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这些年我才懂》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4741392
作者:小野
页数:236页

人生这道题

这本书的书名,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此书是小野先生对人生思考,据说还是台湾的畅销书,他的人生感怀必定是独特而非凡的,我想。小野将本书分为七大章节,叙述自己人生中点滴,反思自我,有时当下所见的表象,经历多年后的历练淘洗,结出的不仅仅是表层意义。甚至,回忆当时的行止,尽管那时的自己感到理应如此的事,多年后慢慢回想,会对过往的自我加以更正,抑或有些微词,甚而批判自己的做法。在七个人生问题上,小野老师提出过去的自我与现今的反思,两厢对照,显出两个时代的自己。关于作者对自己的生命思索,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认识自己”。自己,有什么难认识的呢?想这问题有何意义呢?或许有些人在心中已有定见,但小野却在母亲往生后才渐渐了解自我。在阅读本书前,我也认为对自己已十分了解,心里总是想:如果我不了解自己,还会了解谁呢?也许我错了,就算是一位阅尽天下的老者,也不定能完全认识自身。因为随着生命的递增,人才会渐渐了解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也许有着迥异的样貌。人生这不是是非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它是一体两面的。人生不是无完美缺憾的,且根本不会有正确的选择而造就的完美人生。人生也不是简答题,书中小野老师在七大问题中记着一则则故事,并非三言两语能道尽。真理愈辩愈明,人生亦然,就像拨云见日一般,愈加明朗。二十多岁的我读了这本书,并非能完全体会小野老师的感悟,但十年、二十年,抑或五十年后的我再来读这本书,将会有异于今日的感觉,我相信往后看本书时,梳理出的将是不同的感悟,随着时光的推移,本书会给我更深一层的人生体味。

人生的答案

在书的开头,作者写了一段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甚至于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等着别人来指点迷津。”人为什么痛苦,作者引用了叔本华对痛苦的诠释:人类有旺盛的生命力,会不断产生意志力和无穷的欲望,当这些意志力和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就算暂时满足了,很快又会有新的意志力和欲望,然后又会陷入无止境的痛苦中。看到《妈妈溜掉了》那节我反复的哭泣,他跟姐姐们对话之后的那个内心独白(我们都是来自一个为了求生存能很卑微的活着,愿意互相扶持不停工作的劳碌家庭。)一下就哭了出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亲人老了,病了,不在了以后才能发现我们需要他们。后来看到,妈妈回忆被枪毙的黄梅舅舅又哭了一次,自己的亲人多调皮,做过什么坏事,只要你放弃了他,当晚年想起的时候,都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时的选择而自责,为他的早逝而伤痛。作者在总结如何获得幸福的论点中,写到获得幸福的步骤就是要先认识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进而喜爱自己。就会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何而活,进而找到自己的信仰,也找到自己灵魂的主宰。整本书记述了作者很多亲人的离世,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只有面对生命的逝去,我们才能思考,反思,而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学会爱,才能学会体味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或许作家在思考反思中能够找到新的灵感,作者就是这样再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不断追寻思索人生的答案,也帮助看书的人,找到人生的答案。

慢慢来,有些事情终究会懂

读书的时候觉着做人啊要纯粹,要么黑到底要么白到底,出了校园才发现非黑即白的人基本绝迹,真正纯粹的人也并非非黑即白。以前喜欢一个人,恨不得掏心掏肺,把所有好的东西都送给对方,对方不高兴了,就寝食难安,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如今爱情早已不是那么的重要了,生活比爱情更重要。我想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吧,慢慢推翻以前的想法,逐渐产生新的东西。这本书分为七辑,辑一你是谁?辑二找到你的信仰了吗?辑三谁是你灵魂的主宰?辑四如何与大自然愉快相处?辑五你愿意与谁同行?辑六人为什么痛苦?辑七如何获得幸福?这本书也就是作者心里对这七个问题的思考。这是一份关于“人生”的考卷,也是很多人会遇到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关于幸福,作者说获得幸福的步骤就是要先认识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进而喜爱自己。然后就会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何而活,进而找到自己的信仰,也找到自己的灵魂的主宰。人人都想要幸福,可是大家经常舍近求远,总觉着幸福是别人给的,殊不知幸福是自己给的。学会快乐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和平的跟自己相处,才能从大自然中得到快乐,才能和身边遇到的人和平相处。正如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经历的,经历过了,才知道是不是,才慢慢变成是自己的东西。时间是公平的,也不用着急,在人生的道路,该明白的,总是少不了的。书中有段话来自《圣经》,很妙值得细细品味,作者拿来形容母亲:“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阳光、空气、亲情、友情、爱情、目标,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意志、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想要,你就能得到。时常想想自己所拥有的,慢慢来,要学会相信,学会接受,学会欣赏,那些给我们带来困惑,迟疑,不安,负面的事情总能化身力量让我们渐渐强大,拥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看这样一本书,尽管是作者的经历,可是同样能发现那个挣扎的自己,不一样的自己,进而了解自己,感同身受。有时候看书,才发现,原来自己并非孤单一人。

慢慢的

小野,本名李远,小说家、电影编剧。1951年生于台湾,毕业自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80年代初与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合作推动台湾地区新浪潮电影运动。1984年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获第23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1987年与杨德昌合编的《恐怖分子》获第28届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此外还多次入围金马奖及其他影展。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北电影节主席、台湾电影公司节目部经理、中华电视公司总经理等职。自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起至今,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并屡次获奖,长年畅销。其创作类别丰富多元,以散文最多,涵盖小说、童话、电影剧本。成名作小说《蛹之生》获联合报文学奖首奖、金鼎奖最佳著作奖等,并被《中国时报》读者票选为“四十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籍”。

人生总要思考、总结,然后前行

首先,对这本书的书名太有认同感了。而读过后发现书的内容也很好。这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最初看到小野这样的名字,还以为作者是个年轻人;但是看了简介知道,作者是1951年生人。谈人生经验的书,总归是有年纪的和历练的人来写才好。书里有篇叫做《从星巴克到厕所的路》的文章,作者在星巴克和初中同学会面,脑子里跳出了这样的句子:“人生短短的,就像从星巴克走到厕所的路一样,往往我们还没搞清楚身在何处,就走完了。”这话说的有点像老嬉皮,但是我可不认为作者是“没搞清楚身在何处的人”,我能有作者十分之一成就这辈子就值了:年少成名的畅销作家、台湾电影新浪潮的推动者、金马奖最佳剧本作者、亚太影展最佳编剧……这些牛逼闪闪的履历都写在作者的人生履历表上,让我感到眼羡。在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认为这本书是作者交出的一张人生考卷,上面有七个问答题:包括你是谁?找到你的信仰了吗?谁是你灵魂的主宰?如何与大自然愉快相处……等等。我差点以为这本书是一本无聊、腻人的心灵鸡汤书了,还好不是。真的要以饮食来比喻的话,我觉得这本书是传说中的开水白菜:看起来平淡无奇,其实回味无穷、用料考究、一般人烹制不出来。内容大部分围绕庭、学校教育、作家之路、朋友这些,时代背景与我们很不一样,在回忆的文字上非常有怀旧气息,比如学校的运动会长跑项目什么的,八零年代出生的我无阅读障碍而且很有认同感;作家的新浪潮时代的朋友同事提到有杨德昌、侯孝贤、李安、三毛等等,这也是我非常关注想看的部分,但是内容并不多。在回忆侯孝贤导演的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想我刚认识他时,他就是这个模样,背着登山包,穿着夹克,风吹着衣角,有种正要起飞的昂然。”好像一下子把我们拉回了那个理想主义的年代。而在有关当下的内容里,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许多对于教育、对于自然的看法,对于作者提到的罗山有机种植、手作步道等也都印象深刻,觉得这些是我们大陆可以去学习的东西。我认为这本书让人在轻松或感动中思考,然后拥有前行的力量,非常值得一读。

总有一天会懂的

   书名叫“有些事,这些年我才懂”,作为读者,最好奇的当然是小野老师江湖上打滚多年,究竟懂了些什么。   翻开书,却发现,当头就砸来了七个人生的终极命题——你是谁?你为何而活?谁主宰你的灵魂?如何与大自然愉快相处?你愿意与谁同行?人为什么痛苦?如何获得幸福?   每个问题都够写好几本书的,就比如第一个“我是谁”,那本著名的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说了几十万字也没有说清。   而小野一个作家要如何回答这些沉甸甸的哲学问题呢?   他的回答方式是讲故事,讲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生命中的过客——会讲《天方夜谭》的母亲;有计划地培养自己,严格规定自己写日记和阅读课外书籍,并要求写阅读心得的父亲;从小护着自己,自己向报社投稿后专门假装读者去信帮自己攒人气的二姐;总是自豪地介绍自己,以自己为骄傲,在临死前却说自己是给她压力最大的人的小妹;和自己一起在KTV鬼哭狼嚎的小学同学;雨夜中执意送了自己一程的罗曼菲;故去的好友杨德昌;一面之缘的三毛……这些人,这些事都在帮作者回答那七个问题。   从前做家教的时候,我和学生家长都一致同意,好老师不是指提供正确答案的人,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人。小野老师恰似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一点一点抛出七个问题,如当头一棒把浑浑噩噩红尘逐浪的人敲醒,却又不正面回答,而只是自顾自讲着故事。   台湾的作家都会讲故事,因为他们自己先被故事打动了,所以讲出的故事也分外能打动人。我曾和一个台湾大叔同过一段路,他年轻时是珠宝商,老来周游世界,顺带写书。一路上,他虽然没有给我讲故事,但却讲了许多道理,而这许多道理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人生要多去经历,去体验,听说我还是学生,还盛情邀请我趁着有时间一定要去台湾看看,感受下正统的中华文化。   所以,这七个问题,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实际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们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就该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如何寻找,自然是亲自去经历去体验,像小野一样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去进入到生活里面。   其实小野老师提出这七个问题只是个引子,想来他也绝不会以人生导师自居,想把自己的答案灌输到读者的脑子里去,所以才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答。   书的腰封上写着“如果你才20出头,这本书是你预习人生的指南”,我倒觉得实在不用在别人的文字里预习人生,因为人生这本书是要靠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一页一页翻过去的,从来没有提前预习的道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知道自己一直不懂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并且知道不懂也不用急,因为有些事,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懂的。   

阅读回忆,阅读自己

人总有些属于自己的往年记忆,从前的自己是如何青涩、如何年少无畏而又少不更事,跌跌撞撞兜兜转转,心潮澎湃,直到被时光淡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开始频频回首,就证明那些年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吧。然而每人的经历有别,追忆的心情却是大同小异。在无数个心里隐隐怅惘无从诉说的时刻,若碰到同样戚戚然的文字,或许会顿感自己终于得到理解,好像与一位知己朋友倾谈心事,惊觉他懂得你所说出口的及未说出口的。这未能说出口的,在别人的笔下读到,分外亲切。又或者茫然无助之时,整理不清心绪,若遇上的书籍可以予以慰藉,略加提点,则更称得上良师益友,常常令人心生顿悟。读这本书,就是读小野的回忆。可以在其中找到情绪上的共鸣,也可以借其用新眼光对生活进行不曾有过的思考。此前并不知道其人,然而读罢,却对这位陌生人的种种情感和思考产生共鸣,这就是文字在人之间搭起的桥梁吧,当然,文字本身要写得有力量,才能搭成坚固的桥的。小野文字的力量,不在于激荡起伏,不在于华丽惊艳,反而正在于淡定而不加修饰,风平浪静之下一切明晰而透彻,在不知不觉间静静地抚慰着因回忆引起的伤感。真实生活原是这样,经过岁月的沉淀,即使是原来的热血和大起大落,也归于日复一日平淡中的真章。读这本书,也打开了自己的记忆。书中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写母亲的内容。母亲的坚强,母亲的辛苦持家,母亲豁达的人生态度,母亲对子女点点滴滴的爱,母亲年老时的病,母亲的告别仪式。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真实感的母亲,令我想起我的母亲。想起小时候也曾跟母亲撒娇要一起睡,也曾给母亲按摩,也曾听母亲讲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长大后也远离家乡和父母,却也总系着一份牵挂。还有读到两个姐姐爬山,哦,真像我们姐妹,吵吵闹闹却吵不淡闹不散。亲人也许是最不能选择的一种缘分了,而我们都可以在亲情里找到归宿,亲情的无边温暖,就经过小野生动的笔触,一点一点浮现在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琐细里。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不是填空题。人生是问答题,一切答案都需自己去寻找、去书写。小野如是说。不论悲伤还是快乐的经历,正是一段段或长或短的人生路途,才给了我们历练,让我们得以沉淀。这本书就是人生所感所得的沉淀,是小野的人生答卷,没有对生活的真心爱戴与思索,不会拥有如此触动人心的力量。自我和幸福是小野书中的两个主要题目。怎样找到自己?怎样获得幸福?慢慢走,慢慢阅读,懂得一些东西,也就够了。PS.书中配的彩色插画是一大亮点,色彩清新淡雅,非常符合文字的气息。

【转载】或浓或淡的回忆文字

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郑焉乾撰文。闲来逛书店,无意间看到台湾作家小野的散文集《有些事,这些年我才懂》(译林出版社2013年9月版),买了下来。回家后一气读完,越看越觉得这书买得真好,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写法很自由,有一种时过境迁之后风轻云淡的感觉。这是小野的回忆文字,亲人、朋友、往事等的点滴记忆,据说卖得不错,或许是因为小野在书中谈到了李安、三毛、杨德昌、侯孝贤等友人,但愿那些买了书的人看了之后不要觉得上当。为什么?不是说这本书写得不好,而是这本书的好恐怕跟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所以为的“好”不一样,它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风格,而是一种更自由的书写,语言更自由灵动,有些像散文,又有些像议论文,实在不太像一般的散文。今天的散文,很多时候作者都注重叙事性,但比较小野的这本书,你会发现,他更注重的是弥漫在文字之中的情愫,叙述的故事简单得不得了。比如,回忆母亲,并没有详细叙述母亲跟他之间的故事,只是简单的动作、神情、对话的描写,但弥漫在母子之间的那种情感却让你感受很强烈。也正因为不注重讲故事,所以他的文字更自由,更具有跳跃性。散文写作注重叙事,就会特别注意文字怎样为故事服务,如何保持叙事的连贯性、如何注意叙事的节奏等等,也因此,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叙事所束缚。而一旦并不将叙事作为中心,那么文章的情感流动会更自由,文字也就会更灵动。讲到回忆文字,想起前一段读过的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译林出版社2011年9月版),也是一本特别值得一读的书。吴念真是小野的多年老友,两人曾一起发起推动台湾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吴念真的这本书却跟小野的书有很大不同,小野重文字和情感的流动,吴念真则重叙事。他确实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很平常的故事在他的笔下写得跌宕起伏,很是勾人,而且故事饱含情感,很真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或许,小野和吴念真分别代表着回忆性散文写作两个不同的方向。吴念真讲故事,不是那种发满力的,而是有一种娓娓道来的特质,平平淡淡地讲出来,平铺直叙,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与平淡的故事相对应,作者从文字中渗透出的情感也不激烈,很平和,但在平淡的内里,则是厚重。与平淡故事及平和情感相配合,吴念真的文字也是朴素的,出现在文章中的各种人物近乎于白描,叙事方式也是口语化的。读吴念真的这本书,就好像你面对着的是一个老朋友,他正在诚恳地用极其平淡的口吻向你讲述往事,不夸张、不做作、不虚伪,有故事、有情感、有感动。无论是小野,还是吴念真,他们的文字给我的感觉都是淡雅,文字平淡朴实,情感也不浓烈;而野夫新出的散文集《身边的江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风格则完全不同,情感、文字皆味道浓烈,如果说小野跟吴念真的文字是清茶一杯的话,那么,野夫的《身边的江湖》就是烈酒一壶,给读者的感受完全不同,各有各的味道。柴静口里“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的野夫,他自己的身世离奇,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也就带有一些传奇色彩,如监狱中的“黎爷”,感觉就是一个江湖侠客;表哥的故事,则像一个江湖传说——— 这些奇人奇事和野夫放荡恣肆的文字一起编织成篇,有很强的可读性,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很特别。读野夫的文字,最大的感觉就是“激烈”,无论是文字的表达,还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都浓烈得不行。但问题是,这种浓烈的文字,第一次读会感觉很痛快,但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没有第一次那种强烈的刺激,也不是说这种文字不好,但总觉着不够回味。相对而言,在野夫的这本新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写小狗球球的一篇,写得更从容,笔调也更轻松。三本书都是回忆性的文字,写法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好处,但在这三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的特质:真诚。真诚的情感、叙述、态度,让作者笔下的文字拥有了打动人的力量。

我们终将老去,我们终将明了

读这本《有些事,这些年我才懂》,意外地唤起许多记忆和潜藏在心底的自己都没有留心过的思绪。本来以为自己对作者小野一无所知,但发现实在应该归结为自己无知加无脑,看了好多次的杨德昌导演的《恐怖分子》,从来都没有留意到编剧那个地方的署名是谁。拿起这本书,纯粹是封面上那温暖的黄色背景,写意的红色屋顶和点点白鸽,瞬间让人产生了一种家的感觉。而书的一开篇,也是从家人入手。妈妈过世,兄弟俩在追思会一搭一档地说着关于母亲的加油添醋的笑话。让亲友们在原本应该悲伤的场合哭笑不得,笑中带泪。后面的数篇,也都写到了家人,爸爸,外婆,活着的妈妈,一一登场。一个鲜活的家庭就这么呈现在眼前。当然,这个家庭过得并不是童话传说中的甜美生活,而是真实的存在各种问题的生活,妈妈粗线条,而又貌似偏心,爸爸古板而重压,兄弟姐妹争宠——满满的岁月的痕迹。而在书中,经由回忆的笔触,去望那些曾经的问题,却让人生出很多理解和反思。这样的家庭,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吗?我们不都是这样长大的吗?小野写道,自从妈妈离开人世,才意识到妈妈的存在感,也更加认识了自己。平时,妈妈的存在是一种理所应当,而这种理所应当,让我们忽视了那些至关重要的爱。我自己也是直到去年妈妈生了一场病,才意识到妈妈对我有重要。就像妈妈一样,还有许多事情,拥有的时候从来都不觉得重要,只有失去后才意识到那有多么重要。当然也有很多事情刚好相反,有些事情我们以为是很重要的,但是到了最后发现,根本不是自己的追求。很多的事情,不经历,不失去,便也不会理解。年华,成功,名利,爱情,友谊,皆是如此,也只有在搞清楚这些东西对我们的意义之后,我们才能够更明了自己,才能更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吴念真评价这部书“真的写出了人生到一定年纪才能体会到的感动”。因为最初的时候,我们总是身在局内,随着世情的流转而陶醉眩晕,甚至会觉得好多不过是老掉牙的旧道理,对其嗤之以鼻,而只有在渐渐老去時,才能置身事外,看着曾经的岁月,了然内心的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到一定年纪,不喝掉那一口水,永远都不会感悟到世情的凉薄或温暖,也不会知道自己最真实的渴望和追求。

原本是个忧伤的词语

这不算个书评,是个故事。前日辗转得知,有一个曾经和我很熟但是后来没了联络的人,那天死了。喝酒的时候脑梗,抢救无效。38岁。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是个酒鬼。每天都处于醉醺醺的状态。有一回给我打电话,说在朝阳公园的西门,喝太多了,让我去接他一下。那天刮着六级大风,我顺着朝阳公园西门那条路来去走了三遍没有找到他。打了好几次电话他终于答应把电话交给了身边的路人,才搞明白他其实是在南门。他是个好人。那段日子我正处于一段乱七八糟的感情之中。他把我接去他家里,让他老婆陪着我。第二天早晨,他带着宿醉去买了早点回来我们三个人吃。之后我们一起出门,过马路时他先走我们左侧,走到一半串到右侧,仿佛即便有车撞来也能被他拦住。我说他在失恋少女面前还秀恩爱,他说,你嫂子根本不知道我平时多花心思。我那个乱七八糟的感情对象也是他的朋友。有时候我们聊天,都很努力避免着提到那个人。后来跟他联系越来越少,就是因为这种尴尬。我偶尔接到过他喝醉后打来的电话。我这两天总是想,如果我和他没有断了联络,是否能够劝他少喝一些酒,这样他是不是就不会落得今天的结果。这问题实在很折磨人。因为没有如果的可能性。前些天看一个美剧,女一号的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自杀,从此她一直在猜测,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才引起了父亲自杀。然后刚巧读这本书,读到三毛的那一篇,金马奖上三毛输给吴念真,小野替吴念真领奖的时候忘了三毛,二十天后,三毛自杀,小野一直想,自己是不是有一些责任,如果当时赞几句三毛,是不是三毛就不会自杀了?这问题折磨了他好几年。这种生者的内疚,其实是死者留给生者最大的惩罚。尽管,根本不是他们的本意。小时候读一本书,应该是《太阳溪农场的瑞贝卡》,小姑娘学到虚拟语气,突然间觉得这是一个太过忧伤的表达方式。如果当时我怎样怎样,那么今天就会如何。原本当初我可以怎样怎样,那今天就不会如此这般。其实总是因为今天和后来,发生了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我们才会想到原本。原本,注定是个忧伤的词语,面对难收的覆水,只留下一声叹息。有些事,就是没有办法早一点懂。

富有启发和文采的淡淡回忆

整本书都是作家小野的淡淡描述和回忆,没有过分的直白的说着某些道理,不像一般的心理指引导图之类的书籍,反而是文采飞扬的散文,很是喜欢,在心里也有和龙应台的散文集默默的做了下对比,都是一样的让人喜欢、感人、生动、真切。孤陋寡闻的我之前都不知道小野作家的大名,看完书也特意去搜索了一番他的资料,24岁就写出了获了很多肯定和大奖的《蛹之生》,后来成为有名的电视编剧,再后来写了很多受大家喜爱的优质儿童读物,难怪文风朴实,平易近人。小野从自己的故事里间接的告诉读者他想传达给大家的自己后来才明白和醒悟出来的真理,让人动容。第一辑讲关于妈妈的种种,我想很多读者都会感动的眼泪婆娑,包容、达观、慈悲、智慧的妈妈历经沧桑的一生,小野在妈妈溜掉之后才知道:对于亲人,除了经济上的支撑和名声上的荣耀,父母更需要的是小野弟弟那样频繁的沟通和陪伴,是亲切的频繁的问候,是不需要父母担心的孩子一切可好的消息。每一篇都是这样寓理于事的散文,全书七辑,最感人的是辑一:你是谁?关于妈妈的描述到认识自己。最深刻的是辑二:人为何而活?通过小野的很多富有成就的工作伙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为自己真正相信的真理而活。最悸动的是辑三:谁影响你最深?在人生的关键几步,总有一些触动自己的人和事,这里最欣赏的是《爱的教育》这一篇,本是被大家放弃的孩子,小野很用心的教育引导大家,这些孩子都成为社会上的中流砥柱,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小野在关键时候遇到影响自己最深的人,成就了他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他自己也同样的传播着正能量,影响着有些人的一生,继而这种正能量被无限扩散。最和谐的是辑四:如何与大自然愉快相处?不像我们平日随处可见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小野的身边,这些理念深入人心,大家身体力行的践行着,最喜欢的是《最近之后,我就是他》,大家一起做手工步道,小男孩的父母给他请假参加做步道的义工,令人动容。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最美好的是辑五:你愿意与谁同行?我花一个小时回复着是小学生的来信,找到人生的答案,不要吝啬任何一次善行,最后都会有意外的收获。最引人思考的是辑六:人为什么痛苦?千万不要把原本可以很快乐的事情变成了压力和痛苦,人生的很多事情认真不得,放轻松,没有痛苦,收获也许更多。最启发的是辑七:如何获得幸福?聪明的妈妈为了方便女儿,全心全意的成为基督徒,聪明的妈妈常常说:我是一个很平庸的人,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所以我从来不会去批评别人,或是去勉强别人和自己一样,更不会去为难别人。……因为我觉的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都像聪明的小野妈妈一样,我们都会很幸福的吧。


 有些事,这些年我才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