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三重奏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30214128
作者:宁肯
页数:460页

作者简介

“我”的理想是居住在图书馆里,虽非残疾人,我却喜欢坐在轮椅上阅读,在如林的书架中穿行,认同宇宙就是图书馆的样子。某天“我”又来到另一种图书馆――看守所的死囚牢,成为一名志愿者。这里是权力的终点,却没有任何忏悔。“我”在这样的图书馆阅读了许多人,讲述了一个国企总裁逃亡中的故事,一个秘书走向权力巅峰的故事,而如何讲述两个故事又构成了第三个故事……相互映现,亦真亦幻。


 三个三重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虽然看这篇小说看得很吃力,却有种动力驱使着我将它看完,且掩卷沉思:有对叙事结构的叠加、立体、交错的新奇迷茫,有对叙事内容的丰富通俗却又博大深刻的感慨与困惑。人物性格也是这样,说鲜明却又模糊,杜远方的深沉谭一爻的冷峻各有千秋,但两人身上都带有让人觉得怪异和神秘之处。敏芬也是这种感觉,有独特的一面,但也能让人对其语言行为产生出怪怪的感觉。触及现实点到为止,,不知是有难言之隐还是作者有意为之?但瑕不掩瑜,这仍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     重构时间起点的卓越努力——读宁肯长篇小说《三个三重奏》王威廉小说要具备思想的穿透力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在当下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些中短篇小说抵达了相当的思想深度;但由于中短篇的篇幅所限,写作与我们时代的丰富关系注定要由长篇小说来承担。就我目力所及,当下能真正拓宽思域的长篇小说还是少之又少,而作家宁肯的长篇力作《三个三重奏》就属于这种少之又少的精品,其以强大的思辨力度回应了我的阅读期待。《三个三重奏》,这个题目耐人寻味,就像音乐中的无题,或是第几号钢琴协奏曲,引人无限遐想。实际上,《三个三重奏》是将小说的结构和盘托出,让读者在漫长的阅读之旅中,脑海中反复回响起三个旋律。从具体的故事层面而言,国企总裁杜远方的逃亡之路、腐败官员居延泽的审判过程、坐在轮椅上的叙述人“我”对1980年代的追忆,这三者是故事上的三重奏;他们所象征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是思想上的三重奏;而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则是人性上的三重奏;在小说的细部,同样还有三重奏,比如居延泽、谭一爻、巽,这三个人同为体制权力的代表,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因此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权力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多样的运作方式,以及取决于具体而多样的人性。小说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三人关系,它们之间彼此呼应勾连,构成了葳蕤繁茂的社会景观,以至于让我想到老子说的“三生万物”。——上述所有的声音汇聚在一起,都围绕着“权力”这个内核旋转展开,小说的主题与思想空间就此被完全打开。宁肯是那种早已创造出了自己独特文学世界的作家,《三个三重奏》是他写作谱系中一座奇特的高峰,让我们看到他在西藏这个神秘独特的世界之外,依然有着洞察世道人心的精准眼力。或者说,那些在西藏的思想不是一种抽空了时代背景的玄思,而是一种真正的哲学与人生之思。不过,我并不认为《三个三重奏》是所谓的智性小说或哲理小说。如果说一部小说只要有了思想的深度,便要贴上“哲理”这样的标签,反而会对其更大的用意造成遮蔽甚至封存。《三个三重奏》实际上是近年来非常难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种现实主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映论,而是一种深度现实主义,它以小说独有的方式聚焦并呈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在宁肯笔下绵密的叙事中,丰富的现实细节与内省的思辨深度交相辉映,抵达了象征与寓言的高度。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是一部“强攻”现实的小说。仔细想来总觉得值得反思,何谓“强攻”?这个军事用语将写作与时代的复杂关系暗示成了一种敌对关系,可事实上,写作与时代的关系远远超越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方式,我更愿意用“胶着”这个词来形容写作与时代的复杂关系。“胶着”就是无法离开、也无法完全融合的那种间距感,这就是文学艺术得以大显身手的晦暗地带。很多作品不具备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恰恰就是缺失了这种胶着关系。许多作家的笔下,时代图景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我们可以看到作家重述历史的雄心,但我们很难看到他与笔下人物的隐秘交流、以及那种置身处地的同情与理解。没有了这份柔弱的体贴,这种抽象的概括往往就会变成模型乃至标本,看上去很美,却与同时代真实存在的人们失去了深切的联系。《三个三重奏》就是这样一部与时代“紧密胶着”的小说。以权力的异化为核心来展开叙事,没有比这更能切中当代社会生活的症候的了。正如主人公杜远方,他是那么信赖权力的方式,因为对他而言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手段了,但是,他奴役别人的同时也物化了自身。这让我想起卡夫卡说的:“一种信仰好比一把砍头的斧,这样重,又这样轻。”对权力的思辨让全书笼罩在一道奇异的光谱当中,使得书中繁复的情爱描写也意味深长,那既是人性的,也是政治的。情爱叙述成了小说情节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叙述动力,在关键时刻带领读者重返人心中的柔软部分。宁肯不惜再加一重叙述人“我”的旋律,用心也在于此。“我”的故事相对独立,却构成了主体故事的思想氛围与时间背景。在这里宁肯采用了注释的方式,把“我”的观点、故事以及补充说明都放了进去。因为“我”的故事很长,所以有论者认为这种注释的形式失去了必要性,完全可以放在正文里;但我觉得这样的注释形式是恰当的,因为“我”的故事在内容上和正文故事没有联系,故而是平行的部分,是补充的部分,是背景的部分,更是探索的部分,是一个故事对另一个故事的注释。中国长篇小说的总体叙事总要让位于一个给定的历史逻辑,无论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是莫言的《生死疲劳》,都能看到这种历史逻辑的影子。只不过幸运的是,《白鹿原》没有将这种历史逻辑推演下去,变成某种图解,而是嘎然而止。《生死疲劳》虽是沿着历史逻辑前行,但是经过不断地转世变形,赋予了这种历史逻辑以艺术的罅隙,缓解了那种齿轮般的闭合压力。而《三个三重奏》并没有屈服于这样的历史逻辑,而是一次重构时间起点的卓越努力。1980年代,一个已经失落和遗忘的年代,它的历史遗产重新成为小说中历史与思想的起点。这是《三个三重奏》最用力探索和呈现的部分。小说还提到了未来,尽管那出自想象,但作者的语气却充满了信心,因此,那便是希望所在,是信念所在。这种开阔的时间观,无疑是对当下历史时段的深刻反思。如何叙述我们的时代,如何建构我们的现实,如何反思我们的内心,《三个三重奏》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     读二O一四年二期《收获》作者:孙旭诞须一瓜:《老闺蜜》必须承认,须一瓜的文笔已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点是令人钦慕的。村上春树曾说过,文体决定一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看看开篇第三段文字:“林老太婆整个人像一个腌橄榄,黑褐色的,两头尖中间粗。橄榄尖上端,年轻时可是一张细腻无骨沉鱼落雁的脸,鼻梁秀美,下巴轻盈,标致得令人无措,现在呢,一张用旧的脸上,杏眼下垂,鼻梁和眼袋争锋,下巴界限模糊了,但总体而言,她比一般老太婆,还有几分姿色残余,尤其是丰硕的胸部和丰硕的臀部,虽然感觉上看去质地稀软垮塌,但走起路来,那些性别元素的摇曳,也还是有些女人味道的。林老太婆依然是个美女,如果按分组评断的话。”文风是不是有点类似张爱玲式的刻薄?但是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个不简单。中文常用文字也就这么万把个,一个作者将这些语素文字排列组织,能形成自己特有的选排序列,语境风格始成,那这个作者,就真成为作“家”了,成就一“家”之言。《老闺蜜》这个中篇,情节相当简单,也就是讲高老太和林老太,在沪上的一家常去的红茶厅,边喝茶边等另一位从新加坡回来的老闺蜜张丽芳。然后对面写字楼顶有人跳楼,一众看客等得不耐烦了,起哄让其快些跳,高、林两老太搭错了筋,也大发一声喊,结果是搭进了警局。作者的视角是俯视式的,冷酷描述两老太到老也在利益算计。无论是退休工资医保待遇,外快收入,相互比较不过意,还要和这个社会上的他者比较,当然包括去新加坡陪儿孙的张老太。更有甚者,还去比较老男闺蜜的好与不好,有怨气是必然的。这一点,倒不是在凸显上海人的小精明,现实生活中的退休老人,确实有这方面的攀比存在。本来这个社会就存在着社保双轨制。张惠雯:《岁暮》移民文学。美国西海岸加尔维斯顿港圣诞晚宴。华人上流社会生活圈。孀居中年女主角,面对前情人李医生勾引内地来访学的“侄女”婷婷——三十三岁也是一种青春,“这个年龄的未婚姑娘很难确切地判断她们的年龄”,终成怨妇。“他不可能知道这些。这些也不重要了。时间让一些东西熄灭了,爱情的欢乐已经离她而去,她也不可能再给他欢乐······一种深重的悲哀、失望让她的眼泪又流了下来。”孙未:《告别》作者用的是女性视角叙述,“我”是母亲的大女儿,有一个弟弟小伟,“妻管严”式的父亲,较常见的中国式普通家庭。母亲退休前是某大学系党办主任,在家亦为人强势。查出胃部恶疾,这个母亲很牛叉,心理素质不是一般地强热势,自找抗癌食谱,写抗癌日记。结果发现是误症,因为拼音有误,,医生拿错了放射科的片子。李辉:《沉浮间,谁领风骚?——封面中国,<时代>讲述的故事》李辉的这个系列,在《收获》连载有相当长时段了。这一期讲的是林彪、红卫兵、罗瑞卿。李的文章深度还是不够,看其写到林彪,不由会想到高华写的那些,深刻又尖锐多了。毕竟仅从《时代》封面及杂志这一维度来谈中共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很难做到深入通透。因为没有经历过文革,我还真不知道河北省的省会一九六七年前还在保定,在我的意识里,以为四九年后石家庄就成河北省会了。据李辉所言,“从一九六七年秋天开始,在报道全国武斗的街头大字报和小报上,我开始熟悉一些外省城市的名字:保定——河北省的省会,据说因为武斗难以平息,成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时,才临时将省会迁至石家庄。”武斗也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也不知真假。查网络百科,知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九日,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时间上和李说倒是相符的。红卫兵们的最后结局,众所周知的就是从一九六九年新年开始,“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谋略的角度来看,自中共四九年定鼎之后,至一九六六年,十六七岁的初高中生们,确实是生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新人,他们与旧时代旧社会的联系,也确实可以在建国后的十六七年里,经宣传教化,像切脐带一般地割裂干净。但是那些年,他们太年轻,只能做枪手,不能做舵手。时间转眼间至二O一四年,这一批人已经六十出头,现在有的已经位列政坛顶峰,那么他们这批人,在青少年时期经历过如此大的事件,对他们来说会是反思创伤居多,亦或增长野望居多?说实话,作为后辈的我来说,于这一点,只有观望。严平:《刻入年轮的影像》这篇是写夏衍的。中共党内,和政坛一样,建国后的文坛也是派系林立,其中夏衍可算是一派了,这个人不简单。作为一名中共高级文化干部,夏衍晚年的反思言语,还是相当的出位的,不失一位读书客的独立人格。一九八O年在有四千高级干部参加的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的会上,“夏衍概括性地评价了毛主席晚年的错误,出语惊人:拒谏爱谄,多疑善变······”“夏衍一方面认真探寻‘文革’发生的根源,同时更加关注历史对人的制约,特别是通过自己这一代人走过的崎岖路途,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些受过五四洗礼的人,也随波逐流,逐渐成了驯服工具,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勇气’。最终的结论还是因为‘科学与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思想,没有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思想阻碍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夏衍的这一观点,姑且不论有无确当,在当时还是相当难得的。反思五四,及打倒孔家店式的文化暴力语境,也只有在当下经济起飞以后,才有意义。不再苛求夏衍。芦苇 张冠仁:“中国故事”的突围历程编剧芦苇还真是电影界的思想者,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以前还真不太了解他。前一阵报纸上香港女作家、小说《霸王别姬》的作者李碧华因为同名剧本出版事情将芦苇告了,说芦苇自我添魅,贬低原作。芦苇说李的原作是二流小说,我认为芦苇说的是大实话,李碧华的小说,根本三流都达不到。张冠仁写道:“如果不说清楚当时横亘在全体文化人面前的‘集体主义’困境,那么今天讨论一九九三年《霸王别姬》的成功是毫无意义的。芦苇在《霸王别姬》的原著小说中敏锐发现了和《末代皇帝》中趋同的价值观,那就是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意义。而在此前的文化作品中,这种个人价值是被要求臣服于民族、国家等宏大词汇下的牺牲品”。“如果说陈凯歌和张艺谋最早通过《黄土地》、《红高粱》完成了各自职业生涯第一次思想上的‘突围’,那么《霸王别姬》和《活着》完成了他们人生旅途上第二次也是最高层次的‘突围’和成就。”“毫无疑问,在这次‘突围’中,芦苇的剧本为他们铺就了人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人文底色。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此后他们二人拍就的电影,至少在艺术成就和思想境界上,再也没有超过这两部电影。”芦苇曾为电影《白鹿原》写过剧本,王全安拍就的电影,并没有全用这个剧本,这一点有些可惜。芦苇说:“这个小说在我的解读里面,我读到了史诗,读出史诗指向和诉求。而王全安则解读出来以田小娥为主线的男女情爱的东西。这就像一个再好的轻量级选手他没办法上重量级舞台打拳击。”宁肯:《三个三重奏》宁肯也曾在早年的新浪论坛混过,貌似在金庸客栈发过帖。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从篇章结构及思想维度上,皆有一定的新意思。小说套用艾略特的名诗《四个四重奏》成篇名,一如开头引用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里的句段,这些皆可以看成是作者博学的一个触点。作者还多识,诸多对奢侈品的相当了解,诸如对菜系的熟谙,让人不由得怀疑作者本人生活中是否是一位时尚达人兼吃货?我要来厘清与猜测的是,作者稍显冷静的笔致,源头在何处?或者说,作者受哪位作家的影响多一些?从文本中提及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或可看出些端倪来。格里耶的小说,以描述物著称,相对冷静的叙事,将法国自然主义描述手法在当代发展到极至,向被人诟病为“不近人情”。《三个三重奏》里,小说叙述视角,也是写作者,是一个坐在轮椅上以轮椅为床的非残疾人,自许为书斋知识分子。困拥书城,仿如新下蚕室。文本两分法,一号字体是小说本文,小一号字体是这位书斋知识分子的分析短章,夹杂而行。小说的故事来源是书斋知识分子通过关系,得自死囚监狱的死囚犯。明面上即如此交待。不得不说,小说中一些对物的描述的细节,有着格里耶式的味道在里面。比如:“女人住的是一套普通的两居室,厅不大,一组布艺沙发,一面电视墙,墙上有些黑白照片。电视旁一个透明鱼缸,鱼永不停息地在有灯照耀的翠绿水草中游动。黑白照片有种幽暗的过去时光的感觉,而鱼缸的亮度有些扎眼了,有些格调但又不太谐调。”再来比照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之《宗教仪式》起首:“在小房间里四壁空空如也,光线半明半暗,通过没有窗帘的窗户只能看见断墙残瓦的剪影,在淡蓝色的天空上非常的突出。”小说名称为三重奏,一重奏讲的是贪官杜远方为躲避追查,到小学老师敏芬家隐居。杜是省内闻人,全国人大代表,大型国企兰陵王酒业公司老总,官商两届手眼通天,势力直达京城。可运作省长升省委书记的那类人。杜是老大学生,做过右派,思想通达,改革开放后上台做厂长,壮大了一个小企业,立志要成为国外类似的大企业家:通过钱势推动自己中意的人在政坛上位,然后再回过来为自己的企业事业大开绿灯。杜的私生活精彩,在企业里后宫无数,又具生活品味,六十多岁的人,护肤用品一定是要用进口货。杜远方认为他的出事是必然的,“这么说吧,就算你没为自己捞上一分钱,若认真查起来也足可以判你死刑。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本质,这,就是这个黑洞,黑洞之一吧,你明白吗?”杜远方闯入离异的四十多岁敏芬的生活,因神秘而不对等社会位面的生活品质区隔,对她有相当的吸引力。这一重奏还写了敏芬的女儿,在北京读天体物理的女大学生,与杜远方相谈《周易》与霍金,在杜身上寻找父爱。敏芬学校的校长潜规则敏芬,终于得手,等等。最后敏芬因杜的不当性行为,怀恨于心,将杜远方举报了,提前将之送进了监狱了事。小说的二重奏是指ZAZ审案组,癌症患者谭一爻,同事巽等与犯罪嫌疑人居延泽的交锋。小说对谭一爻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寻佛坐缸圆寂火化舍利之类,不知作者的本意是否即是一个重奏,因为和居延泽李离篇间杂,不太能分清楚。如果不是一重奏,那么将副题文本书斋知识分子,当作一重奏,也是可行的。 小说的第三重奏,当是讲居延泽李离及兰陵酒厂之事。讲八十年代的风情,八十年代的狂飙与自由。居延泽是杜远方的“远亲”,大学毕业去了酒厂工作,与财务处长李离发生一段感情,两人合唱《橄榄树》。李离大居延泽十多岁,仍是杜远方的情人。三角恋吗?诸如此类。居延不甘生存于杜远方的阴影之下,脱离杜帮其安排的进省政研室的官场捷径,考研究生研究学问去了。结果毕业前去北京散步了一下下,那一届的毕业生分配不理想,分到了技术学院做教师,学术梦破后,在现实面前,向杜远方低了头,终于也失去了李离。其实也谈不上,是他自己心中噫想,李离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杜远方。居延还是在杜的运作下,迟了三年进省政研室,后又成了省长秘书,最后也没逃脱杜案。说实话,这部小说有伪官场小说的外衣,经过N多N万字网络官场小说的洗礼,我对这类描写没有太多的兴趣。想想那些个官场小说,动不动几大家族子弟相互斗法,乱放王八之气,有的已写到男猪角要做七八六了,尼玛,杜远方的这类官场的神马弯弯绕绕,在他们面前只是菜。后宫更是无所谓了,反正比杜远方种马多了,杜也就在酒厂里当皇帝罢了,人家那是整个神州位面,有的还将各国佳丽,尽收入内。更有一部网络官场小说,其中一女主角在米国创立了一个比谷歌还大的科技公司,N年后在其创立的基金会的扶持下,终于有一位华人当选为米国总统,然后将她尊为华人国母,诸如此类。唉,没得说,到此为止。其实纯文学作品,还就看其情绪性描述,我要在作者的笔下,寻找当下的真实的生活细节,生活情感,人物在此环境下应对的惘然与无奈,那些真实的小人物的痛与伤,爱与恨,这些,在网络小说中,就相对少了一些。小说结尾很精彩,作者宁肯应当有八十年代情结,写居延泽某些方面即是写他自己。作者其实是在用他小说中的人物,祭奠他的八十年代,以及活在一九八O年代的人,与事,其中,李离是女主角。录如下:  “但有些比较远的真实应该是确凿的,我常常想流水线,一想到流水线就仿佛看到穿工装戴白帽子的李离,看到那个眼白很蓝一丝不苟专注的李离,我想如果在海边李离是否也经常回忆那时的自己?那么朴素,但如果在墓地更会想什么?或者在海边在墓地不断地变幻,年轻的年老的自己?当爱已成往事,当一切已成往事,也许不再有悲伤,只有微笑,只有笑对人生。和解吧,没什么不能和解的。与自己,与世界。甚至与我的轮椅。我想,我也会越来越宽容。我老了。而且不仅仅老了。”结尾的情感看似浓郁,但文笔仍是有宁肯式的、一以贯之的淡然。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的这个长篇连载,分了N期连载,这种方式真的不好,建议杂志方不要再如此操作,太影响读书情绪了。老实说,就小说这一门类来说,黄老的写作了无技术性可言,若作为回忆录看待,文本的历史厚重度又稍显不足。                  二O一四年六月十七日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最后就是因为肛交把老爷子给出卖了,这本小说写的太隐晦了。#20150211
  •     作者比较用心,但是几条线索的叙述语调和方式太相似了,如果能够有所区别就好了。
  •     老梗,翻了个形式,叙事略拖沓
  •     结构创新,故事相扣,人物蒙层雾。
  •     小说本身没有作者写的几个附好看~
  •     一直喜欢宁肯的作品,尤其这个从很多个角度都能看出来是三这个结构的小说。真是独辟蹊径,超出了我的阅读期待。
  •     算是一本过得去的小说,权力,性,爱情,亲情,腐败,其实也就是写这些东西。
  •     失望。
  •     上了各大榜的一本小说 形而上的东西很多 但艺术上有重复过去的 表达也比较普通 格局不大 但算14年比较好一点的了 14年是长篇小年
  •     写人物入木三分,丝毫没有扁平化模糊化的痕迹。最为出色的是结构,注释的使用挑战了过往小说写作的范式,虽然不一定好于以每一人人物作为并置的叙述的脉络要来得清晰和连贯,但这种先锋的创造之于当代小说的形式贡献无疑是具有意义的。莫言说,宁肯是属于已经创造自己文体的作家,此言诚不假也。
  •     《收获》上读的。本来想多打一星,但色情描写太多太恶心了,不认为有多大的推动作用。
  •     一般,《收获》上看的。
  •     《收获》
  •     趋于落泪
  •     小說的結構很新奇,因此閱讀起來顯得不是很流暢,作者的文字感覺有刀力
  •     杜远方的原型很像诸实践
  •     比一般讲政治官场的小说要清新脱俗。其他的......算了
  •     受不了这种累赘的叙述风格,一边看小说还一边看宁肯自己的爱情故事,宁肯就像小说里的方艾艾一样,不好看的形式主义,还写了将近五百页丨第五本丨竟在这本书上花了三个上午,一直期待会有惊喜,结果烂透了
  •     开头惊艳,中断平平,结尾一下子把水准提上去了。总体说来是个不错的长篇,故事讲的好,局部细节有惊艳,注释的形式感也使小说的层次丰富起来。但因为期待过高,不满也就加大了。把历史的层级感写出来当然值得称道,但整体上说并没有太多丰富我个人对历史的认知,整体说来是五零后的有识者的平均水准,并未被惊艳到。全书的核心当然是杜远方,饱满而不失幽曲,与李离和居延泽那段夹杂着理想,历史重负和爱欲的代际纠葛写得最为精彩,杜与居延的独白尤堪称点睛,看得出来受法国19世纪小说影响很大。但居延的转向太快,一切都归于政治事件影响也县太草,和杜用另一线的饱满填充相较就显得太薄了。最失败的大概是谭一爻那里,铺了很多线索但却似乎只在结构上的作用比较明显。
  •     通过纪检相关杂志推荐找到的。充分利用“注释”这另外一片天,构建了新颖的小说形式。是一部可以读的一气呵成的长篇,许久不曾读到了。
  •     只挑了这本书里面sex的部分读。今天大陆小说的成就是依靠过去文学史的扭曲堆积起来的,在性、政治、文学、人性以及旧传统繁复冲撞的历程过后,光是将之呈现在小说中,就已经足够有材料了;但是剥离了这些之后,单纯从小说叙事的笔法来看,似乎仍不过是原有写法的翻版,将性、人性用政治的方法去呈现,这只是扩大了原有政治的版图,这样的文字缺乏感受力亦不能动人。
  •     读一本书其实还是要看你想要的是什么,就人性、故事的描写可以说对爱思考的年轻人是有帮助的。也可能是我没其他读者那么挑剔吧,所以给了5星。
  •     
  •     这部长篇实在是太长了,中间交错了三个人的故事,杜远方的故事交代的最为详细刻画得最深刻。居延泽的描写看似不完整的突兀,却不知是因为他的内心早已经妥协,而且是以一种骄傲的姿态走向终点。至于我的部分,并没有怎么看懂个人觉得稍看不下去。大致展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权力上层社会的生活形态吧。
  •     虽是三重奏却也流畅…居这个角色不够饱满
  •     遗憾的是,我不太习惯这种屋后有庭院的结构。内容上说,算是刷新三观吧,不知故事是纪实还是虚构,总是让我糊涂。
  •     初读惊艳,中段就显得有些啰嗦平常了,归结为一般的商场小说也不为过,只是注释和正文交叉的行文方式很让人惊艳。
  •     【《收获》版本】权力是不可能停止它的肆虐的。对于强力,弱者并不容易。没有个人的胜利,也不存在个人的失败,我们都被某种东西桎梏着,无论多么不同我们都是同时代人。感觉没写完。
  •     杜远方,金钱的化身,以老当益壮、充满力量的形象出现,能洞悉、凌驾和操控一切;居延泽,权利的化身,以杜远方(金钱)为教父,却又试图摆脱其影响和控制;“我”,文化的化身,四肢健全却习惯坐在轮椅上游荡在书斋里,游走在所有人物之间却只能游离于人物之外,被人轻视却无法忽略。
  •     四个四重奏??昨天下午在burnaby public library里看见 赶紧借出来读了 觉得好失望= = 对于一些奢侈品的描写 比如车和香水 按理说都是超出一个小城小学老师的认知的 读起来像郭敬明或者安妮宝贝 内心吐槽一百遍 还有云云的语言真是。。。除了最后还礼物的举动 没有一点像是大二学生 初二我信。。另外居延从研究生到回去找杜感觉好突兀 不过大部分文字还是挺宁肯风格的
  •     三条线,看看正常人生中见不到的东西吧
  •     想來可笑,杜遠方謀劃一生,誰知最後毀在了肛交上【。】
  •     墨迹。就奇怪作者这么喜欢肛交?
  •     时间线和叙事角度的合奏 带注释的小说打开方式读来不太习惯不过效果也挺好的
  •     脚注穿插还是挺有意思,中间可以*3快进。结尾没有造作的感人。又一次遗憾自己错过了八十年代。
  •     很不错,一口气读完
  •     磨磨唧唧絮絮叨叨
  •     作者您掉的书袋快要砸死我了谢谢。
  •     笔触细腻,但确实有意犹未尽之感。去得太陡~
  •     很讨厌这个作者的性格,读此书可以窥视他的内心。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才使这本书细致细腻柔软,入木三分。题材很老,角度新颖,正叙倒叙穿插却让人跟得上清晰的思路。喜欢
  •     结构新颖,情节老套。
  •     作者希望革新小说的写作,这种努力成功与否,尚不好说,不过值得提倡。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读起来比较费劲的作品,“我”自身的部分写的不好,杜远方部分最佳(可能因为他这样的角色最容易塑造),居延泽部分介乎二者之间。
  •     2016.第24本
  •     因性相爱。因性相恨
  •     有机会一定读完。看的这半本洋气细腻,耐看。ZAZ这个代号蛮有喜感。
  •     几个人的爱恨纠葛,性是永恒的主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