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课》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9344194
作者:端木宇
页数:282页

《诺贝尔文学课》的笔记-第1页 - 莫言、马尔克斯、福克纳、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泰戈尔

莫言、马尔克斯、福克纳、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泰戈尔
(脉络:我国得奖者莫言,乡土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受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影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也是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也熟读福克纳的书,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领袖,乡土文学,莫方受大江健三郎推荐,第二位日本获诺奖作家,那第一位谁:川端康成,第二位获诺奖东方人,那第一位谁:泰戈尔)
——————————————————————————————
P1
莫言:一个讲故事的人,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主要作品《红高梁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读过)《酒国》《生死疲劳》《蛙》
我必须承认,在创造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廉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诺奖演说《一个讲故事的人》
#作品赏析#
1997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奖金。P8
2006年《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P6
2009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P6
在写作手法上,许多读者对《丰乳肥臀》的第一印象除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扑面而来的尘土和血腥味,就是看到了《百年孤独》的痕迹。的确,这两部作品在感官意向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在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生命延续和兴衰,比如魔幻与现实的互相交杂,比如偏爱对磅礴大雨的描写,比如鸟仙与疯姑娘……整体故事架构和背景也都有相似之处。不得不承认,莫方在创作《丰乳肥臀》时,将魔幻现实主义搬到了高密东北乡,对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和故事进行了马克尔斯式的奇妙想象和荒诞处理。P13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丰乳肥臀 福克纳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
P75
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独,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主要作品:《枯枝败叶》《百年孤独》《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读过,有藏书)《苦妓追忆录》《我不是来演讲的》
#作家小传#在大学期间,他一边从事新闻工作,一边开始写作。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诗歌,同时模仿卡夫卡、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写作方法创作短篇小说。1947年,马尔克斯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产生灵感,写出了第一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小说描写了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在面临第二次死亡时,幻想能够在第三次死亡时获得再生。他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人的求生欲望和无可奈何的孤独处境。从这篇小说里,已经可以看到马尔克斯对生命的独特思考。P78
(读卡夫卡,学习荒诞的手法,思考当代人科技进步网络社会沟通困难,存在感缺失,关系紊乱到反而没有身份)
1955年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如《伊莎贝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这个小说描写了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马孔多镇的妇女,在暴风来临前的三天里,她发现自己腹中有异物蠕动,她大声呼救,却没有人听见。结果,大树从她的肚子里长了出来,毒蘑菇在她的腋下钻出,苔藓长满了她的全身,既没有人来帮她,她也没有办法自救。这部小说里出现的“马孔多镇”从此成了马尔克斯作品中最常见的地名。P78
1967年,马尔克斯发表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是他酝酿十八年写成的力作,标志着作家的巅峰水平,同时奠定了他的国际地位,马尔克斯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级作家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
《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写了一个家族一百年内七代人的兴衰与荣辱。小说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同时,马尔克斯运用奇幻的想象和气势恢宏的场面,将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传奇人生表现出来。
1969年,《百年孤独》获意大利基安恰诺奖和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1982年,马尔克斯以对拉丁美洲的深刻描写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穿着哥伦比亚的民族服装接过了获奖证书,并发表了名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获奖演说。P80
《百年孤独》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可以说,马尔克斯小时候从外祖母那里听来的很多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他这样写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他也认为:“这就是拉丁美洲人的思维方法,是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独有的特征,不这样写,不足以表现拉丁美洲这片神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
作者在书中借用了古希腊神话、圣经的故事和印第安神话,让整个马扎多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当然,这些都不是毫无意义的添加,而是有着象征意义的想象。例如,马扎多的人曾经集体患上了健忘症和失眠症,象征着拉丁美洲人忘掉了传统和历史……
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的基础就是现实。他曾经说过:“我的所有小说没有一行文字不是以真事为基础的。”
《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拉丁美洲的文坛里,也只有博尔赫斯等少数几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媲美。《百年孤独》出版后,在世界各地掀起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潮,我国的“寻根派”作家(指莫言???)也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P86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 马扎多镇 卡夫卡 变形记 福克纳 海明威 博尔赫斯
————————————————————————————
P183
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领袖,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因为他对美国当代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以伦比的贡献。
主要作品:《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堂》《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一支给爱米丽的玫瑰》
(莫言和马尔克斯都提到了福克纳,之前只在《西方文学史十五讲》和《伍尔夫读书随笔》中知道了他的名字)
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
第二部小说:《蚊群》
第三部小部:《沙多里斯》1929年,创作生涯进入一个新境界。这部作品以福克纳家庭的历史和传说为素材,讲述了南方庄园贵族世家沙多里斯家族衰败的故事。从这部小说开始,福克纳的创作日渐成熟,并且开始展露他独特的宇宙面貌——美国南方的神话系统。
同年,福克纳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喧哗与骚动》出版,此书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多视角叙述和意识流手法,这种方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际遇和不同品质的人在不同时间的意识活动,来展现出一个的故事。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虽然内容上稍有重复,不过作者在不停地变换口气和称谓,因此不会产生赘述
1950年,福克纳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获奖感言中说:“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他捐出奖金,成立了福克纳小说奖。
他坚守在美国南方小镇上,写他熟悉的“乡土文学”,他小说中的故事多数发生在虚构的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因此他被称为美国“南方文学领袖”。
《喧哗与骚动》主要讲的是杰弗生镇的康普生家族从显赫一时到最后没落的故事。这部作品分成五个部分,除了最后一部分“附录”以纪传体形式概述了康普生家族史外,其余四部分的叙述者依次是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康普生家的老黑奴)。尽管意识流的写法常常让作品显得扑朔迷离,却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宛如痴人说梦的状态,才让作品真实地呈现出美国南方历史的变化。
《喧哗与骚动》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在福克纳的这部悲剧中,他将多角度的叙述和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结合起来,来表述小说“失落天真”这一主题。他放弃了传统小说家惯用的“全知角度”,而选择用不同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进行讲述。书中的每个人都从自已的角度出发,讲自己的故事,就像记者报道新闻一样,分别让当事人讲述事实,而记者本身不做任何评论。这一点上,福克纳深受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影响。P191
小说的另一种独特手法就是意识流手法。因为意识的活动是迅速而无序的,因此小说的文字就会缺乏逻辑和时间顺序,有时是从一个思维跳跃到另外一个思维,有时是一连串的思维流动。意识流的写法无须像安排人物对话一样,设置特别的情境和场合,哪怕只是看到一样东西,听到一种声音,都可以引发思维的变化。因此,当读者置身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时,难免会产生混沌迷乱的感觉,不过,当读者跟随福克纳的引导,从人物内心走到客观世界时,就会对整个环境背景和人物经历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在20世纪,福克纳对意识流写法的运用超越了普鲁斯特,也超越了革新了英语文学的爱尔兰人乔伊斯。P192
关键词:喧哗和骚动 意识流 多角度叙述 乡土文学 意识流四大家:乔伊斯 普鲁斯特 福克纳 伍尔夫 莎士比亚 麦克白
——————————————————————————————
P51
大江健三郎:我在暧昧的日本,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的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主要作品:《我们的时代》《个人的体验》《广岛杞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同时代的游戏》
(今晚因这本《诺贝尔文学课》第一次知道了大江健三郎。因为在莫言的介绍中提到,他得到了大江健三郎竭力地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写推荐信。
之前只知道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得过诺贝尔奖,并不知日本还有第二位获得诺奖的大江健三郎。真是相当的无知呀!)
1994年,瑞典文学院以作品《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授予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认为,他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认为他“深受但丁、巴尔克、艾略特和萨特等西方作家的影响,开拓了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域,并以撞击的手法,勾勒出当代人生百味。”于是,他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第一位当然是川端康成啦)P57
2002年他来中国采访莫言后说:“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十年后,他的预言成为现实。
他的儿子先天畸形,虽经手术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个人的体验》就是根据他的亲身生活经验写成。小说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个体之死和人类之死这些重大主题的思考,最后以主人公下决心承担起抚育畸形儿的重任为结局。
大江从小爱好阅读文学书籍,买的第一本书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在大学期间,东京大学文科法文系,他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同时涉猎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如加缪。他后来到欧洲旅行期间,在巴黎访问了萨特。
关键词:个人的体验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艾略特 萨特 加缪
————————————————————————————
P123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主要作品:《椿》《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山之音》《古都》
大江健三郎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那么接下来当然是要了解了一下那个第一位获奖者了。
之前的印象是说川端康成擅长性描写,呵呵,听说过《伊豆的舞女》但没看过,对日本作家不感兴趣,原因嘛,都懂的。
看了作家小传,居然又是一个自杀的。
一生也蛮坎坷的。幼时父死母死姐死外祖父死,从小经历亲人的相继离世,让川端康成对死亡的体验比任何人都深刻。从此以后,原本性格孤僻的他更加封闭自已,他一边拒绝和现实的接触,一边将生命的力量投掷到文学的世界里。(感觉自己现在就是这副德性)
川端康成因为个人的经历,在初期的作品中表现出孤独、沉默、对世事漠然的态度。随着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作品逐渐开始脱离现实,并且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如《雪国》
1968年10月,川端康成以《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千只鹤》是最具川端康成独特风格的作品。在这个故事里,他让爱情和道德发生了冲突。一方面,他想要抹杀爱情的道德立场,认为不管是道德还是非道德,人的自然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另一方面,他又囿于社会现实和传统道德,人的自然情感只能在违背道德的边缘徘徊,最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放纵,不敢真正地逾越道德的界限。这样“左右为难”的境地,让他笔下的人物在反叛道德的同时受到道德的追击,精神上陷入无限的苦闷。
川端康成的作品不能简单以情节为线索进行分析,尤其是在《千只鹤》中,作者在呈现几个人物的情感、道德和生存状态的同时,更多地展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美。可以说,这是川端康成小说的一大传统。在小说中,川端康成一直在追求一种残存而荒芜的日本美。在凝重、冷静、浓艳而颓废的文字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宿命意识和无法释怀的人生哀愁。这和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也和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有关。
和小说整体的艺术气氛相比,川端康成似乎并不在乎对人物的塑造,即使人物形象干瘪无趣,看起来毫无特征和性格可言,他也不在乎。主人公菊治就像是一个空洞,只有通过其他人的的衬托才显示出生气,其他时候,甚至可以说,他只不过是个道具而已。这种写法后来变成了典型的川端式的手法:对真实的、具象的人物从来不会进行写实的描写。因为他的意图在于营造出整部小说的氛围,而不是突出表现个性鲜明的人物。
###(典型的川端式的手法,可以学习,用来处理〈身份〉中那个不出现的男主人公。)
川端康成对人物、故事进行刻意的忽略,却将全部的力气花在了对“美”的极致追求让。1952年,他因《千只鹤》和《山之音》获艺术院奖时,曾在日本天皇面前陈述对《千只鹤》的思考:“小说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只鹤图案包袱皮,因而题名为《千只鹤》。自古以来,千只鹤的模样或图案,是日本美术工艺和服饰方面所喜欢使用的。这是日本美的一种象征。”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川端康成从心底对“日本美”有一种感伤和怀念。
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中援引泰戈尔的话说:“日本发展了一种视觉,从美中发现真理,从真理中发现美。”他在同一篇文章里又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实际上,他的大多作品也的确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为已任。
《千只鹤》里,川端康成不厌其烦地描绘着传统的茶道、工艺绝伦的染织绸缎、氤氲着历史氛围的古都建筑、古典庭园、植物园、工匠荟萃的古老街道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在他的笔下,传统的蕊伎既有着艳而不俗的外表,也有着多情细腻的感情,她们象征了东方文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动人神韵,寄托了川端康成对于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
在他的笔下,这些物品已经不是简单的特品,而变成了能够取代主人公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故事里每个人物都对茶道深有研究,但凡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定会对茶室、茶具和室内摆设进行一番细致的描写。当人物相继死去,当事人用过的茶道用具在不同的人手中流转时,这些静美的器皿则变成了一种象征,器皿的流向似乎也变成了人物感情向前发展的指南。
###(这种写法很有意思,找一种物品作为象征。)
当然,川端康成在作品中用心安排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品、名画一一登场,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赞美日本的巷道,而是为了表现他对日本当下文化的态度。川端康成在描写菊治家茶室的污浊时写道:茶室的水房有死蝉,都长蛆了。“可见,川端康成深知传统的茶道文化已经死去,不复存在了。他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说《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说:“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的‘精神’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现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的。”
关键词:千只鹤 伊豆的舞女 雪国 源氏物语 川端式手法 茶具用品的象征意义
泰戈尔
——————————————————————————————
P261
泰戈尔:诗歌是献给神的礼物,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主要作品:《飞鸟集》《吉檀枷利》《园丁集》《采果集》《新月集》《叶盘集》《游思集》《爱者之贻》《渡口》
1913年,泰戈尔因为英文版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蜚声世界文坛。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创作中期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在这部抒情诗集中,泰戈尔用清晰自然,甚至带着泥土芬芳的诗句,向神敬献了生命之歌。他用轻快、欢畅的笔调写生命的桔荣、现实的悲哀和对祖前途的关怀,写出了一部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作品。
在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从英国传来的西方文化奴化了印度的古老文化,让印度人的传统和远古文明陷入边缘地带。于是,泰戈尔力图排除西方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印度最朴实的地方——乡村,从农夫、瓦匠和石工那里寻找古老的印度文化,从神话、歌谣和民间故事中搜集创作的素材,从而创作出最能够代表印度和印度文化的作品。因此,印度人视他为印度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
诗人叶芝特别赞赏《吉檀迦利》,他在看过诗篇后感叹道:“这些诗的感情显示了我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这些诗歌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灯芯草和其他草一样从土壤中生长出来。”
美国的印象派诗人庞德读后也说:“这些诗似乎不是风暴或激越的产物,而只是显示了他往常的脾性。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矛盾。”所有读过《吉檀迦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在诗句中仿佛读出了音乐,读出了神性,读出了一种宁静的精神。
“吉檀迦利”在孟加拉语中是“向神献歌”的意思 ,因此,这部诗集是献给神的,以表达作者敬仰神,渴求与神沟通、与神结合听意图。不过,泰戈尔的献歌并不是一般的宗教颂神歌,他在诗歌中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对人生追求和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在这部生命的献歌中,泰戈尔笔下的神成了无限生命的象征和无限人格的象征。在他的生命哲学中,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是统一的,无限生命与有限的生命是统一的,无限在有限中并通过有限来表现自己。
这部诗集中共有一百零三首诗,分别摘自泰戈尔的孟加拉文诗集《古檀迦利》《奉献集》和《渡口》等。泰戈尔亲自将这些诗从孟加拉文译成了英文。经过翻译的诗作虽然从原来的韵律诗变成了自由诗,但是泰戈尔认为:“散文诗应列于真正的诗歌中,因为它可以不受诗体格律的限制而自由表达思想。”
从这一百多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提灯顶罐的印度妇女;看到田间路上辛苦工作的工人和农民;看到弹琴吹箫的音乐家;也能看见在海边与波涛玩耍的孩子。诗人在呈现诗中人物和故事的同时,还为读者纺织了繁密的雨点、浓郁的花香和轻盈飞舞的鸟儿,将这些最普通的事物化成了诗歌中美妙的诗句。作者在歌颂母亲、儿童、大自然的同时,也给读者营造了印度宗教充满神秘感的印象。
印度人常说:“我每天读泰戈尔,读他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的烦恼都忘了。”
关键词:印度 新月集 飞鸟集 园丁集 吉檀迦利 叶芝
————————————————————————————
诺贝尔文学奖简介:
诺贝尔:瑞典发明家和化学家,
1895年设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五项
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每年10月15日出结果,12月10日在瑞典斯特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并由获奖者发表获奖演说

《诺贝尔文学课》的笔记-第39页 - 帕慕克 萨特

帕慕克 萨特
(脉络:帕慕克,因为有他的《纯真博物馆》读了一半,第二次读到奥斯曼帝国,第一次是在《老虎的妻子》,对土耳其历史完全无知。先是在领导微信读到伊斯坦布尔的旅游介绍,提到纯真博物馆,说是根据诺奖得主的书建的,遂买来书看)
(脉络:萨特,某天,微博上看到一段话,是一个叫伏波娃说的,符合当时心情且有道理,就转发了,觉得这个名字蛮特别,就百度了一下,由此引出了她和萨特的浪漫故事,还看了电影《花神咖啡馆》买了伏波娃的第二性,感到萨特对她是不公平的,就没再继续深入了解)
P39
奥尔汗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主要作品:《寂静的房子》《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纯真博物馆》
帕慕克,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建筑学(来自于他自己的梦想,想修习绘画艺术)后转新闻系。
毕业后直接开始文学写作。他把自己锁在卧室里开始创作,在近八年的时间里几乎与世隔绝。
###(闭关八年耶)
1979年第一本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和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3年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被翻译成法语,1991年获欧洲发现奖
第三本小说《白色城堡》1985年,获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纽约时报》评论说:“一颗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汗帕慕克。”《白色城堡》奠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在这部小说中,他将西方小说叙事方式与东方文化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融为一体,让他获得了国际声誉。
第四本小说《黑书》1990年出版,并且成为一个里程牌式的作品。获法兰西文化奖。并于1992年改编成电影剧本《隐蔽的脸》
1995年第五本小说《新人生》
1998年第六本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奠定了帕慕克在国际文坛的地位,获2003年柏林文学奖,拿到高达10万欧元的奖金,还羸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扎纳卡佛文学奖。
他坦言,他是受讲述伊斯兰故事的细密画启发,写下了《我的名字叫红》。在这部小说中,既有他自己,也有他的家人,他甚至还用到了母亲和哥哥的名字。他这样做的用意,就是想赋予历史小说丰满的人物性格,令历史变得更具体。
就像他每创作一部作品时都会花大量时间研究土耳其历史一样,在写作《我的名字叫红》之前,帕慕克就花了六年时间做研究,读书,查找资料,参观博物馆、浏览美术作品等等。回顾这段经历,他说:“土耳其人是优秀的收藏家,许多古老的政府文件和艺术作品都保存完好。在这些故纸堆里游荡,我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在西方化的大趋势下,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这些故事,我的小说,就是想对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和美轮美奂的图画致敬。”
###(又是六年的研究)
2002年《雪》,入选2004年《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好书”
2005年自传性质的小说《伊斯坦布尔》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提名,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这是一个分量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性大奖。
2006年再度被提名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5年,帕对有关亚美尼亚人九十年前遭到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种族灭绝的言论表示了支持。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土耳其在二战期间屠杀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的历史事件,并且说道:“三万名库尔德人和一百万亚美尼亚人在这些地方被杀,除了我,没人敢谈及此。”他的这一举动引起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和政客们的激烈反应,被控告侮辱国家,2005年12月在伊斯担布尔受审,对于“帕案”他解释说:“我只在乎写作,我是一个陷入政治局势中的文学人。”
和在政治上发表尖锐观点相比,生活中的帕慕克近乎是一个自闭者。他长年住在伊斯坦布尔一栋公寓中,很少公开露面。这栋公寓可俯瞰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通欧亚两大洲,就像他的思想和创作一样,连接着西方和东方的不同文明。
他每天工作七天,每天从早上九点工作到晚上八点,长时间写作。他认真观察和记录身边人的生活,很少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帕慕克说: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代价太大。一个派对回来,我两个星期没法工作。”
到目前为止,帕慕克已经写作三十年,写作已然变成了他生命吕“唯一的慰藉”。在他所关注的题材中,伊斯坦布尔是他永远的最爱。他的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文学的角度,让人们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这座世界上最典型的双重城市。
《我的名字叫红》
这部小说最为称奇的就是它的写作手法。作者在每一章里都会变换一个叙述的人,让一具尸体、一棵树、一幅画上的狗、甚至一枚到处流浪的假币发出声音,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
###(这个不是和福克纳的多角度叙述一样么?只是从福克纳限于多位主人公的“人”的叙述更进一步发展了,又有了一点“魔幻”的味道。)
它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全面、多角度看事情的方法,就像欣赏细密画一样,让人醉心于故事本身的同时,不要忽略掉场景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物品。作者不厌其烦地重复也不是赘述,而是作者真的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表现。
但如果仅将其看作“爱情”“侦探”小说,就不对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细密画文化的巨大关怀。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是在撑持信一园锦绣灿烂、生气勃勃的葛藤花卉。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小说中不以精确见长的细密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使用透视法与精确度的法兰克肖像画的碰撞。作者想要表达的,正是对在土耳其日渐西化的过程中,被外来文明冲击而日益式微的传统艺术的关注。
他在书中提到:“西方的真的就是先进吗?如果在科技上是,那么在艺术上也是吗?”
关键词:多角度叙述 魔幻 侦探 东西方艺术碰撞 细密画 闭关式创作
————————————————————————————
P134
萨特:他人即地狱,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作品:《恶心》《墙》《存在与虚无》《文字生涯》《自由之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家庭中的白痴》
1905年出生于巴黎,15个月时丧父,随母和是语言学教授的外祖父一起生活,家中藏书多,从小读书多。4岁因角膜炎右眼失明,19岁入巴黎师范学校攻读哲学。这期间他阅读了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人的主要著作,这些作品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第一个独幕剧:《我将有一个好的葬礼》
1928年参加老师资格考试,未能通过。第二年,再度考试,第一名。
这期间认识伏波娃,伏波娃考试第二名。
1929年应征入伍,气象兵,一年半后进一所高中教哲学。
1933年柏林进修胡塞尔现象学。《论自我的超越性》
1938年第一部文学作品,一部关于偶然性的文学作品《恶心》。
《恶心》是一部日记形式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历史学家洛根丁的生活。洛根丁一直借宿在一家小旅馆里,他的生活非常平淡,除了挖掘一位外交家的逸事,就是在图书馆里和人交谈,或者和一位咖啡馆的老主顾做爱。洛根丁像所有普通人一样,依赖着一般人对生活的定义和价值观生活。可是,当他开始阅读,开始思考,偶然的思想火花却让他如晴天霹雳一般,丧失了原本的生活依托。
二战开始,再次入伍,担任气象兵。1940年6月被俘到德国的一个战俘营,但成功逃出,回到法国。
在战俘营期间,他。阅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并撰写了话剧《巴理奥纳》。
战争的经历使萨特从战前的个人主义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开始主张“文学介入社会。”
1943年,出版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吸引了大批读者,“存在主义”也渐渐成为法国社会当时最具影响的思潮。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环境非常艰苦,因为战时的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萨特就在一间咖啡馆里,用乙炔照明来写作。
###(就是花神咖啡馆么?)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奠基之作。,也让萨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存在与虚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萨特运用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哲学词语阐述了他对人与世界的理解,同时确定了存在的范畴、自为存在的结构、特征及其规律。
写作《存在与虚无》期间,萨特理清了对哲学的思考,他对文学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文学应介入社会”“作家的责任在于塑造世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时代写作”
50年代,在政治上逐渐“左倾”,信奉马克思主义,参加共产党的活动,虽然他不曾加入法国共产党,却愿意成为共产党的同路人。1955年,和伏波娃应中国政府邀请,来中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行程结束时,在《人民日报》发表《我对新中国的感受》。回法国后在《观察家》发表《我所看到的中国》,伏波娃两年后出版了《长征》一书。
###(他俩居然还来过中国???!!!)
1956年,萨特遣责入侵匈牙利的苏联军队和支持这一行动的法国共产党,并彻底和共产党分道扬镳。
1963年,出版自传性小说《文字生涯》,描写了他小时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和哲学著作相比,小说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萨特的内心独白上。
1964年,因《文字生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拒绝领奖。
(昨天看诺贝尔文学奖简介时,看到详细介绍如果得奖者拒绝领奖时,奖金的处理办法,当时心想,哪个傻瓜蛋得了诺奖还不去领奖?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噢,还真有这样的傻瓜蛋,比如这个萨特。顿时觉得好佩服他)
1980年在巴黎去世,享年74岁。伏波娃以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为基础,写了回忆萨特的作品《永别的仪式》。
《文字生涯》是萨特叙述自己童年经历的小说。写了他6岁到11岁之间在外祖父家的一段生活经历。不同的是,小说并不是以作者自身所经历过的事伯为线索,而是以他本人的思想发展为脉络。因此,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真实经历并不重要,悲欢离合,时运兴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时刻进行的内心独白,时刻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否定或肯定的评价。
评论界甚至有人说,《文字生涯》的精彩程度,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可比。
——————————————————————————————
另有几个,名字如雷贯耳:海明威、赛珍珠、罗曼罗兰、萧伯纳、艾略特,
但其实对他们也是一无所知
再有的,更是连名字都一无所知了:略萨、多丽丝莱辛、索尔贝娄、索尔仁尼琴、贝克特、加缪、罗素、辛克莱刘易斯、托马斯曼


 诺贝尔文学课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