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11101761
作者:(美)克罗斯比
页数:174页

作者简介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内容简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旧大陆,对比分明
第二章 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梅毒现身:一页病史
第五章 食物与人口
第六章 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换
注释
30周年版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国际环境译丛·第1辑

前言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环保事业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步提升,我国在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保护、环保基础能力提升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很多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问题无国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思考和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必须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必须广泛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携手保护地球家园,以开放的姿态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环境图书出版是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传播环保理念与知识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的环境科学出版社,引进国外优秀环境图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从2009年开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明确提出将国外环境图书作为一条新的、重要的产品线,推出“国际环境译丛”系列图书,加大引进国外优秀环境图书的力度,借鉴国际社会有益的环境理念与实践,以期为推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内容概要

艾尔弗雷德 W.克罗斯比(Alfred W.Crosby J R.),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地理、历史和美洲研究的荣誉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他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在研究,为何欧洲会在历史上崛起?和许多历史学家探索的路径不同,作者深入人类生存的生态方向,揭露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史。

章节摘录

插图:于是自1492年以来,两大世界的生物形式差异,便一直令众人这般惊异。但由于植物学家以外的人士多把注意力放在动物方面,以致东西两半球的植物之差别引发的兴趣,往往不及动物之差别。其实,前者之间的对比也相当醒目。诚然,美洲植物虽非绝无仅有——比方同属北美、日本两地原生的植物就有456种——其独特性却不容忽视,如仙人掌即完全源自北美。再看美国东北部与邻近加拿大地区,时至今日已与世界其余各地有过几百年的接触,但如今生长在美洲这一带的植物物种,只有18%不是美洲原生。哥伦布时代之前的美洲农业人,开发出了美洲食用植物,但是他们取材的野生植物,与旧世界农业人取材的野生植物极不相同。当年弗吉尼亚的早期殖民就算再乐观,也必须承认:此地的陌生植物远比熟悉的为多。而且越往南进入墨西哥甚至更远,这类差异就越明显。1 550年代,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曾有一处后遭弃守的法国殖民地,其中某位成员李约(Jean de Lery)便发现自己只认识当地3种植物:马齿苋、罗勒以及某种蕨类,其他则全然陌生。由此引发了各式各样棘手问题:比方没有葡萄,欧洲人如何制酒以纪念主设立的晚餐呢?是干脆免了这道仪式,待得设法从欧洲取得葡萄酒后再行恢复;还是可以这么假定:当初耶稣之所以用葡萄酒,只因它是巴勒斯坦寻常可见之物,因此我们纪念主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也不妨改用当地的印第安饮料?新旧世界动物相的差异,更令横渡大西洋、太平洋来到美洲之人个个难忘。某些物种两地皆有,尤其在北纬一带。可是这种共相有时却正凸显出其中对比。比方中南美洲最大的四足兽是貘,东南亚虽然也有此物,却绝非当地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动物。‘那像旧世界的大象,尊鼻不但用处多多,而且更大上好几倍。至于热带美洲的四腿食肉兽,模样确比吃草的貘威风,可是新旧世界哺乳动物之奇异对比,于此又再度展现——美洲豹固非可以小觑之物,但是与旧世界的狮子、老虎比起来,就只是中型的小山猫了。

图书封面


 哥伦布大交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同一个译者,但是简体字版经过大陆出版社对台湾繁体字版的修订,看不到白痴的错误了(诸如1492误写为1892,人名或地名前后不一致,等等)。而且为了适应大陆文化,修改了台湾那种很“台”的腔调,但译者毕竟是台湾人,不可能全盘修改。不管怎样,译者的文笔还是很顺畅的,翻译到位。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值得一读!很好的一本历史、生态科普读物。以生态观点重新解读历史——美国著名史学家 麦克尼尔美洲博物学家、评论家,以及现代环境主义之父李奥波德(Aldo Leopold),在他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中呼吁,应该以生态观点重新书写历史。一整代史家都未理会他的呼声。然后在1960年代的社会骚动与混乱之中,本书作者克罗斯比来了,他走的是自己的一条路,也抵达了与李奥波德相同的结论。接下来他更进一步,真的动笔写了这样一本著作,严肃看待生态在人类事物中新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你现在手上拿的这本书。 李奥波德一定会很感欣慰,而克罗斯比的那些同行则不见得。《哥伦布大交换》一书,一直找不到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1972年才终有绿林出版社接手。学术刊物上的书评,从严厉苛刻到客气礼貌均有,许多甚至不屑一顾懒得评论。克罗斯比任教大学的同事则抱持怀疑态度,不能确定这样写法真能算是历史。这本书却不肯就此消失,它的文字清晰简洁,它的主题似乎越来越显重要,不断在全美许多大学书单上出现,而且还译成了西班牙文与意大利文。 我自己与这本书初相逢,是1982年的一个雨天。在我暂用的某间研究室里,随手从齐肩高的架上取下它来,然后一口气读完,连晚餐也全忘了。任何许久之前所读的书,我很少能精确忆起当时的情境因由,只有《哥伦布大交换》是例外,连那时心中激起的兴奋刺激,都一起深深印在脑海里。从那一刻开始,历史对我而言,就再也不一样了。或许,当时的我特别容易接纳此书,因为已在大英国协的宪法史堆内,埋头苦干了好多好多个月了。 许多人都在克罗斯比这本书中发现了新视野,用以观看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以及整个世界历史。它也成为建立环境史领域根基的文本之一,这门新学科于197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主流史学家也渐渐注意此书,及至1990年代,“哥伦布大交换”的观念,已开始进入好几本美洲与世界史教科书内。 “哥伦布大交换”一词本身,也如同它的同名书表现极佳。历史学家并不是常常能有这种机会,可以新铸出一个简单新词,成为涵盖某些复杂现象的标准用语。可是今日美国几乎所有专业史学家,以及海内外许多学者,都听过“哥伦布大交换”一词。许多人甚至能作出相当正确的概述,解释克罗斯比此词用意——即使未曾读过此书。克罗斯比提出的这些概念,30年前饱受史学界漠视、出版界忽略,甚至某些评论界敌意对待,如今却成为近代史标准论述的重要一环。 克罗斯比的理论,当然也是建立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他并未亲入档案库藏搜索,未在故纸堆中挖出有关麻疹、绵羊、牧草的文献。地理学家对农作物的传播分布有兴趣;人类学者及少数历史学者,则想弄清楚1492年后发生在美洲的多起疫疾与人口大灾难的现象。读者可以在克罗斯比书中脚注寻见这类著作。可是在克罗斯比之前,却没有任何人把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也没有任何人把这些主题写得如此风趣生动。 因此对史学界来说,克罗斯比构架出了一个新的主题。他在1986年的著作《生态帝国主义》中继续追探生态议题,焦点转向世界其余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地;并主张过去几世纪来,欧洲人之所以能够独霸世上大部分区域,就是因为背后有这种有系统而不对称的生物交换冲击相助。其他学者也进一步丰富他的理论,指出哥伦布大交换中的某些西非元素,比方1690年后巩固了卡罗莱纳低地大栽植场型经济的稻米,即可能来自非洲。 克罗斯比在本书中对非洲着墨不多,并非没有理由。回到1960年代,有关非洲的史观史论正在成形,因此他需要的那类信息,当时并不似后来那么容易取得。他虽然探讨了美洲作物对现代非洲的重要性;可是在旧世界对美洲提供的生命贡献上,非洲的作物、疾病、人民,其实也同样举足轻重——在某些地区甚至占有支配地位。别忘了,1880年之前跨越大西洋来到美洲的人,绝大多数是非洲人。1820年之前每5名横渡大西洋的移居者,就有4名来自非洲。虽然他们是系着锁链而来,他们家乡的某些动植物也跟着他们来了:包括非洲的稻米、秋葵、山药、黑眼豇豆、小米、高粱、芝麻,以及那些引发黄热病与疟疾的病原。咖啡也来自非洲,虽然不是搭奴隶船而来。此外,非洲人也带着他们极有效的稻作技术,以及他们不怎么有效的黄热病与疟疾疗法来到美洲。 克罗斯比提出的哥伦布大交换概念,价值不在其完整全面,却在他建立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模式,用以了解生态与社会事件。的确,只要稍用一点想象力,就可以发现克罗斯比揭示的那类交换几乎无处不在,却遮蔽在时间迷雾之中,永远无法像克罗斯比为哥伦布大交换提供的细节那般,详细为人了解。早在哥伦布之前,印度洋上的水手就知道顺着季风航行,在东非与印度之间往来。他们载着作物、虫害、杂草、疾病,来回返复两地,也带着高粱、珍珠粟、龙爪稷来到印度。顺着季风而去的其他类似交换,也在东南亚群岛与中国之间发生。某种早熟型的稻品种:占城稻(占城即今日越南),令中国粮产自13世纪起变得丰足甚多,也为宋明两朝的国力与繁荣作了保证。亦如克罗斯比在《生态帝国主义》书中指出,另一场时间上离现在较近,但是规模同样浩大,却相当单方面的生物交换,也在另一处新旧世界之间发生:一边是太平洋上诸岛与澳大利亚,另一边是欧亚大陆。也就是18世纪后期,随着英国库克船长在太平洋上的多次航行,以往各自存在的生态系统从此结合,结果惊人的戏剧化——直可与哥伦布大交换齐驱。虽然这些两极相逢事例,并没有马铃薯或玉米等级的礼物送给世界(其中最成功的生物出口,大概要数桉树属植物),可是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大溪地等地的居民与生态系统来说,这个或可称之为“库克大交换”的事件,绝对震撼冲击到了极点。 与哥伦布大交换平行发生的事例,也在陆上出现。公元前100年,商旅车队首度确立中国与地中海世界之间的商业交换。种籽、胚芽,搭着颠簸之旅而去。樱桃,或许连同天花、麻疹,来到了罗马世界;中国则换得了葡萄、苜蓿、驴子、骆驼,或许其中也包括了天花、麻疹。 当骆铃叮当,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来往于马格里伯(摩洛哥、阿尔及尼亚、突尼西亚)与西非之间,类似的事情也必然同样发生。公元500年之前,也有过一位非洲的哥伦布,他的名字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但他为定期的交通来往正式揭幕。于是马儿来到西非,造成的革命性政治效果,与马儿在北美印第安大平原上带来的冲击应该合拍。虽然在西非养马的难度令情况稍有不同。尽管如此,马的军事用途,尤其是用来对付那些无马之族,也帮忙重组了西非的政治版图,遂有迦纳、马利、桑海等大帝国于焉兴起。 跨撒哈拉沙漠行走的商队,也在西非与地中海世界之间交换病原。1490年代梅毒爆发,或许系自美洲输入,但也代表西非雅司病某种突变。反向而去,欧亚大陆某些人类群体型与动物群体型疾病,或也藏在骆驼客身体组织内进入西非。老鼠、跳蚤,可能也是以这种方式穿越了撒哈拉,于14世纪疫疾大流行时期,将淋巴腺肿鼠疫带到了沙漠南方半干旱区域萨赫耳。 种种生物大交换事件,如果确如上述所形容般曾经发生,它们对欧亚大陆与非洲历史的塑造影响,必如哥伦布大交换一样确定。虽然冲击规模或许较小,而且至少在目前如此,记录的资料文献也不及克罗斯比汇聚凸显的完备。但是或许有一天,它们也终将找到它们的克罗斯比,为它们写下专著........................................................................................................略
  •     1、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全球生态交换1)非洲与美洲的交换:1820年以前每5名到美洲的人,有4名是来自非洲的奴隶。同时带来了非洲的稻米、山药、小米、高粱等;2)欧亚大陆和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的交换(库克大交换)3)撒哈拉南北的交换:商队穿越撒哈拉来往于北非和西非之间。给西非带来马匹,马匹帮助重组了西非的政治版图。加纳、马里等大帝国兴起;4)梅毒从美洲来到欧洲,并在10年内快速传到东亚。但新大陆接受旧大陆的疾病更多,两者不成比例。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烟草,烟草杀人无数,也算是对欧洲的报应;2、早期交换1)现代的骆驼和马,都源自北美。骆驼西迁,形成亚非的双峰单峰骆驼。南去秘鲁的羊驼。但马西去入亚洲,却在美洲消失。2)人类穿过白令地峡来到美洲的时间,与美洲大型动物消失的时间大体相同;3)印第安人的血型分布非常一致,绝大多数都是O型;旧大陆人口经过大量混合,而美洲则保持纯种;4)孤立隔绝,阻碍了美洲与旧大陆的文明交流,也减弱了他们对旧大陆疾病的抵抗力。首先,经过白令海峡、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严寒地带的疾病洗礼筛选,寒冷温度杀死细菌,将病弱者淘汰。这批首批移民,身上鲜有疾病,也鲜有抗体。5)新大陆居民对于天花没有任何抵抗能力;3、西班牙征服后1)西班牙将马带到新大陆,并在南美建立了庞大的牧场经济;英格兰人见到草原,视同为沙漠,而西班牙人则拥抱美洲的草原,如其家乡一样,养牛养马;2)当年大量投入开矿的西班牙人,如果没有高营养的牛肉就近补给,根本不能尘成事;3)更多的牛是为了取皮和油,而非肉;4)有逃逸出来的牛,逐渐野化,成为美国草原上庞大野牛群的祖先,而美国印第安人也学会了猎杀野牛;5)马匹对印第安人造成巨大冲击,但后来他们学会了驾驭马匹,也增强了其之后的抵抗力;4、新大陆植物1)甘薯、土豆等容易生长又含有大量淀粉的植物,对于欧洲、亚洲人口的急剧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次跟一个拉丁美洲的老外吃饭,老板聊起饮食,感叹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旧世界的人到底在吃什么,用什么! 番茄,马铃薯,棉花,辣椒,南瓜,红薯,玉米都是来自美洲,那咱们的老祖宗们以前吃啥蔬菜! 大家想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便激起了我的兴趣来阅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这段历史。本书是第一本。这个书名就足以解释本书的主要内容了,一目了然。哥伦布大交换,即1492年哥伦布登陆新世界后,两个世界之间的生物交换。这是一场不对称的相互交换。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欧洲人把旧世界的武器,食物和他们的非洲黑人奴隶带到了美洲,也无意或者有意将他们的动物、植物和疾病传到了美洲。欧洲人的武器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虽然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的武器落后很多,但是欧洲人带来的疾病确是更致命的。而这些致命的疾病对入侵者是免疫的至少是很少有感染性。通常在战争来临之前,天花、疟疾等疾病已经将印第安人死伤过半。而在这个独立的大陆中,一旦引进了一些没有天敌的入侵植物或者动物,对整个生态系统将是残酷的摧残。欧洲人带过来的动物,牛、马同样在掠夺着印第安人原本拥有的资源。在这些重重威胁中,印第安人走向了衰亡。 对于这种重大的灾难,新世界给它的对手就小很多。梅毒,这种在哥伦布时代开始流行起来的疾病,摧残了许多人的姓名。但是梅毒的起源是否是美洲,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两个大陆之间的交换增加和丰富了彼此的生物。美洲的番茄、马铃薯、红薯、玉米、辣椒、南瓜灯等植物引入旧世界后,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且这些易于栽培产量高的作物在整个欧亚非大陆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口大爆发,养活了大批的穷人。旧大陆的牛、马、狗和羊等牲畜也改善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作物方面则有香蕉、小麦、水稻等。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对等的交换,主要体现在生态和人文方面。现在的美洲大陆上很少有特色的原生物种,几乎全部来自旧大陆,不论是植物和动物,这与澳大利亚完全不一样。人文方面,印第安人的几近灭绝,随之消失的还有语言、历史和文化。美洲是一个另一个欧洲世界。哥伦布时代的生物交换是全球生物交换的一个代表,这类交换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在发生,他们都隐藏在迷雾中,但是这种潜移默化带来的影响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地方特色正在减少,而全球化正在扩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挺好的内容
  •     地球上有两个欧洲、两个非洲,各分据大西洋的两岸。哥伦布大交换下,人类、动物、植物、疾病横跨东西半球,是今日世界地理的形成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     另一个角度看新航路
  •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世界的格局从此改变。
  •     可以对史前文明做一个了解。
  •     定价偏贵,正文只有区区130页!内容还可以。
  •     脉络理得较清晰,可以看看。不过书名是雄心大,内容中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事件交待得匆忙。
  •     还可以 很沉长 不适合我
  •     很薄的书,写的也有些凑合,但是对于世界历史书写的史学史有重要意义,提供了全球史的概念基础之一,哥伦布大交换。
  •     信息量很丰富,看完《美国种族简史》、《餐桌上的世界史》,乃至巴西奥运开幕式后的一些疑问都找到了一些历史渊源。
  •     其实是说透很简单的道理,书中大量的罗列和引用颇有些眼花缭乱。
  •     本书内容相当不错 就是纸质有点粗糙
  •     从新航路开辟之后 疾病、作物、思想以及人口的交流这个点进行思考。极具启发性
  •     现代环境主义之父李奥波德,在他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中呼吁,应该以生态观点重新书写历史。一整代史家都未理会他的呼声。然后在1960年代的社会骚动与混乱之中,本书作者克罗斯比来了,他走的是自己的一条路,也抵达了与李奥波德相同的结论。接下来他更进一步,真的动笔写了这样一本著作,严肃看待生态在人类事物中新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你现在手上拿的这本书。 《哥伦布大交换》一书,一直找不到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1972年才终有绿林出版社接手。学术刊物上的书评,从严厉苛刻到客气礼貌均有,许多甚至不屑一顾懒得评论。克罗斯比任教大学的同事则抱持怀疑态度,不能确定这样写法真能算是历史。这本书却不肯就此消失,它的文字清晰简洁,它的主题似乎越来越显重要,不断在全美许多大学书单上出现,而且还译成了西班牙文与意大利文。 我自己与这本书初相逢,是1982年的一个雨天。在我暂用的某间研究室里,随手从齐肩高的架上取下它来,然后一口气读完,连晚餐也全忘了。任何许久之前所读的书,我很少能精确忆起当时的情境因由,只有《哥伦布大交换》是例外,连那时心中激起的兴奋刺激,都一起深深印在脑海里。从那一刻开始,历史对我而言,就再也不一样了。或许,当时的我特别容易接纳此书,因为已在大英国协的宪法史堆内,埋头苦干了好多好多个月了。许多人都在克罗斯比这本书中发现了新视野,用以观看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以...及整个世界历史。它也成为建立环境史领域根基的文本之一,这门新学科于197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主流史学家也渐渐注意此书,及至1990年代,“哥伦布大交换”的观念,已开始进入好几本美洲与世界史教科书内。 “哥伦布大交换”一词本身,也如同它的同名书表现极佳。历史学家并不是常常能有这种机会,可以新铸出一个简单新词,成为涵盖某些复杂现象的标准用语。可是今日美国几乎所有专业史学家,以及海内外许多学者,都听过“哥伦布大交换”一词。许多人甚至能作出相当正确的概述,解释克罗斯比此词用意——即使未曾读过此书。克罗斯比提出的这些概念,30年前饱受史学界漠视、出版界忽略,甚至某些评论界敌意对待,如今却成为近代史标准论述的重要一环。 克罗斯比的理论,当然也是建立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他并未亲入档案库藏搜索,未在故纸堆中挖出有关麻疹、绵羊、牧草的文献。地理学家对农作物的传播分布有兴趣;人类学者及少数历史学者,则想弄清楚1492年后发生在美洲的多起疫疾与人口大灾难的现象。读者可以在克罗斯比书中脚注寻见这类著作。可是在克罗斯比之前,却没有任何人把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也没有任何人把这些主题写得如此风趣生动。 因此对史学界来说,克罗斯比构架出了一个新的主题。他在1986年的著作《生态帝国主义》中继续追探生态议题,焦点转向世界其余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地;并主张过去几世纪来,欧洲人之所以能够独霸世上大部分区域,就是因为背后有这种有系统而不对称的生物交换冲击相助。其他学者也进一步丰富他的理论,指出哥伦布大交换中的某些西非元素,比方1690年后巩固了卡罗莱纳低地大栽植场型经济的稻米,即可能来自非洲。 (此处省略约300字) 克罗斯比提出的哥伦布大交换概念,价值不在其完整全面,却在他建立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模式,用以了解生态与社会事件。的确,只要稍用一点想象力,就可以发现克罗斯比揭示的那类交换几乎无处不在,却遮蔽在时间迷雾之中,永远无法像克罗斯比为哥伦布大交换提供的细节那般,详细为人了解。(出处省略约100字)某种早熟型的稻品种:占城稻(占城即今日越南),令中国粮产自13世纪起变得丰足甚多,也为宋明两朝的国力与繁荣作了保证。亦如克罗斯比在《生态帝国主义》书中指出,另一场时间上离现在较近,但是规模同样浩大,却相当单方面的生物交换,也在另一处新旧世界之间发生:一边是太平洋上诸岛与澳大利亚,另一边是欧亚大陆。也就是18世纪后期,随着英国库克船长在太平洋上的多次航行,以往各自存在的生态系统从此结合,结果惊人的戏剧化——直可与哥伦布大交换齐驱。虽然这些两极相逢事例,并没有马铃薯或玉米等级的礼物送给世界(其中最成功的生物出口,大概要数桉树属植物),可是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大溪地等地的居民与生态系统来说,这个或可称之为“库克大交换”的事件,绝对震撼冲击到了极点。 (此处省略约500字) 种种生物大交换事件,如果确如上述所形容般曾经发生,它们对欧亚大陆与非洲历史的塑造影响,必如哥伦布大交换一样确定。虽然冲击规模或许较小,而且至少在目前如此,记录的资料文献也不及克罗斯比汇聚凸显的完备。但是或许有一天,它们也终将找到它们的克罗斯比,为它们写下专著,不但令李奥波德在天之灵欣慰,也会在一个潮湿午后,改变某个人的历史视界。 阅读更多 ›
  •     这本书写得很好,生物的影响原来如此之大。
  •     作者用及其琐碎的史料考证了大航海时代的物种交换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却没有花更多的力气去讨论大交换更深层的意义,可惜。
  •     多次购买,质量不错。
  •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国际环境译丛)非常非常的喜欢,当当网就是物美价廉
  •     讨论哥伦布大发现之后美洲的输入和输出。大半印第安人死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欧洲的马、牛、羊大批出现在潘帕斯草原;小麦、橄榄、葡萄也在美洲种植;另一方面,来自美洲的梅毒肆虐全球;黄金白银让西班牙殖民者发了财;美洲原产作物如玉米、辣椒、番茄、甘薯,成为旧世界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     看见牛人夸好我就想买,观点独到有趣
  •     在逻辑思维的节目中,看到罗胖推荐这本书,同学读过之后,也极力推荐这本书。简单翻阅了一下,确实很不错,从一个连贯吃的时空的角度来看待哥伦布环球旅行所带来的后遗症,包含很多方面,例如文化碰撞、生物入侵等等,反正,推荐。
  •     纯纯的脑洞
  •     书有点贵。参考书目占的比例太大了。有的地方写的啰嗦。
  •     没有生态扩张主义写的好,感觉只用读一本就够了
  •     好多地方都没得卖,去西班牙旅游之后对哥伦布探索新大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内容描述生动
  •     半吊子的研究+半吊子的翻译,知识性尚可
  •     语文老师强力推荐。很好看内容很充实。
  •     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值得一读
  •     女儿学校推荐的书,听说还不错
  •     太贵啦40分钟就看完了
  •     生态环境史学
  •     还不错 命啊
  •     很有收获
  •     生物学视角的历史不能再新。而人类的繁荣发展是不是同时在自掘坟墓,这是一个难解的哲学命题。
  •     内容有点少,而且翻译很生硬
  •     印刷方式好奇葩
  •     以前语文老师强力推荐。很好看内容很充实。
  •     书纸张有些软,翻译的不够精彩,还是希望有英文原版。
  •     值得一读,深化认识
  •     好看也,罗胖推荐的书。常常听罗胖介绍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经济,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但是我一直搞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影响的。这本书介绍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新旧社会在农业,畜牧业,乃至病毒方面的相互交换,相互影响。
  •     看过戴钻石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之后再看这个感觉就完全不带感了,毕竟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东西了,无非说得还是物种和病毒的交换,而且啰里啰嗦,完全没有《枪》中高屋建瓴的感觉,看过了前者这本基本可以不看了。书中对于南美作物对中国的影响有了进一步阐述,并非土豆、玉米的产量就比小麦和水稻高,而是这些东西生命顽强,他们把原本不能种麦子和稻子的山地、贫地利用起来,从而间接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中国的人口容量。另外比较好玩的东西,有梅毒的叫法:日本人管它叫唐疮,中国人叫它广州溃疡,印度人叫它法兰克人病,阿拉伯人叫它欧洲脓疱,俄国人叫它波兰佬病,波兰人叫它德国佬病,英国人叫它法国佬病,法国人又叫它那不勒斯病,意大利人又叫它法国佬病。看来看去还是觉得,法国人真乱……
  •     为了眼前的利益,我们劫掠了未来。很不错的书,但是各种考据和推测太无聊了,看着费劲。
  •     书都很喜欢,支持当当
  •     内容比较少,后半部分都是引用索引
  •     没想象的那么全
  •     好书,地球再也找不到新大陆了,走向了效率第减!
  •     克罗斯比的水平更体现在他对不同观点的甄别和推论上~印第安人的历史很悲催~
  •     读后有种似曾相识却打开崭新大门的感觉
  •     哥伦布开辟了大航海时代之后,新世界与旧世界的物种交换频密而繁多,食材矿产、细菌病毒,有利有弊。作者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哥伦布大发现”,让人耳目一新,思路大开,但作者后续的研究较为乏力,深度不够。
  •     哥伦布开启的航海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大转型,它既是商业的革命,也是生物的革命。此书为我们展现一幅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交换,很好看,值得回味。
  •     这本书是国际环境译丛第一辑的一种,早期环境史研究的名著。尽管最初未受关注,但是当环境史得到广泛认可后,这本书已经成为环境史领域的名著,“哥伦布大交换”也成了一个史学界广泛认同的专有名词。
    该书考察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带来的物种、疾病、思想(包括宗教、知识体系等)在新旧大陆的交换或者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重新阐释近代的历史;相对于传统史学来说,这种视角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新颖独特的。
    国外的史学著作的写作形式与国内的有很大不同,可读性较强;这本书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是并不晦涩,所以我个人认为历史爱好者也可以看看,以更新历史知识和拓展视野。
    这套译丛已经出到第二辑,所选著作都是国外环境史研究的精品,国内环境史学习者有必要好好学习和借鉴。
  •     写的挺好的,研究拉美的时候哥伦布大交换这段历史是绕不开的。没有什么特别新的观点,但写论文的时候可以用资料~
  •     我正在思考一个类似的问题,看到这书已经翻译成中文,毫不犹豫就买了。翻译得好可以,当然有错误,不过不影响阅读。盼望国内也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
  •     本书从新旧世界生物大交换的角度阐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世界历史,现在看来一点也不新鲜,但能够在1960年代提出这一视角,眼光不可谓不长远。郑明萱的翻译既流畅又典雅,毫无欧化迹象,堪称神译,为本书增色不少。
  •     几好看 好不错噢。强烈建议大家买
  •     我在逻辑思维上看到的这本书 还没有来的及看 封面挺好的 纸都还不错
  •     大交换仍在继续!人类科技还在快速发展!
  •     但是非常不错的书。我个人觉得可以看看
  •     不愧是环境史的经典著作,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可以引出无数后续研究成果,不过非洲大陆基本上被无视了。
  •     梅毒如何征服天堂。 你把农业带给了我们,伴随着玉米和马铃薯的礼物,我们报之以病菌与钢铁,投入这颗星球贫乏的基因池。
  •     不错的书,对于那些对西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是一种很好的知识上的拓展与补充。
  •     好,很值得买,挺一个。
  •     看完了 还写了一篇论文 不错不错
  •     讲了新旧大陆的对比,以及发现新大陆后的一些事,印象最深刻的是瘟疫几乎让新大陆的人死的差不多了
  •     物流那是相当的速度超赞,哥伦布大交换这本书很棒,但是这家的书没有包装,收到货的时候书是严重压皱了的,实在令人难过。
  •      结合《枪炮、病菌与钢铁》一起看的,相比之下,本书更多的是一些实证考察可以看做是前者的史料补充。在第一章新旧大陆的差异的原因上,两者没有大的不同。哥伦布发现大陆后,新旧大陆见即产生各种交换,二、三、四、五章具体展开了病菌如何帮旧大陆如何征服新大陆、旧世界的动植物如何扩张到新大陆、新大陆给旧世界带来的梅毒、及新大陆如何通过作物的输出影响了旧大陆的人口增长。作者在最后不无悲观:“哥伦布大交换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更为丰富多样的基因池,而是使他愈变干涸贫乏。”
  •     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重新解读,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病毒 生物,甚至人类的交换
  •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有意思
  •     很有趣啊这本书,不晦涩
  •     很好!价格实惠,印刷也不错,内容也不错
  •     为了眼前方便,我们劫掠了未来?
  •     描述多于议论,作为一本几十年前的书,虽然有点过时,却依然是一本非常有益的探索榜样。除了获得一些科普知识,也更新了一下视野。作为一本书的总论,最后一段一反前面琳琅满目的描述与分析,很值得思考:“哥伦布大交换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更丰富多样的基因池,而是使它愈变干涸贫乏。我们本身,以及这个星球上的所有 生命,因为哥伦布而比以前贫乏,而这种贫乏现象只会有增无减”。
  •     引用一句作者的话:“虽然文艺复兴的年月已远,文艺复兴式的综合整理,却依然亟需尝试:将各行业专家的发现整合起来,建立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整体认识。”这不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是帮我们当代人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观点清晰 角度不同 不错的一本书
  •     对美洲的介绍非常详细 主要是新大陆与旧大陆物种文化的交换描述的很精彩
  •     几番拾起,又几番放下,过于论文式的叙述,读起来比较乏味,只能囫囵吞枣般看完。粗略了解了欧洲人入侵新大陆后,对印第安人和这片大陆带来的伤害和改变。
  •     如果不是事先其他途径的剧透,观点确实让人震撼,自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哥伦布的伟大并不只是探索出一片不为主流世界所知的新大陆,而是迫使两种彼此隔绝的生态发生交换,病毒、作物和矿产从一个大陆流向另一个,更多的人得以生存,也有更多的人死去。十六世纪留存的资料毕竟有限,作者整理出来的结论让人信服。
  •     还没看,买来就没兴趣了
  •     通过生物资源的交换,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旧大陆与新大陆的环境变化,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一方面,欧洲的入侵者给美洲原住民带来了无法抵抗的疾疫,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而欧洲人带过去的驯化家畜和牲畜,在丰富生物种类、便利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本土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美洲将其独自发展出来的生物资源,如土豆、玉米、木薯传播至旧大陆,从而为人口的急剧增长创造了条件,梅毒则构成了美洲影响的负面因素。所谓哥伦布大交换给欧洲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作者并不看好这种由人类推动的这次生态交流,认为整体的动植物种类被人类专门化,是对未来的一种劫掠。本书的观点现在看来有些陈旧,如果能就一些地区个案进行深入地探讨,或许会更有说服力。在较小的空间内,人口流动带来的生态资源交换,也是可以思考的一面。
  •     新世界与旧世界的碰撞,看起来是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资料,但是,就像我的凉山兄弟中看到的,对于落后的一方,是急剧痛苦的。
  •     2016年 第四季度书单
  •     用生态学观点来看历史,的确是新视野。可惜中文翻译不够流畅,还有个别病句。
  •     史诗巨著
  •     哥伦布大交换直接带来了全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但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使地球的基因池变得干涸贫乏,减少了进化的可能。“为了眼前方便,我们劫掠了未来”,
  •     中学生应该看一下。作为普及知道。
  •     此书正在阅读中,它给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观点独特系列,原来关注发现新大陆时只注意到了人和动物的迁徙,本书关注了植物和疾病在两个大陆之间交换的影响。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思考,发现新大陆对人类实在意义重大,如果某天发现了一个环境适宜的新星球,征服那座星球应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本书提供了观察那段历史的新角度,也对物种交换有了更多的认知。
  •     新旧世界相遇的唯一结局,就是简化整个世界。
  •     肉食者鄙
  •     数据的内容比较多 总体来说不错
  •     好书。不错~喜欢~
  •     新内容不是很多。不过看了后很想了解入侵物种概念的历史和变迁。。。
  •     从生态学领域,探讨哥伦布航行的意义,开始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物种交换。
  •     罗胖推荐的一本书,买来觉得也不错,挺喜欢的!有空就看看。。。
  •     看过《1491》和《1493》后,本书只能算作科普性读物,不过学习世界史,哥伦布大交换,作为环境史研究的基础概念还是要了解。
  •     最近一种沉迷这个时期的政治面貌 结构 经济 人文,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形态不重要,在历史中学习到智慧才是好的。
  •     书里说的是哥伦布大发现之后美洲的输入和输出。大半印第安人死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欧洲的马、牛、羊大批出现在潘帕斯草原;小麦、橄榄、葡萄也在美洲种植;另一方面,来自美洲的梅毒肆虐全球;黄金白银让西班牙殖民者发了财;美洲原产作物如玉米、辣椒、番茄、甘薯,成为旧世界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     可读性还不错,不至于枯燥
  •     此书内容丰富,讲解详实
  •     详尽的介绍了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物种交换的种种细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