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读凶手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5
ISBN:9787544300193
作者:[英] 保罗·布里顿
页数:425页

作者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对过去十多年里主持调查的一些骇人听闻案件的一手叙述,是对罪犯心理分析和处理的突破性著作。

书籍目录

1.少女琳达之死
2.心理学家
3.倒错的性欲
4.庞大的DNA测试
5.局中局:狐狸与猎犬
6.罪犯心理轮廓描述
7.把游戏玩下去
8.游戏尚未终结
9.我的怀疑对象多达1756万
10.掩蔽行动 1
11.绿链道上的系列强奸犯
12.他们只有16岁
13.掩蔽行动2
14.掩蔽行动 3
15.萨曼莎一她几乎给人切成鱼片了
16.审判之前的交锋
17.失踪的女儿
18.已经抓到他了!
19.恐怖之屋:杀人者的天堂
20.被绑架的婴儿
21.崩溃的审判:皇家法院总是搞错吗?
22.谋杀妻子的丈夫
23.二十五年来他们一直在杀人!
24.危险的年轻人
25.尾声:我如何能说不?

内容概要

保罗·布里顿(Paul Britton),生于1946年,曾获沃威克和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学位。长期从事心理学临床研究和犯罪心理学的实证工作。在犯罪推理界有近乎神话的地位。目前,他越来越频繁地参与青少年犯罪问题、不良家族问题及犯罪受害人和服役期内受害人的创伤处理工作。

图书封面


 辨读凶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描写的~但并不是每个案例都有结果,呵呵,有些遗憾在跟随作者回到案发现场的同时,可以自己进行侧写,然后再去对照大师的想法,感觉很有收获
  •     如果想了解犯罪心理的理论知识,建议就不要看这本书了如果看完美剧《犯罪心理》还想再看看书的话,推荐可以读一读此类书看太多的后果,就是导致我在看《犯罪心理》的时候老是会不由自主的联想这个情节是根据哪个真实案例改变的......囧对此书最深的印象,就是其中提到有个女人被杀,是因为当天她穿了一双红皮鞋......
  •     我是美剧CM迷,所以对类似题材的作品也比较感兴趣。从此书中得知,目前罪犯心理轮廓描述和心理学犯罪分析美国是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FBI已建立专门小组且描述和侧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这也就是CM的原型。美国的行为分析开始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停滞不前,70年代开始兴起繁荣。而此书的作者保罗是英国此方面的专家,可以说英国在这方面滞后一二十年,从80年代初才算正式开始摸索,此书97年英国出版,是透过作者协助警察办案这条时间线索带出的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英国犯罪心理分析的发展历程。作品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湿的天气、古板的建筑、一丝不苟的情绪就带出浓重的英国气息,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情绪。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主线,一路描述下去。后半段由于案件较多采取了交叉阐述的描写,而且可以看出犯罪心理分析的描述越发明显,案件中构建细密、分析到位,代入感极强,体现出了越来越成熟的犯罪轮廓描述。如果你看过美国相关的剧集,文章开头对你的冲击力不会很大,当年CM+重案悬疑的组合,着实让我不舒服了两季。不过后半段的案例显然性质更加恶劣,所以读起来会令人感到越来越不舒服。前半段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作者异乎寻常的客观冷静,作者保罗是付出了相当大的艰辛自学成才的,后来开始无偿给警局提供帮助,虽然他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但他实际只是一个方案和信息的提供者,并不是实在的参与和执行者,无休无酬且在案件出现情况时成为媒体攻击的对象却没有警界的庇护。对自己自学那段的描述累积的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学力、毅力和坚定地决心,这其中没有丝毫的感情渲染和对任何人事的抱怨,不管这期间有多艰难和痛苦,都只是以最平实的记事方式真实呈现。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CM和此书的一些案例在我脑海中交织呈现。比如朱莉绑架致死案的元凶第二次绑架时乔装袭击房产经纪人与CM第四季中一个重度强迫症罪犯的袭击场景非常的相似。还有就是书中对“原发性精神病患者”的描述:“此种人极少但却存在,看起来同正常人没区别,但有些东西却极其不同。他们出生时身体有缺陷,无法产生同情感,无法共享其他人类的感情,也无法内疚和懊悔,也没有真正的焦虑,是天生的恶徒。”CM中有个杀死亲弟弟的男孩,当地警长和父母都替他极力隐瞒,但最后却发现他是以无端理由极其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后来竟没事似的继续玩模型飞机悠闲的吃薯片。那种冲击力就像颠覆了整个价值观、基因系统那般的震撼17章出现的韦斯特夫妇也是这一类人,这个案子我曾在Discovery的一个专题中看过,十大重案当年轰动一时,是极其轰动极其凶残。由于看过图像照片及场景重现,此次结合从犯罪心理角度重现,让我十分非常的不舒服!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体现于此,幸存者卡洛琳可能是唯一逃出魔掌的人且报了警,但最后这对魔鬼夫妇却只被当地审判处以罚款几十英镑!他们虐待孩子的事情一再被发现却没人能够制止,让他们逍遥法外的后果是以后的25年中他们一直在残忍的杀人。而在拉雪尔案中如此重度的暴力犯罪最后由于取证问题罪犯被无罪释放,这已经不是公平与否的问题了而已经上升到了制度,判定过程、取证采纳系统的不完善、近乎苛刻的人定的规矩还真是必有漏洞可钻。司法的公平公正、秉公严密需要漫长的路程,而这一路上铺满的都是艰辛的挣扎和血的代价。人们的关注度逐渐从法医学转到犯罪心理认定,这门科学绝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就像打碎后的玻璃瓶,要把它所有的碎片一颗颗进行还原,找到它原来的大小高度和用处,在这里细节就是一切,所要承担的是异于常人想象的数倍。如此悲剧血腥的案件,你必须让自己了解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在受害者身上,在自己脑中还原他们悲愤和死亡时的痛苦,同时也必须进入犯罪者的破碎的行为模式,用他们无情残暴的思维一路推进上至他们悲惨的过去,重度犯罪的现场,及后来即将发生的可怕地事情。这样做的时候你只能力求客观理性,不然任何一点感情的遗漏都足以令人崩溃。这也很好的解释了CM到了第二季小组分析成员就有一人失踪、一人自杀、一人家庭破碎,组员的精神状态一直都不太好。作者真正的宣泄只在16章有所显现,他从不说不,全年无休,有时27桩案件同时在手,期间还要参加无数的讲课和教学;他说:“我把自己的一小部分留在了每一个犯罪现场之后,每次回家都自问,会不会有一天回家时连最后一点自我都拿不回来了?!永远不会像从未发生过的那样了。”为什么他不说不,为什么如此可怕的事情我们还要去研究正视?这也是我当初喜欢CM的原因,血腥的案件固然可怕残暴的罪犯固然可恨,但这不是我们不去面对不去正视就能避免发生的事情!一旦发生了我们就要吸取教训解决它,直到掌握模式控制和阻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如此凶残的案件下闪现的是工作人员他们最真挚的人文关怀,他们不但还原和帮助受害者得以伸冤、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同时也愿意走入犯罪者的生活,不是单纯的抓捕和判刑,而是从他们的童年、家庭、环境找到为什么他们会变成如此的诱因,让大家引以为戒!大家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这些重度犯罪的受害者百分之百都是妇女和儿童!这些弱势群体是如此脆弱易碎,所以需要更多的保护和防范!作为被赋予神圣使命的司法工作人员,面对未知的暴力杀戮,他们无人能说不,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全心全力的投入到阻止和抓捕中去。注:此处所指的CM是指美剧《犯罪心理》 Criminal Minds 。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弃!
  •     必须承认,我最近心理问题的电影看多了。此书刚开篇,作者写到自己在心理疾病医院当大夫时,我第一个念头竟然是:作者可能是心理疾病患者... 明显是受到《禁闭岛》的影响。逐步看下去,感觉作者可能真的从事过犯罪心理分析工作,案件场景写得很血腥,变态且真实,但是对分析的过程描写却太少。读起来更像恐怖小说,而不是心理分析。还差了几页,我终于还是放弃了。也许喜欢恐怖类,或者心理有点问题的读者读着会比较过瘾,我还是更喜欢有分析过程的。 此外,感觉翻译得太过直白,缺少一点感觉。
  •     好多废话。翻译得很绕。看得我很痛苦囧~
  •     我觉得我简直要得被害妄想症了=_=
  •     雖然案例都有點年份,但醜陋的人性沒有時間性。
  •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看过有讲故事的书籍惹。这个很好
  •     当年当小说看的,挺有意思的
  •     看完《沉默羔羊》的后遗症。。。就开始看各种犯罪心理学=。=!
  •     让我毛骨悚然的是:可怕的不是曾经穷雄极恶的犯罪行为,而是那之后多少个毫无负罪感的日日夜夜,安详如常并且甚至让人觉得可靠善良如同兄长,恋人,友邻,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即便还在记忆中残存了,亦或许也只是些生活里的模糊的鸡毛蒜皮。。。
  •     专业程度和其他都没什么挑剔,惟独那多案件同时进行的叙事让我感觉稍微有些吃力,虽说这是真实情况且在一些案件中也起了重要铺垫,但分门别类单个整理出来会不会更方便记忆每个案子?固然这样肯定不如原文来得真实。
  •     他只写到上个世纪90年代,2001年出版的。对于一个犯罪心理学家来说,背后的家庭是多么坚定重要的支持。生活不要问为什么向前走就好了。
  •     英国侧写师也是牛逼哄哄的
  •     Kindle乱下。
  •     这是我所能够找到四部曲中的第一部,感觉和犯罪心理所描述的不太一样,侧写远没有连续剧精彩。这种书不太好买,从电驴上下载pdf格式,读起来还不错。
  •     大学时读了好几遍,但是永远不记得名字喷……于是找了好久……里面有个蕾切尔公园谋杀案,作者认为因为证据不足他们放走一个杀人犯,后来读到另一方的看法,他们觉得作者完全是个自高自大的疯子想把无辜的人置死,这个案子永远不知道真相
  •     讲述了犯罪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血淋淋的案例,一步步分析罪犯的心理猜测下一步对手的动向,最终绳之以法。阅读的过程让人心惊胆寒,跟随作者剖析人性的最阴暗面,偶尔觉得自己好像跟里面的罪犯心理有几分相似...
  •     恐怖小屋那对夫妻好可怕,好像CIS有过类似情节的一集,现实总比虚构可怕残忍得多。
  •     读起来很有趣,写的也有逻辑
  •     http://yunpan.cn/cZyaMhszuwj7c 提取码 a1e4
  •     与一般性的犯罪心理读物不同,因为这本书可以让你把原本以为不可能的事推敲为可能,也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凶手
  •     书名的误导性太强,猎奇的人不用看了。这本书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的半自传。有很大篇幅是描述他如何在近30岁时转而学习心理学,又如何参与了犯罪心理轮廓的工作,我很感兴趣是因为一直想正式学习心理学,但对于没这方面爱好的人,就会感觉非常枯燥。作者从多年接触的数百起刑事案件中,挑出几件讲述,主要是性变态导致的虐杀,还有绑架和商业敲诈案件。其中最可怕的是弗雷德里克与罗斯玛丽的案子,这对夫妻25年来一直在杀人,虐杀女性并将尸骨埋在房屋内外。
  •     好看!
  •     看完冒冷汗那种
  •     很好看,不过敏锐观察确实也需要天赋
  •     看得我心惊胆战……
  •     写得很详细很真实
  •     偏自传体性质 于真正意义上并无多大帮助
  •     : D917.2/4465
  •     太水
  •     很早看的书,不错,翻译有点乱,要静下心来读。
  •     我就爱看这种书。
  •     看着玩的,不如东野圭吾的作品过瘾。
  •     开始的时候作者一直在描述自己的求学历程,不太有趣,等真正开始讲案件才开始觉得精彩,案件交错陈述,竟然不忍释卷。直到看完,还不能平静。作者的分析很中肯,犯罪描述对案件确有帮助。不过呢,我辈这种只专注案情的,自是没学到什么心理学专业知识。最大的收获是要避免一切和陌生人独处的机会,尤其男人,哪怕在公园这样的公共场合。没准哪个就是变态,被谋杀什么的太吓人啦~!
  •     很琐碎,但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     K。杀人放火方面,我也算见多识广了,书里还是有案例刷新了认知。(翻译或者原著的原因,冗繁、啰嗦,阅读有很大的困难。)
  •     饿喝!拖沓得看不下去了
  •     很难评价这本书,中间有些部分一度让我无法承受下去,甚至会害怕在我看书的时候,旁边有人扫视到书中的文字,有些部分极度残忍疯狂,作者也说:我害怕有一天,我的所有部分都被遗留在犯罪现场,那么我还存在么?然而作者无法说不,因为羔羊还在尖叫。。。。
  •     心理学果然还是要长期的临床经验啊!人们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特别是豆瓣上经常见网友,蹭沙发之类的人,建议阅读,能顺便看下相关案件效果会更好。人性本恶,特定的环境中将会暴露无遗。电影米夏尔和书中所说的恐怖之屋有异曲同工之处,你身旁的普通人兴许就是个恶魔。
  •     大多数的施虐着都曾是受虐者。。
  •     还可以,案例写的不太沉闷,主要是作者用讲故事的闲聊方式写书
  •     非常好看。
  •     美国人离不开律师,同样的,也离不开心理学家,而贵国,即缺律师,又缺心理学家,只得人人都当超人,喜感的国度. 我喜欢这种有异于他人观察能力的书,很好.
  •     看过
  •     我如何能够说不呢?
  •     看完就对犯罪心理不感兴趣了
  •     很真实很详尽的criminal psychology,也因此后面的案例我的代入感越来越强,睡前看会导致内心极度不安,难入睡。这是我第一本看到的真正犯罪心理书,可惜翻译实在太烂了
  •     推荐。每个人内心都有阴暗和光明,虽然个人很喜欢犯罪和变态心理学,觉得探究其背后的动机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还是一直觉得,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看到了生活的本质以后,仍然选择热爱。在某种程度上,任由自己被负面情绪吞噬,并无法自控地去伤害别人,是软弱的表现。
  •     这本书是作者对过去十多年里主持调查的一些骇人听闻案件的一手叙述,是对罪犯心理分析和处理的突破性著作。
  •     真的很细致。
  •     我读的是电子版,开始读的时候觉得作者许多情节描写比想象中枯燥,但一直看下去发现了很多值得读下去的理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