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随人圣庵摭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101091557
作者:黄濬,李吉奎 整理
页数:1084页

作者简介

《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8月。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有关《摭忆》成书经过,黄氏友人瞿兑之在该书序中曾说明原委,略谓,黄氏生前,将编定之“二巨帙”邮瞿;瞿“乃稍纠其笔误数处,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随为天津孔某借阅。黄伏法后,孔某关河转徙,但仍守信将原稿退瞿,还付黄家。黄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该书付印包含多少条目,亦未言印刷情形。该书之序写于昭阳协洽之年(即癸未,1943年)。是为初版。初版仅印百部,未广流传,且非全编。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龙门书店高伯雨据1943年初版影印。该二种版本相同,仅收至1936年12月为止,全目347条。黄氏友人林熙称,在黄被诛后,“很怀念这部笔记,深恐年深日久渐被消灭,而不知北平已有单行本也,因耗重资请人入某大学图书馆检出《中央时事周报》,以一年之力钞为八大册。未经印入单行本那部分文字,曾于1966年刊于《大华半月刊》,今又印单行本,名曰《补篇》云”。
自《摭忆》一书行世以来,除非常岁月,学界之评价,实无大异。率皆持人书分论主张,即不以人废言。刊印初版之黄澄怀、瞿兑之,以及居港之林熙,或为黄氏兄弟,或为生前旧雨,尚有某种亲情故谊在(即此辈亦是《摭忆》成书之功臣),而与黄濬毫无关系者,若郑逸梅、邓云乡诸先生,亦高度评价该书之文史价值,促成重新刊印。上世纪六十年代,旅美房兆楹教授(美国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之主要撰稿人),对香港龙门书店老板周康燮“竭力推荐”此书,谓“它的史料价值很高,而且在近五十年来用文言写的笔记中,堪称首屈一指,实在值得予以翻印,供给学术工作者参考”。因而周氏决定影印发行。
中国大陆学者,陈寅恪先生当是最早肯定《摭忆》史料价值之一人。陈著《寒柳堂未定稿》记述:日本投降,“重返清华园,始得读秋岳之书,深赏其旸台山看杏花诗‘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留待后来人’之句,感赋一律”。“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为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在《寒柳堂未定稿》(补)中,陈先生弟子刘适(石泉)引黄萱函称:“陈师对于黄秋岳的摭忆备极赞赏,他说:‘秋岳虽坐汉奸罪死,不当以人废言’”。迨晚岁拟《寒柳堂未定稿》时收入此诗,题目改称《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一九四七年春)》。约二十年间,他无改固常,坚持人书分论之初衷。
黄濬少年入京,自谓居北京三十年,熟习北方风土人情。既入世,同权宦显要,前辈名公相接席,周旋唱和,殆无虚日。耳食既多,目见益广,对清代民国之史事掌故与夫人物轶事,详为记述,或加考订,或予议评。推而及之,远及上古,旁涉海外,于军国大政、宫廷秘史、财政金融、人际交往、旅游山水、生产环保乃至社会万象,林林总总,匪特内容丰富、议有见地,且文字生动,委婉传神,足称洋洋大观。说者谓,其“所据资料,除杂采时人文集、笔记、日记、书札、公牍、密电以及有关的一些外国人著述外,亦多本人亲自经历和目睹耳闻者”,故有裨史事,良可征引;“瞿兑之推重该书谓‘与夫交游踪迹,盛衰离合,议论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时政教风俗之轮廓,亦显然如绘画之毕呈’,伦比洪迈之《容斋随笔》,确非谀词”。《摭忆》一书作为笔记史料之价值,已可概见。

书籍目录

整理说明  1
序 瞿兑之

一 北京西黄寺
二 京师清净化城
三 弈术与政术
四 京西二石经山
五 做官与演戏
六 宝竹坡纳妓弃官
七 石景山斜阳暮景
八 俞恪士《西溪》诗
九 国人不爱惜古建筑
一○ 姚茫父论脸谱
一一 北京五塔寺
一二 名人墓冢之存废
一三 陈仁先咏落日诗
一四 曾国藩观微杜渐
一五 雍和宫四门专学
一六 “豨叭”秘教
一七 雍和宫大佛像
一八 清末朝政紊乱
一九 宝竹坡自劾去官
二○ 赛金花往事
二一 旸台山赏花
二二 晋祠之泉
二三 冬至今昔谈
二四 溜冰与冰床
二五 《三十年来燕京琐录》订误
二六 文字学术随世俱变
二七 践卓翁与天苏阁
二八 赛金花事传闻不实
二九 《金銮琐记》咏庚子诗并注
三○ 宋广窑琴
三一 钧 窑
三二 北京悟善社
三三 人名妙对
三四 盛唐之治与衰世反思
三五 金陵僧道
三六 北京觉生寺华严钟
三七 闻黄晦闻丧忆交游
三八 杭州超山梅花
三九 历史上之创置与摧残
四○ 阜成门外磨盘松
四一 袁崇焕里居
四二 顾横波
四三 古服饰杂用胡俗
四四 甲子直奉之战纪事诗
四五 歌者琴雪芳
四六 北京玉泉山
四七 西湖桃花妙境
四八 胡 饼
四九 明代有两顾亭林
五○ 学界三闻人致袁世凯书
五一 北京法源寺
五二 壶卢器
五三 余寿平书调谭组庵
五四 怀陈弢庵
五五 南北督署媪与鹤
五六 胡饼与胡乐
五七 沧趣老人感事诗
五八 南京王荆公墓与宅
五九 唐宋人咏李花诗句
六○ 鬼子母与九子母杂考
六一 晚清汉大臣之挤轧
六二 张南皮热衷仕宦
六三 梁节庵陈弢庵与张南皮书
六四 明孝陵传为疑冢
六五 古今红色之义
六六 《谈陈弢庵》订误
六七 南京张佩纶旧宅沿革
六八 陈弢庵与晚清名士
六九 昆明湖与瓮山
七○ 周霭甫《阅〈红楼梦〉笔记》
七一 王旭庄与张绳庵绝交始末
七二 张南皮手札丛稿
七三 庚子湖北贡品
七四 康熙谕天主教传教士
七五 王可庄与张南皮书
七六 王玉峰三弦绝技
七七 黄石斋赵 NFDC5 叔论书警语
七八 光绪甲午翰詹大考
七九 文道希被逐始末
八○ 珍妃之死
八一 杨莘伯专劾附光绪帝诸臣
八二 周霭甫《红楼梦》评语
八三 恽南田与瓯香馆
八四 宜兴砂壶源流
八五 国人摧残林木无度
八六 再谈珍妃之死
八七 文芸阁《闻尘偶记》有裨史事
八八 《景善日记》记内廷事
八九 严几道欧战诗
九○ 左宗棠郭嵩焘关系始末
九一 左宗棠郭嵩焘关系续篇
九二 左宗棠恃功使气
九三 郭嵩焘以外交能手自负
九四 京西戒坛寺
九五 光绪帝欲留京办交涉
九六 龚定庵李莼客皆不工楷书 且喜骂人
九七 汉赀郎与清捐官
九八 郭嵩焘论办洋务
九九 僧夏解
一○○ 清德宗死因之谜
一○一 光绪帝选后不能自主
一○二 潭柘寺
一○三 懿珍两妃各劝其主上留京
一○四 郭嵩焘劝僧王循理而后战
一○五 金山南移成陆
一○六 瓯脱释义
一○七 陈弢庵《围炉话别图》题诗
一○八 吴柳堂《请免外国使臣跪拜疏》
一○九 吴柳堂尸谏所遗《诀儿书》
一一○ 清代大臣被毒之事至多
一一一 王湘绮论道咸以来事
一一二 曾左赋性各异
一一三 《湘绮楼日记》之奇文昵语
一一四 黄晦闻寿张孟劬五十诗
一一五 西太后骫法滥刑
一一六 北京狱卒谈数十年来狱事
一一七 卖友者终生负咎
一一八 王湘绮郭筠仙记梦
一一九 郑叔问记鼻烟壶
一二○ 胜保与苗沛霖往还书札
一二一 李莼客与祥符二周隙末
一二二 南宋消暑之法
一二三 盆景溯源
一二四 彭玉麟少年寒苦坚忍
一二五 彭玉麟论江防书
一二六 施琅与李光地论郑成功用兵
一二七 西山避暑
一二八 郭嵩焘使英前后致沈葆桢书
一二九 彭雪琴致沈幼丹论江防书
一三○ 吴梅村述黄石斋逸事
一三一 沈爱苍《哀馀皇》诗及引
一三二 严复与海军
一三三 陈迦陵与歌童徐紫云
一三四 秦淮河与西湖灯船
一三五 甲午战后张之洞往来电稿十二通
一三六 宋虞廷论和战宜先有自治之策
一三七 《闻尘偶记》有关甲午二事
一三八 清代高官宠信妖僧
一三九 曾劼刚《中国先睡后醒论》
一四○ 今昔物价
一四一 伤悼南明旧事诗
一四二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负谤
一四三 石濂(大汕)其人
一四四 吴兴祚乃干吏之才
一四五 屈翁山雨花台衣冠冢案
一四六 张南皮喜谤前辈
一四七 刘岘庄晚年善用幕僚
一四八 《三国演义》《说岳传》史证
一四九 社会事物由繁变简
一五○ 杭州西溪
一五一 与梁任公论学谈政
一五二 《新唐书》减字之弊
一五三 钱塘观潮
一五四 近代人才之培植
一五五 孔融远启魏晋之风
一五六 明代身言即今之口试
一五七 退谷旧游
一五八 曾劼刚之国家意识
一五九 马建忠条陈欧洲政事
一六○ 琉球使臣流寓京师
一六一 朱勔子孙世业园艺
一六二 鸡毛笔
一六三 制笔诸说
一六四 姚茫父论笔之起源
一六五 姚茫父桂未谷之论墨
一六六 张篑斋咏石炭诗
一六七 陈三立甲午请诛李鸿章
一六八 曾国藩居疑谤之地
一六九 陈右铭风雪募饷
一七○ 南宋苏洄《金陵杂感》诗
一七一 游百洞山
一七二 梁节庵致杨叔峤二札
一七三 梁鼎芬与李文田
一七四 陈右铭之谋略
一七五 《商山鸾影》传奇
一七六 扶箕赋诗
一七七 《庭闻录》记僧谛晖事
一七八 陈宝箴抚湘开新治
一七九 曾沈争厘捐饷项
一八○ 曾国藩自强策
一八一 岳飞“痛饮黄龙”本意
一八二 王船山论岳飞之战守
一八三 曾国藩之《挺经》
一八四 曾国藩忍气吞声
一八五 为政在养活细民
一八六 曾国藩幕府人才之盛
一八七 房山游踪
一八八 曾国藩陶熔材质之术
一八九 士与幕客
一九○ 林纾译西书之原始
一九一 林畏庐《闽中新乐府》入木三分
一九二 晚清中西礼仪不同
一九三 李晓暾《晓庐类稿》
一九四 龙膊子之役首功公案
一九五 南宋会子与行市
一九六 《闻尘偶记》记内廷事
一九七 文道希记寇连材等事
一九八 樊增祥致张之洞密札
一九九 李莼客以搏击得御史
二○○ 宋代避讳之遗俗
二○一 许著《张文襄公年谱初稿》节录
二○二 《湘绮楼日记》记甲寅入都
二○三 具刺贺年与名片贺年
二○四 江叔海逸闻
二○五 世传太常寺仙蝶
二○六 魏瀚为林纾《闽中新乐府》作序
二○七 马夷初记武林新年风俗
二○八 周彦升论朝鲜朋党
二○九 东晋以来之笺纸
二一○ 明清间李渔倡著作权
二一一 信州宝井堂故实
二一二 南京承恩寺小考
二一三 问签扶箕故事
二一四 大鹤山人《樵风乐府》
二一五 李鸿章致函沈葆桢论台事
二一六 吴小城与樵风别墅
二一七 《庚子秋词》故实
二一八 郑叔问晚景
二一九 咸丰初年之勒捐高官
二二○ 新闻纸泄漏外交军事案
二二一 樵风别墅逸闻
二二二 清末廉员宴客不易
二二三 赵凤昌与东南互保
二二四 张之洞鹿传霖力主两宫西幸
二二五 陈散原为罗正谊立传
二二六 周彦升《读史》诗
二二七 麦潘两粵生
二二八 记魏匏公
二二九 民初武人恣意妄为
二三○ 郑叔问精于鉴赏瓷器
二三一 江叔海亲自安排后事
二三二 张南皮集外书札节录
二三三 记经莲珊
二三四 “六更”传说
二三五 钵集钟会
二三六 明清京师十库
二三七 李后主澄心堂纸
二三八 曾国藩家书原稿三通
二三九 嘉庆间湘赣土客械斗案
二四○ 何平斋谈京通仓之弊
二四一 戴醇士去官之故
二四二 赵凤昌所记之冯子材
二四三 王孝祺覃修纲事迹
二四四 何平斋记拿办吏部索贿书办
二四五 雅谑与笑柄
二四六 张南皮轶文二篇
二四七 赵凤昌记五大臣出洋考查事
二四八 秘魔崖题壁诗
二四九 宝竹坡晚年贫困
二五○ 袁漱六藏书散出始末
二五一 李木斋谈清宫廷事
二五二 同光间南北派系
二五三 张之洞之识与量
二五四 陈散原致陈伯弢书之诙诡
二五五 陈散原《崝庐记》
二五六 王静庵《颐和园词》
二五七 张南皮怠慢袁项城
二五八 张南皮名士性嗜
二五九 袁世凯罢黜始末
二六○ 袁世凯似桓温
二六一 夏午诒词中逸闻
二六二 闽江口仓石澳
二六三 明清宫室兴作规模
二六四 故宫真武庙明代旗竿
二六五 记罗瘿庵
二六六 宋刊《却扫篇》记王氏藏书
二六七 杨乃武案野史征存
二六八 张之洞之尊人善治州县
二六九 传张之洞为猿猴托生
二七○ 禅家自省之法
二七一 罗瘿庵挽沈子培诗
二七二 沈子培论唐宋诗演变之迹
二七三 黎寿丞补述袁漱六藏书事
二七四 西湖慨叹
二七五 理安九溪十八涧
二七六 梁节庵两湖书院联
二七七 左宗棠西征举借外债
二七八 记曾习经
二七九 张之洞毛昶熙主以骑兵制捻
二八○ 陈弢庵与张篑斋之交情
二八一 杨乃武案公私资料续辑
二八二 曾重伯《纥干山歌》笺释
二八三 曾国藩纳妾谈
二八四 [长亭怨慢]记昆明湖旧游
二八五 章太炎《新方言》举隅
二八六 祝吏香记彭刚直轶事
二八七 纪王碧栖
二八八 叶鞠裳论褙帖
二八九 谈国人之命名
二九○ 吴介清记两侍郎褫职事
二九一 陈衎记戚继光俞大猷轶事
二九二 记唐乐器双忽雷
二九三 王闿运《湘绮楼记》
二九四 记姚石甫张亨甫交谊
二九五 《闽产录异》说荔枝
二九六 李鸿章联俄出于西太后意
二九七 汪衮甫诗
二九八 热河密札与所记朝局
二九九 陶云汀《蜀 日记》
三○○ 胡林翼集外隽语
三○一 胡林翼逸事二则
三○二 易实甫创长篇散文诗
三○三 易实甫作诗之割裂搭截题
三○四 福建龙眼
三○五 《蜷庐随笔》记甲午翁同龢主战
三○六 海军专款挪用与甲午丧师
三○七 张謇劾李鸿章疏
三○八 记岑盛之
三○九 洪迈论史
三一○ 畸人严咸
三一一 唐代二王当平反
三一二 沈涛园《宝井堂记》
三一三 治经当求精义且见实用
三一四 罗瘿庵论初学书法
三一五 张荫桓与伶人秦稚芬
三一六 古寝衣与今睡衣
三一七 画家陈师曾
三一八 画家王梦白
三一九 为王梦白《十二生肖图》题诗
三二○ 叶鞠裳论古碑七厄
三二一 天发神谶碑之存毀
三二二 梁任公作姚茫父五十寿诗
三二三 姚茫父题王梦白《猴技图》诸诗
三二四 姚茫父《曲海一勺》
三二五 随园兴废
三二六 明初南京十六楼
三二七 订《语石》小误
三二八 小仓山非仓山
三二九 杜茶村《秦淮灯船鼓吹歌》
三三○ 吴汝纶记伊藤博文来华
三三一 曾国藩致李鸿章函中论外交要语
三三二 湘之畸人周印昆
三三三 蹇季常其人
三三四 王湘绮《祺祥故事》
三三五 曾国藩隐为端肃讼冤
三三六 郭筠仙推崇端肃
三三七 国家存亡大计
三三八 周印昆《颐和园杂题》诗
三三九 周印昆《题两石船》诗
三四○ 恭亲王之进退关系朝局
三四一 吴挚父记同治旨革恭王事
三四二 同治大兴园工原委
三四三 传说同治帝欲杀恭王
三四四 赛金花所异于土娼者
三四五 恭亲王出军机之原因
三四六 恭亲王琐事汇抄
三四七 张芍岩《颐和园词》
花随人圣庵摭忆补篇
一 《越缦堂日记补》所述端肃故实
二 张南皮《读史》诗
三 《慈禧传信录》所述端肃一案
四 曾国藩论为政须尊贤容众
五 尖语快论
六 李莼客论陈孚恩胜保高延祜诸事
七 吴汝纶之史论
八 圆明园被焚之记载
九 徐叔鸿《〈圆明园词〉序》
一○ 徐叔鸿家世
一一 杨云史《〈檀青引〉序》
一二 绮春园
一三 圆明园焰火彩灯及园内珍物
一四 黄晦木《小友》诗
一五 李莼客所记琉璃厂殴官案
一六 古书音译用字互异
一七 郑叔问跋王湘绮《圆明园词》
一八 北京上元灯景
一九 鲍辛圃《琉璃厂春游诗》
二○ 李若农谏阻重修圆明园
二一 圆明园之建筑与景致
二二 惠山听松庵竹垆
二三 谭组庵跋王湘绮《圆明园词》
二四 北京灯火
二五 北京饮馔
二六 吴愙斋赏识袁项城
二七 吴愙斋尊崇醇王之奏与军机处 伪作之折
二八 高伯足诗哀肃豫庭
二九 梁瀚致胡林翼书
三○ 秦东田《宣炉说》
三一 孙琴西讥病沈幼丹
三二 李莼客讥沈幼丹不通无学
三三 朱曼君《感逝铭》
三四 沈爱苍记沈曾龃龉
三五 朱竹垞析产券
三六 苏元春为李鸿章鸣不平
三七 谢枚如《课馀偶录》
三八 李莼客记越中灯事
三九 寿山石诸说汇录
四○ 导淮之议
四一 竹纸制法
四二 钟表旧闻
四三 沈白溇诗纪恽南田身世
四四 吕晚村《丘震生笔说》
四五 八指头陀致吴雁舟书
四六 八指头陀
四七 八指头陀说轮回转世
四八 “精忠报国”实为“尽忠报国”
四九 黄梨洲为丰坊作传
五○ 传清代有唐天宝年间之鹿
五一 长乐三高
五二 杜翰致胡林翼密札
五三 川陕易乱后治
五四 《太后下嫁考》之异同
五五 承平烹饪
五六 户部两案及肃顺翁心存之嫌隙
五七 郭意城其人
五八 郭筠仙论税务二笺
五九 《冰鉴》托名曾国藩著
六○ 徐健庵《古不合葬考》与太后下嫁
六一 郑天挺《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
六二 说 椅
六三 清同治帝之死因
六四 倭与日本之别
六五 蒜
六六 关羽与磨刀雨
六七 咸丰帝之才略与失德
六八 郑叔问论粮罂
六九 食黄瓜朋友反目
七○ 洪承畴建满汉分别之策与亡清
七一 宣南洗象
七二 京师洗马
七三 “侬”之音义
七四 汪梅村之际遇及政论
七五 《石遗先生年谱》戊戌纪事
七六 说奸细
七七 陈石遗庐山游踪
七八 曾国藩赞汪梅村“三可”
七九 唐佛尘致欧阳节吾书
八○ 唐佛尘就义记
八一 唐佛尘忠义凛然
八二 梁鼎芬危言怵张之洞
八三 唐才常失败之关键
八四 谭复生谈禅说理论时势

内容概要

黄濬,字秋岳,又称哲维,号壶舟,室名花随人圣庵,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据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黄濬本籍台湾,其父黄彦鸿,字芸淑,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十六年庚寅科进士,签分户部主事,供职北京。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台湾沦日后,遂久居都下,把籍贯改为福建。黄濬十七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授举人,七品京官。尝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入民国,任北京政府陆军部承政厅秘书科科员,交通部法规编纂员,交通部秘书,财政部佥事、秘书、参事。得汪精卫等人赏识,1932年8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荐至地位仅次于秘书长之简任级机要秘书,得与闻密勿。1937年8月,以通日寇,父子俱伏法白门。


 花随人圣庵摭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间。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黄濬,字秋岳,又称哲维,室名花随人圣庵,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据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黄濬本籍台湾,其父黄彦鸿,字芸淑,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十六年庚寅科进士,签分户部主事,供职北京。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台湾沦日后,遂久居都下,把籍贯改为福建。黄濬十七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授举人,七品京官。尝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入民国,任北京政府陆军部承政厅秘书科科员,交通部法规编纂员,交通部秘书,财政部佥事、秘书、参事。受汪精卫等人赏识,1932年8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荐至地位仅次于秘书长之简任级机要秘书,得与闻密勿。1937年8月,以通日寇,父子俱伏法白门。 黄濬与梁鸿志(众异)均为石遗室陈衍得意弟子。史载,黄濬其人“才气横溢,诗工尤深”,知名当世。且肆力于骈体文,“能集清代之大成”。其诗为孙雄选入《四朝诗史》。据称汪国垣(辟疆)将之列名《光宣诗坛点将录》,谓其作之佳者“有杜、韩之骨干,兼苏、黄之诙诡”。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所收之“点将录”(合校本)则未见载。钱仲联在《梦苕庵论集》所刊《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收百零单八将,与上揭汪说颇有异同,所列“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头领四员”,均系“寄斧钺于诗史之中者”,为郑□□(孝胥)、汪□□(精卫)、梁□□(鸿志)及“地贼星白日鼠白胜黄□”,盖即黄濬。汪国垣《近人诗评》复引《青鹤》杂志(撰者不详)所载三十二家,内有黄濬一家,谓“黄秋岳如凝妆中妇,仪态万方。”此种点评虽属游戏兴到之作,但亦可见黄濬实负诗名,《石遗室诗话》连篇累牍为之揄扬,良非无据。黄濬曾立白门诗社,有《聆风簃诗》等刊世,而以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以下略称《摭忆》)影响最大。其斋何由立名,不详。李慈铭之斋名有“桃花圣解庵”者,《摭忆》对李之生平及日记记述颇多,或系依傍其义。 有关《摭忆》成书经过,黄氏友人瞿兑之在该书序中曾说明原委,略谓,黄氏生前,将编定之“二巨帙”邮瞿;瞿“乃稍纠其笔误数处,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随为天津孔某借阅。黄伏法后,孔某关河转徙,但仍守信将原稿退瞿,还付黄家。黄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写于昭阳协洽之年(即癸未,1943年)。序中未明言该书付印包含多少条目,亦未言印刷情形。初版仅印百部,未广流传,且非全编。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龙门书店高伯雨据1943年初版影印。该二书版本相同,仅收至1936年12月为止,全目347条。黄氏友人林熙称,在黄被诛后,“很怀念这部笔记,深恐年深日久渐被消灭,而不知北平已有单行本也,因耗重资请人入某大学图书馆检出《中央时事周报》,以一年之力钞为八大册。未经印入单行本那部分文字,曾于1966年刊于《大华半月刊》,今又印单行本,名曰《补篇》云”。此即1970年1月16日由香港大华出版社印行之《花随人圣庵摭忆补篇》,全书凡84则。1978年,台北九思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全书《摭忆》(包括增印《摭忆》补篇)。198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重印《摭忆》(包括补篇),对原本若干讹误予以订正,并请专家为全书新编条目,标明页码,以便检索。此乃中国大陆出版该书之第一种全本。1998年,该出版社又据原版缩印,将之收入《民国史料笔记丛刊》。1999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摭忆》作为其中之一种予以收入。此为内地出版之全本第二种。山西版《导言》中记述:“这次整理,我们参考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的影印本,尽可能改正了原书中的一些讹错。主要的工作是把原书的标点改作现行的标点,增加了原书未曾使用的书名号、顿号、分号等,使眉目更为清晰。另给每则记事加了序号和标题,便于读者检索、抽阅。”至目前为止,《摭忆》一书出版情况,大致如此。 中华书局现将《摭忆》列为《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种,重行整理。此次整理,在1998年上海版与1999年山西版基础上进行,充分汲纳上列二版之整理成果。版式、标点,大体采用山西版,而略予调整。虽说学术乃公器,撷取众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乃事理之常态;然因利乘便,掠人之美,未敢自掩,允宜言谢。 此次整理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对上列二版标题,除援用外,分别予以调整或重拟。二,对内文校勘,作订正或增补。三,对段落偏长或完全不分段各篇,适当分段。四,原书各篇所提及人物,概未使用原名,而分别使用字、号、斋名、里籍或谥号,为一般读者所不易晓;本版为此稍作注释。所有各项注释,均附于页下。五,个别字予以径改,以适通行。本版整理虽欲求尽善,实有未能,不足之处,尚祈读者批评。 黄濬少年入京,自谓居北京三十年,熟习北方风土人情。既入世,同权宦显要、前辈名公相接席,周旋唱和,殆无虚日。耳食既多,目见亦广,对清代民国之史事掌故与人物轶事,详为记述,或加考订,或予议评。推而及之,远及上古,旁涉海外,于军国大政、宫廷秘史、财政金融、人际交往、旅游山水、生产环保乃至社会万象,林林总总,匪特内容丰富、议有见地,且文字生动,委婉传神,足称洋洋大观。说者谓,其“所据资料,除杂采时人文集、笔记、日记、书札、公牍、密电以及有关的一些外国人著述外,亦多本人亲自经历和目睹耳闻者”,故有裨史事,良可征引;“瞿兑之推重该书谓‘与夫交游踪迹,盛衰离合,议论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时政教风俗之轮廓,亦显然如绘画之毕呈’,伦比洪迈之《容斋随笔》,确非谀词”。《摭忆》一书作为笔记史料之价值,已可概见。 然而,正是此一黄濬,在《摭忆》中撰文《说汉奸》,高喊反奸防谍,义正辞严,不旋踵而成为抗战开始后遭镇压之第一号汉奸。世事之不可逆料与荒谬,竟有如此者!黄濬与日寇勾结始于何时,未见相关资料。丁亥(1947)十月,汪国垣《题梁鸿志<爰居阁诗续>卷首》称:“又程穆庵语余云:乙丙之间,众异游杭州,秋岳亦来。一日,集湖滨楼外楼,谈笑甚洽。众异忽熟视秋岳曰:‘君定不免。’黄虽惊,然以为戏言。众异更申言者再。座客忽诘之曰:‘君既精相法,盍自言其休咎乎?’梁对镜久之,叹曰:‘我亦不免。’此抗战前一二年事,穆庵所亲见亲闻者。不谓逾年黄果以通敌死国法,又十一年梁亦被极刑。姑布子卿之术果足征乎?亦异事也。”(案程康号穆庵,程千帆之父,湖南宁乡人)究竟是精于相术抑彼此情晓,人亡无证,要之,征兆已露,信非虚言。 时经事纬,人其为梭;点染丹青,绘事后素。黄濬曾以“仪态万方”之诗作,活跃于文坛艺苑,复以连篇“摭忆”,引起学界之重视,名声地位,厕居上流。然而,终因通敌叛国,父子陈尸,岂止令名不终,为世人所不齿,且其汉奸恶谥,亦将历万劫而不洗。中国文学史上之黄濬,非关本篇,姑置勿论。自《摭忆》一书行世以来,除非常岁月,学界之评价,实无大异。率皆持人书分论主张,即不以人废言。刊印初版之黄澄怀、瞿兑之,以及居港之林熙,或为黄氏同怀,或为生前旧雨,尚有某种亲情故谊在(即此辈亦是《摭忆》成书之功臣),而与黄濬毫无关系者,若郑逸梅、邓云乡诸先生,亦高度评价该书之文史价值,促成重新刊印。上世纪六十年代,旅美房兆楹教授(美国恒慕义所编《清代名人传略》之主要撰稿人),对香港龙门书店老板周康燮“竭力推荐”此书,谓“它的史料价值很高,而且在近五十年来用文言写的笔记中,堪称首屈一指,实在值得予以翻印,供给学术工作者参考”,因而周氏决定影印发行,此即《摭忆》第二版(龙门版)之所由来。 中国大陆学者,陈寅恪先生当是最早肯定《摭忆》史料价值之一人。陈著《寒柳堂未定稿》记述:日本投降,“重返清华园,始得读秋岳之书,深赏其旸台山看杏花诗‘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留待后来人’之句,感赋一律”。“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为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在《寒柳堂未定稿·补》中,陈先生弟子刘适(石泉)引黄萱函称:“陈师对于黄秋岳的摭忆备极赞赏,他说:‘秋岳虽坐汉奸罪死,不当以人废言’”。迨陈于晚岁拟《寒柳堂未定稿》一书时,收入此诗,题目定为《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一九四七年春)》。约二十年间,他无改故常,坚持人书分论之初衷。此次作为笔记资料整理、出版,意亦不外乎此。 检校既竟,行将付梓,爰缀数行于卷端,以作说明。开卷有疑,读是书者,参比分际,条酌异编,当有所取舍焉。 二零零八年元旦于中山大学
  •     一月二十九日收到余英時先生給我的一柄扇子,一面是黃秋岳小楷抄詩,一面是黃秋岳姪子黃懋忱臨仇十洲《仙山樓閣》設色界畫。是一九二九己巳年黃秋岳賀沈崑三四十歲生日的壽禮。余先生信上說,余太太淑平大姐的姨母是沈崑三的獨女沈燕,留學英國,曾經陪伴父親隨胡適到美國開太平洋學會,船上胡先生有詩贈沈燕,頗傳誦於親友間。沈燕的曾祖父是沈葆楨,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出任過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與李鴻章主持籌建海軍,他的岳丈是林則徐,兒子是沈瑜慶,那是沈燕的祖父了,光緒舉人,總辦江南水師學堂,清末出任貴州巡撫。 余先生說崑三先生與黃秋岳是同鄉,交往甚熟。一九八○年代沈燕女士常遊美國,曾在余先生家裏小住,知道余先生喜歡讀黃秋岳的《花隨人聖盦摭憶》,回上海後找出這把扇子和幾件跟黃秋岳相關的藏品托人帶到美國送給余先生:「此已是十餘年前之事,今沈燕女士亦逝世多年矣。弟與淑平不約而同,皆以為此扇贈兄最得其所」。余先生說他還有黃秋岳所書集詞對聯一幅懸之書房,「並非僅此一扇而舉以與兄」。這番話顯然是讓我安心賞玩這柄扇子,盛意惓惓,我不敢弗逆,肅然拜領叩謝。 黃秋岳的《花隨人聖盦摭憶》我少年時代讀的是四十年代的舊版本,聽說不全,後來上海古籍書店出了足本,厚五六百頁,還有條目索引,舊版瞿兌之的序言也在,說黃秋岳瑰才照世,中道隕蹶,非所及料,區區隨筆雖不足引重,卻也可以略窺其懷抱寄托,與夫交游踪迹、盛衰離合、議論酬答、性情好尚、政教風俗。黃秋岳是黃濬,號哲維,別號壺舟,室名花隨人聖盦、聆風簃,福建閩侯人,生於一八九一年。他在京師譯學館讀書,畢了業任七品小京官,有詩名,入民國梁啟超任財政總長聘他為秘書,一九二四年當國務院參議。汪精衞也看中他的才情,召往南京行政院任秘書,不久搭上日本女間諜,出賣情報給日本。據劉衍文《〈石語〉題外》說,黃秋岳與日本間諜交換的情報都密藏於禮帽裏面,赴宴會各自脫下禮帽放在衣架上,宴會散席各取對方帽子揚長而去。還有一種說法說蔣介石原想封鎖江陰長江入海口,再用飛機大炮摧毀日本艦隊,不料黃秋岳洩賣這項機密行動,一夜之間日艦全數遁逃,蔣先生大怒,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六日處決十八人,黃秋岳砍頭示眾,其餘槍斃。 陳寅恪有七律一首痛惜「亂世佳人還作賊」,詩尾附案語說:「秋岳做漢奸罪死,世人皆為可殺。然今日取其書觀之,則援引廣博,論斷精確,近來讀清代掌故諸著作中,實稱上品,未可以人廢言」。《花隨人聖盦摭憶》不說,光看這柄扇子上抄錄的幾首詩,黃秋岳才情確實了不起,連蠅頭工楷都雋逸得不得了,彷彿一身附滿古人鬼魂,甚至步上鬼火熒熒的歧路,興許也是前世跟魔鬼簽下的一宗交易。老前輩園翁喜讀黃秋岳的書,那天我帶着扇子去看他,他先讀了詩尾寫的幾行字,頻頻稱讚黃濬寫甚麼像甚麼:「崑三吾兄四十初度,舊京寂處無以為寄,因寫近年所作小詩,並令吾姪懋忱臨仇十洲仙山樓閣奉貽,置君懷袖間,或如覿面相從游乎。」黃懋忱是黃均,先後師事徐燕蓀、陳少梅、劉凌滄、溥心畬,我有幾件他的工筆仕女,麗而不佻。沈崑三一九○八年入劍橋大學讀機械工程學,結交英人婁斯,一九二二年畢業翌年,兩人在北平重逢,婁斯當了英美烟草公司董事,力邀沈崑三進烟草公司任高職,主管公司與中國政府之間的來往事務。沈崑三出生顯宦家庭,熟悉官場,交游又廣,公司漏貼稅花等棘手雜事可大可小,沈崑三運籌得體,暗通關節,化險為夷,甚得上級器重,很快從一名買辦升入公司駐華董事會,兼任宏安地產公司總經理,外幣支薪,直到四十年代末調往香港,在港病逝。 沈崑三四十歲生日胡適其實也寫了賀詞祝壽,胡適日記裏說他沒有留稿子,赴美船上沈燕為他背誦,抄入日記:「最羨無憂公子,生平豪氣難除。馮來蔣去一窩豬,天下何思何慮! 行遍江南塞北,新來遊興何如?何時再去逛匡廬?莫待便便大肚!」胡先生這首賀詞果然是應酬之作,寫得平實而已。余英時先生替我影印的幾頁胡適日記裏有一首〈記七月十六日望富士山的景狀〉反而深湛。胡先生說那是「沈燕女士要我作此題」,「頗寓對日本的一點希望」:「霧鬢雲裾絕代姿,也能妖艷也能奇。忽然全被雲遮了,待得雲開是幾時?」那年是一九三六抗戰爆發前一年。胡先生在船上給沈燕題紀念冊的小詞也是白話詩:「大海上飛翔,不是平常雛燕。看你飛飛飛去,繞星球一轉。 何時重看燕歸來,養得好翅膀,看遍新鮮世界,更高飛遠上!」胡適名氣大,一筆東坡體法書又娟秀,詩文從來條理清暢而不耐尋味,鄭秉珊先生說「大概是留學美洲,現代人的氣息太重了」。寫詩也許真的不適宜羼進太多現代人氣息,二○○一年余英時、陳淑平〈輓沈燕姨母四首〉之第一首追念胡適六十五年前贈詩,短短二十個字輕易點亮了胡先生的四十五個字:「海上飛翔日,悠悠六五年。績溪題句在,重讀一淒然」。第二首寫蔣碩傑在倫敦追求沈燕的舊事,說蔣先生在康乃爾家中曾拿他昔日為沈燕拍攝的照片給余先生和余太太看:「聞道少年侶,英倫難別離。驚鴻當日影,垂老尚依依」。第三第四首寫沈燕生平尤其字字故事,婉約可誦:「灑落超流輩,清才並世推。誰知天地閉,隱沒不須悲」;「亂世能全志,斯人智最高。無慚名父女,來去總逍遙」。沈家父女俱往矣,黃秋岳扇子落我懷袖,此余先生伉儷念舊之賜,八十年翰墨縱然微有蟲蛀,幸未損及字蹟,反而更見歲月深情。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抛开作者汉奸的身份,这本书真的很不错
  •     我的冬天。
  •     史料价值很高,文笔也很醒目。作者即便是汉奸,也未可因人废言。
  •     这也是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做就做吧,还把自己弄死了
  •     对掌故的感情还挺复杂的。。。
  •     已读大半,所及之大,有家国,政史,文艺,意趣,掌故,风俗……不禁喟叹,黄秋岳啊黄秋岳,才华横溢,偏要卖国。世乱佳人还做贼!!
  •     今日读来仍觉备具时代精神,悲乎?
  •     大致翻过
  •     这本书也不是纯粹的清末民初八卦小故事,还夹杂了大量的“纪录片解说式样”的说明文,加上一些作者的议论,和作者同他人的诗文唱和,信息量很大。
  •     乱世佳人?乱世贼子?!据说,陈寅恪先生对此书很推崇,而且很赞赏黄濬的才华,虽然不齿其气节,尝有诗云:"当年闻祸费疑猜,今日开编惜此才。 世乱佳人还做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     修行12nd,秋岳,秋岳!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     汉奸著作,谈清时笔记掌故,帝都和各地风土人文,存录资料不少。补篇七六谈奸细,当是七七以后作,笔头骂秦桧,自身正卖情报给日本人而被枪毙,身败名裂,恰和今天贪腐者谈廉政等
  •     693-695:陈师曾;695-697:王梦白;10、164-165、322-324:姚茫父
  •     狱卒说六君子临刑歌笑哭詈, 左宗棠举外债收复新疆; 帝都潭柘寺, 杭州西溪, 南北风物,洵是妙章。中华书局推送看过此君合影,颇合今P大钱理群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乱佳人偏作贼,惜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