉的时代,欧洲由小封建主们统治,商业运输主要沿着内河网络进行,修道院里面没机会见识真正广阔世界、又在各种战乱灾祸中惶恐不安的修道士学者们,就只能用各种巨大怪兽的黑暗幻想来填补他们那些比例错乱、毫无实用价值的装饰地图的边界了。接下来重新复兴了世界航海图的是伊斯兰商业圈,不过伊斯兰学者的航海图也受到各种各样的信仰限制,比如南上北下,比如不允许使用实际形状而只能用抽象图形表示(将世界以具体图像描绘出来被认为是对真主安拉的亵渎),就我个人感觉,神学家们蛋疼起来真是花样百出。接下来作者提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代残留的海图,盛赞其距离技术先进。遗憾的是(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提到),技术再先进也顶不住皇家贸易只不过为皇室搞奢侈品和国力炫耀,只花钱不挣钱,注定无以为继,大陆帝国的统治思路本身就排挤海洋贸易,烧掉宝船和航海图纸并不是贪官污吏,而是忠君爱国体恤民力的道德卫士精英分子们,这一事实注定我们的传统文明与近代化无缘。昙花一现的郑和海图之后,中国的地图就又回归中华大陆版图一家独大,版图之外都是微不足道的蛮夷的妄想空间了。(真是准确的地图只有一种,作死的花样却无穷无尽)接下来重新真正复兴的航海图实用价值的是波托兰海图,这类海图的边界是由指南针技术产生的名为指南玫瑰的图案,每一个指南玫瑰都代表一条航线图,搭配指南针使用就可以进行有效的现实航行。但随着欧洲商人阶层的不断成长,以及奥斯曼帝国崛起切断了地中海的商路,波托兰海图以地中海为主的商业圈就无法满足需求了,于是文艺复兴中以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基础的新航路冒险开始展开。托勒密的海图尽管是以地圆说为基础的,但却严重的低估了地球的周长,既不知道美洲的存在,也不了解太平洋的宽广,于是哥伦布航行了8000公里,找到的并不是印度而是美洲,而麦哲伦总计35000公里,跨越整个太平洋的漫长航行,更是九死一生,船只损坏,食物腐烂,船员叛乱,与原住民冲突,麦哲伦自己也丧命其间。这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麦哲伦的冒险,他依靠的资料是极其有限而且根本不准确的,进入漫漫太平洋之后,他发现自己实际已经完全进入前所未知的领域了,他手中仅剩的信息就只有地圆说和纬度(没有经度,因为托勒密地图的地球周长是口胡的)测量而已,剩下一切前途未卜,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前进,需要的是何等的勇气和信念?但是他就是继续前进了,尽管他自己没能生存到最后,但幸存者带回了地圆说的证明,以及从欧洲向西抵达亚洲航行的实际可能性。新时代的开启就是建立在这种冒险家的勇气之上的。尽管他们目标可能很庸俗,知识可能很有限,手段可能很野蛮,但就是这样的冒险家把欧洲带入了大航海时代的繁荣,庸俗而现实的滚滚利润支撑和推动了这个时代的繁荣发展,接下来新大陆的殖民开发,太平洋航线的建立,各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欧洲各国之间的海权和贸易权争夺战对海军的需求,铁壳蒸汽船带来的燃料基地需求导致的海洋战略发展,人类近代史的整个历程顺理成章地与航海事业息息相关。当然作为昔日的被殖民者,我朝传统论调对于帝国主义侵略啥的一贯是血泪控诉的,问题是,当你在安土重迁的时候别人却在冒生命危险航行35000公里,当你闭关锁国的时候别人搞全球贸易,当你在自己是世界中心的迷梦中沉睡的时候别人却在全力以赴地开发、控制第二、第三世界,你最后被别人揍扁有什么可奇怪的?并不是内陆帝国的统治者们不够努力,只是光在封闭的体系内努力是没用的,哪怕就是最基础的农业也是如此。康熙帝亲自研究水稻良种,不过增产数成,美洲的马铃薯传入中国,亩产量直接是水稻的三倍,小麦的四倍,换句话说,世界贸易中的一个普通远洋船长靠一艘帆船能开发的生产潜力,都比封闭体系内中华帝国总元首用举国之力能办到的极限还要多几倍。所以这个世界注定属于那些勇于探索未知边界,不断扩展自身疆域的人类、民族、国家,这个世界未知的财富和秘密无可估量,勇敢者会获得难以想象的丰厚回报。而在他们的这个成长过程中,他们真的会让自己变成世界的中心。——只不过,那也只是已知世界的暂时中心罢了,对于充满未知的星辰大海,地球文明仍然不过是个渺小偏僻的乡下罢了。统治大海的人确实统治了人类的历史,而迈向星海的人将注定主导人类的未来。新世界的边界看不到尽头,探索的旅程不会终止,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航海图的尽头,仍是世界的起点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这漫漫时光几乎完全是一部征服陆地的历史,中国几乎一直与海洋绝缘。(郑和下西洋并非开拓海疆,更多的还是在炫耀陆地上的实力)。也许是我们的土地足够辽阔,我们山河足够给养,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的民族,也让我们像植物一样不能离开土地。神州大地的确称得上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然后纵观全球,只能算是偏安一隅。陆地四分五裂,海洋才是联系世界的唯一纽带,能驾驭海洋,就能到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征服陆地的历史只不过是征服一两个国家,而征服海洋才是征服整个世界。不幸的是,这征服世界的舞台几乎由欧洲人占据,他们在大海上上演一幕幕传奇:海上贸易,海盗肆虐,海军横行,探索新大陆……种种爱恨情仇,欲望野心,财富权势。不过,人类征服海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海上变幻莫测的风险与危机,远远胜过陆地。正如人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最初的人们也是凭着感觉过海,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在付出无数代价之后,人们才发现,大海虽然无情,总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在陆地上,受限与地形高低起伏,人们行走依赖的是道路交通。而大海不同于陆地,风平浪静时,大海看起来无边无际无拘无束,似乎随便往哪个方向都可以,人们反而不敢肆意妄为,走错了方向,错过了洋流,误入了风带,结果将是致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固然价值非凡,然而光知道南北还不足以纵横海洋。人们终于发现海上也是有固定的安全通道的,每次活下来的水手船员小心翼翼地记录着自己行过的航线,一条条航线的开辟,就如同人类在陆地上踏出的足迹,然而这足迹不会彰显在海面上,它们只留在这一幅幅宝贵的航海图中。从此后来人可以“按图索骥”,不会再迷失于海之中。但不得不说,西方人只所以能够横行海上,并非只凭借匹夫般的勇气,西洋的各种地圆学说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指南针、六分仪的发明改进和使用,才真正使得人们绘制出的航海图准确而实用。这本书以细致的笔法从托勒密的地图说起,以航海图的发展穿针引线,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类波澜壮阔的海洋史,因为航海图既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工具,本身也是人类征服海洋的一项伟大的成就。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航海图的简史,虽然未必足够详细全面,却浅显入门,能让读者对航海图的发展有个大致清晰的认识。唯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作为一本讲图的书,书中的配图实在太少太少。至于征服大海有什么意义?近代的海上霸主可以凭借几条砲船就吓得一个陆地国家打开国门或者割地求和。那些陆地国家在一片土地上你争我夺时的聪明才智机关算尽被静静水面上的炮声震成过眼云烟,想想就叫人唏嘘不已。电影《加勒比海盗》第三部又叫做“世界的尽头”,然而当西方人扬起风帆驶向天际时才发现,陆地或许有尽头,而大海,没有尽头的。因为航海图的尽头,是世界另一个起点。

《航海图的世界史》:未知驱动探索

《航海图的世界史》是一本从独特视角切入,讲述世界历史的大众读物。作者宫崎正胜以“航海图”的沿革为主线,由此引出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程,并尝试将这一历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关联,从而构架出全新的史学框架。作者“野心”可见一斑,但有详尽的史料做基础,加上生动并富于表现力的叙事,使得作品很容易为读者接受。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拓荒的历史。最初的人们“择水而居”,将住处定在方便耕种生活取水的大泽之畔。而随着人类利用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其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渐渐地,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大陆的每个角落。人口不断增加,使得食物的需求加大,而经济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空间的需求愈加强烈。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熟悉却又神秘的海洋,将其作为拓荒的下一站。然而比起可以依照“满是看得见的陆地情报的地图”来探访的陆上道路,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却要困难许多。于是相对于“地图”, “航海图”——为了未知的航海附上正确经纬线的海洋地图的绘制与应用便成了探索海洋的关键。由于缺少详实的实地考察数据,早期人类的海洋探索如“盲人摸象”般蹒跚而行。只是这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探索”,由于缺少合理的指向,航行中往往充满意外与危机,海员们也往往因此承受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总有人愿意付出生命成全一场又一场华丽的冒险,只不过驱动这奋不顾身的理由却不尽相同。小时候看过一本很有趣的书,同样有关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程。书中很正能量地将哥伦布等人描述为“为推动人类历史进程鞠躬尽瘁” 的大英雄,清一色的“正面报道”让少不更事、浪漫主义情怀正萌生的我心潮澎湃且心向往之。尽管非黑即白的世界处理起来很容易,但真实的世界却总不会如此。于是在这本《航海图的世界史》中,我们看到的一段段前赴后继的探索,其原动力是对未知的向往——因为未知所以充满诱惑。人们将攫取利益的希望寄托在这广袤的无主空间中,期待一夜暴富的成人童话在自己身上上演。这样讲或许有些无趣,但人类的历史上,“高尚”似乎才是真正的奢侈品。于是在《航海图的世界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是因为“寻找印度”未遂才将新大陆认定为“印度”——在与国王的条约中,他的利益仅限于亚洲范围内。凡此种种,在书中被作者一一呈现,历史的真相,总是既有趣又荒唐。当然即使动机并不高尚,我们仍要看到先驱者们无尽的勇气。未知往往指向恐惧,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步前行会有怎样的遭遇。试想如麦哲伦的环球之旅,手中掌握的只是一张“臆想”并在后来检验出百般错误的海图,我们很难不为其勇气与执着而惊叹。历史值得被一再书写,是因为它同时承载着人类的荣光与低劣。细细读来,悲喜皆自得。

航海图:联结世界,改变历史

航海图:联结世界,改变历史相对于看得见的陆地情报(地图),没有航海图,便没有现代的文明世界。“在世界史中,‘海图’(chart)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宫崎正胜在《航海图的世界史》的前言中开篇指出,“那些被描绘在羊皮纸和纸片上的海图,它们完全改变了人类固有的以地面为基准的视角,是使人们意识到要从宏观角度观察地球的特殊地图。”《航海图的世界史》是一本从海洋的角度解读世界史的书。“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以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海道教育大学教授宫崎正胜通过翔实的史料,经典的古代海图,详尽的描绘了人类海上交往活动的历史进程,以及由航海所带来的大发现、大迁徙、大变革。从发现“新大陆”到“工业革命”,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等,这一切都被“海图”以地图的形式记录下来。而每一幅地图,也都承载着丰富的地理、社会及历史信息,不同时代、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图绘制者,对空间有着不同的理解,描绘世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古代的世界地图,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想象的宗教性世界地图,并不属于俯瞰陆地与海洋关系的世界地图。”要想站在俯瞰的宏观角度制作世界地图,首先必须有与“生活的舞台”密切联系的以微观视角制作的地图。当然,在我们研究世界史的时候,应该将目光放在整个地球之上,通过道路网和“海上道路网”的连接及其形成的过程,来观察和研究世界史。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了解世界拓展过程的关键,就在不断积累的海图之中。而也正是因为“海图所展示出来的‘海上航线’的不断扩充,才使得我们的认识,从托勒密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挣脱出来,转换为现在这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托勒密的最大成就在于,他创作了古希腊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地理学指南(八卷本)》。在该经典著作中,托勒密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球整个已知地区及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作线性描述,即绘制图形,并用地名和测量一览表代替地理描述。其中,受托勒密地理思想影响最深的人是我们熟悉的哥伦布。研究表明,哥伦布(Columbus,1451-1506)在开始他那改变人类历史的远航之前,至少细心的阅读过5本书,其中之一就是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而其余4本与此不是同类著作。人类是航海史的缔造者、参与者。正如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的开头所言,创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俯瞰人类居住的“全部”世界。托勒密将“整个世界”看作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所有已知的东西都作为一个整体,将其形状和特质在宇宙中进行定位”。其实,在航海图的世界史上,还有不少重要人物(或群体),如巴格达的翻译、犹太的国际商人等。其中,郑和七下西洋所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既是中国最早的海图,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籍。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所绘制的“海上航线图”将航海日志和海图合二为一,被作者视为“伟大的创举”,“将有关航海的诸多信息都记录在海图之中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份拥有很高完成度并且内容翔实的“海图”,“作为被实际应用在名留世界史的大航海中的海图来说非常出色,其中将使用在指南针的中国传统航海法的海域和使用伊斯兰世界天文航海法的海域采用完全不同的绘法进行绘制,并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其非常优秀的一个地方”。一直以来改变世界的,都是一张航海图。用《世界史纲》主编马世力的话说,“它(航海)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宫崎正胜的《航海图的世界史》,正是从航海图的角度来审视世界史,就像书的副标题说的那样,“海上道路改变历史”,而航海图的绘制和重新绘制,则在不断改变海上道路,从而改变历史。(欢迎合作,欢迎约稿:dushan_baihe@163.com)《中国保险报》6月20日“阅读”http://shh.sinoins.com/2014-06/20/content_117149.htm

航海史亦殖民史

以解放了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拉美国家的领导人玻利瓦尔为原型写就的《迷宫中的将军》的作者马尔克斯与古巴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是“密友”,而古巴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卡斯特罗是与阿根廷著名的自由战士切•格瓦拉一起完成的,在革命之前,年轻的格瓦拉曾经与友人摩托骑行南美洲,对秘鲁深处的印加遗迹马丘比丘厚爱有加。除了马丘比丘,透过国家地理的图文书,在深入整个南美洲的环游之中,一次次的被那些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所震撼,间歇性的想起因为熟读奈保尔而不断迫近的加勒比海及特立尼达的坐标,又再次反刍曾经大量累积的拉美阅读记忆,最后加上不久前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探访,一张互相勾连的织网油然而生。恰于此时,翻出《航海图的世界史》,一路读完,为这张织网补缺了关键性或者关联性的针脚。《航海图的世界史》是那种因为自身知识体系的深浅既挑读者,又影响读者感受的书,对于那种自身对历史、地理甚至是对航海有狂热追求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新意,因为本书作者宫崎正胜重在梳理,而且是从大处着眼,难免对细节有所缺失,著书的态度又是以大量参考资料为依据的严谨风格,趣味性也必然是缺少的。可能对于历史、地理储备比较一般的读者来说,信息量太大倒是有的,不过,我却不觉得它有多枯燥,事实上,我很喜欢作者以航海史的角度来回望世界史,不知不觉中串连起政治、经济、文化的接缝。作为一个当初地理学的并不太讲究的人,这本书我是对着google地图慢慢读完的,然后整个地理上的认知有种升级的感觉。由此也要提到本书的一个缺点,图少,没有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不说,书中涉及到的几个重要节点的航海图,如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波特兰海图等都太过模糊不清,要知道如若在脑海里没有地理坐标的定位,很多东西是难于深入其中的。相反,如若能在阅读时自备好世界地图,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本书始于托勒密世界地图的诞生,并且贯穿始终,足见其在航海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作者是以此为全书的中心点进行一步步梳理的。事实上,托勒密世界地图只包括以地中海为核心的部分第一世界,在航海图中,第一世界主要包括欧亚大陆、北非和印度洋,而整本书最大的篇幅集中在欧洲人对第二世界(南北美洲大陆与大西洋)的探险史上,这里面自然有已经人尽皆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史实,只是在细节上让我们更加清楚在世界史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大陆的发现,以人文的角度来说,却是一场赤裸裸的殖民扩张,包括哥伦布为了自己的利益顽固的认定古巴岛即为印度大陆的一部分(哥伦布与西班牙政府签订的协议是他对亚洲新发现的陆地拥有统治权)。这里面也有我们或许不太熟悉的迪亚土对好望角的发现及早于哥伦布之前的葡萄牙航海王子里尔克以及几乎是同时代的达•伽马对大西洋的探险,但是伴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交替的辉煌的航海史的始终是残忍的殖民史,尤其深受其害的是南美洲和非洲大陆。随着西班牙对南美洲探索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船员把天花带到了这片大陆之上,大量印第安人为此丧命,而新航线的开辟主要就是为了贸易上的往来,于是在缺少人力的美洲沃土上,非洲的黑人以奴隶的形式被成批的由海上运来,这始终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由航海史的角度切入,无疑是另一种宏观的视角,当我们在梳理任意一段历史细流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可能就会有了一种更加全面或者全新的理解,这也是我在文章开篇要织网的原因,一种突然而至的巧合,把我在文学上的许多阅读赋予了更加清晰的地理坐标和历史渊源。就像我本人对美洲怀有的浓厚兴趣一样,显然宫崎正胜在视野上也把焦点对准了这一段历史,以致于尔后对第三世界(大洋洲与太平洋)探险的梳理就相对简化了一些,加之在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欧洲视角,对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亚洲航海史着墨还是稍微少了一点,当然,作者的重点还是在于航海图的历史,所以也无可厚非,就书中现有的信息量,对多数人来说怕也要消化一番的,而要延续蝴蝶效应般的阅读乐趣大可把本书作为基石之一。注:短期内无意识的关联阅读《迷宫中的将军》、《番石榴飘香》、《切•格瓦拉画传》、《南美洲》

航海图:历史的见证与承载

我很佩服宫崎正胜先生的独特眼光,他怎么就偏偏选中了航海图呢?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能够反映人类活动迹象的事物似乎无处不在,甚至无物不有——很可能古城西安的一块烂砖头都是当年嬴政踏过的,也可能深山老林里的一株古木都曾为逃难至此的刘秀遮过阴凉。但在这阐释历史的万千种事物中,航海图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自己的历史,以及它所见证和承载的历史,构成了一幅人类认知世界的路线图。宫崎正胜在书中说述了航海图本身的历史。正象鲁迅说的,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世界上本无航海图,而航海发展的需要,对航海日志的形像化呈现就成了航海图。从亚历山大港的克罗斯·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开始,他把航海图从无到有,内容从简单到丰富、从错论百出到精确定位,材质从最早的羊皮卷到后来的标准化纸质印刷、到后来的电子海图,对历史上每一张著名航海图的制作人、制作原理,逐一作了一个完整的、详细的介绍,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航海图全史。其实,宫崎正胜先生更想通过航海图的历史来阐明人类对于世界探索和发现的历史——这些被描绘在羊皮纸和纸片上的海图,它们完全改变了人类固有的以地面为基准的视角,是使人们意识到要从宏观角度观察地球的特殊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航海图是地图向海洋的延伸,而地图作为“说明国家支配的空间而描绘出来的说明书”,国王们为了证明自身力量的强大,不免有夸大和幻想的部分,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航海图中想象的部分越来越少,据实描绘的部分越来越多,直到世界全部纳入地图。同时,每一张航海图都是已知世界的描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所处环境和整个世界的认识,是那个时代世界认知的一个形像化总结,是当时人类世界观的呈现——了解世界拓展过程的关键,就在不断积累的航海图之中。每一张航海图背后都有故事,都有对于未知世界的瑰丽想象,这一想象也不断地被新的航海发现所改写,所以作者不无自嘲地说“古代的世界地图绝大部分都是想象的产物”。如果将从古至今的航海图按照先后顺序衔接起来的话,将会拼接起一条人类认知世界的清晰链条,见证了人类对世界进行探索和认识的过程,见证了人类不断跨进新时代的步伐。当然,航海图不但是对过去世界的一种总结,也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通往未来世界的通行证,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是对利益的追逐。当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当达·伽玛抵达印度,他担负着发现黄金之岛的任务出发,但带回胡椒所取得的暴利也让根据他的航海日志制作的航海图成为葡萄牙的国家机密,以图垄断胡椒贸易,还有航海王子恩里克从马德拉群岛与亚速尔群岛的砂糖生产,但对于利益的争夺最终使这一机密成为公开的秘密。当然,又会有新的航海图成为新的秘密。直到后来,大英帝国为了建立自由贸易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市场,保障航行自由和安全,开始大规模印制标准化海图。随之跟进的是,美国在全世界推广GPS定位系统……基于利益的追求,决定了航海图应该成为秘密还是公众知识。有意思的是,对于这样一本阐述世界航海图历史的书籍中竟然没有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的一席之地。这是有原因的,虽然我们可以谴责作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但是中国人除了为航海奉献了指南针,为印刷航海图奉献了印刷术之外,在具体的航海事业上确实少有作为,乏善可陈。在15世纪郑和下西洋这种最为辉煌的壮举之后,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实施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将他留存下来的航海日志、海图,以及造船图纸都付之一炬,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个悲剧。整体来看,航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存在,在宫崎正胜先生的阐述中,航海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承载者。而他也正是通过对人类基于航海图进行的冒险进行回顾,讲述了航海图的变迁,也从航海图变迁的视角阐释了人类不断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全过程,以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很牛逼有没有!

基本梳理了从15世纪以来的航海发展史,从中间可以看到的是以下几个有趣的问题1、地缘的优势很关键,葡萄牙是好例子,在充满传说的大海上,不可能有平白无故的勇气,恩里克王子必然是有所持的,亦如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对托勒密地图的信念。后期的荷兰由于航海的传统一度成为海上的马车夫,但由于地缘的问题,被英国取代,而英国又由于地缘被美国取代。美国为了地缘优势开建了巴拿马以保持。2、自由的制度很关键,葡萄牙和西班牙用国民完成了航海图的原始积累,并且视如宝藏的藏匿于皇族的专属机构中,当新大陆百分之40的白银被西班牙皇族挥霍时,当西班牙无数次出尔反尔了对待帮助他探索新领地的航海家时,他们的衰败已经是必然。英国自然是荷兰自由海权的天然继承者,他们代表了自由与分享的精神。当然当东印度公司开始时,已然成为少部分资本家的自由与分享。向伟大的航海家致敬,你们的努力改变了世界的认知。

冲向那蔚蓝的历史——联结世界与梦想的海图

宏观的历史走向大概是遵循唯物史观的——人类自身繁衍与发展的需求压倒了一切,而在有限资源空间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试图进行博弈,所以自然产生了对立与冲突、缓冲与调和、协作与团结种种复杂的群体关系。而短期的历史事件中则充满了种种不可预知的变数,偶然性与小概率事件为历史增添了无穷的趣味。于是人们尽可以畅想如果1812年克林顿(此克林顿非彼克林顿,乃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乔治?克林顿)没有投下历史性的一票的话,合众国银行许可证就无法续签,那么今天我们每日财经新闻上播报的就很可能是“切斯纳特街财经快讯”而非“华尔街财经快讯”了。同样,假如内伊元帅在滑铁卢一战中的增援能够再及时一点,抑或拿破仑的痔疮(天!)发作的不那么严重的话,整个欧洲的历史可能就都要重新改写。种种迷人的小事件让历史在某一刻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当然也同样让它变得绚烂多彩。而在中长期的尺度上,科技和自然的因素却不可遏制的发挥出了他们的威力。纵观整个世界的文明史,在十六世纪之前基本上就只是一部亚欧大陆史。两个大陆的文明在这篇广袤的土地上碰撞厮杀,撞击出无比绚烂的火花。中国,或说在中国影响下的东亚,由于先天条件的优渥,向来是以一种独特的优越感凌然于众国之上的。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沉迷于天朝上国农耕盛世的满足感之中,而苦逼的欧洲人则不得不利用他们绵长的海岸线,穿行于惊涛骇浪之间,妄图拿勇气与毅力同自然相抗衡。当然,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是可笑的滑稽之举,人力终究无法胜天。所以北纬30度附近的信风成为了托勒密时代“第一世界”航海家们的主要助力,而这几乎是推动人类早期航海贸易的最大动力,以至于人们甚至将信风称之为“贸易风(trade wind)”。而随着种种新技术的崛起,人类终于不再满足于被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所局限于第一世界的囚笼之内,指南针、测星仪、印刷精良的波兰托航海图与多桅三角快帆船带领着人们迈向了更加广阔的海洋空间,原本诡秘莫测的季风此时忽然也变得驯服了起来。最终,在哥伦布发现了另一片广阔的生存空间之后,新的世界以“科萨的世界地图”这种形式被展现了出来。历史又一次被技术所推动,虽然在这背后主宰着一切的仍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与对更大的生存空间的渴望。而这种欲望最终驱使着勇敢的欧洲人征服七海,征服了大半个地球。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马汉最终写出了《海权论》这部皇皇巨著,征服大洋的人必将征服这个世界成为了所有欧陆强国的信条。老实说,我并不建议普通读者阅读此书,虽然作者已经尽其所能的尝试将本书写的通俗易懂,但层出不穷的地理名词仍然让我这个高中毕业以后就没再接触过地理的人小小的发了个晕。可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需要关心的,原本就不是那些拗口的港口与地理图志,而是推动了这个世界不断进步的技术和历史。固然,世界不是构建在海图之上的,但也正是海图,将这个世界联结在了一起。


 航海图的世界史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