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智喇嘛弥伴传奇》书评

出版社:中国藏学
出版日期:1992年
ISBN:9787800570704
作者:大卫.尼尔,云丹嘉措
页数:313页

爱情与佛法的关系

今早读完了《五智喇嘛弥伴传奇》。没有太多高深的佛教内容,传递的是佛教最朴素的观察和智慧。爱情,有多少人歌颂之,癫狂之,奉为信仰。但爱情的本质是无常,是轮回的因。没有太多人舍得放下,然又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爱情的前生今世?所以不是要断裂和割舍,而是智慧和观察,是互为增上的饶益和慈悲。

挺好的

看完了这本书感觉是本好小说,适合学佛人看的小说本来就不多,: P- 书里对西藏风情的描述真是让人开眼界的,我们对西藏文化存在着种种隔膜,没有人在这中间作介绍,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转介- 小说的介绍中说“戴维─尼尔不仅是优秀的人类学家,当谈到西藏的优点或缺点时,她更能完全以一种自家人的身分说话。而云丹嘉措本身就是转世喇嘛,因此,小说主人翁弥伴独特的精神体验,更透露出云丹嘉措的内心世界。”,我相信正是这样的。一个转世修行人的经验应该说是可贵的,了解一下,也许可以帮我们扩大觉知,开阔心灵把因此,推荐阅读,: )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生。

当年漫不经心地在古旧书店翻到这本小册子,买回一本,竟然看到心酸得一塌糊涂。或许,这本书似乎印证了经常听到的那两句话:“无情何必生斯世,有情(好、爱)终须累此生。”又或,涅槃的境界与沧桑的人世经历注定是没有分离的,离开了人生戏剧舞台的繁多体验,那种不二的智慧就不可能被发现到。

电子书下载

这里可以下载   http://qdw.ft77.com/qdbbs/dispbbs.asp?boardID=15&ID=1482&page=1

爱情小说•民族志•变文——读《五智喇嘛弥伴传奇》

(此书评原载《博览群书》2003年第3期)这是一本触动情感的书,它讲述了一段可怜可叹的爱情;这是一本满足好奇心的书,它展现了一幅雪域民族的生活画卷;这也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它提出了一个人类该如何对待自然、生灵和同类的问题。这本叫作《五智喇嘛弥伴传奇》(以下简称《弥伴传)的书有一个副标题《西藏社会风情小说》。可是,读者若仅把它视为《传奇》或《小说》,就大大有悖于著者和译者的原意了。此书作者为国际知名的法国藏学家达维•耐尔女士及其义子庸顿嘉措二人,译者乃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李安宅先生(1900-1985)。李氏著有《藏族宗教史地之实地研究》,曾于1938-1941年在甘肃拉卜楞寺调查藏族社会历史,对藏族的历史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因此,《弥伴传》写作、翻译的初衷诚如出版说明中所云:“本书著译者均为严肃的治学大家,著译目的,在于用通俗文艺的形式向世人不存偏见地介绍神秘的西藏及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其用心良苦,自不待言。”仅以文学的眼光看,《弥伴传》讲述的故事得助于著译者谙熟西藏浓郁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传统,情节铺陈得极具特色,丝毫不落名人发迹史与男女生别死离的爱情悲剧的俗套,读到结尾处所获得的那种深沉而又平静的感动,在其他纯粹的文学性小说里是寻不到的。书中的情节是由两条主线交织而成的。一条主线是弥伴历尽曲折成为鄂戎寺的第十九世寺主、五智喇嘛的经历,另一条主线是弥伴与女主人公卓玛从小定情却终未结成眷属的爱情。本来一个转世活佛的传记、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都是易流于平板的文学题材,但弥伴的故事却跌宕起伏,出乎一般读者的意料。从出生时起,弥伴的生活中就发生着许多不凡的瑞兆、禀赋与奇迹。他的父亲、村长彭错断定他一定是某个活佛的转世灵童,但邻近的法轮寺在寻找转世活佛时却根本没有光顾弥伴的家,这让彭错颇有些失望了。此后,奇迹依然在弥伴身上发生着,他小小年纪竟离家去寻找“彼此相爱之国”,被苦修的瑜珈师告知他乃是观世音的儿子。弥伴行为言语古怪,不安的父亲便把他送到占卜师那里学习占卜,这使他无法设计和预料自己以后的命运了。不久,机灵可爱的弥伴被土官夫人选为小侍僧,但他打伤了土官的大公子,被迫逃到日喀则商人钻追的家里,再迫于土官的打探和追捕,跑到青海徨源开始了数年的经商生活。在他生意发达的时侯,却听到幼时爱人将与哥哥多佳结婚的消息,不得不在冬季赶到拉萨向爱人的父亲请婚,结果请婚不成,策划与爱人私奔也不成。失望中的弥伴未回湟源,改去青海湖巡礼静修,然而当他决定再次去拉萨与爱人逃婚时,却无意中到达了鄂戎寺,在那里的闭关静修终于让弥伴明白了他与爱人在前世今世的因缘,也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十八世寺主弥伴大师耶喜鄂顿的转世喇嘛。一时间,所有关于自己奇迹的疑问,所有因爱怨而生的烦恼苦痛,都因五智的贯通而消散殆尽了,他登上了鄂戎寺喇嘛的宝座,充满了善心和战胜痛苦的愿望。此时,弥伴在心中静静地对故去的、笃信他不凡身份的慈母说道:“章珀尔,我那慈母,你的孩子已将你的梦实现了!”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贯穿于弥伴俗世生活中的爱情也如破晓后的晨雾般静静地消散了。他的爱情来得迅速而突兀,当十三岁的他在占卜师的厨房里第一次见到拉萨商人丹津的女儿——十岁的卓玛时,就下定决心要娶这位小仙女为妻了。他不知道父亲彭错和丹津已达成协议,让长子多佳作商人的助手,日后与卓玛成婚,继承商人的产业。蒙在鼓里的小弥伴和小卓玛任性地发展着他们的感情。在土官的地盘上,弥伴为保护卓玛免受大公子的打骂,竟出手打伤大公子。一对小朋友为逃避惩罚,忍着饥饿跑到卓玛的舅舅、日喀则商人钻追的家。但弥伴在日喀则也不能久住,他离开钻追的家,在甘丹寺与卓玛会合,给神佛上灯。卓玛发下誓愿,若不嫁与弥伴,便出家为尼。别了卓玛,弥伴随着钻追派的向导到达了商栈云集的湟源,他为了日后有资格与丹津的女儿结婚,努力经商,竟在四年中发展成了一个年轻的独立商人。四年中,他没有回家看望父母,没有去拉萨见卓玛,也不像其他藏商那样在湟源找女人。他所想的就是与卓玛结婚,把她接到湟源。但卓玛终于将同弥伴的哥哥多佳结婚了,弥伴得讯后顾不得寒冬的阻碍赶回拉萨向丹津请婚。丹津因与彭错有约在先,又喜欢多佳的老实恭顺,根本不想让爱女嫁给个性不凡的“怪人”弥伴,但他也爱惜弥伴的才能和财富,做了点妥协:让卓玛同时嫁给多佳、弥伴兄弟。弥伴已明白了丹津的心,便策划与卓玛私奔。但长成大姑娘的卓玛丧失了儿时的勇气,无法按弥伴交待的计划逃走。极度失望之下,弥伴一人来到青海湖畔思考未来该如何打算。当他下定决心重返拉萨时,却为了占卜旅途的顺逆意外地到达鄂戎寺,在这里静修时,他恍惚间见到卓玛,听她说出了二人间前世今世的因缘。原来鄂戎寺第一代弥伴大师在俗时的妻子也叫卓玛,因不满丈夫对她的轻蔑而发誓:世世随他转生,专门阻挠他成就五智的愿望。这样流转了十九世,而今世的卓玛不欲再妨碍弥伴了。此时,远在拉萨的卓玛因情感的痛苦而病着,临终前她落发为尼,让仆人把弥伴送她的松石儿带到鄂戎寺,使弥伴知道他静修时所见闻的并非幻像:她将转世为男童,十年后作弥伴的徒弟。那曾让弥伴和卓玛快乐过、痛苦过的爱情在二人的心中便如此般消散了:今世的炽爱缘于前世的怨恨,爱情的褪去乃是怨恨的冰释,所追求者惟有五智佛法。《弥伴传》的故事如上所述,虽然在业力相报这一点上与明清市井小说有些相像,但本质却毫不相干。后者借因果报应劝人行善,乃是注重佛教教理的社会功用,将其世俗化以为汉族儒家文化伦理教谕的襄佐。而弥伴与卓玛前世不和的故事则是以藏地文化与宗教为底蕴的,既诊释了他们的爱情历程,又道出世俗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所以在阅读《弥伴传》时往往会受到灵性的触动,而不会想到对人们的具体行为做一些品评与算计。笔者从前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满纸的因果报应,真是逼人、吓人行善,与读《弥伴传》所获得的平和向善的感受绝不相同,由此亦可见藏、汉两地佛教氛围的区别。当然,《弥伴传》也许根本不会让读者想到明清的市井小说,它在细节上花了很大的力气叙述藏地风情,完全是一部写法巧妙的民族志。正因为它那样详细地记述了藏地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不免担心从未去过藏地的读者也许根本想不出书中提到的一些吃的、用的东西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因此,抛开文学欣赏的用途,《弥伴传》还是读者了解藏族风情的通俗读物,它详详细细地描述了藏人如何吃、穿、行、住,如何婚娶,如何教养孩子,如何为孩子的前途打算,如何生计,如何经商,如何礼佛起誓,如何占卜未知,如何请巫师行法。它还告诉读者藏地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和他们的地位(特别是僧侣的地位)。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藏人的价值观——他们所祟尚的与敬仰的、讨厌的与鄙弃的,以及他们出入宗教与现实的那种巧妙的平衡力。以下笔者就个人的阅读此书的感受择要介绍一点藏地风俗(《弥伴传》描述的是二十世纪初的藏地社会)。首先,不得不谈糌粑和酥油,它们在书中出现得太多了,这两样虽是藏人日日离不了的东西,也许仍有读者并不知晓。糌粑乃是青裸炒面,是藏人最主要的食物,吃时用水和成球儿。酥油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可以放在茶里,也可以掺在糌粑里。此外,酥油还是礼佛上灯时必备的,虔诚的藏人往往提了酥油壶去寺院将油注入神佛脚下的灯里。寺院还用酥油作画,称为酥油花,西宁塔尔寺的酥油花就颇负盛名。《弥伴传》还提到奶油,藏人称为“曲拉”,是晒得很干硬的小块奶制品,没有糌粑好吃。藏人爱喝砖茶,有人说是为了消食化腻,补充维生素。而和糌粑球与饮茶的碗就带在身上(一般用不怕摔打的木碗,瓷碗有碗套),饿了时可随时取用。至于病人的饮食,藏地风俗是让他多吃,以利于恢复,这与汉地认为病人体弱不宜多进食的想法截然不同,也很有趣。其次,谈谈书中提到的藏人的婚姻。当时既有一夫多妻,又有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与当时汉人的风俗是一样的,如章珀尔原是彭错的儿媳,彭错儿子死后,续娶了她,生了多佳和弥伴。一妻多夫在当时的拉萨也是有的,商人丹津的母亲就有三个丈夫,所以丹津遇到弥伴请婚这个难题时,就想使卓玛同时嫁给多佳、弥伴兄弟二人。有的僧侣也可以结婚,如占卜师希若。他们大多属于俗称红教的宁玛派,所以经商之前的弥伴便自称红帽僧,使他人相信他可娶妻。娶妻便要生育,藏人与汉人一样,是重视男嗣的。他们让孩子自己学习说话,也不会溺爱孩子。第三,谈谈书中涉及的藏人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乃是藏人的全民宗教,他们同时又未抛弃原始宗教——本教,如卓玛在甘丹寺起誓要嫁弥伴,呼唤的即是祖先的保护神(本尊)。所以藏地的宗教活动中既可以看到佛教僧侣,又有本波巫者的影子,如小弥伴走失后,彭错先请了身为僧侣的占卜师,又请本波巫者作法,巫者宰杀牺牲,请保护神附体,以完成彭错所请求的任务。正是由于“本教是没有被佛教在藏民领土中拔树刨根的”,藏地的喇嘛所从事的宗教活动也包括有占卜、用巫法治病等等,而且往往要请神、作法。喇嘛也分为多种,既有寺主、活佛那样的高级僧侣与隐修士、苦修僧,也有作占卜师、巫医的,他们都可赚得藏民大小不同的尊敬。第四,谈谈书中反映的藏民的价值观念。在藏人的社会中,高级僧侣如达赖、弥伴等大小活佛、寺主与世俗的贵族和官员如土官等人既有权势、地位,又有财富,深受藏人的敬畏。此外,有德行、学问的僧侣也受人尊敬。如法轮寺的第一世弥伴大师数百年前在珠穆朗玛峰角牟罔卡雪山苦修,以神通著称,死后继续转世,受人崇敬,其财富、权势也不断地积累着,使彭错盼望着儿子能选为他的转世灵童。书中说道:“东方最粗俗的人也了解灵性生活的意义……牧户……自己固然不能深思冥想,可是他们知道,日常俗务以外,还有灵性的生活,是需要安静的。藏人从小就明白这个,因为他们看得见静修的人的榜样,而且一般人也不时做着或久或暂的斋戒。”藏人因此尊重与资助隐修者,如彭错便常命儿子多佳给离家一天路远的隐士功德海送吃的,又如青海湖中海心岛上的静修者也能在冬季湖面结冰的时候得到外界施主送来的食物。而一般行法治病的喇嘛、本波巫者若本领高强,能差神遣怪,占卜未来,也让藏人敬畏。综言之,在宗教氛围浓郁的藏地,有学识的佛学大师及其转世喇嘛在人们心中有着神一样祟高的地位,并因此得到世俗的权势,因此益受敬仰;追求宗教生活的人也受人尊敬;而能与神怪沟通的普通僧侣与巫师也有着不低的地位。但在藏地的世俗生活中,有钱才是受人尊敬的。商人,特别是与土官、寺院有生意关系的有钱商人,颇受人们的羡慕。藏人的风俗,要把收到的礼物摆出来示人,札物越厚重,说明主人的权势、财富越多,也反映了他们对财富的追求。不过,财富和权势都不妨碍宗教上的信仰,反而有助于在宗教上的投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平衡。最后,还要谈谈文化的接触与冲突。一个合格的文化人类学者在撰写民族志时是不会忘记掉文化变迁或文化接触与冲突之类的话题的,《弥伴传》也不例外,提到了一点藏、汉、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弥伴经商的湟源已有新教的牧师,他们宣传信上帝者上天堂永生,不信神者入地狱受罪的一套学说,不能使弥伴信服,在他看来,上天堂入地狱都是愚民信仰,“娴熟教理的人,则以为天堂地狱均在心里,思想上不落痕迹,自己也就自由了”。况且人不能永在天堂、地狱,还要转世投生。而上帝牺牲耶稣赦免人们的罪,在他看来也是残忍的,称不上是善意。当时青海的汉人也无法认同教会的训导,毁弃祖先的牌位、辞去正妻以外的妾。此外,藏、汉之间有融合也有对立,融合如通婚,弥伴的伙计扎喜和迦臧都是汉父藏母,正有助于他与汉、藏商人做生意;对立如歧视,有个向牧师通报藏族学生找女人消息的汉人,就挨了藏人的打,让他“不要再窥伺堂堂藏人的事”。从著者的角度看,异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显然是件好事,如弥伴初到湟源看到汉人店铺的摆设,都是将货物尽可能摆在外面示人,就对比着想到藏商深藏固鐍货物的不高明。一本民族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阅读它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激起对别种文化的同情心,拓展眼界与心灵,使读者知道异民族与文化的人们也是如我们一样,平静自然地生活着,不能轻易地给他们扣以落后、愚昧的帽子,更不能粗率地改变他们的文化来适合自己的轨道。《弥伴传》的价值也是如此,它所展示的藏地风情笔者不能一一在这里介绍,以上谈到几点不过是想引导读者自己去领略雪域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宗教是深层次的文化,《弥伴传》的成功之处便是通过叙事的办法把藏传佛教的教理点滴地分散在全书里面,使读者在不自觉中获得了对许多奥义的理解。从这点上看,《弥伴传》又好像是一篇佛经变文。弥伴冲破爱情的束缚回复到宗教生活之中,很有些像佛本生故事,其中的某种细节尤其酷肖,阅读他的传奇不由得让人想起向大众宣法的敦煌壁画。如弥伴为阻止其兄多佳射豹,毅然以身承受毒箭;为拯救即将卖给屠户的耗牛,不惜花去所有钱财,这与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之类的故事多么相似,虽然虚构的弥伴与经籍中的佛陀释迎牟尼不可同日而语,但二者的事迹所弘扬的教理却是一致的。弥伴在俗世所目睹的、所体验的是一切有情之苦:草木昆虫被践踏,牛羊被宰杀,豹被捕射,人生更是由爱欲仇恨而生出许多苦痛,他也一直思考着如何为人类、畜生与其他生灵等免除痛苦,使自己的心灵颇为之受煎熬。其前世也如此想,并努力证得第五智,但直至今世才被卓玛解放,放弃自利与虚荣的心而幡然醒悟,终于实现一切皆是虚空,惟有慈悲是真实的境界。这真是极佳的佛经变文,仿佛明镜般照透经纶俗务的我们的心:人类曾忽视着多少生灵的生命,而对彼此的幸福与生命又是何等的残酷。当巴哈马籍的油轮倾覆在西班牙海岸时,当炸弹和炮火又在中东响起时,人类应注意到古老的佛教闪烁出的动人的慈悲光环。佛教是一种向善的哲学,其教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如果我们能将它好好把握,它给善良的人们带来的也许不是须弥仙境,而是自然平静的世界,这也是我重读一遍《弥伴传》所得的收获。李安宅先生初译《弥伴传》,名为《五智喇嘛弥伴传》,副题《西藏社会宗教言情小说》,于四十年代初连载于南京的《国防月刊》,现已罕为人知。这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重新编辑出版的《弥伴传》能稍稍广其流传,但也许仍为许多读者所未见闻。笔者不惮辞费,拉杂叙述了许多重读此书的感受,就是想向更多的读者推荐此书。原书出版说明的一段话很能代表笔者撰述本文目的,现引来作为结尾:“今天出版此书,仅仅在于向广大的读者推荐一部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而又被人们忘记的现代文学作品,作为读者认识解放前的西藏社会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参考材料。如果读者能从中受到某种启示从而增加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则为编者初衷所系。”(《五智喇嘛弥伴传奇》,达维•耐尔、庸顿嘉措著,李安宅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我的最爱

我爱这人的经历极致到云端与极乐然后事非经过不知难地放下我们那本身具来的心性在这世界的游戏规则中展现着七情六欲似乎无数次在阅读中偷窥到自己这世上没有绝对物质和精神的人我们在两端跳跃但是不懂得如何免于跌倒如果我能拍影视这是我最想拍出的电影或许,它永远不应被从纸上剥离

我没看过 但我知道

我没看过这本书。但我听说过有关这本书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也许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分不清童话还是现实的童年,都有非常纯净的想象,不过是由于五浊恶世的蒙蔽,我们远离了自己这颗纯洁善良的心。”所以。我很想读。但是还没有找到。

比故事更传奇的是写故事的人

我们总认为自己做了明智的决定,我们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道路,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我们还没有认识自己之前,其实凭什么说自己是明智的或者是正确的呢?在经历了所有成功的,失败的,快乐的,悲伤的,一切一切之后,才发现不过是业力的推动,自己不过是个傀儡,一切都只是一场如梦如幻的演出。但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曲折,又怎么看得破,怎么放得下?故事其实说的是每个人的传奇的故事,而更比故事更传奇的,是写故事的人。


 五智喇嘛弥伴传奇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