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街

出版日期:2016-5-12
ISBN:9787549576319
作者:[波] 布鲁诺·舒尔茨
页数:464页

作者简介

★正如卡夫卡和普鲁斯特,舒尔茨“重新划定了真实与虚幻的疆界”。在文学的梦境中,挑战自由与想象的极限。
★苏珊•桑塔格,切斯瓦夫•米沃什,艾萨克•辛格,哈罗德•布鲁姆,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 J. M. 库切推崇的伟大之作。
★直接译自波兰语,简体中文首次完整呈现。
布鲁诺•舒尔茨(Bruno Schulz,1892—1942),20世纪最伟大的波兰语作家和文体家之一,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舒尔茨出生于波兰外省小城德罗霍贝奇的犹太商人家庭,青年时学习建筑,后在当地高中教授美术课并从事写作。1938年获得波兰文学院久负盛名的“金桂冠”奖。1942年11月19日,舒尔茨在德罗霍贝奇街头被纳粹军官射杀。
本书收入了舒尔茨存世的全部小说作品:两部短篇集《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以及未结集的四个短篇。在这些故事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再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赋予平庸现实以神秘感人的气息。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奇异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绚烂的场景,重新划定了现实与幻境的疆界,至今读来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舒尔茨的成年生活隐居封闭,平淡无奇,其内在生活却有如火山熔岩般令人畏惧的热情,将画家的想象力与精确的敏感性诉诸艺术的表达。二战后舒尔茨被重新发现,被认为是堪与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的作家。作为文体大师,舒尔茨在语言上做了大量实验及革新,文字诗意纯粹,富于感官性,句式有如多层迷宫般具有不可思议的形式。本书首次由波兰语原文译出,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会舒尔茨小说作品的全貌及其艺术魅力。
【名人推荐】
大卫•格罗斯曼:每次翻开他的作品,我都惊异于这个凡人怎样为我们创造出一整个世界,创造出另一个现实的维度……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家庭的私密神话,以一种溢满生命力的语言写就。
约翰•厄普代克:布鲁诺•舒尔茨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使现实完成到文字的奇异变形的伟大魔术师……他的语言艺术以其超载的美冲击我们,甚至令我们眩晕。
辛西娅•奥兹克:现代欧洲最具原创性的想象力。
艾萨克•辛格:舒尔茨无法被轻易归类……他有时像卡夫卡,有时像普鲁斯特,有时成功地达到两者未能到达的深度。
J. M. 库切:《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是独一无二、令人惊异的创作,似乎是从天而降的。

书籍目录

辑一 鳄鱼街
八月 3
着魔 15
鸟 25
裁缝的人偶 32
论裁缝的人偶或第二创世书 41
论裁缝的人偶——续 47
论裁缝的人偶——完 51
宁录 57
牧神 63
查尔斯先生 68
肉桂店 73
鳄鱼街 88
蟑螂 102
暴风 108
盛季之夜 116

辑二 沙漏下的疗养院
书 135
天才的时代 155
春天 172
七月之夜 267
我父亲加入消防队 276
第二个秋天 286
死季 293
沙漏下的疗养院 315
渡渡 349
艾迪 360
退休老人 370
孤独 392
父亲的最后逃亡 396
辑三 未结集作品
秋天 407
梦想的共和国 415
彗星 425
祖国 450

内容概要

林蔚昀(Wei-Yun Lin-Górecka),台北人,英国布纽尔大学戏剧系学士。曾于波兰亚捷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攻读比较文学硕士。长年从事波兰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曾获波兰文化部颁发的“文化贡献荣誉奖章”。现居克拉科夫。


 鳄鱼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舒尔茨的作品之外,讨论最多的是他死亡的细节。相关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流传不少版本。2009年,大卫·格罗斯曼在《纽约客》杂志发表《天才的时代:布鲁诺·舒尔茨的传奇》,首次披露了关于舒尔茨之死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本文节译自这篇长文。逝者已逝,生者还在人性的泥潭中挣扎。】舒尔茨在犹太隔离区住宅外的纪念铭牌12008年初夏,在以色列南部城市比尔谢巴的一所养老院,我见到了泽韦•弗莱谢尔(Ze’ev Fleischer)。他是个小个子,瘦弱,秃顶,戴一副巨大的眼镜,83岁了,依然明察锐利,言谈间好挖苦,幽默感里含酸带刺。他尤其喜欢自我贬损,不放过任何一个奚落自己的机会。他写过一些讽刺诗和格言警句,后来结集出了一本书,名叫《我的帆船之上》。1939至1941年间,在格罗霍贝奇的斯顿巴哈私立男子中学,他是布鲁诺•舒尔茨的学生。“舒尔茨在学校上的是工艺美术课,”弗莱谢尔告诉我,“他非常的羞涩压抑。在旁人看来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人总该要会赚钱才是。但舒尔茨那样的人,写的东西不过是些没用的“废话”,不值一提。在大多数人眼里,他顶多是‘锯木屑’一般的存在……他在学校的教职,是文艺界的朋友们出面安排的。他的作品出版之后,那些朋友看中他的才华。他们知道在一个只看重金钱的环境,他是很难自己生存下去的,于是他们出手相助。“舒尔茨本该教我们绘画和手工,但他很快明白作为美术老师他不可能从学生那里获得任何尊重。总的来说,他是那种会为自己的存在本身跟别人道歉的人。所以你完全可以想象课堂上的情形。想要维持纪律是项严峻的挑战,他知道自己一定会沦为男生们的笑柄。我想他很快便意识到了这点,而要想不被学生们生吞活剥,他就只能干点别的。他有一个绝妙的主意——给我们讲故事。即兴发挥,信手拈来的故事。那的确就是他在美术课上做的:用文字作画。他讲故事,我们听——就连最不服管束的野蛮动物都会听。”弗莱谢尔笑了。“他几乎没干别的。整整一年,我想他没有在黑板上画过一条线……但他讲故事。他会走进教室,坐下,然后突然站起来,走来走去,一面说起来,手里比划着,用他那种声音。那帮最胡闹的男孩就坐在那儿,被他迷住了。”我问他舒尔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当他柔声细语说什么的时候,你会被他控制住的。他的声音里没有一点强制的味道。你总有一种感觉,好像他也在听他自己说话……好像那是某种音乐。他用一种一成不变的单音调说话,但充满色彩……他非常令人难忘。他的静令人难忘。他的音乐就在那份静里面。我们这些学生,会让自己去适应他的那份静……“他好像很怕我们,”弗莱谢尔接着说,“几乎总处在一种防御的姿势……因为大部分学生觉得他是个没用的家伙,但好歹他的故事能让他们保持安静。他们对那些故事并没多少理解,但他们感受到了他的特别。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把那些东西记下来。我记不清细节了。但我记得它们不像是来自这个世界的故事,都带着点神秘的氛围。战后我有一次拜访一个同班同学,他完全记不得舒尔茨了。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我猜那是因为他的不自信。我到今天仍然是个不自信的人,我想这是为什么我对他感到亲近吧。“舒尔茨住在贝纳斯卡街我姑妈家对面,所以我以前就认识他,”弗莱谢尔继续说,“他跟我父亲差不多年纪。比我大三十三岁。他给我们上课那会儿,有时我会忍不住在课下喊住他——“教授!”我们那时都这么称呼老师——然后问他某个故事是什么意思。他会停下脚步跟我交谈,好像我们是两个平等的人那样交谈,虽然当时他已经被人称作波兰文学的一位巨擘。他是那样明显地缺乏自信。他是那种会走进教室说‘对不起,我来了’‘对不起,我在呼吸’的人,那么一个角色。他连走路也总是弓着身子……“他也有一种自嘲的幽默感……当他准备讲故事的时候,一开始总会有点踌躇,不确定,但一旦开始编织那些故事,看到课堂安静下来,忽然之间,他脸上会浮现一种略带嘲讽的微笑——啊,他们在听了,他们坐下来,没有动来动去了——他脸上的那种笑容,好像是庆祝暂时的胜利,又好像是在嘲笑他自己。”2斯大林说过一句话:“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百万人是数据。”当我阅读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我能在其中——也在我自己身上——不断感受到驳斥这一论断的强烈冲动,一种将个体的生命,一个人唯一的、珍贵的、悲剧性的生命从“数据”中拯救出来的冲动。与之伴随着的是一种迫切的愿望——拯救和救赎舒尔茨其人的生与死。“1942年11月19日,舒尔茨被害于德罗霍贝奇犹太隔离区,这一事件唯一幸存的目击者是舒尔茨的朋友伊西多•弗里德曼。”舒尔茨研究权威耶茨•费曹斯基在《布鲁诺•舒尔茨的书信与绘画》(英文版,1988)中这样写道。费曹斯基在书中引用了弗里德曼的说法:“我们有许多次长谈。舒尔茨告诉我他把所有的证件、现金和信件存放在隔离区外一个天主教徒那儿。不幸的是他没有告诉我那个人的姓名,也有可能是我忘记了。我们讨论过逃往华沙的可能性。他的朋友们从华沙给他寄过伪造的身份证。我也给过他一些现金,但他不断推迟出发的时间。他没法鼓起勇气出逃,他希望等到哪天我也拿到雅利安人的身份证明。“1942年的一天,我记不清具体哪天了,在德罗霍贝奇我们叫它‘黑色星期四’,盖世太保在隔离区搞大屠杀。我们正好在隔离区买食物……听到枪响,看到犹太人在逃命,我们也开始逃跑。舒尔茨身体比较弱,被一个名叫君特的盖世太保抓到了。那人拦住他,拿出手枪朝他的头部连开了两枪。“天黑之后我找到他的遗体,在他口袋里拿到了证件和一些纸币,交给了他的侄子霍夫曼——一个月以后霍夫曼也死了。天亮之前,我把舒尔茨埋在了犹太人公墓。1944年德罗霍贝奇解放的时候,我已经认不出他的坟在哪儿了。”根据费曹斯基的说法,弗里德曼是舒尔茨之死迄今唯一的见证人。我也这样以为,直到那天在比尔谢巴养老院,话到中途,弗莱谢尔告诉了我以下的事情:“42年的一次‘行动’(Aktion)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一般来说,这种‘行动’一两天就结束了。德国人会抓够规定数量的犹太人,然后告一段落。但那一次,持续了整整四周。晚上静悄悄的,白天他们就到处捕杀犹太人。我当时在炼油厂强制劳动。每天早晨5点我们必须出现在门口,一直干活到晚上7点。那时我母亲躲到舅舅家里去了,他是个药剂师。“所以从‘行动’开始,我就没有见过母亲。我们失去了联系之后,有一天我出门去找她。我跟母亲很亲近,我决定无论如何,不顾一切逻辑,我也要去那个地方找到她。在路上我看到成群的德国人,他们发现哪儿有一个犹太人,举起枪就朝他们射击。这不是以前那种把犹太人抓到一起再送走的行动。这是就地谋杀。他们只是到处抓犹太人,然后处决。今天有人叫我们英雄。其实我们是老鼠,躲在自己的老鼠洞里。“德罗霍贝奇是个小地方,在那些房子中间,在房子里面,捕杀在继续。路上我看到成群的德国人,每一伙德国人中间都有一个犹太人,‘安全保卫处’的犹太警察,帮德国人维持治安,他们手里拿着棍子,没有枪。“突然间我听到了枪响。我靠着一堵墙站着,等着它过去。我看见几个犹太人从查基街一栋房子前经过,一些德国人和乌克兰人持枪待在那儿。他们朝犹太人开枪,犹太人就倒下了。“德国人离开之后,我走过那些倒在地上的人。到处是尸体。在街上看到死人已经司空见惯了。要是你遇上一只死猫,印象或许会更深刻。我没有注意到什么特别的,也不知道那些人是谁。就在我快要经过一具尸体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一块面包,就停下来靠近去。“在人行道边的一具尸体上,我看到了好像是面包的什么东西,从一个人的大衣口袋里探出来。我走到那个男人身边,我猜我当时大概是想拿走他的面包。死去的男人翻转身过来。我把他翻过个儿来。他转过来正好面对着我,我看到了他的脸,我认出那是舒尔茨。那是舒尔茨的脸。”福莱谢尔停下来,两手按在头上,深呼吸了几次。“然后呢,你做了什么?”“我没法说……这太震惊了,我不太确定……我做了什么?我的本能告诉我拿走那块面包,赶紧逃。但我应该没有那样做。我没有那样做。你知道,当一个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我们没有东西吃,我们吃的全是不适合人食用的东西,我们只有汤喝,几乎就是清水,里面有几根草还有别的什么……这时我看到他的口袋里,有一块真正的面包。我走到那个死去的男人身边,我想要拿走他的面包。抽出来,然后赶快走。我甚至想到,我会带这块面包给妈妈,她会多高兴啊……但我记不清了,我不知道那块面包后来怎样了。我想我把它留在那儿了吧。是的,因为我看到了他的脸,这儿,这儿,全是血。”弗莱谢尔指了指他的额头,眼睛,把整个脸埋在两只手里。“我一直跑,那天晚上我找到了我母亲。”“你马上就认出了那是舒尔茨吗?第一眼看到他脸的时候?”“当然。他有一张很特别的脸。他的鼻子是这样的……他看上去有点像老鼠。但他额角很高,我注意到这个,因为我父母总说,额角高的人都很聪明。”“你还记得当时是什么感觉吗,当你意识到死去的人是舒尔茨?”“浑身发冷,恐惧……你现在应该知道,他对我来说不只是个老师。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认同感;某种意义上,他是精神上的亲属。我也觉得我的性格跟他有些相似之处……犹豫不决,害羞,缺乏自信。学校的男生嘲笑他的时候,我为他感到难过。我钦佩他,他那种一讲话就能让我们看到一幅画面的才能。我们能够闻到他描述的东西的气味。我还记得他怎么形容肉桂的气味,在德罗霍贝奇的商业街你总能闻到,我这辈子都受不了那个味道,只有当他用语言形容的时候我才喜欢……那时我大概十七岁。我见过很多人死,可突然之间,是他。”我问他是否知道关于舒尔茨被杀的那个说法。“当然。说盖世太保军官兰道和君特是死对头,而兰道是舒尔茨的保护人。有人说是君特杀了他。我很难接受这个说法。你知道为什么吗?君特是盖世太保。我不能想象他跑到大街上杀死舒尔茨。他完全有其他办法。但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直到今天也没有。我听到过无数的版本。”跟福莱谢尔见面之后的几天,我不断回想起那个画面:男孩附身看着自己的老师横尸街头,一块面包从死者的外衣口袋里支出来。我问福莱谢尔是否能再给我讲讲当时的情景。让我有点意外的是,他爽快地答应了。“他已经死了,侧身躺在街上,所以你看不到他的脸。他弯着身子躺着。”弗莱谢尔侧过身子示范。我想到舒尔茨躬身躺在那儿的样子,就像他活着的时候,总是驼着背。“我注意到他脚上穿的是一双网球鞋……”他又谈到了面包。“那是一整块面包。像块砖头……上面全是泥。有一半是锯末。像是他们那时候常常烤的那种泥块。如果我拿手指戳一戳,它会像雕塑用的黏土那样陷进去。”“然后呢,你做了什么?”我问。“我做了什么?……我把它拿走了!也许我咬了一口?没有,没有……不管怎样,我没法跟你说清楚那块面包到底怎样了。”我告诉福莱谢尔,在我看来,他当时所面对的情形,要比他究竟有没有拿走那块面包要可怕太多;我又说,我相信舒尔茨会很高兴,是他的学生拿走了那块面包。福莱谢尔点点头,但没法全心表示赞同。然后他说:“我想我吃了。就一点点。两口或者三口。没有吃更多。然后它在我手里碎成两半。我当时只想逃走。”我问他有没有把面包带回去给他母亲,他说他记不得了。“当然,是的。但或许没有吧……即便我把面包带回去给她,我也不会告诉她是从哪儿来的。那时候我们互相都不会谈论太多。”我告诉福莱谢尔,我真心希望是他吃掉了舒尔茨的面包,在他俩之间有过那样一个瞬间。福莱谢尔耸耸肩,说:“我不知道。我不确定。这是那种你无法回忆的事情。”他叹了口气。“太可怕了,整件事情,从头到尾。那些日子里我一心只想着我母亲、父亲和我自己。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当时发生的那些事情。已经是战后了。有一两年我做了很多梦,梦到我的朋友们排成一行走着,不跟我说话。他们背朝着我,因为我活着,我没有帮助他们。这是我的罪孽。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认为。”3福莱谢尔的证言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人与布鲁诺•舒尔茨交集的故事,在他去世之后,入土之前。这种联系在片刻间得以将他从一桩匿名的谋杀中唤回,从邪恶的“数据”中赎回他的名字,他的面孔,他的独一无二。这短暂的接触是一种回声,它折射出了舒尔茨身上所有那些善良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滋养的东西,他对一个年轻学生的慷慨。这种接触“允许”布鲁诺•舒尔茨多完成了一个仁慈的举动,哪怕在他死去之后。这些年,我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头重读一次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对我来说,这是每年例行的调整和校准,以加强自己抵抗冷漠与逃避之诱惑的能力。每次打开他的书,我都惊讶地重新认识到,这个作家,这个几乎从未离家远行的人,怎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创造了现实的另一种维度,甚至直到今天,在他去世多年之后,依然像他儿时对待落在窗台上的小动物那样,继续喂给我们糖块和面包——让我们可以设法熬过人生无尽的寒冬。
  •     舒尔茨的《鳄鱼街》差不多是我读过的“比喻含量”最高的小说。虽然比喻在小说中的是惯用的手法,但泛滥到《鳄鱼街》这种程度的还真不多见。多到什么程度呢?随便翻开一页,都能轻易揪出四五个来,多的时候,几乎满页都爬满比喻。有时一个意象用三个比喻来修饰,有时喻体又被再次比喻,妖娆瑰丽的语句滕蔓横生,绵延不绝,整本书简直像一场比喻的狂欢,修辞的盛宴。看看全书第一页,不足十行,就至少包含了七个比喻。如果仅仅是比喻的堆叠,还不足以成为奇观。舒尔茨将比喻升级,大量运用了通感,使得平面的文本产生震荡,如同打通了次元墙。通感是一种比较高阶的修辞手法,就是将人的视觉、听觉或味觉等不同感官联通起来,让声音拥有颜色,让回忆可以触摸、可以闻到,这种修辞的好处在于能将无形化为有形,具象变为抽象,从而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感官,造成一种丰富、强烈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比如上面第一段中,就有现成的例子。“被强光晒得昏昏欲睡的我们翻开这本假期之书,它所有的页面都闪着炫目的白光,在它们的底层藏着梨子金黄色的果肉,香甜得令人晕眩。”(将无形的假期比喻成有形的书,再延展出“梨子金黄色果肉”的意象,从而打通了味觉)。再看几段明显的。“房间里充满了鼾声,像是一团团不断往上生长、往上堆积的白云,这团云托着高塔德医生和他的床一起往上升,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形成一幅气势壮阔的升天图,漂浮在鼾声的浪潮和膨胀的被褥之上。”(p339)(形容店铺里堆放的布匹)“这是一场秋天所有色彩的大型记录,它们层层叠起,依色泽分类,往色谱两端上下游移,走过所有色彩的音阶。我们从最低的音键开始,忧伤而羞怯地尝试那泛白的低音和半音,接着往上来到遥远的浅灰地带,再过渡到哥布林挂毯般的绿与蓝。越往上走,和弦便更加丰富,我们来到深沉的海军蓝,来到遥远的靛青森林和沙沙作响的丝绒公园,我们穿过赭色、血红、赤褐和深棕,最后到达枯萎的花园,进入它们窸窣作响的阴影,最终闻到蘑菇晦暗的气味,走进深夜木屑的呼吸,以及最黑暗的男低音沉闷的伴奏。”(p119)“在这些新的天空底下,四处颤抖着嘹亮又新鲜的声音,像是在全新的空房子里一样,散发着油漆和涂料的味道,还没有被使用过的东西的味道。我们怀着奇异的感动尝试这些新的回音,好奇地从上面掰下一小块,就像是在某个凉爽、清醒的早晨,在即将展开旅程的前一天,掰下一小块蛋糕来配咖啡。”(p118)这种迷人的段落,小说中几乎俯拾皆是。作为比喻的材料,书中充塞着大量的意象,意象从被喻体的枝干长出,分枝辽阔,犹如寄生植物一样飞速繁殖,过于茂盛,以至于淹没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冲淡了作为本体的人物和情节——是的,整本书的情节十分有限——而这些庞杂的比喻并非无中生有,它们的来源不是别处,正是挤在舒尔茨大脑中你推我搡、随时都要溢出来的旺盛想象力。被比喻的主体为被喻体,被拿来比喻主体的客体叫喻体。倘若被喻体和喻体几乎重合(比如:脸红得像苹果),我们可以说这个比喻是准确的,但并不出彩;倘若被喻体和喻体完全脱离(比如:脸红得像大象),这种无法让人产生联想的比喻就是失败的;只有当被喻体和喻体在大部分不重合,只有一小部分相似的情况下,这个比喻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比如:脸红得像天边最美的云朵(雾))。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在创作上勇于创新,善用大胆的比喻,比如他曾描写对情人的热爱:“我无法接受和平,又无力进行战争;我在害怕中有期盼,热得像火,冷得像冰。“描写情人的眼睛,一般诗人会借助月亮、太阳或星星,而彼特拉克则另辟蹊径:“不要,不要这样注视着我,我在你的眼光里,一千次地死去,一千次的复生。”比喻在这里,突破了单纯的喻体和被喻体的界限,抽象的化为具象,具象化为感受,感受又延展为全方位的情境,这种新奇又不失贴切的比喻手法,就叫做“彼特拉克奇喻”。在《鳄鱼街》中,这种“彼特拉克奇喻”级别的句子数不胜数。刚才说到感受化为情境的比喻,还有一个众所熟知的例子,来自村上《挪威的森林》:“最最喜欢你,绿子。” “喜欢到什么程度?” “就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头,“什么春天的熊?”“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啊,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吗?’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这个例子启示我们,掌握了这种高级的比喻手法,非但写文章可以锦上添花,撩妹也能手到擒来。通感这种修辞看似新奇,其实我们从小就有接触,中国的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看似是用声音(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但读的时候会有具体的形象接连出现在眼前,到了“银瓶乍破”两句,场面更为宏大,作为喻体的视觉形象甚至盖过了被喻体(琴声),至此画面感全出。除了作家的身份,舒尔茨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文字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画面感并不奇怪,难得的是,他让这种画面感远远突破了二维空间。他在书中堆积大量的比喻,新奇的、诡谲的、宏大的、华丽的,天空、黑夜和梦境如同梵高般浓墨重彩,可浓缩进一个孩子的眼睛,也可扩展到星球之外,再加上通感的运用,使得层出不穷的意象在不同的感官之间自由跳跃,它们没有边界,始终是流动的,是无限延展的,小说将想象的空间拓展到了宇宙级别,这样才得以容纳如此繁多的比喻和意象共存,且并不显得臃肿粘滞,反而以巨大的张力不断挑战着读者想象的极限。厉害啊。
  •     作为二十世纪犹太文学的两个巨人、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式人物,弗兰茨·卡夫卡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从贝克特,加缪到马尔克斯,他们的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显现出卡夫卡的影响,布鲁诺·舒尔茨则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遗忘。事实上布鲁诺也是卡夫卡的众多追随者之一,但除了字里行间显露出的变形痕迹,布鲁诺的《鳄鱼街》展示了另一个华丽深邃的世界。那开头中所营造的那种缓慢的、雾气氤氲的画面感,像是透过曝光过度的照片探寻往日的生活;像是印象派的画作,不同于向日葵、睡莲的另一组画作,如潮水漫上海岸、棉被覆过头顶令人昏昏欲睡、倍感衰老。竭尽了比喻和形容词来传达炎热夏日的光线和温度,令人回想起白天凉鞋踩在发烫的砖路上,蒸腾的空气里小腿突然感到一阵虚浮。在这样的氛围里,用足够多笔墨去还原和创造的那种氛围里,观察事物的视线失去了焦点,变成桌布一样的东西铺展开来,观看人物的那个人也变得模糊,只知道有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在看、在听、在嗅闻,有茫然的空洞的器官在捕捉感受,从皮肤上掠取信息和乱码,包括昏晦、灰暗、发霉的气味、声音和色彩。每一处描写都令人惊叹至极,像细小的花状焰火在眼球的倒影里炸开一样层层叠叠、绚烂夺目,但结合起来看也像焰火瞬间熄灭一样让人茫然。女佣阿德拉的行为和地位,疯女孩图雅的存在,父亲奇怪的病症,母亲在这个家里微弱的影响力,“我”作为什么样的存在,让人愈发迷惑。其中的 《着魔》如同一个开端,自此舒尔茨的疯狂想象力才打完哈欠、伸完懒腰,准备在暴风雨中舒展翅翼,父亲与神明的对峙使人想起跨坐在战马上腾空而起的拿破仑皇帝。直到《鸟》,斑斓魔幻的鸟禽盛宴是父亲结束与神的对话,回归对布满灰尘的生活的救赎,病床上的父亲褪去了记录灿烂绩业的战甲,从神面前回过头来,依然像摩西一样想要带领“我”们逃离空洞苍白的无聊现实。父亲单枪匹马地向麻痹“我”们城市的无边无际的空虚乏味宣战,孤立无援,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个古怪无比的男人捍卫了失落的诗意”。父亲是《鳄鱼街》贯穿始终的主题,是被流放的解放者,是在空荡荡的现实世界里枯守幻想的阵地的人。父亲在幻想的气泡里飘飘悠悠追寻着与阳光吻合折射出彩虹的最佳角度,却在面对现实时不堪一击,再瑰丽旷大的一场珍禽盛会,阿德拉的扫帚一挥就化为子虚乌有;再富含神秘奥义的阿拉伯式花纹、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变幻多姿的花毯,片刻间几个月的辛勤和殷切就破灭。父亲无畏于发怒的神灵、与神灵谈判、对峙、抗争,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狂热过后被现实逼迫到越来越逼疚的角落,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小、身形越来越令人厌恶,父亲最终投奔了昆虫的世界。父亲变成了蟑螂。像格力高里变成甲虫一样。阿德拉离开了。父亲被“我”们遗忘。新来的女仆葛妮亚瘦弱苍白、面无血色,终日昏昏欲睡。父亲消失了几个月还是几个星期。父亲最终被母亲发现,变成了蝎子或是螯虾,曾经辐射力微弱的母亲现在掌握了左右父亲命运乃至结局的能力,孱弱的父亲已经不再能对这个家构成影响。父亲最后的逃亡以悲剧告终,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熟菜。自始至终,父亲似乎是一个比喻,似乎是无穷数的隐喻,又似乎什么都可以是、什么都不是。艾萨克·辛格曾评价舒尔茨的写作说“他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有时候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过的深度。” 舒尔茨像卡夫卡、普鲁斯特一样,执着地发掘着梦幻的边境,消溶着理性和秩序的自尊,而我们沉迷在他的王国和花园里,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死亡。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已经读了三分之二了,恰巧遇到就说两句吧。此书的书腰上提到了文体的风格,有卡夫卡与普鲁斯特的混搭感觉,事实也确实如此,辞藻秀美,臆想有时光怪陆离有时天马行空!书籍的装帧也不错,携带方便手感恰好,推荐一下啦。
  •     诗一般的语言像珠子一样缀满了全篇,错落有致的隐喻、不断涌现的意象令人目眩又陶醉,舒尔茨笔下的现实从未超出日常生活的界限,却在不断打开新的世界。
  •     魔幻中隐秘的现实 有点像卡夫卡 没有现实和梦的边界。 翻译不错
  •     不知不觉读完了,在这个时代读舒尔茨的「鳄鱼街」这种纯文学真是一种奢侈、避世和自虐,毕竟谁有心思去关注一个已死的波兰作家和他私人的回忆以及一座偏僻的波兰小镇的过往。密集的譬喻,繁复的脑洞大开的描摹,诡谲的幻想症,简直超越了普鲁斯特和卡夫卡。又是怎样一个孤独至极的人才能如此沉醉于自我遐想的国度,感知力超群到疯癫,黑暗疏离到何止格格不入,简直生人勿近,唯有佩索阿堪比了吧。读字又如赏画,用文字当做画笔的卓异天才,可惜却从未看到舒尔茨的绘画作品。
  •     从年头断断续续读到年末。。
  •     统觉之下一片荒谬。好吧我承认就看了一点而且一点也没看懂。的确是令人恐惧,我挺喜欢里面那片查尔斯先生的。
  •     physical的世界:气味,声响和光线明暗的变化,春雪和冬夜的温度,梦魇的迷宫以及对女性的敌意和工商市民阶层的鄙视,只有回避乏味现实、活在异想世界里的父亲才是少年心中异教的神。
  •     最初读舒尔茨是在高二那年夏天。第一印象是他的文章属于繁复型的,这一点不同于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文章主要是靠对话和动作来推动叙事的,读者读起来会比较有带入感。而舒尔茨的作品,却是以繁复的细节与心理描写来支撑,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最初接受起来无疑是挺不容易的。这种小说要想融入进去,阅读环境必须要绝对安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足够安静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普通只需求故事的读者可能从舒尔茨这里并不能得到什么,但对于对文学有一定野心的年轻作者,毫无疑问,舒尔茨将教会你如何准确的描写细节和心理活动。
  •     喝一整缸猪油是什么体验?读完春天这篇就是这种感觉。
  •     读不惯 但很有画面感 拍成电影一定很好看
  •     作者一定是喝了酒写作的,天马行空的比喻让世上一切都赋予了生命。另外,中文翻译带上女性的浪漫主义,硬是让这本书变成难念的经。
  •     出名的几篇真的不错,其他的有点封闭了。
  •     看到很多推荐的,有推荐语称之为天书。读起来确实很隐晦。浅浅看了一遍,没怎么看懂。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也许本来就不是要表达很确切的东西。里面反复出现了父亲,还有那条亦真亦幻的鳄鱼街。 大部分人看小说都喜欢看情节。曲折跌宕更吸引人。有的小说家将自己的观念融合穿插于情节中,读者在关注情节时不自觉地也会领会到。有的小说家,重点都在表现情节了可能并没有多少观念想要表达,不过依然会有不少读者,因为只要情节稍微有趣,背后的东西在乎的人不多,毕竟平时生活上班就足够累了。 不过这本书,读的时候常常觉得观念是多过情节的。语言有时也像迷宫一样在绕弯。只看一遍真的很难看出端倪。暂且就这么多想法。
  •     白昼与黑夜的边界
  •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梁文道说酒就像书,我感觉初读舒尔茨就像饮酒,一开头惊喜不已仿佛打开新世界,读深了变得陶醉迷失,一口气读的多了又觉得不胜酒力,暂停一会儿又馋了起来。各种感受的大解构构成文字狂欢,应该是种天赋。
  •     通感比喻宗师级别,读着读着会觉得这书真漂亮……
  •     个人可能不太喜欢。但仍不得不折服于其中这么庞大的想象。
  •     《肉桂店》、《渡渡》
  •     非常奇异的阅读体验。极端敏感和纤细的神经末梢,这等感受力真是太惊人了。也正是因为纤细所以表达的浓度非常高,老是拿他与卡夫卡相较,尽然有相似的迷幻感和想象力,他的文字其实华丽饱满也蹈空得多。比卡夫卡更不可解,但我更亲近后者大概因为他的瘦骨嶙峋和扑面而来的恐惧感更让人亲近。
  •     还是很可爱
  •     一顿语言盛宴,但是很容易囫囵吞枣,或者食不知味,需要慢慢品尝,咀嚼。可惜我已经不是那个20岁的拥有大片时间虚度的少年,而是被生活的浪潮推挤着向苟且的糙妹子。在对的时间看对的书何等重要。可惜。
  •     四星半。戴著不合適的眼鏡看完的 哭了好幾次 半分減給自己的眼鏡。 大量修辭手法 詞藻豐富得有點看不過來 作者的想像力實在令人驚嘆 書中的各種神秘氣質也很讓人著迷。
  •     这么这么多不一般的比喻,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     翻译的不好
  •     读的很累,大段大段的隐喻,很容易走神,只看懂了一半。等过段时间再拿起来读或许有会有所领悟。特别去了解了下作者的生平,原来绘画功夫也是一流,只可惜最后也没能抵过德军的残杀
  •     这种就属于写给作家看的小说
  •     他是语言的王
  •     当作者把狂风暴雨般的夸张和比喻向人砸来的时候,我只想逃开。(或许应该在中二时期想象力爆棚的时候看
  •     梦幻般的臆想
  •     小酌慢饮,有点上瘾
  •     西化严重,读起来困难,积累后读原著
  •     言语如同一个腹有学识且懂得表达的孩子??其实看的时候觉得,他妈妈大概活得很累吧,有这么一个脑洞大过天的儿子...
  •     #十九君的深夜书局# 【2017 NO.59】“不容易把他归入哪个流派。他可以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他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有时候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过的深度。”(艾萨克·辛格)
  •     文学功底深厚,每句话都能当成修辞例句,华丽的不像话。但我更倾向于朴实的表达,思想不会因为华丽的辞藻而变得更高明。
  •     可能是读过的行文最奇妙的外国小说
  •     这是我喜欢的小说集。之前买过杨向荣版,看见这一版也忍不住买下来,唯恐哪一天书店就断货了似的,就像鲁尔福《燃烧的原野》,已经断了很久,一些书商炒到了近百元,我至今翻阅的是三年前购买的,早有些磨损,颇有些后悔当初不知道爱惜,也恨天下书少,不入流的却多。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担忧吧。一记。
  •     明明是情节紊乱,却有人评价是绝美的意向
  •     不是我的菜,看不下去
  •     大劑量的迷幻劑,光怪陸離的世界裡有太多的可能性,我們要去到靈魂的深處,尋找關於布魯諾的蹤影。
  •     我疯子般的父亲消失在金黄色的鳄鱼街。和人绝交,与万物和太阳对话。
  •     华丽至极!
  •     最有意境的小说,过溢的美。
  •     內在想像和外在事物以哲學詞語堆疊 就是天馬行空嗎
  •     这真的是华丽无边啊...
  •     迷幻 绚烂 ,故事不重要了 ,透过文字眼前浮现出光怪陆离的异世界。
  •     魔幻疯癫。「鸟」画面感太强了,在脑海中忽隐忽现了好几天……意识流会不会把人引上不归路(笑哭
  •     該怎麼歸類布魯諾.舒爾茨這樣的作家呢?這確實是個難題。他光怪陸離的比喻、想像力、最不可思議的視角,對光線、黑暗、角落以及維度的描寫令人驚詫莫名。他無法分類,如果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精神病人的角度,我很奇怪他怎麼不是以進入瘋人院為歸宿,也許因為在當時的年代有比他更加瘋狂且更具殺傷力的納粹終結了他本不該倉促結束的生命。他的神奇之處之一是可以用文字展現出來用畫筆才能描繪出的美。特別是對風、夏夜、黃昏等等的描述尤為傳神。
  •     就是不喜欢啊~
  •     鳄鱼街是不被世人认可的真实之地!犯罪与卖淫都显得格外纯洁,因为这些行为没有披上虚伪的谎言。
  •     语言太棒了,属于那种无论何时拿起阅读都能有新感受的那类。很适合在阅读中发掘灵感,我的脑海里一篇新小说的雏形就在阅读它时自动浮现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