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书评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229110815
作者:[美] 安娜·昆德兰
页数:272页

每个人都在等待转变的契机。

A change of scene always brought inspiration, people said. Everyone was waiting.

纽约,我已看透,但仍眷恋

文/豆瓣ID:文艺青年(原创作品,转载请告知)当一本书要读到终点时,总有些恋恋不舍。就像人对青春的怀念,曾经拥有的好和坏诚然都是生命的印记,但我们仍如杜拉斯那般热爱着如今“衰老的容颜”。因为读完了,才有权拥有“故事”。从青年到老年,各有其精彩,只是状态和属性不同,老年不是年龄的鸿沟,而更像是一种生命旅程的回归。而且,你必须回归。安娜·昆德兰的履历,和纽约这座城市一样耀眼,她的文体涉猎很广,在评论、纪实、虚构等方面都有建树。《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是她的第7本小说。昆德兰浸淫纽约媒体圈多年,眼光独到老辣,是个浑身上下都流着专栏血液的人,所以这本小说读来也总透露着一股“专栏气” :字里行间,总让人忍不住要像古人批注古籍般,对其遣词造句和细节处的小心思来个击节点赞。实在非常会写,而且每个场景都写得不一样,有机趣,笔触很有纽约的时尚感。我注意到一个时间数字:美版此书于2013年由兰登书屋出版,也就是说,昆德兰是在60甲子之岁时写成此书。有意思的是,书中的主人公、摄影师丽贝卡也正好于60岁那年开始了一段奇异的冒险。这个暗示再明显不过了,丽贝卡显然就是昆德兰的一部分化身,而且小说中很多意向都有作者现实经验索引:比如昆德兰养了很多只狗,还为一只13岁的狗写过讣告;其19岁时母亲患乳房癌去世(这个意向时常出现在其私人写作中)等,都被巧妙融合入书中不同人物身上。在我眼中,这些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也就是说,昆德兰在花甲之年写下了一本祭奠青春、坦然接受和享受生命不同年龄阶段之作。评论圈之前都把这本书定位为励志、疗伤之书,但如果分析细想下,这么一个有抱负、有力量的女作家,绝不会自毁形象,写一部中国人所谓的小清新和鸡汤之作。英文书名原叫Still Life with Bread Crumbs,译作《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是为直译。但如果细究,会发现Still life解释为平静、安静的生活更好些,这个在小说中是有典故的。丽贝卡和彼得的失败婚姻(在书中是条很重要线索,也是一个女人成长成熟的契机),归根结底就是两个人是不同的人:“丽贝卡不喜欢改变,而彼得就靠改变活着;彼得喜欢故事,爱读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开头,中间,结尾。戏剧性。丽贝卡不是个好故事。要不是厨房洗水台系列,她根本连个故事都算不上。最近几年她才开始认识到这不是她的错。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甚至在她自己这种被删减的婚姻里——多少也有九年——大部分都是四平八稳的故事中间部分。这是彼得不能忍受的部分。却恰恰是丽贝卡最喜欢的部分。是她仍然深深怀念却不自知的部分。”于是,我们需要重新再来梳理下全书的脉络——《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其实讲述了一种生命旅程回归的故事,昆德兰既是旁观者,也投身其中——她笔下的纽约(城市),正如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充满了繁华的“故事”,人们扮演着叫做青春的角色,经历成长、职业、婚姻,在象征着力量和繁华的纽约大都市中追逐金钱和名利,直至衰老、家庭变故,才发现早已熟悉的一切原来那么不真实,原来“故事性”是属于他人的,生活需要回归如面包屑般的日常性,而日常性的物理承载体就是乡下,它的年龄阶段叫做老年。作者用了很多前后关联的段落来描述自己有关年华逝去和生命无常的观点,我们可以对照起来读一下。另外补充下,昆德兰是个语言的高手,文中每一页都有很精彩的比喻,而且她的比喻不落俗套,非常新颖妥帖,其中充满智慧。“她看着城市浮光掠影般被抛在身后。有时候工作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吧,她想,用来忘记。”“然后她很吃惊地发现她对彼得和离婚的感觉也是如此,不痛苦,仅仅是有错位感。她的婚姻就像一条崭新的真丝裙,特别美特别摇曳生姿,不过很很快袖边就脏了,沾上酒渍,裙边也拖地了。如果她和彼得谈了半年的恋爱后便分开,那么这将成为一段特别美的回忆。但恋爱中很少有人能得体地自行抽身,爱情沉淀为一种奇怪又不舒服的友谊,或变质为彼此指责,悔不当初。这就如同裙子没了型,特别显旧。昨日种种被装进塑料袋里,塞进了衣柜深处。”下面这段更是点题之笔:“一种旅行时特有的感觉涌上心头,看似她很享受那种新鲜感,但其实最开心的时刻是打开旅行箱,穿着更舒服的衣服,待在家里回味旅行的时候。”除了旅程这个主线索,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很多辅线:比如关于十字架照片之谜,牵起吉姆和她妹妹莎莉的故事,作为文中的悬疑故事线,一直到书尾女孩香消陨落时才得以揭示,再比如关于乡村中最有生气的两个人——丁丁和莎拉的穿插牵引,作者给他们安排的结局,一个是本该属于纽约(正值青春),所以回到纽约都市;另一个与朴素的乡村人结合,回归享受带点英式理想主义的生活。此外,摄影和照片也是全书的第二寓意:有些人把照片当做与人生际遇贴近的方式;丽贝卡却用照片当做超脱的方式。她通过打印、装裱和凝固改变了自己的一部分存在的性质。别人,陌生人的书写、分析和追捧让它们进一步变性。有时候甚至连她自己都相信《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是关于“女人的工作”。城市是路途,乡村是归宿。城市是新鲜,乡村是常态。我们每个人都用特有的工作方式,来祭奠青春的逝去,明白生命不同阶段的意义。

这或许就是我的人生说明书

著 安康小确幸开始阅读后,第三人称的叙述并未吸引到我,甚至看了一篇后也看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一些失望的情绪陡然上升。然而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则这样评价安娜•昆德拉:“读她的书时,我总是在想:噢,她道出了我的所思所想。”直到读完小说,我才深有体会,这确是一部温暖且富有力量的作品。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得知,这也是小说主人公丽贝卡的摄影作品的名称。然而,在小说中,这个名称是丽贝卡随便想的,但对于作者来说,或许不只这么简单。“一个人”代表了孤独,无论是一直一个人,还是从家庭、群体中剥离成一个人,都逃脱不开孤独,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可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反应。一旦条件成熟,孤独感会像使出“洪荒之力”掩埋你的人生。小说中,丽贝卡从一个炙手可热的摄影艺术家,变成了一个不红、没钱、没有家庭的老女人,住在一个没有插座的乡下房间里。面对“冰箱里的半截面包,还是发霉的”,发出了“我到底怎么落得个这个地步”的感叹!生活,如同她手上的表,从原来的金表变成了一个黑色夜光橡胶电子表。她原来的生活,有丈夫、有孩子、有房子、有工作、有生活,但却感到累,像是得了一种慢性病,累到一滩泥一般在沙发睡着。而前几天加班,十一点才回到家的自己,同样昏睡在沙发上过了一夜。于我而言,累的同时,又庆幸自己有这份工作,一旦停下工作,就会回到之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可却也因为忙碌的工作,渐渐有些迷失自我,生活除了工作便没有更多精彩的事物,生活的色彩也变得越来越暗淡。当看到她说自己的“新陈代谢也变化了,城市里气喘吁吁的节奏让位给某种更慢更柔的东西”的时候,就变得十分值得羡慕了。整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也没有鲜明的人物描写,仅仅靠几个人和平凡的点滴生活就勾勒出了一幅真实的场景,揭开了丽贝卡平凡又不普通的人生。同时,作者在情节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知道最后你才知道那一个个的十字架、奖杯和那条狗有着怎样的来历。因为这些,丽贝卡的事业和爱情都发生了转折。这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冥冥之中,丽贝卡选择了那座睡觉不舒服、没法上网工作的简陋屋子,接着遇上了一个屋顶工。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作者给了读者一份新的答案:不去思量。诸多事情顺着它该有的轨迹一步步的滑行着,别太急,别太赶,一切都会是刚刚的时候。如果你有本事,某一天这种本能会在你无计可施时拯救你。浣熊,这种习惯性动物,如果一次来到谁家房前,依靠本能下次仍旧会出现在这家门前讨要食物。习惯了同样的生活模式,一旦打破,会让人吓坏了的。如此平淡无奇的故事,看完之后,仿佛找到了丢失的说明书,当危机产生时,依照丽贝卡的经历一一去应对,一定会拥有一个人不被打扰的幸福。

女人,别为面包而活

昆德兰的这本《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可谓文如其名,内容像面包屑一样凌乱,线索也如面包屑一样松散,如果你想看个感天动地的故事,那么恐怕要失望。但是如果你拥有一个晴好的午后,不看朋友圈的各种“晒”,不刷网站各种“头条”,不去想尚未完成的工作任务,如果你愿意单纯地倾听一个“老女人”跟你讲述生活的种种滑稽和逆转,这本书将是非常睿智的选择——说不定你将获得一次大哭或者大笑的机会。故事里的女主角丽贝卡是个六十岁的、曾经红过却已经过了气的、经济基础马上就要土崩瓦解的老太婆摄影师。她最光彩夺目的时候,用摄影图片的版税给孩子交住宿学校的学费,给离婚后的自己购买公寓,去巴黎和伦敦旅行,也靠它来付账单、请发型师。但这是好的时候。一旦人不红了,日子开始窘迫,遭经纪人嫌弃,迅速被业界遗忘,她不得不把公寓转租出去,到乡下租一间顶楼闹浣熊的脏乱差的小木屋。她曾经是矫情地花几千块买炊具的人啊,如今却为一份免单的甜点暗自庆幸。还有谁比她更有资格自嘲?昆德兰是太懂得女性心理的作者,也非常善于细腻地展现女性的丰富世界。蒙太奇一样的故事画面不断闪回,丽贝卡的前半生像一场女性励志电影。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认认真真努力做事的人才会成功,女人更是要贤良淑德、任劳任怨。丽贝卡曾经是这样的模范标兵。她勤俭持家,敬重丈夫,爱护孩子,但随着时间从灶台、餐桌、摇篮边溜走,她内心有一种蒙尘已久的情感渐渐苏醒。她不知道怎样描述这种复杂的心情,于是拿起相机,对准了那些洗不完的盘子碟子和酒杯。她渴望倾诉和关注,然而丈夫冷淡地说,谁会对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感兴趣呢? 然而,丽贝卡偏就红了,就凭借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除了锅碗瓢盆,她还拍摄玩偶,拍摄孩子,素材都源自家庭主妇的日常。于是,无数家庭主妇被她的图片打动,无数人又被这些家庭主妇打动。他们不懂构图,不懂摄影,他们只是感性地通过图片感受到一种共同的落寞和怅然。是啊,大家期待的都是丰盛美好的生活,是一块喷香美味的刚出炉的面包,谁都没想到迎接我们的不过是一地碎屑,和永远看不到尽头的重复。青春和生命在日复一日的无意义损耗中逝去,女人们心中那无处言说的积郁,日久成疾。有了自己的事业,女人终于觉醒了,作者的笔调也变得轻快起来,她甚至开始嘲讽丈夫了,虽然他事业有成可是他对家庭关心甚少,昆德兰借着丽贝卡的口吻来揶揄男同胞:有两种男人,一种想要个按套路出牌的老婆,另一种想要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可问题来了,女人成了男人的老婆,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按“老婆”的套路出牌,那么丈夫就会觉得她乏味;少数一直不按套路出牌的,又会被丈夫称之为神经病。女人的自我认知一苏醒,男人就觉得她“神经病”,这到底是谁的病?昆德兰毫不留情地给了“直男癌”们一个耳光。可惜励志大片的调子病没有贯穿始终,六十岁的丽贝卡几乎要被业界遗忘了,存款快花光了,不再有新的版税收入了,可她每个月还要为母亲缴纳高额的养老院费用,还要维系自己的日常开销。说完全不后悔,那恐怕是骗人的。每个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都免不了会有几句没出息的“悔不当初”。但也只是想想而已。日子是回不去的,解放了的驴子不会再主动回到磨坊。丽贝卡依旧钟情于摄影,依旧从她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钟情于那些因为太平凡而被人们忽略了的东西,并最终因此而得到救赎。现在的社会不再以力量为主导,但以力量为傲的男性并不愿在王者美梦中醒来。他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更多资源,然后以施舍姿态给女性一点边角料,美其名曰“保护弱者”。我想,这是昆德兰的书名“面包屑”的寓意之一。法拉奇在她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中对腹中的宝宝说:“你必须做好准备,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敏捷而强壮,学会把别人从阳台上推下去。尤其是如果你是一个女人,就更应该如此。这也是一条法则,不成文但却更有效力。”看似凶狠决绝,却带着悲怆的宿命感。这个社会渴望女人制造面包,却把她们碾压成一地粉末,并且彻底无视。丽贝卡这个角色,恰恰是在要在最凌乱不堪的间隙里,开创出一个丰饶的天地来。不要在歧路上浪费时间,不要再被弯路迷惑心智,不要像拉磨的驴子一样在原地打转,而是要积极思考怎样尽快脱离困顿,并从中得到教训。这是丽贝卡后半生的选择,也是所有女人很早就应该思考的一课。女人需要面包,但绝不是为了面包而活。

人生大起大落,没人能永远站在巅峰

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跳脱的章节名称,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似乎无法知道这本书究竟要写什么。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看起来是讲述一个人生活的内容,但真正读起来才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的生活描述,而是一个曾经在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女艺术家在过气之后一个人的生活。整本书的文字叙述方式,像一部老的留声机,暗暗的,淡淡的,不紧不慢说话。声音把我们带回到乡下,生动而入微的文字,不温暖,也不冷酷,像一个耄耋老人追忆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那样的流淌在心中,她的生活,其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每一天非常害怕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状态。一个人的单身的生活,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内心的焦灼与卑微才是最难熬的时光。很多人聚焦在女主在乡间的独身生活的描写了,但我却更关注她从炙手可热的明星光环退下后的心路历程。她像极了现在每一刻的我们。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每个人都疯狂的想要成名,想赚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从那些标题党的文章中获取到迅速成名成家的方法,好让自己一夜暴富,迅速成名。可是然后呢?才是我们开始害怕的生活。新互联网的时代让很多人开始爆红,然后迅速赚到了很多钱。可有一天如果自己不红了呢?有一天自己江郎才尽了呢?有一天自己的一切都不再被众人喜欢了呢?昨天看到著名作家远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不敢自诩为成功者,但在广告圈和作者圈内,大家对我也算略有耳闻,出过一些书,做出过一些成绩,所以,我就感觉自己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害怕。就是越来越如履薄冰,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是不是一个曾经小有成就的人,在踏入新的领域之后,都会战战兢兢,都要先承受许多的寂寞,通过努力和坚持,也不一定能达成自己的期待呢?”我也像远近一样,很多时候在担忧。虽然自己有点小小的名气,但也依然担心如果有一天什么都写不出来了,或者文字不再被人喜欢了,该怎么办?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知道如果发生变化会如何面对呢?是不是当人突然开始不红的时候,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而之前自己内心根本想都不敢想?是生活无奈的安排,还是世态炎凉的结果?在全书的最后,女主又开始成名,她周围的一切又重新环绕包围着她。我所佩服的并不是她的东山再起,而是能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大起大落。在全书我最感同身受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阅读的过程中,很多次不断的跳脱,总觉得女主现在的生活和以前完全是两个世界。人有勇气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生活里,切断与之前的联系,是一种心理安慰,也是一种重新来过的决断。有时候自己去旅行,去听音乐会,当一个人沉浸在另一种环境的世界中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完全抽离出来。很多次我都恍惚的觉得,那个每天努力工作,跟各种客户天天沟通不停的自己,是真实的存在过么?甚至于每个周末,都会觉得工作日就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情,自己几乎是一个失忆的状态。我曾经想过,一个人到一个全新的地方生活,是否能用一个新名字,塑造一个全新的,与以前截然不同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换位人生的机会。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小孩跑来跑去,会有一种幻觉,这是否是我真实的生活?如果自己当初没有遇到老公,现在会如何?是否依然单身?是否依然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天天一个人上下班,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一个人抱着被子睡着?在天黑打雷的夜晚惊醒,战战兢兢很久难眠?女主从一个众星捧月的位置,走到了一个乡间小木屋里,年久失修的房屋,让她总会叫各种修理工来整理。这是她从未有过的生活,也让她的人生开始进入另一条真实生活的轨道里。那些周围的花草与邻居成为了自己的新伙伴,烦心的经纪人与老公,渐渐消失在风里。我们总是下意识的期盼不同的生活,全新的世界,但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会打鼓,如果是我自己,这样的新生活自己是否能承担的住?会不会在半夜里失声痛哭,会不会在没人的时候后悔自己现在决定?读书最大意义就在于,看别人的故事,揣摩自己想要的人生。作者用一种轻柔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把各种细碎点滴捡起来串联在一起,描述了真实的生活的样子。她告诉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从成名到落魄再到成名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关金钱和荣誉,也无关成功与失败。我想,作者想要分享的是一种心境与心态。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高峰和低谷,站得越高的时候,其实也是心里最脆弱不堪一击的时候。低下头看一看,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能站在自己人生的巅峰的时候,生活应该以怎样的模样继续下去?人生大起大落,没人能永远站在巅峰,重要的不是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是自己将怎样面对未来的生活。是自暴自弃,还是平和的接受并让自己过上一种全新样子的生活?

一个人的奢侈与清简,小确幸里的人生觉醒

一个人的简素日常,一个人的小确幸,一个人的漂泊时光。“一天开始于一间茶室。一封封E-mail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她背上相机,跋涉于山野,寻找拍摄值得想值得品值得看的素材。这里有清新可爱的空气、草地花朵和湿润泥土的气息,有春日签名一般的芬芳,也有闻上去有些腐烂的森林味道。城市气喘吁吁的节奏让位给某种更缓更慢的东西。”

【书评人俱乐部】幸福就是保持正念的当下

这本书真是文如其名,如一堆琐碎零乱又松散的面包屑一样,但一点不影响它的口感和味美。《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拿到这本书的最初,我以为是一个人的孤单杂乱生活,然而读罢却知道,书名本身是一幅摄影作品,寓意是一个人通过这种面包屑的生活找寻到了真正的清简人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图片来自网络一一个个小的章节,看似散乱,像一个老女人在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琐事,但所有的这些线索,串联到一起,就成就了这本书清新而温暖的故事。主人公丽贝卡•温特是个六十岁的曾经大红大紫的摄影师,如日中天,万众瞩目。在她最风光,最令人艳羡的时候,她的一切都是华丽而贵气的。她曾经用摄影照片及其副产品生活的,再版和转载许可,还有起伏涨落的名气。靠它为孩子交住宿学校的学费,买了离婚后他们搬去住的宽敞公寓,付去巴黎和伦敦旅行费用,也靠它来付餐厅账单,给发型师小费。那时的她被人称为艺术家,在财源开始萎缩直至枯竭之前,她甚至都没真正留意过靠它挣了多少钱。如今,她是一个过了气的摄影师,风光不在,经济一落千丈,她现在不是六十岁,她觉得自己像百岁老人了,过往就像琥珀一般将她困在其中。年轻时的她不食人间烟火,而现在,她把自己的公寓按纽约的高价位租出去,用来负担租的顶楼闹浣熊的脏乱差的小木屋、她母亲养老院的费用、自己的健康保险费、接济儿子本……,每月还要有一点儿余钱来应对层出不穷的意外情况。她的日子日渐窘迫,遭经纪人嫌弃,迅速被业界遗忘,对于丽贝卡来说,她已是昨日旧闻。图片来自网络二生活如电影蒙太奇一样,在丽贝卡的脑海中闪过。原本她是一个温良贤淑的女人,传统的家庭观念根深根深蒂固,她那时三十六岁,孩子正在蹒跚学步,丈夫彼得是那种对居家好男人不屑一顾的典型的欧洲男人。他经常连招呼也不打,就带朋友来家吃饭,饭后他就直接上了床,以为厨房会像变魔术一样自己就干净了。很多时候,她被累得像一摊泥一样在沙发上睡着了,至到儿子本哭着要下床,她才挣扎着醒来。也就是从那时起,她的人生开始觉醒,她拿起了父亲送她的相机,开始了摄影之路。然而,丽贝卡的人生就是一部励志片,她凭着那些“杂乱无章的厨房用品”进行拍摄,竟然受到了无数家庭主妇的喜欢,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后来被称为《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的那一幅,有着脏的红酒杯、成摞的盘子、两根法棍面包的碎块,以及被煤气炉烤焦了的一角的洗碗布。就是这一幅作品深得女人们的喜爱,不到六个月,丽贝卡就变成了一个女性符号,而这幅海报也随处可见。之后,丽贝卡又不断地推陈出新作品,除了锅碗瓢盆,她还拍摄玩偶,拍摄孩子,素材都源自家庭主妇的日常。她将镜头拉得很近,照片简直成了地理图片。虽然很多人不懂构图,更不懂摄影,但是她们却感性地通过丽贝卡的照片与生活中的自己找到了共鸣。很长一段时间,丽贝卡的各种系列再版大卖大卖大卖。其实,每个人期待中的美好生活,都是那香喷喷的刚出炉的面包,但谁想到哪个人的生活不是一地的面包屑呢。图片来自网络三貌似作为书评,我有点情节剧透多了。实在是昆德兰的文笔太细腻了,一章章一节节像面包屑一样散乱铺开,我实在是读了好久才缕清脉络,与丽贝卡一样,看到了她真实又美好的幸福生活。面包和爱情都在清简的生活中不期而遇,这真的是丽贝卡的小确幸。两个月来她已经变得更实际也更糙了,肩膀以下的胳膊都晒黑了,鹅蛋脸上长了雀斑和汗毛。牛仔服松垮垮地挂在已然变瘦的腰胯上;她的新陈代谢似乎也变化了,城市里气喘吁吁的节奏让位给某种更慢更柔的东西。她随身带来的衣服大多没了用处,在纽约觉得休闲实用的衣服到了这儿宽松得像睡衣。她在沃尔玛买钟表时,还买了两条便宜的牛仔裤、几件连体裤、半打男式T恤和一双登山鞋。她从城里带来的护肤品基本都用完了,就买了超市卖的乳霜抹脸。她很少照镜子。她也不化妆,仅仅在参加聚会时涂点口红,再就是用点润唇膏。她开始喜欢上这种平静又简单的生活,平安夜,儿子本发来一条短信:不管是什么日子都要快乐。阁楼上的那头浣熊,让她认识了屋顶工吉姆,为了生计,她与吉姆合作拍鸟,于是,爱的种子悄悄发芽,他们走进了彼此的人生。在他眼里,她就是那个让他心动的女人,而不是老太婆,过气摄影师,丽贝卡深深地感觉到被爱的幸福,当爱靠近时,所有的障碍都不再是问题,他们相爱了,“千层面”成为他对她的承诺。和很多情侣一样,他们的爱情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当丽贝卡白十字架系列作品展又让她重新有了名气后,她与吉姆之间的误会也最终化解消除,两个人和好如初,通过这些事情,他们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图片来自网络四毕淑敏是我喜欢的作家,她的文风就很细腻和温暖,本书她荐语:“在安娜•昆德兰笔下,女性生活既有潇洒而优雅的部分,也有繁杂而琐碎的部分,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色彩斑斓的真实。我推荐这本书,希望所有的人能与幸福生活携手并行。”正如毕淑敏所言,安娜•昆德兰拥有敏锐地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把丽贝卡在面对生活、爱情、人生时的纠结和困顿与坚强描绘的淋漓尽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一个人只有走过很多路,经历了人生的冷暖和世态炎凉之后,才能真正放下那些身外之物,从而向内求,保持正念,感受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活在当下。 最后要赞一下书的品质和设计都独具特色,且是用心良苦、精心制作。腰封上一个独坐大海边的女子,也许就是生活中我们每一个女人,既有优雅知性的一面,又都面临许多生活琐碎,但不管怎样,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也许你就能重新找到另一种生活的动力和力量,迟早有春暖花开那一天。图片来自网络

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如何生活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孤独。小说中的主人公丽贝卡曾经是摄影界的一枚璀璨的明珠,在她正红的时候,杂志社聘请她拍照片的时候,“艺术总监避而不谈他们为什么请她来拍照,也许只是为了能够有个标题:丽贝卡温特去了马戏团。”然而现在她已经过了气。日渐缩水的版税、稀少的邀约和邀请、聚会上她自我介绍时别人的反应,无一不在提醒她已经“成了昨日旧闻”,她的作品不再为人所津津乐道,卖不上价钱,经济情况已经捉襟见肘。于是她不得不把自己在繁华地区的公寓转租出去,到穷乡僻壤租一间连插座都没有的破房子,美其名曰为自己寻找灵感,实则是在逃避。最终她化解了心中的石子,开始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拥有了理解、宽容和爱心,拯救了自己。就像封底的那句话:从散发诱惑红酒芬芳的浮华世界到铁铺屋顶下的简约人生,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令她真正领悟。或多或少的,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寂寞、伤感这类感受在一般人的眼中总是被认为是消极的,但孤独同时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小说中的丽贝卡对这种感受给予肯定,还表现出对孤独的玩味享受。她给狗拍照,为人保媒,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一点点地自我肯定,自我保全。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致力于寻找缓解与释放孤独感的途径——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爱的追寻、对社会的关心、享受孤独感等方式来进行自我疗救。书中丽贝卡的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现实中的都市人找到了排解自身孤独感等消极感受的途径,为他们提供了在自我经营的富有诗意的小天地中生活下去的现实而有效的生存智慧。作者安娜·昆德兰的写作手法也十分有亮点,看似简单松散的一章章文字和无比散乱的一条条线索,像一篇篇小散文似的组成了这部清新温暖的小说。没有惊天动地大起大落,没有催人泪下的悲伤情节,有的却是像面包屑一样,虽然渣渣粒粒,但味道可口,给人以维持体力的充足养分。“一天开始于一间茶室。一封封E-mail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她背上相机,跋涉于山野,寻找拍摄值得想值得品值得看的素材。这里有清新可爱的空气、草地花朵和湿润泥土的气息,有春日签名一般的芬芳,也有闻上去有些腐烂的森林味道。城市气喘吁吁的节奏让位给某种更缓更慢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让多少人看了都禁不住勾起类似的欲望,也想背起简单的行囊去远行。难怪毕淑敏会强烈推荐此书——“在安娜·昆德兰笔下,女性生活既有潇洒而优雅的部分,也有繁杂而琐碎的部分,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色彩斑斓的真实。我推荐这本书,希望所有的人能与幸福生活携手并行。”我们从不拒绝孤独,当孤独来临时,灵魂在渐渐的净化,思想在走向升华。在匆忙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作者安娜·昆德兰给陷入精神泥沼中的人们提供了某种人生态度,通过生活细节来确认生活本身,进行自我完善,让孤独和无奈在确认中得到抚慰和释放,在释放中得到安置。我想,这就是《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的成功之处。

【书评人俱乐部】在自然中解放人性

什么是生活,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觉得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是生活,有人觉得纵情声色、纸醉金迷是生活,有人觉得青灯古佛、皓首穷经是生活,见仁见智。但是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生活的理解有会有变化,二十岁时追求新鲜刺激,三十岁时渴望财富与地位,四十岁时安于现状,五十岁时乐享天伦之乐。《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就是讲述了类似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摄影师丽贝卡•温特曾经是享誉业界的摄影师,有过无比光辉荣耀的生活,同行羡慕、顾客追捧、获奖无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境况却在走下坡路。“日渐缩水的版税,稀少的邀约和邀请,聚会上自我介绍时别人的反应”,从原来的“丽贝卡•温特?真的吗?那个丽贝卡•温特?”——到不太清楚——“摄影家,对吧?拍厨房东西的?噢,我喜欢你的作品!”——到茫然无知。渐渐地她会在做校园采访时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是干什么的,而二十年前根本没这必要。六十岁的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窘。为了节省开支并增加一些收入,她出租了自己在纽约的一间公寓选择去一处不知名的乡下生活。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大城市的舒适与便捷,初到乡村的她遭遇了种种始料未及的状况。。。。。故事本身很简单,主题也并不复杂“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享受生活”。六十岁的丽贝卡•温特由最初的感伤渐渐地适应了乡村生活,最后爱上了这里,并重拾起艺术的灵感。这整个过程说得文艺点就是心灵的回归自然,自我的寻找,但我更喜欢用中国式的说法“悟道”。年轻时的成功让她备受追捧,久而久之的得意忘形,直至迷失自我。世俗的纷杂遮住了她的眼,困住了她的形,之后她被迫选择了出世,虽非本愿,但却在远遁中领悟了道之所在。这就是她的悟道之旅,即是“天人合一”的回归。本书的行文看起来有些混、繁杂,对于很多琐事记叙的颇为详细,因此需要读者有较好的耐心,毕竟内容还是不错的。作者是安娜•昆德兰,曾担任《纽约时报》的都市版主编并荣获过普利策奖,还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推荐大家再读一些她的其他作品。

一个人。 面包屑 。 生活。

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跳脱的章节名称,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似乎无法知道这本书究竟要写什么。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看起来是讲述一个人生活的内容,但真正读起来才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的生活描述,而是一个曾经在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女艺术家在过气之后一个人的生活。整本书的文字叙述方式,像一部老的留声机,暗暗的,淡淡的,不紧不慢说话。声音把我们带回到乡下,生动而入微的文字,不温暖,也不冷酷,像一个耄耋老人追忆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那样的流淌在心中,她的生活,其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每一天非常害怕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