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50284946
作者:[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编绘),[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口述),[法]弗雷德里克·勒梅西埃(绘)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一场封存了20年的人道之旅与战时回忆
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首部摄影与漫画结合的纪实文学
为你讲述那被遗忘的民族与历史
摄影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
回忆录与纪实文学中的罕见杰作
.......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还有在惨烈的现代战争中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的人们。
故事讲述了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队伍,从巴基斯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救援。在这场惊心动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旅程中,他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本书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信仰、战争、艺术、爱情……不管是对记者、医生,还是对想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知名综合类博客Boing Boing是这样评论的:《摄影师》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摄影书和漫画书,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伟大的喜剧,一部伟大的回忆录和一部伟大的历史文本。
☆《摄影师》现已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6国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近32万册。荣登《世界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榜单。荣获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美国漫画最高奖“艾斯纳奖”、全球最佳漫画“水晶奖”、法国“漫画戛纳奖”、法国漫画书店推荐大奖、法国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类漫画大奖。
☆从形式上来看,《摄影师》开创了漫画世界新领域。欧洲现实主义漫画家埃曼努埃尔运用了电影中跳跃剪辑的手法,将绘画与摄影无缝连接,创造出紧张、悬疑的戏剧情节。画笔弥补了镜头所未能捕捉的瞬间,照片拓宽了叙事的疆界,两者完美联姻。
☆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这段历史,我们买下了《摄影师》的纪录片——《苍穹之下》的版权并翻译制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漫画《摄影师》纪录片——苍穹之下”观看,或者关注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摄影师”获取视频。
...................
※内容简介※
1986年7月,迪迪埃告别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首次重要的拍摄任务: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交战战火中的阿富汗。在为期五个月的艰险旅程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长征:他们努力修复着被别人所摧毁的……
2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以漫画和照片交叉叙事的方式,创作出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在这部笑与泪交融的历史文本里,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你想象的阿富汗,以及那些在个人命运与地缘政治交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冲突、种族信仰、情感纠葛、人性挣扎……
...................
※媒体推荐※
◎ 《摄影师》应该被选为国家级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 《摄影师》是一曲由三位作者共同谱写的复调音乐,充满激情,耐人寻味。照片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为这场用图像描绘的旅程增添了独有的力量和人性光辉。
——《世界报》( Le Monde)
◎ 这一极为真实但却充满英雄色彩的战时人道救援任务行纪,是一首献给经常被遗忘的报告艺术的赞歌。
——《新观察》(Le nouvel observateur)
◎ 吉贝尔忠实于多形态的设想,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杂交漫画书”,借用现实的照片和更为微妙、传奇的画面,展开对故事的讲述,首创战地报道新漫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费加罗报》( Le Figaro)
◎ 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搏斗,看不到被高举的伟大战士,你只能看到一群战争边缘的人在帮助另一群受难的人。若当你读完这本书,开始对带有武器的图片反感时,说明你已经看清了战争的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阅读《摄影师》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体验,你会从中学会体察人心。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 漫画——这些从现实中提纯的瞬间——与黑白照片互相辉映,用一种罕见但却和谐的视觉力量,使照片的含义得以延伸。MSF成员所面临的极端状况、他们与阿富汗民众之间复杂而震撼人心的关系、以及当地宏伟的壮景,都在其中得以体现。作者从微观的角度,为这场决定性的战事,添加了史诗般的色彩。
——《电视周刊》(TELERAMA)
◎ 《摄影师》是一本伟大的书,远远超出了图像小说的范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令人恐惧、惊骇,又让人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们应该多些关注和讨论《摄影师》里涉及的议题。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VOYA)
◎ 一张小小的照片可以拥有无穷的力量。只看一眼,便能揪起你的整颗心。这一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的历史。
——《人类报》(L’Humanite)
◎ 《摄影师》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想掏空口袋把钱都捐给英勇无畏的无国界医生。
——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
◎ 迪迪埃·勒费伍尔精湛的摄影照片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幽默的文字、图画相互融合,成就了一部真实而有吸引力的回忆录。它是图像小说中最好的例证!
——图像小说记者网站(The Graphic Novel
◎ 令人无比惊叹的作品。不管在图画上、叙事上,还是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都非常成功。
——美国漫画情报网站(Newsarama)
◎ 它让你不安,让你痛苦,又时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无法忘怀。
——出版人周刊漫画版评论(Publisher’s Weekly Comics Week)
◎ 让人叹服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行业分析杂志《货架意识》(Shelf Awareness)
◎ 扣人心弦的战地回忆。看战争时期中好的与坏的人性。
——快报
...................
※名人推荐※
○ 在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战争中的难民失去一切意味着什么,翻山越岭只为帮助你从未谋面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孩子的一线生命就掌握在你手里时意味着什么。突然间,那片遥远的热土、陌生的异国文化、勇敢而坚韧的民族离我越来越近了······一部充满人性的作品。
——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Angelina Jolie
○ 惊人的创意、惊人的力量!这是一部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给了我们一扇窗口,去了解遭受着战争之苦而不屈不饶的阿富汗人民。
——《完美风暴》作者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n Junger)
○ 这是在我读过的出版物中最惊人的一部。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总裁
○ 作为漫画中的“杂交新品种”,这本书确实冒着变成“四不像”的危险,可我尽一切所能,使它成为一个易于阅读的好作品。如果说今天它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本书作者)
○ 我讲述的,是MSF成员深入阿富汗,救助平民百姓的故事。跟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故事中,我扮演了最单纯的一个角色,而这也是一名摄影记者能承担的最好的角色。
——迪迪埃·勒费伍尔(本书作者)

内容概要

◇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 编绘
1964年生于法国巴黎,高中主修文学,毕业后在艺术预科学校Hourdé学习了一年,然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校,但入校仅仅6个月就退学了。他非常向往职业世界,花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本漫画《棕发女 孩》。他在20世纪90年代“法国新漫画”运动中崛起,成为少有的既受广大读者欢迎,又得到专家、评委青睐的漫画家。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勒內·戈西尼奖”“年度漫画奖”、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布卢瓦漫画节大奖、美国艾斯纳最佳国际漫画奖等诸多奖项。
◇ 迪迪埃·勒费伍尔(Didier Lefèvre) 摄 / 口述
1957年12月生于法国,生物学、药学专业毕业。他喜欢摄影和四处旅行,结识不同的人与文化,足迹遍布阿富汗、斯里兰卡、智利、马拉维、柬埔寨等国,作品多发表于法国各大报刊杂志。他一共去了八次阿富汗,代表作有《阿富汗之旅》(Voyages en Afghanistan)以及与好朋友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合作完成的《摄影师》(Le Photographe)。2007年1月,他因心脏衰竭病逝,享年49岁。
◇ 弗雷德里克·勒梅西埃(Frédéric Lemercier) 绘
1962年生于法国鲁昂,从小热爱绘画和造型艺术,曾在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校学习,现为法国著名平面设计师。他在1988年至1991年任职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图形设计部门,之后,他成为了独立设计师,转向公共事业,主要为国家博物馆联合会等各大文化机构设计海报和图册。他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有过多次作品上的合作,也为迪迪埃·勒费伍尔的《阿富汗之旅》一书做过设计。
◇ 余轶 译
余轶1983年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二级法语翻译。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法国,攻读硕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法国波尔多市政府、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热爱翻译与出版事业,译有《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系列、《卡蜜儿》系列、《英雄比约》系列、《大象的主人》《老鼠的饶舌歌》《无字书》等30余部作品。


 摄影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阅读《摄影师》之前,我已读过吉贝尔的“阿兰系列”(《阿兰的战争》与《阿兰的童年》)。吉贝尔作画质朴写实,色调自然,还给人一种水墨画的流畅感。吉贝尔非常积极运用漫画结合纪实资料的形式叙述故事,作品中往往穿插大量照片、复印件、海报等,使得故事有透出纸外的立体效果,让读者产生临场感。正由于这独特风格,吉贝尔的作品亦有了历史价值。最让人感慨的是吉贝尔精准的选题思路。无论是“阿兰系列”的主角阿兰,还是这部《摄影师》里的摄影师迪迪埃和无国界医生群体,他们的经历总是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逐渐扩散,最后达到动人而伟大的高度。曾有那么一种可能,这一件件震撼人心的事很可能就默默沉寂于历史的尘埃中,但吉贝尔凭一双慧眼将这些人与事逐一发掘,最终得以让更多的人见证、感动并思考。也许漫画家本身在完成这一颗颗珍珠的打磨时,自己也成为那纯白光芒的一部分了。和“阿兰系列”一样,《摄影师》也有一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法国摄影师迪迪埃。整本书讲述的是1986年阿富汗战争时期,迪迪埃跟随一支无国界医生(MSF)队伍穿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深入阿富汗北部村落,见证医疗队在当地实施救援行动的故事。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讲述队伍如何从巴基斯坦出发,经重重跋涉抵达目的地村庄,第二章讲述医生们在村庄中设立医院并展开援助,最后一章讲述摄影师独自沿来时的路返回巴基斯坦。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以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起始,1989年春苏联最终撤离阿富汗终结,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十年。1986年正是双方胶着之时,苏军已占据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封锁主干道,而保卫阿富汗的“圣战士”则转入游击战。在这背景下,无国界医生仍坚守人道主义理念进入战地,展开无差别救援,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第一章中,为绕行以避开苏军检查,队伍采用迂回曲折的走法。书的首页给出一幅手绘地图,阅读时可以作路线参考。由于迪迪埃的叙述清晰而有条理,我得以边阅读边在真实地图上标出几个重要地点间的直线路径:队伍的出发地巴基斯坦白沙瓦市,从这儿一路向北抵达巴基斯坦的吉德拉尔市,之后向西翻越德瓦拉巴巴山等数座高海拔山脉(书中原话是15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进入阿富汗,到达安佐曼村后北上进入巴达赫尚省,最终抵达目的地法扎巴德市下位于亚夫塔尔山谷深处的扎拉冈达拉村。我如此执着于再现队伍的行进路线,是因为在阅读时有个问题始终让我困扰——虽然全书大背景是阿富汗战争,但纵览三章,几乎没有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就好像叙述者一直在回避这一话题。当然,客观来看,医疗队伍会尽可能在安全的地方实施援助,不可能冲到枪林弹雨中。全书第二章是最有战争气息的。在这一章里,救助队抵达目的地,很快将一个院落改造为医院并展开救助。当因战乱而受到各种伤害的人接连到来,或痛苦大叫,或奄奄一息,沉重压抑的气氛一点点聚集成浓云。被卷入其中的无辜村民的苦难画面,让人不忍卒读。但叙述者的语气并未在战争这一主题上加重,相反,占据相当比例的第一章及第三章中,主人公面临的挑战甚至性命攸关的危机都发生于其他磨难,如险峻的群山,缺氧的环境,湍急的河流,严酷的低温。另外,当问题涉及到人,主人公也鲜少提及军人或政治家,与之相反,他更恼火的是懒惰的“向导”、狡诈的“治安官”和乘人之危的“旅伴”。说起那些拿着枪并以射击比拼高下还乐在其中的本地人,摄影师用得更多的是去除这些人身份的、更寻常的称呼——男孩、男人、老人。有那么一两处,摄影师也思考战争,但他最后认为自己“太幼稚了”,无法理解这种异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行为,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真的没有答案吗?我想不是的。摄影师与医疗队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在援助队员眼中,敌人始终只有一个,即无常的自然。战争的念头源于人类自私而傲慢的部分,既无法消除,亦不能回避,所以战争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在救助队伍面前,战争并非人与人之间具体的憎恨,甚至高层的争权夺利也是相距十万八千里。在他们眼中,战争和其他自然降下的严酷考验一样,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既然必须面对,那就不要逃开。满目疮痍的阿富汗,援助队逐渐像这里的普通人那样,将战争当作日常,将因战争带来的苦难当作是遭遇自然灾害一样接受。因为有这样的抽离,本地人能坦然接受残酷命运,然后考虑怎样如同和平时那样生存。因为有这样的抽离,救援队能明确自己的信念,能清楚了解自己所做一切的最终目的是拯救人类,让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远离痛苦。而那些口喊正义却眼盯权力、鼓动利用人民的政客,那些乐于杀戮、淡漠人性的士兵,那些为了发战争财而不择手段的奸商,早已不在人类的行列中。表面上,整本书的确没有正面描绘战场激烈冲突的场景,实际上全书无处不在精细入微地诉说战场上勇士的身影。这些勇士是每一个为了捍卫人性而不畏牺牲的普通人,里面有为了保卫家园而拿起武器的战士,有在炮火声中依然从容生活的普通人,有全力投入救助的医生,当然还有用心记录下这一切的摄影师迪迪埃。这些人共同组成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正义联盟”,并成功通过了战争这一可怕“考官”的考验。由这样的心境所带来的,是一种苦中作乐、满怀希望的精神劲(这样的心态与“阿兰系列”主人公的心态很像,吉贝尔总能找到这样的主题,找到这些热爱生活的人)。虽然整本书的色调偏于黯淡,但从摄影师及其他人的互动中仍能感到所有临场者对生命的热爱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催生了幽默与快乐。穿插在忧伤病人、艰辛旅途之间的,是一个个短暂但难忘的有趣瞬间,例如摄影师围观一头驮运的驴怎样因抗拒过桥而被卡在中段、而护卫救援队的战士长怎样凭一己之力将驴屁股提起以帮助这动物脱离危机。再如,摄影师与医生看见路边巨大的方形石块,不约而同将其想象成巨大而美味的巧克力。还有,护卫队战士怎样在休憩时展现各自高超的枪法。当摄影师独自返程,又是如何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机智应答……另一些时候,这些小场景并非通过叙述或漫画呈现。照片里的一次微笑,一次凝神,一个手势,一个回眸,就足够驱散因磨难而日渐压抑的情绪。于是,在那些黑白色远景照片里,读者如我,竟仿佛见到蔚蓝天光和雪白山巅,听到溪流潺潺、羊群咩咩,最终不禁感慨,苦乐惟有并存,才是真实。《摄影师》一书是硬壳精装,我拿着书从快递站走回住处,小臂竟有些酸胀,足见其厚重。读完最后一页,我感慨也只有这样的厚重能承载起内容的广博深远。你可以单纯把这本书的故事当一次异域游记,发生在一个你不太可能到达的地点;你可以像看纪录片一样翻阅全书,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澄清一些对异域人们日常行为的偏见;你还可以把这本书单纯理解为漫画与照片结合的新形式,以获得创作上的启发;你甚至可以把书当一部中篇小说,因为讲述者的语气沉着而富魅力……但我还是愿意把这本书当作一种经历,一种洗礼或成长的仪式,在思想上获得新的感悟及启发的体验。当仔细凝视书中一张张定格的照片,试着望进照片中那些人的眼眸深处,你就懂得我的意思了。全书主角迪迪埃虽然在整段行程中担任摄影师的角色,但鲜少谈及摄影。只有出发前在居住地与救援队医生的一次聊天中,他提到摄影的要诀。迪迪埃说,光是技术好,还不一定能拍出好照片,真正的好照片,一定得靠眼力。好照片需要你一直不停去寻找、再寻找,而且不一定非得在战争地区或其他充满戏剧性的地方。最后,他总结——要提高照片质量,必须先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生想了想,笑起来,说,这和酿酒是一个原理嘛。医生的梦想是以后有属于自己的葡萄园,能自己酿酒。真是一群可爱的人。
  •      我们期望和平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就在不远的阿富汗,还有我们无数的兄弟姐妹正在战争的摧残下,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时不时地提防着上空的飞机,生命没有任何保障,随时都可能化为云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86年,在冷战时期苏联武装侵略阿富汗的背景下,为了巩固阵营,为了波斯湾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一己私利,苏联发动了对阿富汗残酷的战争。战争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是战争也能残害无辜人的性命,最后受伤害的,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百姓,所以我们痛恨战争,但是我们又避免不了它,只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过着极为穷困的日子。在阿富汗,战争在继续,一方是苏联侵略军和喀布尔的执政共党的政府军队,一方是圣战士,也就是反抗军队。有人发起战争就有人反抗战争,有人杀戮就有人救赎。无国界医生组织即MSF组织,一个完全独立于任何政治、经济和宗教势力的组织。迪迪埃.勒费伍尔作为一名随行的摄影师,成功加入到MSF组织,在朱丽叶的带领下,跟随他们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战火之中的阿富汗。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沿途所发生的一切,用镜头记录了一次战地医疗救援行动的始终。这一路走得无比艰辛,也给他们一次彻底的人生洗礼。有人退缩有人坚持,有人懦弱有人勇敢,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义无反顾地踏入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给予他们医疗帮助,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正因为有朱丽叶和MSF组织的团队,一路进行着人道救援主义行动,得以解救众多人的性命。迪迪埃一路将所发生的一切通过相机记录其中,用文字进行解说,还原当时真实的情景,让我们见证了阿富汗人们战乱生活下的场景,见证了人们的善良与邪恶,他们对和平的渴望比谁都迫切,这一切只为唤起人们的觉醒,让这不为人知的一切公布于众,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战火中人们的命运。在去的路上,一路有朱丽叶的领头,迪迪埃基本上没有遭什么罪,但是在回来的时候,他坚持要自由独立行走,他想领略另外一种风景。正因为这一个简单的决定,也让他饱受了诸多的痛苦与折磨。我无比佩服他的勇气,一路拖病翻山越岭,没有倒下;我佩服他的聪明,遇到强盗来搜刮钱财时,他机灵地把救命的钱装进胶带;我佩服他的感恩,遇到给予他帮助的人,他心里充满着无限的感激;我佩服他对生活的热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因为还有家在等着他…….再艰难的岁月,总有一道光会照进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信念,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一路冲破危险,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迪迪埃用真实的照片,加入漫画的元素,极富艺术气息。我欣赏栩栩如生的照片,我细细品味他们的不平遭遇,我用心感受着他们的所念所想。他用一种全新的手法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着阿富汗战争的气息,更让我们了解带给他们的伤害,让我们体会他们时刻对生命的追求,对和平的渴望。我佩服MSF组织的勇敢与坚持,仁慈与善良,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就算暗无天日,他们心里也会留有一道光,在某个缝隙的角落,它总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     对阿富汗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极端不好的联想。长达四十年的战乱已经使得这个国家在他人的视野中成为封闭、混乱、野蛮的代名词,唯恐避之而不及。如果要对阿富汗有初步的认识,则要把它放在大伊朗文化圈内来理解。文化上,阿富汗属于所谓大伊朗地区,伊朗文化的影响不仅及于现在的伊朗国。也波及伊拉克东部和伊朗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这些地方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深受伊朗人群的影响。特别是在书中主要涉及的阿富汗北部地区,占据优势的居民实际上是所谓塔吉克人,即东部波斯人。而其他民族则普遍也通用波斯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书中出现的所谓“阿富汗语”实际上就是一种波斯语的变种。阿富汗官方由于政治原因将其称之为达利语,民间则往往仍旧称为波斯语。坐落在亚洲的中心地带,今天的阿富汗在历史上曾经属于很多不同的地理概念,如深远影响了中国的犍陀罗、作为希腊遗民之地的巴克特里亚,以及伊朗世界中的呼罗珊。由于地处伊朗世界的东部,呼罗珊自身即为日出之地的意思,而阿富汗更是比伊朗的呼罗珊地区更向东北一些。最终接近一统伊朗世界的波斯文化起源于今天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即波斯)省。但奠定今天波斯文化诸多基石的伟人很多却出身于今天的阿富汗。著名诗人鲁米即为阿富汗巴尔赫人。无论是把阿富汗当做战乱中的焦土还是文明之光似乎已经燃尽了的废墟。人们谈起阿富汗来的概念几乎都是抽象的宏大描述。并无多少人和作品真正关心过现实中的阿富汗人民。人们并非天生对自己在阿富汗的同类不感兴趣,前些年《追风筝的人》小说与电影的热销对此已有充分证明。然而由于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外人想要一窥阿富汗人的生活难于登天,走出阿富汗的本地人中卡勒德·侯赛尼这样作者的又可遇而不可求。《摄影师》一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打开一扇小小的窗口观察普通阿富汗人的生活。作者迪迪埃在前往阿富汗之前对这片土地辉煌的古代史和当下的情况显然都缺乏了解。然而作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对阿富汗的不了解却未必是坏事。正是由于对阿富汗所谓“主流”的无感,才让作者对多数访客容易忽视的事实详加记录。如作者刚从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时所在的努里斯坦地区,1895年才被强迫皈依伊斯兰教。更糟糕的是,之前努里斯坦人信仰的是一种近似原始印度教的印度—伊朗民族多神教。努里斯坦地区当时被称作卡菲勒斯坦(不信神人之地)。尽管20世纪60年代以来,努里斯坦很多人表现出强烈的新皈依者的虔诚和瓦哈比主义倾向,以至于努里斯坦人曾经热爱的歌舞娱乐在许多地方遭到禁止,但是他们皈依不久的事实却无法改变。参考书中作者在其他地方提及的阿富汗人对信仰,尤其是信仰单神教(“天主教徒好,穆斯林更好”),其前异教徒的身份至今仍然使他们遭受严重的歧视也就非常可以理解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书中的普通人在一片战乱中都在为生活而挣扎。古代的辉煌和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而一生基本只能局限于在出生地附近的几条山谷活动的人,恐怕对世界大势,苏军入侵阿富汗的理解也处于对“他们”的直升机需要东躲西藏。就算相对见多识广的旅队,也在不断重复翻山越岭的危险行程,随时都有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命危险。在这个朝不保夕的时代,人有旦夕祸福是最最常见的常态。仅仅在书本中就已经有不少人物遭受意外甚至去世:被炸弹炸至内出血身亡的小男孩,被碎屑打断脊髓瘫痪的年轻姑娘,遭受疖病困扰的作者,在巴基斯坦一丝不苟到了阿富汗却意外罹患出血性溃疡差点丧命的有钱记者。而在书本后记中对书中人物的追访更是让人脊背发凉,护送队强壮而温柔的首领,MSF(无国界医生)医疗队组织者的义兄自八十年代末就失联,老头目遇刺后年轻的儿子未能镇住局势排挤出局,瘫痪的小姑娘半年后因败血病去世。何为乱世从小人物的经历中至能体现。最让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人性真实的描述。当一个来自相对发达社会的人前往发展程度低很多的地方时,容易出现两种感觉。一种是觉得当地人非常淳朴,有着现代社会已经丧失的美德,而另一种则是对对方的落后野蛮震惊不已难以接受。作者在阿富汗并未被这两种感情束缚,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感觉和客观事实出发,展现了阿富汗的众生相。狡猾的毒贩也有仗义的一面。作者的救命恩人,一个路过的旅队首领在发现作者隐藏的钱财之后,几乎每天定期敲诈勒索。旅队爱和西方人掰手腕玩的大汉,如果输了却会在山路上把人推下沟里杀死。看起来奸坏的努里斯坦人,关键时刻却也会伸出援助之手。能把最后一点面包奉献给医疗队的村民,却也是会把作者抛弃在荒野之外的滑头。漫画配合摄影产生了出乎人意料的效果。摄影师就算再勤快也始终难以拍摄行程中记录下来,采取漫画的手法,则让很多本来会从照片里遗漏的故事得以再次重见天日。更重要的是,漫画使得摄影师本人作为“我”有了出镜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记录普通人生活的作品中,“我”的主观感受和作为客观事实载体的照片同样重要。书中的故事发生于1986年,三十年之后的2016年。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尽管MSF的努力或许已经让数不清的阿富汗人脱离了病痛的折磨,但是阿富汗依旧是个战乱频仍的国度。作者本人已于07年1月英年早逝,他的健康在此次阿富汗之行后受到了永久的损害。很幸运,他于去世前一年将这部作品奉献给了读者。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紧
  •     “新”型私写真
  •     市图/80年代的阿富汗+水逆的法国人
  •     好温暖的书名,让我想到林徽因那句“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     一段真实的记录,满足我对阿富汗/巴基斯坦这种地方好奇心。不过相对于价格,不算值得。想看的可以问我借
  •     摄影师眼里的世界
  •     你知道么,看到好书只有感慨怎么没有早一点碰到。以摄影师的口述加上他的照片,配以过渡的绘图,从细节侧面还原了二十年前阿富汗的缩影,关于宗教信仰,关于人性,关于无私,差一点又因为价格昂贵错过的一本五星好书啊。今年后浪出版真的很让人惊艳呢~
  •     不吹不黑,这本书也就三星了。全书一百多块,着实有点小贵。看完书再看评论,那些叫喊光辉伟大永恒的实在是有点“欲作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了。我本人也是摄影师,从拍摄技术上来讲,好多照片都拍得不知所谓毫无主题,当然,你们也可以说这是真实吧,但作为一个摄影师这是不合格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作者拍摄了4000张只有6张能上报的原因了吧。如果不是因为此次旅途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我想6张也未必能见诸报端。三星给摄影师和那些无国界医生,书本本身四星就多五星太过!
  •     比较特殊的漫画,将漫画和照片结合,更具真实表现力。看了很感动的一部漫画,值得一读。
  •     20161017 想看(看介绍很厉害的样子啊!)20161030 读完,看到评论觉得自己暂且无法完全领会其厉害和珍贵之处。摄影师只活了49岁啊。
  •     首先,这是将摄影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有种夹叙夹议、寓情于景的感觉,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风格。其次,原著作者用生命去阿富汗拍摄,拍到的不仅是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工作与生活,更重要的是看到了80年代阿富汗的面貌,从而令今天的读者发现,此后塔利班、911、中东、恐怖分子等等当代事件,都通过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个事件,与冷战、二战、一战接上了关系,也就与历史接上了关系。
  •     很好,陪同非国界医生行走的摄影师日志,阿富汗战争,一本很赞的书……
  •     值得一看。西方视角
  •     只想推荐
  •     一夜看完,精彩啊。希望他的其他作品也能有中译本。
  •     3.5贵在真实,评价过誉,第一次看摄影+漫画,这样用很好,比纯文字或者漫画都好。喜欢人群中看到朱丽叶半张脸的一张,还有,快死的时候拍马最大的一张。
  •     那副被炸伤下巴给予我极大的震撼,还有那两对兄妹,那究竟是种什么目光了?不得不说这些医生都是好样的。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心变得很麻木了……
  •     漫画+摄影的叙述方式和医疗队的随行记者身份很有趣,内容很少,很快就看完了。评论区水军太多了。
  •     西方一定有很多这类形式的绘本摄影吧,在图与图之间构起叙事的桥梁,简明流畅地说好一个故事,不突兀、不做作,本真平和,看得很舒服。从比利时的《丁丁》到法国的《小尼古拉》《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法语漫画的奇特幽默是我童年每次寒假的美好回忆。法国文脉是一个很古老又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欧陆上封闭的德意志文化圈和朴实的沙俄文化圈一直负责构筑欧洲文明物质上的基础,而精致瑰丽的法兰西就负责貌美如花,同时保持一颗试图影响他人的心,而且做得还算不错。故事的主题,阿富汗的战乱让我感受良多,在对苏交战中,西方社会对阿报持着同情以及提供尽可能多的援助,但当苏军撤退,何以阿富汗立刻做出更大的反差,或许书里也有一些作者不自觉的佐证吧!
  •     
  •     值得一看
  •     短评和书评都有严重的水军气味。这本书先关注吧。
  •     没想到这么大一本!不过也只有这么大的开本才能看清很多缩为漫画格子大小的照片。前半部分读着很平实,一直到被128P的对话深深感染,继而又被接下来几页的文字和摄影所触动,后半部分堪称主角的个人史诗,整本书看完心绪难平。
  •     感动深受!
  •     平凡的人 不平凡的故事
  •     去年才开始慢慢理解图像小说的厉害,但感觉总体来讲国内出版业在这个体裁上还有很多空白,所以当突然发现你外图书馆这么速度地进了后浪这本中文版时内心有点吃惊和感激。这是一本有点跌宕的摄影书,也是一本有点宏大的绘本,而它描绘的内容,与其说是战时纪实,倒不如说是“人性”和“人道主义”本身——人的无私与自私、顽强与懦弱、宽容与残忍、坚定与迷茫、暴躁与平静、无趣与幽默......它们让我感到幸运,人类和人类脚下的土地是多么伟大、复杂和可爱啊。以及朱丽叶太美了。
  •     叙事平淡,但很吸引人,被书中间一段那个“面包的故事”感动,也为瘫痪的少女、内出血去世的男孩、掉了半张脸的人所触动,战争是多么可怕和残忍对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来说是那么陌生,同样陌生的还有多苦多难的阿富汗,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小小窗口
  •     今年最触动的书 真实的力量 战争也掩盖不了的人性光芒
  •     一口气读两遍,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     看完真想分享给我的那些学医的朋友们。他们是如此的伟大。
  •     20161125季风读完,好看!反正啊,战争是不好的,和平是好的。。。下次去季风读阿兰的童年!
  •     挺震撼的图文!感谢公司阅览室买来这么好的干货。
  •     非常喜欢
  •     冷战时期阿富汗巴基斯坦 msf
  •     空前绝后的载体与艺术表现形式,人性的优劣都是无国界的。
  •     两天蹲三联看完了!Bravo!
  •     虽然是三十年前的故事,但里面对于战争的描述,对无国界医生的记述没有过时。
  •     当你独自面对时,旅途才刚刚开始。
  •     好看~去不了的地方只能看看影集过瘾……
  •     很珍贵的内容
  •     其实作者略微有点怂....确实有点法国人的味道,西方视野吧...大背景下的细节故事,让你从更多的侧面、细微处去看待阿富汗这个国家
  •     杰作!
  •     照片略小,别的都好。(竟然那么舍得用胶片,大概是因为阿富汗
  •     收藏了
  •     形式新颖
  •     非常好看,过程中一次次被触动,每次都不一样,强烈又复杂。MSF成员们有太多让人致敬的地方了,最感动和敬佩的是人在那种境遇下仍未失去的幽默感,无比光辉。
  •     一个摄影师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出自己一段心路历程,非常有棒,可惜摄影师英年早逝,纪实摄影师肯定会喜欢的一本书~
  •     形式是摄影和绘画交互 但是老实讲 照片也没有大到看清细节 又因为要保持足够的照片尺寸 导致开本很大 加上用了浮夸的精装封面及纸质 导致整本书非常重 翻阅辛苦 内容上没我想象的好 只能给到三星
  •     完全用摄影和绘画交互完成的纪实作品,形式大赞。虽然在阿富汗战地(其实未涉入真正的战地)只待了一个月时间,更多的篇幅用于往返途中,尤其执意返程的坎坷,削减了纪实作品可能达到的高度,总体看体现和贴近了西方人了解阿富汗/苏联、战争复杂性的现实。冷战(其实冷战结束后不还是如此吗?)造成的认知缺陷——当事人说,如果说阿富汗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可能是我们变得没那么笨了。作者对黑夜、雪夜的绘制很棒。
  •     看过视频后才对这样一条蜿蜒曲折的路线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及朱丽叶第二章录像的彩蛋在140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