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日本文化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44747964
作者:(日本)铃木大拙
页数:244页

作者简介

本书由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旨在向西方人士阐释禅宗如何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儒教、武士道、剑道、俳句、茶道以及对自然之爱。
铃木大拙认为,禅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大和民族的文化都与禅息息相关,离开了禅,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本质上看,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并为我们指出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
“禅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什么书本知识。”
“所谓个人的体验,乃是抛开任何媒介物而直接地把握事实。”
——铃木大拙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禅学入门
第二章 禅与日本的艺术文化
第三章 禅与儒教
第四章 禅与武士道
第五章 禅与剑道 (一)
第六章 禅与剑道 (二)
第七章 禅与俳句
第八章 禅与茶道(一)
第九章 禅与茶道 (二)
第十章 利休与其他茶士
第十一章 自然之爱

内容概要

铃木大拙(DAISETZ T. SUZUKI)(1870—1966),1870年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多町,本名铃木贞太郎。年轻时曾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禅师学禅,1897年留美,凡十二年,1909年回国。回国后历任学习院讲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并创立“东方佛教徒协会”。1949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4年获印度亚细亚协会颁发的第一届泰戈尔诞生百年奖。1966年逝世于东京圣路加医院,戒名“也风流庵大拙居士”。铃木大拙作为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比之同时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学者更具有世界性,所以在日本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他一生著述宏丰,撰写了大量有关东方禅学和文化的英文著作,对西方影响颇深。


 禅与日本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好奇于宗教的我来说,最后觉得亲切的宗教就是佛门禅宗,就差一丁点儿变成一位女“居士”了。对此,即使没有读过很多经文,倒也老老实实地看过几本介绍的书,偶尔也会遇见天南地北某个禅寺里愿意交谈的僧人会细细地聊几句。后来在读张中行《禅外说禅》的时候,我与文友打趣说,张中行老先生是我读过最聪明的写禅人。现在重读铃木大拙(1870-1966)的《禅与日本文化》,一页页地翻下去,看他从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谈禅,回想多年前读过的类似的书,我忽然觉得,铃木大拙是应该是我读过的最老实的写禅人。禅,Zen,在今天的欧美国家已经是一个普通人都能非常熟悉的,连先生的南非客户也说他夫人正着迷于禅。上次来沪,与她谈Zen,平素没什么话、原本是歌剧女高音的她,便滔滔不绝的。而“Daisetz Suzuki”(铃木大拙的英文名字)她一听就知道,反而与她谈起禅宗的起源地中国的很多禅学,她一脸茫然,甚至不以为禅源自中国。不得不说,当年铃木大拙凭着他流利晓畅的英文功底及对禅佛学的研究和透悟,已经广远深厚地向西方推广了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不仅让欧美的思想界“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东方思想的精髓”,甚至对整个世界了解禅都影响颇深。铃木大拙被称为“世界第一禅者”和“东方的圣人”的确是名至所归的。禅,在禅宗自己的传承里,保留了一句让后人争论不已的教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照这个禅宗的教义之中,铃木大拙是完全在用文字传播禅的,所以,即使他跟着两位禅师习禅,最后还是一个“居士”,很多人说他从来没有入过禅宗,我并不能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实际上,对于了解禅宗的人来说,往往真正入了禅宗的人却未必能领悟到铃木大拙解释的这些禅意,更重要的是因了他的解释,整个西方世界明白了禅宗,也让禅宗走进了西方世界,可以说,铃木大拙让禅宗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这对一个需要信徒的宗教来说,不正是需要的传播者么?那他是不是教徒有什么关系呢?禅宗本就有“但参活句,莫文死句。”的研习提示,更以“佛主拈花”只有“迦叶微笑”的妙喻当做了透悟它教义需要一种敏锐领悟的诠释。故而,与其纸上论禅,不如从生活里表现禅。铃木大拙正是以他的这本《禅与日本文化》来阐述的。众所周知,日本受中国唐代的影响最深,而佛教在唐代时的中国正处于与道教分享宗教信仰人群的关键时代,这时候,具有智慧的佛教与中国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等相结合产生了足能让中国民众接受的宗教教派,这就是佛门禅宗。铃木大拙用了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来说明:“禅宗其实对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思想的一种中国式响应。” 同样,当时尊崇唐文化的日本也受此影响,于是禅宗漂洋过海深入了东瀛腹地,随即在铃木大拙的文章中,读者可以看见它是怎样逐步与日本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首先,禅与武士道产生了共鸣,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的:“禅宗无视思想的上层建筑,而直奔事实的根源。”在这“禅与武士道”的篇章里,铃木大拙以当时的两位日本最著名的名将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对禅的认识为例,阐释禅与武士道的密切联系之根源——“日本人不喜欢犹豫不决、拖泥带水地迎接死亡,而喜欢像被风吹落的樱花般随风而逝。” 死亡,这就是他们作为武士最容易接受的思想,也就是日本的“事实的根源”。上杉谦信更以颇有禅意的诗句作为了自己的辞世之辞——“生不知死亦不知,岁月只是如梦中。”同样,“禅与剑道”的两章之始,铃木大拙选用了嵯峨天皇的著名禅句:“月儿无心照水中,水亦无心映月儿,广泽池中水寂静。”来应照剑道大师们的秘诀——“水中月”,这实际上完全是在描绘禅宗起源的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事实和现实景象。于是,就以此为衍伸,铃木大拙通过分析剑道大师柳生宗矩、泽庵宗彭、小田切一云、安建正宽、山冈铁舟、等人的剑道,让读者了解他们剑道思想的内质,由此,铃木大拙阐述了禅与剑道的哲学关系,指明剑道“其实不过是禅道中的‘无心论’”。剖析剑道这一门铃木大拙称为“专注生命的艺术”,从剑道大师们的剑道哲学里,可以发现,“在日本所有的艺术中,剑道之所以最接近禅学,是因为见到比其他艺术更直面生死大事。”在这方面,铃木大拙还将现代心理学引入,从剑道里 “有形存在”和“无形存在”,“有心之心”和“无心之心”,“无住心剑”和“非剑之剑”等等有关生和死、技能和效能的探究之中,帮助读者判断禅已融汇剑道之心,同时梳析出剑道已吸纳禅于其理,也指明了禅与剑道的文化密切相连。全书中,铃木大拙着重写的是禅对日本武士道和剑道的影响,几乎占到了全书的一半,其次便是对俳句和茶道的影响,如果说前半部分的重点是剑道,那么后半部分的重点便是茶道,颇有些一阳刚一阴柔的搭配。这时候,铃木大拙写到:“离开佛教,日本文化就无从谈起。” 他以东方人心理的直观性入手,界定了禅与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艺术的紧密联系,无论是俳句里的“幽玄”还是哲学范畴内的“无意识”形而上学分析,“禅都与日本的艺术和生活有关”,他特别以俳句奠基者(松尾)芭蕉、俳句诗人加贺千代女、(与谢)芜村等人禅意俳句为例,将日本人“幽玄”诗理中所呈现出的对自然物候变化的洞彻,对人生命运的透悟,展示了充满禅意的日本文学。这时候,日本茶道早已经若隐若现、时明时暗地出现在剑道和俳句之中,对今天的茶人、茶士来说,茶道早已经是“茶禅一味”的,而当时铃木大拙在“禅与茶道”的第一部分就写到:“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努力使事物单纯化。” 可不正是同样道理。由于茶是由僧人传入日本的,日本的茶道便与禅寺密不可分,如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促成了日本延绵数百年的小笠原流派。自此开始,铃木大拙从日本茶道四个要素“和、敬、清、寂”四方面入手,涉及中国道家学说、日本神道教、日本宪法等等,甄述日本茶道与禅的渊源,指破“茶道不只是喝茶”这个谜团,指明茶道“包括了与喝茶有关的事与物,如茶具、泡茶时的气氛,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生起的心境。” ,心境,正可推阐出“茶禅同一味”,此后,铃木大拙对茶道祖师千利休死亡的分析,对冈仓觉三(天心)完成《茶之书》的推介等,努力将“茶禅一味”灌输与西方人。不仅如此,铃木大拙还独辟了一章来写“利休与其他茶士”,以人写茶,以人写禅,将禅学的玄妙变成了人的行为记录,于是才有了最后一章——”自然之爱“,在这章中,铃木大拙不仅沿袭了之前禅与日本文化各方面的博引旁征,同时也融汇了东西方的思想者如梭罗、艾默生等人的自然之爱,遥指禅与整个世界也是紧密相连。“禅宗的宗旨在于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自然’地生活;” 就这样,铃木大拙给世人展现出这样的一幕——禅将日本塑造成了今天的样子,理解了禅,便了解了日本人。l铃木大拙这样说:“美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对于美而言,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当下。”日本人就这样从禅宗教法中学到了“如何热爱大自然,如何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情、无情相处。”无论是决定生死的剑道,还是营造心境的茶道,禅都是日本人生活里一部分了。于此,也同样可以指据为我那句“最老实的写禅人”。因为他每一禅意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升华了便是艺术,简单了便是生活。禅宗六祖慧能曾有禅偈:“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我以为这是最适合评价铃木大拙上个世纪完成著述的《禅与日本文化》等书的。当然,这是禅与日本文化的通识读本,对于有心深入研究者,不过是本入门书罢了,其中的铃木大拙留下的诸多引线,就留待好奇人探索吧。注:书中一些人名铃木大拙常有省略和简称,我已经在括号内加以补充。【原文地址】豆瓣有删节【天涯】http://blog.tianya.cn/post-150117-72852069-1.shtml【网易】http://blog.163.com/iwenqing/blog/static/14301442201411522113914
  •     黄夏/文《禅与日本文化》原是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于1935至1936年在英美等国的系列演讲,二战之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结集出书。大约是演讲之故吧,书中大多数文章内容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合,这主要是铃木需要向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迥异于东方的西方人士解释禅宗的义理与概况。好在这些文章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因而我们得以从艺术、儒教、剑道、茶道、武士道、俳句,以及东方人对于自然的审美感受等方面,来了解禅宗对日本的影响。铃木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禅宗的历史沿革。他说禅宗是儒、释、道三种宗教相互影响和镜鉴的产物,“是对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思想的一种中国式响应……(它)脱离了印度思想的形式,极富实践性和伦理性”。禅宗发轫于唐末而兴盛于南宋,12世纪以来,访华的日本僧人无不热衷于将儒、释、道文献带回日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独特的日本文化,如俳句、能乐、戏剧、造园、插花等,其渊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禅僧们还通过编撰、印刷相关典籍推动教育普及和政治改良。他们在寺院中向那些渴望提高知识和文化修养的人讲授中国思想,“寺子屋”便是封建时代唯一面向群众的大众教育机构,直到明治维新才为现代教育制度取代。而上层贵族则通过聘请禅僧作为私人教师向子弟和臣下讲解四书五经和朱子理学,旨在推动政治统一、保障社会秩序的“名”、“分”理念,及其附带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开始广为传播。一言以蔽之,深刻影响日本社会的禅宗一开始就是由中国思想而来,这也是铃木反对幕末时代以来各种激进潮流对中国思想否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两种“外来之说”(儒、佛)早已融入日本人的心灵之中,因而所谓日本独创的、“去中国化”的思想根本就站不住脚:“其爱国保守主义与其说是出于哲学的理由,倒不如说是受到了政治动机的刺激。”那么,什么叫“禅”呢?相对于理论化著述,铃木更倾向于将“禅”作一种不事定义、因而其外延更为丰富和开放的阐释。对铃木来说,“禅”表现为生命、智慧和知识。铃木认为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科学和理性得到的知识,以概念化、系统化为特征。另一类也就是禅宗所追求的知识,则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获取,亦即,这是一种需要通过直觉体验才能掌握的知识。铃木说,生命充满了奥秘,“有神秘感的地方,必有禅的存在”,修禅即修身,也就是了解生命的奥秘。而要实现这一点,则务必做到“无意识”,将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从我们头脑中剔除出去。铃木通过分析松尾芭蕉、与谢芜村的俳句,来解释何为“无意识”。芜村《咏蝉》云:“寿数已将尽,浑然不觉尽情鸣,聒聒蝉声音”。很多人引入道德论和无常观,将这首俳句解为“没有领悟到人生无常的人沉溺于各种享乐,就如同夏日之蝉以为自己永生不灭一样纵情地发出聒耳的鸣叫声。”铃木以为大谬,“贬斥蝉不知宿命即将到来,那是人类的意识和反省。就蝉而言,能鸣叫的期间就是活着,活着的期间就是生命的永恒。为生命之无常而烦恼又有何益呢?或许,蝉正在嘲笑人类总为尚未到来的明日之事而烦恼。”铃木的解析让人想起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之语,表达的正是一种生命自在、自足与自适的境界。而禅,即是为了帮助人达到这种境界。禅既以“无意识”修身为特征,又是如何与武士道这种暴力物事相关的呢?铃木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禅宗教导人们一旦决定进路就绝不回头,且对生死平等视之,重直觉轻理性;二是禅宗的修行较单纯、直接,强调自强、克己,其戒律性和战斗精神是非常一致的。铃木在此点到了禅宗的“软肋”。上文说到,禅是儒、释、道共同影响的产物,它本身没有自己的哲学系统,也没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它的开放性使之极具弹性,“可以与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无神论、唯心论以及任何政治、经济教条相联系”。它是各种革命力量的天然盟友,至于革命本身在鼓吹些什么,它是不会去追究的。加之禅宗崇尚轻生死、不回头的无畏精神,又在客观上模糊了正义与道德的界限,以至罪犯犯下罪行,也往往可以得到宽大处理。而浸淫于这种思想的日本民众,即使不信奉武士道,也会为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某种理由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从日本自古以来经常以某种理由为借口而进行的诸多战争中可以得到证明。”铃木由是总结说,“禅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这简直是诛心之言。铃木作为禅宗在日本的杰出代表,并不一味歌颂禅,而是从政治、文化、历史和心理角度探讨了禅宗在日本的发展脉络及其得失成败——禅成就了日本文明的辉煌,也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相较铃木作于上世纪30年代而结集于50年代的这本著作,半个世纪后日本关于历史问题的探讨反而更趋暧昧和含糊。如今,大约是很难有这样自省又省人的作品见诸相关国家之间了。
  •     如今的世界,能做到既不追求观念的丰富,也不追求花哨浮躁的思想条理和哲学体系的构建。静心安居于对“自然”的思索之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并为此而感到满足,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一件心满意足的乐事。本书从七个大的方面来讲解禅与日本文化方方面面的关系。禅为何事,禅为何物,铃木大拙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禅”究竟为何。 不论是从儒家,道家,佛,基督等,都与禅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通之处,不论你是隶属与哪个宗教,终归要直面的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的“无意识”。在此摘抄一些书中涉及到的和歌俳句,来体现禅的寓意。寂静古池旁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武士之道皆一样,唯有一死为天机。苦吟杜鹃鸟漫漫长夜何时了暮然已拂晓。寿数已将近浑然不觉尽情鸣聒聒蝉声音。枯木立清秋寒鸦寂寂栖枝头日暮西山后。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来自中国的禅宗,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武士道,剑道,俳句,茶道等等,其中,“禅与剑道”一部分最为精彩。
  •     日本人做事重于细节,源自其历史文化积淀。从中国唐代学习并引进的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成为具有日被本土特色的大和文化,道家孔家思想到日本演变成武士道精神、日本禅宗。
  •     很不错的一本,里面会讲到禅、佛、以及由这两样引申来的神道。有讲日本是如何被中国传来的禅影响的,禅是什么。日本的武士之道是如何受禅道影响的。总之还蛮有趣的
  •     打算买一本收藏
  •     虽然禅宗推崇反概念,但是我觉得书里边一句话很能概括理性意义上的禅:理智是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智拥有的创造力永远无法超越功利的局限。
  •     太难懂了
  •     是铃木先生于1930s的作品,源于宗教,又非宗教,关乎每个人精神层次的提升,铃木先生不愧是禅学大师!时隔今日,仍值得每个人阅读和实践。
  •     一口气读了很多大师的作品,感觉彼此之间重复很多。禅向来有不立文字的传统,可见文字真的很难表述清楚吧
  •      禅的目的就在于剥离一切人类为了粉饰自己而人为添加的覆盖物。禅之所以要与理性做斗争,是因为理性虽有实用性,但却妨碍我们深刻挖掘自身的存在。哲学提供了一切问题并要求理性解决,但却未必能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     智与慧与禅与道、皆从心尔、
  •     如果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什麼是感知什麼是直覺什麼是感念,套上哪個就以為得了智慧,就急不可待地要訴諸行動,這樣的書還是不寫出來擾亂視聽的好
  •     归咎起来,禅应该是日本文化的内核,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深受禅那种与自然休戚相关,回归自然本源,直接感受本相的悟道方式的影响。顶级的剑客追求剑道力求达到出离生死无意识的状态,当成为一种价值观普及到军队就变得很吓人。茶道在日本发展成为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探索自我的最好方式。
  •     “朝颜开一日,青松活千年,二者皆圆满。”
  •     信息量好大的一本书,适合反复慢慢咂摸。原来日本剑道这么有魅力,无住心剑。禅宗的冒险性和创新性,在日本艺术与生活中遍地开花。直觉。当下。侘寂。孤绝。。。总之,很喜欢啊。
  •     从本质上看,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并为我们指出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 由本源悟出万物
  •     知乎涨工资推荐,铃木老和尚对日本美学的理解入木三分
  •     1、禅影响武士道、剑道、茶道、俳句等,影响日本人的精神、艺术;2、因为禅从哲学进入生活、经验的领域;3、和、敬、清、寂、侘等日本文化的字眼
  •     禅真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讲究顿悟,实践性的佛教。没有原因的喜欢十七字的俳句。
  •     好
  •     很不错,除了最后套用精神分析有点脑洞大。。。
  •     忠于自己的发现之旅
  •     回归自然本源
  •     读着读着,觉得日本文化好刻意,诗人们的诗也很一般
  •     系统、准确、一击即中。醍醐灌顶亦不足以形容。
  •     好书
  •     难得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禅,禅与剑道,茶道和俳句的关系以及禅对于他们的影响,颇有趣味。
  •     除了内容,装帧印刷也都还不错
  •     这样都能把禅学卖出去?
  •     空谈禅,与日本文化的源流发展似无必然联系
  •     书中对禅的发展历程的描述对建筑学来说也很有启发。
  •     作为给西方人写的书,在介绍概念的时候比较啰嗦,许多内容东方人很容易理解,不过看到禅对非理性的推崇,瞬间感觉找到了知音
  •     本书根据日本禅学学者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平实,且注重中西文化比较,然而遗憾的是,过于平实的语言,导致他没能真正解释清楚禅理的精妙之处,反而流于一种空泛的叙述,跟日本文化各个门类联系对比时,其论述也多有啰嗦重复之处。就文化比较而言,本书的叙述尚可;但就禅理解读而言,本书完成得并不理想。
  •     宗见可取,论述肤浅,归根结底是用来忽悠西洋人的东西。
  •     越看后面,越感觉关于禅宗与其他文化形式关系重复论述的啰嗦。辩证太玄妙的东西的影响力过分用力后,也不免让人觉得观点的绝对性,从而难以让人信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