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书评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06077787
作者:叶永烈
页数:234页

晚报写匠的作品辑录

晚报写匠的作品辑录——评《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文|杜子腾熟识叶永烈是因为看过他写的红色三部曲,每一本都厚的可以当板砖使用,由此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再后来听闻他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科普作品的主要作者,我就不得不惊叹其同时能驾驭文理两科的厉害!可以说,凭借着《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走进了文学的圈子。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收到一系列报刊的写文邀约。恰恰是为这些报刊写作的经历,叶永烈慢慢琢磨出了一套最喜欢的“晚报文风”。这本《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便是叶永烈多年来发表在各类晚报上关于人物絮语的总结本,也是其“晚报文风”在细数人物志上最直观的体现。叶永烈在本书的序中提到了“晚报笔法”的概念,总结这些千字文“要写得通俗、活泼、引人入胜”,还说“要用聊天的口气写晚报文章,要讲究构思,多用小故事、掌故,多用比喻、注重文采、注重可读性”。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这些在其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比如写钱钟书,他文章题目叫作《钱钟书论“鸡”和“蛋”》,是简用钱老说的一个幽默段子。大人物和平常事物的一对比就很容易将读者的兴趣勾起来,虽然文章篇幅短小,看了让人觉得吃亏,但很显然晚报版面的限制也应该被考虑在内。此外,《胡万春戴上了“老板戒”》、《苏步青的笑与不笑》还有《“冷面杀手”笑了》都有一看题目就想读完的冲动。单独一篇篇对各色人物的小文立于晚报的诸多内容之中,算是独特的点缀。对于读者所能看到大人物的另外一面,小而真实,还算颇具趣味。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本总结作者历年来在晚报中所写名人故事的读本,时间跨度大,访问对象杂,篇幅有长有短,让人读来总有稀稀疏疏的杂乱感。虽然书中有意对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了一个大体分类,归在了不同的部分里,但总体看来还是觉得跳跃性太大,没有主题性。作为单独的一篇晚报文章我们完全可以一扫而过,读来不费功夫,但是如果将众多的晚报文章,而且是不同人物内容的文章,放在一起来读,阅读疲劳就会比较快的来临。还有就是作者的笔法是属于严肃文体过来的“调皮”风格,与时下年轻人的流行语言与幽默也还是隔了代的,所以很难吸引到80、90后的注意力。尤其是开篇的《头上一片蓝天》,里面热情洋溢的文字像极了新闻联播里庆祝大型节日所使用的语言。这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唯恐避之不及,太正面、太官方的文字对于当下的读者都是毒药!但是笔者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理性主义时代走过来的作者,内心是有发自内心的纯真感受。只不过现时的环境下,读者不会为这样的文章买账,这是个实际。茶余饭后,拾起本书,草草读之,就已足够。若要深究,却也大可不必。

京东《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书评

xuanyuangaizhi金牌会员北京2014-12-18 16:56 封面挺特别的,看上去像个档案袋标  签:京东正版心得: 可能受小时候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一直挺喜欢叶永烈的作品的,买过很多他的书。这书的封面挺特别的,看上去像个档案袋,可能是因为书名叫《穿越历史》所以做得有历史感吧!书买来后随手翻了翻,看见叶永烈的序,原来这书是他为各家晚报所些的文章,每一篇都不是很长,这样就可以分开看了,比较适合我这种工作比较忙的人。购买日期:2014-12-16回复(0)有用(0)mayanfang1983mayanfang1983铜牌会员北京2014-12-18 16:08 知识面真的很广标  签:读者推荐心得: 叶永烈真心是个高产的作者,最近光买他的书就买了好几本了。这书算是叶老一本对各界名人的专访记录,有冰心,梁实秋,端木蕻良,杨虎城,华罗庚,钱学森,可谓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最有意思的是后面竟还有对鲁豫,崔永元,黄健翔,马英九的采访,真是面子够广啊!购买日期:2014-12-16回复(0)有用(0)jdljq963jdljq963金牌会员河南2014-12-03 14:01 叶永烈的书标  签:京东正版心得: 叶永烈“晚风徐徐”系列作品之一,主要是叶永烈长期以来对人物的一些专访和侧写。本书中采访人物为各领域专家或精英,如科学家、数学家、教授、医生、艺术家、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节目主持人、媒体人(出版人),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叶永烈用独特的视觉,敏锐的触觉,将他们鲜明而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晚风徐徐”系列另一部作品为《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 叶永烈,截止到2013年10月,共出版文学著作150余部,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有:《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科普小说丛书有:《十万个为什么》(合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国福尔摩斯》、《科学掠影》。纪实文学集有:《叶永烈文集》(50卷)、《叶永烈自选集》(7卷)、《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中短篇小说集有:《爱的选择》,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寓言集《侦探与小偷》,相声集《圆溜溜的圆》等。购买日期:2014-11-30

亚马逊《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书评

2/2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有意思   评论者 rongrong1980 于 2014年12月10日   版本: 平装 已确认购买   叶永烈先生在《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这本书的序里称自己是“晚报作家”,听上去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给晚报写稿就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啊,在叶先生这本书里,读者会读到他对很多名人思想的见解,和对这些名人对社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如冰心、汪国真、梁实秋、钱学森等等,大都是百姓心目中耳熟能详的名人们。   回应 在找投票按钮?很抱歉,我们不让买家对自己的评论投票。

为人物画像,展名人风采

叶永烈先生不愧为大家。因为都是发表于晚报上的千字文,要想在这有限的篇幅内为这些名人作传,实非易事,因为可写之处太多了。而作者往往能独辟蹊径,选择一个别开生面的切入点,抓住人物最传神的一点来展现人物的特点。犹绘画中的人物速写,寥寥几笔,人物便跃然纸上、活现在我们面前了。本书实为人物速写的典范了。全书共收六十七篇文章,实为六十七位名人的小传。按工作性质或领域分为八个专题,虽没有明确的说明,但通过挑出专题中的篇名统摄该专题的做法,一目了然矣。所写人物,文字虽短,但皆出自作者的亲身访谈。有时为了搞清一些历史的细节,往往颇费周折。从中可看出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独具文献价值的了。这是一本叶永烈为各家晚报所写文章的合辑。因为报纸的时效性,有的文中只出现了X月X日,但这样编成一本书,读者就不知文章写于哪年了,使文章包含的很多信息不能给读者以确定的印象,其文献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编辑成书时,每篇文末应该注明什么时间发表于什么报纸。文字指瑕:1.第016页,正文第三行只出现了“6月16日”,到底是哪年的,卒读全文而不能得。2.第022页,正文第一段有“峻青先生出生于1922年。1941年,在他19岁的时候,在胶东马石山反日军围剿的激烈战斗中,八路军10位英雄战士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却让数千名群众安全脱险,其中就有峻青。”“其中就有峻青”有歧义。3.第183页,正文首行“对于我来说,是紧张是一天”,第二个“是”当为“的”。4.第187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一个不能分辩善恶的人而有才能,他犯的错误会更大”,“分辩”宜为“分辨”。

亚马逊《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

按有用程度排序2/2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有意思评论者 rongrong1980 于 2014年12月10日版本: 平装 已确认购买叶永烈先生在《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这本书的序里称自己是“晚报作家”,听上去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给晚报写稿就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啊,在叶先生这本书里,读者会读到他对很多名人思想的见解,和对这些名人对社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如冰心、汪国真、梁实秋、钱学森等等,大都是百姓心目中耳熟能详的名人们。回应 在找投票按钮?很抱歉,我们不让买家对自己的评论投票。

当当《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书评

V3碧玉水净叶永烈先生在《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这本书的序里称自己是“晚报作家”,听上去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给晚报写稿就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啊,在叶先生这本书里,读者会读到他对很多名人思想的见解,和对这些名人对社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如冰心、汪国真、梁实秋、钱学森等等,大都是百姓心目中耳熟能详的名人们。在作者的《访“世纪老人”冰心》这篇故事里,读者似乎能近距离地感受到冰心在晚年的生活中,虽然身体被病痛缠绕,但她依然笔耕不辍。尽管她不怎么出门儿,但她每日里都衣衫整洁,银发疏得一丝不乱。在读到冰心与梁实秋的友谊时,也很受感动,冰心曾把梁实秋比喻为花,还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杂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在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字句之间,透着两个作家之间深厚的友谊。峻青,这个名字是我儿时在收音机里常听到的名字,因为当时对文学的认识肤浅,还常常会把峻青与朱自清这两个人的名字混淆。长大后才明白原因,是因为这俩人都是散文家,并且名字里都有一个“qing”字的音。我很喜欢朱自清散文意境的新奇与精巧,而在叶先生的笔下,我知道了峻青的散文更有意义倾向于革命之情,因为“峻青先生有着浓厚的革命情怀。在读“钱学森梦圆飞天”的故事时,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震人的心灵。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钱学森为报效祖国,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钱学森回国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美国当局,他们认为钱学森“太有价值了”。然而,正是由于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能够让钱学森回国,圆满了他的飞天梦,在他回国后的第十个年头,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中国从此敲开了太空的大门。在这里,我也知道了“航天”这个词,正是钱学森先生首创的。除了老一辈的名人,在书里还读到鲁豫、崔永元等年轻的主持人、李宁、张怡宁等体育名星。合上书本,仍意犹未尽,四四方方的一本书,似乎就是一个大社会,徜徉在叶先生“晚报笔法”的文字里,就象是与名人们在低低私语,这些名人们传递给读者的,是一股股来自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文、张卫荣V3一蓑烟雨伴钻石会员叶永烈先生不愧为大家。因为都是发表于晚报上的千字文,要想在这有限的篇幅内为这些名人作传,实非易事,因为可写之处太多了。而作者往往能独辟蹊径,选择一个别开生面的切入点,抓住人物最传神的一点来展现人物的特点。犹绘画中的人物速写,寥寥几笔,人物便跃然纸上、活现在我们面前了。本书实为人物速写的典范了。全书共收六十七篇文章,实为六十七位名人的小传。按工作性质或领域分为八个专题,虽没有明确的说明,但通过挑出专题中的篇名统摄该专题的做法,一目了然矣。所写人物,文字虽短,但皆出自作者的亲身访谈。有时为了搞清一些历史的细节,往往颇费周折。从中可看出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独具文献价值的了。这是一本叶永烈为各家晚报所写文章的合辑。因为报纸的时效性,有的文中只出现了X月X日,但这样编成一本书,读者就不知文章写于哪年了,使文章包含的很多信息不能给读者以确定的印象,其文献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编辑成书时,每篇文末应该注明什么时间发表于什么报纸。文字指瑕:1.第016页,正文第三行只出现了“6月16日”,到底是哪年的,卒读全文而不能得。2.第022页,正文第一段有“峻青先生出生于1922年。1941年,在他19岁的时候,在胶东马石山反日军围剿的激烈战斗中,八路军10位英雄战士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却让数千名群众安全脱险,其中就有峻青。”“其中就有峻青”有歧义。3.第183页,正文首行“对于我来说,是紧张是一天”,第二个“是”当为“的”。4.第187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一个不能分辩善恶的人而有才能,他犯的错误会更大”,“分辩”宜为“分辨”。V4记忆中的思钻石会员我们或许并不关注我们个人的人生经历,但是我总是感受到,听过来人说往事,芝麻绿豆大的平凡小事,听来都会感到别有一番风情在里面,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会不会想起往事,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呢?我们又会不会想到用什么方式与别人分享或者仅仅是交流呢? 引发这些感慨的仅仅是因为叶永烈的一本《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之前读过叶永烈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叶永烈有了初步的好印象,或许很多人会因为《十万个为什么》而认识叶永烈,而我不是,我有时读书并不关注作者 ,只有读到一本自己喜欢认可的书,我才会从此关注这位作者的其它的书,甚至会一本接一本的买回来。 本书中提到的他们有六七十人之多,有我们所熟识的,像冰心、钱钟书、张海迪、俊青、张乐平、谢晋 姚迪、杨虎城、钱学森、华罗庚、崔永元、鲁豫、陈佩斯、李宁、马英九……有作家,有漫画家,有导演,有学者、有电视主持人,有运动员,有各行精英,也有平凡的只有本书才把名字印成铅字的普通老百姓,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他们在书中的展现绝对是你在别处所看不到的,独一无二倒是可以这么说,因为这些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他与这些人某次或仅此一次交往时的印象和评价,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独有的视野和角度来评价叙述。叶永烈笔墨的中肯和贴近事实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从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个自己或熟识或陌生的人,感觉就是像听作者拉家常一样,听过之后你就会用同样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人,像你或许也会认为某些人有架子,而等你真正走进他时,你会发现并非如此;像某些无名的站在平凡岗位上的凡人,他们的内心实际都是温暖人心的,只是轰轰烈烈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小人物肯定并不止作者所接触认识了解的这几位,他们只是代表而已;那些名人们,更是让我们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见证他们之所让人尊敬的因缘,我们或许在那个领域或这个领域比不上他们,今生都未必可及,可是,我们不会因为了解他们而感到自卑,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为人中学到很多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的人生真理。 或许我老了,所以喜欢读这种类似聊家常的过往,总是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温暖。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只是看我们如何来展现,来欣赏。V3与女儿一起钻石会员如历史著作有正史和野史之分,人物传记也有自传和他传之分,人的记忆有限,自传很多时候很难将自己的过往完整地呈现,而他传虽不能完整地将人物的过往说清,但是至少站在了一个客观的角度、甚至有很多内容都是人物自己不曾忆起的!《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是一种别出心裁的他传。叶永烈先生通过记述自己与别人的交往历程,将他们真实地进行了再现,这种再现也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叶永烈的人生是丰满的,通过他在书中的记录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人际交往圈之广之精英化,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我们才会知道冰心、梁实秋、峻青、胡万春、杨虎城等等名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真实表现,这种了解,让我们对这些名人的作品及历史事迹有了更为浓厚的简介。 应该说,《穿越历史 叶永烈讲他们的故事》是不能从文笔、内容方面来进行赏析的,因为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著作,仅是一个老人在回忆自己的过往,这种过往交织了很多人的过往而已!所以,正是基于这种题材的弥足珍贵性,如果叶永烈完全使用文学创作的手段将它们进行展示,那么就显示不出题材的珍贵性!回忆就应该是在一种平淡、简洁的话语中进行! 读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是颇有收获的,书中所提及的人物大部分在上学过程中或在之后的生活中都曾经在书籍和媒体上见过,彼时的他们对我这种普通的读者或者观众而言就是神一样的人物,而读这本书,可以将这样神一样的人物平民化、让读者深刻地了解这些神一样的人物!抚顺读书人钻石会员书的封面就好像是一个陈旧的档案袋,三十年来中国的变化太大了,仔细看看我们周围,几乎没有什么还是三十年前的模样了,但是档案袋依然没有什么变化,穿越了这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 这本书是叶永烈的人物散文集,时间的跨度也很大,虽然现在才集结出版,但是里面的很多文章已经比很多读者的年龄还要大了。 这文集中记录的人物实在是太丰富了,五花八门,书里面第一部分写的是作家,第二部分写的是政治家,第三部分是艺术家,第四部分是革命家,第五部分是科学家,第六部分是主持人和记者,第七部分是体育界,第八部分是台湾名人,看看够杂的了吧。这也可以看出叶永烈这个人的杂,跨越了科学、科普、编辑、记者、艺术、文学、报告文学等等领域,算是一个杂家吧。 书里面的文章都不长,大约千字左右,都是为晚报等报刊写的小文章,并不是那种深度的采访和全面的传记,只是从一个小事切入,记叙的内容往往都是作者叶永烈的亲身经历,他和这些名人之间的故事,所以看起来更亲切。许多名人变得更立体和全面了起来。比如讲鲁豫,讲她忙得经常深夜才回家,连脸上的妆都没卸掉,小区的守卫还以为她是从事特殊行业的呢。这肯定是当年鲁豫还没出名的时候,现在可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 还有作者和张海迪的交往,海迪姐姐激励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直到现在还是拼搏,出版了那么多作品,而汪国真是那么的安静甚至腼腆,却成为哪个是时代中学生们的青年偶像。作者和华罗庚开会期间住同一个宾馆,想要进行采访却被华罗庚的秘书拒绝,可是当他打电话到华罗庚的房间时,华罗庚马上就让他过去,原来华罗庚病情挺重,秘书不让他会客,可是华罗庚却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次采访,甚至每一封陌生人的来信。等等等等。 一个个小故事,记录的是时光的片段,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印记,通过叶永烈的故事,让这些我们早就熟悉,或者只是听过名字并不了解,甚至有的还没有听说过的人,一点一点的生动了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变得不再是一个符号,他们的形象一点一点的清晰了起来。雨后for钻石会员童年的美好记忆总是长久的,所以我现在每看到叶永烈的书,还总想拿起来翻一翻。小时候(约30年前),很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卷中他的不少文章,还有收入《365夜故事》的童话《奇怪的病号》,以及《“小溜溜”溜了》一套书,文笔优美、想象丰富、趣味盎然。 上大学的时候(18年前),读了他的《陈伯达传》、《江青传》。那时候叶永烈好像不再写科普文学和童话了,改为传记作品和纪实文学,文笔依然不错,在吸引读者方面肯定没问题。而且为了写《陈伯达传》这样的书,作者亲访当事人,获得了一些第一手材料,值得称道。但就像有专家点评的那样,整部书的观点太“主流了”,因而显得比较肤浅。 叶永烈先生成名很早,在漫长的岁月里曾与很多名人交往,访问过他们,也被他们访问过,还是一些重要活动的见证人,写作素材很丰富。本书最好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头上一片蓝天》,写的是他1985年1月参加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见闻。但是只写了表象,如果读者不去查背景资料的话,是会不明就里的。文中只写“胡耀邦出现在主席台上”,不写他提出,作协四大的报告中不提当时喧嚣尘上的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且让会员们首次自己选举作协领导人,结果巴金、张光年、王蒙、刘宾雁等当选,贺敬之、刘白羽、欧阳山等落选。文中只写“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祝词”,没写祝词中明确提出的创作自由。只写了周扬的一句话贺电引发全场长时间掌声,没写当时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胡乔木、邓力群缺席大会。只写了“满头灰白头发的白桦笑了”,没写他是风波过后归来。只写了作家们“头上一片蓝天”,没写仅仅两年后胡耀邦总书记被迫辞职,这次作协四大、中央祝词、时任作协党组书记的张光年都受到批判。 本书最差的一篇是《峻青用“心”写散文》,说“峻青先生在他的名作《秋色赋》之中,一反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的用意,‘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在峻青先生笔下,金秋时节到处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而不是欧阳修笔下的那样‘肃杀悲伤’。” 欧阳修《秋声赋》写于公元1059年,经过了955年的岁月检验到今天依然是经典。峻青《秋色赋》写于公元1962年的山东威海,到现在才过了52年,还有几个人要看?更何况在1959、60、61三年困难时期,山东是重灾区,峻青你看不见家乡饿死了多少老百姓吗?大饥荒刚刚过去就写这些肉麻的“歌德”文章有意思吗?还有杨朔,也是山东人,大饥荒时回到家乡蓬莱,写了一批“美文”歌颂三面红旗、大跃进!还有郭沫若、刘白羽,在他们的笔下,看不见几千万饿死的冤魂,只见一片歌舞升平、云蒸霞蔚的天堂!如果说当年出现这种文章有客观原因,但到现在还能再吹捧这样的文章超过古人吗? 我觉得文学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揭露血淋淋真相的”(尽管文字可能平淡、不华美),第二种是增长知识的休闲读物,第三种就是“歌德派”的庙堂文字。本书是作者发表在全国各地晚报的文章集子,属于第二种,大部分文章还是可读的,当然与秦牧文革后写的同类散文相比,还要差一点。 当下的中国,其实最需要的是第一种书。很多八九十岁高龄,阅历丰富的老作家、文化老人,到晚年鼓起勇气说真话,写了不少记录历史真相的书,例如巴金《随想录》、韦君宜《思痛录》、邵燕祥《教科书外看历史》、曾彦修《平生六记》等。 茶余饭后的休闲读物当然也有存在的价值,但高下之分的还是思想。叶永烈今年74岁了,畅销书已经写了不少,期待他也能推陈出新、写出思想深刻的传世之作。V3为生歌唱记得小的时候很喜欢两本书,一本是《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一本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前面那本书上班后才买了一套最新版本的,老版本的早就在搬家过程中丢失了,而小的时候看过的小人书《小灵通漫游未来》更是没了去处,只是还记得那个带着鸭舌帽的小记者小灵通带给我们的惊奇。《小灵通漫游未来》中还有许多科学幻想至今没有实现。比如,天气完全由人工控制,晴雨随意,“天听人话”;天空上高悬人造月亮,从此都市成了真正的不夜城;家家都有机器人充当服务员;人的器官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调换,从此人“长生不死”等等。但是“飘行车”、人造器官、家用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生产蔬果的“农场”等已经成为现实,但在这些在当年的孩子眼里,又是多么奇妙,多么令人神往的事,而那个能够穿梭时空、四处走访的“小记者”兼“小旅行家”——小灵通,更是令我们羡慕。当时只是记得那些充满奇幻的书了,并没有注意书的作者是谁。 前两天刚看了叶永烈写的《毛泽东与蒋介石》,今天又翻开《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这本书中记载了叶永烈采访过的很多名人大咖,让我从他的笔端了解了很多名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我还想能够与这么多名人面对面,这位叶永烈有什么深厚的背景呢?一查资料才知道,原来我不是现在才熟悉他,我小的时候就是他的粉丝了,只是当时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奇特的科学现象,如为什么会有飞碟?为什么会下雪?小灵通为什么会坐飘行车?当时就没有问是谁收集这么多科学幻想,能够写出这么多令人向往却只有未来才能实现的事,现在我知道了,因为我已经生活在了未来,而那之前就生活在未来的科学怪人就是叶永烈,我不仅对叶永烈刮目相看。 其实叶永烈编著《十万个为什么》和撰写《小灵通漫游未来》时,他也就20多岁,正是青春年华,但是不得不说他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就是由他参与编辑的这些书影响了今后几代人,甚至为之奋斗、努力,直到把不可能变成现实,我不知道那些科学家是不是因为都读了由他编著的《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但是我知道,那些向往神奇追求梦想的人一刻没有停歇,所以我才深信不疑未来的科技一定是强大到无所不能的。 之所以在这里写叶永烈,而没有写他这本书中所涉猎的一些名人故事,是因为我不想过早揭底叶永烈内心中的名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叶永烈采访过文学界的冰心、梁实秋、钱钟书、张乐平等;科学界的钱学森、华罗庚等;文艺界的鲁豫、黄健翔等;政界的马英九、蒋孝严等,写了太多他与这些名人接触后的一些感悟和印象,与他之前编著的科幻丛书和他的红色经典都有不同,可见叶永烈是作家中涉猎范围最广的一位。 叶永烈说:“灯,彻夜通亮。子夜成为白昼的延伸。一支又一支如椽之笔,在谱写文学的新篇章。”今天是记者节,祝那些用笔耕耘的记者们节日快乐!V3六月九重天钻石会员叶永烈是我们熟悉的“多功能”作家,从早期的科幻作品,到后来的游记作品,都能让人大开眼界,但是我觉得他的人物传记成就更大,因为是他为中国当代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字材料,这为以后的人读今天的历史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证明。 那本《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的故事》,虽然不是大部头的史料,是他为各晚报提供的千字文采访记,他自称“晚报笔法”,但这些文章虽短,却是作者每“爬一个格子”都是实实在在的。虽然“纸短”,却“意长”。一句话:这些文章不但通俗、活泼,更是引人入胜。 这些文章大多是作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0年代期间的采访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有些人已经故世,因此这些采访,就显得特别珍贵了,比如:冰心、梁实秋、钱钟书、张乐平、谢晋、方成、钱学森等等,他们生前与作者的交往,他们的言行,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走过的人生是多么的艰难、是多么的充实、是多么的坚强,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国家的爱、对人民的情、对事业的追求,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代人饱经风桑,他们付出了很多,他们是新中国文化科学的建设者。 叶永烈的采访记,没有什么华丽而浮躁的语言,也没有什么宣传的陈词滥调,他以平实的语言、真诚的情感,勾画出他与受访者之间的沟通。比如,他写的华罗庚,开始觉得“架子大”,几次联系采访都没成功,但是一次开会偶然的相遇,消除了误解,于是几次走进医院采访,华罗庚的为人也生动地展现在纸上了,他是那样的诚恳、那样的认真、那样的配合。 一般人都对名人充满了敬畏之情,但是我们从叶永烈的采访中,看到的是名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个性特征,他们的精神世界,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是名人就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中的成就,因此抛开“成就”他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一面,因此叶永烈让我们走近名人。 值得一提的是,叶永烈的名人世界是广泛的,从这本不厚的书中,涉及到的名人就有八十多位,而且来自各行各业,有象白桦、柯灵、峻青、陈伯吹那样的老一辈作家、有叶贲思这样的来自思想界的人士、有音乐家傅思聪、贺绿汀、姚笛、也有科学家苏步青、陈中伟等、还有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鲁豫、曹可凡等,当然还有体育界的李宁、黄健翔、庄则栋等,甚至还有台湾的名人林丽韫、施明德、蒋孝严等。 从这本书中,可以认识很多名人,可以从名人的生活、事业、成就中看到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信念、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的为人处事。虽然我们成不了名人,但是我们也应该借名人之光,照耀我们的人生道路。V2杜子腾一世熟识叶永烈是因为看过他写的红色三部曲,每一本都厚的可以当板砖使用,由此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再后来听闻他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科普作品的主要作者,我就不得不惊叹其同时能驾驭文理两科的厉害! 可以说,凭借着《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走进了文学的圈子。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收到一系列报刊的写文邀约。恰恰是为这些报刊写作的经历,叶永烈慢慢琢磨出了一套最喜欢的“晚报文风”。这本《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便是叶永烈多年来发表在各类晚报上关于人物絮语的总结本,也是其“晚报文风”在细数人物志上最直观的体现。 叶永烈在本书的序中提到了“晚报笔法”的概念,总结这些千字文“要写得通俗、活泼、引人入胜”,还说“要用聊天的口气写晚报文章,要讲究构思,多用小故事、掌故,多用比喻、注重文采、注重可读性”。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这些在其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比如写钱钟书,他文章题目叫作《钱钟书论“鸡”和“蛋”》,是简用钱老说的一个幽默段子。大人物和平常事物的一对比就很容易将读者的兴趣勾起来,虽然文章篇幅短小,看了让人觉得吃亏,但很显然晚报版面的限制也应该被考虑在内。此外,《胡万春戴上了“老板戒”》、《苏步青的笑与不笑》还有《“冷面杀手”笑了》都有一看题目就想读完的冲动。单独一篇篇对各色人物的小文立于晚报的诸多内容之中,算是独特的点缀。对于读者所能看到大人物的另外一面,小而真实,还算颇具趣味。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本总结作者历年来在晚报中所写名人故事的读本,时间跨度大,访问对象杂,篇幅有长有短,让人读来总有稀稀疏疏的杂乱感。虽然书中有意对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了一个大体分类,归在了不同的部分里,但总体看来还是觉得跳跃性太大,没有主题性。作为单独的一篇晚报文章我们完全可以一扫而过,读来不费功夫,但是如果将众多的晚报文章,而且是不同人物内容的文章,放在一起来读,阅读疲劳就会比较快的来临。 还有就是作者的笔法是属于严肃文体过来的“调皮”风格,与时下年轻人的流行语言与幽默也还是隔了代的,所以很难吸引到80、90后的注意力。尤其是开篇的《头上一片蓝天》,里面热情洋溢的文字像极了新闻联播里庆祝大型节日所使用的语言。这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唯恐避之不及,太正面、太官方的文字对于当下的读者都是毒药!但是笔者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理性主义时代走过来的作者,内心是有发自内心的纯真感受。只不过现时的环境下,读者不会为这样的文章买账,这是个实际。 茶余饭后,拾起本书,草草读之,就已足够。若要深究,却也大可不必。


 穿越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