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也会歌唱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49561036
作者:绿妖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点击观看绿妖新书《沉默也会歌唱》宣传片:http://site.douban.com/bbt/widget/videos/291789/video/562799/
★ 一个人的大城漂泊记,一代异乡人的青春出走书
2000年初,正值互联网论坛黄金时代,绿妖身边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外省文艺青年,他们一起高谈阔论,挤站在现实的舞台候场区等待上场,仿佛一个全新的时刻就要到来。
在本书中,作者为这一整代人的青春发声——那些来自“县城的”、“乡下 的”、“小地方的”、“外地的”年轻人,怀揣故乡和过往融入了北京这座大城,经历了这刚过去的、中国变革最剧烈的十年,他们滋养了这座城,这座城也以它的火热蒸腾,淬炼和成就了他们。
★ 十年沉淀,厚积薄发
本书是绿妖十年随笔精选,从“失恋的感觉”和“死亡的震动”开始写作,以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简陋的技巧,到如今的成熟写作者,书中记叙的家庭关系,社会变迁,成为一个完整的标本,呈现出在蒙昧中长大的青春,是如何借助阅读自我启蒙,借助写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她曾是沉默的大多数,如今,她唱出了自己的歌。
在作者笔下,她和小城、大城之间的关系,对于命运的对抗、接纳、厌倦、吸引,显得格外复杂而迷人,堪称她生命中最纵情的挥霍。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_了解绿妖(韩松落) iii
找自己的人
我曾遇到这城市的青春 3
青春期 20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23
把星星扫落大海 27
找自己的人 31
学着拥有,习惯失去 36
从一个充满恐惧的灵魂里慢慢挣脱 39
大理拜日教 42
命运地图的虚线我仍未踏遍 44
你还相信爱情吗? 49
我们为什么喜欢林忆莲 53
大熊星的安慰 57
轮船复活之夜 60
致我县城的兄弟
致我县城的兄弟 69
人们缄口却倾诉心声 73
沉默的年轻人 78
给我一碗阳春面,给我一座静安寺 83
假如明天来临 87
凿壁偷光的人 91
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 95
不约而同的遗忘 97
只有你知道我的迷惘 100
我的苍蝇 103
一只好猫 106
陌生人 108
最初的甜,最初的咸
旧时天气 115
家人 119
天上的风筝哪儿去了? 121
民国文艺青年 125
家的味道是新闻联播与番茄炒蛋 130
最初的甜,最初的咸 132
记忆驶向味蕾尽头 136
晚来天欲雪,能否去吃面? 140
因为我们又怕又不爱
永不冷场的人生 回乡速记Ⅰ 149
情感赝品 回乡速记Ⅱ 153
幸存者  157
有钱不等于现代化 161
因为我们又怕又不爱 165
给强强的一封信 169
她的痛苦熠熠生辉 175
欢迎来到地狱十七层 179
撸起袖子和这个肮脏琐碎的世界周旋到底 185
一代外省青年疯癫史
一代外省青年疯癫史 193
张浅潜: “我快速地腐朽着,超过我的想象” 197
死亡不能掠夺的 201
成为柏邦妮—《老女孩》序 209
有情感的专家—《我们心中的怕和爱》跋 213
弱者的书写 218
地狱召唤 222
赤子仍年少 225
野火摇曳 228
台湾的小清新与大修炼 233
林生祥:淡淡的一束光 241
像一颗孤独的星球 245
在空白处生长 249
卡米耶:走向疯狂,走向胜利 252
曾交集过的,终再交集 255
跋_沉默也会歌唱 260

内容概要

绿妖,县城青年,现居北京。做过工人、时尚编辑、电台主持人、老师等。出版有散文集《我们的主题曲》(2004)、小说集《阑珊纪》(2008)、长篇小说《北京小兽》(2012)。


 沉默也会歌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大约十几年前罢,在骑着旧自行车穿过月坛南街的路上,一旁同行的拍电视的朋友忽发痴梦:“如果将来有机会拍电影,你会首选什么题材?”我竟也不知深浅,脱口而出:“北漂吧,当然是北漂!”其时正值网络论坛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无数做着好梦的文艺青年像非洲大草原上迁徙的角马一样络绎不绝奔赴北京,同时在网上激扬文字戟指江湖。堪堪数载已过,大部分角马各自失散不知所终,我自然是没拍出什么电影,甚至连想也不再去想——偶尔照照镜子,觉得自己已貌似家禽——其间陆陆续续听闻,绿妖,当年角马中并不为我特别瞩目的一员,先已将自身的北漂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北京小兽》,年来又出了“一代异乡人的青春出走书”《沉默也会歌唱》,新近则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少女哪吒》即将上线,此前该片已获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我的心情也由最初按捺不住的嫉妒,转为沮丧、黯淡,直至无可如何的喟叹:当今之世,凡欲为梦想留一余地者,还得葆有几分野生动物的本色啊。绿妖的名字系由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而来,仅此即可想知其人内心的自由不羁、疏离于世:以“妖”为名,自外于“正常人”的世界。“自从创世之初,世界上就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我们这种人,还有一种不是我们这种人。”绿妖愿意成为王小波说的“我们这种人”,因为这样的家伙“人数虽少,但能遇见一个,就会让你感觉活着很值。”话虽矫健,但每天与坚硬的现实交锋,“我们这种人”注定活得艰辛、苦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头破血流,万劫不复。事实上,绿妖的所有文字几乎都在讲述“我们这种人”于软红十丈中的挣扎与自救,而小说《少女哪吒》尤其令人神伤。小镇少女的早慧与敏感,叛逆与反抗,以及两个同性之间相依为命的友情,以散文式的笔法缓缓铺开,含着隐忍的哀痛与不甘,像冬日烟囱下挂着混结焦油的冰溜,像孤独长夜里明灭不定的余烬。有关这部小说,柏邦妮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有一种中国式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像哪咤,子女一定要‘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把父母给的东西都还回去,才有可能争取精神上的独立。”这样的代价当然极为痛楚,青春本来就盲目、脆弱,容易夭折,何况处于暗黑如孤岛上的少女。联想到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有怎样的父母与子女,就有怎样的君王与臣民,在忠孝至上的仁义之邦,哪咤这样彻底的叛逆者,无疑有着极深的象征意义。那更广义的象征,可能是绿妖无意触及的,她只是全凭感性写一个简单的故事,一粒水晶在卑污的尘世中跌成两瓣。绿妖的北漂生涯是从时尚业开始的,这一行与文学的距离,并不比塑料花离真正的玫瑰铃兰更近。久为那些妆底过厚的杂志雇佣,下笔很难摆脱乖觉伶俐的浮华,或乔张做致的轻佻,但是有谁想过反身一搏,把时尚业作为严肃的文学病例,并以生物学似的精细,为庞大的都市丛林留下生动的观测笔记?《北京小兽》至少是一次凛冽的正面迎击,借着小城女青年初来乍到的视角,各色时髦人物,无论貌似张扬的时尚主编、艺人模特,深谙世故的金牌编剧,还是如海藻般寄居各种圈子的“媒体民工”,都被一种奇怪的向心力从外省,从他们“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故乡拽到北京,这是方向不明却又急待释放的能量,他们披盔带甲在点缀着醉酒眼泪的名利场上辗转浮沉,却大多被生活的飞轮绞碎。小说在结构与叙事上并不新鲜,唯其创作上的诚实略似摄影家戈尔丁,她被男友暴打后也要对镜自拍,为的是将发生过的生活留给自己,并“告诉别人”。不同于快门摄取的瞬间,小说中的生活场景如画卷般次第展开,绿妖取古典式的白描手法,让笔下的人物与风景在一幅当代浮世绘中纤毫毕现。在我看来,这种“犹如地下挖矿”、“每推进一寸都很吃力”的写法,与其说是审美上的自觉,毋宁说是作者在这个芜杂混乱的社会中,执意保持自尊的一种态度(尽管这份自尊在早已向生活缴械的人眼里,可能微不足道)。大概是嫌小说对自我生命体验的抒写还不够极致,在随笔集《沉默也会歌唱》中,绿妖又以飞珠溅玉的气魄将真实的故事原料和盘托出,长文《我曾遇到这城市的青春》犹如摇滚版的“往事与随想”,随着锦缎般的文字层层叠叠一路铺下去,铺下去,外省文青狂歌烂饮的江湖记忆重新复活,往日细节生香活色历历在目,原来青春并未远遁,只要绿妖随手一抓就能立地现形(她的笔真有古代画师的好记性,可怪她经常在饭局上先醉,不知怎么储存了所有在场信息)。那些场景我多曾亲历,才翻几页就要失眠:彼时的北京,真能让每一个纵身投入的文艺青年通体发亮,肆意燃烧。在我每日出入办公楼,以为自己是个正常人时,忽然遭遇绿妖的文字,如被指认前身,眼前世界顿成假体,我随时都能,骄傲地疯了。现在想来,当时在酒桌上口齿不清地聊文学聊电影的日子多少有些表演性——青春太过压抑,太需要一个临时舞台——好在没有剧本,别无目的,彼此从不过问也不在乎对方的来历,直到后来绿妖出书,我才知道她先前是县城一家变电站的工人。当论坛博客俱成明日黄花,多少豪英一似众鸟投林,难为绿妖秉持对文学的痴心,戆头戆脑一路跋涉过来,且历经颠沛动荡,视象逐渐开阔,感悟愈益深邃:在《人们缄口却倾诉心声》中,她写路边黑暗中沉默的乞者、在小吃店门口迟疑再三的食客,写木讷胆怯才从农村进城的快递、地方茶社里卑微苦涩的民间艺人……用一组蒙太奇手法的长镜头,她凝视那些被时代的高铁甩掉队的人,望这世界能宽容“失败的自由、绝望的自由、孤独的自由”。在《家人》、《回乡速记》中,她书写家族记忆,勾勒县城生活,用笔简淡,却以自省的精神洞透中国式的世态人心。她的观察是从水土里长出来的,全无观察家的姿态感,本是随笔的草籽,却依稀生出了小说的嫩芽,如果悉心栽培,我相信能长成一棵好树。在书中,绿妖一再坦承自己的笨拙、自卑和羞怯,这是真的,当年每次聚会,她都清俭寡言,很难拉近距离感,即使谈到喜欢的话题,用词也极为节制。但由那剖肝沥胆、不断与炼狱对话的写作,我分明又看到了她日益强大的坚忍、自信和率性,就像她对爱情的选择与决断,她为了一部小说两度辞职,以及去湘西山村小学支教的知行合一,都曾让我暗地吃惊,并为自己感到可耻。她喜欢用火中淬炼刀剑的意象,也可能是童年就遭遇过太多的匮乏与不平,激发为文,时或有侠气,如匣中宝剑,夜里要发出啸鸣。木心有言,“生命的剧情在于弱,弱出生命来才是强”,绿妖写台湾音乐的文字为之提供了绝妙的注释,她笔下的林生祥,“气息是植物性的”,用客家话唱着南方水稻田的一样的歌曲,居然成为美浓乡民最好的反抗音乐,“这是柔软之力”——要我说,人只有从激烈复归沉静,才能领悟这样的力量。也许是她与民间音乐人一起走南闯北的经历,也许是她血液里天生有音乐性,每看她写张浅潜、陈明章、李子恒……真能与歌者息息相通,音乐最通灵,且能予人以更宽阔的立场,她的文字因此像风吹的稻浪,既澎湃又轻盈。 记得非典那年,论坛有一个户外版经常组织去京郊爬山,在莽莽丛林里,当暮色四围,两瓶小二下肚,车载音响开始放起许巍的音乐,绿妖也不理会别人,兀自就在营地边隅起舞,不是专业的舞蹈动作,只是甩动黑发,完全自我中心的即兴旋转,时而左右臂抱,时而摇摇欲倒,米黄色的短大衣不小心会拂过砾石草丛。翌日拂晓,我才从帐篷里钻出来,草露犹湿,见她早已梳洗整齐,无事人一般坐在树边的吊床上看书,特意趋前瞄了一眼,《里尔克诗选》。这次看她的书中写,辞职后没钱了,只能从东四环走到西三环晃膀子,晚上坐在地铁口读书,读什么呢?还是里尔克。“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这位二十世纪初的德语诗人于绿妖有着怎样的精神瓜葛,我不确定,也许一切不过是巧合。能确定的是,在写作已被世俗价值普遍鄙弃的年代,在许多个生命中的晦冥时刻,她一直在写,在写,像溺水的人本能地抓住唯一的残木,并因此获得了比赖在船上的乘客更多的自由。 从地理上的故乡出走容易,从世代缺钙的灵魂里破茧而出却很难。绿妖称“梦想的本质是凿壁偷光”,犹如将自己置于失败之地的囚徒,这光束虽然微弱,却足以昭示,“现实地活着不会让人幸福,梦想才会”,尽管“梦想的伏线,长如一生,不走到最后,不知道结局。”(已见于2015年7月9日《北京日报》艺评副刊)
  •     这本书来来回回大概看有三四遍,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文字略有矫情,后来再读,竟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它,于是一读再读,除了喜欢,还有害怕,绿妖的字字句句就像一根根针一样扎进皮肤里,疼痛的彻底。作为一本随笔集,书中的文字有的写于十年之前,有的写在最近。她写北漂,十多年之前刚到北京的时候,网络刚刚流行开来,一帮人在网络上激扬文字,谈电影,谈文学,不分白天黑夜,饭局常常流转于大排档,火锅店里,热热闹闹的人群喝的人仰马翻。她写儿时的女友,徘徊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年少的她们扬起倔强的脸最终消失于茫茫人海中。在对童年往昔的描述里,她一改犀利与激烈,文字变得冷静又温暖,也许唯有在故乡这两个字里,才能毫无保留的放下一切的挣扎与矛盾,也只有在故乡面前,才能显露出少有的温柔,它知道你所有的迷惘,也会包容你所有的眼泪。她写人世间的疾苦,写“夏俊峰”事件,为人性的蒙昧感到痛心,为制度的不健全而呐喊。我在十几度的春光里读《死亡不能掠夺的》,不是默念,而是读出来,那缓缓而来的文字和感情像河水一样冲刷着我的浑浊,那是篇关于她一个去世的朋友,果子,在果子的世界里她终于体会到回到生活本来的意义,于我也如醍醐灌顶般的清醒,恨不得握手言欢。我有点害怕这样的文字,不温柔,不讨巧,直接,暴烈,将鲜血淋漓的人生掀起来给你看,无法回避。你在里面看到的不是别人的人生,都是你自己,在与世界的斡旋和斗争中,你无数次的面对自己的溃败,无能与软弱,甚至是万念俱灰。然绿妖终于找到了一条救赎的路,她说“我彻夜排队,向命运领取礼物,命运给了我一块石头,冰凉沉重。我沉默地等待它给我一个解释。在排了更久的队之后,命运给我了我一个解释,那是写作。”写出来是为自省,是为黎明升起的时候,仍就能够继续前行,因为无论自何处跌倒,文字都会接住她。她用热情和愤怒,无奈和惆怅,将一个鲜活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我们终究无法置身事外,你有多恨它,便有多爱它。绿妖的文字无疑不是主流的,也不会是畅销的,因为它太沉静了,一点儿也不热闹,并且读多了还会憋出内伤来,然而你还是会觉得很庆幸遇到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人,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不急不躁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她自己。很多读者将其与柴静做比较,两者的书也均出自陕西师范大学理想国系列,要说不同,我想大约是前者猛烈,后者相对冷静,做记者多年,柴静习惯陈述事实,而不加以批判,她采访的事件表达了她的态度,而绿妖则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据理力争。于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她们像是这个世界的边缘人物,一只脚踏进热闹的世界,另一只脚仍然停驻在平凡的人世间。绿妖说“生活万马齐奔,你无法做一个在街道上看风景的人,一旦止步,即成为人群对立面,要承受汹涌人群的横冲直撞。似乎,唯有滚到路旁匍匐在地,才能躲过。许多人匍匐下来,立刻被甩出轨道。时代的高铁轰轰隆隆驶过之后,路上都是掉队的人。因为掉队,他们反而获得自由,失败的自由,绝望的自由,孤独的自由,这自由穿过他们的身体,犹如风穿过竖笛。”他们缄默不语,又诉尽心声。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都成为了异乡人,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没有一处地方可以安放我们与生俱来的惶恐和不安,但那些闪亮的人,至少能够使我们做短暂的停留。
  •     我们每个人都是幸存者,生还自童年阴影/失恋/失业/病痛…——绿妖我对绿妖老师的私人关注是从妞博网的问答社区开始的,在那里她回答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自我成长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些答案对我来说是珍贵的。我正处于与父母僵持、急于成长的莽撞阶段,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绿老师的温润宽厚是一种抚慰和指引。所谓私人关注,是指我得益于这种过来人的真诚和智慧。我以为绿老师生来如此:很少激烈、从不暴戾,清雅如风,是在一个和反抗父母有关的问题下,我知道应该不是这样。那个问题底下,绿老师回答说,作为一个和父母决裂过的人,决裂后才会知道,没有那么难(大意如此)。我意识到绿老师那种兼具坚韧和柔软的品性是从一场持久的、激烈的、暴戾的出走中磨砺而来的。这一场叛逃和决裂被绿老师写在新书里了,这一本散文随笔“是更大的赤裸,情绪和悲苦都无所遁形”。这本书里绿老师写她如何从捆精神病似的紧身衣、太小了的故乡县城被命运指引到一座巨大的、仿佛要将人吞没的城市;写她如何从惨烈的决裂中生还、生长,从命运给予的故乡、家庭、阴影中榨出营养液来;写她如何在音乐、书籍、电影、写作中喂养自己,像笨拙的老鼠,靠嘴巴和爪子挖掘,最后触到光亮;写她炽烈的青春,写和她一样的一代外省青年疯癫史,写她身边的生还群像…作为一个来自县城的文艺青年,绿老师热爱为县城青年唱赞歌和挽歌的文艺作品,书中多次提到的《立春》和《站台》,我想它们一定像大熊星那样拥抱过绿老师。不同于“我也阔过”的尴尬惹人讪笑,绿老师说“我也上进过”,有一种凿壁偷光的感人,她以碾碎自我又重新缝补的方式最终为自己找到自由,选择过一种不太上进的生活。写作是绿老师缝补自我的引线。我请教过绿老师,小时候营养太差怎么办。她说:“营养差有营养差的写法,贾樟柯也是从县城出来,他电影里为何大量用烂俗流行乐,那是他小时候的营养。可是你看他多会点石成金。不管哪一种命运,都是滋养你的故乡。”来自贫瘠故乡、营养不良的读者会从这本书里得到与命运握手言和的感动,并因为握手言和而汲取走得更远的力量。北京,绿老师幸存的城市,在她笔下是“我曾遇到这城市的青春”的深情。关于北漂的赞歌和挽歌,一次次在“逃离北上广”的全民讨论中奏响,绿老师算是一个北漂幸存者。她在北京买了房,也终于能“结结巴巴地说上一些场面话了”。然而,北京这样的城市,谁敢轻易说自己是幸存者呢?关于青春挥霍不过一座城的故事,在绿老师的长篇小说《北京小兽》里已经纤毫毕现,我更关注书中的厦门、上海、大理、绍兴、杭州、台湾、大连、秦皇岛等。旅行拉开距离看到别处风景,就好像从青春的紧绷中松弛下来,开始能够随意地欣赏另一种生活,但北京依然是心灵的故乡。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朋友的那部分内容。他们算得上绿老师身边的生还群像,那种“劫后余生相聚”的感情,使绿老师笔下的他们特别动人。书中收录的她给罗蛋塔、韩松落、柏邦妮、水木丁、李娟等人写的书评,饱含着懂得,是创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绿老师书中的朋友,一部分曾经藏于同一座城市,醉于同一场饭局,混迹同一个论坛,后来各自在生活的灾难中求生。有的妥协了,去过一种缄默的生活;有的“也上进过”,又回到自己喜欢的写作和电影中来。还有县城兄弟和少女哪吒。县城兄弟没能从站台走出去,腕骨还父、剔肉还母的少女后来被绿老师幸存的朋友拍成电影,明年将会公映。还有一些年轻人、陌生人、幸存者。绿老师写人,总能在缄口沉默中看穿他们的心声。我想这是因为绿老师本身虽是个沉默得近乎冷淡的人,内心仍富热情,像蒸屉底下热气腾腾。这本书会让你看到自己捂着的热情,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曾交集的,终再交集。“我们每个人都是幸存者,生还自童年阴影/失恋/失业/病痛…”这是一本幸存者的歌唱。不只为喜悦、倾诉、成就、丰饶歌唱,也为悲苦、沉默、失意、贫瘠歌唱。不只歌唱大都市,也歌唱小县城。2014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整天把北漂挂在嘴边的人总爱说,这就是北京。在北京,在北京,因为这里是北京啊。。。
  •     绿妖的微博好看,长文总看不进去,很用力又紧绷。
  •     绿妖是个好姑娘
  •     一般
  •     「我们虽不在同一个地方,没有相同的主张,可是你知道我的迷惘。」音乐部分挺有共鸣的。
  •     看不了这种矫情文字……有几篇文章还是能让我产生共鸣的。
  •     太沉重了...
  •     勉强四星
  •     读了三遍。印象很深的是,它一直支撑我熬过高三一年。当时感叹的是,绿妖竟然把我心里的无力感写得一清二楚,心里的自卑感被恶狠狠的展现无余。
  •     对于同样有某种童年阴影和自卑的人,书中很多文字能触动到内心,表达了自己未曾说出口的感受。自我修行是一段辛苦的路,是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一辈子的事。现在我相信生活取决于自己看生活的态度,然后尽量去追求让自己快乐的事,向前看,过去不必纠结太多。
  •     思想和文笔随着年龄和阅历越磨越锐利,朋友说借了看,说,这是经历了多疼的人才能写出来的文字
  •     有惊喜。
  •     其中写吃那篇颇有汪曾祺的感觉。
  •     好坏层次不齐
  •     能读到时间跨度:不同年代写成的短文有相当大的差别。总体来说可读性还可以,但像是熟稔的匠人,不是大师。总是缺少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点要素,也没有整体性。像是被生活拖着走而记录,而不是主动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     书名有点不太好,换下就完美了。
  •     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感觉自己已过了看这种记录生活随笔的年纪~
  •     看了1/9和后面一点.有点看不下去了.1/9内容概括就是把各种书名.作者名.人名.放在一起讲了一个不沾边的事.并且发现了一些不知道是写错了.还是印错了的字.还有.beyond的歌词写错了.这个不像听beyond歌的人. 续:一则感人的故事,确实触动万千。最初的甜最初的咸
  •     梦想是一件朴素踏实的事情,选择梦想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和不后悔的决心
  •     深深的自卑感
  •     可是明白是一回事,接受又是一回事啊!
  •     家的味道是番茄炒豆角
  •     2015-喜欢大部分内容
  •     “少有人能从赞美他人中得到欢愉,但讽刺带来狂欢,则是相声之经久不衰早已验证过的。”
  •     最后在归乡的路上读完这本书,也算是完成自己制定的任务,看完了带回来的《冬牧场》和这本。有趣的是我发现看书和穿衣服一样,需要和某些固定的场景搭配。比如去色达的时候带了《佛陀的正见》,所以,当我在山中手指冰凉的翻看《冬牧场》时,我能感受到那股寒冷和匮乏。《沉默也会唱歌》我看的很快,基本上是3次就看完了,书中提到很多我关注的人物,文学上、音乐上的,是的,这是我感兴趣的,所以快。在商言商,在生活中不能言艺术吗?我希望的艺术不单是某种形式,愿未来的某一天,我所经历的生活都是艺术。没准的事呢?
  •     一向不怎么喜欢此类型的书,感觉很多也只是泛泛而谈,道理终究不够深刻。只是,自己和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都是从小城市来到这大城市。不同的是,作者走过来了,而我才刚上路。溺水的人在没抓着救命稻草之前,能抓住什么都会拼了命先去抓住。就像这本书,不管内容是否真的有料,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当下的自己……
  •     随便看看吧。很多故事,都是时机所至。
  •     之前看的竟然没mar,k真实到如临其境。绿妖果然不愧小镇青年
  •     被触动后反思,原来你走过的路,人类已经一遍遍的走过。
  •     [3.5]
  •     自敏感而来的深刻
  •     大概是我这么多年的梦想了 能明显察觉到她文笔的变化 但感动是贯穿整个生命旅程的
  •     喜欢第一篇
  •     看了三分之二实在看不下去了,弃了。比起北京小兽,绿妖这本断断续续不同年龄段写出来的随笔,感觉像是在圈钱。
  •     一个人缓慢地、持之以恒地认识、了解、接纳自己的过程,经由文学、北京、朋友们。
  •     挺适合现在年轻人读的一本书吧,比很多单纯的心灵毒汤好多了。能够从中了解作者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挺喜欢作者这样的人。书中的很多语句写的不错,但是刻意雕饰的成分过重。能更自然更好。
  •     绿妖后期文字比早期好。都是有童年创伤的孩子。
  •     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异乡人 彼此有共鸣 何止60后 在80年代成长的一代 多少有资源紧迫感 虚假的繁荣后 要承担的就是一个人独自撑起自己的人生~~~~BTW 希望绿妖能去参加奇葩说 看她怎么撕
  •     是挺喜欢的。一篇一篇的随笔,20多岁的的年纪,漂泊流浪的滋味,感同身受。看绿妖的文字,像在读自己的文字,感觉很像,里面有个自己。
  •     绿妖有些许文笔,某些故事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全本无趣的地方还比较多。书有点杂,内容零散。
  •     2016 No.19 年纪越大越不喜欢看这类型的书了。不要脸的说好多人都能写成这样吧
  •     生命漂泊,事有无常,总会不得已。读毕。总觉得缺些什么,格格不入,不知为何。
  •     3月尾生病在家休息,三四天看完这本书。作者描写中国家庭的部分有相同的感受,爱热闹,爱取笑嘲讽他人胜过赞美他人,“家人是亲人,但这亲没办法再让我多呆一天”。最惊喜的是里面提及我喜欢的作者徐晓,那本半生为人开启我读散文之路。
  •     读一读普通文艺青年的书。
  •     陪我一路从敦煌回北京
  •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轮船复活之夜 沉默的年轻人 家的味道是新闻联播和番茄炒蛋 在空白处生长
  •     不好。
  •     第四辑真好看啊
  •     大一,我初到北京时看的,它无疑一下就触动了我的软肋。三年间,我不断翻看,和这本书轻轻共振。在这样的大城市中,犹如一座熔炉,被其焚烧翻滚打摸着,我们汇聚在一起,没有经历过的人,从不懂得。
  •     我希望,我们都能在城市里活的好好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