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49553416
作者:苇岸
页数:257页

作者简介

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里,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
——王家新
在苇岸的生命里,钟表还没有发明,他只是从对天象的推算和对地理的察看中感受四时的变化,从血液的运行中 体味生命的流动。他延用的是一套古老的思维逻辑,并且如同恐龙和猛犸,因其在现代社会的绝迹而显得异常可爱。
——祝勇
读一读苇岸宅心仁厚的散文,会让我焦躁的情绪迷途知返,重怀感恩。他让我只要看到缓缓移动的羊群露出草丛的背脊,就相信即便最荒凉的地方也有善美生生不息。
——周晓枫
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摩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力的作家。
——林贤治
在苇岸先生阅读、写作面对的墙上,一直挂着两幅肖像,他们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享利•戴维•梭罗。他对朋友们说,他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的“阴影”中的人。实际上,他是一个“人类的增光者”,仁厚的博爱和至善的赤诚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在同代人中出类拔萃。
——袁毅
他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他处在自然的核心,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
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的孤单存在,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他是苇岸,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

书籍目录

代序 一个人的道路——我的自述
第一辑 大地上的事情
第二辑 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
第三辑 去看白桦林
去看白桦林
美丽的嘉荫
天边小镇
放蜂人
鸟的建筑
我的邻居胡蜂(一)
我的邻居胡蜂(二)
海日苏
我与梭罗
土地道德
素食主义
第四辑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选
附录 最后几句话

内容概要

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然之子,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
1960年1月7日出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系,翌年春正式入学,并接触朦胧诗。1986年,经海子推荐读到《瓦尔登湖》,受此书影响,由 诗歌彻底转向散文创作。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1998年在其居住的小区东部田野的一个固定位位置,对同一画面拍摄一张照片,开始二十四节气的写作。1999年5月19日19时,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终年三十九岁。
苇岸著有《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太阳升起以后》(2000年)、《上帝之子》(2001年)、《最后的浪漫主义者》(2009年)等作品,其散文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
新版的《大地上的事情》首度收入苇岸历时一年拍摄的二十四节气照片,并第一次从自然文学的角度对苇岸的写作以及日记进行了编选。


 大地上的事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本杂志很受同学们欢迎。它的名字叫《中学生阅读》,我在这本杂志上,第一次知道苇岸这个人。杂志转载他的《一九九八·廿四节气》时,他已经因病去逝。当时读到他的文字,我想到自身所处的乡村,有和他文字里一样的风景。那是我时时感受着,却无法言说的的存在。二十四节气,和农作物的种植密切关联着,一旦脱离中原大地的地域限制,二十四节气就显出了它的局限性。我现在身处南国,一年四季常青。年末和年头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当别人穿着外套,还有人穿着短袖跑来跑去的。前些时候,结合二十四节气,给学生上了几堂古典诗词赏析课。白露的时候,大家一起读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玉阶怨》;秋分到了,大家读了《秋词二首》;在寒露那一天,我们学习了《倦夜》。当我们 学习诗歌的时候,能很快地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中。可是,一接触到关于节气的话题,自己完全是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了。要不是有那些优秀的诗歌垫底,想让学生明白秋分、霜降的意思,真的好困难。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二:第一,身处南国,周遭的气候和二十四节气完全不搭界。四季常绿的植物,永远标示着奔跑不息的生命。与中原地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有着明显地区别。二呢?周围的农时、季节更迭已经湮没在喧腾的商业活动里。这南国,是没有乡村的了。而遥远的、偏僻的角落里,还顽强地承继着远古先民依农时而作的生活习惯。可是这样的地方却越来越少了。在《大地上事情》这本书里,作者不也记载了工业社会蚕食农业社会的事情吗?一座水泥厂要在平静的乡村边缘扎根,村民谈论的是以后不再去辛苦劳作的场景,只有作者看到了社会场景置换的后果。乡村的沦陷,是高速发展胁迫下的必然产物。苇岸用不多的文字,看到了处在工业环境逼迫下的乡村和现代农业迥异于往时的尴尬。他唱出了一曲缅怀乡村、祭奠自然的挽歌。而我用诗歌的方式唤回学生对先民的遥远记忆,是不是一场缘木求鱼的笑话?
  •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他的日记。不管是视角和内容,还是表达和形式,都让我感动。小学就开始写日记,却一直不知道日记怎么写。后来,渐渐明白,日记就是记录进入视线留下印象的那些事物事件。我一直很疑惑男人怎么写日记,他们怎么看待每一天的生活,他们是否会在日记里记下一天的鸡零狗碎。苇岸的日记告诉我,一个有自然属性,农民属性,诗人属性的男人怎么看世界。他的笔下,是一个广阔、原始、安静、温柔的世界。他写自然,大地,野火,麦田,他写看到麻雀时的感动和反省,他写自己的愿望是每周有一天在土地上愉快地劳动。苇岸能在自然万物中看到无限美感,他写《二十四节气》,一年中,不同的节气在固定的地点,拍下麦田和树木的照片。经由这些照片和文字,我重新认识二十四节气,麦田原来这样美,四季原来这样变化,节气原来有这样重要的意义。他写对自然的三大发现:黄河水是温暖的,白桦有体温,野火逆风而行。这样的发现,是多么简单却又多么难得的发现,必须得有细腻的心,温柔的眼,触摸的手才能发现。我是不能发现这些了,我甚至不习惯于光脚踩在泥土上,我体会不到苇岸的感觉,“我有意光着脚,踩在松软、湿润、略带凉意的土壤上,我感觉我已与大地溶为一体。人早已与土壤隔绝,人再也体会不出此刻的幸福感。”我就是那个踩在泥土上感觉不到幸福感的人。看着苇岸写的日记,惊叹于语言的简约而质朴,同时精准,而且有一种诗意的美。他写刚刚来临的冬天,“季节像一匹衰老的马,已失去光泽。这时的冬天好像是一个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客人,开始安顿下来。天气总是摇摆在阴与晴之间,太阳形同虚设。灰蒙蒙的环境与背景,使任何一种颜色都鲜艳。”看着这些文字,真的是不由拍案叫绝,简单几句话,描写出一个黯淡的冬天。我想起我小时候写的日记,为了凑字数,会写出“万里无云,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类似的错误句子,觉得无事可记,就编造帮老奶奶过马路的故事,故事编完了,就开始记无聊的流水账。看完苇岸的日记,我就想,如果小时候我就知道日记应该这么写,我的世界会不会有趣很多。感谢苇岸的文字,告诉我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质朴文明的世界。
  •     “大地”--面对这再熟悉不过的两个字,竟有了片刻恍然,为什么读它时,却会带给我们灵魂上的颤栗,仿佛如此熟悉,却又仿佛从未相识?英年早逝的作家苇岸的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带给我如此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个我们终日相伴的大地,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熟悉又有多陌生?一个人的灵魂要多么地甘于平静下来,才能够无时不与同样宁静的大地对话,谛听到它在四季里灵魂的歌唱?苇岸在自述中说,在中国文学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切:聪明、智慧、美景、意境、技艺、个人恩怨、明哲保身等等,唯独不见一个作家应有的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我想,这便是苇岸情愿与大地对话来表达自我的原因吧,他看到了文学最终的归宿与使命。梭罗无微不至地描述自己两年零两个月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留给世人最美好的作品《瓦尔登湖》,正是这部作品及众多的国外优秀文学作品曾带给苇岸深深的触动,确立了他的个人信仰与写作风格,使他与大地上的事情无限接近。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是世界的是永恒的。不同大小的蚂蚁营巢有着不同的趣味,从麻雀的喊叫与跳跃间看出鸟儿的单纯,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还有几人能够得见身影,壮观的麦田、地表的积雪、日出日落、月光星空,这些事物如此平常,但细细想想,竟离我们越来越远。生活的粗糙钝化了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即便身在其中也如盲人。而敏感的苇岸不肯让这一切平常化为虚无,他倾尽全力去收集大地的故事,于平常中寻觅到意味深长。久久地停留在蚁穴前,为鸟儿的叫喊所欣喜,这似乎是一个孩子才愿意去做的事情,或者说成人在某些方面成熟了,某些方面却羞涩了,一个发呆或者蹲下的成年人总难免是难堪的。况且现代人过于忙碌与现实,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免费并产生不出更多资本的事物,当一个时代都在迷茫时,还有多少人能够慢下来,告诉自己,让灵魂跟上脚步?苇岸是独特的一个,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将时间交给大地上所有的事情,有如顽强的草根,紧紧地匍匐于大地,他感受每一天细微的差别,他倾听每一种大自然的孩子发出的呼唤。我想,苇岸是大地的孩子,所以他怀有热爱。不要说这一切毫无意义,就如同梭罗在湖畔留给世人的沉思,人需要更多的物质追逐吗?人难道不应该更深入地询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贪婪、欲望彻底摧毁了人与自然最紧密的联系,打造出一个即使是夜晚也不得清静的世界。苇岸不喜欢中国文学作品的导向,他借用海子的话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中国文学过于钻营人与人间的关系,唯独没有紧紧守护自己灵魂中最纯净的角落。苇岸情愿独守着自己的大地,写四季安静的变化,这造就了不一样的苇岸,我相信,苇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文学作者,甘于寂寞贴近灵魂,他的作品值得我们深思。就像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小毛驴》之经久不衰,它传递了一种崇高心灵的情怀塑了纯洁艺术的典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的安静,让整个文学界感受到对于生命的最高敬意。而我们的文学,不也应该有这样的高瞻远瞩吗?他是苇岸,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1999年5月19日19时,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终年三十九岁。他的灵魂最终栖息于这无边的大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刚健质朴,是来自大自然里的诗意
  •     很多人都向往田园生活的同时,应该考虑清楚自己适不适合。大部分人都只能去体验几天,而不可能选择久居。14年的版本封面比94年的好很多。只是作者已不再。零零散散的记录了一个人与大地发生的关系,麦田,麻雀,冬雪,以及与那片土壤上的所有自然生物。朴实。荒野文集中很不错的散文
  •     苇岸无疑是一位热爱生活,关爱自然,推崇农耕文明,摈弃工商社会的人。马蜂,麻雀,树木,气候,庄稼这些我们熟悉而陌生的事物在他笔下无不散发着亲切美好的一面。人类只有在田野上劳作才会有未来。
  •     被忽略的
  •     我对这类自然主义文学的芥蒂就在于他们对工业文明对现代进程的纠结,但还是爱读,站在他们的文字上眺望原野溪流树木,自然。
  •     很失望,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感受不到什么美感
  •     能以这样的方式记录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简直是浪漫之又浪漫。
  •     真的只是大地上的“事情”而已
  •     竟然一字一句看完了。没有什么情节,只是朴实的风景和情感,在都市生活的间隙读来很清净。
  •     淳朴。
  •     文字非常优美但是对农业文明的过度赞美仍然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浪漫主义。我至今只在腾冲界头几块最肥沃的土地上见到过可被堪称幸福的农民(生态优良,土地肥沃,四季如春,种植烟叶收入稳定,开设农家乐生活富庶,有车有房有田。),仅相隔十几公里,另一个社区里住在山沟沟里的农民就完全是另一副样子,破衣烂衫,人畜同居。所以我仍要说,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吧!赞美商业,赞美工业,赞美资本的逻辑。
  •     苇岸是那种永远也不会「红」的作家。我几年前想买他的《大地上的事情》和《上帝之子》,发现孔夫子网上,苇岸的书已经被炒得很贵,但奇怪的是广西师大再版了他的书,也没有掀起任何波澜。截止到2016年9月份,豆瓣上读过1995年版《大》的读者是327人,读过2014年版的373人,一共只有700人,极其小众。我很喜欢读《大地上的事情》的系列散文,作者的心平静、笔清澈,他写的是他出生、成长、埋葬的泥土,也是我的泥土、我们的泥土,这泥土让我喜爱、敬畏。作者将泥土上的生灵和读者的内心架构起来,燕雀和蚂蚁和我们无异,只是他们更爱泥土罢了。我喜爱并且尊敬苇岸,即便我并不认同他的前工业时代的价值观。2016年9月读于北京,Kindle版本。
  •     不喜欢。作者看见了美的事物,但描写得并不美,引发的哲思也很普通,并无新意。
  •     中学时候在一支白炽灯下读此书的记忆,温暖,朴实,十几年后重读,还是很纯净的感觉,可惜再读下去,不免有点感情的重复和空泛。
  •     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和未来自觉的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 大地上的苇岸
  •     世界温和
  •     苇岸热爱农业文明,对于被裹挟地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是极其抗拒的,他一直觉得人造的东西太多,而神造的东西太少。不知道他止步于二十一世纪是否是他的幸运,毕竟新的世纪让人离土地更远,离机器更近。我很爱他的那系列二十四节气照片,有机会也很想尝试。
  •     非常喜欢这位用心观察热爱生活的作家。读他对大自然的叙事,亲切得仿佛自己画面一般的置身其中,感受他的心跳,和他共同呼吸。私以为,苇岸的自然文学是中国此类文学绕不过去的文本,朴实真挚,充满丰沛的感情。遗憾的是作家英年早逝,要不假以时日,苇岸定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Ps:这本书去年在出行采访路途看完,当作礼物送给一钦佩的老师,以后定当再购一本珍藏,是为记。
  •     “现代社会是启动的火车,节奏与速度越来越快,它不能与自然节律同步运行,这种与自然节律相脱节是现代人紧张、焦躁、不安的根源。”
  •     世界存于荒野,超级喜欢这种书这样的作家
  •     心清目明,至真至诚。
  •     向瓦尔登湖看齐的简练朴实的作品
  •     在这个常常诞生腰封小王子的年代,居然有一本书没有人作序,没有人站台呐喊,但是又有一个圈子的人为止感动不已。观其文,过于恬静而不能读,遂不读了。哪怕得知作者生平,我也没有十足的动力继续看下去,匆匆翻过而已。不做评价。
  •     感受一般,稀奇国内还有这么一把描写人文的好书,梭罗真是害人不浅,短命鬼啊。苇岸道是学习了布罗茨基以诗的方式写散文,可是有点生硬啰嗦。观念同陈冠学,回归田园,热爱农人,抛弃科学经济的未来,对地球的老命忧戚不已。
  •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现代工业、环境破坏的忧思。日记草稿与成稿一同收录,因而整本书略显冗余散乱。
  •     纯粹的文艺都是忧郁,伤感,绝望的。
  •     关心一棵草,也关心一只飞过的鸟
  •     “最后几句话”是作者去世前六天的口述,妹妹执笔,像遗嘱。他最喜欢五月,很早便预感自己不适宜进入21世纪,最终生命停在了1999年的五月。一语成谶,让人唏嘘。刻薄地说,作者并没有作为诗人的语言天赋,大部分都写得很糟糕,像一个沉浸在农业文明中的环保主义者在喋喋不休。当尘埃落定,唯有真诚。
  •     第一次读博物学的书没有勾起我的兴趣,还为此买了实体书,这下在想能送给谁
  •     赤子之心
  •     浪漫主义者
  •     最后的日记篇没有看完。但这真是安静的人生啊。任何一丝来自自然的喧嚣都能被作者谱写成诗,这样的生活,欣赏但不向往。
  •     在昌平住了那么久,看到昌平作家写的文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诗人的散文有抹之不去的诗意,苇岸乡下与自然的见闻,仿佛看到了我全部的童年。
  •     自然主义文学
  •     敬畏
  •     看牙医时,大清早坐在牙科门诊前的台阶上读完了这本书(因为排队要很久)。很萌的
  •     3.5。不感兴趣。朋友们!远离素食主义者和诗人
  •     别人推荐的,还是尽量看完了
  •     文字如泉水从不高的地方往低处流走,和缓地漫开,漾出的晶莹水花在这大地上不息地扩延。这书是自然的馈赠,是因了热忱乡村大地,反思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真诚而富有诗意的;少许内容虽有驳杂的缺憾,但总体还是好的。这书让我想起了一个命题:我们要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
  •     也许是期待太高,散乱得令人无所适从。
  •     一个有所守持的人,一种属于诗人的洞察和语感。如果生命和写作能够再多一些时日的延续……胡蜂那篇的结尾尤令我心里一动,“在此,我想借用一位来访的诗人的话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
  •     每个人都应该亲近自然
  •     万物皆生于大地 又归于大地
  •     也许三星是过于苛刻了。好友推荐这本书给我,我只觉得这是梭罗一小部分思想内容的缩影,不刺激、不震撼。看得出来苇岸是想达到更高一层次的高度的,然而过于刻意,搞错了方向。可惜之处就在于,你本可以,但是你没有。
  •     我被逼迫写了1333字的读书笔记 写下了一部分违心的话 文字质朴 不合我这种起来嗨听摇滚看小说作死玩恐怖游戏的人的口味 但是 我觉得我就是工业时代的bastard 我为自己感到羞耻 但我热爱自然 这是真的。
  •     他说自己是一个不适合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甚至生活在二十世纪也是一个错误,也许上天听见了他虔诚的祈求,他终于没能活在现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不然他该有多失望啊。我想,上天或许是仁慈的。
  •     全书渗透着一个文人的顾影自怜
  •     让我更加相信人的幸福并不在外,心中有大智慧,就能看到大智慧,心中有善良,就会看到善良,灵山只在汝心头!
  •     第一辑不错,有几则会让人想到隐藏在词背后而体现其涵义的事物本身。作者有对散文作者而言很宝贵的特质,即不讨人厌甚至讨人喜欢。散文是可以天真单纯的,这点和小说很不一样。
  •     美好的事物总是少见的,文中漂亮的表达也不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