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马洛里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33937867
作者:(英)杰夫·戴尔
页数:148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后现代黑色公路电影,充斥着雷蒙德·钱德勒、卡尔维诺和保罗·奥斯特的文学特质。故事的开头让人想到硬汉派侦探小说:在一次派对上,沃克认识了神秘女子蕾切尔,后者请求他帮助寻找自己失踪的丈夫马洛里——沃克答应了。然而,随着搜寻的深入,一切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超现实的场景接踵而来……这场梦境式的追寻最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与很多借用侦探小说外壳的后现代小说一样,它给出的答案是开放的,散发出抽象的形而上气质,一如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而对那些幻想城市充满细节与想象力的描述,则是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美国现代版”。至于那些精彩的追杀和打斗戏,其强烈的视觉效果显然是对六十年代黑色电影及黑色漫画的借鉴与致敬。

“杰夫•戴尔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 ——《每日电讯报》
◆ “如果让雷蒙德•钱德勒或卡尔维诺来写一个公路电影,最终的剧本应该会和这部作品很相似。 ” ——《周日电讯报》

内容概要

杰夫•戴尔,1958年出生于英国切尔滕纳姆, 被《每日电讯报》称为“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他的写作风格极其独特,涉及音乐、摄影、电影等多个领域,并将小说、游记、传记、评论、回忆录等体裁融为一体,形成了奇异而迷人的“杰夫•戴尔文体”。其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寻找马洛里》、《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跨文体作品《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获得1992年毛姆文学奖)、《一怒之下:与D.H.劳伦斯搏斗》(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懒人瑜伽》(获得2004年W.H.史密斯最佳旅行书籍奖)、《此刻》(获得国际摄影中心摄影写作奖)等。2005年入选英国皇家文学学会,2006年获得由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E.M.福斯特奖。他与妻子现居伦敦。


 寻找马洛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新建杰夫戴尔贴吧,欢迎喜欢他和他作品的朋友们入驻,一起畅谈,一起分享! http://tieba.baidu.com/f?kw=%E6%9D%B0%E5%A4%AB%E6%88%B4%E5%B0%94geoffdyer&ie=utf-8
  •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腰封上村上春树的推荐。因为非常喜欢他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本书,而对他推荐的这本书有了兴趣。而他的推荐并没有让我失望。对于书荒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杰夫戴尔的文字是细腻、温柔,又不缺韧性的。当你认为那些精致、摇摇欲坠的文字快承受不住情感的重量时,你会发现你已经被那漂亮的字符带入了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题材上虽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有些相像,但《寻找马洛里》更注重连贯故事性。这是一个不像侦探,却带着悬疑;并非情侣,却带着陌生人间疏离脆弱的性感与信任;更非真实,却让你心甘情愿逗留的世界。刺激,神秘,虚幻。从第一章你误闯入这个地方,你便再无可离去。不想,不愿,不能。无处可逃,不如便顺其自然沉溺在这奇光异彩的温柔乡里,再不离去。
  •     有的书就是要让你眩晕的,比如杰夫.戴尔的《寻找马洛里》。“这场搜寻开始于沃克与蕾切尔的相遇。”小说就此开篇。很简洁,很干脆,并且,清晰明了。读起来的感觉非常愉悦。人生中的任何一场寻找,或者其他的什么,往往都会有这样一个简单愉悦的开始吧。只是,开始以后,许多的东西就不简单了。沃克受蕾切尔所托,去寻找她失踪的丈夫马洛里。可蕾切尔提供给沃克的关于马洛里的线索非常有限,甚至连一张马洛里的照片都没有。这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的寻找。而这样的寻找又是违法的。并且,沃克以往类似的经历也昭示了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巨大危险。此外,虽然蕾切尔承诺的酬金不菲,但沃克似乎并不缺钱。总而言之,从种种角度来看,沃克接受蕾切尔的委托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鬼使神差,沃克选择了答应蕾切尔。如果一定要究其原因,恐怕不外乎两个。其一,是蕾切尔身上那种不确定的美带给他的某种诱惑。其二,或许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沃克已经无所事事好几个月了,似乎正承受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许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一些外在的事件打破过于平静的生活。否则,无休止的平静有可能会让人窒息。至少对于书中的沃克绝对如此。)然后,一场完全无法预计的、惊心动魄的寻找之旅拉开帷幕。马洛里若有若无的行踪。极端恶劣、异常的天气。追踪与被追踪,甚至被追杀。荒诞诡异的城市。梦境般神秘的旅程。许多次,马洛里分明已近在咫尺了,却转眼又失之交臂。那些莫明其妙的人和事。那些突如其来的危险。读的时候,常常忍不住想:怎么会这样?站在沃克的立场,心里充满了迷茫、困惑、紧张、焦虑。寻找马洛里,原本很清晰明了的一件事情、一个目标,却不知怎么就变得仿佛隐喻一般。甚至途中遇到的一切事物,比如街道,商店,桥梁,书本,电话机、录音带,等等,似乎也都变成了隐喻,似乎都是命运的某种暗示,却又让人不得其解,云里雾里。于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又常常忍不住发问:作者到底想要说明什么?不过,好吧,最终还是会明白的。不一定是完全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而是自己多少会从中悟出一些东西(至少对于我是如此)。比如,这世上任何一趟旅程,无论有着怎样的开始,其过程和结果事先都无法预料;当我们踏上旅途,就一定要坚持着往前走,因为迎面而来的一切惊喜和艰难(往往艰难会极大地多过惊喜)都是命运所赐予的弥足珍贵的礼物;无论对谁而言,这世上都有太多太多未知的事物,所以永远不要说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当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我们远比自己所想像的要更勇敢、更坚韧,并且,充满智慧(想起朴树的那句歌词——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诸如此类。当然,纯粹是一己所悟。或许跟杰夫.戴尔想要表达的东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我就是从他的笔下读到了这些。而书中最让我喜欢的则是沃克在这场寻找过程中的几个转折。最初,他的寻找主要是依赖蕾切尔提供的(也包括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外在线索而展开。当然这也是侦探破案的最常见的思路和做法。然后,他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直觉——对相似的情景下马洛里会做些什么的直觉。再然后,“他考虑的是自己应该去哪儿而不是马洛里去了哪儿。这并不代表马洛里去哪儿了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这个问题已经完全变成了他自己去哪儿的决策过程,不需要再问了。”我觉得这也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当一天天成长,我们终将学会,或者说应该学会,在做出某个决定时,不再一味遵循外部世界的风向标,而是更多更认真地倾听自己的内心。沃克最终也没有找到马洛里。但他并无遗憾,他觉得自己“尽力去做了某件事,现在可以回家满意地待上一阵子了”。而小说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结尾处,在沃克为了寻找马洛里而经历了一场惨烈的生死较量后,作者似乎在强烈地暗示读者,其实马洛里并不是别人,正是沃克自己。当然,只是“似乎”。而我却由此想到——,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大到学业、工作、情感,小到一趟旅行、一场约会甚至一次阅读,在潜意识里,无不是为了追寻或靠近自己(或是我们努力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而所有这些选择之后的经历,那些欢乐与悲哀,那些折磨与煎熬,那些眼泪与血汗,那些希望与失望,那些身心所亲历的一切起伏与曲折,终于将我们打磨成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从这个意义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途。而这场寻找,在有生之年,永无止境。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带着重感冒的失眠症状一气读完,其中很多奇异的描写,倒是说不清寻找的是马洛里还是沃克自己了,尤其是后面几章的诡异城市,透露着点魔幻,总体不错,要是想深度解读显然我没那个精力了,但还是在梦里多了些混沌。
  •     就不该看腰封上的忽悠
  •     这就是连贯版的《看不见的城市》啊。当中关于广场拥挤和高速公路的两段看得我心惊胆战,拜!
  •     蹩脚的模仿和乱炖,动作戏看的我困昏过去了要
  •     应该要再读一遍
  •     “当他抬起头,他的脸已经在镜子里等着了。”“任何情况下,不论他找的是谁,其实都只是给自己的冒险找一个借口。”“梦见在一个花园摘了一朵玫瑰花,醒来发现床上撒满了花瓣。”“他知道自己的权威会随着话语的增多而减弱。”
  •     画面感非常强,到后面超现实的部分思维有点没跟上
  •     ①THIS IS NOT A DETECTIVE FICTION. ②与其说像卡尔维诺,不如说像保罗奥斯特。③孔亚雷的序言写得也很有意思(但是开头太逼了令人不得不缓缓再看(。)④真不错。搞不好德裂会喜欢?
  •     就像人生的很多片段,每个寻找的城市都是一段人生的体验。
  •     把玩各种风格和叙事方式,时时有妙语,处处有玄机,以一种“寻找他人终究是寻找自己”作为单调的主线,却一路派生出各种风格的文字。我觉得这本书展示的,不仅是沃克对亚历山大马洛里的寻找,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写作风格的探索。
  •     sigh
  •     有雷蒙德的极简又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发散的精巧紧跟杰夫戴尔的文字眼前不时出现文德斯的公路境头只是这一次路上有列队般的汽车不能停下赋予汽车原则到达或离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他人一起加速前进书名the search找到的终会是你愿意看到的有没有布局不想再思考有的书仅仅一口气读完也好
  •     随处可见的诙谐和机智。故事挺一般,读起来挺快。枕边书。
  •     号称目前英国最好的小说家,梦幻的后半段故事,让人沉溺
  •     这种换了件马甲的流浪汉小说要看的地方就是过程,可惜实在没有走马观花的心情。
  •     不同城市的切换想到了看不见的城市 杰夫·戴尔特有的轻松飘幻,一段迷离的逃亡或寻找……
  •     让别人都去读爱丽丝·门罗吧,我读喜欢的杰夫·戴尔,“在任何情况下,无论他寻找的是谁,其实都只是给自己的冒险找个借口”。
  •     2014 追逐和打斗片段的描写很精彩,如果翻译水平也有这么精彩就好了。
  •     这半年读过的书里最贴合心境的一本。和《纽约三部曲》果然有相通之妙,而且时常有捎带手的神来之笔。
  •     看完有种无力感,有很多地方不明白~
  •     只是一般般
  •     英国人写出的美国味儿小说,大卫林奇版公路电影。
  •     一开始的侦探式小说转而走向一种超现实的迷蒙,故事的最终悬而未决,充满禅意。最终的隐喻基里科的那幅油画,抵达之迷。
  •     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     读杰夫.戴尔还是读他那些变形的游记吧…………
  •     译的不好。
  •     在路上呀。
  •     翻译不是一般的差劲。可能是直译,颠来倒去,中文语句不通的地方随处可见。有黑色电影的影子,描写风景的镜头感胜过村上春树。
  •     没有意义的生活,想要通过无所谓的寻找寻获一些意义,险些丢掉性命,但终于也了无所获。连床都没能上。
  •     其实寻找的是那个自己
  •     ①一开始我有种「夭寿啦戴维洛奇写冷硬啦」的感觉,后来就「夭寿啦原来他写的是看不见的城市」;②说好的寻找马洛里呢男主你要啥自行车!
  •     除了主角在动,其他都处在静物画中,一个幽灵在乱晃的故事。
  •     2016.6.20购于亚马逊 其中写了一个时间静止的城市印象深刻
  •     没有什么迷人地方,也没什么黑色公路电影,平平稳稳叙述而已
  •     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
  •     没有什么黑色公路,也没有什么后现代,更谈不上“有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特质”。没有。
  •     至少从这本书还没有看到杰夫·戴尔的迷人之处。不过好像他迷人之处也不在于他的小说。他的人生像村上春树等的人生一样是令人羡慕的人生。
  •     黑色电影的后现代文本。但是拿来和卡尔维诺相提并论也太勉强。
  •     20160925一点点《暗店街》,一点点点点的钱德勒,没有诗意的《看不见的城市》。其本质还是《暗店街》的核,寻找任何人都最终寻找的是我们自己。硬邦邦的英式没有太多的感觉。
  •     除了品钦,这一类的小说我都不太喜欢
  •     一次没有结果的追踪到底还是打发了些时间和字数的
  •     一直觉得这的确有硬汉派侦探小说的风格,直到主人公在追踪路上还不忘给自己挑了一条“带小亮点的银灰色领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