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一无所恋

出版日期:2016-5-14
ISBN:9787531735717
作者:叶君
页数:496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史实为依据,辅以合理的文学想象,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叙述其从童年到成年,从哈尔滨流亡到香港的全部人生经历,详细展开她与汪恩甲、陆哲舜、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情感纠葛,以及与鲁迅、茅盾、聂绀弩等文化名人的交往,将萧红人生中存留的诸多迷案一一解开,还原一代才女的悲情一生。

书籍目录

引子
旅馆
江风
草叶
车站
医院
尾声
后记

内容概要

叶君,湖北省浠水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萧红文学奖得主,著有《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话剧《落红》,现居哈尔滨。


 我本一无所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大概很多人都会更关注萧红的所谓传奇吧。学了现代文学史, 读了《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才知道东北这样一个被视为文化贫瘠的地方,曾经走出过一位这样有灵气的女作家。 原来小说也是可以写得像散文这样美 原来哈尔滨严冬的冷可以写得让你如同身临其境 拍案叫绝。读了《我本一无所恋》才了解这位大姐姐。你知道一位女性在十年间一直辗转飘零吗?你知道一个女性对知识对自由的渴望吗?你知道一个女人曾经怎样为爱情痛苦吗?你知道一个只活了三十一岁的女人经历过怎样的命运的捉弄吗?有很多人诟病萧红抛弃了她的孩子,但毕竟我们不是她,不知道她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与绝望,若不是万不得已 哪位女性忍心放弃自己的孩子呢?阅读中会被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栽培与关爱所感动,会被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感动。“不要紧 经验多了就会好起来 关键是要有一颗关注现实的心”“我老了没什么好在乎的 只是年轻人还要生活在这样的国家” 读着读着,我竟然觉得,叶君先生就是鲁迅先生。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很真实,不仅是因为是以“我”来做叙事角度,还有很多的时间 地点 人物 战役 都有作者的考证。 我本没有对萧红的生平有细致的了解,只是曾经细读过《小城三月》。 读《我本一无所恋》第一章时心里想 ,这是萧红的翠姨!我在她的书里见过呢! 那种感觉里有奇妙, 也有真实。“月已落 一盏河灯 远远朝我飘来 停在我的脚边” 读到尾声时不觉间似乎有泪水在眼眶打转。萧红带着爱离开这个世界。一位女性生命的最后十年,一位学者用十年的时间来考证,来感受,来诉说她的故事。我感受到的,还有他满满的诚意。最后,希望这个被命运捉弄的女性,这个命途多舛的女性,能够真正为更多人所知。
  •     第一次写书评,紧张而幼稚,但还是想表达,尝试这未尝不可的一步。同时想着不写过分抒情和带入过多个人感情的话语,要求自己冷静观照,滤清自己的思路,提供一个视角。不一定对,又不一定错,个人感受,期待交流。两个小时看完本书,看完的瞬间感觉仿佛从水中终于浮出头,被人提拉出水,也终于泅渡至彼岸,深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像是看罢一场台词鲜少的冷色调电影。心情复杂,因为窥探到太多——对平凡之物的温情,对崇高形象的消解,对一个我们想来觉得有些"作"的有才华的女人命运的作者个人理解。想起沈从文以前说过"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但是萧红作做所为,想想极具人性,为何不合理?唯一不作法自毙或是被扼杀死于那片东北大地的办法是飞。木心先生也说过,艺术家,天才,就是要飞。然而飞高,狂而死。但萧红的性格,也是宁可飞高,宁可摔死。扯远了,回到作品本身,作品内故事时间主要横跨萧红高小毕业直到伊人逝去,前半生没有与萧军的纠缠、与文学的相依,是同家族共处时产生的不甘、反抗、矛盾,令人难以置信,恍若看一部所有巧合聚集在一起的戏剧,几乎在第一章叙述中就开启了同家族彻底决裂而投身于一个像她父亲、胜过她父亲、却也与她父亲不同的男人,开始了另一段自我吞噬同时自我肯定、收获,不断推翻又不断重建的人生。一个烫痛过许多次的孩子,一个心灵世界无限敏感的姐姐,你看到她仍然如飞蛾爱火,从容燃烧。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让一个命途多舛的女人真正为人所知",我想最低最低,低到尘埃里的愿望,是我们别再以一个私人情感过于"浪漫"的女人去衡量她,一旦被贴上标签,成为某种概括性的符号,你我都难逃脱,何况她已无机会为自己言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中几处地方明显营造了对于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不一的提示,比如说,说到"我无从意识到,我那后半生的宿命,便在这句话里种下"、"我哪里知道,他们的故事今晚只是暂告一段落",类似的地方书的289,340,391,428,444,459页都有,因为都是极能使人注意到的超前的讲述,在看的时候做了标注,这么略统计一下,发现竟然确实是有许多处的,这样的写法固然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冥冥之中牵引着主人公的宿命感,生命太长,但她的又过短,遥遥一梦。但用得过劲,如说毛笔写"老"了,撇捺铺张过大,过于渲染前后宿命气氛和雕琢反而暴露了隐藏在第一人称叙事后的写作者的企图,那就是为读者提供一条也同宿命感般的阅读思路而无暇其他。从我阅读习惯来看,我其实时时想跳出,想抗拒这叙述的必然,反正因为故事的本身传奇性和戏剧性,它的节奏裹挟你向前向前冲,来不及细想来不及反应,就进入下一段矛盾、下一段"传奇"。生命所该有的庄严、沉寂,用克制的笔调写就极其考验作者功力,不露出"马脚"几乎不可能,何况"零度写作"其实也是一种 温度的今日视角,既然这是以第一人称写作,同时又是回忆式的,这样的昭示又情有可原。视角选择值得称道,也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与亮点,第一人称"我",好处在于直述心事,没有遮遮掩掩,也得以窥见作者感受;也有局限,很多剧情掣肘,如萧军一次次"出轨"被撞见,不过也仅限此处重复,其他细节如端木和骆宾基相拥的日光影,还是使人内心一热,双眼湿润的,因为看到这里,我发现此前所有的锋芒所有的压迫感都消失不见,满心只剩下慈悲。萧红也是在此时,真正与命运和解。凡是伟大和解的爱,必经过死,向死而生,有时又以死句读,极好的爱极悲的爱极、幸运极不幸的皆是。另外我注意到,全文最要害的转折点,大概也在书将近一半的这个位置,就是由三郎名讳到萧军的这一身份转变,使人发现对叙述节奏的安排是颇有意识的,现实把张廼莹劈成两半,一半向前追寻江风空澈温暖,一半向后宛若草叶飘零坠落,一漂就是近十年,本来无根的浮萍,越发如蓬草无可依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作者是男子,想想觉得这样写对他来说应该是很难,但我看到描述之外,他内心有着柔软的水,是倒印着女子心肠的,我认为世上男子皆有脆弱,男性里包含着被压抑克制的女性,女子也是一样。这样的匠心和用心乃至可以称得上"精工",从每章标题也可看出。有句话我觉得表达得特别巧妙,是女性的体贴无奈,水一样的感觉,可又是土一样的厚实,语言简单,但贴切,直截了当,添了爽利,就是电影院画广告那段情节,三郎喝酒后,廼莹心想的"男人感伤了。"读到这里,我甚至意外调皮地笑了一声。真实与虚构(注意,虚构并非杜撰!)的界限一次次被作者营造的合理性气氛模糊,拉远来又可以看见作者自我的一种满意的愉悦,或者说是一个善意的游戏。举个例子:一个女作家过早的去世了,又一个女作家过早的成熟。港大的高个子女生,张姓女学生,演讲上的一打眼,是作者在有限的虚构里任性了一把,却不让人觉得突兀,这是有意营造出的细节真实性和合理性带来的别样的阅读体验!甚至最动情的尾声,"港大高个子女生"竟然也出现,作者认为萧红是足以和张爱玲比肩的女作家,所以在这本书里也有看到这样的细节,是所谓"无法遏抑的抒情"和"有限的虚构",和作者对她们文学史地位观照的理解的一次深情的体现。就像王安忆写《匿名》曾说说"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故事本身真实与否不重要,关键是讲述出来以后,带来的效果,读者你相不相信,这需要文字技巧,部分事实依据加上环境情况,以及细节(心理细节,动作细节等),最后抓住读者求奇心理。不过这判断仍然留给读者,因为一个有能力的读者,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关键是"作者已死",故事还给我们读者。除了客观描述人生,一部作品更多的欲望是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诠释,至少这部作品是如此。想象和事实妥协互为表里是需要大量资料的,所以从这一点也可看出作者对文中涉及的史实、人物的苦心经营,是掌握着相当详尽的资料才能"还原"的!这里要感谢作者为一部小说,在大众眼里常常是"故事""虚构"的代名词所做的,已经上升到学术水平的贡献。"倾城时刻,一张纸条便是巨大的慰安",分明感觉这是一场倾城之恋,没有道理,是水中的芦苇,但是却又让人难以不伸手抓握住,你怎么能在下坠之时不本能的拖拽住眼前所能见的一切依凭?只是因为了解了,才敛了尖锐,退了锋芒,和解以后成为圆融的温柔,宽厚的刚执,且更成为自己的牺牲品。但你是否能说萧红不该遇见这些所有人?不是的。像哈姆雷特和霍拉旭,天才必是孤独的,但也必是有朋友启发,只是不论朋友还是婚姻,失和之事常有,因未完全了解而吸引,又因摸透底细后分离。是悲剧吗?是。但并非萧红个人,这可说是人类的悲剧,是所有亲密关系中潜藏着的刺。悲哀吗?很悲哀。但并非只一人悲哀,所以希望我们可以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作品里放不下,但你感觉得到,所以说好。廼莹这样的人,让人体会到爱的艰险,该爱什么人,又该被什么人爱呢?以死开始,以死终场。前后印证,至诚至情写就。要阴柔的纵情,要阳刚的理性,难。但是好不好?特别的好。因为在细枝末节中突现匠心,整体气氛又是一派苍凉茫茫。所以我才在开篇阅读体验中提到电影,提到泅渡。接着再发现,小说里河灯、旗袍、手提箱,便是这女子的一生了,死亡、归依、离散。其实同那些男子都无关,这女子一开始感情张力便猛而烈,活在荷马史诗般的力量中,活在诗里,活得颇像个曲高和寡的传奇,清唱中的繁弦疾管。一生中,不断南逃南逃南逃,心念回乡回乡回乡,身体是牢笼,唯有在梦中,才得出狱喘息片刻。原谅我私心只说萧红,其他人物不着一笔,这是因为在我的角度,过多的分析他们的形象和性格无用,大概过偏了,可能也是我的任性。另外补充两处我最爱处:一为日本寻弟弟秀珂,描写"他住的那间屋子里放着竹帘,里边静悄悄的,好像有人在里面睡午觉",不知为何有禅意,又有日本腔,怪味道,浅浅的力道是四两拨千斤感,也许还有智慧灵光一现,难说,不见深度,但就是清淡柔软如糯米之美。二为323页12行,可说是颇痛苦颇有哲理的话,"这世界有些人强到令人讨厌,而有些人却弱的让人心疼",是病着了的叹息,芸芸众生为何芸芸?花花世界何其花花!最后稍微提一下《黄金时代》,近几年有关萧红的各种形式叙述泥沙俱下,本片态度其实是很严肃的,在我看来看过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之后观影,绝对是一次实验性的享受,并能够沉醉于电影所提供的不断抽离,并时刻和故事保持冷静的距离。这种影像叙述方式不是迎合大众的,甚至是和大众有些抵触背离的,从它的票房可以看出。但如果我们越来越只接于单一舒适的言说,我们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体验也会趋于大众化的统一。这就是我的一二点感想了,落笔草草,不成体系,只是说出个人的声音,因为这部文学作品带给我的心灵上的感动。
  •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我本一无所恋》以独特的写作视角描述了萧红悲惨短暂的一生。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就像是一棵不服输的野草,让人心生怜惜。读完了这本书,我认识了解了一代才女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受萧红的爱恨情仇,在书中同她一起和不公平的命运坚强的作斗争,在逆境中生长,在死亡里永生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最近在图书馆看到,看了一些,想继续看下去描写细腻.去年十一月份看到这本书。后来借来看,已经看了一大半了。男性作家写的能这样细腻,很不错了。17.4.6 看完了,也写了一点点感想……诶,萧红,成为我喜欢疼惜的一位女性
  •     第一人称的视角,读来格外亲近动人,也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的选择。了解并理解萧红一生,读两本书足矣:《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我本一无所恋》。这部小说最别致之处在于,在客观与有温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自然的平衡点,没有对萧红极深的研究功夫作底子,这点恐怕很难达到。
  •     传记小说写的精彩不容易,用这样的叙述角度更是大胆的开创,把许多作家回避的变成自己的特色,还是很不错的。希望作家越写越成熟,有更好的作品。这年头烂书泛滥,有个可读的书真不容易
  •     从头读到尾,简直停不下来。第一次看到以“我”的视角写萧红的作品。比电影好看,耐人寻味。
  •     希望这个命途多舛的女人 能够被更多人真正所知
  •     书不薄,但因为内容精彩,排版的视觉感舒服,所以读起来毫不费力,比较享受。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同。作为小说来讲,第一人称确实是费力但讨好的天然小说视角。
  •     内容精彩,装帧设计很美,值得购买
  •     非常棒的第一人称小说,是作者经过十年的研究之后铸就的细节真实、情感流畅的关于萧红传奇一生的小说。可能是太了解萧红,她的人,她的文字,她的感情,她的坚强和脆弱,她的文学才华和人性弱点,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吧
  •     关于萧红的作品读过不少,这本书的叙述很多地方改变了原来对萧红的一些认知,用小说的方式表现这位女作家的一生似乎也是最尽致的。仿佛在听她本人娓娓诉说,这种感觉很微妙。
  •     读完使人想起"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     叶君老师最新传记小说,十年心血,值得一看!
  •     “天蒙蒙亮,我发现自己露天躺在一张小床上,四周都是病人。护士还有做义工的女学生在病床间忙碌。我好像又看见了那个港大高个女生。 我想起哈尔滨那个送人的孩子。 我想死后暂时埋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地方,日后迁至鲁迅先生墓旁。 我想告诉端木这些,却完全没有力气开口。 我感到极其难受。我在挣扎。端木俯身把耳朵贴近我的嘴边。 我重复着:“孩子、鲁迅、大海…… 我穿着那件亲手做的旗袍,拎着手提箱,站在呼兰河边。 月已落,一盏河灯,远远朝我漂来,停在我的脚边……” 被催泪了。心里被涨满,既满足又伤感,或许这就是百感交集的旅程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