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2
ISBN:9787532723041
作者:[德] 帕·聚斯金德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香水》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一个奇才怪杰谋杀26个少女的故事。其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要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香水》不是一本通俗的惊险小说,它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寓意深刻的严肃作品。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连续几年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翻译成二十七种文字。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内容概要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uskind)1949年出生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早年在慕尼黑和法国的埃克斯昂普罗旺斯攻读与研究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后一度靠写电影分镜头剧本维持生活。他发表的处女作是剧本《低音提琴》。该剧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来许多剧院纷纷上演,其间被译成英语、法语。芬兰语、瑞典语、希伯来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为聚斯金德在文坛上赢得了声誉。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继《香水》之后,聚斯金德用古典主义的笔调创作了中篇小说《鸽子》。小说描写巴黎某家银行一个看门人单调枯燥的生活,1987年初第一版销量即高达十万册。


 香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看了电影后,找的原著来看。不是说电影拍得不好,而是影像对于人物深层心理的塑造能力有限,又不能没完没了的场外独白(这不是王墨镜么?),所以进行了商业化的处理走了点惊悚的常用套路。书其实写得一路波澜不惊,像极人在日暮时候的喃喃自语,平实而朴素地描叙心绪变化,即便是怎样一种极端的情绪,也因为日暮恍惚的光线显得摇摆而恍惚。从小时便一直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国人总是崇尚善的教育,对于美的评价优先级略低,对于真已经算是毁誉参半。所以看到书里坦荡地将美的评判凌驾道德之上,总有一种奇怪的磊落感觉。就好像电影里的床上镜头:好莱坞那样还没开始就打起了侧灯,音乐变了,镜头一转开始拍投影的手段怎么看都觉得猥琐,而像意大利片那样直接地拍,用的还是日常光,连镜头都不切一个,直接一个长镜头下去,反而觉得坦荡。生命的多样性本来应该是美好的东西。
  •     1980年聚斯金德创作出第一部个人作品——独幕单人话剧《低音提琴》,1984年,他又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香水》,1987年起他还陆续出版了中篇小说《鸽子》和《夏先生的故事》,此后便是大段大段的沉寂,直到1995年,他才再度发表短篇小说集《棋戏》,而这也已是差不多十二年前的事了。在《低音提琴》里,聚斯金德的主人公和交响乐团中历来最不起眼的“低音提琴”建立了最奇特、复杂的精神关联,在一架低音提琴上不可名状地纠葛着那么多自我的挣扎;在《鸽子》里,仅仅是一只没有因有的、偶然停驻的鸽子却也彻底动摇和打破了一个老门卫数十年如一日、极脆弱的安全感与极微妙的精神平衡。至于《夏先生的故事》更是优美如歌,抬起手臂就可以飞翔的孩子、一刻也不停歇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奔走的“夏先生”,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最具张力的奇异时空,在这些时空里贯穿着童话般单纯、明净的气质,裎露和碰触着精神世界的种种真实。作为电影的《香水》以丰富的视觉元素承载和诠释了气味的盛宴,也以一幕幕古典油画般的流畅画幅推动、承载了接二连三的奇诡情节。不过,错位亦因此发生:所有那些只看了电影的人,会感叹“真是一个好故事”;所有那些先读过《香水》再看电影的人,却惋惜“只剩了一个好故事”。
  •     一个成熟完善的故事,它的每处设置都呈现出作者的意图。在好故事中不会有“随意”和“任其发展”,也没有“偶然”或“巧合”的情节和人物。《香水》的故事来往于两极,比如:生与死,无与无限,运动与静止。整个故事中,从背景描述到人物设置无不渗透着两极对比的观念。这也是它的精彩之处,作为读者,这种来自两极决无折衷的冲突给我带来无比畅快的阅读体验。比如背景设置:《香水》发生的舞台可概括为两类:自然(无人或人烟稀少之地)和人群(城市)。关于自然可以整理出以下形容词:明朗,清新,洁净,平静,纯洁等,特别是关于海的描写将作者意图表现的很充分。海在这里是永恒的象征,是真正的“存在”,和永恒在一起的唯一方法是融入其中(见描述:“这气味根本不是什么气味,而是一次呼吸,一次呼气,是所有气味的终结,而由于兴奋,自己就融化在这次呼吸里。”),忘却自我意识(他宁愿让海的气味合在一起,把它完整地保留在自己的记里,整个地加以享受。”)。但那不是格雷诺耶的发展方向,他永远没能真正的自由。(“但是这情况永远也不会发生,…… 一辈子也别想见到海,真正的海,…… 永远也不会同它的气味混合。)人群散发着臭气,代表了破坏性的力量(参看第1章关于臭气部分的描写),还有狂热的欲望(第3章处决格雷诺耶时的人群描写)。正是这两种力量驱动了创造,人类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必经破坏和重组的过程。人类的自我存在意识驱动着有才能之人去创造和表达。自然象征永恒,趋于静止,意识的融合。人群象征短暂的破坏性爆发,不断变化,自我意识。这是一组对立设置。主人公格雷诺耶的故事就在这两极舞台上展开,且一直走至终点。再看人物设置:格雷诺耶:作为主人公,格雷诺耶身上集中了故事中最根本、最强烈的对立设置:无与无限的对立。在现实层面上,气味是他和世界之间连接的唯一桥梁,但他自己却无气味。他可以拥有无限,创造无限,但他自己注定是无。这个“无”的设定进而反映在个人层面上就是:无父,无母,无亲人,无朋友,无名字(书中提到他的名字是一个与其毫无关系的人迫于某些规定给取的),真正的孑然一身。延伸到社会层面上即:无家庭背景,无社会地位,没有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换言之,格雷诺耶注定缺乏人类社会对他的成员认同感。在内心世界中,格雷诺耶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把自己顽强和执拗的全部能量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足以使他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气味王国,在这里他有无限的自由和权力。但他还是意识到了自己没有气味,那么按照他自身的世界观判断他就相当于不存在,这与他意识到这个之前对自己的定位完全不符(“伟大的,英俊的,无与伦比的格雷诺耶”),这是故事中最重要的冲突,并引出了格雷诺耶最终的问题:我是谁(“此时他所感觉到的害怕,是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害怕。”)。经过在现实层面和内心世界两部分的铺垫设置,格雷诺耶开始凭借自己的本能和毫不让步的自我执著去寻找答案。首先他期望通过伪装来达到目的,红发少女洛尔的出现使他迅速锁定了目标,最终调制出了这世上最无与伦比的香水做为自己的气味。毫无意外,人群因为这气味陷入了狂热的欲望追逐,格雷诺耶实现了他的愿望:成为“凌驾于现实世界与现实中人的芳香上帝”。但他毫不放松的天性立刻对此产生了反应:人群所追逐的不是他,不是他本身,这个他自己所精心设计的虚假的位置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尽管他在世人面前通过他的香水以上帝的身份出现——但是他不能嗅到自己。因此他永远不知道他是谁,所以他对世界,对自己,对他的香水毫不在乎。”“他心里想谁也不知道这香水有多好。……唯一在任何时候都认识它的真正美妙的人就是我,……我是它无法迷惑的唯一一个人。”)。格雷诺耶所要的不仅仅是爱、恨这么简单,他所寻找的是真正的自我在人世间的位置。他的性格核心:极度的自我恋慕和毫不放松的自我执著,这两个特点将他的才华带入了无人可企及的境界,但也注定了他的结局。经过在人间两极的探索,格雷诺耶得到了一个他不想要的答案:即使他是一个天才,但遗憾的是他仍然是一个人类。这个故事完整记录了格雷诺耶从生到死的过程,关于他出生和死亡的描述都带有仪式的色彩,严肃而带有神秘感。关于它们所包含的意义,通过和书中其他几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比较,可以理解的更加深入一些。《香水》中除去主人公以外涉及的独立人物不算多,每个人都按顺序依次出现在格雷诺耶的人生中,绝无交叉。他们都在特定的阶段,与主人公产生对照,并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一章格雷诺耶的母亲从她的外形描写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岌岌可危:早衰,疾病缠身,丑陋,贫困,性生活混乱,对自己的后代毫无怜悯之心(这也暗示了,她对与自己一起制造了孩子的人也没有多少感情),在一个恶臭无比的地方从事着卑贱的工作,是一个很容易被擦去的存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她5次任由自己的子女死亡的行为,这当然是超越了道德底限,但是道德与法律显然不是这个故事所表达的重点。作者更不会是仅仅为了写一个残忍而没有感情的女人的形象才这么安排,结合书中主题去看,可以感觉到这其实是格雷诺耶的母亲在一次次抹杀自己存在的可能性,将后代视为自我的延续是人的本能之一,她一次次的抛弃自己的孩子,只是因为生活对她来讲早就没意义。她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已不存奢想。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她的职业和她的工作场所。(在《香水》中,作者对人物的外貌形象等描写的很简练,但对于人物所赖以生存的职业描写的很具体,是理解人物的重要线索。)她是个鱼贩,日常处理的是死去的鱼。她工作地点的附近是公墓,弥漫着尸体的臭气。这里所展现的就是死亡与腐烂,而她本人虽然活着,却和她周围的环境一样,形同死亡。所以格雷诺耶诞生于死亡之地,她的母亲是将死之人,他从死亡和腐烂出发,走向另一极:生与创造。加拉尔夫人她没有嗅觉,后天暴力所致,而格雷诺耶先天没有气味。这两个人物和气味的对应关系显然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因此这两个人物具有可比性。在书中提到过死亡的人物共有7个(不包括作为香水原料的少女们,她们并没有被作为人物来写。),只有加拉尔夫人和格雷诺耶的死亡是详细记述的,其他人的死均为戛然而止,那么选择这两个人的死亡来做对照,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先看加拉尔夫人,书中描述她唯一在意和恐惧的就是集体死亡。集体死亡,这个情景形象的再现了在生命的终点,个人的存在最终淹没在人群之中,了无痕迹的最终结局。加拉尔夫人并不具备出色的头脑或者多愁善感的心,她出于仅存的一点儿本能恐惧这个活生生的自我丧失的过程。由于她的生活已因丧失嗅觉而不再具有其他可能性,没有生的过程所给予的喜怒哀乐,她便格外恐惧在生的终点,仍然没有自我存在的机会。这样看似乎与格雷诺耶的恐惧很接近,但他们死亡过程的不同,最终使他们完全区分开。“在童年时心灵上已经死亡,却很不幸地活到很老。”这句话概括了加拉尔夫人的一生,她的老年境遇凄惨,距离她所恐惧的最终结果越来越近,她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等待着衰老逐渐夺走她反抗的任何可能性,最终被万人墓穴所吞噬。她在生的时候,抓住自己的死亡计划不放,但她的死却是完全被动的。格雷诺耶则完全不同,在他的一生中,无数次在死亡中穿行,但他从未想到过自己的死会是什么样,却在一生中最伟大的胜利时刻萌生了对死的期盼。他对自己的结局已了然,生的乐趣虽已唾手可得,他却转身走向了死。他毫不放松的意志不会放过任何人,也包括他自己。格雷诺耶选择回到原点,他知道自己终将被抹杀,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仪式,一个完全由他自己驱动的不留痕迹的死亡。使用自己所造的香水诱使一群走投无路的人(这些人的自我存在在社会背景下趋向于无)将自己吞食。这个死亡过程鲜明的烙印着格雷诺耶本人的意志。格雷诺耶以他超人的本能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战胜命运的巨大力量,这力量无人可匹敌,但直到最后一刻,他也从未屈服。 格里马关于这个人物的一切都浓缩在对他的工作(制革)以及工作场所(制革工场)的描写中了。看下这些用词:“刮去……肉,兽皮……浸透,刮毛,腐蚀,揉透,抹上……浆,劈……,剥……”,这些描述与用词如实表现了制革工作的步骤以及它的特征:死亡,破坏,改变结构,重新制作,一切材料和动作都充满了暴力和极其刺激的气味。还有炭疽病,制革工人的职业病,格雷诺耶得病之后获得的免疫力,这些都说明这个特殊环境对格雷诺耶的影响:对材料(生命)使用的毫无顾忌,对暴力手段的无动于衷。它们在格雷诺耶后来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并且成为他了解和接近世界的一种方式。(“他熟悉这种气味,它给予他一种安全的感觉。在任何一个城市里,他总是首先寻找制革匠聚居区。随后他就会觉得,仿佛他这个从臭气环境中来并由此了解这地方的其他地区的人,已经不再是个陌生人了。”)巴尔迪尼他的职业是制造芳香,但缺乏才智,没有能力,虽然有家学背景,却从未真正领悟到气味的本质。他的本性体现在热衷于对物质材料的囤积上( “他的抱负在于,要在自己的店里汇集有某种香味或以某种方式为香味服务的东西。”),这种对物质的缺乏实际意义的占有行为暗示了他贪婪保守的性格特征。他贪婪的扩展着地盘,到处打上自己的标记,以此方式扩大自己的存在感,但他的一生始终本末倒置,看着自己日渐膨胀的外壳沾沾自喜,恰如他占有格雷诺耶的分子式就以为掌握了本质。而格雷诺耶选中他,实际上也是为了这层外壳,他可以为格雷诺耶提供工作场所,材料工具,以及一张满师证书。从他与格雷诺耶的第一次见面就确定了两人的关系基调。在这个决定性场景中,不论巴尔迪尼作何反应,格雷诺耶始终如一,对目标毫不动摇,不懈的寻求机会采取行动。巴尔迪尼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在他认为自己处于强势时,他的行动对格雷诺耶的意志也毫无影响。由此可见两人力量相差悬殊,巴尔迪尼不可能战胜格雷诺耶。格雷诺耶利用巴尔迪尼的贪婪本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他离开巴黎走向新的目的地时,巴尔迪尼的厚重外壳从桥上坍塌了,一切被吞没在塞纳河中,独存的只有香气。第二章埃斯皮纳斯侯爵他的特征是自命不凡,野心勃勃。他将自己的野心精心包裹在所谓的科学理论中,他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带有荒诞的超现实色彩,而毫无逻辑。他的关于土壤排出致命气体,危害健康的理论只能证明他本身确实生活在远离土壤的地方,毫无根基。但他并不傻,也不是疯子,实际上他了解自己理论的本质,所以他充分利用伪装。他为格雷诺耶化妆,带格雷诺耶在公众面前展示,这些行为都带有强烈的表演色彩。即使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疯狂,他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伪装在人群中发挥了作用。格雷诺耶因此得到了灵感,开始制作人体气味的香水,并在侯爵的演讲中对人群进行实验观察,这是一次对后来高潮场面的小型预演。侯爵最后的结局同样有预示的作用,他策划了自己最隆重的一次公开表演,登上比利牛斯山的最高山峰,然后返老还童。毫无疑问,他失败了,在真正的力量面前,伪装是不堪一击,没有意义的。他的失败暗示了格雷诺耶的伪装计划也终将失败。第三章里希斯这个故事中唯一一个可以和格雷诺耶较量一下的人,他能推测出格雷诺耶的行动,不完全是靠聪明的头脑,实际上他和格雷诺耶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精明强干,能力超群,思维不易受到他人影响,对自己的目标有明确清晰的计划。特别是他的目标和格雷诺耶很相似:利用洛尔的天赋吸引力实现野心(“他爱她,不错;可是他也需要她。”)。所不同的是:格雷诺耶要做的是“凌驾于现实世界与现实中人的芳香上帝”,里希斯要的是世俗的至高权力。因此他能够欣赏并预测格雷诺耶的意图,凭借自己的精明头脑与格雷诺耶的本能相较量。虽然最后失败了,他还是失去了洛尔和自己实现野心的基础,但他还是一个有力的人物。他准确的预测以及迅捷的出逃行动导致了格雷诺耶行动的失误,泄露了行踪,使整个故事的节奏骤然加快,步入了最终的高潮。以上是我对《香水》故事人物的一些尝试性分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后遗症就是觉得自己也有一个像格雷诺耶那样的鼻子 看见什么都要闻一下
  •     电影和原著还是有差别的,本来以为他逃脱死刑之后会继续过着追求香味的生活,只是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到的,想着死去,最后被30个人一起吃掉,真的是……
  •     非常好。语言流畅且吸引人,剧情精彩。气味是格雷诺耶的一切,而他确是唯一没有气味、不曾存在的人。
  •     感官敏锐是成为艺术家的必要条件。
  •     一个丑恶的社会孕育了一个没有自我的格雷诺耶,他穷其一生在找寻自己的气味
  •     他是个优秀的制香者,可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没有味道的人,看到这段的时候蓦然觉得悲凉。
  •     从图书馆借来的,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故事。更何况还是提克威翻拍的电影呢~
  •     小说和电影的立意截然不同,各有各的精彩,文笔了得,毫不拖沓。
  •     对天才犯罪的认可,是除了迷宫蛛之外的第二次,此番忐忑啊。。。是为记。
  •     书和电影一样震撼
  •     1 相关职业的专业知识与细节描写太到位了 2 讽刺 人性“这是他们头一次因为爱而做了一件事”,细想悲哀 ,这是多么惨的人生,连爱的资格都没有? 3逼真,细节,各人物交代照应:无心之妇、丧女之父 4 聚斯金德走精品流。前人未有之文。5香水操控人心,我们常为表象蒙蔽。象征。我们“跟着感觉走”迷失在物欲里。何见事之不明!确实是一个天才的故事,写活了。
  •     你身上的气味已经化为我的记忆
  •     from 20170304 to 20170315。
  •     一生认同的追求,一场存在的虚无。
  •     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决定不看电影了(说说而已不要当真),因为无法想象书中描绘的世界怎么被搬到屏幕上,所么执拗和无理取闹的想法啊!格雷诺耶征服众人的那一刻,心中并没有涌现预想的快感,只是一种失落和痛苦,如同书中所说,他只有在仇恨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不是爱中。多么讽刺的故事啊!正义、神灵、爱、同情···在气味的世界里你们是多么虚伪!
  •     挺棒的
  •     很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很多描写令人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不是直接的恶心,但是就让人不舒服
  •     罪&美
  •     一个人对自我存在的追寻
  •     重点关注了电影缺失的细节。视觉动物果然不能在电影之后看书~
  •     奇异的故事,致命的芬芳
  •     或许是为了实验自己终极香水, 此后并没有任何过得意义, 于是选择去了圣婴公墓, 感觉书中太多讽刺, 甚者我觉得作者有嘲讽读者的意味, 不是愉悦类型的书, 叙述略微类似百年, 读后感觉如同挪威, 不推荐
  •     精彩。
  •     比预期的有些小落差, 还是理念不合的问题, 将主人公纯粹塑造成了一个香味的容器/恶意的散布者, 他又不自觉, 那就是情节取胜了
  •     单位图书馆旧书,薄薄的小册子,几个早上就读完了。因为同名电影的普及,小说的情节无需赘言。我觉得小说最妙之处,是明明写了一个现代故事(失去身份的个体费劲全力仍然未找到身份,隐喻着现代人的绝对孤独),却用了文艺复兴小说式的叙事(人物传记的、线性的、传奇性的),但仔细阅读,小说的句子和词汇又是现代的(追忆、独白、心理描写),这就给我带来了绝妙的阅读体验。我觉得这部小说最不重要的就是”谋杀少女“的情节,乍闻惊悚,细思既扼腕又有趣,倘若我生在当时,定然同样是他的拥趸。至于”味道“这一叙事载体,当然是作者匠心独运,但也确实只是载体而已,味道本身没有意义,男主角的被吞噬,是将无身份的自己融入到他人之中从而获得身份,他是心满意足的,甚至说,这就是爱与被爱。
  •     有些书是寓言,有些书是谜语。这本书一直让我觉得是前者,但是读完通篇却觉得是后者。在我能猜透这个谜语之前,单就谜面而言,也只能给三星了。
  •     这样的结局,只觉得天才应该待在天才的世界
  •     不仅仅是整个故事,还有作者的写作手法,都让我深深的折服,没有爱情,用嗅觉代替一切感官,用香气营造一个小说世界
  •     应届毕业生看到 你首先要有天赋 扬长避短 让雇主满意 让老板放心 最终达到想生则生 想死便死的境界
  •     渴望爱与关注的孤儿
  •     震撼,想去读圣经
  •     可是,他一直都在主宰自己的人生不是吗?从出生的决定自己不要被弄死,到最后觉得对世人以及自己的厌恶把自己弄死。他一直都在很实在地活着,虽然过程有点病态。
  •     那个,,,酒神节,,,现在哪还有?
  •     全世界的书里我最喜欢这一本 合我胃口合到想哭. 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故事 改编的电影也不错 可是还是缺了点书里的味道.
  •     关于味道的描写细致至极,让人眼花缭乱如亲身闻到一般。满足私欲的占有。
  •     天才的故事无论善恶总是令人崇拜。无法忘记那寂寥的山顶洞窟与万人空巷的集体癫狂
  •     平实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惊悚故事。一切都发生的合乎情理,但是每件事都非常离奇。主人公默默的来到人世,又默默的消失,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     最后用香水征服了世人,但却依然找不到自己。
  •     我是谁
  •     以传奇式的人物作为叙述中心,带点奇幻现实主义的感觉,虚化故事背景,侧重心理描写,带点儿讽刺意味,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却花了很少的笔墨去描述谋杀本身,可见重点不是连环杀人案而是这个注定会成为悲剧的天才香水专家本身。这是一篇难得的没有让我读到原来的目的却依然大赞的文章。惊奇多余惊喜,感叹多余感动是我的第一感受。嗯,要去看下他的电影……
  •     大学时看了改编电影,前几天才突然看到原著,作者对气味的描写真真绝了。
  •     是因为期待太高还是因为先看了电影,小说没有想象中的好= =。只是故事想表达的意思还是很值得琢磨的。
  •     人可以自卑到何种程度
  •     格雷诺耶到底在寻求什么?也许是自己的气味,寻求自我吧。
  •     主人公就是上帝派来毁灭人类的……
  •     书和电影都一样让我浑身难受
  •     书比电影更直观。
  •     大概是大二时看的。是一本打开另外的视野的书,会带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     他迷恋的 只是她们身上的味道
  •     比电影精彩多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