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叛变记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45909224
作者:[美] 乔治·约翰逊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妻子大腿内侧长了一个肿块,结果查出子宫内膜癌,科普作家乔治·约翰逊由此开始了揭开癌症真相的旅程,他开始去了解关于这种疾病的一切,去了解那些为了理解、对抗癌症而投身工作的人们。
作者巧妙地挖掘、展现了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调查分析,揭示出我们对癌症有哪些了解,有哪些仍然未知;梳理了流行病学、临床实验、科学家说等领域关于癌症的认知;描绘了古肿瘤学家发现的生长在恐龙骨架上的化石肿瘤、人类祖先所生的肿瘤,介绍了癌症的最新进展……
在充满刺激和智力震撼的探索中,作者澄清了癌症和人类的共同经历,对于曾经或者正在遭受癌症影响的人,这本书几乎可以解答你脑海中所有的“为什么”。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侏罗纪的癌症......001
差不多在七年前,我的妻子南希(Nancy)被确诊患有一种狂暴的癌症,这个疾病无缘无故地始发于她的子宫,然后像火沿着灯芯燃烧一样,从圆韧带进入腹股沟。她幸存下来;但从那以后,我一直想知道:一个恪尽职守的细胞,如何变化成了一个科幻片中的异形、一只生自体内的怪兽?
第二章 南希的故事......021
每一个人对于几乎每一种癌症,都有中招的风险。往往在事后回顾时,我们会“突然”发现其之所以会中招的蛛丝马迹。比如,每天喝几杯酒,患乳腺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15%;烟民患肺癌的概率,比常人要高出19倍;地理环境也存在致癌的可能;辐射的接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你可以打着算盘、斤斤计较地过日子,但事实上,我们通常不会得癌症。
第三章 人类学的安慰......041
让人放心的事情是,我们知道:癌症一直存在,而这不全是我们自身的过错,我们可以采取一切预防措施,但是基因螺旋架构仍然有可能出岔子。微损伤的形成通常需要几十年的累积——77%的癌症患者年龄为55岁或以上。过去几个世纪,人类平均寿命保持在30岁或40岁左右,若要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癌症,就像是瞄准一只稀有鸟类。人们会首先死于其他因素,还来不及得癌症。
第四章 身体掠夺者的入侵......061
直到19世纪,医生们才逐渐认识到癌症是一种涉及异常细胞的疾病。细胞是如此挑剔它们的生存环境,以至于科学家们仍费力地去理解肿瘤转移的机制。恶性细胞是如何决定转移去哪里呢?对它们而言,什么才是决定适宜“土壤”的重要因素?与生长原位肿瘤的组织相类似的组织无疑是最理想的,然而,一个乳房中的癌细胞极少转移到另一个乳房,而一个肾脏里的癌细胞也很少蔓延到另一个肾脏。
第五章 信息疾病......075
20世纪20年代末,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实验室里,赫尔曼·J·缪勒(Hermann J.Muller)用果蝇进行实验,首先提出癌症是一种信息疾病。20世纪中叶,我们知道了辐射既能引起突变,也能诱发癌症。我们也知道了许多不同的化学品也能诱发癌症,它们中有许多很快就被证实是诱变剂。它们通过改变DNA密码中的片段,从而改变细胞的遗传程序。
第六章 “心脏细胞是如何接受它们的命运的?”......089
说起来真是令人悚然——胚胎发育和肿瘤生长竟是如此惊人相似,以至于在妊娠的早期,胚胎发育看起来就像恶性肿瘤的入侵。妊娠中每一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都类似于肿瘤产生的过程。在我看过的所有海报当中,有一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穿梭在另外一条充满海报的走廊里,我的脚步被几个单词吸引——心脏细胞是如何接受它们的命运的?这个独特研究的实验对象并不是人类的心脏细胞,而是低等的海鞘的心脏细胞,然而这些文字仍然响亮得像一首诗。
第七章 癌症究竟从何而来?......103
我们反反复复地听到,90%的癌症与环境有关。我们的部分担忧源于误解。流行病学家对“环境”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一切非遗传性间接因素——吸烟、进食、运动、怀孕、性行为以及任何一种行为或文化活动。病毒、阳光曝晒、氡接触、宇宙射线接触,这些都被定义为环境。一个人因基因受损更容易罹患癌症是有可能的,然而,大多数引发恶性癌症的突变却源于生活。
第八章 阿霉素和玉米粥相伴的平安夜......121
每一颗肿瘤都是独特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其中肿瘤细胞竞相着不断分化演变,以耐受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对南希术后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顺铂”这种药物被用于消除多年来可能隐藏在南希体内的所有转移性肿瘤细胞很有效。此外,还会用到阿霉素(doxorubicin)——与“顺铂”一样能影响DNA复制的抗肿瘤药。
第九章 深入癌细胞......135
正如正常干细胞形成皮肤、骨骼和其他组织,癌症干细胞也会产生多种细胞,形成肿瘤的其余部分。肿瘤中还有其他细胞会发挥像血管生成这样的功能,来帮助恶性肿瘤之维持吗?或者,它们只是填充材料?癌症干细胞究竟从何而来?难道它们一开始是正常干细胞(像那些形成皮肤的细胞),后来被突变损害了?或者,它们是胚胎干细胞,存活到成年,然后发狂了?或者,就像其他在肿瘤内争抢位置的细胞一样,它们也来自随机变异和选择?
第十章 代谢紊乱......155
一项由多尔和佩托开展的很有影响力的研究表明,癌症最重要的成因是人的行为,其中最可能的因素是我们所吃的食物,这一点已逐渐达成共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罪魁祸首并不是过多的脂肪或者其他营养成分(葡萄糖、蛋白质等,并非具体食材),而是卡路里的总摄入量——肥胖本身就是一个主要的致癌因素。几十年的营养和医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还表示,人体储存和利用能量的方式,比我们所吃的食物更容易引发癌症。
第十一章 与辐射对赌......171
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此类致癌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据说最大的辐射来源是土壤中的氡。“毒物兴奋效应”假说认为,小剂量的辐射不仅是无害的,而且对人体有益。该理论称,我们进化于一个沐浴在辐射之中的世界,除了这最恶劣的攻击,我们已经适应了一切。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将氡含量减少到环境保护署建议的水平,实际上可能增加罹患肺癌的风险。但是,这仍然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观点。
第十二章 不死的恶魔......187
不到100年前,癌症还是一个只能耳语私谈的词语,好像公开说出就会将它从睡梦中吵醒一样。而癌症这一死因,可能被“心力衰竭”的解释代替,或是被冠以“恶病质”——拉丁语名词,被癌症吞噬,失去所爱——之名。“理解癌症”不亚于“理解人类细胞的最深层次的运作”。如今,虽然人们对于癌症的恐惧尚未消失,但“癌症”已经不再是一个不能说出口的词语,人们近乎疯狂地讨论着这个话题。
第十三章 当心宿敌......205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癌症逐渐追上我们。也许我们真的正在变得比癌症更聪明。如果我们活得足够久,最终都将患上癌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将“在其他原因杀死我们之前罹患癌症”的概率降低,即使仅是有限地降低。
后记 乔的癌症......221
致谢......231

内容概要

乔治·约翰逊: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同时也为美国《国家地理》、《石板》、《发现》、《科学美国人》、《连线》、《大西洋月刊》等刊物撰写文章。他是艾丽西亚·帕特森研究学者,曾获得国际笔会(PEN)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多个奖项,著作两度入围皇家学会的图书奖。同时也是Bloggingheads.tv网站核心小组的共同主持人,在“发现”网站开有博客“思想之火”。目前定居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菲市。


 细胞叛变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本书是一本医学科普著作,医学术语、专有名词、生物知识贯穿全书,如果缺乏自然科学背景,阅读起来会颇有难度。全书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如同医学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实的部分是作者妻子南希的病史,以及作者查找、翻阅资料探究问题的过程;虚的部分是关于癌症的历史、细胞生物反应过程的描述,两部分交互穿插。对于一个非医学领域的专家,创作这样一个主题是有很具有挑战性的。首先要克服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不仅要查阅相关领域大量资料,还要追踪医学发展前沿,参加各种研讨会;其次还要确保自己的陈述科学严谨,能经得起专业人士的审核批评。再次,叙述自己亲人的治疗史也要克服强烈的感情因素对客观记录的影响。在中国的专栏作家中,这类主题的作品较少见。作者从史前动物——恐龙的癌症说起,“上穷碧落下黄泉”,试图梳理癌症发展历史、脉络,人类对癌症研究形成的知识体系,找到癌症发病的原因。但是皓首穷经得出的结论是,就目前人类的科学水平来说,还无法准确预知癌症发生的原因。虽然某些实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能够大致描绘流行病学上的发病概率,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癌症的发生却是随机的。同样无法准确绘制因果链条(cause map)的现象发生在环境污染领域。由于环境污染侵害人体健康的间接性、缓释性、潜伏性,加上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干扰因素,用科学上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个机体发病的直接原因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导致了环境侵权诉讼的困境。法律可以通过对制度的创设及举证责任的分配不断接近公平和正义,但是改变不了人类对科学尚未抵达的领域一无所知的局面。书中还提到一个氡气检测的问题。美国人可以上网购买氡气检测条,在家里测试后寄送到检测机构。而我国许多媒体和论文虽然都介绍了氡气的危害,但是对于老百姓如何检测居家环境的氡气含量却没有提供指导意见。我上网搜了一下,市面上没有供应类似的氡气检测条,只有价格动辄好几万的检测仪器,因此,老百姓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评估也无从下手。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设定环境标准?既然无法从人类活体实验中准确采集数据,那么如何设定科学的环境标准?有没有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现有的环境标准都是相对的、疑似的,唯一确定的就是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
  •     第一次参加飞芒翻书漂流书活动,感谢飞芒翻书这么好的公众平台,聚集了这么多的书友,以后读书再也不孤独了。这是一本有关于癌症、癌细胞的科普类书籍。作者在书中为我们一步步解开细胞叛变的原因。全书以作者的爱妻南希发现癌症、确定癌细胞种类、手术切除、放化疗、康复的时间轴为主线,穿插介绍了癌症的方方面面。之前读过《众病之王——癌症传》,癌症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一并成长,甚至可以说癌症在生命的进化中无时不在。我们的细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各种避免癌细胞出现的机制,书中的描述让人吃惊,一个小小的细胞,有着比化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所能发现的更强大的能力。在这些能力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大脑得以完成各种各样复杂的工作,产生各种各样奇妙的想法。但只要有一个叛变的细胞产生于基因突变过程,就有可能成长为一颗肿瘤,不顾曾经的亲朋好友,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自私的混蛋。我们会在同时又两种自相矛盾的感觉。一方面,细胞的各种强大的制衡功能,一个人必须“非常不幸”才会患上癌症(所有的机制均失效);另一方面,又有如此之多可能出错的地方,而癌症却并没有时时刻刻爆发。在不断研究癌症产生原因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在努力研究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这似乎是很合理的一种方式来找到会让我们致癌的因素,之后再环境中去尽力避免。毕竟,书中写9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是各种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癌症突变的机理这么简单。一个不抽烟不喜酒、呼吸新鲜空气、健康饮食适度锻炼的人,可能会在某一天患上一种奇异的癌症。而书中的日本老人山口疆,亲历了广岛和长崎两次原子弹爆炸,却生活到了93岁。除了目前已明确的一些因素如烟(有害物质)、酒(肝脏炎症)、射线辐射(X、γ等射线)以及高危物质以外,我们并没有很多进展。微信中有关转基因食物、各种食物的文章比比皆是,而这些文章中的信息缺少有正确的。目前已经明确的胰岛素、脂肪、验证通路,需要我们控制“糖”的摄入量,而现代社会的饮食中包含了大量的“糖”:各类饮料、精粮食物,使我们每年的糖摄入量比几百年前上涨了十几到二十倍,但癌症并没有如此规模的增加。同样也说明了相关性研究的困难。随着计算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大数据计算可能会为我们指出更加准确的相关性,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或许需要放弃对因果性的深究。书中对放疗和化疗也给与了相应介绍,同时在书中带入了一些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书尾乔的癌症经历与作者的一句话,都表明了作者面对癌症的悲观态度,总是“宿敌获胜”,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与”熵“相抗衡,癌症还将伴着我们继续走下去。熟悉了癌症的方方面面,我们更应该去用心的生活,这也是癌症教我们学会的。如果你还监看个,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想法,那就一定要努力去做。生活中要多为健康考虑,适度生活。
  •     涂佳宁真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乔治.约翰逊的妻子在健身房做仰卧起坐时,意外发现腹股沟右侧有一个肿块,经过一系列的诊断治疗,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并且已经转移,震惊之余身为科普作家的丈夫,本能地开始了对癌症的追踪。他们携手对付癌症,最后妻子康复,丈夫的科普书《细胞叛变记——解开医学最深处的秘密》也完成,故事的结局却是两人结束了长达17年的婚姻,至于原因,“南希有她自己的理由决定不与我一起度过”,只能祝他们各自幸福。我们为什么得癌症?为了寻找答案作者从侏罗纪的恐龙开始研究,从古动物到古人类,在有限的骨骼化石上发现了古肿瘤。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用“螃蟹”表达癌症造成的痛苦,也许是因为“用图案表示的静脉从肿瘤延长出来的图像很像一只蟹”的缘故。一个生活于7世纪的拜占庭希腊人则比喻道:“有人把癌症称为‘cancer’,是因为它是如此难缠,就像被螃蟹抓住了一样,要经过垂死般的挣扎才能摆脱它。”可见癌症一直存在,它并不是现代病,只是因为77%的癌症患者年龄为55岁或以上,而在过去几个世纪,人类平均寿命保持在30岁或40岁左右,人们会首先死于其他因素,还来不及得癌症。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发现患癌的人也就多了,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采集的数据统计表明,癌症位于人类死亡的七大原因第二位,最常见的癌症是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其次是女性的乳腺癌。在对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实验室试验、科学假说等领域进行了梳理后,作者并没有得到清晰的答案,似乎癌症的起因无法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个因素,比如,为了了解癌症受遗传因素影响以及受非遗传间接因素影响的强烈程度,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对那些祖先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国的黑人与留在非洲的近亲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肝癌和伯基特淋巴瘤的患病率,在非洲黑人中非常高,而在美国黑人中却不是这样——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的患病率,在美国黑人中远远高于非洲黑人。其他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模式,日本男性移居美国后,开始罹患当地的癌症,而较少罹患他们母国的癌症。由于他们的基因和祖先的基因一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考虑遗传以外的因素。研究至今,我们能明确的是,癌症最重要的成因是人的行为,其中最可能的因素是我们所吃的食物,然而罪魁祸首并不是过多的脂肪或者其它营养成分(葡萄糖、蛋白质等,并非具体食材),而是卡路里的总摄入量——肥胖本身就是一个主要的致癌因素。另外,人体储存和利用能量的方式,比我们所吃的食物更容易引发癌症。现代化的变迁扰乱了我们的代谢轴,改变了身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了包括癌症在内的损伤,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现象。癌症研究在继续,新的假说也在不断提出:人类基因组内部自带着一个“古老的基因工具箱”——原始细胞用来形成其殖民地的长埋路线——从早期的前体细胞到多细胞生物,而癌细胞正在重演这个遗留的程序,癌症是一个反祖现象。另一个前瞻性的思维则认为癌症是生物应对压力的自然反应,当细胞缺乏营养时,它们就开始疯狂地复制和变异,试图进化出新的生存技能,最好的回应或许不是化疗或放疗这样增加压力的反击,而是以某种方式使这团旺盛的细胞(肿瘤)保持在静止状态,从而可以与之共存。而我最喜欢的一种观点是:我们身体内每秒钟就有400万个细胞进行细胞分裂,复制DNA,每一次的分裂都有缺陷,这就是生活在一个由熵主导的世界里的自然属性——自然倾向于从有序到无序。如果我们活得足够久,最终都将患上癌症,当然,它不一定导致我们死亡。细胞叛变了……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医学是面对熵的选择,因为面对生命所以慎重而大胆。在书中避免了专业词汇对认识的理解,是一本科普大众对癌症认识的好书。
  •     这本书对癌症的描述跨度更大,起源自恐龙时代。书中涉及许多最新的癌症相关技术以及专业术语,读起来没有《重病之王》通俗易懂,但依然是一本对癌症的不错的科普书籍。书中对我们一直认为的健康生活方式: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等良好的生活和减少患癌风险的观点给予了否定态度。让人不免有些沮丧,仿佛这是一个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的绝症。它会随机的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并夺取患者的生活。但是不是就说明我么对癌症无能为力,只能等死了呢?嗯,不,我相信心态的力量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它们无法让我们避免癌症,却对我们的身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它们能让患者更好的与癌症——共生~
  •     癌症是随机的。
  •     探讨癌症的根源
  •     很好的癌症科普书籍。癌症,必定是我们生活中最怕听到的词之一。作者在妻子患上一种特殊的癌症后,开始了对癌症研习的长期旅程。这本书的结构与悉达多·穆克吉的《众病之王-癌症传》完全不同,全书贯穿了南希发现、检查、确诊、手术、放疗化疗、恢复、公益活动的时间轴,穿插了有关癌症的方方面面的研究结果。癌症,可以视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适者生存所带来的不良副产物,甚至在侏罗纪的恐龙化石骨骼中都发现了癌症。没有癌症,也就不会有人类的今天。因此,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的未来,人类依然无法战胜癌症,这两本书的结尾作者均对战胜癌症感到悲观。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的预防,保证生活的环境健康,饮食搭配健康合理,减少接触致癌物质(包括烟草、酒精),保持健康体重和身材等等。
  •     跳脱单个生命个体看待癌症。
  •     ※关于生物学的知识早就忘光了,所以读起就是云里雾里,再加上大量数据专业术语,完全把读书的乐趣减到了最低。就算是精装本,但定价稍微偏高,这是想以高定价来弥补销量差的办法吗?
  •     作者是一位科普作家,而且癌症领域对他是个全新的领域。正是这种背景,让这本书够科普和通俗易懂。作者以家人的经历为切入点,将各种概念解释得很清晰。调查的专业性也保证了书的质量。这是一本不错的癌症科普读物。
  •     2016.4.6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