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传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30200995
作者:凌宇
页数:418页

作者简介

本书将沈从文极富传奇色彩的外部人生际通与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交相辉映。回旋着追寻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肃穆和悲论的乐音,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在别一个国度里
一、写在断培残碉上的历史
一、神尚未完全解体
第二章自然之子
一、卖马革出身的将军和他的后裔
二、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
三、革命:晃动着历史的影子
四、续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
五、从“将军”向士卒的跌落
第三章身小师爷传奇
一、生命旋转于死亡的铁磨下
二、“焕平,其有文章?”
三、神魔之争
四、小客栈里的“红娘”
第四章生命的转机
一、船上岸上
二、人生掀开隐蔽的一角
三、向人类的智慧凝眸
四、权衡与抉择
第五章卑微者之歌
一、学路茫茫
二、窘困与“独立”
=、相濡以沫
四、卑微者之歌
第六章海上的漩流
一、一个配角
二、萨坡赛路204号
=、黑凤
四、“生离”与“死刑”
五、海边的孤独
第七章南风北雨
一、“丁玲事件”前后
二、叩开幸运之门
三、故乡行(一)
四、京、沪之争
五.生命的第一乐章
第八章无形的防线

内容概要

凌宇,湖南省龙山县人生于1945年9月197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中国现代文学198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自 1979车起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等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百余篇并出版学术著作《从边城走向世界》《符号――生命的虚妄与辉煌》《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等。


 沈从文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沈从文这个名字从上中学起就已经听说过,知道他曾经写过一本有名的小说《边城》,也因此有着“边城圣手”的美誉。然而一直没有机会去拜读一下他的作品,对于他的小说,对于他的人生,也只是停留在只知其名的程度,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虽然身为大家,我却对他没有丝毫的印象。在花了两个星期读完《沈从文传》之后,崇敬和钦佩之情渐渐在心里萌生,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人物,实在是太值得我们去了解、阅读和学习的。凑巧,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沈从文曾经被提名这一奖项也被人提起。   沈从文一生充满坎坷,从来没有大福大贵过。然而,倘说人生的福贵不只是腰缠万贯、位列九卿一类身外物,那么,沈从文一生所得也实在很多。首先,他的生命本身就是活生生一部不朽的传奇小说。祖父沈宏富出身贫寒,从卖马草起家,赶上太平军起义,入伍湘军,累功逐级擢升为高级将领,授云南昭通镇守使及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步父辈基业,年轻时投身清军效力,后来赶上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又暗中参与革命,并曾经组织刺杀袁世凯,虽逃得性命,却因此导致后半生生活窘迫,沈家也开始没落。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年幼时胆小贪玩,也闯过不少祸,十几岁入伍,在穷山恶水中辗转经历了军阀混战,亲见无数同乡好友的悲惨死去,自己虽侥幸存活在人世,却逐渐对戎马生涯和动乱的社会厌倦了。直到二十几岁,他毅然阔别家乡父母,远赴北平,靠着一点点文字基础(其实不过相当于高小文凭),开始了漫长的文学征程。从最初的窘迫与卑微。靠着个人一步步地坚持与努力,最终在自己所选择的文学道路中走上了巅峰。直到新中国成立,由于政治原因,他又遭受了误解、侮辱等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险些自绝性命,最终致使他不得不放弃了文学创作。塞翁失马,机缘让他转入了文物研究,尽管中途又遭到文革十年的打击折磨,却仍然靠着认真坚持和一丝不苟的努力,在这一领域也开创了一片广阔天地。   在人生的风雨历程中,沈从文自然传承了湘西苗人以及家庭文武两方面的因子,与爱妻张兆和也有着戏剧性的开端和一生的相濡以沫,而在更多的生命岁月中却是与文坛的挚友们一起相互扶持的走过。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原型,有市井小人,也有革命英雄,他都是怀着一颗真诚和关切的心去记录社会的万象,“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沈从文一生交往过的人物,几乎个个都不简单,鲁迅、茅盾、丁玲、胡也频、巴金、徐志摩、朱自清、萧乾、张闻天、朱光潜、郁达夫、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当然还有,江青与沈从文妻子张兆和曾在某图书馆共事,她也曾是沈从文在青岛教书时的学生;周恩来总理亲点沈从文来从事一项关于中国服装史的奠基性工作,成就了他在文物研究方面的巅峰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这一系列的人物中,有的是于沈从文共同奋斗过的知己和密友,如胡也频、丁玲,有的只是作为文学同仁有过表面的接触甚至争论,不论道同于不同,正是这一大批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文人,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新中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有两件小事,可以典型的反映沈从文与人交往之热情,与友动情之深切。一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辗昆明途中在长沙寓所请客,这一请就请了张奚若、杨振声、梅贻琦、闻一多、朱自清、黄子坚、李宗侗、叶企荪、梁思成、林徽因、萧乾等两大桌客人,想象那个场面是多么热烈。另一件是徐志摩遇难,“自己当初投稿无门时,恰恰是徐志摩,对一个尚不相识的初学写作者的作品,写下了难得的‘志摩的欣赏’,坚定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信心;在后来自己为应付生活而艰难挣扎时,每逢要紧关头,总能得到他热情关切和帮助。假若没有他和其他朋友的帮助,自己也许早已成了北京某人家屋檐下的饿殍。虽然这一切在徐志摩自己,由于生命的脆弱倏忽,如今都化作南柯一梦,然而诗人生命的热力,已转接到活着的挚友身上,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燃烧。”   “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的命运。”“沈从文的奇迹,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他在生命途路上所获得的长辈、朋友的同情。沈从文不是同情与帮助的被动承受者,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获得周围朋辈激赏的生命魅力。”关于这种魅力,可以引用沈从文自己的经验来加以解释,在写给表侄黄永玉一封信中,沈从文谈到了三点关于生命的经验:“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来叹息;三、永远的、永远的拥抱着自己的工作不放。”正是这种对生命无比珍惜的态度和对文学创作坚定的信念,使沈从文赢得了多数同行的看中与尊敬,所以人们才乐意给予他生活上的援助和在事业上的扶持。沈从文将这所有的赐予一边转变成与他人人格平等的友谊,一边转化成自己事业上的成果。当然,成名后的沈从文也毫无保留的把这种同情与帮助给予了年轻后来者,鼓励和培养了一批在新中国文学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在知识的追求进取上,沈从文是一个幸运者,在他走上文学道路之前,命运就安排他去经受种种磨难,去看那些别人无法见到的人生现象;而当他终于改行转入文物研究时,又让他直接触摸到别人轻易见不到的奇异珍宝。”“在前半生的文学创作中,同各种阐释人生的书本相比,沈从文将自然和社会人事看成一本活的大书。在文物研究中,同各种史籍记载相比,他又将成百万计的历史物质文化产品看成是另一本活的大书。” “如果说作家是以文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文来说,前三十年的文学创作,后三十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已越来越多地赢得了中国与世界的读者,证实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身处怎样的社会环境,遭受怎样的人生际遇和打击,沈从文始终抱着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不受任何干扰迷惑,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人生哲学。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他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宽容,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从不计较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他总是微笑着面对已成过去的历史,微笑着凝视这世界的黑白两面。“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这不算什么。我有一颗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一切花草既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于阳春烟景中芳菲一时,我生命上的花朵,也待发展,待开放,必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
  •     整部书从篇幅来说,头重脚轻。开头的背景铺述颇占篇幅,关于沈的少年时代所用的笔墨,感觉像是比其最后的十几年间所用的笔墨还多,可能是因为该书成书较早(90年代中期),所以有些顾忌吧。于是通读之后,既惊讶于凌宇对沈从文少年、青年时代的详细把握,又不解于最后三张的简略了事,对比之强烈,让人颇有虎头蛇尾之感。以上是“丑话说在前头”。沈从文的书我一本也没读过。不久前在2004年的某一期《亚洲周刊》上偶然看到沈从文青年、中年、老年的三张照片,发现同一张脸所展现出的气质竟有如此大的差别。所以忍不住找来这本凌宇的书读,为了解释到底沈从文身上发生了什么,能让他从20岁时的愣头青变成30岁时的学者再变成70岁时(文革中)坦然欢笑的弥勒佛。读毕此书,感到收获很多。首先是沈从文从没落世家子弟到军阀兵弁、再到“北漂族”式的数年艰难,最后靠不屈服惨淡物质生活而坚持追求文学理想的意志,终于在文学界和教育界成为领军人物的过程,让读者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其次关于他的求学的经历,文学的风格,学问的范畴可以有个大致的把握。最后是关于他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和所形成的世界观的大致轮廓的描述,这一点也有趣也很重要,个人认为读这本书的人,或者想了解沈从文的人,都不应该忽略这一点,就好比我们在啃一块甘蔗,它就是甜的汁。从沈从文那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学到很多,因为他刻意保持思想的独立,和政治拉开一定距离,其真正关心的是人生意义和体验生活,这是具有现代感的。说到这里,感到一点点历史的嘲讽。最后关于传记的作者凌宇和他写作这本书,在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内容:http://www.xxzjw.com/content.asp?newsid=418。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推荐。
  •     在文章开头前先掉个书袋以引起读者兴趣。钱锺书在《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中说,“你若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须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若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所以我们在读传记的时候最好有这样一个意识。这里指两个不同版本的《沈从文传》。著者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凌宇,美国汉学家金介甫。(以下简称凌本、金本)汪曾祺先生曾说,“第一本沈从文传记的作者居然是一个外国人,这事本身也是离奇的”。金介甫先生确是国外研究沈从文的权威学者,不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在2005年出全译本时说金是第一个在文学史上给沈从文明确地位的人的说法恐不准确。我所知道的夏志清先生60年代(较金本早十多年)就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给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以很高的评价了。凌宇先生是湖师大文学院教授,当是国内研究沈从文的第一人。他和陈平原、陈思和、王晓明等人是同辈学者,作为湖南人,作为苗族人,他自然选择了沈从文研究。在我看来,这两版都是了不起的著作。下文纵然有倾向性的语言,也并不针对著作个人,而是某国不得人心的审查制度。由于这人所共知的复杂原因,以及一贯的国内外传记书写方式的差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观感可能大有不同。首先给读者最明显感觉就是凌本在叙述上头重脚轻。在介绍湘西历史地理及沈从文去北京前的人生方面,占了将近全书的三分之一内容,而涉及到共产党执政后沈从文的处境遭遇时则显得略为不足一笔带过。不过若替凌宇先生辩解的话,则可以归咎于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不允许公开许多材料或向来的材料缺乏。(凌本首次出版于1989年,敏感的年代)凌宇先生同是湘西苗族人,因此对那片土地感情之深厚便可想见,所以即使叙述虽嫌冗长,但文字优美情感充沛富于想象力,读来十分过瘾。而金本由于问世较早(1977年金介甫博士论文改写而成),没有足够的资料,所以在沈从文步入文坛前的人生予适当叙述,重点放在沈置身文坛的近三十年,至于共产党执政后则算是真正的一笔带过了。然后便是国内传记必然得有的官方叙事语言与历史观。苗汉两组历史上的斗争冲突,这是人所共知的,凌本也详细叙述了这点,但到了抗日战争时候,就突然团结的说法却更像宣传话语。即便后来共产党统一中国时征服湘西也是最为艰难的。相反,金本就较为真实的描写,“你要在这个地区宣传外国帝国主义使中国陷入危机,是中国奇耻大辱的说法,根本不会有人理睬”,当然他也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并不做过多的叙述。美国学者易社强先生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讲述联大师生从长沙步行到昆明经过湘西途中,遭遇匪盗横行,虽然当地民众待人热忱,但当联大里的左派学生试图对他们做抗日爱国宣传时却显得十分窘迫。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对此有非常深入的刻画。又比如对于“左联五烈士”事件,据海外学者王宏志在《鲁迅与左联》中指出,“五烈士”虽直接受害于军统特务手上,但实际是由于共产党内派系斗争被出卖的结果。又比如对“战国策派”的评价沿用官方叙述,“其理论自觉迎合国民党政治独裁的需要”。这个以林同济、雷海宗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不过是受尼采影响的战时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背后本质仍是抗战到底的,但被诬为法西斯就实为诛心之论。当然这些近乎于对凌本的苛论。既然身在国内这样的环境,我们不能苛求著者,但至少应该做到不为虎作伥依附谎言。接下来就是抒情氛围太浓的问题。胡适是国内较早提倡撰写现代传记的学者,他的文采虽然不佳,但作为伟大的学者,愿意为此做出尝试,所以在好友去世后为其做传,即是后来影响非常大的《丁文江传》。或许不同著者风格差异,又或许受共产党执政后大行其道的唱赞歌式的报告文学影响,49年后的传记便总体呈现出一种抒情氛围太浓的状况。适当的抒情写法能增强作品可读性,及塑造人物时的多层面立体感。但若用得太过,又会给人不真实之感。当然,此为一家之言,优劣全凭读者判断,只要著者据实笔录,是完全可行的。最后还有为尊者讳的问题。林语堂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他的两部传记我更愿当小说来读。《苏东坡传》之经典恐怕至今无人撼动,不过有一点让人不舒服的便是何必要通过贬损王安石来抬高苏东坡呢。至于《武则天大传》极力渲染武则天的残忍暴虐而罔顾其政治作为更是小说家言。虽然凌宇先生极力刻画了沈从文性格的多方面,但仍有些事情似乎被刻意忽略。比如,沈从文和女诗人高青的婚外恋,我觉得这完全没必要回避,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名士风流很正常。又比如,江青曾是沈的学生,凌本只是交待了江青后来权倾一时曾对外夸耀自己是沈从文的学生并很受沈的照顾之类的话,却不提沈从文得知此事后在文革受难期间多次求助于江青无果之事。凌宇先生这样写大概是通过江青的虚伪以突出沈的气节。其实沈不是趋炎附势之人大家都知道,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参观故宫,在故宫任解说员的沈从文看到自己的学生吴晗马上就躲起来了,我觉得用这个事例反而效果更佳。上述这些问题在凌本中也只是屈指可数的,所以相比起国内大部分传记,已是其中上乘之作。因此我的这些苛求之论,大家不妨当作一种理想标准来看,我心目中优秀传记的标准。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没看过金介甫写的传,不知是否深入一点;了解沈老生平的话已足够。
  •     凌宇的撰写角度很深沉,文学功底实在是高。不太适合我这种初读者啊,值得再三读。
  •     沈从文
  •     解放后从略,所以读传记还是要参照几家之言,专讲《沈从文的后半生》还是有必要的。
  •     1988年精装本
  •     文字水平其实相当高啊!准备以后再看一遍的!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将先生一生娓娓道来,限于时代,有些人生境遇不便评价,特别是49后封笔考古的人生选择实在难于细说,无需多言。。。
  •     读过此书之后,了解一代作家的成长历程
  •     没有理由不喜欢他的故事呢
  •     五一来回,在火车上看完的。还行,最近比较迷沈从文。
  •     “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这是乡下人的人生传奇。
  •     该书在很大程度上是沈从几十年间小说、散文、杂记和日记等作品中本有的内容。凌宇不过加以串连发挥而已。可见从文是一个自我性极强的作家。凌宇的写作深情而详细,对沈从文怀着深切的敬爱和理解……他是中国二百年来最好的作家。永远爱沈从文。(书中没写到沈从文的逝世,这让我很欣慰)(计入藏书)
  •     觉得凌宇写的这本还是很不错的。
  •     看一本传记才能更系统的了解,多年来零散的收集的东西一下子清晰起来。。。。最重要的是更懂得他的作品了,我钟爱的伟大作家~
  •     对沈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下一步准备再多读些沈先生的文章。
  •     沈从文的人生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     温和的人,大写的人。
  •     人!生!导!书!
  •     “你怎么到这里来了?你来北京,作什么的?” “我来寻找理想,想读点书。” 戳中我的处境,点燃我的前路,奉为逆境之信条。 或许读了考据严谨的金介甫作品,对本书有了降分,毕竟传记添加太多主观性就失去了些原味,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的沈从文,即使一切确实很美好
  •     记得好像作者是沈老的学生,但对作品的评价局部质疑
  •     虽然传记刚开始写了相当长篇幅的湘西,但它未必就不叫人物传记了。 沈从文,一位我永远敬佩的作家。
  •     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沈从文自己说的话。
  •     一个真实的“沈岳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