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集拾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7
ISBN:9787020016051
作者:鲁迅
页数:241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本书书名系由作者拟定,但未编完即因病中止,一九三八年出版《鲁迅全集》时由许广平编定印入。本集共收入诗文75篇,广告等附录6篇。抽去译文《高尚生活》、《无礼与非礼》、《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三篇和《<忽然想到>附记》(已录入《华盖集·忽然想到》注文);《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田园思想》三篇的“备考”和《编完写起》一则已移置《集外集》有关文章之后;《<域外小说集>序言》已移入《译

书籍目录

一九一二年
怀旧
一九一九年
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一九二四年
又是“古已有之”
通讯(致郑孝观)
一九二五年
诗歌之敌
关于《苦闷的象征》
【备考】: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玉铸)
聊答
【备考】:偏见的经验(柯柏森)
报《奇哉所谓 。》<


 集外集拾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书是一群买的,现在还在我这。我记得第一篇里面鲁迅做梦的,说道:“先生,我知道错了矣!”当时就很囧。
  •     恍如找到一个尘封多年的老收音机,那些旋律立即开始演奏.现在的这一段,与从前还并非毫不相干,每走一步都迎合着失了传的古典韵律的节拍.像是悬凝了千年的跫响透过收音机吱呀吱呀地转播,忽然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噼噼啪啪炸了起来.虽有这么一番波折,但这跫响还是想撑下去的,偏偏这收音机会生锈会散架会沦为世纪的躯壳——就担心炸完了,收音机倒也勉强修理了,却无可奈何地发现韵律也消失掉,那便是再没得欣赏。这收音机与鲁迅的思想确是相仿佛的,时间很贪婪,它会独自吞食所有的细节,直到它磨钝了当代人民那些锐利的记忆边缘.于是仅仅是换去一个时代,诸多的思想都需要经过重新考察.鲜少的能够预见这些思想的裨益的人便宁可亦步亦趋地模仿着他的思考和为人,同时还须避免着在新的社会思潮里染色,让这古朴的音律倒扎进安插上金煜零件的收音机里形成不伦不类的声响.——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和原因,鲁迅先生的思想终于仍旧曲曲折折地发展.而究其另外一方面,似乎更多的人开始对此抱以怀疑和不屑,自信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其作用已经大为局限,转而卤莽地扎根于各种可危的意识之下.此后人们认识到打破历史链条的可怕代价时,想消灭一些猖狂的精神,却无奈地发现非传统存在下的思维往往根本无法降解,这便是意识污染的悲哀.无论如何,这两种态度都各有价值,任凭在此如何解释人们也大约只爱相信自己乐意相信的事.只是“评论是非时我总觉得我的熟人对,读作品是异己者手腕大概不高明”,于是读过鲁迅几本杂文集之后多少还是得处于对先生的景仰发表些主观的话.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也还是一种幸福.我以为最尴尬和最落寞的倒是那些经口的言语遭遇无人搭理,仿佛被置身于旷野深处,终于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但同样是引起众人腹诽的言辞,其价值又往往大相径庭.有些人好说废话,比城市里任何人说得都多,这些人的理论好比是一斗糠里的一颗麦粒,得用一整天时间去找,找到之后又觉得不值得.其实一部分人之否认鲁迅大抵源自这里:他的一部分杂文便纯粹地成为了笔墨官司,读过之后但当游戏耳,偶然间透露的道理也是有的,但似乎也仅仅是成了附属.然而更多的场合下,其笔锋之尖锐和观点之鲜明又往往教人拍案叫绝.无须用华丽的言语编织语言斑斓的尾巴,一字一句无不有其包含的意义;何况并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于是什么都敢和别人说,哪怕要说得佶屈聱牙,逼得对方气得揎拳捋臂,仿佛踩着高跷站在水里横竖动谈不得.《集外集拾遗》中颇引用了当时辩论多方发表的原文,其时文坛上的言语交锋由是可见一斑.我以为尤其精彩的当属《报〈奇哉所谓……〉》以及内容相当的几篇辩斗,其根源便来自鲁迅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回答的关于“青年必读书”的几段短语.他自言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然后便在附注栏内写道:“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见《华盖集》之收录)如此一段冷言冷语的观点难免招徕四面八方的强烈批斗,但鲁迅先生仍然能波澜不惊地运筹帷幄——不必费尽心思琢磨新的立论,只需要聪明地从敌人的论辩中寻找言语的罅隙,引用着别人的原话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样的本领在他的许多杂文中得到体现。一个人一旦掌握了一点本领,总舍不得放着不用.但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时才能够采取.“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使我出而为人们驱逐这憎恶,打伤或者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到我身上了.”在一种并不太平的社会景象里,人们的情感嫁接大抵与此相仿佛,只习惯对危害之物熟视无睹,空余下一腔愤怒,事实上依旧是养尊处优的姿态自居着;但倘若要亲自出手铲除一些蒺藜,怕莫总要犹豫到终不下手的地步.非但如此,便是有旁观者愿意亲为也坚决不可——以免打破了所谓的“太平”.万一这后一种人果真出现,这些自私者自有备用的手段,即“流言”是也。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只是这些道听途说的话往往成为某些人的确信,也不知是心理所向呢还是再寻不着别样的防护.这样的流言家便在彼时泛滥开来.譬如女师大风潮爆发之后,西滢先生在《闲话》中暗讽鲁迅道:“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总不相信.”浏览鲁迅的毕生作品,似乎绝大多数的光景都在为回应这些流言而忙碌,自然许多的理论和观点便只能顺带着提出了.而在处理文字的时候他更别有用心:用别人的文字用引号,举大意用据说,述听来的类似流言用听说.如此小心翼翼而又半带讽刺的举动很是避免了诸如西滢先生之辈的蜚短流长的闲话的出口.要么便括辣香脆有说有笑,将彼此敷衍得风雨不透;要么便婉转曲折睥睨敌手,将对方训斥得不着痕迹——这即我所谓的“真文艺”.太阳下去的时候出现的东西通常不会给人什么好处,但一个时代没落后昭然若揭的东西往往能够予人以幸福.也许就为了要成全鲁迅,一个混乱的满清终于是覆灭了,然而一时间新的创造又不及弥补,从而形成具有“特别国情”的国民政府的青黄不接.仿佛时代的针头涩了,再也拔不过去.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军阀纷纷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每下愈况”的感慨激发起复古守旧的声浪;对于早已通过革命改造了社会的俄国严厉抵触.社会的纷繁矛盾演化到思想上便形成文艺的论战.但照鲁迅自身的说法,其是的文学是称不上革命的文学的.人人都在革命的时候连自身的安危都难以顾及,又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文艺创作呢?但即使如此,我们也须得承认鲁迅式的作品乃是那个时代的必须,它成为更聪明的武器,无须借用硝烟炮火,对愚民的思维进行改造和策动,比周围的战争更艰苦却更深刻.他的语言已经非单纯的言语,而是重锤,给半旧的局势一次猛烈的攻击.所以后来毛泽东在其逝世后给予的评价成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说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概括言之便是精神的指南,带领人民在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的环境里确认各自的方向感.我以为缺乏鲁迅式人物的社会便像那没有旗帜的白色旗杆,活像一具划破希望的笔直的白骨——那可是真直,直得可怕,简直像用墨斗在空间“绷”地打下一条线.鲁迅的作品向来是为教材所偏爱的,但都以小说居多,希望借其故事性来发人深省.《故乡》、《祝福》、《药》和《孔乙己》等大致都一直作为课本内容被保留下来.只是这些篇幅大多在抨击传统封建礼教,引至如今多少是会失去当中的深刻性的,但考虑到小说的较为易懂也未可知.但就鲁迅的文学身份而言,杂文仍旧是摆在第一位置的,我便觉着适当地多引用其杂文也未尝不是件行不通的事情,哪怕只是学学人家的辩论技巧也足够受用,从而给当今媒体报道下那些光会耍嘴皮炒作之辈,诸如谩言“读冰心无益”者以尖锐的一击.——用这样的方式,一只手挽住时代的巨轮,在廿一世纪的宽敞的精神空间里留住这个时代的激烈空气.总能够有一些人,始终赠予后人惠而不费的启迪,为我们逝去的韶光留下一个并不悲惨的吊唁.他带着对所未经历的世代的希冀,在曾经一度摇摇欲坠的时代交接的裂缝里渗透出闪闪的红色斜晖.即使更多的人只是声音随之消失,仿佛白垩的志铭被磨灭了一样.——亡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便真真正正地死掉了.地址:http://shallwinyee.ycool.com/http://shallwinyee.ycool.com/post.1970631.html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多为序言后记之类,此外,收录诗歌不少。
  •     我手里的版本貌似比这个更老
  •        恍如找到一个尘封多年的老收音机,那些旋律立即开始演奏.现在的这一段,与从前还并非毫不相干,每走一步都迎合着失了传的古典韵律的节拍.像是悬凝了千年的跫响透过收音机吱呀吱呀地转播,忽然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噼噼啪啪炸了起来.虽有这么一番波折,但这跫响还是想撑下去的,偏偏这收音机会生锈会散架会沦为世纪的躯壳——就担心炸完了,收音机倒也勉强修理了,却无可奈何地发现韵律也消失掉,那便是再没得欣赏。这收音机与鲁迅的思想确是相仿佛的,时间很贪婪,它会独自吞食所有的细节,直到它磨钝了当代人民那些锐利的记忆边缘.于是仅仅是换去一个时代,诸多的思想都需要经过重新考察.鲜少的能够预见这些思想的裨益的人便宁可亦步亦趋地模仿着他的思考和为人,同时还须避免着在新的社会思潮里染色,让这古朴的音律倒扎进安插上金煜零件的收音机里形成不伦不类的声响.——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和原因,鲁迅先生的思想终于仍旧曲曲折折地发展.而究其另外一方面,似乎更多的人开始对此抱以怀疑和不屑,自信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其作用已经大为局限,转而卤莽地扎根于各种可危的意识之下.此后人们认识到打破历史链条的可怕代价时,想消灭一些猖狂的精神,却无奈地发现非传统存在下的思维往往根本无法降解,这便是意识污染的悲哀.无论如何,这两种态度都各有价值,任凭在此如何解释人们也大约只爱相信自己乐意相信的事.只是“评论是非时我总觉得我的熟人对,读作品是异己者手腕大概不高明”,于是读过鲁迅几本杂文集之后多少还是得处于对先生的景仰发表些主观的话.
      
       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也还是一种幸福.我以为最尴尬和最落寞的倒是那些经口的言语遭遇无人搭理,仿佛被置身于旷野深处,终于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但同样是引起众人腹诽的言辞,其价值又往往大相径庭.有些人好说废话,比城市里任何人说得都多,这些人的理论好比是一斗糠里的一颗麦粒,得用一整天时间去找,找到之后又觉得不值得.其实一部分人之否认鲁迅大抵源自这里:他的一部分杂文便纯粹地成为了笔墨官司,读过之后但当游戏耳,偶然间透露的道理也是有的,但似乎也仅仅是成了附属.然而更多的场合下,其笔锋之尖锐和观点之鲜明又往往教人拍案叫绝.无须用华丽的言语编织语言斑斓的尾巴,一字一句无不有其包含的意义;何况并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于是什么都敢和别人说,哪怕要说得佶屈聱牙,逼得对方气得揎拳捋臂,仿佛踩着高跷站在水里横竖动谈不得.
      
       《集外集拾遗》中颇引用了当时辩论多方发表的原文,其时文坛上的言语交锋由是可见一斑.我以为尤其精彩的当属《报〈奇哉所谓……〉》以及内容相当的几篇辩斗,其根源便来自鲁迅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回答的关于“青年必读书”的几段短语.他自言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然后便在附注栏内写道:“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见《华盖集》之收录)如此一段冷言冷语的观点难免招徕四面八方的强烈批斗,但鲁迅先生仍然能波澜不惊地运筹帷幄——不必费尽心思琢磨新的立论,只需要聪明地从敌人的论辩中寻找言语的罅隙,引用着别人的原话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样的本领在他的许多杂文中得到体现。一个人一旦掌握了一点本领,总舍不得放着不用.但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时才能够采取.
      
       “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使我出而为人们驱逐这憎恶,打伤或者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到我身上了.”在一种并不太平的社会景象里,人们的情感嫁接大抵与此相仿佛,只习惯对危害之物熟视无睹,空余下一腔愤怒,事实上依旧是养尊处优的姿态自居着;但倘若要亲自出手铲除一些蒺藜,怕莫总要犹豫到终不下手的地步.非但如此,便是有旁观者愿意亲为也坚决不可——以免打破了所谓的“太平”.万一这后一种人果真出现,这些自私者自有备用的手段,即“流言”是也。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只是这些道听途说的话往往成为某些人的确信,也不知是心理所向呢还是再寻不着别样的防护.这样的流言家便在彼时泛滥开来.譬如女师大风潮爆发之后,西滢先生在《闲话》中暗讽鲁迅道:“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总不相信.”浏览鲁迅的毕生作品,似乎绝大多数的光景都在为回应这些流言而忙碌,自然许多的理论和观点便只能顺带着提出了.而在处理文字的时候他更别有用心:用别人的文字用引号,举大意用据说,述听来的类似流言用听说.如此小心翼翼而又半带讽刺的举动很是避免了诸如西滢先生之辈的蜚短流长的闲话的出口.要么便括辣香脆有说有笑,将彼此敷衍得风雨不透;要么便婉转曲折睥睨敌手,将对方训斥得不着痕迹——这即我所谓的“真文艺”.
      
       太阳下去的时候出现的东西通常不会给人什么好处,但一个时代没落后昭然若揭的东西往往能够予人以幸福.也许就为了要成全鲁迅,一个混乱的满清终于是覆灭了,然而一时间新的创造又不及弥补,从而形成具有“特别国情”的国民政府的青黄不接.仿佛时代的针头涩了,再也拔不过去.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军阀纷纷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每下愈况”的感慨激发起复古守旧的声浪;对于早已通过革命改造了社会的俄国严厉抵触.社会的纷繁矛盾演化到思想上便形成文艺的论战.但照鲁迅自身的说法,其是的文学是称不上革命的文学的.人人都在革命的时候连自身的安危都难以顾及,又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文艺创作呢?但即使如此,我们也须得承认鲁迅式的作品乃是那个时代的必须,它成为更聪明的武器,无须借用硝烟炮火,对愚民的思维进行改造和策动,比周围的战争更艰苦却更深刻.他的语言已经非单纯的言语,而是重锤,给半旧的局势一次猛烈的攻击.所以后来毛泽东在其逝世后给予的评价成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说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概括言之便是精神的指南,带领人民在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的环境里确认各自的方向感.我以为缺乏鲁迅式人物的社会便像那没有旗帜的白色旗杆,活像一具划破希望的笔直的白骨——那可是真直,直得可怕,简直像用墨斗在空间“绷”地打下一条线.
      
       鲁迅的作品向来是为教材所偏爱的,但都以小说居多,希望借其故事性来发人深省.《故乡》、《祝福》、《药》和《孔乙己》等大致都一直作为课本内容被保留下来.只是这些篇幅大多在抨击传统封建礼教,引至如今多少是会失去当中的深刻性的,但考虑到小说的较为易懂也未可知.但就鲁迅的文学身份而言,杂文仍旧是摆在第一位置的,我便觉着适当地多引用其杂文也未尝不是件行不通的事情,哪怕只是学学人家的辩论技巧也足够受用,从而给当今媒体报道下那些光会耍嘴皮炒作之辈,诸如谩言“读冰心无益”者以尖锐的一击.——用这样的方式,一只手挽住时代的巨轮,在廿一世纪的宽敞的精神空间里留住这个时代的激烈空气.
      
       总能够有一些人,始终赠予后人惠而不费的启迪,为我们逝去的韶光留下一个并不悲惨的吊唁.他带着对所未经历的世代的希冀,在曾经一度摇摇欲坠的时代交接的裂缝里渗透出闪闪的红色斜晖.即使更多的人只是声音随之消失,仿佛白垩的志铭被磨灭了一样.——亡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便真真正正地死掉了.
      
      地址:http://shallwinyee.ycool.com/
      
      http://shallwinyee.ycool.com/post.1970631.html
      
  •     高手顶尖小品
  •     连广告都收录了,拉拉杂杂得可以,细数下来好文章不多。最有价值的仍然是里头的旧体诗
  •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谁解其中味。
  •       这书是一群买的,现在还在我这。
      我记得第一篇里面鲁迅做梦的,说道:“先生,我知道错了矣!”
      当时就很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