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曉風殘月

出版日期:2014-12-22
ISBN:9789865729652
作者:米格爾‧張(Miguel Chang)
页数:398页

作者简介

米格爾‧張,一位出生於中國後負笈西遊並揚名世界的優秀華裔電影人,一生曾參與上百部中外巨片的攝製工作。本書回憶了他與史蒂芬史匹柏、大衛林奇等知名西方電影導演的合作經歷,以及與馬龍白蘭度、莎朗史東、阿諾史瓦辛格等電影明星的工作狀況和逸聞趣事,並講述了一個深受東方傳統文化影響卻生活在西方世界的藝術家,對電影,對人生的感受和深情。享譽國際的華人攝影師,地中海的國土成了他眼底最後的畫面。本書結合了其對藝術與生活的感知,以真摯的筆調道出其至情至性的一生。

内容概要

米格爾‧張(Miguel Chang),原名張寶清,一九三一年生於南京,二○一三年病逝於西班牙,為享譽國際的知名電影攝影師、設計師、建築師、畫家。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西班牙國立電影專校畢業;馬德里電影實驗研究院畢業;西班牙國家高考認可裝潢設計師;西班牙國立多項科技大學最高建築學院室內建築系畢業。一九六四年,擔任紐約萬國博覽會西班牙館裝潢技術主任。曾參加國際影片美工設計、製作影片百多部,其中多為美國好萊塢巨片。作品有中文《電影燈光的處理》和西文《中國藝術介紹》。西文譯作散文集《田園牧歌》;西文翻譯詩集《天籟琴瑟》。


 地中海曉風殘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文/卢小狼 纯粹出于对其文字的喜爱,我一口气读完了米格尔·张的自传。在此前他与我毫无关系,对其作品也没有印象,封底提及他是电影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与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有过密切合作,和这些大师的名字放在一起应该只是书商的美意,作者本人文中所写只有寥寥数笔,绝无沽名钓誉之嫌。    读本书是一次伴随他人坦诚的心灵之旅。从米格尔离开之日开始,那年他十八岁,那个潮湿的下午,我与他共同走过这些城市的名字:上海——香港——罗马——马德里——直布罗陀——台北……当最后他回到上海时,已经是三十年后,米格尔带着无比悲伤的心情返回家园,准备泪撒故土时,历经沧桑的姐姐说道:“宝清(米格尔的中文名),你回来了!”他只得收起泪水说:“是的,我回来了。”迎接他的人群中,没有他的妈妈,在上海那次,十八岁那年已成为他们的诀别。本书的扉页第一行写道:妈妈,你看不到这本书了!    米格尔之妻娥笳是俄罗斯血统的西班牙人,是一个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西方女孩,他们相恋两年后决定结婚,在此前未发生任何不轨行为,作者郑重提及此事,可见其对爱情的忠贞超越了人们对艺术家的普遍印象。结婚那年米格尔26岁,娥笳23岁,两人均为处子之身,这点也让他引以为荣,从那以后他们虽有生活琐事烦扰,但却没有再分开过,两人在外面工作遇得异性成友,均相互告知,直到1998年,娥笳肝癌而死,他们终于永远分别了。本书的扉页第二行写道:娥笳,你看不到这本书了。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米格尔之女书霓,是一个漂亮现代的混血姑娘,作者感悟到,书霓的早亡是她自己的选择,父母无力扭转乾坤,她将人生在世的漫长岁月用一半时间过完,生活会更加浓缩。其实这是他对爱女之死的托词,书霓死于吸毒后身体过于虚弱,染病后无力抵抗而卒。米格尔青年时代即离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西方思维的人,他认为不应过多干涉女儿的私生活,只要她自己快乐就好。本书的扉页第三行写道:书霓,你也看不到这本书了!第四行提到的姬姬是一只猫,难怪他说它无法读懂这本书,作者用了整个章节来写姬姬,章节的名字非常浪漫:丁香树下的神伤。姬姬死去时,米格尔已经是一个71岁的老人了,他泪如泉涌、泣不成声,这种激烈的反应让我感觉他依然是孤独的,尽管那时他已经有了中国女作家张琴陪伴——他经历的第二次美满的婚姻。    选择一本这样的书来写源自于对个人史的迷恋,多数名人自传都是旁人代笔,这本我确信前面大部分是米格尔亲自执笔,甚至不是口述纪录,我已经基本了解了他的故事,他一生的悲喜,还有他的命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生,这个人也是复杂和理性的,他毫无顾及地曝露了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细节,在我看来,坦诚即是无比的骄傲,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资艺术家,这样说绝无贬义。读本书之后数日,我均沉浸在米格尔的个人历史中,动笔写这篇文章时,竟然无法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来进行比较。他似乎为我树立了一种榜样,一种艺术家应该具有的性情,在他的青年时代,他就具有了这种朴素的性情,认真的做事,做人,快乐的享受生活。他的平静让我深有感触,不觉得那是一种刻板的艺术思维方式,他并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奇遇,反而认为那是自然的,处世不惊的态度只有让你看到他的成绩后才敢于承认他是正确的。    传记的价值在于给后人一些警世或者经验,本书两者皆有,还有些是关于流落在海外中国艺人的生活,均以史料的笔法进行描述,丝毫没有懈怠的感觉。但本书也有一些瑕疵,就是作者本人在长篇传记的结构上并没有太深厚的造诣,整本书读起来头重脚轻,后面的几个章节怀疑是其妻张琴所著,尽管竭力模仿米格尔的沧桑与高贵,却急促了些,多了一些纠结的形容词与突发的情感。不过这些瑕疵都无法掩饰米格尔·张的安静与淡泊,他从影四十余年,与电影大师合作无数,在该传记中却只有亲人和个别片场的照片,名人合影则彻底没有,他在后记中解释到,自己与那些名人没有私交,只有工作关系,合影毫无必要。
  •     文/黄卓越“米格尔·张”,在此后成了我记忆中能够不断被唤起的名字,是因为张琴。记得去年晚春时分,我赴代尔夫特参加一个国际会议,顺路在阿姆斯特丹做短暂的滞留,便与张琴有了同道之行。在河道交织,街路蛇行的城市里,准确地说是在一家名为“西藏饭店”的中餐馆里,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陌生的大名,而随着张琴的种种叨絮,米格尔·张从最初的一个字符,竟然在我的脑海中衍化为了一个有着磬咳笑貌、动感丰盈的立体般形象。夏后,张琴从马德里发来了他与米格尔·张合撰的一篇有关中国文化在西班牙流布的论文,煌煌4万余言,宏阔的论述框架中充满了细节材料的考订,想必米格尔·张这位“西班牙通”也在其中贯注了甚多的心力。再以后,我又读到了米格尔·张的博客,他亲撰的《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书,甚至于他60年前赴欧时的手稿《去国日志》《旅欧日记》,娟秀的字迹中留下了曾为青年的断续心迹。尽管我终于未能面识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但借助于如上文字,也谙悉了他的奇妙履历,并得以窥见他细腻、斑驳的情感世界。米格尔·张的一生是幸运的。他出身于民国时期的书香世家,早闻雅训,成长于字画满壁、旧籍盈架的厅堂,在优渥的环境中度过了绮丽的童年。状岁游欧,是中国第一批被保送到西班牙留学的“六君子“之壹,不久娶美丽活泼的西班牙小姐娥笳爲妻,中岁事业挺奋,参与了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等国际名导的一系列大片制作,足迹遍布四大洲。晚岁虽有失妻之痛,但不久即识得从内地赴西的才女张琴,两人堕入情网,成为榻前知己,琴瑟天籁,度过一段神仙眷侣的岁日,此中满溢的蜜意也是可以从“二张”的许多记叙中读得的。从一开始,米格尔·张的经历即被裹挟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局之中,西学中渐、民主革命、传教运动等均在其履历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迹,他自幼所受的教育及跨洋留学的契机都得之于这些潮流的推动。但从他的生平记录来看,至西班牙读书与定居之后,这些遥远的波浪便逐渐地退向了身后,一种个人化的生活形态变得愈益清晰起来,他沉浸在自己充实的创造性工作、艺文生活、异地旅行等的快乐之中,并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我的信念坐标。他的一生未曾介入过各种政治、宗教与社会团体,甚至与当地的华人社群也很少联系,这使之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聚集在自己的兴趣目标范围之内。虽然他自幼儒染于天主的教义,但并未循入教门,而是更倾心于一种带有不确定表述的泛神论,以此也免脱了某些规则化原理对之思想的框定。与难以免俗的我们的相比,这当然也是米格尔·张的又一幸运之处,为此而可以去养育出一种纯粹的心态,在静谧的自我探索中孵化他的“道学”。与这种选择相应,米格尔的世界更多地似偏于“阴柔”的(此为道家的一翼),这既可解释爲对人世所取的一种平和、谨饬与谦伏的心理姿态,也可以解释为是艺术的属性,这一“艺术”的概念,当含括作为技艺的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两个方面。就后者而言,也可从米格尔·张一生中与四个女性,即作为画家的母亲、结妻娥笳、爱女书霓、仙侣张琴,最后,还有伴随他多年、形影不离的小猫姬姬(猫也是小女)的亲密关系中见出,这些关系以前后持续的方式围绕着他,滋润着他的生命之田,并与他的艺术兴趣一同构造起了他日常世界的主体部分,使他能够尽享与身边女性的情爱,及因此而或柔肠寸断,或神采飞翔。我赞成一位他的朋友以“侠骨柔肠”来描述米格尔·张的性格特点,这一句式中的“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道之侠,即有自己的信念主见,不与物争,不从流俗,而能遵生齐物,自适无碍。米格尔·张是迷人,这首先在于他的儒雅气格。我只见到过他晚岁的照片,着一中装,微眯的眼神中透露出温雅的微笑,从他中和、平坦与善意的表情中可感知到一副自足与宽裕的心体。或也正如此,在待人接物之中他始终能够保持着谦和、温良的姿态,比如虽然他一生参与过许多大片的制作,但从不以此自诩,而似乎仅将之看做一种本职的工作而已。另在一则他自己写的小文《舔犊情深的启发》中有这样的描写:“……我每次工余上街熘达时,而且,多数去平民区,身边总是多换些零碎硬币,以便遇到上述的那些贫困的印地安人时,可以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安慰。当然,每次他们从我手中所获的数目远远较通常为多,当我看到他们回报我的惊奇还带感激的眼神时,心中反而不是滋味,天哪!这一点点硬币算得了什么!我必须立即跑开,如果在他们面前多待一些时刻,准定泪水会夺眶而出。”这就是多情而自谦的米格尔·张!米格尔·张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他的性格的“透明性”,这固然表现在他的日常为事上,也表现在他的文字叙写中,比如他会不忌呈露各种“囧事”,写爱欲时淋漓畅怀,抒私念时满腹倾倒,甚至于在暴露一些小小的“心机”时也不隐笔墨。这似乎与他长期生活的环境有关,让人感到伊比利亚的阳光正透彻地照进了他的心房,使阴影消遁,无迹可觅。但是他终究没有蜕变爲壹个西班牙人,从某些方面上看,这似乎也要归功于张琴的出现,这个契机是重要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张琴的感染与激发下,他又重新拾掇起纯熟的汉文写作,再次炽然起了对中国的热情,并在与华人世界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几乎是没有彷徨地,他就已经在向原来的出发点游弋,并在精神上经历了一场对故土的回溯之旅。也正为此,他没有变成“米格尔”,而还是那个“米格尔·张”,或可称之为“地中海岸的中国雅士”。从欧洲返回北京之后,热心的张琴曾数次来电,邀请我得便至马德里一游,也以便能与米格尔·张一唔。然而这样的时机终究未及来临,这当然是我的遗憾,然对米格尔来说,命运所赐予他的这一多丽人生已足可让其满意与平静了。黄卓越 癸已年初冬于北京黄卓越,浙江临安籍人,生于1957年。198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文艺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汉学研究所所长,“BLCU国际人文讲坛”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职教授、香港《亚太语文教育学报》国际咨询委员、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会副会长等。曾赴近20个国家的多所高校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     文/高关中初夏时节,温暖宜人,5月8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了米格尔•张作品《地中海晓风残月》发布会,由北语大汉学研究所主任黄卓越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米格尔•张的夫人张琴和亲属;生前好友北航教授、中国作协会员马自天,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付郁辰,舞蹈学家丁良欣等;国内外嘉宾还包括欧华著名作家虹影,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主任北塔,《中国女性文学》学刊主编王红旗,《诗歌月刊》国际栏目特邀主持人赵东,北京青年报社社区传媒分社长兼主编赵国明,中国艺术报记者马李文博,军旅作家、女诗人康明,旅美作家朱启以及著名画家华国良乃至西班牙侨胞和哥伦比亚留学生等几十位各界人士,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大会从上午9时30分持续到下午1点,与会者发言非常踊跃,把发布会变成了国际研讨会。其间穿插中、英、西班牙语诗歌朗诵,放映电视采访米格尔•张的录像,著名画家华国良还现场挥毫作画,为发布会带来一个个赞叹。为什么会要举行这样一个隆重并颇具规模的新书发布会呢?黄卓越教授说,由北京语言大学汉学所牵头主持这样的一个会议,是因为汉学所本身就是以各种国际化交流为主要工作方向的,每一个曾经为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人、作家、艺术家等,都会得到汉学所的积极关注。米格尔·张(Miguel Chang,1931-2013)是享誉国际的著名电影摄影师、设计师,原名张宝清,1948年在安徽省安庆市高中毕业。他是当时由中国天主教会保送国外深造的六位安徽学生之一(人称留学六君子)。米格尔·张在西班牙电影学院毕业后几十年来,曾与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等诸多国际大牌导演合作,担任摄影师和美工师任务,负责设计不同时代与地区的布景、陈设和道具。曾参与设计制作的电影上百部,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国好莱坞和英国的巨片,对于国际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米格尔•张在西班牙定居64年,他海外生活的主要经历就记录在由他撰写的《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书中。发言者从各个角度,对米格尔•张传奇般的人生,艺术成就,作品的写作特点等进行了探讨。笔者也有幸发言,主要就几个方面叙述了个人的看法。米格尔•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首先,笔者认为,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米格尔•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通过《地中海晓风残月》这套书,能看到米格尔•张是如何介入到其轰轰烈烈的国际电影事业之中的,了解他的人生的主要轨迹。他几十年浸润在西班牙文化的氛围里,对西方文化艺术获得深层次的了解。他是西班牙电影学院的科班,又擅长建筑设计、绘画,多才多艺,并具备中国文化的扎实功底。在西方人为主的电影世界里,要比西方的同行更优越,才能脱颖而出,游刃有余。如在影视剧目《北京55天》、《四剑客》、《王子与穷汉》、《大班》、《太阳帝国》、《堂吉诃德》、《疯女王》、《十字军东征》、《罗马帝国衰亡记》等,他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堂吉诃德》,这是西班牙的文学瑰宝,拍片选由华人米格尔•张担任美工设计,曾轰动西班牙艺术世界,其意义相当于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法国改造卢浮宫修建小金字塔一样。米格尔•张的工作,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不能穿帮,这要有多大的知识积累,付出了多少艰辛。难能可贵的是,米格尔•张不仅掌握西方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他写下了西文著作《中国艺术介绍》和《中国私家园林》,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整个西语世界(包括西班牙乃至拉丁美洲);还为张琴的《田园牧歌》和诗集《天籁琴瑟》写出西文译本。把一篇篇充满浓浓乡情,飘荡着泥土芳香的作品介绍给西方的读者,让他们了解大中华的文化传统。他曾受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台湾大学、台湾新闻学院以及西班牙高等学府和著名博物馆做有关艺术、电影、中国园林、书法的演讲,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在西班牙作家艺术家协会为纪念米格尔•张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西班牙作协主席Jose Martinez说:“米格尔•张用自己人生的60年,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西班牙、欧洲、美国甚至世界知道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神奇。我们怀念的不只是米格尔•张,更是怀念一位工程师,一位架起世界与中国联系桥梁的工程巨匠。”这是国际友人对米格尔•张的高度评价。今天,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强。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担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的任务,这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米格尔•张的经验是值得参考的,这就是在深入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来介绍中国的文化。米格尔•张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者。意义超出了个人的范畴。加强对宗教在文化交流方面所起作用的研究第二点,从米格尔•张的经历来看,宗教在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宗教视为迷信和落后的东西,提到天主教,甚至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相联系,似乎天主教人士都有美国和梵蒂冈的特务嫌疑。其实早在明朝后期,天主教就传到东方,传教士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今天每个中学生都要学习的几何学,最初就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天主教徒)在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成中文的。传教士们也向西方介绍中国,如根据利玛窦日记整理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葡萄牙人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5-1658)写出的《大中国志》,堪称是欧洲汉学的肇始。1807年,英国人马礼逊来华,成为新教传播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他也是将圣经新旧约全书完整翻译为中文的第一人,还编出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可以说,欧洲最早的汉学是在传教士手中开创的。直到19世纪中叶后欧美汉学重心才逐渐从教会转到高校。教会也在中国办学,如天主教的辅仁大学(北师大的前身),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即毕业于该校。教会也鼓励中国人西去欧美留学,如容闳就是由一位洋牧师带往美国,成为在美国就读的第一位中国留美生。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担任主教等职,他们也非常重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如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于斌(1901-78),年轻时被保送到罗马留学,后来成为有资格选举和被选为教皇的枢机主教,也就是俗称的红衣主教。抗战胜利后,于斌眼见国内百废待兴,深知应及时培储人才以应社会之需。故以他当时在国际间的威望和殊誉,取得欧美各国的多项奖助学金,因此得以协助四五千名青年学子出国深造。数年后,这批菁英有不少学成归国,回馈社会及报效祖国。一些留在国外的,也有突出的表现。米格尔•张即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过去像于斌这样对国家民族有功的宗教人士长期受批判、乃至被湮没。今天我们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角度,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看待宗教,加强对宗教在文化交流方面所起作用的研究。《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书也倾注了张琴的心血米格尔•张的夫人、旅西作家张琴,是我2012年在首届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认识的文友,是个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成长起来的优秀海外女作家。2000年她的处女作长篇纪实文学《地中海的梦》出版问世。这本书分上中下三部记录了近百位华人在西班牙生活创业的事迹。特别是前言8页对西班牙华侨的历史作了详尽的介绍,相当于一篇专业论文。1997年,张琴源于采访,结识了她的丈夫米格尔·张。1998年,米格尔的西籍太太因病去世,就在他对生活绝望时,张琴走进了他的生活。米格尔·张亡妻是西班牙人,工作伙伴都是欧美人,活动范畴是西方世界。在西欧半世纪,他几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隔绝。米格尔•张曾说:“自从结识张琴以来,她的执著进取冲淡了我的踟蹰颓废,她的毅力豪情,消弭了我的懒散淡漠。见到她日以继夜地无间写作,不断向华文报章发表各式文章,每一两年出版新作,感染了我恢复写作的兴趣。”正是在张琴的鼓励协助下,米格尔·张2008年写出了《地中海晓风残月》,在大陆新星出版社出版,副题“一个华裔电影人的浮生札记”。2013年2月米格尔·张因病去世,张琴非常悲痛。在她的努力下,米格尔·张遗作《地中海晓风残月》终于在今年4月由台湾的独立作家出版社全文出版,分为上下集,约780页。这个繁体字全本的出版,是对米格尔•张的最好纪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