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骄子乾隆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09756904
作者:[美] 欧立德 (Mark C. Elliott)
页数:310页

作者简介

《乾隆帝》一书为美国著名清史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委员会主席欧立德(Mark C. Elliott)2009年出版的同名英文著作的中译本。原书为Longman出版社世界历史人物传记系列之一。作为新清史的领军人物,欧立德教授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西方读者对 乾隆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中国古代帝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18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历史潮流联系起来,对流行的“清代中国是对外封闭的”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献,解读乾隆生平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还原了这位曾竭力将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实面貌。总之,本书既忠实于历史文献而具学术深度,又不乏生动的叙事与巧妙的结构安排,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塑造了一个新清史学者视野中的乾隆形象,对于重新理解乾隆皇帝及其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清史研究者,都应该能从中获益匪浅。

书籍目录

换一个角度看乾隆和他的时代    定宜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一 登基
二 当政
三 家庭、仪式和王朝统治
四 满洲成功之困境
五 巡游之治
六 帝国的扩大
七 文化巨人
八 清代的中国与世界
九 晚清的国家秩序与衰败
结论 天之骄子,世之凡人
乾隆时期大事年表
书目介绍
索引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欧立德(Mark C. Ellio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史、内陆亚洲史,是北美汉学界“新清史”研究的重要学者。著有《满洲之路:八旗制度与清代的民族认同》(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1)、合编《新清帝国史:清朝在承德建立的内陆亚洲帝国》(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2004)、《镶红旗档案:清代八旗研究指南及东洋文库所藏史料目录》(The Archives of the Bordered Red Banner: Research Guide to the Qing Eight Banners and Catalogue of Materials in the Toyo Bunko, 2001)等。


 天之骄子乾隆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我国的传统认识中,晚年的乾隆昏庸无比:他不但不知道英国的地理位置,贻笑百年。还选择闭关锁国,葬送了我国最后一次对世界开放的机会,并最终导致了百年屈辱。但90年代兴起的新清史学派显然会对这样的结论保持善意又不失嘲讽的微笑。这些没有“政治包袱”的学者以反对汉族文献中心论的方法试图为我们发掘出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想像中的大清国。欧立德教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其新书《乾隆帝》中不但对他大加夸赞,甚至认为他的功绩远远超越拿破仑。欧立德是“新清史”的领军人物,他所在的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试图以“满人的眼睛看满族”完全颠覆了之前研究注重汉文史料的方法,而提出应并重于满文与蒙文档案。而他本人也因为对满文档案的研究享誉全球。  而他的论述几乎完全建立在对中国史学界传统观点的批判上,而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围绕着马尔葛尼的访华展开。一、乾隆皇帝是否真的无知无畏?“英吉利与罗刹国可有陆路相通?“乾隆皇帝向英使马尔葛尼的“经典”提问曾经长期为史学界用来判断乾隆皇帝无知且自大的重要依据。但欧立德对此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作为一个帝国的首脑,怎么可能缺乏最基本的地理政治常识?他甚至让传教士蒋友仁在圆明园的墙壁上画过一幅世界地图。不光如此,面对求知若渴的乾隆皇帝,蒋友仁还写了一份有关地球、彗星及新发现的其他星球运行轨迹的说明,又附有一份对地图进行解释的文字说明。乾隆不仅下令复制这份世界地图,分别收藏于宫中、军机处,还让人把新发现的内容加在宫中的地球仪上。(〔法〕杜赫德编《耶稣会士中国书信简集———中国回忆录》V,大象出版社,2005,135-136页)乾隆皇帝甚至知道法国大革命,显然大革命第二年对白莲教的大搜捕多少表现了大革命对他的影响。在他的宫廷中,来自法国的耶稣会修士一直是宠儿。在修士们的记载中,乾隆皇帝向他们询问了关于欧洲所有可以询问的问题,包括政治,军事,甚至具体的皇室制度。这样的乾隆皇帝显然不可能不知道英国的地理位置。那么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什么呢?欧立德认为,乾隆一再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很可能是“故意为之”,或者这么说,是乾隆的一种故意贬低对手的政治策略,希望给马戛尔尼留下一个“伟大的大清帝国不可能对遥远的小岛国家英国有任何兴趣”。欧立德的这一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是广泛存在的,一位高官或者一位巨富通常用这一策略来羞辱对手,以看似幼稚的设问来提醒双方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地位差距。(张明扬:当我们谈论乾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说明老年的乾隆皇帝也许是一个错误的决策者,但同时也是一个老辣的政治家和保持着渊博的知识和极大的求知欲的人。二、乾隆皇帝是否真的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乾隆皇帝身上的头号”罪证“。但是新清史的研究者们并不持有相似看法,他们指出,在乾隆时代,中国大约七分之一的茶叶都出口到了英国,每年的丝绸出口额也达到了100万两白银左右。在乾隆后期,中英贸易仅仅直接贡献给乾隆私人银库的收益“每年至少都有85万两白银”,欧立德认为,乾隆没有蠢到会采取某些行动来影响他的可观收入。事实上,乾隆统治中期曾实行过禁止丝绸出口的禁令,但在发现禁令对蚕农和纺纱工人的生计的负面影响之后,乾隆迅速改弦易张,还给出了高度具备现代经济意识的解释,直指禁运是“双输行为”,“徒立出洋之禁……是无益于外洋,而更有损于民计。又何如照旧驰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之用,尤为通商便民乎”。(同上)而事实上,即便在所谓的禁海时期,也只是开放的口岸较少。事实上,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要求并非是”开放口岸“,而是”开放更多的口岸“。这种时候指责乾隆皇帝闭关锁国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而在欧立德的论述中,乾隆皇帝没有开放更多口岸的原因也并非来自对贸易好处的无知,而是因为当时党争严重,无暇他顾。那么在新清史的研究中,排除了后人迷雾的乾隆皇帝和他的清帝国到底是怎样的?新清史的研究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可以把他们的共识做一下简单小结。首先,大清首先是一个帝国。大清皇帝不光是中国的皇帝,尤其自十八世纪最终平定准部开始,他(乾隆)还是蒙古的大汗,也是藏传佛教的保护者。比如柯娇燕教授就认为,清朝的统治是一个帝国的政治结构。首先,清朝有皇帝的统治,皇帝不仅仅指一个人,更是代表一种统治制度。皇帝制度的存在是帝国统治的第一个特性。其次,清朝政府结构很特别,拥有三种政府管理体系——第一种是满族自身所特有的八旗制度,这是军政合一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二种是蒙古衙门,后改称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第三种是从明朝沿袭而来的管理体制。清朝将以上三种不同的政府管理体系纳入到一个帝国之内,是帝国统治的第二个特性。最后,清朝统治的疆域非常辽阔,将许多不同的文化纳入一个帝国统治之下,这是帝国统治的第三个特性。(柯娇燕访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日第641期)柯娇燕教授,与欧立德教授相爱相杀的另一位美国清史研究泰斗,她虽然认为汉族中心观有失偏颇,但是也对欧立德教授的矫枉过正颇有微词。  其次,大清与其他鲜卑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是,它一直保留了相当程度的满洲精神与满族文化。曾经的学者们(譬如何炳棣教授和费正清教授)普遍认为清朝的成功统治建立于成功的汉化之上。但是很多新清史的研究者更倾向认为正是大清保留了更多的满族成分,才成功统治了中国长达三百年。他们的论点颇有新意:通过对未经过翻译的满文奏折的研究,乾隆皇帝虽然对外宣布自己承袭自明的法统,但仍会提醒同族的臣子,我们满人是强悍的,不像女性化的汉人。这样的内容不会出现在汉文档案里。另外如果满族真的汉化了,显而易见逻辑上的问题是:那为什么20世纪初会爆发如此强烈的排满情绪?满汉之别如果不存在,章太炎、邹容的排满口号不会如此深入人心。最后,请容我解释在全文中通用大清而非清朝或清帝国的原因。在旧有的研究中(如金启孮老先生),普遍认为大清的国号来与明朝的竞争:“‘清’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崇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但事实上,而大元(daiyuwan)与大明(daiming),二者虽有时亦连写,但依历史资料,皆为汉语合成词,为偏正词组,并不是固定的单纯词,简称为“元”、“明”以后,仍然有意义。而“大清”则不同了,其满文为连写(daicing),而不是分开书写的,即如dai cing,也不是da cing。这表明 “大清”不是由独立的“大”字和 “清”字组成的汉语合成词,而是一个音译而来的外来词。故 “大清”源自汉语的可能性是可以排除的。(鲍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4月) 而实际上,大清(daicing)的音译来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战士。大清的皇帝们对汉族朝廷讲述水德克火德的故事,而对满蒙贵族表述自己的尚武,恐怕这才是乾隆皇帝与他的帝国的真实样貌吧。
  •     Mark这个书,的确是挺好读的,一天的功夫看完。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几个问题:一、书中插图质量极差,书的定价已经不菲(49),总共没有几幅插图,如果不行的话集中到某几页用个铜版纸,看起来就高大上,现在这个样子,根本没有办法看。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二、第256页,史景迁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译为《寻找现代中国》第二版(1990),这里有两个错误,其中一个不太严重。这个书不是没有中译本,台版大陆版都有,译为《追寻现代中国》。虽然大陆版是太监版本,但我想这个书名大概是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显然追寻要比寻找好点。豆瓣下,应该可以看到1990年的英文版本不是第二版而是第一版。我手头刚好有1990年的第一版。网上也能找到。三、还是书目介绍的问题,这个就相当不靠谱了。译者居然连房兆楹(Chao-ying Fang,本书255页)都不知道,要搞一个音译方潮音,不得不佩服译者的确很潮!!!后记中,贾建飞已经承认参考文献是他负责的,那么我们不得不说这位贾建飞博士要么是对历史的无知,要么是懒惰到了极点,百度一下,我想怎么都不会出这种问题吧。当然,编辑也必须为这种低级错误负责。好歹您也看看啊。人名地名是最为简单的,也是最能看编辑水准的,这样的低级错误,和孟修斯孔修斯有多大区别?为了科普下,我把百度百科词条转过来:http://baike.baidu.com/view/1014284.htm?fr=aladdin房兆楹先生(Fang Chaoying, 1908-1985)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史专家,研究领域侧重于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他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与该校历史系杜联喆女士(1902—1994)结为伉俪。二人自19世纪30年代即参加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的工作。1931年引得编纂处出版特刊第一号《读史年表附引得》,杜联喆是该书的校订者。 1932年杜联喆、房兆楹合编的《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由引得编纂处出版。1941年,引得编纂处又出版了他们合编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列为特刊第十九号。......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房兆楹夫妇还指导美国学生进行明清史研究。国际知名的明清史学者芮玛丽(Mary Wright)、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倪德卫(David S. Nivison)等出其门下,“皆北面称弟子”。房兆楹长期治中国史,尤精于明清史及近代人物的研究。他先后参与撰写《清代名人传略》、《中华民国人物传记辞典》、《明朝人名录》。这三部巨著是明清以降中国著名人物的大汇编,均用英文编写,在国际汉学界有很大影响。哥伦比亚大学授予房兆楹夫妇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     一本有问题的传记:读欧立德《乾隆帝》写帝王传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写成流水账,各种大事件一泻千里往而不返,一种是写成政治史,条块分割板结硬化石沉大海。有关乾隆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一手、二手史料,汗牛充栋。欧立德这本《乾隆帝》的特点是,并没用什么特别罕见的史料,却通过回应和解决聚焦于乾隆的各种问题来引导谋篇布局,组装而成的,是一叶轻舟,而不是一块石头,所以说,这是本有问题的传记。针对乾隆的问题,不单有关他的国,还有关他的家,如何考察这些问题,以欧立德为代表的“新清史”研究者们,不是以中国传统的自我关照来审视,他们采用的,是把乾隆帝国放到世界史的奔流中的内陆亚洲或曰“内亚”视角,这不是对柯文先生所谓的“中国中心观”的脱离,而是向另外一个层次的跨越。这本传记,主要是针对美国和欧洲读者写的,为帮助他们理解,涉及到一些中国特色,往往会稍作解释,比如讲雍正遗诏如何说,便提示一下:“或者,更可能是被宣称说,因为通常这样的声明都是出自他人之口。”讲乾隆在法律上放宽了对私盐的处罚,也提示:“盐业贸易利润很大,由国家垄断。”类似的说明或内容对欧美读者很重要,中国读者也会感兴趣。雍正驾崩,欧立德不出意外地列举了道士毒害说、后来流传更广的吕留良之女复仇说,并说明类似皆是谣言。讲到乾隆生母纽钴禄氏,欧立德特别澄清,乾隆生在汉人陈姓之家的传说,不过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企图将乾隆归为汉人,因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纯粹的臆想”。一个少数族群体要想确保统治,就需要保持其自身的特殊身份认同。乾隆的认同,是满洲。语言,他大力宣传“国语”——满语;宗教,他皈依密宗、崇信萨满,以“转轮王”自居;历史,他建构满洲的帝国传统,强调清朝统治的合法性,甚至不想去隐瞒满洲人的“野蛮”源流;军事,他木兰围猎,兴兵西征,“满洲旧俗,一闻用兵,无不踊跃,以不与为耻”,他要保持满洲尚武的传统;文化,他屡次南巡、编修《四库》,一手去反满化一手在汉人面前塑造自己儒家圣王的形象。他的这些努力,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说他只会用满语说‘ili’(意为‘起来’),这句话是说给跪在他面前的那些官员听的。”从“内亚”视角出发,乾隆的远征西域(今新疆),如何看待?欧立德指出,乾隆的征服其实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它不仅扩张了清朝的领土,也使满洲和俄国多年来对中亚的土地和居民的控制权的争夺进入了最后阶段,同时,准噶尔这个存在了450多年的政治实体的垮台,也标志着曾经主导欧亚东部和中部两千多年的最后一个大的游牧联盟的消亡。“清帝国和罗曼诺夫帝国的扩张意味着欧亚大草原的关闭,以及他们对长期存在的游牧敌人的最终胜利。”讲到乾隆对马戛尔尼使团的不在意,欧立德提醒大家,从20世纪后的观点看,是西方的崛起主宰了世界资源的分配,不过,18世纪的后期,西方并没有谁能预见到不久后的技术突破、资财充裕以及政治野心的结合会最终会驱使欧洲人及其北美大陆的门生冒险“将其势力伸向所有他们认为可以服务于其科学、文明、上帝以及‘合理’利用自然与人力资源的世界各地。”当然,乾隆也不能预见,但他有充分的自信。清帝国令人瞩目,其领土让所有的欧洲国家相形见绌,人口是欧洲人口的3倍,据马戛尔尼的估计,国内经济规模是英帝国的4倍。全球各地的货物你追我赶,不请自来,“如果只是出于单纯的商业利益,而没有军事或是战略方面的意图,又有什么必要派其臣属去经受那些周游世界的危险航程呢?”乾隆对西方地理非常熟悉,圆明园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便是他命蒋友仁所绘,他知道法国的革命、也知道俄国的宫廷密谋,而他又向马戛尔尼一再提一些幼稚的问题,大概他希望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伟大的大清帝国不可能对遥远的小岛国家英国有任何的兴趣。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传统难免有些误解或隔膜。解释郎世宁绘《平安春信图》,欧立德认为“在雍正伸向乾隆的枝杈上看到,它象征着合法统治的延续,将由父亲传递给儿子”,强调这种刻画是“承继关系的预演”。这就有点过度解释之嫌,且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图中的梅枝,并非是雍正伸向乾隆,而是乾隆拿着伸向雍正的。在庆祝母亲五十大寿的宴席上,乾隆“身着缀满羽毛的彩色服装,带着兄弟、妻舅和子孙,给皇太后表演舞蹈以示其孝”,欧立德拿路易十四在宫廷芭蕾舞中饰演亚历山大大帝与此类比,也有不妥,乾隆帝显然是传统路数,效法的是老莱子的“彩衣娱亲”。错误也有几处,例如说“在中国历史上,除乾隆之外,唯一主动禅位的是宋徽宗”,这不对,宋高宗赵构也是主动禅位给孝宗赵昚的,且从1162年禅位到1187年驾崩,作了二十多年的太上皇。欧立德又说乾隆禅位,“使用了一个新的称号‘太上皇’,而上一次出现这个称号还是在六个多实际之前”,这不对,“太上皇”之称由来已久,并不始于宋徽宗,秦始皇嬴政曾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也曾尊父亲太公曰“太上皇”。译本校对,有几处怀疑有误。第8页“诸赋之源流,靡不情览”,“情”疑应作“精”;第119页“从行诸将土,慎尔励勤翘”,“土”应作“士”,“励勤翘”似应为“勉勤劳”。又第219页,引《清实录》乾隆七年上谕云:“国家继绪百年,至于今日可谓成平无事。然于无事之日。而竟谓无可事事,则将来必有事随之。怀安即是危机,狃治即为乱本。朕幼读诗书,颇谙治理,御极以来,无日不思措天下于邳隆。今起视天下,太平果有象乎?目今生齿益众,民食愈艰,使猝遇旱干水溢,其将何以为计!我君臣不及时筹划。又将何待?”“成”似应为“承”,“至于今日”前应有“累洽重熙”四字,“邳”似应为“郅”,“划”似应为“画”。且这篇上谕,原文有一千多字,引文只节选 “国家继绪百年”、“朕幼读诗书”和“目今生齿益众”等三段,译文中连缀成了一整段文字,而没有标出分隔,容易产生误解。(【美】欧立德著,青石译:《乾隆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飞机上翻翻,扔家里我妈认真看完了,可谓得其所。
  •     实在没啥新意,比史景迁的康熙差远了
  •     简直就是今上思路的解读
  •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作为新清史的代表人物,欧立德的诸多观点并未在本书中充分表达。而就乾隆来说,他这一生都在皇权、亲情、家庭、帝国、汉满、边疆、官僚等等元素中挣扎奋斗。我们固然会羡慕他是“最幸福的皇帝”,然而身处此位,又肩负重责并深感忧患,乾隆在晚年所犯的错误也可以被理解了。也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他虽然是“天之骄子”却依然是“世之凡人”。
  •     皇帝都被影视剧脸谱化了。
  •     内容较为平淡,但首尾的评价比较有价值和启发。
  •     清晰,简单,明了
  •     糟
  •     写给西方读者的面面俱到的科普文,不过最大问题并不在深度浅,而在于没有核心观点,纯粹科普而不是学术专著。
  •     读完只觉得蜻蜓点水式的掸了掸乾隆一朝的浮土,大约如书旨在为欧美人做一普及。欧立德的汉语水平恐怕尚欠,从最后的参考文献中可见一斑。全书所述内容几为国人所有的常识,在对外一章尚能见一些深入。
  •     外国学者的视角看乾隆,内容有些平淡,可以当本历史读物来读。
  •     已在读。
  •     历史进程在西方转向的时候,乾隆什么都没做,在这个意义上乾隆是让中国陷入落后和衰落的人;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人,时代的限制,不可能看的那么远,作为封建君主,乾隆至少好过多数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
  •     平铺直叙
  •     更像一常识读本
  •     此书果然仅是面向歪果仁的人物浅介,草草翻过,并无太多深度…
  •     喜欢!
  •     畢竟是老外寫的科普乾隆的書,簡要介紹乾隆的大事記,還不能太厚
  •     封面设计不错。内容比较浅,入门级。
  •     乾隆的内心世界
  •     没啥意思
  •     虽然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比较浅显,但对于门外汉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尤其又带有浓厚新清史特色,可以与其他西方汉学著作相贯通。
  •     给外国人看到常识书
  •     好像书中提阿桂死于1795年,后面的纪年表中则是1797年。
  •     揭开皇室的神秘面纱,揭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所谓天之子,所谓十全老人,所谓皇帝,所谓最高领袖,也只是凡人。ps:喜欢台译本的书名,“皇帝亦凡人”。
  •     很耐读,写得不错。
  •     修行22nd,海外汉学基本所有都是“于无声处”,仅有极少数可以让人感觉“听惊雷”,这本没做到我的期待,有着典型的看事角度较新和行文淡而无味,在一部分地方反推乾隆心理和行为意义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启发性,但终归算不上本好书,海外汉学著作最大的好处在于辐射性, 那往往厚至几十页的文献索引让你足以按图索骥找到很多好东西,这是远胜文本的价值。另外这本书肯定乾隆是一个“大收藏家”,而对乾隆本身书画诗作评论寥寥,令我会心奸笑
  •     很好的普及读物
  •     乾隆帝,欧立德。平平淡淡,读完也没啥感觉,跟同写乾隆时期的叫魂比,感觉没啥干货。自我感觉作者有些美化乾隆了,文字狱、巡游、英国使团来访,都尽量描述好的方面,负面就找个理由带过,而这理由也是作者的推断,没有实质证据。身为哈佛教授的欧立德前言也说了,这只是本给外国人写的科普读物,所以…
  •     新清史领军人物欧立德的第一本汉译著作,虽然只是一本历史通俗读物,但仍然值得一读。给个四星吧。希望新清史的其他著作早日出版。
  •     没怎么有新清史的“反动”嘛
  •     乾隆帝文有三希,武有十全。文武双全【自以为
  •     真·科普读物
  •     一般吧 科普性读物
  •     作者就像乾隆的托儿,书中太多溢美之词,批判不足,但脉络倒是梳理的很清晰。
  •     没啥收获,无非是外国视角
  •     欧立德的科普读物,值得一读,但学术价值不高。
  •     看不出来原来是一群人分章翻译的,翻译的水准还是有的。至于内容,欧立德倾向于把乾隆往十全老人身上靠,什么都全,但什么都不精。乾隆的面相众多,作者只倾向于展示面相但不是深入分析,比较遗憾。不过给外国人看,这个水平也就差不多了。。
  •     对于这样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皇帝,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会有怎样的火花呢,确实不错
  •     国史不应该读译作……
  •     乾隆——天之骄子,世之凡人,不错的介绍乾隆的入门书。
  •     康乾盛世》人口激增》管理问题》地方的捐纳和中央的朋党》侵民和贪腐》帝国的危机。。。另,威吓的削减》奏折的失效》皇权的积弱。。。
  •     新清史视野下的入门读物,有着新时代欧美历史社会学转向的写作风格(文学化,关注社会)就乾隆时代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读,着重关注乾隆自身以及帝国的内亚视角和全球视角。。。天之骄子,世之凡人
  •     作为普及性读物值得一看。其中有很多与国内不一致的看法。
  •     还是比较详实的
  •     国外学者研究下的乾隆,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也比较浅显易懂,对于了解乾隆的基本大事件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刚从中了解到英国大使来觐见乾隆而以无任何成果告终,然后就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关于这个大使为案例分析外交礼仪的,顿感亲切,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样读书甚好!
  •     看完了真还是觉得我们都在过老日子~
  •     欧大帅哥给力不要好的通俗读本,但想洋人们读读必是极好的。
  •     可以一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