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传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519203891
作者:[美] 罗伯特•罗德曼
页数:410页

作者简介

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1896—1971)是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最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的发展。
他是第一个在BBC开设专栏的心理学家,而且一开就开了24年。通过英国BBC的无线广播,温尼科特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他将克莱茵所强调的母亲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性影响扩散至孩子周围的环境,若克莱茵强调的是“母亲在孩子的意识层与潜意识层中是一不可取代的客体”,温尼克特则将他的关怀转向了一个更大的方向。在温尼科特看来,母亲是环境的一部分,身为儿童的照顾者,重要的是要能提供“促长的环境”。不同于克莱茵仍保留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驱力,温尼科特将儿童自我建构提升至社会化层次,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
本书作者罗德曼医师经多方奔走访查及查阅大量资料,为我们拼贴出一幅带灰调,或许不甚完美的温尼科特画像:平静的英国乡间童年、与完美到近乎圣人的父亲和抑郁的母亲间耐人寻味的亲子关系、与美丽却古怪的第一任妻子的离婚隐痛,以及历经煎熬后跨越道德界限,与知他甚深的第二任妻子圆满和谐的婚姻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温尼科特有点孩子气、优柔寡断却又叛逆、对钱没概念,还常唆使员工跑腿代办私务。但在学术成就上,爱玩的性格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创造力,天生反骨造成了他思想上的绝不受制于权威,也使他成为英国战后极少数在吸纳大量克莱茵派的理论精髓后,仍能摆脱钳制、有独到见解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我们可以说,他的“不完美”成就了他。
除以大量篇幅探讨温尼科特的思想背景外,本书另兼论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发展史和几位重量级人物间的权力纠葛,包括梅兰妮‧克莱茵、安娜‧弗洛伊德、詹姆斯‧斯特雷奇、欧内斯特‧琼斯和玛殊‧汗等人的恩怨情仇,深具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一本书的引言 3
第二章 家世与早年生活 11
第三章 寄宿中学 22
第四章 剑桥 30
第五章 医学院 36
第六章 医院的工作 44
第七章 艾丽斯•泰勒 50
第八章 分析与婚姻 69
第九章 琼恩•里维埃尔 76
第十章 克莱儿•布里顿 89
第十一章 梅兰妮•克莱茵 106
第十二章 玛丽恩•米尔纳 130
第十三章 人类与外在现实的接触:1945—1952 139
第二部
第十四章 退行:1953—1954 177
第十五章 玛殊•汗 196
第十六章 “我们分析师想要被吃掉” 207
第十七章 可能杀死精神分析师的病患 219
第十八章 梅兰妮•克莱茵、唐纳德•温尼科特与
克莱儿•温尼科特 236
第十九章 真我、假我,以及“不沟通的权利” 254
第二十章 更深的旅程 274
第二十一章 女性,男性;存在,行动 294
第二十二章 客体的使用 313
第二十三章 结束,以及开始 340
尾声 不少于一切 364
注释 371
附录温尼科特生平年表 409

内容概要

罗伯特•罗德曼(F. Robert Rodman,1934—2004)
美国知名精神分析师,在哈佛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取得医师资格。曾为纽泽西普林斯顿尖端精神分析研究学会成员,并在加州执业。他对温尼科特的热忱极大推动了温尼科特相关的教学演讲、临床研究和论文等相关资料的出版。


 温尼科特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抱持足够好的妈妈过渡客体客体使用原始母爱贯注……英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没有发展出一套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他提出的这些如此贴近人心的术语,足以使其在精神分析学派乃至心理治疗界占据重要位置。或许是因他的这些术语中透露的温暖,或许是因温尼科特流传比较广的照片中看着太像暖男,也或许是些别的原因,我过去在心中对温尼科特给了这样一个定位:这是一个人格相对比较健康,特别强调爱的、阳光的治疗师。也因这样的定位,我对这些术语的理解,也添加了一些光亮。它们好像都闪耀着一点理想化的光辉。但看了温尼科特的传记,我才知道,他的这些看起来有点暖的词汇,其实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培养出一个有攻击性的孩子。对此,书中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表达: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因此可以滋养出“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的感觉。其中的“本能”是什么?即攻击性,或破坏欲,是“永不被知晓的创造/破坏的核心,对他而言却是存在的真相”。创造是生,破坏是死。这句话似乎在说,生与死的原始力量,是一体的。此前我记得曾在一本关于温尼科特的书中看到,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并非是原始驱力,而是养育失败导致的结果。但从传记中看到,“温尼科特大部分的生命都在寻找、表达、使用他对他自身恨意的觉察”。感谢有这样的传记,它不仅梳理了温尼科特的理论,更呈现了他的人生,而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理论。本来想写,才能“真正理解其理论”,但突然想起温尼科特的“真我不可被知晓”论,以及“沟通阻绝”说。既然真我、自身都不可知晓,且沟通也不可能真正发生,那对温尼科特而言,“真正理解”自然也不可能发生。文字写到这里,温尼科特大叔的暖男气质似乎变了,变得有了强烈的暗黑气质。这种暗黑气质,在弗洛伊德那里,以及克莱茵那里,可以直接看到。今年暑假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的克莱茵大本营学习精神分析时,感觉到那里的治疗师们特别喜欢强调攻击性与权力,而这也是读克莱茵著作时所感觉到的重点。克莱茵一贯如此,但温尼科特却出现了这种分裂。温尼科特的这种分裂,也体现在他和克莱茵的复杂关系中。他比克莱茵小了十四岁,曾想找克莱茵做分析,但被克莱茵拒绝。她的理由是,克莱茵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小儿子做分析,并称他是唯一合适之人。这只是他们复杂关系的一个部分。后来,克莱茵答应了为温尼科特的第二任妻子克莱儿做分析。克莱茵与温尼科特的这种复杂关系,给了业界一些传闻。譬如,我曾听业内人士传言说,克莱茵作为妈妈太生硬,她的前两个孩子都有心理问题,而她最小的儿子,因为找温暖的温尼科特做分析,有幸成了心理健康之人。这种传闻之所以产生,在我看来,是因为克莱茵给人不是好母亲的印象,而温尼科特作为一个暖男,似乎更具抱持能力,也更能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并且,“心理健康”这个词,在这种传闻中也似乎成了一种标准,即心理治疗或心理探索的一个目标,是成为心理健康的人。但从这本书可以看出,这不是温尼科特的目标,他的目标反而是,要将自己的破坏欲或活力,活出来。从书中的一些故事看,温尼科特似乎活出了这样的东西,传记中引用其第二任妻子克莱儿的话写到:他冠状动脉栓塞大约发作过六次, 每次好起来后就继续做他的事。不可能叫他停下来什么也不做的!他爱爬高——当我们南下他德文郡的家, 他曾爬到树的最顶端。那是他生命最后一年的事,就在他过世前几个月。他站在树顶,砍下树梢,我叫道:“天杀的你在那么高的地方做什么?”他说:“这个嘛,我早就想把这树梢砍掉。它挡住了我们窗户的视野。”这倒是真的,而他就把它弄掉了。而我想:“我得把他弄下来!他简直是疯了!”但我又想到:“不,这是他的人生,他必须要这样活。如果因此死了,那就是死了。”然而这就是他。他想要活下去。他说,他已经开始着手自传,你知道的。他将把它叫做《不少于一切》。他引用了艾略特,接着是他自己的,他把它放在最底下。“祷文:喔!主啊!愿我到死时仍活出生命。”而他真的做到了,真的。一个心智正常,也即普通意义上心理健康的人,似乎不应该干这么缺乏现实检验的事,但这是温尼科特花毕生时间去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他的那些一直强调更好的母爱抚养环境的术语,像是他的理论与人生的一条明线,而他对恨、对破坏性、对活力的追求,像是一条暗线,并且暗线似乎更为根本。传记作者深知这一点,这本传记极为深邃,在我看来,它很像是传记作者对温尼科特做的一个深度精神分析。传记一段话精准地概括了温尼科特的信念:相对于弗洛伊德视人如兽须被驯化,温尼科特的信念却是:事情若是自然发展,意即,经由够好的母职以及稳定的家庭结构,个体将能成为一道德存在体,而事实上太过严厉地被驯化反而会冒一个相反的危险——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人变得太过神智正常,而“如果我们只能够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业内对温尼科特有很多误解,其中一个误解,在这一段话衬托下,会显得尤其具有讽刺性。这是关于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的传说,即如果婴幼儿有了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他就可以基本免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折磨。这个传说,也许的确是温尼科特曾经的论述,但究其一生而言,它的更准确表达似乎更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一个孩子就会获得这样的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心理医生,应该是没有心理问题的;最厉害的心理医生,更应如此;那些大家,且看起来温暖的,更是如此;……这种想当然的传说,只是反映了大众们的感知——我们惧怕内在的暗黑,我们将其视为问题,要将其消灭,而要成为健康人,它的惯常标准,也即“神智正常”之人。但在温尼科特这里,“神智正常”之人,因其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其实是可怜人。读一位学者的传记,是一个很好的去魅过程——即消除那些太过表面的理解。温尼科特是我非常喜欢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所以能够读到这样的传记,我觉得非常荣幸。去魅,也包括消除那些理想化的想象。标准的精神分析,在我看来,越来越像是一种苦行,有各种苛刻的清规戒律,但这些似乎并不是那些大家们所设置的。或者即便是他们所设置的,但他们也曾尝试各种突破。譬如,温尼科特给克莱茵的小儿子做分析,而克莱茵总想介入其中;克莱茵给温尼科特的妻子做分析。这是一个混乱。作为中间学派的关键人物,温尼科特与克莱茵的关系,也称不上理想。温尼科特与第一任妻子基本没性生活,最初长达十年的分析,也没有改变这一点。……这些地方的确不理想,甚至都称不上健康,它和所谓普通人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样的。这些分析师们,只是更加勇敢地深入探索而已。当然,深入探索还是改变了很多,但所谓变得健康,并不是温尼科特的追求。可以说,温尼科特,或任何一个不断探索人性奥秘的心理学家,他们所追寻的,主要不是心理健康,而是认识人性自身。至于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到底会发生什么,会走到哪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弗洛伊德说,与其说他是科学家,他更愿意被认为是哲学家。至于温尼科特,传记作者写到:“他是曾经到达彼岸,也见识过彼岸的探险家。”
  •     还原真实的温尼科特-评《温尼科特传》文/信实的精灵人类学家兼伦理学家东恩普林斯休格说,“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有能力体会复杂的情感,并且有同理心。” 温尼科特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正如温尼科特他的第二任妻子克莱儿·布里顿所言,她在自己关于丈夫温尼科特的传记型回忆录里面,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理想化她的丈夫,没有刻意把丈夫描绘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生命中的另外一面。她的目的是着重于他的生命形态当中轻松嬉闹的那一面。他敏感,在与第一任妻子长达二十六年的漫长婚姻里面,即使他正值壮年,他们俩之间也没有性关系,或许对于一个男人更为可怕。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即使他作为一名知名精神分析学家,他仍然在现实当中活出来真实的自己。罗伯特•罗德曼作为美国的知名精神分析师,曾为纽泽西普林斯顿尖端精神分析研究学会成员,并在加州执业。他对温尼科特的热忱反倒是极大推动了温尼科特相关的教学演讲、临床研究和论文等相关资料的出版。这本书是罗德曼根据大量的资料检索和证据搜集,再加以作者自己对于一些资料的整理和推断进行编撰的,里面涵盖了很多温尼科特早期的书信,以及他的第二任妻子在她自己的一些作品中所描述的温尼科特的真实印象。无疑,即使温尼科特在很多资深精神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心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然后本书依然用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温尼科特,这抛却了他外在的光环,用精神分析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一个人。鉴于温尼科特的母性,女性化的声音,这也难怪武志红在推荐序中说温尼科特算是一个暖男类型的精神分析师。看过一些相关书籍以后,越来越觉得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其实是不分家的,甚至于彼此在很多方面的论据都是可以互相支撑的。温尼科特这一个伟大人物的诞生,作为精神分析领域的领袖人物,其实并没有像很多人所描述的那样,处处完美,他有自己致命的“缺点”—— 有点孩子气、优柔寡断却又叛逆,但恰恰是他的缺点成就了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温尼科特。他考虑事情,看待事物的观点都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即使最开始他沿袭着克莱茵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后期的研究中他渐渐开始自己的研究特色,就是更加注重母亲的角色。他和克莱茵差异的核心在于温尼科特相信母亲是一个真实、外在的角色,而此人对儿童心灵的发展至关重要。两相对照下,克莱茵则强调在儿童的心智中“母亲”这个概念内生的成分。本书的笔者在研究温尼科特之后,十分确认他和父亲的关系出了严重的问题,尽管他自己从未披露过相关的事情。这或许就是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婴儿一生的影响。温尼科特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虔诚信徒,从书中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出来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他虽然一方面力求追随父亲的榜样,不免让他被驱使着设法卸下原本善于表达的、艺术家的天性,而披上科学的外衣。他的思想中呈现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特质,而且超越了在历史上让这两个领域泾渭分明的那些个别特征。那些温尼科特作为一个“人”的发展,与作为一个精神分析思想家的发展,绝大部分依赖于他自身不间断的自我分析。恰恰他对读者的吸引力,在于个人完整的可能性。温尼科特的母亲极力于压抑自己的性兴奋,他自己的第一段无性婚姻,两个姐姐终其一生或许都维持着处子之身。所有的这一切信息都暗示着一段无性的或者是更有可能是反性的童年。考虑温尼科特他自身的性问题如何影响了他在精神分析方面的思辨总是有趣的。每一位精神分析事都在自己生命的基础上,建立对他人生命的想象建构。在温尼科特的关注之下,女人作为孩童的生育证与养育者,更胜于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现代的很多关于孩子甚至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表明,孩子成年之后的诸多行为都与童年时期甚至于婴儿时期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关联。甚至于现在的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大大提升的问题也开始追溯到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这个或许都是受了温尼科特的研究成果的影响。温尼科特他看似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童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悲伤故事。为什么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父亲这个角色几乎没有出现过?他看似温柔的外表下,有着怎么样悲伤的故事,这本书给出来我们一个真实的温尼科特。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     即使是对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外行人,我也非常推荐阅读这本《温尼科特传》。在现今社会,心理学越来越广泛进入普通人的视野中,各种大众化的心理学读本占据畅销书市场。而适合普通人入门又比较容易阅读的书籍,仍是比较难得的,去年世图出版的冰山系等系列就非常棒,而这本《温尼科特传》又不同于那些入门系列书籍,它既呈现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精彩的一生,是一本比较详尽的传记,又以大量篇幅将温尼科特的生长环境和背景描述给读者,所以此书又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了解精神分析发展历史的材料。作者罗伯特·罗德曼,是美国知名的精神分析师,而且是跟温尼科特同时期的,这样特殊的身份,是造就此书精彩的其中一个原因。作者的专业身份,使得他对温尼科特的人生发展、专业研究和人际关系的纠葛,都有专业的视角解读。同时,因为作者是与温尼科特同时期的,作者在编辑此书时,能最大可能地获得第一手资料,还可经过人物采访等多种方式,真实还原温尼科特一生的脉络,书中大量的书信内容展示,对读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读者不只是单纯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来了解温尼科特大师的人生发展,还能从真实地行为和文字中,获得自己的解读,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温尼科特大师生活的时期可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弗洛伊德等一大批心理学大师,都前前后后在这个时期,开创并促进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发展。这也是此书一个重要的精彩点。作者在探讨温尼科特思想背景时,还穿插地描绘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发展史,以及当时几个重量级人物间的权力纠葛,读者在这样的氛围下阅读这本传记,是非常过瘾的,不止是温尼科特的人生,其他大师的人生也交叉出现在书中,有学术讨论的大事记,也有各个人物小心思的纠结呈现,非常有意思。在温尼科特开始学医,开始精神分析领域的研究,当时的研究氛围也是非常好玩的,大师们互相学习,并推荐身边人给对方作为分析对象,在学习和分析这样热络的联系中,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而这本传记对温尼科特人生的描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就是即使是大师林立的时期,温尼科特能独立出来,成为具有许多原创性的精神分析大师,跟他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是分不开的,他即使是在学习和被分析阶段,虽然也曾苦恼于老师的压力,但最终他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他的勇气和见识是很令人敬佩的。除了以上内容上的精彩,此书结构的编排也很有意思,既有时间的次序,又有重点人物的单独篇章,所以集中的大量信息,读者接收起来会有更明显的感性认识。虽然是“外行人看热闹”,但不可否认的,看这本《温尼科特传》也是非常过瘾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事情若是自然发展,意即,经由good enough mothering以及稳定的家庭结构,个体将能成为一道德存在体,而事实上太严厉地被驯化反而会冒着一个相反的危险,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人变得太过神智正常,而“如果我们只能够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
  •     关于一个真实的精神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或许退去表面的光环,他更加值得研究。
  •     客体关系
  •     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不如说这是一个精神分析的案例。用精神分析的视角尝试解读着温尼科特这位精神分析学家,会发现温尼科特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他对自己,对于他的家庭关系的理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