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传》书评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39651857
作者:[英]塞琳娜· 黑斯廷斯
页数:472页

说不完道不尽的毛姆

虽然本书按写传记的惯例采用了顺序的记述方式,但作者巧妙地从毛姆接受过的一次采访说起。1955年,毛姆81岁,当记者问他是否有写传记的打算时,毛姆不真诚地回答说:“我的故事注定是乏味的,我可不想跟乏味联系在一起。”说他不真诚,倒也未必,如果前半句是谎话,后半句则是实情。不同于先前的毛姆传记作者,赛琳娜•黑斯廷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私密”二字上。在毛姆近92岁的人生中,他几乎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拥有全世界最广大的读者群,他或许不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却是最富有的作家。非同寻常的勤奋加上作品广受好评,写作为毛姆赢得了一般作家不敢奢求的名望与财富,可以让他在豪华的别墅里享受法国南部里维埃拉的阳光、沙滩和一群年轻英俊的“男孩子们”;他与政界和文艺界的名人过往甚密,如温莎公爵和夫人、丘吉尔首相、格蕾丝•凯利王妃、亨利•詹姆斯、查理•卓别林、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富有还满足了他旅行的癖好,他几乎周游世界,尤喜远东地区,在中国旅行后还写出了一本长篇小说《面纱》和一本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毛姆的生活有一个令人艳羡的光鲜亮丽的外表,但一个长于“八卦”的传记作者的任务在于掀开这层朦胧梦幻的“面纱”,给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不那么洁净的毛姆。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古怪的毛姆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英裔律师家庭,三个哥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他几乎是一个被宠坏的独子,然而,八岁那年,作为他“世界中心”的母亲撒手西去,他一直将母亲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和她的一缕头发收在床头柜里,一生都未能从丧母之痛中解脱出来。过了两年,他的父亲,那个“活着的时候一直是个陌生人”的男人也去世了,变成孤儿的他被送到了英国的伯父家中寄养,伯父小气狭隘,伯母是个严肃刻板的德国女人,小时候的缺爱导致他长大后被爱时都会感到尴尬。他遗传了父母的小个子,还有口吃的毛病,对于普通人来说,说话就像呼吸一样简单,而他说话却要耗掉浑身的力气,因此还会被同学和陌生人嘲笑羞辱,活泼好动的他从而变得害羞、孤僻、谨慎。尽管口吃,毛姆却是天生的语言学家,他懂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拉丁语……此外,他从十几岁起就知道自己是个同性恋者,那个年代对同性恋远没有现在宽容,王尔德甚至因此遭了牢狱之灾。本来可以顺利去读剑桥大学,但他为了摆脱家庭,获得自由,他选择去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当了一年旁听生。回到英国后,他靠死记硬背考上圣托马斯医院的医学部,但学医五年只给他带来了他的处女作,而他并没有当一天医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为英国情报部门工作,期间的经历可能是很多作家所从未有过的,而历来珍惜素材的他,从不放过任何创作的机会。从严格意义上讲,毛姆不是纯粹的同性恋者,而是双性恋者,虽然他更倾心男性,后来,他与一位有夫之妇有染,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尽管他们后来结婚了,但这段婚姻是痛苦的,注定会以离婚收场。当晚年他听到前妻去世的消息,他欢呼“再也不用付赡养费了”。毛姆生命的最后几年处境可怜,和女儿的关系不好,又被最后一任贪婪善妒的秘书兼情人操纵,成了一个尖刻、孤独,几乎疯狂的老人,不停地咒骂着这个世界,犹如李尔王再生。总之,毛姆的经历是丰富的,精力是充沛的(他写过78本书,包括122个短篇小说,还有31个剧本。有过无数个男女情人,一直到死。)性格是复杂的:他脆弱、热情、难伺候、残忍、善良、迷人、机智、尖刻、脾气暴躁、功利、勤奋、冷漠、傲慢、控制欲强……毛姆既是一个公众人物,又是一个神秘人物。即便不是毛姆的粉丝,哪怕没读过一本毛姆的书,只要拿起这本书就会被毛姆的故事吸引,进而去找他的书来读。鉴定一本书的好坏有很多标准,比如,是否令人手不释卷,这本书做到了;比如,是否令人回味,这本书也做到了。赛琳娜•黑斯廷斯的语言简洁、流畅,丝毫不晦涩,读者的情绪会被她的文字牵着走,或难过,或大笑,或吃惊,读一会儿书,发一会儿呆,再读下去,期间,总是忍不住与朋友分享,或者不自禁地感叹:这个毛姆啊,真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本文作者:《毛姆传》译者 赵文伟赵文伟 专职译者,主要译作有卡尔维诺《疯狂的奥兰多》、阿加莎克里斯蒂《ABC谋杀案》《寓所谜案》、《慈溪的面子》、《歌剧魅影》等。

作家用写作来创造自由,在那之后呢?

  毛姆也喜欢读作家传记。  他对属于世纪的文学大师们有浓厚兴趣: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简·奥斯汀、福楼拜、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读他关于那些大师们的文章,会发现,毛姆不仅关注整个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切技术指标,也关注作品背后作家个人的生活、思想、个性、情感,一切属于人性的冲突。  我们知道,毛姆的直率而毒舌是出名的。比如,关于芸芸众生,年轻时代的他这样说:  ——“绝大多数的人都蠢得厉害,说谁谁在常人之上真算不得什么恭维。”  ——“大部分人长得真是丑啊!可惜,他们也不知道该待人随和一点,也好补救一下。”  年岁增长了,变得稳重了的毛姆,也只是把庸众看成写作的观察对象罢了。至于一般人狂热追捧的戏剧演员与电影明星,毛姆一生未能克服对他们的冷淡:“我始终做不到把他们当人看。”尽管戏剧和影视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文学大师们在他的笔下,也并非十全十美,他毫不隐晦地指出他们外在与内在的种种缺陷。  巴尔扎克:一个红脸胖子,活像屠夫,生活奢侈,却不肯付给母亲赡养费。欠债如山,一生都在盘算着找个有钱的贵妇人结婚,但功亏一篑。  托尔斯泰:性欲狂,爱说教,道德上自相矛盾。晚年陷入谵妄。  司汤达:戴着假发掩盖秃头的矮个子。时髦得很蹩脚,总是在求爱,很少能成功。更恶毒的话在这里:“从来没有一个作家,我想,在把自己的性格放到一个人物身上去的时候,会描绘出一幅如此卑鄙,如此低劣,如此渺小和可恶的肖像。”  陀斯妥耶夫斯基:撒谎成癖,极度自卑和自负,赌徒,癫痫病患者,有严重的虐待与受虐狂倾向。  狄更斯:虚荣,满口称赞和谐的家庭生活,却对妻子和儿女冷淡无情。  大多数都在感情生活上朝三暮四,是很不忠实的丈夫与情人。   唯一堪称完美的是奥斯汀小姐,但也许,一来是关于她的资料太少,二来,奥斯汀和毛姆一样,有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不尽的俏皮话儿,在作品中达到了很好的理性与感性的调和。  如果是猎奇的八卦爱好者,这些已经够让他们满意的了。但收获并不仅限于此。  “正是作家的独特气质使他能够以他特有的态度去观察世界。”  “一个作家写出怎样一部作品,取决于他是怎样一种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乐意知道那些可能是构成他个人历史的东西一一如果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请注意,“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够优秀则不值得关注。除非,那位不够优秀的作家恰好成为他的文学观察对象。像同时代的休·沃尔波尔——他出现在《寻欢作乐》这部小说里,几乎是原汁原味地被端上了桌子。毛姆没什么耐心对原型进行伪装。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这让沃尔波尔成了英国文化圈的笑柄。当受到严重心理伤害的沃尔波尔向毛姆质问时,这位老朋友发誓赌咒:不,这不可能是您,不过是一个揉合的人物。当沃尔波尔死后,他才爽快地承认了:当然,我写的就是他——可怜的家伙。  在写作中的毛姆冷酷无情,扑向被选中的猎物,凶猛贪婪如秃鹫,富于耐心如沙漠蜥蜴。对这一切毫无内疚之心。正如他给文学巨匠们的总结陈词——  “他们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写作,没有什么东西对他们是真正要紧的,为了写作,他们准备毫不犹豫地牺牲任何与他们有关的人。他们不关心别人,自私,顽固。他们几乎没有自制力,从来也不会因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痛苦而抑制自己的心血来潮。他们似乎并不很想结婚。而当他们结婚以后,或者是因为他们那天生的易怒气质,或者是因为他们的感情多变,他们都不会给妻子带来足够的幸福。”  “他们都是好伙伴。但是,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却肯定是可怕的。”  跟毛姆生活在一起,又会是怎么样呢?  “如果有人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万倍。”然而这并不容易写出来。他极端注重保护隐私。有生之年就已经销毁了许多来往书信,也监督着朋友们销毁。他销毁了许多来往书信,也勒令朋友们销毁。他立下遗嘱,禁止公开个人的一切资料。对写传记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不管是别人写还是自己写。敢于为他立传的寥寥几个人,遭到了他的痛恨,其中包括他曾经疼爱过的侄子罗宾——这个侄子以写传记为要挟,向毛姆索要了五万美元。但毛姆去世之后,罗宾还是写了回忆录,借机挣了一笔钱,并且把毛姆是同性恋者这个圈子内的秘事,引爆在大众视线之内。  既然功成名就了,这桩事就怎么也免不了。不管知识界如何谨慎评论,大众如何追捧热爱,他本人又是如何自我鉴定——“二流作家中的最前列”,最终,他终归成为了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作品被译成几乎所有已知的文字,名气覆盖全球,在他活着的时候,他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他谢世了。对他怀有浓烈兴趣的人们行动起来了。  英国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的这本《毛姆传》,被称为“目前市面上唯一正式授权的毛姆传记”。副标题是“毛姆的秘密生活”,很能勾起粉丝和八卦众的兴趣。时过境迁,经过不懈努力,黑斯廷斯获得了前所未有之多的第一手资料:家人回忆、同时代者的证词、日记与书信,实在不够,还有毛姆公开发表的随笔、小说——这倒不算太捕风捉影,毕竟,富有自我克制力、感情内敛的毛姆,习惯于把痛苦和欢乐悄悄塞进小说中,“既讲出秘密,又不泄露秘密。”多少会留下蛛丝马迹,足够牵藤摸瓜。  很显然,不会有毛姆本人关于文学巨匠们的文字精彩。缺少那种人性的洞察力、审美的机敏,以及文学趣味与技巧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但还是尽力勾勒出了完整的毛姆的一生。  这本书确实推翻了一些我以前关于毛姆的猜测。  和晚年照片上那张刻薄严峻的相貌给人的印象不一样,毛姆其实并非难以接近的一个人。恰恰相反,他颇擅长社交周旋,接人待物恰如其分,聪明、风趣,在不把语言的予头对准某人的情况下,还是很能讨人欢心的。虽然被口吃的生理缺陷所制约,但最终锻炼出了大庭广众之下流利演讲的能力。终其一生,衣着时髦有品味。年轻的时候相当英俊,有男女通吃的性魅力。  此外还是个杰出的情报工作者。这一点也相当令我感到意外。然而资料证明,他具有一个优秀间谍应该具有的一切能力,甚至还要更多一些。  印象最深的还是经济上的务实。“和威利待一个晚上,你会以为跟股票经济人吃了顿饭。”一位朋友这样说毛姆。毛姆一生中,最痛恨和害怕的事情,是穷困。他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金钱对于我伟大而势不可挡的意义。”  在最初藉藉无名的年轻时代,他靠写作的天赋,和周旋社交的能力,努力地往上爬,像任何一个有才华,野心勃勃,年轻的势利鬼。踏入文学圈子,获得评论界的关注,出版了几本小说以后,他毅然改变方向。他要成为一名剧作家。他早就注意到了,在戏剧上成功,能够换来及时且可观的经济回报,这是写小说不太可能办得到的。必须通过小说成名,从而真正步入戏剧界。  和今天样,写一模一样,写小说,搞文学,收入实在太微薄了。写而优则剧,写剧本才是出路。从小说界打入戏剧界,毛姆用了十年时间,吃尽闭门羹。但从来没有放弃。最终,他获得了成功。巨大的成功。毛姆的编剧生涯维持三十年,写了三十个足本剧,被搬上全世界的舞台,拍成电影。给他带来名望、魅力,使他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一切的物质享受。  “正是作家的独特气质使他能够以他特有的态度去观察世界。”毛姆的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他自己。”毛姆不像很多作家那样放任激情,他是擅长自我规划与自控的人,坚忍、审慎、克制而大胆。是这一切,有效地承负起了他的创作雄心,构建他自己的文学世界,也给他隐秘而大胆的私生活,以及奢华享乐提供了保障。  毛姆是同性恋者,但也搞异性恋。他一生中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位情人,一位妻子,构成了他对女性的两个极端体验。  情人苏·琼斯是“爱”,他一辈子不能忘怀,最终把她写进小说。《寻欢作乐》女主角罗西的原型。一位普通的戏剧演员,一位生气勃勃的姑娘,她和他所有男性朋友有染,但他仍然坚持娶她。但是被拒绝。  《寻欢作乐》是毛姆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因为,”那位脸上永远挂着明媚可爱微笑的美人,为我再次生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她生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当她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觉得和他同枕共衾是很自然的事。她对这种事从不犹豫不决。这并不是道德败坏,也不是生性淫荡;这是她的天性。她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别人,好似太阳发出热量、鲜花发出芳香一样的自然。她觉得这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她也愿意把快乐带给别人。这丝毫无损于她的品格,她仍然那么真诚、淳朴、天真。”  小说中这一段评价罗西的话,饱含着毛姆对往日恋人的热爱和理解。  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妻子西里尔。两人相遇时,西里尔还是一位商业大亨的妻子。毛姆本来以为和她之间只是一段普通的露水情缘,然而,他终于不得不娶了她。从此开启了一段至死方休的孽缘。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她爱他,而他不爱她。这决定了矛盾无法调和。从最初道义出发,他确实可能有所亏欠,否则也不会终于被逼婚成功。但是,“道德准则,是为那些没有自主能力的人准备的。”个性强烈,情感深沉的毛姆,最终对她只剩下了憎恨。  从书中描述看,西里尔有她的魅力与个性。但并非一个讨喜的角色。她专横,撒谎成癖,虽然有时尚上的好品味和商业天赋,但做生意很不老实,几次因为经济欺诈而惹上麻烦。  毛姆小说中,那些虚荣乏味,令人反感的女性角色身上——多半是哪个作家的妻子或者画家的伴侣,总有她的影子。离婚三十多年后,西里尔去世,高龄的毛姆居然快乐地哼起歌来。  晚年的毛姆,似乎也印证了“寿则多辱”这句中国古话。  挚爱的杰拉德·哈克斯顿已去世。去世之前他们已经达成分手协议。杰拉德俊美,放荡,充满野性。他一生受毛姆供养,通过与毛姆的关系,他获得了凭个人能力很难得到的地位与物质享乐,但是他也恨毛姆使他不能成为他自己,使他得不到自由。  永辞了哈克斯顿之后,毛姆已经过了七十周岁。陪伴毛姆走到人生终点的是艾伦·赛尔,一个年轻时很英俊,但中年以后变成了圆脸胖子的男人,智力平庸,性格温顺。此人与毛姆的女儿丽莎、侄子罗宾,在毛姆最后的岁月中,组成了围绕着毛姆的亲情三角。  像所有的英式家庭伦理剧,因为遗产继承问题,这个三角关系剧烈地震动起来。发生了一些”罗生门“式事件,最后变成了一场官司,一桩丑闻,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尽管采用了最先进的羊胎素注射疗法,尽管到八十多岁仍保持每天早晨写作的习惯,时光在逼近,毛姆也不可避免地变得年迈昏聩,失去他长久以来对世界和对自我的掌控力。最痛苦的是文学创造能力也离他而去了。对于作家来说,丧失了创作能力,生命已经等同结束了。  忧郁、失眠,多疑,狂躁,神智不清但富于攻击性,在最后岁月,毛姆被医院确定为精神失常。他成了玛莱思科别墅里的一个令所有人痛苦不安的噩梦。  毛姆享年九十一岁。一八九六年,青春无限的他,在笔记本里写下这样明显属于年少轻狂的句子:”愿死亡如黑夜掩盖我的才华。“六十多年以后,被老病与虚无感折磨着的他,在床榻上哀求着身边人:”别让我活下去,让我悄悄地离开吧。“一个优秀的作家,用写作来创造自由。但最终,死亡才能带来最终并且绝对的自由————也许,当真诚如毛姆此言?

题目

他极之勤奋、自律。读医学院时,阅读量就惊人。成名以后,如达尔文,每天工作三小时。下午和大爿时间阅读。他揣想读者/观众/剧院,写「会卖的作品」。他做到了。他渴望金钱无忧的生活,也做到。他自称「最好的二流作家」,虽然近期《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卷1》后记中译者说「事实上他从未说过」。他讲述故事。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热爱旅行,恋人和工作伙伴杰拉德在不酗酒时是绝佳同伴,听得各路故事,讲给他。他将朋友、熟人写进小说,面目清晰可辨——当事人很少觉得可爱,旁人则为之捧腹。工作是他的生命。他的恋情、工作、生活紧密关联。他向所爱的女人求婚,未能成功。他唯一的婚姻始于女人的设计,是拖延多年才终结的灾难。(——如果他是同苏结婚了,又同时爱着杰拉德,他的故事会怎样?也许世俗幸福。也许爱比厌恶有更强破坏力。不过,他是毛姆,虽然偶尔将自己算计进糟糕的婚姻里去,终究精明冷静,无缘于惨烈结局。)多处无凭证且中译本多删节,作传奇看。3*。===10.26再读更留意与「国家」态度。

毛姆:不死的文学巨鳄

普通人只死一次,盖棺定论,从此长眠。名人要死两次,一次是肉身死亡,一次是传记出炉。大名人呢,死许多次,一本本传记陆续问世,一寸寸隐私翻出来检验,死了许多次都还死不了的,索性永垂不朽。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对于传记可能造成的“二次死亡”其实早有防备,他坚决反对泄露自己的私生活,不允许出版任何有关自己的传记,烧掉了手头的所有信件,还叮嘱文学经纪人,在自己死后也要照此办理。可惜,洞察人性的毛姆还是没有料到,人们对名人的隐私如此好奇,身边人如此不可靠,传记作者们如此技痒。1895年4月,奥斯卡·王尔德在伦敦接受了审判,被震惊的不止是公众,也有大量同道中人,“他们原以为稍微谨慎一些就不会惹上麻烦”,惊骇中很多人决定立刻前往欧洲大陆。通常,一天中去法国的乘客只有六十来人,而王尔德被捕的那天却有六百多位先生登上了跨海渡轮。这一年毛姆21岁,他从十几岁就知道了自己的性向“不正常”,王尔德一案让他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因为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英国的同性恋者生活在真真切切的恐惧中,担心被敲诈、担心被曝光、担心被逮捕,且毛姆本人又特别在意体面,他毕生勉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他对于传记的拒绝、对于个人隐私的过度保护,只有放在这样的语境下才能被理解。在毛姆人生的最后几年,英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变得宽容,不过当他1962年在《星期日快报》上连载自传《回顾》时,他对自己唯一一段婚姻的强烈不满还是引发了天崩地裂式的批评,他甚至被伦敦的绅士俱乐部所排斥,有匿名信劝告他“越早离开英国越好,记得带上你那个男朋友。”这一事件使得毛姆精神崩溃,在男友前多次流泪。他在一个多月后回到法国的马莱斯科别墅,至死再也没有回过英国。1965年12月16日毛姆去世。没过两周,侄子罗宾·毛姆就将毛姆是同性恋者的隐私揭橥报端,对于毛姆的意愿是严重践踏。微妙的是,两年后英国通过了同性恋法改革法案。毛姆未曾预见,他矢志所要掩饰的同性恋问题,在后世日益开明自由的风气中,不仅不再是问题,而成为前卫的标签。因此罗宾在六七十年代陆续推出的回忆录作品《与威利对话》、《萨默塞特和毛姆一家》、《摆脱阴影》、《寻找涅槃》,对于毛姆的“名气”也算不得伤害。毛姆遗嘱中有关信件、文件和日记的禁令一直有效,但是毕竟毛姆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全世界最畅销的英语作家,对这样一个“趴在百万销量上的老鳄鱼”,传记作者们自然是不肯罢手。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已有不下五种“未授权”的毛姆传记行世,其中特德·摩根(Ted Morgan)的《毛姆》(1980)与罗伯特·卡尔德(Robert L. Calder)的《“威利”: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生》(1989)影响深远。有关毛姆生平与文学的各类评论作品,更是蔚然大观,研究者特洛伊·巴塞特(Troy Bassett)开列了从1969年到1997年间的清单,一共341种。大约是出于时代变化与研究需要的双重考虑,到了新世纪,执行毛姆遗嘱的皇家文学基金会更改了条款,这使得传记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Selina Hastings)成为首个获准阅读毛姆通信、以及毛姆女儿丽莎记述家庭生活文稿的人,她于2009年出版的《毛姆的秘密生活》,也被称为“目前市面上唯一正式授权的毛姆传记”。在本书的中文版封底,印了第一个毛姆传作者特德·摩根的精彩总结:“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熟悉毛姆生平的读者看到这里不免疑问,假若1980年这些就已经不是“秘密”,那么赛琳娜·黑斯廷斯所要描述的“秘密生活”,到底有何新意?赛琳娜·黑斯廷斯曾是《每日电讯报》资深记者,对大众趣味了然于心,在写毛姆传之前还写过另一位特立独行的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传记,对挖掘“天才的私生活”颇具经验。与此前的传记作者们相比,她对于毛姆“秘密生活”的开拓,并不在于广度,而在于深度;并不在于单点爆破,而在于多层掘进。举例而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毛姆的同性恋情人们”或许是个轰动的话题,而在西方读者看来,这都是有了年纪的故事。因此黑斯汀斯不仅要写毛姆的同性恋,还要写他的异性恋。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所以写好那“正常”的“四分之一”可能是更具挑战的任务。在毛姆的一生中,他有过深爱的女人,苏·琼斯是他求婚的对象,却遭到对方拒绝,此后毕生难忘,两幅苏的肖像长期挂在他南法别墅的墙上。而有夫之妇西里尔·韦尔康是毛姆不喜欢的女人,却在不断的攻势下使他陷入婚姻的围城。婚后,擅于社交、追逐时尚的西里尔的确把家变成了伦敦社交中心,但是西里尔的超强占有欲又使毛姆痛苦异常。在毛姆与西里尔的通信中,二人的矛盾冲突十分鲜明,晚年毛姆在《回顾》中所表达的冲天愤怒也因此有了可以理解的空间。至于“古怪”的那“四分之三”,黑斯廷斯不仅从头细数毛姆的一个个同性情人,还要将他最重要的几段情事写得细密扎实。本书中的很多篇幅给了毛姆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从1914年相识到1944年杰拉德病逝,三十年的时光中有阳光也有阴影,富于活力、长于社交、品位杰出的杰拉德给予毛姆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帮助,但是他酗酒、纵欲、颓废,“在最后的十年中没有带给毛姆丝毫幸福”。写“情人”而不是写“情圣”,这是黑斯廷斯的明达之处。在书中,毛姆的另一个伴侣艾伦·塞尔也是作者颇费心力所在。1928年毛姆就与18岁的艾伦交好,后来艾伦接替杰拉德成为毛姆的管家、秘书和情人,悉心照料毛姆最后二十年的生活。无论地位、外形还是个人魅力,艾伦都不如杰拉德,他非常自怜,缺乏安全感,与毛姆女儿丽莎关系不好。纵然殷勤服侍有功,黑斯廷斯还是坦言:艾伦“操纵并整个毁掉了毛姆的余生——他与女儿的关系,以及他死后很多年间在世人眼中的名望。”赛琳娜·黑斯廷斯所要描述的“秘密生活”还事关毛姆作品的人物原型、以及毛姆本人与这些人物的关系。和众多小说家一样,毛姆对读者总是试图找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真身”是谁感到恼火,但是他在利用真实人物时几乎不做修改、原样照搬、甚至不试图加以伪装,因为这个特点,毛姆得罪了大量文坛朋友。他的小说《寻欢作乐》,写大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于是小说叙述者威利·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德里菲尔德的交往。不过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却是德里菲尔德的前妻、迷人的罗西。这个金发的丰腴女人生性风流,处处留情,却又母性十足、善良坦诚。德里菲尔德与罗西的关系,是传记作者阿尔罗伊·基尔想要一窥究竟的,可是愚蠢如基尔,恐怕难以明白人性中的复杂。熟悉伦敦文学圈子的人深心明眼,知道爱德华·德里菲尔德是照着托马斯·哈代刻画的,威利·阿申登是毛姆自己,罗西出自毛姆一生最爱的女人苏·琼斯,阿尔罗伊·基尔则在影射当时的“文学界总督”休·沃尔波尔。刻薄的毛姆将沃尔波尔的自私自利、精神饱满、毫无幽默感和虚荣的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结果当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一片骚动,按照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日记中的表述,沃尔波尔在《寻欢作乐》中被“活剥”了。在《寻欢作乐》中,基尔-沃尔波尔对于人物传记有着庸常的理解:“内容应当有好多使读者感到亲切的细节,另外,在这里揉进对他文学著作的全面评论,当然不是那种沉闷的长篇大论,而是虽持肯定态度却是透彻的评论。”“要把它写得含蓄,优美,比较微妙,还有,要亲切。”而阿申登-毛姆则指出:“你不觉得如果你彻底地把他的好坏两方面都写出来会使你的书更有意思吗?”我想,赛琳娜·黑斯廷斯一定是对毛姆的观点深有会心——彻底地写出好与坏两方面,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毛姆的秘密生活》没有伪装成一部正统的评传,也就是说并不同时并重生活与作品两方面,而是严重向生活部分倾斜,它不含蓄,不优美,有时尖刻,有时直白,写出了毛姆性格与人生的多重复杂性。从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说,毛姆一生太富有、太多产、太畅销、成功得太让人嫉恨,因此不容易在学院里找到“一流”位子。精英们不一定喜欢他,嫌他不够沉重;无产阶级也不一定喜欢他,嫌他不够浅显;但是中间阶级的人士天然地喜欢他,喜欢他对人性的探索、对欲望的悲悯,同样是这类题材,茨威格往往写得泪如雨下,但是毛姆写来就颇为冷静,还有一种英国式的俏皮。对于毛姆算是个好消息,当中国的中间阶级崛起,中国可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毛姆读者群。老年毛姆满面沧桑,常被比拟为鳄鱼、蜥蜴或者乌龟。倘若他地下有知,知道这部传记易名《毛姆传》,在自己逝世五十年之纪现身于中国,且大家贪婪地等着吞食任何关于他的八卦,不知他会作何表情,鳄鱼的微笑?蜥蜴的提防?乌龟的无动于衷?本文已发澎湃,请勿转载。

关于毛姆的思考

一些琐碎的个人想法。这本书不能说完全真实的反映了毛姆的一生,对别人来说,那会永远是个迷。作为传记它也并不是那么严肃,没有注明大量的引用材料,虽然作者尽力冷眼旁观以还原一个似乎更真实的第三者视角,但我不能不说对书中的描述存在怀疑,但既然读完了这本不算薄的书,那就姑且信之。第一次读毛姆也有好几年了,当时听说《刀锋》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很像,就看了一遍,发觉这本书比塞林格那本深刻许多,非常喜欢,然后开始关注这位作者,而两本书的两位主角——拉里与霍尔顿,或许只有在不谙世俗方面能有些相似。我隐约觉得《刀锋》是毛姆的巅峰之作(虽然当时只看了这一本),后来读了另两本挺出名的《月亮与六便士》和《人生的枷锁》,至少目前看来我的判断还是对的。我一直试图发现自己和毛姆之间相似的品质,尖刻或许算一项,而我也正在努力学习他严于自律的习惯,在面对情感方面也有共同点:因难以敞开心扉与羞涩而多少显得冷漠。不过看了《毛姆传》,我发现自己的父亲和他更相似(只不过他没有像毛姆那么成功),而我更像毛姆那位同样有写作志向但未成功便自杀早早离世的哥哥,这无疑是个奇妙的发现。毛姆是个积极入世的人,因青春期的贫困,他非常在意金钱,而后来他的确赚了大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笔较大的版税收入都能超过百万美元,换做现在的购买力大约是数千万的档次,后来提到他收藏的画又卖了一百多万美元,所以用现在标准看,他三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位资产上亿的富豪。他始终不是很喜欢戏剧,但戏剧让他真正出名、跨入名流交际圈,甚至结交了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出名后他再没有受到财务困扰,通过写作也获得了广泛的声誉,晚年被封了爵,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位成功人士,只不过在绚烂的背后还是有很多苦楚。他早年丧父丧母、寄宿学校不愉快的生活我早就知道了,通过传记又深入了很多细节。他是个双性恋,但相对更喜欢同性,他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婚姻,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势利女人看上她的社会身份与经济条件,死皮赖脸半强迫式地和他结了婚,多年后以离婚收尾,而毛姆依然支付了近三十年的赡养费给她——这件事无疑说明结婚应极为慎重才是,找个错误的对象简直是个灾难。不过毛姆生活的年代离婚相对困难一些,现在还好点。至少从书中来看,这女人是真心爱毛姆,但毛姆要是没有他那些「身外之物」,则很难说她还会爱他。这里涉及一个爱情观的问题,理想中那种纯纯的精神之恋似乎真的也只存在于理想中了,人是包含了很多东西的综合产物。毛姆年轻时脸也许有些魅力,但他身材瘦小、还口吃,总得来说外表不是出众的那类,但他通过才华、名誉、财富获得了别人的尊敬与喜爱,这似乎是个蛮励志的故事,但我总觉得有些不舒服。晚年他想起自己深爱三十年的同性情人杰拉德,用诗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关系:杰拉德依赖于毛姆提供的优越物质条件与较高的社会地位,而毛姆也承认他是用金钱将杰拉德绑在身边。杰拉德是个大帅哥,而毛姆认识他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这无疑像个钱色交易,杰拉德临终时曾痛骂毛姆,说毁了他一生,他被财富诱惑着日日花天酒地,没做出什么自己的事业——其实这又怎么能怪毛姆,还不是他自己愿意好吃懒做。而杰拉德是个酗酒如命、赌博无度的浪子,毛姆为何会在他身上倾注如此深沉的爱以至于在他去世后陷入可怕的悲伤,说到底还是因为杰拉德迷人的外表么,这真可悲,因为杰拉德很可能从未真正爱过他,他们只是各取所需在一起,毛姆付出了情感与钱,杰拉德满足他的爱的欲望另兼他的秘书。我觉得不舒服便在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爱情关系,但这种交易也不能说是不公平的,毕竟各取所需,只是临终前的杰拉德出言不逊显得愚蠢罢了。或许世上也没有什么理想的爱情关系,这只是我的问题,一来过于幻想,二来喜欢清高,这都不好,总会被现实打脸。毛姆的婚姻是失败的,而他之前也爱过另一位叫苏的女人,只是求婚时苏说和她上床可以,结婚没门,随后她嫁了个高大帅气的人——我姑且可以认为她始终看不上毛姆的外表。所以说人的喜好确实不同,有爱钱的,也有爱外表的,形形色色的人上演一出出戏,或许杰拉德与毛姆还算不错的一对,至少比较愉快的度过了三十年,三十年,这数字可真长。除了积极入世的一面,毛姆也有精神上痛苦无法释怀的一面,这促使他分析人性,寻求解脱。他去了印度,收集了后来写《刀锋》的素材,但他本人始终没有做到像书中拉里一样坦然、淡泊,在印度听圣者讲解时,他时常觉得听不懂,毕竟他曾经花了大量时间谋求世俗的成功,那些超然物外的东西他一时半会怎么会懂?这种追求名流奢华的生活作风也使毛姆很长时间里受到一部分清高之人的鄙夷,导致毛姆也自嘲自己只是二流小说家里靠前的——他的确不是梵高式的那种为艺术献身的人,他懂得享受生活,但我认为因此而降低对他小说的评价是无耻的,至少《刀锋》还是本简洁流畅、有所思考的上佳之作,《月亮与六便士》虽然存在人物性格的瑕疵,但也可算佳作。晚年的毛姆没能像他《作家笔记》后记中所写的拥有了平静的满足、别无所求,只剩优雅的等待死亡,因为难以抑制的情绪与智力因年老不断下降,临终前的毛姆变成了一个难伺候的人,坦白说,我觉得这种形象很难看,但他毕竟已经活了90年,在那个年代真可谓长寿。人太老了多少会有些古怪,以前看过一本日本作家写老年痴呆症的书,真可谓地狱景象,一点人的尊严都没有。总得来说,我敬佩毛姆,他是个勇于克服很多困难不断努力向上攀爬的一个人,即使在精神境界与写作上算不上顶尖一流,但这个人的一生是值得的,没有虚度;同时哀悼他事未成身先卒的哥哥。而通过了解他或许不能说是很真实的一生,对我也有诸多启发,首先是面对世俗的态度,再者是性与爱的关系——很明显,在毛姆那里两者是分开的。这本书充满了细节,显得有些繁琐,但非常适合对毛姆本人感兴趣的读者,不过你要是觉得他是个圣人,那就不用读了。

丰富且精彩的一生

有时候真的很难去评价毛姆,因为他的一生实在是太过于丰富,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如果读过这本《毛姆传》,是谁都不会忽略毛姆在文学作品上的多产、旅行的多样、以及复杂的感情生活。毛姆一生热爱写作,生活规律的他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仍然能够保证每天的写作时间。毛姆的一生充满了疯狂与痛苦,但写作却始终为他提供避风港,对于毛姆来说,写作时应该是他最幸福的时刻。毛姆著作等身,无论是小说、游记还是戏剧,都有数量丰富的作品,且绝大多数都能受到较高的评价。毛姆在30多岁时凭借戏剧写作随即走红,并在未来的人生中通过各种体裁的写作赚得了大量的收入,这些收入也为毛姆后来旅行和奢靡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市面上的旅行类书籍大行其道。无论是单纯的旅行游记,还是某种精神追求的自我探寻之旅,这一类书籍已经成为现今的宠儿,是大众十分喜爱的类型。这部《毛姆传》便可以认为是应景之作。毛姆就是个极爱旅行的人,整部传记中几乎可以看做是一次次的旅程。这些旅程涵盖范围很广,纵观东西方,你可以看到富有艺术气息的欧洲、魅力十足的亚洲、神秘莫测的非洲。毛姆作品的多产也正是由于其丰富的旅行经历,无论是小说还是游记,都能看到旅行中的种种有趣的故事。由于作品的畅销,使得他完全有能力负担的起昂贵的旅程,而作家身份又让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消耗,也许作家是个理想的旅行者吧。在感情生活上,毛姆的一生也是十分丰富。作为双性恋者(大多半应该属于同性恋),毛姆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也是后来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但他的个人魅力还是为他赢得了许多段感情,有热恋着却没能在一起的苏,有魅力十足却品行不端的杰拉德,有和西里尔的一段失败的婚姻,也有后来被依靠却背叛毛姆的艾伦。除了这些,毛姆对早逝的母亲也有极大的心理依赖,与女儿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直到最后的决裂),这些都丰富了毛姆的感情生活,也是他创作的源泉之一。毛姆身为作家,竟多次充当英国政府的间谍,也是其非常特殊的经历,而其也乐于其中。在此期间,无论是为政府收集情报,还是宣传战事,毛姆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的《英国特工阿申登》,也是描写这段间谍时期的见闻,受到了间谍类型小说界广泛的好评。毛姆的一生尽管如此丰富多彩,但文学史对其的评价却不是很高,毛姆也很少被当做经典作家。尽管毛姆的作品直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尤其《月亮与六便士》在中国读者群中地位甚高),但人们普遍将其评价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而已。我想有一定的原因是毛姆的同性恋身份和后期的一些做法使得当时的舆论对其评价较低,这使得后世的人也很难为其正名,而当世之人也可能把毛姆更多的当做畅销书作家。其实无论经典与否,我想毛姆作品的价值都是有目共睹的,而近期毛姆的作品又有一系列新的译作在中国出版,这也许会在中国再次掀起一股毛姆热。就这部传记来说,文章引人入胜(主要也归功于毛姆丰富精彩的生活和作者精彩的诠释),译文流畅,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标明一处引用出处(文中也多是陈述而已),无论是脚注还是书后都没有任何注明。相比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其无论是引用著作、论文、报纸还是某人的话,都事无巨细的明白标注,让我们看到的作者的专业与投入。对于传记来说,能够与做传者有所交流最好,其次是他的朋友后代。再次是各种资料的对比筛选,我想这部《毛姆传》应该算作是整理资料之作吧。

毛姆叔叔的一生——《毛姆传》

先看一些毛姆的作品再看这本传记会比较有收获。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25-1965/12/16),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国人最耳熟的作品应该是《月亮和六便士》。毛姆的一生都在用一双火眼金睛挑剔人事,百年之后他自己生活的面纱也被后人慢慢揭开,隐蔽其后的故事像他笔下的文字一样精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1. 他是个腼腆害羞的小个子,出生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里,母亲在他8岁时去世,悲伤伴随了他一辈子;10岁父亲去世后,他被送回英国叔叔家寄居,之后换上口吃的毛病,成名后他需要借助秘书与陌生人交流。 (有趣的是,许多年后有个自称毛姆家人的人跟他联系,那是生活在美国的毛姆家族的一个分支,见面后毛姆惊讶的发现,他俩几乎一样的长相,腼腆、忧郁,也是口吃。)2. 他以小说出道,而让他成名并给他带来巨大财富和显赫地位的是戏剧创作,之后他又回归到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演出遍布英国和美国,众多当红明星参与其中。正统英国文学很长一段时间不承认他的价值,因为他没有走在正统的道路上,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本皇皇巨著,如果说来说去无非是劝人随波逐流,遇事切莫越雷池一步,那么此书似乎也根本不值一读。” 毛姆自嘲处于二流作家中山的前列,就像他认为自己是二流桥牌手中的顶尖玩家一样。3. 他的毒舌让女王害怕与他邻座;丘吉尔是他的老友;梦露死前不久签了一份合同准备出演他的一部作品;他与卓别林惺惺相惜;他善意的安抚过陷入舆论漩涡的即将嫁给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辛普森夫人;罗斯福夫人也是他的粉丝之一……他的朋友圈非富即贵,数得上名头的文学艺术等等领域的名人纷纷踏入他著名的玛莱斯科别墅。4. 一战时他以秘密间谍的身份前往瑞士、苏联等国,为英国收集情报,并根据亲身经历写成《英国特工阿申登》一书,31篇里有14篇被丘吉尔砍掉;改编的电影由希区柯克导演;是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的新人入职必读书;苏联情报部门就此开始了对英国间谍小说的研究。二战时他又凭借自己在大众读者中的友好形象,奔走美国各地演说,拉拢盟友。5. 他说自己是1/4的正常,他真心爱过一个女人——温柔漂亮多情的苏•琼斯,甚至起了结婚的念头。如果她接过了他的求婚戒指,大概就没有后面糟糕的一切了。他始终耿耿于怀自己的婚姻是西里尔一手谋划的结果,离婚后直至西里尔去世的三十年里,他一直供养她,听到她的死讯他甚至拍手称快:这个女人让他一辈子生活在怨恨中。6. 那3/4,是他挚爱的杰拉德,一个一无是处的帅气又机智的无赖。杰拉德52岁去世,70岁的毛姆几乎崩溃。临死前,杰拉德埋怨说他悔了他。后来,一个懦弱胆小脾气温和絮絮叨叨的艾伦,渐渐成了他晚年的支柱。他们都担负秘书一职,这也是对外的公开身份——王尔德的案子让他们变得小心谨慎。7. 艾伦始终对自己的未来担忧,在他的挑拨和唆使下毛姆与女儿决裂,89岁的他歇斯底里的在报刊连载自己辛苦保护了一辈子的隐私、痛骂死去的前妻,甚至与女儿对付公堂。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躲在法国的别墅不敢回英国。8. 他的作品多源于真实环境中的人物,他也因此而遭人谩骂甚至吃官司。他拒绝一切潜在的传记作家来访,并明确死后不允许任何人写他的传记。在他91岁去世不久,迫不及待出版他第一本传记的是他曾经关爱至深的侄子。9. 死后他被葬在给他带来不快童年生活的坎特伯雷皇家公学院。此前,学院的院长曾求助他给予捐赠,毛姆借此提出死后葬在此处的遗愿。

一个作女是怎样逼疯大作家的

萨默塞特·毛姆作为一个伟大的会讲故事的人,一辈子著作等身,享誉全球,他的风流韵事和他的作品一样丰富多彩。“我几乎不停地恋爱,从15岁到50岁。”他与男人和女人都有过感情纠葛。感情经历丰富的毛姆,最终在40岁出头时栽在一个女人手上,被迫走进婚姻,结果这成了他这辈子最漫长、最悲惨、最具毁灭性的关系。他的妻子西里尔是一个漂亮又爱出风头的女人,这样心高气傲的女人显然没办法踏踏实实地生活,她的两次婚姻都成了悲剧,前夫和毛姆在离婚后都对她恶语相向。而她还险些像她母亲操纵她一样,试图摆布女儿走上她曾经追求的道路,幸好失败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让毛姆在近九十岁高龄时,还撰文谩骂。和前任分手后不恶语相向之所以被称作美德,是因为确实挺难做到。11913年,在向心爱的女演员苏·琼斯求婚未果后,40岁的毛姆备受打击。这是他一生最爱的女人,甚至多年以后提起此事,他还是充满后悔。除了把精力投入工作,他很快陷入了一段新感情。这年秋天,在邻居家的聚会上,他结识了西里尔·韦尔康太太。毛姆当晚表现得很风趣。大家准备出发去戏院时,西里尔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真希望我们不要去看戏了。我想听你说一整晚。”两人很快开始同居过上了小日子,毛姆也很欣赏她的欢乐和活力,乐于炫耀她本能的时髦,毛姆的身份和地位也让西里尔很有面子。圈子里的人都知道西里尔是毛姆的情人,但毛姆觉得这不过是成年人间的风流韵事。哪怕西里尔对他说“她疯狂地爱着他”,他也只以哈哈大笑带过。因为这时,西里尔还没有离婚。和一个已婚妇女风流快活是一码事儿,认真谈起感情又是另一码事儿了。西里尔比毛姆小五岁,父亲是个了不起的商人,但热衷慈善和宗教,弄得家里入不敷出。不知道西里尔母亲具体是怎样的人,但显然西里尔后来的工于心计很大程度上遗传自她的母亲。因为丈夫无法满足妻子对生活水准越来越高的要求,务实的妻子寄希望于让女儿多参加社交聚会,嫁个金龟婿。她最终锁定的目标是一个中年的美国人亨利·韦尔康,这是一个美国的制药大亨,彻底改变西药的药片最早就是他家公司生产的。当得知韦尔康去苏丹考察时,这个妈妈怂恿女儿直接追了过去。于是1901年,西里尔成了韦尔康太太。韦尔康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妻子——高尚、温顺、忘我,其实他大错特错了。西里尔热衷物质享受,她理想的婚姻是能过上奢华生活、举办首都最优雅的社交聚会、定期去欧洲大陆最时髦的地方度假,但很快她就对此不抱幻想了。丈夫虽然有钱,但婚后第一个家是租来的房子,往来的客人大多是白发苍苍的教授,参加的活动都要听取冗长科学报告,所谓的旅行大多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游荡,寻找各种医疗器械和制品,路况糟糕,也只能住简陋的小旅馆。更重要的是,人到中年的韦尔康在性上面也没办法吸引21岁的年轻妻子。尽管俩人有了一个孩子,但争吵从来没停止过。作为一个年轻姑娘,西里尔还有资本任性一回。到1909年,丈夫找到妻子疑似通奸的把柄,麻利地和妻子办了分居手续,并从此拒绝再提起妻子。分居后的西里尔则纵情享受自由,靠着丈夫提供的高昂生活费,她纵容起自己奢华的品位,成为一个渴望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女人。虽然还没正式离婚,她还是陷入一段段激情恋爱,也不乏有钱人追求她、资助她。当等她到了三十五六岁,成为“一个刚过最好时光的名媛”时,她开始焦虑了。丈夫随时可以正式提出离婚,但又没有一个富有的情人提出要娶她。人近中年,她又希望获得受人尊敬的地位和一大笔可以支配的收入。这时候,毛姆出现了。他富有、时髦、单身,是“伦敦最迷人的男人”。西里尔好像看到了未来,主动出击。2毛姆一开始也觉得西里尔有趣、有魅力,短暂、轻松、无牵挂的恋情显然有助于他疗养之前的情伤。当西里尔开始步步紧逼,尤其是提出想给毛姆生个孩子时,毛姆真正吓了一跳。随后西里尔一次意外怀孕、流产,让毛姆感到庆幸的同时,更意识到这段感情不会有真正的未来,他必须尽快脱身。西里尔本来就是毛姆感情的暂时过度,她对毛姆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有女演员苏·琼斯那样的魅力。何况,这时候毛姆又喜欢上另一个男人——帅气的杰拉德·哈克斯顿。这个男人未来数十年都会以秘书的身份跟随在毛姆身边。毛姆完全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这让他对西里尔更加没有感觉了。毛姆呆在西里尔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发现,即便躲到国外,西里尔也能很快追来。俩人交往不到一年时,西里尔又怀孕了,这次她铁了心要把孩子生下来。毛姆确信自己中了圈套,愤怒、惊愕,但又无计可施。1915年5月,西里尔在意大利给毛姆生下了女儿丽莎,此时西里尔仍然没有离婚。分居后,韦尔康从未原谅过这位妻子,只要他在场,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妻子的名字。妻子的信件他也不看,都由律师处理。这些信的内容也主要是要钱,或者对儿子的健康表示担忧。丈夫韦尔康对西里尔的怨恨与日俱增,当得知毛姆和西里尔搅在一起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个离婚的好时机。他要是高调离婚,西里尔会被认为是过错方,为此他开始搜集证据。西里尔当然不在意名义受损,她已经傍上毛姆这棵大树。但这消息对毛姆来说却是毁灭性的,如果西里尔真离婚了,他要是不娶她,也很不光彩,但毛姆从来没想过要娶她。为了逼婚,西里尔干脆自导自演了一场自杀闹剧,结果毛姆依然不愿做最后的承诺。律师建议毛姆花钱摆脱西里尔。在律师眼里,她就是一个拜金女,一个日渐衰老不择手段谋取钱财的女人,“娶她你就是傻子。”但让毛姆觉得尴尬的是,西里尔意识到他的同性恋倾向,这正是他不愿意公诸于世的。他知道,这个女人冷酷无情,随时会拿一些证据勒索他。毛姆不愿意娶她,但“不娶她我会后悔一辈子的。”这期间,毛姆大部分时间都在世界各地转悠,一部分自然也是为了躲避西里尔。离婚判决书下来,西里尔只能面对毛姆,让他履行诺言。而毛姆最不愿意见到的人就是她。一通争吵过后,毛姆勉强答应她,自己结束为时几个月的热带环游后,俩人就结婚。等毛姆不得不再面对西里尔时,他对婚姻的厌恶已经到了极点。1917年5月26日下午,俩人结了婚。毛姆实在太厌恶他的新娘了,都懒得看他一眼。婚后他的给妻子的信中还写道,“我娶你不是因为我爱你,这一点,你再清楚不过了。”3婚后没俩月,毛姆就接了英国政府的间谍任务跑到国外去了。等到一家人再见面,相处得还比较友好。“不知道将来会怎样”毛姆说,“只能抱着最好的希望,顺其自然吧。”在公共场合,毛姆夫妇看似相处甚欢,但私下里俩人的关系简直是矛盾重重。西里尔并非完全没有优点。她活力十足,这让毛姆十分欣赏。她也很有时尚品味,毛姆很重视她在戏剧服装和布景上的建议。毛姆戏剧演出后,都是西里尔安排演职人员聚会。但俩人生活中几乎没有共同点。西里尔虽然离了婚、长了年纪,但她和韦尔康相处时的那些毛病,到现在一个也没改。毛姆害羞、沉默寡言、高度自律,回避任何形式的感情流露。相较之下,西里尔容易激动、情绪起伏不定、自我放纵,喜欢大吵大闹,尤其在睡觉前。西里尔热爱交际,一掷千金,喜欢参加派对,不愿意一个人待着,不顾及毛姆有时渴望安静和独处的想法。她不明白写作对毛姆有多么重要,也意识不到丈夫工作完一天有多累。有时候毛姆写了一天累得要死,还要忍受妻子请来的客人闹哄哄的玩到凌晨。西里尔对装饰设计拥有非凡的眼光,喜欢给家里添置漂亮东西,花大笔钱买新衣服。她聊起这两个话题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你不跟我谈别的,只谈裙子和家具,”有一次毛姆发怒了,“你知道我有多么讨厌这两个话题吗!”西里尔喜欢时髦轻浮的人,丈夫的很多老朋友让她感觉不自在。她不能也不愿意一个人待着,不读书,也不打牌,对传统女工也没兴趣。,毛姆想找点事儿让她的生活忙碌起来,也被她固执地拒绝了。动不动就吵架,没完没了的责备,每年询问和考验毛姆是否对自己还有感觉。她发现丈夫在性上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毛姆是她认识的最好的情人,但她早就不吸引毛姆了。毛姆对朋友说,妻子对性的要求”贪得无厌、令人无法忍受”,跟她上床时不得不充分调动想象力。“我们结婚时,我43岁,你也不那么年轻了,”他冷酷地提醒她,“你不可能忘了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结的婚。在那种情形下,你得到了丈夫的恭敬、关心、仁慈和感情,你应该知足了,但你真的别奢望激情的爱。”西里尔怨恨丈夫经常自己出国旅行,她想跟丈夫一起旅行。但毛姆认为,她所谓的旅行不过是从一个豪华酒店搬到另一个豪华酒店。而毛姆和她的前夫韦尔康一样,都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去旅行,去寻找灵感,且经常让自己置身危险、简陋的环境中。“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得不到。”丈夫的冷漠让西里尔痛苦极了,她越是想激起丈夫的反应,丈夫越是向后缩。她大吵大闹,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毛姆都不愿意回家。“你知道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你对我说的那些话吗?没有人像你这样抱怨过我,唠叨过我,骚扰过我。你怎么还能盼望我对你有感情呢?你让我觉得可怕。你想一想吧,在46岁年纪,一个强壮健康的男人,常常得去喝杯鸡尾酒才能面对你。”4西里尔也知道,丈夫在和杰拉德·哈克斯顿相好着,这更让她嫉妒。两人争吵过于频繁,在毛姆看来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她时髦轻佻的世界不属于他,她咄咄逼人的占有欲令他反感。妻子残存的几丝年轻时的美貌他曾经欣赏过,但四十好几的西里尔尽管重视保养,但早已不复当年容貌。所有人都知道毛姆夫妻的关系紧张到即将破裂的地步。西里尔开始售卖家具,还做起装饰房间、公寓的设计生意。毛姆对她唯利是图的商人嘴脸更是厌烦,当得知陪伴自己二十多年的书桌被妻子卖掉,他表面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其实心里最终决定结束这场婚姻。西里尔做生意被评价“很狡猾”、“不老实”,在同行间名声不怎么样。一次西里尔哭着说,毛姆送她的中国金镶玉项链被偷了。她向保险公司索赔。几个月后,保险公司的员工发现她的项链在一家珠宝店出售,店员证实是西里尔卖给他们的。幸好退还赔款后,保险公司答应不再追查此事。这件事儿让毛姆看出妻子是一个缺乏诚信的人。差不多同时,毛姆发现西里尔也不只有一个情人。这反倒让毛姆很高兴。俩人开始认真讨论离婚事宜。但西里尔不想离婚,她很享受做毛姆太太的感觉,她也还爱着她的丈夫。毛姆甚至答应带着自己的男朋友和妻子一起共度一星期,“她要么忍受这样一个我,要么鼓起勇气跟我一刀两断”。俩人渐渐处于事实上的分居状态,尽管西里尔很沮丧,她也不得不承认婚姻走到了尽头。1929年5月,法院判决离婚。“我要做的就是交出一万两千英镑,乖乖地支付六百英镑年金,直到西里尔再婚。”毛姆写道。随着时间推移,毛姆对西里尔越发刻薄;他憎恨她花掉自己大笔的钱,而且还在持续,他无法原谅她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屈辱。虽然离婚后俩人很少见面,但他对西里尔的反感却变成了主动的、发自肺腑的厌恶。“他把我的生活变成了十足的地狱”,他说,并刻薄地称西里尔为“一个寡廉鲜耻的骗子……那个毁了我生活的婊子”,她不断向她要钱,毛姆说“她的嘴像妓院的门一样敞开着”。他希望西里尔再婚,但西里尔没有再婚,继续在经济上依赖她的前夫,直到死的那一天。他们主要通过律师交流,很少见面。毛姆明确告诉来访者,他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婚姻;如果被问到,他会愤怒地回绝,说这个话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5经济大萧条时期,西里尔的业务遭到重创,她还被美国财政部发现有真假两套账本。但这些令人难堪的事儿都不再和毛姆相关。毛姆和前妻交流的唯一原因就是一年与女儿见两次面。母亲对西里尔的摆布,西里尔也应用到女儿身上。丽莎17岁那年,西里尔安排她正式踏入社交界,在国王路的家中为她举办了一场难忘的舞会。自从丽莎走入社会,野心勃勃的西里尔决定不仅要让丽莎嫁得早,还要嫁得好。西里尔每时每刻事无巨细地监督着丽莎,丽莎得言行正确得近乎机械,一个八卦专栏作家形容她就像一只牵线木偶。这种干预直到丽莎宣布订婚的时候。未婚夫是圣詹姆斯法庭的瑞士部长之子、陆军中校文森特。西里尔对女儿的选择很失望,非要拆散这一对。在西里尔看来,未婚夫文森特就是个普通的小伙子,既没钱,也没有贵族头衔,配不上她女儿。但在女儿的坚持下,西里尔让步了。(后夫妻因战争缘故分开太久而离婚,丽莎又再婚)多年后,人到古稀的西里尔健康每况愈下,最终在1955年7月去世,时年76岁。毛姆从女儿处得到消息。“我不会虚伪到假装为西里尔的死深感悲痛。”他说,“她自始至终都从未停止过让我痛苦。”他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解脱,同时也摆脱了供养这个跟他离婚三十年的女人的责任。“啦啦啦,不用再给生活费了,啦啦啦。”他一边用手指敲着牌桌,一边唱到。毛姆既没有参加西里尔的葬礼,也没有出席在格罗夫纳礼拜堂举行的追思会,大家为了纪念她买雕塑赠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时他也没出钱。毛姆年近90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写本自传。毛姆最终写成了《回顾》,交给《星期日快报》在1962年的9月和10月连载。《回顾》最终未以书的形式出版,它显然是毛姆智力欠缺情况下的产物。整本书相当大的篇幅在肆无忌惮地谈论毛姆和西里尔的关系,言辞之恶毒令世人惊愕。毛姆告诉读者,西里尔多么死皮赖脸地追求他,用假名在罗马生孩子,他不愿意娶她,她就试图自杀,他们在一起时可怕的争吵,她做生意时的欺诈行为,一切都以单调乏味的口吻记述下来。结果这一次,毛姆被辱骂的信件淹没了,其中很多是匿名信件。典型的说法是:“所有人都充分意识到你过了怎样可恶、肮脏的生活,你是英国的耻辱,你越早离开英国越好,记得带上你那个男朋友。”西里尔昔日的朋友更是回应到“卑劣透顶”、“一部老朽、可耻的作品”、“卑鄙、肮脏、令人难堪的玩意儿”。作家戈尔·维达尔说:“随着《回顾》的连载,老毛姆亲手在他纪念碑下埋下了地雷,并将其炸得粉碎。”毛姆被击垮了。当年12月,他和陪伴他晚年的小伙子艾伦·塞尔搬到法国南部的马莱斯科别墅。直到他1965年去世,再也没回过英国。

我们和毛姆之间

单从传记内容来说,八卦了不少哈哈哈。最喜欢毛姆叔叔的一本书是《人生的枷锁》,作为自传性极强的一小说,它给了我极大共鸣,许多相似的经历。比如不幸的童年经历,喜欢上最好的朋友却遭背弃,甚至包括“毛姆传”里提到他不喜未安排的肢体碰触这些小毛病等等。看过许多软文,为内向之人辩护,然而许多人,如我,并没有毛姆的天赋作世界之门的把手,更没有丰富得令人目瞪口呆的经历作铺路,于是泯然众人,与毛姆分岔,继续着原先的痛苦。同时也感叹当前的文学前途黯淡,有一点原因,便是社会的上升途径逐渐地固化,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式服务,头焦额烂的面试与入职,回到私领域也无时无刻承受着现实的引力。如此,有多少有志文学的人能够去体验和洞察生活,顶了天的也只是畅销书的前列,鸡汤遍地,故作矫情,言之无物,正如上面所有的文字一样。

现实而又傲娇高产的毛姆

《毛姆传》是我这二个月来看得时间最久的一本书,当然不是说它生涩难懂,不具趣味。相反,它读起来是很轻松的,正如副标题“毛姆的秘密生活”揭示的一样,它其实特别能够调动起人的好奇心、窥探欲,内容顺畅,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我之所以读了那么久,是因为读得断断续续,读上几十页,总要搁置一段时间,不想太过揪心。看完全书后,终于可以理解毛姆为什么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明确表态不愿出自传,他真是太机智了。无奈,市场是需要这本书的,更别说是关于私密生活的,即使我看后有些失望,但不可否认它较为真实的展现了毛姆的一生。失望的原因是之前把毛姆想得逼格太高了,当真相还原时,不管是以作家的身份,还是剧作家的身份,他都太善于迎合市场了。这从毛姆给凯利传授心得时就能清楚得看出来,“大众想要什么你就给他们什么,这一点很重要”。而他,无疑也是这一条法则忠实的践行者。“毛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理解观众,知道如何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为什么要迎合市场?因为他需要钱。1908年,他在笔记本上写,“我憎恨贫穷,我讨厌为了维持生计节衣缩食。”对于一个从小缺乏情感安全的人,财物安全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替代品,我们也能够充分理解“金钱对于他伟大而势不可挡的意义”。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随叔叔婶婶生活,多少还是有寄人篱下之感,又带有口吃,搁谁身上,谁不自卑啊。幸好毛姆天资聪明,又肯努力,渐渐因一些小成绩有了自信。后来,“在叔叔婶婶的引领下,他慢慢接受了自身所处的阶层的习俗,并将其视为自然,他开始认为自己条件优越,变得势力起来,对商界人士一副屈尊俯就的态度,抱怨夏天闯入惠斯泰布尔的伦敦人,觉得他们鄙夷不堪”,没错,他竟然由自信变成傲娇了。这一心理变化,实在快速的让人不敢置信,书中也仅仅用了三页篇幅便带过了,至今对我而言,这仍是一个兴趣点。这种傲娇还表现在,“毛姆很坦率,也许太坦率了,他认为创作这类东西太过容易。不必费心思隐瞒构思有多轻松,写起来多容易、多快”。他觉得是剧本的难度被夸大了,甚至得意的写到,“我脑子里总是同时装着一打戏,当一个主题出现时就会自动分出场次,每一‘幕’都直勾勾地盯着我,所以,写完一部戏的第二天就开始写新戏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有才华人家就是任性。毛姆的傲娇并不是对所有事情,他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甚至是很谦卑的。“毛姆是个狂热的自学者,无比自律、勤奋,他的阅读量惊人,不仅读英文的文学作品,也读法文、德文、俄文和意大利文。两个月内他读了三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莫姆森的两卷本《罗马史》和一大半朗松的《法国文学史》,几本英文和法文小说,两本科学著作和一部易卜生的戏剧作品”(求学时);“毛姆从不自视高人一等,也不把病人仅仅当成医学榜样”(在医院实习时);“毛姆喜欢简单的工作氛围,黑暗中的观众席和空荡荡的舞台。他享受轻松的同志情谊,大家在煤气灯照亮的化妆间里聊闲天,开玩笑”(在创作戏剧时);“我本是一个谦虚且受人尊敬的人,但知识界不仅对我不理不睬……还像路西法那样用力将我抛入无底的深渊。我很惊讶,也有点受伤”(在面对质疑时)……。之所以说毛姆是现实的,是因为他总是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在看到王尔德因同性恋的身份公开带来的麻烦后,“他十分珍视给人一种恪守常规的表象” 。他在《一个体面的男人》里写,“一个人只有非常坚强,非常自信,才能违背通常的观点,如果你不具备这些特点,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就像凡夫俗子那样随大流吧,走老路至少是安全的。不刺激、不勇敢、相当无聊,但安全极了”。于是,毛姆通过“斯芬克斯”巧妙的处理了关于他的私生活问题,编造他和一个旅店老板女儿的感情纠葛来避开大众的视线。因为现实,所以总保持着清醒,在这一点的把握上,毛姆做到了极致。“写作需要久坐,毛姆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因此,他骑马、散步,每个星期去巴思俱乐部打一次壁球,但几乎任何休闲活动都不如打一场高尔夫球让他开心”(身体方面);“评论家们指责我为大众写作,我并没有真的这么做……我只是用那部分服务于目的的自我撰写喜剧。目的就是让大家开心,我的目的达到了”(戏剧方面);“我意识到过去我过多地向所谓的大众品位妥协,很多作家由于贫穷被迫考虑这样或那样写是否会影响数的销量,但我认为让任何这类想法影响到我都是可耻的”(对作品全面的认识)。我所理解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先生,是位现实而又傲娇高产的人。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关于毛姆

金钱观《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在人到中年放弃工作,抛妻弃子,过上了贫穷但自由的生活。《刀锋》中拉里最后放弃了丰厚的遗产,选择当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现实中的毛姆,对金钱看得比较重,但并不吝啬,特别是对自己爱的人,也帮助了很多落魄的文人。“我发现金钱就像第六感,没了它,你就无法最佳的发挥其他五感。”他这样写道。每一个便士都至关重要,读科莱斯发来的结算表时,任何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我憎恶贫穷,”1908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讨厌为了维持生计节衣缩食。”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毛姆而言,金钱在很多方面意义重大:金钱能给他带来人身和艺术自由,允许他在愿意时出手慷慨,必要时换取宁静,他买得起最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他青年时的物质匮乏。坎坷成名路尽管毛姆最终获得了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写小说、戏剧的收入超越狄更斯,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但在一步一步成名之前,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间,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折,经过不断的写作尝试,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加上钢铁一般的决心让他挺了过来,没有中途放弃。得知《杰克·斯特劳》 也不受欢迎时,毛姆几乎要放弃了:看来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回去当医生了,回圣托马斯医院复习一年,再找个船上的外科医生的差事干,至少有机会旅行。不过,曾被十八个剧院经理拒绝过的《弗雷德里克夫人》成为毛姆踏上名利双收之路的第一步。《弗雷德里克夫人》上演前,毛姆解释道:“我思考了经理们想从一部戏中看到些什么:显然,这得是一部喜剧,因为观众想笑;尽量要有戏剧冲突,因为观众想激动;带一点情感戏,因为观众会喜欢;还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些东西同样重要,什么样的角色对女主演最有吸引力?一个美丽的女投机家,有贵族头衔,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答案很明显。“只要这一点确定下来,其余的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爱情之路那时人们对同性恋还没那么包容,所以毛姆对自己的性取向一直很保密。后来毛姆说自己四分之一的同性,四分之三的异性恋。但实际情况更可能是,与他说的相反。毛姆一生主要喜欢两男两女,他们也是毛姆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个人,两男是杰拉德和艾伦,两女是苏和西里尔。毛姆曾买好戒指向苏求婚,可是被苏拒绝了,并对毛姆说“如果你想和我上床,可以,但是我不会嫁给你。 ”虽然多年后再见苏,她已成为一个胖胖的一般人,但对毛姆来说这依然是一生的痛。而西里尔对毛姆来说就是一个人生悲剧了,可以说西里尔可能是毛姆人生中最厌恶的一个人。从宣读结婚誓词时因为厌恶懒得看她一眼,到最终终于离婚后,对西里尔越发刻薄,憎恶她花掉自己大笔的钱,这些都说明毛姆无法原谅西里尔带给自己的痛苦,对自己造成了极深的伤害,曾刻薄地称称西里尔为“一个寡廉鲜耻的骗子......那个毁了我生活的婊子”,她不断向他要钱,毛姆说“她的嘴像妓院的门一样敞开着”。人生哲学尽管毛姆获得了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毛姆总是很好奇,总是在寻找,渴望找到一种生活模式或者目的,毛姆常年贪婪阅读大哲学家的著作,从柏拉图到罗素,从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到《奥义书》,但从未找到能给他带来安慰的信仰。他无法将自己融入某种无所不包的信条之中,于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理论,即“人类存在的原因未知,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来世不存在”等等,给了毛姆极大的启发, 他比较相信,“生命没有理由,生活没有意义。”在《刀锋》中,青年拉里见到战争中好朋友的死亡,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寻找获得救赎。现实中的毛姆也许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因为这本身就很难,就像“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原来你是这样的毛姆

关于毛姆,了解不多,此前只读过他的《月亮和六便士》、《刀锋》,读过毛尖写的《我的叔叔毛姆》(以为毛尖真的是毛姆的侄儿,为此还被朋友嘲笑了),看过这本书的书评《毛姆叔叔,你睡遍了半个世界的帅小伙,还敢说自己只有四分之一是弯的吗?》。读完此书才知道毛姆的作品居然如此之多,但考虑到他如此勤奋自律,成为一名高产的作家也不足为奇。没想到他学过医、亲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并充当了英国情报人员、靠写话剧实现了财务自由、周游世界(还来过中国)。在注意力难以集中、看书进度奇慢的最近,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了。作者简练、客观、不失幽默的笔触读起来很顺畅。

一个难题

毛姆一生都致力于在体面的公众形象与放荡的私生活之间维系微妙的平衡。在公众面前,他严格以爱德华时代老派绅士行为准则要求自己,以体面绅士的外壳保护自己在社会属性层面的安全,极力避免与绅士行为准则发生任何形式的公开对抗,例如,自从少年时代目睹偶像王尔德一夕之间身败名裂的悲剧后,他选择在大众面前终身隐瞒性取向,即使在大众对同性恋态度十分宽容的1954年,他仍然拒绝在文化圈声援同性恋行为的请愿书上签名。这些努力大概是有意义的吧?正如传记中所述,对于不甚不了解毛姆生平的读者们,“毛姆等同于大英帝国,毛姆就是英国绅士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在私生活领域,他安静却坚定地站在爱、性、浪漫与母性的一边,在漫长的一生中不间断地陷入恋情,持续着一种在社会公众道德视角下放荡不堪的私生活,借用他自己的原话“我过了很多年堕落但并非不快乐的生活”。然而晚年理性的自制力减弱后,他在回忆录《回顾》中放纵自己的怨气,用及其恶毒的词汇攻击前妻,将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肆无忌惮的全然归罪于前妻,并以受害者口吻痛陈了自己遭受的痛苦。严格说来,公开承认自己的婚姻不幸对于绅士们而言就已然有与“不体面”沾边的危险,何况毛姆居然以如此恶毒言辞攻击已去世的前妻,这在当时显然达到了惊世骇俗的效果,轰动了整个英国上层文化社交圈,毛姆一生致力维持的绅士形象瞬间崩塌,他被辱骂信件淹没,在俱乐部受到了公然排斥。作为一名坚定的犬儒主义者,毛姆只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偶尔发挥他的刻薄与才智,对社会规则冷嘲热讽一番,他绝非一个能够公然与社会对抗的勇士。因此,可以想象毛姆面对来自大众铺天盖地的恶意时会有多么痛苦恐惧,他情绪崩溃,多次痛哭,随即逃离英国回到法国里维埃拉的别墅居住,终身未再踏上英国国土。敢于公然与社会规则对抗的勇士大概已达到英雄主义的境界?我辈早已在生活中缓慢受锤之人不敢妄自揣摩。但即使像毛姆这样拥有巨大名望和财富的犬儒主义者,在处理社会压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时都需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才勉强维系平衡,一旦晚年理性能力减退,一生的孜孜忙碌都在顷刻间被打翻。作为一个内心并不全然与社会通行规则一致的人,存活于世最大的苦难恐怕就是如何在这个被社会规则严密监控的世上谋求内心与身遭环境的适应。拿毛姆小说中的人物举例, 《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不出世的天才,降生于世大概是肩负了创造非凡成果的任务,这类天才要么无心、要么无力关注与自己的天才不相干的领域,正如张爱玲在《天才梦》里表述“除了发展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斯特里克兰德也正是这样一个天才,他将生命中全部的热情都使用在完成天才的使命之上,以至于在世人眼中荒谬绝伦,天才们的精力实在不能够分给社会规则丝毫,于是很多天才们在天才领域之外的世俗生活中度过了悲壮凄怆的一生。身为人类大多数的普罗大众,没有天才这一使命加身,隔离社会的能力大概比天才们要软弱的多,虽然早已明白,茫茫众生存留于世的痕迹不会比一条水纹划过河流更明显,我们心灵的痛苦与挣扎相对永恒的宇宙则更可能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可对于当下挣扎于世的我等而言,一粒尘埃与宇宙摩擦时瞬间产生的全怒哀乐足以构造一个天堂或地狱般的自我世界。既然不能够窥测勇士的境界,那么我们这些平凡渺小的个体又能怎样处理内心与社会的关系呢?乐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样步调的人大概会轻松些,无需面对自我拷问这一环节,只需追随前人,将全副精力去追逐符合社会价值观意义上的成功即可,这里并无丝毫轻视他们的意味,人能够坚定毫不动摇的去追求符合社会价值观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件天大的幸事,这帮他们避免了太多的内心冲突与自我损耗,他们这一生要承受的折磨主要围绕着自己追逐的现实目标是否能实现而开展,并不需要承受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不符这一虚无缥缈的难题。而身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节奏不一的少数不幸者,他们该如何自处?压抑内心,遵从社会规则行事的确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些,可这份安全往往以失去快乐和自由为代价,这份代价是否值得?即便遵从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获得了片刻安全,这些人是否真的有能力将循规蹈矩的生活维持到生命的终点?生活远比小说曲折凶险,恐怕谁也难以预见到真实的答案,即便是毛姆,也曾在中年时为安全计结过一次婚,虽然他甚至在婚前就后悔了,并且最终在分居多年后离婚,从此在里维埃拉过上了全由自己一手掌控的生活,可若是没有这场婚姻的尝试,毛姆恐怕也难以最终下定决心,明确自己不适合婚姻生活吧?所以面对这个无解的难题,果断干脆的结论怕是难以令人信服,当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之时,取得生活平衡的道路恐怕各不相同,作为他人生活旁观者的我们,只要能够体谅到他人生存之艰辛,不以自己价值观妄加评判即可。可是,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又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难题?以我今日之能,我唯一确定的是,自己并不知道答案,或许将一切交付给时间与命运更加适宜。

毛姆的秘密生活

毛姆的秘密生活小贝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27期 近年来,毛姆在伦敦的遗产管理方调整了开放政策,塞琳娜·黑斯廷斯成为首个获准阅读毛姆通信和毛姆女儿莉莎记述其父家庭生活的文稿的人,并据此撰写了《毛姆的秘密生活》。毛姆23岁时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兰姆贝思的莉萨》,10年后转向戏剧创作。成功成为剧作家后,他暂时摆脱了创作小说这件苦差。他回忆说:“谢天谢地,我在观看日落的时候,再也不用想着如何描写它了。”毛姆是一位最为世俗的小说家,但总是着迷于那些弃世的人。大概是因为年轻时他在德国海德堡听过关于叔本华的课程。后来,他坚持每天早上阅读哲学著作。“我习惯读几页哲学书来开始新的一天,就像晨浴有益身体,这一习惯有益心灵。我就这样随意读了世上多数伟大哲学家的著作,试着到处学点东西,或是就摸索穿行于迷宫般的人生丛林,对必定困扰每一个人的问题有所领悟。”毛姆晚期的作品《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一样,集中表现传统、享乐的人生和寻求自我实现的人生之间的紧张。《刀锋》中的拉里·达雷尔游遍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财产分给亲友,自己回美国当自食其力的出租车司机。毛姆70岁的时候曾对小说家伊修伍德说,他未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回到印度去研究商羯罗的思想。在毛姆笔下所有的人物中,只有拉里找到了幸福。毛姆的作品非常畅销,但现代派评论家们却瞧不上,认为《人性的枷锁》更像上一代人的作品。英国华威大学教授杰瑞米·特瑞格劳恩说,这是因为他们只关注毛姆作品中传统的一面——他的情节和悬疑设置、对各种国籍和身份的人物的描写,而忽略了他原创的一面。“如果说他不是一位现代主义者,至少他是最早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把讲述者放在前景中,文本中套着文本。”

在毛姆的伤口上撒一把盐

by 谷立立作家出于自保往往忌讳传记。毕竟往事已矣,借传记重来一次,总不是什么赏心乐事。万古流芳当然好,怕只怕热衷八卦的后人无所不用其极,一路深挖下去,将陈芝麻烂谷子的糗事抖落一地,反搅得逝者耳根不宁。1955年,年过八旬的萨默塞特•毛姆在接受采访时声称传记是一种“无意义的写作”,并以“我的生活注定乏味”为由断然拒绝。只是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在他去世多年以后,他一生苦心孤诣想要保守的秘密,却被传记作家塞琳娜•黑斯廷斯的《毛姆传》轻易地挑了出来。细看毛姆的一生,不难发现上述那番话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他的人生如此丰富,非但不“乏味”,简直可以说是“无愧于此生”。除了因父母早逝、在小镇上度过的童年之外,他的一生可谓顺风顺水。当同时代的作家还在为五斗米焦头烂额之时,他已经早早地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富足的生活练就了他的毒舌,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藐视群雄、指点江山;他一掷千金购得豪华别墅,大办酒会、夜夜笙歌;他和丘吉尔是终身挚友,也曾把英国女王、温莎公爵请到了自家的餐桌上……让毛姆一生沉浸其中同时又讳莫如深,甘愿以“乏味”为借口拼命掩饰的无非是他的同性恋者身份。1896年,毛姆还是一个毛头小子,尚在伦敦学医。每日里,他被高度腐烂的尸体和妇女分娩的惨状折磨得疲惫不堪。因为实在“忍不住”,他开始尝试写作。他在笔记里虚构了一段青年男子和中年男人之间的对话。对话中,年长者无不挑逗地告诉小伙伴,“如果我现在是你这个年纪,我想我可能觉得你是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但其实,我觉得你是个可爱有趣的男孩。”从此,“亲爱的伙伴和我那孤独的青年”就伴随着他(光芒甚至盖过了他的前妻西里尔),直到人生的终结。自王尔德被捕入狱之后的70年里,英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始终不甚宽容,有着同样爱好的英国作家更是心有戚戚,“活在真真切切的恐惧之中”,唯恐一不小心就和这位“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派大师一样身败名裂。对于洒脱的人来说,他人的议论倒是无关紧要,但毛姆从来不是洒脱之辈。他宁可用种种借口加以掩饰,也不愿自己的私生活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年轻的他虽然不尽明白王尔德的出柜与自己的生活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利害关系,仍然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并把这一习惯坚持了下去,一隐瞒就是一生。毛姆一生勤奋,著作等身,但尴尬的是他终究无法跻身文学大师之列。这和二十世纪初英语文学人才济济、大家频出的现状无不关系,也和毛姆本人的写作喜好密不可分。1902年,毛姆初登戏剧舞台,他“严肃的知识分子”哥哥哈利批评他的作品过于“琐碎肤浅”,并提醒他“野心勃勃的社交生活”将会不利于他日后的创作。毛姆不以为然,自称“我过的日子就是琐碎肤浅的”。毒舌的他早早地窥见了自己的将来:获奖与否无关紧要,能否 “让泰晤士河起火”才是正经事。他太聪明,知道阻碍自己继续走下去的最大障碍不是“野心勃勃的社交生活”,而是如何管好大众和舆论的嘴巴。黑斯廷斯显然深得毛姆的真传。记者出身的她有着异于常人的嗅觉神经,同时,长年传记写作的磨砺,又让她在挖掘名人隐私方面经验十足。“大众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既然毛姆当不了大师,那就不必奉上神坛。这样的毛姆是人,而非神。既然是写人,当然少不了写写生活、谈谈人生,捎带着曝一曝家长里短、闲话八卦一类的猛料。但黑斯廷斯并不仅仅限于此,《毛姆传》极力揭示的还是隐秘生活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因素左右下,他是如何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作家毛姆。我们常说艺术拔高了生活,同时也忽略了两者本为一体。《巨匠与杰作》里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即是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品。世人只道毛姆是个同性恋者,是百分之百的怪人,殊不知这种“不正常”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只占据区区“四分之一”,剩下的部分其实再正常不过。如果刻意将其忽略,那么写作必然以偏概全。尽管刻薄的毛姆一再冷冰冰地宣称自己唯一的希望是“不要再被任何激情所捆住”,尤其是女性。但真实的毛姆从来不是“厌女症”。他早年寄情于两性情爱,三番五次向心上人求婚,却惨遭拒绝。40岁的毛姆深受打击,从此心灰意冷,与不爱的女人草草结婚了事。显然,合法的性生活不是他结婚的目的,如何既能保有老牌绅士应有的体面,又能维持他和男友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如果把毛姆的一生比为一出精彩绝伦的戏剧,那么他的婚姻必然是其中最黯淡、最沉闷的一幕。因为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人生大戏里,留给婚姻的角色只是一块华丽的遮羞布。在戏剧表演中,有一个派别叫“体验派”,要求演员深入角色内心去揣摩,去体验人物的真情实感。这样说来,大多数作家都是个中好手。因为如果离开了素材,他们的创作就将是无米之炊。毛姆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他深信“作家不能等经历来找他,他必须出去找经历”的道理,既然婚姻已经为他关上了一扇门,他大可走出门去,走得越远越好。于是,“出去找经历”(或者说找乐子)的想法,拉扯着毛姆抛家弃女,带着温柔可人的男秘书绕着地球一转就是大半圈。从此,他写扣人心弦的谍战、写邮轮上饶舌的妇人、写酒会里烂醉的同行、写殖民地的英籍侨民,并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然而,就算走到了天边,毛姆还是忘不了家中的悍妇。他的偏见没有消失,反而越发浓烈,“只有将阴魂不散的回忆变成白纸黑字方能得到解脱”。从《人生的枷锁》到《月亮和六便士》,从《面纱》到《刀锋》,低能、愚蠢、贪得无厌的拜金女,长期霸占着毛姆的文学领地,几乎可以为他笔下的女性代言。他把无爱婚姻的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写了个透,焉知其中没有自己的影子?晚年的毛姆听闻前妻西里尔的死讯,竟敲起桌子大笑,因为他知道,他总算卸下了那具“人生的枷锁”。其实,早在1944年,当毛姆一生中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死后,他的人生就已经宣告结束,余下的日子不过是苟活罢了。毛姆一生精于算计,到老来还是被亲侄子摆了一道。死后不久,他精心织就的华丽面纱就被尽数揭开,所谓的“秘密生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而黑斯廷斯所做的不过是在他干枯、萎缩的创面上不多不少地撒了一把盐,只是血已经流尽,也就无所谓痛不痛了。

毛姆:二流作家最前列?

在1938年出版的自传性写作《总结》中,萨默塞特·毛姆回忆了从一名成功的剧作家转型为小说家的缘由:“不知道是不是成功并没带来我期望的一切,也不知道是不是对成功的自然反应:当我刚刚稳固地奠定了自己流行剧作家的地位时,我昔日生活的点滴回忆立即涌上心头让我苦恼不已。”这些事情包括少年父母离世,家庭破裂,自由跟随叔叔长大,缺乏父母关爱;从法国回到英国,入学后因为语言隔膜和口吃造成的交流困难;在圣托马斯医院学习时候的厌恶感;自身性取向造成的困扰,“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同性恋”;社交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如此等等。这些记忆交织在一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有以小说的形式写下了,才能得到释放,重获安宁。最终完成的这部小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人生的枷锁》。《总结》对毛姆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既非自传,又非回忆录。他在书中总结了他如何成长为一名作家,一个畅销剧作家,还谈到他崇拜的一些写作上的名人,总结他的写作之路,唯一没有涉及的就是他的生活——他对他的情感生活讳莫如深。毛姆曾经在访谈中提及他为何反对文学传记,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现代作家的生活本身就是无趣的。”现代作家的生活很无趣吗?仔细回味一下,相比较当代作家们困守书斋,完全依靠想象力支撑起来的作品,毛姆时代的作家都做了什么?想想纳博科夫贵族式的童年,流亡巴黎,辗转美国;想想海明威在西班牙内战中的作为;想想奥威尔在巴黎和伦敦的自我流放生涯;想想马尔克斯在巴黎阁楼上的那些岁月,就知道那个时代的作家都在创造历史。而毛姆的一生更是精彩纷呈,用传记作家特德·摩根的总结说,毛姆的一生是下列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放荡不羁的浪子——值得提及的是,当纳博科夫、海明威、奥威尔、马尔克斯在巴黎都过着一种自我流放式的贫困生活时,毛姆已经是名利双收的巴黎名人。他还是一个成功的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间谍——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为了摆脱他新婚的妻子,还为了亲眼看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生活过的地方。他还是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当他带着英国情报局的秘密任务到达纽约时,《纽约时报》劈头就说:“萨默塞特·毛姆以英国特工身份来到美国!”他还是自狄更斯以来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他的书被翻译成了已知的所有文字,售出了数百万册,其中最著名的《人生的枷锁》是二十世纪拥有最大读者群的虚构作品之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为《时尚》杂志撰稿,每个短篇已经高达2500美元。二十年代末,美国股市崩盘,经济崩溃,数百人万失业,毛姆的剧作依然在各大剧院上映爆棚,而当时的杂志《大都会》甚至给他的短篇小说开出了一字一美元的天文数字的稿酬。三十年代末,在毛姆声望的顶峰时期,他参加媒体访谈,两分钟就可以赚得500美元,当时的作家无人能比。他最开始在伦敦租了一套五层楼的别墅,租期八百年——我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了数字——更不要提后来在法国境内地中海度假胜地里维埃拉买了九公顷的土地和一套别墅,后取名为玛莱斯科别墅:他的后半生基本就在这里度过。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功只有两种:一种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世俗意义上的。这两种成功并非截然对立,对作家而言,首先渴望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拥有了名望与地位,拥有了安稳而无后顾之忧的物质保障,他才可能追求文学意义上的成功。当然,很多作家是身后暴得大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这样的城成功不是来得太晚了,多多少少是一种遗憾,我们会无数次幻想,如若没有生活的困境,他会不会创作出更多伟大的作品。苦难的生活可能有益于写作,但对作家而言,苦难带来的更多的是写作的困境和绝望,毛姆很早就意识到,很多作家夸大了苦难的道德价值:“我知道苦难无法使人更高贵,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琐、狭隘、猜忌,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在细小的事情上面。它没有使人超越人本身,却使人称不上真正的人;我曾残忍地写到,我们不是从自己的苦难,而是从他人的苦难中才学会了顺从。”还有一种作家是拥有了名望与地位之后,再也无心写作,从此坠入平庸,成为时代的阴影。但是毛姆不同,他很早就意识到他有一种写作的天赋:“我天生富有洞察力,拥有写对话的诀窍……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不会停下来思考写得好与不好。”他喜欢阅读,“它是种必需,如果剥夺一小会儿我阅读的权利,那我就会像瘾君子被剥夺毒品那样躁怒”;他喜欢戏剧,“把人们说的话写在纸上似乎没有建构一个故事那么难”;他对社交如此感兴趣,无论多忙,总会忙于绚烂的社交生活,他受邀参加高雅人士的聚会,他一直对观察这些人的道德习俗有浓厚的兴趣,并收集有用的材料用在他的创作里,他总是穿行于伦敦各大社交圈子里“带着职业文人所特有的含蓄和疏离”。英国传记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捕捉到了毛姆生活中的精髓:写作与社交,这两者并行不悖,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毛姆是以一名成功的剧作家登上文坛的,他的编剧生涯持续了三十年,成功的剧作接连上演,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望、财富和魅力,他的作品被搬上了全世界的舞台,拍成了电影,翻译成了多国语言,成为大众生活,尤其新兴的中产阶级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随着曝光度的增加,社交圈子的拓展,认识的名人越来越多,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保护自己生活的本能反应。黑斯廷斯书写的传记原名就是“毛姆的秘密生活”,特指他的情感生活的复杂性:即所谓的“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同性恋”。但是这种想法只不过是毛姆的一厢情愿。很早的时候,毛姆就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在圣托马斯医院学习时,为了说服自己功能“正常”,他偷偷去找了一个妓女,还染上了淋病,就为了证明他是正常的“双性恋”。毛姆的时代,伦敦有着广大的同性恋人群,存在着繁荣的亚文化,一个谨慎的社交网络,各种男性卖淫者。但生性挑剔的毛姆是不可能去这些露天市场的,最适合他的地方就是一些沙龙女主人提供的“安全屋”。他同时十分珍视给人一种恪守常规的表象,既然可以接受女人的性爱,说明他还是正常的,可以通过婚姻来纠正自己性取向,至少可以允许他作为异性恋者进入上流社会。这种渴望正常婚姻和生活的态度源于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社会的不宽容,尤其当年奥斯卡·王尔德因为鸡奸罪在伦敦接受审判,被判入狱两年。这个案件影响深远,致使很多男人离开英国,远去欧洲大陆。毛姆这代人活在真实的恐惧之中,担心被敲诈,被曝光,甚至被逮捕。毛姆一生都坚定了保护自己隐私的决心,他的同性恋人大都是成为他的秘书、管家、旅行的同伴。甚至到了晚年,他把他的大部分财富都留给了他的同性恋人,而不是他的女儿。1月25日,是作家毛姆的生日,今年也是他去世的五十周年。我们阅读他的作品,还有他的“秘密生活”的传记。当年的秘密,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谈资,当年生活在恐惧中,现如今公众已经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奥威尔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的生活能够禁得起现代传记作者的严厉审视。与其我们关注作家的生活,倒不如去阅读他的著作。无论毛姆多么成功,他都觉得自己处于“二流作家的最前列”。这大概是他终生耿耿于怀之处: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拥有名望、地位、数不清的情人、觥筹交错的社交生活,却不知道后人如何评价他。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总结得好:“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诚心的奉献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也最多产的作家。可以这么说,他将再次抓住未来几代人的心,他的位置稳如磐石:萨默塞特·毛姆,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思郁2015/2/6书毛姆传:毛姆的秘密生活,【英】赛琳娜·黑斯廷斯著,赵文伟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定价:48.00元

毛姆一生最爱的男人

很多资料显示,1941年出版的小说《佛罗伦斯月光下》(Up At the Villa)中的罗利•弗林特,其原型正是毛姆当时的秘书兼秘密情人杰拉德•哈克斯顿。毛姆是个同性恋,这已经不是个秘密了。尽管他自称“四分之三喜欢女人,只有四分之一喜欢男人”,不过事实正好相反,他只有一个讨厌至极的妻子,却前后经历了三个迷人男孩的陪伴。而在这三个男孩中,杰拉德•哈克斯顿无疑是陪伴他最久、对他影响最大、也是他最爱的那一个。在这本新近出版的《毛姆传》中,作者塞琳娜• 黑斯廷斯简直调动了女人的各种八卦本领,引用大量资料,揭开了这段私密关系的面纱。真是不看不知道,看完好想哭……杰拉德•费德里克•哈克斯顿出生于1892年10月6日,1914年在战场与毛姆相识,直到1944年去世,他一直是毛姆钟爱的伴侣。有关杰拉德1914年以前的生活和境遇的资料很少,之后毛姆也小心地隐藏甚至毁掉与他们交往有关的资料,不过可以确定,这段关系对毛姆的一生至关重要。他们的相遇似乎非常罗曼蒂克。1914年10月,正值一战期间,杰拉德和毛姆碰巧都在当地一座城堡里的临时医院工作,杰拉德认出了这位著名的剧作家,他在报纸上见过毛姆的照片。当时毛姆正在安慰一个受了重伤的英国士兵,那个士兵喊着要水喝,但医生禁止他喝水。“对不起,我能帮你做点别的吗?给你家里写封信?”“写信?”那个士兵嘲笑他,讨厌地模仿毛姆的口音,“这辈子都别想!”就在这时,杰拉德走了过来,递给那人一支烟,给他讲了几个黄色笑话,把他的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开。当晚,他和毛姆站在俯看花园的阳台上,聊战争结束后做什么。毛姆说他想写作,想旅行。杰拉德想要什么?他问。“从你那儿,还是从生活中?”这个青年语带挑逗地反问道。“也许二者都有。”毛姆回答,“也许到头来是一回事。”哈克斯顿毫不犹豫地表明,他感兴趣的是“娱乐和游戏……有人照顾我,给我买衣服,带我参加聚会。”这之后,两个男人来到杰拉德的房间,他有一瓶杜松子酒,“这就是一切的开始。”在这段漫长的恋爱之旅中,毛姆无疑是全心爱着这个青年的。尽管杰拉德爱喝大酒,喝多了就发脾气,爱打架,暴露出清醒时深埋内心的愤怒。但总的来说,他都是一个理想的伴侣:英俊、快活、友善、爱冒险,脾气随和,很有幽默感,而且和毛姆一样,性欲旺盛!!毛姆只有跟哈克斯顿才能充分讨论脑子里构思的故事。在小说《佛罗伦斯月光下》里,罗利•弗林特是毛姆虚构的另一个杰拉德,“他一副放荡的样子,不喜欢他的人会说他贼眉鼠眼。可是,罗利•弗林特完美地阐释了何为性感。他身上有某种令人神魂颠倒的东西,粗鲁背后的温柔,嘲弄背后令人激动的温暖。还有他性感的嘴唇和灰眼珠的爱抚。”在《毛姆传》中,对两个人来说,这段关系都很有收获。杰拉德把毛姆看做父亲一般的长者,他从小就缺少父爱,同时毛姆阅历丰富、久经世故,能让他过上他所渴望的那种生活,尽量远离圣约翰森林单调乏味的穷酸日子。在毛姆的回忆录《回顾》中,毛姆承认杰拉德为他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是没有他,去南太平洋地区旅行时,我永远也收集不到那些短篇小说的素材,后来那些故事结集出版,取名为《一片树叶的颤动》。”从个人层面来讲,杰拉德“快活的天性”对偶尔抑郁的毛姆是一种有效的解药。杰拉德负责活跃气氛,他的活力和热情抵消了雇主的谨慎和冰冷的缄默。正如亚历克•沃所言:“哈克斯顿活力四射、精神抖擞,是个很好的伙伴,他善于交际,他拥有一切毛姆所没有的。”在马来亚旅行时,杰拉德•哈克斯顿甚至救了毛姆一命。当时,渴望探索的毛姆和哈克斯顿与一群迪雅克船夫乘独木舟沿实哥浪河逆流而上。一天,船正缓缓上行,突然他们看到巨浪靠近,一股怒潮呼啸着向他们扑过来,潮水迅速增大体量,直至一堵八英尺高的巨大的水墙在他们头顶爆炸,独木舟被掀了个底朝天,将他们抛入水中。毛姆和哈克斯顿不顾一切地想抓住船舷,但怎么也抓不牢,汹涌的潮水在他们四周横冲直撞,他们一次次被水淹没。没过多久,毛姆就鼻青脸肿、筋疲力尽、气喘吁吁,感觉越来越没力气,他知道自己快要淹死了:“我认为最好被冲向岸边,但杰拉德恳求我抓牢船舷……我喝了一肚子水……身旁的杰拉德帮了我两三次。”又挣扎了几分钟,他们听到一个船员大喊,那个人抓住了一只从身边飘过的薄薄的床垫,用床垫托着他们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们的脚陷进厚厚的淤泥里,拖着身子向岸上走,最后终于爬到岸边,瘫倒在高高的草丛里。他们一动不动地躺着,浑身是泥,累得动弹不得,直到毛姆使出浑身力气站了起来,脱掉脏衣服,用衬衣做了块遮羞布。这时他才惊恐地看到杰拉德想站起来却摔倒了,一副痛苦的样子,他好像心脏病犯了。“我以为他要死了。”毛姆回忆道。手头没有救命的东西,什么也做不了。毛姆在他的情人身边坐了几个小时,安慰他,跟他说话,告诉他疼痛会过去,一切都会好的。终于,救他们的人来了,两个筋疲力竭的人被独木舟送到一间长屋。慢慢地,他们缓了过来。回想当时,毛姆惊讶于自己居然没有害怕,尽管他很高兴发现自己还活着。“那晚,我穿着干的纱笼,坐在迪亚克人家里,望着天上黄色的月亮,有一种强烈得近乎性欲的愉悦。”不过有时候,哪怕毒舌的毛姆也会无法应对哈克斯顿看似无耻的挑衅。一天,威尔斯、伊丽莎白•拉塞尔和莫拉•巴德伯格来玛莱斯科别墅吃午饭,毛姆说他刚刚洗了一个非常美妙的热水澡。“你手淫了吗?”杰拉德一副挑战的神情,盯着他问。其他人吓坏了,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什么;毛姆则泰然自若,慢悠悠地继续一边用勺子挖着鳄梨,一边说:“碰-碰-碰巧,没-没-没有。”和杰拉德•哈克斯顿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毛姆体验到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激情、爱、温柔、狂怒、沮丧、厌倦、悲惨、绝望。他们从南太平洋地区回来后,毛姆已全心全意地爱上了杰拉德。“这是他头一次完全美好、完全恰当的爱情。”他的一个朋友说,“毛姆非常喜欢哈克斯顿,这是他一生唯一的爱。哈克斯顿是个无赖,但他年轻、迷人、体格健壮、充满阳刚之气。有那么一段时间,毛姆肯定是为他神魂颠倒的。”他们交往的早期,毛姆曾把叶芝的一首诗《贵妇的第一支歌》抄送给杰拉德,显然,那时候他完全沉迷其中:我在恋爱中而这是我的耻辱伤害我灵魂的东西我的灵魂爱慕还不如一只四条腿的动物时间流逝,同很多情侣一样,他们终究也会有矛盾和争吵。认识二十多年后,毛姆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几句诗,可能表达的就是他对杰拉德的忧虑:我无法想象失去你,或者我们从此分离,但我知道在你放荡的心中,对我既无柔情,亦无爱意……当你假装爱我时,我要谦卑地感谢你。我用黄金买下你口中的恶意。现在,我想象中的爱会持续到死亡已死……爱的苦涩不在死活或别离,而在厌倦。我的激情已熄……我看着我空荡荡的心,沮丧地畏缩………我后悔。我的痛苦、我的苦闷,我的极乐、我的狂喜。1944年,52岁的杰拉德•哈克斯顿感染了严重的肺结核,在纽约与世长辞。已经70岁的毛姆伤心欲绝,被悔恨折磨,失去挚爱的不幸与痛苦,使他失声痛哭。葬礼过后,毛姆几乎无法回到他法国的玛莱斯科别墅继续生活。他太老了,承受不住这么多悲伤。毛姆在哀悼死去爱人的同时也在哀悼自己的过去,追念那些与哈克斯顿一起旅行和冒险的年月。至关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作家,他哀悼的是将他那些经历写成小说的艺术冲动和灵感。“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那些四处游荡的时光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写的东西都和他有关,哪怕只是他帮我打的手稿。”毛姆活到了91岁,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他喜欢过女人(一个真爱一个妻子),也喜欢过男人(三任秘书若干男孩),被拒绝过(求婚遭拒),也拒绝过别人(拒绝复婚),这些丰富的感情经历塑造了他,也成就了他的文学。这些人物或多或少都被他写进了作品里,看完了毛姆的传记,再去看他的作品,不论对其书还是对其人,感受都会更多一些。真心墙裂推荐这本《毛姆传》,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看毛姆这一生,比看他的小说还要精彩一百倍!原文和图片:http://www.douban.com/note/476788855/

谁的人生是完美的,都不过是一步一趋,慢慢地变成了那个样子

对于毛姆最后三十年的描述印象深刻。没有体验过那么长久的恋人伴侣关系。或许不管多么完美的生活,争吵、分歧与伤害总是难以避免,因为是人就有弱点,有弱点就会衍生出矛盾,与人一起生活,就会无法兼顾自己或者别人,就会有裂痕。自己和自己吵架,也就是损害健康而已,可是和别人一起,或许还会生出更大的事情。最终恋人之间的问题还导致了毛姆与女儿之间关系的破裂。相信至死依旧不尽如人意。有些人,虽然很多缺点,人也都因为其过于高调张狂而讨厌他,可是他不会做出原则性的错事;可有些人,看起来温文尔雅童叟无欺善意绵绵,可是却能伤你至深害你不浅,因为你没想到。虽然最后他们都反省了,可是时间不等人,不管你们内心的情绪是什么,时间都不会让你有机会重来一遍、忏悔。我想到,或许女儿丽莎与父亲关系破裂,还有一个因事先种下了,那是自然产生的果。如果不是丽莎的妈妈当年用不那么道德的方式赢得婚姻,或许丽莎这个可怜的姑娘就不会诞生,也不用承担那么多她改变不了的压力和事实。分不清到底是有了孽缘,再有果子,即使是恶果也要吃下去并且转化成好的呢,还是知道是孽缘,就要赶紧收住,悬崖勒马,以免陷入万劫不复,那样既没有了危险,但也没有了当时的梦想激情与此生此世的追求。呵呵~~这是命?刻定在胶片里的,还是一种可能性?我还是相信,只要稍微会动脑经思考一下的人,都是有可能在性向上有所转变的。男的也可以爱男的,男人对男人也会有吸引力,女人对女人也会有吸引力。这不是什么神秘,是很自然而然的。实现性的吸引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只是我们用本能、抑或思虑顾忌理智将一切不合常理摈弃在外,希望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一辈子那么短,毛姆究竟活过了青春萌动的主动表白青涩时期、被人追求误打误撞苟且偷安结婚生子的尴尬生活、若即若离成熟冷静欲语还休欲罢不能的中年之恋,以及老年了对一切进行反省,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做出取舍,不管结果怎么样他还是做了最大的努力了的。谁的人生是完美的,都不过是一步一趋,慢慢地变成了那个样子。小小的一颗种子,会发芽成一颗参天大树,也会因为风暴灾难枯萎,也会最后行将就木。关于宇宙的来源与走向,关于人的终极意义,我想终我们一生,还会继续基于前人的经验思索、反省、记录。

毛姆的阅读与写作生涯

毛姆在生前除了写小说和戏本外,最重要的是写了很多文学评论,作为著名的小说家,他写的文学评论与学院那种理论分析不同,他会先描写作家的逸闻,然后对于文学作品进行点评。这种文学评论比他的小说并不差,而且作家的逸闻写得就像小说一样好看,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八卦。也许是这种写作,让毛姆突然感觉到一种危机,假如别人也用类似的方式写他自己怎么办?因此,毛姆晚年一直都拒绝别人为他写传记的要求,更是要求遗嘱执行人将他的私人通信全部烧光,这样就没办法写他的私生活了。毛姆虽然想要拒绝别人对他的一生指指点点,但是他一生写作的小说中,大多都是将自己身边,以及了解的朋友私下的逸闻写成了小说。特别是《寻欢作乐》中对于朋友的调戏,已经让有识之士看不过去了,写小说进行反唇相讥。因此,即便毛姆已经做了完全的准备,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本黑斯廷斯撰写的《毛姆传》,这部副标题为毛姆的秘密生活,已经暗示了要揭露这位世界闻名的同性恋作家一生的遭遇。说实话,我对于王尔德与毛姆是同性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八卦对于我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相反,我很关注毛姆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为这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在这部传记里,黑斯廷斯除了八卦毛姆的私生活和作品外,对于他写作的经验也不吝篇幅。毛姆在圣托马斯医学院就读期间,在两个月内就读了三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莫姆森的两卷本《罗马史》和一大半朗松的《法国文学史》,几本英文和法文小说,两本科学著作和一部易卜生的戏剧作品。他抄写斯威夫特、德莱顿、杰里米•泰勒的作品片段并熟记部分内容。他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他将故事大纲、故事情节、对话片段,还有他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写满一页纸。应该说,毛姆的写作与他青年时期的阅读习惯不无关系,到了晚年他撰写《杰作与巨匠》时,就是依靠他在日常阅读的积累。这完全不同于学院式的分析阅读,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去阅读,关注作品的大纲与细节,还有他自己的观察。这让他所撰写的文学评论拥有着毛姆所特有的感触。只要一天能读几个小时书,毛姆就很知足了,毛姆一直把读书称作一种瘾。他解释说,读书是“一种必需品,如果被剥夺一小会儿,他就感觉自己像被剥夺了毒品的瘾君子一样烦躁(《总结》)”。有一次他得了伤风,在医院里结果翻烂了《拉封丹的寓言》。在此之后,他决定订制一个大的书包,在其中放满了各种小说。这样才不会出现反复阅读一本书的窘境。其实,我觉得毛姆的思想有两个来源,一个当然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另外一个就是阅读习惯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结构,这两个结合起来才是毛姆的小说能够源源不断写出来的原因。另外一个毛姆成功的写作因素,就是良好的的写作习惯,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并严格遵守,每天上午从九点开始写到中午十二点,每天工作三个小时。到了八十好几时,毛姆依然没有改变年轻时定下的规矩,每天早上猫在书房里写作,不过,现在他的右手上要戴一个有弹性的支撑物,而且用的是加重的钢笔。我们说熟能生巧,也许毛姆的一篇作品成功是偶然,但是他一生中成功的作品无数,这就不能不归功于他勤奋的写作了。应该说,这本《毛姆传》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勾勒毛姆私人生活的细节,但是在我看来还是稍显琐屑了。真正好的作家,懂得选取合适的素材作进行写作。正是良好的选择习惯,才能将传主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但是,我觉得黑斯廷斯更加沉迷于八卦细节的勾勒上,而缺乏对于重点事件与重点小说的分析,让这部传记显得稍微缺乏深度,更像是一部流水账式的作品。

四分之三的人

起初当真是被中文版介绍吸引:医学生、戏剧家、英国间谍、同性恋、小说家……这么多标签贴在身上,再怎么平凡的人也不会平庸了。更何况是大名鼎鼎的毛姆呢。喜欢看名人传记大多是猎奇的心理,想把大人物的活法探个究竟。看的同时不免惊叹他的天才与好运,还要和自己比较一下,感叹时运不济、没有伯乐云云。不过终究还是要从他的经历里走出来,毕竟活在当下才是现实。毛姆年轻时的照片是真正的帅气,典型的英国绅士风范,特别优雅和温和。眉头紧锁,眼睛明亮透彻,似乎有着看透人心思的能力。总的说来,他的魅力像一阵香,可能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才能带来沁人的味道。见过的穿西装好看的男人有两个:一个是莱昂纳多·科恩,还有就是毛姆。他是沉默内敛的外表加上丰富狂热的内心。(这不是说的天蝎座么。。。)看他两老了之后的照片倒还有些相似呢。他说自己是四分之三的人。不过是骗记者的假话罢了。分明读出来他对自己追求完美的掩饰。爱情里想达到完满,只能托付在几个人身上。于是爱被分割成几份,散落开来,但求让对方都快乐。可这样的爱到最后除了苦涩的回忆,纠缠的关系已经所剩无几。到头来,恐怕只换来一篇篇故事。留在书里,供看官推敲。相对而言,毛姆是作家里面很坦诚的了。他承认自己很多的故事或灵感来源是生活经历,不论是听来的还是自己的。所谓的人生阅历不过是让作家再镀上一层金。他们大可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也可以顺势评判一下时事,当然还有更多的是毛姆这种两者结合,双剑合璧的作家。毛姆说他自己更喜欢剧作家这一称号。戏剧一直是他喜欢的领域,是他生活的世界。他爱和情人们谈论喜爱的戏剧。作为剧作家,他必须和导演商讨修改作品。对于这点,他倒是十分宽心,为了满足导演的要求,修改后的作品他可就不管了。这里恐怕有一万个剧作家强烈不同意啦。谈到宗教,毛姆对它可能是恨多于爱。这种感情从他的书里也可以看出来。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笔下人物身上是在寻常不过的事了。一个人完全可以改变另一个的宗教观念,比如毛姆的叔叔。因为他,毛姆的宗教意识不断强化,由无知到抵触,这样的过程似乎来得太快一点。这样复杂的毛姆,一个四分之三的人,生时得名,死后亦是,对于作家来说已是莫大的幸运。

我就是喜欢这个人

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 ——特德.摩根 乍然看会觉得困惑,毛姆不是大家想象的正人君子,但却是个翩翩公子,这段话完美地概括了毛姆的一生,他是个亦正亦邪的人。他身上的安静,性欲,得体,豪放不羁,沉迷爱情都以独特的方式融合一身,令人着迷。
一本书可以记录一个人生,却只需挤下一些偶尔随意在淘宝乱花的钱,却能获得另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汲取他一生中的经验,并能通过阅读在短时间内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我最爱的就是阅读他人的传记,厚厚的一本书却概括了一生,又有几个人的人生能够被写出如此的厚度呢?总:有名的作家可能是多产的作家,但多产中只要有一部值得流传,他就是著名的。这本书也写出很多对名和利的追逐。风趣幽默,长相好的才会不停吸引人。很多都是为了金钱和经济才渴望成名,而不是对文学的崇拜。一个行业有名的人会聚集其他行业有名的人,而毛姆生活的影子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很多人都是伪善的,彼此心知肚明不拆穿,却在别人犯下同样错的时候落尽下石,好像事不关己,忘记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到达一个层次才有可能接触一个圈子的人。毛姆也是个可怜人,他总是抑制不住的爱上一个人,投入一份感情,但投入感情的对象却总是无法全心全意的对待他,让他每每痛苦。从哈利到苏。毛姆很聪明很懂得迎合市场。他写人生枷锁的目的是为了取悦自己。他首先是个成功的剧作家,一部小说的描写掺杂了作者的人生,即使事件并不完全现实,却也带有作者情绪,可以很好的观察作者,借此洞察生活环境。毛姆写邪恶,肮脏的人很厉害很露骨,很吸睛。婚姻不可以随意结合,这个痛苦的婚姻给毛姆带来巨大的折磨。毛姆的小说都是从现实中选取原型,并且不加修饰,对人物用小说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评价,这应当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却对不清楚原型的读者是种财富。毛姆的成功有些残忍,有的是靠踩踏他人的隐私而获得的,他亦正亦邪,没有这些做法我们就难以露骨地接触到他们的圈子。原先是为了获利而写,而后是为了内心舒畅而写,不为迎合群众,而是听从心的走向。毛姆喜欢的是活力与魅力,一旦丧失他的爱也走到尽头了。毛姆的小说没有圣洁的光辉,而是愤世嫉俗,充满压抑。他憎恶戏剧,却凭借戏剧挣了很多钱。当达到名利成功的时候 ,才有资格回顾最初最简单的愿望与本心,不然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屈服。成为名人后,作品就好卖的多了。生活的硬性规划给毛姆带来生活的安定,他既是个安静的人又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也是热爱文学的,他是一个充满父爱的人,他对别人只是很有礼貌。按部就班的生活,是个高度自律的人,让人佩服。他赢得名利,最终也为名利所困,人到老年,身边不管亲人还是外人总是想从他身上瓜分利益。这本书不仅仅是毛姆的人生,更多是对人性的揭露。我更喜欢风趣幽默放荡不羁的杰拉德,而憎恶小心眼爱抱怨的艾伦和那个如吸血鬼一样恩将仇报的罗宾。看了这本书我彻底爱上了毛姆,正如他说的,一个作者的死亡会引起水花,但是如果作品有着持久的价值,人们就会对他重新提起兴趣,只是需要沉寂期来做过渡毛姆,有着黑眼睛黑头发,得体的装扮苏.琼斯照片上挺美


 毛姆传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