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7532730001
作者:[日] 村上春树
页数:450页

世界凶顽异常,但是一个人可以靠着爱和勇气脱困

村上春树所有书里,我个人感情最爱这本。这是一本挺难理解的书,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本畅销书。如果不是村上春树写的而是一个新人写的,鬼才会那么多人去买这么一本晦涩的书。这大概就是所谓江湖地位?林少华在译序里面说到,世界尽头是心,这点人人都看得懂,但是冷酷仙境是什么?有点难说。林少华认为是脑。他说哈佛大学的杰.鲁宾也认可这个观念。我倒不完全这么想。在冷酷仙境这部分,村上春树似乎一直在强调世界的pace(步调)这个问题。独角兽因为跟不上进化的pace,惨遭这个世界的淘汰。发现和保护独角兽头骨的人,跟不上战争和革命的pace,最后和头骨一起消失在历史里。主人公在瀑布附近遇见博士时,博士就告诉他:未来的世界是无声的。无声明显不是人类的pace,所以人类,或者说今天的人类早晚被淘汰,这是注定的。主人公35年的平静pace在短短三天内被频率越来越高的不可思议事件打乱,他除了听之任之没有办法。最可怕的是,pace越来越快,最后连无所不能的博士也阻止不了:“轮子一旦转起来,谁也无法让他停下”。冷酷仙境其实是指pace越来越快的,车轮严苛碾过一切不合格者的世界。这个世界的pace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混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书里指代的看来,应该是逐渐开始控制人的电脑技术(植入大脑的线路),永远看不清真相的邪恶庞大的组织(组织,工厂和夜鬼族群)。这两样东西,大概是村上春树心中的现代文明最大的毒瘤。考虑到此书成书于1985年,正是新兴的电脑技术把旧有世界搞的一片混乱的时候,村上春树大概对此感到了恐惧,所以有了逃到世界尽头的欲望。而在内心小小的世界尽头里,美丽,跟不上世界进化pace的独角兽,却成了那个世界的主宰。没有新技术没有庞大组织,人们的关系松散随意,河流以平缓不变的慢速度缓缓穿过世界。一切都在高墙之后,谁都侵害不了。这是个pace不存在的世界。没有心也没有进步。矛盾就在这里产生:进步固然让人痛苦不堪,但是世界和自己不可能不进步。最后主人公意识到了这点:与其说世界尽头的镇子是自己造出来的,不如说那座镇子就是自己本身。麻烦是外界给予的,牢笼是自己做成的。在面对恐怖的世界时,人自己还是要先战胜自己。所以主人工作后的决定是:影子,也就是自己的分身,返回冷酷仙境,自己留在世界尽头,却不回牢笼中的小镇。这大概是说:一个人应该勇敢面对世界,也不对自身的限制屈服。在后来的《海边的卡夫卡》的中文版序里,村上春树也说了同样的主题:世界凶顽异常,但是一个人可以靠着爱和勇气脱困。我想这也是《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的主题。35岁的计算士,和15岁的田村卡夫卡,在最后都是解放了的的普罗米修斯。当然了,就像竹林桑所说,这个主题也是一切日本漫画,小说,电影,电视剧,戏曲等所有作品的主题······简直就是日本社会的corel价值观啊。从这点上说,村上春树的内核还是很日本的。

其实我只是写一些秘密在这篇文章里

这些年来,我其实一直在累积一些秘密。做成一个盒子,如果有一天被你知晓理解,会心一笑就好。时光是可以欺骗人的,你以为可以理解全部的面貌,到头来却错得离谱。村上春树教会了我这个。现在我把这个教给你。人生中不舍的东西有太多,如果没有不舍,也就没有了心。所有的故作姿态都是浪费时间,不如投身爱恨之中。我常说心如止水,我常说不以物喜,很多时候我是真的做到了,但其实我也明白我只是失去了心。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村上用了很多场景和故事来包裹他的处境,让读者觉得好复杂好迷幻好手足无措。其实,内核里,他只不过是一个渴望温暖的普通男子,在所有故事结束的时候,你可以看见的,是一个勇敢的背影。可我们从不像故事里那般勇敢,逃避之后还是逃避,一味地向前迈步,最后落得片体鳞伤。但我发现的一条通途,就是陪伴,所有的时间都在你左右,永远不让你有一丝一毫地觉得世界冷漠,我想这样大抵我就完成了我的使命,我的心也会觉得满足充盈。写在这里的话,应该没有人会看见,这样就好,十年还是二十年后,我都会提醒自己,在所有故事结尾之后的原点,你会看见我。

被细腻的场景与人物描写所征服

村上的作品 不用多说 想象力都是一个一直都是一个超高的指标 因为还在读 所以不能有一个总体的描述读过的部分 都很喜欢 甚至于某一部分读好多遍 比如关于独角兽的描写喜爱至极 似乎就在你眼前 那慵懒的眼神 与金黄的皮毛 村上的描写总是给人带来措手不及的精细

在世界尽头与你看天地浩大

奇妙的心灵的自我探索和觉醒,我在哪里能找到你?有一天,这世界尽头的一方遗世独立的天地终将崩坍,我还能在这里见到你吗?即便外界的身体死亡,我还想继续活下去,与你一道阅读那些隐晦的古老的梦。

书很好,简介很差,尤其最后一句。

评论书籍简介。“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看到这个评价真特么SB,什么就资本主义,什么就逃避无门。什么东西都扯到政治上,孤独的灵魂在任何年代任何政体都存在,如果可以,我宁愿生存在这种“围墙”之内,没有“心”,虽不快乐,但是更纯粹吧。就作为纯粹的能量体存在,难道不好么?

尽头?仙境?

世界尽头、冷酷仙境、我们的选择......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系是这本小说的核心问题。“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无选择”,在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之间,文中“我”的选择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即便只有残缺的心,但也不被任何人、任何事所左右的属于自我的森林。作者找到了属于他的森林,我们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很多时候现实世界的残酷、冷漠致使我们为自己竖起那道心墙,让脆弱、迷失、麻木的自己能安全的随波逐流。但如果没有怨恨,欲望、争夺的存在,又怎会有快乐,幸福的体味。很多人在生命倒数的时刻里才真正的发现那些平时不曾留意的美好、那些简单的幸福,它重燃了我们对生命深深的眷恋与渴望。上一次抬头看看夜空中闪耀的星星是几时,雨后的草地、树枝上蚯蚓和蜗牛可曾留意,多久没和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了......对我来说它不单单是个选择,而是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一种平衡。世界尽头也许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和希望。

为人生祝福

有剧透,慎读。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辽沙对一个叫科里亚•克拉索托金的年轻学生这样说道:“喂,科里亚,你将来将成为非常不幸的人。不过从总体上,还是要为人生祝福。”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个故事中,“祝你幸福。”影子说,“我喜欢你来着,即使除去是你影子这点。”故事的主人公是那个“冷酷仙境”里的“计算士”,三十多岁,妻子六七年前离家出走,独身一人,过着悠闲安逸的生活,偶尔找年轻女孩睡觉,胖的瘦的皆有。在接受一个脑手术实验后,他的意识核创造出了“世界尽头”。在世界尽头,人们被迫与自己的影子分离,丢掉自己的心,而每天生产出的心的薄膜还要被独角兽吞噬,兽们吸收干净人们的自我,冬天兽们死去,看门人烧掉兽,春季再生出同等数量的幼兽,一切循环得如此完美,这个世界,完美地运转在主人公内心深处。一场纷争之后,主人公无法恢复正常,将永远堕入世界尽头,在29小时之后。主人公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呢?去帮胖女孩干洗了衣服,去找图书馆女孩一起大吃特吃一顿,并与她睡觉,裙子内衣散落一地,清早坐在公园看女孩喂鸽子,然后独自一人开车到港口,放着爵士乐,看着大海,躺在车内,静静地等着沉入世界尽头的那一刻。如果是我呢?我将在29小时之后死去。我会在这段时间里做什么。他说他会想一个人待着,然后到了最后给家人和我打一个电话。他说会不会太绝情了。我说,说不清。换我了,我本来想说,买机票去看他和家人。但想了想,我真实想做的似乎并不是如此。我一直以来都更倾向于一个人。有时候会想要直接跳过现在、跳过所谓的青春,直接步入老年,然后再回忆里更理性地咀嚼青春,没那么多惆怅、没那么多迷惘,然后每天悠闲地看书,写字,逗弄猫狗,享受自然。但我的想象里,从来没有其他人,即便是现在。于是我想,既然已经最后的时间了,索性任性一点,不要管别人的想法,不要被别人束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想去吃好吃的,想去买好看的书,然后去摸摸猫狗狮子老虎熊猫,到了最后,请我所有在乎的人看一场电影,喜剧片,等他们笑着看完后,我已经离开了。主人公说:“任何事,只有在能活下去的前提下去做,才有意义。”故事的最后,“我”没有选择随影子逃出世界尽头,也知晓了这个世界就是他自身,他拒绝去面对冷酷仙境的现实,也拒绝留在镇子里当一个没有心的行尸走肉,最终放任影子逃走,去往森林,承受艰辛的劳动,自由地过活。算是有希望的绝望。在村上的所有作品中,主人公从来都是孤身一人,没有父母,也没有妻子。所以说村上是一个独身者,适合做情人,而不适合做丈夫,而他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流浪,在孤独中寻求自我,与周身世界保持距离。喜欢村上,是因为喜欢他的孤独感。孤独,却诱人。

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可以用精彩来形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复杂的心情,现在的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算是内容概括吧

冷酷仙境,是一个由地上和地下两个空间组成的现实世界。冷酷的是地下空间,无尽的黑暗,杀人吸血的生物,恐怖的环境,在这样的地下九死一生的逃了出来,就使得地面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都宛如仙境一般美好。黑暗的地下如同人类的未知领域,“我”在这地下被人操纵和利用,到头来又被告知将要去往世界尽头,我被玩弄于命运的股掌之上,又被遗弃于悬崖边,要么死,要么活在更大的未知中。世界尽头,是一个由独角兽和没有心的人组成的意念世界。这个意念世界存在于我的脑子里,但是我却不知道它何以存在。在这个四面高强守备森严如同监狱一般的地方,人们过着安宁而规律的生活,因为没有心,所以没有自我,没有争执,没有爱也没有恨。独角兽把人每天不自觉滋生出的“心”全部吸收,带走,于是这里面就一直保持着如此的洁净和空洞。这里颇似老子所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国,或许这是“我”所认为的完美世界。但是当我真的生活在其中时,却为了失却的心而不能平静,拼命寻找。我在冷酷仙境中创造了世界尽头,我从冷酷仙境来到了世界尽头,在世界尽头中我又拼命寻找着回到冷酷仙境的路。因为害怕未知的黑暗,害怕人世的痛苦而逃避到一个自足的角落,却发现一旦没有了痛苦,幸福也随之消失了。最后虽然找到了回来的路,但是我下定决心留在世界尽头,因为这个地方既然是自己所创造,那就必须由自己亲手毁掉,毁掉的方式就是找回其中每一个人的心。只有这样,世界尽头才会消失,才能真正的没有任何顾虑的重返冷酷仙境,在阳光下,在地面上,或哭或笑的享受短暂然而快意的人生。

交叉的世界

个人最喜欢村上的这本书``无法遏制的想象力``在2个世界穿行``咋一看完多半的时候``就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可以这么写的``语言的优美我无用赘言``情节的构思就像他自己说的像一个啤酒瓶盖掉到一泓冷列的清泉的那种感觉

仙境尽头

村上的小说读完后总是有着无尽的空虚,空虚过后剩下的唯有疲惫。连着读下来五六本,我就莫名其妙的在这本书里失去了读书的乐趣,也感触不到那种淡淡的忧郁和伴着温暖阳光的无尽落寞。读村上的小说就像在一条林荫小道上散步,散步的人很多,各有各的心事,落日的余辉洒在行人身上,对有的人是温柔的慰籍,有的人却感到无助的彷徨和幽远的迷茫。就在这条路上这么走着走着,不经意的一步便落在了仙境的尽头,不见回首时的落寞,却留下许多的疲惫和困倦。读完村上的小说,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对我念叨着海子的那些句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春暖花开,春暖花开。

读后感

喜欢村上,最喜欢那本《舞!舞!舞!》进而读了村上的很多书,然后看林少华的序,似乎印象中林说这是村上艺术成就最高的一本,所以就读了。当然这本书还是典型的村上风格,我甚至只要看一句话就知道这是不是村上写的(或许说是林少华写的),故事的开始还是以“我”为中心,大概这个“我”似乎是姓渡边吧,印象中好像在挪威的森林中说出过“我”的姓。首先感觉这本书和村上后来写的海边的卡夫卡有点像,特别是世界尽头,似乎和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那个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也许世界尽头就是村上脑子里面的一个另类世界的标准,第二个像的地方是关于影子的作用,海边卡夫卡中的老人是只有半个影子的人,也就是说影子在村上看来就是人的心这一点是毫无疑问了,影子在两部作品中都被赋予了这个意义,这个想象的确是妙不可言,特别是“我”和自己的影子的谈话,读的时候是在是有意思。不过话说回来两部作品中都用同一个想象,未免作家的想象力有点退化了。像世界尽头这样的书,读一边是不好说什么的,这也就算我初读的一些话吧。

独角兽,梦,与回形针

好像很久以来都没有这样的时候,让我会执念于书中作者提到的某首歌然后认真的去听。但这次就是这样了,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跟着村上春树回到那个时代的经典,单曲循环《like a rolling stone》,然后发现这种从不会去听的老歌原来会有如此的力量。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的悲哀,也许再不会有其他的调子与歌词配得上这场关于独角兽,早间晨报,回形针,和寂寞的梦了。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关于书名,一直无法理解冷酷仙境的含义。充满夜鬼与凶险黑暗的地下世界,可谓冷酷,然而仙境何来,却终是无解。抑或是和世界尽头的死寂比较而言,一个有着晨报,送奶工,流动着的世界,本来就是仙境。就故事本身而言,情节并不复杂,40个章节中,两条故事线各占一半,以荒诞和无拘束的方式延伸着,最终在吉姆老爷车,雨幕和鲍勃迪伦的歌声中到达统一的终点。世界尽头是作为残酷仙境的梦而存在,是主人公在深层意识中构造出的一个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的自身的世界。然而——认识这东西就是这样的,世界的变化完全取决于意识。不错,世界是实实在在的。但从现象角度来看,世界不过是无限可能性中的一种罢了。具体说来,在你为迈右脚还是迈左脚而踌躇之间世界即已大为改观。世界因记忆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究竟是此虚彼实还是此实彼虚,在由寂寞的桥梁连接之后,也都不再重要了吧。重要的是,在这不同的记忆中,在永远不曾停下来的失去中,该怎样找到和确认自我。在这里,村上春树所提出的,是一个永恒的关于人生可能性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一切会不会改变。可我又好像觉得,即使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恐怕也还是走回老赂。因为那——继续失去的人生——便是我自身。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无选择。哪怕有更多的人弃我而去,或我弃更多的人而去,哪怕五彩缤纷的感情出类拔萃的素质和对未来的企盼受到限制以至消失,我也只能成为我自身,岂有他哉! 更年轻的时候,我也曾设想过成为自身以外的什么的可能性……不料还是像弯形艇一样终归驶回原处。这就是我自身。我自身无处可去。我自身呆在这里,总是等待我的归来。人们难道必须称之为绝望?我不得而知。或许是绝望。屠格涅夫可能称之为幻灭,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称为地狱,毛姆恐怕称之为现实。但无论何人如何称呼,那都是我自身。我便等于我选择的一切,我选择的一切同时界定我,我所想要的一切最终都成为我本身。然而接受这样一种没有另一种可能的人生,却并不是悲观与消极的开始。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其强大的理性的力量,即使这力量一直被包裹在漠然的硬壳之下即使已经因此错过了太多,却总会在最后得以彰显。就如同“我”在消失的最后24小时中,即使必须面对扭曲的过去和不复存在的未来,仍然说 可是,我不想丢下这被扭曲的人生而从此消失。我有义务监护到最后。否则,我势必失去对我自身的公正性。我不能这样置自己的人生于不顾。鲍勃迪伦的歌,渐次泛白的黎明时分的天宇,热气腾腾的牛奶,晨报的版面;又抑或从冻土中汲取生命力刺向天空的老树,独角兽细碎如泡沫漫进时间断层的蹄声,湿润润沉甸甸在地面徘徊的空气;还有那布满了两个世界的充满晦涩象征意义的回形针。不论是在挣扎中近乎惨淡的残酷仙境,还是在安详到凝固的世界尽头,村上春树笔下的“我”都如同显微镜前的研究员,冷静细微的用不厌其烦到极限的文字语言细细描摹所能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再用和独角兽头骨包裹古梦一样的方式,将对这生活所有的眷念与在乎锁进无所谓的冷漠之中,在下次读梦般的表达中,让仅有的温度以水汽的形式蒸发在空气中,风干之后,落满细如尘埃的沉默。  书近尾声的时候,我一直在猜测“我”究竟会选择最后的抗争努力留在有图书管理员和粉红套装女郎的冷酷仙境,还是终于放弃影子,留在永恒的生的世界尽头。这种抉择,原是关于心的抉择。而“我”最终的选择是,带着残缺不全的心与这心中所爱的人,在世界尽头生活下去,在永恒中继续着找回记忆的努力,在独角兽头骨温润的光芒中延续梦境。而那留在世界另一头的所有细微的经过与感谢,在闭起眼的时刻,都会如同太阳光沿着漫长的道路抵达这颗小小的行星,用其一端温暖眼皮。有限的人生正在被赋予有限的祝福。 世界凶顽异常,但是一个人可以靠着爱和勇气脱困,解放了的计算士,是终于不用再去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  我不能抛弃心,我想。无论它多么沉重有时多么黑暗,但它还是可以时而像鸟一样在风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

瞎猜

赶着上班人的八小时工作制看罢,大脑中模糊的印象简直要打起架来。感想谈不上,但饶有兴致的猜一猜,问一问,理理头绪。世界尽头里,挖坑的老人,好比小王子里的businessman,在"qu'en fait tu"的问题下,只能说出"je les gene"和"je les possede"这样的空话。像现实里,疲于奔命却一无所获的你我。森林里,逃避了残酷的现实世界,又不甘小镇无心无情的平静,似乎是最大的世外桃源,也是“我”打算带女孩逃离的归宿,但我总觉得避世是最悲哀的出路,不如像影子一般跳入水潭,即使时日无多。守在森林入口的发电人,卡在有心和无心的边缘。三天一次的风吹来的是希望,却是他的束缚。冷酷仙境里有两个主角女孩。一个胃扩张一个极其胖,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置。爱粉色的胖女孩倒是游离于两个世界之外的一个存在,她不与人打交道,不与别人发生利害关系,却头脑聪颖身手矫健,格格不入,如同整本书里的清风。图书馆女孩嘛自然应该就是世界尽头里读梦人助手的现实映像。只是不晓得助手的母亲出场有什么用意呢~关于这个女孩么还有个印象,就是对性爱的描写,sigh~日本人写出来的性爱场面怎么都差不多的,对女人身体的描写也大同小异,日本人的审美观啊,诶~链接==>《失乐园》。两个世界的联系独角兽,就好像照着人的命运一样。在冷酷仙境里,因为跟不上进化的脚步,只能把自己圈在一座高墙内,自给自足默默生存;在世界尽头里成了内外相通的媒介,却依然可悲,不堪人心的重负,不断死去。相通这一点倒和发电人一样哦,所以还很亲密。情节的完成非常简单,除了冷酷仙境里必要的对高科技的描写(看得我晕了……),基本上就只有吃饭和睡觉(当然还有为吃饭睡觉做铺垫的 音乐文学)真是作家的功力!饮 食 男 女,最简简单单的原始欲望衬出了对人性等等等的思索。妙啦~看完也没有很舒心的,从小养成的英雄情节等总让人希望看到:我和影子气喘吁吁到了水潭,看门人拍马赶到展开一场恶战,最后影子出了个阴招把看门人拍死,“我”心头一震,问苍天大地这是哪里,于是在我意念动摇之下小镇土崩瓦解,在最后一秒,影子把我拉下水潭,回到现实。至于世界冷酷怎么办么,再慢慢改造啦之类出个续集~纯粹瞎想了~

寒冷

村上最好的作品,私以为。世界尽头,寒冷、寂静、清净、疏离、高远。《挪威的森林》里阿美寮的荒野,《寻羊历险记》里北海道的牧场,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在《挪威的森林》里“我”不过是过客,终究回到了滚滚红尘、欲望之海;《寻羊历险记》中挣扎之后又回归平淡;《世界尽头》里则是在莫名的际遇下走进那样一个世界,但最终选择了留下而非离开。从青春年少到老于世故,从旁观到进入。这是村上笔下主人公的历程,似乎也是他的历程。人和人的疏离,情爱与欲的分割,凄清寒冷衰朽却不失澄澈的所在,如果这就是世界尽头,我也不会排斥。林少华的译文当是最佳,非此无法领略这意味。

生硬的小说

  译者写的序真是烂!翻译语言也平平。    以前看过Norwegian Woods 英文版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估计是没啥感觉。很多人说村上好看,我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    半科幻的,但不感觉神奇,只觉得生硬。    有时横插出来的罗嗦很做作,有时的罗嗦倒是神来之笔。    反复提到穿粉红西服裙的胖女郎,想到这个image就受不了,全是我讨厌的关键字:粉红、西服裙、和胖。总之,村上春树的书以后不会去看了......    我还是比较喜欢芥川龙之介和三岛由纪夫。

绝无仅有的空虚

可能仅仅因为内耳前庭结构的微小差别,有些人永远无法享用云霄飞车带来的重力加速度,在安全带的禁锢下被周遭排山倒海的尖叫声淹没而岿然不动。如同苦涩而寂寞的进化,心旷神怡的部分都在以无法追回的速度消失殆尽。连同言语,声音,文字,所有可以被感受接纳的部分,都逐渐变成尾骨一样冗赘的存在,是同退化相关的,消磨人的意志而无所作为的部分。坐在被“大块头”搞得七零八落的沙发坐垫上观看他对自己的住宅大发淫威,与胃扩张的女孩将一整桌意大利菜狼吞虎咽的投下胃袋而泰然自若,超像电影里的slow motion playback,与之同时呈现的,是无时不在的象征意义,蜗牛,指甲剪,屠格涅夫,对吧?没有意义的堆叠,没有边际的虚空。高中时曾和朋友玩儿过这样的游戏,说出三个并列但毫不相干的词汇,每每以风马牛不相及之极至胜出,想必也是虚空到了极点。无心的世界尽头与有心的冷酷仙境,意境上却恰恰相反。那些穿插在惊险的夺命追凶情节之间的Bob Dylan, 《小伙子丹尼》,牙买加音乐,都成为戏谑的工具,自嘲的伴奏,再深沉的乐句也沦为波澜不惊的桥段,到底心的丧失在哪一个回路,在永生之前还是诀别之后,凭借听到加油站穿制服的女孩形容Bob Dylan“仿佛雨天站在窗前凝视的小孩”时内心的悸动就可分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尽头”,有时候它像极了“冷酷仙境”,自己仿佛变成了消化功能逐渐丧失的人,所有经过体内的东西都原样排出,各种人,事,和情感,不能再在身体中留下丝毫痕迹。意识完全无法控制的世界,或者完全靠意识建构的世界,有时候一涧之隔。村上说:“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不存在的。”一旦丢掉心,安祥即刻来临,那像云霄飞车一样的跌宕起伏也即刻消失。所以即便在“世界尽头”,一切混沌都被理清之时,反而在苦苦寻求着所爱的人一度遗失的心——那造成一切混沌的源头。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早春早晨5点 空无一人的西直门桥 路灯下的影子愈发显得冷清IPOD中传来手嶌葵孤独清远的声音 不由地浮现出村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场景世界尽头 冰冷冬天 山川寂寥 村舍井然 唯独没有影子 没有心没有爱 心死了影子也死了 唯有独角兽头骨第一次看结尾是在银行大厅排队等待时怀着忐忑的心情 想知道银行卡到底有没有问题也忐忑着像知道主人公到底有没有选择离开世界尽头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 ,之后,剩下的惟有我踏雪的吱吱声。全文完

有点太慢和太玄虚

荒诞?严肃?催人读完的要素就是悬疑与好奇心。进展有点太慢太玄虚,看的人这个急,村上比较好看的小说之一。两个平行的世界,现实中的我最终得以进入另一个。呵呵,不要去分析含义了,有精彩的体验,看着过瘾就行了。

世界尽头亦是冷酷仙境,冷酷仙境亦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亦是冷酷仙境,冷酷仙境亦是世界尽头?或许你自己可以续写自己的41 42章当然第41章你的小标题是世界尽头或者冷酷仙境当然都可,但42章标题确必须与41相反不过剧情你都可以延续。现实的东京都市生活被用冷酷仙境定为标签,计算士永生的地方即围墙里的看上去合理却不合理的世界被定义为世界尽头。倘若标签互换亦是无大碍?冷酷仙境描述了计算士的世界尽头,世界尽头描述了“我“的冷酷仙境。或许在4142章里面“我”随后读出了以合适的形式处理才行。图书馆女孩的心,让女孩子的影子跟着心的tempo 通过南水谭回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计算式在海边睡了一大觉起来之后发现自己只是像睡过了几个世纪之后被粉红胖女郎叫醒,然而计算士最终却还是没痛胖女郎交欢,直奔图书馆找风韵犹存的图书管理员。性欲这东西是光明正大的能量,这点无可怀疑。如果将性欲死死禁锢起来不给出路,头脑势必失去冷静,身体势必失去平衡,这方面男女都一样。女的将出现月经失调,而一旦失调,神经就焦虑不安。男的亦是会神经焦虑不安。谈及粉红胖女胖我便回想起这段超爱的性描述感觉确实这东西确实是光明正大,但却需要像计算士一样学会拒绝。或许是文化差异。这段文字会让部分人觉得日本是个淫乱的国家。或许在我的脑海根深蒂固的地方我亦是这么认为。不过这段文字我刚绝描述性恰到好处,虽然我也不懂性欲这东西。计算士最终还是拒绝和胖女郎交欢,原因并不是她胖的缘故,或许,计算式习惯用语,或许是世界尽头的芳华正茂的图书管理员或许是冷酷仙境的风韵犹存管理员也好。谈及这两个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不及让人想起世界镜头年轻管理人员的母亲恰恰和冷酷仙境风韵犹存的图书管理员年龄恰恰向相符合。村上的结局我用了半小时时间去想为何结局是这样的说,个人想”我“没跳入南水潭的原因,产生的感悟。责任和心吧·不管身处哪个世界最终要对的起自己的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是我看到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由于接下来想要说的,是有点没看懂的村上春树的小说,所以也许我也放开了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敬请原谅。这三个月来,每次坐地铁,都带着《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是我看的第四本村上的小说,只是在坐地铁填补空余时间时,才愿意看看,几乎是逼迫自己完成,这跟看之前的《挪威的森林》什么的截然不同,那些关于个人感受的描写,真实动人,捉你去读。而这一部,得磨到一定程度上才能有所认同,说白了就是“不好看”。小说里的“我”是个类似精算师的人,作品开头对于“我”乘坐了一部四壁徒然没有楼层显示的电梯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我坐在地铁上本来就晃晃悠悠,再去看作者描述的什么金属感的电梯框架、什么默默地数零钱、什么又无聊又有点慌张的精神感受让我每次都想睡着。当我快要崩溃看不下去的时候,作者终于切换了频道,用“世界尽头”来打断这种无聊。他写的是有这么一个镇子,有一面不可逾越的墙、有一群独角兽、还有一些“失忆”的人类。你就想知道这个镇子到底怎么了,于是强迫自己看下去。可是还没看出什么端倪,文章又切回“冷酷仙境”,即电梯里的“我”的那个空间去了。村上喜欢用这种平行的叙事手法,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空间,却一定有些什么联系,这样的两条线盘旋在一起,带你进入越来越深的无底洞,而且节奏有序,似乎是喊的号子:左脚、右脚、左脚、右脚。这几天我频频往城里跑,所以没有比这几天看的更多的了。我看到精算师“我”似乎卷入了一场争夺战,他不断地逃命,躲避多方面的追杀,也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的大脑是整个争斗的核心,一个科学家在他脑中做了某种改变,使他的思维出现了三种分支,而“世界尽头”就是他的无意识状态的分支。看懂了么?没看懂也正常,这部小说越看越像科幻小说,可又没有那么紧凑的情节引人入胜。它步调迟缓,像是僵尸在冬天的时候降低了行动力,追随它的脚步,你能看见一个危险的倾向,可是由于太慢,你也不知道他最终的目的在哪,是不是现在看出来往东走,三步之后它又转身向西去了。我知道作者在不断地强调心理、强调无意识。作者说这个世界是因为意识而存在的,是被潜意识控制的,你所看到的世界,正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告诉你那么去看、那样去读。这样好像就把整部小说引向了一个哲学的范畴,什么世界、存在、精神、意识之类的事儿。思维跳跃中,我想起了一部恐怖片《1408》,它讲的是有个人专门去住各种有恐怖传说的旅馆,专门去住鬼屋,胆大得不得了,也从未遇见什么真心可怕的事情。后来他终于来到了一家酒店的1408,传说中最邪门的一个房间。他住进去以后,发生了各种恐怖的事件,后来他打开窗子求救,努力向对面楼房窗子里的人挥手,挥了半天才发现对面根本没有人,他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像。再比如他意识昏沉地回到从前,重新经历一遍已经经历过的事情,他也分不清哪是真实的、哪是想象的,这种永不停止的心理刺激把他带向崩溃,最后他选择烧死自己。这部电影并没出现任何鬼怪的形象,但却足够恐怖,正是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恐怖这种感受是发于内心,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某种心理现象足以凌驾于你的肉体操纵你的一切。之所以由小说联想的恐怖片,是因为小说中的“我”因为各种原因而濒临陷入无意识状态,进入一个永恒的世界,它似乎在前进,但又没有尽头,它本身就已经是尽头了,解除这个状态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死,用肉体的毁灭带动精神的毁灭,这和恐怖小说里出现的情结很相似。身体、意识、空间、时间……这些绕来绕去也没有终极答案的哲学问题出现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如果将小说简单地等同于科幻小说,你将对它的拖沓忍无可忍,我想他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催发我们的思考而不是像数学题一样给出简单的答案。更牛掰的是,我发现这是村上1985年写的小说,将近30年前,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年轻人的他,已经能够利用小说,表达一些无数牛人惨死在上面的问题了。要不说人家总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呢!废话无穷多的我,还是想要写写自己的想法: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着一个想法,这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的、有些事是非黑即白的、有与无是相对的。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这样去思考,然而实际上,有没有一点点可能,一切都反过来呢?意识去决定物质、有和无站在一边,甚至说这个世界,你眼前这个让你有欢笑、有痛苦的世界,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呢?就像“我”一样,他深层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纷争、近似于静止的地方,那里的人各司其职,挖坑的就不停地挖坑、开门的就是看门、图书馆里读古梦的就是读古梦,而生活在那里颇有灵性的独角兽,四季分明地、规律地该生生、该死死,该褪毛便褪毛,等春天的时候,就在金色的阳关下生出一只只新的生命来。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也不知道,就是不断地在做这件事。所以我们也许可以不急着对世界做出判断,我们可以静静地思考,当我们身体不痛、家国安康时,把这些飘在空中的意识仔细地想一想。村上这本书就是一本开启某扇门的钥匙,他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没有功利的,开放的,接受的,避免在这样飞速运转的世界里晕车呕吐。

仿语法

你知道的吧,这整个是一场游戏。仿佛戴着眼镜头发稀疏的教授样子的人摊开双手向我费力地解释着,你们都是玩家,你能明白吧。知道知道啦,我笑着回答。这只是一场游戏而已。要想输的不那么难看,那只有装作蠢一点了,毕竟,这世界上愚蠢透顶的家伙遍地都是,混进其中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总而言之,肥皂也好洗发露也好剃须泡沫也好游戏时间也好,都是在一点一点减少的。过去增加,未来减少。失望增多,希望减少。这种东西难道必须被称之为绝望?  我不得而知。或许是绝望。屠格涅夫可能称之为幻灭,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称为地狱,毛姆恐怕称之为现实。但无论何人如何称呼,那都是我自身。***为什么呢,这世界上最想要的,不过是 已失去 和 得不到 二者而已,而置于这二者之间的,说到底都是一种东西而已。所以说呢,我总是在那要命的时候踌躇不已。这些全都是我自己的过错,与任何其他人都没有关系,是我自己的脑子里面不明白,而要想明白这个,我需要时间。

喜欢村上春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本书很不错,喜欢村上的书的人应该是一些能静下来观察生活的人.喜欢村上春树小说是在很久以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也因为他做人的坦诚和真实,一个人成了名还能继续弓下身来潜心写字,在今天来看是不容易的.

哪怕去往世界尽头

可以说这是目前为止,村上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既非缅怀失落青春——如《挪威的森林》,也非单纯的科幻、魔幻或者悬疑——因为这只是其形式与外壳,也不同于《海边的卡夫卡》中夸张的少年成长之旅,更不是《1Q84》那样背景宏大情节复杂的所谓村上野心之作的综合体小说,它简单得只有两条线,从头到尾说到底讲述的不过是一个男人的生活与选择,但其内在探讨的竟然是人生活的意义,如果说“从哪里来,往何处去”是人类存在的两大根本命题,那么这本书讨论的就是往何处去的问题。当然这个男人我觉得完全是村上笔下所有相似的主人公的典范,三十左右的中年人,内向不善言辞,外表普通但内心纯良,生活在人群中却仿佛生活在别处——也就是说有一片自己的世界,大到处事原则——不功利不虚伪造作不伟大高尚但也不猥琐、生活方式——孤独的不受家庭牵绊情感束缚的自我的生活,小到生活品味与格调,比如热爱食物——这估计与村上当过一段时间家庭煮夫有关,热爱音乐——尤其是过气爵士乐,喜欢屠格涅夫、史考特·费兹杰罗、契诃夫诸如此类已经落后于时代的作家,特别关注各种琐碎的生活形态,诸如人物衣着、行为之类,并从中找到乐趣。如果说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于人的气味,那村上笔下男主人公身上散发的气味总是会固定的吸引书中出现的某些女性角色,这是村上笔下出现最多的男女关系,如此自然。结合村上自身,我基本觉得村上写的就是自己,或多或少有他自己的影子。都是成熟的却保留男孩特性的男人,对外部世界和周遭环境有相当清楚的认识,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保持其独立和洁净。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成年人,龌龊的成人世界,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不肯迈入“成人世界”的社会边缘的人,说白了就是不与世界同流合污多少有些格格不入的人。我的理解是这样。这似乎就是村上所有书中共同传递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言归正传,其实整部小说并没有那么引人入胜,我对中间很多精工细笔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都没有耐心,翻译过来的语言文字自然不用多说,肯定比不上国内很多作家的文笔好,但小说整体构思相当精巧,加之我又特别喜欢书中描述的世界尽头,真实细腻的笔触下俨然像真的存在一样,如同我喜欢1Q84里那个猫城的故事,我就好这口,喜欢这种想象力天马行空、充满寓言意味的荒诞又近乎真实的故事,而这又恰恰是村上的强项(而不是描写小资情调什么的= =),尽管这种故事容易让我陷入虚无感中。快马加鞭的一口气看到最后,结局还是让我意外了,虽然整个行文不温不火,书中人物也没有大悲大喜,但我竟然替他感到悲伤和惋惜,并始终觉得意犹未尽,难道就这样啦?既不留在世界尽头,也不回到冷酷仙境,留着颗几近丧失的心和心爱的女孩归于森林深处(其实我的理解也还是近乎于世界尽头)?其实前文女孩母亲的结局暗示了这一点存在的可能性,只是我过分关注他是回归现实还是逃避现实而忽略了这一选择——怀着残缺的心另辟一片净土——也就是介于世界尽头和外部世界的森林开始永恒的生活,这叫忠于自己负责到底?因为这个世界都是自己一手搭建?这算勇敢吗?让影子独自去承担外部世界的凶险,这是救赎吗?影子不死心不失,还可以在余下的无尽的时间里,纯粹的生活在自己构筑的乌托邦里,探寻现实世界中未曾邂逅的真理。这当真是终极的理想归宿?可我却有点绝望。如果是我或许会选择回到现实世界,因为我太年轻,对这个世界并不那么了解,也不那么失望,还贪恋着俗世并且乐在其中。很难说等到像书中主人公那种年纪、拥有一些人生体验和阅历之后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另外,这里还让我想起《盗梦空间》里那个混淆现实和梦境并最终归于混沌的妻子,尽管是两码事。生而为人,究竟为何?如果人生重来一遍,你还会选择这样生活吗?这个年龄的我是基本不会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但到了某些时刻或许真的需要反省生活才能得以继续,人才能得以超脱痛苦和俗世尘埃。“只要有心,去哪儿都一无所失。”图书馆女孩的母亲说的这句话我很喜欢。我始终坚信只要不丧失自己的心,人生就是值得继续的,哪怕在去往世界尽头的路上。P.S.我喜欢的小说结尾的一段“祝你幸福。”影子说,“我喜欢你来着,即使除去是你影子这点。”“谢谢。”我说。 在水潭完全吞没影子之后,我仍然久久地凝视水面。水面未留一丝涟漪。水蓝得犹如独角兽的眼睛,且寂无声息。失去影子,使我觉得自己恍惚置身于世界的边缘。我再也无处可去,亦无处可归。此处是世界尽头,而世界尽头不通往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悄然止住脚步。 我转身离开水潭,冒雪向西山冈行进。西山冈的另一边应有镇子,有河流,有她和手风琴在图书馆等我归去。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惟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最难下手的书评

动手写这篇书评之前,我对着电脑屏幕思考了很久,这也许是我写得最艰难的一篇书评了,因为无从下手。这本小说说它是科幻小说吧,却又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说它是现实小说吧,却在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里很难找到现实中对应的场景,村上硬生生地造出两个世界来。有书评说冷酷仙境就是日本的东京,但是我认为那至少是几十年以后的东京,无声平稳的电梯,消音技术的发展都将成为可能。在这本书中,村上的描写功力尽显。要让读者接受一个完全来自于作者想象的世界并非易事,村上的描写让我觉得世界尽头真的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而且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跟着在脑中画出世界尽头的地图,有了地图,更能作证那是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世界尽头是色彩丰富的世界,有白雪皑皑,有金黄独角兽,有绿树青山,还有黑暗图书馆中温暖的灯光,而冷酷仙境只有一种冷冰冰的色调。即使冷酷仙境是真实的有生命延续的世界,但是还是抵不住世界尽头的向往,即使那里没有心没有感情,这样便少了冲突和纠纷,人在那里将得到一份别样的宁静。在世界尽头永生也并非一件绝望的事情。说实话,只看了一遍这本书的我想写书评却只写出了这么简简单单的几行字,这本书是值得再次阅读的书,也许再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瑰丽的幻想和牛仔的歌声

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小熊就是从这本书里面知道的。村上的书里面经常会出现歌手和歌曲的名字,好像森林里的披头士……温柔的女图书管理员,胖胖的会功夫的粉衣小妞儿(有些绿子的风采)雨打车窗的声音……独角兽……在神秘的幻境之旅中,你会和主人公一样发现爱和珍惜爱……因为有爱在心中,所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不懂爱的人看时可能会很费解吧,吼吼。

来自田原BLOG的村上评论

这次回北京的途中看的村上春树的《东京奇谈录》,名字叫奇谈,其实讲的是一些平淡中透着些许巧合、奇遇的故事,和鬼神灵异无关,反而是在说命运的错位和不可避免。但我看着看着就困了,倒头睡了一会儿再起来看,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故事而已。也许是因为虽然没读完文字就能够体会到作者想通过文字道出的那种感叹,也按照对于作者几座屏的了解预感到了会在字体行间得到的感触和暗示,所以不自觉地放松了阅读的状态。村上春树怎么说都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家伙,喜欢美食、女人和爵士乐,懂得生活也懂得文学,对西方文化颇有研究,也有着东方文化的根基,百分之百的小资产阶级范例。但是他也有一个比别人好用的大脑,能够写出各种直接的和变向的甜言蜜语迷惑广大读者,也能想出复杂精致而且不乏漂游离奇的故事。他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对于文字的期待。我喜欢《拧发条鸟编年史》,《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当然还有《寻羊冒险记》以及《象的失踪》里面的很多短篇,外加上《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和〈遇见百分百女孩〉过于泛滥,所以持有保留意见。〈天黑之后〉不太满意,可能翻译也有一定的原因,我觉得很潦草也没有亮点。多么多产的一个作家啊,没有理由说他不好,只是要看喜不喜欢了。去年回武汉的时候,我在懒散的阳光下收拾书柜,发出了原来的〈奇鸟形状录〉(也就是〈拧发条鸟编年史〉)。我想起来那是初中时的一个同桌送给我的,一个戴眼镜衷情漫画的女孩。当时我在和另一个同学谈论〈挪威的森林〉,谈论这本书的好和不好,谈论它如此泛滥,谈论它和白领的关系。我的眼睛同桌忍不住加入了谈话,她说她有一本厚厚的〈奇鸟形状录〉,看不懂。第二天,这个可爱的同桌不辞辛劳地从家里背来了厚厚的一本〈奇鸟形状录〉送给了我,说反正也看不懂,送给你算了。当时为了方便在上课时看,我把那本跟字典差不多厚的书切成了三份,分别用淡绿色的纸做好封面。当时正流行印花的透明胶(以及印花的创口贴),我便又用那样的透明胶加固了一下边角。因为不小心撕碎了中间一册的最后一面,我还细心操写了一遍被损坏的文字,黑色的圆珠笔写在淡绿色的包书纸上,那些文字是关于游泳池和光影。那天下午我又重读了一次〈奇鸟形状录〉,不仅在读文字,还在读自己当时的状态。〈云上的日子〉里面,一个人站在山上画画,他说:“临摹并不只是临摹画本身,还是在临摹画家的姿态。”这个翻译不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想对我来说便是:重做一件事情,做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且接着事情变成当时的自己或者别人,如果有可能......

我最喜欢的一部村上

情节那叫一个曲折场景那叫一个离奇寓意那叫一个深远结局那叫一个感人风格那叫一个独特……ps.我怎么觉得《挪威的森林》反而是最不好看最不村上的一部?

第一本村上的书

这是我看村上的第一本书,然后就喜欢上了村上的故事。一开始觉得很魔幻,飘飘渺渺的,后面越读越觉得是奇幻而且有趣,无论是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是现实也是非现实的生活。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结局,惊讶溢于言表,感动隐藏在心底,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

感想

人或许就是生活在两个空间里。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意识。活在现实里总是辛苦的,柴米油盐,数不尽的琐事费劲脑力。在意识里的世界是天马行空的,连重力都能甩掉。但是正如像小说里一样,在意识的幻想世界里,人是离开影子失去心的,而现实需要用心来过,才苦。小说写了那么多,铺垫了那么多,最后只是配角,主人公惊醒动魄的穿越地洞,最后只为发现自己构建的世界镜头。一篇世界尽头,一篇冷酷仙境,刚读的时候摸不着头脑,但渐渐的越来越多的线索将两个世界交集起来。

一个世界漩涡里的孤独禅者

面对这么差的的版本,又被水弄得褶皱不堪,却依然能看的如此入迷的也只有村上的书了。好了,不提版本的事了。其实,这本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其他评论所说的“神奇的变形,超绝的想象,荒诞的情节,严肃的主题”。而是村上主人公一贯的性格和遭遇。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总是一个藏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三十来岁,离婚,自己一个人过,偶尔的也会和女孩上床,自己没什么追求,什么事都是无所谓的态度,随遇而安。生活却很细致,讲究,吃什么、穿什么都有自己的原则,喜欢喝酒,却不怎么吸烟,喜欢看书,听五六十年代的老歌。怎么看都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然而他却总是能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因他的特殊性和无知,情节就显得扑朔迷离。 每次到这我都会自恋的认为,也许,我也有某种使命,总有一天我会去完成。村上用这种方式给我们一种希望。也用“我”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享受孤独。这只是我的理解,村上并没有想给你这样的一个圆满。在最后的时刻我几乎已经认定了“我”会从世界尽头逃离,影子是“我”的心,亦是“我”的欲望,但最后却选择了留下,冷酷仙境里的“我”也永的“睡”去。村上最后还是选择了逃离现实,在一个由心创造的无心世界里生活。属于自我世界的乌托邦。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感想

抱歉此文题目有点倒饭……最近看到了经历了很多事情,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应该是在电影里或者书里看到过,但是总是想不起。为了怕以后看的书和电影都流失掉,我决定开始简简单单写一些观后感,不求深刻,权作记录。这本书是王美女在高一的时候推荐给我的,要不就是高二,忘记了。她很积极地把书借给我,怀着一种推荐者共有的急切心情,难得她也会这样……但是我辜负了她,书一放就是几年,孔子说书非借不能读,这句话对于我这种死皮来说完全不适用。好不容易开了几次头,但是都没有看下去。所以我很相信机缘这种东西。你没有看它的机缘的时候,它在你枕头边摆一辈子你都不会翻开它;有机缘的时候,你一打开就不会停下。这本书终于在这个长长的夏日翻身了。好了进入正题。首先要承认,能力实在有限,很多东西都没有看明白。特别是关于那些科技原理的解释,几乎是整段整段跳过。但是它还是留下了印记。比如,我特别喜欢世界尽头那种淡得几乎透明的气氛,每个人都没有什么情绪起伏,整个镇子就在静静的雪里静静地睡着,特别是村上对独角兽的描写,写它们的脚步在雪上摩擦过的细碎的声响,妈的,真是惊为天人啊!!我很喜欢影子说的话,大概就是说善与恶、完美与不完美都是相对存在的,如果一个地方太有秩序了,太善良了,没有人会想要作恶,那这个地方的善也就没有了参照系,被架空。我就想到了现在社会上一些很恶俗的人,很恶俗的歌,很恶俗的事情,突然觉得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他/她/它们,因为我们就是通过表达对这些恶俗的厌恶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的,而且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还很有信心,觉得它们都很有水平……如果没有了这些,世界完全美好,说不定也就少了很多有意思的经历吧?所以我就问自己,我会生活在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我会生活在镇上还是在森林里。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冷酷仙境其实没什么不好的,但是不够特别;镇子很安静,一切美好,有吃有住有男朋友,但是没有情绪,那不是等于把我杀了吗;森林里很自由,有心有情绪,可以随便爆粗什么的,但是条件太恶劣了。而且只要选择了世界尽头,就意味着永生。古代那么多人都在追求长生不来,我倒是觉得人要是真的长生不老的话,并不是一定就可以活得更好。世界上一切的哲学命题,一切的逻辑推理,这个世界的建构方式,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真的有一个地方可以永生,那么它的运行规则肯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比起让一个人死去,也许让一个人永生会是更大的惩罚,和时间一样老,一切都知道,那会多么痛苦啊。情侣们经常说,我们要永远在一起,有来生也还要在一起,呸,典型的没有经过critical thinking,能够这样说,能够把这种誓言当做爱的表达,恰恰就是因为地球人都知道,没有人可以永生。再来说说“我”。主人公这种人也算个奇迹了,活得如此之淡(王美女你不要太淡了哦,好吓人哦)。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过脾气,知道自己只有几个小时可以活的时候还如此淡定。我发现村上的小说很喜欢把他自己对音乐的偏好什么的加进去,真的是很喜欢这一点。看得出来此翁阅歌无数,听歌都听得那么有造诣。我当时就想,以后我听歌也要有系统地认真地听,要听出点名堂来,想到《独唱团》里石康的文章给我的启示:做事情就要做好,不一定是为了争个名次,而是作为一个人,既然可以小小改进做得更好,为什么要懒着庸碌下去呢?还有一点我很喜欢的,就是村上的作品对性的那种随意态度。我阿姨的亲戚是一个诗人,真正的拿了大奖的诗人哦,每次见面了就喜欢讲黄色笑话,我小时候特别看不惯他,觉得他污蔑了文人的身份,有辱文格。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当时的我还真是一个纯洁帝啊。文人嘛,就应该嬉笑怒骂信手拈来,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这个才是真性情,纯洁帝请靠边。但是我还是有点震惊,难道男生想到性这个主题的频率真的那么高?任何一点点线索都可以让主人公想到性,男生都是这样的吗?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小说不如散文,信息量少得多,而且整本书就那么几个主题,看起来花时间,性价比不高。但是现在又觉得看书的目的不在于你要让自己知道哪些哪些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感觉充实。我对充实的定义就是,看到一件事物,不论种类大小,都能在心里想到另外的东西,所谓联想,当然是联想到一些稍微有点水平的东西,比如看到一个宫殿,想到这个宫殿的历史……是不是有点怪呢?这种联想不需要讲出来,只要自己知道就行,有必要可以交流,总之,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是充实的,这种感觉就很幸福。目前我看书就是因为这个了~好了,就这样草草结束吧。读后感还会继续写下去。

羡慕

很羡慕你们这些喜欢看长篇小说的人,上一次看长篇还是大二,静静的顿河,之后就没兴趣看了,现在感觉很恐怖

初窥村上春树的世界

此前仅读过一本介绍村上春树的书籍,从中让我对这个一直如雷贯耳却未曾见识过的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实说,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实乃机缘巧合的产物,并非原先所中意。然则,我还是深深折服于他的功力之下。这部小说最震撼我的并非其精密的构思与厚重的感悟,而是文字中无不流淌出来的自然琐碎的生活气息。书中现实的“我”爱喝酒,爱听老爵士乐,爱看过时的名著,爱做菜。村上春树往往把这些细枝末节刻画的细致入微,让我不无向往地疑惑道:究竟怎样一个人能将生活刻画地如此细碎真实?细到深处仿若我怀疑自己这么多年是否如行尸走肉般过活。是要由这般细心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般小说,但也需要像我这般无聊的人才能这般津津有味地欣赏其“啰嗦”的生活吧?当然,除此之外也是有很多东西值得一提。其一是想象力。始读我觉得这可能是两个世界螺旋式缠绕的故事,渐读又渐明两个世界独立平行发展,临终却又在遥不可见的世界尽头交错。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可是村上春树就是有能力把它写的神秘莫测引人入胜。另一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我觉得这部小说的中心应是对自我意识、存在等抽象哲理的思考。村上春树并不单纯明了地去辩述,而将其融入两个世界的“我”中。冷酷仙境里无可奈何只能颓自接受命运的“我”;世界尽头里迷惘无措终又相信存在意义的“我”。两人似乎都已得到了答案,却又不知道答案正确与否。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大约是:充满生活气息而啰里啰嗦的假科幻哲理性小说。(第一次写书评,写完后看看大神们的,发现他们的思虑都好深刻哦。。。不过还是决定发出来,希望以后能向大家多学习学习)

这里无所不有,却又一无所有

终于断断续续的把这本书看完了呼,怎么说呢,感觉和以前看的《寻羊》《且听风吟》《挪威森林》《舞舞舞》好像也都不太一样一直以为故事的最后,我会和影子一起逃离世界尽头,回到现实,和图书馆的女孩在一起。觉得这是个很伤感的故事。无所不有,却又一无所有。故事中的我,浑浑噩噩的度过了35年,没什么牵挂,也没什么追求的生活着。可是终于在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的时候,终于遇到了自己中意的女孩的时候,却要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了……有时候就好像现在的生活,我觉得我一无所有,觉得世界给予我的一无所有。却不知道,原来世界早已准备了许多,只是我从未发觉……故事里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那个粉红色女郎了……(奇怪为什么要管17岁的少女叫女郎,而已经结过婚的,年纪也不小的图书馆女人叫女孩……)她的生活有什么呢?奇奇怪怪的博士爷爷,给她各种各样奇怪的任务,她也是好像除了爷爷以及爷爷的事业一无所有的人。如果现实生活真的只剩23小时……不知道我会做什么?

读《世》

《世》是近半年来唯一一口气读完的长篇小说。我的精神不大容易集中,所以常常读书,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时不能一次读超过100页,否则就会觉得厌倦。于是我读书喜欢许多本一起,每次挑选和上一次不一样风格的书。《世》之所以没让我产生此种感觉,可能因为这本小说里平行的两个世界,就像两个不一样的故事,每个故事读一小片段就跳去另一个,于是读书的审美疲劳副作用就消失了。最近看完杨德昌的《一一》,觉得生活于我们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不停地重复推石头-> 石头滚下->推石头的过程,开始理解存在主义者为何觉得生活是痛苦和荒谬的。 如何减轻这种痛苦和荒谬有很多方法,关键点在于需打断重复的生活。人们热爱旅游和读书,因为这两种方式提供我们打断重复生活的方法。而读书我又尤其钟爱《世》这种类型的:作者创造的世界和现实极不一样,但又不至于太脱离现实;此类书最易让我们抽离现实世界而沉浸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去。我觉得村上写《世》的时候一定也很开心,因为有事没事就可以跑到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去各种YY,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不停穿梭。关于小说唯一觉得不妥的是主人公留在无限时间的世界尽头真的好么,永生是太可怖的一件事情,他在森林中度过几百年相同生活后会疯掉么?希望那个时候影子还活着,他们还能回到真正生存的世界,有“尽头”的空间和时间。

死去也许是更为理想的结果

这部小说观后最大感受不是奇幻,而是难过,你不会觉得故事荒诞,你会觉得这就是现实。我们其实就生活在“冷酷仙境”中,内心同时编织着一个理想的“世界尽头”。令人难过的是精心钩织的“世界尽头”其实经不起推敲。世界尽头不能有心,也没有影子。“我们什么也不想,一路通过而已。既不年老,也不死去。”这句看似平静的话,此时却让我毛骨悚然,第一次觉得永生的可怕。没有心才能没有欲望、没有怨恨,也就没有快乐幸福和爱情。男主即想要世界尽头的无风无浪的生活,又不愿意失去心,最终选择了放弃影子,带着心进入“世界尽头”的“森林”艰难的永生。这其实是夹在两个世界中的第三世界。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真的不存在吗?静谧安详和死寂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个念头的突然闪现,使我迷惑。一切你所追求的和你所逃避的,注定相生相克,就像光和影、阴和阳。这些模糊的想法好像点中了我的死穴。好想再看一遍,以看的更清楚,但又不愿意重新经历那种难过的情绪,于是把这本黑魔法书暂时放在离我远一点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击中我的要害?是意识到一直追求的静谧安详或许是条死胡同?亦或发现一直极力掩饰的生命真相或许就是“绝望”,永生并不见得美好,死去也许是更为理想的结果,想到这,心情多少开朗起来。

推荐赖明珠的译本

一直感觉赖氏译本要比林少华的要好。      怎么说呢?      首先,就是这个“冷酷异境”要比“冷酷仙境”要好,“异境”毕竟和“仙境”有所不同,“异境”的称谓更有一种现代性小说惯常的“局外人”意味在,书中的这个地方也根本不是什么“仙境”,本身就是个异于常态的诡秘地方;而林氏的“仙境”给人的感觉则像是童话,可能译者受到《艾丽斯漫游仙境》的影响过多?再说这“冷酷”和“仙境”的搭配也让人感觉别扭。      赖的翻译读来总觉得日本味更浓,一些西方乐队等流行名词的翻译更准确传神;林的译本过于平实了,没能翻译出村上文字中的那种飘忽感、模糊感。      很多微妙的感觉,不易言传。http://douban.com/subject/1337293/

触心文字选摘

1. 环绕钟塔和小镇的围墙,河边排列的建筑物,以及呈锯齿状的北尾根山脉,无不被入夜时分那淡淡的夜色染成一派蔚蓝。不久,四下彻底黑暗下来,河边路的一排街灯开始闪出光亮。2. 仍然带有寒意的春风摇曳着河中沙洲的柳枝,直刺刺泻下的月光为脚下的卵石路镀上一层闪亮的银辉。空气湿润润沉甸甸地在地面往来徘徊。3. 就是说,首先具有作为整体混沌状态的意识,而其中有个如同梅干核那样的集约混沌状态的意识核。人是否应该明确知道自己的意识核?4. 所以种类的理论分析,都好比短小的针尖切西瓜。他们可以在表皮划出痕迹,但永远无法触及瓜瓢。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将瓜皮和瓜瓢利索地分离开来。当然,世上也有光啃瓜皮而沾沾自喜的怪人。5. 屠格涅夫并司汤达式的夜色剩下的威士忌未能进入我的胃袋,而像俄尔普斯一样统统顺着下水道流入地下的虚无,流入夜鬼横行无忌的世界。新的纠纷让新的绝望感来迎接。6. 我有心她没心,所以无论我怎样爱她都毫无所得。不久你的心也将消失。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7. 感情有很多侧面都不明确。对自己的怜悯,对他人的愠怒;对他人的怜悯,对自己的愠怒——凡此种种,都是疲劳。8. 这里绵亘着看不见的风景,流淌着听不见的音乐,低吟着理解不了的话语。它时而突然跃上顶峰,时而急剧沉入黑谷。一个断片同另一断片之间不存在任何共通之处。9. 穿过桥南岸零零星星的人家,路右侧映入眼帘的便只有农田了,石子路也随之变成了狭窄的泥路。田垄之间,几道冻结发白的积雪如搔伤遗痕似的存留下来。左边河岸排列着柳树,柔软的枝条依依垂向河面。小鸟落在弱不禁风的枝上,为保持平衡而摇动了几次树枝,终于改变主意,往别的地方飞去。阳光淡淡的,轻柔而和煦。10. 相比之下,现在这个世界无非徒具其表的幻境而已。11. 我不能抛弃心,我想。无论它有多么沉重,有时是多么黑暗,但它还是可以时而像鸟一样在风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我甚至可以使自己的心潜入这小小手风琴的声音之中。12. 镇子的完全性建立在心的丧失这一基础上。只有使心丧失,才能将各自的存在纳入被无限延长的时间之中,也惟其如此,人才不会衰老,不会死亡。13. 你说这镇子上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这固然可亲可佩,若有力气,我也想为之鼓掌。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欲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自然。14. 既无意义,又无归宿。但无所谓,因为谁也不需要什么意义,更不想找什么归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分别挖着纯粹的坑。没有目的的行为,没有进步的努力,没有方向的行走——你不认为这样很好?谁也不伤害谁,谁也不受谁伤害;谁也不追赶谁,谁也不被谁追赶。没有胜利,没有失败。15. 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一般静静沉积在心底。所谓公正性,不外乎仅仅适用于极其有限世界的一个概念。16.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安静平和的世界尽头。而,消失的地平线的“我”,选择了现实。那么,我会选择哪个?

我最爱的小说

本来就想做标题党的,结果豆瓣不允许。那好,我随便写几句。我自己就是个思维跳脱没什么定势的人。喜欢听的音乐是大起大落极静极澡的后摇,喜欢看悬疑惊险的电影。所以我看书,也喜欢看荒诞的,莫名其妙的。冷酷仙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村上的作品气氛很吸引人

村上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类似的性格特点,有点倔强,不过又对社会有所屈服,很像一个沉默寡言的叛逆小孩,表面上与周围融洽相处,实际上内心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们能够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可是又总是在崩溃的边缘挣扎,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世外桃源,哪知这种世界只是雨中的幻影。村上描绘的世界总给我一种雨中的雾蒙蒙的感觉,想起他描绘的世界,我总会想起下雨天的晚上,下水道里的热气在冰冷的街道上翻滚的场景,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切却都很模糊。也许这正是他作品希望传达的意思吧--谁都看得到,谁又真的看懂了呢?也许只有相似心境的人吧。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花了两三天时间,就把这本四百多页的小说看完了。好久没有这么酣畅地看书了——好像还是大学里的事。不仅故事吸引着我,还有别的东西,村上春树……说不清了吧!当我发现这本书甚至早在《挪威的森林》之前就出版的时候,不禁有点意外。而且想要就此书发表评论的念头也就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因为一定有很多人在我之前就已经评头论足,咀嚼消化,并且盖棺定论了。我仿佛是在嚼别人吃过的馍,没味。有时候真的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生活根本上是无意义的,只是重复许多人的生活样式和习惯片断,或者将老掉牙的思想反刍不已,尤其是在看《20世纪思想史》的时候,更是如此,我想再进一步,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是何其难,所有我想到的,没想到的,深藏于我内心的或业已成形的想法和创造,全都被别人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说完了。我想追赶他们的脚步都困难。何谈创造!其实《圣经》中早就说过:太阳底下无新事。岂非醒世恒言?果真如此,我觉得人类真的已经走到了绝处,哲学家已经无话可说,物理学家面对他们发现的不可测的世界惊叹而无奈,所有发明家和空想家都发现其实自己创造的东西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幸福,而心理学家的努力又多少带有亡羊补牢的匆忙和无力补天的遗憾。所谓的现代文明不过是广大的宇宙荒漠中一缕可有可无的云丝,精神即使走到了边界,也还是逃不出这可疑的存在。这本书,我打心眼里喜欢。只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着迷。——世界尽头——冷酷仙境——全都和我所在的现实没有关系,非常孤独。我更喜欢世界尽头。那个寂寥冷清的小镇,周围浓郁的森林,和无懈可击的高墙,淡彩水墨般的人物,荒凉的冬季,还有神秘的独角兽。这里没有生和死,没有喜和忧,最重要的是没有影子,没有心。生活在镇子中的人们对此安之若素,他们没有所谓的个性和自我,没有使任何人和任何人区分的那种本质,他们永远不离开这个镇子,也永远不怀疑自己的生活。只有影子一个一个死去,只有独角兽吸去人们每天生成的心,并随着它们的自然死去而变成“古梦”保存在它们雪白的头骨中。这个镇子是天堂,天堂也许就是如此。可是我不喜欢那个结局,最后“我”放弃了与“我”的影子逃离这个镇子的机会,而是选择了留下。留下,而带着某种残留的心,带着不完整的本质,留在荒芜的森林中,既不属于小镇,也不属于现实。这就好像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然后他下决心永远做一只蝴蝶。作为肉体的“我”固然会消亡,可是精神上,“我”却无生无死,永远在世界尽头延续着自己。时间只是肉体的属性,属于心的,精神却可以永恒。最后,“我”留在了世界尽头,而另一个世界——即冷酷仙境中的“我”,却在鲍勃 迪伦的“骤雨”中昏然睡去。合上了书,失落的感到,我所寻找的某种答案不可能得到解答。而自己的心里是否也有一个天堂,也有一个永恒,是否可以在那里永远存在,我不知道,只是觉得更加寂寞。但是反过来想想,要是他回来,又会怎样呢?无非是带着世界尽头的回忆在冷酷的现实中行尸走肉地生活——如我一般。世界到底是什么,以至于我如此忠诚地活着,安然接受一切?人生到底是什么,莫非只是自我虚构的一个剧情?

比天堂更近,比虚无更远

说来奇怪,在最近正被“死亡”所震慑所吸引的时刻,上天给了我这本书。温暖的地铁中,合上书的扉页站起来,忽然摸到了大衣口袋里的曲别针,我开心地笑起来。就在前天晚上我偶然发现口袋里还带着曲别针时,对爱人说,你看,这就是我是个办事员的象征,说完,我俩也开心地笑起来。但是,如果都不是呢。我每天都要从地铁入口处买一份报纸,每天早上换乘十号线的时候都需要等三趟车才能上去,每天都会对路边发传单的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男孩微笑着摇摇头,这时,我是我的工作。我每天下班要先把耳机带上,每天都要找一个人不多也不少的地铁门等候,每天都要向还没完成工作的发传单的小男孩再次摇摇头,这时,我是我的虚空。从外面回到家,脱掉鞋,脱下那象征着自身的符号性的衣服,世界好像只剩下了自己,这时方才想到,是代表自己的衣服更像自己,还是自己本人更像自己?这本书里最让我动容的是这样一句话:“买罢指甲刀,我回到车上边听《勃兰登堡协奏曲》边等她,并思索碟中的螺丝钉何以显得喜气洋洋。很可能因为螺丝钉已不再是起泡器的一部分而重新恢复了自己作为螺丝钉的独立性所使然,或者是因为主人提供了白色碟子这一堪称破格的漂亮居所也未可知。”读到这里,我以为我才明白了村上春树的所指。冷酷仙境中的“我”被迫要离开这个世界,到他自己在头脑中构建的“世界尽头”生活,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的终极目的;世界尽头中的“我”最后决定留在围墙内度过无穷尽的一生,为的也是承担自己所造世界中的全部责任,成为纯粹的“我”。全书最后,即将走进世界尽头的“我”的感受被描述得太像走向死亡的过程,想着最近几天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祝福每一个能想起的可爱的人,然后在想象中的细雨中睡着。——“虽曾一度失落,但决未受损。” 那个属于世界尽头的所在,似乎比天堂更近,比虚无更远。

看了2遍才懂的故事

第一遍真是没看懂,直到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是同时生活在“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的啊!世界尽头其实就是“我”的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平行发展的,最后陷入昏迷也是我自己选择的,我自愿的选择了留在世界尽头,所以现实世界中的我就永久的进入了“死”。这本书真的很难写一些简介之类的东西,是我认为村上最好的一本书。

想起我的大学

这是我大学时代半夜睡不着的时候阅读的一本书,故事里讲说在黑暗里行走的那一段,仿佛很长很长,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到达世界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冷酷的,就好像某人死了的现实是冷酷的。MAY YOU REST IN PEACE。

世界与自我之间的距离

“这不是死,是永恒的生。在那边,你可以成为你自身。相比之下,现在这个世界无非徒具其表的幻景而已,人们的大多数行动,都是以自己仍将生存下去这一点为前提的。倘若去掉这一前提,便所剩无几。”村上真是一个纯粹喜好孤独的人呐!现实世界中因为有失望才有希望,因为有悲痛才有欢喜,因为有失败才有成功,因为有冷漠才有爱…说到底,这个世界因为有对黑暗的恐惧,才生出对光明的期盼。所谓生命,不都是周围的世界在一颗心上勾勒出一副不完全的画么。有了心便有了记忆,有了记忆便有了一切。苦痛也好,欢快也罢,都是周遭世界对我的期待给出的回响。当无心去期待什么,独角兽便出现,蚕食记忆,人自然从世界尽头跨越到了大雪纷飞的冷酷仙境。无心者才能痛痛快快做自己。冷酷仙境——那里,生活虽说简朴,但并不缺什么,而且人人平等。没有人蜚短流长,更不争夺什么。劳动归劳动,倒也能乐在其中,那是百分之百的劳动,纯粹的为了劳动而劳动。不受制于人,不勉强自己,不羡慕他人,既无忧伤,也没有烦恼冷酷仙境,虽说那女孩无心,而我却不知觉的爱上了她。而她也终于在我读梦时渐渐感受到独立的自我(即便记忆被众多独角兽蚕食)。终于“我”割舍不下的并非现实世界带给我过山车一般苦辣酸甜的人生体验,而是真真切切的自我和百分之百的爱,只有在这么一个完完全全的镇子上才有的纯粹且彻头彻尾的爱。

你是否愿意没有心地生活

读村上的书让我很累。刚刚读完的那天,走在路上,自己都感觉世界不够真实。其实想想世界尽头并不算太坏,安静,平和,有温和并且关心自己的图书馆女孩,有沉默着的独角兽,除了冬季严寒得可怕,大多数时候景色美丽,气候怡人,除了,这里没有心,没有情感,没有目的。想想也是,如果这个世界尽头一无是处,“我”又怎么会在头脑在建立起它,而且最终留在了那里。影子不是给我指了一条回到现实世界的路么?而这现实世界呢?“我”在莫名其妙的争斗中做着至关重要的棋子,却完全没有可以选择的。做些奇怪的工作,甚至脑子里也有相当一块不归自己管辖。别人可以突然闯进来就把家里砸得一塌糊涂。做一份工作都可以做得意识消失。看起来这世界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留恋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天里,“我”也只是会为这世间的种种细节而感慨:这一生怎么就等于0了呢?所想做的也就只是大吃一顿,享受一点最好的欢娱吧。不知道等意识消失之后在冷酷仙境之中的“我”的残余和世界会怎么样,大概争斗还是继续的,胖女孩和图书馆女孩会有那么一点点怀念“我”,也可能慢慢就忘记了。毕竟欢娱过后,所要做的只是两相忘怀而已。若这书中的“我”的境地摆在现实选择之中,我们会如何选择呢?你是否值得放弃内心的快乐和爱,来避免痛苦和恨?平静,祥和,安宁到波澜不惊,到百无一用。这是否是值得珍惜的世界呢?或者也许这也无所谓,没有心的时候,珍惜也都已经是不存在的情感了。大概通常我们都舍不得,舍不得那些真诚的眼神,热烈的话语,欢笑甚至泪水。可如果被现实世界伤透了的时候呢?是否还会有持续的希望,愿意继续忍受下去,即使痛苦至少我们还有心。读完的时候,被书中天马行空的想像压得喘不过气。静坐着感觉,心还在,宁可是在这样争斗不休的地面,夜鬼横行的地下,也不要遁逃去与世隔绝的尽头。哪怕,那里有金色皮毛的独角兽,在草地上迎着风,任金毛连成一片海洋。

魔幻之作

很喜欢。仔细看年代,1980年左右,那时候的日本,也是在战后,经济持续增长了30年,而这个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变化太快,人的心,又被蛊惑、又有疑虑。和现在的中国一样,所以我才觉得那种心情如此贴近我的心吧。发现村上非常喜欢高科技,还专门写过关于E.T.的文章。我也喜欢,喜欢高科技带来的高速进步,虽然有点眩晕。不过,这本书最后的结局,却是宿命的,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世界的尽头,却是另一个世界的永生世界。“我”没有选择,虽然看起来是自己选择的。从这点来讲,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关于永恒、关于自我、关于选择、所有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还是无从解决。最后,可能还是要回归到宗教上去。所以理解了,那些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杨晓凯,为什么会在生命的尾声去皈依宗教,为什么杨晓凯说,对宗教,就是信就信了。

蒙太奇式的手法

这本书第一次听到,是好友推荐,当时高三。大一时无意碰见,买上,翻开,发现无法读下去,束之高阁。大二收拾宿舍,箱底看见,继续翻开,停在了一年前留下书签的那一页。最后到了大四,闲来无聊,就读,一发不可收拾,两天读完。除了故事情节等等这些村上被人称赞的很多的部分外本人觉得最称道的是两条线的手法,就像《太阳照常升起》,各自独立,又似乎有联系。

尽头未必冷酷

我最喜欢的村上作品。只是单纯的阅读而不去计较结局。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唯一一次。以至于,此后我只读了他一部作品,一则当时有人在替我读他的其他的小说,一则我不想看到没有那么好的小说。

村上春树的小说

村上春树的小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1、如他自己所言,一般写的都是年龄在20多岁到30多岁的男人的故事,他们大多居住在东京等大城市,从事专业性工作或者失业,从社会角度看来,决不是评价高的人,或者莫如说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地方生活的人们。可是他们自成一统,有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保有一贯性,也能根据情况让自己成为强者。2、村上的小说惯用两个故事穿插着写,起初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故事,但却在某一点开始有交集,最终汇成同一条线。3、村上的小说中充满了生活的小细节,那些为大家所熟悉的感受他会不厌其烦地用文字细腻地刻画出来。看似随意的走笔,往往会埋下不经意的伏笔。从这个角度看,《挪威的森林》之所以会成为他的代表作,是因为这部作品不同于其他后来的作品,有一种天成的感觉,但却不失村上的特点。4.村上的作品为小部分人喜欢,也只能为小部分人喜欢,这是由作品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其小说主人公的价值观所决定,他们都有一种逃离主流的态度。而近年其作品愈来愈受欢迎,也是因为竞争愈来愈大的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逃离,在逃离的过程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把握,而他的作品给了我们逃离的正当理由,让我们如此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逃离,甚至以此为傲!

《世》35岁的所有写照

看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总会联想起他的另一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写作手法相似:以两个平行故事为线索,看似不相干的两个故事实则有着非常微妙、紧要的联系,走到小说末尾,它们终于结合起来,当然,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村上春树思维相当开阔,他漫不经心地陈列出一系列琐事,特别是静物。我想一个如此依赖客观事物的男人,内心应该极度强调存在感。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他的不彻底。他的小说,结尾永远不会让人满意,因为在缓慢有序的行进中,我们会在一瞬间被他带入高潮,不露声色的沉稳也会在那一瞬间瓦解,内心翻滚汹涌着一生走过来的全部悲哀,恨不能放声大哭大喊,以期“公正”。正因为我们曾豁然开朗,曾被他引领达到过高峰,所以无所谓接下来的发展,结局是什么从来就不重要。35岁的他,迷茫、坚定、懊悔、满足、充斥、空洞,似乎都能理解。他所有作品中,本人最喜欢这一部。

脑内脑外

一直很喜欢村上的书。平实的比喻句却很生动地描绘出场面。他的书很有临场感。这本书初读有些闷。在电梯中缓缓上升,左手和右手数着硬币,左脑和右脑同时运转。但是内容也像电梯一样,慢慢的升起。越读越深入,越来越陷入。脑内和脑外的世界。一个是苦苦的挣扎一个是漫长的找寻如果 我的影子和我分离我会 和他一起逃离么》?

你可懂得什么是心?

你可懂得什么是心?不久你的心也将消失。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你想必喜欢她,她也可能喜欢你。你若有意,那便是你的,谁都没有办法夺走。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人上了年纪,无可挽回的事情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年龄一大,相信的东西就越来越少!找出我的心,而我心在何处?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心的人不过是行走的幻影....

挣扎各有面目,绝望则殊途同归。

日本人惯用这样的伎俩。无论是日本文学还是日本的电影,都会基定一种情绪,然后从每一个不易察觉的细枝末节里面渗透,由外而内360度无死角的铺展开去,最后形成一张网络,等你发觉到已经被带进来的时候,你已经在网的正中央,然后一个突如其来的动作,网从四面八方的收拢过来,基本上,观众的情绪已经被彻底的操控了。太宰治也好,三岛由纪夫也好,或者是川端康成、远藤周作及至更多更多的日本作家,都是操控情绪的高手。他们的作品,笔触细腻而情感丰沛,形象饱满而结构流畅,哪怕是写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也能勾起读者的同理心,而书中角色经历的一切和感受到的一切,也让局外的观众感同身受。至少,村上这一本书是到了这样的境界。《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我想自以为是的把它归类于奇幻小说。书中描写的两个世界,其实都是科幻世界(或者魔兽世界?)。在故事里面,冷酷仙境是现实世界,世界尽头是虚幻的世界。在最终找到合适的接洽点水乳交融之前,这两个世界完全平行存在。不一样的是,冷酷仙境的一切,包括环境描述,人物,事件,都显得那么冰冷无望,主角活生生的存在着,经历那么多紧迫的冒险,却带着一种万念俱灰的沮丧感。就像是当符号士跑到他家里,砸掉他一切东西,甚至在他肚子上扎了一刀,他的反应竟然是那样自然而然的接纳,没有丝毫的愤怒,没有激情,甚至都说不上是逆来顺受,一片死气沉沉。再到后来,已经确定自己被卷入这场无妄之灾以后,确认只剩下24小时生命以后,他去超市购物,去和图书馆的女孩子吃东西,心里也没有恐惧,没有不甘,甚至连怨责都没有。好像是一种波澜不惊的状态,我活着固然是好的,其实死了也没关系,多活几十年和几十个小时都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连万念俱灰这个词语也是不准确的,这个人一念都没有,何谈万念,一点情绪都没有,谈何具灰?这让我想起那句话:迷途深远,而冰凉,而悲观,而绝望。相反世界尽头让人觉得有生机一点。世界尽头是主角的意识虚构出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心,没有欲望,没有爱,没有希望也没有失落,由独角兽统治的一个阗静的、祥和的、完整的世界。看起来一切那么完满,可是想想如果自身存在于此,也会觉得毛骨悚然。而主人公也是如此。他在这个他制造出来的世界里,一直在挣扎,企图寻找真相策划逃离。好像这才是喜闻乐见的事情,一个人对外部的世界不满,于是想要去挣扎去反抗,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看得见一些明亮的东西。这才是世界向前发展的轨迹,正如我们高中读过的课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即使世界毁灭,也要活得壮烈。这唯一的一点生机,在故事的结局处,在主人公决定抛弃影子独自留在世界尽头的时候戛然而止。在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可是无论如何,在结局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自己被一个大铁锤狠狠的砸一下。所有的灯火都熄灭了,世界沉入黑暗深渊。两个世界,都一样让人觉得冰冷和无望。两个世界的同一个主人公,挣扎各有其面目,绝望则殊途同归。也许真相是从来都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庞大而设计精巧的谎言,亦步亦趋的找寻,却在触碰的那一刻全线崩盘。信念的毁灭也只在旦夕之间。他们告诉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最好的小说。可是我看村上看得少,无法全部摊开来置评。这种两条线平行的写法,确然被他操纵得驾轻就熟。而小说背后能够引发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探究反省,也确然是到达了某一个高度。据传村上对这种手法很满意,于是在后面的作品中被反复的运用,一直到《1Q84》——至少我所见的如此,他拉开三条线来写,已经有力不从心的意味。我们先假定这本书是他登峰造极之作吧,那么看起来,村上离诺贝尔还很远。他欠缺一些东西,我说不清楚。《世》如果归类于科幻,则严谨不够;若归类于奇幻,则大气不够,若纯粹只是一本天马行空的小说,则过于矫柔。他没有川端康成和远藤周作的谨慎和稳固,也不像太宰治能从最简单的事情里发觉出人性最深处的隐秘情绪。当然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畅销书小说家。因为对于不苛刻的读者来说,他已经把人们想从一本书里得到的认知毫无保留的抛了出来。朴树在前两年出过一首歌,用的名字叫《世界尽头》,里面有一句歌词是:哪有惊心动魄,哪有世界尽头。用这个态度来看村上这本书,不要苛求完满,不要希望他最终会拿诺贝尔文学奖。那么,这真是一本非常值得去读的好书。

虫蛀的黑洞

真正的世界尽头原来不是世界的尽头,冷酷的仙境才是。冷酷仙境就像是钱德勒的电影,一直都在用漠然的镜头拍摄,里面看不到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因为什么事物在里面都是一样的,但是你不会觉得阴冷,而是觉得有点点冷静,你觉得自己的世界倘若也是这般平静也好~在冷酷仙境里面,对自身的体验是滞后的,你觉得好像有点点不明所以的生疏,又觉得自己的感受因为某种钝化被放大。以那座极具特点的电梯开始就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主人公感觉自己的判断失去了参考的意义,自己觉得迷茫但是却不惶恐,但是在点硬币的时候出现的偏差,或许就是两套,不,是三套脑回路带来的一点点不方便吧?

关于世界的故事

张公子在知乎上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1Q84》一样,是村上春树的野心之作。对此,我不能同意更多。在我看来,野心之作不仅仅是描写小打小闹,小情小爱的故事,或者仅仅是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虽然这样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里层出不穷且不乏名篇——而是关于世界的故事。我们知道,关于世界的故事不外乎以下几种:一、现有的世界;二、可能的世界;三、想象中的世界。一、现有的世界。过去人们看不到世界的全貌,所以用想象去解读世界。天圆地方,世界尽头的大瀑布,巨大的乌龟驮着世界。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不同地区的人类对于世界都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包括世界的诞生、世界的形成、世界的结构、不同力量的制衡和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这些故事成为了神话和传说。二、可能的世界。随着人类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提升对世界的认识,解读世界的故事愈发一致,以至于最后变成了常识,出现在初级儿童读本上。这时候人们不满足了,想象便再一次成为写作的动力。我们开始改变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多半是物理原则),或者假定一些新的原则(多半也是物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世界,这些世界大部分基于人类的常识,只在少量条件上修改和增减,营造出新的世界。这些故事成为了科幻故事。三、想象中的世界。尽管并非每个人都玩得起物理规则,但是谁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时候新的世界出现了,它或者设定一些推动故事发展的规则,或者直接凌驾于物理规则和人类的认知。有时候它被人当做是童话,有时候它被人看作是玄幻、奇幻小说。有的作者是玩设定的,新的世界有新的语言文化和历史,比如魔戒、冰与火之歌等;有的作者则着力于对于哲学问题的探讨。村上的这部小说正是两者的交集:一方面,他设定出想象中的世界;另一方面,他试图在这些设定中加入对于人生的思考——当然,也融入了相当的典故和传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这部小说,会发现很多彩蛋。比如村上将世界尽头设置为一部电梯,穿行的洞穴间有奇异的妖怪,美丽洁白的独角兽……等等。在这段冒险中,你会发现日常物件的现代化成分逐渐被剥离,即科学的外衣被层层褪去,通过走廊、通道、山洞……渐渐变成魔法的世界,即和物理世界相悖的世界——围墙里的世界——冷酷仙境。我相信打动人心的并不是这些野心之下的复杂设定,而是村上试图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如他所讲述的所有故事:有缺陷的人在遇到其他的缺陷后,意识到缺陷,以告别的方式达成补完。日常的场景和真实的感受是作者通向读者的捷径,矛盾的心理活动和注定不能完美的结局是作者获取读者认可的捷径——这两个捷径就足以引发共鸣,令读者扼为叹惋;更别提那些美丽干净的文字和意向。

有点冷

这本书是第一本读的村上小说,是高中同学推荐挪威的森林,结果阴差阳错地这本书到了我手上...想到这本书,脑海总是浮现出充满积雪的阳光充足的冬天,就象世界尽头少有的那种冬天.有点冷,耳边不时传来脚踏积雪的"喳喳"声,但是周围空无一人...只是心里明白,人们都在远处,这里就是群山之谷...一种空旷的感觉,却又有点若即若离后来才发现,村上的主角都是生活在自己筑起的无形的薄膜后,算看得到,但又不通透,就象"我"的世界尽头

世界的尽头,止不住泪流

在又闷又热四处不透光的楼梯间找安全出口,感觉刚下咽的午饭的一瞬间鼓起勇气般层层外冒,我忍不住作呕。我知道这一刻,我只能和我的影子告别。尽管她高大无比,曾为我遮风挡雨。但狭小的安全出口只容肉身通过,影子这样的附加物只能留在人类世界。情况紧急,我不能有半点犹豫。在这样不透光的环境里,影子只是作为我脚掌下的存在,我感觉到她战战兢兢,被我踩在7厘米的高跟鞋下,任谁都喘息无力。来时的路,已被记忆封死。那些爱过的人,熟悉的面孔,通通阻碍不了前进的方向。此刻,我只能去往冷酷仙境。这是既定的方程式,这不是劫数。那里没有钢筋水泥,没有铜墙铁壁,只有高耸入云端的围墙围起来的独角兽的世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是我幻化的世界,是我心中的世界。我却已没有心,一如这围墙世界里的人们,没有心脏,便没有死亡。自由,孤独,桀骜,不驯,深沉,温柔,漂泊,永生,郭四娘说,我是一个站在风里的猎人。这不是《1Q84》的世界,没有什么终成眷侣;也不是《挪威的森林》,带着青春的巨大的迷惘。故事中35岁的男人,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不如让我也逃进自己的世界,忘掉前世今生。所以那里是冷酷仙境,所以这里没有永垂不朽。

只要有心,去什么地方都一无所失。

用某位朋友的原话来说就是抱着残缺的心在永恒中去追求完整。原书中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图书馆少女母亲曾说过:“只要有心,去什么地方都一无所失”更何况在这世界尽头里还有一位自己心爱的姑娘。值的一读的好书。

世界尽头,心中的仙境

很喜欢村上的书,自然地接受他的风格。其中最喜欢这本,尤其是世界尽头部分,如主人公一样,觉得那就是心底为自己保留的意识核。每当需要平静的时候就抓起来读上一段。。。坐在镇上的图书馆里,暖暖的炉子,昏黄的灯光,窗外的大雪,慢慢地发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文/苏城参考书目: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美)雷·布雷德伯利:《华氏451度》其实很多年前我就在世界尽头,至少内心是。可是身体在冷酷仙境。世界尽头雪落不止,小镇寂寒。高高围墙连飞鸟都没机会飞出。人们丧失记忆,没有感情地生存着,并且长生不老。影子被看门人切割,慢慢冻死。这样我再也没有记忆与情感。小说里就是这样的情景。主人公每日的工作就是读梦,释读独角兽头骨上古老记忆。照顾他的是一个女孩,在读梦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独角兽就是靠吸取小镇上人们的记忆存活。而这个小镇完全来自于他的创造。影子跟他策划逃跑,在跑到森林附近时,他拒绝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是他的世界,他有责任留下来。即使被放逐到森林。世界尽头是乌托邦的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生死。同样人们没有情感,没有记忆。只有茫茫雪原一如洁白的记忆。曾经我认为主人公应该离开世界尽头,但是现在我不再这么认为。首先他已无法离开,再者,世界尽头没有什么不好。没有战争,没有仇恨,没有肮脏,纯净如雪。村上在世界尽头里虚构了一个诗意而优雅的慢节奏世界,那里简洁,安静,平和。只有图书馆,小镇,独角兽,和围墙等。后来我发现小镇结构很像人的大脑,比如森林暗喻头发,围墙暗喻大脑边界,河流暗喻动脉。而冷酷仙境节奏快,充满科幻和侦探元素。首先是脑科学方面的,村上的理念在今天依然超前,模糊运算,将时间无限分割也能长生不老。主角刚见到胖女郎,追杀就开始了。夜鬼,符号士,政府机关之间暧昧的关系暗喻当前的政治生态。在地下逃避追杀,简直是一次去往地狱的旅行。在看脑科学方面的介绍时深感思考速度跟不上阅读速度。可是在看世界尽头时,深感阅读速度必须降下来。这种双线并行结构果然很好,读者能得到放松,又对另一章的悬念抱有期待。最后在结尾,像两条蛇交尾成功。冷酷仙境里,“我”知道自己要去往世界尽头。而世界尽头里,“我”最终选择留在这里。这是我看到村上最严谨的作品,也是最有艺术水准的作品。科幻侦探方面绝对不输于任何科幻侦探作家,而诗意的世界尽头表现了卓越想象力和优雅的文笔。读过之后很久都没有写什么,虽然当时很震撼。或许每一本书我都要消化很久。然后才提笔写它。村上说,他要把世界尽头写成类似《华氏451度》里的世界。《华氏451度》里书籍音乐都是违禁品,这是讽刺极权政权的力作。与《华氏451度》不同的是,世界尽头更优雅。虽然里面也没有音乐,书籍,不过主角在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把破琴,这把破琴成为拨动心弦的关键道具。艺术在改变人心方面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因为失去的心越来越丰满,主角才动了离开的念头。村上很喜欢塑造有缺陷的主角,比如女主角是个胖女郎,不过胖得恰到好处,优雅雍容。世界总是有一个缺口。全书展现了村上的世界观,比如关于虚幻与真实,大脑结构的改变导致世界的改变。有时我想,如果让我的感知系统存在,而其他不存在,给感知系统输入一定信息,那么这个还不是眼前这样?还有时间的真实含义,时间就像一段标签,标签上的信息量就是思维的长度。标签多长都没关系,思维可以无限增加。最后,达到永生。刚才重新翻下,发现当年让我头疼的那些绕口的脑科学概念,今天依然让我头疼。所以阅读本书,必须要静下心,有足够耐心,才可以。但是读完一定不虚此行,因为村上的小说除了给你惊险刺激的阅读体验,还有一流的文笔,更重要的是,不时都有灵魂震颤的体验。这不是一般作者所能达到的水平。一般作者表达的多是生活体验,而这本书更多是生命体验。当更多的人关注世俗宏大幻象时,有一种作者选择关注内在世界。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这是一个这样的世界 无所不有 却又一无所有。没有心,所以没有烦恼。但是也不会有快乐和爱。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他最后放弃了影子。整本书让我感到的是灰蒙蒙的手足无措。

世界冷酷

我是谁?我又在哪里?看了几本村上春树的书,里边都在呼喊着这样的问题,这么经典的哲学问题,注定就没有答案,但是依然会有很多人去问,会去思考,但是问的多了,思考的多了,也还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麻木了,然后就放弃了,继续过着混沌的生活,似乎在等待着某一天突然出现什么东西点亮自己的生活,从此过上不一样的人生,但是现实却是一天又一天一如既往的生活,平淡似水,绵绵不断。这本书像科幻,又像是现实,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这些类似的事情,我们谁也不会发现,谁也不会知道。就像是平静的水面上忽然扔进一块石头,溅起千层浪,然后就陷入了不平凡的经历当中,似乎很多人都在意淫类似的场景,但是真正发生的时候,却又害怕,莫名的想要逃离。空虚、寂寞、一个人、找不到目标、和陌生女孩发生肉体关系、和认识的女孩发生精神上的故事,另外再加上一点点荒诞和思考就成为村上春树标志,确实这些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感情、关于性。自己创造的理想世界未必是真正好的一个世界,没有压迫、平等、互助、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利益,只有每天日常的让自己觉得不是负担的工作来做,没有为什么,也什么都不用思考,只要这么去做就好,但是活在这么一个世界当中又有什么意思呢,也许就像最后那个意识中的自我放弃回到现实的世界当中,而让影子回到回到现实,可能正是向往理想却又无法放弃现实的矛盾心理在作祟,给自己保留一个能够回到外面世界的可能性,但是又选择留在自己创造的那个理想的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样的,把世界理想化的同时也放弃了真正的世界,像盲人摸象一般,能够感受到的只有自己所接触到的这一块,可这对于每个人来讲确实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就像书中的世界尽头一般,是由一个巨大的墙阻隔着与外面的联系,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在这个围墙之内,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期待,但是保留在理想世界中生存,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吧。

我找不到粉红女郎

如果尘世中的我只是流落的一个影子,那我的本体,是不是就住在世界尽头的森林里,与着相爱之人共度余生,听着风的声音,看着我跳过的潭水,远离烦嚣的小镇,平静的活着。如果本体获得了幸福,那我呢,我背叛了尽头,逃到当今世界,等待我的那个粉红女郎呢,她说她会等我,等到我醒来,可是,我不知道哪个才是她,我过着本体之前的生活,迷茫,每天用自己的劳动力过生活,但却只是遇到各种倾心的风景,我害怕,我找不到粉红女郎,我害怕,我怕我找到的不是粉红女郎,我只愿在世界尽头,平静的生活,读梦,读别人的古梦,听风,听风吹过的声音,再在心爱的人面前,拿起自己珍藏的古琴,给她吹一首能让我想起影子的歌。可是,现在我们两个世界,好远的两个世界。最后的我,终归回去那片森林,带着回忆为我的本体死去,我害怕,我找不到粉红女郎,我害怕,我怕我找到的不是粉红女郎,我怕我独自死去。我害怕,我找不到粉红女郎,我害怕,我遇上的不是粉红女郎。

如果明天就要死,还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这是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丢给我们的问题。主人公“我”是科学试验的人,试验失败,被博士告知24小时后即将完全丧失自我意识而进入另一个世界——“世界尽头”,博士强调,这不是死,而是“永恒的生”。然而这一结局却让我哭笑不得,倘若直接死亡倒也干净利落,但躯体保留、生命延续,但却没有自我意识,我所想、所看、所听皆非我这个主体所能控制,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村上春树用这绝佳的情节构建和绝妙比喻暗讽了在巨大都市压力下生活的人们内心的干枯、自我的丢失,如同行尸走肉地生活,这才是最可怕的。我没有看过《挪威的森林》,没有看过《神的孩子在跳舞》。是的,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我看的第一本村上的小说。坊间口碑说,比起挪威的通俗,这本书的境界才最能代表村上春树的水平,而作家本人也最喜欢这本。 文学创作中的“双线”结构作品不少,但很少有能像村上这样天马行空又才华横溢地驾驭,令人一遍又一遍地为书中的词句共鸣而拍案称好。当然,这种拍案称好不是看侦探小说揭露真相的大块淋漓,不是看伦理小说为团圆结局而满意,抑或是历史小说的细致入微描写而赞叹……这本书给你的感觉,是一种温馨的绝望。 如同主人公“我”的坦白——哪怕让我重新活一次,我也还是会重蹈这样的人生;我也尝试过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职业生涯,但最后不管我怎么努力,又回到原点——这,恐怕称之为“绝望”吧!世界尽头,悄无声息的围墙,深不可测的森林,终年不化的积雪,美丽孤独的独角兽,划过天空的飞鸟,还有那给人安心之感的南水潭…..这里的人,没有心。所以这里的生活,井然有序,没有痛苦,没有失望,没有伤病,没有纷争,,没有贫穷,甚至,没有死亡。是的,这里,世界尽头,是永恒的生,无从逃离。但正如被“我”丢弃而尚未死去的影子所说的;“这里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因为太完美了,所以才有问题,这里的确没有痛苦没有绝望没有死亡,但相反的,就没有快乐幸福和希望,体会不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你甘愿吗?”说得多好,这不就正是在质问我们每一个人吗?诚然,我们的世界充满痛苦、竞争、压力、绝望、死亡,但是,正因为这样,才有快乐、幸福、富有、希望、生机、新生,这才是我们生活着的实实在在的世界,是我们的鲜活的个体。一直看到最后,我一直在想,世界尽头的主人公到底会不会追随着影子逃离世界尽头,还是选择留下。虽然根据这本书的基调,结局肯定是失语的。但看到最后,“我”临到即将成功逃离之际,突然改变主意,选择留下;而影子,似乎早料到如此结局,说完“我很喜欢你”之后就跳入了南水潭消失了,从此“我”真正地无处可去,无从归宿,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因为,这里的一切,那些围墙、独角兽、风雪、水潭都是“我”的内心创造的世界,如果逃离,就是背叛自我。但是,“我”既然没有选择回到现实世界,但也没有选择留在世界尽头的镇子,我选择和自己心爱的女孩住在森林——森林是还未完全丧失“心”的人被赶来的地方。“我”,终究还是想逃离任何既定规则所划定的世界秩序,只愿选择,自己能控制自我的地方——自我的内心。逃避无门,唯有躲避。 想想,纷纭世事的我们,何尝不是有过这样“森林”的世界呢!而在冷酷仙境那条线上的“我”,是一个从事特殊职业的计算士,被尖端科学家博士的尖端试验所利用。在人世的35年中,一直埋头于自我的内心,外界的纷纷扰扰与己无关。生活优越,没有家室,没有任何情感羁绊,多么自由!请问,这是真的自由吗?在仅剩的最后一天里,“我”终于开始抬起头,透透气,观察这周围的世界——秋天雨后长凳上的蜗牛,街边干洗店亲自动手维护手工业最后尊严的老板、商店新出的新奇而便利的指甲刀、下雨的周日午后的咖啡馆、公园的鸽子、鲍勃迪伦的歌……终于的终于,“我”由一开始的无所谓生和死的心态,到最后一刻的突然有想活下去的强烈愿望……但,为时已晚。就像“我”自己说的,如果再来一次人生路,还是会回到原点。既然这样,这个世界,恐怕也是不值得挽留的。所以,“森林”里,那些丢失一半的心的人,才是最后的归宿,这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知道明天我就要死去,我会在最后的这24小时里做些什么呢?烧信用卡?烧钱?在公园的暖阳下看着女孩子喂鸽子、听着最爱的歌躺着?钻在被窝里睡觉?和最爱的人享受最后的温存?还是狂吃一顿?其实,什么都没有意义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永垂不朽的。就像“我”说的,任何事,只有在能活下去的前提下去做,才有意义。 这样想的话,我不由感叹,此刻我所生活的世界的美好,我所脚踏的土地的敦厚,我所做之事的深远意义……人生就那么点时间,多用你的眼睛看看周围的世界和人,多用你的心,去感受世界的一切,好的,还有,不好的。当然,你也可以舍弃你的“心”而活在这个世界上,那样,你就能体味到,所谓的“永垂不朽”是什么了。

解碼

世界盡頭-共產主義社會-無意識世界(森林是意識與無意識的銜接點;獨角獸是負責強制消解世界盡頭之人心靈和意識的群體,如是才能保證絕對的平等);組織-國家資本主義;冷酷仙境-資本主義社會;符號士-資本家;一大一小的怪誕組合-形態相反的自由主義者(最後還是被判為與資本主義同質,村上兒的理解大致源於"自由市場"起初是資本市場的保證);博士及其孫女、兩個天才,負責通過改裝人類的意識機能而銜接和協調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組織和符號士所以要得到他的研究成果,是為了能夠真正的操縱世界;夜鬼-魚王-史前的原始力量,反對一切社會跟文明形式,故能反過來利用之保護博士的研究(價值中立主義者可適當操縱的目地,偶爾有一些也可能為漁利亦被符號士利用、似乎影射類似米國復興原始宗教之類的事件)。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的協調方式,世界盡頭的“我”留下來,影子-心靈和意識回到冷酷仙境,冷酷仙境的“我”得以繼續存活下去,世界盡頭的“我”在森林里尋找在平等世界的社會結構下恢復心靈跟意識的方式。結論,村上兒真是太高級黑了。

自杀,进化,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

太阳为什么还金光闪闪?鸟儿为什么还唱个没完?难道它们不知道么?世界已经走到尽头。——《The End Of The World 》很久以前,同学递给我一本《挪威的森林》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村上春树这个名字。只不过当时的我还在孜孜不倦地挑战二元一次方程,感兴趣的是川端康成和华兹华斯,村上春树是谁我不清楚大概也没兴趣知道。后来,瑞典学院第一次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书店里莫言的书卖得脱销,失意者村上春树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我眼中,当然,失意是报纸上的前缀。于是,我很乐意地翻开失意者村上的这本《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这也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一 、冷酷仙境(Hard-boiled Wonderland)是不是仙境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它的确很“冷”。这是以东京为舞台的科技大都会,“我”只是生活在里面的芸芸众生之一。年过三十,既非声名显赫的政客,也没有富可敌国的资本,结过婚,但妻子却失踪多年,喜欢鲍勃·迪伦和威士忌,唯一的正规职业是计算士,即从事数值运算和加密的工作。这样平凡无奇的“我”,却无意间被卷入“组织”和“工厂”两个庞然大物的纷争之中——计算士和符号士们为争夺老博士的科技成果以便进一步控制世界的统治权。“我”作为唯一生存的实验体,直到最后才被告知计算出了问题,脑中被擅自植入的电路中继站融化,致使“我”的生命将在二十九小时三十五分钟后结束。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地下之旅后,“我”回到地面,却觉得无事可做,只能在无奈迷惘中静静等候死亡到来。现实世界繁华迷离,有如仙境,有年轻貌美的胖女郎,劳伦·巴考尔的电影,白兰地波旁威士忌,苏格兰呢料的西装,所有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色彩与装饰这里应有尽有。在小说中,村上极尽可能地关注着生活的琐碎和细节,而正是这种情有独钟,暴露了“我”生活的贫瘠和意义的缺失。查理·帕克也好保罗·斯图特尔也好司汤达也好屠格涅夫也好,这些西化的书籍和音乐始终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都市印象,在村上笔下,都市是冷清,呆板和虚幻的,你无法想象到都市的繁华,喧嚣和真实,正如“我”一样,对生活也没有敬畏与期待,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但便是这样无趣的生活,也不是“我”能掌握的,在世界这个诺大的棋盘中,“我”只是一枚棋子,无法与时代的大手对抗。 计算士也好符号士也好夜鬼也好博士也好,都是“我”不能抗拒的存在,作为一个人“人”,“我”除了接受还能做什么呢,就连愤怒这种情感“我”都没有。当个体受到外力压迫不得已从整体中分离后,即便能够再次回归,也始终有道裂缝。就像人从社会中被分割,想回归却始终被主流拒绝,只能在外游离,悒悒死去。这就是仙境的前缀,无可名状的冷酷。 二、对“我”来说,小镇应该就是世界的尽头。没有电梯,没有沃尔沃,没有东京铁塔也没有Supermarket。这里到地球的距离有几亿光年,“我”也不知道。“我”甚至失去了过去,不清楚未来。“我”只知道这里是世界尽头,世界在这里终止,悄然停住了脚步。小镇很完美,让人挑不出毛病。沉默伫立的北广场,时间停滞的旧钟塔,古朴而死气沉沉的图书馆,以及那位神秘的看门人,镇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不懂自私为何物,也不知道生活的目的,为劳作劳作,为活着而活着,没有影子,没有记忆,没有心。包围小镇的是坚不可破的围墙,它高大紧密,大概除了鸟儿没有什么能翻过它,就连风也不行。诡谲的森林外,秋天会长出金色毛发的独角兽们在这里休憩繁衍,更远处是北尾根山脉,它像监视着小镇的巨人。小镇就在这种奇妙的环境中度过一个又一个轮回。在这里,新来的“我”在小镇里的职业是读梦人——一个被剥夺注视阳光资格的职业。每天的工作就是解读一个又一个奇异的古梦,古老的梦。所谓古梦,其实就是镇外独角兽的头骨,它们空洞的眼睛与“我”对视,让“我”陷入一种莫名的迷乱中。古梦在“我”的解读中变轻变淡,青烟一样慢慢升入空中,消失在世界的尽头。它们从何而而来?又要飞往何处?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就像“我”一样,似乎也已经忘记了来小镇的目的,简直是自我流放一般,不清楚等待的到底是轮回还是毁灭。在村上春树笔下,世界尽头远远比冷酷仙境更生动美丽,也更加真实。但讽刺的是,所谓的世界尽头其实是“我” 内心深处意识核无意识间创造的,真实的不真实,不真实的真实,是对两者最好的注脚。小镇是“我”逃避冷酷仙境的地方,但“我”却忘记这件事情,因为心还没消失,所以被派去读梦,梦象征着自我,小镇上的人,大校,女孩,都没有心,他们的心随着影子的死亡而破碎,被独角兽们所吸收,然后在“我”读梦的过程中化作虚无,读梦是一种本我消失的过程。而无论在冷酷仙境还是世界尽头,所有出现的人都没有名字,博士,胖女郎,图书馆女孩,小个子,看门人,大校,“我”。在进入小镇后,“我”甚至被剥夺了原有的名字,“我”被告知,“我”已无需姓名,读梦人就是“我”的名字。宫崎骏《千与千寻》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失去名字便等于失去了记忆,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本我的一种象征。失去名字的“我”在读梦中将渐渐被小镇所同化,生不起逃离的心思,没有记忆的我最终也会和镇民们一样在世界尽头永远迷失。正如影子所说,“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固然可钦可佩,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值得一提的是独角兽们,这种冷酷仙境中已经灭绝的生物,在东方象征静谧与和平,在西方象征攻击和欲望,在世界尽头却能永生永死,轮回不灭。在冷酷仙境中,只剩一块头盖骨的独角兽为“组织”和“工厂”的战争拉开序幕;在世界尽头,独角兽则化作古梦,静静等待消亡。现实和虚幻交错相融,更另“我”不知所措,“我”就是与冷酷仙境格格不入的独角兽,等待的只有灭绝。三、夜鬼是一种生活在黑暗中的生物。之所以能将它们成为称为生物,是因为它们还住在下水道和地铁,靠吃城里的残羹剩饭与喝污水度日,它们也需要生存,和黑暗一样需要。在“我”和胖女郎亵渎了夜鬼们的祭坛后,夜鬼们发出疯狂的恐怖的犹如来自地狱的声音,试图阻止“我”回到地上。“它们恨什么恨得那么厉害呢?” “恨光明的世界和住在那里的我们。” 博士的孙女这样回答。在村上笔下,夜鬼就像世上所有恶与恨的集合,它们崇拜的是怪异阴晦的带爪的鱼,蚂蝗是它们的使者。它们的巢穴建立在天皇居住的宫殿底下,它们似乎永生不死,无穷无尽。它们到底是什么呢?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在报纸上有过这样一条新闻: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研究发现,人类的祖先其实并非猿类,而是由一种拥有“第六感”的鱼状蠕虫进化。影是光的第二面。所谓夜鬼,到底是进化失败的类人,还是堕落后的人类?我不知道。四、进化总是面临苦涩和寂寞。而最为严峻的,是无法自由选择。来临之前不可预知,降临以后无法拒绝,这个星球上任何强大生物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恐龙们失败了,所以现在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关于它们的只言片语;独角兽们失败了,它们的头盖骨沦为“工厂”和“组织”争夺之物;而更多知名或不知名的物种在漫长的时光中化作虚无,唯有人类,经历无数变迁,至今生机不绝。康德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然而即便是星辰也有毁灭的那一天,道德更是伴随人类的存在而诞生,万物有生且有灭,那么人类进化的极限在哪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未知,所以恐惧,世界上有太多人类无法触及的奥妙,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探求,这时候名叫科学的东西出现了。自然的进化无法预知,科学却能从另一个角度让人类拥有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能力,这是另一种异变的“进化”。人类从此可以飞上天空,也能下潜到阳光无法到达的深海,甚至能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个体。科学家们狂吼着,人类无需进化,我们能做到上帝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疾病依旧在陆地上肆虐,战火依然映红天空,世界依然不属于人类。人类为了进化而创造科学,科学却始终无法将人类变成另一个物种。而未来,人类又将成为怎么样的生物?或者他们早已化作宇宙的尘埃了。进化是痛苦的,也是无关善恶的。五、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我们无法判断这句话正确与否,但加缪自己的死却是荒谬无比:1960年1月3日,加缪同伽利玛一家三口离开位于乡间的家,驱车返回巴黎。第二天,车突然偏离公路,冲向两棵大树,然后撞毁。人们在他死后不约而同想起了他生前经常说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死于车祸更荒诞的了。生活本来就充满荒谬和矛盾,生活在冷酷仙境中的“我”,始终无法弄清自己存在的目的。既无朋友,也没有亲人,除了繁琐枯燥的计算士工作,每天就只能看看毛姆喝喝威士忌。就算妻子几年前离奇失踪,被情报机构派来的人在腹部割上一刀,从博士那里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也生不起所谓愤怒的情感,用胖女郎的话说,“我”就像一个被厚厚的感情外壳包裹着的奇怪生物,哪怕在死前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依然不曾后悔地在雨中静待落幕。因为“我”早已生无可恋。博士的失误让“我”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但真正结束“我”生命的,却是“我”自己。很久以前“我”就用一把无形的刀一刀一刀切割着自己,既是被迫也是心甘情愿。只有逃离冷酷仙境,“我”才能寻回“我”失落的一切。“小说快结束时,阿辽沙对一个叫科里亚·克拉索托金的年轻学生这样说道‘喂,科里亚,你将来将成为非常不幸的人。不过作为总体,还是要为人生祝福。”“我”就在既深深眷恋又不愿承受中将自己杀死。诸神命西西弗斯将巨石推到山顶,因为重量太大,巨石未到山顶便落下,他便不断重复,永无止境。西西弗斯仍然活着,他背负着命运前行,“我”却找不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虽然村上在小说中极力将爱情作为最后的寄托和安慰,但他笔下的主人公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我毁灭,就像他本身,无法抑制自己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抵抗。生命常常在轻重间徘徊,在有无间起落,面对精神的虚幻和肉体的沉重,你愿意做俄狄浦斯还是西西弗斯呢?六、大江健三郎曾把日本文学分成三条主线:一是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孤立于世界文学的集团;而是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和大江自己在内的,向世界文学学习以创造日本文学的集团;三是包括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等年轻一代,属于世界性次文化系统的集体。比起吉本芭娜娜作品所要表达的死亡和救赎,村上作品中关于虚无和存在的讨论,更接近世界文学一些。他用淡然的口吻和无数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个庞大迷离的世界,比起前辈川端康成,村上的作品西化的思考更多而日本原有的幽玄物哀则不见影踪,我不清楚对他来说这是好是坏,不过他的确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七、我也曾思考人生的意义,死亡和存在,进化和堕落,肉体和精神,最后都不了了之。人生是什么?我无法作出回答,只知道终究有一死,但若是马上去死,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吧。因为我们还有不愿立即死去的理由,我们的生命在不断追逐,至于在追逐什么,每个人都不同。有的是财富,有的是权力,有的是幸福,有的是和平,或许还有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但我们从未停步。因为生命从不会后退。

你真的看懂结局了么?村上的逆转,宿命的结局

村上春树总会让人归为个人呢喃类的作家,曾经读过一段时间,所谓代表作,阅读快感之余,也感觉作家过多的自我重复近日读到这本1985年出版的作品,颇觉眼前一亮。还是那个村上,让我很想做他笔下的宅男这个宅男孤单也寂寞,不过并不会为此抓狂有一技之长,会赚些够花的钱,生活无太大欲望宅男的一举一动都踏踏实实,活的颇有滋味,心安理得,冷暖自知,更妙的是不大会泡妞但总是艳遇不断,普通的外表下性能力总是格外强不过这次的主人公,在开场不久,萎了依照我对村上的理解,接下来的阅读过程我几乎都是在期盼着一场正常的结合的心情中度过的虽说总会有类似的意外但村上的宅男并不以为意”起也罢不起也罢,她并不在意“这在村上的小说里很少见然后是村上一直拿手的荒诞和奇幻这次还披上了科幻的外衣两条更加独立的叙事线索可惜藏着一颗平庸的内核村上可能想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在我看来依然是心理学的问题一边是丢失自己的心,丢掉欲望,喜怒哀乐,由此没有失望没有争斗林林总总乃至得到永生于是有了围墙,有了不自然又太完整的小镇,有了影子的死亡有了独角兽吸食”心“的种种另一边是凡世的宅男生活,有痛苦也有快乐,自然地达到终点村上把心看成”自我“,他似乎在害怕,我们在世间的修心,会不会只是走向最终的”冷漠“,没心没肺的状态于是随着现实生活中的面临死亡,心的战斗同时也在小镇打响我喜欢的是临死前的宅男,对尘世的眷恋,描述的可歌可泣,让我想起来北京的雾霾,也不至于那么可恶毕竟我还能在里面呼吸个几十年啊!(希望如此)终于随着酣畅淋漓的一夜三次郎回归了正常并连接了两个世界的心的苏醒然而村上不想这么简单小镇中的我在影子的劝说下,打算逃离,也就是找回心,回到现实的生活,好也罢坏也罢,”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说的自然“确切而言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看你对”相反“怎么定义了”你提到的图书馆女孩也不例外……因为她已经没有心了,没有心的人不过是行走的幻影,将这幻影搞到手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得不承认,我内心深处,也有类似的担忧,这种担忧,恐怕是因为没能彻底接受缘起和无常,所以在欲望的对立面去建立了幸福和爱情;或者用欲望,幸福和爱情建立了“自我”影子还提到了小镇这种”完全性“的代价:独角兽吸收回收人们的心,带往外面的世界,乃至冬日来临,便将那样的自我贮存在体内死去”于是我打算逃离,带着影子,回到尘世如果就此逃离故事完结那的确显得不伦不类如此华丽的外衣就套了这么一件东西左手右手都是错手村上君一思考,上帝要发笑么?我不~问题还是出在女人那里世界尽头,他爱着图书馆的女孩不忍心丢弃她一人离开最大的转机出现他能读出她的心原来“你的心并非失落的支离破碎的断片,它就在那里,谁也夺不去”他要把她的心重新传递给她,假以时日此刻,现实中的我已经日暮西山村上在此时反转了棋局平庸二字有所改观在完成与影子一起逃离的承诺时面对小镇最后的出口我退却了原因是“我发现了造就这镇子的究竟是什么”作为我的“心”的影子点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是自我加强,那毕竟是我自己的“心”“造就这阵子的是你自身。你造出了一切:围墙,河流,森林,图书馆,城门,冬天,一切一切。也包括这水潭、这雪”影子也糊涂了我终归留在了世界尽头不明就里的读者也许就被村上骗过以为是我内心的发现,为了“对我所做之事负责到底”全然不顾世界尽头前文的逻辑离开了身体的影子是活不下去的没有了影子的身体也就没有了心也就无法在阅读古梦谈何拯救图书馆女孩?如果影子还活着就要被放逐到森林里,与女孩就此隔开不过森林无非一个意向,在整个书里,也没看到森林里有一个人出现真的有森林人么?女孩的妈妈是被放逐了还是另有归处?我们忘记了一点真正的事实很简单从现实来看,我已经死了,会被胖女孩冷冻起来,期待有朝一日科技发展被救活之后同胖女孩造爱于是相应的我的大脑必须留在世界尽头这是宿命!是寓言的结局!至于这个过程是否可逆,我被文中的科幻逻辑搞晕了,不好判断回归到宿命论,不得不说立意有所拔高我依稀又感觉我有一世是村上对他对细节的描述以及想象力的理解,我全然没有困难某些阴谋论比如夜鬼活在地下世界经常抓些活人下来祭祀顺便吃掉政府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维持生活秩序一直隐瞒下来如此种种,深得我心恰好读经到这一段“知断相:复次于诸行中依无我理知者断者。当知略由三相差别。谓于诸行能遍了知萨迦耶见而未断者。彼于诸行忘念之行。多分现行少不忘念。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一差别之相。又于诸行虽遍了知萨迦耶见。而未断者。于诸广大可爱事中多生喜乐。于诸下劣不可爱境多生忧苦。彼二境界现在前时。无纵逸者尚自不能系守正念。况纵逸者。彼于尔时萨迦耶见缠绕其心。由彼令心不能解了。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二差别之相。又于诸行萨迦耶见未永断者。未能于内一切行中现前安立离有情想如于草木叶等外事。萨迦耶见已永断者。当知其相与彼相违。是名第三差别之相。如是已断萨迦耶见。有此三种差别之相。”断萨迦耶见之相是不可说的只能藉由差别之相去揣测,断了必然与不断相违然而与彼相违,不尽然都是断萨迦耶见也许是假立另一个萨迦耶见村上君,某一世的我,估计是犯了这个错误

我想留在这里

费了好久的功夫才再次看完这本书,时间跨度太大,对内容的把握藉由文字串联起相应的记忆。在对文章的理解层面上,直到读完两遍的现在仍然把握不住。只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关联性上面,有了更加细微的观察与了解。也许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本就是同一个世界中的同一个个体的两个思想层面,一个是现实,一个是存于心中因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意识世界。村上用夸张的手法把个人的这两个思想层面无限扩大到整个生之世界,奇思妙想中讲完这个故事。最后“我”选择“留在这里”,宁愿留守于心中宁静有序的希望世界,也不愿返回嘈杂混乱的现实世界。

一读村上终身误

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是快十年前的事情。小学刚刚毕业,在一家打折书店偶然买了挪威的森林,那么飘渺的情感远非一个小孩所能理解。初一那一年刚出海边的卡夫卡,图书馆的新书借来看得云里雾里就默默的还掉了。之后村上春树的书就作为一个貌似小资生活的代表就一直在耳边被人一次次的听到。图书馆的书架上默默的摆着的半排的这一套书总在想看与无视之间徘徊。终于在这一年的冬天决心从当年的挪威的森林看起。一看不可收拾。在这揪心的三个月里,莫名其妙的一下子断断续续看完了所有的长篇和差不多一半短篇。从一个陌生的人物,到充斥自己几个月生活的符号,对于自己来讲是只有金庸一样的作家才会有的情况。这是我读完的最后一部长篇。村上春书的小说大致可以以有无虚幻内容不规范的分成两部分。无虚幻的作品相对较少,长于表现一种若有若无的怅惘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经典的比如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国境之南太阳以西。另外的一大部分都是存在虚幻世界的作品,除却无虚幻作品中的感怀部分,这一类作品以另一世界的象征来暗示现实世界的种种秘密。经典的一大堆,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Q84,大部分长篇都是。听上去很麻烦,简单说,就是一种写情感,一种意识流。就像每一个写出很多同种作品的作家,读多了也会发现村上春树的套路不甚多。想让另一个世界出现,于是在偶然之间出现了一个可以去另一个世界的门,穿过之后有另一个声音提供各种线索(舞舞舞、发条鸟,等等);或者就是以某种方式出现另一个自己(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斯普特尼克恋人)。想引出一段感情,于是安排男女主角在小时候情愫暗生,长大后历经多次磨难才再度相见(国境之南太阳以西,1Q84)。常见的双线交替出现最后交汇的叙事手法几乎出现太多长篇里,从这本世界尽头到冷酷仙境到海边的卡夫卡,到1Q84终于发挥到了极致。就不用提其他类似多线叙事手法的发条鸟、天黑以后了。还有等等人物的延续,比如发条鸟和1Q84里的侦探可以认为是一个人,出现了无数次的鼠,羊男,等等等等...村上春树的书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一切若有若无的感觉和从他构建的虚幻世界里怎么看这个本来的世界。未必读时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读后的感觉和回味才能理解他的不知道算得上算不上货真价实的意识流。“西人有甲壳虫者谱曲<挪威之林>,东夷人村上春树以之为作意作同名书。掩卷怅惘异常,颇有民曲‘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之意。”“读完《舞!舞!舞!》,每一个细节都那么值得回味,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1Q84里那么多东西都没写明白。那些暗示和象征到底都是什么意思?还会有Book4么?”这是我的感受的简单摘抄。之前极少对一个作家这么的着迷过,可以让我专心的一本一本看他的长篇。金庸是第一个,村上是第二个。除却金庸的为人,在读过第二遍并在多年之后再次重读金庸之后,明显的感到他的作品对我的影响是宏观的。我不知道村上春树可不可以算得上如此的作家,他的作品除却各种感受,也不可能有如此宏观的影响。金庸的书像茶,谁都喝,可以当饮料,也可以细细品味甚至入药。村上春树的书像可乐,可以流行可以著名没准甚至可以拿诺贝尔奖,但暂时还没觉得可以那么的伟大。读了村上春树开始无病呻吟,开始有若干奇怪的想法。一读村上终身误。就像喝可乐,好喝不上瘾,喝多了总觉得不对劲,不知道哪儿不对劲。

爱与心的所在才是自己的世界

一直压抑自己,每天只看一个章节,终于隐忍不住,周末借口要下雨不肯出门,躲在家里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想要知道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主人公最后的抉择。原来,世界尽头是主人公脑中臆造出来的,而身处冷酷仙境的主人公因为自己不知情时被埋入脑中的第三极启动命不久矣。生命尽头留恋的是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椅子上的蜗牛,每天发送的报纸,意大利美食,明媚阳光下躺在草地上喝啤酒。在臆造世界中的他最终放弃逃离世界尽头的机会,因为自己臆造出来的世界尽头虽然爱和心都被独角兽吸走,但他在最后关头找到了自己的爱——图书馆女孩在世界尽头的镜像,也找到了女孩的心,而逃离只是逃避责任,他留了下来,因为这里有爱和心。村上真是做梦的天才,在小说里将现实和梦幻结合得恰到好处,很多地方也会让人回味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时候,自己臆造出来的世界是怎样呢,是不是也像世界尽头那样人人都放弃私心,在无爱中生活,不生不灭,这样的生活又是否值得坚持呢?真正完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爱我们才坚持,所以,爱和心的所在才是自己的世界,别处,终究虚幻。

迷恋的,是世界尽头里残留的心。

高二时某段时间一个室友突然爱上了读课外书,从图书馆里借了很多本书拿回宿舍,空闲时间还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我顿时觉得很惭愧,自从高中以来就没有自觉地读课外书,于是随手从他那里拿了一本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翻开目录便觉得奇怪,一共有40个章节,每个章节是以“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交错开展。平时读书少,不知道这种小说的结构是什么一回事。于是我问室友可不可以只读“世界尽头”。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应该是可以的。”于是我稀里糊涂地只读了这本书的其中一半。意想不到的是静谧、安详的村庄居然深深吸引了我,尽管一切显得如此荒诞、飘渺,但又具有其内在的完整性、合理性,让人无法自拔。而读完“世界尽头”部分后,我又开始读起了“冷酷仙境”部分。这部分风格同样独特——冷酷、阴暗,着实不太讨人喜欢,无奈这本书归还期限将至,于是“冷酷仙境”部分几乎没有读。上大学后的我心有不甘,于是买了这本书回来。开始了这本书的第1.5遍的阅读。以上为废话,以下为书评。“冷酷仙境”部分的主人公是一名“组织”里的计算士,是个权益式、地道的人,因为一次博士委任的特殊任务而卷入了“组织”和“工厂”的斗争中,而博士瞒着主人公在他的脑中进行了实验,由于出现错误,导致了主人公这样的结果——“思维这东西将永无休止地把时间分解下去”,主人公不久后便会进入不死空间。“世界尽头”部分的主人公是一个读梦人,在世界尽头里是个不地道的人,进入世界尽头时不得不与影子分离,村庄上人的都失去了心,即没有欲望,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而主人公的心也慢慢地被独角兽所吞噬。一方面影子密谋着逃出世界尽头的计划,另一方面主人公却渐渐爱上了他的女助手。最终主人公放弃了出逃的机会,选择帮助女助手找回残留的心,并决心与女助手一起被放逐到森林里共同生活。再一次阅读,有了新的体会。最让我回味的便是第33章节“冷酷仙境——雨日洗涤、出租车、鲍勃-迪伦”。“人们的大多数行动,都是以自己仍将生存下去这一点为前提的,倘若去掉这一前提,便几乎没什么可做的了。”如果生命只剩下1天,我们又能做什么事呢?越是剩下短暂的时间,我们似乎越想去做一件“大事”。去完成自己的梦想?然而,但凡能成为梦想的,都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太易实现的,不能称为梦想。显然,对于这24小时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梦想是实现不了的。而主人公倒是显得很坦然,他并未因为这24小时而感到纠结。于是我们看到只剩下约莫24小时生命的主人公转而开始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他开始纠结于无法叫出一种极为普通的花的名字、蜗牛是否在梅雨时节才会有、“我”为何会在自己的公寓里住上8年这一类琐碎的问题。进而发现“自己”的人生是零,“我”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最终“我”将会失去一切,而这个世界失去“我”,却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此时的主人公只能等待着另一个“我”的归来。此刻状态称之为“绝望”、“幻灭”、“地狱”、“现实”……“挽回你失去的一切,一切都在那里(不死之国)。”博士曾这样说过。是的,即使主人公活在现实世界,却一无所有,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他外边的世界如此大,却把自己封锁起来。而博士的这句话也暗示了“世界尽头”中的情形,尽管村庄里的人没有心,主人公却确确实实挽回了失去的一切,开始用“心”去发现这个世界。“冷酷仙境”描述现实社会,却充满勾心斗角。“世界尽头”描述静谧、安详的村庄,尽管这个世界不合理、不地道,却自成一体。如果要读者做出选择,包括我在内,想必不少人宁愿住在世界尽头里。然而,“世界尽头”里的主人公是带着心生活在此的,所以我们才能从主人公的经历中体会到村庄中让人向往的安详静谧。更具体地说,我们是希望带着心住在世界尽头。然而这一种情况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影子最终会死去,我们最终会失去心。而失去心后,对这个村庄便无所谓喜不喜欢了。因此,可供选择的应该是这三种情况:带着心在冷酷仙境中生活、失去心在世界尽头的镇子上生活、带着残留的心在世界尽头的森林里生活。这似乎是一个更复杂的选择。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村上春树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艺术品位展现出来,Police乐队、Bob Dylan、屠格涅夫、《卡拉马佐夫的兄弟》、《拳击者传奇》……俨然在向众多歌手、电影工作者、文学家一一致敬。而文中的主人公也不断地强调自己不是一个追求流行的人,他所读的书、听的音乐、看的电影在别人眼里皆是落伍的。显然,村上春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与其追求艺术的流行性,不如追求艺术的纯粹性。期待第2.5遍读这本书。

请选择追随心的方向

有些故事,到了最后,即无所谓喜剧或悲剧。那我也是一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你会选择哪一种?其实读到最后两章节,我是有耽搁了一段时间。那其中的几天,工作上事情比较繁杂,正好又处于公司人事动荡的时期,但是还是抽出些许时间去思考。我认定这本书的结局应该注定像许多电影中描绘的那样,虽然会怀念小镇的安详,留恋帮我读古梦女孩的温存,但是那个由作者本身想象出来的世界尽头的世界,终究会被抛弃,一切回归现实原点。理性思维和追随自己的心,最终作者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在世界尽头的古镇森林中永生。然后读到最后,我反而释怀,无论书中的主人公选择了何种生活,我都会为之欣慰。胖女郎,计算士,图书馆女孩,租车公司,地下铁... ...这是我熟知的生活,每天夜幕被升起的太阳点燃,上班,吃饭,如自然规律一般,理应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嗔怪某人某事,太过于感性,却不知那至少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出租车司机,会计师,医生,或许从事一份普通的工作,我不会被博士卷入计算士,组织,符号士,夜鬼等各种纠纷中,我会像最后24小时的那一天一样,和图书馆女孩约会,做爱,喝啤酒,看天上的云朵。一如世界尽头的小镇,人们周而复始的劳作,悠然自得,一切完美运转。但是小镇的人们是没有心的,我爱上帮我读梦的女孩,却无可奈何,因为心已被独角兽剥夺带走,“所谓心便是这样的东西,没有心哪里也走不到。”而仍然残留有心的人们在远处的森林深处艰辛的劳作,包括女孩的母亲,他们因为没有彻底和心脱离干净而不能进入小镇生活。最后关头,我让影子回到了冷酷仙境,自己独自留在世界尽头,带着女孩残留的心,永远进入森林的深处。“没有争夺、怨恨、欲望,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边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不存在的。”我选择追随我的心,我选择了真正的的幸福。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这是一场寻找自我和探求存在方式的思想角逐,掩卷后久久难以平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的游移,空幻理想与冷酷现实的抉择。冷酷仙境,冷酷现实的真实存在。在这里,我们带着感情与心灵,或快乐或悲伤,或生或死,悲喜共存。它的冷酷在于生的悲哀掩埋了生的快乐,远远的。所以我们企图逃避,寻求另一种存在的方式。世界尽头,一个自我用心灵造就的,既而遗失心灵的境界,没有任何出口。是的,选择了真正的静谧和永恒的安详,就是放弃了感情与心灵。有悲,才有喜,无悲则无喜。悲哀,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逃避悲哀,就等于逃避生。究竟要怎样选择呢?“我”选择留在世界尽头,而“我”的影子选择回到冷酷的现实。这是做出了选择吗?人影分离,一种残缺的存在,不完整的生命形式。原来,根本无从选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永远是一条条通往围墙的曲折小径,永远没有出口。位于世界尽头角落的黑森林,真能同时具有静谧和安详,又能保留残存的心吗?有这样的存在方式吗?这只是圆了一个空幻的梦而已,算是作为一点点带着余温的安慰吧!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幻灭与绝望吗?在这场无望的行走中,我们却完成了自身的使命,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引用文中的一段话:“或许是绝望,屠格涅夫可能称之为幻灭,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称之为地狱,毛姆恐怕称之为现实。但无论何人如何称呼,那都是自身。”这样的阅读,真不轻松。

在冷酷仙境中的人生还是有价值的,但是价值是什么呢?

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出版后二十多年再来看这部小说,乐趣和惊艳少了很多。尽管许多人把它视作村上最好的小说,但由于近两年各种基于心理学的电影和小说大行其道,所以几乎没过几章,我就基本上猜出了这部小说的设定。以至于主角跟着博士的孙女在地下跋水涉险,千辛万苦终得真相的这一部分,变得不怎么好玩了。“冷酷仙境”是个有生死、有痛苦但是自然的真实世界,主角是一个被“组织”雇佣的计算士,是庞大到看不见尽头和整体的邪恶网络中的一个螺丝钉。与“组织”还对立存在着另外两个庞大的群体:“工厂”和“夜鬼”。“组织”保护情报,“工厂”和“夜鬼”勾结,盗取情报,“夜鬼”是被隐瞒起来的,仇恨光明世界与人类的一种异生物。这仨群体映射的是资本巨头,而冷酷仙境呢,自然是指被资本异化的、冰冷的世界。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书里面有个谁说过:“组织保护情报,工厂破坏情报,但其实只是一个人的左右手。左右互搏,就可以把价格无限制地抬高上去。”事实上呢,在作家的笔下,很少有讴歌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好像只要给他们一把锤子,这群文科生就要捣烂这个世界的所有机器,回到他们所向往的田园牧歌的时代。但是这种喜爱是不是叶公好龙,倒是很不好说。就如我女神daisy说的,这也是没有发明包皮环切手术的时代,“每个帅哥的包皮里都藏着二两黄得像奶酪粉一样的包皮垢。”不出所料,与“冷酷仙境”相对的“世界尽头”,就是这样一个田园牧歌的童话之风的时代,有独角兽、围墙、森林、河流,有巨大的城堡和图书馆。后来由博士揭示,这是存在于主角潜意识深处的“世界尽头”。因为脑手术的意外,主角在三十六个小时以后将永远沉睡到潜意识里去。那是一个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没有包皮垢,同时无爱无忧,无生无死的世界。因为思维的无限延长性,即使身体死亡, 那里的时间也不会停止。总而言之,这是每个人都想要去的理想天堂。但描写“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的超越之处,就是作者在两者之间开辟出了一条缝隙。在冷酷仙境,有所失之物的一缕残照如沉渣一般剩留下来,“心在摇摆,那是超越悲哀和孤独感的,从根本上撼动自身存在感的大起大伏”。在沉入潜意识的最后,他作为即将消失之人,将“所要祝福者”的影像一起带入了沉睡中的世界。而与之相对,在完美的“世界尽头”,影子说:至于那个世界是否美好,我也不得而知。起码是值得我们生存的世界。起码是自然的。村上在书里所呈现的这种哲学观,是不是也受过叔本华的影响,还不敢下断言(但百分之七八十的文科生,在抨击现代性的同时,都很喜欢叔本华这倒霉鬼)。但本书最大的牛逼之处和缺陷之处,就是在书的末尾,用和精彩剧情几乎毫不相衬的无力笔墨,揭示了作者的态度,无论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是小说里的人,人生纵然逃不开“无聊和痛苦”中的摇摆,却仍有其价值。(不过,对村上来说,这个具体价值是什么呢?难道是把包皮垢洗干净做爱吗?)

完美的ending

昨晚看完了这本小说,我在想结局是什么?主人公和影子分离,将永远生活在森林当中。他到底还是做回了他自己,怀有自我和欲望,却又同时坚守内心的那座高墙和一方圣地。以分裂的状态生活在边缘的地带,这大概就是最终的选择吧。我想这是唯一保留心的方式。现实又何尝不是另一个世界尽头。我们的欲望,我们的自我在形形色色的角色下,组织里被扭曲,被重塑,被同化。也许只能在街角小店的蜗牛、群集的白鸽、清晨的公园里才能找到些许自我的回归。可仔细想想,那不过是对情境的某些眷恋,多少人能了解自己呢?除了像小说主人公一样思维短路以外,我们都是以通畅无阻的思维过着混沌的生活。这个暑假,我哪也没去。晚上有时停电,一片黑暗中,畅游在村上的世界尽头,那里静谧怡然,风景如画。我有些羡慕主人公

充满疑问的评论......

惭愧地说,这是21年来正儿八经以文学欣赏的态度从头至尾认真读完的可以算是第一本严肃文学作品(这么定义这本书好像也有些不妥当,书中必不可少的很多是村上天马行空又光怪陆离的想象)。接触到这本书是听别人介绍拉链式结构时的举例,出于对“不读完最后一章绝对想象不到结果,就像是拉链‘啪’地一声扣上的声音”这样的描述的好奇加之豆瓣上不低的评分网购了一本。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那种“啪”一声合上拉链的顿悟感,反而读完全书还是对书中的那些个人物意象懵懂不清,分析不透到底谁是谁的象征隐喻。也许是没有一口气读完的缘故?又或许只是某人的夸张......看了前面别人的评论,大致对“冷酷世界象征现实人生,而世界尽头代表人意念之中的完美世界”的说法表示赞同。但是其他的疑虑和问题仍然重叠萦绕,比如:两个“我”的关联。如果同上面的说法那样,冷酷世界象征现实人生,而世界尽头代表人意念之中的完美世界,那么书中的两个“我”实则是同一存在,只不过一个是正常世界中的人,一个是这个正常人意念中的自我。如此,那么两个“我”之间又是怎样实现的转化,这在章与章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又或许两个“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在图书馆女孩房中出现的独角兽头骨泛光的桥段恰与附近世界尽头章节中演奏乐曲致使头骨发生光芒的情景相呼应,又该怎么理解呢?另外还有关于影子的角色又该如何理解?按照书中的描述,影子与心有关,如果将心理解为意识、记忆、感情等一切抽象的思维活动的话,那么影子的返回是否与冷酷世界中的我的意识的消失有所关联?是否冷酷世界中的”我“的决定和感触影响着世界尽头篇章中的一举一动,正因为冷酷世界中的”我“接受了”死去“的命运,因而世界尽头的”我“才孤身留在了那个世界而让影子独自返还。而世界尽头的”我“和图书馆女孩将永远生存的森林(感觉像是介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存在)又象征什么呢?无论如何,虽然对这些书中意象理解不了或混乱不堪,作品中不时混杂的作者的种种思悟——或许关于某个抽象而宏大的哲学命题,或许又只是一些细小的生活情趣——都让人如有所得。譬如这句话:”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自然。“

非常棒,很有想象力,整个行文的结构就像两条平行线,但是这是会相交的平行线。一共40章,从一开始看的迷惑,到中间的不可自拔,以及最后的恍然大悟。或许,看了之后,你就会深深的爱上村上,如同我一样。

永生但却再也无法归去

其实种树先生的书真不是我的菜,不过这一本写得很有味道。比起那个虚拟出来的神兽世界,我还是明显对那个计算士符号士的地盘更萌。everything will be forever , except the world.两个世界不仅是两种无奈。是永生但却再也无法归去。

老人的孙女帮助下

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

平行时空

看这本书,我不得不说,人和人的大脑构造还是很有差异的,如此平行空间的交叉叙述,以及自我抗争与自我否定的穿插,让人崩溃。在选择评价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最后选了“推荐”,因为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很特别,但实际上我真没觉得好看。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挪威森林》,这2本都是喜欢的。

突破想象极限的丰富意象与挥之不去的虚空

耗时最长,因为是一字一句反复回味的。那突破想象极限的丰富意象,与挥之不去的虚空感,都是前所未有的体验。确实是村上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从此因细致而产生的关于世界尽头的庞大意象将永驻脑海,而那种失去自我、失去为人的悲欢的失落也依然余音缭绕挥之不去,不时地荡溢心间吧。

超爱的一本书 就算现在不看了 也要有一本港版竖着写字的小书在那里 远远看着 就很好

超爱的一本书 就算现在不看了 也要有一本港版竖着写字的小书在那里 远远看着 就很好 超爱的一本书 就算现在不看了 也要有一本港版竖着写字的小书在那里 远远看着 就很好超爱的一本书 就算现在不看了 也要有一本港版竖着写字的小书在那里 远远看着 就很好

美到就算看文字都很美

这本书是8年前读过。8年后,书本的内容记不清,只记得,读完的意犹未尽,很满足的苍茫。看书本介绍,我甚至怀疑那个时候,我是否有读懂笔者说明的两个世界,但是却清晰的记得这,是我唯一读完,也是最最喜欢的村上小说。别的,后来就再也没有完整读过,或许吃过最美味的食物,尝试了别的,就都吃不下去,食不知味,而最后,连这家店的不愿意去打扰,怕破坏了心中那一份神圣的感觉。是否还有重拾的勇气呢,我不禁问自己?而在这个6月初,我渐渐拾起曾经也是一个文学青年的回忆。

林和赖

林的译本过于平实了.这是事实.但是林的那种平实有着很朴实而亲切的感觉.人们容易接受.就是因为这点比较喜欢林译本.而且装帧也不错.

村上的幻想世界

村上的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深得许多人喜爱。或许是因为他的丰饶的想象力在此书中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他用他的文字描写冷酷而无实感的发达的现代都市,更用此创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世界尽头的与世隔绝的小镇。正如这本书的译者林少华先生在新版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序言中所言:“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明显是以东京为舞台的高科技现代化大都会,后者则是以独角兽为主体的不无中世纪风情的小天地。作为特点,前者是存在的或是现实的,后者是不存在的或非现实的。有趣的是,在村上笔下,存在的现实的东西似乎是不存在的或是非现实的——读者很难从中想象出东京是怎样一座城市,完全没有具象、没有质感、没有生机;而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反而成了存在的、现实的东西,可观可闻,可感可触……”根据林少华先生的序言来看,村上甚至为那个子虚乌有的小镇画了一幅颇为详尽的地图。其实,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他的生动而详尽的描写,在脑海中让世界尽头的那个静谧小镇变得清晰。村上小说的主人公,总是充满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零落之感,但又对生活依旧充满细小琐碎的兴趣。这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也不例外。小说中的“我”仍旧是单身一人的三十五岁的计算士,并无任何成就而言,在计算士的组织中也只是处于底层。总也免不了底层小人物偶尔的抱怨和苦涩。但是,正如他在书中借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描写所表明的:“自己不过是个极为讲究现实且独善其身的计算士而已。既无甚狼子野心,又不贪得无厌。既无妻室,有没有朋友没有恋人。我只是想攒钱,多多益善,等从计算士任上退下之后学学大提琴或希腊语,悠哉游哉地打发余生。”这就是村上小说中惯常出现的主人公形象。他经常通过这类型的人物来探讨他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人与人的互相理解的可能性(当然,这个问题在《拧发条鸟编年史》一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探讨在人生中的态度。我喜欢读他的书,喜欢他用他神奇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的令人新奇的世界。或许那只是触及了这个世界的某些边边角角,但读起来总让人感觉亲切。他书中的人物,经常会有出人意外的可爱之处。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本书中,出现了诸如喜欢穿粉红色西服套裙和粉红色高跟鞋的胖女郎、胃扩张长发的图书馆管理员女孩、收藏头骨的生物学家这样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说话方式以及稍显奇怪的癖好总会给读者一种惊喜和强烈的好奇心。村上小说几部长篇中的主人公总是不自主地陷入某种未知和神秘的境地之中。《舞!舞!舞!》是认识了连接此世界和彼世界的羊男,走入颇为神秘的海豚宾馆。《奇鸟行状录》是陷入莫名奇妙的境地之中。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主人公,先上遇上令人心悸的电梯,然后是说话不出声的胖女郎,接着又被以雨衣长胶靴全副武装塞入藏于西服柜后的黑暗未知世界之中。接受了生物学家交付的计算任务。生物学家馈赠给他独角兽头骨。认识了图书馆女孩。有查煤气的男子受两人妄图趁“我”不备偷走独角兽头骨……这种种种种,都会让你为他的奇特而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叹服不已。而他的想象力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地方,应该是在“世界尽头”的这部分。他用他的笔这样写道:“秋天一到,它们全身便披满金色的长毛。这是绝对的金色,其他任何一种色调都无法介入其中。它们的金色作为金色发生于世,存在于世。它们位于所有的天空和所有的打的之间,披一身纯正的金毛。”这些原本只是他凭空臆想出来的东西竟然可以通过文字以如此生动和清晰的姿态展现在你眼前。他的笔触可以极尽蕴含着嘲讽的幽默,同样也可以用一种难以让人置信的细腻柔缓抒情的笔调向你娓娓叙述:“而当春天逝去夏天终了,光线开始带有几分透明的初秋的风娓娓吹皱河面之时,兽们的形象便发生了变化。起初,金色的体毛仿佛偶然冒出嫩芽的错过接起的禾苗一般斑斑点点地出现在身上,不久便变成无数条触角连成一片短毛,最后遍体金黄,闪闪生辉。这一过程从头到尾只需一周时间,所有的兽都几乎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只消一周时间,它们便一头不胜地腰身变为金毛兽。旭日东升,世界一派金黄——金秋由此降临人间。”不可否认,这样的语言中的诗意定然是带了翻译者(林少华先生)的译笔的某种味道。但是,翻译毕竟还是基于原文从原文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村上的原文本中定然存在这样的诗意,给了林少华先生这样的意境,再由他揣摩整理心里产生的意境所产生这样的抒情化的美丽文字。在世界尽头中,这样的段落俯拾即是:“每当夜色染蓝街头时,我便爬上西围墙角楼。眺望看门人吹响号角召集兽们的仪式。号角声为一长三短,这是定律。一听号角声吹响,我就闭目合眼,将那温情脉脉的音色悄然溶入体内。号角的音响同其他任何一种音响都有所不同。它像一条略泛青白的透明鲜鱼一样静静穿过暮色苍茫的街头,将路面的鹅卵石、民舍的石壁以及与河旁路平行的石头围墙沉浸在其音响之中。音响静静地笼罩所有的街头巷尾,犹如漫进大气中肉眼看不见的时间断层。”当冷酷仙境里的情节逐渐向着更为荒诞的走向发展,世界尽头里的丢掉了过去记忆的“我”也在试图寻找和思考他想要的。最后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的两条线交叉在这一点,之前阅读时所产生的一些费解都迎刃而解。一个有着完整结构和情节的幻想故事被他以一种看似轻松的姿态讲述出来。他说他享受把“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这两条线相交在一起的创作过程。他所不知的是,我同样为此沉迷不已。

非常精彩的想象和比喻。

读村上的书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现实和理想,让我辗转难眠。喜欢的书,就会一遍一遍的读……

在村上所有的图书中,这本是最喜欢的

脑海中的世界尽头与现实中的冷酷仙境交叉叙述.这种双线的叙述方式,非常喜欢~个人认为比挪威的森林有趣许多~

QUOTE

何为正确何为错误毕竟是相对的。更何况我已被剥夺了作为比较二者的尺度的记忆理论上所谓完整无缺的世界根本不存在。然而这里却是完整无缺的。这样,必定某处做了手脚。科学这东西正因为有其纯粹性才获得繁殖。真正具有独创性的科学家必须是自由人。具有坚定的精神主体性,身体健康,没有精神病史,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认识这东西就是这样的,世界的变化完全取决于意识。不错,世界是实实在在的。但从现象角度来看,世界不过是无限可能性中的一种罢了。具体说来,在你为迈右脚还是迈左脚而踌躇之间世界即已大为改观。世界因记忆的变化而变化人并非通过扩延时间达到不死,而是通过分解时间获得永生

找寻与回归

不知道是读了村上,毛姆,王小波才变得自我,还是因为本来自我,才喜欢村上,毛姆,王小波。思特里克兰德,王二,渡边,田村卡夫卡,我。不知道是想活成他们的样子,还是已经在变成他们的样子。正如谁所说,一路走来,遗落了老友满地。仿佛总是刻意与世界保持着距离,在拼命寻找着什么,但终究寻求什么,却又说不清楚。或许每个人都是这样,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丢了几分自己。只有不幸的人,才能意识到这点,并深陷其中,开始找寻。在放纵,堕落,和极度自我后,慢慢回归,邂逅并接受那个平和的自己。从此,就像毛姆 刀锋 中逃离家世的拉里,不再与自己较劲。在陌生的城市,开着出租车,平淡闲适的消失在了人世间。

生命是场孤独的探寻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完后就是一种彻底的虚脱感。生命是被巨大的力量压迫着的前进,时刻都要做出不能由自己掌控的选择。在冷酷仙境,我只是个一心一意赚钱想过惬意生活的普通人,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个实验工具,陷入巨大的利益纷争中。我没有选择,只能被一切突如其来的厄运逼迫着前进不已。我同样愤懑,同样怨念,但一切已经拧上了发条无法停止。我被人砸烂屋子,割开肚皮,又莫名的陷入阴冷恐怖危险的夜鬼的世界,最后寻求到的真相却是我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只剩二十九个小时三十五分钟而后将去到一个没有死亡的世界尽头。这几个小时里,我以异常冷静的姿态,与在图书馆认识的女孩大吃一顿大干一场,看着独角兽的骨头发出奇异的光。喝啤酒,享受阳光,然后面朝大海,在鲍勃迪伦的歌中静静等待最后的一刻,一如一场神圣的宗教仪式,是命中注定,没有挣扎。在世界尽头,一切都以一种静默有序的方式进行着,无喜无忧。来到这里的人都要与自己的影子分离。联系着外面世界的影子在虚弱中死去,心被剥离成一片片后由独角兽带离这个镇子,于是人们没有了心,没有纷争,相安与世。我以一种失去记忆的形式降临这个镇子,被派到图书馆读梦,结识了没有心的心爱的女孩。我不断寻求着以往的记忆,对独角兽头骨里的梦迷惑不解,对图书馆女孩的产生爱恋以及无法获得回应的巨大失落感。世界尽头无不弥漫着终结的意味。当我的影子最后找到离开这个地方的方法后,我却突然改变主意留了下来,决定与女孩一同走进森林,与那些任然保留着心的断片的人在一起,即不过没有心的平淡生活,也不回到这个纷扰的现实世界。而是守着记忆和爱,听从自己的心意的活着。因为这个世界都是我创造的。这样的结局不能以喜剧或者悲剧来定义。这是对生存方式的探寻。正如进化总是苦涩而寂寞的,我便以这样一种措手不及的孤独方式,带着爱与被爱的苦涩,探寻着前进的方向。

刚刚读完

语言风格一如既往。在我看来,是一部深入思索自我、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平衡与悖逆的作品。结局多多少少出乎我的意料!

矛盾

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这本书读完已经很长时间了。“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两个故事是同时展开的,分别以发达的大都市和恬静的小村庄为背景。这两个世界都与主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是他一直生活着的世界,一个是他的大脑所创造的世界。不过从它们存在来看,他在“冷酷仙境”(大都市里)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的可以忽略的人,而在“世界尽头”他才是主体,因为他“世界尽头”才会存在。唯物和唯心在主人公身上相互存在,存在的状态则是对立的矛盾。“冷酷仙境”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世界镜头”像一幅中世纪油画。主人公最终留在了“世界尽头”获得永生,但是我却很不愿意主人公放弃“冷酷仙境”。虽然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喜欢读关于“世界尽头”的章节。

回归自我的本质

看冷酷仙境的后半部分时,可以说是享受。丝毫没有感觉到绝望(虽然也算是在意料之内),相反更多的是一份心安,像所有问题在一瞬间都引刃而解了一样的轻松、自在。之后,我甚至开始羡慕起了主人公...... 单从冷酷仙境说起吧。人在社会中,往往会迷失。冷酷仙境中的 ”我“不过是一个”最喜欢的就是上床到入睡前的这短暂的时刻,一定要拿饮料上床,听听音乐或看看书。我分外钟爱这一刻,如同钟爱美丽的黄昏时分的清新空气。”的人,不过是拥有“要存一大笔钱,加上退休金,从从容容地打发时光,学习希腊语和大提琴,把琴放在小汽车后座,开上山去一个人尽情尽兴的练琴。”这样的梦想。然而社会却百般刁难,人不得不显得渺小,渺小到忘记自己的初衷。人的自我意识永远微不足道,人的愿望在社会中也因此变质。然而,“我”却能在社会的夹击中保持从容,无论是夜鬼的地下亦或是破乱的家中。面对社会”我“终究无法实现所谓的梦想,却始终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我“也真真实实地得到了——抛开所有社会推给我们的难题后的平淡、自如的生活......

直到世界尽头

其实不大敢跟别人提起我喜欢村上春树的,一个是因为他俨然小资的代名词,另一个原因是总觉得他的书有好多的暗示、意象,我也不敢说自己就看懂了。但是,在我心里,他毕竟是不一样的,不管有没有看懂,都可以看得出他的文字的张力和感染力,他是那种天生就该当作家的人。想象中村上春树是一个沉静内向,井井有条,偶尔有狡黠目光的可爱老头,这样说难免犯了把作家和他塑造的人物混为一谈的错误,但是他的那么多主角都一个德行,很难说没有作者的影子在里面吧。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角一成不变的是个冷静自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中年男人,但是这本书还是给了我新的惊喜。《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还是非常典型的村上风格,全书分两条线路间隔进展,描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本书再次证明了我的一贯印象,村上的小说里,故事根本不是重点,他只是塑造氛围,让人沉迷其中。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中所体现的想象力,毫不逊色于JK.罗琳。冷酷仙境是以现代都市东京为背景,写主人公计算士因为接了一个古怪科学家的计算任务而被卷入纷争,经历了从未想过的离奇艰险的考验,这部分也许可以算是科幻小说。充满高科技的高楼大厦的衣柜里有神秘山洞的入口,而古怪的博士在里面做的消声试验可以使瀑布完全无声,他的爱好是收集是收集动物头骨,从他的实验室可以直接走进地铁里,地铁里偶尔失踪的人员是被住在地下的“夜鬼”拖走……重要的是,村上的奇思妙想不仅是拙劣的荒谬而已,当主人公在阴暗潮湿的地道里,在经历了与夜鬼的邪恶力量的惊险抗争之后,他静静地辨了一下方向,说:这上面有我经常理发的那家理发店,我说不上他想表达的是什么,也说不上来哪里好,可是就是喜欢这种感觉,也许我喜欢的是村上营造的那种时空剥离的感觉。世界尽头是一个宁静沉闷的小镇子,但是也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规矩,主人公是刚刚到那的新人,于是我们和他一起,渐渐认识这个小镇,在这里所有人都要被迫和自己的影子分离,一般一年内,影子就会逐渐衰弱直至死亡。镇子里所有的一切都井然有序,毫无变化,他们从不争吵,没有自私,没有竞争,没有生存的压力,只是单纯的为劳动而劳动,连成群的独角兽也是很规律的每天天明即起走到围墙外,日暮时分再回来,看似世外桃源。主人公作为新来这里的人,被安排的任务是每天下午到晚上在图书馆读古梦,最后他终于醒悟,影子死了,人的心也就没了,所以,这个镇子里的人是没有心的。这里惊人的宁静是因为没有心就没有欲望,没有悲哀的反面是没有快乐,没有欲望的结果就是没有满足,他们的安静其实是麻木。在这里,没有音乐,没有感情,男女可以相亲而不能相爱。他爱上了在图书馆做他助手的女孩,可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相等的回应,即使他们可以在一起,女孩也无法付出感情。在影子的帮助下,主人公终于有机会逃离这里,可是在最后一刻,他终于发现这里的一切其实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存在于他的深层思维中的世界,于是,他决定留下来负责,与影子分离,虽然他知道影子没有死在镇子里的人还会有残存的心,就不被镇子接纳,会被赶入森林,艰难度日。世界尽头这一部分进展比较缓慢,远不如冷酷仙境刺激,最初看到写它的章节是有点着急的,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它越来越吸引我。写这部分的村上更感性一点,比如图书馆女孩一再回忆起自己的母亲,还对主人公说“我相信你”,这让主人公发现,她其实还是有残存的类似心的意念被封存在某处,最后终于利用音乐找到存放了女孩的心之碎片的独角兽头骨,契机是女孩说,妈妈经常自言自语,但是又不是说话,是高高低低的调调,主人公反应过来,这是唱歌啊。女孩的妈妈就是因为不愿放弃自己的心而被放逐森林,她说,只要有心,到哪都是好的。直到世界尽头,我们最重要的,最值得保护的,还是自己的心。村上冷峭俏皮的语言是他最大的特色,书里经常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比喻和通感,他说瘦削文雅的教授吃饭的时候“像一直彬彬有礼的大蟋蟀”,他说“沉默像枪口的烟从话筒里袅袅升起”,他说“令人窒息般冰冷的沉默是久久笼罩着地下室”他说“空气紧绷绷的”,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他总是用最奇异最精妙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感受。而作为浅薄读者的我,除了赞一声好,实在没法做什么分析评论。从译者的附录里看到,对村上影响很大的一句话是“如想叙述与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他果然是与众不同的。

这部估计科幻味道浓了点不会太受欢迎

全文最让我感到郁闷的地方是,计算士和胖女郎费劲千辛万苦的找到博士却没能解决他注定要死亡的问题,只是让主角和读着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累啊。看来死个明白是如此的重要。不推荐大家买这部了O(∩_∩)O,有机会借了看看就行

在荒诞的浪漫中,贯彻严肃的警惕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破碎的看了大概两个月,是带着细碎的回忆游移地走完了整个故事。无论是世界尽头的“我”,还是冷酷仙境中的“我”,都有各自独立的故事,但村上用漩涡式的写作手法将这两个故事交织着推进,营造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现实与非现实重合的奇妙感受。带着些许荒诞色彩的冷酷仙境揭了“我”(计算士)脑中被植入的第三道程序的真相,化开博士皱纹上的灰尘,粉红色的雨靴,刺穿夜鬼的獠牙,撞碎石壁上的无眼鱼,滑稽突兀的高楼大厦轰然倒塌,涩谷的地铁站前有胃扩张的图书馆女郎,哦,“我”还有二十九小时的现世时光。在一帧帧钱德勒式的苍白情节铺中,“我”被一次次推入阴谋的陷阱中,又一次次得到了灵魂的救赎。主角对世界的失望随着真相的揭开越变越深,然而世界仍照常运转。那不妨看向主角脑中构造的世界尽头。四面垒有围墙,只有飞鸟能够越过,那里的人以失去心和影子为代价,过着没有欲望,没有绝望,没有快乐,没有悲伤,没有记忆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一种幸福。我们在现世失去的所有美好,都在世界尽头一一归来,当独角兽在青色的草地上一齐抬头涌起金色的浪,抑或是在白雪压境的冬日中将死亡的残躯堆成一个山丘,等待人们焚烧成灰烬,那都极其含蓄的隐喻着一个主题——作者对人性之中浪漫情怀的希冀,若非如此,世界尽头绝不会泛着中世纪式的浪漫。巧合的是,现实与虚无中的两个主角都不约而同的爱上了图书馆中的女孩。前者背负着二十九小时的禁令与她共度余生,后者读尽千梦万梦寻回了她的心,而在结尾处拒绝了影子套路世界尽头的请求。主角逃避现世,又贪恋回忆,于是他找到了两全之法,在世界尽头的树林之中修补自己不再完整的心,一点一滴唤回过往喜爱的歌曲、电影,还有人。很美吧。然而,村上写这本书又有另一目的,他旨在批判这个日益脑化的时代,电脑放逐人脑,“我”因脑中的程序而不得不陷入世界尽头。但在冷酷仙境中,人脑的僵化也是比比皆是,这样的现世,莫如世界尽头的好。在这里,村上对一味追求高科技而疏忽人性归复的社会感到无奈、担忧和警惕,这也是村上对于大脑及其接受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一次最深刻入微的探索。可以说,《世》是一部故事荒诞而主题严肃的作品。这样。 一晃2016 8 16

虚无人生的最后出口

喜欢村上春树小说的人,多少都有一种少年情怀,或者说男孩情结挥之不去,小说中的主人公,25岁以后都可称之为老男孩,而不是完全的男人,至少心理上不是。他们已无可挽回的失去了男孩时代的环境,拼了命争取的,不过是“较为地道的生活”,按我的理解,也可以说是“较为自我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已不允许其沉醉于逝去的好时光,除了自杀与自闭,最积极的选择,也不过是在固执的坚持自身的某种男孩特质,两败俱伤的磨损自我而已,即便是“舞舞舞”,“舞得让人心悦诚服”,也终难避免或多或少的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人”,只是主人公对此也不介意罢了。与其打交道的,也多是女孩,即便有结了婚的女性,也大都是干瘪乏味的形象一笔带过。女孩意味着入口,通道,但不存在出口。因为其自身往往心门紧闭,所谓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某人,也由于过于内向而拙于表达,事实上,恋情的开端几乎都是女孩被主人公身上的某种“地道的”特质所吸引而倒追的,这种特质究竟为何,我认为一是无人格面具伪装,无功利性,虽然内向不善言辞但为人厚道心地纯正,即男孩特性;二是品味独特,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不入俗流,也是读者普遍认为村上小说小资之处,如喜欢听过了气的爵士乐、看屠格涅夫等死人写的小说等等;三是安于孤独的生活方式,如以自己做饭为乐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现实细部的过分关注以及自己独创的一套打发无聊的孤独时光的方法。但是,女孩对主人公来说,其功用类似于肥皂,令人暂时神清气爽,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虚无的根子在与其自身,短暂的浪漫过后,其自我性与虚无感令女孩感到共处的时光仿佛月球般空气稀薄,最终选择离开。也就是说,主人公找到以为的出口后由于“自身的缺陷”早晚回到虚无的死胡同,女孩一旦认识到自己“肥皂”而非“爱人”的身份,也不得不选择离开。在这一点上,主人公不如张楚“我不能去找个姑娘来洗干净头脑,姑娘不该是肥皂”的自省和“明天早上我打算离开,即使你已经扒光了我的衣裳”的决绝,而接近于郑钧的“你陪我歌唱,陪我流浪,陪我两败俱伤”。不同的是,郑钧即使知道“冲动是魔鬼”,却以“浪费了感情就是犯罪”来自我安慰,而主人公在给几个对手带来伤害之后,终于通过经验认识到自己尚未“完全”之时不该伤害对方,即使对方乐意,自己已经勃起,也坚持时机不对时不可造次,这一点值得钦佩。但对于对方也是个中老手而主动投怀送抱的,则予以接纳,对招妓也无不道德之感,因为长时间无法排解的性欲就像鸟儿总是不能飞翔一样让人生气,这便是主人公的“生活伦理”。主人公这一孤独而虚无的存在最后的出口是什么?答案是“世界尽头”,自己的意识所构造的世界尽头,带着几乎丧失殆尽的残存的“心”,和相爱的姑娘生活在封闭小镇边缘的森林深处安谧的生活,在永恒的时间中慢慢找寻地道的自我,诗性的自我,有“心”的自我,而现实的所有痛苦、沉重、虚无的实感记忆,则让影子带回现实世界不太公平的独自承担了。相对于《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尾,哪一个更好?

【一些摘录】

【前言】总的说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村上作品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未能“超越对于年轻人生活风尚的影响,无法在更宽广的意义上以对日本现状与未来的表现引起知识分子读者的兴趣”。当时日本国内的编辑要求村上压缩为“世界尽头”,美国的编辑要求压缩为“冷酷仙境”。而村上都拒绝了,坚决认为应该叫这个或许冗长、荒谬的名字。说出版不久,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详细描写不存在之物的细部,那种快乐是无可替代的。……比较说来,那是一种宁静的快乐--不存在之物的存在感从自己身体渗出的快乐,就像是‘同未知的邂逅’。”【1.冷酷仙境(电梯、无声、肥胖)】总的说来,我这人对世上种种事象、事物和存在恐怕都习惯做权宜式考虑。这并非因为我属于权宜式性格——当然我承认自己有几分这样的倾向——而是因为我发现对于世上大多数情况,较之正统式解释方法,采用权宜式把握方式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世界这东西委实含有各种各样的简言之即无限的可能性,惟其如此才得以成立。而对可能性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则是由构成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来决定的。所谓世界,便是由浓缩的可能性制成的咖啡桌。性交这东西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行为,同星期天去商店买暖水瓶不是一码事。即使同样年轻貌美而又体胖的女郎,其脂肪的附着方式也各所不一。某种胖法可以将我带往惬意的方向,而另一种胖法则将我遗弃在表层困惑地带。【3.冷酷仙境(雨衣、夜鬼、分类运算)】脱下黑色雨衣后,男子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文质彬彬的小老头。倒并不胖,但长得结结实实,一副坚不可摧的样子。脸上神采奕奕,从衣袋掏出眼镜一戴,完全是战前大政治家的风度。【5.冷酷仙境(计算、进化、性欲)】问题是同时势必将除音增音这项成果以各种形式用于军工生产和犯罪活动。显而易见,无声轰炸机、消音枪、以惊人音量破坏人脑的炸弹将接二连三诞生出来,有组织的大屠杀也将以更为巧妙的形式出现。死本身并非那么可怕。莎士比亚说过,今年死了明年就不会再死。想来也真是简单之极。但死后被置于架上用火筷敲击则未免令人怏怏不快。一想到死后都要被人敲骨吸髓,心底就涌起一阵悲凉。生存尽管也决非易事,但毕竟可以由我量力自行把握,因此也就罢了。同《瓦劳克》里的亨利·方达一个样。可是死后还是请容许安息为好。古代的埃及国王之所以要深深躲进金字塔中,原因我觉得似乎不难理解。【7.冷酷仙境(头骨、劳伦·巴克尔、图书馆)】在同如此众多女子睡觉过程中,人似乎越来越具有学术性倾向。性交本身的欢愉随之一点点减退。当然,性欲本身无所谓学术性。然而性欲若沿着特定水路而上,前头势必出现性交这一瀑布,作为其结果而抵达充满某种学术性的瀑布渊源。不久,将像巴甫洛夫的狗那样生出由性欲直达瀑布渊源的意识线路。但归根结底,或许不过是我日益年老体衰而己。【9.冷酷仙境(食欲、失意、列宁格勒)】“你多少岁?”她问。“35。”我回答。准确而简洁的事实是世上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离婚很久了,现在单身。无小孩,无恋人。”“首先必须清楚了解独角兽有两种。一种是发端于希腊的西欧独角兽,另一种是中国的独角兽。两种形状不同,人们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比如希腊人对独角兽是这样描写的:“‘身体似马,头似雄鹿,足似象,尾则近乎猪。吼声粗犷。独角为黑色,从前额正中突3 英尺。据说此动物不可能生擒。’“相比之下,中国的独角兽则是这般模样:“‘鹿体、牛尾、马蹄。短角从前额突起,肉质。背部皮毛五色混杂,腹部则为褐色或黄色。’“不单单是外形,性格和寓意方面东西方也截然不同。西方人眼中的独角兽极其凶猛,富有攻击性,毕竟长有3 英尺、也就是将近1 公尺的长角嘛。根据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说法,捕获独角兽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它的性欲:把一名妙龄少女放在独角兽跟前,它由于性欲过强而忘记攻击,而把头枕在少女膝头,人们乘机将其捕获。这角的用意该明白了吧?”“与此相比,中国的独角兽则是吉祥神圣的动物。它同龙、凤、龟并称四大瑞兽,在365 种地上走兽之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性格极其敦厚温和,走路十分小心,生怕踩了弱小的生灵。不吃活着的草,只吃枯草。寿命约为1000年。独角兽的出现意味圣人临世。例如孔子的母亲怀他之时便见到了独角兽。”“‘70年后,一伙猎人杀了一头麒麟,角上还带有孔子母亲缚的彩绳。孔子去看这独角兽,并掉了眼泪。这是因为,孔子感到这头纯真而神秘的动物的死具有某种预言性,那条彩绳上有着他的过去。’“如何,有趣吧?即使到了13世纪,独角兽仍然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中。成吉思汗为征服印度而派出的一支先头远征队在沙漠正中遇到了独角兽。其头似马,额上有一只角,满身绿毛,很像鹿,讲人语。而且这样说:尔等主君回国的时候到了。“成吉思汗的一名汉人大臣告诉他,这个动物叫‘角瑞’,是麒麟的一种。‘400 年间,庞大的军队一直在西线征战,’大臣说,‘而上天讨厌流血,所以通过角瑞予以警告。请多开恩,挽救帝国吧!惟有中庸方能给人以无限快乐。’皇帝于是取消了征战计划。“虽然统称为独角兽,东方的和西方的却如此不同。在东方意味着和平与静谧,在西方则象征攻击与情欲。但无论如何,独角兽都是子虚乌有的动物。惟其子虚乌有,才被赋予各种特殊的寓意。在这点上,我想东西方是共通的。”惟其子虚乌有,才被赋予各种特殊的寓意。在这点上,我想东西方是共通的。“就哺乳类这一分野而言,角为单只或奇数的动物是极为稀罕的存在。结合进化的过程来看,这属于一种畸形。换言之,不妨称之为进化途中的孤儿。即使不局限于哺乳类——例如生有三只角的巨犬恐怕倒是有过——这种存在也是非常例外的。这是因为,角乃攻击力高度集中的武器,无需三只。举个浅近的例子,比如肉叉,若有三只分又势必增加阻力,扎起来费时费事。而且,若其中一只碰上硬东西,在力学上就将产生三只无法同时触及物体的可能性。“此外,在同复数敌人争斗的情况下,若是三只角,就很难准确扎中一个拔出后再扎另一个。”“阻力大自然花时间。”我说。“一点不错。”她把三只手指竖在我胸口上,“这是多角兽的弱点。命题一:多角兽的角功能逊于双角兽或独角兽。下面分析独角兽的弱点。不,恐怕最好还是先简单说明一下双角兽的必然性。双角兽的有利之点,首先来自动物身体的左右对称。所有动物的行动模式都取决于左右平衡的控制,即取决于力量的一分为二。小至鼻孔有两个,口也是左右对称,实质上也就是一分为二地发挥功能。肚脐倒是只有一个,但那是退化器官。”“阳物呢?”我问。“阳物和阴物合起为一对,就像面包卷和香肠。”“那倒也是。”果然言之有理。“最重要的莫过于眼睛。无论攻击还是防御都要靠眼睛发挥控制塔的作用。因此,角紧贴眼睛而生是最为合理的。犀牛便是好例子。犀牛在原理上是独角兽,但它严重近视,而这又起因于独角。就是说形同残废。犀牛之所以在有如此弱点的情况下得以传宗接代,是因为它是食草兽,且全身覆有坚硬的皮甲。这样,几乎没有防御的必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形体上犀牛也同三角恐龙相差无多。可是独角兽不属于这一系列,至少在图片上找不到。身上也没有皮甲,全然……怎么说好呢……”“没有武装。”我说。“正是。在防御这点上同鹿差不多。况且近视,这是致命点。哪怕嗅觉和听觉再发达,在被堵住退路时也一筹莫展。所以,袭击独角兽同用高效散弹打飞不起来的鸭子是一回事。此外,独角的另一弱点,就是一受伤就是致命的。总之,就跟不带备用轮胎而横穿撒哈拉沙漠一个样。意思可明白?”【11.冷酷仙境(穿衣、西瓜、混沌)】这世上再没有比无意识性更正确的了。到达一定年龄——我们经过缜密计算设定为28岁——之后,人的意识就整体来说基本不再变化。我们一般所称呼的意识变革,从整个脑功能来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表层误差。所以,‘世界尽头’这个意识核,在你停止呼吸之前将始终不渝准确无误地作为你的意识核发挥作用。“所有种类的理论分析,都好比像用短小的针尖切西瓜一样。他们可以在表皮划出痕迹,但永远无法触及瓜瓤。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将瓜皮和瓜瓤利索地分离开来。当然,世上也有光啃瓜皮而沾沾自喜的怪人。”【13.冷酷仙境(法兰克福、门、独立组织)】鸟鸣也罢,世人乘电车上班也罢,天底下什么地方火山喷发也罢,以色列的装甲师毁掉中东某个村庄也罢,反正我要大睡特睡。“我可没那么说,”小个子泰然自若地回答,“只是问你最珍惜什么,没有说不破坏。破坏就是要从珍贵的开始,岂非明摆着的事!”“得得。”说着,我从冰箱拿出一罐啤酒喝起来,和小个子一起观看大块头破坏我这两室一厅的小而富有格调的住房。【15.冷酷仙境(威士忌、拷问、屠格涅夫)】脾性这东西大约在25岁前便已成定局,此后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其本质。问题是人们往往拘泥于外界对自身脾性的反应。也是借助醉意,我有些同情罗亭。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出场人物几乎都不令人同情,而对屠格涅夫笔下的主人公则马上产生同情之心。我甚至同情《87分署》系列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这恐怕是因为我本身在人性上有诸多缺点。缺点多的人常常同情同样缺点多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身上的缺点很多时候很难使人视为缺点,因而我不可能对他们的缺点倾注百分之百的同情。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缺点则往往过于明显过于静止。总之我好像喜欢看落后于时代的作品。当今时代到底有几多年轻人看《红与黑》呢?不管怎样,读着读着我又同情上了于连·索雷尔。于连·索雷尔身上,缺点在15岁以前便大局己定,这一事实也檄发了我的同情心。人生的种种要素仅在15岁便固定下亲,这在别人看来也是非常不忍的事。他自行投入监牢也是如此。蜷缩在四面墙世界里的他,不断朝毁灭行进。我想,我的人生是零,是无,是彻底的无。迄今我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使谁幸福了?没使任何人幸福。我没有妻室,没有朋友,没有门,一扇也没有。阳物垂头丧气,甚至工作也朝不保夕。我闭目合眼,吸了一口深如印加水井的空气,再次回到《红与黑》。失去的业已失去,再多思多想也无可挽回。【16.世界尽头(冬季的到来)】“可是她十分关怀我呀,不是吗?她那么把我放在心上,不睡觉地护理我。这难道不是心的一种表现?”“不,不对。关怀和心还不是一回事。关怀属于独立的功能。说得再准确一点,属于表层功能。那仅仅是习惯,与心不同。心则是更深更强的东西,且更加矛盾。”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17.冷酷仙境(世界尽头、查理·帕克、定时炸弹)】祖父说,学校无非是花16年时间来消耗脑浆的地方。“感情有很多侧面都不明确。对自己的怜悯,对他人的愠怒;对他人的怜悯,对自己的愠怒——凡此种种,都是疲劳。”“不错,”关于蚕蚀人生的疲劳感,或者从人生的中心气喘吁吁涌出的疲劳感,我可以做出上百种解释。这也是学校教育中所不能教授的内容之一。【18.世界尽头(读梦)】“心这东西你也琢磨不透?”“有的时候,”我说,“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我觉得心这东西似乎是非常不完全的。”女孩微笑着说。【19.冷酷仙境(汉堡包、爬山车、截止期限)】但归根结蒂,这是别人的问题。无论我怎样左思右想,世界都将按其自身规律扩展下去,也不管我想什么,阿拉伯人都仍要挖油不止,人们都仍要用石油制造电气和汽油,都要在子夜街头设法满足各自的欲望。相比之下,我必须解决好当务之急。还算是漂亮的人吧,不过这等面孔似乎随处可见。在电视剧里边,不外乎充当女主人公同伴那类角色——在酒吧里一边喝茶一边问什么“怎么了?近来总好像无精打采的”云云。一般只出场一次,消失后便再也无从想起是何模样。“任何人都具有某种成为一流的素质。问题只在于能否把它充分发掘出来。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一流,是因为一些不懂发掘方法的人一齐上前把它扼杀掉了,磨损掉了。”【21.冷酷仙境(手镯、本·约翰逊、恶魔)】“总戴那么大的耳环,不觉得重?”我从后面开口问道。“在于习惯。”她回答,“和阳物一样,你觉得阳物重过?”“没有,没有的,没那种感觉。”“同一码事。”不能看见自己身体这点总有些叫人奇妙。假如长期处于如此状态,很可能觉得身体这东西不过是个假设。不错,头撞洞顶即觉疼痛,腹部伤口连连吃紧,脚心感觉出地面。然而这单单是痛感和触感,单单是建立在身体这一假设之上的概念。所以,身体业已消失而独有概念发挥功能这一情况也不是不能发生的。如用手术截脚之人,截去后仍存有关于趾尖感触的记忆。“世界上大概有不可胜数的树木不可胜数的小鸟不可胜数的雨珠,而我却连一棵樟树一个雨珠都好像理解不了,永远理解不了。或许将在这连一棵樟树一个雨珠都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年老死去。想到这里,我就感到无可救药的怅惘,独自掉下泪来。边掉泪边盼望有人紧紧搂抱自己。然而没有这样的人,只好孤零零地在床上哭个不止。“不过。如同没有爱世界就不存在一样,”胖女郎说,“如果没有爱,那样的世界就和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没什么区别,既不能用手抚摸,又不能嗅到气味。即使花钱买很多很多女郎同床,即使同很多很多萍水相逢的女孩困觉,也都不是实实在在的,谁都不会紧紧搂抱你的身体。”【23.冷酷仙境(洞穴、蚂蟥、塔)】如此想来,我渐渐气愤起来。任何人都不具有剥夺我记忆的权利。那是我自身的记忆!剥夺他人的记忆无异于劫掠他人的岁月。随着怒气的上升,我觉得什么恐怖云云何足挂齿。【24.世界尽头(影子广场)】“我们被关在这里面。天长日久,这个那个考虑起来反倒渐渐觉得它们正确而自己是错误的。因为它们看上去简直浑然天成一般完美无缺。我说的你可明白?”“明明白白,我也时常有此感觉,觉得较之这座镇子,自己恐怕过于渺小、软弱、不知所措。”“但这是错的。”影子在圆圈旁边画着看不出意思的圆形。“正确的是我们,它们才是错误的。自然的是我们,那帮家伙才是不自然的。我是这样相信的,坚信不疑。否则,势必在自己都不知不觉之间被这镇子吞噬。被吞噬后可就悔之莫及了!”“不,那怕是难为你,我伤的是身体,你伤的是心,应该首先修复的是你。要不然等不到逃走两人就要同归于尽。这方面我来考虑,你想法救你自己,这是当务之急。”“我的确不知所措。”我看着地上画出的圆圈说,“你说得很对。该往哪边前进都看不准,甚至对自己过去曾是怎样一个人都稀里糊涂。一颗迷失的心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况且是在这拥有如此强大力量和价值标准的镇子里。自从进入冬季,我一直对自己失去信心,一天不如一天。”“不不,不是那样。”影子说,“你并未迷失自已,不过是记忆被巧妙隐匿起来而已,所以才导致你不知所措。然而你并没有错。即使失去记忆,心也还是朝着既定方向前进的。人这东西本身就具有导向能力,那也才成其为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否则你就将随波逐流地置身于莫名其妙的场所。”【25.冷酷仙境(吃喝、图像工厂、圈套)】“听着,我自己也知道我这个人渺小得几乎要用显微镜才看得出。过去就是这样。看毕业相也要花好半天时间方能找到自己。我一无家室,二无朋友,马上乌有也没人受累没人悲伤。这我完全清楚。不过说来你也许奇怪,我已经基本满足于这个世界,原因倒不清楚。或许在我与我自身一分为二又相互争执的凄惨情况下依然自得其乐也未可知,说不明白。反正我还是觉得活在这个世界心里踏实。我是讨厌世上存在的大多数东西。对方想必也讨厌我,但其中也有我中意的,而且中意的就非常中意。这和对方中意不中意我没有关系。我就是这样生存于世的。我哪里也不想去,也不需要死。年纪的增长固然有时令人伤感,但这不光我一个人,任何人年纪都同样越来越大。独角兽和围墙也不稀罕。”【27.冷酷仙境(百科事典棒、不死、回形针)】“但不必过于害怕。”博士继续道,“用不着怕。好么,这不是死,是永恒的生。而且在那边你可以成为你自身。相比之下,现在这个世界无非徒具其表的幻景而已。这点请别忘记。”【29.冷酷仙境(湖水、近藤正臣、长筒袜裤)】“你真的没生祖父的气?”女郎问。由于黑暗和反响奇特,我全然搞不清她在哪里离我多远。“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我朝她可能在的方向吼道。就连自己的声音也似乎来自莫名其妙的方向。“听你祖父叙说的时间里,我觉得怎么都无所谓了。”“怎么都无所谓?”“既不是了不起的人生,又不是了不起的大脑。”“可你刚才还说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呀!”“玩弄词句而已。”我说,“任何军队都要有一面战旗。”“祖父变得不再相信‘组织’这种存在。”女郎说,“他说无论计算士的‘组织’还是符号士的‘工厂’,不外乎同一人的左右手。”“何以见得?”“就是说‘组织’也罢‘工厂’也罢,所干之事在技术上几乎是同样的。”我一边摸黑游泳,一边反复思索女郎的话。此事固然难以置信,但也并非绝无可能。不错,我是在为“组织”工作,但若问我“组织”内部结构如何,我实在一无所知。因为“组织”过于庞大,而且采取秘密主义来控制内部情报。我们只是接受上头的指令将其逐一消化完成的渺小存在。至于上头的所作所为,我这样的小喽啰完完全蒙在鼓里。这种仇恨不同于迄今为止我体验过的任何一种仇恨。它们的仇恨如地狱之穴刮出的疾风一般试图将我们一举摧毁,毁得粉身碎骨。仿佛将地下的黑暗一点点收集浓缩起来的阴暗念头,以及在失去光和眼睛的世界里被扭曲污染的时间河流,聚成巨大的块体劈头盖脑朝我们压来。我还从不知道仇恨居然有如此的重力。处水滴落地的低微声响虚幻地荡开。“它们恨什么恨得那么厉害呢?”我问。“恨光明世界和住在那里的我们。”“很难相信符号士会同它们一个鼻孔出气,即便有利可图。”她没有回答,只是猛地攥紧我的手腕。“嗳,可知道我现在想什么?”“不知道。”我说。“我想,要是我也能跟你一起去那个你即将去的世界该有多妙啊!”“抛弃这个世界?”“嗯,是的。”她说,“这世界没什么意思。在你意识中生活倒美好得多。”【30.世界尽头(坑)】“他们经常挖坑,”老人说,“大概和我迷上国际象棋是同一道理吧。既无意义,又无归宿。但无所谓。因为谁也不需要什么意义,更不想找什么归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分别挖看纯粹的坑。没有目的的行为,没有进步的努力,没有方向的行走——你不认为这样很好?谁也不伤害谁,谁也不受谁伤害;谁也不追赶谁,谁也不被谁追赶。没有胜利,没有失败。”“在你眼睛里,或许这镇子的几种情况有欠自然。但对我们来说则是自然的。自然、纯粹、安详。我想总有一天你也会恍然大悟,也希望你大悟。我曾作为军人送走了漫长的岁月。也就罢了,并不后悔,毕竟自得其乐。现在还有时想起那硝烟那血腥那刀光剑影那冲锋号声。然而是什么东西驱使我们驰骋沙场却无从记起。包括什么名誉呀爱国精神呀斗志呀仇恨呀等等。可能眼下你在为心的失去而惶惶不可终日,我也惶恐不安,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说到这里,大校略略停顿,寻觅词句似的注视着室内。“但一旦丢掉心,安详即刻来临。那是一种你从来不曾体味过的深切的安详感——这点你可不要忘记。”【31.冷酷仙境(出站口、警察、合成洗衣粉)】女郎说她想看最上面的那版,我便分下来递过去,她想看的似乎是那篇《喝精液是否有助于美容》,其下面是篇小说类的东西:《被关入笼子强奸的我》。我无法想象如何强奸关入笼子的女士。想必自有其行之有效的手段。但不管怎样,肯定很费操办。我可做不来。“咦,喜欢给人喝精液?”女郎问我。“怎么都无所谓。”我回答。“可这里是这样写的:‘一般来说,男子喜欢在被爱抚时由女性吞下精液,由此确认自己被女性所接受。此乃一种仅式,一种承认。’”“不大明白。”我说。“可让人喝过?”“记不得了,大概没有。”她唔了一声,继续看那篇东西。想来,人生仅剩24个小时这点颇有点妙不可言。该干的事原本堆积如山,实际上却一个也想不起来。【32.世界尽头(垂死的影子)】“等等,让我说完。对过去的自身我忘得一干二净,现在的自身已经开始对这镇子产生一种类似眷恋的感情。一来倾心于在图书馆认识的女孩,二来大校也是个好人。冬天诚然冷不可耐,而其他季节则风景十分迷人。在这里,大家互不伤害,相安无事。生活虽说简朴,但并不缺什么,而且人人平等。没有人飞短流长,更不争夺什么。劳动倒是劳动,但都觉得乐在其中。那是纯粹为了劳动的劳动,不受制于人,不勉强自己。也不羡慕他人。没有忧伤,没有烦恼。”“也不存在金钱、财产、地位。既无诉讼,又无医院。”影子补充道,“而且不必担心年老,无需惧怕死亡,对吧?”“这点一会再说。首先是心的问题。你说这镇子上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这固然可钦可佩。若有力气,我也想为之鼓掌。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终极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其次当然还有爱情这个问题。你提到的那个图书馆女孩也不例外。你或许真心爱她,但那种心情是没有归宿的。因为她已经没有心。没有心的人不过是行走的幻影。将这幻影搞到手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莫非你追求那种永恒的生不成?你自身也想沦为幻影不成?我如果死在这里,你也势必与他们为伍,永远别想离开这座镇子。”“独角兽一死,看门人便切下头骨,”影子继续说,“因为头骨中精确地镌刻着自我。头骨被处理干净之后,埋入地下一年,等其能量平稳下来便送进图书馆书库,通过读梦人的手释放到大气中。所谓读梦人——就是指你——是影子尚未死掉的新来镇子的人所担任的角色。读梦人读出的自我融入大气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所谓‘古梦’。总之一句话,你的作用就像电的地线。我说的意思你可明白?”【33.冷酷仙境(雨日洗涤物、出租车、鲍勃·迪伦)】想来,我已在这公寓里住了8年。8年前这房间里住着我、妻子和猫。最先弃我而去的是妻,其次是猫。而今我也即将离去。我把失去托盘的咖啡杯作为烟灰缸吸了支烟,按着又喝了杯水。为什么会在这种地方住8 年之久呢?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既非特别称心如意,房租又绝对算不上便宜。太阳过于西晒,管理员也不和蔼可亲。况且住进之后人生并未因此而变得如花似锦,就人口而言也是急剧下降。但不管怎样,这一切即将打上句号。永恒的生——我想。不死。我到底失去了什么呢?我抓耳挠腮地思索。不错,我是失去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详细开列起来,说不定有一本大学听课笔记那么厚。既有失去的当时不以为然而事后追悔莫及的,又有相反的情形。而且似乎仍在继续失却各种各样的人、事以及感情。象征我这一存在的大衣口袋里有一个命中注定的洞,任何针线都不能缝合。在这个意义上,纵令有人打开我房间窗扇伸进头来朝我吼道“你的人生是零”,我也无法否认,没有否认的根据。可我又好像觉得,即使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恐怕也还是走回老赂。因为那——继续失去的人生——便是我自身。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无选择。哪怕有更多的人弃我而去,或我弃更多的人而去,哪怕五彩缤纷的感情出类拔萃的素质和对未来的企盼受到限制以至消失,我也只能成为我自身,岂有他哉!人们难道必须称之为绝望?我不得而知。或许是绝望。屠格涅夫可能称之为幻灭,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称为地狱,毛姆恐怕称之为现实。但无论何人如何称呼,那都是我自身。花了很长时间才穿过事故现场。距会面时刻还有段时间,我便悠悠然吸着香烟,继续听鲍勃·迪伦的磁带。并思索同革命活动家结婚是怎么一回事。能把革命活动家作为一种职业来看待吗?准确说来革命当然不是职业。但既然政治可以成为职业,革命也该是其变种才是。这方面的事情我还真不好把握。莫非下班归来的丈夫在餐桌上边喝啤酒边谈论革命的进展情况不成?鲍勃·迪伦开始唱《像一块滚石》。于是我不再考虑革命,随着鲍勃·迪伦哼唱起来。我们都将年老,同下雨一样明确无误。【34.世界尽头(头骨)】“失去你是非常难过的事。我爱你。这种心理状态是难能可贵的。我不愿意在不惜使之扭曲变形的情况下得到你。与其那样,还不如趁有心之时失去你,这总还可以忍受。”【38.世界尽头(出逃)】“看那光景,看门人还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把独角兽烧光。”他说,“而我们再过一会就可登上山坡,往下只消绕到南山冈后坡就行。到那里就可出一口长气:看门人再也追不上我们。”影子说着,捧一把柔软的雪,又啪啪啦啦抖下地面。“一开始我就凭直觉感到这镇子必有隐蔽的出口。不久变得坚信不疑。为什么呢?因为这镇子是完全的镇子。所谓完全必然包含所有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这里甚至不能称为镇子。而是更富于流动性的一个综合体。它提示了所有可能性而又不断改变其形式,维持其完全性。换言之,这里绝不是固定的封闭世界,而是在运动进程中自成一统。所以,如果我要找出逃路的出口,出口就会出现。我说的你可明白?”“明白。”我说,“这点我昨天刚意识到,就是说这里是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这里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39.冷酷仙境(爆玉米花、吉姆老爷、消失)】我不愿意从这世界消失。闭上眼睛,我可以真切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摇摆。那是超越悲哀和孤独感的、从根本上撼动我自身存在的大起大伏。起伏经久不息。我把胳膊搭在椅背,忍受这种起伏。谁都不救我,谁都救不了我,正像我救不了任何人一样。我恨不得放声悲哭,却又不能。就流泪来说我的年纪已过大,况且已体验了过多的事情。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更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试图将这种悲哀诉诸语言。然而无论怎样搜刮词句,都无法传达给别人,甚至无法传达给自己本身,于是只好放弃这样的努力。这么着,我封闭了自己的语言,封闭了自己的心。深重的悲哀甚至不可能采用眼泪这一形式来表现。【其他】所谓进化就是这么回事。进化总是苦涩而寂寞的。不可能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进化。别人传授的东西即穿即灭,而以自身能努力学得的东西,则终身相随,并给你帮助。“我记得的只是没有任何人能在那个秋雨飘零的黄昏紧紧拥抱自己。对我来说,那简直就像是世界尽头。在又黑暗又孤寂难过渴望别人拥抱的时候周围都没有人拥抱自己——你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吗?”——“知道,我想。”也许,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紧紧搂抱我,我也不会紧紧搂抱别人。我就这样一年老似一年,像贴在海底岩石的海参一样孤孤单单一年年衰老下去。在水潭完全吞没影子之后,我仍然久久地凝视水面。水面未留一丝涟漪。水蓝得犹如独角兽的眼睛,且寂无声息。失去影子,使我觉得自己恍惚置身于世界的边缘。我再也无处可去,亦无处可归。此处是世界尽头,而世界尽头不通往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静静地止住脚步。尽管无法解答,对这个没有答案的终极问题,村上春树还是给出了他自己的终极态度:“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我选择。”“我自身无处可去。我自身呆在这里,总是等待我的归来。”因此,“我什么也不能后悔。纵使一切都风也似的留下我呼啸而去,那也是我本身的希冀所使然。我脑海中剩留的惟有漂浮的白色尘埃。” “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联系是必然

貌似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主人公却如双子座的两张脸般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也许并不存在,但你却能时刻感觉到···

推荐赖明珠版本

朋友寄来了赖明珠版的《世界末日和冷酷意境》,第一次,有了,一本书的两个版本。不知道日文的名字叫什么,总之,中文的有两个名字《世界末日和冷酷意境》——赖明珠《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林少华才读了5页,就不能不把原来读完的林少华版翻出来比较,因为,实在差太多了。林少华描绘的春树,像是个表情收敛的中年人,尽量用收敛的语气说话,即使心中澎湃,也只能从眼神中找到表情,其他的五官,跟他任何时候的没有差别。我觉得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写作方法。收敛,不动声色。平静,安妮宝贝也这样写字,不同的是,安妮的字更生活些,林大哥的字,有一股厚厚的灰尘味道。赖明珠笔下的春树,孩子气,不拘束于文字的形式,经常自己发明一些诌有道理的名词,然后对别人不注意的细节进行评论和研究。这样的事情,只有小孩子才能办得到,当然是用孩子气的语气去说了。所以她的文字,明亮,饱满,轻松。花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句话,就像生活中用好奇和感谢对待每一件日常的事情的时候,日常的琐事,也变得乐趣无穷。比如赖明珠的春树说:“为什么这么久了电梯还不开呢?我不知道。但稍微想了一下,所得到的结论是,‘电梯故障说’和管理员忘记我存在这‘不注意说’,两者都不妨排除。因为这不切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机械的故障或负责人的不注意,在现实上不可能发生。相反的我知道在现实世界里,这种意外正频繁发生。"我想说的是在特殊的现实中——我所指的当然是这笨笨的平平滑滑的电梯而言——也就是非特殊性应该可以权宜地当作特殊性的相反而予以排除吧。会疏于维护机器,或让来访者乘上电梯之后就忘记接下来的操作的粗心大意的人,难道会去制作这样一部古怪的电梯吗?”但是林少华却是这样说的:“我不知道电梯门何以这么久都不打开。略经沉吟,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机械故障之说和操纵人员疏忽之说及其忘却自我的存在这两种即使基础排除也未尝不可,因为这不现实。……(林大哥,您在做文学评论的论文吧?)我想说的是,在特殊的现实当中——当然是指在这种滑溜溜傻乎乎的电梯里面——不妨将非特殊性作为逆论式特殊性姑且排除在外。”这个春树,不像是个童心未泯的人,有点像个学究怪人,阴沉着脸。赖明珠,像悠扬的诗篇,季节在春季,天气舒服温暖,有小小的快乐。林少华,在冬季,万物素裹,把心情也裹在深深的外套里面。虽然,林大哥,他很理智,像个理科生,不管如何绕,他都分得清原理,所以一开始,就奔句子的主题。而赖明珠却像个文科生,感性得体会除了结果之外的乐趣。读她的句子,忍不住会把阅读的速度放慢下来。因为个别的字、词,都很有自己的主张,它们都是被精心考虑才安放到这个位置上,它们体现了做水煮鱼时被用心放下去的胡椒,一点点盐,一点点糖,一点点酱油,一点点麻油,这些都是极小的佐料,却最终带给你丰富的口感。我是说,丰盛。林少华的文字,表现了所以该表现的内容没有错。却是一盘死咸或者死辣的菜,除了重点的口味之后,很单调,没有细节,没有微妙的感受。那些微妙的口感,其实,没有用心地去翻译,没有安定满足的心境,没有语言文字的实力,是无法做到的。 我想这是这里最没有条理的一片评论了。虽然有点个人情绪,但唯一想写的是,去看看赖明珠的春树吧,实在很有趣。

现实与非现实的关联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惟有我踏雪的吱吱声。”小说结束了,却不见尾声,之后怎么了,影子怎么了,意识怎么了,一切都是空白。而这也恰恰是村上最为惯用的手法,小说不以剧情为主,没有那样跌宕的剧情来吸引人,当然也便没有那样让人舒坦的结局。也罢,结局之后,可能我们只会畅快一笑,或为主角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在这样的小说世界中,往往觉得剧情上缺失了什么,许多话说的不是很明了,而这些也是最具有魅力的。或许在以后的某个日月,我会想起曾经读过这样一部小说,会意外的明白一些道理也还未知。我最喜欢书中这样的一段话,“你说这镇子上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这固然可钦可佩。若有力气,我也想为之鼓掌。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终极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自然。至于那个世界是否美好,我也不得而知。但起码是值得我们生存的世界,既有好的,又有坏的,还有不好不坏的。你是在那里出生的,并将在那里死去。你死了我也消失了。这是最为自然而然的。“这长长的一段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虽然这些道理我们或多或少都明白,但是我们却没有如此的像世界尽头的人们体验过,而村上就是将这样的一种感觉具体而又详尽的描绘出来,就像我们所体会到的一样。在世界尽头那样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却如此清晰的体会到了现实的某些意义。这是不是一种现实与非现实的共鸣呢?就情节上来讲,《少年丹尼》作为歌曲的具体象征几乎同时出现在了两个世界,现实中是不入流的过时的歌曲,非现实中,是拾取心的钥匙的纽带。冷酷仙境的胃扩张的图书馆女孩和世界尽头的图书馆女孩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另外头骨发光这一情节也几乎在两个世界同时发生,像是出入世界的门,在现实与非现实中产生中共鸣。现实世界存在着不现实的事物。黑鬼,符号士,计算士的奇妙世界。高智商高体能的17岁少女,胃扩张的图书馆女孩,天才一般的科学家,“我“陷入的是一场激烈的黑暗争斗中,而一切与日常相差甚远,是那样的不真实。非现实世界存在着现实的事物。发电机、军人,手风琴、图书馆、甚至还有所谓意义上的爱。“我“迷茫的探索着那样的一个镇子。那个镇子有吸收人心的独角兽,有图书馆的少女,有陪着下棋的老人,有看门人,一切与现实又很贴近,是那样的真实。这两个世界其实都是非现实的,虚构出来的奇幻的一场旅程。而这样的非现实的世界,也存有村上想要向我们阐述的种种。所有的人物的所有的话均出自村上,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即在其中。或许现在的我许多东西仍未清楚,时间已经逝去,留下的是两个非现实的世界。冷酷仙境中,公司深处的博士的秘密基地中,一位天才将出走远方做下一步研究,女孩住进了公寓中等待着那个男人意识从另一个世界走来,地下的黑暗世界中,巨大的鱼的图腾被黑鬼们奉为信仰,他们生活在最底层,却是重要的一部分。符号士和计算士的争夺,组织与工厂的战争,轰轰烈烈的没有硝烟的暗战。世界尽头中,墙壁内的小镇散发着安静的白雾,整个镇子因为冬天的来到白色一片。森林深处,可怕地冬天藏匿着心灵不死的人们,变电站的男孩还在一个人收集着乐器,图书馆的女孩还在等待着读梦人的到来,从下午7点开始到11点,漆黑的屋子因为唤起的少女的心而璀璨如夜色。这样的图景被村上缓缓的描绘出来,在现实与非现实中交错,并一直存在。

又入雨林

刚看完这本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第二遍说这句话了--总是完成了一件事。买的第二本村上的小说,完全是因为名字很酷而且浪漫,终于看完了,其间抵抗了数次电影的诱惑,换过几种地方,几种姿势,几次从睡着的手里掉下去...终于基本看完了字,而且一片模糊,现在只好逼迫自己说两句,否则很快连模糊也不剩下。只看一遍,好像穿行了一段热带雨林,纤细缠绕的东西密密麻麻,巨大参天的也四处高高矗立,上下四周围合而自成一个世界。视野也被阻挡得极其有限,后面的看不到,前面稍远点也永远神秘。你常常忘记这趟旅程的意义,而是被遍布四处的奇花异草,藏在树叶中间的小昆虫,挂在蛛丝上的小水珠,突然掠过的颜色鲜艳的飞鸟一类的东西吸引了注意,不时发呆出神。总的说来就是这样,这小说继续作者一贯的自说自话,不紧不慢的收集记录着各种实在的清楚细节,或者缥缈的缕缕思绪,还看似毫不费力的把两者抓来结在一起。如果在不合适的心境下坚持看,比如决定在一天之内无论如何完成看书的任务--就会觉得有点透不过气。那什么才是适合的心境呢?如果慢慢看,之前看过的部分又会消失,人的注意力就是晚上的车前灯,只给自己照亮前面的一小段而已。那些零散的时候也许适合,比如下雨的晚上,阴天的下午,没有任何要做的事,不想出门不想和任何人接触,当然也不想睡觉,不想被任何需要打扰,就蜷在光线不太亮不太宽敞的小屋里,抱着它进入这个世界。它既然自说自话,就不会打扰谁,孤独的灵魂总是相安无事。“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因为被作者这句话提示,自然要偶尔回到雨林外的现实。里面很有些玄虚深奥的自我认识,似乎很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关于意识潜意识,在矛盾中的选择,自然的死与永生,会疲惫痛苦的心与失去心得到的平静安宁,这些比较具体的困惑可能成为一个人在人生某段遇到的问题,他犹豫又反复,最后的决定是出于“责任”,我觉得这看似义无反顾的抉择实际并非真正他的心做出的选择。他的矛盾和困惑应该是写这本37万字小说的初衷,就是为了呈现(或者隐藏)和记录(或者埋葬)整个过程,所以就有了情节,人物,添加了一些奇幻的道具和布景。留下很多的细节,意象可以推敲,我觉得它们是和朦胧诗里一样有着各自的象征意味。但是大部分时候人都觉得解释它们很煞风景,我们也像那位日本评论者说的,不如满足于他“天衣无缝的构筑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世界”就好了。那些问题,到底有谁想弄个一清二楚呢,又有谁可以呢?说这番话当然非常非常轻率,但是这也是现在能暂时走出这本书,到雨林外面透一口气的方法。很可能会和《挪威的森林》一样,看越多次,越觉得有味道,越能进去而不想急着逃出来。看这书的中间,不由想问自己和朋友,do u still have any imagination?或者,你想象的世界尽头是什么样的?这是题外话了。

亲切的迷幻

大学时候曾痴迷过的一部作品,感觉有卡夫卡一般的迷幻,但读起来却少了点冰冷多了些温暖的亲切,还是很爱这种调调

选择的权利-来自世界尽头的感触

之前对于村上春树,大致的概念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高中阶段读过的好几部青春文学作品中曾表达了对村上的喜爱,那时候便认为村上或许是青春文学始祖,尤其当要表达你的小资和矫情,两个人你必须探讨,张爱玲和村上,几乎成为了一种标志。后来又知道了一部《挪威的森林》,但同我谈起它的人竟然千篇一律地透露着其中限制级的描写,这又让我困惑了,一个青春文学家们的崇拜者难道是个写颜色小说的?对村上,更失去了深入了解的兴趣和欲望。直到后来工作,看书的欲望反而比过去强烈,对村上的作品才开始第一次拜读,这便是《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刚开始看书,有点不太习惯于村上的描述,他喜欢大量的描摹细节和心理特征,开场便多少有些云里雾里的状态,但随着情节的慢慢展开,渐渐便有些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清醒,也慢慢开始陷入到村上风格的魅力中。这部作品也是村上的代表作之一,其奇幻的想象力如一只力量无穷的大手,攫住了你,将你拖入他创造的怪异空间。这本书采用了平行时空的描述,以前只在《CLANNED》这部动漫中遇到过类似的布局方式。它分别分布各20章予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穿插描述,刚开始阅读,只当作这是两个故事的集合体,就像一本散文集,常常收录多篇不同的散文,但是慢慢地,中间的线索越来越清晰,直到两相融合,成为一体。这时才恍然大悟,文前设置的那些谜团也都一一解开。作品描述的两个世界有着极深的渊源,准确来说,它们其实系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但两个世界却如此迥异,完全在两个不同的极端上发展。一个冷酷仙境,是主人公所在的现实世界,却是一个完全扭曲的世界,三大情报组织互相牵制抗衡的夹缝中,主人公在一位科学博士的牵引下,渐渐撕开了潜藏在情报守护机制下的秘密,一个关于世界尽头的秘密。在这个世界中,主人公有意识有主见有心,却没有选择的空间,只能任人摆布,束手无策。而另一个便是世界尽头,一个平和宁谧无波无澜的神秘世界,这里有高耸的围墙,阻止了一切与外界的交流,其自给自足的能力超过了任何一个我们所知悉的世界和时代。这个小镇有一位看门人,一个图书馆女孩,一群住在废旧官舍中的老人,一个守发电站的青年,一群应季生生死死的温顺的独角兽,还有一个与小镇对立但从未被了解的森林群居部族。而主人公是一个新加入小镇的拥有读梦职责的普通人,被迫与影子分离,担负释放独角兽头骨中神秘光线的奇怪任务,也是镇上唯一一个尚拥有部分残缺记忆及心的人。这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平静的生活,在没有影子和心的状态下,过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过的一种平静生活。主人公是新人,影子尚未死去,心也还残存,所以在与影子的几次短暂接触中,策划着一场不知能否成功的逃跑计划。这部作品,让我见识到了村上的奇诡想象力,和其不俗的文字驾驭能力。他将两个世界的画面清晰的铺展开来,纤毫毕现。虽然描述的是两个捏造的世界,但又未曾完全脱离现实,却更像是某种写照。你从冷酷仙境中映射出自己无能为力挣扎的现实,已做尽了一切努力,却仍然逃脱不了被摆布和被决定的悲剧命运,你唯一能选择的不过是听什么歌吃什么饭和什么样的女孩上床,比起你能决定的,你更像个提线木偶,在别人的手中辗转腾挪,以取悦那些鼓掌付钱的观众。你有心有意识,却巴不得自己没有心没有意识,于是你冷漠而麻木地接受和对待一切,甚至放弃最后一丝挣扎。你向往和渴望一个理想的世界,没有争斗与猜忌,可是相应的,你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的影子和心,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你会如何选择?村上选择了后者,但又并非单纯的选择了后者,他放跑了自己奄奄一息的影子,这代表他必须以拥有残缺心的人类被镇子赶出,住到森林里去。影子曾说过,森林里住着的都是心还有残余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小镇上不一样,为延续生命他们需要从事辛苦的劳作,冬天也漫长难熬。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描述了与小镇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因为有心,所以生命也将是有限的,因为有心,就会有喜怒哀乐,也许还会有欲望、有勾心斗角,这些都是很累的事情,但又和现实世界不尽相同,因为那里的心都是残余的,所以生活其实是被剥掉了一层之后的存在,至于究竟是怎样的状态,也许只有进去之后才能真切体会。但主人公仍然选择留在世界尽头,因为这是他创造的世界,是活在他潜意识中的世界,就像他所说:这里是我自身的世界,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在我自身中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如果我们愿意将世界尽头抽象一下,它也将无比接近我们潜意识中的理想世界。有一堵围墙,守护着我们的底限和原则,让我们可以免受现实的侵扰;有一个看门人,他可能比较粗鲁,但帮我们恪尽职守地保留着这块净地;有一个管理图书的女孩,这个女孩儿虽然没有影子没有心,但她的善良和美德与生俱来,永不消失,而且她寻找自己心的状态在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知道拥有影子和心的重要性,我们也借此契机,可以鼓足勇气,能够反抗现实,保有自己仅剩的心的碎片;有一群老人,他们是存在于我们脑中的智者,他们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有智慧,能够驾驭生活的方向和重心;有一个发电站的青年,帮助我们借助他物获取能量,不论是供以发电的风,还是能够激发我们对美丽事物欣赏能力的各种乐器;当然,必不可少的独角兽,就是我们生生死死日夜不息的记忆,旧的记忆渐渐老去、消失,新的记忆慢慢新生、成长。我们的潜意识也拥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天的欣喜、夏日的蓬勃、秋天的凉爽、冬日的慵懒和疲乏,这里也有流动不息的河流,幽深茂密的森林,以及森林深处那些潜藏的不可探知的秘密。虽然进入世界尽头,我们需要抛弃影子和心,但其实,这两者在这里却无处不在,每一个生命、空间、哪怕是漂浮的空气、迎面而来的清风,都融合着我们的心,心的光芒无处不在,生生不息的通过独角兽吸收进头骨,又被读梦人释放。而被“我”释放掉的影子,是“我”与外界世界、与现实的又一联系,他带走了我的欲望、我的贪婪、我的自私自利,同时也带走了我的部分记忆、我的过去、我对现实的一切眷恋,他是连接世界尽头中的我与现实之地的纽带,只要他成功逃跑,那我就绝不是孤单一人,因为我还可以继续残留我的记忆和心,可以继续拥有选择的勇气,带着我渴望的那个女孩,选择我想要的生活,即使需要付出代价,我也心甘情愿......

活在当下,且要用心!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享受着本来应该有的稳定的上一休两和正常的航班,略显轻松和惬意的工作。外面一度是南方少见的纷飞的雪,缩在被窝里,越读越觉得透彻的寒意,可能不仅仅是空调不给力的原因...最近休息一直再干两个事情,坐着的时候在持续看《财经郎眼》,躺着的时候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听郎教授吹牛骂娘是一件很长见识的事情。"我喜欢黎明前的一段黑暗."她说,"因为干净而无用,肯定."   "但这段时间过得飞快.天一亮,就开始送报送奶,电车也投入了运行."看村上书的日子里,干净而无用。大段的引用:“看其他村上的书也没这般伤情,越读到后面越发浓郁的绝望感无处不在."我"在冷酷仙境中近似于麻木的冷静应对自身的消亡,以及"我"在无心的世界尽头看着独角兽们一个个承载被遗弃的心灵心力交瘁的死于寒冷冬季.一边是身不由己的各方势力争相抢食的残酷现实社会,一边是没有爱没有痛苦也没有心的安逸理想社会."我"同时存活在两个世界,在记忆和心彻底丧失之前,必须选择其一不能坐以待毙,虽然这一切并非自己的过错.”最喜欢的是“我”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消失,在公园里喝啤酒,烧信用卡,看公园里的母女喂鸽子...清晰的留恋着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麻木且从容的被离开。虽然这里并不美好,但这是我的生活,我并不珍爱却无限留恋的真实世界。面对没有“心”的世界尽头,我在最后一刻选择了坚守,不是留恋安逸,而是不甘坐以待毙。最后的一瞬间,一切,突然向上起来!

隐形。

其实最喜欢的村上的作品还是这本,故事看过好几年了,记不得太清楚,隐约记得是自己和自己影子的对话,而自己是在世界尽头,影子是在仙境。总只是一本超现实注意的作品,思维飘渺但不失严谨的逻辑,层次感也很好,强烈推荐喜欢村上的没看过这本的同学去瞅瞅。

心死

#書#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讀村上春樹的小說千萬記得不要去較真,故事的邏輯性是屬於另外一個世界的,而且處處留著讓強迫症患者全身抽搐的無法自圓其說的坑,但是這也是他特有的魅力:因為不現實,所以你認為全身投入是安全的,可是當你以為你僅僅是陪著主角在奇幻中慢走時,突然主角轉頭問你:“喂,你覺得我真的應該和影子永別麼?” 你左顧右盼,看不到任何其他人,剛想回復,突然發現其實是你自己跪在地上,正對著深邃無底的水潭,而水中的倒影婆娑顫抖著問你:“喂,你真的要和我永別麼?”《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就是這樣一部充滿魔力的作品。依然是村上慣用的花開兩支分敘手法,宛如在水潭邊行走,左邊是寬厚踏實的大地,右邊是波瀾不驚的水面。剛開始一切都很自然,在黃昏中讀者玩耍般戲水前行。但天慢慢黑下來,陸地與水面在黑暗中失去了界線,喪失了視覺的輔助,只能光腳丫憑著直覺在水與沙間小心翼翼前行。你想回頭,但往回走,真的就是往回走?來時的路已經被漲起的冰水淹沒,哪裡還有原路?只能往前走,只能是對作者盲目的信任,甚至可以說是絕望中唯一的自救!pic還好這作品雖然帶著村上平淡但又能扼殺一切希望的“無力感”,但總歸在結尾主角是希望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己的存在,找回對他人的愛,即使看著影子投入冰涼的漩渦離他而去,但他的心總歸活了過來。無結局的結局,可多少能嗅到春天臨近的溫暖與生機……世界盡頭,可怕的不是現實世界走到盡頭,而是在內心深處自我的世界走到盡頭:無生無死,無喜無悲,豎起高高的圍牆把心收緊在巴掌大的井裡,一點一點斷去讓心活下去的血液、感情、記憶……哀莫大於心死,但更悲哀的,是我們自己掐著心,漸漸的用力,默默的讓它窒息而死……

村上给了我最完满的结局

最初看完这本书时,虽然早就有了“我”将留在世界尽头的预感,但当看到结局时还是让我有一种近似于惊诧的感觉。为什么直到逃脱成功才决定留下来?因为这是“我”自身,我有我的责任。不过在这个世界,既然爱、恨、自私都没有了,责任这种东西还有什么用呢?当然,这些问题不用深究,也深究不得。起初我对故事中的“我”很是惋惜,因为在冷酷仙境里,至少还有女孩在等他的电话,至少有胖女郎想要冷冻他。不过后来才觉得故事以这种方式结束才真的是皆大欢喜吧。说不定女孩想着他或许只是借他联想到自己的丈夫(不然为什么还留着丈夫用过的剃须刀);女郎想着他或许只是想跟他交合罢(似乎在“我”与女郎的每段谈话中都会出现与“交合”相关的东西)。她们所想的也许不过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我”本身吧。说到底每个人也许只是从他人身上获取自己所需求的那一部分而已吧。不论谁都是,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人生仿佛巨大的地铁脉络,虽然阡陌纵横,不过每个人也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起点和终点。现世中充斥着苦楚及艰辛及无奈,只能在自己假想的世界中找寻一片静谧,但我们在这偌大的假想画布上涂抹的颜料却是现实。人就是这样,总是奢望自己什么都能兼得,所以才会出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但“我”实在太过幸运,在世界的尽头不会有尘世的喧嚣,却依然可以玩味着尘世的爱、尘世的恨、尘世的回忆,对了,还有那颗心。这样说来也许那个除了心和回忆什么都没有的森林倒是真正的仙境呢,故事有这个结局或许才是最完满的。这样想来,不论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不论生还是死。都只是一种经历,抑或说是一种“活”而已吧。说到这里,想起了村上另一本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中。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如若说让我从这书中悟出什么我自是没有那种领悟力,我只不过在抒发自己那些无谓的感怀罢了。也没说出什么有用的东西,但何必执着于“言之有物”呢?就算真的叫我去悟出什么的话我看也没那个必要,如果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很无趣么?恩,就这些。言毕。

我记得你们,不管你们记不记得我。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本书。我所在意的不是村上的手法如何如何出神入化。这本书打动我的,是“全书的意境+最后的感谢”。且不用说翻开目录时的惊讶,一排一排“世界镜头与冷酷仙境”实在打眼。这本书打动我的,是“全书的意境+最后的感谢”。我觉得我有点像那个“我”了。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很无奈很无奈,几乎什么也做不了,就被送往另一个世界。最后“我”在车里,细数那些“我”需要感谢的人,胖女孩,寄存处的女孩,热情的司机……。读到那里,就再也控制不了了。

精彩!

。。。像鸟一样把心交给风即可,别无他求。我不能抛弃心,我想。无论它多么沉重,,有时是多么黑暗,但它还是可以时而像鸟一样在空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是头骨在发光!房间变得亮同白昼,那光芒如春天阳光一般温情脉脉,如月光那样安然静谧。架上无数头骨中沉睡的古光此刻正在觉醒。头骨阵列浑似用细碎的光拼凑而成的清晨的海面一样悄无声息地灿灿生辉。然而我的眼睛即使面对这样的光也毫无晕眩之感。光给我以慰藉,使我的心充溢着往昔记忆所带来的温煦。我可以感觉出。。。何等美妙的光景!所有地方都银光点点。它们象一清见底的水中宝石一样释放着早已成就的沉默的光。我把一块头骨拿在手中,用指尖轻轻摸了摸表面。我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她的心,她的心就在那里,在我的指尖隐约浮现。哪一个个光粒子虽然只有微乎其微的暖意和光芒,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好感动哪!!心被洗清了的感觉,象读情书的感觉~!温暖,舒畅。。。感谢作者和译者的美妙的心!!

还是喜欢现实的村上春树

这本书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一同被评为村上三部曲。散部我都看过,最早看的是《挪威的森林》,然后是《舞、舞、舞》,都是在高中的时候。而这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直到现在才看。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这三部曲一部不如一部。从最开始的《挪威的森林》,村上给我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喜欢那本书。而《舞、舞、舞》,可能是因为这部书属于“寻羊”系列吧,而我又没有预先读过《寻羊冒险记》,所以看这部的时候就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而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用了完全架空想象的世界观,不论是在世界尽头,还是在冷酷仙境,都不是现实的社会。也许是我比较偏向现实的描写,就算是想象的虚幻,也必定要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例如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虽然说是描写N年后宇宙战争的事,但可以从中看出现实世界的影子,也就是说故事舞台虽然是在虚幻架空的宇宙,但其政治、历史和军事背景都是基于现实的。所以我很喜欢银英传。但村上的这部,我觉得是他完全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大家讲了一个有点好玩,又有点阴郁的故事。世界尽头里的小镇、独角兽、图书馆和影子,冷酷仙境里的电梯、粉红女郎、模糊计算等等,都给人一种新奇感,一种捉摸不到的味道。三部曲,如果从现实到虚幻来评价,《挪》无疑是最接近现实的,而《舞》处于半现实半虚幻之间(例如海豚宾馆里的电梯、羊男等等都算是虚幻的想象吧),《世》则是完全的虚幻。要我评价,《挪》能够给最高分,而这部《世》,读读也罢。不太适合我的胃口吧。

春上春树的经典作品

所有所有所有的作品当中.我最喜欢这个了.虽然看似乎两个不同毫无关系的故事.却牵扯了意想不到的结局.几年前一口气读完春上春树的六部作品.依然清晰记得这本的大概内容.感慨啊~~~

内心中的独角兽

独角兽是一种难以捕获的圣兽,从古至今,它的身影在浩瀚的典籍之中若隐若现。据说,独角兽喜欢美丽的处女,在西洋名画中经常可以看到它们陪伴在美丽的少女身边,因此有些狡猾的猎人就利用了这一点。布尔斯廷在《发现者》中转引古代作家的记载说:独角兽敬重少女和贞女,见过她们多次,渐渐变得驯服,便走过来睡在她们身旁,于是印第安人和埃塞俄比亚猎人挑选英俊健壮而美貌的青年,男扮女装,以各种鲜花香草为饰,利用这种办法来诱捕此兽。 我们不知道这些贪婪的猎人们战绩如何,可是从流传下来的记载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要一睹独角兽的真面目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人们甚至混淆视听,把一些不相关的动物跟独角兽搅在一起。古代中国就发生过这样的闹剧,公元1414年,远航的郑和船队给明朝皇帝带回了榜葛剌国进贡的长颈鹿,惯于阿谀奉承的大臣们喜出望外,鹿身牛尾、食草而且不伤生,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吗?大臣们急于向皇帝表达谄媚,有意或者无意忽视了麒麟乃是独角兽这个最重要的特征,翰林院向皇帝献上了圣兽出现的颂词: 仁哉兹兽 旷古一遇 照其神灵 登于天府 奇怪的是,难得一见的独角兽有时竟会成群结队地出现,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记录下了这样的奇景:“除去角的白色和眼睛的蓝色,兽的其他部位统统一色金黄。它们试穿新衣似的上下抖动几次脖子,朝着寥廓的秋空高扬起角尖……当号角声弥漫小镇的时候,兽们便朝太古的记忆扬起脖颈——超过一千头之多的兽们以一模一样的姿势一齐朝号角声传来的方向昂首挺颈。”可惜作品的结尾指出,这种虚幻的奇景并非现实的存在,而只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与记忆之中。 时光荏苒,独角兽已经由偶尔显露世间的圣兽转变成为仅仅游离于人们内心的虚幻之兽。在今天,如果你看到一头独角兽悠然自得在街上走动,那么你就要警惕了,因为独角兽的出现不再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只是意味着你从现实进入了幻境。在无比现实的社会中,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界限,这是极其危险的倾向,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有一篇《花园中的独角兽》,写的就是因为在花园中见到了独角兽,使丈夫和妻子相互猜忌,反目成仇,妻子最终被关进了疯人院,谁都不愿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现实中唯一存在的独角兽是犀牛,这苯头苯脑的家伙当然不会是传说中的圣兽。犀牛视力很差而又脾气暴躁,丝毫不懂得怜香惜玉,看见任何活动的物体都会象坦克一样直冲上去……所以,美丽的少女,你们可要当心啊!

另一个星期六的早晨

睁开眼睛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虽然隐约记得在夜里曾被室友的鼾声吵醒,但是在那一刹那还是感觉精神充沛,就像刚下过雨的大地,从上到下都焕然一新。看了一眼时间,才7点,于是索性继续睡,可是睡意怎么都不来,大脑已经开始停不下来的运转,一闭眼,思绪就纷纷杂杂的一团接一团,如果是有条理的倒也好,可以循着条理慢慢遁入睡眠,可是它偏偏如迷雾一般,抓住了这个,那个又过来烦扰。仰望着天花板上的白日灯,灯管的一端已经发黑,亮不了了。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不换掉它,一方面是由于天花板太高,要架梯子才能够到,一方面是由于没必要,旁边小阳台上的灯光刚刚好,可是不换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在这苦恼的时候,我想起昨天有本书就快要看完了,春上村树的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一本很不错的书,长久以来发现的最好的一本,说是一本小说,可是情节的叙述中又夹杂了大量的随笔性描写,故事奇妙而温暖,随笔亲切而用心,故事虽是我难以思及的,随笔却如同在读我自己,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虽然我不是爱丽丝,可是那个世界却胜似仙境。埋头在被单中阅读,很快就读到了最后一章,这一章我是想在某段愉快旅行的路途上阅读的。阅读这种事就是这样,当你读到一本特别好的作品的时候,就会爱不释手,恨不得慢点再慢点,让那愉悦的体验能持续的更长久些,甚至让它为其他的事物增添光彩。放下手机揭开被单,一股寒冷的气流冲空调的排风口袭来,今天好像不是很热,室内愈发阴冷,这里的夏天好像一直都不那么热,即使热也就是那一天两天,持续更久的是阴沉的天气。拿起身边的电脑,打开网络,手机在连上WIFI的那一瞬间我总是有所期待,可能是因为我最近认识了一个女孩吧。说是最近可距离上次见面已过去了快一个月,也许是我期许太高,我总是对这段关系存有很多不满意。没有信息,这不太正常,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我昨晚说过了什么,其实说过什么都不重要,这种长时间的不见面本来就会让关系淡漠,一切只是时间问题。我需要的是让自己的生活重新恢复平静,没有期待也就没有失望,一切也就会在简单的快乐中度过。想到这里我就开始写下了这些,我试图用动作描写来构造场景,试图用类比描写来营造气氛,试图用静物描写来烘托格调,可是我什么都没做到,我发现我又开始絮絮叨叨的不断说着自己的心理感受。我想没人喜欢看一个失败者的抱怨吧,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来说,我也不喜欢看。可是,如此的生活如此的感悟让我想不出其他的东西,也许好的作家必须得是个好的生活者吧,生活者这个词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其实生活者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王尔德说过,只有少数人是在生活,大多数人只是存在而已。

世界尽头是人心。

磕磕绊绊的把这本书给读完了。一个星期在我看来是很久的。主人公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在顷刻之间。看的第二本村上的书,完全被他的文笔所折服了。每次看书,都有一种想要读出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表达的某些意思,故事情节并非曲折,也许由于主人公对事情的发展有着一种莫大的接受吧。计算士、符号士、夜鬼,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其中对人思维的解释也很科学性。因为一开始就看过简介的关系,所以情节基本上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后的选择,留在了世界的尽头,还真是不明白。世界尽头,没有痛苦没有忧伤没有仇恨没有一切一切负面的东西,可是同样的,也不会有幸福快乐等等积极的东西。安静得让我产生一种害怕的感觉。所以,对于我来说,结局是不能理解的。每个人的思维里面也许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只属于自己。以后还要再读读这本书,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关于这本小书。。

村上春树的小说和随笔集已经读过几本了,这本小说是在最近读完的,作为畅销书的《世界尽头》一开始读的确比较麻烦,小说的开头写的有些神经质一般,甚至有些繁琐,没有刻意的使用吸引读者的写作手法,真正开始显示小说的趣味性是从第一个冷酷仙境的描写开始的。然而,从这里开始,小说开始变得越来越有趣,就像一个分水岭一般,对读者的吸引便从这里开始,就像有魔力一般,使你一发不可收拾的想要将其读完。小说的写作手法中穿插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这是村上春树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也是我比较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的原因,通过小说主角的世界观所表达的正是作者自己的世界观,使读者在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乐趣,还有对种种对身边事物的体悟。在这本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小说中所谓的“夜鬼”也没有真正出现过。这就使小说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不单单是为了叙述一个故事,本来“世界尽头”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就很强,代表着安宁,永恒完全隔绝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的象征,而“冷酷仙境”则是现实世界,何为“冷酷仙境?”在诸多欲望交织的现实世界,看似仙境,其实却是冷酷不堪的,为利益而互相斗争的各种势力,性欲,代表着腐化的“夜鬼”等,都充分暴露了现实生活的冷酷。当然,在“影子”化为一只鸟飞走的最后一章,便是作者想表达的最后观点:无论是宁静,安详的“世界尽头”,还是真实与迷茫交织的“冷酷仙境”在最后都将面临选择,而选择哪一方都是对的。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你都将继续走下去,永远的走下去。

看过的第五本村上的书。风格已然熟悉,不再有看《海边的卡夫卡》时那种激动如发现知己般的心情,却依然会被情节吸引,虽然看的不甚认真,可以说错过很多精彩,到了结局才对主题了然。也许是年龄的关系,我对虚华社会之风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尚未经历只是远观。但心的虚无却是真真正正在经历着,如书中的“我”,生活了35年,最后还是决定在自己意识核中的那个世界寻找最真实的自己。确实,村上的小说基调总有些消极,人总觉孤独。“ 有的时候,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 ”刚刚看到别人写的评论,觉得特别真实的表达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也许也是一直以来的心情。正如即将去到世界尽头的“我”所想,有些感觉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只有认清自己的心,才会懂得。

独角兽

世界尽头是什么?老教授的研究,黑暗的,混乱的地下,烦躁的,模糊的暗杀,还是比较喜欢冷酷仙境,记忆深刻的独角兽,一次次的轮回,变更。安静的,空透的陪读女,感情的失踪,没有一点痕迹,像水一样美丽,但没有一点味道。独角兽的头骨,里面记录着什么未知的事,某个年代,哪段历史?在费尽心思的凝视,想看透。投进诡异的湖,是否可以脱离这个世界,来到真实中。

世界尽头中的我

这本作书者为了体现主题一大半的篇幅都在写冷酷没有感情的现实世界和人人失去心的另类世界,所以开始的时候总是没有热情读它,可是越往后越吸引我,喜欢读村上的忧伤村上的孤独,《世与冷》有的不是村上之前小说中青春的孤单而是一种心灵的孤单!!小说依然使用村上春树的典型写法——单数20章的"冷酷仙境",双数20章的“世界尽头”,双线平行,两相照应。直到冷酷仙境中的我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找到老科学家藏身之处后,得到在二十四小时后将离开人世的消息,世界尽头中的我和图书馆女孩来到森林找乐器时忽然出现的直觉:我能从古梦中读出女孩的心!这才进入了小说的高潮。www.cszhibei.com冷酷仙境中的“我”得知将要离开人世的消息后,虽然有些低沉但还是异常的平静的享受剩下的时光,从蜗牛到五金店再到女孩仍在地板上衣服,“我”发现处处都体现着真理,“我”是公正的,至少对于这个世界!但是还剩最后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坐在公园跟鸽子一起吃爆米花看着路过的母女,心忽然开始摇摆,那是超乎悲哀和孤独感的、从根本上撼动“我”自身存在的大起大伏,但是最终还是慢慢地平静下来,近似于麻木的冷静应对自身的消亡,期待睡意的降临……

让我没有心

大凡日本的作家,总给我一种与世界冷冷的疏离感,就像雪花一点点在心口融化,冷冷的,却不感到难过,雪水化为寒气,吸走的热是带走的心心就像风,风存在着,就存在着,不见了,你也抓不住是的,就像他自己说的,独角兽是带走心的动物或许,他的那些文字就是独角兽吧将我过重的心一点点带走你说为什么会绝望因为有希望为什么会悲伤因为有快乐我喜欢没有心的感觉

村上春树的船(三)、(四)——《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苑十竹

村上春树的船(三)——《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一:故事梗概 苑十竹( 原创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0bf240100u8gf.html,引用、转载请署名,禁作商业用途)  这本书是村上春树的成名作之一,与《舞!舞!舞!》等并称。然而在中国,这部书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是应当被极力推荐的,以至于我本想将他当做压轴的文章写出。然而,还是按照村上作品的时间顺序来谈吧。  如果某一个人,拿起一把剪子,然后倏地一下将自己心口前的衣服剪透,毫不犹豫,我想即使在剪掉之前他没有丝毫的迷惑,剪掉之后也必定陷于无尽的迷惑中。  《世》一书的写成,给我的感觉就是村上拿起了一把剪子,对他自己倏地一下剪了下去……难怪村上说“那种经历真是刺激,同时也让我筋疲力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我不会再做这样的尝试了。”[1]  “冷酷仙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为科技献身的技术型人才,他充分地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因为他本身能够经历各种高级算式、电脑程序等等的考验。据说,与他同时接触这项实验的人,全都一一离奇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依然没有脱离科技的魔爪。这种高级计算程序的发明人,虽然抱着完全善意的态度,然而却有着及其顽固执着的缺陷的科技天才,在为了救主人公脱离危难的目的下,径直地将主人公推到了地狱边缘。因为他发明的“模糊运算”是一种打开人类心理底线的方法,这种运算可以将人的最深潜意识复制,然后对复制品进行封闭,再让它与外部连结进行运算。  由于他是潜意识的复制品,所以希望窃取数据的人都不可能得到它,这样就彻底保证了数据的安全。然而,人的心灵最底处的世界,竟连这位科学家也无法彻底捕捉,所以这项实验导致了二十五人死亡。  而主人公之所以存活,其原因是他早先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己复制过自己的潜意识,说复制其实并不准确,但那个过程是差不多的,总之,他的最深层心灵底处,也就是书中的“意识核”是极为完整且富有逻辑的,而不像一般人只是无数的记忆碎片和心灵断片。所以,当别人因不适应而死亡时,他却意外地活下来。  但正因如此,他被当作了样本,很多人都想用他做研究。老科学家天才的设想到了他的命运,所以希望在别人摧残他之前,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以便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老科学家的实验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再对他的大脑施加一个类似于“疫苗”的程序,这样,他的大脑就会起反应。然而这个疫苗需要在两天之内拆除,否则就会泛滥,引起反作用。  正恰此时,老教授和他被袭击了。所以,非常不幸的是,他必定会在二十四小时之后离开人世。所谓离开人世,是主人公的思维与他的现实意识无法连接,反而去连接他的“意识核”,即“最深层的心灵底处”。他将永远活在那段心灵中。  主人公异常绝望,然而这是科学家告诉他,其实这也许并不太坏,因为他可以获得两种宝贵的东西:第一,他在那里能够找到他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失去和即将失去的一切;第二,他在那里将获得永生。  而这两个东西,正是这本书最深刻的主题,前者是“人与社会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后者则是“生与死,灵与欲”的碰撞。我们会在后面详谈。  主人公的心灵深处,被命名为“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  在世界的尽头有一个小镇,那里面住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着的人们。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那里有一种神兽,独角兽。他们每到秋天就会褪掉花色的毛发,而全部染成金色。那种纯纯的金黄覆盖大地。他们如此安详,如此静谧,号角声声,炊烟袅袅,在那个小镇,没有喧嚣,只有美好,一切都看起来如此不可思议。  然而,这个小镇四周都是高墙,并且如果要成为这里的居民,你必须要舍弃自己的影子,影子里面有着你的记忆和你的心,舍弃影子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心灵,你能思考,能生活,有独立意识,然而没有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生命之心,你失去了感动、失去了拼搏、失去了爱情、失去一切生命本应有,但你只要不失去便永远意识不到的那些特质,那些就是“心”。  读梦人来到了这里,确切地说,是主人公来到了这里才成为了读梦人。读梦人失去影子之后,影子却依然坚持,因为影子里面有他的记忆,有他的心。  在影子奋斗的时候,主人公便成为读梦人,梦储存在死亡的独角兽的头骨里面,那些梦支离破碎,无法认清,读梦人直到最后一刻,才意识到那些并不是什么梦,而是人们失去的“心”。  影子用尽了各种办法,终于发现这个看似无处可逃的地方,竟然是可以逃离的,并裹挟着主人公一起逃跑。主人公积极配合影子,他用尽努力,终于获得了绝好的逃跑机会,然而读梦人却选择了放弃,他让影子自己离开,而他选择自己留下来。因为他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创造的,这里有他曾经最珍贵的东西,和他失去的东西。他在这里,希望弥补这一切。他能如愿以偿吗?[1] 原引:“向小说可能性发起的一次冲锋”——林少华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译序(代旧版总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7月村上春树的船(四)——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二:内蕴发微 苑十竹(原创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0bf240100ubzd.html,引用、转载请署名,禁作商业用途)“人类向何处去”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至今,科技几乎把人类推到了神话文明的地步,人基本完全脱离了原始生存方式,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也开始兴建重工业基地。所有的旧时代生活方式都离我们远去,人类完全生活在了科技笼罩之下的社会里。村上用一个“科学天才”来代表科技本身,这位天才老人善良却偏执,当科学的冒险出现在他面前时,一切,甚至是生命,都可以轻易作为试验品毁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天才也无力挽回,只能望洋兴叹。这让我们想起令人担忧的克隆人,倘若克隆人真的成为了一个错误,当今科技也无力挽回,它之能理性地告诉我们,我们只能活多少时间;仅此而已。转基因技术,嫁接DNA技术,克隆技术,人类正在一次次挑战自然法则。他们带来什么结果确实令人担忧。村上写作《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时是1984年,那时代表科技矛盾的最大争端就是:计算机能否代替人脑掌控这个世界。村上便利用计算机这个时髦玩意儿开始了对科技的质疑。林少华先生发现,村上描写的冷酷仙境位于东京,然而我们无论如何去阅读冷酷仙境的章节,都只能读出“游离、虚幻、不可捉摸、没有实体”的模糊环境;然而世界尽头却与冷酷仙境相反,本该虚幻的世界尽头小镇,却“充实、美好、具体而细腻”,荡漾出别样的光辉。这种寓意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那个美丽的小镇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所以不能按照惯常的逻辑,去说冷酷仙境代表着罪恶,而世界尽头代表着美好云云。我们知道,世界尽头的小镇是主人公自己在意识中创造的,而更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冷酷仙境中的逼迫,主人公根本不会进入世界尽头的小镇。所以,如果给这个故事下一个最大的概括,必定如下:人类自己所创造的异己力量(例如科技),最终超越了人类本身,人类表面掌控着这种力量,却实实在在被这种力量所左右、所逼迫,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我们迫不得已,被逼到了自身心灵的最深处,我们的快乐已无法在外界社会中寻找,我们只能在内心中弥补我们所失去的,偿还我们所欠下的。事实上,这种创造异己力量的过程,哲学术语叫作:“异化”。“生与死、灵与欲”书中有一个细节,可能注意的人不是很多,或者也许很多,可是理解的人并不多。那即是村上对永生的解释,他说,永生的实现并不是靠时间的无限延长,而是靠时间的无限解构。天才的设想!他举了一个例子,要求你把一生能够发生的所有一切思维、意识、事件,或者等等等等,都变成一个个小于“1”的无限小数。我们了解,无限小数是无限多个的,而这些事件等也是无限多个的,他们可以一一对应,但是所有的小数都小于一,这意味着我们只要拥有“1”个时间段,就可以体验这所有的一切。这就是书中“在一根牙签上可以写下无数本百科全书”的典故。所以,如果我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进入这种思维程序,我们就会在那一刹那中体会无限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限趋近于死亡,但是永远不会达到死亡。我们可以在我们自心创造的世界中永生。所以村上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思维可能真的是不会死亡的。如果我们从数学上来看,无限甲并不一定等于无限乙,数学家定义了三个“大数”,它们虽然都代表“无限个”,但是他们并不相等。当然,如此玄妙的讨论未必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兴趣,但是对生与死的考虑,村上给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答案。然而永生并不意味着可喜,影子在帮助主人公逃跑时,提出了大致这样一种观点:宁可要有血有肉有欲望的必死之躯,也不要无欲无求无感情的永生之体。这个问题显然要比如何永生更加不着边际,因为我们连永生都还实现不了,何谈实现永生之后的问题。但是,显然这个问题远比如何永生更能触及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村上让有心有记忆的影子选择了有心的生命,让即将失去心的主人公选择了永生。书的结局,村上给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主人公要去救出女主角,让他们重新真心,并且在无人打扰的森林中永远的生活下去。显然,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个愿望,人类便获得了最诱人的解脱,不过村上并没有去描写主人公是否成功了。因为这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双重隐喻”然而,在《世》一书中,我却更清晰地意识到,冷酷仙境并不是东京,而是世界尽头的小镇,在那个小镇,冬天是那样的长,潭水是那样的冷,没有心的温暖,一切人活在冰封的古梦背后,这不是冷酷仙境,又是什么?而东京却意味着世界尽头,因为主人公就是在那里彻底放弃(被迫放弃)了社会的生活,放弃了世界,回到了自己无限的内心中。那里充满着无可救药。所以,我们逐渐认清了村上给我们寓言:人类是不是到最后只会拥有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最开始是这个名字很吸引我。跟“国境之南 太阳以西”这个名字一样吸引着我。尽头和仙境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甚至有些憧憬那样的地方存在吗?首先憧憬好奇,或许有些惊险。这个世界会有尽头,到底尽头是个什么样子,每个人的想象都不一样,但是却很想知道出自己以外的人脑袋出来的尽头会是怎样?与尽头同理仙境也是如此,所以当一本书里同时存在尽头和仙境时怎么能不去读了,结果很棒。世界尽头的故事和冷酷仙境的故事同时进行,到最后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独角兽,图书馆,看门人,高墙,读梦,还有读书馆里的女孩这是尽头的样子。冷酷仙境确实一堆跟数字有关的东西引出一些列争夺的故事。结果主人公活到了最后一天,我想他是回到世界尽头了吗?

为了村上先生再做一次减熵的事--代《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

本来想给这读后感起的名字是——我要把村上先生的书看光!学习的是我女儿吃饭时候的切口。小公主晚饭接近尾声时,总是指着碗里一口口白饭喊着:宝宝要把伊切光!我想这种夸张的决绝的态度是对村上春树和林少华老师共同演绎的那种意境的荒诞呼应吧。现在这个标题明显吊书袋,但是窃以为更好地表达了我的诚意。第一次看到“熵”的问题是在王小波的书里。那个也叫“小波”的奇才第一次告诉我,像这样半夜不睡觉来写些莫明其妙读后感的,不产生什么增值的,只影响我睡眠的而自己经常做的事情原来有个名称叫“减熵”。在《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里也读到了,就出现了一次,说的大概意思是“冷酷仙境”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熵”不断增加的世界。看有些读后感说,看到最后忍不住泪流满面,越发陷入无边寂寞;另一些说掩卷后心中大为愉悦,喜欢极了这个温暖的结尾。我这些评论特别有存在感,仿佛正是在续写着这个充满二律背反的伟大作品。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部充满作者诚意的,可以慰藉心灵的作品,充满奇思却毫不晦涩。 世界全在这书里。充满隐寓的书中有完全可以让人安慰的世界。现实的和理想的。外在的内在的。当异常干净无用而短暂的破晓之前的时间过去,我们立即把自己放在代表现实世界的“冷酷仙境”时(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无法选择),如果我们不愿进入这一真实,作者提醒我们眼前的一切虽然冷酷,凶险,地下的“夜鬼”潜伏“蚂蝗”肆虐。但一切生机勃勃,值得留恋。就像书中早上的晨报,那样平凡而珍贵。这个世界里可以像主人公一样去一顿豪吃,鲈鱼鲜美,洋酒醉人,音乐动听,美人还在可以风流的年龄。同时作者又真诚地通过老博士的口提醒人们,这一切也都可以看成一个幻象。即便失去,也用不着太过悲伤,也可以像主人公那样选择原谅。“冷酷仙境”四个字让我不费力地想起张爱玲的名句:世界是个华美的袍子,而里面爬满了虱子。天才们的所见略同。只是村上把这句话倒着说了,世界爬满了蚂蝗,但它是个仙境。当夜深人静,或独自陷入内省,或者生活的某个瞬间我们跨入了代表内心世界的“世界尽头”时(无论是片刻思索还是长长的梦境),本书点破我们自己铸造的完全的世界值得留恋但从不正常。就在白日梦中想啥有啥沾沾自喜时,连自己影子也想跨出这片心灵的桃花源。“世界尽头”里那些你像让它多高它就多高的墙就是自我,在梦境般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选择是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对内心创造出的一切负责,虽然影子在外的他将无法回到镇子里过衣食无忧,无悲无死的生活,他将在森林里辛苦的支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其他进行实验的人都死去了,但是主人公幸免的原因。勇敢坦然地面对和接受,此刻的他和外面的现实世界里的他那么统一。所以他保存了心。而躲在心里的人实际是没法保有心的。不见真正阳光的他们的影子已经死去了。开放的结尾照着出路。外部世界里有后来人作为人们的希望。 胖女郎矫健可靠聪慧,我看可以把她理解为新生的力量。如同毛主席说得,世界归根到底是你们的。无论如何,总有年轻的胖女郎能冷冻起主人公,为他留着希望。内部世界里的主人公,我对他充满期待也调皮地想,他的内心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是由他自己构建的。那么如果有一天他开始把内心世界构建得和外面得冷酷仙境一样了会是什么状况。那么是不是一层套着一层梦境地往复下去。可以扯上的“盗梦空间”了……这太着急写就的读后感不能言尽心中所感,反正村上春树本来就说不尽,那么还是留着点以后说。十年前第一次听猴子哥哥提起这本书,如果我看了,如今会是别样的感想么?或是蝴蝶效应造成生活的也大不同去。但是更相信如同书里写的,即便重来一次,自己还是那个自己。而现在熬夜写了这些,大概我可以更美味地喝美味的粥了。(此处有暗语哈哈哈)一本书是为了一种粥而看的,用书里的调调就得写——世界充满暗示。

温暖

读完这本书,感觉和村上其它的书完全不同.当"我"在世界尽头的时候,让人感觉有一种温暖缓缓渗透进周围的空气里.在世界尽头里的人无法体会情感,没有过去,但"我"终于能够找到女孩的梦,女孩因她陌生的情感流泪,发光的独角兽头骨,读到这里,一种如同冬日能够窝在家里远离外面的寒冷的温暖包围了我.我在我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修补我自己.他的小说总有冰凉荒芜的绝望的感觉,不知他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写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

一次超乎想象,奇妙绝顶的阅读体验

在读过这本小说后,我不得不承认村上是个绝顶出色的作家。译者说这是作者“向小说可能性发起的一次冲锋”,的确它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科幻?悬疑?荒诞?神话?玄幻?哦,这部小说太与众不同了,神奇至极!村上的文笔是不消说的了,在这部小说里“无中生有”的本领更是登峰造极。很想知道作者当初写作时是怎样一种状态,也许由于我是每天睡前阅读这部小说,总觉得它的描写特别贴近梦境,那种奇幻与荒诞,似乎是似梦非梦的微醺状态下编织的。Anyway,very EXCELLENT!

旧文

世界尽头是“我”臆想出来的世界,无心人在此生存,心交由独角兽,独角兽且生且死,心幻化成古梦封存在头骨中。当读出古梦,心乃被释放,想要进入世界尽头,必须放弃自己的心和影子。冷酷仙境是空洞寂寥的现实,“我”必须工作才能适应作为现代化文明产物生存下来的社会。因为想逃避现实才躲进梦幻国度,因为想忘却现状才寻求假想的乌托邦。被动的放弃,反而比主动寻找出路茫然不知所措更有效。于是“我”真的摒弃了回忆,剔除了过去,清空了自己的一切,如同新生。当你再度致电,以声音波纹传送至我的大脑,我已经对你全无印象,只是机械应答,不置可否,下意识地回复,不作任何思考。起初是需要不断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连暗示都不需要了,谎话说一千遍,自然会变成真的。假想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不过一墙之隔,于是我醍醐灌顶。全世界都是我的臆想产物,在大脑的灰色皱襞里不可测的脑电波,在白色脑浆的涌动中流淌着莫须有的人事物。————冷酷仙境《忏悔日》为了我曾经犯下的罪过请宽恕我 从背叛挣扎着屈服了命运后你用鲜血 温暖我冰冷的胸口为了我曾经贪图的欲求请宽恕我有多少被抛弃的梦被杀的自由攥在手里 渴望灵魂甜蜜的坠落从此一去不回头为了我曾经拥有的一切请宽恕我这世上 最悲哀的人不是我当苦难的眼神触动了我的心请给我加倍的痛

世界尽头的光彩

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我们往往只能在同一件事上选择取其一。而有人告诉我们:有时候,希望的尽头即绝望,选择绝望也是在寻找希望。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只要不在同一时刻失去两者,无论希望或绝望,都意味着一种存在,一种可能有的意义。村上的这本书,读到最后,才会真正把你拉回到该有的思考。我们在失去自我的路上,是选择继续行走,还是寻找出口?而那个出口,也许会通向另一个没有自我的世界。人类拥有意识,也为意识所累,而思考的真正目的在于什么?我想,应该是为了证明我们是人类的后代。人类的意识不会枯竭,不会所有人都成为没有内心世界的躯壳,即使在只有渺茫的意识的世界里,仍然会存在那一丝希望和可能性。因为在高尚的人看来,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我们固有的情感和创造力,历史也证明了这些。只是,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期许人生意义的诉求,渴望对自己状态的思考,我们的世界才会进步的更顺畅,卑鄙晦暗的灵魂就会被时代的车轮更快的碾过,只留下灰烬。村上是伟大的作家,他鼓励人们感知绝望,在绝望中,终会发现希望,就像独角兽头骨的光彩,即便微弱,也会在昏暗中显得晶莹而蕴含深意。

世界已经走到尽头了

“太阳为什么还金光闪闪?鸟儿们为什么还唱个不停?难道他们不知道么?世界已经走到尽头了。”几年前,最初在书店,看到这句话,买下这本书,窗外阳光正值灿烂,我突然找到了心里的那一片宁静。这是我第一次看村上的书,虽然那时他的《挪威的森林》早已鼎鼎大名,我也曾在朋友家翻阅过一点, 却并未找到共鸣之处。买一本书,通常是因为爱上了一句话。我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这本书,要说有多精妙也谈不上,却偏偏吻合了我内心的拍子,村上先生构建的两个平行世界深深打动了我,如今我已忘了书里的具体内容,却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旁若无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的阅读状态,那是我第一次拥有这样的读书状态,之后也读过不少好书,也曾手不释卷,却再也没有这样想要泪流满面的心情了。就像在这个世界上,突然发现,也有人,曾构想过这样一个世界,并且清清楚楚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于是,就此刻开始,内心某一处闸门被打开了。我无意评说这是不是村上最好的一本书,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书中找到自己,对于每本书也有不同的看法,也许这本书就是恰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对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也许,这个时候的我,正好在冷酷仙境也说不定呀。

加一首歌词上来

让我们重新坐下再饮一杯酒穿过黑暗 继续前行寻找失落的头骨让我们重新坐下再放一首歌看着大海 潮起潮落告别冷酷的仙境我不愿你看见我的泪流只有漠漠的远走把心付与独角兽把身体留给你冷冻我要牵起你的手一起走到世界的尽头管它湖水的冰冷找回我们共同的梦我要牵起你的手一起留在世界的尽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56ac701000aiw.html

世界尽头 == 内心最深沉的渴望

全书的高潮、核心,是在我和博士在野鬼的老巢重逢,及最后和影子分离时的两段对话。理解博士的话,对读懂小说非常有帮助:博士的研究开始于数据加密系统的研究。该加密系统通过人的“思维体系”作为密钥,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并将思维体系的核心部分固化、抽象成”意识核“,植入计算士的大脑,被植入的计算士就可以进行”模糊计算“。因为这些计算士自己都不会意识到”意识核“的存在,因此该数据加密系统是无法破解的。博士出于于兴趣,将我的思维体系重新编排后,形成第三个“意识核”,并偷偷植入我的大脑,并在最后一次的模糊运算时,触发切换到第三个意识核,但是因为实验室遭到破坏,没有办法再切换回去。所谓的“意识核”,实际上是人的思维中深层的意识,自己是体验不到的。所以,第三个意识核,世界尽头,实际上即是我自己。最后和影子对话内容验证了这一点。“世界尽头”反映的,其实是人类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渴望,一个没有名利、目的的室外桃源。没有目的带来的是没有情感,但是人类又是离不开情感的。因此人类在追求的过程中总是充满充满内心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小说中是通过“镇子的人们”和“影子”的冲突来表达的。

村上的反乌托邦

看完《1Q84》后重读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其实也算不上重读,毕竟十来岁的时候智力仅限于理解《挪威的森林》这样的小说,总是故事性大于启发性,大于共鸣所以这本不放在今天再读怕是跟没读过一样原来故事中所呈现出的压抑和恐惧远远超乎当时的理解读梦人与影子的脱离,无心的少女,夜鬼在黑暗中的吞噬等等其象征意味这回才得以明解意识到人们脱离母体废弃心后所筑造的,看似和平温暖与世无争的世界尽头其实是一场对纯粹精神世界的虚妄逃亡惟有丧失心,才无从发现它有着怎样意想不到的黑暗内核这种打击无疑很沉重呐不过不知何故,这本小说一直未被贴上反乌托邦的标签“小小人”也好“世界尽头”也罢,《1Q84》与此部都明确的塑造了所谓的“精神囚笼”这难道不正与世界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老大哥”统治下下的集权社会如出一辙么另外,至于读完此部却对世界尽头抱有更深大的向往的人,我就不知该作何理解了那么,万卷归宗,最后这些作者想要嘱于世人的,也许依旧是这个深刻而简明的道理:活在当下

另一个世界

村上春树的小说里一般都有一个神秘地域,像森林迷路后的世界,羊男的家,夜晚旅馆外的山顶等等。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完全把这个世界作为一条主线来写,并且写出了用以前的那种一笔带过所不能写明的东西。像纯粹地挖洞的老人,没有心的人,与小说中的现实的联系之类,在其它小说中不仔细看体会是看不到而只能摸到一种感觉的。当然这些世界中某些细节有了变化。村上写小说本就很有意识流的风格,像是在他的小说思想中随意扔些能连上的突然想到情节画面进去。

寻找自我的旅程

看这本书,着实用了我许久的时间。一来因为它讲到了很多和计算机运算和程序有关的内容,得让我这个文科脑子想半天才明白,二来是因为村上的很多作品对生活的细节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描写,购物,吃饭,逛街,洗衣,日常生活的一一活动,都会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一般地汩汩流出。睡前看着看着,就会在一顿丰盛的晚餐中睡去。但也正是这样的描写,让他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本身,且在这么超现实的故事里面,接近地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它平行的叙事结构,一个是世界尽头,是一个讲求心却大家都失却心的地方。因为心是所有烦恼产生的根源,没有了心,也就意味着人世间没有了牵挂,伤害,后悔,折磨或者痛苦。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乎于静止的时空里,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平缓和谐却永无终点;另一个是冷酷仙境,这是一个用计算机网络构筑成的巨大体系,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计算机控制,类似于黑客帝国那个被数据化了的世界。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一台移动的计算机,没有感情,冷酷无情地处理着身边的一切。在这个用脑运行的世界里,人们之间也失却了本有的温情。两个世界里,看来都是失却心,失却爱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或者说,世界尽头是冷酷仙境里面“我”的异时空再现,在冷酷仙境里面,“我”的潜意识里面,贮存的是世界镜头的模糊影像片段。或者说,是一个人本我和自我的两种生命还原。但是让我不解的是,作者让心在两个世界都缺失,想要说明什么?在冷酷仙境自然不必说,大家都是被计算机程序控制的玩偶,那么在世界尽头的人们,为什么还会没有心?莫非是作者觉得,在如今,有心,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只有忘却心,在无我的状态下,才会享受到真正的平静。只有平静,才是人生最终极的归属。还带着影子或者心的残留的“我”,来到了世界尽头,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意识到了心的缺失,虽然可以让日子过得平静,但是没有了心,也就没有了最基本的喜怒哀乐,“我不愿意抛弃这样本来属于自我的人生,我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我“选择了让影子独自回到冷酷仙境,而我却永远会被留在世界尽头的森林里,放逐 — 我再也无法回到镇子上去和其他人一样,因为他们是真正没有心的人。对于被公认的”正确而快乐“的选择的舍弃,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更受苦的方式活,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悲哀,构成了生命的底色,有些悲哀,是没有办法去解释的,即使解释了也没有办法被理解,只有自己知道,其实那就足够了。这种悲哀,只能被自己默默承受,像是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我敬佩欣赏村上的灵魂,被他细腻,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折服。他笔下的每一个“我”,孤独,细腻、善良、深刻、有品位特别是对爵士乐、会生活、爱观察、纯粹............即使生活不充裕,也可以生活的非常地道,非常自我、自由、自在;也可以在荆棘里面奋然前行,永远不丢失自己的心,永远是一个孤独却是快乐的勇士,一个人走向前去。像他一样,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理解,几乎很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如此。所以,只有在没有言语的世界,才会减少纷争和分歧,每个人都像是低眉沉思的菩萨,寻找内心真正的自己。

尽头的风景,风景的尽头

我承认《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隔着乱七八糟的很多事情,也许影响了流畅感,然而每次我捧起它,都很难再能放下,直到在拥挤的火车上合上最后一页,数着贴在扉页上密密麻麻的借还日期,抚摸着破旧的书脊,回想着封底上众读者们盖的楼,脑子像前夜的西大街似的堵成了一锅粥,心却恬淡了下来,罩着东京的淡淡薄雾。村长,你又让我服了一回。毫无疑问,这是村上瑰丽的想象力最狂野的一次喷发。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章“世界尽头”,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书中穿行如梭,偶尔相互摩擦碰撞,便是精彩的火花。“冷酷仙境”中夜鬼,计算士和符号士、模糊运算、数据处理……一切仿佛是硬科幻的再现,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是《寻羊冒险记》式的典型村上笔法;世界尽头却安谧宁静,高大的围墙,失去心和影子的人,死去的独角兽,漫天的飞雪……如《挪威的森林》一般舒缓忧郁。小说也就在张弛交替间铺展开来。不愧是36岁的村上,只需双手并用,添砖加瓦,再轻吹一口气,便是两座奇崛的城堡。如果说《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都是在寻常的世界中发生了某些奇异的变故从而情节发展,那么《世》便从一开始便彻底依附在想象空间里,变形的幻想中充斥着太多的隐喻,像长篇的寓言,惹得读者开动脑筋的马达向前直闯而去。村上像是疯帽子先生,欢迎一路从兔子洞里掉下来的我们,在仙境中一路探索寻觅。当然,这样奇幻的仙境是由村上独树一帜的语言和桥段堆砌出来的,少不了的是他独特的机智幽默,古灵精怪,如同漫步森林中,偶遇树缝间洒下的阳光碎屑,混有腐烂气息的清冽空气,大树下素雅的野花和鲜艳的蘑菇,这些小巧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如“我”在地下被蚂蝗叮过后的感受:“我使劲歪了歪脖子,觉得皮肤好像熟过头的西红柿的薄皮似的直欲开裂。这种生活不消一个星期,我的全身恐怕就要变成受伤的标本。就像挂在药店墙上的脚癣病例图那样制成精美的彩色版分发给大家。肚皮伤口,头部肿包,蚂蝗吮吸的红痣,甚至性功能不全都可能包括进去。也只能这样才生动逼真。”如是所言,精彩的自嘲和反讽背后深藏着无奈。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都是读到这种腔调便爱上村上并深深地沉醉其中的,村上之所以为村上,正是如此,《挪威的森林》作为单纯的爱情小说而畅销至今,影响深远,正是因为作者标志性的语言和内在深刻的苍凉忧伤感。然而,风景究竟只是风景,当我们走到最后的世界尽头,还是发现了那令人窒息的残酷真相。这个真相,是村上几乎在每部小说中都反复强调,并伴随至终的情感。那叫做孤独。三十多岁的未婚男子,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突然莫名地被卷入与自己本毫不相关的风波,从此一切改变。这是村上反复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在《世》中这样的风波更加变形扩大,到了失去自我的心的地步,然而“我”却依然停滞在风暴中心,虽经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退让。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是看透风景式的孤独。看惯了村上的书,我时常会脑海一片空白,感到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是那么地无助,我们的时代,正如八十年代的现代化日本,快速地奔流前进,计算士和符号士的种种纠纷,也正是现代都市中人们追名逐利的真实写照。而那些胸怀复古精神,试图独善其身的人,终被卷入这无可救药的漩涡。村上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与他无缘,显然他也憎恶这污浊的拜金主义社会,追求“晚年去北欧的某个小国,学学大提琴和希腊语打发余生”的境界,但身处期中的他并不清高自赏,而是通过写都市人在这荒诞世界的茫然空虚,让我们看到丑恶的社会和人性的一次又一次冲突。《奇鸟行状录》中的“我”和《1Q84》中的天吾选择了向世界宣战,而《世》中的“我”,面临着“冷酷仙境”的现实和失去影子的“世界尽头”的抉择,在深层意念中无奈选择了后者。这是对本我的追求,宁愿失去影子和心,也要在自己意念创造的世界中生活。“在模糊不清的不透明雨帘和Bob Dylan的《骤雨》中,寻回我失落的一切。那些虽一度失落,但绝未受损”,这是村上式的另一种反击,孤独的反击。契诃夫说,小说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提出问题的人。村上扔出了孤独的亘古命题,解决了吗?答案自然在每个读者心中。在尽头欣赏无限风景,直到走到风景的尽头,这就是纯粹的村上。

神奇的木村

前一阵子看体育新闻,那个新闻评论员说:神奇既立邦詹屎……我突然也想用“神奇的”来形容木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混乱,但看到最后,我不得不佩服村上的想象力。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最后的时光看的,feel so good!

转变中的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日本文学跟日本的话语一样,有很强的宛转文化,这跟中国南方很像,不习惯的话很容易觉得罗嗦。但在日本文学里,这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美学——物哀与空寂,它是从《源式物语》就形成的一种形态,即浪漫而幽玄。但村上是一个例外,他的语言洗练生动,心里描写细致独特,人物性格独特怪诞,但读者又能在里边找到自己人格的相同面。所以在中国,他比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这两个诺贝尔得主更受欢迎。作为村上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在“我”与“鼠”三部曲后,在《挪威的森林》前,《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部转型尝试。书有四十章,单数是冷酷仙境,双数是世界尽头,两个故事平行发展,慢慢的发现相互关联,最后知道世界尽头的结局就是冷酷仙境的开始,这形式跟他后来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一样,而且内容同样牵涉迷离的科幻。调轨的是,这个东京的科幻寓言故事却处处隐喻着共产主义。冷酷仙境里人人平等,没有货币流通,只需各尽其职,而世界尽头则描绘了后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过剩里的一个中产,只想退休后去世界旅游。但工作不知不觉的卷入了政府里两大政党“工厂”与“组织”的秘密斗争中,而变的身心疲累,最后利用科技(声音进化)毁灭了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冷酷仙境,即共产主义阶段。啊,开个玩笑。艺术创作总有转变和突破的时候,但这次村上春树的转型明显力不从心,在他一串艳光四射的作品里这部明显俨然失色。世界尽头部分过于迷恋对天马行空之物的形容,脱慢了故事节奏,冷酷仙境部分就更加像一份荒诞之地的旅游书,只是一直在介绍哪是哪,而且分量明显不如世界尽头,达不到平行作用。科幻文学不是要见科技,而是见人性,但他这次太迷恋自己想象的世界,笔墨过多的去形容东京地下的夜鬼,独角兽,声音的进化等奇思妙想,使得两个部分的“我”都显得苍白,也让他扬名立万的叙事语言变成了装饰。他就像《桂河桥》的英国军官,迷恋了建桥,忘记了战争。不知道是不是村上春树有见及此,第五部小说《挪威的森林》又回到了原来的风格,青春中淡淡而持久的透露一种哀伤,而这次,真正让他名成利就。他还是回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啊,开个玩笑此文源于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wongmenhoi

影子

偶然和某新结识的朋友聊起村上春树,他读的第一本村上作品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并因此很快将村上列入其最爱的当代小说家。于是我也兴致所至重读了一遍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翻阅一下村上春树的履历表,从1979年三十岁的他发表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至今,村上已经笔耕不辍三十余年。虽然《寻羊冒险记》算是两个平行世界在村上故事表达上的首次出现,但真正以此成为村上标志性文体的还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日本算是个体压抑且幻想独特的国家吧,所以从各种类型的物语,到宫崎骏的奇幻电影,再到村上的小说,日本的艺术家总是善于创造现实世界之外的奇异领域。正如二战时期诞生的“纳尼亚”一般,而日本的这类“衣橱”后的世界似乎从未间断、层出不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采取了完全平行的叙述方法,一章“世界尽头”一章“冷酷仙境”,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写作手法。“冷酷仙境”是“我”正在经历的现实世界,但采取的写法却荒诞无稽,充满了讽喻和调侃。比如夜鬼、祖父的地下研究室等。即使用了二十章来描述“冷酷仙境”,我们仍然很难领悟到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究竟形状如何!“世界尽头”虽然是我的脑电波臆造的世界,在表达手法上却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语调也更平缓安逸。即使是金毛兽、人与影子分离之类的事,也显得自然而然。甚至照样画出地图来也未尝不可,哪里是河流,哪里是森林,哪里是发电厂。“影子”在“世界尽头”发生了独特的作用。进入了小镇(“世界尽头“)的围墙之后,必须由看门人将人与影子分离,人不得与影子有经常性地接触,影子会慢慢地死去,而伴随影子的死去,人的心也会渐渐死去。刚与影子分离的人负责在镇上的图书馆读梦(独角兽的头骨),而所谓的梦即镇上人的回忆与心,通过读梦人将人们的回忆与心化解在空气中,于是成就了这个无欲无求实际上也没有心、没有爱的世界。“影子”对这个奇怪的小镇一直充满警惕,并发现了小镇没有“心”的秘密,要求与“我”一起逃跑,但最终我却选择留在了“世界尽头”,只剩下影子逃往“冷酷仙境”。也许,回到“冷酷仙境”的“影子”将以现实的“我”的形态存在与世界中。而这又回归到村上一贯的主题上:都市人犹如影子般的空虚。活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究竟是我们的影子还是实体?你会选择留在没有心和回忆的“世界尽头”还是混战不息的“冷酷仙境”?小说的最后并没有出现结局。“冷酷仙境”中的“我”等待与现实“线路”的彻底斩断,“鲍勃迪伦在唱《轻拂的风》”“想了一会儿下雨”“闭目合眼,置身于沉沉的睡眠中”。“世界尽头”的我最终明白了这个围墙里的世界本就是“我”创造的,我送走了影子,“转身离开水潭,冒雪向西山冈行进。西山冈的另一边应该有镇子,有河流,有她和手风琴在图书馆等我归去。”这不禁让我想起《1Q84 III》的结局,天吾和青豆相拥在一起,看着天上的月亮,而天上究竟是一个还是两个月亮,时间到底是回到了1984还是停留在1Q84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重读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对《1Q84》多少有点谅解了。(也能看出,《1Q84》的确是村上多年的小说写作的结合体。)另外不得不提塞林格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是村上在各部小说中最常提及的作品,他又是日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译者)对村上的影响,以及其对50年代摇滚乐和爵士乐的痴迷。贯穿整部小说不说,几乎充斥了整个村上的写作。这大概也是很多人认为读村上小说是小资、造作的标志之一的缘故。现实而又不现实,复古式的品味,看重威士忌倒入两厘米类型的细节,等等。

村上只是有累了,人都会偶尔感伤下。

 村上是摩羯座的,摩羯座的人毅力很强,我们班和年级第一名都是摩羯的。 优秀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人坐在桌子前面一整天,不出去和人聊天,有些人就是坐不住,情绪变化无常,什么拖延症,不上网就会死。说白了,就是懒,身体上的,心理上的。 村上每天跑步,而然他也说只有每天跑步的人猜的懂得其中的···,懂得什么呢,不间断,坚持,对生活节制···再说多就是无用的大道理。 人不停的向目标是很累却很值得,即使没有外在环境干扰和情感的拖累,在某一目标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也会变得恍惚从而自省。 村上在小说最后选择留在世界尽头,是因为他在现实中选择了冷酷仙境。这样一种小情调,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想想四娘是有多矫情) 所以奉劝也要留在世界尽头的人,村上还在冷酷仙境中努力着,我们也要向前看毕竟村上是有资格经历冷酷仙境的人,而我们却因为懒惰而直接选择世界尽头的人,爱拼才会赢,YA~~~!

触手可及的温暖

我也是偶尔想写写一些名为书评的东西。初读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好似是因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关系。那篇我执意要写的论文,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潜心阅读。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是被自己莫名其妙的执着打动了。所以第一次与这本书的相遇并不是刻意,我把它称之为“命运的牵引”。那么,在“命运的牵引”下,我读到了这本晦涩又难懂的书。一字一句仿佛都是虚幻的真实,一字一句又仿佛都是真实的虚幻……言而总之,那是一本我需要逐字逐句去理解的书,有着怪异的人物设定,奇幻的故事背景,平行交错的世界观,还有我不想遗忘的梦境……如果你的意识在当前的世界只能存在20多个小时,你会做些什么?作者描绘的场景大致是这样的。主人公跟心仪的女孩大吃了一顿,度过了美好的春宵,清晨醒来坐在公园看女孩喂了鸽子,随后开车去了港口,听着爵士乐,面朝大海,静静等待现实世界的意识的消亡,沉沉坠入世界尽头……总觉得阅读村上春树的文字,是孤独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抽烟,一个人听歌,一个人做那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很久以前,我曾很惧怕读到这样的文字,太过理想化的觉得一个人的孤独最终能吞噬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成意想不到的样子。但并没有过去的很多年后,我骤然发现,成长伴随着冷寂与痛苦,逐渐变成了我曾恐惧的孤独,而这样的孤独,却让我沉溺其中……《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采用了两个平行世界的描写。单号章节描绘“冷酷仙境”,双号章节则描绘“世界尽头”。这样的叙述手法让我着迷,阅读的时候,我也曾有无数冲动想要留在那个没有“影子”,没有“心”的世界。那里没有纷争,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分离……那里只有森林、风雪、围墙、潭水和独角兽……那里有小镇上我心爱的图书馆姑娘,而我每日痴痴的读着独角兽头骨中的梦境……故事的最后“我”依旧放弃了跟影子一起回到现实的世界,影子留下了一句“我很喜欢你”后,坠入了深深的潭水,而“我”则永远的留在了那个看似“完美”的世界……读完后,我总觉得这本书在问我,“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痛苦、期盼、悲伤、无助的情绪,又为什么幸福、快乐、喜悦、温暖……无法舍弃“影子”与“心”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永远也无法寻求最终完美的假象。就像陶渊明写过的桃花源,辞去后便不复得路……这样的世界,终究不是可以生活的那个世界我喜欢故事最后带着温情又寂寞的结尾。好似村上村树的小说大都如此。我们的世界,精神层面的交流太少,取而代之的是太多的繁华与浮躁,我想人们终究是要回归到那个善意的本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森林……

也谈翻译

我认为还是林的翻译要高过赖,从本书的书名来说,可能异境要比仙境更贴切些,但在内容上面,我认为林的语言比赖更完美,更缥缈

林少华不错

他的译笔挺对我的胃口。不懂日文,但是看过英译本的村上,感觉也是在平实下暗潮涌动的闷骚,挺接近林的文风啊。

严肃的荒诞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算是村上又一部力作,虽然离现在很多年了,但是感觉村上以后的作品风格蛮统一,荒诞但是严肃,尽管这么说会有些片面。双线的故事情节,依然环环相扣,紧凑且想象力丰富,我总是在读着读着,就想自己联想村上以后要写的内容,但每每失望,我永远猜不到哪怕丝毫的故事发展脉络。如果能猜出,那恐怕就不是村上了,我始终在想村上的想象力为什么就那么丰富?感觉这部作品和海边的卡夫卡有些相似,荒诞双线严肃,语言平实,缓慢且富有张力,然后最后归于一点。其实现在想想,故事的情节虽然是双线,彼此却互相照应,互有联系。很感谢村上的文字。

very good

這是我讀過的唯一一本村上的書。其他的太小資了總是看不下去~我喜歡分裂式的神經質的作品,充斥著蒼白無力的掙扎。

森林,完美的不完美世界

在这个时候看这本书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像是一位前辈在通过文字向我传递他对人生的感悟,读后感觉豁然开朗。我愿意把里面的心理解成理想或者欲望,在冷酷仙境,也就是凶险的现实世界,你可以拥有无限的理想,可以去追求你可能的得到的一切,但是由于你从属于社会这个组织所以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在意识中的世界尽头,你只能永远活在这个小镇上,只拥有安静美好的生活,没有记忆没有感情因为没有心。主人公因为在现实世界被实验失败而失去意识来到了世界尽头。我觉得被搁下去的还没来的及死的影子作为心的有形载体千方百计劝说我逃离并回到现实世界,但是当千辛万苦逃离到世界尽头的尽头,我最终的最终还是放弃了影子留在世界尽头,并且因为影子没死将会被发落到森林过着艰苦的日子但是和心爱的姑娘彼此带着破碎的心。我相信这暗示着一个智者对人生的选择。生活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我们不愿意放弃无限的未知的理想而全心全意拥抱世界只会被世界过分牵连而失去自己。但是完全放弃追求只活在意识里有未免消极,所以选择永恒的追求有限的理想和面对残缺的心才是生活的真实。只要还有爱和勇气,带着残缺的心去面对艰难的日子又有何妨!毕竟我所追求的都有限。

冷酷的世界,与没有尽头的仙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完有好一阵了,一直没有写感想.客观原因是没时间,但最重要的是,不敢写,不知道怎么写.很久之前,在喜欢上村上之后,我一看到这标题,马上就知道自己会很喜欢它!"世界的尽头""冷酷的仙境"多么充满幻想的奇异组合!所以当我几经关注留意下终于买到这书的时候那兴奋之情可想而知~~看完之后,的确很喜欢,很爱~很爱~首先,总是要对比村上其他作品一下的.看<挪威>和看<卡夫卡>的感觉最深,不是说<世界>就不及前两者了,但我猜可能是我老了,感情都不能像以前那样被轻易调动起来,所以即使很喜欢也没有之前深刻的感触了....啊....只能慨叹了.... = =但是喜欢<世界>的感觉跟其他的有点不同.可以说,<世界>是我最最爱的幻想风格,村上把世界尽头描写的很浪漫,很美,很温暖,的确是让人不忍离去的~独角兽的优雅气质简直让人不敢直视,特别是第一次描写它们的出场,我觉得村上已经把我心中能想象的最美的情景用真真切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了.所以,描写世界尽头的第2章是我最喜欢的一节.啊啊~~~一回想这作品就感觉有很多很多想法充斥着我的脑袋,然而又不知从何说起~生怕一说出来就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回事了~~痛苦啊~还是接着说吧~堵在脑里不说比讲不出来更难受呢!首先说"世界尽头".虽然很梦幻,很美,没有忧伤没有仇恨.然而,人们也没有心,没有爱,所以幸福也无从谈起.什么叫幸福?我因为有"心"所以还会关心自己的"影子",因为其实影子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在世界尽头的人们因为失去了心而影子也随之死亡.然而真正的自己死去或者说,"心"死去了,人们似乎也能很快习惯的,然后在没有时间尽头的世界里继续生存.哪一种叫"幸福"?是有"心"然后感觉爱和痛的"幸福",还是没有"心"从而没有恨和爱的"六根清净"世界大同叫"幸福"?假如世界没有了悲痛,那幸福还存不存在?这简直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没有"心"也没有"记忆",没有恨和爱的地方,的确就是世界尽头了.所以我觉得像仙境一样的"世界尽头"其实很是冷酷的.然后是"冷酷仙境".乍看之下,"仙境"是现实世界,"世界"则是纯粹的幻想.然而这两个平衡世界总好象有巧妙的互动,互相交错,互相影响,越看越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界线.在现实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幻想中却感觉如此真实!我很喜欢现实与幻想的交错感,可能这是我喜欢此作品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我也这样觉得.村上在"冷酷仙境"中描写的"计算士","模糊运算",把人的头脑分成浅层的意识和深层的意识核然后把意识核封闭独立起来,用暗号或暗示来开启它,还有那"夜鬼"统治的可怕的地下王国,等等等等,都是很科幻的元素.而村上把这一切说的很逻辑很完满."冷酷仙境"其实一点都不像仙境,"我"一直在被动中生活甚至连睡觉的权力都被所有人无情践踏(每次看"我"在极度的劳累中被人硬是拉醒时我总觉得又可怜又好笑.),最终连选择自身存在现实世界还是幻想世界的自由都被剥夺."我"的命运根本不能由自己控制,甚至连"自身的世界将要完蛋了"都是最后一个才被告知的人.正如"我"自己所说的,能够由"我"自己选择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我"选择了原谅博士,二是"我"选择了不和博士的孙女上床.除了这两样,什么都由不得"我"去选择了!果然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啊~~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的,虽然有很多危险和不安,"我"也总处于生命的威胁中,但"我"还有自己平淡的理想,还有图书馆那女孩的爱,"我"还是愿意留下的.然而,没有别的选择,没有别的结果了!"我"就注定要离开现实世界,到达自己的"世界尽头".所以越看到后面,我也就越郁闷.又是一个悲剧!虽然最后村上还是留下了点点希望的光芒,例如鸟儿的飞翔,"我"在"世界尽头"找到了女孩失去的心,然而在"冷酷仙境"的"我"还是在最后一次日出中沉沉睡去,不再醒来...感觉这作品蕴涵了太多沉重的话题,例如人的自我,人的表层意识和潜意识,人到底能不能掌握自己的的命运,幸福的定义是什么,爱是什么,心是什么......很多很多!我还真不想想太多,想得多这些会把人想傻的~~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一次看都将会有不同的感悟的~

无聊与孤独

病中在读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是我读过村上春树的第二部作品。读过的第一部是更加流行的《挪威的森林》。看《挪威的森林》那会儿不记得是初二还是初三,在阅览课上匆匆翻过的一部小说,至今已没什么印象,隐约觉得是个挺无聊的故事。到底觉得少年心浅,无谓赋新词强说愁,也看不懂,只是从此对村上春树有种暧昧的排斥感,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扯上关系便成了那头脑发热众多痴男怨女中的一员,一开口便是“我爱你我要为你去死”“我恨你你不如去死”的滥俗文艺腔。如今再读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时觉得某某段落情节十分有趣,可是读罢掩卷,又不免感叹,还是挺无聊的,又挺孤独。但在鄙夷之际却又无端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类的相惜之情,这种别扭又廉价的情感生生把我劈成三个,一个在世界尽头的森林里兜兜转转,一个在冷酷仙境的下水道里死命奔逃,最后一个则抱拳冷笑,仿佛能预见那另外两个自己终于分别逃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然后热烈地拥抱在一起,主观而又客观地体验这种意料之中的宿命感、妥协之后的疲劳感。村上春树是个狡猾的作家,他在讲故事,故事里有生有死,有男有女,有性欲食欲,有自我,有逃避,有希望,有绝望,有孤独,有安逸……五光十色,仿佛大千世界的种种无不提及。故事结束后才发现其实他什么都没说,甚至连这个故事本身,都似乎不曾存在过。仿佛只是读者们的意识流跟随着村上春树的意识流,在字里行间,缓缓移动,忽上忽下,时而险峻时而平坦,蜿蜒曲折,最后却终于化作不曾完结的终止符,在最终章的五线谱上余音袅袅,徒留一声震惊却又平静的叹息。我对村上春树并不了解,对他的作品也只涉猎一二。只是觉得读过的村上春树,都挺无聊的,又挺孤独。

读后随感

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感受:小说比电影难懂。这是很多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电影一个晚上就可以看完,很多细节,场景和重要情节都可以记得比较清楚,电影语言也大都直观明了,这样一来,对于一部电影的情感和主题就可以把握得比较清晰。但是小说大不一样,小说一般都要几天才能读完,小说的语言都是抽象的文字,小说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也会更为复杂。这些因素都使得小说的主题藏得更深,更难去挖掘。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就是一本精彩无比但对我来说主题难于把握的小说。但这并不妨碍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各种各样的乐趣。下面就来说说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1. 行文流畅,文采斐然。语言,或者说文体,是我以往看小说容易忽视的一点,也同样是许多小说家忽视的一点。村上春树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阅读过程中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这些句子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比喻联想,要么是让人深感共鸣的关于人生,生活的思考。而且这些句子的数量并不是零星半点,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整部小说中,存在于常见的场景叙述中。2. 结构庞大而又精巧细密。整部小说的内容想落天外,天马行空,村上春树用他超绝的想象构筑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冷酷仙境”基本上以现代东京为背景,但其中关于大脑意识的科学幻想和对于地下世界的描写又不仅仅羁于现实。“世界尽头”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幻境,它自身有着独特的运作规律,同时又充满着神秘的细节。这些看似不经意间出现的细节又往往在下文有重要的呼应,在两个世界之间建立起微妙又深刻的联系,甚至推动着重要的情节发展,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在两个世界中采用的文风也不尽相同。“冷酷仙境”里的语言相对平实,但时而夹杂着哲思。“世界尽头”里的语言则优雅清新,充满诗意,但氛围压抑。3. 人物性格的刻画。虽然小说中两个世界的“我”应当是同一人,但两个“我”的个性却相差甚大。“冷酷仙境”中的“我”相当理性,感情内敛,即是是在和自己喜欢的图书馆女郎在一起,说话也是言简意赅,近乎不动感情。“世界尽头”里的“我”就感性得多,善于表达对心上人的爱,凡事大都以情感上的判断为出发点。4. 突如其来的性描写。严格说来,书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描写,只能说是涉及性,而且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语言要么俏皮幽默,要么自然坦率,没有挑逗情欲之感,但其出现的突然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吓人一跳。5. 对于文艺作品的涉猎。这应该属于村上的私人兴趣,但也颇能赢得我的好感。虽然说我对那些爵士乐歌曲几乎一无所知,但他所提到的西方文学,司汤达,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即便没看过我都深感兴趣,尤其是临近结尾说到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尽管不甚明了,我还是想对主题说些个人见解。一是科技发展对人主体性的剥夺。其中对于大脑,意识的论述给人感觉十分高端,甚至于叹为观止,但这些都建立在被试验者的牺牲上。老博士的实验对象几乎全部死亡,只留下“我”一人,而“我”最后也逃脱不了丧失意识,被困“世界尽头”的命运。二是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展现。“世界尽头”的世界里,人们相安无事,相处和睦,没有压迫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但是人们却没有心,因为没有心,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亲相近却不能相爱,能享受平和却无法感受幸福。在小说的结尾,本已准备逃离的“我”最终选择了留下,对自己内心创造的一切负起责任。不退缩,不逃避,直面现实,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负起责任。或许这是作者想要通过这一透着淡淡无奈的结尾所传达的吧。

读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作品

写的比较晦涩,感兴趣的是独角兽的骨,消化着痛苦与磨难,现实中我们也常在读别人“古梦”吧,豆瓣,知乎,微博……又不禁想起如果自己也只剩下24个小时要该做些什么呢,和亲人坐在一起吃顿饭,和恋人一起看场电影,思绪万千,从某种意义上生命的尽头怕是和“我”也没有很大不同吧。还有林少华的“排山倒海的干”,虽然瞄到过书评有心理准备,看到还是笑着摇摇头吧。

在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读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在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读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我还是用了这个题目,献给我最爱的一本书.不晓得读过多少遍了,依旧是赖明珠的版本.那时候大学,进了图书馆,偶然的找到这本书,那时候没人知道村上春树,拿到书我头一次趴宿舍里一口气全部读完,已经是深夜了.那时候的自己,正是那个在自己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与影子作伴的人.所有那个时期心中的苦涩和小小的快乐都在里面.学校里那个沉默的孩子,一直挣扎在自己的网中,好想大口大口喘气,大声大声叫出来,好想好想你能来陪我.当时看完,莫名的觉得找到了平静.也悄悄地把喜欢的话抄下来,"我恨不得放声大哭,但我不能。流泪对我来说年纪已经太大,而且也经历过太多事情。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别人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只能如无风之夜的雪一般静静沉积在心底而已。"现在再看这本书,仍没有压抑的感觉,也许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其中,无论走多远,都在自己的城里.陪伴我的,是我的影.

心中的高墙

村上似乎就没有一本书是读过了能让人心里特别痛快的。刚开始休假的时候,我重读了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感觉到的仍然是近乎扼腕叹息的遗憾哀伤和压抑在胸口里的一种隐痛。就好像“我”在即将永别身处的现实世界,前往自己内心构筑的“世界尽头”之时那一段独白,读了让人黯然神伤:我不愿意从这世界上消失。闭上眼睛,我可以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摇摆,那是超越悲哀和孤独感的、从根本上撼动我自身存在的摇摆,那是超越悲哀和孤独感的、从根本上撼动我自身存在的大起大伏。起伏经久不息。我把胳膊搭在椅背上,忍受着这种起伏。谁都不救我,谁都救不了我,正如我救不了任何人。我恨不得放声悲哭,却又不能。就流泪来说我的年纪已过大,况且已体验了过多的事情。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一般静静沉积在心底。更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试图将这种悲哀诉诸语言,然而无论怎样搜刮词句,都无法传达给别人,甚至无法传达给自己本身,于是只好放弃这样的努力。这么着,我封闭了自己的语言,封闭了自己的心。深重的悲哀甚至不可能采用眼泪这一形式来表现。……再次合目之时,起伏已不知遁往何处,脑海中浮现的只有尘埃般轻盈的沉默。我久久地独自注视那尘埃。尘埃不上不下,纹丝不动地浮在那里,我噘起嘴唇吹了口气,依然一动不动。任凭多么强烈的风,都全然奈何它不得。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就是我最初开始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我开始在读小说的时候试着不去总结中心思想,不去揣摩作者意图在文字情节背后传达怎么样的思想。我认为小说乃至音乐戏剧,等等艺术形式,都旨在于把受众放置在通过作品营造的一个所谓“意境”之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也就是说,要听众观众能够体会到一种作者预设的感受。当然,每个人的感知又会千差万别,这也就是艺术不能用理性捉摸的地方。村上的小说有几本我重读过几次,多半是因为想要沉浸在那种淡淡的忧伤之中,亦或是让自己的独立行动也有如书中主人公那般像模像样。而这次竟然感到对于书的内涵认知更多处了五年前初读这本书时所不曾想过的问题。生活在冷酷仙境的“我”为了要进行特殊计算,被“组织”审查了大脑,所谓的“意识核”也被保存了副本。“组织”是的人是这么说的:“你没有必要知道这个。因为这世上再没有比无意识性更正确的了。到达一定的年龄——我们经过缜密计算设定为二十八岁——之后,人的意识就整体来说基本不再变化。我们一般所称呼的意识变革,从整个脑功能来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表层误差。……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是否应该明确知道自己的意识核?”可是,所有接受了这大脑改造的人都一一死去,只剩下“我”一个人。这就引起了脱离了“组织”的首席科学家博士的注意。而博士正私下进行着让声音消失的研究。博士信心十足地相信世上的声音总会消失,人们别无选择,而这就是进化。进化是严峻的。你认为进化中最严峻的究竟是什么?就是无法自由选择。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进化,它属于洪水雪崩地震一类,来临之前你不得而知,一旦临头又无可抗拒。而博士在研究“我”这一幸存个体时,又在“我”的大脑中植入了另外一套思维体系,而这是在第一意识和“意识核”之外的第三套系统,也是在“我”意识核的基础上经博士修改而成的。博士甚至还图象化了“我”的意识核,在黑匣子里面保存了全息影像,这个影像内容,就是我进入意识核的入口密码——世界尽头。博士的计算失败,“我”不得不永远遁入这经博士修改了的“世界尽头”,现下的思维不久就将荡然无存,而世界尽头却永无止息。思维是没有时间的。这也是思维同梦的区别所在。思维这东西一瞬间可以洞察一切,可以体验永恒,可以闭合电路永远在其中绕行不止,这才成其为思维,而不至于像梦一样中断。就是这样,才有了从一开始就平行展开的小说的另外一条主线索。“我”生活在四面高墙环绕的小镇,与影子分离,和一群没有快乐忧愁的居民生活在一起。“我”每天到图书馆去读取独角兽头骨中积存着的古梦,一点点的丧失自己的心……心是没有。不久你的心也将消失。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在世界尽头里,“我”日渐憔悴的影子积极地寻求着走出镇子,走出高墙困扰的途径。而“我”却渐渐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甚至有点爱上了图书馆的姑娘。可影子坚信这世界尽头是不自然的,并且说服“我”与他一同离开。只有这样,二者才能一起回到往日的生活之中。首先,世上是不存在完全性的——尽管它是一个中心命题——如同理论上不存在永恒的机械一样,这点上次已经说过。熵总是不断增大,而镇子究竟将其排往何处呢?的确,这里的人们——看门人另当别论——谁也不伤害谁,谁也不怨恨谁,谁都清心寡欲。大家自我满足,和平共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不具有心这个东西。……你说这镇子上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这固然可钦可佩,若有力气,我也想为之鼓掌。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愁,才有喜悦科研。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自然。而就当影子计划好了一切,“我”也偷了看门人的钥匙背着影子穿过雪地,来到了逃跑的出口时,却决定让“影子”一个人离开,回到图书馆那女孩的身边,在这个不正常的所在生活下去……第一次看到这里结尾,合上书,只是想到了人心的叵测,还有对这临阵变卦的惋惜。心中虽然有类似于镇上水潭中黑色的潭水那般暗暗涌动的东西,但我却不知道那什么。这次再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的脑中,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人生、接触了各方面的信息、学习了各种知识、又与人相处吃喝拉撒……最终形成的意识核是这么一副图景呢?那墙壁所暗示的,我想肯定是自己被框定的人生。一片沉寂则是消声后遗症。四周之所以迷迷蒙蒙,是因为想象力面临毁灭性的危机。很久以前,一谈到“自由” 两个字,我就会想到叶挺的《囚歌》里面那对钻出狗洞获得自由的唾弃,还有就是囚牢与皮鞭;也读过“生命诚可贵”的诗句,却也不知道这自由究竟代表了什么,竟然值得诗人抛弃生命和爱情?记得我们伟大的前外长李肇星在面对国外记者对于中国人权状态的诘问时妙语连珠:“我是挨过饿的,我知道什么是人权。你挨过饿么?”是啊,按照李外长的逻辑,可能只有做过牢的人才理解什么是自由;那么能吃上饱饭就有了人权,没被关进监狱就拥有了自由不成?监狱的高墙限制了你行走的自由,而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各种无形的墙,它们所限制东西,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而这些墙竟然渐渐深入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思维行动拘于苑囿。你能自由选择自己所要相信的信念么?你能自由获取信息么?你能自由地思考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么?你能自由地表达你的想法,不受限制地与人交流么?那么这些无形的墙是一直存在的么?说到墙,不能不想起Pink Floyd的《The Wall》和标题的名句:Fear builds walls。是谁构建了这些墙呢?他们构建了这些墙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同样,博士在研究让声音消失的办法,还相信这项技术一旦公之于众必然引起灾难。是啊,如果能让构建墙的人随心所欲放大他们想要的声音,而让他们不喜欢的声音彻底消失,这世界必然如他们所愿,和谐地发展下去。而大脑被控制了的人们,最终就会如“我”在世界尽头那样,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维,失去了心,失去了爱与恨的能力,一切都波澜不惊、平平淡淡。也许这正是有些人想要的所谓“踏实”的生活,他们可以与墙内他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相安无事,可以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很欣喜村上的文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了所谓的“人生哲学”态度,而且所讲述的内容也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描述的主题遥相辉映。有的时候,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可我又好像觉得,即使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恐怕也还是要走老路。因为那——继续失去的人生——便是我自身。我除了成为我自己别无选择。哪怕有更多的人弃我而去,或我弃更多的人而去,哪怕五彩缤纷的感情出类拔萃的素质和对未来的企盼受到限制以至消失,我也只能成为我自身,岂有他哉!如此,我们只能经历我们自己的人生,追寻自己想追寻的,如果我们知道那是什么的话。

世界尽头的“异乡人”

这本书让我想起《城堡》,想到《局外人》,甚而前天看的《毕业生》。村上说这是关于他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我想我能够理解一些。 “我”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异乡人”,身在其中而心早已失落。或者更准确地说,我的影子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而我的自身活在那个我自己构筑的无喜无忧、无生无死、无富无贫、无争无斗的没有心的世界。但是,正如“我”的影子所言:“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自然’。”“我”的经历,或者可以解读为是自我灵魂的唤起与复归之路:从对这个荒谬世界的疏离与格格不入——就像K、就像本杰明——冷酷仙境中的“我”,到开始寻找——世界尽头中的“我”,到最后终于找到——世界尽头的结尾处(整部作品以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结构进行,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齐头并进,冷酷仙境的结束就是世界尽头的开始)。也许最后寻找到的那颗心还有些残缺与模糊、那个世界还会有很多艰难与跋涉(书中对森林的描述非常之少),但是,从“我”涉足不深的接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那才是真正熨贴我心、属于自我的天地:“当我一度离开围墙而踏入森林里面时,眼前仍然展现出近乎不可思议的静谧而平和的天地。没有任何人染指的神秘的大自然所生成的大地那清新的气息充溢四周,静静地抚慰我这颗心。”世界尽头的结尾其实并不是结尾,而是开始:“我”的影子回归到这个现实的世界,可“我”的心灵终究不愿回归,因为这是一个僵化的、荒诞的世界,但是,“我”也不再像原来那样没有感情地冷漠旁观,而是要渐渐找回自我中那些“自然”的东西,那些与爱恨情仇有关的有血有肉的东西,它们究竟是什么?可能还和“我”的心一样模糊不清,但是“我”会坚定不移,“我”从此不再困顿。这是“我”的回归,也是村上对自己过往生命的总结和新生命的开始。我对东西方文化知之甚浅,但我总有一种感觉,如果35岁以前的村上是西方式的,有着对生命的思索、困顿与拷问;那这本书最后所展现的意境则是东方式的,是一条重新构建安详、平和的内心,重新回归与融合自然的心灵探索之路!

一场旅行中的旅行读物

趁着去北京还有三亚的功夫,又读了一遍,不管是村上本人还是林少华的想象力都是令人随时被震慑的。喜欢那些不搭嘎的比喻与联想,也喜欢那种被让人读到神经错乱的双线情节。当你能够双线并行的时候,恭喜你,你也是一位“计算士”了。村上所有的书里,就这本最适合旅行读,本身他讲的也是一件旅行事件...

陵夷仙境

一系列的任务,在被胁迫与自我一年结合下所创造出来的仙境;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邪念与灾难的世外桃源……看似美好却又残酷冷血。那里的人们没有感情,没有心,整天麻木不仁地生活着。我感到惊惧无比。愈是想要逃离,去愈被抓得紧紧……最终我选择了留下,因为我终于能够清晰地反省自己。改变这个世界,就是改变自己。我留在了冷酷仙境,就此沉浸在了自己的内心。也许,我可以试图做些有意义的事:泡杯茶,出去散散步,或是与我喜爱的女孩约会……我想这一切都是结局不论是悲是喜。

他日重逢

我头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总之是前两章完全没读懂,那个时候觉得,原来我喜欢的村上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是且听风吟那种调调,一面是冷酷仙境这种调调,于是书被撇到一边,直到现在。最近重新看起来,才觉得其实也和且听是一个调调,不过是换了一些晦涩的叙事手段而已。每晚读1-2章,感觉很惬意,虽然奔向的是一个谈不上孤独的现实和谈不上自闭的末日。如果人生只剩24小时,你想做些什么呢?烧掉American Express和Visa卡,大吃一餐,疲惫地走出地铁线,和图书馆的女孩打上几炮,然后就着啤酒听Bob Dylan?无论村上真披着一些科幻的外衣讲了些什么,他真正想诉说的还是这些氛围下的东西,而我喜欢的又只是这个氛围,随便那些绕来绕去的话是什么涵义,涵义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世界中来来往往的呼吸。

尽头与仙境都是内心失落的真实写照

村上用交替换章分别写两个世界的故事,这种手法开始会让人诧异,然后随着故事逐渐展开,两个不干世界里发生的故事,终于拧成一股绳。本来生活中没有人会在意影子是不是随时跟着自己在走,然而,在没有影子的世界,世界是那么荒凉、孤独、无助。一根骨头到底是传递什么信息?另一个世界却有无尽的探索和故事。。。当两个世界奇妙的连接在了一起,荒凉、孤独、失落一起袭来。看似热闹非凡的真实世界,其实都是每个人心中为掩饰孤寂而强做的假象。读完本书的最后一个字,心沉落了。

原版与林版的一点对比

最近在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原文。前阵子打印了赖明珠和林少华的《挪威的森林》的开头部分,对照着原文看,看得有点累。总体感觉是,可能与台湾文学特色有关,赖明珠的有些语言表达欠锤炼,但是基本上符合村上春树的原著。或者说村上春树的写作方式正好是台湾通俗小说式的口语化,所以,赖明珠再啰嗦些也不至于太走样。而相比之下,林少华的翻译,一是滥用成语,二是误译太多,三是个人创作的部分比较多,基本上已经把村上春树弄走样了。懂行的或是研究日语以及日本文学的行家都会跟我说,看村上春树还是看原著的好。我觉得,一个外文作品,明明有了中文译本,却还被认为是“要想看它还是去看原著的好“的话,那就是那个中文译本的失败。 随便选一些林少华的存在问题的译文。“随便选”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太多了,说每段有一个吧,那是冤枉林少华了,要说每页有一个吧,那肯定得漏掉一些。对比的两个版本:a.讲谈社03年出的村上春树的日文版b.百度文库扒拉到的林少华版(因为是电子版,可能有错,望指正)1.外来语的错译原版P54:「できればポットに入った熱いブラック・コーヒーと氷水を用意してください」林版:"方便的话,请准备一壶浓些的热咖啡和冰镇白水""熱いブラック・コーヒー"是指"热的黑咖啡"ブラック・コーヒー就是black coffee。不加糖和奶的那种。而不只是浓的咖啡。当然,这个不是严重级别的外来语错译。日本出的那本集结了有关村上作品翻译讨论会内容的书里,序言部分就提到了一个,因为日语里很多外来语是直接模仿外语的音译,所以其他国家的译者翻译起来颇费功夫,比如村上写“カフェオレとケーキ”,赖明珠翻的时候写的是“咖啡欧蕾(牛奶和咖啡各占一半的法式咖啡)和蛋糕”,而林少华翻译成“咖啡和汉堡包”。ケーキ就是cake,这个我实在想不通,林少华先生为什么要把它翻成汉堡包?2.滥用成语P73:……と老人はいかにも納得したように何度も肯いた。林译:“老人大彻大悟似的频频颔首”可能是我的个人感觉,我觉得就是这种四字成语的大量出现,把村上作品弄得离它的基点越来越远了。3.硬译P75:「料理がお上手なんですか?」と私は訊いた。林译:“‘擅长烹饪?‘我问。”这里涉及一个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省略主语。其中一个原因是,对话双方都知情的情况下,主语会被自然省略。但是中文里这样的情况不那么多。比如,日本人自我介绍时说“XXと申します。”而不是“私はXXと申します。“直译就是说“叫XX”,而不说“我叫XX”。他们把那个“我”省略掉。上例也是。对话背景是,我跟老头吃她孙女的做的三明治,老头说真好吃。然后我问了上面那句话。直译是“做饭很拿手吗?”我问。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我问老人,您做饭很拿手吗。一是我问老人,您孙女做饭很拿手吗。看下文可知,是后者。这个在日语的语境下,看起来很自然,但是换成中文就不自然。如果想表达清楚,肯定要补上那些被省略掉的东西才行。即:“她做饭很拿手吗?”我问他。4.错译P71:そのサンドウィッチは私の定めた基準線を軽くクリアしていた。林译:这次的三明治刚好触及我既定的标准线。我觉得错的有些离谱。村上的意思是,我对三明治很挑剔,但是这个三明治很好吃,轻松的过了我定的标准线。而林的译文——“刚好触及标准线”表达的意思是,刚好达标,勉强及格。目前刚看了百页不到,顺手挑了这几个小纰漏。大漏洞说起来比较麻烦,就不赘言了。 最后再说一点不满。刚才提到的那本关于翻译讨论会的书里,附了林少华先生关于“村上文学在中国”的一个小报告。第一句话就是“春树说啊……”吓了我一跳。怎么说呢,我觉得他有点拿跟村上的私人交情当令箭。毕竟是公众场合,你跟村上私交再好也不要这么直呼其名。这好歹是个国际性质的交流会,所有人都叫“村上春树”为“村上春树先生”或者“村上先生“,你来个“春树”。就好像曹雪芹研究会上,有人一口一个“雪芹”的叫着一样。当然我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但大抵是这么个感觉。东京大学的藤井省三教授对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有过一些指摘。林少华本人对此似乎不大接受。他有很多地方是明显的误译。这个是应该要承认的。我觉得,做一个翻译,出错是情有可原,遇到批评意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应有的态度,这样也能更好的磨练自己的技术。而林少华先生显然对自己的技术太有信心了,以至于觉得自己就是权威,别人说不得了。固步自封,似乎总不是什么好事情。以上。

我,情之所起

书一路从杭州读到郑州,读了一个下午,又坐在床上读了两个晚上。你看,虽然地点一直在变,但读的书是不变的。与所做事情本身无关的东西,任它如何变化,结果都是无关,秩序井然。床上读书的时候就拼命尝试体验着书中主人公在床上读书的感觉,我也想要威士忌,想自己用可乐来兑威士忌,然后在床上慢慢吮着,慢慢来翻着书页。我甚至都可以想象到那晶莹棕色液体里面流动着的丝丝水痕,能做的就只是用舌头舔舔上颚和嘴唇。我也在努力体验那种黑暗的感觉,关掉灯,对眼前的一片黑暗有了新的认识,它似乎在闪闪发亮。触不到四肢,无任何痛感的情况下似乎失去了身体。我读情感特别深厚的书不多(我认为村上在这本书里想表达的内容很深厚),相比于感性我的想法会更直接一些,会很容易融入到故事中而忘记故事究竟的本源。而这本书给了我从未有过的感觉,像是嘴里含了块巧克力。巧克力慢慢融化在嘴里,却唯独没有任何味道,只有粘稠感。我会想主人公为什么这样选择,我会想村上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东西出现的意义是什么,墙,夜鬼,组织,乐器,三明治,咖啡和胖女孩。想不通,只感觉很奇怪,又很自然。我当然知道这是矛盾的,村上不是说了吗,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矛盾双方彼此失去一方便都不复存在。这似乎也是我和影子,心和身体的关系。可以用“情之所起”四个字来描述我的感觉,这里的“情”是“亲情”“爱情”“情爱”,是“恐惧”“悲伤”“愤怒”,是“希望”“理想”“诉求”。我们是深海中尚未孵化的幼鱼,情是把我们层层包裹的卵膜。我们的营养来源于它,依靠它而活。现实中,情之复杂,思考起来让人望而生畏。村上恰恰就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几乎不曾与外界联系,爷爷传授知识,家中长大的女孩形象。从从未历经的简单到突现感情的变化给了人以直观的感触。还是那个老例子,如果说人一出生是一张白纸,长大的过程中便被各种颜色涂染。那女孩便是一直被用一种色调涂染的纸,不错粉红色,出现了很多次的粉红色,其实我也只是这样感觉而已。到后来女孩产生的感情,是那样纯粹,那样简单美好。简单纯粹的感情赋予了女孩可靠的技能,简单粗暴有效,这一点在女孩用枪打肌肉男耳朵时体现地淋漓尽致。书里的内容远不止“情之所起”这么简单,我也不知道村上到底要表现什么,推测种种总与人性人情有关。我只感觉,不同人绝对会在书中找到倾向感,绝对,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何以感觉这么绝对。关于书中的性,村上描写的可谓清汤至极,读起来丝毫不感觉到欲望和冲动,这是因为对胖女孩描述的缘故?还有不得不提的两条线,世界尽头,冷酷仙境。很喜欢村上给出的“世界”的感觉,世界和我,我的世界。除此之外,两条线读起来甚是累人,真的累。特别是一开始沉浸在世界尽头中,总想着快点把冷酷仙境读过去,到后来则迷上了冷酷仙境,想快点把世界尽头给读过去,这实在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书都读完了,也着实没有理解两条线之间的联系,算是现实模糊,意象重新组合而形成的脑中世界,猜测云云。不妄加评论好不好,书是好书,重要的是诉与感情。

并非评论 而是感慨

这并非我想要的结局····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终于结束在煎熬的心理状态之中在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也同其他读者一样猜测着男主人公到底是会留在自己意识所营造出来的“世界尽头”还是会回到那个充满挑战和欺骗的“冷酷仙境”这样毫无意义的问题故事的结局让我有哭的冲动 如洪水般的情感猛然冲上脑海 眼泪泛滥的顺势而下男主人公最终留在了心逐渐走向消亡的“世界尽头” 当然 不管结局怎样都必定会拨动我这两天极不稳定的情绪 就像在地铁突然看见密集的人群恐惧和无力瞬间袭来 这个结局则加重了这种无以言表的心情不知道是遗传基因承载了性格的蜕变 还是后来周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亦或者年龄增长的必然趋势 对自我生活的向往就像孱孱流水延绵不绝不出门 渐渐的对陌生人有了距离感(但这距离感却排除火车上与同行者的交流)不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像双系统计算机般复杂的转化程序我越来越像一株含羞草 被人一碰就蜷缩起来 也越来越像仙人掌让人无法或者不愿靠近于是我像小说男主人公一样躲进了自我意识营造的安宁世界 我追逐着那些陌生又熟悉的铅字 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受着生活上的潮起潮落 象征着正常世界的冷酷仙境如同那些开始以为会长相守的人一样渐渐离我远去作为23岁的我 没有那种在家里就能工作养活自己的特长 这就意味着我必须走出去 去做为了“混口饭吃”而为的工作 所以当我追赶到故事最后几页的时候 我多么希望春上先生能让男主人公重新回到现实的生活 走出那个就算静谧但畸形的自我世界很明显 这不可能 以村上先生一贯的态度 不管到多少岁 他总会赋予主人公一颗男孩子的心 以及如同儿时的梦想般挥之不去的少年情怀 至少心里上是这样所以不喜欢这个结局 是因为来至自身的矛盾 像男主人公一样有着一颗自我封闭的心 但是现实却不得不将自己拉到小镇以外的世界 自己也认为 人既为人 就应该在人的世界中去学会成长去蜕变 即便自我所营造的世界是这般的美好与惬意 都应该走出去 但 始终缺少像故事中主人公的影子一样引导我走出去的人或事物是我错了 企图从小说中找到某种走出去的力量 但结果却恰恰相反

世界尽头还是世外桃源?

在冷酷仙境里科技的发展很可能让我们能够控制外界和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有价值的研究。如果研究成功,就可以消去外界噪音,也可以很容易调节自己的音量。作者在这个研究中有着关键作用。世界尽头中小说最后说是男主自己的思想构建起来的世界。一进入这个世界,人和自己的影子就会分开,影子死去人心就会消失,人心消失,就可以在这没有竞争没有欲望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永远生活下去,可以得到永生。然而这两个像是独立的世界,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共同的物件:口风琴,喜欢听的歌,独角兽,河... 越往下读约发现他们的联系。然而让他们最后连起来的,是因为男主是被选中的,脑子里安装了线路,但是情报者窃取研究成果破坏了,最后落入世界尽头,虽然是一个永生的国度,但是要失去心作为代价。一开始男主是不愿意失去心的,已经和他的影子逃到一半了,但是他发现世界尽头这个国度其实是他自己构建起来的,他说要对这个国度负责,我觉得更多他是想要这种生活,想跟那个图书馆的女孩一起。在冷酷仙境里他已经透露出他想工作了15年之后,找一个安静环境优美的地方和一个女生一起过没有人打扰的生活,其实世界尽头就是一个理想的地方,更何况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更没有理由抛下不管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在新华书店畅销书一栏中,看到了一本《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看到这般童话的名字变迫不及待地买了下来,回来只是粗粗看罢一遍,到末尾处不觉伤感。应孟仲大人号召,粗浅的谈一下看书的感悟拉~~关键字:童话看这本书的感觉如同它的书名一样,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带有梦幻般的童话色彩。村上春树用平行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了两个世界。在“世界尽头”中,美丽的独角兽有水蓝色的眼睛,在无边的青草园上汲取着人们的心灵,缓缓移动着轻柔的步伐,是一群与世隔绝的精灵。划破天空的钟塔,指针停滞在十时三十五分。在“冷酷仙境”,即是我们平时的世界,东京车水马龙,霓虹灯满。但是在这个世界中,在地铁的下段,却寄居着厌恶人类光明的“夜鬼”,蛀有坑坑洼洼的蚂蝗洞;有着对立的势力,政客为了谋取利益玩弄的把戏,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却在暗暗进行着的肮脏的行为,像是一种退化。当我在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能联想到宫崎骏漫画中的情节。古怪的科学老头,粉红衣胖女郎,一大一小的符号士,组织,食人的夜鬼。追追逃逃,迷宫蝗灾,发光的头骨,金黄色绒毛的独角兽。悬疑,紧张,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跌宕起伏,在童话的氛围下揭露中现实生活的些许冷暖,同时也带给人田园牧歌仙静般的体验,是本不容错过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我一直相信,生活是没有结局的。有圆满结局的只能是童话故事。在这本书的最后,主人公在“世界尽头”得到永生。这一结局对我来说是伤感的,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割舍掉我所在的“冷酷仙境”。但是,对于主人公却不尽然,这种选择也的确不是轻而易举的。关键字:时间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于追求“不朽”乐此不疲。“不朽”通俗的来说,就是“不死”。如若像中国古代对于炼丹术的热情,追求一种长生不老的永恒,那是一种对于时间上的无限延续。而在这本书中,永恒的定义却不是这样。“思维是没有时间。这也是思维同梦的区别所在。思维这东西一瞬间可以洞察一切,可以体验永恒,可以闭合电路永远在其中绕行不止,这才成其为思维,而不至于像梦一样中断”。在现实生活中,像“永动机”那么切实存在的的东西的确是不存在的。但是“思维这东西将将永无止境地把时间分解下去”。爱因斯坦看到了时间的变形。当在漆黑的地下被追杀时,主人公感受到了时间的无限漫长;但是在无垠的“世界尽头”中,时间却是静止的。这使我想到了作者另一本书《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话——生不是死的相反面,而是作为死的一部分和它永存。这更像是一种空间上的变形。书中便是探讨了一个关于永恒的话题。Anywhere,无论我们是否能像书本中的主人公一样,客观被动,潜意识主动地一头扎进思维的永恒世界。我始终相信,我们曾经经历过永恒。就像有首首诗歌一样: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胧的清晨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在巴黎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一颗星关键字:围墙在人的意识深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高高饿围墙。像挪威的森林一样,那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地方,但是它就静静地在那里,在柔软的心灵深处。在那堵围墙中,主人公制造了苹果林,独角兽,看门人,图书馆女孩种种意象。那些意想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而最另人伤感的便是那白学皑皑的漫长冬日,白色的雪灰色的烟在袅袅融合在漫天的怅寥中,负荷着人类心灵的独角兽慢慢死去,焚没,徒留下幽幽的古梦给尚且还有心灵的人去阅读。造成这些意象不是别的,正是“冷酷仙境”。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我们经历的时间。冷酷仙境的“我”,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机械地工作,就这样简单地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是这种平凡生活却在人的意识深处形成了一种不曾意识到的伤感,这必然是社会多种元素不知觉地跑到我们的脑海汇总所赋予的忧思。世界尽头最伤感之处莫过于它仍然没使出世者完全摆脱来自冷酷世界的阴影。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意识深处自然也会有我A,我B的存在。书本中,我和影子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统一。失去影子(我B)就失去心灵,失去记忆。我A构想的世界(世界尽头)中,起先是没有怨恨没有痛苦没有伤害,可是这样的世界必然也不会有爱有欢笑有温暖。所以这样的世界,我A在逐渐丧失我的心灵。我A安于现状,我B却急于出逃。可是,在经历千辛万苦的思想斗争后,我A在最后一刻却放弃了出逃的计划。因为我A找到了图书馆女孩的心灵,他重新构建出有心灵的森林,他在世界尽头寻找到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失去的爱情和幸福。我B随着奔腾的流水远去。主人公也终于不再彷徨。可能意识就这么一个自我完善的体系,驻构了一座完美的的围墙。但是围墙真的是完美的吗?也不尽然,飞鸟可以飞出,湍急的流水也是出口,喜欢的音也可以是出逃的枢纽。意识为自己寻找退路。世界尽头未必尽头,尽头只是那颗不死的心灵。

哪一个更美好?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村上的小说,并没有产生把他其它的书翻个遍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奇怪、不合逻辑的反应。晚上同某人通过电话后,我在豆瓣上瞎逛,看看有哪些人喜欢《海》,有哪些人看过《空翻》,有哪些人对《砂女》或《箱男》着迷,哪些人爱上《盲刺客》,又有哪些人对《稳如蜂鸟》爱不措手,还有哪些人被《神喻之夜》搅得寝食难安,哪些人。。。。。。村上的文字(所翻译的文字)比较符合我的阅读习惯,比《喧哗与骚动》好得多,(我并非两相比较,也无从比较。后者大段大段的对话,让我失去所有阅读者应该有的耐心。)无论如何,这本书引发了些许思考,对于肉体和精神,对于自我关注——只有人还有思考能力,这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村上让我的偏执更加偏执。所有的作家或许都是彻底的二元论者,肉体和精神。肉体的所在和精神的居所。有的作家将关注自我弄得世人皆知的明显,如奈保尔,有的作家隐晦的表达对这两者的思考。哪一住是美好的居所,那一处是牢笼。

我想说我很纠结。

我还没看完,但是其中冗长的心理活动而对于情节的部分忽视让我心生怒意。此前我看过寻羊,舞,海边卡夫卡,天黑以后,与且听风吟。没有那个让我如此焦躁。在此前书中塑造的人物都是对世界敏于感受,虽保持了虚无主义精神。但对自身也是十分爱惜重视的。然而此部却让我异常恼火。特别是主人公对于自己影子的抛弃。和对机械工作的痴迷。他对于世界尽头却十分得平静。而我却一直代其焦躁不安,对世界尽头保持敌视。对影子十分担忧关怀。我心情很是糟糕。将其中博士的解释通通掠过不看。其实我们都想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而村上描写的美食与音乐书籍电视。是真的与我脱节了。我由此无法理解他。他也不再涉及我了。我急切得想要回到高尔基的童年。以让我接触到现实性的事物。别再在这虚无中没完没了的探寻与答案。我没有迷失自己。对自己的价值观很满意。怕这也正是村上想要时刻打破得。但频繁得打破让我无所适从。

初步评论001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是我看的村上第二部小说,第一部是《海边的卡夫卡》,尽管一个是15岁少年,一个是青年大叔,但给我的印象都是一个相似的形象——闷闷地,长头发,脸色深邃而淡然,衣衫黑白灰色调,爱思考,尤爱图书馆,爱看书,总会和不止一个女人发生一些联系,大多是女人主动找到他,对世俗之事兴趣缺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一个独行侠。——后来再看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怪鸟形状录》《象的失踪》《挪威的森林》,无一例外都是这个形象。这和我当初的想象不太一样。在我一开始的想象里,村上的名字会引起少女的尖叫,引发一些矫情而感性十足的言论,尤其是和《挪威的森林》联系在一起的一些评论,一开始看到的是类似如下的一段话“就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喜欢你”还记得一个绿子的名字——这些都是我还完完全全没有接触村上的时候,他给我的“少女梦幻”般的基调。而开始系列的看一些小说时,就从这样的氛围里展开,主要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很显然,完全不是,而“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喜欢你”这样的轻松浪漫也不是挪威森林的基本基调。《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完的时间有将近两个月了,还清楚的记得那里面的意识围墙和冰冷黑暗的味道。应该是两本书,冷酷仙境是上部,世界尽头是下部,我看的电子版是穿插在一起的,不知道书上是不是也是,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有没有什么意义,还没有来得及看第二遍——我认为村上的小说要看2遍以上才能很好的体会他里面流淌的意识流。尤其是有些彻底的思考和人生体验的时候。冷酷仙境是一个计算士和一个智慧老头的合作展开的种种,由于也没有去翻书,凭着印象,这个只视为世界尽头的铺垫,但我想那些黑暗势力什么的应该会有些暗喻吧?看过世界尽头的人,大概都会被通篇白色的大雪,高大冰冷的围墙,极度寒冷的温度还有弥漫的意识空间包围,尤其是看到那个有点让人意外的结局,让人是有些惊讶。村上应该是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主人公应该指的是我们的本体,意识,影子指的是我们的心智和理性。对于总是习惯圆满结局的通俗读者来说,影子和本体未能合一,而且是在最关键的最后关头,的确让人不太适应,尤其是这里让我思考,到底那个才是相对好的?为什么不能追求一个圆满?如果心智和本体的结合能达到一个更理性的,确认是正确的状态,却为什么要只选择本体,选择意识,一个可能只是幻影的状态?前者不是永恒的,后者却是不死的,前者,主人公即使出去,大概也就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对于一个喜欢寻找本体,喜欢思考的人来说,大概,活在纯本体的意识里,会更合适——那里更能达到他的精神追求,一个与世无争,与人无害,安宁平和的世界,没有一切的利益关系,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出自本然如是的目的。如果这里,主人公找到了平和,精神的满足和安全感,就不能说,一个“真实合理”的追求才是最好的。关于这一点,我也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替他思考,但是我自身,在还没有达到意识状态的时候,让我选择仍然是困难。摘录一段冷酷仙境最后,主人公想到要从这里消失进入世界尽头时的一段话“我恨不得放声悲哭,却又不能,就流泪来说我的年纪已过大,况且已体验了过多的事情。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就村上的基调来说,这段感情也算有些高调的描述,大部分情况下,村上的基调就像那沉积的雪花,不熔化就那么静静地待在那里,却能让人无处不在的感觉得到,看得到也体会得到那个寒冷的温度。今天先到这里,感觉还有很多话要说,等过了这一阵,有时间好好揣摩了再看一遍,看看是否会有新的体悟。

心灵创造世界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36岁时的作品,恰好在生日当天傍晚写完最后一行。此前,村上出版了“青春三部曲”,而后写了许多短篇和翻译,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这本书是他在沉寂了三年之久后的开山大作,并且号称是对以往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正面突破”。而日本评论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授予其谷崎润一郎奖,村上本人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此奖的战后出生的作家。但是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不是它响当当的名气,而是其别具一格的名字。据说,当时日本编辑要求村上压缩为“世界尽头”,而美国编辑要求压缩为“冷酷仙境”,而村上都拒绝了,坚决认为应该采用这个或许有点冗长、荒谬的书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说采用双线平行的结构来叙述。全书共分为四十章,单数章为冷酷仙境,双数章为世界尽头。这两个原本截然不同的故事,在最后分别进入高潮,并且联系或者说结合在一起。冷酷仙境是现实存在的,背景在繁华的东京大都市,主人公是为正义的“组织”工作的计算士,出于数据保密的需要,他的大脑被植入中继站和电脑线路,但是由于博士实验的意外失败,其脑中开辟的“第三条线路”没有自动关闭的功能,于是他的意识将在二十九个钟头后被所植入的新路线取代,他也将进入一个名叫“世界尽头”的深层意识核。思维是没有时间的,可以在一瞬间体验永恒。因此他将永远陷于其中,即使肉体死亡,这个意识里的世界也不会随之告终,可以说是无休无止的终点,对他而言即是一种死亡又是一种永恒,或者正如博士所描述的那样:“这里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世界尽头是一个凭空想象的镇子,四周由高墙包围,是一片封闭的颇有中世纪风情的小天地。镇上的居民长生不老,过着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也没有喜悦的生活。而作为代价,人们必须与自己的影子剥离,影子是人们的心。镇子的另一个主角是独角兽,独角兽离不开镇子,它们吸收、回收人们的心,带到墙外的世界。当它们不堪重负的时候,便在冬天死去,而新的小独角兽在此刻出生,从而使兽的总数保持不变。死去的独角兽被看门人取下头骨,这些镌刻着自我,也就是心的头骨在图书馆由读梦人读出,读出的自我融入大气消失的无影无踪。读梦人由初来小镇,刚刚被剥离了影子,然而影子没有完全死亡的人担任。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初来乍到的读梦人。序言中写道:“冷酷仙境中的我和世界尽头中的我感觉上是我自身存在中的存在与不存在,二者平行存在。那也可以说是意识和无意识,或者理解为现实性存在与内在性存在。一句话,乃是同一人的虚实两面。”我想,当你们看过故事大意后,可能会自然的把这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但是在阅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有所暗示,却没有实质性的合二为一的感觉。直至中末段,当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巧妙、完美的融合时,我也深深的被村上大胆、天马行空而又缜密、精彩的构思所折服。冷酷仙境之所以是冷酷的,是高科技的缘故。在描述代表高科技和现代社会的产物,例如电梯、地铁时,村上的笔触始终是淡漠的、冷酷的。同时,在描述诸如组织、工厂、夜鬼这些荒诞不经的存在时,又显得真实和细腻。这样一来,使得这个在小说设定中原本真实存在的世界显得荒诞不经,存在的东西有一种不存在感。我想,作者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的讽刺现在所谓蒸蒸日上的现代社会。在冷酷仙境中,pace被反复提及。博士说:“跟不上进化速度的一切东西都将被淘汰。”有趣的事,人类本身是这些发明的主体,而最后可能面临自身被淘汰的厄运。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电脑是人脑的产物,被植入主人公大脑的线路也是博士的发明,而最后它却不可遏制的控制了主人公的大脑,迫使他进入由电脑线路控制的思维体系。这里用的是控制而不是创造,世界尽头仍然是属于主人公本身的一种意识,但是他只能选择停留在里面。主导这一切的博士表示无可奈何:“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我束手无策的地步。我已无计可施,你也无法可想。车轮越来越快,谁都不能使它停下。”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相比于世界尽头强调的是心的有无,冷酷仙境说的是脑。林少华在译序写道:“冷酷仙境强调的是脑——脑的正常与否或人脑与电脑的关系。…这里最大的问题或者教训在于:电脑线路是由人植入人脑的,结果却由电脑控制了人脑。…‘换言之,现代社会已进入‘脑化’时代——较之人脑化更是电脑化时代。始而电脑受制于人脑,继而人脑受制于电脑。电脑成了独立存在,人脑遭到放逐。…在这里,村上显然对一味追逐高科技而疏于人性复归的现代社会感到担忧、无奈何怀有警惕。”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何人脑会受制于电脑?我的想法是,也许人脑本身就是类似于电脑的存在,它虽然极端复杂以至于连无所不能的博士也不能一探究竟,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它的运行机理终究有一天可以被掌握。单纯的比较脑的计算能力,人脑是十分有限的。而将人脑区别于电脑的,是心的存在。但是在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追逐某些身外之物而忘记了心。比如主人公为了保密数据所做的模糊运算,与其说是他的大脑在发挥作用,不如说是移植其中的电脑在利用它的电脑发挥作用,以至于最后,人脑竟然滑稽的被电脑线路所控制。没有心而过于依赖脑,这种没有心的思考最终使得人脑与电脑无异。一个电脑执行完毕后,除了获得的运算结果之外,一无所有。同样,一个没有付诸于心的,单纯利用人脑进行工作的人,他的生命里除了工作带来的财富和地位,剩下的也只有空白。因此,当主人公得知他的人生即将在二十九个钟头后将走进“世界尽头”,再也不能出来时,经过短暂的生气之,他感到更多的是一种无所谓。他说:“听你祖父叙说的时间里,我觉得怎么都无所谓了。…既不是了不起的人生,又不是了不起的大脑。”无所谓之余,是无所事事:“想来,人生仅剩二十四个小时这点颇有点妙不可言。该干的事原本堆积如山,实际上却一个也想不起来。”在他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经历了一种由完全否定到渐渐肯定的过程:“纵令有人打开我房间窗扇伸进头来朝我吼道:‘你的人生是零’,我也无法否认,没有否认的根据。可我又好像觉得,即使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恐怕也还是要走老路。因为那——继续失去的人生——便是我自身。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无选择…我自身无处可去。我自身待在这里,总是等待着我的归来。人们难道必须将其称之为绝望?我不得而知。或许是绝望。屠格涅夫可能称之为幻灭,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称为地狱,毛姆恐怕称之为现实。但无论何人如何称呼,那都是我自身。”这种肯定,或者说对自己的认可是充满无奈的。似乎在说,身处冷酷仙境这样的环境里,“零的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在一味追逐高科技、现代化和他们所带来的物质享受时,心的遗失是不可避免的。这恐怕也是在小说的最后,世界尽头里的主人公选择留在世界尽头,而不是逃离它从而与影子完整结合的原因。这里要解释两点,第一这里的心并非是指生理意义上的,第二在冷酷仙境,我关注的是心。我认为这里强调的是冷酷仙境对心的影响,而不是高科技对人脑的影响。这和其他很多解读是不同的。 假如说对冷酷仙境的看法存在争议,那么对于世界尽头则大致相同,也就是它所讲的是“心的有无”。世界尽头是一个近乎理想的世界。这个封闭的镇子只接纳“完全的人”,意思是完全没有心的人,也就是和影子完全剥离的人。影子的缺失让镇子变得安详,显得自然、完美。在这里,人们不会互相伤害,也不会彼此相争,没有忧伤、烦恼。这里的人们没有生老病死,因此“不会产生在意识到人固有一死时的所感到的那种对死的恐惧”。镇子上的人们生活简朴,但是彼此之间经济地位平等。人们完全自愿的参与劳动,而这是一种不被主人公理解的纯粹的劳动,例如在大雪天挖坑。一天,主人公发现外面有几个老人拿着铁锹在挖坑,随后又有更多的人加入,它们一直全神贯注,不顾风雪,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晓得雪从天降。而挖好的坑,可能转瞬间便被大雪覆盖。主人公整个白天观察他们,最终不解的问他的邻居大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大校解释道:“不干什么用。他们是为挖坑而挖坑。在这个意义上,可谓极其纯粹的坑。…既无意义,又不归宿。但无所谓,因为谁也不需要什么意义,更不想找什么归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分别挖着纯粹的坑。没有目的的行为,没有进步的努力,没有方向的行走——你不认为这样很好?谁也不伤害谁,谁也不受谁伤害;谁也不追赶谁,谁也不被谁追赶。没有胜利,没有失败。”如果没有一个东西的存在,主人公可能真会永远留在这里,它就是影子。主人公的影子刚刚被剥离,没有完全死去。作为对小镇完美秩序的挑战者,它一直试图揭露它的问题,并且怂恿主人公绘制地图,制定路线逃离这里。他说:“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就是我所说的自然。……这镇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永恒运动是一回事。理论上所谓的完整无缺的世界根本不存在,而这里却是完整无缺的。这样,必定某处做了手脚。就像看上去仿佛处于永恒运动状态的机器在背后利用肉眼看不见的外来动力一样。”小镇居民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胆小。他们永远生活在小镇中心,从不敢靠近森林,一提到森林或者作为小镇唯一出口的“水潭”便惊慌失色。住在森林里的是残留着心的人们。影子越完整的人,胆子越大,就越能走进森林的深处,而拥有完整的心的人就住在森林的最深处。主人公喜欢的女孩——这里提一下,主人公之所以会“喜欢”,恰恰说说他的影子没有完全死去,因为一个“完全的人”是不懂这些的——女孩的母亲说过:“只要有心,去什么地方都一无所失”。心让人们拥有快乐和幸福,即使生活艰辛也不会一无所有,这就是人们勇敢的原因。在影子的谆谆劝说下,主人公最终说:“要是我彻底失去了心,这种静谧与安详就会变得十全十美。镇子上不存在任何使人痛苦的东西。也许我将因失去这镇子而抱憾终生。…无论我得到怎样的安详平稳,我都不能欺骗自己的心,纵使那样的心在近期内也将完全消失。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东西一旦受损,即使消失也将永远处于破损状态。”于是,他决定和影子一起出逃。但是在走到水潭时,他又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让影子一个人离开。“祝你幸福。”影子说,“我喜欢你来着,即使除去是你影子这点。”“谢谢。”我说。对于主人公最后的选择,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他既不愿意回到原来的世界,和影子合二为一,也没有选择回到小镇,过上无忧无虑、无休无止的安详生活,而是留在森林里。他对影子说:“我不会忘记你。在森林里我会一点点记起往日的世界。要记起的大概很多很多:各种人、各种场所、各种光、各种歌曲……”然而,森林里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问题是森林生活远比你预想的艰难。林中的一切都不同于镇子。为延续生命需从事辛苦的劳作,冬天也漫长难熬。一旦进去,就别想出来。你必须永远待在森林里。”尽管如此,主人公愿意承担这种艰难,这种勇气正是来自于心,只要有心,去什么地方都一无所失。但是既然要心,如果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影子合二为一,不是可以得到更完整的吗?在小说中,主人公解释道,因为世界尽头是他创造出的世界,他想对这个世界负责;我觉得负责任是一方面,对外面的世界,或许就是冷酷仙境的恐惧也是另一方面。因此主人公选择了一种妥协,带着残缺的心,在世界尽头的森林里生活。这种选择也可以由在冷酷仙境中博士安慰主人公的一段话解读:“那是个静谧安宁的世界,你自身创造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成为你自身。那里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那样的世界你可想象得出?…但不必过于害怕。用不着怕。好么,这不是死,是永恒的生,而且在那边你可以成为你自身。相比之下,现在这个世界无非徒具其表的幻景而已。这点请别忘记。”也就是说,在冷酷仙境中,虽然人和影子合为一体,但是在对高科技的贪婪,以及社会的复杂因素:计算士和符号士的争夺,夜鬼的侵袭下,心被渐渐侵蚀。因此,不如留在世界尽头。在冷酷仙境的后半段,还有一处提及了另一个世界尽头,是主人公和博士的孙女——极其喜欢粉红色的胃扩张胖的女孩交流时,胖女孩提到的。她说:“…我记得的只是没有任何人能在那个秋雨飘零的黄昏紧紧拥抱自己。对我来说,那简直就像是世界的尽头。在又黑暗又孤寂难过渴望别人拥抱的时候周围却没有人拥抱自己——你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吗?…不过,如同没有爱世界就不存在一样,如果没有爱,那样的世界就和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没什么区别,既不能用手抚摸,又不能嗅到气味。”由此可见,世界尽头就是一个没有心的存在,没有心所以静谧安宁,没有心所以没有爱。也就是说,自然、永恒、完美必然伴随着某种残缺。这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在其处女座《且听风吟》的开头所说:“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没有十全十美的绝望”。世界尽头的完美恰恰影射了某种残缺。谷崎润一郎文学奖五名评审之一的丸谷才一,在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作家通过游离世界而创造世界,通过逃避而面带羞涩地完成果敢的冒险,通过扮演‘虚无’的传达者而探求求生之意义。”我想,之所以可以“通过游离世界而创造世界”,正是因为世界是由心创造的,而非脑。世界尽头是脑的尽头,这里没有心的存在,因此是尽头;冷酷仙境之所以冷酷,因为被高科技蒙蔽了心。心灵创造世界,重点不是在如何创造世界,而是说心对人而言的重要意义。

回味

村上春树的书,好像总是写感觉的多一些。所以回味起来,也只剩下书里的那些感觉。这本是唯一完整的看过的一本。两个世界,现实的,还有那个没有心的世界。可回头一想,是人在现实里渐渐失去了心呢?还是在内心那个理想的世界远离了现实?在现实中的他,舍弃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换取工作,来适应现代文明打造的冷冰冰的世界。主人公最终选择了“世界尽头”作为归宿,找到女孩的梦和心。与自己的影子诀别,也是诀别一切现实生活中的纷扰,回归平和。人的成熟,是不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构建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尽头”?只是,这个“世界尽头”生存在现实里。

存在的证明

读完这本书的的几天后,太阳开始露脸,空气散发鼻子熟悉的温度,暂时不需要再站在站台上手机读电子书的时候,桥下的风仿佛也没有哪么大了,适合听《如烟》的天气,在公交车上的时候,忽然产生了这个念头。一遍一遍的循环播放,阳光透过车窗眷顾着每一个车上的乘客,和每一个车外的路人,他们都是我的“路人”,此生或者也只有这一次的交集,或许永远都不会变成“我们”。天知道这些路人有没有也在听这首歌,也会在忽然的一瞬间,觉得如果生命还没来得及灿烂,纵然灵魂可以默认平淡,而眼泪却无法因死了的心而泯灭对遗憾的表达。或许这些只是读完《世界尽头》的后遗症而已,我还是想不通“我”究竟在追求什么,为什么在世界尽头放弃求生的最后机会,但我大概知道,人或者只有在绝望降临的那一刻,才意识到此生的珍贵。如公园里草地上的鸽子,带着小女孩穿着合体的母亲,不容置疑的蓝天,和车里花不多的钱买来的卡带里的音乐,而这时候的“我”已经“困意降至”。这样以来,如果世界尽头是一部电影,《如烟》就很适合给它做片尾曲,或者,只是在两条线索还没有完全合一的时候加上的一段插曲。只有一件事不容置疑,“我”曾经在冷酷仙境里奋力挣脱,走出了地下铁的出口,回到充满阳光、嘈杂、有蜗牛,有回形针,尽管“世界尽头到来”,却依然运行不紊的世界。而在世界尽头,虽然失序,反常,眼睛怕光,却还是在雪天里不顾一切的去画镇子的地图,不甘心影子和心死去,一定要找回图书馆女孩的记忆。这是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无法规避的一段“折腾”,一段试图让存在得以被证明,灵魂的力量通过被塑造成雕像的经历。渐行渐远,而心里还是拼命找寻归宿的“我”们,同在阳光下,或许听着同一首歌的路人,我无法去为每一个人编造一段共有的故事和经历,而结局也不一定哪么重要,无论最后一秒选择放弃,还是看着指尖如烟,再去回望还欠了一句抱歉的旅人,我只是不想让一秒一秒逝去的青春就此沉睡而已。

从“冷酷仙境”到“世界尽头”

从“冷酷仙境”到“世界尽头”不久前读了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感触颇多。至于作品的优劣,看过此书的自是仁者见仁,不曾看过的大可找来一读,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亦是智者见智,本书的中文译者林少华先生在译序《向小说可能性发起的一次冲锋》中已阐述的甚是详尽,其观点也最具代表性。在林先生的基础上,我略谈一些自己的浅陋的看法。先说这本书的结构。小说采用的是与书名相照应的双线平行结构(parallel world),即“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各自平行分开的二元体叙述结构。这种结构在中外现代文学作品中虽已是屡见不鲜,但大多采用的都是主次、隐显有别的叙事构架。村上氏却大胆而严谨的采用了泾渭分明双线并驾齐驱的钢轨式结构,而这两个叙述结构体系的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又存在明显不同——在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叙述推进中两条平行的钢轨穿越时空突然在“终点”——结尾处神奇而自然的交汇,令人叹谓惊服。这种平行双线结构的便利之处正在于能大幅度跨开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自由叙述,从而在叙述过程中能如双涡轮(Twin Turbo)增压跑车般瞬间加速减速,收放自如。并在叙述中不留痕迹的巧设悬念,制造可能性,最后将两个迥然不同的故事相互交汇,合二为一。给人一种缘溪见海,豁然开朗;循迹求源,恍然顿悟之感,从而格外的耐人寻味,使人不忍释卷。而这种叙事技巧多见长于一些神秘故事或科幻小说。然而这种叙述结构在技术上却是很难操作的,如若不是艺高胆大的叙事高手很难驾驭。操作稍微不慎而留下一丝破绽,就难免显得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特别是最后的一步尤为关键,能让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完美交接,平稳接轨,且符合情理不留丝毫纰漏,确实不是易事。而其中稍有疏忽,很容易前功尽弃,得不偿失。在我极其有限的阅读空间里,除村上春树外能成功运用这种叙述技巧的只有英国作家肯•弗莱特和中国的霍达。比较典型的是霍达的名作《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就巧妙地使用了“月”和“玉”这两个各成体系的双线平行结构叙事结构,时间跨越数十年,空间纵贯东西两半球。然而相比之下,由于村上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双线均采用的是较难辨别的第一人称“我”的直接叙述,故而在操作技术层面上较之与《穆斯林的葬礼》中均以第三人称叙事而言更加不易,更具突破性,故而更为难得。接下来简略谈下小说内容和思想。如上所说,本书是以“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两条索链平行叙事的。“冷酷仙境”是以现代化高科技盛行的大都市东京为舞台,展示了主人公“我”的在短短数天里的奇异经历以及在现实中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困惑与无奈。而“世界尽头”则描绘了一个以独角兽为主体的充满欧洲中世纪风情的平和安静秩序井然的小镇。前者可看成是作者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认识,后者则可视为是作者内心勾画的理想世界。而这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于冥冥之中已经络相连,互为映衬。故而不难得出这是一部既映衬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充满理想又游离于理想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即作者称之的“冷酷仙境”里“我”是一个具有权宜式性格的单身中年人,一名安分工作的“计算士”,都市东京里的一个与世无争的中产阶级,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到足够的钱后学希腊语、去德国的法兰克福旅行。但波澜不惊而平静安稳的生活却在一次给一位老博士做模糊计算,帮助其科学研究后被打破。“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告知:老博士曾出于研究需要擅自给“我”大脑植入了“中继站”和电脑线路,而后“中继站”发生故障而融化,电脑线路也无法从脑中取出,致使“我”的现意识的生命只剩下二十九小时三十五分,时间一到“我”就要在现意识里死去。然后自动进入一个“我”的另一意识所营造的时空即“世界尽头”中,并且这一意识将无限延续分裂下去,而“我”将永生不死的生活其中。而就在“我”现意识中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我”却又无端地被卷入了纷繁的事端中,面临着被计算士集团 “组织”和符号士集团“工厂”双重通缉的困境,且家里被劫砸一空,肚皮被残忍割破•••••。为了探明真相,随老博士的孙女——胖女郎冒着被“夜鬼”掳走吞噬的风险潜入地下,深入“夜鬼”巢穴寻找老博士,而冒死苦苦探查的真相竟是自己作为老博士研究失败的牺牲品不得不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往另未知的世界,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世界尽头”。其后,“我”原谅了老博士,并和胖女郎一起返回地面。接着的“我”利用剩下的二十多个小时做了最后的一些琐事并与图书馆里的女孩相伴度过一夜。最后“我”一个人驱车到海边在鲍勃•迪伦的音乐中离开了现意识,即脱离了现实世界,或者说是在现实中死去了。当然如说所说,“我”将留下身体,精神上成功进入另一意识的世界——“世界尽头”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是持着一种对高度组织化的现实社会的揭露批判的态度,对各种体制势力对弱小个体的蛮横践踏的控诉,充满着对弱小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和悲悯同情。这正是村上春树在其创作生涯中所一向倡导的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复归,正如不久前他在耶路撒冷的作品获奖演讲中所宣称的“面对强大的体制的高墙自己将永远站在脆弱的鸡蛋的一方”的人道主义立场。鉴于本书创作于1985年,当时正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在鉴于书中主人公“我”的大脑被植入电脑线路而大脑遭到放逐的遭遇,故而从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村上对人类一味追求高科技而疏于人性复归、人脑将被放逐的现代社会的深切的担忧、无奈和对电脑是否终将人脑取代之的警惕。与此同时,与“冷酷仙境”同步展开的就是“世界尽头”,即“我”失去现意识而进入的陌生世界。与作为现实世界模板的“冷酷仙境”截然不同的“世界尽头”则是一个安静平和风光秀美人际和谐的被高墙围绕的静谧小镇。在这里既没有金钱、地位、诉讼、纷争,又没有烦恼、痛苦,年老、死亡。人人平等,互不伤害,相安无事,且每人都自觉劳动,不受制于人,虽生活简朴但各得其乐。这是什么?可以说这简直就是个令陶渊明垂涎三尺的理想的世外桃源;这也正是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士大夫们为之孜孜以求的大同世界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我党愿为之千年奋斗而我辈屁民梦寐以求的 “共产主义社会”嘛!虽然只是个山寨版的,但也聊胜于无吧。就算洒脱的学习一次阿Q吧,在精神上胜利了一下,也是挺满足的。但凡事总有代价,在“世界尽头”里亦不能例外。住进“世界尽头”里的人是要以失去自己的“影子”,抛弃自己的“心”为前提的。人一旦进入这个世界,就必须让“看门人”用刀子割掉影子,让影子慢慢的死去;同时让独角兽渐渐地汲出人的心,带到围墙墙外。这里的人由于是去了心,就没有了私欲与争斗,也感觉不到失望痛苦和怨恨,但也失去了与此相对应的快乐、幸福和爱情。也就是说小镇的平衡与和谐完全是建立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无情无欲,无心无念的基础上的。不难看出,这里面明显充盈了佛家的许多哲理的思考,并且其中的“割去影子”“渐失凡心”也无不映射出佛家所谓的斩断俗念,清心静修的影子。无悲无喜,无嗔无痴的境界,也真是佛家所提倡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追求。无情无欲,无相无色,自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争斗私心,无利害得失,自然众生平等,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其实从人性的根源出发考虑,人的各种烦恼愁苦,争斗相残,无外乎孽生于人性底层的自私与贪婪,占有与嫉恨,而这无非又渊源于人本身的欲望。如若能从根本上涤清人的欲望,即让人彻底失去心的存在,也未尝不失为一个人性复归、众生安康的办法。虽然难免有点矫枉过正,但利害相权之后,也未必不见得一定不可。就爱情而言,古人云:太上忘情,最下不及于情。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当然,我辈凡夫在有生之年若能有幸及于情者,自也是上者。但那种两情相悦且能终成眷属者毕竟实为难得。滚滚红尘之中恐怕大多是难及于情的最下者,尤其最为悲哀者莫过于那些多情偏又不及于情的最最下者,比如笔者。与其在“难及于情”的“最下”里痛苦挣扎,不能自拔。倒不如舍弃情欲决然地做一个敢于忘情的“太上”,和一切红尘绿世相忘于江湖。这也不正是中国先哲往贤们毕生都在追求的超然于物外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吗?当然书中的思想内涵远不止于此,其中还有村上春树对现实性存在与内在性存在、自身存在中的意识与无意识以及虚与实等诸多命题的深层思考和哲理辨析。鉴于笔者才疏学浅,对哲学理论更是一知半解,故而就不在此拾人牙慧,班门弄斧了,以免贻笑于大方之家。如有意细究者可参考林少华先生在本书前的译序和相关书目。继续关注“世界尽头”。“我”在进入小镇后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影子,并逐渐丧失着心。而我作为尚未完全失去心而影子尚存活的人,依惯例成为了小镇图书馆里的读梦人。而所谓读梦实际就是释放掉被蕴藏在独角兽头骨里的镇上人的心、意识和记忆,将人完全转化为镇子的居民,到时人将永失回归现实世界的机会。最后“我”通过影子的帮助,逐渐认识到镇子的不正常之处的根源,并得知小镇的一切“河流”“围墙” “森林”“独角兽”“图书馆里的姑娘”“老上校”等都是“我”的意识的产物,是“我”的意识所营造的幻影。于是“我”打算与影子一起逃离镇子重返现实世界即“冷酷仙境”。而在读梦的过程中“我”爱上了图书馆的姑娘。并意外发现姑娘并未完全失去心,且顺利发现并解读藏有她意识和记忆的头骨。面对一方是自己影子的生死和自己将被放逐于镇外的森林,一边是对姑娘的爱恋与平和幽静小镇的不舍,这让“我”陷入了去与留的矛盾之中。而在最后与影子逃亡的途中,“我”最终改变主意,决定继续留在自己的意识臆造的世界里,愿与相爱的姑娘一起到森林里生活。在这本书里,村上氏用其清新而恬美的笔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世界;并基于对人类现实的困境与迷惘的热切关怀和深切悲悯而用智慧和热情以一己之力为我们建造了一个理想与浪漫的乌托邦。虽然,理想总归理想,现实依旧现实着。但作为文学艺术的终极使命,就是要不断通过建造这种乌托邦,热情的为人类的明天营造美好的梦,给现实生活中彷徨的人类寄以关怀,给予希望,诠释幸福。记得易中天先生曾说过,“人文科学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类感觉到幸福。”(——摘自易中天为马瑞芳《<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作序《我看<百家讲坛>》)而这正村上和大多数优秀的人文科学工作者的最神圣最崇高最纯粹的追求。纵观全书,“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

自 和 己

一个自己 分开在两个世界 自在世界尽头 己在冷酷仙境 可以分开对待两个自己 可以分开享用 不同的路 即使没有生命迹象的冷酷仙境 也还是想要另一个自己

我在这里等你

这是我第一次写村长先生的书评,为什么是这一本,我也弄不明白。说实话,这本书绝不是最出色的,尤其是在这种秋风萧瑟的时节,越读越冷,从皮肤冷到内心。我有时候是那种读起书来比较急躁的,尤其是小说,耐着性子,皱着眉头,真纳闷之前一直在碎碎念什么,啰啰嗦嗦的老头子。事实证明,读到280页是我的荣幸,原来走了那么远那么弯的路,宝藏在这里啊!冷酷仙境这场思维风暴是从暗号开始的,类似代码的东西如果给出一个终极解答该有多刺激。首先,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不被破译的密码,如果有,那么要用什么方式去保存?这个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要把密码保存,也要把保存密码的手段保存,如果手段不为人知,那么密码也无从得知。放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外面钢筋水泥哪怕黄金加固,再加无数层密,那是007干的事,不好玩,没意思,不危险,不刺激,那么,好玩的是什么呢。用人体携带,可是如果他自己都不清楚手段的运作方式,只会使用而不知原理,就像我们对身边的大多数事物那样,包括对自己。你是你自己的主宰,可是却无法完全了解你自己。由于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新变化,那么把原始思维体系在某一时刻固定,以此作为媒介,此为一条线路,而另外一条就是深层次的意识核,剥离表象和所有不确定性,两条线分开运行,中间有一个转换点,可以切换,在用第一条路线时,其实就是在储存密码。再阴谋论一点,如果这种方法可以被简单应用或者是使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再高级一点,可以广泛传播,那么试想,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轻而易举的充当了别人的信息传播工具。密码可以被很多人储存,而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因为都是随机选定的,就像冰面没有摩擦力一样,给一个动力就可以无限运转下去,是不是很恐怖呢?当然书里没写到这么多,这种做法还是会存在许多漏洞,后面只是我自己YY的。博士太聪明又太闲了,很多这样有天资的科学家都忍不住想要证明自己的才能,甚至有时候不惜抛弃伦理道德,比如书中这位,就拿人做实验。可怜的男主角成了小白鼠,唯一一位幸存者被植入了第三条线路。这条线路是人为制造的,所以存在与原线路的误差,但是本质上它仍是从他的大脑中提取的信息编造而成。可是由于产生的误差能导致中继站烧毁,所以只剩下第三条线,现实的世界至此终结,就如同盗梦空间的潜意识边缘。更为吊诡的是,即便肉体灭亡,意识也不会消失。有限的生命可以包含无限的思维,进入思维中的人是不死的,永远循环运转。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非永远的延长生命,而是通过无限分解有限的长度达到永恒。可以理解的是,他在自我中达到永恒,探索自我便如同探索宇宙一般拥有无穷奥妙。世界尽头世界存在于我们的认知, 而意识的终结就是世界尽头。那里有长长的围墙,美丽的独角兽,单调的生活,没有灵魂的人。这个世界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至于为什么是这样,他自己也不清楚。在这里,影子被分离,你的喜怒哀乐,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向往,痛苦仇恨,也全部消失。这里像永动机一样,平静而不动声色的运转,人们彼此之间没有友爱也没有矛盾,可以说是一座没有颜色,没有温度的城镇。人们生活的没有滋味,也不存在什么意义,更可怕的是,它会一点一点剥夺你活着的动力,也就是你的心。所以影子说,我们要离开这里,这不是正常的世界。影子很聪明,他是现实中的我们,机智,勇敢,懂得判断取舍,有一定的功利性,知道什么是值得去做的,什么是对的。可是这里的他反而有点迟钝,但很真实,他是那个外表演掩饰下最纯粹的自我,所以最后,在背着影子准备逃亡的关头,他放弃了。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个女孩,也就是他的助手,同样没有心。他找到一把手风琴,努力回忆起一个个音节,直到把它们全部串起来,就这样,在寒冷的冬日里,一个小房间内,一个正在逐渐失去心的他,努力的想要找回女孩失去的心,音乐是桥梁,是慰藉,他们都在等待着什么,都在争取着什么,哪怕是绝望的努力。他为她奏起了天籁,整个城镇都柔软起来,万物都在呼吸,他感受到这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如此契合。他被困在这里,此刻却仿佛相得益彰。她的心虽然已被分割成无数个碎片,但是他能感觉到,她就在那里。她想爱他,却没有爱的能力。他放弃,并不仅仅因为她,而是明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他自身的世界,他需要接受它,了解他,而不是逃避。由于影子逃走,他将被流放到森林里,生活将会变得艰辛,可是仍旧死心塌地留在这里,在那里,他会回忆起他所生活的曾经的世界,一点一滴,尽管孤独,没有退路,尽管可能没有人理解,但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也许有一天他会老去,他知道影子没有回来,他回想起了曾经的世界,那个时候,会不会还是没有后悔?也许会吧,毕竟他在那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太多。有时候,我会想,我们为什么急不可耐的想要冲到外面的世界去,为什么就不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多呆一会儿呢,哪怕这个世界有高高的围墙,有无边的森林,有漫长的冬季,可是至少,在这里,我们是真实的,没有心就没有欲望,爱与恨的消失的确使人变得不完整,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才能一点一点的找回自我, 回忆起曾经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把记忆中残缺不全的世界拼凑起来,这会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却只能由你一个人完成。你可以逃避它,跟随影子一起逃走,但同时,那意味着你将错过另一个同样美好的世界,那是你的世界。那里有镇子,有河流,有她和手风琴在图书馆等你。

心到穷途末路也灿烂

看到剩下最后两章的时候,猜测"我"到底会留在"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我以为"我"会回到冷酷现实中,毕竟"我"在那边千辛万苦带着影子脱离世界尽头来着.如果用很土的话描述读到小说末尾时的感受,便是:结局是鼓舞人心的.和<挪威的森林>结尾溢满的迷茫感不同,带有一份不无绝望色彩的温暖人心的东西,给与个体再渺小不过的个体正视自身已然残缺不全的勇气,以及另辟蹊径在偏向世界尽头的地方独立于冷酷仙境营造出仅属于自己的不可动摇的神秘森林.许久没有看一本书冲动到想哭,看电影倒是经常哭出来的.看其他村上的书也没这般伤情,越读到后面越发浓郁的绝望感无处不在."我"在冷酷仙境中近似于麻木的冷静应对自身的消亡,以及"我"在无心的世界尽头看着独角兽们一个个承载被遗弃的心灵心力交瘁的死于寒冷冬季.一边是身不由己的各方势力争相抢食的残酷现实社会,一边是没有爱没有痛苦也没有心的安逸理想社会."我"同时存活在两个世界,在记忆和心彻底丧失之前,必须选择其一不能坐以待毙,虽然这一切并非自己的过错.村上小说的主人公总是这样无辜又被动的卷入一件跟世纪末日有关的事情中,"我"在冷酷仙境是再不普通不过的上班族,一个小人物,"我"将来的理想无非是攒足钱等老了去一处安逸的国家学一门外语什么的."我"结过婚无儿女,妻子在结婚第五年神秘失踪.而"我"已然习惯单身生活,不觉有任何不便."我"的职业是计算士,工作口令是"世界尽头"."我"的大脑被博士用手术植入模糊运算法,在工作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像是一件工具,完成组织布置的一项项高深任务.而符号士们则千方百计的想要窃取组织的工作成果以谋取私利.因为不负责任的博士的一项秘密实验,"我"瞬间成为两方势力的关注焦点.迫使"我"不得不消失在这里进入自己臆想出来的理想世界,即世界尽头.在"我"消失前的最后二十四个小时里,"我"无所事事也谈不上失落,抱着"事已至此"的冷静心态,只希望在这世界的最后一天是个好天气,而悲哀的发现自己压根不记得前一天夜空是否挂有星星,也不记得有多久不曾认真仰望过天宇.唯一可做的事是跟在图书馆认识的可爱女孩儿像模像样的最后约会一次吧."我"看到散乱在地板上的交欢过后的女孩儿衣服,感觉那些衣服比女孩儿更象其自身."我"不知道为何事已至此这算不算公平,博士说,"我"将在那边找回逝去的一切.而"我"确定这消逝本身才是真正的自己.博士的孙女,一个喜欢粉红色的胖女孩儿说要把"我"消失后的躯体冰冻起来,等科技发展再把"我"拯救回这个世界,"我"听着不以为然,只是由衷感谢这位需要我且想跟"我"发生关系的单纯女孩儿.能不能回到这里,"我"并不在乎.所谓世界尽头是一座小镇子,被高墙紧紧围成一圈,唯有鸟儿可自由穿行.每个人在进驻镇子前强行被看门人一刀割除影子,将其送入阴冷的影子广场.镇子里的人没有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纯粹为了劳作而劳作,好比"我"的邻居的兴趣是挖坑,如若问他为何挖坑却说不出所以然.随着脱离母体的影子日渐衰弱人的心也跟着消耗殆尽,而消失的心被镇里的弱势群体独角兽们吸入身体,"我"的工作便是在古老陈旧的图书馆从死去的独角兽头骨中读取"古梦",即镇里人支离破碎的乱码一样的心语."我"的影子让"我"偷偷绘制一份镇子的地图,酝酿逃离计划,到原来生活的世界重新和"我"合而为一."我"虽然完全不记得原来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隐约感觉不能就此坐等心的消失.在高墙的一处森林"我"结识了供电管理员,他送我一件乐器---手风琴,当"我"用手风琴弹奏简单和弦的时候,"我"的工作伙伴,一个"我"想爱的无心女孩儿,听出异样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未彻底消失,于是"我"顿然发现这座镇子的秘密.计划出逃的日子,"我"让女孩儿等着自己,便带上虚弱的影子走上了大雪降至的逃亡路,场景像卡夫卡小说城堡里从暗暗的雪地走来的土地测量员K.在即将穿越出口的关键时刻,"我"毅然决然选择继续留在此地,与自己的影子诀别.而影子逃离的人是不被允许留在镇子的,只能像心未丧失干净的供电管理员一样生活在条件艰苦的森林中.这便是"我"的选择,即找回女孩儿的心,和她一起生活在森林中.拒绝外面的残酷世界,同时也拒绝在镇子过一种不现实的安逸日子.决心带着一颗残缺不全的心坚定过自己的日子,没人能任意左右的日子.在世界尽头呼唤已然残破的心.太阳底下每个人都拉着自己的影子,就像拉着自己童年伙伴的小手一起玩耍.每个人的胸腔偏左都跳动着一座心房,它时而缓慢时而汹涌,即便它舞动的不规律不完美,也有热血在流淌.我们能够守护和依赖的唯有自身,终使弱不禁风无可奈何,就像一座即将倒塌的破仓房,修修补补又可以遮挡一阵外面的风雨."我喜欢黎明前的一段黑暗."她说,"因为干净而无用,肯定.""但这段时间过得飞快.天一亮,就开始送报送奶,电车也投入了运行."看村上书的日子也过得飞快,干净而无用.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最开始决定读这本书还是因为书名,很吸引人。我一直觉得村上的书读起来很费劲,摸不着头脑,但又感觉有些熟悉的影子。像“夜鬼”,我觉得是这么的熟悉。总想和实际联系起来,所以越读越觉得吃力。

儿时的歌

翻开书没有两页,我就觉得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村上春树的书了。当然是纯粹的个人喜好,恰好碰到一起去了而已。开篇第一页,引用了一篇歌词:the end of world,于是我突然高兴起来:啊,原来也有人喜欢这歌。当然歌词引用怪怪的,挑了一二两段的第一句拼凑的,没办法,这首歌的歌词背得太熟了。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用why的疑问句,英语老师便教了这样一首歌,录音机里的女歌手有清亮的嗓音——还是用录音机呢。后来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这首歌,因此歌词也就被牢了。之后是第二章,关于世界尽头的描写,是秋天的金毛独角兽。作者把村子描写得极美,那秋天和我记忆深处的秋的模样重叠起来,也就愈发的可爱。而且我对动物的喜爱总是超过人,那群独角兽该是书里最可爱的东西了。倒不是说冷漠,只是小说里的人落到何种境地,大多是自作自受。更何况人本来就免除了自然选择,不仅如此还去选择别的生物,所以何必替人操心。说到这里,实在想什么时候去做做和野生动物有关的志愿工作,就算有虫子飞来飞去都能忍受,大不了把自己捂个严严实实的。在网上恰好看到一篇评论,说是跳着把冷酷仙境读完了,我倒是恰恰相反,对于冷酷仙境没什么耐心,一点兴趣也没有。世界尽头才是我喜欢的地方,什么都井井有条,那么恬静优美。即使是冬天,都仿佛印象派的画,有点迷迷糊糊的美,盖过了寒冷。而且世界尽头的时间很慢,就好像时间抻了几倍的梦境一样,我喜欢这种慢悠悠的感觉。至于冷酷仙境,实在是无趣,有些为了匪夷所思而写的情节。而且当“我”又说“有过老婆,老婆失踪了,猫也丢了”时,我真是忍不住想写个cliche在旁边。诶,我真是不喜欢猫,猫作为家养宠物实在是不合格。不过总有些人,猫越不理他,他越觉得猫有性格,就越喜欢猫。所以说,顾影自怜和贱乃人之本性:恨不得猫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猫。总的来说我对影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没有意见,但我觉得把影子写成一个黑色的纸片样的东西我更喜欢,好像动画里的小人,看不清楚五官穿着——如此一来,大家的影子都差不多,自己的影子自己也不认识,岂不是更好。另外我不喜欢作者对巴赫brandenburg版本的讨论,我很讨厌有人透过笔下人物的嘴像读者灌输这种私人观念。于是看书就好像变成无数张脸在纸上,不同的衣着发型,不过都是同一个人,都张着嘴喋喋不休,多恼人!另外我并不觉得Baroque很适合这里,倒是Classical更好,那种疏离而冷漠的热情。最后是关于这种极端做作的平行写作,实在有些太过雕琢,我还是更喜欢Kundera的写法,过渡自然而苦涩。书刊到一半的晚上又做了累人的梦,梦见好像打游戏一样,电梯坐到9层,然后一层一层往下闯关,到了二楼发现没有楼梯,地上有个圆形镂空的地方,周围是栏杆,下面便是一楼大堂,于是只好往下跳。正要跳的时候,看到有人走进大堂,于是又慌张去坐电梯上了九楼,重新再闯一遍。最后出了大楼,仍然是在一片平房的房顶上,于是就在上面找路,蹦蹦跳跳地去赶电车……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

很难讲这个书的题目到底是确切华丽地无可代替还只是一个平实地描述。总之我不得不说他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书名。直到我读完了整本书还是抱着个偏见,但是自己却也想不出更加棒的。总之,这丝毫不影响书里那个有点超现实,又有点科幻色彩的,古典又现代的故事带给我的巨大的感受。村上春树的语言永远仿佛在喃喃自语,在努力思考但是又想时刻脱离这种辛苦的运动中,主人公的爱好大多的是爵士乐和美食,食谱本是无聊,但是他硬是可以用一种几乎直白的语言吧一道菜描述的让人意犹未尽,好像自己也尝到了一样。写累了就写写主人公吃饭,这是我个人的猜想,反复描述自己喜欢描述的,这应该是作者本身爱好的反射以及创作的恶趣味吧,把平白的描述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的如此自然,其实才是我们思维的本质,但是有这个能力复述的人少之又少,而村上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主人公因本身奇特职业遇到的奇特困境,导致2个世界的最终重叠(毁灭?)。2次不同的奇遇和冒险,都指着同一个地方。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你要说他是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人类自有想象力以来不乏给世界尽头做了无数定位和描述。无论是一落千丈的巨大瀑布,还是悬崖峭壁,或者是一道巨大的门,我们都无限向往着的那一个近乎与于任何时间空间平行的世界。而这本书里描述的世界尽头(或者是冷酷仙境?)确实非常独特的一种存在。可能唯一符合大家观点里的世界尽头就是那些高墙,每次看到这里,都会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晦涩难懂的动画《灰羽联盟》,似乎有着类似的设定。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严格的自律,吃着简单朴实的食物,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四季分明,有着神兽的栖息。主人公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历一个又一个古梦的阅读,他不是很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那些充满了疑问的思考逐渐随着气候的变化沉淀,好像问题本身已经不再是问题,唯一在慢慢改变的就是来自世界的记忆和回忆,还有和另一个自我的剥离。一切都是在一个类似的环境里慢慢远离真的现实,最后和你的心会永远的消失,影子这个代表着你和过去一切的唯一纽带也渐渐不复存在,好像强行被净化了一样,过程却没有那么愉悦。让你在绝望中感觉不到绝望,在悲伤中感觉不到悲伤,在欢乐中感觉不到欢乐。也许就是世界尽头所能带给我们的。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你愿意留下么?

时间这个凶手。

去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借到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我因着这个书名去阅读,它让我想到漫游仙境的爱丽丝,想到成人童话,我喜欢这种绮丽而赤裸的残酷。那时我很迷恋它,所以在半个月前买了一本新的想要拥有。而一年后重读《世》,当初产生的巨大触动竟已在不知不觉中消弭。图书虽然以惊人的速度印刷再版,却依然是最初的内容,而读者如我,在时光中变了心境,变了处世态度,阅读后留下的值得细细咀嚼的人生坚果,其意义远远超出当初的热情与冲动。翻开目录,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村上的行文思路,两条主线很明显——“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这种写作手法并不新鲜,是一种双线平行结构。关于“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的章节交错陈列,对于村上来说,他是同时写着两个故事,对于读者来说,就是同时阅读两个故事。这使得阅读伊始,读者很难进入状态,然而其神奇之处是,一旦你跟随主人公进入书中世界便会欲罢不能,亟欲知道这两个故事的交错点在哪里,结局将通向何方。就仿佛是两列并肩而行的火车,在状似平行的轨道上疾驰,你看着它们之间的距离在远方无限缩小,就会有一种对火车碰撞产生巨大声响和车体爆裂四散开的期待。这样的碰撞,比悬疑小说来得更引人入胜。“冷酷仙境”是城市东京,“世界尽头”是高墙围绕的绝地。这在书的开始就被具体地描写出来,但这种具体却又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东京的险象环生,小镇的安详宁静,在强烈的对比中行进。东京的快节奏和小镇近乎被忽视的时间流逝,会让你不知所措。独角兽头骨、回形针、图书馆女孩、十七岁、影子。这些重合巧妙地将两个世界用千丝万缕连接起来,然而在结局之前,你仍然理不清头绪。连村上自己也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我自己也没概括这两个故事将如何融为一体。”这个故事也许可以归类为“软科幻”。我总是觉得,用某些荒诞的意象传达出来的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更让人心潮澎湃,那该是一种印象上的重合。现实与梦境的重合。《世》里说,除却宇宙,人的大脑是人类最后未知的领域。然而,仅这两件,便足以耗尽人类历史。最近看到的书籍,巧合地都对“科学”产生质疑。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碰撞。的确,谁也不能言辞笃定地宣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实实在在的东京,却比成为传说的小镇更虚无的原因。时间,可以抹去当下存在着的世界,不留痕迹。我会猜想,也许,人类曾经存在过,而我们,不过是轮回中的一小部分。关于时间抹去的或者更多的未可知,我们从来无迹可循。可能吗?在消失与重生,或者新生中反反复复,乐此不疲。如果连科学都不可信了,想象又有何妨?潜意识里我喜欢看人,自以为看透,其实却并不透彻。人们一直在改变,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变化以及变成了怎样的人。时间这个凶手,杀死一切曾经,却没有人可以审判制裁它,甚至连小小的反抗都不可以。永恒是什么?是小镇里的安乐生活,年年岁岁都看不出时间经过的痕迹。然而为“没有痛苦和悲伤”付出的代价是,相应着也失去了幸福与快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是一直摆在你眼前的选择题,可是当你从书中抽身,会发现这道选择题根本没有两个答案供你选择。现实是,你不得不留在“冷酷仙境”中,忍受时间施予你的凌迟之刑。那个无法抵达的地方,叫做“世界尽头”。一年前的我心存幻想,以为可以创造自己的小镇,而一年之后我想的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存活,并且享受时间带来的任何快乐抑或悲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对村上的这部具有冒险精神的文学作品予以肯定的同时,又认为它“未能超越对于年轻人生活风尚的影响,无法在更宽广的意义上以对日本现状与未来的表现引起知识分子读者的兴趣”。然而对于我来说,也许恰好是迎合了我年轻的心态,触动了内心最脆弱的那一部分,因为对这部作品有偏执的喜欢。村上写作这部书的时候是三十六岁,正行进在对人生,对生活的探索中。意义,如此深入阐述的概念,也许并不需要明确表达,我们所要读的,是那份感觉,仿佛触手可及却永远摸不到内核的朦胧感。时间流逝,岁月变迁,在不同的时期读一本相同的书,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这才是书的魔法。

很遗憾,最后没有离开,也可以说不明白。

主人公最后抛弃影子,和幻想出来的姑娘住在“自己的城”,作为现实的自己则被冰冻,永远不可能醒来。图书馆的漂亮姑娘也好,胖胖的粉红女郎也好都没办法再见到,真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眷恋“世界尽头”,仅仅处于责任的理由未免太不充分了。另外说一句,真心很讨厌这本书里那个胖女郎,想象她在书里所有的动作都觉得恶心。(个人审美,勿喷····)

回归社会和自我的准备

看完一遍,书中内容给我留下的印象,让我想起了早些时候看过的舞舞舞。完全一样的精神分裂思想,却在书的结尾处娓娓道来,告诉你我没有分裂,我好得很!但这一招足够把我弄得精神分裂到家。还好,放下书,知道自己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刚才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得不赞赏村上的笔端能够描绘如此宏大的内容和含义。当然,也有翻译的恰到好处(林译),让我觉得看上去没有什么吃力的地方,顺畅的明白作者在说什么。比我现在看的大江健三郎写的两百年的孩子——中的翻译要好得多得多。我认为,村上在本书中创造的世界可以包容下任意一个失落的人,在书中找回自己的影子,并随着书的高潮到来,回归自己的身体,更好的看清明天的蛛丝马迹,做好回归社会和自我的准备。

如果没有心的话

怎么说呢?情节的诡谲一直的村上追求的吧。但是绝不能把他归类于科幻或者是假想的虚幻。对于人生存境遇的追求一直是村上思考的。人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把自己的左右脑分开来用,再把两边大脑的计算结果吻合的奇怪计算方法?生活在地铁里吃人腐肉的夜鬼?胃扩张、丈夫在公车无缘故被打死的图书管理员?狂爱粉红色、追求肥胖的十七岁女孩?还是还是那个我。被社会推着前进,但却依旧顽强生活的我。会照顾自己很细微的生存体验。会买深橘色的衬衫、昂贵的西服。会定期去运动来消除肚子上的赘肉。会听爵士。会义无反顾的工作。再会义无反顾的生活着。却变成了没有情感的动物。光剩下活着的这个事实。因为活着所以要工作要吃饭要解决性欲。村上给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可以活着,可以永远活着。只是没有心没有情感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悲伤没有人会相爱也没有人会死去。但又活的好好的呢。这样的世界要吗?这里是世界的尽头。人们的心已经被消耗殆尽。在冷酷仙境的我,即将进入世界的尽头。那是一个没有一个心的世界。即使有逃生的可能我却放弃了重回现实的希望也许这一切全部是臆想。也许希望本是人的创造,因此也就不存在甚么绝望?

这个爱情故事有点凉

高中时候看的故事,当做爱情故事来看,却始终没怎么看懂,每个人的感情质地不同,这本书里面的感情对我来说好像是没有煮熟的泡面,不自然,僵硬。不过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春上的作品里大多透露给我一种信息,就是这个爱情,不是因为太过相爱,而是因为茫然,所以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对于茫然的最好回应,不是执着,而是逐步地走过自己的人生,然后回过头去看看曾经的那段感情,还是那么新,那么鲜艳,只是自己变旧了而已。若是不能承受自己变旧,那就消失吧。

其实,这只是一本小说

按我的分类,书(除专业书外)分三种:废纸,小说,名著。像那些韩国爱情小说,郭敬明之流的就是废纸,像春树的书就算小说,像卡拉马佐夫兄弟,百年孤独那些拿诺贝尔奖的才算是名著。这本可以说是本很吸引人的小说了,春树嘛,向来都挺讨人喜欢的,写的东西很温情,荒诞,有趣,细腻,很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这本同样,他用很另类的方式回答了一个很哲学的问题: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无穷无尽的生不也是一种死嘛!

心于归处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从买回来到现在已经在我的床头沉睡了小半年时间了,刚开始真心没看下去,最近,花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读完了,这让我想起了大三的时候天天泡在图书馆的场景……刚开始卖这本书是冲着村上自己的评价去的,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书,爱屋及乌,因为《挪威的森林》喜欢上村上的我自然想去读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买回来的时候看了两章就丢下了,不习惯里面离奇的情节。最近打开豆瓣看看,又看到了这本书的评价,这次我在做足了功课的前提下再读这本书。说实在的,故事发生的场所是我最不喜欢也最不擅长的一类,关于科学实验、意识核、大脑、计算、幻想等等一类的东西我是不喜欢接触的,这一次着实耗费了不少脑细胞。不到一星期,我不知道里面是一种什么力量吸引我继续,亦或者原来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一颗要读书的心罢了。这么说吧,疯传了多年的《围城》,女子必读的《围城》知名度更高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很多人知道前者,但是不知道后者;《围城》在我的床边已经沉睡了一年了,买它是因为它的名气,但是每次我只是看20多页而已,以至于到现在还没有看完,更不提理解。我不是贬低《围城》,只是限于现在自己理解的深度,我可能更倾向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同样是一座城,同样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同样是两种意识的纠缠和交替,但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站在人性、心灵的高度在思考问题,而不限于婚姻。《围城》说:“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则说我们如何在看似安定、幸福、平和的围墙内丢失了自己的心,将自己葬送在世界的尽头;当我们如此渴望的美好真真正正实现的时候,世界确实是毫无纷扰,没有所谓的勾心斗角、生老病死,但是同样没有它们的对立面,即这个世界的苦难,因为人会在这个悠闲自在的世界里渐渐丢失自己的心,丢失原本应该属于人的生活,自然也体会不到何谓痛苦。有的时候我们感叹生活有太多的磨难,而也正是因为有磨难才会有幸福的出现,世界都是相对的,说得通俗一点,如果世界上没有胖子何以鉴定谁是瘦子?如果没有挫人又如何知晓谁是美女帅哥呢?当然,没有波澜的日子谁都会过腻,所以当你在美好的时间里呆久了就会想念那些纷争,人就是这么自虐。于是就开始在世界的尽头寻找出口,寻找通往真实世界——冷酷仙境的入口。村上对生活的界定真的很犀利,现实生活才是人们应该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这应该是仙境,但是碍于它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还有些凶险,因此又冠以它“冷酷”的形容;而那个看似安和的地方才是人们不应该停留的世界尽头!这样的情节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电影《移动迷宫》,无非是一群人因为科学实验被丢进了迷宫,大部分人想在里面安逸的生活,但是因为一个人的介入一起开始了向外部逃离的过程。当我看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时候,我深深的觉得《移动迷宫》的框架还可以抄袭得更完美一些么?你怎么就认定不是书本抄袭电影呢?因为书在1985年就出版了,那时候我都还没有出生。说到时间,我又不得不佩服作者,1985年人们对脑袋的科学研究大概还远远不及现在吧,因为现在的脑袋科学我都是看不懂的,但是能在那个年代就能把脑科学研究与小说结合得这么巧妙,还让人(至少对我是)对脑袋的认识云里雾里,我该怀疑村上你原先是不是个开酒吧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线索让我想到了《海贼王》里面那个吃别人影子到目前为止还不知去向的月光.莫利亚。因为进入世界尽头的人,都要和自己的影子分离,把影子交给镇上的看门人做苦力,当影子在那个冬季死去的时候,人的心也就会完全泯灭,从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世界尽头所谓的平和中,不生不死。纵然这里是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那又如何?你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心、没有思想的躯壳而已。当本身和影子彼此分开的时候,最清醒的不是自身,而是影子。自身在所谓美好的世界尽头享受美好的生活,逐渐忘却现实社会;但是影子在折磨中时刻保持清醒,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人应该待的地方,清楚地认识到主人的心在丧失,清晰地认识到主人所谓的安稳来自于影子的牺牲……在越是安稳的环境里,往往我们表面的自身会慢慢沉溺,而潜意识里的内心确很清醒,遗憾的是,我们很难窥视到那个清醒的自己。更为难的是,书中的影子可以和本身自由对话,分析讨论,那我们呢?在多少时候,你会静下来和另外一个自己对话?屈原的“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看起来是很清高,做起来也很困难,而这一句又不失可以提醒我们在迷失的时候从混乱的N多个我中,找到最实在的我。喜欢村上的书就是因为这点:可以让人有所思,不是对情节,而是将主人公的心境纳入自己的心境去思考。读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还有一种悔,当然不是对自己的人生,虽然谈“人生”这个词给人一种很做的感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都不后悔我做的决定,也不觉得我的生活很美好或者很糟糕,悔的是——读的书太少,书里还有好多是我没法理解的。虽然很是怀念大三那段天天抱着书的时光,即使那段时间读的书不少,但还是觉得读的书太少了,更何况是那些有时间读书确没去读书的时间?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打发时间的事;就如同走的路一样,从来都不是为了走路而走路,如果是这样,那可能走着走着,心就丢了……

只是......不过是........隐喻罢了

他们说喜欢村上的人是小资或者至少是伪小资他们说喜欢星座的人是小资或者至少是伪小资他们说喜欢爵士的人是小资或者至少是伪小资他们说喜欢充斥长镜头电影的人是小资或者至少是伪小资可惜我都喜欢,但是我却说这一切都是在装B“小资”这种绑上就就拼命甩掉的头衔一般出现在矛盾的抱团行为中,喜欢的东西不是因为似乎抱团的人喜欢而拼命讨好的去随波逐流,而我是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单词“隐喻”,或者确切来说是某种无可名状的“神谕”。从第一次看“海边的卡夫卡”,知道了“世界是一个隐喻”,这句话仿佛如真理般充斥了自己的生活,似乎生活的巧合以及很多看似矛盾事件的归结,似乎都如“隐喻”般深刻的印在生活的烙印里,仿佛“隐喻”是所有未知事情的答案;接着第二本小说“挪威森林”,我正陷入对于感情的抉择,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通过某种隐喻来告诉我的选择,似乎有人会跳出来对我说,那不过是无聊的心理暗示,我除了百口莫辩外,我也就只能把你无奈的看着罢了;第三本是“奇鸟形状录”,那窗外的吱吱作响的发条鸟也像隐喻般控诉着生活,一成不变的,当时按部就班的高中生活,似乎是有崩踏掉那根弦的憧憬,那段吱吱作响的发条生活像隐喻般指名着让我去坚持;然后是“寻羊历险记”,这本书似乎和“太阳以西 国境以南”一起阅读的,我记得当时似乎也是充满着抉择的生活,而且后者对于我的生活似乎起了神谕的作用,那时候的生活情景完全是后者书写的翻版,一直困惑这种莫名的巧合,最后只能归结为无聊的“隐喻”;而最奇怪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因为当我看到主人公描写与胖女人的性爱时,我正在和一个容貌姣好的胖女孩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是看书在后,ML在前。我知道村上是天蝎的,喜欢爵士,而我也是天蝎,我喜欢JAZZ仅限与norah jones和黄翠珊,但喜欢brit pop却和村上的口味甚近,只能说这一切似乎只有“隐喻”来解释。海边的卡夫卡似乎是作为我阅读村上书籍的一个说明文似的告诉我,村上的世界以某种形式与我的世界产生了关联,而这一切的表现形式除了文字外,似乎还有来自生活本身的一种隐喻,正如他所说,世界是一个隐喻。

挪威有森林

标题党了,其实我不写《挪威的森林》,而是谈谈村上春树的另一部长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在这辞旧迎新的夜晚,嗯,辞旧,迎新。读完《世》已经过了一个星期了,这是今年我读过的对我来说十分重要的一本书。如果说《世》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并称村上三大杰作的话,那么《世》必须是这三本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本,很巧这也是我读完的村上的最后一部长篇,算是一个完美的阶段性结尾。《世》是以双线推进展开故事的,书名已经列出了这两条线索——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冷酷仙境,以现代化繁华大都市为背景,在那里主人公脑袋因被博士植入线路的失误而只剩下24小时的生命,同时也卷入了情报战争;而世界尽头的场所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那里有独角兽和舍弃影子的人们,人们也因此没有了七情六欲,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最后主人公放弃了与影子逃离出镇子的机会,留在了既非世界尽头亦非冷酷仙境的中间地带——森林。如果说《挪》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感动万千少男少女的爱情小说,《舞》侧重于人依赖外界生存动机的探讨,那么《世》则是对自我精神属性的意义及其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村上准确地捕捉到了处于现代文明的人类身上正在崩塌的某些东西——精神和思维。有趣的是,在林少华写的序里,大江健三郎如此评价村上这部作品的不足——小说未能“超越对于年轻人生活风尚的影响,无法在更宽广的意义上以对日本现状与未来的表现引起知识分子读者的兴趣”。对这点我不是很敢苟同,这位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时可能并不完全熟悉村上的作品,所谓“年轻人生活风尚”,大概只是村上自身的写照;至于“更宽广的意义”,还有什么主题比对同时代人们的精神状况感到担忧更有意义呢?(从广义上说,这部80年代的作品的借鉴意义完全不局限于那个时代,村上担忧的状况甚至在现在或以后会愈演愈烈。)回到《世》本身来,为何说这部作品对探讨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具有重大意义呢?先来观察两条线索里面的两个主人公吧。“冷酷仙境”里,我本是隶属一个情报“组织”的计算士,8年前妻子离开,也没有孩子,本分地工作,偶尔也同女孩子睡觉,但我并非真正喜欢这份工作,只是觉得不坏,作为存钱的手段,以便赚够钱好好学一门外语和安静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很典型的村上笔下具有孤独意味的人,支出不大,索求也不大。但事情的转折点是博士的工作失误导致我只剩下24小时的生命,我也这时才知道我的大脑深处埋藏着另一个我自己也不知道的世界——位于我的“意识核”里面——世界尽头。在24小时后,我并不是真的死,而是获得意识的“永生”,意识进入并永远留在了我的意识核即“世界尽头”,那便是我的自身,正如博士所说,“人并非通过扩延时间达到不死,而是通过分解时间获得永生。”“冷酷仙境”部分我最喜欢的也最令我感动的部分就在于主人公知道自己将死的时候做出如何度过的决定,他并没有做出很多人说的,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要去一趟XXX,完成一件惊心动魄的XXX。他只是遵循自己,仔细地观察了厨房,洗衣店,板凳上的蜗牛,见了图书馆的女孩,喝了啤酒,往自己家里打电话,如:“洗衣店前有个长条凳样的木台,上面摆着几盆花,我细心看了一会,竟无一种花叫得出名。至于为什么叫不出花名,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盆花一看就知道是随处可见的普通品种,我觉得若是地道的人,应该一一晓得才对。从房檐落下的雨滴拍打着盆中的黑土。凝神注视之间,不禁一阵感伤:在这世上活了整整三十五个年头,居然叫不出一种极为普通的花的名称。”“但见厨房里水龙头、煤气热水器、换气扇、煤气灶、各种规格的锅和壶、电冰箱、电烤箱、餐厨、菜刀、焊接的大铁罐、电饭锅、咖啡豆粉碎机等等,不一而足。”最最令我差点泪流满面的要数他对自己妻子的回忆:“搬进这套公寓时,妻子还在。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当时我经常坐在这餐桌独自看书到深夜,妻子睡觉也十分安静,以致我往往担心她死在床上。尽管我这个人并不健全,但也还是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她。”谁说孤独的人一定是没爱的,有的大概是无法表达的悲哀吧——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观望主人公的最后时光,我突然觉得这段时光比起他之前存活的年月意义来得更大,一生的重量似乎都往生命的最后端倾斜。到此可以分析主人公为何有前后给人以如此强烈的感觉反差,我想只有一个字——活。以前的日子主人公并不算真正的活着,为组织跑腿,无形的硝烟,有形的战争,甚至不属于自己的大脑,或许这时候并不能称之为他自己完成了自己,容我大胆猜想,他的妻子的离去或许与这有关。直到他为这一切付出了代价——只剩24小时的生命。但我却在这之中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并不是说主人公忽然变得开朗,懂得爱了,他的最后时光仍缠满了孤独,但这是他是为自己而孤独,他享受了孤独。他认识了自己,反思了自我,因而完成了自己,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所阐释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人的本质价值应当是自己给予的,而不应当盲目向外界索求。如果套用佛教的观点,主人公在临终之前获得“证悟”,因而获得了解脱,而死亡与否已经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了,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死。再来看看“世界尽头”部分,主人公作为“读梦人”出现在镇子中,来镇子之前的记忆通通消失。而在接下来慢慢发现了镇子在自然表面下的不自然,并想一探究竟。后来在影子的说服下了解了镇子的不自然——“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并决定同影子一起逃离镇子。而到了最后关头,主人公却选择留下,让影子一个人逃走了,由于回不去原来的世界,但又因为影子的离去而变成了心残缺的人,也不得住在小镇,只能留在森林里,这就是主人公的选择。在这里有几点必须注意,这个镇子是不自然的,正如村上自己写的,这里的人没有影子,没有心,失去自我,而自我的重量却给了同样脆弱的独角兽们承担。但是主人公同时也放弃了回到现实世界去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现实世界也是不自然的,如果镇子(即主人公的意识深处)是没心的话,那么现实世界则是无脑的,表现在种种现代文明,无论物质上抑或精神上的,给人造成的冲击,人们正在科技逐渐发达的社会迷失自我。显然,主人公也不愿意做出这么一个选择。所以,主人公选择了二者的中间地带——森林,在这里既受不到外力的巨大冲击,亦不是在一个不自然的意识里逃避现实。还记得影子离开前说的话吗?影子说过在森林里的生活将会是十分辛苦的;但是还记得主人公对图书馆女孩说过,可以逐渐把她的心找回吗?还记得发电站里同样心残缺的人送给主人公的手风琴,然后这琴连接了女孩的心,同时也让主人公逐渐清晰过去吗?没错,这里是艰辛的场所,这里的心是残缺的,但并不是完全丢失的;这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找回心的场所,而不是逃避和受控制的场所;这里是可以不抛弃爱的场所,而是可以找寻爱的场所!自此,小说的主题已经很明显了,没有十全十美的世界,但可以拥有自己不断追寻的世界;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冷酷仙境中,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森林,“除了成为自身别无选择”。还记得我读的村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曾让我颇为落寞,以为这样的寻觅又意义何在呢?但《世》给了另外一个角度的答案,原来失去也是寻觅和得到的一部分,没了它,我们的世界就会走到尽头;人生存的真谛在于这个残缺不全的世界中不断找寻残缺不全的心以完成自我,在物质的洪流中保全自我,这也是村上作品不断出现的孤独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是孤立的,再一次引用蒋勋的话,“与自己对话,使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一半。”已经迎来2013年,在这一年我将告别学生身份走上“冷酷仙境”,希望我能一直保有内心的那片森林;也祝愿大家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挪威的森林。感谢村上,感谢文字,感谢灵感,感谢陪我读书的音乐,感谢这个不完美的时代。

结构精巧,个人认为村上最好作品

当然没有看过村上所有的书,读过的那五六本里,觉得这本是最好的。而且不只在村上作品的范围中,放在更广阔的范围来比较,也是非常好的书。最让我吃惊的是这本书的结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两条线同时展开,以ABABAB的形式排序,读到一半的时候,还完全看不出来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要在结构上玩弄这种花招,我一边读一边犹豫,是不是应该跳着看,先把世界尽头的故事看完看见另一个。多亏没这么作,否则阅读的乐趣会给扣掉一大半。从大约三分之二的地方开始,两个故事有了一点点极细微的关联,没记错的话,是回形针。一直到最后两章,两个故事终于汇合了,但不是简单的相遇,呵呵,如果只是故事相遇的话,那也失之于简单了。到最后发现,原来两个故事是一个故事。能构思出这种结构,还是很牛的!

那一顿豪吃

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篇不是专为村上作的评论,而是在下得了馋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不是村上最好的一部小说,各有评说,但我一点也不惭愧地说,我所记得的《世》的精髓,就是里面主人公慷慨就义赴世界尽头前的那一顿豪吃。葡萄酒定下后,我们打开食谱研究起来。……先来个冷盘加小虾色拉,又要了生牡蛎、意式牛肝酱、炖墨鱼、奶油茄瓜、腌公鱼。另外要了通心粉,她挑了细面条。“嗳,再另要个浇鱼酱的空心面,每人一半怎么样?”她提议。“好啊!”我说。“鱼今天什么样的好?”她问男侍。“有新鲜的鲈鱼进来。”男侍说,“来个巴旦豆焖鲈鱼如何?”“好的。”“我也同样。”我说,“再加个菠菜色拉和蘑菇饭。”“我加个清煮菜和番茄饭。”“饭里有不少钡……”男侍不无担心地说。“没关系,我从昨天早上就几乎没吃东西,她是胃扩张。”我说。……“饭后要葡萄汁、柠檬酥和蒸馏咖啡。”她加上一句……冷盘撤掉后,面条端了上来。强烈的饥饿感仍在持续发展。六个冷盘几乎未在我体内空洞留下任何痕迹。我在较短时间里将相当多的通心粉送入胃袋,又把鱼酱通心面吞了一半。吃掉这许多之后,一团漆黑中才好象现出一线灯光。……我们吃掉鲈鱼,饭也吃得一粒不剩,饥饿感空洞终于得以见底。……领班厨师前来致意。“承蒙吃这么多,作为我们也算做得值得。”厨师说道,“即使意大利,能吃这许多的也没有几位。”这一顿吃,怎一个爽字了得!喜欢村上是因为几乎在他每部大作里都看到吃的东西,看他写吃的真是来劲,那工笔描绘的吃食和烹饪过程,立竿见影地让我的胃变成一个巨大的空洞,所有的口水都汇聚到嘴里。这么说可能村上迷们要不答应了。但村上是爱吃之人,这点绝无疑问。与这顿豪吃相媲美的是亦舒《独身女人》中的那顿吃冤大头。到嘉蒂斯吃饭,坐下我便点了三种最好的酒。……海龙王汤被送上来上来,我举案大喝大嚼。……侍者撤去汤,递上蜗牛,我换杯“堡多”红酒,喝得起劲。我一点也不生气,真的不生气,我把愤怒都溺毙在食物中。难得吃一顿冤家——现在我没有冤家,又没有朋友。我是一个再平和不过的人。……我把半打蜗牛解决掉,抹抹嘴唇。掌珠问:“第三道菜是什么?”“烧小牛肉,蔬菜沙拉,煮茄子。”……我继续“吃”的伟大事业。何德璋瞪着我很久。我以为他又有什么话要说。谁知他忽然说:“老天,我从没见过这么能吃的女人!”我回瞪他,忽然忍不住笑,一口红酒全呛在喉咙里,咳嗽起来,用餐巾掩住嘴。“上帝,”他说,“你吃得象头猪了!”“现在你说我象头猪!”我骂。“你还没有叫甜品,要什么甜品?千万不要客气。”他居然懂得讽刺人。我说:“我要苏珊班戟。”“你一定要吃完!”他朝我瞪眼。“放心。”我说,“吃不完是你孙子。”……我吩咐侍者:“苏珊班戟,爱尔兰咖啡——一匙羹糖,一个XO拨兰地。”……“所以你不打算原谅我——”他说,“我这一顿饭是白请了。”我微笑。活该。他准备一千元付帐吧。女人心情一不好,要么shopping要么狂吃。爱吃的、能吃的女人,真是可爱。这一顿吃让一个男人为之动容,当然不是担心结帐的问题。最爱将美食推崇到极致的是日剧,虽然日本的美食一只手就能数完。与吃有关的日剧林林总总有许多——《美味的关系》、《将太寿司》、《西洋古董洋果子店》……连《午餐女王》中最普通的日式蛋包饭上的牛肉酱也可以拍得象将军身披的绶带。大中华料理随便扔一个菜系出来就可以砸晕洋鬼子,却不见一部连续剧歌之颂之,不知是中华料理太豪华还是影剧作品太贫乏,连《中华小当家》都是日本人的臆想杰作。印象中正而八经担当起黑暗中华料理影剧界一盏明灯的乃星爷之《食神》。让人念念不忘、食指大动的不是濑尿牛丸,而是黯然销魂饭中那块令人为之翻滚陶醉融化的叉烧啊!韩剧美食的主打星乃泡菜、白饭、方便面。看那些粉扑得不见一点瑕疵的男男女女拿着锅盖吃泡菜汤方便面也吃得有滋有味,就知道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只要你坚持到底,观者的立场也会为你而改变。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看韩剧,只看到那红通通的泡菜汤,那个叫饿呀,恨不能夜袭面包店,扔几个汉堡堵住胃中的空虚感。吃是很自我的一种情感,在吃的品味上很难说孰优孰劣。据说,SMG某次在谭氏官府菜招待韩国同行,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妞居然毫不领情地在那里大叹真想念泡菜的味道啊。又有传说,某京官南巡扬州城,其随从抱怨南方的茶(碧螺春)寡淡无味,又不解渴,比北方的花茶差远了,愣是充当了现实版的刘姥姥。看来口味千差万别,自负基本相同。

这也是我的梦

我小学时候 每天都这么想我骑着自行车从家到学校 骑着骑着就到了自己的脑子里 自己在自己脑子里生活真有意思

世界到此为止

这本书拖了好久,终于在前几日将其看完,长吁一口气,看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颇费周折,其实这书本不算太厚、字数也不算太多,说颇费周折是因为理解村上春树所构造的超现实世界实在需要太多的联想。有人说很少有人能写好超现实的题材,要么毫无章法,要么局限于现实之中。村上春树就像是个一本正经的老顽童,每每在你感觉荒诞的时候,又使你生起一股莫可名状的悲伤。他书中所讲的世界尽头,生活着一群“没有心”的人,他们不会感到寂寞无聊、没有喜悦和悲伤、不去探讨自身生命的意义,他们像机器一样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只有鸟儿能越过的高大围墙将他们彻底与外界隔开,围墙之中有高山、河流、藻泽地、农田、欧洲中世纪的旧建筑、不畏惧死亡的独角兽、还有永恒交替的春夏秋冬。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世界到这里为止,除此之外,在无尽头。而另一端的冷酷仙境却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世界。地上的人类世界存在着”组织和工厂“两个强大的力量,地下的黑暗世界存在着吃腐烂肉、喝下水道废水的”夜鬼“。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斗争。组织雇佣的“计算士”为了对了防止工厂雇佣的“符号士“盗窃情报,研发了能潜入人脑意识核的“模糊计算方式”,而这一研究却最终导致主人公的自身意识走向毁灭,活像一幅科技毁灭人类世界的悲观景象。

搞恶

人性的脆弱,社会的残忍,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种事都会这样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

儿时的歌

  翻开书没有两页,我就觉得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村上春树的书了。当然是纯粹的个人喜好,恰好碰到一起去了而已。      开篇第一页,引用了一篇歌词:the end of world,于是我突然高兴起来:啊,原来也有人喜欢这歌。当然歌词引用怪怪的,挑了一二两段的第一句拼凑的,没办法,这首歌的歌词背得太熟了。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用why的疑问句,英语老师便教了这样一首歌,录音机里的女歌手有清亮的嗓音——还是用录音机呢。后来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这首歌,因此歌词也就被牢了。      之后是第二章,关于世界尽头的描写,是秋天的金毛独角兽。作者把村子描写得极美,那秋天和我记忆深处的秋的模样重叠起来,也就愈发的可爱。而且我对动物的喜爱总是超过人,那群独角兽该是书里最可爱的东西了。倒不是说冷漠,只是小说里的人落到何种境地,大多是自作自受。更何况人本来就免除了自然选择,不仅如此还去选择别的生物,所以何必替人操心。说到这里,实在想什么时候去做做和野生动物有关的志愿工作,就算有虫子飞来飞去都能忍受,大不了把自己捂个严严实实的。      在网上恰好看到一篇评论,说是跳着把冷酷仙境读完了,我倒是恰恰相反,对于冷酷仙境没什么耐心,一点兴趣也没有。世界尽头才是我喜欢的地方,什么都井井有条,那么恬静优美。即使是冬天,都仿佛印象派的画,有点迷迷糊糊的美,盖过了寒冷。而且世界尽头的时间很慢,就好像时间抻了几倍的梦境一样,我喜欢这种慢悠悠的感觉。至于冷酷仙境,实在是无趣,有些为了匪夷所思而写的情节。而且当“我”又说“有过老婆,老婆失踪了,猫也丢了”时,我真是忍不住想写个cliche在旁边。诶,我真是不喜欢猫,猫作为家养宠物实在是不合格。不过总有些人,猫越不理他,他越觉得猫有性格,就越喜欢猫。所以说,顾影自怜和贱乃人之本性:恨不得猫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猫。      总的来说我对影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没有意见,但我觉得把影子写成一个黑色的纸片样的东西我更喜欢,好像动画里的小人,看不清楚五官穿着——如此一来,大家的影子都差不多,自己的影子自己也不认识,岂不是更好。另外我不喜欢作者对巴赫brandenburg版本的讨论,我很讨厌有人透过笔下人物的嘴像读者灌输这种私人观念。于是看书就好像变成无数张脸在纸上,不同的衣着发型,不过都是同一个人,都张着嘴喋喋不休,多恼人!另外我并不觉得Baroque很适合这里,倒是Classical更好,那种疏离而冷漠的热情。最后是关于这种极端做作的平行写作,实在有些太过雕琢,我还是更喜欢Kundera的写法,过渡自然而苦涩。      书刊到一半的晚上又做了累人的梦,梦见好像打游戏一样,电梯坐到9层,然后一层一层往下闯关,到了二楼发现没有楼梯,地上有个圆形镂空的地方,周围是栏杆,下面便是一楼大堂,于是只好往下跳。正要跳的时候,看到有人走进大堂,于是又慌张去坐电梯上了九楼,重新再闯一遍。最后出了大楼,仍然是在一片平房的房顶上,于是就在上面找路,蹦蹦跳跳地去赶电车……

关于独角兽

去北京来回的硬座。看完了不厚不薄的一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晕晕沉沉,昏昏糊糊的囫囵进去,想不到“独角兽”三个字却异常清晰,如影随形。将QQ签名改成了独角兽系列。“天气冷了,风暴来了,亲爱的独角兽你在哪儿为我歌唱?”“二零零九年目标,找到独角兽。”“静静听就能听到独角兽的脚步声吗?”可是独角兽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独角兽是东西吧。喜欢的书,电影或音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疲倦的时候沉进厚厚的毛毛中,安心的栽花种草。或许独角兽是什么人吧。可以一起走路,一起吃饭,难过的时候拉着手说什么都会好起来的。看着憨憨厚厚的笑容,也安心起来。今天和同学一起疯,“真像个小孩”。突然明白独角兽的意味。在村上的书中,独角兽住在世界尽头的小镇里。白天它们静静的在镇里生活,晚上在门口静静的守候。它叫独角兽,其实是一种很温顺毫无抵抗力的动物。就连图书馆里的独角兽头骨,也静静的保存着镇上无心人的世上记忆。那么我的独角兽是什么呢?就是这群保护着我的世界的朋友们吧。当我很疯很闹的时候,他们只是把我当作孩子,然后配合着我一起很疯很闹。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找到关于年少的那些美好的记忆。世界已经很不美好了,守护好自己的一片美好的小天地,不也很好吗?哪怕它很假很科幻。

原来你就是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在秋冬交替之际,读这本书最合适不过,正好打开书,看见的是茫茫的秋景,秋景中金毛兽迷人的尾部,令人想起中国古代的金兽麒麟,仅有一只角的貔貅。而后来满篇雪景冷冻的描述,使人不禁对村上写这本书的时间大生兴趣。“随着秋意日深,它们那使人联想到一泓深湖的眼睛渐渐增加了悲哀之色。树叶退绿,百草凋零,告诉它们忍饥挨饿的漫长冬季正一天天逼近。而且如老人所预言的,对我恐怕也是漫长而难熬的季节。”估计他写这本书的时候经历过了莫大的苦痛,精神试炼,绝对应该是人生后期的作品,因为如此贴近对生命最后的直觉,他那绝好的被拣择了得作家的直觉,仍然一步步的把生命的真相揭示出来。这个村上跟以往那个在爵士酒吧喝酒,同大街上女郎困觉的少年,有着绝大的不同。困觉一直似乎是个轻飘的字眼,而事实上又是村上作品中人类最后唯一莫可奈何的救赎。在古雅庭院,现世的人类找不到任何慰藉,然后仍然唯一的喝一罐啤酒,找一个女郎睡觉。一地狼籍,伴着窗外熙熙春景。然而这本书里好像不同,他拉开内裤,又穿上,他觉得还不是时候,然后最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所有的家具,所有收集的美酒都被砸碎,在这砸碎重组的房间里,他同一个17岁女人躺在一起,他似乎心已抽离。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一种连困觉都无法抚慰的事情,我确信这次村上是走入了一个同以往完全不同的地域,掩盖在以往那些富有装饰意味的东西里,比如杂货店,摇滚乐,啤酒等等一些属于这个时代标记的事物。世界上只存在着一个以肉体存在的女郎,女郎的爷爷是不存在的,另外一个就是“我”,我跟着女郎一起进入了——地狱,死亡,人类思想最后的禁区,在这里意识都看到了什么?回想起什么?实际上,关于地狱的种种便是关于人间的种种,只是在这里所有的角度都被最大化了,在这里地狱,人间,仙境交错着,地狱便是在地下所经历的一切,作者已经极尽想象力的描述过,寒冷,黑暗,一切嗜血的吸吮物,悬崖,冰冷湍急的水,而仙境也在文中稍露端倪,居民们没有心,和平相处,不在乎,不相爱。“我”在自己的限度中驰骋到人类的这三种可能,最后却发现,唯有人间才是自己最想回去的地方。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短暂温暖瞬间,倒好像从阴暗的树林稍上透出的一点光。在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彻底,存在着各种杂和,不论是影子——我同自我的分离,金毛兽——吞吃消化心的兽,还是森林——不愿意舍弃心德人,以及地下通道——地狱,所有家具被砸烂的房子——人间,所有这些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组成了这个世界。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地方,所以,影子要求我们一起逃离,我说,“我”决定留下来,因为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我,我有责任留下来。"事实上,绝对是,“我”根本无处逃离,无论在何处我都只能同这个世界相处,所有这些层面全都不在别处,它就是我们整个的自我,这就是人间,人几乎无法躲避,无可逃亡。所以对我们来说,这里既是世界尽头,也是冷酷仙境,而同时也可能存在着这样的人,或者有心,或者无心,或者有一部分,他们也就因为是否有心,而自然生活在世界尽头或是冷酷仙境了。而更多的可能是,有部分心,而活在这几个世界的各种拉扯和折磨中。 这或许就是我们称之为悲哀的东西。“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更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试图将这种悲哀诉诸语言。然而无论怎样搜刮词句,都无法传达给别人,甚至无法传达给自己本身,于是只好放弃这样的努力。这么着,我封闭了自己的语言,封闭了自己的心。深重的悲哀甚至不可能采用眼泪这一形式来表现。”和这本书相遇绝不是偶然,始于忽然认识了一个没有“心”的人,人是一个柔软动物,人最不一样的就是“心”,只有那是最重要最柔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而是否有心同人相随,又或者是否以心注视着某人某事,就是我们称为是爱的那种东西吧。格林厄姆讲,爱,就是注视,陪伴,抚慰。这一切都有赖于心。无论是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都没有“心”这种东西,所以我们还是最终发现,各种可能性中最终的可能就是,人会坚强的回到人间,携带着或多或少的心,尽管人世间必然伴随着这几个极端无时无刻的拉扯和折磨,无法解释无法分享的悲哀,但是人还是回到了世间,这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关怀和心不是一回事。关怀属于独立的功能,说得再准确点,属于表层功能。那仅仅是习惯,与心不同,心则是更深更强的东西,且更加矛盾。 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安安静静无风无浪。”人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有责任,在于“心”是那么重要,人宁可背负着悲哀,继续在这个世间逗留,逡巡,或许能发现点什么。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惟有我踏雪的吱吱声。”这是小说最后一句,最终意识到,每一桩发生的事情都有其意义,每一个相遇的人都有其暗示。

迟疑的四星

本不想打评价,因为我还未完全理解这本书,但出于对村上的热情,我还是打了四星。直觉里,它不会让我失望。先说点关于林家铺子的,林的翻译措辞有种古早的意味,读久了就有生涩隔绝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村上原有的意味,但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读懂日文原版。在林的翻译里,隐忍背后有股淡淡的哀伤,忧郁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渗透出来,海边的卡夫卡还是这样的感动我的。如果我有日本情结,那完全归功于村上。暂不说历史问题,村上笔下的日本有各种有趣的场所,健全的制度与服务,便捷而程序化的都市、人们,以及天气,海,羊。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象,但我愿意去这样向往。注意到这本书里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我,胖女郎,看门人,小个子,仅是这样的称呼并未有丝毫不便,名字似乎也是无所谓有无的符号,在如此单一的交往范围里并没有称呼的必要。我依旧是奇异的存在,世界尽头也让我想起了海卡中小镇的模样,宁静,有事可做,更加成为自己,静观时间流逝。冷酷仙境部分倒让我有 难道我是在读科幻 的想法,剧情紧凑而荒诞,但我仍不能很好的理解。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 我健康得如一头春天的熊。 很有喜感的一句话。

关于现实中的冷酷仙境——日本某日游记

大概是中日的关系过于源远的原因,在日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去过了才想起来,哎呀那是哪儿呀,哎呀是那个地方呀之类的。所在的地方附近是整整一条商业街,四处遍布着酒馆和营业场所。日式的经济,一切便都透露着一股特殊的执着与认真,每一处都十分精美,却又总觉得哪里不对,颇有些这两天看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中的世界尽头的描述。然而这明明应该是村上君笔下的冷酷仙境呀~也许在我纠结的时候,村上君也未必能明确他自己到底是喜欢世界尽头,还是热爱冷酷仙境。虽然他做了一个永恒的选择,但是却颇有尽义务之感,如同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和百般呵护着阿紫的萧峰,做都做到了最好,也最终选择了陪伴,但是那并非他们所想,才让人觉得在桃谷六仙的笑谑热闹中,颇有如鲠在喉之感,在萧峰慷慨赴死之时,未必不有如释重负之意。选择了世界尽头,是因为他丢失了粉红色的胖女郎和胃扩张女孩的记忆,忘记了他的大提琴和希腊语,忘记了他的爵士乐和威士忌,也忘记了他所遭受的痛苦和压力。一切的记忆都在影子那里,所以影子要义无反顾的逃离世界尽头,而和影子一分为二的计算士,则对自己创造出来的墙和独角兽、看门人与上校、图书馆女孩与发电站看守人油然而生了归属感和保护感。对他来说,既然忘记了,就没有必要记起,而眼前的一切,才是最值得他呵护和珍惜。有人解读为村上是想要留在世界尽头,我却未必这样理解。他到底是认为自己是计算士,还是认为自己是影子?更也许是希望自己能够一分为二,既在冷酷仙境中按部就班、游刃有余,又在自我的天地里安静平和,有心有爱,还有风。影子便是现实,即冷酷仙境中的计算士,影子的成功逃离,是否就能让即将陷入僵化的计算士苏醒?村上在前面解释过,计算士的脑袋是可以一分为二的。这即是分成了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也分成了“我”和影子。留下一半陪伴图书馆女孩,饱含着现实记忆的影子回来陪伴胃扩张女孩,世界尽头中没有尽头,现实中的影子会因年龄死去,一切若合符节,一切完美无缺,大概这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当然这样的结局,只能存在在书里。

需深刻的思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相互穿插,以至于其中的内容看得比较乱,阅读应该就是这样的感觉吧,一气呵成,一鼓作气,否则过后再来读,就再没有了兴致。这本书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有点科幻有点心理,但还是不得不佩服文字的强劲,我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还需努力。冷酷仙境:我,胖女郎,祖父,有不同于普通人的素质。世界尽头:我,图书馆女孩,影子,人有两个我存在,有心的和没心的,没心的感受不到痛苦,也没有目标。我想我必须经历一些事情后才会懂这其中所表达的意义。

是否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一个“世界尽头”

看完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联想到与“我”在世界尽头处境十分相似的一个存在——植物人。世界尽头的存在的基础是身体的不死,意识与感觉的存在,赖以身体代谢的正常进行基础上,正如灯泡与电流的关系一般,可以将身体看似意识世界的电源。如此一来,是否可以将植物人看作是在世界尽头中,彻底接受,并且习惯于那样的永恒安详之中的人,他们保存着身体正常的供电,在自己创造的意识世界中或安详或奇幻的生活着,这么一想,似乎心里会好受很多,无奈也会少一些。如果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一个世界尽头与冷酷现实的话,那么二者必然在相互制约与竞争中达到了微妙了平衡,这才使得我们同时拥有梦境与真实。我们在内心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我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在这个世界中运营着一种悄无声息的完整体系,这套体系的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正因为每个人的意识世界之不同,我们才不至于被相同的现实道路同化为同一种人。如果有机会,让我们将悄无声息运转着的意识世界搬上台面,替代现实思考,如果能够让我们选择哪一种生活作为本体,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世界尽头”而什么样的人会选择“冷酷仙境”?在村上笔下,“我”选择了世界尽头,这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选择承担改变这个永恒无心世界的责任,因为“我”清楚的认识到了,对这个世界而言,自己可以拥有绝对改变力,又或者自己是一切源头。这样的认知,将赋予人自我实现与勇气。当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自己进入意识世界,成为一切的源头,成为足以承担改变力的存在,那么不离开,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在冷酷仙境寻找世界尽头!

基本上村上的小说都看过,一直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太多人评论过村上的小说写的好坏,我在这里只想说自己心中的感觉。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双鱼座的小说,现实与梦境的分裂,就如同双鱼的两头,互相颠倒,互相相连。生活在残酷的冷酷仙境,温暖平和的想让人入睡的世界尽头无疑是双鱼幻想的终极描述。村上完美的描绘了我心中的世界尽头,让我不能自禁,只想沉沦在终极的梦想中……最后,主角还是选择了冷酷仙境,做为一个完整的人类活下去,选择了与生活战斗,但若叫我选择,恐怕确是永远的沉沦下去了。没有了影子,没有了记忆,没有了自我,世界大同,未必不是一种幸福!美丽的独角兽,没有图书的图书馆,和平的村庄,沉沦,再沉沦……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看完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是太喜欢。对他在细节上的事无巨细精细描摹非常不解。因为那甚至算不上精细描摹,而只能称作为“陈列”。我不知道这些细节上的描写对于情绪的渲染主旨的明晰上有何帮助。作为一个读者,我为什么要去关心主角视线中所有物件和它们乱七八糟的品牌?不是说不能去描摹,而是这些细节应该对故事的发展有所推动,或者通过这些细节,将读者困入一种情绪陷阱中。但是,除了最后几个篇章的细节有所寓意外,其他的似乎都出现的莫名其妙。即使是作为一名“计算士”的职业习惯,也并不需要在所有的篇章里都凸显这种特质。这本是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处理掉的缺陷。而且,行文中所透露出自恋气息太过浓重。胖女郎,世界尽头中的图书馆女孩,冷酷现实中的图书馆女孩——除了胖女郎因为情节需要表现出“干练”、“直爽”的个体特质之外,你几乎无法分辨这三位女孩在个性上有何不同,通篇只是一个“我”在忧郁着。你也几乎无法看到“我”与这几位女孩之间在情感上的互动,所有的故事似乎都是“我”自己头脑中所臆测出的,当“我”需要的时候,她们就会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做该做的事。那么,留在世界尽头,抑或返回冷酷现实,两者都很难在读者心中激起本应激起的共鸣。至少对于我来说,二者都无太大吸引之处。需要在平静的湖面下,有暗流涌动,你会感受到情感上一种强大无匹的牵引力,让你做出心中的抉择,一往无前的,义无反顾着。总体来说,构思很赞。割去影子,消解心的存在,在自己意识所构建出的世界尽头中渡过一个没有痛苦亦没有强烈的快乐的无尽人生,还是保留心的存在,返回冷酷现实中,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的痛苦煎熬,也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的清凉喜乐?总之,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从中引申出很多很多。但是作为一篇小说,只能说故事一般,细节无味,我没有被其中某个点所击中,也就无法从那个点上去做个人的引申。就如一部电影,用了一个非常赞的创意构建了故事的内核,但是因为剧本或者导演的缘故,故事本身却毫无吸引力。你看完之后,意兴阑珊,又不甘心,于是再去翻看别人的影评,等看完之后,觉得似乎又明白了很多言外之意。可是,那仍然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最后几个个篇章的类散文段落还是非常赞的,摘抄如下:“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更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试图将这种悲哀诉诸语言。然而无论怎样搜刮词句,都无法传达给别人,甚至无法传达给自己本身,于是只好放弃这样的努力。这么着,我封闭了自己的语言,封闭了自己的心。深重的悲哀甚至不可能采用眼泪这一形式来表现。关怀和心不是一回事。关怀属于独立的功能,说得再准确点,属于表层功能。那仅仅是习惯,与心不同,心则是更深更强的东西,且更加矛盾。 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终极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散文集。可惜的是。

窥探一个人完整的世界

读的过程中,控制好速度,不舍得太快又慢不下来。这本书写于85年,在《挪威》的序里,林少华写到,村上写冷酷仙境写到精疲力尽,所有的库存——包括“自己尚未认可的、不完全的甚至污秽的”东西——尽皆耗费一空,于是换种模式换种手法飞到德国干脆换个环境,于是挪威森林诞生。这本书描述了两个故事,两个故事同样模糊时代背景,第一个故事描写“我”,一个计算士,偶接一个需要使用模糊算法进行数据保密的工作,从神秘的电梯,消声的瀑布,到独角兽头骨,到世界就要完蛋了的预言,“我”一点点被带入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险象丛生,当所有的线索都清晰起来的时候,也是“我”个人即将失去自我意识,迎接一种狭隘意义下的死亡的来临。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独角兽生存并掌控的世界,仍是“我”莫名来到这里,以失去直视光明的能力,失去影子为代价,成了一名镇上的古梦阅读者,而古梦是什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伴随着这些疑问,“我”最终迎来了做出终极选择的时刻。两个故事分单、双章节数交替描述,有着相辅相成的故事发展节奏,和一些重要的人或物品的联系。读起来犹如探寻宝物,解读线索一般,非常带感。说一下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世界尽头即是“我”的意识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所谓海平面下的巨大冰山世界,而这个意识核产生于我,而被改造于教授,教授希望弄清我之所以能把握自己意识核的原因,因此带领我进入了第三世界,编排了一些误差,而总的来说这还是我自己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感受,冒险和恋爱,但是在这个世界生存,需要抛弃自我,而自我如何抛弃,就是由这个世界的“主宰”独角兽吸取,待独角兽死后,割下头,放入图书馆,那个头骨里面携刻着自我,也就是古梦,读梦人,也就是未完全失去自我的人去释放它。而我最终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由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时候,我选择留在了这里,但却不抛弃自我,被放逐于森林,承受彷徨痛苦等因为有心而存在的痛苦。在这里我会一点点记起往日的世界,找回一切我所失去的。而我的肉体,在冷酷仙境中的我,也因此迎来狭隘意义的死亡, 大意义下的永生。这本书有几处让人觉得饶有兴趣的点是,1.在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设定上,冷酷仙境重点在对于本我的挖掘上,而表现更多的是“我”的日常行为的体验和记忆,而在世界尽头中则完全反过来,自我则是一个不断找寻不能明说的神秘古梦,而表现更多的是本我中的世界。两个世界相互依存。一个在普通世界中找寻自我的困难的事情,在世界尽头的森林中或许得以解决。“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我选择”,我便等于我所选择的一切,我所选择的一切同时便界定了我。”冷酷仙境: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更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试图将这种悲哀诉诸语言。然而无论怎样搜刮词句,都无法传达给别人,甚至无法传达给自己本身,于是只好放弃这样的努力。这么着,我封闭了自己的语言,封闭了自己的心。深重的悲哀甚至不可能采用眼泪这一形式来表现。世界尽头:造就这镇子的是你自身,你造出了一切:围墙、河流、森林、图书馆、城门、冬天、一切一切。也包括这水潭、这雪。我不能抛开自己擅自造出的人们和世界而一走了之。我必须对我所做之事负责到底。这里是我自身的世界。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我在自身中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2.就是村上一贯擅长描写的一个孤独者的日常生活,出门购物也好,开车,睡觉,做饭恋爱,走路听歌,读罢犹如身临其境,舞舞舞中在海豚宾馆的生活,挪威森立中在疗养院的生活,犹如一大桌传统日式晚餐,料理简单,但样样精致且口感丰富。

生活在一个被自己剥离开的世界里

本来以为结局会是影子和"我"逃离了世界尽头,回到了冷酷仙境,一个鼓舞人心的结局,而出乎意料地却是主人公要求抛弃影子留下,但也不是就那样生活在世界尽头那个镇子里,而是带着残破的心和心爱的姑娘艰苦地生活在林子里。厌倦了原先无畏的生活,想要生活到一个自己创造出的世界中去。唯一不解的是为什么由主人公创造出的世界尽头并不完美,因为人要丢掉心才能在那生活。难道说世间不存在世外桃源,即使是在创作出的空间里。在现实的世界里意识被忽略,在创造的世界里心被迫丢弃。其实世界尽头是主人公的潜意识,是现实世界的另一个映射。人必须牺牲掉些什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想失去心,便不能忘却悲痛与苦恼,不能忽视人间因利益带来的争斗。就不能不挣扎,但却是幸福的。喜欢村上描写的那个镇子,充满了中世纪的祥和,然,世间并没有如此的世外桃源。

所谓偏见不过是偏见而已

特喜欢村上习惯于将平行世界并驾齐驱的分章法,便于我这种自私的人只读自己的喜欢的部分。看1Q84时我只读了青豆的部分,将天吾的部分能省则省的选择性吸收。这本也是。17岁看的时候就痴迷世界尽头境而讨厌冷酷仙境。冷酷仙境有什么可讨厌的呢?其实完全就是个人偏见。那部分我连看都没有看过。21岁时依旧如此。被世界尽头迷得一塌糊涂而对冷酷仙境不闻不问。直到现在我坐电梯时都能回想起两只手分开数硬币的情节。对最终没能出境的夜鬼抱有无比好奇。还有村上同学画的脑部左右分开图。哦,对了,还有粉红色胖女郎留下的奇妙不可言语的弧度!好像刘嘉玲在让子弹分里的坦荡的打破所谓道德观约束的姿态。说不上那好,但就如同那颗小石子,精确无误的投入我的心怀。于是读“我”的冷酷仙境时怀有的是重拾梦境般回味无穷且高度契合和偷拿别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窃喜。某天我居然和别人说:“对于那种坐着高级轿车往来奔波而家里放的却是破沙发的人我是不大信任的。”瞬间意识到这观点根本就是偷来的嘛。但偷来就偷来了,偷来的也是自己的。补上世界尽头里出现的金句。简直是2012逃生指南专用书嘛。啧啧“人的胖法和人的死法差不多同样多姿多态。”“所谓秘密,正因为了解它的人少才成其为秘密。”“惟其子虚乌有,才被富有了各种特殊的寓意。”“协调性那玩意儿怎么都无所谓,关键在于胆识。”“科学的滥用和善用同样使现代文明面临危机。我坚信科学应为科学本身而存在。”“我心中思付,下辈子我托生成什么都好,但就是不当着回形针,居然被这莫名其妙的老人捅完指甲后顺势扔进烟灰缸——简直叫人不寒而栗。”

村上春树的文章

第一次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是在高中,那篇《挪威的森林》因为他的著名而让我有些好奇,翻开,也许是那个时候不太懂,读下来,并不太懂他的内容与内涵。大学了,在图书馆,又看到了村上春树的书,希望自己可以有新的感悟,看了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想再看了,不是说他写的不好看,而是村上春树的思维想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都可以被所有人理解的,而每次看他的文章,给人一种称不上压抑,但也绝不会愉悦的心情,两个角度的对比,让我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在慨叹他文章独特角度的同时,也让我对他本人产生钦佩之情,然而,我还是不想再读。。

村上风格

典型的村上风格首先,有点让人看不懂,剧情起初有点乱其次,两层结构性的描写;再次,貌似神话故事的不是神话故事还有其它的书,比如卡夫卡

没有现在

看到倒数第二章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第一个故事对于第二个故事来说是过去,而第二个故事对于第一个故事来说又是未来。他把过去和未来拼在了一起,只是没有现在。

读书 看到自己的成长

春树的书看过不少了,在图书馆再次遇到的时候除了名字熟悉以外,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挑了一本确信只是眼熟而没有看过的名字。。。翻开书,只读了几句话,村上的叙事风格,表达方式自然的就回忆起来了。。。村上写的故事,依旧是那么离奇,但是却发现自己已经不那么爱看他写的故事了。。。感觉就像以前拼命地看郭敬明,韩寒,明晓溪。。。的作品,而现在却对他们的作品提不起一点兴趣一样。。。成长了?他们的作品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审美了??哈哈,该看点哲学的书了?不知道诶。。。不过,自己确实是成长了,这点还无疑问的

随便写写

其实一直想写写看村上小说的感受的。人懒,总是不想敲字。也不知道这算哪本书的评论,暂且归到这本书吧。还是读书的时候了,买过一本《挪威的森林》。10块钱。貌似盗版。但居然没一个错字,印刷也算精良。我从头读到尾,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何大家都追捧村上,并把《挪威的森林》作为其代表作。我完全没理解作者在写什么。那本书到毕业的时候我卖掉了。大概以4元或5元的价格,卖给了低几级的学妹。我以为村上只写过这一本书。我再没关心过这个人。工作之后,很少看书。但一直坚持看《收获》。这几乎成了我研究烘焙之外的唯一消遣。《收获》每年都会出两期长篇专号,春夏卷和秋冬卷。每卷有四篇长篇小说。在08年的那一本春夏卷上,我看到了《不失者》。这部小说,放在四篇小说中的第三篇。作者是孔亚雷,我从没听说过的名字。看看开头,我以为是一部爱情小说。而且叙述的相当平淡。完全是本着一种睡觉前翻翻书的习惯,我才坚持往下读了读。但是,当看到第三页还是第四页的时候,我的困意被完全驱逐,原来这不是爱情小说。整部小说读完,我满是强烈震撼的感觉。似乎心中一直追求的、却又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被作者的这部小说完全地释放出来。竟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原来生活是这样的。原来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作者大量使用了一些长句------带有破折号的。这些长句让我很着迷。我坚持认为,这是把英语中的从句,以十分优雅的姿态,运用到了中国文字上。质朴,不失体面。却又真正表现出了中国语言的魅力。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孔亚雷的小说,博客,关于他的一切。只是那时候他还没什么名气,没什么满意的结果。后来我在《时代报》的一篇采访报道上,捕捉到了他的一点边边角角的信息:留长发,生于安徽,居住于杭州,有了儿子象象。以及,关于这部《不失者》,印刷了,出版了,开始在各大书城出售了。我在书城的畅销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大大的宣传噱头居然是“中国的村上”。我对村上的理解仅限于《挪威的森林》。当时看到这个宣传的时候,我实在是困惑到了极点,《挪威的森林》怎么能和《不失者》相比?再接下来看对孔亚雷的专访,在专访中他提到,非常喜爱《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过很多遍。他提到的村上的小说,完全是我感到相当陌生的名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寻羊冒险记》和《海边的卡夫卡》。出于对《不失者》的狂热的喜爱,我也爱屋及乌了一次。在卓越一口气订下了这五部村上的小说。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村上。希望不要让我失望。《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我完完整整看了四遍。《寻羊冒险记》,看了三遍。《舞!舞!舞!》看了两遍。《奇鸟行状录》和《海边的卡夫卡》,因为太厚,就只看了一遍。如果有时间,我会再找出来阅读的。接下来,我几乎买全了村上的书。但我不认同,村上=小资。也许其中几本是这样,比如《挪威的森林》《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有那么点小资的味道。但总体上,我认为,村上所追求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我”所处的“世界的尽头”。这又让我情不自禁想起窦唯在宣传他第一张专辑《黑梦》时所主打的一句话:在现实中做不到的,就让梦去完成。我买的所有村上的书中,并不包括《挪威的森林》。一直没有勇气重新买来。但也许哪天有机会我再阅读,不会再有十年前那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了。正在阅读《1Q84》3.

关于影子和心的假设。

洋洋洒洒看了一个多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我已经不记得了。由于太忙,很少有机会拿起来读。这本在1Q84前面,这种两条线的叙述穿插形式我在开头有些反感,但在今天下午看到35和36小结的接续上,关于那首《小伙子丹尼》旋律的吻合上,我只想说太屌了。在书的后一半里逐渐明白了两条线的关系,以及斑斑点点关于两个世界里各种各样的暗示。又是35岁的村上,又是威士忌。到刚刚看完,在后一半里我听的都是夜愿的《Imaginaerum》。听过夜愿所有专辑,最喜欢这张。在很早很早以前看推理看侦探的时候就听这张,因为有紧迫感和代入感。现在是爱这张专辑。这本书意外没有太多黄段子。不知为什么已经不太期待那种惬意的黄段子了,去年还喜欢来着。在回到只有一个月亮的世界里和青豆的那次,海豚宾馆和喜喜,以及那个比喻成扫雪工的应招女郎,令人惬意的描写总是妙不可言。我也是到了刚刚才意识到图书馆女郎在两个世界里可能是同一个人,只是有不同的性格。镇子上的那个感觉像那对乖巧的双胞胎,现实世界里的像海豚宾馆的前台招待员。如今恐怕是看了太多村上的小说,把不同故事里的人物混淆。倒也不失为一种纵横交织的结构,只有人物和意向,其实也许只有一个故事而已。六月七月都有重要的考试,五月里的我焦躁不堪。这本书起码在今天的下午和晚上带给我一些欣喜。谈到关于影子的存在以及描写,着实是让人高兴。不去过多考虑影子在结尾跳下水潭到外面的世界该如何生活,但觉得影子和本人都是地道的人。我想到看过的一个段子里写道和自己的影子说话,这本书里的影子和本人可能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性格的人。关于心的描述过于高深,其中的暗示和比喻我不想参透,大概也想不明白。最后“我”终究是没有离开镇子,这点让我颇为上火。只是读一下故事带来的感觉,不想把思想带入那么深的世界里,那样我只会走火入魔。明天我还是有很多事要做,一样也不容拖延。短暂几年一下,今天晚上自习室只剩我一个人,由于太晚没走被大爷撵出去。下次想起这件事不知该作何感想。林老师的翻译很精彩。在一些句子上可以提现日文的气息。经历还不够,但也只是在经历不够的现在,才能坐下来静下心来读这样的书,来感受故事里带来的感动。或许有一天我圆滑地穿梭于利益与人际关系之间,就对这样的故事提不起兴趣了吧。或者说用书上的话说,那时的我已经失去了心。  刚刚好好听完了这张专辑嗯。私の祈りをこめての声、聞こえますか?

莫比乌斯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我读了3遍,心情由激越到舒缓,感触由浓烈到浓郁。觉得里边隐含的东西很多,同时又是通俗刺激感人的故事。真的很感激有这样回味悠长的作品。这里不想长篇大论,只想说其中的一点感悟,就是书中的时空。看豆瓣里的很多评论,说平淡、无味等等的,我有些不平,这些人根本就没读懂这本书。他们的看法,最后的结尾是光明的结尾,最后的结局是作者留在了世界尽头。我认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2段平行的时空,很难说作者是在冷酷仙境结尾陷入沉睡后去了世界尽头的小镇,还是在世界尽头冲出了水潭,离开了那个只能进不能出的小镇,回到了冷酷仙境。2者的结构就像是莫比乌斯环,无始无终,起点连接着终点,终点就是起点,两者是一体的两面,是外在世界与内心之海。或者说作者同时生活在2个世界里,所以博士能仿制出独角兽的头骨,独角兽的头骨也是小镇中吸收记忆的重要容器。图书馆员即在现实中,又在小镇里。两个世界如同二律背反的对立面。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作者最终逃避了,在无边的细雨声中进入了长眠,在心中的小镇,作者最终逃脱了,在浩大的水声中跳入了逃离的唯一水道。作者的宛如过山车般的情节,目不暇接的奇遇最终呈现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之海与外在表现。从内外2方面完美的呈现一个人的全部,一个人的自觉反抗的心灵历程。

依旧是村上

这部小说依旧是是村上两线式的叙述方式,想必村上的作品读的多了肯定对这种手法十分熟悉。相对于其他小说如海边的卡夫卡之中“寻找”的主题,世界更突出的是主角对于两个不同世界的选择,是选择平静祥和的世界镜头,还是选择繁华美丽的冷酷仙境的选择?当章节推进的时候,主角与读者同时在选择着,直到最后那个自然而至的结局。

压抑到喘不过气

开始读村上的书,是因为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奇怪的人,有很敏感的心,却总是装作对什么事都毫不在乎,所以他身边的人往往受到伤害。他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会莫名奇妙的失踪,没有任何联系方式留下来,好像人间蒸发一样,失踪一年之后又会自动出现,天天粘着你。开始的时候还很担心,到处去找他,后来就习惯了,静静等着他自动出现。现在想想,这次他失踪已经块3年了,人在哪里呢?哦,继续将村上的书。他总是说,读了村上的书,就可以看到真实的他了。所以,从《海边的卡夫卡》到《国境之南》,读了不少,这本《世界尽头》是从淘宝网上买到的二手书,封面和其他的基本不是一个风格,深蓝色,忧郁。以往,村上给我带来的感觉都是慵懒的,这次,刚开始读了几页,就觉得很压抑,压抑到不得不几次放下书本。仙境部分,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处处是冷漠和无助,让人觉得恐怖;现实部分,看似紧张的情节下,注定着绝望的结局。总之,读了第一遍,就没有再读的勇气。今天,突然看到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就想起了那个朋友,想起了很多。

说说他的想像力

最早的时候并不喜欢村上春树,老实说。最早的时候不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挪威的森林》这本最流行的小说。反感的理由大致是觉得里面总让人对他本人的生活捕风捉影(虽然读小说最大的忌讳就是拿故事和作者本人联系)。我觉得那本小说的语言,比起他的其他作品十分不美丽,没有想象力。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后来出现了很多的模仿者,讲述都市情感故事令人乏味。第一次被打动的是《神的孩子全跳舞》这部短篇。里面的每一篇短篇都让人叹为观止,正如书评所说,虽然故事各有主题,但是都围绕着找回爱的力量的主题。情节的发展,和语言,那些妙不可言的比喻使我开始对村上春树上瘾。在每一本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的前言,都有一段专门来评论他的比喻。我想,留心的读者都记得这一段。然而《世界尽头鱼冷酷仙境》在我看来整个小说都充满了想象力的一部,不仅是语言。从小说的结构,到故事的构思。我个人觉得两条线索的交织并不好写,虽然里面有一贯出现的各种动物人,但是这样的完全凭想象力去构建一个城市,或者说两座城市。实在是……另外,他写的《爵士乐英雄谱》和《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也不错。但是我宁肯说是两本精美的工具参考书。

不是两个世界,是世界的两面

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村上的写作功底。双线结构就像是一个V字,两个故事在开头看起来毫无关联,到最后渐渐合并在一起,并且发现原来前文已经做了很多铺垫。没有过分夸张华丽辞藻的卖弄,形容起一件事物来十分精辟。文章的篇幅很长,不光写起来像跑了一场马拉松,读起来亦然。而且在读前文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像主人公一样困惑),仿佛在一个黑暗的隧道中前行,真相是远处一个茫然的光点,后来越走越快,离出口越来越近,充满悬疑的刺激感。出口,是村上对人生的思考。留在一个冷酷的现实世界还是一个安详的、没有心的世界?就像中国古代诗人们对留在朝廷做官还是隐退山林一样。在现在看来,仍是个矛盾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个梦,在远离世俗的小村庄里抛弃一切过去,抛弃一切世俗的欲望,与自然生活在一起,与动物们相伴。可是这不过是想想而已。我们总是抱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太累,太匆忙,甚至不能慢下来问问自己内心,甚至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谁又能慢下来呢?世界在进步,步伐很快,我们必须拼命赶上这个节奏,为未来,为家庭,为自己……潜意识告诉我们,赶不上节奏的人会被社会淘汰。或许,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恰恰就是这两个矛盾的体现。主人公迷恋旧唱片,旧小说和旧电影。独角兽的灭亡是适者生存的必然结果。社会永恒的进步和发展是必然的客观规律,新的来了旧的去了,时间的队伍蜿蜒向前,不会停止。这就是冷酷仙境的规则,这规则匆匆又残酷,因此作者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世界尽头。我想,对主人公来说,选择留在世界尽头也是必然的吧。对于人类来而言,其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拥有意识。唯拥有意识才可创新,因此我们创造出了工具,因此我们一步一步地建设着文明。在建设文明的过程中,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同样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世》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高速发展的隐忧。这份担忧,我想每个人都有吧。所以作者想要时间静止,发展静止,那么,就必须去掉心。不然镇子也会发展成冷酷仙境那样的。但是没有这些负面影响,同样也不会有正面。正如影子说的:“这镇子上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这固然可钦可佩。若有力气,我也想为之鼓掌。可是,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终极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没有绝望的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失掉心的人和动物无异。我觉得,主人公和他的影子就好像是人的矛盾一样。一个想要像动物般过安详简单的生活,一个想要在属于人类的世界中生活。世界的复杂,起源于人类复杂的内心。如果让我选,我还是选择留在冷酷仙境。纵使生命中充满冷酷,充满痛苦、悲伤、绝望……但是,我有爱和希望。纵然爱中也包含着痛,希望有时会湮灭只剩绝望,但在绝望之时,我总是乐观地想到总有一天还会得到快乐。因此我们不要放弃一切对酒当歌的机会,因为这一刻一定会不复存在,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此刻快乐,此刻幸福,那么就享受此刻。珍惜每一秒活着的日子。活着,是最大的幸福。或许,在将死之时,我会发现,之前的一切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完完全全是我自己的人生。然后安祥地死去,因为我珍惜了,所以没有什么后悔。

一如既往村上风

本来是看《<读书>十年》看的倦了,准备换一个风格,看一些细腻的让人觉得舒服轻松的书,于是就想起了村上春树,翻到了这本存放许久的《村上春树作品集》。本来以为是一如既往的爱情小说,想要那种淡淡的舒服的惬意的但却又夹杂着悲伤的赶脚,但是没想到这回是一篇科幻色彩的小说。就像村上自己说的,不免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最终男主角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最简单的结局往往就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结局。有多少人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逃离出来呢。就是这个结局,才是村上风,才不使这篇小说纯粹的变成一篇科幻小说。当然,村上春树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细腻舒畅,总让你感觉其实平常的生活也是这样美。

留下就是面对,面对自己深藏的潜意识,面对爱,用爱来拯救自我!

最近,时间特别多,看了很多电影,跑了一些地方,重读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村上的书,真的很费脑子,所以读了两遍,还花了第三遍的时间去思考。活着或者死去真的不那么重要,活着的时候能不能做好自己,死去的时候是不是了无遗憾,其实是一个意思。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件东西,可以让我们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这个东西就是爱吧。世界尽头的那个没有心的世界不是他想去的真正的尽头,他想要的平静在那里,但真正的平静是有心的平静,是心的平静,而主人公留下是为了改变自己,用爱找心,用心获得平静。

你还在那儿么……

电影总也是只是电影而已。“冷酷仙境以东京大都市为舞台,展开一场波谲去诡的现代信息大战,场面时为高楼林立的地上,时而转入阴冷森黑、山险水恶、“夜鬼”出没的地下,可谓狂澜迭起,险象环生,科学狂人们为了获得足以控制它们思维系统的计算数据,努力读解“头盖骨”之谜,以图称霸世界,而在世界尽头,则别有洞天。山川寂寥,村舍井然,人们相安无事,只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也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需要心,而心已被嵌入独角兽的头骨化为“古梦”,于是我每天读梦不止。”如梦的究竟是现实的心境还是梦里的虚无?影子住的地方是在街和外面世界的所谓中间地点。我没办法出去外面的世界,影子没办法进到街里面。因此“影子广场”就是失去影子的人和失去人的影子能够见面的唯一场所。从门房小屋的后门走出去的地方就是影子广场。虽然说是广场其实只是名字这样而已,并没有特别宽广的基地。比普通人家的庭院稍微宽一点,周围还围着森严的铁栏杆。门房从口袋拿出钥匙打开铁门,让我们走到里面,然后自己也进来。广场是个端整的正方形,尽头就是围着街的墙。角落里有老榆树,树下放着简单的长椅。不知道是活着还是枯死了,焦焦白白的榆树。墙角里有用旧砖瓦和木材拼拼凑凑起来的小屋。窗子上没有玻璃,只附有上推式的木板而已。从看不见烟囱来推断,大概也没有暖炉设备吧。 “你的影子就是睡在那边。”门房说。“其实没有看起来那么不舒服。既有水,也有厕所,还有地下室,那里风就吹不进来了。虽然不能和饭店比啦,但是挡风是绝对够了。要进去看吗?” “不,在这里见面好了。”我说。由于门房小屋里严重发臭的空气,使我的头好痛。就算稍微冷一点,但还是能吸到新鲜空气的地方好多了。 “好吧,我这就去带他来这里。”门房说着,一个人进到小屋里去了。好吧?我这就走了,可能不会再来了,但是你会想念我么?不会吧。你的世界里都是荒芜,而我的世界都是冰凉,那么,怎么将寂寞互相捆绑?……如现世的纠缠,就像如今你我的心境。明明是装作了静默地接受了一切安宁,却无法忽视内心强大的暗涌,该怎么遏止这样的悸动,只求换回一个贴心的微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