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08646134
作者:[美]托尼·朱特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内容简介:
1945年至1953年,美苏对峙,冷战来临。铁幕落下,东西方阵营的对立,成为之后数十年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要格局。
战争改变了一切,欧洲靠外人获得解放,不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欧洲从政治和地理上分裂了。
在西欧,过渡政府举行了新的大选。民众内心渴望正常化,远离过分自信的政治教条。强调社会和道德改良的基督教民主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掌控了政治权力。实施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重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提升了经济一体化,成立“北约”则将美国拉入欧洲防御体系……各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盟与合作奠定了欧洲复兴的基础,也使得欧洲成为美苏交锋的前沿。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东欧广泛建立起苏联可以信赖且不会威胁其安全的政府。东欧诸国纷纷卷入逮捕、清洗和审判的旋涡,都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进行“经济改革”并实施“五年计划”,成为“地理上相邻的复制品国家”。
美苏两国掀起文化战争的波澜,欧洲的文化也分裂了。是否支持苏联,或者是否反共,成为划分东方和西方、左翼和右翼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深深地刻入欧洲的文化知识生活。
=======================================================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
编辑推荐: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
媒体评论: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最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
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超越托尼·朱特的成就。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
《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权威之作。
——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超越了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目录:
前言与鸣谢
导言
第1章 战争遗留的问题
第2章 惩罚
第3章 欧洲的复兴
第4章 难以安定
第5章 冷战来临
第6章 卷入旋涡
第7章 文化战争
尾 声 旧欧洲的终结

内容概要

托尼·朱特(Tony Judt)
◎全球百大思想家
◎奥威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1世纪初最顶尖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
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生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
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
托尼·朱特所获赞誉
大师级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无畏的勇者。
——《时代周刊》(Time)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托尼·朱特文笔流畅,叙事强如海涛,论战笔锋更盛……他能够在过去中洞见未来,使其著作充满独特的时代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史学家,也是同代人中最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
——拉希德·卡利迪(Rashid Khalidi,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托尼·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作为历史学家,他最为独特的成就之一是将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和政治历史相整合,以揭示一种在思想与现实、理念与行动、书籍与人群之间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
——蒂莫西·加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
托尼·朱特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看到并传达宏大的图景,同时,还能深入这件事情的核心,大多数专业学者两者都做不到,他们只在这两者之间飘着。但朱特既能够谈论这个大图景,又能阐释在当下它为何重要。
——马克·里拉(Mark Lilla,著名思想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
与自己辩论,尤其是与自己的激情辩论,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的标志。朱特只要一息尚存便从未停止思索。……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政治评论家)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完了《战后欧洲史》的第一卷《旧欧洲的终结》,里面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没有想到过的东西:1. 欧战结束后,欧洲普遍贫困,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用美国的物资搭配等额的美元,帮助欧洲恢复生产能力的同时,也让美国产品占领了欧洲;2. 战争强化了民族性,很多国家的国土都按照民族属性重新划过了;3. 战俘、劳工、移民,成了战后前两年的棘手问题,甚至动用了不人道的武力;4. 对自己国民的惩罚范围与各国在战时的阵营紧密相关,也与战后掌权者究竟是依托国外势力还是自身斗争获得的胜利紧密相关;5. 斯大林的欧洲政策经历了“联合政府”到全面对抗的转变,基本上是靠武力占领划定了北约和华约的界限,但武力占领的边界则由雅尔塔协定划定;6. 二战在很多地方注定会重塑欧洲,比如全民福利政策。
  •     1、从1914到1945年,原先帝国时代下的欧洲被摧毁。由于战争、占领、边界调整、驱逐、种族灭绝,现在每一个人都几乎生活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之中,但苏联和南斯拉夫除外。2、1944到1945苏联军队的向西进攻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原先生活在德占区的日耳曼人回到成为废墟的德国。同时,国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人口置换,曾是不同信仰、民族、语言、群体混居的地区,成为明显的单一民族领土。这同一战后的做法截然不同,根据1922年的《洛桑条约》,在划定和调整边界时,人口大体不动,明显的例外是土耳其人与希腊人。3、战后欧洲几个国家清算纳粹和处理左右翼问题的做法和结果:意大利:左派领导人妥协,避免了内战;希腊:左右派爆发全面内战,右派在英美势力的支持下胜利,并开始大规模迫害左派;奥地利:十分辛运地逃避了战后惩罚,并被当做一个受害国处理。4、二战结束后初期,大部分德国人对纳粹抱有同情,1946年10月,当纽伦堡审判结束时,只有6%的德国人承认审判是合理的。5、民主德国的机构与个人轻易的从纳粹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纳粹战犯”往往成为苏联占领当局对付异见分子的名头。6、“若没有这种集体失忆症,欧洲战后令人惊愕的复苏是不可能的。”7、西欧诸国的合法流亡政府与当地的抵抗组织并非是一种同盟关系,前者将后者视为一种麻烦。欧陆光复后,抵抗组织多被劝说交出了武器。20万法国抵抗运动战士被合并入了正规军,“法兰西国内抵抗力量”未有任何抗议便被解散。8、主导战后欧洲复兴工作的人大多数是几十年前便已成熟而进入政界的人,如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康拉德 · 阿登纳便是生于1876年。其原因有三:a. 这批老人在三十年的动乱中生活过来,而在政治与道德上未受创伤;b. 他们是来自欧洲社会改革时代的一代人,在1880到1910间成熟,其本性与兴趣符合战后的时代情绪;c.战争与占领驱散了人民对于政治模式创新的幻想,议会、民主这一稳定而熟悉的政治模式再受青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政治化、激进化的后果,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结果却正相反:人民的内心渴望正常化”。9、战争带来的破坏没有预想中的大。直到1944年5月,德国被毁的工厂只有20%多一点。甚至在鲁尔区这一盟军轰炸最集中的区域,工厂与及其仍有三分之二完好无损。10、“英国知道,如果1945年苏联入侵西欧,美国的策略是立即撤回边缘地带。如英国、西班牙和中东地区。”11、二战结束之初,法国对德国的处置意见几乎是照搬了一战后的处置方式,但其所依赖的军事力量早已不同,法国的建议对英美的决策毫无影响力。12、对德国的谅解,与西德建立煤钢联盟是在法国原有设想失败后,于迫不得已下实施的。“法国领导人花了三年时间才接受了这一方案。那三年里,法国人实际上不得不和他们三百年来的历史做斗争做妥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国内娱乐和国内消费的出现,取代了人们对公众事务的参与。”“正宗的左翼把反法西斯言语的核心归结为简单的政治忠诚二元观:我们是和他们不同的人。”“个人出于意识形态目的或国家目的而犯下的罪行,无论怎样辩护,都是个人的责任,都应该受到法律制裁。所谓执行命令并不能作为遁词。”“德国早已于1883年至1889年在俾斯麦领导下,奖退休金和事故保险医疗保险计划制度化了。”“而先前犯有严重罪行的合作者再也不能完全恢复公民权。”“政治上没有善恶之选,只有好恶之争。”“对失足的女人施行毁灭性的复仇,是客服个人或集体毫无力量的不愉快记忆的一种方式。”
  •     前面的部分读得有些涩,作者十分客观,对为什么发生也有很好的见解,翻译的确比较糟糕。
  •     寫得好,如西方人一如既往的那樣,冷靜描述,直面各個陣營的殘忍和冷酷,少做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和觀點。最大的弱項就是翻譯,如同google翻譯軟件copy下來的一樣,回不去了,那個由文學家翻譯外文經典的時代。
  •     不及格的翻译也遮不住原著的魅力,每次只要克服翻译问题,总能沉迷其中。这卷欧洲史很有意思,个人的印象是这样的:软骨自恋的法国,隔岸观火的英国,财大气粗的美国,英雄光环的苏联。共识反法西斯,西欧人一手接下美元欣赏好莱坞电影喝可口可乐,一面嗤之以鼻追求精神信仰对苏联老大哥崇拜。总是想起《1984》这本书。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极权主义开始时是一种热情和信念,只是后来才成了组织机构,政府权力和职业。作者的立场没有为美国洗白吗,美国真的那么后知后觉,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反差萌吗?最后,还是粗俗的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征服了大众,持续到今天…
  •     看的历史越多,越觉得历史有太多遗憾,又有太多庆幸。
  •     没人觉得作者政治立场倾向性太突出吗
  •     阅读体验很流畅,除了作者学识很渊博,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导致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理解之外,对战后欧洲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学识加深后值得多次阅读!
  •     原著或是翻译太晦涩,影响阅读体验。
  •     仔细看他写苏联如何渗入东欧冷战又为何会爆发的细节
  •     写的不错,托尼朱特都比较中肯。
  •     中信的书翻译的一般。
  •     二战后的欧洲人民 生活和50年前差不多 甚至有些地方的“战后”——穷困潦倒 持续了20年 整个欧洲是彻底地大衰退 整整断层了一代人 当政的 要么是老爷子 要么是4/5小学文化的工人阶级(在东欧某个国家)全书的视角是恢宏的 很多细节 无法一一道来
  •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谁的利益?)#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站出来我给你奖鸡腿#
  •     有料 好看
  •     通俗流畅,不过感觉还是二元叙事格局,倒是很喜欢此卷的尾声一节
  •     我果然不喜欢高卢雄鸡,
  •     C'est la vie
  •     详细,用诸多数据,平铺着讲述了二战后从合作到对峙,到冷战的那段历史,透过历史可以理解世界格局和文化今日呈现之状的缘由
  •     好书,翻译还可以 书本身还不错,不过由于作者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或者说是第二国际序列下的社民分子 ,所以有的地方就是把朱加什维利和他的邪恶帝国当成第一背锅侠。。。虽然在一些地方(比如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却是言之成理,但是却比较浅显和片面。
  •     历史的细节,如此震撼。
  •     作者偏重了政治啊
  •     战争结束并没有给欧洲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因为紧接着就面临着生存问题。而战后一片萧条和狼藉,加上各种报复活动,日子更不好过了。慢慢地又遇到了政治问题——苏联,等等,给这一时期的欧洲更加蒙上了一层阴影。
  •     3.5分
  •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下,1945年战争的结束意味着正义对邪恶的胜利,欧洲解放了,文明复苏了。而本书透过还原那些被遗忘和被忽视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真实历史的复杂、正义的暧昧不清,意识形态的剧烈冲突,以及人类理性的严重不足。印象尤其深刻的有三点:1)东西欧在战争中的不同处境和原因;2)苏联将东欧各国变成自己制度同构的卫星国的过程;3)二战后按民族进行的土地划分和人口迁移。第三点尤其让人反思“大历史”观的冷漠,和正义、公正、自由等的价值观在现实中的真实运作。
  •     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读,主要还是翻译太偷懒。补充了相当一部分认知空白,包括犹太人除外的种族清洗,战后惩罚的不公平性,英美法互相的协作牵制博弈角力,布尔什维克政权的野心、恐怖统治及对卫星国政权的清洗干预,福利社会的建立,英国的配给制度,南斯拉夫的偶像崇拜,捷克斯洛伐克的「上山下乡」,朝鲜战争对欧洲格局的影响,宗教与党派间的相融互斥。冷战格局的形成算是重构了对于共产主义认识。
  •     书读得越多,感觉自己知道的历史越少……
  •     其实我是很不喜欢带有历史符号的东西的一个人,但有些事还是值得我们去看,纵使过去的世界已然过去。
  •     陆陆续续读了几个月,感觉今天欧洲的太多问题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原因。
  •     比《野蛮大陆》克制,比《极端的年代》好读。
  •     基于欧洲的整体性出发分析区域史,既有机结合又独立,真的是大师级的眼界。东西欧的分野过程写的非常详细,苏联的集权,欧洲的重建和马歇尔计划到北约欧盟的酝酿。美中不足的就是翻译。
  •     探索欧洲如何从二战后的废墟上重新走向繁荣的好书,就是翻译水平不敢恭维,复杂的长句经常前后矛盾,要看上下文才能猜到原意。
  •     看下欧洲大陆,战后对纳粹的反思,处理是如此的清淡,奠定了欧洲大发展的基础。因此,有些人们急于遗忘的事情,未必需要非黑即白算的如此清楚。
  •     现在看来,现在欧洲很多格局,譬如东西欧的差距,美国与欧洲的关系,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另外吐槽一下中信一如既往,1本书拆成4本卖,封面封底文案惨不忍睹。
  •     正如作者所说,这个题材不好写,包括的方面太多了。作者艰难的把欧洲战后几年内的事情列举了出来,并加以概括和总结。特点鲜明:缺乏纵向线索;实例过多而导致人物与事件缺乏辨识度。这是一本比名字看上去更小众的书,对于提升阅读能力可能有一定帮助
  •     全面了解战后欧洲史的必读之书,从政治文化普通人生活等多个角度切入,很好读。
  •     非常棒的书。但是稍感混乱。
  •     以往对苏联士兵反攻时一路奸淫抢掠东欧、德国耳闻一些,看到书里陈述纳粹将300多万关押到集中营的苏军士兵折磨致死,对所占苏区村落扫荡,只是感觉到不管战争哪方得意,最受苦的都是平民。
  •     有些地方翻译的不顺畅,编校不够精细。缺少必要的注释和文献参考。内文地图太少,十分不便。但叙述很详细,很多重要的问题都有比较到位的论述。
  •     文笔优美,政经外亦重文化、社会史,并间或描绘欧洲知识分子的历史洪潮中的群像,可读性尤佳。印象比较深的片段:去纳粹化的历史清算雷声大雨点小;萨特等左翼法国知识分子在直到苏联集中营真相后依然坚称共产理想高尚、牺牲难免;英美帮助西德复苏以消除其复仇情绪,而苏联对东德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工厂大量拆除,为日后失尽民心埋祸根。
  •     20150603——》20160110,半年多时间,终于啃完了四卷本的大部头!虽然阅读的时候有所启益,终究还是前看后忘。
  •     铁幕如何降下,如何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不容易读
  •     希特勒和斯大林真是成王败寇的例证,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战争对人的创伤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愿世间永远和平
  •     一点都不枯燥,就像小说一样好看。如果不晓得如何来概括我们现在某些社会现象,背上几段书里形容前苏联和斯大林的原文,简单粗暴地马上变身饭局头牌~~
  •     朱特说欧洲是个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元叙事一类的单一目的所能概括的,但能看出朱特的欧洲有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欧共体的发展成型。第一册写到1952年。这年对东西方阵营来说都算是划时代的年份,马歇尔计划解决了美国自己的产能过剩,通过支援重构欧洲经济使之成为贸易有机体,扩张了贸易渠道和层次,布雷顿体系风头正劲。而欧洲也则利用援助计划的一体化要求,合作制定多边经济需求计划,并成立了防务体系(北约)和关税体系(关贸总协定和煤钢共同体)。西欧还利用韩战期间美国的粮草需求,为美国生产军需用品,大幅减少了美元负债,同时纷纷增加军费。短短几年就告别了干瘪的战后窘境。而东方势力却在遭遇滑铁卢,1948年捷克政变后共产党在西欧开始式微,同年铁托拒绝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跟斯大林翻脸,并逐渐接受西方援助。
  •     正常的一本历史书,缺少一点趣味性,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     现在是写书评的时间了
  •     翻译也没有某些评论说的那么糟糕啊
  •     观点不一定对,但思考观察真是深刻。
  •     全面、客观、详细的资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