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幻想的女孩》书评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4428106X
作者:[美]伊莎多拉·邓肯
页数:368页

邓肯:生活里的两个动力是爱情与艺术

对我们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而言,伊莎多拉•邓肯就是简介里躺着的一段话:美国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总之,就是跳舞很厉害的一位女性艺术家。在我有限的认识里,她可能还没有中国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美呢,百度了她的照片后,发现原来她长得如此之美,但和杨丽萍的美不一样。可能很多喜欢邓肯的人就会说呢,怎么能那么俗、那么肤浅呢,都是舞蹈艺术家,那当然比舞蹈呢,杨丽萍怎么能跟邓肯的艺术成就相比呢,而且我们觉得邓肯更美呢。反正我又没看过邓肯的舞蹈,倒是经常看杨丽萍的舞蹈和照片,我觉得杨丽萍就是很美很厉害。可,我也不得不弱弱的说句,其实我知道自己喜欢的女神杨丽萍,她喜欢的舞蹈家就是邓肯啊,而且她喜欢看《邓肯自传》,及杜拉斯的书。当然,如果没有翻“新经典文库”最近推出的《采摘幻想的女孩: 邓肯自传》,我的看法依旧会是如此,我的女神杨丽萍就是很棒!但这本自传让我对邓肯欣赏了起来,也开始明白,她和杨丽萍根本就是两种不一样的女神类型。邓肯的人生经历显然要丰富的多,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人生经历丰富的人,人生就一定更厚重更精彩,但至少她的故事很引人入胜。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都喜欢把自己的出生描写的格外与众不同,这一点邓肯也不能免俗。她有时会想,跳舞的命运在母腹中就决定了的,母亲怀她时受了很多折磨,除了吃冰镇的牡蛎和香槟之外,其它的都吃不下。而她母亲的那一句,“这个孩子出生后肯定与众不同”,也就成为了她一生的注脚。邓肯信命,信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信如果小孩出生在海边或是山里,整个人生际遇会是大不相同的。邓肯就出生在海边,因为当音乐家(其实就是音乐教师)的妈妈很忙,成全了她儿时肆意野性、自然率真而自由的生活,她过得很快乐。与之不同的是,杨丽萍从小受文革的影响,亲眼见到了人与人之间斗争的现实与残酷,她对人性很悲观,很警惕,这反而成就了她“超然物外”的气质。邓肯在看过很多爱情小说,及父母离婚故事的影响下,开始有了自己的婚姻态度,那就是:为了解除束缚妇女的桎梏,为了每个女人都有随心所欲地生育自己孩子的权利、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美德,她会和婚姻对抗一辈子。当然,这些观点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她那时只是一位十二岁的小女孩,我们那个年纪估计还在惦记暗恋着班上的小队长班长学习委员啥的,可邓肯已早熟至此。她后来的情感经历,也正符合了这样的婚姻态度,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不幸的,甚至有人称她是“高级妓女”,认为她放纵自己的情欲,在男人的世界里恣意游戏,并因此而受累。但舞蹈史家们给了她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杨丽萍对婚姻的态度则和邓肯的完全不一样,她觉得婚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而她终身选择逃避这件事,达观的人生观加上逃避的婚姻观,让她对婚姻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期待。邓肯对生活的想法完全是抒情诗式的、浪漫的。正是这样的想法和态度,让她在面对诸多困难和窘境时,并不悲观。在表演自己喜欢擅长的现代舞之前,为了生活,她先后经历过一些其他形式的表演,但她发现那些都不是她所热爱的,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暂时的屈就。在经历一些戏剧表演之后,她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厌恶之感,认为那一夜夜不断重复、千篇一律的台词和动作,那些附会 、那种看待生活的方式以及整个冗长又无聊的过程让她觉得很厌恶;在新港为贵族富豪太太们表演之后,她感到非常失望,这里的人们看上去都是被权势和财富带来的荣耀感包围着,他们根本不懂艺术思维。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肯是一位多么有韧性的女人啊。为了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及成长学习需要,她带着家人先后去了很多城市,在慕尼黑的熏陶和佛罗伦萨的经历,让她处于一种沉思和脱俗的心境之中;在雅典的某个笼罩着紫色暮霭的晚上,她第一次认真凝视了纯洁的美。可即便她名声大噪后,因不善理财,及不惜一切的推动舞蹈学校的发展,常常还是陷入了财务危机之中。“我相信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精神主线,它是曲折向上的。附着其上又促其奋发的才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其他的只是我们灵魂前进过程中抛下的废物。我的这条精神之线就是我的艺术。我的生活只有两个动力——爱情和艺术。爱情总是毁掉艺术,而艺术又急切的呼唤又使得爱情总以悲剧告终,因为爱情和艺术是无法共鸣的,只有不停的争斗。”邓肯的这段自述,很中肯的解析了自己受众人关注的爱情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她忽略了亲情。看了自传后,我被她母亲给予她全心全意的支持而感动,被她们兄妹之间相互扶助共同成长的兄妹之情而感动。我想,这些也是她精神食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没有小孩之前,艺术和爱情是邓肯生活里的两大动力,不管日子过得如何艰辛,文字里多还是欢乐轻松的。当三个小孩相继死去,文字里的疼痛感便显现了出来。对于母亲而言,孩子又是高于艺术和爱情的。邓肯也没能免俗逃脱。无论各自做出的选择是什么,邓肯和杨丽萍都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意愿在生活。而其他人的眼光,又有什么关系呢。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最真实、炙热的生命——《采摘幻想的女孩》

这本邓肯自传取名《采摘幻想的女孩》,想必出自罗斯福总统看过伊莎多拉·邓肯的舞蹈之后对其的评价——“她就像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在早晨的阳光中跳着舞穿过花园,采摘着幻想中的美丽花朵。”创造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舞蹈是伊莎多拉·邓肯毕生的目标,从最初的被敷衍到讪笑,直至被认可,被疯狂的追逐,她终于实现了她的夙愿,从高高的树上采摘下“可笑幻想”的果实,用没有技术性的真实自然的动作,舞出了她的精神与灵魂之歌,。伊莎多拉说她不是作家,所以这本篇幅有限的回忆录不可能写出她以不同的形象所经历的完整人生,可她却做了很少有人敢做的事——“去揭示自己灵魂中最隐秘的思想和行为中最真实的一面”。所以,通过她如舞蹈般时而柔软时而强劲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跃然纸上熠熠生辉的生动形象,不完美,却鲜活而真实。伊莎多拉走上艺术之路,跟母亲的影响与帮助分不开。因为母亲酷爱音乐与诗歌,即使再贫穷的岁月里,仍给她们弹钢琴,朗诵诗歌,在这样的熏陶下,艺术的小小种子便播种在了伊莎多拉的心中。母亲对她放任无拘束,也造就了她勇往无前的坚韧品质。对于她们一家来说,艺术便是生命,生活可以简单,但是艺术创作永不能停歇。艺术永不能向世俗的生活低头。所以除了在最早的时候在屋顶花园的剧场里跳热辣的舞蹈,在奥古斯汀·达利的剧院里扮演滑稽的哑剧角色外,她再也没有违背过自己的意愿,做与自己的艺术理想相悖的事情。她有着超凡的艺术素养,对诗歌、雕刻、绘画、戏剧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她被天才吸引,也吸引了许多赞赏她的朋友,他们思想交融,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她把从这些不同艺术形式艺术思想中汲取的养料注入到自己的舞蹈创作之中。她通过对自然、对艺术作品长久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穿越时间与空间与大师和艺术形象对话,探知自然之美的精髓,艺术之美的灵魂。她披发赤足,身披薄纱,她开创了现代舞蹈艺术的先河,她是飞鸟,是海浪,是轻轻颤抖叶片的棕榈树,是年轻的那喀索斯,她的舞蹈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对婚姻对爱情她也有着与那个年代的普通妇女不同的认识,她不愿受婚姻的束缚,渴望爱的自由,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自己爱的理念。她一生中情人无数,看似放荡不羁,可是细究不难发现,她多情却并不滥情。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总是忠实于我的爱人们。如果说我离开了那么多的爱人,只能去责怪男人的三心二意和命运的残酷了。”洒脱随性,可见一斑。可这仍然阻止不了有人去爱她。她就是这样一个诱人的精灵,不停止舞动,也不停止爱,她是最真实而炙热的生命。

自由的舞者

-读《采摘幻想的女孩》有感看到伊莎多拉·邓肯的名字,就像是看到了一个精灵一样的女孩披着薄纱赤脚跳舞的样子,她是一个自由的舞者。 刚出生时,她的父母离异了,跟着母亲生活的日子贫穷饥饿。父亲是个诗人,母亲是个音乐家,注定邓肯是美的女神,艺术的化身。贫穷的日子里,母亲忙于生计,小邓肯就这么放养的成长着。这种生长的方式,让邓肯拥有一枚自由的灵魂。她敢于追求真我,敢于反抗权威,她用自己的感觉,用自己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艺术的方式表达着自我。得益于遗传的艺术细胞和母亲每晚的经典阅读,小邓肯6岁的时候就能教小伙伴们跳舞,而对古板、僵化的古典芭蕾舞的反感,让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步。她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热爱融入到她的舞步里,让她的舞蹈拥有自由的灵魂。生活的困境让她在21岁时被迫流落到英国,但是英国的绅士情怀让她的艺术又一次升华。在无处可去的境况下,她进入到大不列颠博物馆潜心研究古希腊艺术,她在古希腊的雕塑、绘画中寻找到了新的舞蹈表现方式,并将这种充满力量和美感的表现方式融入到她的舞蹈中。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下,她的舞蹈充满生命感和自然美。这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不懈的追求着生命的精神和力量,她将这种自由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命和平常的生活,就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让她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在中欧巡演时期,她的现代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那灵魂与肉体高度的统一、身心沐浴在自由阳光之下的舞蹈在观众心中卷起了一阵激情和波澜,随后她的舞蹈席卷整个欧洲大地。她将自己对美学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用自己的舞蹈让观众沉迷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这体现出她对生命、美、艺术巨大的掌控能力。这该是一个内心精神世界多麽丰满的女子才能创造的舞蹈啊!邓肯的舞蹈充满了对美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对女性寻求自由的表达。笔者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的拥护者,所以对她其中对女性自由的理解表示出极大的赞同。她在舞蹈中用身体来表现出对女性精神的解放,对禁欲束缚的厌恶。她的舞蹈是一种自由的表达,用身体的外在张力表现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禁欲文化的逾越、对当时社会氛围的反叛。她的舞蹈,使人们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原意,舞蹈是来源于对造物主创造了女人的首肯、赞美与感激。在寻求解放和自由的路途中,她凭借对舞蹈的理解,对自由的追求,以其自由灵动的舞蹈,结合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找到了生命与艺术的结合点。在生活中,她对自由的追求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她未婚生子、频繁更换情人,向传统道德发出一连串的挑战。她坚持不婚主义,却不妨碍她对孩子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造物主啊,这是一个多麽自由的灵魂才能做到的事情。十月革命以后,她应邀踏上了一个长长的旅途。作为一个充满革命和人性光辉血液的女子,她抛弃了陈旧的生活方式向着柏拉图式的理想国家前进了,她要去自由的追求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国,她讴歌这个美丽的新世界,尽管在她去世后苏联解体,共产主义还在路上,但是邓肯这种对旧世界的决绝,对新世界坚持不懈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我。她就是上帝为地球创造的自由精灵,用她披着薄纱的赤脚舞蹈向人类宣告着她巨大的生命力。所有的美好的语言都无法描绘她文字的流畅、她舞蹈蓬勃的生命力,作为一个女子,我们都应该用自己对美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舞出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做一个与昨天不一样的自己。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自由起舞的追梦女孩

文/风之子邓肯被誉为现代舞的创始人,开创新事物的人必有勇敢和坚毅,自由的特质,这也是邓肯的特质。作为一部由当事人亲笔撰写的自传,读来更像一个轰轰烈烈、敢爱敢恨女子的自由生活篇。邓肯是舞蹈家,更是自由的化身。她从小出生在单亲家庭,母亲良好的音乐素养,哥哥姐姐们积极的态度都影响了年幼的她。生活在这样一个看似不幸的单亲家庭里,但母亲的乐观和对音乐的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这样的家庭培养了她勇敢坚毅的品质。她可以在家庭捉襟见肘时,承担去赊购食物的重任。她这种勇敢的精神延续了她一生,一直到后来他们全家一起去各地巡演,她作为家里最小的成员却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年轻时生活的窘迫,逼迫她不断的寻求突破,在各个国家和剧院演出,在一个城市又一个的不断流浪,生活的苦难始终没有打垮她。她突围中不断的寻求自我提升,敢于追求自己的舞蹈信念。世人为她赤足自由的舞姿所惊叹,她在回忆自己大半生经历时,花费了大量精力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舞蹈的经历笔墨颇少。她对感情的自由态度与追求舞蹈的自由如出一辙。对待感情,她宣扬女性情感自由。这点与她厌弃世俗眼中高贵的芭蕾舞一样,她追求的是女性独立和自由,她也用行动去践行着自己的理念。这本自传是她流浪漂泊的记录,她从美国,一路辗转于德、英、法、希腊等等。每到一处,不管受到热烈与否的待遇,她都能很快适应,并坚持自己自由的舞蹈。舞蹈自由同样激发了她对感情的自由。她一路上不断遇到让她钟情,或钟情于她的人,但她总是能勇敢的去追求爱情。每段感情来的炽烈,但因她的漂泊自由,及其他原因都最终夭折。但她又感情满满的不断追求新的恋人,创造新的舞蹈。邓肯的一生既是声誉俱兼的,又是悲喜交加的。她的感情和她的舞蹈一样自由,但比舞蹈更虚无。没有从一而终的完整感情,更让人惋惜的是她的三个孩子都夭折在幼年。她可以有追求舞蹈的自由,但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对孩子还有深深的爱。孩子的离去,也让她的人生陷入了灰蒙蒙的阴冷中。而她本人最终因围巾卷入车轮,意外离世的结果,也让人惋惜。她的一生是传奇的,又是令人惊叹和惋惜的。短短360余页浓缩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读来是无尽感慨,却又意犹未尽。从她自己的视角,向世人揭示了化身自由精灵的邓肯的另一面。

邓肯眼中的自己

邓肯眼中的自己——评《采摘幻想的女孩》/By Rene-summer对于伊莎多拉•邓肯,我最初知道这个名字是在邓肯和萧伯纳的故事中,因为著名女舞蹈家邓肯写信给萧伯纳说:“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说:“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当时看这个故事仅仅是一笑而过,并没有过多的去深入了解邓肯,只是单纯的觉得她有些肤浅。而当我看过《采摘幻想的女孩》这本书后,却刷新了我对邓肯的认知。伊莎多拉•邓肯是美国舞蹈家,是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采摘幻想的女孩》是伊莎多拉•邓肯的自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了邓肯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奋斗,直至她达到人生最高成就,就如同封面上那个穿着红舞鞋的舞者,手中紧握一枝美丽的花,采摘到了属于自己的成果。邓肯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母亲一个人养育四个孩子,而且家庭不是很富有,但因为母亲是音乐家的身份,在母亲的熏陶下,四个孩子都从事了艺术行业。或许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邓肯还是个孩子,仅仅六岁的年龄,就召集十几个小小孩,教他们挥动胳膊,美其名曰这是她自己的舞蹈学校。随着更多小女孩的加入,邓肯也有了自己的收入,开始赚钱了。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举动,这更加证明邓肯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邓肯对于婚姻的态度也受到了父母离异的影响,再加之她读过的一些小说,小说里的悲惨的女人以及父母的故事让她认为:“为了解除束缚妇女的桎梏,为了每个女人都有随心所欲地生育自己孩子的权利、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美德,我会和婚姻对抗一生。”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看来都还比较超前,可以想象当时只有十二岁的邓肯是多么的早熟。也正因为她的这些观点,造就了她今后爱情观,对于每一段爱情都拼命的投入去爱,即使对方是花花公子。为了生活,邓肯跳过热辣舞蹈,穿荷叶边的短裙踢腿的舞蹈,为了生活,她为贵妇人跳舞,但是贵妇并不理解她的舞蹈。而当邓肯身着透明舞裙时候,裸露着双腿,更是引起了哗然。当时的邓肯在别人眼里就是异类,因为她的坚持,一次次的征服了反对的人们。这就是邓肯,这就是邓肯眼中的自己。

幻想舞动的艺术 信念成就的人生

伊莎多拉·邓肯是谁?你的印象可能就只是舞蹈家,一个著名的舞蹈家,然后对于她的生平事迹可能也只局限于她的爱情,还有她那令人悲伤的结局。当我翻开这本邓肯自传,我才知道仅仅用舞蹈家来形容她是远远不够的,仅仅用爱情来代替她的生平是微不足道的,悲伤又怎能讲述她的人生!出生在大海边的她, 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起生活。母亲的音乐对全家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一群艺术美感如此接近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这真是莫大的幸运。一家人一生追求艺术的信念,让她不管去到哪里都有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分享艺术的精髓与升华,至少在艺术的殿堂里,她不孤单。当然也是因为母亲的教导与熏陶,她倡导男女平等,女性不弱,不能因为需要抚养孩子而一味的靠男人,她的不婚思想也就根深蒂固了。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拥有自信,坚守自己理论的行动派,深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自小的随乐舞动,随心而发,闲暇时去图书馆、博物馆欣赏文化艺术,都对她的舞蹈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后来认识的很多很有天分和魔力的艺术人士。 她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冒险家,敢于对现有的不公说不;放弃有着很高的人气和舒适的生活的柏林,去雅典朝圣真正的艺术殿堂;去希腊遗迹历险,勇于退去繁华的外衣,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艺术。她还是一个舞蹈艺术的传播者,不论是谁,她都会倾尽自己的全力,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舞蹈,自己的艺术理念,虽然屡次失败,但她一直在坚持办自己的学校,为现代舞的发展打下了基石。她的爱情,我想说两句话:第一,存在即合理,不要随意揣测别人的心里,因为你不是她,你不在艺术的高级殿堂,身边没有那么多称之为完美的艺术天才,你也就不会知道当艺术与艺术相互碰撞,那种美的火花是多么的璀璨,让人深陷,不可自拔;第二,可怜的人必有可恨的一面,爱人的相继离开,多么令人悲痛,但是罗恩格林真心待她,把她创办学校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目标,她却屡屡背叛。世上的哭有两种,一为无上欢乐,一为人间至痛。她不幸的体验了这两种哭,而且还不只一次,生命的到来,她哭了,生命的消逝,她又哭了。经历如此种种,她的心境也不同了,文章结尾的时候,她提到女巫预言她会结婚,愿意把这件事放在书上提出来,可能真的是在好好打算这件事了。翻看了她的资料,真的在几年后与一位诗人结婚了,不幸的却是离婚也在几年后如期而至。可能舞蹈太过偏爱与她,不愿与任何人分享她的时间、她的精力、她的爱。作为自传,从一开始,作者就很担心可能由于自己文笔的瑕疵,而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华丽的文字,朴实的叙述阐明了一切,带着真诚,带着勇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自我,这就是她——伊莎多拉·邓肯,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她的艺术,她的爱情,她的人生,她的幸与不幸,是多么的真实,是多么的正常,我想说,“你写的很好,很真实,然后我很高兴认识你”。

诗之舞或你的另一个名字叫萨福

诗之舞或你的另一个名字叫萨福——读邓肯自传《采摘幻想的女孩》文/Stockhausen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自传有很多不同的中文译本,如《生命之舞》、《我的生活》、《我的一生》、《我的爱,我的自由》、《舞者之歌》、《邓肯自传》等,而我此刻拿在手中的这本邓肯自传叫《采摘幻想的女孩》,书名或许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观看邓肯演出后对她的赞扬:“在我看来,她就像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在早晨的阳光中跳着舞穿过花园,采摘着幻想中的美丽的花朵。”这部感情充沛的自传是研究邓肯生平与舞蹈艺术最好的资料之一,说之一是因为,它还需要与《邓肯的最后岁月》、《邓肯论舞蹈艺术》等书互为补充,才能呈现一个全部而完整的伊莎多拉•邓肯。对于采摘幻想的邓肯来说,她在这本书中所带来的文学幻想其实要远远大于自传的意义,“拜伦从火葬堆的余烬中取出了雪莱的心”或“我是华尔特•惠特曼灵魂的女儿”,剔除那些真真假假的世俗的情欲,回到内心的澄澈,这样的句子无疑会让你来到诗歌的边缘,它甚至可以直接激发诗人们的无尽想象,一个小小的例证是:第二十四章的某个充满趣味的段落,遥遥地呼应着中国诗人欧阳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作《邓南遮的金鱼》。邓肯的生命中并不缺少诗人,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她在自传中没有写到的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他们于1922年5月在莫斯科登记结婚,1923年分手。1925年12月28日,叶赛宁在圣彼得堡自缢而亡,两年后的9月14日,49岁的邓肯死于自己的红色长围巾——在法国尼斯,她在试驾一辆汽车时,脖子上的长围巾飘出窗外,被绞进车轮。邓肯与叶赛宁的故事,可参见德国女作家卡罗拉•施德朗的同名传记,这里不作赘述,但叶赛宁的一首诗被认为闪烁着强烈的谶语气息:“我拉起手风琴歌唱那双蓝色的眼睛/闪动在湖中的缕缕波纹不是霞光/那是山坡后你那绣花的围巾。”欧阳江河另有一首关于邓肯之死的诗,据我所知好像没有多少人读到过:“黑暗的浓度在她的血液中变化/她亮透的身体像光一样四散/她的皮肤一件飘走的石榴裙/她的腰一段风信子的天气/她的动作一片飞鸟落影纷纷/她的腹部充足如一个鼓吹/她的头颅在黑压压人群的肩上——”这首诗的名字是《邓肯和她的塑像》,讲述的是邓肯之死以及死亡被赋予的种种诗意:“她隐遁于人群并在其中死去……她死因为她想分开舞蹈和舞者/像静止和流逝分开水。”我至今也不知道邓肯的塑像到底耸立于何处,但我确信在那个时期的舞蹈家中,邓肯无疑是最具有诗人气质的一个,或者说,她是唯一一个用舞蹈的姿态和动作来诠释诗歌的人,她旋舞于寂静中心,天空和孤独无边无际,不朽的希腊的合唱时刻都在簇拥着她。说到希腊,那是邓肯的灵魂栖息之地,那里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经常会让她泪流满面。她很喜欢希腊教堂的“拜占庭音乐”,并在当地组建了原始的希腊合唱班,但由于后来出现的财政危机,这个重现希腊合唱队的想法没有实现。邓肯认为古希腊人是自然法则最好的学生,只有向他们学习,才会进入真正的人类的自然境界。欧洲的评论家说她“是一个具有古希腊荣誉的人,是具有各时代一切伟大艺术荣誉的人,是菲狄亚斯、波提切利和米开朗琪罗的媲美者,是伟大的贝多芬以及格鲁克、肖邦和瓦格纳的妹妹”。诗人西川有一个著名的断言:邓肯就是萨福。她弹奏舞蹈的竖琴。当邓肯在她的希腊朝圣之旅中,在一艘小邮轮上眺望萨福当年的投海之地古伊萨卡时,她的脑海里只有萨福,只有拜伦的诗句:“希腊群岛呵!希腊群岛!这就是希腊群岛!热情的萨福在这里唱过恋歌……”在欧美文学传统里,生活在大约公元前七到六世纪之间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是一个永久的谜一样的象征,相传她曾开办音乐学校,教授女弟子。萨福的诗是能够歌唱的,她的歌声热情奔放,绰约闪烁,穿过两千六百年的黑暗,像火一样燃烧,如大理石一样清凉。但萨福真的存在吗?她的回声来自被我们不断重写的呼唤,还是我们凝视的目光改变了她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面容?有一张邓肯和她的女学生们身着希腊服饰的合影:邓肯斜倚在一张长桌前,她的年轻、可爱的女学生们环绕在四周,或站,或坐,或半卧。这张照片怎么看都充满了古希腊的味道。按照西川在诗歌玄学意义上的说法,这就是萨福和她的学生,萨福通过邓肯,一直生活到二十世纪初。在自传的第十二章,邓肯记录了她们全家在希腊的朝圣之旅,她们在雅典附近的科帕诺斯山上建筑了一座科帕诺斯山之殿,她们打算在希腊永久定居,并制订了一份自己的生活起居表:“我们的计划就像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写的一样,严格规定日出时起床,用快乐的歌声和舞蹈来迎接朝阳。然后,我们每人喝一小碗山羊奶来让自己精神焕发。上午的时间用来教这里的居民跳舞、唱歌,他们必须学会庆祝希腊诸神……我们的午饭很简单,是些绿色蔬菜……下午我们做冥想。晚上的时光献给配着合适音乐的异教徒的礼仪。”和西川一样,我乐于很抽象地将邓肯在希腊的所见所闻所行当作是萨福本人的经历,因为一个人被另一个人附体,或者一个人经过另一个人获得新生,作为文学上的最大迷信是可以打开那个我们看不见的智力空间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写过一首关于萨福的诗,“比阿佛洛狄忒更美——她蓝色的凝视”,这句诗曾经使我不止一次地冥想爱琴海,他的另一句诗或许预示了邓肯的到来:“她把肉体动作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言语”,波德莱尔去世时,邓肯还没有出生。邓肯对于舞蹈的见解是哲学和文学意义上的,在她看来,天下最好的舞蹈家是让-雅克•卢梭、华尔特•惠特曼和尼采,因为他们达到了单纯。至于她自己,她只说“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她用舞蹈表现了许多诗人的诗歌意境,但她从不在萨福的诗中起舞,因为她知道她自己就是萨福,但她从不说。(《采摘幻想的女孩——邓肯自传》,伊莎多拉•邓肯著,王燕译,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1月第1版,定价:39.50元)

被幻想看中的女孩

伊莎多拉•邓肯是一位为舞蹈而生,被幻想看中的人,跳的不是芭蕾舞或其他什么刻板的舞蹈,而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者。那些刻薄的艺术家、音乐家、诗人、雕刻家都能被打动的舞蹈,因他们艺术的灵魂是相通的。邓肯(1878年5月26日——1927年9月14日),美国舞蹈家,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而首先在欧洲扬名。其后在德、俄、美等国开设舞蹈学校,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采摘幻想的女孩》是一本邓肯从儿时对艺术的萌芽到幻想创造一种独特舞蹈并传世的过程,期间经历着感情、战争带给她的艺术纷扰。作者叙述了她在追求舞蹈上的独特个性,厌恶芭蕾舞的教条与压制,自己的舞蹈不被认可,众人的冷漠,都没有浇灭她那自由自在舞者的灵魂。她是诗人所颂扬的的林间万物之灵,是音乐家钢琴上跳动的音符,是雕塑家手中的静物之美,邓肯是被幻想看中的女孩,她实现了别人幻想所做不到的事情。在婚姻制度上的看法搁在现代社会也会大受争议,不结婚享有孩子的权利,任何女人不应该为年龄放弃爱与被爱的权利,她是一个对世俗与旧的婚姻制度抗衡的人。作为艺术家,她把艺术与生活交织在一起让她投入又不能自拔。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她,要爱就爱的纯粹热烈,就像她追求的赤足舞蹈,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展现在爱她的人面前。这位被幻想看中的女孩,一度被上帝所嫉妒,收走了她的几个孩子,是舞蹈拯救邓肯,她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拯救了更多他人的孩子,就像他兄弟说的“整个国家都需要帮助,村民们备受蹂躏,儿童处于饥饿中。你怎么能陷在自己的伤悲中呢”,她希望建立自己的舞蹈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在舞蹈中释放痛苦,表达渴望还有爱。这样的过程是漫长的,几个篇幅是不足以全面表达邓肯所经历的那些波折、战争、失去亲人和爱情的不顺。肯邓说自己不是一位专业作家,不能用更好的词句深刻表达她的经历与感受,但对于读者来说,她那传奇的经历与不媚俗的思想,也许用再多的溢美之词都是多余又累赘的。只因她被幻想看中,并展现于世人面前。文/巧克力糖豆

为舞而生,为爱而活

为舞而生,为爱而活-评《采摘幻想的女孩——邓肯自传》文/信实的精灵在我看来,伊莎多拉就像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在早晨的阳光中跳着舞穿过花园,采摘着幻想中的美丽花朵。——美国总统罗斯福人生的真谛在哪里?谁又能找到它呢?上帝本人都会困惑。虽然她跟随着妈妈的信仰,成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然而,她貌似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着自己生命的信仰。在痛苦和欢乐的交织中,伊莎贝拉用舞蹈和爱情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真谛。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是美国的舞蹈家,然而她更主要的是在欧洲受欢迎更多。她是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她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而在欧洲扬名。其后在德、俄、美等国开设舞蹈学校。邓肯毕生从事舞蹈改革与创新,她的实践和理论对当时和后来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很难有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传记,可以真实而又清晰地直面自己的内心,哪个人内心里面能没有点黑暗和不想为人所知的部分。正如她自己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最知名的女性的传记,也只不过是记录了有关这个肉体一系列微不足道的细节和轶事罢了,根本没有触及她们真正的人生。对于生命中那么多欢乐或者忧伤的重要时刻,她们总是出奇地保持沉默。”然而伊莎多拉她做到了,她小时候就渴望自由,在大人和老师们眼中有着所谓的“叛逆”的性格(其实是因为她崇尚自由,崇尚没有芥蒂的发言,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从小爸爸妈妈就离婚,她缺少父爱,生活留给她的是对于父爱的渴望感,所以她穷其这一生,都在努力在男人身上寻找这份她渴望的爱。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她过于矫情,明明就是性生活淫乱吗?非要为自己贴一个贞节烈女的标签。她则不然,她在每一段爱情中投入的都是自己真正的爱情,即使她爱上的那个人可能在别人眼里面纯粹就是花花公子一个,她依然愿意选择去相信一个人。她的爱情理念就是,既然爱,就用力去爱,用心去爱,用真心去对待。即使最后有如飞蛾扑火一般,在爱情中自取灭亡,起码她老年时候可以骄傲地说,我无悔于自己的这段感情,因为我来过,我经历过。关于她的舞蹈,当然也有天分的因素,她在未出母腹时就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面翩翩起舞。在从小因为父母离婚,妈妈需要整日为别人打工教学生们音乐课程,没有保姆和阿姨处处跟着对她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前提下,她开始了自己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她以后舞蹈中的自由思想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扎根,或许说她从几岁开始就开始了自己的舞蹈梦想。最开始,人们觉得她仅仅是玩一玩而已,直到有一天,她竟然跳出名了。“我终于从高高的树上采摘下这个“可笑幻想”的果实,人们这才由衷地感叹:多伟大的创意,多了不起的女性!”对于舞蹈,当她年幼时,很多人对她不屑一顾。“但在孩提时,当我向人提及它,却只得到了敷衍:哦,多美的梦,多单纯的女孩。” 等长大一点时,我依然坚定着这个目标,而敷衍已成了讪笑:多可笑的幻想,多叛逆的姑娘。最后,梦想实现,瓜熟蒂落,人们默默无语。龙应台在她的作品《不相信》里面写道,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转述会带有自己鲜明的观点,或者是褒或者是贬。所以伊莎多拉宁愿自己来书写自己的人生传记,因为她即使不完全了解自己,起码她不愿意看到别人对她的评价。这本书里面伊莎多拉坦诚、直白地描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不再阅读人们对我的任何评论。我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称赞我,但那些诋毁人的话语真的太令人沮丧,深深地刺伤了我!”这个让我想起来中国的演员袁姗姗,网络上面,微博上面到处都充斥着不喜欢她的粉丝的谩骂和恶搞,然而她始终可以做到,不管别人在背后怎么说,她觉得她就是喜欢演戏,她要努力去诠释和演绎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无悔于自己的心就对了,至于别人背后的中伤,她总是以微笑对待。伊莎多拉的这本自传书,着实可以看到她对于自己人生的理解,还有文化作品、音乐方面的理解,以及她自己在文学修养方面的积淀,译者王燕优美流畅的语言也为这本书添色不少。正因为对于舞蹈她始终饱含激情,她终于采摘到自己梦想的果实。伊莎多拉这个从小就喜欢追梦的女孩,在追求梦想,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颠沛流离,然而自始至终她对生活都是满怀热情,她相信,只要她坚持,梦想一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最后,生活还是败给了她。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自由的舞者,不羁的灵魂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采摘幻想的女孩:邓肯自传》,以为是本童书,封面上的女孩穿着蓝色的短裙,红色的舞鞋,伸手采摘一朵鲜艳的花。这画的应该是邓肯吧。最早知道邓肯是读《罗丹传记》,里面提到罗丹跟邓肯的短暂邂逅。两个为艺术而生的灵魂,曾惺惺相惜过。读这本邓肯自己写的传记,我竟一口气读完了,没想到她的文字同她的舞蹈一样迷人,像施了神奇的魔法。邓肯说:“无论怎样,我认真的生活过了,我来了,也品尝了那杯酒。至于是什么滋味?你们自己品尝吧!”这杯酒用火热的激情和自由的思想酿成,有兴奋,热诚,沮丧,悲哀,苦笑,血泪。书中随处可见邓肯对于舞蹈艺术的独特见解。很难想象那些闪着耀眼光芒的思想,那些睿智的真知灼见,来自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女孩之口。其实,这跟她的成长环境和后天不懈的努力分不开。她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都热爱音乐、文学,喜欢艺术,崇尚自由。她充满激情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她的舞蹈动作来自于大自然的运动,她用灵魂感知着每一种运动的本质,将这些神秘的赠予通过身体展现出来。早年她和家人长期浸泡在博物馆里,像一块海绵,从中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后来她交往的圈子大都是艺术家、作家、音乐家等才华横溢,对她有所助益的人。就是这样内心始终燃烧着一团火的一个人,一生却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她像迁徙的鸟儿一样,满怀希望,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巡回演出,从一家旅馆辗转到另一家旅馆,挣的钱都用于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在希腊科帕诺斯山盖大殿,创办舞蹈学校。但是她太不会理财了,总是要不了多久,就又囊中羞涩,饱受贫穷的折磨。这个为爱而生的精灵,太阳的女儿,渴望爱,认真对待每段爱情,却无法逃脱多舛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个不幸的女人。她极力反对结婚,她在这本自传中叙述的几段恋情,都不长久,每离开一个怀抱,都让她伤痕累累,憔悴不堪。就是在这些她付出真诚的爱情中,竟让她生育了一双儿女,小天使们美丽健康、活泼可爱。她深情地爱着他们。然而,他们幼小的生命却在一瞬间随着翻滚的汽车坠河身亡。这个可怜的人儿,在50岁时,离奇地被一条卷入汽车车轮的围巾勒死。这难道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吗?美国罗斯福总统在看了邓肯的表演后,对她大加赞赏道:“在我看来,她就像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在早晨的阳光中跳着舞穿过花园,采摘着幻想中的美丽花朵。”而她,真的从高高的树上采摘下了这个幻想中的果实。PS: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给天才的欢呼和致意

我百度了一下邓肯的生平,却遗憾没有找到视频。我脑补那应该是一种最自由最精彩最打动人心的舞蹈。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学习,自学成才,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是天才,天才不仅表现在舞蹈上,还表现在写出了这样一本文采斐然的自传,很少有舞蹈家还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字,上帝对天才多少还是有些偏爱的。  艺术都是相通的,年轻的时候,邓肯从美国这个并没有多少历史和艺术沉淀的年轻国度到英国、法国游历,这为邓肯的舞蹈注入了历史的沉淀给予了他其他艺术的熏陶。当然,用邓肯自己的话说,她的舞蹈灵魂来自于开拓的美国,她的舞蹈的跟在爱尔兰祖母讲的故事里,在她祖父1849年驾着斗篷牛车穿过太平园的经历里。  战争和新生,歌声汇合成鼓舞人心的旋律,像落基山那样绵延和蜿蜒。不要任何技术、不要华丽、不要束缚。她跳着拓荒者的语言、英雄们的刚毅、国人的正义善良和纯洁、是母亲的温柔和鼓励人的爱。她的舞蹈是年轻的、步伐向上的、永远阳光的、催人奋进的,这是她舞蹈的核心:自由而又自然。  艰难、爱情、舞蹈、自由、梦想。  这些词语贯穿了邓肯的一生,早期生活的困顿不多说了,成名之后的她依然经历了不少缺钱的日子,这实在令人咋舌,除了不会理财之外,更因为骨子里的那份潇洒吧。  邓肯一生有过3个孩子,可惜的是没有一个长大成人,3个孩子是跟3个不同的男人生的。这标志着邓肯的私生活是比较混乱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是成就大的人,在性上的需求越是大于普通人。但,与其说她需要男人,不如说她需要爱情,她在书里写的那些呐喊:需要爱,用爱重生。  可是爱情,男女欢爱,对于艺术家来说,只能满足当下的兴奋和激情,要在一个男人身上找到永恒的艺术激情,对艺术家来说不可能,对于男人来说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天才的私生活,让我们保持更多的宽容吧!  虽然有过很多的男人,但是邓肯终生未婚,并打心眼里逃避婚姻,很多男人曾经想过要和她结婚,可是她却拒绝安定,拒绝走入婚姻的殿堂,并认为婚姻是对女人的一种束缚,是阻碍追求自由的。  我羡慕并赞颂每一个天才,这样前卫的女性更是值得尊崇。写下此文,是对这位天才的欢呼和致意。

挥着翅膀,实现了梦想

梦想,对于很多人都是遥不可及的,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来说,实现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可在《采摘幻想的女孩》这本书中,著名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就告诉你他是怎样一步步实现梦想的。邓肯生长在艺术的家庭里,可是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他只能为家人的温饱暂时放弃自己的梦想。跳舞,对她来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她想不拘于形式,自由的将舞蹈的美展现出来。可还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影响,她只能暂时放弃跳现代舞的想法,不得不跳当时人们能够接受的,循规蹈矩的舞蹈。虽然有很多因素在压制她的梦想,可她并没有将心中的这个梦想忘记,她一直等待时机,当时机来临,她便像鸟儿一样展翅飞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为很多学舞之人以及欣赏舞蹈的人带来了更多的美。《采摘幻想的女孩》最终将幻想变成了现实。喜欢书中的这段话,其实,我这一生就只有一个目标:创造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舞蹈。但在孩提时,当我向人提及它,却只得到了敷衍:哦,多美的梦,多单纯的女孩。等长大一点时,我依然坚定着这个目标,而敷衍已成了讪笑:多可笑的幻想,多叛逆的姑娘。直到有一天,我终于从高高的树上采摘下这个“可笑幻想”的果实,人们这才由衷地感叹:多伟大的创意,多了不起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勇敢的迈出创新的一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她做到了,这也许就是平凡的人和成功的人的最本质的区别。我们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忘记了自己的梦想,甚至忘记了自己,其实梦想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的。在完美的外表下,邓肯也存在着不完美之处,她的家庭,她的感情生活,可是,人无完人,人生的不如意正是成就我们的催化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耐心等待破茧的那一刻,为了梦想展翅飞翔,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有梦想,就去实现吧。

也许上帝想看她的舞蹈

读了《邓肯自传》,我不知为什么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也许因为她们都是爱的纯粹,爱的率性而为。不同的是,三毛为荷西的爱,乐于将自己投身与婚姻。邓肯则对婚姻拒绝的很彻底,仅有的一次短暂婚姻也禁锢不住她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对于爱,在不停的寻找,不停的失败中,升华了她对舞蹈的不断追求,对艺术的终生痴迷。这是一本传记,记录了一位舞者的一生,而这位舞者就叫伊莎朵拉•邓肯,现代舞的鼻祖。在19世纪初期,高雅艺术仅限于戏剧和芭蕾的欧洲,对于那种对音乐,对诗歌,对自然,自由伸展全身的舞蹈,丝毫不能理解。这不亚于我们听惯了邓丽君,就不屑于周杰伦的状态。而伊莎朵拉•邓肯,这位天生的舞者,在六岁时就可以带领孩童在舞蹈中寻求美感,在10岁时就扎起辫子,冒充成年人办起舞蹈班的女孩儿,在以后的不停颠簸中,以其超绝的自信,像一个天使一样,把她的优美舞蹈带到人间。她的舞蹈融合了希腊诸神的传承,融合了欧洲著名雕塑和绘画的唯美,在四肢柔软的挥舞中,带给人一种无法言语的陶醉。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们的守旧,嘲讽,鄙弃,不停地压迫着一个舞蹈天才,穷困在早期伴随着伊莎朵拉•邓肯,她不停地辗转英国与法国,像一个流浪艺人一样,在富人和权贵的晚宴中,挣来微薄的房租和食物。但是自信的伊莎朵拉•邓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当她在为生活不得不在哑剧,戏剧中扮演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而不能完全展示她的舞蹈时,她愤怒了,决心再也不参加这样毫无个性和自我的演出,当一家并不重视她舞蹈的剧场老板以高薪邀请她时,面对她的拒绝,瞠目结舌,拂袖而去。而在数年后,这位老板在她专舞演出后,手捧鲜花感慨万千,理解了她当时的态度。这就是伊莎朵拉•邓肯,这位自信的舞者带给世界的一份坚持。这样的事例在伊莎朵拉•邓肯的一生中很多次出现,一个钢琴家听闻自己的曲子被她编成舞蹈,十分愤怒,找上门来理论,他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艺术,而邓肯在他面前立即翩翩起舞,立时吸引了钢琴家的目光,惊讶地说:这就是我幻想中的感觉。在邓肯的一生,诗人,画家,音乐家,甚至是费地南德国王都曾为她的舞蹈着过迷。在她的一生也有无数个爱人闪过,在没有婚姻的情况下,她拥有的两个孩子,没能伴随她成长起来,一次意外,塞纳河夺走了他们,一年以后,一次万众疯狂的演出后,她的围巾滑进车轮,也夺走了这位著名的,一生都在舞蹈与爱中徜徉的天使。也许上帝觉得是时候了,她留给凡间的已经够多了,上帝也想看看她的舞蹈,所以召回了他的天使,只留下人间最美的舞姿。

探索艺术的生命

伊莎多拉·邓肯说,“我不再阅读人们对我的任何评论。我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称赞我,但那些诋毁人的话语真的太令人沮丧,深深地刺伤了我!”她亦有着警醒,再优美的笔调也很难写出准确的一本自传。然而作为习惯舞台的人,她最终还是愿意通过书本这个舞台,演绎了她自己的人生剧本。正是这样,我们才有幸看到了一本如此优美的自传。遗憾的是,在写完这本自传没多久,她也悲剧性的意外身亡。在书中,伊莎多拉回忆了她在此之前的生活轨迹。涵盖着小时候跟母亲住在海边的自由生活,与家人共度的欢快时光,对舞蹈的热爱对艺术的追寻。从美国到伦敦,再到巴黎,到柏林,到俄国,到雅典,到希腊……她自述着每到一站的生活与感受。她在美国时的失落,到欧洲受到的狂热欢迎。她的许多次恋爱,她并不受欢迎的演出、她引起轰动的表演,还有那些招待过的客人,参加过的聚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各式各样的艺术与思想的碰撞,这一切都从她的自传里缓缓诉说着。每次聊到艺术的时候,伊莎多拉都是狂热的。古希腊艺术带给她的感动,她所遇到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带给她的感动。她写着这些作品给她的感动,就像一个老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是一堂关于艺术鉴赏的精彩课程。而讲到爱情,她有着激情,却也有着某些隐忍。她努力用坦诚的态度跟我们讲述爱情里,她的每一次心动,每一次心碎。还有那些不被人理解的爱的观念。她不接受婚礼,她说自己能赚钱,她不需要男人帮助她养孩子。讲到舞蹈,她有着无比的自信。她不愿妥协去跳芭蕾,她也知道自己的舞蹈有许多伟大人物的热爱。她喜欢打破束缚,她能仰首带领大家进入新的舞蹈时代。她可以彻夜跳舞不知疲倦。她是热爱生命的,她孕育舞蹈生命,也孕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成了她永远的痛。她从写到莫斯科清晨的葬礼队伍开始,预示着将要失去孩子的黑夜就已经开始在笔下倾泻而出。一切就像那个天还没亮的清晨一样,笼罩上了悲哀的薄纱,渐渐变浓。她说自己需要钱,需要一个“百万富翁”,然而追求物质金钱却从不是她的目的。对于那些模仿她的演出,她一笑置之,她只愿意按着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舞去感受。她感受过最富有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最后却说仅有金钱那只会是空虚。她也不愿意为了金钱而停下舞步。伊莎多拉跟那个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有过交集,然而书里面却没有那些刻意去攀附的用来吸引人眼球的八卦。这是一本很纯粹的自传,关于艺术关于爱。


 采摘幻想的女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