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3319823
页数:319页

作者简介

《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涵盖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革命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文化建设对策等各个方面,力求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全面发掘、梳理和剖析传统文化资源,探讨本区域文化的发展规律,构建与时俱进的黄河三角洲文化,这必将对推动本区域经济社会之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之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为其中一册,以旅游学、文化学为理论基础,注重旅游文化的内涵和特性分析。从山水资源到民俗人文,从历史古迹到现代企业文化,从传统的服饰饮食到时尚的文学舞蹈,《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都能做到概括精到,雅俗共赏。

书籍目录

总序序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化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类型、特征与功能第三节 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及发展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旅游概略第一节 独特的地理环境第二节 良好的资源、经济基础第三节 悠久的旅游文化史第三章 景观各异的山水文化第一节 秀雅险峻的山体文化第二节 风光旖旎的水体文化第三节 类型多样的生物文化第四章 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古遗址、古墓葬第二节 儒道分明的寺庙、佛塔第三节 等级分明的庄园、民居第五章 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第一节 "鲜、咸"著称的食文化第二节 "和、敬"突出的茶文化第三节 热情豪放的酒文化第六章 古朴典雅的服饰文化第一节 服饰文化总览第二节 古朴典雅的服饰文化第三节 寓意深刻的饰品文化第七章 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第一节 和谐欢快的节庆文化第二节 不拘一格的婚俗文化第三节 "田园式"的生产习俗第四节 兼容创新的齐文化第八章 津津乐道的神话传说文化第一节 超拔梦幻的神话故事第二节 津津乐道的历史传说第九章 灿烂辉煌的文艺文化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文学与舞蹈第二节 意蕴深厚的雕塑文化第三节 独树一帜的剪纸文化第十章 群星闪烁的名人文化第一节 流芳百世的古代名人第二节 名垂青史的近代名人第三节 功在千秋的现代名人第十一章 激昂奋进的企业文化第一节 开放融合的文化内涵第二节 服务至上的价值观第三节 拼搏创新的企业理念与精神第四节 《孙子兵法》与企业文化第十二章 多姿多彩的文化市场第一节 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第二节 花样繁多的文艺节目第十三章 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第一节 优势条件第二节 制约因素第三节 开发设想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三个大河三角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灿烂的旅游文化,使其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书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书库》丛书之一,立足于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要素的研究,资料翔实,充分论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山水、人文等旅游文化特色,给读者展示了黄河三角洲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

前言

  21世纪的中国迎来了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成就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期,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发展旅游业自然离不开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在我们曰家的历史由来已久,各地的地方志、名山大河的名胜志以及数不胜数的族谱、家谱,都可以看成是中国旅游文化的脉络。  在中国的名山大河中,黄河首屈一指。作为一条古老的河流,黄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滋润着两岸的肥原沃土,哺育着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从春秋战国到北宋年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岸的劳动人民不仅以自己的劳动发展了生产,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黄河,用她那恢弘的气势、博大的胸怀,铸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追求自由的品格。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三个大河三角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灿烂的旅游文化,使其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黄河三角洲开发”与“海上山东建设”,已并列成为山东省跨世纪的两大工程,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前景是美好的。  在中国旅游经济和全球旅游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全球文化共享,以及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旅游文化趋同现象在所难免。因此,怎样卓有成效地确保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文化作为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的研究必然会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区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对于深刻认识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滨州学院自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成立以来,在黄河三角洲的古文化遗存研究、移民研究以及企业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滨州学院地理旅游系左登华教授等结合自身对旅游文化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写成了这本《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该书立足于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要素的研究,资料翔实,充分论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山水、人文等旅游文化特色,给读者展示了黄河三角洲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  本书的编著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旅游学、文化学为理论基础,注重旅游文化的内涵和特性分析。  第二,视野开阔,信息量人。从山水资源到民俗人文,从历史古迹到现代企业文化,从传统的服饰饮食到时尚的文学舞蹈,本书都能做到概括精到,雅俗共赏。  第三,兼顾整体与局部,总揽百家,有叙有议。在考虑全书结构统一的基础上,各章相对独立,以便读者各取所需。  我们相信,《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一书的出版,将为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研究增添一笔亮丽的光彩,同时会更加充实区域旅游文化的研究。  谨以此序,祝贺本书出版。  刘德龙  2008年1月

章节摘录

  一、旧时传统婚俗旧时男婚女嫁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须从父母之命,无个人自由。择婚讲究门当户对,常“亲上结亲”、“亲上连亲”。结婚无法定年龄,男十三四岁、女十五六岁结婚为常事。一般群众是一夫一妻制,有钱有势者纳妾。穷人受生活所迫,以自己的女儿换对方的女儿做儿媳,称为换亲。有的很早就给女儿找婆家,交男家收养,称“童养媳”、“团圆媳妇”,往往是男大女小。婚配讲究缘分,既已结婚,必须服从“天命”,女人须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的旧规。妇女丧夫,要为夫“守节”,倘若改嫁要受种种非难和歧视,往往被婆家以高价卖出。改嫁妇女称“回头”、“二婚头”,携带的孩子叫“带犊子”、“拖油瓶”。男子可以休妻,但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做,不然要受世俗的非议:“休前妻、毁青苗,伤天害理。”旧时婚嫁基本上沿袭古六礼中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个程序,其中一些习俗至今仍在民间沿用。  说媒媒人(今称“红娘”或“介绍人”)提媒前,首先探询男女双方父母的意图,再从中说合。只要门户相当,八字相合,辈分相同,双方父母同意,就可口约为婚。男女双方把家长的姓名、年龄、生辰写在红纸上,由媒人交换。富者给女家放礼。  换柬也叫“送柬”,为正式订婚。境内的换柬形式基本相同,但随柬的彩礼、什物不完全一样。在广饶一带,男方送往女方的柬书为:“谨凭媒语,以仆之子行×,与尊亲家之令爱行×,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并放盐一小包、头发几根(意为有缘法)、大针一对、红线穗两个(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另放红麸子、香、艾等吉祥物和包柬裤、包柬袄、押柬钱,由媒人送往女方。女方回柬:“谨遵亲议,以仆之女行×、×岁、××生日,愿与亲家之令男共结丝萝。”并回衣裤等。旧时,押柬钱为铜子一两吊,今钱数不等。境内西部,男方随柬的彩礼是首饰、衣料、裙子、大袄,女方随柬的彩礼什物是鞋帽、文房四宝、经书,并设宴招待媒人。  结婚前,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嫁娶的日期,然后将结婚的日子写在婚帖上,提前数月或一月,由媒人送到女家,俗称“送日子”。  婚呈又称“告礼”、“联盟帖”。帖上写明开脸、梳妆、上下轿的方向、送嫁女客的“属相”及遇庙、石、井、桥用红毡遮挡等。有的是与“送日子”同时,也有的是在婚前四五天。在利津、河口一带,是在结婚的前一两天,选择双日子送婚呈。送婚呈要抬食盒。婚呈放在第一层,下面是酒两瓶(白酒、黄酒)、鲤鱼两条、肉两刀、粉条两缕(谓长留粉),并上挂喜鸡一对。食盒用大喜字封好,到女家启封。在娶亲前最后一个双日,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一般是一对箱子、一对杌子、一张两抽桌、盆架、梳妆用具及被褥衣服等。男方设宴款待来人,并发赏钱。  娶亲婚礼的前一天,男家张灯结彩,贴对联,大门门框下方贴“青龙”二字,新房糊红纸。下午请乐队“响门”,纱灯高照领前,鼓乐随行,男宾领新郎先到祖庙拜祖,后向本族各院、亲戚、朋友家磕头,称“拜门”。晚上宴请乡里,在巷口或大门口奏乐唱戏,由亲属点戏赏钱,热闹一晚上。是夜由父辈人或兄弟陪新郎睡在新房里,俗称“压床”。在广饶一带,娶亲前一天,亲友携礼前来贺喜,俗称点茶,主家设宴招待宾客。  娶亲这天,男方备两乘花轿,鼓乐伴奏,旗、锣、伞、扇开道,到女家迎娶,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宴会过后,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同时,新娘穿裙子,披云肩,戴霞帔,盖“蒙头红”,由兄弟用椅子抬着送上花轿。在广饶一带,此时还要举行简短的仪式:给新娘开脸的人用镜子先照一下轿内,然后,嫂子端一碗放有发面引子和芝麻的水,让新娘用手蘸一下,意为“引子”、“生活节节高”,然后将水泼在地上。起轿后,新娘的兄弟2人或姐妹2人持茶壶、茶碗,扶轿杆跟在后面送一程,称为“送客”。送嫁的男送客2人(新娘的兄弟),女送客2人(称伴娘),压轿(挡轿门)儿童2人。路上绿轿在前,花轿在后,男送客在花轿左右护送,女送客乘车在后。此时,新郎俗称“小登科”,享受状元待遇,新娘享受诰命夫人待遇。路人一律避让,即使达官贵族也不例外。花轿往返不得同路,一路不停,遇十字路口、井、桥、庙宇,要用红毡遮挡。花轿到门口时,当路横一木凳,吹鼓手吹奏各种乐曲,抬轿者也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到时有赏钱。新郎下轿后,先到堂屋坐等。新娘由女宾扶持从椅子上下轿。这时,向新娘和看下轿的人撒“小火烧”和染红的花生。新娘踏红毡、越马鞍至庭院天地桌前,与新郎拜天地。男宾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揭“蒙头红”,面见公婆,入洞房,吃下轿饭(饺子),设宴席招待送嫁客人。晚上,新郎、新娘喝“合婚酒”(红酒),亲朋开始闹洞房,小叔子和晚辈都来戏耍殃闹,村长辈和岁数大点的也来凑趣,谓“三日无大小”。此后,女方眷属频频来男家“送饭”、“圆饭”、“梳头”、“添箱”,男方的亲友都来祝贺,俗称“道喜”、“要火烧”、“殃喜”。新婚第二天,新娘由婆家嫂子带领祭祖坟,归家后拜同族长辈。一般第三天新娘回娘家,称“回门”。三日后由娘家人送回,谓“做六晌”。至此,大礼告成。  二、新社会新时期婚俗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和结婚登记制度。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喜事新办、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城镇青年多为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登记结婚。婚期往往在“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期间,婚礼多在宾馆饭店举行,届时亲朋好友齐来祝贺。也有的采用旅游结婚或集体婚礼等形式。农村青年则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婚俗,大多经过媒人介绍、相亲、订婚、登记等步骤,婚期须择黄道吉日,婚礼亦多用旧俗,但比旧时要简约。20世纪60~70年代,订婚彩礼流行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彩礼也日趋升级,多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金银首饰等。崇尚新风者不要彩礼,有的则以科技图书、农业机械为彩礼或嫁妆,为人们所称道。  提亲20世纪80年代起,提亲方式多样。一是介绍人对男女双方情况(年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熟悉,热心帮忙,主动为其撮合,或是受一方委托为其提亲。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为求名正言顺,托一熟人做介绍人,此种提亲只是形式而已。三是由大众传媒、婚姻介绍所承担提亲职能。经介绍人提亲的男女须约定时间相看,首次见面仅对相貌、年龄、言谈举止有表层认识,以后则自行约会,对对方品性、家庭、。职业、兴趣爱好进行深入了解。城镇许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将对方带到家中,介绍给家人,自己充当介绍人。沾化、无棣县少数地区尚有订“娃娃亲”的陋习。  定亲男女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即可定亲,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  书面定亲即将家中长辈的辈分、姓名、年龄等写在红纸上,名“帖”;另外一张纸上写儿女姓名、年龄、属相以及“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之类文字,名“柬”。然后由介绍人转交双方,男方要给女方放礼。20世纪80年代,部分农村地区多采用此方式。口头定亲即男女双方(包括家长、儿女、直系亲属等)约定时间聚会,以交谈方式将亲事定下。地点一般选在男方,由男方设宴款待,并给女方见面礼。  议婚男女双方商议结婚时间、彩礼多少、嫁娶议程、接(或送)亲方式等。议婚由双方家长、子女直接出面交换意见,有时须介绍人从中协调,往往商议多次才能达成共识。议婚时,男方要付给女方一笔彩礼置办嫁妆,女方往往退还一小部分以示客气。  娶亲娶亲前男女双方先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女方置办嫁妆,男方则要装饰洞房,摆放新家具(若女方陪送家具,需提前送到),床(炕)铺设一新,门口贴对联。娶亲这天,一般由男方去接(有的由女方送),20世纪80年代初,坐马车或骑自行车,中后期乘拖拉机或农用车,90年代多用小轿车。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嫁妆同时送到。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娘、新郎步入院中,司仪主持婚礼仪式。之后,新娘人洞房,围观者随即涌入,名日“闹洞房”,滨州无棣一带还有“闹婆婆”习俗。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这天,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女方客人与贺喜亲友,城镇宴客多在酒店。20世纪90年代,政府倡导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的青年男女选择旅游结婚。  农村中结婚彩礼过重现象较为普遍,城镇接送新娘、婚宴讲排场之风亦有蔓延之势。  ……

图书封面


 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