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公園

出版社:洪範
出版日期:2001
ISBN:9789576742200
作者:陳映真
页数:229页

作者简介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书籍目录

歸鄉
夜霧
忠孝公園

内容概要

陳映真
一九三七年生於臺灣竹南,臺北成功中學、淡江文理學院畢業;大學時代即以小說深受識者注目,嗣後四十年廣植深耕,累積豐富,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為當代最被議論的小說家之一。陳映真筆路優蔚中見刻意之顛躓,指涉簡賅,寓意深遠,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之下一一成型;文學語言之為用,表裡響應,虛實互補,將個人深邃的思維通過藝術結構加以闡發,使小說在現代文化的大環境裡兼具政治論述之性格,反覆叩責歷史以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啟示,睥睨時代風潮趨向,自成一家言。


 忠孝公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陈映真写得的确是好,从小人物看大历史。跌宕起伏的历史巨浪中,人作为一个渺小的生物,该如何自处。只能是、随着波浪,飘东荡西。在无尽的历史转折之中,被迫作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同时这选择又无尽地影响着自己与子孙后代。通过历史中的单个渺小的生命,陈映真写出了人类命运的无奈,跌宕,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在巨大的历史场景中被不断地拷问,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无尽的追悔和拷问,在每一字,每一句中透露出来。
  •     一学期读下来收获太大了!这门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既不是陈映真小说本身,也不是陈光兴老师的讲疏,而是课堂教学的形式本身。充分的课堂讨论,包括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使得学生充分地投入到了陈映真小说的情境和台湾历史当中。如果没有讨论,那么,即使小说再出色,学生都会倾向于“鉴赏式”的阅读方式,去感受小说的“形式美”;或者会倾向于“知识式”的阅读方式,去获取、接受、理解台湾现代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这些当然是诸多阅读方式中的一种,有其意义——但这些都不够。无论哪种阅读方式,只要读者没有投入到文学文本当中,只要读者自身没有因文学阅读而改变自身,只要读者没有通过文学而产生自己的创造力,那么,这种文学阅读便是可有可无的。阅读陈映真的小说,尤其需要读者的参与。因为陈映真自己就是在用文学来参与他所身处的社会,他从来没有外在于他写作的环境。恰恰相反,是他的环境——或者用更加具有“连带感”的术语——是他的语境(context)催生、挤压、孕育(而非机械主义的“生产”或神秘主义的“灵感创造”)了他的文本(text)。在陈映真的文学那里,不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矛盾)”。因为恰恰相反,矛盾催生了陈映真的文学。我这里说的“矛盾”不仅指社会矛盾。不单单指陈映真因为在社会运动、社会现实中遇到了挫折,然后他有感而发,去创作小说。我所说的“矛盾”还包括他个人内心的思想矛盾和情感矛盾。陈映真的小说中出现了他在他的政论文章中所没有的东西。这一点非常明白,他的小说要比他的政论更加“好看”。这不是因为小说的形式比政论的形式更加“感人”——并非如此,许多小说也并不“好看”,政论也可以写得很好看、吸引人。那么,如果我们同意陈映真的小说比政论“好看”,那么,必定是他的政论存在着某种问题、某种缺陷,而他的小说补充/创造/超越了政论的缺陷。但我这样陈述,有可能陷入“用文学来弥补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把文学当作政治、经济、种种社会现实的补充物/替代物,这仍然不够激进。因为这种逻辑始终预设着,政治与经济等等“现实存在的东西”(“第二自然”)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文学是次要的,是历史车轮的润滑剂。更激进的逻辑应该是,把文学当作政治经济学来阅读。文学有其自身的历史动力。(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说,文学有其“力比多经济”。)历史推进的动力不是单纯的政治运动、不是单纯的资本运动、不是单纯的社会机制机器——一切的一切,都以人为中介。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人本主义的人。我是不想煽情地歌颂“人”/情感/“人生”多么多么伟大,不,抒情主义走不了多远。(因为抒情主义回避“理性”的、历史化的分析。)我想说的是,既然一切历史进程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来做、来体现、来推动,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人的分析来阅读/理解历史?(为何理论必定“抽象”?抽谁的象?谁来抽象?)也就是说,一方面强调具体的人、具体的情感、具体的家庭喜怒哀乐等“可感物”/“经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这些东西是可以分析的、可以思考的、可以拿来迸发出激进力量,而不是退缩到抒情的自我感伤主义那里去。总结为一句话: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文学。我之所以讲上面这些“理论性”的话,是因为——回到陈映真——回答陈映真的挑战:他的小说一方面极具情感张力,一方面却极度严密。他的小说人物与具体的历史主体是紧扣在一起的。(陈光兴老师的一个主要阅读方式就是通过陈映真的小说来找对应时期台湾的“真实”人物、“真实”历史状况。)许多小说人物可以找到原型,甚至是陈映真生活中的朋友、监狱里的战友、耳朵边的掌故……那些消逝的孤魂、隐匿的斗士、颓败的肉身,全都“借尸还魂”,在陈映真的小说里找到暂时(永恒?)的归宿,他们借以陈映真的小说而存活。我说的“存活”不是文学隐喻意义上的“存活”。他们真的存在、生活过,无论是颓废的小知识分子(《唐倩的喜剧》)、邪恶的特务人员(晚期的《归乡》、《夜雾》)、堂吉诃德式的左派成员(早期的《加略人犹大的故事》、中期的《铃铛花》等)、空虚的外资企业白领(华盛顿大楼系列)、悲苦的底层百姓(自处女作《面摊》开始)……他们都真实地存在。但是,这些在宏大历史话语、在以“工人阶级阅读历史”(布莱希特的一首诗)为口号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当中,要么没有出现,要么描述得不够完整。(“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没错,但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具体如何书写,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例如,如何包容台湾本省人-外省人的对立/隔阂/联系?是阶级矛盾吗?退一步讲,是阶级矛盾的转化吗?显然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直接。那个“复杂性”——理论对理论自身缺陷的一种理论性概括——在陈映真的小说当中得到了顺畅而通达的表述。)那种严密、顺畅、通达的小说语言, 是可以与理论语言匹敌的强音。陈映真的小说应该是作为(理论)方法的小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挖掘、再生产小说的政治能量。其历史逻辑,包含了人的因素(各种感人的小说人物)、时间作为必然性/“宿命”的因素(悲苦而坚韧的人生。不断的回忆,喷涌而出的眼泪和感伤)、时间作为偶然性的因素(突然闯入平静生活的“绿鸟”!)。这种强大的包容/整合力,也许是陈映真的小说语言的力度所在。把具体的人,作为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集合体,视为历史的动力。这也就意味着,陈映真的小说必然是“现实主义”的。我所说的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反映现实。而是说,陈映真的小说就是现实。因为历史的真实动力、现实的强制力量,不在制度当中,而在人的历史活动当中。这是一场争夺“什么是现实”的斗争。小说的“经济基础”是力比多经济/能量,小说的“上层建筑”是能量活动的组织方式。这就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小说。举一个例子,在《累累》中,陈映真敏锐地观察到军队公共浴室里,一个个垂着的男体:那样的累累然,已经超过了秽下的滑稽。忽然间,鲁排长对于满澡堂裸露的男体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稀奇。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这种毫无顾忌的裸露的意义。不论是年轻的冲员兵,年壮的甚至于近乎衰老的老兵,不论是硕大的北方人或者嶙嶙的瘦子,都活生生地蠕动着,甚至因为在澡堂里都显出孩提戏水时那样的单纯的欢悦。这种欢悦是令人酸鼻的,然而也令人赞美,因为他们都活着,我也活着,鲁排长想。而对于这些人,活着的确据,莫大于他们那累累然的男性的象征、感觉和存在。(《上班族的一日》,第74~75页)如果在同性恋爱欲的层面上理解上面这段话,那就过于简化了。这不仅仅是性别政治。我们还要看到陈映真所隐含的基督教立场,那种上帝对于人类的无差别的慈爱,引申出一种宗教式的生命喜悦。可是呢,我们要再推进一步,这种生命喜悦是有方向的。(男根就像一个箭头一样,无论向下、向上,都有所指。)提供着陈映真方向感的,无疑是左翼政治。无论是那消逝的1950年代精神,还是1970年代的劳工运动, 都是抗争性的、有所指向的。作为能量的情感,必定是流动的。而流动必然有方向。纯理论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缺乏方向感,例如,《赵南栋》解释了台湾商品社会是如何从天而降的,如何对接上了左翼政治的迅速退潮(赤色分子几乎全被关在了监狱里,突然留出了一段空白,赵南栋无法触及他的父母)、性别政治的暗潮涌流(赵南栋是双性恋)和资本的大潮来袭(小说中医院的医生掌握着知识资本,他无动于衷地漠视那躺在病床上的赵南栋父亲)。单纯的“商品化”、“异化”、“意识形态”都无法具体地还原台湾商品社会的历史性。赵南栋形象的空白不是毫无根据的,不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孤独个体的重复式书写,其空白本身暗示了前、后、左、右历史的潮水冲击。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也许在这个关口,我应该回到阅读陈映真的课堂形式上来。如果说,我们以流动的、投入的、文学的方式在阅读陈映真,那么,这种阅读必然指向讨论与对话。但对话的意义不在于交换知识的价值,而在于交换知识的价值。这同时又是情感的交换,而情感的交换甚至无法用简单的价值来衡量。重要的是过程。知识在不同的学生之间流动的过程,情感在不同的学生之间流动的过程。流动是力比多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也是文化研究/教学的突破口。文化研究必然是一种辩证的教/学。因为单向的知识“输送-接受”是帝国主义的知识生产方式。流动,则是卷入和感动,而非殖民。
  •     把明報收編的《陳映真小說選》看畢,我們亦繼續試論陳映真,五個時期的五篇作品,我最喜歡是近期的《忠孝公園》。我並不算一位喜歡陳映真的讀者,沒錯,他對當代台灣人的命運與關懷是寫得很悲壯。不過,這些模糊的身份意識,是否沒有出路?陳映真自言這些問題一直未解決,但方法何在?而他在書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亦不無道理,只是對勞動的偏頗,又是否公平?《忠孝公園》中,林標一段內心讀白很精彩,這是由農村出走城市後所帶來的苦況,林標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或是中國人,二戰時代,台灣已為日本殖民地四十多年了,他為日軍軍佚,但日本戰敗,他不為戰敗國人,也無戰勝國的喜悅,他只感到被遺棄。那是很值得思考的時代,為何台灣的界定在今日仍然含糊?這是否命運的安排?陳映真一直希望這種問題能早日得以解決吧?王德威對他評價很高,主要來自這種對後殖民時期的關注。香港進入後殖民時代十年,殖民遺思猶在,台灣至今的身份模糊是可想像的。我們的殖民遺跡在語言上的不中不英,這比拉美殖民地區略好一點,她們完全被外來語種所支配。然而,香港人的身份確立有賴於中國大陸對香港的「指導」,所以沒有出現台灣問題。台灣人的命運,一直掌握在四九年後島上的政治家手中。以後,那批殖民遺孤將逐一離去,接下來,會是怎樣的一個世代?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容量丰富、思虑沉重的小说。晚年陈映真的椎心泣血之作。三篇中,《夜雾》最紧凑。
  •     容我长叹一声……
  •     忠孝公园,实际上可以说不忠不孝。讲两个老兵反复寻找自己身份的故事,兼写了子女、亲友在三次国家社会转型里的遭遇,人的欲望仿佛真归咎于所谓原罪。格局大,节奏不错,尾段稍无力。
  •     读完洪范的六卷文集,还是最喜欢《赵南栋》。
  •     兩條線交叉進行 或有交點 無論是林還是馬 面對身份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個似乎是在舊滿洲 國民黨自然切換過渡 一個不停追問自己是誰 順應還是掙扎? 關於自我的認知值得思考 對話和記憶佔據大部份敘述 卻給人更強的帶入感 讀過這篇之後 對臺灣人自我認知的矛盾與糾結體會更深瞭解更多
  •     我最喜欢的台湾作家之一
  •     《夜霧》:誰是猶太人,誰又是納粹?……猶太人戰後追殺納粹……
  •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迷宫。我不确定我找到了出口。
  •     台湾人活的真复杂,半奴化
  •     比起<唐倩> 得失自知
  •     不太喜欢读这样的小说
  •     時代造就悲劇
  •     六册陈映真小说集终于读完了……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任何褒贬不一的标签符号都无法紧贴其活生生的思想律动和文字感觉。从母亲怀里的小孩子望见“橙红的早星”,再到绝笔之作中描绘忠孝公园内的“我是谁”之身份疑问,用一辈子的时间不倦求索,这才是真正的“为己之学”和“人的文学”吧
  •     读得太难过,在这个大家都美美地吃早饭的时候,他偏偏要让早点摊也衍生出那么悲伤的故事,难怪台湾人不喜欢陈映真。但总是有一些人愿意去听,去想,去看,去做的吧,尤其是我们看着他的一个个预言都变成真的时候。
  •     我是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