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5311579
作者:梁思成,林洙
页数:41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随书赠送印有梁思成手绘图的藏书票。

书籍目录

目录
想说的话 001
余 音 绕 梁|影像 005
梁思成先生从1906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家庭相册
惊 起 梁 尘|文字 039
本部分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梁思成先生一生对于中国古建研究和保护的过程
041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063 中国建筑的特征
073 《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
099 中国的佛教建筑
139 正定纪游
151 华北古建调查报告
183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233 平郊建筑杂录
243 平郊建筑杂录(续)
257 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277 致车金铭信——关于湖光阁设计方案的建议
281 致梅贻琦信
285 代梅贻琦拟呈教育部代电文稿
286 致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信
288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
317 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谨以此文纪念梁思成诞辰100周年并悼念陈占祥逝世/王 军
345 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
363 与君同在——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林 洙
画 梁 雕 栋|手绘 369
梁思成先生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史课的部分作业
梁“林”相敬|信件 387
梁思成先生晚年写给妻子林洙女士的部分信件

编辑推荐

《梁》出版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没想到真到面市已经年末,而我们在由当初萌动这个想法到如今真的变为现实,还是兜兜转转了好几圈,幸好,现实并不比理想骨感。自从我在2007年第一次去找林洙先生到如今已经5年多了,《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佛像的历史》《梁启超家书》《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在我们手中诞生。从想做梁先生的书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抱着一个念头,就是要让梁思成先生的书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并不局限于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这个原因是如此简单,一是因为我的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出版宗旨就是要做给青年人看的书,二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建筑教育背景的年轻人,而我在看了梁思成先生的文章后,觉得实在太好了,梁思成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他用极为干净而又准确的语言把知识传达给你,而文中时时透露出那份属于梁思成独特的轻松幽默的语感,又让你不由得想起他的父亲——梁启超先生。我想让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也可以得到这份阅读的快感,而不要被那貌似艰深枯燥的“建筑”给吓坏了。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林洙老师,得到了她无与伦比的支持和信任,在她的心中,梁思成先生从来都是一位把毕生知识和才华都奉献给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老师。《梁》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当然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次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本着要给大多数读者看的原则,在选择上更为考虑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有些文章在梁思成先生之前一些普及性著作里出现过,因为实在太有代表性,这次也收录了,如果读者看到已经读过的文章,请原谅我们的不得已。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1944年冬,为了避免在抗战的全面反攻战斗中会破坏分散在各地的古代建筑,梁思成编著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并在地图上逐一标出了名称和方位。这份目录对400项文物的位置、名称、建造年代都作了简要的说明。为了使没有建筑知识的作战官兵也能看明白这份目录,他还用极为简明扼要的语言传授了一些中国古建筑常识。“梁陈方案”是梁思成和陈占祥一起拟定的关于北京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规划的建议,很可惜这份方案并没有得到通过,梁思成还因为这份方案挨了很多批评,受到不少的责难。这份方案如今看来,不可否认里面有超前的眼光和先进性,方案里提到的很多关于城市未来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天也都在一一验证。关于这份方案的故事,我们特地收录了王军先生的《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知道发生在“梁陈方案”背后的故事。建国后,梁思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的古建,让他痛心的是很多古建还是被拆毁了。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这份伤痛。我们的北京,曾经多么美丽。这几年,一直在看梁先生的文章,总是被感动,那字里行间对祖国对中国建筑文物的爱,透过纸背还是如此真挚和浓烈。梁思成先生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忘记他。

前言

出版《梁》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没想到真到面市已经年末,而我们在由当初萌动这个想法到如今真的变为现实,还是兜兜转转了好几圈,幸好,现实并不比理想骨感。    自2007年第一次去找林洙先生到如今已经5年多了,《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佛像的历史》《梁启超家书》《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在我们手中诞生。从想做梁先生的书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抱着一个念头,就是要让梁思成先生的书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并不局限于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这个原因是如此简单,一是因为我的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出版宗旨就是要做给青年人看的书,二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建筑教育背景的年轻人,而我在看了梁思成先生的文章后,觉得实在太好了,梁思成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他用极为干净而又准确的语言把知识传达给你,而文中时时透露出那份属于梁思成独特的轻松幽默的语感,又让你不由得想起他的父亲——梁启超先生。我想让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也可以得到这份阅读的快感,而不要被那貌似艰深枯燥的“建筑”给吓坏了。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林洙老师,得到了她无与伦比的支持和信任,在她的心中,梁思成先生从来都是一位把毕生知识和才华都奉献给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老师。    《梁》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次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本着要给大多数读者看的原则,在选择上更为考虑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有些文章在梁思成先生之前一些普及性著作里出现过,因为实在太有代表性,这次也收录了,如果读者看到已经读过的文章,请原谅我们的不得已。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1944年冬,为了避免在抗战的全面反攻战斗中会破坏分散在各地的古代建筑,梁思成编著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并在地图上逐一标出了名称和方位。这份目录对400项文物的位置、名称、建造年代都作了简要的说明。为了使没有建筑知识的作战官兵也能看明白这份目录,他还用极为简明扼要的语言传授了一些中国古建筑常识。    “梁陈方案”是梁思成和陈占祥一起拟定的关于北京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规划的建议,很可惜这份方案并没有得到通过,梁思成还因为这份方案挨了很多批评,受到不少的责难。这份方案如今看来,不可否认里面有超前的眼光和先进性,方案里提到的很多关于城市未来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天也都在一一验证。关于这份方案的故事,我们特地收录了王军先生的《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知道发生在“梁陈方案”背后的故事。    建国后,梁思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的古建,让他痛心的是很多古建还是被拆毁了。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这份伤痛。我们的北京,曾经多么美丽。    这几年,一直在看梁先生的文章,总是被感动,那字里行间对祖国对中国建筑文物的爱,透过纸背还是如此真挚和浓烈。梁思成先生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忘记他。    责任编辑:王飞宁    2012.11.8

内容概要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之母。正是通过作为建筑装饰,绘画与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认作是独立的艺术。 技术与形式。中国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构筑系统,它在中国文明萌生时期即已出现,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它的特征性形式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骨架即木框架,上面有带挑檐的坡屋顶。木框架的梁与柱之间,可以筑幕墙,幕墙的唯一功能是划分内部空间及区别内外。中国建筑的墙与欧洲传统房屋中的墙不同,它不承受屋顶或上面楼层的重量,因而可随需要而设或不设。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一切全看需要及气候而定。高度的适应性使中国建筑随着中国文明的传播而扩散。 当中国的构筑系统演进和成熟后,像欧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样的规则产生出来,它们控制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纪念性的建筑上,建筑规范由于采用斗拱而得到丰富。斗拱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边它承托木梁,在外部它支撑屋檐。一攒斗拱中包括几层横向伸出的臂,叫“拱”,梯形的垫木叫“斗”。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檐伸出得远一些。在演进过程中,斗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斗拱形式简单,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较大;后来斗拱变得小而复杂。因此,斗拱可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方便的指示物。 由于框架结构使内墙变为隔断,所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单幢房屋之内部划分,而在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国的住宅是由这些房屋组成的。房屋通常围绕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数量不定的多个院子。主房大都朝南,冬季可射入最多的太阳光,在夏天阳光为挑檐所阻挡。除了因地形导致的变体,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宗教建筑物。 历史的演变。中国最古的建筑遗存是一些汉代的坟墓。墓室及墓前的门墩——阙,虽是石造的,形式却是仿木结构,高起的石雕显现着同样高超的木匠技艺。斗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筑中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至今没有发现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漫长时期里所造的木构建筑。但从一些石窟寺的构造细部和它们墙上的壁画,我们可以大略知晓8世纪中期以前木构建筑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建于公元452—494年;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响堂山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建于公元550—618年,它们是在石崖上凿成的佛国净土,外观和内部都当作建筑物来处理,模仿当时的木构建筑。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门门楣石刻(公元701—704年)准确地显示出一座佛寺大殿。甘肃敦煌公元6世纪到11世纪的洞窟的壁画中画的佛国净土,建筑背景极其精致。这些遗迹是未留下实物的时代的建筑状况的图像记录。在这样的图像中,我们也看到斗拱的重要,并且可以从中追踪到斗拱的演变轨迹。 这些中国早期建筑特点的间接证据,可从日本现存的建筑群得到支持。它们造于推古(公元593—626年)、飞鸟[飞鸟文化指6世纪中叶(公元552年)佛教传入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一百年间的文化]、白风[白风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645年)至迁都奈良(公元710年)时间的文化]、天平[狭义指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公元724—748年),广义指整个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公元810—833年)、贞观(公元875—893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事实上,到19世纪中期,日本的建筑像镜子一样映射着中国大陆建筑不断变化着的风格。早先的日本建筑可以正确地称之为中国殖民式建筑,而且那里有一些建筑物还真是出于大陆匠人之手。最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筑群,由朝鲜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奈良东大寺金堂是中国鉴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于公元759年建造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它单层七间,斗拱雄大,比例和设计无比地雄健庄严。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国性灭法后数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内的雕塑、壁画饰带和书法都是当时的作品。这些唐代艺术品聚集在一起,使这座建筑物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唐朝以后的木构建筑保留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为宋代和同时期的辽代与金代的代表。


 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对于主角梁思成先生,我从认识之初就把他作为一个极有意思的个体的“人”来看待。这样说有大不敬之嫌,然而回顾一下对他了解的历程,估计大多数人与我大同小异。首先他是美女、才女、太太客厅的主人、绯闻大主角林徽因女士的丈夫,除了个别学建筑的,有几个人在读林徽因的传记前想到去收集一下梁先生的著作呢?其次他是梁启超先生的儿子。他们父子之间的蛛丝马迹尽可以翻信件史料,但大家提起“梁先生”时很少会指梁思成。第三应该是“梁陈方案”,过去少有人知,现在北京城成了一团乱麻才年年有人提起,可认真研究过可行性,体味过苦心的有几个?“陈”是哪位又有几个说得清?最后,也许是不得不顺便了解一下的部分,才是他的学术成果。图画得认真,工稳,好看,大部分人的了解程度也仅止于此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苦涩滋味油然而生。一个学者的声誉应该主要来自于研究成果,然后是高光时刻(如果有的话),再是本人的正史、野史。可他得到的恰恰相反。由人及物,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把持不住直接买下,想不到看完后居然更添苦涩。书的装帧、编排和印刷都很用心,少用的蜡光纸,附送的图纸,精选的照片,尤其是封面上一个大写的“梁”字却被框在方括号中,一张先生休闲的特写却在远眺的目光中读得出一生遭际。然而全书古怪的体例却似乎印证着前面我的感觉,把梁先生的一生陷入一种晦暗不清的状态。这不是他的责任,也不是读者的责任。至于编者是出于故意还是真正的不了解,只能猜测。编者是林洙女士,梁先生的第二任太太。如果这本书表达了她对梁先生的认识,那么似乎并不比我们普通读者高明。作为纪念集的话,出一个上中下册,一册文选,一册信件,一册影画似乎更好些。而书末无限苍白的纪念文和精选的几封信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败笔,不仅与全书体例不合,若是理解为展示编者态度的话那真让人不得不产生不美好的联想了——怪不得封面上的梁先生会给人如此古怪的感觉。这种猜想若与林洙女士的力作《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她的前夫程应铨之死一节相印证,就不只是不美好这么简单了。算了,不去深究,稍微高明一点的话至少家庭信件的时间跨度应该大些,或者减少一些同类项,毕竟书中收录的这些只树起一种到死也离不开女人的老淫棍形象,这哪里算是一种纪念呢。
  •     一蛮佩服自己的,那么枯燥的流水账的信居然全部认真看完了。现在倒有点隐隐的期待,林洙还会带来什么“惊喜”?从两方面来说说自己的读后感:1,晒信件的行为;2,信的内容先说1:对80多岁的老人晒信件这种举动,只能说,so crazy。她想表达什么很清楚,书中其他文章都是陪衬,信中的其他文字也都是炮灰,不就是想让大家看看梁思成对她如何昵称,如何渴望吗?好了,我们看到了,“亲千万次”,真是热情啊,怪不得林奶奶回忆录里有写:“他给我的热情超过任何年轻人。”呵呵,证实了之前说的,年轻的身体让梁思成感觉很好。当时还有人不以为然,觉得如此解释有损梁的光辉形象,现在好了,学生心心念念要维护师长形象,师母直接把privacy出版发行,果然是豁得出。估计梁思成是绝对想不到这些文字有一天会公布于众的。台湾学者余光中曾说,表达此类敏感话题要注意把握尺度,总不能把床搬到大街上。梁思成在私人信件中肉麻一下没有错,但林奶奶恨不得让隐私人人皆知,以如此高龄,做如此彪悍的举动,不知她有没有考虑过梁思成的体面?学者夫妻中,原配夫妻,恩爱到老的很多很多,有哪个向她这样的?再一次充分理解当年为什么周围所有人都反对梁思成娶她,三岁看到老,不安分的心性果然是始终不变。三封信,第一封6月6日,第二封9月21日,最后一封66年2月23日。根据信中内容,可以判断第一封是1963年,因为63年是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在扬州建造鉴真纪念堂。梁思成接受设计任务后去扬州考察。第二封是1965年,梁作为中国建筑代表团团长,带团去巴黎参加建筑年会,回国时转道莫斯科。大概是中外这类信件看过不少(文人,艺术家们很多私人信件都公开发表了)。我读后的感觉还可以,当然surprise是有的,没想到林奶奶一下子把尺度放得这么大,谁说老年人封建保守的?86岁的老人希望全世界知道她后夫对她身体的热情,呵呵,当初看到她回忆录里写“他给我的热情胜过任何年轻人”,立刻就读懂林洙想表达的意思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梁思成要不顾亲友反对跟林洙结婚,那个最关键的point不是学历,不是才华,甚至不是外表,而是人类最永恒的需要:sex.想想看,两人最初的开始:梁思成试探性的一封信,林洙立刻扑进他的怀里.....7年独身的梁,显然很enjoy。所以,两人庆祝登记结婚的方式不是旅游,不是宴请,而是去宾馆开房!(这个细节是林洙某次访谈中亲口说的)开房几天,很令人浮想啊~~~不过也算正常,林洙的其他作用都可以由保姆代替,事实上,他们结婚的62年,梁家有保姆,梁为什么跟她结婚?排除法之后,也就剩下这一点了。(已婚的话,应该懂的)因为留意到以上信息,所以对这次的三封信,并没太大意外,只是坐实了之前的推测而已。但这个问题,显然不方便说得太直白,没想到给他们留面子,当事人还不愿意,现在好了,闺房之乐公之于众,以这样的隐私来博关注,找存在感,林洙还真是不服输啊为什么会公开这几封信?说是纪念梁思成去世40周年,当别人傻啊?与其说纪念梁,不如说林洙找个由头完成自己的反击。二反击什么?就是《梁思成林徽因》那套记录片。纪录片2010年9月播出(也可能是10月,不太记得清),好评如潮,某种程度上再揿关注热点,梁林一体的伉俪形象深入人心。记录片导演说得很清楚,这部片子是梁从诫托付下拍摄的,这是他作为儿子,希望真实还原父母一生经历,追求的一份心愿。片子如愿完成,可惜梁从诫在播出不久去世。这套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让历史自己说话。其中很少第三者的评论,大量采用了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其中,费慰梅保存的和梁林的通信尤其珍贵,几乎都是第一次面世,通过他们,让人看到了一对更真实,更丰满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形象。因为这些私人信件的公开,梁思成,尤其是林徽因,给人的印象更好,因为那些随意写下的信,记录了他们当时的思想,态度,境况,文如其人,清新隽雅,也不乏灵巧和幽默。观众赞赏这对伉俪的和谐,感叹他们遭遇的命运,梁家族人也很满意这部片子,认为是至今所有关于梁林的作品中最靠谱的。在大家的欢心喜悦中,估计林洙是愤愤然不甘心的,所以,她也要吸引关注,怎么吸引?照葫芦画瓢啊,最简单的,你们有信,我也有啊,谁怕谁?于是,林洙精挑细选的几封信出版了。不要说什么纪念,更不要妄谈为了普及梁的建筑思想,还“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次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几篇已经出版过N次的文章再排列组合一下,至于“千思百量”么?林洙真正“千思百量”的是选哪几封信吧?出版社认可这一行为,无非是为了博关注,拉动订货量。一个为了收益,一个为了找存在感,当然,收益也是要的,于是梁思成的隐私华丽揭幕。三现在回头去看,会发现以2010年为线,林洙的态度行为反差很大。之前虽然偶有过线,但总体不至于太出格,10年梁从诫走了之后,林奶奶就象摘了紧箍咒一般的闹腾,种种言行的诉求无非一个主题:林徽因不好,我才是梁思成的好妻子。你们怎么就光提林徽因,不提我?所以,她只好一遍遍自己跳出来找存在感。说起来也是80多的人了,经历过那么多,总应该看淡世事,心境平和了吧?怎么还这么不安分?站在公众面前的老人很多,哪个如她这样不知分寸?哦,她的年龄是不能问的,对着镜头矫情地说“那属于隐私”,但是,床倒是可以搬上大街的......之前还闪烁其词,只是暧昧地表达两性欢愉,这次全然突破尺度,到底想怎样?难道,捂着胸口装心痛就是西施啊?有个成语叫东施效颦,就算高中毕业也应该知道啊不得不说,林洙这回的举动不仅没为自己加分,反而彻底令自己掉价——那位要为师母讳的仁兄看这里,所有善良的要为林洙留面子的看这里,林洙丝毫不介意大家知道关注她和梁思成的两性互动,次次主动提供细节,而且一次比一次hot,你们今后就不要瞎操心了。我期待着,下一次,林奶奶可以告诉大家,以梁思成常年需要穿铁背心的脊椎承受力,怎么完成全套动作?正常思路下,林洙是主动的无疑,离异有孩的毕竟经验丰富,花样多,所以,真让梁爱不释手啊,如何回报?亲你千万次~~~ ——证据链完整,Bingo!四好了,下面说说梁。信中表现的梁思成与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有距离,但是,我倒能接受。换种思路,以普通人的角度看,就没什么了。说得粗俗点,床都上了,亲下肯定要的,没啥大惊小怪的。以梁64岁的年纪,还有亲千万次的passion,的确是热情啊,呵呵,可惜林洙没生个孩子,否则,现在何至于这么累地为自己辩解?不知林洙以什么原则来选信?估计是哪封最肉麻选哪封,她想证明梁对她的渴望,但是,忽略了信件主要内容的筛选。三封信,如果去掉称呼和结尾的私密话,里面有林洙什么事吗?通篇的流水帐,老实说一点不好看,感觉梁思成是太寂寞了,他需要一个听众。与其说梁思成爱着,不如说他需要林洙年轻的身体和倾听仰望的姿态。大家也不用诧异梁文风的差异,梁思成毕竟接受过父亲严格的国学教育和长期熏陶,他的这种文章气质上的不一致,宋代就有啦,而且是群体性的,早就有人总结分析过了,具体可以去找宋代文人,散文诗歌的端庄雅正和词的香艳馥丽的比较,同一作者,可以在不同体裁中表现完全不同的两种面貌。当时的社会,散文诗歌是正统,笔下文章面对的是朋友,学生,上司,甚至是皇帝,关乎自己形象。而词与小令等,原本就起源歌台舞榭,面对的是莺莺燕燕,或者家里眷养的侍妾,更多表现是享受,是放纵,是最直白的对女性的欲望。梁思成的已经公开的2类私信,不正好符合上面的划分吗?记得记录片里有个细节,梁思成的学生,后来的清华教授回忆说,48年共产党接管北京前,大家讨论要不要走,梁思成说不走,因为传言要被共产,梁说:我就一辆小汽车,他们要的话拿去给蓝苹坐好了。------这句话蛮多只可意会心照不宣的信息,这只是冰山一角吧,男人之间的段子啊,梁思成可是游刃有余的。理解了以上,就能接受这三封信中的梁。具有艺术气质的老年男性因为二婚阴阳调和,鲜格格地写了几句肉麻话,也还好啦。再说,还不知道这几封信的出台背景呢,以林洙的个性,难说她有没有对梁思成发嗲要求梁写信取悦他。林洙曾在信里对梁说:“晚上孩子睡了.....我多么多么想念你,无比需要你。我等待着,心灵的这一寒流只有你能把它驱散。”-----什么感觉?想装文艺小清新却忍不住地流露着情欲,大概,这就是他们交流的方式和风格吧。五把梁思成写给其他人的书信找出来,浏览一遍,脑子里跳出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好了,恭喜林洙,在她的熏陶努力下,把谦逊有礼的大学者,同化为狭隘肉麻的路人甲。境界有差距的2人结婚,林洙的小家子心性丝毫没改,倒是梁思成温和宽容的品质丧失,算劣币驱逐良币吗?林洙小聪明有的,但显然不高明。或者说,以前多少掩饰自己去林徽因化的强烈愿望还算认清形势,如今的大尺度,却实在幼稚又胡闹。她以为抛出几句肉麻话就证明梁思成跟她有爱情啦?理工类的顶级学府呆了一辈子,怎么还这么不踏实?还不懂“行胜于言”的道理?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是约会前耐心的等待,是出差归来满满当当的礼物,是日常生活镜头里的抓拍,是十多年细心体贴地照顾,是结婚纪念日的共同庆祝......梁对林洙的爱(就随了林奶奶的意,先假设有):是想亲你千万次,是希望你能带给我温暖,是你的孩子喝我一杯水就摔门而出,是如果组织认为你有问题,我们之间就完了,是结婚十年,对你的评价仅仅是“这些年多亏了你”,是去世前想着安排前妻母亲的去处,却没有关于你的任何安排......除了涉及性,梁思成有主动表示,其他时候,梁和林洙有啥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互动?如果基于以上事实,林洙还是一味认定她和梁思成有爱情,还有人一味坚持他们之间有爱情,OK,那真要祝愿你以后就获得如此别具一格的,一般人消受不了的“爱情”~~六应该是2011年吧,面对采访中“如何比较自己跟林徽因”的提问,林洙很不屑地说“跟死人吃什么醋,够不着她”,且不说跟回忆录里矫情的赞美姿态有多大反差,就说你自己一直在争的身份吧,一直觉得大家不够尊重你,不把你这个梁夫人放在眼里,那你总该做得到位点,表现得体些。上面这种话,符合你的身份吗?面对几乎毫无素质可言的刻薄,让别人怎么尊重你?现在更绝,尺度如此大,难道这是学者遗孀该有的姿态?这点上说,林洙还不如下层艺人出生的甘少苏,做为梁宗岱的后妻,两人的开始也是一笔糊涂帐,甘为了拉住梁宗岱这根救命稻草,也很主动地努力过,但甘少苏在回忆录里还算客观地说明情况,梁宗岱死后,她也没用这块招牌折腾什么。林洙以为林徽因为什么被人喜欢?单纯因为她是梁夫人?搞搞清楚,撇开建筑专业相关人员,梁思成在普通人群中的声名,还是靠的林徽因。说得不好听一些,在大众传播领域,梁思成是做为林徽因的附件存在的,而林洙,是梁的附件,即:相对“林徽因”这一传播的关键词,林洙是附件的附件,04年你压抑自己的心性,摆正姿态,大家也顺便捧了你一把,你就因此昏头啦?以为可以自立门户,开山纳徒了?一副小人得志的腔调。现在林洙这样毫无节制地消费梁,当她把梁思成彻底还原为普通路人甲后,她就会知道,林徽因是她不光这辈子,哪怕下辈子也达不到的高度。无关美貌家世,也无关风花雪月,就凭清华建筑系一级教授的职位,就凭李庄时期对营造学社的坚守,林徽因就甩她不知多远。林洙的小市民习气和思维境界,根本没领会大家对林徽因喜爱的深层原因,她以为只要爬上梁的床,让他亲几下,就能成为下一个林徽因了?就能平起平坐了?还上电视很得意地说林徽因不是好妻子,因为她不爱做家务。帮帮忙哦,井底之蛙,小家子气到老不散,人家什么出身,有必要自己做家务吗?再说,既然你那么enjoy做家务,怎么文革前一直家里请保姆?七说林洙幼稚,是她不顾老脸,拿出那么几封信,以为信里的语言肉麻点就代表感情深?用前BOSS的话说:naive,too simple。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算经典了,他们的婚姻真实呢?一直不算太和谐,沈还出轨了,起码精神出轨了蛮长一段时间,身体是否出轨不知道。张道藩和蒋碧薇的书信互动让人叹为观止,几十万字啊,而且不象梁思成那样是乏味的流水帐,几乎篇篇情深意切,思浓泣血,结果呢?最后张还是回到了妻子身边,蒋孤独终老。老话流传至今,肯定有道理的: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也都已经过去了,那么大年纪了,一次次做些不着调的丢份的举动,到底是跟自己较劲还是实在太缺钱?或者,就为了跟林徽因一较高下,争一口气?你索性沉默,大家还可以猜测或许你们是有爱情的,现在这样,报料到这种程度,你让想维护你的人如何操作?一点回旋空间都没有了。而且,就看林洙这回的行为,我倒肯定她对梁思成的感情,也算不得多深厚。-------男人在社会公众面前,什么最重要?面子。谁最有义务和愿望维护男人的面子?妻子。再看看林洙都作了什么,真的爱梁思成,会这么不顾他的身份体面,如此无节制地消费梁的声名威望?人家是保护掩饰都来不及,她倒好,起劲地闹腾。张道藩和蒋碧微分手后,蒋把张给她的几十万字信件出版发行,这边刚出版,那边张就住进医院,台湾媒体说,张是气急攻心。如果梁地下有知,看到自己那几封信被公开,有何感想?八来自出版社的营销文案:“今年是梁思成逝世40周年,《梁》是对这位大师的致敬之书。书中精选了梁思成最重要的建筑文字,并配有他的家庭相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真的看完全书,不知还会有几个人觉得是向大师致敬?挖个坑让大师跳吧。林洙才不管大师的名声如何,只要她自己的名字又一次出现了,她又有钱进账了,就好了。再怎么重要的建筑文字,出版N遍后,边际效用也没多少了,为了博关注,卖弄机巧,这本书的编辑策划太过刻意,甚至到了扭曲的程度:居然把“梁”的各种字体都列上了,实在没内容写了吧小标题为了统一突出“梁”字,有一节名曰“惊起梁尘”。难道是我出国数年,中文退化了?还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这个词什么意思?除了苍白矫情,没其他想法了可怜梁思成,那么光彩照人的前半个多世纪的优秀人生,最后十年,泯然众人。九说梁思成最后十年泯然众人,不是指他文革中的行为,那些经历很心酸,也很悲哀,当然明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身不由己。我感叹的,是老年的梁思成,面对人性的弱点,终究是糊涂了一回。当年梁的再婚闹得议论纷纷,大家不是反对他再娶,只是反对林洙这个人。梁家数十年的老朋友,政治学家张奚若甚至因此与梁绝交。看看如今这位再婚妻子的各种闹腾,太理解当年为什么大家都要反对了。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洙的不安分心性,到老不变。不说她和前夫程应铨的那笔糊涂账了,就说她跟梁思成的开始吧。林洙是个很有行动力的人,执行力一流。因为离婚,在三年困难时期靠自己养2个孩子不容易,就把眼光瞄准了副部级待遇的梁思成,找个理由堂而皇之登门,而且是晚上,好了,丧偶7年的孤独老人,面对若有若无的撩拨,当然抗不住。3周时间,就真空漏气,一个月之后登记结婚。前后2个月都不到。不要说2人之间迸发了天雷地火的爱情,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她在回忆录里要特意模糊关键时间,拉长她和梁的交往过程?(04年回忆录出版后,很多人觉得她隐忍啊,善良啊,但很多当年的知情者看不下去了,清华建筑系的几位梁思成当年的学生,后来是建筑系教授,特意写了本梁思成传,特意注明林洙主动要求到梁家帮忙整理资料的时间。)林洙在自己回忆录里修饰增减的地方很多,甚至很多虚构场景,先不说。林洙那么做,无非想给读者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她和梁思成的感情,是日久生情,温情脉脉。而事实上,他们的结合,只是常见的老教授娶小保姆的模式,扶贫+暖床,各取所需罢了,完全没有可以提升的审美亮点。一个需要年轻女性的身体和陪伴,一个需要梁每月400多的工资帮她养家(她自己的收入每月只有20元,再婚后梁思成每月支付80元,给林洙的母亲和2个孩子,2个孩子不在梁家2层小楼住,而是跟姥姥挤在2间小屋里,因为实在太小,林洙的儿子晚上不得不睡在厨房),梁思成当时的副部级待遇让她感觉非常好。本来,这完全没问题,大家都可以理解。看在她文革中那几年的面子上,大家都会尊重她。可惜,林洙不满足啊,她不满足只是作为梁思成的后妻,她不满足大家觉得她只是照顾梁的生活,她要告诉大家,她和梁思成是有爱情的,而且是心灵相通的爱情,是和林徽因一样的哦------这就矫情了不是吗?一矫情,各么大家就反感了,一反感,大家就找资料,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原来,林奶奶那么豁得出,不仅年轻时豁得出,如今86岁了,依然如此本来他们怎么样都好,无所谓的。但为什么,如今非要洗白自己当初的动机,美化两人的关系?把世俗说成高尚,把虚荣说成伟大。为了多赚钱吗?还是为了发泄数十年来心中的怨气?梁思成去世40年了,时代已经翻天覆地,别人原本不在乎你们之间怎么样,偏偏自己一遍遍跳出来作秀,反复折磨公众的感官。有时迷信的想,程应铨把她带进清华,自己却弄得这个下场,好算给她垫背吧;梁思成文革中期走了,梁的悲哀,梁的保护北京而不得,现在变成了她作秀的平台,也算作了回她的踏脚石。自己的2个孩子丝毫不出色,甚至在学者子女的平均线以下,她周围的人个个要么不得善终,要么平淡非常,只有她,多滋润啊!真心说一句,那么大年纪了,好好沉下心想想,不要把子孙后辈的福气都折腾光。十强调一点:我充分理解梁思成的再婚,他当时那个处境,找个人照顾生活很正常,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林洙不甘心啊,她完全不满足于只被人当成梁思成晚年的妻子,她更痛恨林徽因去世多年,大家还是要把梁思成和林徽因放在一起。所以,她要争,她要砍掉林徽因的贡献,把自己安放在梁思成的身边。其实她和梁的婚姻只有10年,在那之前,梁思成的所有今天被人赞颂铭记的事业都已完成,而且,林徽因都与梁并肩在一起。62年再婚后,在学术上,因为年纪及政治的原因,梁思成除了最终完成营造法式的注释,其他并无所出。66年文革中,反而是因为2篇批判吴晗的文章而引来对自身的批判。--------这样的背景下,林洙出于个人私欲,因为梁思成的知名度,一遍遍跳出来找存在感,一遍遍利用梁思成的文革遭遇搞悲情营销,非要在大众面前卖弄隐私,自作多情,一厢情愿的人,不正是她吗?梁思成的文革遭遇看得人很感慨,但林洙不厌其烦地,如祥林嫂般的,一遍遍地告诉大家,梁在文革如何如何,真的爱一个人,面对那么伤痛的回忆,谁做得到反复撕开伤口给人看?真的有爱,心会痛的。比如傅聪就说过,他几乎不读出版的《傅雷家书》,完全不敢看,不能看……文革后,伤痕文学兴起那些年,很多人邀请梁家子女写文革经历的,但他们都拒绝了,他们的遭遇很多比梁思成更糟糕。为什么只有林洙愿意欢天喜地地反复诉说文革?因为那一段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梁思成如今对她来说,只是个工具。达成她“世俗的上进心”的工具,当年沈从文就评价她“林洙就是爱钱”,作家看人,到底是深刻的。所以,哪怕从整体上看,梁思成的学术成熟期在47年之前,田野调查期主要在30年代,因为北京城保护与高层的冲突55年之前也基本完成,梁思成所有重要的学术阶段,学术成就,完全没林洙什么事啊,但林洙依然强悍地一本本出书,梁思成的那几篇文章,各种排列组合,然后在前言或后记里,尽量抹掉林徽因,换上自己,并且反复告诉大家:我们是有爱情的,我才是他的好妻子,林徽因不及我,她不爱做家务,她后来生病,一直要梁照顾,她的死对梁思成是种解脱……林洙文革中非常有限地照顾了梁思成(梁思成68年11月17日住院,一直住到72年1月9日去世,林洙只是每周去医院探望一次,给梁思成带点日用品,71年底,医院下发病危通知,林洙和梁的女儿轮流陪夜,这些,任何一个妻子,都会做的吧,也应该做到,值得大书特书地赞美吗?),有人说她善良隐忍,先不说最初说林洙“善良隐忍”的那位因为脑子抽筋发布不正当言论,被拘留了。只看最近10多年,看看林洙的行为,完全无法认同。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林洙08年结识了章含之,大概受到了某种启发,她已经不满足于只作为梁思成的后妻存在,她有更大的野心:她要和梁思成一起并肩而立,青史留芳。并且,还要历史按照她希望的那样流传下去。04年那本回忆录中,增减删改甚至虚构的地方很多,但因为林徽因的招牌,影响很大,里面很多片断被人反复引用,几乎已成定论,而事实上,只是动机不存的林洙的一家之言。希望,真的如某读者所言:那些自作多情,一厢情愿的人,在历史上留不下芬芳。--------------------------------------------------900天时间的分割线--------------------------------------------以上文字,2年半之前写的,现在回头看,还是把林洙想得太好了,她的行为,真是完全没下限。评价人物,虽然说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但起码要看到真实的完整的山,对着海市蜃楼浪费口水,或者盲人摸象般的偏颇局限,总是不对的,抛砖引玉,先看清关于梁思成以及他再婚妻子的诸多事实吧1,梁思成的晚年,再婚后的生活实景,根据新材料:http://www.douban.com/note/527186075/写得有点长,居然5W字,一些内容放不下了,只好另外开贴,可惜林洙实在档次太低,如果稍微有点学术价值,凭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和评论,都可以再去申请个硕士学位了,哈哈2,林洙几十年来,出版的关于梁思成的书籍情况:http://www.douban.com/note/532409891/3,流传很广的,据说是梁思成说的一句话:http://www.douban.com/note/539661382/4,林洙回忆录《梁思成林徽因和我》的前世今生,整理中……2016年2月补充
  •     余音绕梁《梁》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梁》,里面收录了梁思成的文字和绘画,其中有很多是图片,书信,手绘图,作者是梁思成,编者是林洙。不能不说书做得很漂亮,在北京的时候我就看到过,当然价格也不便宜。书还附赠一张漂亮的建筑测绘图,是山西榆次雨花宫的,用硫酸纸套红印刷,相当漂亮,就是八开,在书里面折叠成四折,折痕时间长了肯定会留有痕迹。书名的“梁”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梁思成的“梁”,二是古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大“梁”,还有就是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栋梁”,一个“梁”字意味深长,也为里面的几个部分的题目留下了伏笔,这个书名起得真好。去年是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这本书是为此而编成的。书里面共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之间用接近牛皮纸的黄色页面隔开,特别的是这些隔页被裁去了四分之一,更显得别致。第一部分是“余音绕梁”是影响,内容是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第二部分“惊起梁尘”是文字,内容是梁思成先生的文章,第三部分是“雕梁画栋”是手绘图,内容主要是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这部分采用色纸印刷,效果非常漂亮,第四部分是“梁林相敬”是书信,内容是梁思成晚年和第二位妻子林洙的通信。  当然全书最主要的部分还是梁先生的文章,不过这些多数已经出版过很多次了,这里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前比较少见的“梁陈方案”原文《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更珍贵的是还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看看这份目录,梁先生在每个建筑的后面用星号表示出重要性,普通的没有星号,依照重要程度星就越来越多,三颗星的就不多了,北京故宫就是三颗星,可是竟然还有一座四颗星的,唯一的四颗星给了谁呢?那就是五台山豆村的佛光寺!一想也对,故宫虽大,虽美,但是毕竟是明朝留下的,而佛光寺是唐朝遗构!  查找书影的时候在京东上看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介绍,很详细,书里面很多内容都可以看到,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电子版里面虽然不全,但是里面的很多照片比书中更清晰!还有一张是书里面没有的照片,在书里信件出现的是局部,进行了裁切,而且印刷并不清晰,而网站上的是全图,感觉应该是出版社提供的原文件,赶紧另存下载保存下来。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这本书是大三的暑假买的,当时,我正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因为时间还没有特别紧迫,所以每天中午抑或是晚上抽上1个小时读一读。另外,本书里面附有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手绘图,我很喜欢。另外,梁先生写的论文深入浅出,读上去很令人兴奋。这也为我未来做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训”的梁也是被共产党的革命思想所训了呀,高尚的知识分子到了时代政治的大潮中也实在是无可奈何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政治的盲目,曾经为了保护北京城和领导争执至落泪的梁,是坚定拥护党和革命的梁,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默默坚持人格的梁。
  •     前几页的古建筑手绘图和几张和林徽因的合照着实一亮,但后来竟然六十多了还取了另一个 那样和林徽因的故事就打折扣了...那肉麻的情书竟然也放上来...原来编书的就是晚年的老婆....
  •     封面有磨损的痕迹,像是放了很久
  •     内容还好,我还没有读完。建组图打印不错,细节都能看到,不过看建组图还是应该买大书。。。这本书还是太小了。附送的大图质量不错,看看大师的学生时期作品蛮有趣的。发货快,没有折角。
  •     仔细看了梁的手绘建筑图,很钦佩这样的建筑大师,也羡慕他和林徽因一起测绘建筑的日子。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了了解,偶尔会感慨现代建筑的粗糙和泛滥,希望有天设计的权力能真正掌握在功力深厚的设计者手里,而不是出钱的甲方。
  •     高三买的书竟然平白躺了这么久才完整地看了一遍。梁先生永远是男神。
  •     收的文章没什么新意,排版也很糟糕,不打分了
  •     現在這個時代多需要他
  •     电子版很难看清图,以后买纸质版重新再读一遍。
  •     我买的时候送的是藏书票,现在应该送的是大幅建筑图了!
  •     可惜北京城墙还是没有变成世界最大的环形公园
  •     全书除了梁思成先生关于建筑论述的精华,以及很多珍贵的照片之外,还收集了梁先生大量精美的建筑手绘图,纸张非常的细腻,又有些复古,薄薄的蜡质一样的光滑和半透明的质感,令人爱不释手。这本书居然也出了kindle版,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如果100本好书中有一本不适合做成kindle版,那必然是这一本。那种可以嗅到的书香,可以抚摸到的质感、可以看见的精致和严谨,必须是实体书才行。
  •     美不胜收。 “罗马又不是一天建成的。”——陈占祥 余则诸事不论了吧。
  •     史料。林洙意图昭然,公开大尺度的信件不是跟林徽因争地位是干什么?恶心。另外这本书每一页40%的位置都留白非常令人不解…
  •     第三者视角阐述了中国建筑史以及曾经的议案。如果不是学建筑可能会看着很枯燥
  •     朋友说很不错,让他了解一个文人、艺术家的坚持~
  •     回看幾十年前梁對北京城規劃的設計 其對這座古城的尊重和愛護顯而易見 遺憾的是文人的理想終究抵不過政治的暴力 原本是一本至少值得四星的書 但是最後一章節 梁 林 相敬 實在肉麻 林洙八十高齡之際將梁與自己夫妻間私信的內容公之於眾以正視聽的較勁 同另一位林比起來更加相形見絀 梁排除眾議娶回林洙加上那些要吻你千萬遍的信真讓這位師長扎扎實實的接了地氣
  •     这本书的信息量覆盖很广
  •     一直喜欢看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书
  •     梁思成,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     书愿来自:Yolanda 茅玥,第一次购书季
  •     很久以前在太原古籍书店买的,看建筑史的时候读了下。梁先生政治敏感度之低有如稚童,但图真是画得出神入化。
  •     好书啊,真的好,美。一想他抱着砖哭,我都想哭。
  •     晒信部分可免
  •     手稿漂亮 装潢好看 情书家信真心接受不能 可是这也是历史的真实部分 就是那么不完美 而不像梁先生的手稿
  •     草草的翻了翻,适合学建筑和规划的人阅读,随书附赠藏书票第一次见,纸张质量,文字充分利用空间,有新意的纸张设计。内容则记录了大师在古建筑、城市规划上的见解
  •     建筑样式的测度,传统存废的争议,风格流变的界定,版式装帧的设计,书前书后的戏份……曲折生境,无常有常。
  •     短短几天便可读完,激起人考古探秘的冲动
  •     林洙女士为老不尊了吧…
  •     质量不错,纸制很好。配送及时
  •     自从读过朱涛关于梁的后期评价,我更加愿意来看他理论综述,何况是林洙编著
  •     装帧好,没读完
  •     用心是成就。
  •     早就想买了,最近才有空。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建筑是我的爱好,第一次读关于梁思成先生的著作。还得细细品味。书有塑封,纸质有4、5种。左右两页印刷方式挺独特。内容丰富,尤其是最后面的书信,还有梁先生信中绘图,很有趣的。是纪念文集值得收藏的!!
  •     工意结合的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完全没读后面的书信,单单看前面真的是热血沸腾的,对建筑学的爱永远不泯灭啊~~后面的书信,哈哈,很有趣,也不知道是谁的不甘心还是怎样呢~总之对他的爱恨情仇没什么兴趣,这种行为似乎也不太尊重别人啊,不如多附一些图纸习作的好~
  •     下辈子想学建筑。很好看的书,非常喜欢封面的照片。林徽因的年轻照片和苍老的梁思成,让人无限感慨,时间和命运,民族的和个人的
  •     除了最后关于北京城规划的建议,其他内容可读性不高
  •     可能是因为曾经就有对古建有着一种偏爱,所以对这本书也就平添了许多好感。刚刚到手,初步翻看了一番内容也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     本想给一星,但印刷装订也是不错的,而令人烦心的是排版东一下西一下的,要知道我们看的是文章,那个留白不要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的,不要把文章弄的和建筑一样的繁复!至少我是没办法看下去!我想我们见过太多的设计很好的书,我只能说这本书的内页设计真的好傻!好零乱!给双星是给精装外壳的布面,手感很好,这个要赞!但被内页给毁了,我折扣很低很低入手都要退货而不愿收藏,我的阅读反感可想而知!说这么多,只是想让出版方知道以后在设计上要多多改进了!否则就是在浪费好的选题和资源!
  •     梁陈方案放到现在来看,也真的是规划的好手笔。
  •     很详实,极具收藏价值。
  •     细致工科男对于艺术的一腔柔情
  •     书很不错,虽然封面小有褶皱,但内容不错,梁先生能将高深的建筑学知识通俗化,不易。再次申明:书内随附的不是藏书票,而是一大张梁先生手绘的印刷版建筑图,请不要再误导未见过此书的读者了。另说明:此次的亚马逊快递的确是太快了,了不起。
  •     那些建筑图画的太好看了,再就有些文章太过专业,门外汉读起来,那些术语没办法囫囵吞下,还有点堵的慌。。
  •     大爱体例和装帧设计
  •     这书2014精装版的装帧印刷真是好,拿在手上极其舒服,价格也不高。 略读,主要是看看北京规划梁陈方案的前因后果。 其他部分有些太专业,书信太肉麻,没细看。
  •     包装质量都相当好,内容有字有画的,多是解释他工作,有兴趣的自然喜欢,没兴趣的就放手吧。
  •     泪目
  •     读后了解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玩味,梁陈方案读后有好有坏。还有就是梁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尽头儿是尔等望尘莫及的!
  •     建筑和产品设计有很多相似点,不过天生更去中心化,生命周期也更持久。有机会能再读个建筑就好了
  •     开会时翻过,看到私人信件只觉心中晕眩,“眉眉”
  •     梁陈方案有配图就更好了
  •     感觉还是《大至拙美》好
  •     我一直都很喜欢梁思成先生的笔法以及他对建筑的种种
  •     更像回忆录,但是作为建筑师,梁林对中国古建筑保护功不可没
  •     梁先生治学精神以及对建筑的热爱,令人叹服敬佩!
  •     前半部分配合中国建筑史食用更佳,看完手稿和梁思成写的内容即可,后半部分林洙老太将二人信件公诸于众的行为令人讨厌,林徽因已去多年何必与逝者争宠。
  •     从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对建筑全心的热爱,对研究的热忱,对古老文化的赞叹。
  •     书里大部分的内容在《大拙至美》里边已经有了,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出版?还有书的最后有必要登那些私信吗?
  •     收了很久 终于下决心买了 (附赠的剖面图是随机的么?页边距好奇葩)昨晚到家就看燃了 大概唯一不满意的就是现在亚马逊送书也不包泡泡纸了 书角不够完美
  •     非常好的一本书,里面还有梁先生的绘图手稿,从中感受到的那种认真细致让我很感动~~是本好书~~
  •     看不出这样的汇编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榨取他的名声来获利吧
  •     中国古建的简单介绍,一篇篇演讲稿构成。可作简单了解。第三部分的家书,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为什么放进书里。个人感觉是第二任妻子在寻找存在感。不是很喜欢
  •     晚年真沧桑
  •     很无语的书。。
  •     情怀输给政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