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疯子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44282139
作者:[英] 西蒙·温切斯特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1896年深秋,《牛津英语词典》的主编默里博士从牛津动身,去见一位叫迈纳的神秘人物。二十年来,此人工整而有条理的词条,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希望,将他从纸与墨的暴风雨中拯救出来。他们书信不断,却始终无缘一见。
当默里博士满怀恭敬地到达目的地后,却大吃一惊:对词典贡献最大的志愿者,是个被关在疯人院里的杀人犯。
《牛津英语词典》成为了英语语言的至尊,迈纳和默里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本书曾横扫世界各大畅销书榜,一跃成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双冠王。两个永不言弃的Loser,为世界确立了一种新秩序。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

书籍目录

引子 3
兰贝斯沼地的死寂之夜 9
教牛学拉丁语的人 29
战争的疯狂 49
搜集大地的女儿 79
构想中的大词典 105
二号楼病房的学者 121
载入词汇表 139
Annulated, Art, Brick-Tea, Buckwheat 155
才士相会 173
狠心的一割 199
只留下纪念碑 215
后记 233
作者附言 239
致谢 245
深入阅读的参考书 251

内容概要

西蒙·温切斯特(Simon Winchester)
英国著名作家、记者。生于194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地质系。曾任《卫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海外特派员,并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及BBC等媒体撰稿,现居美国。
温切斯特长于描述历史事件,《教授与疯子》《喀拉喀托火山》《改变世界的地图》等小说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温切斯特凭借在新闻及文学领域的贡献,于2006年获大英帝国勋章。


 教授与疯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绝版多年的书突然出了新版,这对书与读者而言大概都属幸事。英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西蒙·温彻斯特出版于1998年的成名作《教授与疯子》近日由新经典重装再版,令人颇感欣慰。然而意外的是,这本从内容到结构到文笔都极对我口味的讲述《牛津英语词典》两大奠基人传奇故事的作品,自2002年百花文艺社引进中国以来,短短14年时间,同一个译本版权居然已经三易其手,可见中文版的销量和认知度与其在英美的口碑及大卖差距明显,这也是我一直很疑惑的地方。我是在很多年前的一个旧书店里淘到这本书的美国版的,当时还不知道已经有了译本,所以读得很是囫囵,不过以我荒废多年的英语水平,在缺乏更多背景材料的情况下,还能接着往下读,足见作者文笔之流畅。后来世纪文景在2009年再版了此书,还同期推出了温彻斯特于2003年完成的续作《OED的故事》(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The Story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算是给《牛津英语词典》的诞生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过或许是当年的文宣力度有限,两本书印量均不大(估计只能以千记),前者花了几年时间卖断后好像没再加印,后者则一直到现在还总是出现在电商的甩卖榜单上,令人叹息。其实我对本书的喜爱在非虚构作品中是很特别的,大约和有着“爱书人圣经”之称的《查令十字街84号》归在一类。这一方面是因为类似词典的编纂、境遇的传奇和书店的沧桑、缘悭的怅然等都是我钟爱的题材,另一方面也因为书里书外的那些偏执与痴狂其实也是我骨子里的一些性格。《卫报》记者出身的温彻斯特在本书起首用了一个充满画面和现场感的民间传奇开始了故事的讲述,也为本书两位传主的露面做了垫场:1896年秋天,在《牛津英语词典》编纂工作过半的时机,词典主编默里博士从牛津来到伯克郡克罗索恩,准备会见二十年来向词典编纂志愿供稿贡献最大的迈纳医生,然而在车站迎接他的却是当地精神病院的院长,迈纳则是被收容已达二十多年的病人。“教授”与“疯子”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之后作者表面上采用的多线条叙事,其实更像是绕着一个主题的多个同心圆,不论是讲述迈纳如何从一个美国退伍军医变成因患有精神顽疾在英国兰贝斯犯下命案成为被限制自由的所谓“疯子”,还是介绍大英帝国词典编纂从无到有、从卓越的塞缪尔·约翰逊到浩如烟海的牛津,以及默里主编的殚精竭虑,迈纳医生的燃眉之急,都是作者在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件的抽丝剥茧。此外,作为以英语世界中最浩瀚的字典编纂为脉络的作品,本书的结构亮点颇多,比如其在每一章节、乃至引子、后记等部分的开头均有一个提纲挈领性的单词及词典释义作为题记,而这个关键词与其后的章节内容其实是浑然一体的,仿佛那一整章的内容都在为这个词作引语和注解一般,这与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风格几无二致,颇有些中国古代考据癖的感觉,无一字不无出处。考据的也不仅仅是词典,还有引子中两位传主二十年缘悭一面那段传奇的真实与虚构。对于这个在民间和学术界都已传诵许久的故事,同样为之神往多年的作者经过搜寻默里博士的书信,捋出了一条略有不同的脉络和过程,这恐怕也是属于作者的偏执与痴狂。本书1998年在英国Viking初版时有着一个相对隐晦的书名:《克罗索恩的军医》(The Surgeon of Crowthorne: A Tale of Murder, Madness and the Love of Words),后来在美国和加拿大出版时被Haper Collins的编辑改为《教授与疯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A Tale of Murder, Insani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当时温彻斯特还很不情愿,觉得默里博士并不算教授,然而被编辑反驳道:在北美没人知道克罗索恩是个什么鬼地方,只好作罢。不过我个人觉得书名改得非常好:一来“克罗索恩的军医”迈纳并非本书的唯一主角,“教授与疯子”暗含了默里与迈纳的各自特征和渊源,明显也更吸引眼球;二来副标题中的madness改为insanity词义也更准确,更符合迈纳作为“疯子”的病因,毕竟insanity更侧重精神疾病导致的疯狂,madness则在疯魔中多了一些狂乱;三来美版书名中的副标题最后直接挑明了牛津词典的编纂和缔造这一壮举,比英版中的语词之爱也醒目了不少。说起来书名在出版伊始的确要比内容还关键,恐怕这也是本书美版后来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单的原因吧。最后说回新经典此次再版的两个亮点。首先是封面的耳目一新。百花文艺初版封面基本上是对英文原版的照搬,无甚新意;世纪文景版虽然重新设计,但词典条目页面与英伦建筑背景的搭配,亮点不多,最重要的是英文书名漏印了虽然冗长却很点睛的副标题。新版封面虽然底色过于明快,但两位传主的头像设计绝对是神来之笔,毕竟作者在书中对二人首次见面时关于相貌的互相揣测有着一段传神的描写:“最明显的相似处则是胡子——都是又白又长,末端分开,像漂亮的燕尾。”还说两个人都像通俗画里的时间老人。而区别同样也是胡子,迈纳蓬松零乱,默里精细梳理,前者普通,后者时髦,这自然也是两人二十多年来“教授”与“疯子”的身份使然。其次,文景旧版中我第一次读时就发现的一个明显错误在新版已经不见。旧版中最末《深入阅读的参考书》一章第一句把词典学专家乔纳森·格林的英文名写错了,应该是Jonathon Green,旧版写成了Jonathan,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格林那本书是引发温彻斯特写作本书的灵感源头,所以我始终耿耿于怀。好在新版已作改正。缺憾同样也有,尤其作为对插图一直颇为看重的读者如我,原书的多幅插图新版依然欠奉。不过引进译作时插图绝少同步引进,多少也算是国内出版界的通病了,非独本书一家。记在这里,也算我的一种偏执和痴狂吧。
  •     词典的编撰,原本是件“隐秘而伟大”的事,近些年却突然“街谈巷议”了起来,先有日本小说及同名电影《编舟记》的风行,而后相传《新华字典》作为“大IP”也要拍成影视剧,再然后一部富有英伦风情的“词典往事”也再一次被推出,它便是《教授与疯子》。说“再一次”,是因为《教授与疯子》这部作品,此前便已有中文版面世——从第一次引进本书的2002年至今,短短十几年,本书已经推出了三个版本,足见各位编辑对这本书的偏爱。“做书人”爱“书故事”,这本无可厚非。但《教授与疯子》所讲述的故事,又不仅仅与书有关。作品以一桩离奇的凶杀案开头:一位英国工人在家门口莫名其妙地被陌生人枪杀,举止怪异的杀人者束手就擒,毫无反抗之意。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加缪的名作《局外人》中那位著名的凶手默多索的所作所为。与默多索一样,《教授与疯子》里的杀人者威廉•切斯特•迈纳,他的杀人看似无理,实则必然,但终究难以令人理解。他是个美国人,作为一名军医经历了美国内战,在战场上由于受到刺激而罹患精神疾病。经过治疗后他被释放出院,随即选择离开美国,来到英国旅行疗养。因而迈纳的行为,或许可以解释成病情的反复,但也许又不那么简单。不过不管怎么说,《教授与疯子》并不是一本反战题材的犯罪小说——迈纳先生的动机并不是我们要探寻的内容。于是接下来,故事的另一条支线徐徐展开——詹姆斯•默里教授,一位才华横溢,但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的学者,接受到了一次仿佛命中注定的邀请——这邀请毕竟改变了他的一生,来主持编撰一部可以代表英国语言“标准”的伟大词典。默里或许有预感,这一事件将改变他的一生,但他恐怕无法想象,自己将和一位神秘却无比出色的“疯子”同伴一起,完成这一桩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这位“疯子”,便是之前犯下罪行的迈纳先生了。由于词典编撰的工作太过繁琐而庞杂,默里决定向公众求助,向他们征集词条与相关引文。热心的人很多,但大多完成得并不好——要么是无法理会词典编撰的要义,要么是无法找到足够恰当丰富的引文。但在所有热心人里,署名为“迈纳医生”的来信,却总令人分外期待。他的工作完成得如此出色,就像是词典编写委员会的“水龙头”,只要拧开,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恰切而优美的词条与引文涌出。默里和同事们对他感激不尽,但“迈纳医生”究竟是谁,却始终是个谜。而另一方面,身处精神病院之中的迈纳先生,每天都埋首于书堆里。于他而言,这是自己难得的、可以摆脱自身精神状况带来的困扰的方式。病房当然不会是最理想的书斋,但对于迈纳而言,能够让自己得到片刻宁静与安稳的工作,才是对他最好的治疗。作为一位擅长处理历史故事的写作者,在《教授与疯子》一书里,西蒙•温切斯特十分恰当地把握了虚构与想象的平衡。而通过双线叙述的方式,两位处境迥异,却拥有相似精神特质的人,通过“编词典”这桩事业,让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往往感慨“物是人非”,但实际上,对“物”的追求与执意,却会让人得到超脱生命本身的非凡意义。而另一方面,“编舟渡海,自渡渡人”,这是《编舟记》一书里主人公所编撰的词典《大渡海》的名字由来。无独有偶,在编写《牛津英语词典》之前,也曾有人发出过“我们既没有语法,也没有词典;在词语的海洋里,既没有罗盘,也没有航海图来指导我们航行”这样的大声疾呼。而默里与迈纳的工作显然是在努力填补这样的空白。但比起《编舟记》的主人公马缔光也因为自身曾受惠于辞书,而立志要编撰一部更加完美的辞书以作回馈有所不同,迈纳的努力,是在为自己正名,更是为自己赎罪。固然命运强加给他异常而可怖的劫难,但他却并不愿就此认命。他渴望以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作为一个正常而理智的人,真正地存在过。到了作品最后,迈纳与默里的会面,既是相遇,也是别离。就像是《查令十字街84号》那个令人心碎的结尾,在纸上,借助语词与书籍达成的默契与情谊,终究抵不过总在以理所当然的方式演绎着戏谑情节的现实。但我们并不应为此感到遗憾,偏执也好,苦难也罢,世人眼中的疯癫,既然有人接纳,便已经是最好的结局。“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博尔赫斯在《沙之书》中如是写道。《教授与疯子》并非全然真实,可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相信它——人生的意义可以很高远,关乎民族大义或是世界和平,但它也可以在极微小处窥见真章,譬如一个语词,便是一个世界。而编一部词典,或许是在营造一个额外的空间,收纳理想与光荣。
  •     读完《教授与疯子》的时候,忽然想起中国京剧业内的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虽然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一种职业精神,一种痴迷的境界,但对于积极参与《牛津英语词典》编撰工作的迈纳医生来说,没有比这句话更确切地语言来形容他与这本伟大著作的关系了。正如这本书的首页上写着“献给乔治·梅里特”,如果这个普通的英国工人没有在1872年2月27日凌晨被威廉·切斯特·迈纳开枪打死,就不会有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就不会有今天读者看到的这本书,这个故事。后来人们才知道,迈纳之所以会枪杀乔治·梅里特是因为他正在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而他的美国陆军军官身份增加了案件的复杂性和受重视程度。作者西蒙·温切斯特在引子的最后写道“有关这个案件的政府档案是保密的,已经封存了一百多年。然而,最近我获准阅读了这些材料。下面便是材料所透露的奇怪、悲惨而有令人振奋的故事”。作者采用了相当复古的一种叙述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一下子便把读者的思绪带回到了十七八世纪的英国。在那个时代,作家最爱在小说的开头写一段这样的话强调自己故事的“真实性”,与我们今天熟知的“非虚构”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工作促使詹姆斯·默里博士广泛征集志愿者,被关入精神病院的迈纳看到消息后欣然应征。在长达几十年的工作中,他积极配合编撰工作,为编辑部提供了诸多帮助,以及多达一万多条的词汇引语。由于他曾经是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所以在邮寄给“缮写室”的信件里,他只是简单的署名“布罗德莫的W.C.迈纳医生”,而默里也从未怀疑过他的身份,直到小说最开始提到的那次会面。正如我们看到的,《教授与疯子》并非一部讲述两个志趣相投,乐于书信往来的知音之间的友谊故事,它的发生背景和前提和一部伟大词典的诞生紧密相连,两位身处不同环境的人,因为编纂词典的工作相遇、相识、相知。他们的关系“包含着崇高的学术追求、强烈的悲剧感、维多利亚时代的含蓄、深沉的感谢、相互的最终,以及慢慢成熟的友好”,直到死亡才将其结束。这部小说丰富、多元、深沉却又充满严谨学术风格,文中既有对词典编纂这种孤独而单调乏味工作的详细介绍,又时常描绘出颇具画面感的场景令读者宛如置身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时而讲述历史,时而跳脱到现在,反思迈纳医生那个时代对精神病的研究与他的病情关系。文中的诸多虚构情节和细节描绘丰富了人们对这个离奇故事的想象。而令人惊奇的是,第一次见面时,默里博士和迈纳医生两人才发现彼此的长相居然极其相似:都是高个子,瘦身材,秃脑门,都有一双深陷的眼睛,都不戴眼睛,钩鼻子,而且胡子又长又白,末端分开。默里博士的来访在一定程度上安慰和鼓励着迈纳医生,在众多词典编纂工作者和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共同努力下,《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几十年间一直稳步向前推进,直至最终出版面世。虽然两人都只看到其中几卷的出版,但对于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这部词典的他们来说,被禁锢在一层又一层的书架中间,专心致志地追求最深奥的学问,靠着信函与外界来往,湮没在纸张与墨水的暴风雨之中,虽然疯狂与困苦,却也是最迷人与难忘的时光吧。如果《查令十字街84号》是“爱书人的圣经”,那么《教授与疯子》就是爱词典编辑的圣经。迈纳医生的疯狂成为了他参与《牛津英语词典》编撰工作的契机,如果没有他的存在,这部世界上最伟大的词典的诞生一定会缺少一些传奇色彩和动人之处。如今,当我们使用着这部词典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所有为这部词典诞生付出过艰辛努力的人们,哪怕他是疯子,是穷人,是困苦人生中忍受无尽挣扎的孤独灵魂。PS:书的印刷质量相当好,纸质光滑,触感细腻,和小说本身一样是精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知识与命运,理智与疯狂,对词语源流的无尽追寻,与对精神困境的无望抗争,以一种奇妙而偶然的方式结合到一起
  •     喜欢这个悲伤、孤寂却怒刷存在感的读书人故事。
  •     感动的是迈纳风烛残年,每况愈下的时候,听说默里出国的差旅费不太够(牛津大学给的很少),寄了一点钱给默里,还附上一封信。一个被精神病折磨的不成人形的老年人,寥寥几句,优雅,诚恳,仅存的精神力还支撑着这份难得的友谊,看得我泪流满面。
  •     牛精英语词典编纂的不易 升起读词典的劲头 译本易懂 故事好读;对精神病人提出相对论思考。
  •     坚定即永恒
  •     把纪实题材写得像小说一样精彩,叙事严谨又富有情感!整本书结构非常精巧,甚至后记、附言、致谢和深入阅读都有很强的可读性!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历程,迈纳的悲剧与成就,两个老人的战斗友谊,梅里特巧合的贡献...一切传奇都交织在一起,脉络清晰,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历史洪流之壮阔的同时又咂出人活于世的酸甜。
  •     charming story
  •     偏执而迷人的疯子
  •     作者的写作技巧是无可挑剔的,在读到最前面的部分感觉有点炫技,后面却完全被其生动的笔触打动。严谨的考据,完整展现迈纳痛苦而伟大的一生,难得的是最后一段还记录了那个不幸的工人。透露出来的人性关怀使本书铿锵有力。
  •     作者编织材料的能力堪称精湛绝伦,看前半本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被他的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吸引。读完最后一页再回头看到扉页上那行献给乔治·梅里特也才真的体会了一把心里“不是滋味”是什么感受。
  •     开篇是一桩谋杀按凶手动机不明 后来凶手被称有精神病 我以为精神病只是凶手逃脱伏法的一个手段 被害者家中还有一堆小孩 我以为只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隐隐又觉得不对 因为章节之间都有一个词语的详解 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些词语意味着什么 跟上下文又有什么关系 后来 才发现 全书围绕的原来是《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历史 教授和疯子 命运的悬殊 对语言词语热爱的相似 但是 两者都对这部词典巨著的成功问世居功至伟 故事是个好故事 作者的手法我也很喜欢 偏传记体的东西很难写的这么好我觉得 对比看过的二十四和比利 这本书好太多 比利也有好故事 只是 我更喜欢西蒙的风格 对啦 随书附赠了填字游戏的卡片 这又是纸质书的优点 总有惊喜~ 我想本书看英文版会更有感觉 有机会 要尝试
  •     春节期间终于有时间好好读读书,花了一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和原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介于人物传记和小说之间,感觉不到惊艳,读完也就是读完而已,消磨时间不错。
  •     这是一本我读了就会发困的书…… 因为介绍背景的时候总会列一堆的外国人名 认真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事物 无论在哪 找到自己的价值就还能过下去
  •     「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撇开这句话以及书中角色给我的鼓舞不谈,牛津词典长达一个世纪的编纂、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共同努力的盛况让我震撼。
  •     前半部想起《编舟记》,后半部是另一个时空的《查令十字街84号》。此类故事总是令人动容。
  •     刚刚读了《编舟记》,又读了这本,最近真的和字典有了缘分,忽然很想有时间一条一条的慢慢读读《牛津英语字典》。
  •     佩服作者把一本传记写的这么生动立体
  •     不管被安排了什么样的人生,总该可以有点什么作为。
  •     牛津英语词典背后的故事。一个美国精神病人关在英国精神病院里,为牛津英语词典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许正是因为在精神病院里,才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能专注的做事。也许冥冥之中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前后花了71年才完全出版。两个重要人物,默里和迈纳,差不多都付出了自己的大半生。
  •     关于牛津英语词典和编者的故事,你绝对想象不到除了默里教授对词典编著贡献最大的会是两个精神异常的美国人。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纪念迈纳,纪念那个被人们遗忘的乔治!
  •     这他么才是小说
  •     “编撰词典不是人做的工作,是圣人做的工作”,中外都是如此。
  •     纪实叙述,奇妙而令人感慨。但有些部分阅读体验一般,可能跟作者本身是记者有关,推荐度3星半
  •     全书看完并没有感觉到震撼,但是确实很佩服这些辞典编纂工作者和志愿者。 作者两端同时开工的时间线,本可以造成一种精妙的巧合,但是实际上却导致混乱。而且作者在某些方面对资料过于堆砌,比如说最后迈纳医生病名的科学确定居然可以长篇累牍写那么多。此外,翻译也很粗糙,看到华美这个词,整个人都不好了。
  •     在维多利亚氤氲的气息下,隐匿于故纸堆里的小人物——家境贫赛的教授和罹患精神疾病的军医,于人生的转角,找到了方向和完成了救赎,成就了英语国家最重要的文化产物OED。
  •     英版编舟记,之于精神病患的蜘蛛之丝。
  •     好看的故事
  •     喜欢,一个鲜为人知却又伟大的故事
  •     辞典不单单是搜集词汇的书籍,更是体现一个真谛,历经岁月仍不屈不挠的精神终将带来真正希望。
  •     好的小说就是建立在纪实和虚构的基础上让你捉摸不透,欲罢不能。很多时候读小说就总是想这种戏剧性的故事如果是真的就好了。教授与疯子正是如此。牛津大词典的建立历经八十余年,以默里为代表的教授,以迈纳为代表的疯子志愿者,天赋异禀后天勤奋创造成果则必定是历经磨难后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的结果。想想中国字典如英语词典,卷帙浩繁,要通过大量阅读才可以使语言固定下来且保有纯洁性。再次证明语言学的基础作用。此外这本书描写生动有趣,两条线交织很赞,书里还加有文字游戏,很赞 。
  •     腰封上的三句导语全都是毒鸡汤…把腰封拉出去毙了!小说与历史的笔法杂糅的结果就是,行文混乱。很动人的故事,尤其是迈纳着手编词典的那一段,那种一丝不苟强迫症般的细致工作,看得人十分舒服。
  •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去补完编舟记。讲述的是词典上一个个严谨的词汇背后隐藏着的人。喜欢这种客观平稳的陈述语气,以及并不是仅仅限于讲述默里和迈纳两人,而是对词典编撰这一事件本身表达了敬意。在后记中,作者专门补充了被迈纳杀害的受害者的死去,并且将这本书献给那位死亡成为另一件大事的导火索,而自己则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的普通工人。这与迈纳的贡献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然而说老实话,我觉得腰封的宣传语十分尴尬:“不管被安排了怎么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两个永不言弃的LOser,为世界确立了一种新秩序”……WHAT?
  •     作为曾经的英语专业学生,并没有想到自己用的最多的工具书背后是这样故事,伟大又令人心碎
  •     意外的有趣。《牛津词典》的历史——词典本身已经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此前完全没有想过它的来历——横跨大半世纪的编纂历程以及背后特殊的故事。即便伟大的人物们纷纷离世,尘归尘土归土,(虽然我没怎么用过《牛津词典》)无疑给后世留下了了不起的瑰宝。
  •     词典编纂背景+温情故事+长见识+有趣的寻字游戏卡
  •     献给乔治·梅里特
  •     早些读到大概可以去Bodleian图书馆找找迈纳医生捐的书,读完全书却依然喜欢那个带有浪漫色彩的见面的传说。如同大渡海一样,编纂字典的故事因其智力、规律性,以及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而充满迷人的魅力,一字一词的耐心筑造起的丰碑。而迈纳医生的敏感的悲剧让人叹息在历史背景和战争中一个本可以有学术成就的人的不幸。
  •     只能找到这个版本,故事比原文有意思
  •      牛津英语词典背后的故事。一个患精神病的医生迈纳,在精神病医院里坚持几十年为词典提供词条(我想这是他仅有的精神生活);一个词典编纂负责人默里,接受了这一个庞大的编纂过程。在他们编纂词典之前,他们都只是Loser,默里不断被拒绝;迈纳由于精神病杀了人,被关进精神病院。然而词典的编纂他们贡献了几乎他们的一生,为世界确立了一种新秩序。 一种伟大的友谊蕴藏于书中,刚开始我认为这是一种才华吸引,等到他们相互了解彼此,才发现是忠于人品,都被对方那种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对文学的热爱所吸引。 历时70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在1927年终于完成,此时两人都已逝世。但他们两个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了解,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真实而隐形的活着。
  •     读的不是很顺畅 又像传记又不像 英国的那个时代还是挺叫人振奋的 那么多天才在做那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男主实在很悲剧的人生看起来让人心生凄凉
  •     看了一半放弃了,觉得没多大意思
  •     提到约翰逊先生的时候,想到“编写字典者:无害的文丐”这句话,保卫自己的小堡垒可怜又可笑还可敬。儿这书的主人公,却是更不幸与令人惋惜啊。疯子,被禁锢的疯子,被禁锢的自由天才。却也是被禁锢,这些事才更有魅力吧,真是荒谬世事。
  •     此刻心情很复杂。我用了五个半小时读完这本书。《教授与疯子》,从看到题目我就联想到另一本曾读过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每一个天才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疯子,每一个疯子理智时都堪比天才。本书明明讲的是大词典的编纂者们(主要是两个人)的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读来却让人毫不费力。很值得一读。尤其在这个人人都有心理病的时代。
  •     牛津字典的诞生
  •     初读时,因为作者本身是个记者,开始以为是和彼得海勒斯的中国三部曲是一个节奏。开头是耗费一番精力来描述背景,一个关于编写牛津字典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一段历史,却又仿佛是在虚构了一段被时间遗忘的往事,当被作者还原,栩栩如生。
  •     从此以后看向桌上的词典总会多一份敬意。惊觉词典编撰是在归纳而不是制定,更需要百倍的良心和认真。写作方法需要学习
  •     编撰OED的过程很吸引人,很特别,很细致。一部伟大恢弘的作品背后隐藏着一段隐秘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叙事方法,让迈纳医生的境遇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感受。读完一本书,感觉像是读了一篇杂志中的专题文章。
  •     绝无仅有的满分
  •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中国红和牛津蓝感人至深
  •     #十九君的深夜书局# 【2017 NO.12】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迈纳的经历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奇特,如果你不曾见过历史上那些诞生于苦难之中的巨大成就,你就不会知道一个被命运踩在脚下的人会迸发出多大的抵抗力。在不幸中,迈纳的灵魂是自发的,它像被重力压制的液体,不会消失,而是自行寻找出路,这压力越强,所转化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