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之路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4754642
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页数:158页

作者简介

在具自传性质的冥想中,卡尔维诺转向了自己的过去:与父亲一起出行的尴尬童年,一生难以割舍的电影院情结,对亲历反法西斯战争的回忆,对语言、对厨房垃圾桶的感知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形状所进行的审思。他对于记忆本质的思考睿智、令人着迷,洋溢着特有的炼金术般的才华。
首篇《圣约翰之路》是卡尔维诺对故乡城市圣莱莫的详细回忆和描述,表现了圣莱莫的自然和人文景象,以及自己的早年生活经历。
《一个观众的自传》其实说的是作者自己,主要是在一九三六年到战争爆发那几年里偷偷从家中跑去看电影的经历,记录了当时在意大利放映的各国电影在他的头脑中留下的记忆,以及电影,主要是美国电影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人生活的影响。此文的后半部主要写的是对杰出的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作品的观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探寻电影对于他的创作的影响。
《一场战争的回忆》是卡尔维诺在战后写的对于自己当年作为一名游击队员参加的一场战争的回忆。文中对战争的细节讲得并不多,只讲了那场战争留在他的记忆中的一点点东西。这种回忆实际上有着创作实践感的性质。
《可爱的垃圾桶》从作者在巴黎生活那几年厨房里的那只垃圾桶写起,涉及其使用、位置安放、清倒时间等等方面,实际上描写了他在巴黎的生活,可以视为卡尔维诺对于那一段生活的回忆。
《昏暗中》是一篇可能未完成的手记,假设被问及对世界、宇宙的认识时,作者关于世界的元素、物质、广度、厚度之类概念的认识,更像是一种哲学范围内的世界观。本文对于理解卡尔维诺的宇宙观和《宇宙奇趣》有一定帮助。

书籍目录

圣约翰之路
一个观众的自传
一场战争的回忆
可爱的垃圾桶
昏暗中
后记

内容概要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
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圣约翰之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刊于《南方都市报》2016年1月24日,发表时略有改动)文/俞耕耘如果卡尔维诺丧失了奇丽的想象,假如他被限制不能虚构,他会沦为一个内力尽失的作家吗?我们也许太熟悉天马行空,横亘宇宙的卡尔维诺,很难想象他写起非虚构会是何种模样。而《圣约翰之路》就是其少见的纪实作品,它也成为作家创作生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此书所收5篇文章既不是板正的个人传记,也不是惯常的创作自述,而是卡尔维诺个人的“记忆练习”。初看,作家分明在写回忆录,细读你却不经意神会了卡尔维诺的“狡猾”。他在以真实为借口作障眼法,事实不过是把回忆当作主题,书写了有关“记忆”的作品。开篇的同名文章《圣约翰之路》让人很容易想起卡夫卡致父亲的信:父子关系的隔阂压抑,父亲的武断强势都溢于笔端。不同的是,卡夫卡也许天生带有一种阴性的纤弱,总是以伤感的自剖换取父亲的理解,最终逃不了的还是妥协。卡尔维诺却不然,他以近乎先验的决绝,阐释了父亲与自己永不相属,终无交汇的原因。因为他们分属两个世界、两条道路,从而所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总是那么背道而驰。卡尔维诺是幸运的,因为他既同情父亲的路,又坚守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你能从中读到他追忆童年的温情,却难以掩饰一种无解的膈膜、无声的抵抗,从年少到成人始终都有,未曾改变。作家写出了一首绝情的挽歌,携着无情的多情。“如果我和父亲之间的裂痕不是那么深刻,也许一切就会有所不同吗?——差别并不大,但正是最让人在意的差别。”“我”与父亲的路正是“最在意的差别”。它既是语言之路、又是认识之路,既隐喻了通往世界本质的两条通道,更是处理自我与世界的两种关系。父亲对大自然强烈的改造、强化的占有,或许用“父亲的圣约翰”这种所属格更能表达这种欲念。“我”敏锐发现,父亲对物种的命名,对植物谱系的建构都是一种人类统治权力的延伸。“对于我父亲来说,语言是用来确认事物的,是用来标识所有权的”。这也正是福柯《词与物》中以名词来确定世界秩序的鲜活案例,当然卡尔维诺或许真的联想到了福柯此作。相较父亲,“我”的路可能带着维柯的诗性智慧,“语言则是对刚刚隐约看到的、不属于我们的、假设的东西进行的猜想。”它确定了卡尔维诺的艺术思维:以想象的应然,把握未存或已逝的未知世界,异在世界——这正是艺术的世界。“我”与父亲的落寞正是由于语言和存在的“殊途”。卡尔维诺向我们抛出了问题:语言究竟是虚构性想象未知,还是实在性确认占有?正是文学让“我”发现了与世界的新关系,“把意义归还给一切的事物”,这样人类能够象征性把握一切已然逝去的东西。在这篇回忆文章中,卡尔维诺不经意暗藏了太多的文学宣言。圣约翰代表了一种父辈传统,那是一种来自“我们祖先”般的遥远声音。父亲崇尚一种席勒式的完整人性,在传统的自然中过着牧歌生活。他无限地亲近自然,带着老派的庄园主气息,他将圣约翰作为“世界之心”,有着局部可以映现世界整体的执念。“他急于抹去生活中除了圣约翰之外的一切。如果这不是全部的世界,而只是世界的其他部分包围下的一个角落,那真是太让人失望了。”卡尔维诺是深刻的,他从语言、认识与存在的哲学高度在同情父亲的同时,更是在理解自己。“我属于这个世界另外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大都市和与他敌对的那部分”。“我”的远方始终通往街道、港口、舞厅、公园等城市形象。父亲的痛苦源于不能与孩子共筑圣约翰的理想文明,以及那种没有未来、没有延续的“断后”失望。《一个观众的自传》则思考了艺术与现实的繁复关系。你可以说卡尔维诺有意将虚构与真实、电影与生活交融混淆,搞得混沌惘然。“我们幻想着自己只是电影的观众,而这电影就是我们生活的历史”。电影给作家的最大教谕,或许正是虚构的诱惑和想象的痴迷。它直接形塑了他的艺术灵魂:永远渴望获得异在经验,在他处成为他人,瞬间逃离此岸,抵达另一空间。银幕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饱满、必要且连贯。而现实只是随意的摆放,一些含有杂质的堆砌。卡尔维诺没有兴趣写文艺理论著作,但是开篇几句俨然就是有关艺术与现实真实性、典范性和纯粹性的“大讨论”。这简直是一篇披着回忆自传,阐释电影美学的抒情“论文”。因为描绘童年“赶场”观影的叙事线索,早已淹没于电影评点、演员分析和艺术手法的“宏论”中。如果遇到一位学院派的读者,大可将此篇文章概括出几段论文摘要。如电影与现实时间的感知学(缩短、拉长、倒退、阻拒),艺术与现实两个世界的浸透、穿插与共在,好莱坞类型片的“假象”(脱节、断裂与理想化),电影配音显示的怪诞(个体语言质感差异的取消)等。然而,他毕竟没有枯燥地写论文,他写的只是一种空间体验的美学,甚至对电影下定义时都那么梦幻。“(它)是距离。它回应了我对于距离的需求,对于将现实的边界放大的需求。”卡尔维诺对电影空间的认知,最终回归到艺术对生存困境的救赎。它既描绘了来自远方的外部世界,又不断促使我们自省,思考我们与自身的关系。或许我们从不是外在的观影者,电影原本涵有了生活。《一场战争的回忆》表面看是反法西斯游击战斗中的记忆碎片,实则作家再次布下了叙事圈套。直到篇尾才说“我写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明确一件事:其实对于那个早晨,我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我们也许很快反诘,那你之前整篇在瞎编啥?其实,卡尔维诺不过想说明所谓的纪实、现实和客观的虚弱无力。在想象中回忆与回忆时想象总是很难分清,回忆也许本身恰好确证了遗忘。作家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写作课,那就是在艺术中不存在事件的真实,只有感知细节的真实。回忆是永远不能被赋形的,一旦书写,即是谬误。卡尔维诺的“记忆练习”,原来正是描摹不能抵达之境,也正是艺术的无限追求。“我们只能自认为看到了那些事,讲述了那些事。我不知道我是在摧毁这段过去,还是在拯救它”。“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卡尔维诺不提供真实,却试图以小说法呈现记忆的“真实性”。真实只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大实话,真实性却看重超越有限事实的普遍情感逻辑。在书中,重返回忆之路,并不意味着再现、确认与忠实。相反,作家的记忆路径有其他的走法:表现、想象与隐喻。因而,它也不经意沾染了元叙事色彩,几乎同时指涉了卡尔维诺文学疆域的边界、艺术虚构的观念、小说素材的来源、生存世界的感知以及心理类型的趋向。可以说,通往作家记忆之路,正是揭开他创作的“后台”,让我们得以窥见卡式想象何以能够发生。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6-01/24/content_6887.htm欢迎订阅我的个人公众号
  •     “卡尔维诺在文字运用方面向来拥有炼金术般的才华”,文中之于记忆本质的探究其厚度远超此期同类文学作品,深度几近哲学范畴,文字却毫不晦涩,翻译也赞!
  •     (首发于自由写作者后商个人微信公众号河之社,转发请联系豆瓣用户后商或微信yuanyao77。)在卡翁的众多文本中,路的意象可以说贯穿始终。——现实中的路无限地等同于语言之路。比如,首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在叙事形态也在主旨形式上构建了通向角色、风景、政治、性爱、诅咒、诗心的路。在此,“通向”毋宁说是一种行走态:作为形式的路也是作为内容的路。在众多形式因中,首因非“叙事的路径”莫属。单纯的路径乃是海滨步道、森林小径、旧城幽暗拱廊、窄巷、台阶、排污沟、迷宫,这是叙事环节最轻盈最深入的构件。当然,路不只是空间有秩序的缺场,也是空间的分歧与组合:城堡、别墅、庄园、康乃馨花田、废地、日常观光景致、优美低海岸线、蔓草丘陵、禁闭室、房屋、窗、墙壁、天空,这是这些“非线性的路”构成了叙事的实载。除此之外,路也意涵着现实边缘。(线性)路完成了最直接坦然的(立体)叙事。在表象之下是隐秘的丰裕:一个词,一个物,一个形象,一个称代符号,一个象征性标志,一个动荡不安的钟摆,一个心中的隐词,一个这,一个不可言说。“元-限定(metra-constraints)”预定了一份和谐。路的存在,使得角色(作者)足以在传统与现代(无论这对界定的真相究竟如何)自由穿梭游走。角色(作者)是空间性角色(作者),而非物性角色(作者)。一边是挚守着叙事这小说的传统,一边又落在叙事之外,溢出叙事,又返归叙事。路,也属于对语言真相的痴迷。与路最为接近的质态,在现实中是游戏,在文本中是寓言。其隐喻有棋盘、迷宫等。棋盘(或迷宫):本源在他。棋子的维线(或阿里阿德涅之线):本源是我。对“他之我”的呈现,正是语言。作者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是路像,更是路标,在道说(sogen。显示,让显示,让看和听。)。语言穿越现实身体在精神深处形成波光粼粼的符码。在语言之路上,是秘密的和潜能的:清醒的一和遁化的多。清醒的一指向小说本身;遁化的多则指向现实生活的结构:纯净多维和优雅日常。“从那长久,迟缓的空白中走过的/是永恒的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般。
  •     除了《昏暗中》跳脱的帕洛马尔式畅想,其他几篇太赞了!《圣约翰之路》里温柔的自省,缠绵的记忆;《一个观众的自传》中讲述电影对个人的意义,《一场战争的回忆》里独特的叙述,以及,《可爱的垃圾桶》宏大,细致,全方位的畅想,糅杂个性意识,社会系统的思想大熔炉。
  •     云里雾里的童年生活……
  •     前三篇都很喜欢,后面两篇不明觉厉……
  •     垃圾桶那篇很棒
  •     一种很难说的风格
  •     小说家一般都会将最精彩的素材留到小说的写作之中。相对来说随笔杂谈便会显得相对平庸一些。这即便是像作者这样的小说天才也不能免俗吧。不过与书同名的圣约翰之路真是写得太好!那种父子之间迥异的志趣所生造的隔阂,真是展现得不能再漂亮了。是啊,有些东西,也有不可以小说的载体述说的哪……
  •     这种感觉真的超级棒,我喜欢的作家也喜欢我喜欢的导演和电影
  •     最后一篇未读,其他不错
  •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电影和垃圾桶的那两篇,能把倒垃圾也写出情调写出哲理,是本事啊。
  •     卡尔维诺|《圣约翰之路》他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把父子关系展示了出来。《昏暗中》看得云里雾里,完全跟不上卡尔维诺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
  •     生活在别处的人的(回忆性)散文。(虽然是较大行间距的热爱者,但这个1.5倍间距也太大了吧,字也大...............
  •     影迷深有同感
  •     影迷卡尔维诺。
  •     《可爱的垃圾桶》最好
  •     看完合上书完全不记得他都讲了些什么
  •     山林与湖海的卡尔维诺!
  •     失落之语。
  •     昏暗中没看懂,但是应该最宇宙。 可爱的垃圾桶太可爱了,深有共鸣!加一星。 所有这些都是,圣约翰之路。
  •     “是因为我们一起泡在咖啡馆的那些日子,我们一起散步走到防波堤,我们还是化装成女性然后喝醉又痛哭的朋友……”最喜欢这一段了哈哈哈,五星给卡尔维诺和费里尼的友谊!《可爱的垃圾桶》一篇真的相当可爱,最后的《昏暗中》真是又恢复了天马行空的本性啊!
  •     没想到也是个电影迷
  •     经典随笔,虽然很大一部分看得不是太明白。
  •     「从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写写停停,三四年都过去了,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留在我这儿,还属于我的只有一张写满了凌乱的笔记的纸,在这张纸上,记录了近几年来《可爱的垃圾桶》这个题目下面所有在我脑海里闪过的主意,和本来打算在写作中展开的想法…」
  •     五星全给第一篇
  •     第一次认真地读卡尔维诺,超喜欢第二篇《一个观众的自传》和第五篇《昏暗中》。卡尔维诺原来真的是语言大师,文字美哭。
  •     人们不会接受自己心甘情愿错过的东西,许多错失的东西都是我们愿意接受的,因此也不需要什么补偿;肥里尼吹;我爱我的命运——倒垃圾哲學- -
  •     终于啃完了这本书。囫囵吞枣,但看完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痛快。写作的手法不懂,但感觉像画画里面的长线条,一只延伸不断
  •     卡尔维诺对于电影的文字实在戳中我
  •     圣约翰之路>垃圾桶>战争的回忆>昏暗中>观众的自传 如果说他人即地狱,那么是不是他人越真实,地狱越黑暗
  •     卡尔维诺身上,全无人类的缺点
  •     【2016.3.25一天】(7万字,158页)卡尔维诺可以做到左右互搏:一类作品让你看得极为明白,一招一式尽见精妙,又学不来,如《寒冬夜行人》、《宇宙奇趣》、《树上的祖先》,一类则是讳莫如深,云飘雾缈,如本书,如《命运交叉的城堡》、《美洲豹阳光下》。还有一类,能领悟多少,就看你的悟性和造化了,如《美国讲稿》、《看不见的城市》。
  •     跟不上天才的节奏
  •     个人化的文字,更贴近作者本身。
  •     看过精密繁复不断挑战各种文学形式何为极限的卡尔维诺,再来看这本轻盈亲和追根溯源他本人旧时记忆的随笔,也算一窥影响他后来创作思想的一斑。
  •     卡尔维诺的文学轨迹就从圣约翰之路开始,并由此回归
  •     不是我的菜。前三篇还行,“垃圾桶”就觉得有点话痨了,最后一篇几乎没耐心。
  •     最后一篇我是没悟性和水平去读懂了,有缘人一试吧。《可爱的垃圾桶》挺别具一格的
  •     不太明白。
  •     个性化的记忆,并不具有多大阅读性。
  •     五星给《可爱的垃圾桶》
  •     卡尔维诺的回忆,各种脑洞大开,最喜欢的一篇是《可爱的垃圾桶》,而《昏暗中》作为《宇宙奇趣》的前注,对于宇宙的理解还是很精妙的,要找时间好好重读下。
  •     还得再读一遍
  •     想更了解卡尔维诺的话,这本书是有参考意义,否则单就本身只能说有点意思。
  •     应该不会再买这种小册子了……比《巴黎隐士》差太远了……
  •     卡尔维诺,饶有兴趣
  •     20160908-0911
  •     语言在卡尔维诺的少年记忆里,具有一种彼得·汉德克的掠过型,不关心具体事物,也不辨认,只是从上面掠过,但用语言移动它们,可以把它们推向模糊、未知、幻想的领域,这样的语言极具轻盈,格里耶的则是归属和确认,像他的热带香蕉疾病研究
  •     如果不是卡尔维诺,这些零散的记忆大概只能成一些流水账;但即使是卡尔维诺,仅就此译本而言,也不是他的上好文章。第一篇很棒,最后一篇不读原文大概很难明白作者用意。中间几篇很随意,没有留下太多的回味。
  •     父亲,我们人类,已经无法回到自然了
  •     第一篇真的是绝好的父子文章啊,看似松散但那种父子之间的tension通过对于语言的不同理解和运用表现出来。”我们很难在一起说说话。我们两个都是啰嗦的人,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都成了哑巴,我们肩并着肩,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走在圣约翰的大街上。” 被击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