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213056468
作者:江勇振
页数:846页

作者简介

1.学界公认最权威最翔实的胡适传记
2.哈佛博士江勇振首次全景式再现“多面胡适”的巅峰十年(1917~1927)
3.“吾辈已返,尔等且拭目以待!”——胡适
4.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
1917—1927年是青年胡适名满天下、如日中天的巅峰十年。他引爆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公众舆论,参与思想、政治论争,争夺文化霸权,时刻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短短十年,青年胡适一跃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公共知识分子”、“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本书大量征引第一手材料,跳出胡适研究窠臼,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胡适”——
他如何借助北大推广白话文?
如何取代梁启超成为文化界大佬?
如何与陈独秀分道扬镳?
如何操纵媒体,塑造自己的“公知”形象?
如何挪用、误用、滥用杜威、赫胥黎、易卜生?
如何一度倡导法西斯主义?
如何提倡“好人应该当官”?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自由主义者?
如何努力赚钱,成为民国版税第一人?
如何及时行乐,周旋于众情人之间?
如何热衷暴露个人身体隐私?
如何成为一个处世圆通、人见人爱的社交明星?

书籍目录

目录(上篇)
前言/1
序幕/1
上篇镀金彗星,惊艳苍穹
第一章北大新星,造国之大学/23
从“国无大学,乃国之耻”到北大是世界最老的“大学”/27
德国大学理念的转借/31
德国、美国理念与传统书院的嫁接:北大研究所/38
美国制度的滥觞/44
沙滩、红楼、五方杂处的“拉丁区”/55
五四前夕北大教授的待遇与学生概况/68
学潮不断,戮力系北大于不坠/76
力挽教授为饭碗罢教之狂澜/94
第二章杜威思想,赫胥黎怀疑/113
进入实验主义门槛的前夕/115
杜威“实验主义”:芝麻开门/120
杜威思想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30
好政府主义/147
自由主义的真谛:胡适与杜威的分野/161
“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的史前史/178
“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189
第三章过关斩将,争文化霸权/208
用入学试题宣扬新文化/213
文言与白话之争/223
《新青年》:各自为战,三头马车/244
《新青年》的分裂:与共产主义交锋的第一回合/255
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268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279
第四章个人社会,政治与国家/301
易卜生主义/303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347
个人与国家/359
二十年不谈政治/375
联省自治/385
《努力》停刊与复刊的难产/394
下篇学问事功, 夙夜匪懈
第五章事功第一,行乐要及时/3
待遇世界第一,版税中国第一/5
食衣住行/16
胡适男性唱和圈的空间构造/37
教学相长/53
游刃有余的写家/78
宁可起早工作,戏不可不看/83
女性与爱情/87
身体、生病、肛门偏执/103
第六章哲学佛教,历史与文学/120
借西洋哲学诠释中国哲学/124
挪用、误用、滥用杜威以及西洋名词/129
套用杜威的观点来诠释中国哲学/135
“古代哲学的中绝”与中国的“文艺复兴”/150
用他山之石,攻禅宗史/177
实证史学方法的成型/190
《红楼梦》考证/199
第七章信达兼顾,翻译大不易/221
胡适的翻译哲学/225
胡适初译杜威/230
从《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到《哲学的改造》/236
《短篇小说》第一集/262
《短篇小说》第二集/288
第八章帝国主义,东西方文化/308
“哪有帝国主义!”/310
中国后来可居上/320
美国最好——俄国从来就不是选项/330
民族主义的抬头/352
革命有理/374
“浪子回头”/400
向西洋人传西洋近代文明的福音/418
幕间小结/430

内容概要

江勇振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
《张君劢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新星出版社,2011年);
《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增订版)》(新星出版社,2012年)。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 )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有多少人说胡适是一个实验主义者。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回答,说胡适是一个实验主义者的说法,是经过他们研究分析以后所得到的结论,还是胡云亦云、人云亦云、想当然尔的结果?胡适有关实验主义的文字,或者可以拿来作为实验主义运用的文字,比比皆是。胡适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验主义者,或者究竟是什么意义下的实验主义者,我们都可以用这些现成的文字来分析来研究,不需要等新资料的出现。为什么胡适的研究到现在为止没有新的典范出现?“胡适说过就算主义”使然也!没有人怀疑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然而,自由主义是一个空泛的名词。套用胡适最喜欢说的话来形容,自由主义是一个笼统空泛的名词。称胡适为自由主义者,就仿佛说胡适是一个中国人一样,没有什么诠释的意义。更有甚者,说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套上了这个标签,会让人误以为那就是答案。其致命的结果是:说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本来应该只是研究的起点,结果却因为看起来像是一个结论,就被不假思索地引为定论了。自由主义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被赋予新的意义。18 世纪的自由主义不同于19 世纪的自由主义,胡适所处时代的自由主义也不同于21 世纪的自由主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的使命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问:胡适是在什么意义下的自由主义者?我们更必须要问:以杜威弟子自居的胡适,究竟是如何诠释、挪用或误用杜威的自由主义的?
  •     一般来说,这本偏学术的人物传记,可能多半会被专业学者、学生或民间历史研究者等等收走,可碰巧也能出现个本人这样偶尔愿读些传记的屌丝。那么屌丝为啥要读学人传记呢,这里把我的欲望构成闲扯一通。看传记的一大需求之一,是我喜欢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脑海里cosplay,把自己想像成传主,读一段意淫一段。另外,我有一些轻微的不知叫什么想像代入症还是什么的,看成功人士(商、政)传记之后我脑袋容易犯抽,抽的过程中各种自以为是、各种觊觎天下、各种牛逼,有极大的毒副作用。读学人传记,前一阵还读了读别的,好像副作用小一些,当然,读到这大爷北大任教月薪280块大洋的时候,也冲动了一下上租房小组租他个一室一厅。这纯属个人残疾,不适用于他人。看传记的需求之二是装X,那么我认为装X也有几个层级。比如你读到胡适洗澡这一段。第一层级读到“从记录来看,他不是一个常洗澡的人。平均看起来,半个月到一个月一次。”这一句就够了,不管是酒后吹牛、还是跟老爹叫板,记好了出处也就是书名,然后就直奔下一个点。(当然你都不用,一般来说你学校只要有中文系什么的文科专业且图书馆不是荒废状态,这种近年来的重要作品一般都有,没有你登个记过几天也就有了)。第二个层级可能是要读到“1921年到1922年是胡适一生中日记记得最为详尽的两年。然而,他很有可能详于学术思想方面,而轻于日常生活起居的记录……因此,洗浴的记录在1921年以后完全有可能漏记。”其实这段说得是关于某一段时间四个月没有洗浴记录的解释(天知道适之先生为啥爱记这个),但楼上那个层级的不知道啊。这个层级的优势就是不单知道一级的事儿,二级的储备还可用于补充或反驳,可进可退,可攻可守。那,第三个层级就读到关于记录当时北京“四合院没有自来水以及没有下水道设施的观察,亦即,北京人如果要在家里洗澡,就必须雇水夫打水、煮水,再雇水夫把用过的洗澡水打出屋外去。”你看,记到了这里不单可以接得住二级的话茬,还把话题的关键点上升到了社会民生。 以致不只适用于胡适洗澡相关的话题,以后你再看见大清剧里出水管子…………你懂的。那个,其实下面还有,但我忽然醒悟扯的尼玛太远了。其实我是想夸这本书写得详尽,而且把传主写得像个“人”。关非是说一定要在传记中贬损传主也是写得有人性,而是传主的行为在他笔下读起来“正常”。最怕就是那种把所有的偶然都写成必然的传记,一旦COSPLAY,必然中毒。详尽或许对于研究来说有举证作用,对我来说。。。就是可以装得更纯一点。不管你聊八卦还是冒充才子,一般来说,还是跟日常人的生活有所关联才能引人兴趣,而这些,一般在传记里是要详尽些才有记载得。好吧,写到这儿我已经完全忘了我是干嘛来的,不过我印象里这书是不错的。
  •     1922年年底,在胡适以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明手法”,欲擒故纵,使自己在最后一刻入选上海一家周刊评选的“中国今日的十二大人物”后,他志得意满地写信给美国女友韦莲司报喜。“成功这样容易”,刚过而立之年的他颇有些飘飘然:“那就好像一觉起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领袖一样。”1917年回国后,短短五年间,天赋异秉的胡适已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写新诗,便是风靡一时的《尝试集》;做研究,就是开风气之先的名著《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不到三十岁,便已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如此“暴得大名”,唯有当年的梁启超可与之相媲美。但正如他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骤然享有如此过当的名气是很危险的”。明末陆桴亭曾评价王阳明道:“吾恨其聪明多。”回看胡适的一生,亦可谓聪明太多,反受其累。读过江勇振的系列传记《舍我其谁:胡适》的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的读者,会发现第二部《日正当中,1917-1927》的体裁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部基本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章节;第二部则以问题为导向,每章各研究一个专题,相互独立。这是不是体例不一呢?其实作者的匠心便蕴于此。1917年前作为学生的胡适,事迹相对简单,便于线性叙述。回国以后,感情、学问、事功不同方面皆大放异彩,再以时间为顺序不免混作一团,治丝益棼,分开叙述则导山导水,脉络分明。而且,江勇振非常热衷于反驳前人的错误观点,专题式体裁能够给作者足够的空间,将对手挨个挑落马下。在序言里,作者便火力全开,批评以往的胡适研究大多“都是在炒冷饭”。因为他们太相信胡适在书信、日记、回忆录里的一些“夫子自道”,不加辨析,“跟着胡适起舞,亦步亦趋”,陷入了“胡适说过就算主义”。殊不知胡适一辈子有“偷关漏税、引而不注的坏习惯”,所以除了读胡适外,还要读胡适当年读过的书,在资料占有上超过或至少与他齐平,才有资格研究胡适。至于在大陆学者中流行的拿胡适作为针砭当下的工具,指桑骂槐,抒发个人的政治理念的“影射史学”, 更是歪曲事实,须一并廓清。在第一部里,江勇振指出:胡适虽然一直自称实验主义者,但他的治学根基实乃实证主义;留美期间,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康奈尔大学的克雷登(James Creighton)教授,而非哥伦比亚的杜威(John Dewey)教授。胡适继承了康奈尔客观唯心派教授的哲学观点,其名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从杜威的角度来说,“犯的是一种认识论二分法的谬误”。余英时曾认为,1914年时,胡适虽然“还没有研究杜威的思想,但在精神上已十分接近杜威的实验主义了。”若以江勇振的新研究结论来看,这绝对是未精研实验主义便下的错误判断。不要说留美时期,就是在回国后的前几年,胡适都未入杜威之堂奥,直到1919年与李大钊等人辩论“问题与主义”时,“才真正跨进了实验主义的门槛。”胡适自称有“考据癖”,他的“假设与求证”实不出乾嘉诸儒之矩矱,只不过安上了舶来的“科学”、“实验主义”名号,来迎合当时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学术风气罢了。这是他不愿抛弃“用结果成功来定义实验主义”成见的根本原因。但杜威不会同意将结果是否符合假设来作为真理的终极标准,因为就连选择和发现“事实”的过程本身,便已掺杂主观思考的因素了。所有用于“求证”的事实,都是有弹性的,是“经过人工处理的”——思考在经验的疏导下,不断地在不同观念间比较、选择、实验,这种“无休无止地思考问题的状态”才是实验主义的真谛。胡适经常在不注明来源的情况下,一面挪用、加工杜威(以及赫胥黎、易卜生、穆勒等人)的观点;一面又不时夹带自己的独立见解。江勇振说:“胡适的胆子之所以大,就在于他知道没有人会去读杜威的原书。”没有人会挑战他对实验主义的了解,此时他的名气与地位“已经到了他无须担心被怀疑、被验证的地步。”利用国内对于新理论的反应速度比欧美学界慢几拍的时间差,用一种“创造式翻译”的灰色方法做出“成果”,今天的很多中国学者,仍然在沿用当年胡适的办法。必须指出的是,胡适在先秦名学、禅宗史、红学等领域所做的研究,其原创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胡适“聪明过人的地方”在于,他对西方理论“采取彻底改写的方式”,经过一番巧思后,再以洗练、优美的文笔出之。由于文章精彩,且紧扣当下,他成了一个畅销书作家,版税收入在全国数一数二。即使不算丰厚的稿酬收入,单是胡适在北京大学拿的280元丰厚薪水,在当时就足以养活北京的五口之家三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年龄只比胡适小两岁的毛泽东,月薪仅有8元,勉强维持生存罢了。成为中共领导人后,37年毛泽东在与斯诺的一次谈话中,苦涩地回忆道:“我的职位是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不把我放在眼里。在这许多名人中,我认得有几个是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我很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管理员所讲的话。”真是“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作自修大学计划”的简短记录,可知毛所说的“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也包括胡适在内,而且胡当时对毛的态度应该并不好,给毛留下了心理创伤。荣格(C. G. Jung)曾说,人的心理存在一种“潜意识补偿(unconscious compensatory)”机制,毛泽东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以及后来针对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55年大规模的批判胡适,都可隐隐看到这一点。1919年前后,新文化运动内部开始分裂。在陈独秀、毛泽东渐渐左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胡适则开始右倾,按江勇振的说法,甚至“法西斯蒂化”。正好从那年到1920年初,杜威受邀访华,在北大作了名为《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十六次演讲,由胡适担任现场翻译。但杜威的原文与胡适的译文之间,却存在一定出入,个别关键环节的表述甚至南辕北辙。此时的杜威已经扬弃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假定个人是己身利益最好的决断者”,个人最大利益的相加,就是社会的利益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不同群体之间会发生利益冲突,一部分人会将自己的利益“披上社会以及道德的外衣”,名正言顺地损坏另一群人的利益,这是“个人与社会冲突的主因”。杜威批评道,国家本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洛克以降的英美自由主义者却“只知保障个人的权益,而没有善尽国家保障社会大众的责任”。翻译到这里,胡适打住了,接着“当着杜威的面做出错误的诠释”。胡适不但把这种团体与阶级之间的利益角力消弭于无形,甚至说“两方的冲突都是为社会整体利益”。江勇振尖锐批判道:“这不但完全违背了杜威的意思,而且根本是不知所云。”胡适不惜在众目睽睽之下曲解恩师的观点,有其争夺“文化霸权”的个人考量。五四运动后,保守派一蹶不振,马克思主义者转而成了胡适的最大论敌。为避免借寇兵、资盗粮,他在公开场合都不愿谈社会上有不同利益团体或阶级。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防备和戒心几乎达到了某种偏执的程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面对中国工人被日本厂主枪杀、英国巡警射击游行群众的事实,他和昔日新文化运动的好友陈独秀发生了激烈争执。汪原放回忆道:“谈着,谈着,仲翁(陈独秀)道:‘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适之兄生气了,说:‘仲甫,哪有帝国主义!那有帝国主义!’拿起‘司地克’(手杖)来,在地板上连连地笃了几下…第二天,我的大叔知道了,对着适之兄说:‘适之,你怎么连帝国主义也不承认呢?不对吧?’适之兄放下脸来,一把扯着我的大叔的袖子,连连的扯了几下,说:‘孟邹,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帝国主义?’”。可以说,此时坚决“反赤化”的胡适,已经丧失基本的现实感了。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杜威等人的反应是正视其挑战,承认十八世纪古典自由主义在对于“自由”、“权利”等关键概念的理解上,确实存在弊病。而这不是简单地补苴罅漏,援“社”救“资”就能够解决的。个人自由诚然是自由主义的基石,不可撼动,但群己权界究竟该如何划定?笼统的“自由的边界是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在面对帝国主义的扩张,面对理论更为严密的马克思主义时,是否显得太苍白无力了?但胡适始终坚信,十八世纪边沁(J. Bentham)和穆勒(J. S. Mill)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理论在当下中国仍然适用。即在“好人政府”的引领下,在少数精英家长式的教育下,广大人民可以“化私为公”,上下一心为国家奋斗。若有不同意见分歧,“只要让大家自由发挥思想,不合的逐渐淘汰,将来自能趋于大致相同的地步”——以伯林(Isaiah Berlin)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自法国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认为“所有价值都能和谐相处”的典型“形而上学的一元论”,完全违背自由多元主义的立场,是一切乌托邦思想的根源,一个严重的“概念性错误。”江勇振将1917-1927年的胡适描述为“日正当中”,真是寓意深远。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与《新青年》同仁一起痛批“王敬轩”,摧枯拉朽;在与梁启超派系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他把敌人打成“玄学鬼”,进一步巩固头号“公共知识分子”的地位。但正所谓“日中则昃”,在长期的论战过程中,胡适养成了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纷纷扰扰的情况下,这是杀出重围的聪明策略,但后来却自食其果。从五卅运动到“四一二清党”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言论,诸如“沪案只打死少数人”,“用的不是机关枪,只是步枪”,“中国是‘烂’民族,绝对欢迎西洋文化的侵略”,等等,还明确支持国民党屠共。胡适本意只是用禅宗棒喝的方式把日趋激进的学生打醒,但弄巧成拙,实际效果却是他以及自由主义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很快,胡适开始后悔自己27年短暂的右倾法西斯化,对现实失望的他开始“超然”于政治之外。但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便开始偏离他“再造文明”的目标越来越远了。2014-1-15初稿2014-1-17定稿(已发表于第664期《经济观察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确实很用力,看起来不比其他写胡适之容易。但总体来看,瑕不掩瑜。
  •     先夫万岁
  •     比第一部质量有所下降,旁支过多,欠打磨,还有删改空间。
  •     太用力了
  •     终究还是弃之不读,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     当然是就翻了标题劲爆的几个部分。不过关于肛门偏执云云,为什么痔疮要多写腿肿了要少写,因为前者比较痛吧!(至少看起来比较痛啊。)而且类似的内容在前人日记中真的不少见,倒是后来者的“身体禁忌”更应该成为研究对象吧。至于关于吴宓的一节,我倒是也很感兴趣于其特殊的癖好,但我就是不懂他的日记、自编年谱,怎么算做“庙堂文学”呢?所以这就是简介所谓的“有血有肉”?
  •     如果你想追求真实,那你连自己也不要相信
  •     【目前大力宣讲胡适的人,尤其强调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品德上都有或大或小的问题】江勇振:胡适‘’是維多利亞後期的思維。如果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的話,那未來的中國就要回到19、20世紀之交。這是科幻小說裡的時光隧道思古的幽情,不屬於嚴肅思考中國的現在與未來的範疇‘’。
  •     比第一部还啰嗦
  •     老毛病:抖机灵、拖沓,看多了就不耐烦了。当然闪光的地方也不少。
  •     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观点,有廓清成见之功,但是。。。文笔实在太繁冗了。
  •     强力推荐
  •     作者似乎是掌握的资料太多,写起来各种跑题的感觉。但对还原一个多面的胡适还是很有益处。
  •     畜生写的书。
  •     全书尾巴收的不好 材料不多
  •     胡适传
  •     学界公认最权威最翔实的胡适传记;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
  •     对胡适先生的治学还是人际的交往都十分佩服
  •     开头回应批评者 库恩范式 日正当下
  •     突然发现他们这一代人“逼”我们活得真实~~~
  •     基本是胡适某些方面的思想分析加若干生活琐事钩沉,工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断片,对时代和交游没什么把握,除了一点北大日刊外基本没有涉及报刊和时人著作中的史料,大幅偏重英文材料和档案,抓住一点新东西就任意引申开来,不及其余,实质十分单薄,却堆砌了很多关系不大的枝蔓,诘屈聱牙,难以卒读。不厌其烦地分析胡适哪里误读误译了杜威赫胥黎易卜生,如何不老实,如何浅薄,简直不是在研究胡适,是来黑胡适的,而且对几个同行学者也一样恶意满满,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讥刺一番的机会,可见人品和文品一样恶劣。
  •     太阳一出照西墙,西墙背后有阴凉。光鲜胡适背后到底是什么?无论作者给出的答案可靠性有多大,至少给了我们一个角度。
  •     江勇振先生在谈及胡适的几次论战时,重复强调过“论战”目的不在追求真理,而是为了打倒对方,取得文化上的霸权。想想现时互联网下的多次论争,其“战”的意味也颇为浓厚: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话语权力。
  •     胡适的巅峰十年,记得当时老师讲课说,新文化运动的座次,胡适理应第一把交椅,无奈跟了国民党,所以陈独秀、李大钊反而排到了前面。
  •     我觉得作者研究胡适,同样也继承了胡适严谨地“拿证据来”的态度,以至于把很多之前学者草率的结论一一推翻批判,而有些地方真的不必如此冗长。当恐怕是作者沉浸研究、写作中的自然状态吧,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不知是夸胡适,还是贬胡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